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癌免疫藥替代藥成本降至1/10 還用了中藥

 日本癌免疫藥替代藥成本降至1/10 還用了中藥

2018/07/24

力爭以10分之1的成本來實現提高體內免疫攻擊力的高價癌症免疫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功效的研究正相繼取得成果。日本千葉縣癌症中心研究所和東北大學利用容易生産的小型化合物開發出了具有相同作用的藥物,這將對避免因高價藥普及而令人擔憂的醫療財政的惡化發揮作用,正受到期待。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為能夠治癒以往抗癌藥不起作用的患者的藥物正受到關注,被用於治療惡性黑色素瘤、肺癌和胃癌的一種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細胞培養形成的蛋白質「抗體」構成,培養需要較長時間和精力,因此價格昂貴。藥費每年超過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萬元)。

千葉縣癌症中心研究所的所長永瀨浩喜等人開發出了提高針對癌症的免疫作用的小型化合物。這是同時具備生物醫藥的較高藥效、以及傳統型藥物的較低製造成本的「中分子醫藥」,是被製藥企業認為具有潛力的類型之一。

 

 

可以阻礙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結合的免疫細胞與癌細胞表面的分子等形成,防止免疫細胞的作用減弱。在小白鼠的試驗中發現,大腸癌消失,生存時間延長至6倍、即1年以上。研究機構將與製藥企業展開合作,力爭在面向大腸癌和胰臟癌的藥物方面,在3~5年後啟動臨床試驗。

東京工業大學教授近藤科江和助教門之園哲哉通過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更小的化合物,開發出了同樣發揮作用的藥物。面向肺癌和胃癌等,力爭5~10年後啟動臨床試驗。

 

東京工業大學開發替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物質(圖由該大學提供)

文章來自: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scienceatechnology/31470-2018-07-24-08-59-19.html

 

醫病》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 以「運動處方」助癌友保健

醫病》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 以「運動處方」助癌友保健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癌症治療經過手術、化療、放療等療程後,病人多會伴隨疲憊、失眠等情況,除靠西藥外,台中醫院成立「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以瑜珈、太極拳等「運動處方」,協助病人改善失眠等情況。

 

醫院辦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以「運動處方」助癌友放鬆。(記者蘇孟娟攝)

 

台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廖志穎指出,癌症患者接受手術、化療、放療、賀爾蒙療法和免疫療法後,有高達40%的人會出現疲憊、失眠、壓力與關節痠痛不等的症狀,西醫藥物大多無一次改善症狀的藥物,以致癌症患者治療中與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低落,影響身體免疫功能,也進而影響整體存活率。

曾經赴美學習腫瘤整合醫學的廖志穎指出,美國大型癌症中心普遍設有腫瘤整合醫學部門,提供營養飲食、運動紓壓、保健品諮詢等門診,並提供專業運動課程研究與幫助癌症病人恢復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台中醫院也成立台灣第一個癌症運動醫學訓練班,開辦癌友專屬的瑜珈、太極、有氧肌力訓練及愛笑瑜珈等課程,配合患者療程與身體情況,邀請專業的運動講師,帶領癌友進行運動康復。

廖志穎說,之前曾進行12週的室內運動訓練課程小型研究,發現病人只要每週一次參加專業運動課程,導入有氧、肌力和核心肌群的訓練,在運動介入前,癌友普遍有疼痛、疲憊、焦慮、關節痠痛、精力缺乏、壓力、失眠、生活品質不佳等問題,在12週的運動醫學訓練後,癌友反映包括疲憊、精力、壓力與睡眠有顯著的改善。

67歲的陳小姐5年前因大腸癌接受手術治療,她說,術後雖調整飲食習慣也重視養生,但總有心情放不開焦慮感受,也常睡不好,她參加太極拳課學紓壓,明顯感受到心情不再沈重,直呼運動比吃藥好有用。

廖志穎說,癌症患者接受治療後出現的各種副作用均會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都有可能導致身體處於發炎與免疫低下狀態進而引起癌症復發的可能,盼藉「運動處方」,幫病友恢復健康。

 

文章來自: 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96864

遂心如爾

《遂心如爾》

 

內容簡介
將專欄集結成書,並分享自己的人生與眾星的點滴。

回想起當初決心寫專欄時,是因為證實患上腦癌的我,看見身邊大部分擁有健康的人,都習以為常地不開心,抱怨生命,追求痛苦。

只希望用我失去健康,努力求存,且充滿活力的正能量感染身邊人,並作為送給女兒的禮物。人生,總要經歷才會成長,在苦痛中孕育快樂,只要擁抱善良的心,不抱怨,學習感恩,上天自有最好的安排。

作  者 梁爾紋
系  列 散文
出版 社 星島雜誌集團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8年7月
書  度 14.8cm x 21.0cm
頁  數 204
釘  裝 平裝
國際書號 978-962-34841-2-1
書  價 HK$98

 

媒體新聞

 

資深傳媒人梁爾紋出書,星級好友支持。

 

資深傳媒人梁爾紋(Mavis),17歲入行由娛樂版記者做到採訪部主管,十幾年前轉投娛樂公司做宣傳,相識滿天下嘅Mavis,4年前患上腦癌,憑樂觀性格和堅強毅力戰勝病魔,兩年前開始寫專欄,公開快樂秘笈。今年書展推出其新書《遂心如爾》,紀錄佢喺戰勝腦癌之後體驗,發放正能量。

Mavis出書消息一出,佢老闆林建岳博士、導演杜琪峯、劉偉強,仲有一班星級好友劉德華、古天樂、鄭秀文、黃家強、鄭伊健、陳小春、錢嘉樂及韓星崔始源等,都為佢新書寫序,以表支持。原本朋友提議Mavis邀請劉德華為佢本新書題字,但Mavis決定親自寫,她說:「其實學習書法先至係我嘅夢想,但為生活奔波勞碌,何來時間悠閒地寫字作畫?劉德華幫忙寫書名可能不用一分鐘就完成了,但書係我出,我要用我麻痺咗六年,曾經連一支筆、一雙筷子都攞唔起嘅右手,攞起毛筆寫毛筆字。」本身係單親媽咪嘅Mavis,女兒就係佢堅強嘅最大原動力,佢話:「當初我證實患上腦癌,見到身邊大部份擁有健康嘅人,竟習以為常地唔開心,抱怨生命。我只希望用我失去健康努力求存且充滿活力嘅正能量,感染身邊人,並作為送給女兒嘅禮物。」佢經常話:「人生短暫,活在當下,選擇並享受自己喜歡嘅工作,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曾經有一位智者同我講:無論你信奉任何宗教,也得放下計較和比較的心,才能活出真我。」

張淑儀醫生新書《乳妳同行3》推出

張淑儀醫生新書《乳妳同行3》推出

乳癌作為香港婦女的頭號癌症,近年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發病率是20年前的三倍!數據已放在眼前,發病的高風險因素亦非完全無跡可尋,只是大家有沒有提高警覺,積極防治而已。在醫學上,預防與治療乳癌的方法其實已有長足進步,在香港,只要早發現,早診治,治癒機會可達八成!

 

作者張淑儀醫生在《乳妳同行3》引領大家認清各種乳癌的類別與特徵,指出定期檢查找出隱藏的癌變之重要,也會介紹治療乳癌日新月異的方法與成效。

新書現已於各大書店公開發售,定價港幣78元。

 

會員價:港幣70元,請親臨本會購買

 

初版:2018年7月

逾半人以為癌症新藥獲全資助 實際藥費是估算19倍

逾半人以為癌症新藥獲全資助 實際藥費是估算19倍
07月18日(三) 14:27

 

有調查發現,逾半受訪巿民誤以為癌症新藥可獲政府全資助。
癌症個案不斷上升,公立醫院癌症治療服務壓力日增。有調查顯示達69%港人若不幸患癌會選擇到公院治療;若其醫療保險不足以支付癌症治療開支,有12%受訪者寧願不治療,更有3%人稱只能買六合彩博得獎金治癌。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進行調查,訪問100名癌症病人及501名香港市民,發現僅42%人有為未來癌症治療開支作準備,包括以強積金/退休金(20%)、投資(18%)或公司保險(17%)作準備,69%市民表示若不幸患癌會依靠公營醫院治療。

逾半受訪者誤以為所有癌症治療新藥物由政府全數資助。以大腸癌為例,受訪港人對公院癌症治療的估算藥費中位數為13,500港元,但據癌症患者表示,公院治療晚期癌症的自費藥費平均需266,677港元,是估計費用的19倍。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指,癌症現今已非絕症,整合治療如電療、化療、標靶配合手術,可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惟較新藥物未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資助。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呼籲市民應定期接受篩檢,規劃醫療開支。組織亦促請政府,增加癌症資助藥物的撥款、加強公私營協作,並檢討自願醫保癌症治療保障範圍,例如增設癌症治療附加保障。

 

文章來自: 東網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718/bkn-20180718142716734-0718_00822_001.html

誤以為政府醫癌少使費  港人低估公院腸癌藥費19倍

本港癌症治療政府欠規劃 

調查:誤以為政府醫癌少使費, 港人低估公院腸癌藥費19倍

 

( 左 :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 / 中 : 臨床腫瘤科曾偉光醫生 / 右 :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 )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

自願醫保不夠用  個人、政府有責儘早規劃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荷,位居本港頭號殺手的癌症更是重災區!本港公營癌症治療的問題近年陸續浮現,造成病人、醫護人員、整體社會三方皆輸。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的最新調查發現,港人嚴重低估癌症治療開支,僅42%人有為未來癌症治療開支作準備,69%市民表示若不幸患癌會依靠公營醫院治療。兩個組織認為,不論政府和市民均應該儘早開展未來癌症治療規劃,應對日益增加的癌症治療開支。

癌症十六年來高踞本港頭號殺手,而每10個死亡港人中有3人是死於癌症。「隨著人口老化,港人生活習慣趨向西化,未來癌症個案相信繼續呈上升趨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說。

 

 

公營癌症治療供不應求

隨著癌症病人數目不斷上升,醫管局癌症治療的壓力日增。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指出,目前公營癌症治療正面對三大問題,醫生人手不足、病人輪候時間過長、資源不足:

  • 醫生人手不足
    • 2016-17年度,醫管局轄下醫院腫瘤住院病人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達217,249,但現時醫管局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人數僅100人,每名醫生一年要應付約2,172人次。醫生工時不斷延長,工作壓力沈重,卻仍難以應付需求
  • 病人輪候時間過長
    • 病人人數只升不跌,公立醫院病人輪候時間不斷增長,當中大腸癌病人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時間的九十百分值數,由2015年的69日,僅僅一年後已增至76日
  • 資源不足
    • 癌症治療資源不足,現時大部份標靶及所有免疫治療藥物均屬藥物名冊自費藥物,不少病人因經濟原因未能獲得國際治療指引的第一線治療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傅錦峯醫生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癌症個案數字只會不斷上升,不止要盡快投放資源『救火』,更應開展癌症治療規劃。除了政府要有整體規劃外,『病人』的規劃亦不可或缺。」為了解港人有否為癌症開支「未雨綢繆」,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聯同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分別對100名癌症病人及501名香港市民進行調查。

 

少於一半港人有準備未來癌症開支

結果發現,僅42%港人有為未來癌症治療開支作準備,但當中不少人以強積金/退休金(20%)、投資(18%)或公司保險(17%)作準備;若不幸患癌69%港人打算到政府醫院治療。事實上,高達92%受訪癌症病人在政府醫院治療。

同時,港人嚴重低估癌症治療費用,逾半受訪港人誤以為於政府醫院接受癌症治療,新藥物(包括化療藥,標靶藥)的費用均由政府資助;以大腸癌為例,受訪港人認為在政府醫院接受治療,藥物費用僅為HK$13,500(中位數)。受訪港人亦以為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整個癌症治療只需HK$400,000(中位數),藥物費用僅為HK$100,000(中位數)。然而,癌症患者調查發現,於政府醫院治療晚期癌症的自費藥物費用為HK$266,677(中位數) ,顯示市民低估了18倍;於私營體系整體治療費用更高達HK$1,293,000,低估了61%。

 

自願醫保保額不足應付癌症治療開支

曾醫生指出,癌症現今已非絕症,整合治療如電療、化療、標靶配合手術,可提高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外,持續用藥控制病情可與癌共存。惟大部分較新的藥物,均未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資助藥物,病人需要自費使用,僅少數病人可以透過門檻甚高的藥物安全網獲資助用藥。「儘管是政府推出的自願醫保,非手術癌症治療保障上限僅為每個保單年度HK$80,000,根本難以讓病人接受完整癌症治療。」曾醫生說。

他同時提醒已購買私營醫保的市民,也應要留意保障範圍,包括保額是否足夠支付癌症治療費用、保單對癌症的定義、是否包括最新治療、是否保障癌症復發的治療開支,以及開展療程前是否需要得到保險公司的預先批核等。

 

 

調查同時發現,受訪港人若其醫療保險不足以支付癌症治療開支,有12%港人寧願不治療,更有3%人打算買六合彩/賭博希望贏得獎金治癌。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指出:「現實中,19%受訪癌症患者因為不能負擔所需費用,而未能接受最理想的治療,有50%受訪癌症病人,曾經聽聞有患者需變賣居住的物業支付癌症治療費用;同時有56%受訪癌症病人,曾經聽聞有患者開展療程後因未能負擔,而需終止治療。」

市民和政府同有責任規劃未來癌症開支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認為不論政府和個人,均應儘快開展規劃未來癌症治療開支:

個人層面:

  • 有責任及早規劃未來癌症醫療開支
    要對癌症治療開支有正確的認知,不應低估費用 ,並及早預備
    明白政府自願醫保保額未必能完全支付癌症藥費,市民不能完全依賴自願醫保作未來癌症治療開支
    應積極預防癌症並及早求醫,如健康生活習慣,定期接受篩檢

 

政府層面:

  • 預防:加強癌症預防教育
    治療:
    檢討自願醫保癌症治療保障範圍
    保障範圍應該涵蓋癌症治療所需費用
    提供經濟誘因,吸引投保人購買
    增設癌症治療附加保障
    加強公私營協作,提供資助誘因,分流病人到私營體系治療癌症
    改善公營醫院醫護人手流失問題,提升公營醫療癌症服務容量
    放寬安全網門檻
    增加癌症資助藥物的撥款,將更多癌症藥物納為專用藥物
    加強市民對癌症治療開支的認知及鼓勵及早準備

 

龐朝輝醫生認為,調查發現港人嚴重低估癌症開支,也沒有為癌症開支做好未來規劃或準備,大部分人依賴公營醫療,卻忽略在資源沒有同樣增長下,本港癌症治療已經嚴重供不應求,更造成病人、醫護人員、社會三輸。「政府和個人均有責任為未來的癌症治療做好規劃,但誠然目前兩方面都忽視問題。雙方均有必要儘快開展未來癌症治療的藍圖,否則就算醫療科技發達,病人可以與癌症共存多年,港人也不能分享醫療科技的成果,淪為醫療『第三世界』。」龐醫生說。

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 2021 06 11

 

病人自助組織每年服務11.5萬人次 智庫批欠穩定資源

病人自助組織每年服務11.5萬人次 智庫批欠穩定資源

社會新聞  撰文:翟睿敏

有調查發現病人自助組織每年服務人次達11.5萬,幫助病人由弱勢角色轉為能主動策劃、執行及參與活動。但政府對有關組織的資助極少且不穩定,嚴重影響其長遠發展。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亦直言「政府好蠢」,批評不應將資助自助組織當作社會負擔。

 

匯賢集志表示病人自助組織的社會貢獻不容忽視,希望政府制定長遠政策,加強組織的社會角色及功能。(受訪者提供)

根據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截至2016年的統計,現時病人自助組織合共200個,旨在讓病人以同路人的身份互相支持、復康交流,並推動疾病預防、社區教育及政策倡議工作。智庫組織匯賢集志於今年5月至8月,向其中15個病人自助組織進行質性調查,發現每年服務人次達11.5萬,若以200個自助組織估算,其服務成本高達47.7百萬元。不過,現時只有社會福利署設有「殘疾人士 / 病人自助組織資助計劃」資助有關組織,計劃以非持續性、每兩年一期的形式運作,每期撥款的金額亦不確定,以2016-2018年度為例,平均只獲得18萬元撥款作為一年的營運開支。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李家榮表示病人自助組織的同路人角色,是醫生和社工無法扮演的,建議政府及機構互相支援及配合會有更大果效。(受訪者提供)

匯賢集志指出,自助組織能改變以往病人只是弱勢及被動接受治療的角色,能參與主導策劃、執行及參與,幫助病人重新掌握自己的價值。匯賢集志認為在有限的條件及資源下,自助組織難以發展長遠及具持續性的服務計劃。

自助組織面對最大資源不足是場地問題
匯賢集志亦提到,最大的資源不足是場地問題,由於社署撥款用途不准作支付租金,而微薄的款項亦不足以租用辦公室,因此部份自助組織只能靠社區復康網絡、醫院病人資源中心等支援職員辦公室及活動場地,面臨供不應求的問題。匯賢集志表示因為政府欠缺相關政策及配套,令自助組織難以得到合適的支援,嚴重影響長遠發展。

政府應為自助組織功能作清晰定位
調查建議政府應為自助組織功能作清晰定位,肯定其聯繫醫療界和社福界的角色,並將自助組織納入恆常的諮詢架構中,根據自助組織的功能及定位提供適切的恆常支援機制,包括在各區設立可供自助組織借用的辦公地點,或舉行活動的中央場所、設立專責支援社會上不同自助組織群體發展的機構等。

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的顏淑明表示在組織中認識同路人,能彼此支持減低面對疾病的壓力及無助感。(受訪者提供)

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的顏淑明表示,在患病初期對疾病沒有認知,感到十分無助,更曾想了結生命。後來於自助組織認識到同路人,「往往一個眼神、一句說話,已感到被明白、被支持」,讓她變得積極起來。顏淑明表示這份同行的力量是自助組織所獨有,其他福利機構不能替代。

張超雄:自助組織效益比社福機構高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直言「政府好蠢」,誤以為資助自助組織是社會負擔,但事實上其效益比社福機構高,政府應該制定機制及政策使自助組織解決支援及資源不足問題。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直言「政府好蠢」,誤以為資助自助組織是社會負擔。(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自:香港01

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210945/病人自助組織每年服務11-5萬人次-智庫批欠穩定資源

研究︰紅棗能令癌細胞自殺

研究︰紅棗能令癌細胞自殺

研究發現紅棗內的物質可令癌細胞「自殺」。(互聯網)

民間諺語云:「日食三顆棗,百歲不顯老。」除了養顏,原來紅棗還有對付癌細胞的作用!英國皇家化學會研究發現,紅棗內含物質可以讓多種癌症的癌細胞「自殺」。

研究員將肺癌、乳癌和前列腺癌細胞曝露於紅棗的8種物質,結果發現4種物質可以令這些細胞的存活率下降,有3種物質則會令腫瘤「內部受壓」從而破壞癌細胞令它死亡。

研究員相信紅棗提煉物可用於癌症治療,但目前仍未知道紅棗本身是否有助預防或治療癌症,需要進一步研究紅棗提煉物如何令癌細胞死亡。英國皇家化學會的這個研究刊登在《食品與功能》 (Food & Function)期刊。

紅棗含豐富維他命c和抗氧化劑,在中醫上大多用於治療失眠和食慾不振。

英國《每日郵報》

 

文章來自:蘋果新聞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realtime/article/20180713/58432429

知多啲:液體活檢 DNA中找癌症情報

知多啲:液體活檢 DNA中找癌症情報
文章日期:2018年7月16日

【明報專訊】除了腫瘤標記,血液測試亦可用作液體活檢(Liquid Biopsy)。在現今的分子醫學年代,有先進的測檢技術,可以透過抽血檢驗DNA,獲得很多關於癌症資料,可用來指引治療方案,例子如下:

‧BRCA基因突變

全血檢測BRCA基因突變,帶有此突變的乳癌病人,較易患上對側的乳癌,患卵巢癌的風險亦較高。病人需要緊密檢查,或考慮為未發病的對側乳房進行乳房切除術;或在生育完成後考慮切除卵巢。
BRCA基因突變具遺傳性,因此建議兄弟姊妹及子女也接受血液測試。最近,PARP抑制劑已證實較傳統化療更有效控制有BRCA基因突變病人的癌症復發,對有BRCA突變的卵巢癌病人亦有效。病人接受含鉑類藥物的化療後,再接受PARP抑制劑作鞏固治療,病情控制會較佳。

 

循環腫瘤細胞(CTC)

在癌症初診斷時或治療後,血液中顯示高水平CTC,癌症復發及轉移機率較高。

 

游離DNA

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
肺癌病人若帶有EGFR突變,可選用標靶治療。過去須透過抽取腫瘤組織檢測EGFR突變,現在可於血漿中的游離DNA中檢測。對於有深層腫瘤的肺癌病人,極難接受活檢,液體活檢成為唯一方法。
再者,幾乎所有接受標靶治療的肺癌病人,在用藥一段時間後都會產生抗藥性(如T790M突變)。現時有新標靶藥,令T790M突變病人更有效及持久控制病情。因此,T790M突變的血漿測定,可以指引新的標靶藥物作第二線治療。

 

次世代基因排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次世代基因排序是抽取腫瘤組織,檢測達數百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假如未能取得病人的腫瘤組織,亦可透過病人血液中檢測10至100個基因變異。當傳統療法對病人無效時,根據NGS提供的基因圖譜,可引導進行較前衛的標靶藥物治療。

 

文章來自:明報

https://ol.mingpao.com/php/beautystyle3.php?nodeid=1531679439140&subcate=fitness&issue=20180716

人口篩查 癌症診斷 制訂療法 腫瘤標記 各有所長

人口篩查 癌症診斷 制訂療法 腫瘤標記 各有所長
文章日期:2018年7月16日

 

認清用途——血液測試可以測檢不同的腫瘤標記,但並不是每一種也可以用作癌症篩查或診斷,部分更只適用於監察治療反應,進行一般體檢時毋須選擇。(Peshkova、violet-blue@iStockphoto圖片)

 

【明報專訊】坊間不少身體檢查提供血液測檢腫瘤標記(或稱「癌指數」)。雖然每一種腫瘤標記與某一種或多種癌症有關,但事實上,這些腫瘤標記常用於監測治療成效,未必適用於篩查或診斷癌症,所以做體檢時,必先了解清楚這些腫瘤標記的適用範圍。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顯示,癌症新症每年的增幅達2.9%(2005至2015年),癌病增長率遠遠超出整體人口增長率(0.7%),主因是人口老化。

 

血液測試腫瘤標記,有助指引治療方案、監測治療結果,而需要比較强化治療的較晚期癌症,亦可從中得到裨益。事實上,不同腫瘤標記,可用於

  • 癌症篩查
  • 癌症診斷
  • 癌症分期(顯示癌細胞是否轉移或屬原位癌)
  • 制訂治療方案
  • 監察治療反應
  • 癌症預後及早檢測癌症復發

 

不過,並非每一種腫瘤標記都有齊上述功效。以乳癌為例,腫瘤標記為CA15-3,但無法有效篩查和診斷乳癌;而前列腺癌腫瘤標記PSA,則有助於篩查及診斷前列腺癌。

主要癌症 腫瘤標記做到乜?
2015年癌症新症頭5位,分別為大腸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肝癌。我們看看這5種常見癌症的腫瘤標記有何作用:

第1位:大腸癌
腫瘤標記:胚胎致癌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CEA不適用於人口篩查,但可用於確診來源不明的癌症肝轉移是否由大腸癌引發,亦適用於監察對化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治療後的監測,為懷疑復發或病情惡化病人作進一步檢查;不過,放射診斷或病理學化驗仍然是評估治療反應或診斷復發的最終標準。

第2位:肺癌
腫瘤標記:暫時未有特定的腫瘤標記有效偵測和追蹤肺癌。

第3位:乳癌
腫瘤標記:CA15-3
CA15-3對於乳癌診斷並無幫助;適用於監察治療反應,以及治療後監測復發或惡化。

第4位:前列腺癌
腫瘤標記:前列腺特定腫瘤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PSA可用於篩查前列腺癌,在合適情况下亦可用作診斷,例如惡性骨骼轉移有高水平的PSA。PSA亦是適用於監察治療反應、監測復發或惡化的重要標記。另外,根據前列腺癌分期、病理惡性度及PSA水平高低,醫生會有不同治療方案。

第5位:肝癌
腫瘤標記:甲種胎兒球蛋白(AFP)
AFP適用於為高風險人士(如乙型肝炎帶菌者或肝硬化病人)篩查肝癌,配合放射及臨牀診斷確診肝癌;以及用於監察治療後的肝癌有否復發。但不適用於癌症分期及指引治療。

文:顏繼昌(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
編輯:蔡曉彤

 

文章來自: 明報

https://ol.mingpao.com/php/beautystyle3.php?nodeid=1531679437190&subcate=fitness&issue=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