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ingLove分享愛」2022年花藝月曆  現已接受網上預訂

「SharingLove分享愛」2022年花藝月曆

 現已接受網上預訂

感謝 A&F Floral Art and Design 連續第三年推出「#SharingLove分享愛」花藝月曆籌款項目,為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籌款,同時希望藉著呢個花藝月曆傳遞正能量,為新一年加油!

月曆義賣價為 HK$100,所得收益會捐贈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月曆正在印製中,有興趣購買嘅朋友仔歡迎直接網上預訂!

然後把收據 WhatsApp 到 5206-7607 以便到貨後安排寄出或前往中心領取月曆, 謝謝大家!

購買連結:https://forms.gle/ u2kv2BY1s6cVznQF8

了解更多 CICF 的工作 www.cicf.org.hk
====================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末期患者給九旬母的信:對不起,不能向你說我要走了

癌症末期患者給九旬母的信:對不起,不能向你說我要走了

 

桂蘭清楚記得每一個日子,2018年12月24日確診患上末期乳癌擴散至骨,若放棄治療的話餘下五個月的生命;若接受標靶治療,大概能多活28個月。今天,桂蘭與癌症一起走過了兩年,「能夠好好預備死亡,已經是恩典。」這兩年來她積極地過每一天,學習不同的課程,參與癌症資訊網的活動,學做麵包、糕點,「我不可能是為了增值,是為了讓愛我的人知道我有好好地過每一天。」唯獨未有向家中長輩和95歲的母親交代病情。要告訴摯親要離開世界,絕對不是一件容易承受的事情。桂蘭的故事,讓我們思考何為真正預備死亡。

「現在每過的一天,都是賺回來,生命足夠便可以,我不可以貪心。」桂蘭服藥32個月,不知生命何時走到盡頭,但她再活過一段時間,大概是時候學習與一眾守護她的人道別。

她先為母親寫下一封信。

1 1

文章出處: HK01

https://www.hk01.com/%E9 %9A%B1%E5%BD%A2%E9% A6%99%E6%B8%AF/70288 9/%E7%99%8C%E7%97%87 %E6%9C%AB%E6%9C%9F% E6%82%A3%E8%80%85%E 7%B5%A6%E4%B9%9D %E6%97%AC%E6%AF%8 D%E7%9A%84%E4%BF%A1-%E5%B0%8D%E4 B8%8D%E8%B5%B7-%E 4%B8%8D%E8%83%BD%E5% 90%91%E4%BD%A0%E8%AA%AA %E6%88%91%E8%A6% 81%E8%B5%B0%E4%BA%86

乳癌瑣碎事(23):年輕乳癌病人的煩惱事

乳癌瑣碎事(23):年輕乳癌病人的煩惱事

根據最新癌症的統計數字,2019年女性乳癌病發案例共有4761宗,病發年齡中位數為58歲,病發年齡有年輕化趨勢,當中40歲前病發佔233宗。年輕病人除了要接受正規治療以外,還有更多其他因素需要病人留意,今次文章會跟大家逐一探討:

擔心遺傳基因突變風險:

一般而言,病發越年輕,遺傳基因突變風險越高,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兩邊乳房腫瘤,乳房及卵巢有腫瘤,三重陰性乳癌的病人等,亦是需要關注是否有遺傳基因突變的風險。

根據最新乳癌權威組織建議——2021年聖加倫乳癌國際共識指南(St Galle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eline 2021),遺傳基因突變導致乳癌的案例佔整體乳癌個案8-10%,當中 BRCA1/2基醫學因突變更佔一半案例。其實除了BRCA 1及 BRCA 2基因突變,現在醫學專家一般都會建議病人進行全套乳癌風險基因檢測,當中包括:BRCA1, BRCA2, ATM, BARD1, BRIP1, CDH1, CHEK2, NBN, PALB2, PTEN, STK11, RAD51C與RAD51D, TP53

詳情可參閱以下文章: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article/S0923-7534(21)02104-9/fulltext

檢查基因對病人有什麼益處?

一旦發現有遺傳性基因突變,在病人的治療方案上有不同層面的影響。

早期乳癌的患者:

考慮做手術的時候,可以考慮同時切除兩邊乳房,尤其是BRCA1,BRCA2,PALB2以及TP53 基因突變攜帶者。

至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如果發現是BRCA 1及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完成術後的輔助化療後,可以考慮使用一年口服PARP抑制劑進一步鞏固療效。

擴散的乳癌患者:

對於已經擴散的病人來說,化療的時候可以考慮選用柏金類(Platinum group) 的化療藥物。另外,除了攜帶BRCA 1或BRCA 2基因突變,亦有發現適用於PALB2基因突變的攜帶者,患者亦可以考慮使用PARP抑制劑。

詳情可參閱以下文章:

https://ascopost.com/news /november-2020/olaparib-for-patients -with-metastatic-breast-cancer-and-mu tations-in-homologous-reco mbination-related-genes/

基因檢查前應要考慮的因素

對於有機會是基因突變的病人而言,接受基因檢測前最理想的做法是接受基因檢測前輔導(Genetic counselling),輔導一般需時約一至兩小時,目的是向需要接受檢測的人講解清楚基因測試之目的及其限制,甚至是有機會造成的後果……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並非單靠三言兩語就明白。

雖然知道基因突變攜帶者對於治療上有進一步的影響,同時有助監測其他高風險器官是否出現腫瘤(如:卵巢,胰臟等),但這個測試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 亦會出現「不確定意義的變異」(Variance of Unknown Significance),即檢測到某些基因突變,但並不是常見出現腫瘤的基因突變,而現行指引亦沒有對這個情況制定明確指示該如何跟進。最後,即使確定是基因突變攜帶者亦不等於一定會出現腫瘤……這些種種可能都會令接受測試的人感到無奈。

另外,檢測結果會否影響保險批核亦有着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為從未見過保險公司就着這些情況發出任何明確清晰的指引,證明如果病人未知自己是因攜帶者前就已購買保險,檢測報告陽性是否也要告知保險公司,即使告知保險公司後會否影響受保情況等。

最後,檢測結果陽性的話,一般都需要通知家人讓他們考慮是否需要接受基因檢測,因為家人也有機會有相同的基因突變,而且他們亦要面對以上所提及的基因測試的限制及保險問題,實在非常煩惱。

擔心生育問題:

化療一方面會傷害卵巢內的卵子,另一方面亦會造成提早停經,這兩種情況都會影響病人的生育能力。對於有計劃生育的病人,女士需要在化療前儲存卵子或者胚胎,化療期間亦可以考慮打保卵針(即停經針,在化療期間令卵巢休眠,減少化療對卵巢的損傷)以減少提早停經的機會,希望從這兩方面着手能提升日後懷孕的機會。

從前一般都只會雪胚胎,因為雪胚胎的技術較成熟,而且成功率較高。但雪胚胎必須是已婚人士,對於還是單身的年輕乳癌病人來說,只能靠打補卵針處理問題。隨着科技進步,冷凍卵子解凍後成功懷孕的機會率提高,對於年輕乳癌單的身病人而言,可以考慮在化療或其他治療,未導致卵巢功能受損之前考慮冷凍卵子。

一般而言,要先抽血化驗荷爾蒙及進行超聲波盆腔檢查,以評估卵巢儲備,然後再決定注射荷爾蒙的時間,然後透過抽血及超聲波持續監測卵泡生長的情況,制定適當時機取卵。卵子取出後,利用液態氮氣於幾分鐘內把卵子冷凍至-196度,將卵子結冰進入休眠狀態。根據現行生殖科技條例,卵子最長的儲存期為10年或直至病人滿55歲為止(以較長年期為準)。

如要解凍卵子使用,女士必須為已婚,並且需要自行懷孕,因為代孕在香港是非法行為,這些都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事項。卵子解凍後便可進行試管嬰兒療程,對於年輕的乳癌病人,而且是遺傳基因特變攜帶者來說,在植入胚胎前可考慮進行胚胎基因測試,確定胚胎沒有攜帶遺傳基因才植入母體。

冷凍卵子以及試管嬰兒涉及注射荷爾蒙針,如果成功懷孕,長達十個月的懷孕期期間的女性荷爾蒙飆升,令很多乳癌病人擔心增加復發的風險。直至現時為止,暫未有醫學數據顯示以上種種程序會增加復發的可能。

話雖如此,但仍有大量技術性問題需要考慮。除了要冷凍卵子,化療亦會攻擊卵巢,削弱將來懷孕能力。所以,對於要保持將來懷孕能力的病人來說,還要考慮化療期間打保卵針,即是透過打停經針將卵巢的功能下降,減少卵巢在化療期間被攻擊,從而減少提早更年期的情況。

另外,對於化療後仍然需要接受荷爾蒙治療的病人來說,如果完成長達五至十年的荷爾蒙治療後已屬高齡產婦,甚至已經進入更年期,懷孕基本是「不可能任務」。

所以對於有急切懷孕需要的乳癌病人來說,可以考慮跟醫生商量,如果風險許可,應先進行首兩至三年抗女性荷爾蒙治療。如果病情沒有問題,風險可以接受的話,考慮暫停兩年抗女性荷爾蒙治療,期間將卵子解凍及進行人工受孕並且懷孕。如果兩年內未能成功的話,亦需要繼續原定計劃,完成如下的抗女性荷爾蒙治療,這些都是外國常用的做法,雖然還未有大型醫學數據證明這個方法是百分之百安全,但初步數據顯示這個做法並沒有增加病人復發的風險。

擔心外觀問題:

除了手術後有機會影響外觀,化療亦導致病人有脫髮、脫眼睫毛及脫眉的問題,電療也會影響部分皮膚顏色加深。

另外,由於現行各大腫瘤權威機構都建議年輕乳癌病人,如果是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話,打停經針及服用抗女性荷爾蒙治療 AI (Aromatase Inhibitor)更有效預防復發和提升存活率。有不少病人也會擔心打停經針後提早停經,感覺有如「白髮魔女」一樣,一夜白頭,一夜變老……其實只是病人問憂慮,有不少年輕乳癌病人即使經歷以上種種難關,外表型跟一般年輕人並沒有太大分別,只是感覺上筋骨像長者一樣,只要維持適量運動,亦能大幅改善問題。

同時,亦有很多乳癌病人「癌劫」後,生活習慣比病發前更健康,甚至有些病人筋骨比以前更好。最後,即使治療有機會引起性功能上的障礙,只要跟醫生坦誠討論,絕大部份問題都可以處理的。

以上的討論都是病人常問的情況,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年輕乳癌病人分析不同層面的需要,減少不必要的苦惱。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癌友之聲 | 癌症病友座談會登記

癌友之聲 | 癌症病友座談會登記

各位男士,11月 November 鬍子月緊係關心男士健康啦!
2019年最新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前列腺癌係男士最常見癌症第三位,大家真係要多加注意!

前列腺癌病徵(資料來源:衞生署)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緩慢或不暢順
👨🏻‍💼小便帶血
👨🏻‍💼下背、盆骨和股部疼痛

#活動招募
遇上癌症是人生的轉捩點,怎樣才能儘早確診順利開展有效治療,甚至獲得人性化的全方位援助往往是一大難題⋯⋯ 為了解癌症病人的需要,及整個癌症治療歷程以至復康期間所面對的問題,癌友之聲(簡稱CPV)現正招募以下人士參與第一階段癌症病人研究,收集意見。完成研究後,CPV會與各界持份者探討並提出可行建議,以改善癌症病人於身、心、社、靈以及經濟層面上面對的問題。

💁🏻‍♀️招募對象
❶ 癌症患者
❷ 癌症康復者(完成所有治療不多於3年)
❸ 照顧者

首階段研究形式:癌症病友座談會(Focus Group)
網上報名:https://forms.gle/ JbtEXhwBJ6CVNYgw5
查詢電話:3598-2157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十大癌症 #本港癌症 #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病人組織 #CPV #cancerpatientsvoice #前列腺癌

逆境強人|患淋巴癌癒後做潛水教練 開班義教鼓勵癌症病人挑戰不可能

逆境強人|患淋巴癌癒後做潛水教練 開班義教鼓勵癌症病人挑戰不可能

 

對於癌症康復者來說,10年是一個標誌性的時間,因為意味住抗癌的路終於告一段落。而潛水教練Yookie適逢移植骨髓10週年時,她決定開班教義教癌症康復者及其照顧者潛水,帶他們去親身感受水底的美麗,以及鼓勵他們挑戰不可能。

 

潛水教練Yookie10年前患了淋巴癌,康復後曾開班教義教癌症康復者及其照顧者潛水。

與癌魔搏鬥10年 在水底重拾自信

Yookie自小熱愛游泳,2004年讀大學時患淋巴癌,其後兩度復發,經歷過化療及骨髓移植後,最後終於捱過這一關。回復體能後,她發現潛水能令她找回自信快樂的自己,更因為一次參與珊瑚普查時看到一個沒有腳的潛水員,沒有受身體的限制,可以在水底游得很開心,因而激發了她成為潛水教練,希望他日可以帶傷殘人士或癌症康復者潛水,欣賞海底美麗的世界。

本身亦是癌症康復者的Yookie,更加明白潛水學生在水底中的恐懼,「當初我也有很多顧慮,自己肺功能差、血液循環差,即使在地面站著都容易抽筋,擔心下水後的情況」,不過下水後,又會覺得很神奇,因為曾經在生病時做肺功能測試要吹球,都覺得很吃力,但現在又可以在海中呼吸。

最終兩屆的義教班都完滿結束,由設計海報,諮詢醫生的意見,到計劃整個活動都是由Yookie一人負責,事前亦要開很多次會,要跟學員逐一傾談,了解他們的擔憂、身體或心理上的特殊需要,才能在安排教練人手、人數比例上安排得更好。而最令Yookie意想不到的是,是次活動還召募到有心有力義務教練。

最終Yookie舉辦了兩屆義教班,由設計海報,諮詢醫生的意見,到計劃整個活動都是由她一人負責。

Yookie成為潛水教練,是為了可以帶癌症康復者潛水,欣賞海底美麗的世界。

曾患病怕連累別人 康復者最難突破心理關口

Yookie認為,在潛水中癌症康復者最需要突破的是心理關口。經歷過病痛後,即使已經康復,但不少康復者仍然缺乏自信,擺脫不了曾經歷生死的心理陰影,又會擔心拖垮別人。這也是Yookie第一屆義教的潛水學生Koey一開始的想法,「我病後呼吸很快,而潛水的伙伴是要齊上齊落的,所以擔心如果我呼吸得快,很快用完氧氣筒的氣,會連累別人都要一齊上水。」不過在學潛水後,她發現很多的標籤都是自己加的,會不自覺被病人的身份困住,以為自己做不到,不過學潛水時也有其他不曾患病的健康人一起,但其實你根本分辨不到他們,亦不會有人知道誰曾生病。

潛水本身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挑戰的運動,只是康復者需要的勇氣更多。Yookie憶述:「有一位學員當我們要拿走呼吸調節器時,她會回想起以前在病床上有一刻呼吸不到的經歷,那一刻對她很震撼,她能真正跨過心理關口,但最後她成功了,我們激動得擁抱大哭。」其實他們的能力,與一般正常人沒有分別,但可能因為經歷過長期病後,對自己能力的認可相對會較弱。要透過不斷的訓練去強化信心,其實他們與一般沒有長期病的人的能力一樣。

學完潛水後,Yookie不時都會跟學生一起潛水,而在一群人中,已經分不出誰是癌症康復者。

潛水並不是單獨活動,一定會有伙伴互相幫助。一群人中,已經分不出誰是癌症康復者。

潛水本身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挑戰的運動,而康復者需要的勇氣就更多。出誰是癌症康復者。

 

註: Yookie 目前是我們癌友之聲的血科召集人

 

文章出處: 星島網

https://std.stheadline.com/supplement/ article/2414705/%E5%89%AF%E5%8 8%8A-%E5%81%A5%E5%BA%B7% E6%B8%AF-%E9%80%86%E5%A2% 83%E5%BC%B7%E4%BA%BA-%E6%82%A3%E6%B 7%8B%E5%B7%B4%E7% 99%8C%E7%99%92% E5%BE%8C%E5%81 %9A%E6%BD%9B%E6% B0%B4%E6%95%99%E7% B7%B4-%E9%96%8B%E7%8F% AD%E7%BE%A9%E6%9 5%99%E9%BC%93%E5 %8B%B5%E7%99%8C% E7%97%87%E7%97%85% E4%BA%BA%E6%8C%91%E6%88 %B0%E4%B8%8D%E5%8F%AF %E8%83%BD

乳癌瑣碎事(22):乳癌病人完成治療後的注意事項

乳癌瑣碎事(22):乳癌病人完成治療後的注意事項

有不少病人完成乳癌治療後,都不清楚應該要如何監測身體情況,亦有很多患者經常擔驚受怕,會疑神疑鬼顧慮自己癌症復發,精神壓力長期處於崩緊狀態,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現在會從幾個層面跟大家分析一般治療後的注意事項,以便大家盡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定期覆診目的及作用:

監測治療後遺症,為病人安排進一步的復康治療

監測化療後副作用:例如手腳麻痺、化療腦(化療後認知異常)、 持續疲倦、失眠、情緒低落、生育問題,性生活問題等,如有需要,會作進一步轉介作適當的治療。

監測電療後副作用:例如所電療導致的皮膚發炎、色素加深、乳房纖維化、肩膊活動範圍受影響及電療引起的肺炎等。

監測荷爾蒙治療副作用

他莫昔芬(Tamoxifen):要留意有沒有異常陰道出血的情況 +/- 定期婦科檢查 (超聲波盆腔以監測子宮內膜有沒有異常狀況)。

芬香環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 AI) 定時安排骨質密度檢查 (DEXA scan)和安排注射補骨針。

監測淋巴水腫的狀況

國際淋巴學會建議大家使用預設監測模式 (Prospective surveillance model, PSM):即手術後3個月開始,1年內每3個月量度1次; 其後每2年量度1次;直到術後5年為止,定期量度 BIA分數(即生物電阻分析法)。 如果發現分數上升,便需要建議病人盡早正視及介入治療。

有關淋巴水腫的參考文章:

乳癌瑣碎事(8):淋巴水腫 1 — 什麼是淋巴水腫?

https://www.tkww.hk/ a/202108/09/AP6110a07 fe4b0c7e5bee0b5d2.html

乳癌瑣碎事(9):淋巴水腫 2—如何預防淋巴水腫?

https://www.tkww.hk/a/ 202108/16/AP6119e002e4 b0c7e5bee3e6e5.html

乳癌瑣碎事(10):淋巴水腫3—如何治療淋巴水腫?

https://www.tkww.hk/a/ 202108/23/AP612359b5e4b0c7 e5bee7a336.html

 

• 監測病情,提早偵測復發,及早治療

完成治療後要定時覆診,每次覆診時,醫生都會透過「望聞問切」檢查病人,如發現可疑症狀便會安排進一步檢查。

哪些症狀要特別留意?

  • 未有原因體重突然下降
  • 未能解釋的骨痛,而且持續數星期並需要服用止痛藥
  • 無故腹痛
  • 頭痛以及其他腦部症狀
  • 氣喘/胸部不適
  • 如出現以上症狀,醫生一般都會安排病人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復發的可能

哪些是必須的檢查?

有很多病人以為覆診時必須要抽血驗癌指數,亦需要定時做影像檢查,其實這些檢查並非必須的!全球大型的腫瘤機構一律不建議病人在沒有可疑的症狀下定時監測癌指數,及安排造影檢查。因為有數據顯示,這些檢查並未能為大部份病人提早偵測到復發,而增加整體存活率。因此,公立醫院不會安排大多數病人進行相關檢查,這並不是因為資源不足而並有未安排,而是跟從國際數據指引。

癌指數的迷思

換言之,假陰性 (即有腫瘤癌但指數仍然是正常)的情況其實十分普遍,所以絕不能依賴癌指數來監測復發。

另外,指數其實亦出現假陽性的情況(即癌指數升高,但身體內並沒有腫瘤)。事實上,癌指數是每一位健康人士都有的數值,並不是沒有腫瘤人士便是0, 癌指數只是血液中的蛋白,這些蛋白除了患有腫瘤時有機會升高外,其他情況如吸煙,身體受到感染,身體發炎,腎衰竭及懷孕都有機會導致指數升高,最後令人「嚇餐飽」!

因為指數一旦升高,便要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測試,例如正電子掃描以檢查身體是否存有有腫瘤。但正電子掃描亦是屬於中度輻射的檢查類別,一方面身體要承受輻射檢查,另一方面花費甚大,亦要擔憂地等待報告結果。即使報告正常,亦要持續監測癌指數,確定沒有進一步升幅,才能確定不是假陽性,過程有機會長達一至兩年才有結論,需長期飽受精神折磨。

所以,在安排抽血化驗癌指數作為定期監測之前,醫生一般都會跟病人說明現行指引及建議,及假陽性和假陰性的情況。經詳細討論,病人明白及同意後亦可為病人安排抽血化驗。

坊間的血液循環癌細胞測試是否可信?

現階段的答案:否!!

現時科技發展飛快,的確可以在血液中找尋到血液循環癌細胞。不過,即使是正常健康人士亦可在每天的身體內尋找到血液循環癌細胞!以健康人士為例,當免疫系統的白血球接觸到血液循環癌細胞便會將其處理。但由於腫瘤病人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白血球處理癌細胞的機制受到影響,從而形成癌症。而健康人士也有機會有血液循環癌細胞,即使化驗報告偵測到血液循環癌細胞,也不能定義日後必定演化成癌症,因為現有的科學數據未能定論有多少數量的血液循環癌細胞才會形成癌症,更無法預計到什麼時間及位置出現腫瘤,甚或沒有腫瘤,所以現在不會建議使用。

掃描檢查的迷思

一般大型的腫瘤機構並不會建議定時為沒有症狀的病人安排造影檢查,因為並未有數據顯示這些檢查能提早偵測腫瘤復發,有助增加整體病人的存活率。

事實上,病人期數不同,乳癌類型不同便會有不同的風險。事實上, 病人期數不同,乳癌類型不同會有不同的風險, 醫生一般會按照每個病人的風險特質討論個人化的檢查方案,制定個人化的檢查。

一般有關覆診次數的建議

一般會建議病人在完成治療後首兩年每三個月覆診一次,第三至第五年每六6至12個月覆診一次,第五年及後每一年覆診一次。

**注意:由於公立醫院病人眾多,在公立醫院覆診的病人比較難跟從以上的覆診建議,請留意自身是否出現特別症狀。如有需要,一般都可以由家庭醫生協助病人寫信轉介,提早到公立醫院覆診。

• 監測乳房健康

建議病人每個月需要自行監測乳房狀況,自行乳房檢查。

醫生會為病人安排定期乳房造影檢查 (Mammogram, ultrasound)監測乳房的狀況。

• 關注病人是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當地運動,作息定時,均衡飲食,保持BMI指數正常, 保持心境平和。

 

有關防癌飲食及戒口建議,請參考以下文章:

乳癌瑣碎事(16): 粉紅10月——預防乳癌攻略

https://www.tkww.hk/a/2 02110/04/AP615a6b90e4b0f c5353624bdd.html

乳癌瑣碎事 (17): 粉紅10月—乳癌日常飲食瑣碎事 (上)

https://m.tkww.hk/s/2 02110/11/AP6163b77fe4b0fc 535365afe2.html

乳癌鎖碎事 (18): 粉紅十月- 乳癌日常飲食鎖碎事(下)

https://www.tkww.hk/a/ 202110/18/AP616d2517e4b0fc5 353692a5d.html

• 向有需要的病人及家庭提供基因檢查輔導轉介

 

參考資料: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 approach-to-the-patient-following- treatment-for-breast-cancer?search=ca%20breast ,%20followup&source=search_ result&selectedTitle=1~150&usage_typ e=default&display_rank=1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最新前列腺電療,電5日就OK?

最新前列腺電療,電5日就OK?

有病人因患療前列腺癌求診. 問電療是否要電七個禮拜多的時間呢 ? 我就話畀佢聽, 其實而家前列腺癌電療次數已經越來越少, 一些初期前列腺癌其實電療時間已經早幾年開始縮短至四星期. 其實現在某一些合適的前列腺癌, 電療只需要做五天就已經可以完成. 病人覺得好詫異, 聞到點解會有咁大嘅變化呢? 電療嘅次數會唔會影響療效呢?

其實早期的前列腺癌, 假如沒有出現都擴散. 一般有兩種方法治療. 第一時手術切除, 第二是利用放射治療(電療). 兩者對於根治前列腺癌的的療效也是一樣的. 無論手術和電療的副作用都各有長短. 但不少病人因各種原因不想進行全身麻醉手術, 從而選擇電療進行治療前列腺癌. 的確以往前列腺癌電療需要電37次至到39次. 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一次. 前前後後一共需要連續每天工作天到醫院治療八星期. 做起上嚟實在非常頻撲. 所以好多病人都會覺得身心疲累.

但其實隨著技術進步 而家電療嘅次數已經越嚟越少,而且可以達致相約甚至更好的療效。

咁點解以前要電成八個星期而家只係五日就可以完成呢?

原來是咁的。電療之所以分那麼多天進行, 是因為傳統上電療不能一次過給予所有劑量, 否則副作用太大。 喺前列腺癌嚟講由於和膀胱和直腸位置相當接近, 所以假如一次過給予很多的劑量會造成膀胱或 直腸發炎,嚴重的話甚至可以穿孔。 所以攤開嚟電就可以減低呢一啲附近器官嘅副作用。

但另一方面因為前列腺癌和其他腫瘤的特性有些唔同。 佢嘅獨特之處就係 假如 每一次的劑量 教大, 腫瘤死亡的比率會比分開嚟電更加有效。 因此近十年以來 全世界都盡量將電療嘅次數減低。 例如幾年前在英國一般低度或中度風險的前列腺癌, 全部都已經縮短為四個星期的電療。 大大方便了病人。

因為現在電療技術定位精準度大大提高, 再加上有影像導航的緣故。 睇位睇得更加準確。 所以近這十年, 終於可以把前列腺癌電療的次數 大幅減少。 而且並沒有增加副作用。

近這幾年更加嶄新的電療技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終於適用於前列腺癌身上。 某一些 適合的前列腺癌, 只需要隔日進行 五次的電療, 就可以完成。 即係話療程有以往八星期差唔多日日去醫院, 變成一個半星期只需要去五次治療。 實在更加好。

所以在北美的地方,其實呢幾年利用SBRT 進行五次的前列腺癌電療已經變成了其中一個主流。 至少低風險和中風險的前列腺癌都是用這種方法治療。 即使是高風險的前列腺癌 ,以往還是利用 傳統長時間電療, 但近這兩年已經有越嚟越多嘅數據都支持SBRT治療。

但無論如何, 每個患者病情都有不同, 是否適合使用SBRT 進行五次電療, 記得先請教自己的主診醫生了。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電療
#蘇子謙醫生
#癌症治療
#蘇子謙中醫
#中西醫結合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BRT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首度舉辦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圓滿結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首度舉辦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圓滿結束

【2021年11月8日,香港】 癌症一直是本港主要的非傳染病之一,發病率日趨上升,亦有年輕化趨勢。於2019年,本港癌症的新增個案達35,082宗,按年增加3.1%,平均每日有96人確診癌症。相比2009年的25,977宗新症,過去10年的升幅達至35%。雖然癌症個案數字不斷攀升,但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只要多加留意身體狀況,一般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適時接受治療,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一帆風順的人生突然遇上癌症,就如揚帆出海遇上狂風雷暴,往往令人惶恐失措。但只要找到正確的醫療資訊和方向,把握黃金治療期,壞的情況也有機會好轉。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

活動主辦單位、活動參加者及Pandora帆船隊員大合照

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下稱「慈善基金」)主辦的「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已於日前假香港遊艇會圓滿結束。是次精彩活動邀得一班癌症康復者參與活動,一同揚帆出海,體驗航海樂,藉此鼓勵癌症康復者跳出框框,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運動,積極活出精彩第二人生。是次活動很榮幸獲得一位曾患癌病的有心人全力贊助,並由Pandora級別的帆船及團員全力支持。我們亦希望藉此活動向公眾宣揚關注健康及多做運動的重要性,帶出「癌症不是盡頭 攜手勇闖第二人生」的訊息。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活動參加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活動參加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Katy (淋巴癌康復者)表示:「自己也是癌症康復者,現今都市人生活繁忙,很容易忽略了自己身體,當時我身體出現了問題也沒特別理會,延誤數月後才正式確診患癌。幸運仍能活過來,這些年卻看見很多人因為延誤治療而失去生命,希望透過舉辦這次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和關注癌症。」

參加者Jennifer表示有幸可以親身體驗

是次活動參加者Jennifer (淋巴癌康復者)表示:「非常幸運能夠參加這次帆船體驗活動,本以為只是坐下欣賞風景,原來當中充滿著變化、思考、應變、更要發揮體能上的極限等,有幸可以親身體驗如何收放繩索、起帆及掌舵,並與船隊分享我的抗癌故事,互相交流,確實是十分有意義的活動。」

另一參加者Jessie (乳癌康復者)表示:「知識型運動,一啲都唔簡單,非常好的體驗!」

參加者Jasmine (骨癌康復者)表示:「第一次接觸帆船,原以為會很難辛,想不到如此有趣,亦讓我體會到乘風破浪時團體合作的重要性,當中有很多技巧及術語要認識,期待下次再舉辦類似的活動。」

「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活動花絮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本港已獲豁免繳稅慈善團體,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由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致力在漫長的醫治及康復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並團結同路人,鼓勵他們互相扶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抗癌之路,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慈善基金主要透過四個服務層面幫助癌症患者一同抗癌︰發放正確、專業和適切的癌症資訊;提供復康、情緒及社交支援;經濟及社區支援;同路人義工。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及公眾捐獻。

「百人遺照」- 相片背後的生命故事

生命是
一份不能永遠擁有的禮物 

未知生,焉知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有沒有想過,從一出生開始就是一個死亡的過程?聽起來很悲觀嗎?其實沒有。經歷過生死邊緣,更令我們把握當下,思考活著是甚麼,然後放手去擁抱生命。這次活動概念源自某天的一個訊息⋯⋯

一位末期癌症患者問:「請問有拍攝遺照的服務嗎?」

她說希望找一個能溝通及被理解的地方,好讓她安心處理身後事。

感謝妳的信任,把人生大事交託給我們⋯⋯我們就盡力做吧!隨即聯絡「百人遺照」的負責人志偉,我們的緣起就是兩年前他為我拍了一張很滿意的遺照。兩個不諱言談生死的人一拍即合,就開始著手籌辦。

除了癌症患者,更邀請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妍參與支持。生死本來就是不能預計,經常面對癌症病人的醫生,又是怎麼看待死亡呢? 

期望透過這些簡單卻充滿故事的照片,與正在閱讀的你一起探討生死。再一次感謝參與和協助是次活動的所有人。你們的支持,使生命更豐盛 🙂

祝願 平安 !
能同途偶遇在這星球上 燃亮飄渺人生 我多麼夠運 

黑妹Katy 🙂

 

攝影師感言
相片背後的生命故事

感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促成與「百人遺照」合辦這次活動。這趟旅程,迎來了幾位晚期病患的生命鬥士,與他們並肩同行的照顧者,大家都曾經歷了和死亡擦身而過。

在拍攝的過程裡,大家在預視死亡的同時,也在「回顧」死亡的點滴和教曉我們的事情⋯⋯最讓我觸動的是幾位末期病友,他們經歷的苦難,許多的禍不單行,我單單聽著已感覺十分沉重⋯⋯但經歷了這些難關,仍能由衷地說一句「感恩」,這份領悟實在不易。

願把當下的這份面容留下,便是見證人生的畢業照。照片背後,帶著的是一幕幕真摯的生命故事。

志偉


氣球——不論大小朋友都喜愛、能令人開心快樂。

而我最喜愛把氣球扭出不同的造型,它顏色鮮豔,最能令我專注當下,忘記不開心的事。

氣球也比喻了現在患病的心情,充太多氣,壓力會迫爆氣球,但有時它也難免會洩氣。

只要不怕它,不放棄,重新再打氣加加油,人生仍然可以扭出美麗的色彩。

 

 

喵喵/ 皮膚癌黑色素瘤患者 / 美麗的色彩


2O18年12月24日,醫生告訴我患上乳癌4期更轉移至骨,只剩下5個月生命⋯⋯當時真的好無助,我跟醫生說:「我放棄治療了,就讓我好好活下去。」

有一天禱告時,一把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桂蘭笑吓啦!」

祂用雙手指向我嘴角兩邊,向上推叫我笑,我向祂說我管理不好自己身體,請求祂幫忙管理。

拍攝這照片,想把自己精彩的笑容留給愛我的每一位守護者。
死後有盼望:在那裏再沒眼淚、痛苦!

 

桂蘭/ 四期乳癌患者/ 恩典足用的喜樂


死亡的感想, 是不敢想。原來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儀式、棺木、衣服、相片、葬禮、墓碑、骨灰如何安置、財產的安排及分配都需要一一思量 ⋯⋯想起都頭痛。

為免自己死後會麻煩子女,我已經安排好後事細節及告知他們。

只希望自己離開時不要太辛苦。

 

 

群芳/ 腸癌康復者/ 死亡感想不敢想


好開心有機會拍攝這種相片,百無禁忌地去迎接死亡。

可以由自己出發,自己話事,一切皆變得更輕鬆自在。

感謝主辦單位及攝影師們的幫助,讓我們在生命倒數時,能有更好的預備,坦然面對生命終結時。,坦然面對生命終結時。

感恩。感動。感謝。

 

 

慧/ 二期婦科癌患者/ 自己人生自己話事


參加今次活動除了有張靚相外,更可思考死亡。諗諗下,癌症其實可以活幾耐⋯⋯?

活好一天得一天,定等了一天又一天。

想起幾十年前,媽媽患肝癌做了手術後還活多幾十年,後來復發,只能活幾個月,日日醫院等到死亡來臨。

最初媽媽離世像死物一樣變得陌生⋯⋯到了現在媽媽活在我心裡。

 

 

John/ 四期鼻咽癌患者 / 死亡來臨


自從2O18患男性乳癌以來,死神的威脅似乎揮之不去,但我並没有害怕。

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活得精彩及有價值。

感恩主與我同行,得到神的看顧及醫治,使我能積極面對,一次又一次跨過死亡的幽谷,並得著心裡的平安及喜樂。

透過這次活動,我希望能喚醒男士們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如有異常應及早找出原因及醫治。

 

 

Keith / 四期乳癌患者/ 恩典滿溢


早在患上癌症初期,已常常反思生死——究竟人生在世的意義又是甚麼?

也曾幻想自己會死於意外,那麼就更不值得了。患上癌症後,反而覺得如果最後是死於癌症,也是一種幸福。至少,在死前我能盡力地去活、去呼吸、去做想做的事情,更能感受到活著的精彩。

說生道死,看似容易卻一點都不易。如對未來喪禮的想像、想要衝破對死亡固有的忌諱、想滿足在世親人的想法⋯⋯從中得到平衡和互相體諒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謝謝癌症資訊網舉辦這個活動,讓我更了解自己,反思更多生命和死亡的關係。

 

Jenny Ng/ 四期腸癌患者/ 盡情活著


這天很特別,被邀請去拍一張於喪禮上用的照片。籌劃人是兩位很有心的社工,他們希望大眾可以用一個開放的心去討論生死,以至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可以少一點恐懼。
原本我是帶著一個「去玩的心態」去接受邀請,雖然不是很輕挑的那一種心態,但我內心只想著「不妨試試吧」,因這個活動甚有意義,我也希望病人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整個過程令我意外的是,這兩位社工和癌症資訊網的Katy竟然坐下來與我一起傾談,問了我很多問題,包括如何看病人面對生死,以及自己如何看生死等等⋯⋯讓我很認真的去思考死亡這個課題。

曾經我以為自己不是那麼怕死,因為在這十數年的腫瘤科醫生生涯,已經讓我對生老病死看得較為豁達。老實說,除了神以外,誰人可控制生和死呢?有時候我們都只可以逆來順受,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過每一天、去享受每一天,活在當下。

那一刻,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兩位兒子,突然間有一種好想看到他們兩個大學畢業的感覺。原來我並不是「不怕死」, 對於人生,我仍有著很多眷戀。

到了拍攝的時候,我選擇了擺出一個心心手勢,一直笑著,我想把我的「心心」送給在世的家人和朋友。希望我的愛可以遺留在人間,他們永遠記得自己的笑容,在他們的記憶裡,我永遠都是一個愛笑的人。

是的,送個心心俾你!

李慧妍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對生命的反思


活動照片(按圖放大)

1
1
1

畫出彩虹 | 藝術治療如何結合癌症醫學? 腫瘤科醫生:醫「心」才能醫「身」

畫出彩虹 | 藝術治療如何結合癌症醫學?
腫瘤科醫生:醫「心」才能醫「身」

作為醫者,在專注治療癌症之餘,和病人溝通也是我挺享受的一件事情。每一位病人也有他們獨特的故事,如果時間許可,也希望能和他們聊聊天,發掘一些他們日常生活上、工作上、或是興趣上的三五事,往往也令我眼界大開和獲益良多,也好讓我能洞悉病人的內心多一些,我深信醫「心」才能醫「身」這個道理。但現實上這些機會卻奢侈,因為診症的時間多花於談論病情和治療,閑聊的空間便給壓縮了。

這個限制令我忽發其想,倒不如安排一個活動讓醫生和病人能在診所以外的空間,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作另類的分享溝通,亦因為自己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決定嘗試安排一個藝術治療工作坊讓癌症患者參與,希望大家能分享一個舒舒服服的心靈冶癒課堂。在籌備的最初,是感到一點戰戰兢兢,擔心病人會喜歡這種活動嗎?

醫學和藝術表面上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醫學屬於一門科學,包含深奧的學問和實證,而藝術是比較虛無縹緲和主觀性的表達。但事實上,醫學除了牽涉許多研究數據,藥物,科技之外,亦有它很人性化的一面,和藝術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在癌症治療方面,病人由得悉患上癌病的一天起,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般,憂慮、恐懼、不安的情緒不斷的反覆竄擾。醫生如何幫助病人擺脫這些負面情緒,走過癌病的陰霾,勇敢地面對疾病和治療,而邁向復康之路,正正就是醫學的藝術。而藝術治療(Art Therapy)強調以非語言方式作為溝通的渠道,鼓勵患者用藝術抒發自己,表達內心一些難以用言語說出來的感受,當中包括繪畫、拼貼、或透過一些小道具引導他們打開心扉,面對自己。

抱著這個理念,進行了這一次「藝術治療工作坊」,譤請了癌症患友及家屬免費參與,藉著這次活動,有機會和病人一起有說有笑地在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晝粉彩畫,對我來說是挺有意義的。看見所有參與活動的患友也起動正念,積極參與,將自已感受在畫紙上表達出來,當中很多是令人積極鼓舞的主題,證明經癌病洗禮之後,彩虹會重現,只要懷著正面的心情,人生會變得更精彩豐盛。活著就是希望,且行且珍惜,就算心中有不安和害怕,參與者也勇敢地在畫中表現出來,這也是另一種創作藝術的意義,讓畫者可以宣洩心中的負面情緒,構成治癒的療效。

作為腫瘤科醫生,每天面對生死,和病人一起和癌病戰鬥,工作壓力是頗沉重的。這次Art Therapy也是一次幫自己減減壓的機會,和一班患友走出醫院診所以外,輕鬆愉快的一次聚會,彷彿大家的距離拉得更近,看見他們每張堅強的笑臉,感覺一切勞苦都變得有價值了。

潘智文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