免疫治療組合   成晚期肝癌一線治療 助患者延存活期

免疫治療組合   成晚期肝癌一線治療
助患者延存活期

肝癌乃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2018年共有1742宗肝癌新症,其中1487人死於肝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師蘇子謙指出,本港約九成肝癌個案與乙型肝炎(乙肝)有關,但由於自1988年起政府為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故預期因乙肝演變成肝癌的病例會逐漸減少,而因脂肪肝和肥胖引起的肝癌病例則會有上升的趨勢。

早期病徵不明顯
早期肝癌缺乏明顯病徵,部分患者或會感到右上腹脹痛或發現腫塊,又或由腫瘤引起腹水,或腫瘤破裂導致內出血才發現。「大部分肝癌個案在確診時已屆中晚期,只有極小部分患者因進行定期身體檢查而能在早期發現。」蘇醫生提醒,由乙肝演變成肝癌不一定會經歷肝硬化的階段。「因酗酒和脂肪肝引起的肝癌通常會伴隨肝硬化,但乙肝則不一定,可以直接長出肝臟腫瘤,所以乙肝患者定期進行腹部超聲波檢查十分重要。」

巴塞隆納分期助決定治療方案
肝癌的分期主要採用「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為目前在全球最被廣泛應用並附有治療指引的分期系統。 BCLC根據腫瘤的大小、數量、血管侵犯程度、肝功能和患者的體能狀態分為 A、B、C及D四個階段。蘇醫生稱,「A期肝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惟術後長遠復發率高達三成;B期患者一般腫瘤較大或有多顆腫瘤,治療方法可考慮射頻消融術(RFA)、肝動脈栓塞化療(TACE)或放射治療。C期患者一般建議服用標靶藥物;而D期患者大多體能狀態和肝功能較差,只適合進行紓緩治療。」

傳統標靶藥成效有限 免疫治療組合成新治療方向
過去十多年來,用於治療肝癌的標靶藥物只有兩種,皆屬「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惟成效並不理想,副作用亦較多,包括高血壓、口腔潰瘍和手足皮膚反應等,且延長存活期的效果十分有限。幸而,近年被核准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的「免疫治療組合」誕生,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蘇醫生解釋,免疫治療組合包括一種免疫療法藥物PD-L1抑制劑和一種抗血管增生藥。

「癌細胞會發放一些訊號來抑制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免疫療法就是利用藥物阻斷這些訊號,使淋巴細胞恢復其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正常功能;而抗血管增生藥則會令肝癌腫瘤周邊的微細血管萎縮,從而截斷腫瘤的養分供應,使腫瘤因缺乏所需養分而壞死,同時令淋巴細胞更順利地到達腫瘤發揮作用。雙管齊下可收相輔相成之效,根據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免疫治療組合可提高治療反應率達兩成,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也延長約6個月。」

副作用方面,兩種藥物各自有其副作用。「抗血管增生藥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壓、蛋白尿和出血等;免疫療法較常見的副作用為皮疹,約一成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只要定期抽血,需要時補充甲狀腺素便問題不大。然而,約一成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器官引起不同部位的炎症,或需使用類固醇或短暫停藥,但臨床上這類個案不多。」

誠然,肝癌是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但隨著醫學發展,肝癌的治療方法和新藥物愈來愈多,彼此互相配合,相輔相成,辦法總比困難多!

肝癌患者一定唔可以食中藥?
中藥有好多種,部分毒性比較強,又稱「抗癌中藥」,本身都有機會引起肝功能異常,故須小心使用。倘患者本身肝功能較差,加上西藥治療對肝臟帶來一定程度的負荷,使用中藥就需要平衡一下,例如使用較溫和的中藥,包括既不會傷肝又健脾的北蓍、黨參、西洋參和白朮等。事實上,有些中藥能有效退黃疸,另有部分中藥甚至可以稍為逆轉肝硬化,例如五味子和枸杞子。

總之,肝癌患者是否適合使用中藥並沒有絕對答案,大原則是病情穩定和找對癌症治療有一定認識的中醫師。如果患者正在使用上文提及的組合治療,建議待病情受控時才使用中藥固本培元,對調理腸胃、處理症狀和減輕治療副作用有一定幫助。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資料由癌症資訊網提供)

乳癌瑣碎事 (15):如何減少補骨針引起的骨枯風險?

乳癌瑣碎事 (15):如何減少補骨針引起的骨枯風險?

上一篇文章提及到乳癌病人在不同的治療時期要使用補骨針,以減少骨質疏鬆或骨轉移所引起的併發症風險。既然補骨針目的是補骨,為何又會變相擔心有骨枯風險?

雙磷酸鹽(Zoledronic Acid)及仿保骨素(Denosumab)素透過抑制噬骨細胞的功能,同時令噬骨細胞自我凋亡,從而抑制骨頭的破壞過程,減慢骨質流失。隨着藥物抑制噬骨細胞的時間延長,骨重整機制也受到嚴重抑制,當骨頭受傷或感染後,比較難修復,產生壞死的機會也增加。由於顎骨新陳代謝率較體內它處為高,口腔黏膜較薄,如有拔牙或佩戴活動假牙則容易造成傷口,加上口腔內充滿細菌,容易引發傷口感染,有機會引起其他嚴重併發症。

補骨針引起的顎骨壞死風險高嗎? 顎骨壞死有什麼症狀?

參考上述數據,補骨針所引起的顎骨壞死風險少於10%,為何病人和醫生仍要這麼小心?因爲顎骨壞死所引起的症狀非常困擾,包括:

• 口腔持續疼痛

• 腫脹

• 下唇感到麻木

• 牙齦撕裂傷

• 口腔內化膿發炎

• 口內外組織相通,口水從面上新形成的小孔不停地流出

• 牙齒鬆動等

一旦出現以上症狀,一般都會較難處理 (不少人以為手術可以解決問題,但手術有機會牽涉到附近其他的顎骨,引發更嚴重的問題。由於治療方式比較複雜,這篇文章不會詳細討論),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害,對病人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所以預防勝於治療。

怎樣預防補骨針所引起的顎骨壞死?

 •保持口腔衛生

• 如佩戴假牙,確保牙托合適

• 注意糖尿控制 (長期血糖過高會降低抵抗力,亦令傷口感染的情況惡化)

避免吸煙

  1.  開始補骨針治療前需要做仔細的牙科檢查,確保先處理好壞牙及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2. 減少其他風險因素:
  3. 在補骨針治療期間,避免進行入侵性牙科手術(如拔牙或牙周手術)。如有需要進行必須的入侵性牙科手術,腫瘤科醫生及牙科醫生需要緊密聯繫,除了進行相關的風險評估,也要制定術後的緊密的監察,如有需要亦要考慮停用補骨針。

總括而言,補骨針的益處大、風險小,有充足準備下使用風險會降至更低。希望這兩篇文章能夠讓大家知道更多補骨針的資訊,增加大家更全面的認知,減少不必要的煩惱。

 

參考資料: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19.01186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上兩期講癌症食糖的理論基礎,以及西醫對於癌症食糖的看法;也講述了「升糖指數」和「升糖負荷」兩種概念。今期將從中醫角度再作解釋。

甜食生「濕」 黏連難纏

中醫如何看待甜食?

中醫認為各樣的甜食都產生「濕」。平日我們經常聽到「濕滯」、「濕熱」,究竟「濕」是什麼?簡單來說,濕是身體的廢物、無用的廢水。經常食糖分高的食物,脾胃難以消化就會產生濕,濕的特性是黏連、纏綿難癒,即俗稱的「好難清」,就像廚房裏抽油煙機的油漬,往往難以清除,而且要很多時間才可以洗乾淨。當濕愈積愈多的時候,同一時間會產生「熱」。熱,類似西醫學中所講的發炎。濕熱兩者互惠共存,難以一時清除。所以俗語常說「濕滯濕滯」表示麻煩事,其實已經意在其中。

慢性炎症 中醫視作濕熱

西醫所講的很多慢性炎症,在中醫看來都是濕熱,舉例說,反覆性尿道感染、大腸自身免疫發炎症、皮膚的各種瘡瘍等。那麼慢性發炎和癌症有什麼關係呢?在二○一○年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當中重新提出了癌症產生的十項特質(hallmarks of cancer),其中新增的一項就是長期發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胃癌。現在發現胃癌不少是因為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發炎,最後變成腫瘤。又例如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大腸因為受到自身免疫力攻擊而長期發炎,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所以這些病人要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又例如下肢皮膚長期潰瘍亦有可能變成癌症。所以長期發炎可以是致癌的,中醫往往就會叫患者減少進食產生濕熱的食物,和現代對癌症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從中醫的角度,癌症病人其中一樣需要戒口的是各類甜食(當然亦有其他食物需要戒口,有機會再詳談)。一些糖分較高的生果,很多時亦是產生濕熱的食物,例如是菠蘿和芒果,這一類生果要盡量減少。過往傳統西醫一般不重視戒口,但近年已經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明,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這就解釋了為何普通市民都注意到,進食某些食物後,皮膚病例如濕疹、暗瘡會加重,其實都是發炎反應增加的表徵,和中醫戒口避免進食熱氣食物是一脈相承。

至於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適當進食是必要的。現代營養學認為糙米溝白米好,中醫亦認為單吃紅糙米,身體會較為乾燥,兩種均衡進食是必須。
對於有人建議完全戒糖,其實不少中藥當中亦含有糖分,例如人參、西洋參和生地黄等,可見中醫都不是主張完全戒糖。
癌症病人的飲食忌宜絕對是一樣非常複雜的課題。希望這三期專欄文章,為大家打破一些迷思。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上)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文章出處: 明報

https://health.mingpao.com/ %E9%86%AB%E5% BE%B9%E4%B8% AD%E8%A5%BF% EF%BC%9A%E7%9 9%8C%E7%97%87 %E8%A6%81%E6% 88%92%E7%B3%9 6%E5%97%8E%EF %BC%9F%EF%BC %88%E4%B8%8B %EF%BC%89/?fbc lid=IwAR3cR71a4P5E wtEzp63TEYOIX6f0SwtX uNVmyjKvBru2XHuF mnjnmf2pqFU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上一期談到癌症和糖分的關係,簡單講述了「癌症食糖」這個理論的生物化學基礎。有醫生朋友問,為何看了全文,仍然未到「戲肉」。我不是刻意賣關子,而是感到坊間很多癌症資訊,並未把前文後理仔細說清楚;再加上以訛傳訛,令到很多概念扭曲,最後苦了病人。英文有所謂「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此之謂也。

究竟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會否使癌症快速生長?很多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有不同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和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簡稱GL)。

  • 升糖指數﹕是碳水化合物進入腸胃後,血糖的上升速度;速度愈快,升糖指數愈高。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大都是化學結構簡單的糖分或是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西式蛋糕、雪糕、白麵包、汽水,薯仔等
  • 升糖負荷﹕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量,對血糖水平的影響

高GI高GL食物 增癌症風險

近年愈來愈多科學研究發現,高GI和高GL的食物,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

高升糖指數的食物,食後會急速提升血糖,身體因而反應性釋放胰島素。胰島素會命令身體各種細胞,把糖分從血中吸收,從而令血糖保持一個穩定水平,這是胰島素最基本的作用。但是,胰島素亦有類似生長因子作用,細胞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正是刺激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元素。胰島素亦會增加另一種細胞生長因子的活性和有效性,這就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簡稱IGF)。長期進食高GI和高GL食物,血液中胰島素和IGF偏高,刺激癌細胞生長,減低癌細胞凋謝速度,刺激男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從而提高了某些癌症風險。所以,癌症和糖分的關係,涉及非常複雜的機理,並非簡單說「癌症食糖」。

血糖和胰島素長期偏高,會造成胰島素耐受性,同時間亦會導致肥胖和二型糖尿病。所以,肥胖是很多癌症的重要風險。近來研究指出,進食高GI和GL食物,增加患上乳癌、子宮內膜癌、腸癌、肺癌和前列腺癌風險。聰明的讀者可以看到,這些癌症與肥胖密切相關。當然很多研究報告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為科學上要確認環境和食物對癌症的影響,需要長時間研究。正如吸煙引起肺癌,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才能證實。

那麼,有人提出癌症病人戒糖和碳水化合物是否可取?

碳水化合物不宜完全戒

首先,無論正常細胞或癌細胞,主要有三種途徑提取能量,分別是糖分、脂肪酸(從脂肪分解出來)和酮(ketones,由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出來)。大腦只能利用糖分和酮來產生能量,所以血糖過低很容易影響大腦功能甚至暈倒。如果要減低碳水化合物的進食,必須同時提高脂肪和蛋白質吸收,否則可令病人營養不良,影響治療效果。其實並不是各種碳水化合物都不可以吃,升糖指數較低的糙米、印度香米等全穀類,因要經過較長的消化程序,血糖不會迅速飈升,從而避免胰島素和IGF大量提高。因此我並不建議完全戒掉碳水化合物。

甜食方面,例如汽水、蛋糕、雪糕、餅乾、白糖或其他甜品等,建議病人完全戒掉。理由是這些食物本身沒有營養價值,同時引起肥胖,提高心臟病發風險,若可能透過上述機理刺激癌細胞生長,就更加不值。但必須提醒病人,改變飲食習慣時,必須緩慢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因為見過不止一個病人,一下子戒掉所有碳水化合物而出事。

正如中醫所講「以平為期」,着重平衡,着重王道,操之過急或極端方法醫病的霸道方法,並不符合中醫概念。下期將從中醫角度再談。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上)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文章出處: 明報

https://health.mingpao.com/ %E9%86%AB%E 5%BE%B9%E4% B8%AD%E8%A5 %BF%EF%BC%9 A%E7%99%8C% E7%97%87%E8% A6%81%E6%88% 92%E7%B3%96% E5%97%8E%EF% BC%9F%EF%BC% 88%E4%B8%AD %EF%BC%89/?fb clid=IwAR1BvcKcB0 mCqfrwBwSYw1eJGw3Y sqdvOzGbiyvFlvy8B CyW6G3f_RU2xm4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上)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上)

一個患上胰臟癌的老婦,得病後家人帶她去尋求一位名中醫的意見,名中醫建議戒碳水化合物,認為「癌症食糖」,沒有糖分,癌症便會自然會死亡。戒了幾天碳水化合物後,老婦因為低血糖暈倒入院。家人甚為後悔。

日常工作中,常常會被病人問到,癌症病人是否要完全戒糖?完全戒食碳水化合物?根據筆者所知,坊間有不少出名的中醫,會叫病人戒糖,甚至避免進食所有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麵包等,因為碳水化合物在體內分解為糖分。目的是利用戒糖禁食的方法,去「餓死」癌細胞。

究竟這種講法在中西醫兩方面是否有道理?

首先從基礎細胞學講起。無論是癌細胞或是正常細胞,糖分是大部分細胞的主要「食糧」,為細胞的生存和各種功用提供能量。修讀生物化學的人都知道,糖分進入細胞後主要經過兩個部分分解為能量。第一個部分Glycolysis,在細胞液中進行,這部分產生的ATP(細胞能量的單位)較低,但好處是速度快而且不需要氧氣;第二部分需要線粒體的幫助(線粒體就等於細胞內的工廠),這部分產生很多ATP,但是亦需要很多「成本」,這些「成本」就是氧氣。

癌細胞「搵快錢」 需大量吸糖

正常的細胞,兩部分分解作用同時進行,因為氧氣供應充足,所以可產生大量ATP。癌細胞生長太快,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血管去提供氧氣,這情况特別在很大的腫瘤和腫瘤中心地帶更為明顯。於是癌細胞主要透過第一部分分解糖分,即在缺氧情况下進行糖分分解,學名是anaerobic respiration。這樣可以給癌細胞極大好處,就是即使在缺氧的情况下仍然能夠生存和生長。

約在100年前,德國科學家諾貝爾得獎者Warburg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癌細胞即使在有氧氣的情况下,仍然偏向使用anaerobic respiration。這個現象後來稱為Warburg Effect。簡單來比喻,癌細胞消耗糖分,採取「搵快錢」的方法;即使你給了「成本」(氧氣),癌細胞並不偏向使用這些成本去產生更多ATP。因為若然只是使用第一部分分解(anaerobic respiration),雖然性價比低(產生較少ATP),但是速度快,對於快速生長的癌細胞,有莫大好處。

所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相比,要產生同等分量的ATP,需要更加多糖分。亦因此癌細胞吸糖的能力比一般細胞高。驗測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 scan),就是注射一種特別糖分,藉此分辨身體不同地方吸收糖分的高低,來斷定癌細胞的位置和活躍程度,高活躍的癌細胞,吸糖能力最強;但亦有些癌症並不十分吸糖,例如腎癌和前列腺癌。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癌症食糖」這個理論的根源。

另一方面,因為癌細胞用上Warburg Effect這種搵快錢的方法,糖分的能量不能完全分解,會產生一種副產品——乳酸(lactic acid)。乳酸是一種酸性的物質,會令癌細胞的周圍環境(micro-environment)較為酸性,有研究證實在這種酸性的環境中,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不能正常運作,令殺死癌細胞的免疫力因而降低(另外,因為癌細胞搶了糖分,淋巴細胞不夠能量工作,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這裏講的酸性,是指癌細胞周圍的一個微環境,和血液中的酸性並不是同一回事。所以有人提出服用較鹼性的物質來抗癌,看來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那麼,癌症病人應否避開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在餓死癌細胞的同時,會否同時餓死正常細胞?有否科學證據?中醫方面有何看法?

下回分解。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相關文章: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中)

醫徹中西:癌症要戒糖嗎?(下)

 

文章出處: 明報

https://health.mingpao.com /%E9%86%AB%E5% BE%B9%E4%B8%AD %E8%A5%BF%EF% BC%9A%E7%99%8C %E7%97%87%E8%A 6%81%E6%88%92% E7%B3%96%E5%97 %8E%EF%BC%9F/?fbclid=I wAR1vy1R2mFo IZ3BqDG42NQEJ GZrp8AcBcyrSBO _ds7rnQrqqBz 36ru1TAwA

嗜煙酒可致頭頸癌 走樣聲沙吞嚥難

嗜煙酒可致頭頸癌 走樣聲沙吞嚥難

羅振基指,頭頸癌集中在頸以上的位置發生。(陳敏琪攝)

不少港人會吸煙或飲酒作消遣,或誘發患頭頸癌風險。本港每10萬人中,平均每年約有13人患上頭頸癌,此病泛指原發於鼻咽、鼻腔、口腔、咽喉及頸部的癌症,而患癌的好發因子常見與煙酒的生活習慣、病毒感染及遺傳因子所致。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提醒,雖然此病擴散至其他器官的機會較低,但由於集中在頸以上的位置發生,會影響他們的外貌、說話及吞嚥等,所帶來的改變會「好淒涼」。

1名年約60歲的男士,早前被診斷為口腔癌4B期,其病發在臉頰位置,當時醫生為其進行手術、放射治療及化療,其後在2019年中下旬完成治療。不過在7個月後,他的病情再復發,在原發位置再一次病發,腫瘤也經過皮膚擴散至頸部。雖然最後施以免疫、化療及標靶等治療將腫瘤消除,不過在臉頰位置留有一個「大洞」,難以採以手術縫合,自此不能再進食,也面臨傷口細菌感染的機會。
不少港人有吸煙習慣
頭頸癌為香港常見但容易被人忽視的癌症,於過去10多年間,新症數字持續上升,由2009年約770宗,升至2018年約1000宗,升幅高達三成多;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指,通常的發病年齡為45歲或以上,65歲以上更普遍,男性患者明顯較女性為多,比例大約為2.3比1。
頭頸癌的症狀因原發位置而有所不同,若是在口腔內呈現傷口不易愈合且會疼痛的情況,例如生痱滋持續2至3星期還沒有消退,或可能是患上口腔癌的先兆;若是在下咽部或是喉部病發,則會造成聲音嘶啞、吞嚥疼痛、吞嚥困難,或是有頸部腫塊,而頸部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是頭頸癌常見的症狀。
羅振基指,根據國際癌症聯盟(UICC)所制定之分期標準,頭頸癌可依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淋巴結侵犯、及是否有遠端轉移分成四期,其中有些癌類的第四期又可分為IVA及IVB , 甚至IVC三級。通常第一、二期為早期,經由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極有可能痊愈。第三期至IVB期(如有IVC期)為中期,須經由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共同合作,才有機會痊愈。
若為第IVC晚期,即有遠端轉移,如肺或骨轉移等,治療則以藥物為主,其預後也最差。針對轉移性頭頸癌,近年醫界也有最新治療方法,免疫治療「PD-1抑制劑」 單藥或聯合化療可用於第一線治療。
文章出處: 東網

 

 

招募計劃 – 肺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招募計劃 – 肺癌免疫治療的臨床研究

隨著近年醫藥推陳出新,新藥大幅提升和延長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和存活期,癌症已由過往人人聞之色變的噩耗,漸漸演變成一種慢性疾病。

不過,在醫療科技躍進的同時,癌細胞也悄悄起了變化,因應治療的方向作出反抗,與科研人員展開一場漫長的搏鬥。在香港,臨床試驗一般會於不同醫院或醫療中心進行,參與者須符合臨床試驗的招募條件,並經過嚴謹的篩選程序方能參加。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招募合資格病人參加以下臨床研究,如欲參加,可透過WhatsApp (3001-5994) 聯絡該中心的職員了解更多。

 

【病人分享 | 患有肺癌都可以行山?!】

【病人分享 | 患有肺癌都可以行山?!】
1
好多人認為確診肺癌等於乜都做唔到,呢個觀念要改啦!就好似今集主角David 咁,自2013年確診後積極接受標靶治療,不但有效控制腦腫瘤擴散,生活質素得以維持—行街,行山都冇問題!除此以外,又睇下饒醫生點樣為肺癌病人打氣?
1
1
此教育短片鳴謝武田藥品(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1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ALK #肺癌 #標靶藥 #標靶治 #饒家棟醫學博士 #臨床腫瘤科專科 #TakedaOncology
1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建立互信醫患關係 促進治療成效

「Sandy,我下星期覆診見醫生,但好驚又要加藥,我無法接受藥物的副作用了,每次覆診前都會驚到失眠。」「Sandy,我不懂該如何和醫生溝通,等了兩三小時,卻只能見醫生幾分鐘,但醫生看電腦多過看我,問一句才答一句,他們是否真能醫治我的病?」

這些都是個案求助時分享的內心感受,在恐懼與不安中,我亦隱約聽到一種不信任的醫患關係!我的個案中有癌症患者、柏金遜症患者、免疫系統失調者等等,他們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理論上醫生是他們的強大後盾,但偏偏卻不易建立互信的關係。

戰勝恐懼
作為心理治療師,我的職責是陪伴病人面對噩耗突然來臨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及複雜情緒反應:否認、自責、自我隔離、憤怒、抱怨、恐懼、不安、沮喪、抑鬱等等,每個人也因為不同處境而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如何釋放並梳理這些情緒,可以幫助患者面對及接納病情,接受治療。然而當我回想自己的經歷時,讓我明白建立互信的醫患關係同樣需要。

曾經我也是一位和死神搏鬥的病人,亦曾是照顧者,多年來照顧先父對抗癌魔。由照顧者到病人這段經歷,讓我體會到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有助促進治療成效。實不相瞞,文章開始引述的個案分享,何嘗不是自己曾經歷的內心感受?後來慢慢發現,這份不信任所帶來的恐懼,不但無助治療,甚至為自己帶來更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每當個案分享他們的恐懼不安時,我不但聽到,更能感受到,所以我一直在想,究竟該如何陪伴個案重建對醫護團隊的信任,然後有系統地接受治療,而不是被恐懼及不信任牽引着。

易地而處
除了情緒支援,我嘗試透過各種角色扮演的話劇元素,讓個案體會當大家易地而處時,究竟感受會如何?亦會讓個案體會不同的溝通方式,究竟又可以產生什麼不同的效果?他們可以在不帶批判的環境下,思考自己的角色為何。

讀者可能會問,在公立醫院每次也見不同的醫生,怎能建立醫患關係?大家也明白這是香港醫療體系資源不足下的問題,但其實建立醫患關係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醫護與病人之間能否建立互相體諒的同理心,當中更重要的其實是心態!這亦是剛才所說的,大家能否易地而處,感受對方的難處及痛點。

就以癌症病人為例,往往會因為憂慮及害怕而墮入焦慮狀態,重複發問類近問題,但如果醫生能易地而處,感受病人的憂慮,人性化地回應病人的提問,那一刻病人或許能釋懷。同樣地,當病人能夠體諒香港醫護的緊張工作流程時,放下抱怨,其實醫護也能感應,彼此建立一份信任。

很多病患需要長期治療,由醫藥到心理到社會支援,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除了情緒支援我的病人外,我也開始嘗試讓他們明白什麼是「病人賦能」(patient empowerment),讓他們明白在治療過程中,其實可扮演積極的角色,有力量繼續生活。有機會再詳談病人賦能是什麼。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藝述樹窿 #表達藝術治療 #心理治療 #醫患關係 #互信 #同理心 #癌症 #柏金遜 #免疫系統失調 #長期病患 #病人賦能 #心理治療師 #表達藝術治療師 #互信醫患關係 #焦慮症 #抑鬱症

 

原文刊登於: 信報(2021年9月24日)

蘇瑞雯小姐
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冰微針貼片無痛傳送藥物

冰微針貼片無痛傳送藥物

2021年9月20日

城大研冰微針貼片細胞藥物無痛傳送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師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出新一代冰製微針貼片。冰凍微針在病人皮膚內融解後傳送藥物,過程不會引致痛楚。

團隊以患癌的小鼠進行實驗,發現這項突破技術能令小鼠有更佳的免疫反應,效果遠勝傳統接種方式。這項新技術有望為日後研發易於使用、針對癌症等其他疾病的細胞療法和創新療法,開闢新方向。

這些冷凍微針由低温凍存液製成,每支短於1毫米,能夠將哺乳類動物的活細胞輸送到皮層內。把這個類似皮膚貼片的裝置放在皮膚上,冷凍微針就會從貼片底部脫落,融解並穿透皮膚表層。

這項研究由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徐臣杰博士領導,成果已於科學雜誌《自然生物醫學工程學》發表,論文題為「經皮膚輸送細胞的冷凍微針」。

徐博士說:「為異常皮膚進行傳統細胞療法屬於入侵性治療,會引致痛楚並有受感染風險,過程複雜而效率低,並必須由具經驗的醫護人員進行。我們發明了方便使用的裝置,能夠減省每次用藥的繁複程序。此外,這項新裝置可以在冰箱儲存幾個月,且方便運輸和使用。」

冷凍微針由低温凍存液製成,每支短於1毫米

這項微針裝置的應用範圍,並不限於輸送細胞,它還可用於裝載、儲存和傳遞其他類型的活性生物治療劑,例如蛋白質、肽、mRNA、DNA、細菌和疫苗。此外,它更可以在進行細胞療法時,提高治療效率及減低病人的身體排斥。

研究團隊希望通過皮内傳送卵清蛋白修飾的樹突狀細胞疫苗,探討以細胞為基礎的癌症免疫療法。實驗結果顯示,採用新發明的技術傳送用作治療的細胞,能夠引發強而有力的特定抗原免疫系統反應,為小鼠提供抵抗腫瘤的有力保護,治療效果比傳統接種方法優勝。城大創新創業計劃「HK Tech 300」的其中一支種子基金初創隊伍,正計劃把這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廣其應用。

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前博士後常皓博士是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博士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團隊其他成員包括同系的王東安教授史鵬教授。與團隊合作的還有來自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

 

癌症資訊網: Cec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