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 批准可以抑制 17 種腫瘤的新藥上市,治癒癌症的代價是一年要花上千萬台幣

FDA 批准可以抑制 17 種腫瘤的新藥上市,治癒癌症的代價是一年要花上千萬台幣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 FDA)在星期一的時候批准一款抗癌新藥 Vitrakvi(larotrectinib)上市,此藥以「TRK 基因融合」(一種基因突變)為研究方向,而非如以往的靶向藥物只針對特定的癌症類型。

 

新藥 Vitrakvi 能抑制罹癌因子,確認對 17 種癌症有效
TRK 融合蛋白 是致癌因子之一,無論大人小孩都有可能因 TRK 而飽受癌症折磨,而 Vitrakvi 便是 TRK 的抑制劑,專門治療帶有 NTRK 融合蛋白的腫瘤,只要帶有 NTRK1、NTRK2 或 NTRK3 這三種基因融合其一的癌症患者,無論癌症的類型,都能夠透過服用 Vitrakvi 來抑制癌症擴散情況。 此藥目前已確定對 17 款癌症有效,其中包含腎癌、乳腺癌和甲狀腺癌等。

Vitrakvi 是由 Loxo Oncology 公司開發,從 2016 年 Loxo 在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公布此藥的成效以來,癌症醫療界就一直對 Vitrakvi 保持高度關注,而這次 FDA 的批准也意味著癌症的遺傳性受到科學界重視,從 2013 年發現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乳癌的基因相似後,「癌症遺傳模式」就開始了大量的研究。FDA 局長 Scott Gottlieb 表示:「這一次的批准是一個重要變革,代表治療癌症的研究從個人身體因素逐漸轉到腫瘤遺傳性。」

 

新藥總體有效率高達 81 %,但想服用一年需花到 1200 萬台幣
Loxo 公司表示,在過去 109 名使用過 Vitrakvi 的 NTRK 癌症患者中,有反應的患者佔了 81%,代表有 87 名病患的腫瘤縮小了,而其中更有 17 % 的患者腫瘤完全消失,可以看到這款新藥的人體試驗相當成功,未來也望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

不過服用這種藥物的代價可不低,使用 Vitrakvi 一年需要花到 393,000 美元(約台幣 1200 萬元)的天價,雖然與 Loxo 合作的製藥大廠拜耳,同意為兒童病例設了較便宜的價格,但每年仍需要負擔 132,000 美元(約台幣 400 萬元),因此即使該藥上市,真正能承擔得起的病患數量仍不多。

 

文章來自: TechOrange

 

廷申閱讀 :

The FDA Approves A New Drug, Vitrakvi, In Efforts To Beat Cancer – A Milestone In The Use Of Genetic Biomarkers

 

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內容簡介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作者: 林慶順
原文作者: Ching-Shwun Lin, PhD
出版社:一心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7
語言:繁體中文

【《從文科生到醫科生——科學以外的人性觀察手記》】

【《從文科生到醫科生——科學以外的人性觀察手記》】

文科生習醫的奇幻旅程 X 蜂鳥出版 首部作品!

一場腳部怪病,扭轉生涯規劃;
毅然棄文從醫,原來遇上仁醫?
習醫見證科學,病床觀察人性。
醫生原來不是超人,卻可治癒人心。

人氣FB專頁「文科生習醫的奇幻旅程」的文科生,
網上以專業知識抽擊偽科學,
網下收起批判思維診察人性。
棄文從醫,只為追夢;
再從醫成文,以筆治心。

#從文科生到醫科生 #蜂鳥出版
#請留意本頁公佈預購消息

===
請Like 蜂鳥出版 Humming Publishing獲得新書資訊
IG: @humming.publishing都開咗啦

影/不會讓你孤單!21歲女手繪「抗癌日記」:所有夢想都與爸有關

影/不會讓你孤單!21歲女手繪「抗癌日記」:所有夢想都與爸有關

你曾長久凝視過你日漸蒼老的父母嗎?一位21歲的女孩做到了。瀋陽女孩王天月梳著齊耳短髮,帶著眼鏡的臉笑起來很好看。生活的日常就是用一本本素描,記錄罹癌父親與病魔對抗的點點滴滴,並把這些素描做成一支影片,樂觀與堅強的態度打動無數網友,引人熱淚。

 

每筆都流露出對父親深深的愛。(圖/翻攝自新華社)

據《新華社》報導,王天月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王飛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職業為畫室老師,因此她從小受父親薰陶,也有著很高的繪畫天賦,「我從小喜歡畫畫,在爸爸沒生病之前,我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畫家。」

王天月為病榻上的父親畫素描。(圖/翻攝自新華社)

可惜女孩的夢想還來不及實現,平凡的家庭先墜入黑暗陰霾之中。王天月的母親在2017年9月因腹痛住院檢查,她事後回憶,「子宮內膜癌,我還記得爸爸看到報告上幾個字時顫抖的雙手。」好在經過手術,母親的病情終於平穩。

豈料厄運在2018年3月再次降臨,父親王飛因右下腹和後背疼痛難耐,經醫院檢查後,被確診膽管癌伴多發轉移,而王飛做手術的日子,正是王天月考魯迅美院的前一天。「媽媽怕我考試心情受影響,騙我說爸爸只是膽囊炎。知道爸爸患癌症的那刻,我天都塌了。」王天月的語氣可以得知當時的焦慮。

就算生性樂觀,王天月仍在無數夜晚輾轉難眠,在父親生病的日子裡,經常感到四肢發麻、神情恍惚,心裡醫生診斷後才發現軀體化症狀嚴重。但是面對生活,女孩不得不堅強。

母親照顧父親的樣子。(圖/翻攝自新華社)

從此,王天月所有的夢想都變的與父親有關,「以前會希望他能痊癒,現在我只希望他能少痛一點就好。」她表示想要透過畫畫來籌醫療費,靠著白紙、黑筆、簡單的線條勾勒著父親王飛抗癌的點滴。在王天月的筆下,父親王飛不管是躺在床上咧開嘴大笑,或是母親為丈夫親親擦拭丈夫身體的畫面,還是因疼痛而緊皺的眉頭,喜怒哀樂全都在畫筆下栩栩如生,每一筆都流洩著對父親深深的愛。

王天月為了貼補家用,開始再微博上販售自己的畫,許多網友想捐款,但她卻不好意思的笑說,「感謝好心人幫助,我現在沒別的能力,只能靠贈畫回饋大家。」在王天月的畫裡,王飛日見削瘦,對女兒的愛卻始終如初,「以前從來沒那麼仔細觀察過父親,看著他我覺得自己以前對他的關注太少了,看著他的眼神,我能感受到父親與病魔對抗的堅韌,也能讀出他對我的關心和疼愛。」每天關懷、瑣碎的日常對話,王天月也都在微博上一一記錄著。

父親生病日常。(圖/翻攝自新華社)

王天月把記錄父親的速描集結成一段影片並分享到網路上,引起許多網有的關注,紛紛留言鼓勵,「畫得真好,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奇跡。」、「希望生活善待這個堅強樂觀的女孩,祝福她的父親。」

素描短片「抗癌日記」的最後,王天月寫道,「我不會讓他放棄,只要醫生說還有希望,我就不會讓你一個人,我的好爸爸。」

 

原文網址: ETtoday

港人之光!移民澳洲社工創辦華人癌症組織 向病友送暖獲授勳表揚

港人之光!移民澳洲社工創辦華人癌症組織 向病友送暖獲授勳表揚

送別愁眉、拓展歡顏,是姚沈宛(下稱姚太)大半世紀的生死見證。移民澳洲逾40載,她未忘社工基因,於他鄉排除萬難,創立華人癌症組織,為病友們撫慰心靈。

小時候因病入院,是她首度接近死亡領域,嗅到離別氣息:「原來人死咗,就係用塊白布蓋住」;長大後姚太靠得更近,陪伴癌友奮勇抗戰,目睹的是更多人生告別,少不免悲傷難過,但她教病人們活在當下,莫讓此生有憾,期盼臨終者能夠不枉此生,於人生最終章含笑而去。

姚太善跡廣傳,更獲當地政府授勳及被委任為太平紳士,以表揚其貢獻,更成為中大的「傑出校友」。

姚太於澳洲建立維省新生會,為癌症病人出心出力。(陳淑霞攝)

姚太於70年代入讀中大聯合書院社會工作系,畢業後於公立醫院任職社工兩年,她便隨丈夫移民至澳洲。踏足這片陌生他鄉,不但言語及文化通通需要適應,社工資歷更不被當地承認。此路不通,她索性在老公開設的雜貨店幫手,在貨倉內執頭執尾。

社工資歷不獲承認後在貨倉工作 又開設中文圖書店

一年後,她跑去讀書增值,唸圖書管理學,更開設當地首間中文圖書店,成為先頭部隊,更成為當地知名大學入貨的主要批發商,「不過啲客人同我講價,我好易就範,老公成日笑我倒米。」不過,數年後業主收回舖位,這位笑聲爽脆的老闆娘也就跟隨「收山」。

至1981年,維省開設首間老人中心,兜兜轉轉下,姚太重返老本行,「佢哋打晒鑼咁搵社工,因為我識廣東話,所以非我不可」,其後終重獲社工牌,因緣際會下,她更開始帶領華人癌症病者小組,不過當時仍算是義務性質,「仔女仲細,下午要返去湊仔。」

重近社工界後 「瞓身」開展社區服務

癌症與死亡沾邊,是華人禁忌,病人亦不會主動透露病情,到醫院作外展「釣魚」是唯一渠道,成功網羅的病友們,則帶到家中聚會,互訴煩惱。姚太不諱言,當時愈做愈起勁,「吃緊飯有人打嚟,肯定傾足個半鐘,搞到仔女都忍唔住放低筷子,蚊咗我條電話線」,後來她半開玩笑式詢問兒子:「你會唔會養我?」在仔女及老公支持下,姚太正式「瞓身」,開展其社區服務。

維省新生會屹立墨爾本多年,一直靠熱心義工支持運作,及至6年前,始僱用首名受薪員工。姚太(左3)與義工及職員合照。(受訪者提供)

沒豐厚財源起家,姚太領著些微政府津貼及善款,開始籌組維省新生會,「叫新生,因為好聽啲」,宣傳防癌講座、開互助小組、個案跟進等,小至籌募假髮、張羅病人拐杖,大至協助處理身後事等,由生到死,姚太與義工隊一手包辦,只要是能力範圍之內,她甚少「托手踭」,「真係一條龍服務」,新生會慢慢擴大規模,成為當地少數華人癌症支援組織,中心內滿佈亞洲面孔,以熟悉母語互相扶持,是姚太最大欣慰。

姚太不時籌辦康體活動,冀病友及家屬們活在當下。(受訪者提供)

為病人籌辦慈善音樂會

罹患癌症是噩耗,也是漫長戰役。與其愁容滿面,她教病友們活在當下,把握倒數時光,她開辦興趣班鼓勵眾人唱歌、做話劇及跳舞等,將歡樂融入,亦注入希望:「好返就咩都可以做」。她籌辦由病友踏台板的慈善音樂會,「當初人人都大潑我冷水,但已經第7屆喇」。

好生不如好死,眼見病友們受癌魔折磨,遊走死門關,姚太有感而發,「有時候活得痛苦,解脱可能係好事」,她期盼臨終者能夠不枉此生,於人生最終章含笑而去。話雖如此,作為至親,又豈能處之泰然?一直擔任陪伴及旁觀者的姚太,不諱言曾經歷切膚之痛,媽媽突然卒逝,對其造成重創,「媽媽本來準備擺80大壽,點知突然驗出晚期腸癌」,未幾便返魂乏術,她痛心悲憤,亦體會到親友去世的巨變。

失去至親,姚太亦難忘傷痛。(陳淑霞攝)

情緒支援 應讓對方盡情哭訴

談論生死,於本港是忌諱,即使遠在澳洲,仍屬非主流。新生會提供哀傷輔導,為家人提供情緒支援,「講節哀順變係好唔恰當,係風涼話」,她主張讓對方盡情哭訴,曾有男士妻子早逝,在其面前放聲痛哭:「多謝你畀我喺女人面前喊」,於她而言,這是讓家人釋懷的開端,亦是最佳陪伴。

生命影響生命,姚太(中)鼓勵病友及家屬們做義工,感受助人的喜悅。(受訪者提供)

姚太回母校與學弟、學妹們分享過去點滴。(中大提供)

4年前獲頒發勳銜 本年更委任為太平紳士

姚太4年前獲澳洲政府頒發勳銜,表揚其社區貢獻,本年更獲委任為澳洲維省太平紳士,面對未來,雖已屆退休之齡,她卻不言休,魄力依然,並計劃將新生會進一步擴展至西區,「做到唔得先會低頭」。

中大今年成立「傑出校友訪問計劃」,姚太是首位講者,她早前專程返港,與校內師弟妹們分享經歷,勉勵新一代。

 

文章來自: 香港01

癌病新症求助指南-各大書局快將上市

《癌病新症求助指南》

你了解各種癌症與治療流程嗎?
你知道癌症患者能獲得哪些援助嗎?
你知道各種援助及申請項目的手續與流程嗎?
為你介紹資訊最齊的全方位癌症資訊手冊

是由癌症資訊網編寫的癌症求診及治療導讀指南,結集了眾多不同範疇的專家提供的專業意見和實用資訊:龐大作者群

十一位不同專科的醫生
臨床心理專家、藥劑師、營養師
癌症關顧中心
支援癌症的社區組織及病友組織

最齊全最實用資料:

香港公營腫瘤科服務
求診手續
治療流桯
各種援助如經濟援助、心理諮詢
營養建議
藥物資訊
相關癌症服務等

本書讓讀者可有系統地獲得實用資料,減省在搜尋資訊過程中的困擾,紓緩紛亂思緒,集中精神,有方向地面對癌症。無論你是想更了解現況的患者、想為患者提供支持的患者親屬、想多了解資訊以防範未然的健康人士,這本書都是不可錯過的重要指南。

 

本書特點

  • 囊括十多位不同專科的醫生、心理學家、藥劑師、營養師的文章,淺白易懂地講解癌症患者及其家人不可不知的癌症知識
  • 介紹多種癌症患者支援服務,包括心理支援、藥物支援、財務支援等等。
  • 整理了多項實用資訊,例如治療流程、各類援助申請流程、入院流程、營養餐單、各醫院及支援中心資料等。
  • 癌症患者、患者家屬、想防範未然的健康人士皆適合。

 

癌病新症求助指南
作者: 癌症資訊網
定價HKD $80.00
各大書局快將上市

癌症患者十年增30% 伊院設全港最大公院數據庫助研究

癌症患者十年增30% 伊院設全港最大公院數據庫助研究

 

癌症研究實驗室有不少研究設備,包括圖中的生物安全櫃,確保研究人員在內處理樣本時,樣本不受外來物污染。許頌明攝

伊利沙伯醫院的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已完成翻新,設全港公立醫院最大型的癌症生物樣本庫,目標於未來5年,每年收集數百個腫瘤組織樣本及數千個血液樣本。

 

癌症是本港頭號疾病殺手,新症數目在過去10年間升三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2030年的癌症新症將較2016年增加四成至逾4.4萬宗。臨床腫瘤科醫生指出,癌症診斷及治療方法推陳出新,背後須有科研支持,伊利沙伯醫院的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已完成翻新,設全港公立醫院最大型的癌症生物樣本庫,目標於未來5年,每年收集數百個腫瘤組織樣本及數千個血液樣本,支援基因組學、組織學、動物實驗及抗癌藥臨床前研究等,盼令更多癌症病人受惠。

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黃錦洪稱,癌症研究方向主要針對癌症的成因,例如致癌物質、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生物標記(biomarker),以及找尋新的治療癌症方法,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亦圍繞這幾方面。實驗室主管曹志成舉例,組織學研究可觀察癌細胞的基因變異,臨床前研究則包括動物實驗等,驗證藥物成效及副作用。

曹指,癌症生物樣本庫是實驗室的重點設施,實驗室翻新後,樣本庫的規模亦提升,包括添置四台大型液氮儲罐,每個儲罐可存放超過1萬個新鮮腫瘤組織樣本,容量勝過以往兩個細罐分別只存放數千個樣本。實驗室同步添置用作儲存血液樣本的超低溫冰櫃,櫃內溫度維持於攝氏負70至80度,部份已損壞冰櫃則被淘汰,冰櫃總數由18個增至23個,每個可儲存約2,000個血液樣本。這些樣本會用作分子病理學及藥物基因組學等研究,前者有助更準確制訂癌症療法。

目前已有逾千名病人同意捐出腫瘤組織樣本,曹稱,亦已抽取逾千份血液樣本,捐贈者須為已滿18歲的癌症病人,並能以廣東話或英語溝通及書寫;若病人沒有能力表達同意捐出組織,則會被排除。

黃稱,病人體內的腫瘤組織本身就要取出,故毋須額外取樣,至於血液樣本則主要是驗血時「抽多少少」,大部份病人都不抗拒。他說,伊院為醫管局轄下,每年約有6,000個癌症新症,佔全港新症約兩成,病人數量多,加上臨床材料豐富,例如病人有否復發及曾接受哪些療程,均對研究有利。

除了癌症生物樣本庫外,該實驗室另設有多個實驗設備,包括透過風阻防止外來物的生物安全櫃,研究人員在無菌箱內處理樣本,保障樣本不受污染。他們另透過染色技術,觀察細胞內有否與癌症相關的蛋白,從而分辨癌細胞。

 

癌症生物樣本庫裡用作儲存血液樣本的超低温冰櫃,總數由18個增至23個,部份已損壞的冰櫃被淘汰。許頌明攝

黃錦洪指,癌症治療方法推陳出新,背後須有科研支持。許頌明攝

癌症研究實驗室翻新後添置不少新器材,包括生物樣本庫的四台大型液氮儲罐,每個儲罐可存放超過1萬個新鮮腫瘤組織樣本。許頌明攝

癌症生物樣本庫裡用作儲存血液樣本的超低温冰櫃,總數由18個增至23個,部份已損壞的冰櫃被淘汰。許頌明攝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延申閱讀 :

伊院腫瘤樣本庫 全港最大支援科研抗癌

揭基因變異引致復發

 

羅氏(Roche) Patientcare

致力為每一位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

羅氏(Roche)自成立至今一百多年來,創造了很多醫療上的突破,包括在癌症藥物治療研發,為不斷提升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素作出貢獻。

 

網站成立目的

自從80年代,生物製劑已經徹底改變許多疾病的治療,包括癌症、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心臟病、中風、多發性硬化及一些罕見疾病,令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受惠。有關生物製劑的資訊,它們的可用性、對患者的影響,都十分重要。患者能夠掌握清晰資訊,便可以和醫療團隊一起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為不斷提升患者健康和生活質素作貢獻

羅氏(Roche)在腫瘤科、病毒學、免疫科、傳染病,眼科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方面提供與眾不同的藥物,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羅氏個人化醫療發展旨在為切實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生活質素和壽命提供藥物和診斷。

 

 

 

 

 

實用連結:http://www.patientcare.com.hk/index.html

【緊急呼籲】中大醫學院向大家作出緊急呼籲,支持我們2000年的醫科畢業生張俊傑醫生,拯救他只有17個月大的兒子張可仁的性命。

【緊急呼籲】中大醫學院向大家作出緊急呼籲,支持我們2000年的醫科畢業生張俊傑醫生,拯救他只有17個月大的兒子張可仁的性命。

可仁早於出生第4天時已被診斷罹患一種罕有心臟病「主動脈狹窄」(Coarctation of Aorta),需要接受緊急手術。極之不幸的是,可仁最近再被確診患上「第四期神經母腫瘤」(Stage IV Neuroblastoma),目前可仁的頭骨至腰椎和盆骨均受到癌細胞擴散,脊髓神經線受到癌細胞壓住,痛楚非常,並有癱瘓的危機,癌細胞更正轉移至骨髓。

可仁現時正住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童癌症中心隔離病房,極容易受到感染。他已開始接受化療,而治療方案將包括化療、手術、放射治療、骨髓移植、免疫治療,治療時間約一年至一年半。他完成化療、手術和放射治療後,會進行骨髓移植,之後需要免疫療法,這可大大提高存活率,由20%升至50%。

然而,免疫治療需要病人自費,所需費用高達港幣200萬元。張醫生另一兒子患有自閉症,太太辭掉小學主任一職,全職照顧兩位小朋友,並要照顧父母親,經濟上未能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中大醫學院2000年畢業同學會發起是次籌款,目的包括:
1. 為可仁進行骨髓移植後的免疫治療;
2. 引發社會人士及政府對兒童罕有癌症治療的關注。

【捐款方法】
各位如欲資助可仁小朋友的治療費用,捐款方法如下:

1. 銀行轉賬
• 直接存入以下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銀行戶口
• 於收據副本背後註明「捐助張可仁小朋友」,連同捐款人資料,郵寄或電郵至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

中信銀行(國際)China Citic Bank International
戶口名稱: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儲蓄戶口/Saving a/c number: 772-1-04297600

2. 劃線支票
• 抬頭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 於背後註明「捐助張可仁小朋友」,連同捐款人資料,郵寄至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

*按捐款人意願,可在收據副本或支票上標明「捐助張可仁(任何治療費或生活費,不限用途)」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慈善基金】
地址: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43-59號東美中心1802室
電郵:[email protected]
查詢電話:2180 4316

【是次募捐行動亦獲中大醫學院下列教授支持】

霍泰輝教授, SBS, JP
中大副校長
卓敏兒科講座教授

鍾尚志教授
前中大醫學院院長
現任仁安醫院外科高級顧問醫生

古明達教授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腫瘤科組教授
教學資源中心主管
威爾斯親王醫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高級醫生

莫仲棠教授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入學)
莫慶堯醫學教授
腦神經科主任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中風及臨床神經科學碩士課程主任
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

李沛威醫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副教授
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超聲波實驗室主管

麥敦平醫生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

【URGENT APPEAL FOR SAVING A LIFE】 This is an urgent appeal for your generosity to save the life of the 17-month-old son of Dr. CHEUNG Chun Kit, our medical alumnus of Class 2000.

Dr. Cheung Chun Kit is a CUHK medical graduate of Year 2000. His younger son, Cheung Ho Yan Mark, has recently been diagnosed to have Stage IV Neuroblastoma in November 2018, and is in an emergency need of donation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funding to support the life-saving yet expensive immunotherapy.

Mark was presented to his paediatrician for fever and cough in late October 2018. His cough resolved with treatment but his fever never completely went away. Two days prior to his diagnosis, Mark was more clingy than usual and did not like to walk. On a video clip, Mark was noted to have foot drop, a very significant red flag which may indicate a compression on the spinal cord. Emergency scans were immediately performed that night, and Mark was found to have a large tumour on the left side of his abdomen. The aggressive tumour had already spread silently to the back of his skull, his spine, his hips and had compressed his nerves which control his lower limbs, resulting in pain on standing and difficulty in walking. Mark is facing an imminent risk of paralysis.

Mark is diagnosed to have a rare childhood cancer which is called Stage IV neuroblastoma, a cancer which typically presents at late stage because it arises deep in the abdomen. To cure his aggressive cancer, Mark needs to survive through rounds of intensive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surgery, bone marrow transplant, and finally, immunotherapy. The whole treatment duration lasts 1.5 to 2 years. To completely eradicate all cancer cells, immunotherapy will be needed to boost Mark’s survival from 20% to 50%. However, immunotherapy is a self-financed treatment in the public hospital and the treatment costs could be up to 2 million.

Such close encounter with death is not the first time for Mark. At the first week of life, Mark was diagnosed to have a rare heart problem called “Coarctation of Aorta”. Mark had received life-saving surgery to reestablish the blood flow across his aorta, the major blood vessel that allows blood to go from the heart to the brain and the rest of the body. In a report published in 2002, only 67 cases with dual heart condition and neuroblastoma were reported, giving an odd of 1 in 100 million for a child to be hit by these two rare diseases. Scientists have not yet completely understood the mechanisms that may cause the two conditions to appear in a single child.

It never rains but pours that Mark’s elder brother, now 5 years old, was diagnosed to have autism at around age 2. To enable the elder brother to have intensive training to improve his outcome and development, Mark’s mommy quit her job as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since the diagnosis of autism was made for his elder brother. Dr. Cheung, who is a medical doctor for the elderly, became the sole bread-winner of his family.

CUHK Medical Graduates of Year 2000 have initiated a fund-raising campaign for Mark and his family with the following two objectives:

1. To appeal for donation to support the costs of immunotherapy for Mark
2. To increase the public awareness on the grave needs of children with cancers

【Ways to Donate】

1. By Bank Transfer

Bank Name: China Citic Bank International
Bank Account: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772-1-04297600

Please send the copy of bank pay-in-slip, specifying the purpose of donation being “For Cheung Ho Yan Mark’s Treatment”, by email / by mail to the office of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address below).

2. By Crossed Cheque

• Cheque payable to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 Please specify the purpose of donation “For Cheung Ho Yan Mark’s Treatment” at the back of the cheque
• By mail to the office of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CUHK Alumni Charity Foundation Limited】

Office Address:
Units 1802, Dominion Centre, 43-59 Queen’s Road East, Wan Chai, Hong Ko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ephone: 2180 4316

The following professors from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in the CUHK have kindly shown their support and endorsed the above fund-raising campaign for Mark:

Professor Tai-fai FOK, SBS, JP
Pro-Vice-Chancellor/Vice-President, CUHK
Choh-Ming Li Professor of Paediatrics

Professor Sheung-Chee Sydney CHUNG
Former Dean, 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Senior Consultant in General Surgery, Union Hospital

Professor Shekhar Madhukar KUMTA
Assistant Dean (Education), 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Professor, Division of Orthopaedic Tumours,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Direct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ource Centre
Honorary Senior Medical & Health Officer,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Hospital Authority

Professor MOK Chung Tong, Vincent
Assistant Dean (Admissions), 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Mok Hing Yiu Professor of Medicine
Head of Neurology, Division of Neurolog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Director, Master of Science Programme in Stroke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Director, Therese Pei Fong Chow Research Centre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Dr. Alex PW LE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Director, Echocardiography Laboratory, Prince of Wales Hospital

Dr. Mak Dun-Ping Arthur
Assistant Professor (Clinical),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Faculty of Medicine, CUHK

 

相關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489667057835766/posts/1407389962730133/

公院放射科欠人手 X光片僅抽驗

公院放射科欠人手 X光片僅抽驗

公院僅有約20名放射科醫生,且流失嚴重,只能對X光片進行抽驗。

公院連環睇漏X光片漏診肺癌病人,有醫生相信涉人手不足。有腫瘤科醫生指私院X光片由放射科醫生作診斷,之後才交由主診醫生作治療。但現實是公院僅有約20名放射科醫生,且流失嚴重,只能對X光片進行抽驗。

臨床腫瘤科醫生周倩明表示,私院做法是病人照完X光,俗稱肺片的X光片會先交由放射科醫生看,醫生發現問題,會告知臨床醫生,很少情況「只有一個醫生睇」。她記得10多年前在公院工作,也有放射科覆檢肺片。她認為,讓放射科部門覆檢可起把關作用,因不是所有專科醫生習慣看X光片,若因人手不足而不把關,她認為很危險。

據悉,現時公院主要靠臨床醫生看肺片,放射科只作抽驗。事實上,現時公院只有約20名放射科醫生,且流失嚴重,去年流失率達8%,是流失第二高的專科。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會長馮德焜稱,公院每日有上萬張X光片,除非會涉及訴訟的個案,否則都是由臨床醫生自己判讀X光片,屬恒常做法,他直言沒可能所有X光片都交由放射科醫生檢視。

對於公院不時會發生「睇漏」X光片事件,馮認為有三大原因,首先是醫生要處理大量的X光片,易「走漏眼」,其次,X光片本身有其限制,解像度低,準確度不算高,第三是病人現時對醫生的期望提高。馮認為若要求醫生看一張X光便可確診,有其困難,建議醫生多與病人溝通。

文章來自: T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