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顧問護師】入行30載 變走恐懼撫平心靈 陪病人打硬仗

【腫瘤科顧問護師】入行30載 變走恐懼撫平心靈 陪病人打硬仗

 

 

恐懼,是癌症病人其中一個大敵,來自疾病本身、誤解甚或是家庭關係裂痕。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護師蔡燕萍入行30年,翻閱過無數人生故事,悟出化解恐懼之道。有乳癌病人受嚴重痛症困擾,解鈴還需繫鈴人,蔡姑娘洞察病人最痛的其實來自與丈夫的關係,透過梳理一段愛情醫病。甚至身處21世紀仍還有病人認為癌症是傳染病,恐懼傷害至愛而逃避家人,蔡姑娘撫慰這班驚恐又受傷的心靈,助他們振作向前走。

 

【公立醫院顧問護師系列之一】

蔡燕萍自1995年加入醫院管理局參與腫瘤科工作,現正擔任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護師。(高仲明攝)

 

身型偏瘦削、溫文爾雅的蔡燕萍從小體弱多病,經常出入醫院,當年護士們溫柔呵護安撫了燕萍,更讓她立志成為「白衣天使」。蔡燕萍1988年於護士學校畢業在私營機構服務,至今入行30年,其中有23年,即1995年起加入醫院管理局參與腫瘤科工作,現正擔任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護師,其中一項工作是「驅魔」,驅除心魔。

恐懼,是癌症病人其中一個心魔,來自疾病本身也可能來自誤解。蔡燕萍不時聽過有癌症病人怕接受放射治療後,身上帶有輻射會影響家人健康;更有病人還認為癌症是傳染病而不敢接近家人,擔憂「啲孫咁後生,如果因為我影響他們健康怎辦?」蔡燕萍耐心逐一解釋癌症非傳染病、接受放射治療後會確保病人不帶輻射離開病房等,釋除誤解也讓他們放下內疚。

 

蔡燕萍會與病人個別面談,了解他們的需要並協助疏導情緒。(受訪者提供)

 

梳理病人的愛情故事 提供全方位護理

蔡燕萍數年前遇上一名乳癌女病人受嚴重痛症困擾,丈夫來訪探病時,她的痛楚更是變得異常激烈並大發脾氣,引起蔡燕萍關注。經過耐心面談,病人吐露內心真正恐懼是被丈夫離棄,反覆問自己「如果我好咗,老公會唔會冇咁照顧我?」卻不敢向丈夫吐露心事。

蔡燕萍自薦成為「夫婦輔導員」,她解釋「夫妻之間也很難講感情事,特別是生病後好像形成了牆無法好好溝通,做中間的橋樑能幫助他們解開心結。」三人會面讓丈夫首次了解太太的擔憂,更承諾會好好照顧太太,說「結婚咁多年,唔會因為外表唔再靚離開你,會一直陪在你身邊!」太太鬆一口氣,也因解開心結而明顯減輕痛症,很快就出院,與丈夫一起度過剩下的時光。

 

由協助病人接受患病、治療期間副作用的護理、如何回到社區生活等,都需要腫瘤科護士提供護理服務。(高仲明攝)

蔡燕萍說「每個病人背後的故事都不一樣,要有敏銳的心體察病人所有需要,例如家庭的支援,為他們度身訂造護理方案。」(高仲明攝)

 

為一個病人破例

恐懼,也很可能來自療程。曾有30多歲男病人極度害怕化療,一踏入治療中心就開始不斷嘔吐,蔡燕萍決定破例安排男病人在臨床心理學家的辦公室內化療,心理學家一邊協助病人做放鬆練習和聽音樂,病人最後順利完成化療療程。

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故事,腫瘤科護士陪伴癌病人打硬仗,由協助他們接受患病、治療期間副作用護理、如何回到社區生活等都需要護理,護士就要設計一百種治療方案。蔡燕萍認為,做腫瘤科護士最需要有敏銳的心,說「每個病人背後的故事都不一樣,要有敏銳的心體察病人所有需要,例如家庭的支援,為他們度身訂造護理方案。」

初初做腫瘤科,很多病人認為生腫瘤等於判死刑,比較悲觀。現在未必適用,可選擇的藥物很多、副作用減少,很多治療可在門診和日間化療中心做,病人能維持生活質素和家人的關係。我不覺得腫瘤科是灰暗的專科,我們看見病人如何面對疾病、治療的勇氣,這條路一點都不容易,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瑪嘉烈醫院腫瘤科顧問護師蔡燕萍)

 

蔡姑娘認為,「我不覺得腫瘤科是灰暗的專科,我們看見病人如何面對疾病、治療的勇氣,這條路一點都不容易,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高仲明攝)

 

文章來自: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80836/腫瘤科顧問護師-入行30載-變走恐懼撫平心靈-陪病人打硬仗

磁力共振-超聲波融合導航前列腺活組織檢查 (MRI-Ultrasound Fusion Guided Targeted Prostate Biopsy)有效提高前列腺癌診斷率

磁力共振-超聲波融合導航前列腺活組織檢查 (MRI-Ultrasound Fusion Guided Targeted Prostate Biopsy)有效提高前列腺癌診斷率

採訪及撰稿:Helen YC Law(癌症資訊網)

 

左起:前列腺癌患者陳先生、瑪麗醫院泌尿科顧問護師吳秀來女士、瑪麗醫院泌尿科顧問醫生馬偉傑醫生、瑪麗醫院泌尿科主管及顧問醫生徐學良醫生、瑪麗醫院放射科顧問醫生李雷釗醫生、瑪麗醫院放射科部門經理葉啟超先生

 

前言

前列腺癌位列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的第三位[1]。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前列腺癌新增個案達1831宗,近年更有穩步上揚之趨勢。瑪麗醫院泌尿科主管及顧問醫生徐學良指出,當患者出現下尿路症狀,例如尿頻、小便不暢及夜尿次數增多等,醫生初步會為患者進行肛門指檢,觸摸前列腺以檢查有否出現異常,同時抽血檢驗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倘PSA數值高於4ng/ml時,便會建議患者進行組織活檢。

 


傳統前列腺活檢的限制

 

徐醫生稱,傳統的前列腺組織活檢稱為「經直腸前列腺穿刺活組織檢查」(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簡稱「前列腺活檢」),乃透過將超聲波探頭經患者的肛門放入直腸,然後在前列腺隨機抽取12個不同位置的活組織進行化驗,以確定是否存在癌變。由於這是一種Blind Biopsy(盲目的活檢),醫生進行穿刺檢查時並不知道癌細胞的位置,且許多時候癌細胞均未能透過肛門指檢或超聲波檢測得到,故約有兩成機會出現「假陰性」的結果,因而錯過了一些臨床上有顯著意義的癌症。「瑪麗醫院過去的一項研究顯示,250名中國籍PSA數值高於4ng/ml的患者接受傳統前列腺活檢,整體癌症檢測率約為17.6%,當中具臨床意義(有機會威脅患者生命)的僅約10%[2]。」

 

前列腺活檢新技術:磁力共振-超聲波融合導航 前列腺活組織檢查(MRI-Ultrasound Fusion Guided Targeted Prostate Biopsy),簡稱「靶向穿刺活檢」(Targeted Biopsy)

 

目前,一種結合多參數磁力共振(Multiparametric MRI)與超聲波的新活檢技術,不但有助提升診斷前列腺癌的準繩度,同時能檢測出更多具臨床意義的前列腺癌。瑪麗醫院泌尿科正聯同放射科對這種新技術進行一項研究。「研究之目的是希望找出有效的方法,提高前列腺癌的診斷率。事實上,外國已開始進行這項研究,而我們團隊的研究對象是中國籍的患者。患者在接受活檢前,先進行磁力共振,原因是磁力共振在發現懷疑病變位置方面的功能優於超聲波。」

瑪麗醫院放射科顧問醫生李雷釗解釋:「磁力共振是一種非創傷性、且不具輻射的造影檢查,並且可應用多個互相作用的參數,以獲取高質素的影像和具參考價值的訊息。新技術是利用磁力共振檢查,先檢測懷疑有癌細胞的位置。」放射科醫生會使用一種稱為PI-RADS [3]的評分系統來報告磁力共振的懷疑病變位置,以及判斷其具有明顯臨床意義的癌症之可能性。PI-RADS評分系統乃美國和歐洲泌尿科組織於2016年對前列腺影像報告一致達成的共識

 

 

PI-RADS 1 – Very low (highly unlikely) 非常低
PI-RADS 2 – Low (Unlikely) 低
PI-RADS 3 – Intermediate (equivocal) 中等
PI-RADS 4 – High (likely) 高
PI-RADS 5 – Very high (highly likely) 非常高

 

 

徐醫生補充:「PI-RADS 等級愈高,患上具明顯臨床意義的前列腺癌之機會也愈高。我們藉著磁力共振得知懷疑病變位置,結合超聲波的實時影像,然後才進行活檢。這種「靶向穿刺活檢」(Targeted Biopsy)比傳統前列腺活檢精準得多,大大提升癌症的檢測率。」

 

瑪麗醫院泌尿科顧問醫生馬偉傑表示,靶向穿刺活檢填補了傳統前列腺活檢的不足。新技術運用先進的「影像融合」(Image Fusion)及「三維導航技術」(3D Navigation Technique),使醫生進行穿刺時能對準懷疑病變位置抽檢。「三維半機械人導航設備(3D Semi-Robotic Navigation Device)於2008年獲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使用。過往,醫生進行穿刺時是以雙手控制超聲波探頭,而這部半機械人設備則是將超聲波探頭內置,讓我們得以實時追蹤懷疑病變位置,並且能做到預先定位,有如GPS般提供座標和導航,準確性相當高,無疑提高了穿刺的準繩度。」新技術不僅精準,其另一項重要功能是可清楚記錄穿刺位置。「將磁力共振和實時超聲波影像融合並儲存下來,作為日後監察或跟進病情的參考,只要輸入患者的身分證號碼便一目了然。利用這些資訊,醫生更可重覆及集中抽檢懷疑病變的位置。」

 

「三維半機械人導航設備(3D Semi-Robotic Navigation Device)

 

 

瑪麗醫院泌尿科於2015年7月15日首次使用影像融合導航系統進行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檢。靶向穿刺活檢由泌尿科醫生操作,護士團隊從旁協助。整個過程需時20至30分鐘,患者只需接受局部麻醉,可即日出院。大致流程如下:

 

  1. 先進行多參數磁力共振檢查,並由放射科醫生標誌出懷疑病變位置。
  2. 利用實時超聲波影像將磁力共振影像融合及三維化。此乃最重要之步驟。
  3. 在懷疑病變的位置進行靶向穿刺活檢。
  4. 進行傳統的常規12針前列腺活檢

2017年,亞洲男科醫學雜誌(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發表了首57名前列腺癌患者利用靶向穿刺活檢,整體癌症檢測率為33.3%,當中具臨床意義的個案接近20%,較傳統前列腺活檢上升近一倍。

 

 

個案分享

 

68歲的陳先生於2008年至2014年間接受了4次傳統前列腺活檢,卻仍未能確診是否患上前列腺癌。他在2016年首次到瑪麗醫院泌尿科求醫,馬醫生發現其PSA數值由2011年的9.7上升至2015年的24,同時其兄長於73歲之齡確診前列腺癌。儘管馬醫生為陳先生進行肛門指檢時並未發現前列腺硬塊,磁力共振卻顯示其前列腺左側移行區(Transition Zone)頂端有PI-RADS 4懷疑病變位置,影像融合導航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檢證實陳先生患上前列腺癌,癌細胞佔所抽取活組織的38%,常規12針活檢卻沒有驗出癌細胞。

 

陳先生於2016年7月7日接受了機械臂輔助前列腺癌根治手術(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病理報告分析屬第2C期前列腺癌,主要癌變位置於前列腺左側移行區頂端,與磁力共振影像相吻合。癌細胞邊緣切清及沒有擴充散,最新的PSA數值低於0.1,沒有復發跡象,各方面功能恢復良好。陳先生的個案正反映了新技術的好處,讓患者能真正受惠。陳先生由衷地感謝瑪麗醫院醫護團隊的付出。

 

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檢-最新研究數據分析

 

馬醫生解釋,截至2018年5月31日,405名PSA升高的患者在活檢前接受了多參數磁力共振檢查,當中329名PSA介乎4-20 ng/ml的中國種族患者符合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檢的前瞻性研究準則。「是項研究有賴放射科同事幫忙覆檢多參數磁力共振的影像和結果。我們發現18%患者並無懷疑病變,PI-RADS 2懷疑病變的佔15%,其餘的67%屬PI-RADS 3至5級。我們為PI-RADS 2懷疑病變的患者進行活檢,當中並無發現癌細胞,由此可見,多參數磁力共振的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是百分百的。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這類患者是否可以避免進行不必要的活檢?另一方面,我們同時為PI-RADS 3至5級的患者進行靶向穿刺活檢和傳統的常規12針活檢,結果接近40%被檢測出前列腺癌,當中具顯著臨床意義的個案約佔27%。」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為179名首次接受活檢的患者進行傳統的常規12針活檢,整體癌症檢測率為31.8%,當中具臨床意義的佔18.4%。122名PI-RADS 3至5級的患者同時接受靶向穿刺活檢,整體癌症檢測率為47.6%,當中具臨床意義的佔33.9%。總括而言,是項研究發現31.8%的患者避免了活檢,具臨床意義的癌症檢測率提升了84.2%,無疑是令人鼓舞的結果。

 

 

總結

 

與傳統的前列腺活檢相比,磁力共振超聲波融合前列腺靶向活檢:

 

  • 增加了前列腺癌的診斷率;
  • 可避免不必要的活檢;
  • 提高了任何級別和具臨床意義的前列腺癌的檢測率;及
  • 讓醫生更有效地對患者進行緊密和積極的監察。

 

徐醫生提醒:「目前,新技術仍處於研究階段,並未被歐美國家通過成為標準程序,故仍需進一步驗證。」馬醫生亦指:「雖然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但未來這項新技術能否變成標準程序,仍有待各持份者深入探討。」

 

 

小知識(1)

 

徐醫生話你知: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

 

PSA是一種由前列腺分泌出來的蛋白質。一般來說,PSA的正常值應在4 ng/ml以下,高於此水平便代表有可能出現前列腺病變。然而,除癌症之外,其他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增生、發炎或尿路感染,都有機會令PSA升高。因此,即使PSA超出標準,也不必恐慌。事實上,約一半PSA超出標準的男士們並無患上前列腺癌,也有前列腺癌患者,其PSA值卻處於正常水平。其實,要確診前列腺癌,不能單靠檢驗PSA,最終還是需要泌尿科醫生進行適當的檢查。不過,由於早期前列腺癌的病徵與一般前列腺增生相似,男士們如出現下尿路症狀,宜及早找醫生檢查,病向淺中醫。

 

 

小知識(2)

 

馬醫生話你知:何謂「具臨床意義」的前列腺癌?

 

病理科醫生將從活檢中採得的前列腺組織置於顯微鏡下觀察,以了解癌細胞的分化度和惡性度,然後得出「格里森評分」(Gleason Score),藉此判斷患者的前列腺癌是否具臨床意義。格里森評分範圍從6分到10分,分數愈高,患上癌症及其擴散的風險愈大。

 

6分:癌症處於早期階段,生長速度較緩慢,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的機會較低。通常無需即時治療,只需採取密切監測,包括PSA或其他影像檢查,或定期進行前列腺活檢。

 

7分:癌症處於早期和入侵性階段之間,醫生會考慮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和患者對生活質素的期望,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

 

8分或以上:癌症處於晚期階段,有機會在短期內擴散,並威脅患者生命。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立即進行手術或治療。

 

 

 

 

最後,由瑪麗醫院泌尿科顧問護師吳秀來女士為大家解釋靶向穿刺活檢的過程及應注意事項:

 

  1. 患者需在接受檢查前兩小時服用醫生處方之抗生素,並放清大便;
  2. 醫護人員向患者解釋清楚檢查的詳情;
  3. 醫護人員以止痛膏塗抹於患者的肛門,以減輕儀器進入肛門所引起之不適;
  4. 醫生再行為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藥物。

 

吳護師謂,經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後,大部分患者均表示檢查期間不會感到痛楚,惟由於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檢查,患者不免感到緊張。「我們會給予患者足夠的心理支援,告訴他們檢查進行時可能預見的情況或可能會聽到的聲音,盡量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此外,我們會給患者一份單張,指導他們如在檢查後感到不適的處理方法,需要時可致電給我們。如辦公時間已過,他們可直接到瑪麗醫院的泌尿科病房,不必到急症室輪候。」吳護師提醒患者在檢查後的數天應定時定量補充水份,並多攝取膳食纖維,防止便秘。「太用力排便有機會影響傷口癒合,增加流血的風險。我們的護理團隊會在檢查後的兩天主動致電給患者,詢問他們的情況,需要時提供適切的支援。」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ttp://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5/prostate_2015.pdf

[2]      Ma et al, Asian J Androl 2018

[3]        Weinreb JC et al, Eur Urol 2016; 69: 16-40


不可不知的前列腺癌瑣碎事

 

進階篇-更精彩的免疫治療命名學

更精彩的免疫治療命名學

黃曉恩醫生 進階篇 發表留言 六月 22, 2018 0 分

經過近日兩篇文章,相信甚具慧根、一理通百理明的讀者對癌症標靶藥的命名法已有大致掌握。

 

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8/06/20/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

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8/06/21/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之答案揭曉/

有信心進階挑戰嗎?這次我會解說四種已通過美國藥管局認證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的學名: sipuleucel-T, tisagenlecleucel-T,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及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首三個字有些共通點,先仔細將它們分開幾部份便不難看出:

Si/pu/leu/cel/-T

Tisa/gen/lec/leu/cel/-T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最後的 -cel 代表細胞(cell)療法,將特定細胞輸入體內達致療效。-T 說明這些細胞是來自患者自體(autologous),而再前面的 -leu- 告訴我們它們是白血球(leukocytes)。所以這三種都是將患者自體的白血球提取出來,經過體外處理,再輸回體內的細胞療法。

 

體外處理方法可不同了:第一種 -pu-(pulsed with protein) 是代表讓提取出來的白血球接觸高濃度的癌細胞蛋白,就像密集式訓練,成熟及培養後輸回體內激活免疫系統攻打癌細胞。第二種 -gen- 或 -gen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是基因改造,令提取出來的白血球表面長出特別的蛋白,功用有如觸角,輸回體內後能認得癌細胞表面指定特徵,將它消滅。上述第二和第三種藥都是這樣運作,只是在名字中用了不同的形容部份,例如 -lec- 指白血球細胞經選擇及培養過(selected and enriched),-cabta- 則說明此療法有關細胞上抗體表達及T淋巴白血球激活(cell expressed antibody and T cell activation)。

 

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就明顯不是 -cel 細胞療法了,卻仍屬於免疫治療的一種(-lim-),亦是經基因改造而成(-gene)。實際上,它是特種疱疹病毒(-herpa-),進入癌細胞(-vec)並在其內不斷複製(-rep-),直至癌細胞爆裂死去。

 

這四種藥,只有si, tisa, axi/cilo 及 ta/la 是真正按研發者意思訂立的名字呢!

 

基本篇-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之答案揭曉

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之答案揭曉

黃曉恩醫生 基本篇 發表留言 六月 21, 2018 0 分

多謝參與無獎問答遊戲。問題是:請分析以下標靶藥物的學名— Pertuzumab, rituximab, ramucirumab, osimertinib, regorafenib, ixazomib

 

摸不著頭腦的讀者請參原文連結:

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8/06/20/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

Per/tu/zu/mab: 這是腫瘤藥物(tu);有九成從人類來的成份(zu),要留意過敏反應但風險不大;單株抗體(mab),需靜脈滴注。

Ri/tu/xi/mab: 這都是腫瘤藥物(tu);大概三份二的結構從人類而來、其餘由其他生物生成的嵌合體(xi),要特別注意過敏反應;單株抗體(mab),需靜脈滴注,而新研發出皮下注射方式,但反正不能口服。

Ramu/cir/u/mab: 這藥物會影響偱環系統(cir)— 有機會引致血壓高、血管栓塞及流血;完全人類成份(u),過敏風險較少;單株抗體(mab),需靜脈滴注。

Osimer/ti/nib: 這是小份子抑制劑(nib),是口服藥。更確切來說,它抑制的是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inib)。

Rego/rafe/nib: 這是小份子抑制劑(nib),是口服藥。更確切來說,它抑制的RAF激酶 (rafenib)。

Ixa/zo/mib: 這個要留意,不是nib哦!其實上回並未解釋,mib 是在細胞內起效令其減慢生長甚至凋亡的藥物,而zomib 就代表蛋白體酶(proteosome)抑制劑。mib 並不一定是口服,但ixazomib剛好是唯一一種口服的zomib。

 

更精彩刺激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物命名還在後頭呢!

 

立法會十八題:乳癌的預防及治療

立法會十八題:乳癌的預防及治療
****************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謝偉俊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顯示,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每16名女士有一位會患上乳癌)。近年,女性確診乳癌個案數目有上升趨勢:由一九九三年的1 152宗上升約三倍至二○一五年的3 900宗(即平均每天有十名女性確診)。本港乳癌患者較外國患者相對年輕,最低發病年齡為20歲。據報,美國一名乳癌病情已屆末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及其他器官的女病人,獲挑選參加免疫療法試驗計劃(T細胞輸入療法),利用其自身「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內含T細胞)抗癌,配合協助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藥物治療。42星期後,其體內找不到癌細胞,兩年內癌症亦無復發。相關療法用於治療另外兩名分別屬末期肝癌及結腸癌患者亦成效顯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醫生認為,該三宗案例顯示上述療法有望為體內器官的實質固態瘤(例如胃癌、食道癌)提供治療藍圖。關於預防及治療乳癌,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三年,每年確診乳癌患者數目,以及當中多少人確診時已屆癌症晚期及末期;

(二)是否知悉,除紓緩性治療外,還有何更積極方法治療末期乳癌病人;相關療法的成本及成效為何;現時《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內,有沒有治療末期乳癌藥物;如有,相關藥物價格為何;

(三)鑑於T細胞輸入療法為末期乳癌病人帶來生機,加上其副作用遠低於化療、電療等傳統治療方法,政府及當局會否考慮研究引入或主動開發該技術,為自願嘗試新療法的末期乳癌病人,提供多一個選項;

(四)鑑於有不少乳癌病人反映,腫瘤科醫生與外科醫生往往意見相左,前者多建議病人先進行化療,待有效控制癌細胞擴散或縮小腫瘤體積後才切除腫瘤,惟後者卻多主張先切除腫瘤,再進行化療、電療,令病者無所適從,政府有何措施協助病人衡量兩方意見,作出合適決定;

(五)鑑於有腫瘤科專家指出,外國已推行十年的基因檢測分析技術,透過分析腫瘤危險性及復發風險,有助病人判斷是否適合及花費約20萬港元接受化療,惟本港公立醫院至今仍沒有提供相關基因檢測服務,政府是否知悉原因為何;會否研究盡快引入該項基因檢測服務;醫管局有否評估現時本港治療癌症技術是否低於國際水平;

(六)鑑於早前政府宣布投放500億元發展創新科技,政府會否考慮,因應本港末期乳癌患者醫療需要,主動邀請有意引入T細胞輸入療法醫學科研機構,申請研發資助款額,以解病人燃眉之急;及

(七)政府會否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考慮、參考英國為國民提供乳檢服務,以及醫管局於二○一六年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成功例子,為全港適齡婦女提供免入息審查的免費乳檢服務;如會,詳情及推行時間表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謝偉俊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經諮詢創新及科技局後,我回應如下:

(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負責癌症監測工作,協助紀錄和分析整體人口的癌症資料,以便計劃有關的醫療服務。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二○一三年至二○一五年本港女性的乳癌發病數字及確診時癌症期數分布表列如下:

年份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未能分期 總數
2013 1 098 1 277 528 262 359 3 524
2014 1 252 1 334 610 318 354 3 868
2015 1 255 1 327 635 277 406 3 900

(二)醫管局提供的癌症服務是依據經協調的跨專科(例如病理學、放射學、內科、外科、臨床腫瘤科及紓緩治療)和跨專業服務系統,並以聯網為基礎。各科(包括腫瘤科與外科)的醫生會保持緊密聯絡,因應病人的臨床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一般而言,對於患有癌症的末期病人,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往往因為病情及情緒上的變化而需要更多的支援,當中包括因身體機能變差的入院需要、出院後所需的持續護理,以及社交心理支援以紓緩情緒上的困擾。醫管局的紓緩治療服務,正是為此類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其家屬提供身心、社會和精神上各方面的整體照顧及支援服務,協助末期病人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現時,醫管局轄下七個聯網均提供紓緩治療服務。醫管局的紓緩治療服務包括住院、門診、日間紓緩護理、家居護理、哀傷輔導等。醫管局一直本着「全人醫治」的宗旨,透過跨專業的紓緩治療團隊,包括醫生、護士、醫務社工、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以綜合服務模式為末期病人和家屬提供適切的紓緩治療服務。

醫管局會繼續因應人口增長和變化、醫學科技的發展及醫護人手等因素,定期檢討各項醫療服務的需求和規劃其服務發展,並會與社區伙伴合作,以滿足病人的需要。

目前,醫管局藥物名冊內備有不同藥物用以治療末期乳癌,下表列出相關藥物的資料:

藥物名稱 藥物類別 藥物費用
卡培他濱 通用藥物1 標準收費
吉西他濱 通用藥物 標準收費
長春瑞濱 專用藥物2 標準收費
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 自費藥物3 每四星期$15,207
艾立布林 自費藥物 每三星期$17,880


註:
1. 通用藥物是經證實對病人有關臨床情況適用和有效,並可供一般使用的藥物。公立醫院和診所提供這類藥物時,會收取標準費用。
2. 專用藥物是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經專科醫生特別授權使用的藥物。如這類藥物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處方,公立醫院和診所會收取標準費用。如個別病人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以外選擇使用專用藥物,便須自行支付藥物的費用。
3. 自費藥物是僅經初步醫療驗證的藥物、與其他替代藥物相比僅具邊緣效益,但成本明顯昂貴的藥物,以及生活方式藥物。這些藥物並不包括在標準收費範圍內,病人須自費購買。

(三)及(五)醫管局注意到自體T細胞對抗腫瘤及核對點抑制劑的免疫療法在概念上驗證了免疫療法可用於晚期轉移性乳癌,但目前仍在試驗階段,需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及實證,確認其長遠效用及安全性,方可作廣泛臨床應用。而且,未必每名病人都適合或受益於這種治療。同樣地,有關基因檢測分析技術在評估腫瘤復發風險方面的應用尚待確定。醫管局會緊密跟進科技發展並設有既定機制,由專家定期研究及檢討病人的檢測、治療方案或藥物的臨床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按情況作出修訂。過程中會考慮科研實證、成本效益、機會成本、科技發展和病人團體意見等。

(四)一直以來,醫管局透過跨專科團隊(包括病理學、放射學、內科、外科、臨床腫瘤科及紓緩治療)為癌症病人提供適切服務。癌症個案經理會為病情複雜的乳癌病人統籌跨專科團隊的溝通,外科和臨床腫瘤科醫生透過多方面的溝通,包括跨專業會議緊密協作,因應患者的病情及意向,制訂適切的療程安排。

(六)政府在二○一八至一九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留超過500億元,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包括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其中的「醫療科技創新平台」的目的是吸引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世界頂尖大學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進駐,進行更多醫療科技研發合作項目。另外,「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進行有助促進產業創新和提升科技水平的應用研發項目,包括生物科技項目,涵蓋對醫治不同疾病的新藥物及療法的開發等研究。

(七)政府「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一直關注本港及國際間就癌症預防及普查的最新科學證據,適時檢討有關議題及確保其建議適合本地情況。

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認為,綜合目前的醫學證據後仍未能肯定在本港進行全民乳癌X光造影普查是否對無症狀的本地婦女利多於弊,故認為目前並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一般風險婦女進行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至於個別屬於高風險婦女(例如帶有某些基因突變、有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等),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經由醫生作個別評估及建議,以決定是否需要接受乳癌篩查。

在未有符合科學理據的公共衞生證據支持的情況下,政府目前沒有計劃推行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政府聯同醫學界需要掌握更多研究和數據,探討是否適宜在本港為一般風險、無症狀的婦女推行全民乳癌普查。在取得結論之前,篩查服務提供者更應詳細為考慮篩查的婦女講解篩查的好處、風險和局限等,以便作出知情的選擇。

2018年6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9時15分

相關連結: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6/20/P2018062000639.htm

《從容以待 忠於自己的慢活人生》

《從容以待 忠於自己的慢活人生》

受訪嘉賓︰Yookie (清) 撰文︰阿C

 

 

一身清秀,氣質嬌弱的王珈曦(以下暱稱「Yookie」),骨子裡卻有一股倔強和傲氣,溫柔底下的剛強,不為人知。Yookie事事追求完美,自我要求很高,不自覺地為身旁的人構成壓力。一句無心之語,一個無心之舉,損己損人而不自知,性格可能會有點偏執(小編認為別人不明內裡的原因,往往就會冠上此詞,正面的偏執就是成功的基礎,總比空談來得堅實)。對於一個以愛為主,重情義的人某程度就是一道無形枷鎖,因為不斷付出未必有回應,一次又一次的挫敗,承受不了時,壓力爆煲。癌症3次的到訪,讓Yookie深知要開始學習「斷、捨、離」的生活態度和慢活人生的重要,從容以待就是生命的意義﹗

 

放下不甘 享受另一個的我 

Yookie說︰「療程完結,並不代表疾病就會完全了結。抗病期間,其實隱藏很多身心的後遺症(一直想追回患病期間失去的東西,放不下不甘心狀態) 。接二連三的反撲,心態反而變得隨意和不再執著。因為病過才知健康的重要,昔日追求物慾和虛無飄渺的自我認定,已變得不再重要。反而從裝備和提升自己得到的滿足感,更讓自己開心快樂!」她續說︰「尋找失落的自己,學習了解自己,於是享受心靈獨處。我曾獨自旅行 — 瑞士和馬來西亞,雖然面對孤單,卻鍛煉自己勇敢面對突發事件——在高山遇到不適、中途搭錯車⋯⋯在沒有人幫助下獨自處理,自覺成長了,感覺很爽。」

先後經歷3次癌症病發,可能是上天給予Yookie的成長磨鍊。確診癌症至完成第一次療程,她自覺堅強和有足夠能力承受一切,仍執著於重奪以前所失;第二次癌病復發的啟發,學習順應天命,不會與大自然搏鬥,抱著「與癌同行」的心境;第三次癌病復發,珍惜現有,更能體會「斷、捨、離」的真諦,許多人、情、事也變得不重要,深切認為簡單生活才是她的最佳自處之道。

 

向昨天的我揮手 迎上今天重活的我

病發前的Yookie,自言好勝,執著於愛與情,忽略愛是需要包容,情感是流動兼雙向,總不想令別人不開心。事事求真,樣樣較勁,內心敏感兼脆弱,總以為自己懂得愛,無原則的獻情示愛。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死裡逃生,她變得機靈了。

Yookie笑說︰「我學會愛錫自己,對自己坦白,遊說自己是一平凡人,不勉強要求自己做超越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放緩急速步伐,享受慢活人生的樂趣。痛斥自己的執迷不悟,損失太多了,我決定不再為滿足別人而活,現在只尋求自己的歡悅滿足,學習其他事項,放下情感重擔,人變得輕鬆自在了。」

 

踢走灰暗 回饋社會

Yookie曾因患癌而變得自卑,甚至覺得人生從此充滿缺陷,不再完美。幸好數次治療均遇上貴人和親人的支持,讓她頓覺被愛的幸福,慢慢重建自信。因曾受別人的幫忙,覺得這份關顧是禮物,故嘗試把它增值後轉送給有需要的人。既然上天讓她活過一次又一次,可能是希望她能回饋社會,以作終生使命。她爽朗地大笑︰「放下執著,對於生死更是看透了。活著就要懂珍惜,開心就要滿足,簡單人生,簡樸生活。」她續說︰「對於另一半的要求,不要他無尊嚴的遷就,反而是彼此做回真實自己,各自尊重和包容就可以。」

她強調只要深入認識和了解自己,就會明白很多事和感受的因由,才可慢慢把壓力釋放下來,經重整後生活才會更美。Yookie覺得以前需要被認同,充實的人生;現在她覺得豐盛人生是快樂、有意義和有價值。珍惜每分每秒,好好愛鍚和照顧自己,才能做好任何事。不再委屈自己以滿足別人,還要在適當時講出自己的感受。

 

台上台下 各自精采

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上都擔演獨一無二的角色,並背負著不同使命,至於心靈的感受和變化,總會受自身的性格及情緒所影響。Yookie自言︰「演戲讓我跳進另外一個人的人生,換另一個角度去觀看別人,甚至是自己。經歷會令人長大,無論好與壞都是一個過程,要經歷時逃不了,因為「它」已是緊隨你而生的命運,換個想法接受,原來許多事就變得簡單。」

人生如戲,無須過份執著和在意別人想法。劇中的阿清從執迷不悟,偏激而欲輕生,到後來因重遇家人,還與醫院的生命戰士交集,並因血濃於水的親情和友情得到啟發。人生不是只有愛情,廣義的愛就是大愛,只要肯分享,隨處皆是愛;只要心中有情,滿街都是情,重要的是活得輕鬆快樂,懂得取捨,快樂就是那麽簡單。

 

「行到山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假如人生終點是死亡,那麽有幸重活一次又一次,是否就是改變人生的機會呢﹖Yookie就正因不斷的遊走生死,讓她得到多次修正人生的機會。(小編覺得作為旁觀者很易把說話講出,但親身經歷的人真的可以淡然接受嗎﹖你的勇敢和膽色,我佩服了﹗最重要是你能懂得感恩和惜福,讓自己狹隘的心變得強大,回饋社會。)

訪問的結尾,Yookie對我說︰「從今以後,忠於自己,從心而發。不再為別人而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目光,認為對的就去做,正如我覺得朋友病卧在床,需要探望和支持,我會放下一切,走到她的床前給予安慰和祝福。因為我這條命已不屬於我自己,反而是昔日曾支持和鼓勵我的人賜予重生,那麽這就是我生命意義的寫照和使命感。」

今天的Yookie昂然起步再出發,人生終會變得不一樣,真的呀﹗不要再為無謂的執著而錯失人生裡的美好事物。願天下有緣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反思一下人生的意義是甚麽。

 

劇中人物︰清
個人小檔案︰
2004年確診何氏杰金淋巴癌,曾先後在2006年和2009年兩道復發,幸好在2010年完成自體骨髓移植,成功康復。從前的Yookie,以情為主,以愛為生,重情重義,渴望別人的認同;今日卻選擇跳出框框,學習愛錫自己,讓自己活得更精采,更豐盛。

人生態度︰
人生路漫漫,用愛感受生命的動力與色彩,享受自在生活。
活出自我風采,勇敢接受不完整、不完美的自己。

 

 

延伸閱讀:舞台劇《我們都是同路人》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events/舞台劇-《我們都是同路人》/

《我們都是同路人》 六月公演
*部份門票於2018年6月6日(星期三)上午9時起在西灣河文娛中心詢問處免費派發,先到先得,派完即止。

基本篇 -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

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

黃曉恩醫生 基本篇 發表留言 六月 20, 2018 0 分

 

提到癌症標靶及免疫藥物,病友甚至醫生同僚都不約而同地感歎英文名字艱深難記,有如外星文。每次我講學時快速讀出,觀眾都幾乎看作饒口令表演。其實只要明白命名的原則,不但有助發音及記憶,且能單從名字就得知藥物的一些特性呢!

 

首先我們要留意一種藥通常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學名及品牌名;以既定原則命名的只是學名,而後者是研發該藥的藥廠訂立的名號,像父母隨己心意為孩子改名,這可是管不了的。

 

學名由幾部份組成。前綴或稱詞首(prefix)有一兩個音節,由藥廠決定,需旗幟鮮明,避免與其他藥物混淆

接著是藥物針對的病症或靶點類別(target class),雖未必完全反映現時該藥的所有用途,至少代表研發時的情況。 -tu- 或 –tum- 代表癌症藥物,例如腸癌藥panitumumab;-li- 代表影響免疫系統,如免疫治療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ci- 或 -cir- 是影響循環系統或心臟的藥物,如在腸、肺、腦等癌適用、可引致高血壓的bevacizumab;而 -os- 則是與骨骼有關,例如減少骨轉移併發症的 denosumab。

然後是製造抗體類藥物的來源(source)。-o- 表明結構近全部從鼠類而來,如淋巴瘤中的ibritumomab;-xi- 指部份人類部份其他生物的嵌合體,如腸癌用藥cetuximab;-zu- 是經人類化的成份,有九成跟人類一樣,如乳癌抗HER2藥trastuzumab;而 -u-就是完全從人類而來,如上述提過的panitumumab。可想而知,人類成份越多,出現過敏機會一般越少。其實2017年後的新藥不再強制包括這部份了,因為介定多少部份為人類困難,且現有更多其他生產抗體類藥的方法。

最後是字根(stem)。-mab 指monoclonal antibodies 單株抗體,有如上述例子;針對某些過盛或變異的癌細胞蛋白,阻截它發出生長信息。單株抗體是大體積的蛋白,需用靜脈滴注方式直接輸入體內。相反,-nib 是小體積的生長信息抑制劑 small-molecule inhibitor,例如治療肺癌的erlotinib等,通常為口服。

 

明白了吧?試分析以下藥物的名字:

Pertuzumab, rituximab, ramucirumab, osimertinib, regorafenib, ixazomib

答案下回分解。

 

進階篇-PD-L1:驗或不驗,正是問題(上)

PD-L1:驗或不驗,正是問題(上)

黃曉恩醫生 進階篇 發表留言 六月 17, 2018 0 分

癌症免疫治療中的PD-1抑制劑及PD-L1抑制劑近年大行其道,在越來越多種類的癌症通過研究認證。雖然在一部份患者療效顯著,但在其他病友卻無效,且價格高昂,所以如何精準選擇合適使用者十分重要。檢驗腫瘤的PD-L1有幫助嗎?

 

什麼是PD1和PD-L1

兩者都是細胞表面的蛋白,用作訊息傳遞。

T淋巴細胞是正常的免疫系統的重要一員,負責偵測出體內不正常的細胞有如癌,將其殲滅。別看T細胞所向披靡,一物治一物,為免T細胞過份活躍,敵我不分好壞通殺,免疫系統設有其他負責調節的細胞,在表面帶有PD-L1蛋白,與T細胞上的PD-1蛋白互相對應:當PD-1與PD-L1接合,T 細胞便接收到提醒訊號,從勇武殺敵模式變得靜止收斂。

偏偏癌細胞狡猾非常,在表面長出PD-L1,藉與PD-1接合令T細胞不再活躍,化敵為友,逃過T細胞狙擊。

 

PD-1抑制劑及PD-L1抑制劑如何發揮療效?

這些藥物阻截癌細胞上PD-L1及T細胞上PD-1的結合,令癌細胞無法發出欺騙的訊息,T細胞能照常認出癌而將其殺死。

 

PD-L1檢測是否預測PD-1抑制劑或PD-L1抑制劑療效?

邏輯上,腫瘤細胞帶有很多PD-L1蛋白,代表它很可能以此作為躲過T細胞消滅的策略,而藥物令它無所遁形,自然有效。實際上複雜得多,不但檢測有其局限性,而且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影響T細胞滅癌的因素,絕不能一概而論,下次再談。

 

預防前列腺癌:唾液檢測可快速識別高危基因

預防前列腺癌:唾液檢測可快速識別高危基因
2018年 6月 13日

唾液DNA篩查

一種通過唾液檢測識別前列腺癌高風險患者的診斷方法在英國早期實驗成功,有望在兩年內開始臨牀應用。參加篩查的人只要提供唾液,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人群。

用DNA方法來篩查測試者是否攜帶易患前列腺癌高危基因是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種最新方法。據信每100名男子中就有1人可能攜帶這種高危基因。目前,只有300名男子參加這項在倫敦開展的檢測。

前列腺癌是男性的主要殺手。根據英國公布的最新數據,男性死於前列腺癌的人數首次超過女性死於乳腺癌的人數。而且隨著人們壽命延長,越來越多的男性可能成為前列腺癌的受害者,並最終導致死亡。能夠找到一種早期診斷方法是預防和早期治療前列腺癌的最有效手段。

前列腺癌是男性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目前,仍沒有任何單一可行的前列腺癌檢測方法。前列腺特異抗原(the PSA blood test)、活檢以及體檢都不是完全可靠。前列腺特異抗原可能會呈現假陽性,有時又會漏掉一些非常嚴重的病例 。該DNA檢測是由一組位於倫敦癌症研究院(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ICR) in London)的國際科學家研製出來的。他們對14萬名男子進行了研究,共鑒定出可能增加前列腺癌風險的63種新遺傳變異。科學家把這63種遺傳變異結合之前100多種與前列腺癌有關的基因研發出了這種測試。倫敦癌症研究院的腫瘤遺傳學教授羅斯·伊萊斯(Ros Eeles)說,這個研究”十分重要”。

“通過深度觀測和研究數萬名男子的DNA密碼,我們發現了關於可能導致某些人罹患前列腺癌的那些遺傳因素的重要新信息。關鍵是我們結合了已知的150多種遺傳變異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名男子患前列腺癌遺傳風險的讀數。”只有那些屬於高危人群的男子將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及前列腺活檢。研究人員希望這可以阻止那些不必要的介入措施。伊萊斯表示,如果能早期發現症狀,當然治療更容易,也更容易治癒。明年,試驗範圍將擴大到5000人。

 

BBC前主持人Bill Turnbull不久前被診斷出前列腺癌

癌症研究院院長保羅·沃克曼(prof Paul Workman)說,該研究也為前列腺癌的成因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免疫系統最終可能被用於設計新的治療方案”。

該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Nature Genetics)上 。

英國前列腺癌慈善組織研究主任伊恩·弗雷姆表示,這項新研究可以幫助男子了解他們個體罹患前列腺癌的遺傳風險,這將有助於他們去尋求自己家庭醫生的幫助。

弗雷姆說,”在男性的一生中每8個人中將有1人會被診斷為前列腺癌。我們急需找到適合在全國推廣的更加凖確的篩查方法。”

慈善組織”英國癌症研究”的卡爾·亞歷山大(Carl Alexander)說,我們如何從基因中找到線索,來甄別可能發病的男子,這項研究是”一個令人興奮的例子”,

他表示,下一步研究重點是如何開發出更多檢測方法,能夠甄別可能患高度惡性癌症的男子,讓所有患者都受益。

 

 

文章來自: BBC中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4459007

12名癌友冒雨一步步登玉山 圓榮相挺圓夢攻頂

12名癌友冒雨一步步登玉山 圓榮相挺圓夢攻頂
2018-06-13 22:18聯合報 記者何烱榮╱即時報導

 

台北市50 多歲劉姓男子罹患肺腺癌,目前仍在接受化療和復健,雖然肺部功能變差,他聽到癌友要組隊攻頂玉山,堅決要參加;「攀登玉山是我的多年的心願,再累我都要去。」他說,通過醫師健檢,花不少時間才說服家人,女兒一路陪伴,他非常高興終於如願完成攻頂玉山的壯舉。

「太高興了,我終於登上玉山,有團隊的互相鼓勵才可能完成這個心願。」台北市的71歲癌友余登曉是登山隊年齡最大的隊員,也是第一次登上玉山。他說,罹癌多年,參加台灣抗癌協會經常與癌友騎戰車,一起互相激勵,這次在大雨中順利完成攻頂,真是人生大挑戰,對抗癌更有信心。

台灣抗癌協會理事長吳興傳10日帶領24名癌友和家屬挑戰攻頂玉山。吳興傳說,這是員榮醫療體系第二次贊助協會舉辦玉山攻頂活動,非常感謝醫院總院長張克士出錢出力,協助癌友勇敢完成自我挑戰。員榮不但贊助所有登山經費20萬元,也派出醫護人員隨行照顧,才讓這次挑戰玉山活動順利完成。

負責壓隊的60歲癌友劉順源曾經過34次電療、6次化療。他說,10日上午9在台北火車站售合出發,當晚下午抵達東埔山莊,11日再走路到排雲山莊,12日凌晨3時展開攻頂;攻頂路程仍一路下雨,有2名癌友因高山症發作,被迫放棄,其餘都在12日凌晨4時多攻上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頂,大家高喊「運動抗癌,癌症不來!」、「每天流汗,醫師不用看!」合照留念。

「我也是第一次攻頂玉山,又能發揮所長一路照顧癌友,太難得的人生體驗。」黎雨青說,行前知道可能下雨,但沒料到11日前往排雲山莊是一路下大雨,原本很難走的山路宛如有急流沖下的小溪,氣溫又低,山況和天氣都很惡劣,他很擔心癌友的健康和體力,看到他們一路互相扶持、加油打氣,一步步登上台灣最高峰,太讓人感動了。

「第一個攻頂的癌友是彰化縣警官莊榮誠,有6名癌友的體力較差,雖然一直落後,但沒人要放棄,最後也都攻頂。」劉順源說,協會有一百多名癌友成員,每年會舉辦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和玉山攻頂等活動,前年員榮第一次贊助後癌友在line群組和臉書上分享攻頂經驗和照片,激勵很多癌友更有信心癌,也 吸引癌友加入協會。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在雨中勇敢地一步步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如願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如願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如願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如願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彰化縣12名癌友在家人陪伴下,由員榮醫院出錢出力協助下,如願攻頂玉山圓夢。照片/員榮隨隊醫師黎雨青提供

文章來自: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319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