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更易死於癌症? 澳洲研究:男患者5年淨生存率低於女性

男士更易死於癌症? 澳洲研究:男患者5年淨生存率低於女性

 

澳洲維多利亞癌症委員會(Cancer Council Victoria)和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就25種癌症的5年淨生存率進行的共同研究顯示,在多個類型的癌症中,男性的存活率較女性低。

報道稱,男性患上頭頸癌、食道癌、大腸癌、胰臟癌、肺癌、骨癌、黑色素瘤皮膚癌、腎癌、甲狀腺癌、間皮瘤及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低於女性。女性則在膀胱癌、腎盂癌及輸尿管癌方面,較男性存活率低。

雖然早前已有相關研究確認性別是某些癌症預後的重要因素,但針對性別對癌症存活率的影響的大規模研究並不多。今次的研究則使用1982年至2015年期間,維多利亞省癌症登記處的240,801名男性和173,773名女性的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在25種癌症類型的5年淨生存率普遍較女性為低,而男性因癌症導致的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3%。首席研究員阿夫沙爾(Nina Afshar)表示,男性在許多癌症的存活率都較女性低,尤其是中年男性。

為何會這樣?阿夫沙爾稱,有部分理論提出,原因有可能與在哪一時期確診癌症有關、或是跟健康有關的生活習慣等,但目前尚待更多研究去找出答案。

值得留意的是,非黑素瘤皮膚癌、性別特異性癌症(sex-specific cancers)、乳腺癌以及通過屍檢和死亡證明發現的癌症不在今次研究範圍內。這項研究10月11日刊登於醫學期刊《Cancer Causes & Control》。

 

文章來自: HK01

大腸癌患者偏方治療 癌腫瘤大如排球

大腸癌患者偏方治療 癌腫瘤大如排球

61歲張先生罹患大腸癌,因排斥人工肛門,選擇吃偏方,癌細胞竟轉移肝臟,腫瘤大如排球,肚脹如孕婦,不能排便而就醫,先做暫時性人工肛門,接受化療切除腫瘤,現持續治療。

台中慈濟醫院今天表示,張先生4年前因排血便在南部醫院就醫,因家族有痔瘡病史,他本以為是痔瘡,未料確診直腸癌三期,但他自認為從小身體健康,加上排斥人工肛門,遂自行吃偏方,盼透過提升免疫力、補充營養來戰勝病魔。

去年,張先生因下肢水腫合併腹痛,5天未排便,到醫院急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幫他挖糞石緩解不適。由於直腸癌很容易轉移到肝臟,因此,電腦斷層檢查確認癌細胞轉移肝臟,右肝腫瘤達26公分並侵犯下腔靜脈。開刀成功機率僅5至15%。

方佳偉表示,先手術幫患者做暫時性人工肛門,讓病人能吃東西補充營養,再嘗試低劑量化療並申請標靶藥物,張先生體力恢復,腫瘤也萎縮到12公分。

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指出,患者的右肝腫瘤雖已縮小,但有部分侵襲下腔靜脈、橫膈膜等周邊構造,持續壓迫恐造成全身性血栓,甚至腦中風有致命危險。歷經7小時手術將腫瘤切除。

術後,中醫師邱慧玲以科學中藥療法促進病人體力,中醫師鄭宜哲藉針灸打通氣脈,減輕疼痛。張先生食欲愈來愈好,身高175公分的他體重從最瘦45公斤整整增胖15公斤,現持續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

方佳偉呼籲,民眾若是排便頻率改變,或是解便無法成形、合併有血,連續兩週以上,建議可就醫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文章來自: 聯合新聞網

乳癌破4100宗 腸癌成男性頭號癌 學者:政府有意支持乳癌篩查

乳癌破4100宗 腸癌成男性頭號癌 學者:政府有意支持乳癌篩查

 

【明報專訊】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公布最新數據,2016年癌症新症數字按年上升3.8%,達3.1萬宗,創歷年新高。大腸癌首度超越肺癌,成男性最常見癌症;而女性最常見的乳癌按年增5.3%,首破4100宗。有香港大學專家指正研究乳癌風險因素,除基因突變,亦會探討環境、飲食等外在因素影響。

 

男性腸癌增9.6% 料篩查數年後回落

2016年本港確診31,468宗癌症,創200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較2015年30,318宗升3.8%。男性大腸癌按年增9.6%至3169宗,首度超越肺癌成為男性最常見癌症;乳癌維持女性癌症首位,按年增加5.3%至4108宗,佔整體26.6%。此外,肺癌、大腸癌及肝癌依次為癌症三大殺手,分別佔整體癌症死亡個案26.6%、14.7%及10.8%。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及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表示,乳癌病發數字突破4000宗並不意外,因全世界病發率都呈上升趨勢。政府早前委託港大做乳癌風險因素研究,有份參與研究的鄺表示,目前外國趨向為高危群組篩查,她指有基因突變的人最高危,團隊亦會探討環境、飲食等外在因素影響。對於推行乳癌篩查,她指「政府完全有意支持,但未決定支持到什麼地步」。

結直腸外科醫生朱建華表示,本港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可找出更多患者,形容大腸癌新症增加情况處於高峰期,相信篩查計劃推行多年後,新症數目會下跌。

食衛局:參考國際做法 明年訂策略

食物及衛生局發言人表示,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會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國際做法和本地情况,預期將於2019年內制訂癌症策略。至於政府委託港大的研究,發言人指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完成,屆時會根據研究結果,檢視適用於不同風險婦女可採用的篩查措施。

文章來自: 明報

 

 

港人患癌數字創新高 邊種癌症最新打入10大癌症?

港人患癌數字創新高 邊種癌症最新打入10大癌症?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公布最新的癌症統計數字,肺癌繼續為頭號癌症殺手。

 

本港2016年新確診癌症數字創新高。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公布最新的癌症統計數字,2016年新確診31,468宗癌症,比2015年多1150宗,升幅3.8%。本港最多人患的癌症,連續第4年為大腸癌。

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剛發表的數據顯示,2016年本港有31,468確診患癌新症,為有記錄以來最高,16,035宗為男性,15,433宗為女性。

2016年有14,209人死於癌症,比2015年輕微減少107人或0.7%。死亡個案中,逾一半為男性,佔59%。

以類別劃分,2016年度全港有5,437宗大腸癌確診個案,創歷史新高,佔全部癌症發病個案的17.3%,令大腸癌連續第4年取代肺癌、排行最多港人患的癌症首位。

其次是肺癌和乳癌,分別有4,108宗和4,936宗,上升5.3%和4%。

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最新打入10大常見癌症,取代了鼻咽癌。在2016年,共有889宗甲狀腺癌新症,男性升幅為23.1%,女性則8%。不過同期只錄得50宗甲狀腺癌死亡報告,顯示治療效果良好。

香港10大常見癌症發病個案統計(百分比)

1. 大腸癌 (17.3%)
2. 肺癌 (15.7%)
3. 乳癌 (13.1%)
4. 前列腺癌 (6.1%)
5. 肝癌 (5.8%)
6. 胃癌 (3.9%)
7.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3.4%)
8.  子宮體癌(3.3%)
9.   非霍奇金淋巴瘤(3.1%)
10. 甲狀腺癌(2.8%)

至於本港癌症死亡率方面,頭號「癌症殺手」為肺癌、2016年度全港有3,780人死亡、死亡率為26.6%;大腸癌則排第2位,死亡個案有2,089宗,佔全部癌症死亡個案的14.7%;之後是肝癌、胃癌及乳癌。

香港10大常見癌症死亡個案統計(百分比)

1. 肺癌(26.6%)
2. 大腸癌(14.7%)
3. 肝癌(10.8%)
4. 胃癌 (5.0%)
5. 乳癌(5.0%)
6. 胰腺癌(4.8%)
7. 前列腺癌(2.9%)
8. 非霍奇金淋巴瘤(2.7%)
9. 白血病(2.4%)
10. 鼻咽癌(2.3%)

雖然大腸癌為癌病發病首位,但肺癌仍是「頭號殺手」,死亡率最高。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倩明過去解釋,肺癌初期沒有明顯跡象,確診時通常已到第3、4期,加上容易擴散,令醫好的機會較少,而坊間普查也沒有很大宣傳,是其發病率與死亡率相近的原因。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黃至生醫生過去接受訪問提醒,50歲以上、男士、有飲酒吸煙或有家族病史等,均屬罹患大腸癌的高危因素,部分患者徵狀不明顯,亦有患者會出現血便、無故腹痛、大便習慣有變、無故手腳冰冷、頭暈、疲倦或體重無故下降等徵狀;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定期進行大便隠血測試,若測試結果呈陽性,便需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定大腸是否有病理變化。

女性5大常見癌症發病個案統計

1. 乳癌 (26.6%)
2. 大腸癌 (14.7%)
3. 肺癌 (12.0%)
4. 子宮體癌(6.8%)
5. 甲狀腺癌 (4.5%)

男性5大常見癌症發病個案統計

1. 大腸癌 (19.8%)
2. 肺癌 (19.2%)
3. 前列腺癌 (11.9%)
4. 肝癌 (8.7%)
5. 胃癌 (4.7%)

 

文章來自: TOPICK

免疫療法有望成醫肝癌新趨勢 港大教授:病人存活期或較標靶藥長

免疫療法有望成醫肝癌新趨勢 港大教授:病人存活期或較標靶藥長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本庶佑共同奪得,二人都在免疫療法上有重大貢獻,為癌症病人提供新出路。

肝癌為香港第3大癌症殺手,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透露,雖然免疫療法尚未成為一線治療方法,不過港大已就此做一項研究,發現未服用過標靶藥而接受免疫治療的肝癌病人,他們的存活期中位數較先服用過標靶藥再接受免疫治療者,大約延長8個月。他表示,該研究將於2019年正式發布,如有充足證據,或可改變醫治肝癌病人的方法。

 

艾利森(右)與另一名得獎者本庶佑(左)早於2014年雙雙獲得首屆唐獎。(視覺中國)

免疫系統原本可以消滅不正常細胞,如癌細胞等,但如果未能發揮原有作用,可能引致癌症。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艾利森和本庶佑,分別在1992年和1995年發現「CTLA-4」和「PD-1」等2種會抑制免疫細胞的蛋白,兩者都可導致免疫系統無法攻擊癌細胞。二人之後在免疫治療作出莫大貢獻。

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療其實是透過藥物,刺激病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以對抗癌細胞。他解釋,免疫細胞上存有名為「PD-1」的蛋白質,而「PD-1」正正可以與癌細胞表面上的「PD-L1」配體結合,致使免疫系統未能如常認出癌細胞,無法作出攻擊,令癌細胞在體內生長,「就好似個賊矇咗面,警察認唔到。」至於免疫細胞上的「CTLA-4」蛋白質,與「PD-1」相近,同樣限制了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功能。

 

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療較傳統治療有不少優點,副作用亦較少。(黃偉倫攝)

為了令免疫系統順利攻擊癌細胞,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療應運而生,「PD-1抑制劑」等藥物面世,阻止「PD-L1」與「PD-1」結合,令免疫系統可發揮其消滅癌細胞的功能。

邱宗祥指,免疫治療較傳統治療肝癌有不少優點。他透露,正就免疫治療做一項研究,比較使用標靶藥及免疫治療的成效,發現病人如未服用標靶藥,直接接受免疫治療,中位存活期可達接近24個月;相反,如服用過標靶藥,再接受治療,則只有16個月。

 

邱宗祥表示,現時病人一般會先接受其他形式的療法,再接受免疫治療,但是次研究或可證明病人其實可以直接接受免疫治療,如有足夠證據,將改變全球應用免疫治療的方法。他透露,具體研究結果預料明年公布。

療法的副作用方面,邱宗祥稱,免疫治療的副作用會較少,只有少於一成的患者會有膽紅素上升;亦只有約5%的患者會因肝臟發炎,而需服用類固醇。他續指,大部分患者的副作用,都無需停止免疫療法就可以順利處理。

不過,邱宗祥亦補充,由於免疫治療需2個月才見效,醫生會考慮病人的預期壽命再決定治療方案;另外,由於療法依賴自身免疫系統,故患紅斑狼瘡症等免疫失調者,同樣不合適。

 

文章來自: 香港01

港大臨床研究發現 肝癌免疫治療效果佳

港大臨床研究發現 肝癌免疫治療效果佳

 

邱宗祥表示,免疫治療一般兩個月才見效。(楊耀登攝)

今屆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及日本免疫學家,憑研究被形容為「人類抗癌里程碑」的「免疫治療」共同奪獎。在香港,港大醫學院臨床研究發現,肝癌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可存活近兩年,效果比標靶治療好,有病人接受療程六星期後,肝臟腫瘤大致消失,亦有化療無效病人三年前改用免疫治療後病情轉好,活至如今。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表示,醫學界早年發現癌細胞與免疫細胞、即T細胞共存,理論上免疫細胞會主動殺滅癌細胞,但礙於免疫細胞表面有一種名為PD-1蛋白質,當癌細胞表面相關配體與其結合,會令免疫細胞將癌細胞錯誤當成正常細胞,殺滅能力被抑制:「T細胞係警察,個賊(癌細胞)蒙咗面,認佢唔到。」

 

免疫治療是利用抑制劑,令免疫細胞準確辨別出癌細胞。

邱解釋,免疫治療是利用抑制劑,將PD-1和另一種免疫細胞表面蛋白質CTLA-4及其相關配體分隔開,令免疫細胞準確辨別出癌細胞。他稱,港大醫學院的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現踏入第三期,期間發現肝癌病人直接接受免疫療法存活期中位數接近兩年,效果比病發後先服食標靶藥,再改用免疫治療的存活期中位數十六個月長。

參與臨床研究的五十五歲病人陳女士一三年傷風求醫,後發現肝臟有兩個分別二至三厘米大的腫瘤,證實患中期肝癌。雖已切除腫瘤,但數月後癌細胞擴散至肺部,惟有再做手術,食標靶藥和接受化療,惜甲胎蛋白指數仍持續上升。她一五年起接受免疫治療,肺部腫瘤消失,肝臟兩個腫瘤減至一個,大小縮細至一厘米,病情穩定,如常生活至今。

邱稱,免疫治療一般兩個月才見效,病人壽命估計尚餘三至四星期不適用,而有紅斑狼瘡症等自身免疫力問題病人,免疫治療可能令相關病情惡化。他指,療程平均十八個月,病情好轉後一般需續服藥兩年免復發,每月藥費約三萬六千港元,比標靶藥藥費每月達三萬至七萬港元低。同時,少於兩成接受病人會有蛋白酶或膽紅素上升等副作用,另有不足一成病人出現肝功能受損。

 

文章來自:東網

港大免疫治療醫肝癌 存活期多8個月

港大免疫治療醫肝癌 存活期多8個月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邱宗祥(圖)表示,港大利用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研發的「PD-1抑制劑」治療病人,發現可阻隔免疫細胞(藍色)與癌細胞(紅色)結合,重新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有望推動免疫治療成為肝癌的第一線治療。(許芳文攝)

 

【明報專訊】人體免疫系統理應可消滅癌細胞,惟體內「煞車機制」一旦被激活,會令免疫細胞無法辨認癌細胞,猶如「武功盡廢」。今年奪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美日學者,發現免疫細胞上的蛋白「CTLA-4」及「PD-1」為煞車的「元兇」,研發出相應抑制劑,使免疫細胞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港大醫學院利用「PD-1抑制劑」治療中至晚期肝癌患者,發現先用免疫治療的存活期中位數達兩年,比標靶治療多8個月,免疫治療有望可作肝癌的第一線治療。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邱宗祥表示,如肝癌細胞未入侵血管,患者可接受局部切除手術,惟少於三成病人可透過手術清除癌細胞;肝移植的病人更少於一成。若手術等方法不奏效,病人可接受標靶治療,但標靶藥只對三至四成患者有效。

 

抑制劑阻癌細胞扮「正常」

有見及此,港大醫學院循免疫療法開拓治療肝癌的新方向。邱解釋,免疫細胞「T細胞」表面的蛋白「PD-1」會與癌細胞表面的「PD-L1」結合,激活體內的「煞車機制」,癌細胞「易容」成正常細胞,令T細胞無法辨識及發動攻擊,而利用「PD-1抑制劑」就可阻止兩者結合,重新揭開癌細胞的面紗,讓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

他表示,研究團隊早前招募瑪麗醫院肝癌病人接受第一期臨牀研究,測試「PD-1抑制劑」安全性,發現病人整體存活中位數為13個月以上,少於一成患者的肝功能受損。團隊其後招募中至晚期患者作第三期臨牀研究,比較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成效,先用免疫治療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達兩年,比標靶治療多8個月,明年初會發表詳細結果,有望推動免疫治療成為肝癌的第一線治療。

 

有望成肝癌第一線治療

邱續說,一名55歲女子2013年確診肝癌,接受手術後癌症復發,並擴散至肺部,接受標靶治療及化療均無效。病人於2015年5月起接受免疫治療,6周見效,目前肺部腫瘤完全消失,肝臟由原本有兩個2至3厘米的腫瘤,減至剩餘一個1厘米腫瘤,情况穩定。

邱表示,多數肝癌病人都適合接受免疫治療,患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則不適用;一般需時約兩個月才見效。他說患者要每兩周用藥一次,每月藥費約3.6萬元,與目前標靶藥價相若。他補充,當癌細胞完全消失,患者仍要接受兩年免疫治療。

 

文章來自: 明報

免疫療法治肝癌 衝破癌細胞偽裝 成效高於傳統化療

免疫療法治肝癌 衝破癌細胞偽裝 成效高於傳統化療

 

邱宗祥透露,港大明年將公佈兩項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結果,初步結果理想,有望改寫肝癌治療方向,提早用免疫藥。何頴賢攝(蘋果日報)

 

癌症是全球一大健康威脅,美國免疫學家艾立遜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分別發現癌變機制,促成免疫療法,月初獲諾貝爾醫學獎。本港免疫療法專家、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表示,免疫療法的原理是用藥令癌症病人體內免疫細胞衝破癌細胞的偽裝,進而擊退癌細胞,用於治療肝癌的效果較傳統化療及標靶治療顯著,副作用亦較少。港大料明年公佈兩項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結果,目前所見參與研究病人存活率高,有望改寫肝癌治療方向,提早使用免疫藥。

 

邱稱,少於三成肝癌病人可切除腫瘤或肝移植,其餘病人的腫瘤已入侵血管或擴散,無法靠手術根治,便要用化療或標靶藥,但至今大部份研究顯示化療無助延長肝癌病人的壽命,標靶藥物「索拉非尼」即使見效也只延長約3個月壽命。

 

透過自身免疫擊退癌細胞

近年免疫治療為肝癌患者帶來曙光,邱表示,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一旦與免疫細胞「T細胞」表面的PD-1蛋白接觸,會壓抑T細胞功能,令T細胞辨認不到癌細胞而不攻擊對方。免疫治療用藥物隔開PD-L1和PD-1蛋白,恢復T細胞原有功能,透過病人自身免疫反應擊退癌細胞,一般在用藥約2個月後見效。

邱引述港大早前一項臨床研究,針對曾用其他療法無效,再用免疫藥的末期肝癌病人,當中七成半人用免疫藥半年後仍然生存,三成人病情沒有惡化。同時,藥物引致的副作用亦較少,出現膽紅素上升、肝臟發炎等副作用的病人,多數毋須因此停藥,證實免疫治療用於肝癌的療效及安全性。

 

患免疫疾病者不可用免疫治療

參與相關研究的一名55歲女病人,不是乙型或丙型肝炎帶菌者,亦沒有明顯病徵,數年前因感冒求醫,意外發現肝臟脹大,再做檢查才確診肝癌。她曾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惜4個月後復發,腫瘤更擴散至肺部,當時已屬癌症末期。她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但無效,2015年起轉用免疫治療,用藥6星期後腫瘤逐漸縮小,目前只餘肝臟有約1厘米腫瘤,情況穩定。因腫瘤未完全消失,至今仍要用藥。

邱指,除了患有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多數肝癌病人可用免疫治療,惟免疫治療暫時不是一線治療,病人一般先用其他療法,無效才轉免疫藥,仍須更多臨床研究支持才可轉變肝癌治療方向。

港大正進行兩項免疫治療臨床研究,其中一項研究比較中晚期肝癌病人一開始已用免疫藥,與用過標靶藥再轉免疫藥的治療效果,初步結果顯示,前者的存活中位數接近兩年,後者則約16個月,反映越早使用免疫藥,效果越顯著,預計明年初會公佈最終結果,有望提早使用免疫藥治療肝癌。另一項臨床研究則探討同時使用兩種免疫藥的成效,亦會在明年公佈結果。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知多啲:前人捉錯路 標靶研究險難產

知多啲:前人捉錯路 標靶研究險難產
2018/10/22

【明報專訊】「IPASS是第一個研究證明,當有基因突變,標靶治療優於化療。」莫樹錦指出,這是第一個針對個人化治療的研究。他所領導的IPASS於2008年ESMO發表研究結果,就是針對肺癌的EGFR變異及標靶藥吉非替尼。

IPASS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揭示出一個有效的個人化治療,必須找出生物標記。當年醫學界即使已知EGFR是肺癌的生物標記,2004年已經有標靶藥吉非替尼,但之前的研究並沒針對尋找EFGR病人,有些研究則以數算EFGR數量為指標。這險令吉非替尼胎死腹中。

早於IPASS研究之前,美國已有吉非替尼用於肺癌的臨牀研究,只有兩成病人對藥物有反應,但反應異常良好,於是FDA有條件審批吉非替尼,條件是需要同時做3個臨牀研究進一步確認其功效。其中一個研究是用於第三線治療,即病人接受兩次化療後,再轉用吉非替尼。研究用吉非替尼和安慰劑作對比,比較整體存活率,結果卻顯示兩者毫無分別,FDA因而禁止在美國繼續研究。莫樹錦解釋,這研究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把EGFR當作生物標記,找出帶EGFR突變的病人,而只是廣泛用於所有肺癌病人身上。

因此設計IPASS的研究時,莫樹錦以前人為鑑,認為研究必須篩選EGFR變異的病人,但當年基因檢查並不普及,需時較長。他從前人的研究資料中,得悉腺癌、非吸煙者、亞洲人較容易出現EFGR變異,於是他收窄目標,以上述三項條件篩選病人,然後對用藥有反應的病人做基因測試。最後證實,帶有EFGR基因的患者才適合使用吉非替尼,而且EFGR數量不是關鍵,而是EGFR變異才是生物標記。吉非替尼自此成為帶EGFR變異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

 

文章來自: 明報

港產研究改寫抗癌史 晚期肺癌 療法多元個人化

港產研究改寫抗癌史 晚期肺癌 療法多元個人化
2018/10/22

【明報專訊】正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 2018),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獲頒發終身成就獎,表彰他是全球第一人把生物標記應用於肺癌研究。

自從第一個肺癌生物標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應用於病人身上,在過去短短10年間,新的生物標記和針對的標靶藥物陸續出現,加上近年熱門的免疫治療,晚期肺癌治療是否已毋須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又應如何選擇?

 

未有標靶治療之前,肺癌主要以細胞學分類(見表一),化療是對付晚期癌症唯一方法,即利用藥物破壞迅速生長的癌細胞,但同時傷及正常細胞。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數月。

 

莫樹錦領導的IPASS(IRESSA Pan-Asia Study)研究,是肺癌個人化治療的重要里程碑。

 

有病人用藥逾10年 肺癌可治療

IPASS是以亞洲、非吸煙、肺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是全球第一個研究證實,帶有EGFR突變的肺癌病人,使用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效果比化療組合卡鉑/紫杉醇優勝。吉非替尼因此成為一線治療,改寫了肺癌治療的歷史。

 

繼EGFR之後,其他驅動癌基因及相關標靶藥物陸續出現,肺癌不再是單一疾病、單一治療(見表二)。

 

現在確診晚期肺癌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才決定治療方案。公立醫院會為病人檢測最常見兩種驅動癌基因:EGFR及ALK。

以亞洲人常見的EGFR突變為例,標靶藥物已推出至第三代,有第一代的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以及第三代的奧希替尼(Osimertinib)。莫樹錦解釋,第二代的藥效較第一代強,但相對毒性亦高,所以會建議用於較年輕病人,老弱病人則用第一代。當服用第一代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T790M基因變異,就可轉用第三代藥物。「已有晚期肺癌病人用藥超過10年,肺癌已成為可治療的疾病。」

另一常見驅動癌基因ALK,亦有3種標靶藥,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線標準療法,當病人出現抗藥性,醫生會考慮使用新藥艾樂替尼(Alectinib)。而莫樹錦領導的國際研究比較兩藥用於一線治療的功效,顯示使用艾樂替尼的無惡化存活期為34.8個月,較克唑替尼的11個月長。

 

 

沒有驅動癌基因 可用免疫治療或化療

若病人找到上述兩種驅動癌基因,治療選擇較多;但至於其他不常見的基因,檢測與否仍然存有爭議。莫樹錦解釋,因為不常見,為所有肺癌病人做檢測似乎不合乎成本效益,他建議確診肺腺癌病人,若找不到EGFR及ALK,才考慮檢測其他5種不常見的驅動癌基因:包括ROS1、BRAF、HER2、RET、MET。

「如果找到EGFR及ALK,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若是找到其他不常見的基因,就有不同考慮(見主圖)。」莫解釋,目前只有針對BRAF和ROS1的標靶藥獲FDA審批,其他的仍在研究實驗階段。

如果找不到任何驅動癌基因,或沒有適合標靶藥物,病人過去唯有選擇化療,但近年免疫治療出現,病人又有新選擇。免疫治療是針對PD-1/PD-L1系統,病人要先檢測體內PD-1/PD-L1水平,水平愈高,免疫治療效果愈好。

「七成肺癌病人的PD-L1水平高於1%,目前研究建議,PD-L1若高於50%,可以先用單一免疫治療;在1%至49%,應同時接受化療和免疫治療;而PD-L1是0%的病人,則選擇化療。」提到免疫治療,就會令人聯想到高昂費用。莫說,藥費的確是一個難題,在公立醫院接受一個療程約5萬元。他期望,就如當年標靶藥物出現一樣,最初不少人都驚訝吉非替尼藥費高昂,但隨着愈來愈多相關藥物出現,藥價會慢慢下降。

 

「肺癌現在是可治療的疾病,期望不久將來,肺癌是可治癒的疾病。」莫樹錦說。

文:鄭寶華

 

文章來自: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