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白麵包易有肺癌

 常吃白麵包易有肺癌  

美研究:高升糖指數增風險
 

  【晴報專訊】常吃白麵包易患癌?美國最新研究指,常吃白麵包、粟米片等升糖指數(GI)高的食物,患肺癌的風險會激增。有本港腫瘤科醫生表示,常吃白麵包、甜品、糖,的確會令GI上升,有機會刺激腫瘤的生長。
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找來1,905名新患肺癌病人,與2,413名健康人士比較,發現每日GI最高的病人,患癌風險亦較高;而從沒吸煙的人士當中,若他們GI高,其患肺癌風險亦會增加兩倍;但若他們的GI較低,患肺癌風險僅增加31%。
參與研究的教授吳息鳳表示,GI高的食物包括白麵包、粟米片、即食燕麥片、爆谷、米通、南瓜及菠蘿,「少吃GI高的食物或飲品,有助減低患癌風險,如全麥麵包、燕麥片、意大利粉。」

港專家:或刺激腫瘤生長

本港臨床腫瘤科醫生岑信棠說,白麵包、甜品、糖的確會令GI上升,令血液內的胰島素急升,有機會刺激腫瘤生長,「部分人每天喝一杯咖啡時加入白砂糖,是不健康的做法。」
註冊營養師陳國賓指,若要做出一個參考價值高的GI研究,應由兩批分別進食高GI及高纖的人士進行,得出的結果較可信。他又說,經常吃GI高的食物,如白麵條、餅乾、汽水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所以不要單吃高GI食物,亦要進食高纖食物、蛋白質,平衡GI。」

 
 
 
 
 
 

標靶藥效勝化療 積極面對為上策

 香港「頭號殺手」肺癌20134631宗新症,是香港常見的癌症,有3867宗死亡個案,死亡率在十大癌症中稱冠。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屬第三至四期,第一至三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為50%,而第四期只有少於5%,較其他癌症低(如乳癌、大腸癌)

 

其實超過一半肺癌患者是非吸煙人士,當中大部份確診為非磷狀非小細胞患者,他們較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包括六成EGFR變異患者,以及少於一成ALK變異患者。針對EGFR的基變異,患者在轉移性第一線治療有三種標靶藥物可選擇,包括GefitinibErlotinib Afatinib,而針對ALK變異,暫時有CrizotinibCeritinib種。

 

針對EGFRALK的基因突變,本地、歐洲、台灣、中國等地的研究皆證實了第一線治療應使用標靶藥物,取代傳統的化療,因為病情控制較佳,副作用較少。但大部分小細胞腫瘤和磷狀腫瘤皆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這類病人多是吸煙人士,病情較為惡性。由於照肺不能發現癌細胞,我們會建議吸煙的高危一族,每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 dose CT scan, LDCT)

 

一位六旬伯伯,08年發現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不能動手術,並驗出EGFR變異。他一直服用標靶藥至今,副作用是皮膚較乾燥、帶些紅點,但在醫生適當處理下,對生活質素並沒構成太大影響。這位老人現在活得很快樂,還不時帶同孫兒來覆診。可見即遇上頭號殺手,並不代表走到生命盡頭,積極面對才是上策。

 

 

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全力支持

公私院互通病歷 周日可登記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周日啟用,11家私家醫院率先參與計劃。袁志中攝


政府醞釀近10年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終推出,市民周日(13日)起可自行登記,授權公私營醫護提供者,包括醫管局、衞生署、私家醫院或診所,上載及查閱其電子病歷。全港11間私家醫院已參與計劃,另有約7,000名病人已預先登記;約30名參加醫管局病歷互聯計劃的私家醫生有興趣,食衞局指會透過醫學會加強推廣。

 

涉及9類資料

食衞局昨日舉行啟動儀式,私家醫院聯會主席李繼堯及全港11間私家醫院均派代表出席。局長高永文表示,系統周日啟用後,病人在公營或已經參加的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只要其授權同意,醫療人員便能看到病人更全面的病歷紀錄,如藥物過敏等資料,減少重複檢驗及用藥風險。
政府早於2006年推出病歷互聯計劃,讓已登記的私家醫生在病人授權下,單向查閱病人公立醫院電子病歷,至今逾48萬名病人及3,500名醫護人員參加。即將推出的新系統會進一步實施雙向互通,私家醫生或醫院亦要上載病歷;互通資料涉9類,包括個人身份和基本資料、不良反應和敏感、診症摘要及化驗結果等。每次醫護查閱病歷,病人會收到電話訊息通知。
高永文指除11間私家醫院,參加互聯計劃的醫生因已有電腦系統或已將病歷電腦化,加入系統會較容易,但由於醫生要將病歷上傳,輸入資料時或需較謹慎,但估計醫療集團的診所可能會率先加入。
有參與病歷互聯計劃的家庭醫生鄭志文表示,會考慮參加食衞局新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但是未知道診所系統能否配合,又指現時病歷主要靠手寫,擔心日後輸入電腦會增加行政工作。


■記者嚴敏慧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08/19520816

健通官方網站 : www.ehealth.gov.hk/tc/healthcare_recipient/ppi.html

月費近10萬抗癌新藥 卡特7個月癌消失

 

撰文  :  張美琪 經濟日報記者

不少人聞癌色變,一種最新的抗癌藥,竟成功令7個月前發現罹患黑色素瘤、其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的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之癌細胞消失,他昨日親自公布不用再接受抗癌治療。

據外電報道,已屆91歲的卡特,去年8月切除肝臟腫塊手術時發現有癌細胞,其後發現癌細胞擴散至其大腦,腦中有4個黑色素瘤,他於美國埃默里大學溫雪普癌症中心接受治療,服食了全新抗癌藥KEYTRUDA、同時接受放射性治療,至去年年底發現腦部癌細胞已消失。

昨天他上教堂時,更親自告知教友指日前他接受逾2個小時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後,醫生表示他已不需接受癌症治療;卡特的發言人表示,醫生會持續追蹤檢查,確保癌細胞沒有復發。

卡特使用的全新抗癌藥,名為KEYTRUDA(pembrolizumab),外電報道,其一年的藥費達15萬美元,折合港幣接近117萬元,即每月藥費接近10萬港元。

 

keytruda網站圖片

keytruda網站圖片

 

身兼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的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指出,新藥KEYTRUDA已在本港註冊,用於後期黑色素皮膚癌,且要用於曾使用其他藥而無效的病人身上;他解釋,該藥物的突破在於其治療原理與傳統化療、標靶藥不同,是提升免疫力、叫醒體內的T淋巴細胞殺死癌細胞。

腫瘤科專科醫生傅惠霖指出,免疫療法近2、3年嶄露頭角,目前有至少5至6種同類藥物正在發展中,而KEYTRUDA則是屬較早可於市場上應用的藥物,而目前免疫療法平均每2至3星期需花6至7萬元。而黑色素瘤另有其他標靶藥可應用,2至3星期藥費逾10萬。

 

 

他解釋,免疫療法針對PD-1、即腫瘤細胞用以瞞騙身體免疫系統的蛋白質:「腫瘤細胞用這個受體來瞞騙身體、令身份以為佢係自己人。」免疫療法藥物可破壞腫瘤細胞的偽裝、令身體再以辨認到外來物體再以自己的免疫系統去攻擊。

黑色素瘤根源是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變惡,之後長在皮膚之上,往後易擴散至淋巴或其他器官,包括腦、肝、肺、骨等,一旦擴散後,藥物療效不顯著。

「黑色素瘤好難醫,因為好易會擴散!」應志浩提醒市民,要留意皮膚上的墨,若規則、形狀突然改變,例如變大了或變成形狀不規則,便要及早看醫生,了解是否惡性改變,一旦發現得遲,或會加劇醫治的難度。

醫管局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本港有28,936人癌症病發,較2003年的21,289人大增4成;而皮膚癌個案在近11年激增逾9成、當中最惡的「黑色素瘤」發病數字,在11年間更大增110%,平均死亡率達55%。(見表)

 

 

應志浩指出,黑色素瘤容易出現在皮膚較白或容易曬傷的人身上,提醒市民不要長時間曝曬至甩皮、起水泡,每一次曝曬都會增加日後患上黑色素癌的風險,最重要是做好防曬。

生產KEYTRUDA的藥廠默沙東於去年宣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去年9月批準使用該最新免疫療法的新藥,旨在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抗癌。

事實上,各大藥廠均正積極研究KEYTRUDA潛力,目前外國的臨床試驗中,已包括肺癌、腎癌、胃癌、結腸癌、卵巢癌、乳腺癌、血液腫瘤和腦腫瘤等。

 

topick.hket.com/article/1384537/%E6%9C%88%E8%B2%BB%E8%BF%9110%E8%90%AC%E6%8A%97%E7%99%8C%E6%96%B0%E8%97%A5%E3%80%80%E5%8D%A1%E7%89%B97%E5%80%8B%E6%9C%88%E7%99%8C%E6%B6%88%E5%A4%B1

研究稱找到癌症致命弱點 追殺每個癌細胞

 

 

英媒稱,英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准確找到癌症的唯一致命弱點,人類有希望掀起一場治療方法的革命——甚至有希望治愈癌症。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4日報道稱,未來,這種訂制的療法可以追殺患者體內的每一個癌細胞,無論它們藏在何處。

最快兩年時間內,第一批患者即可接受這種治療。最終,從早期到晚期的每個癌症患者都可能從中受益。

英國癌症研究會為這項裡程碑式的研究提供了資金。該研究會發言人說,如果不負眾望的話,“這可能是一種治療甚至治愈癌症的革命性辦法”。

盡管醫學在不斷進步,但是癌症每年奪取數以百萬計患者的生命——而且就算所謂的“靈丹妙藥”也只能使患者的生命平均延長幾個星期。

這項由倫敦大學學院專家牽頭的研究觸碰到現有治療往往效果有限這個問題的核心。

雖然我們認為腫瘤是相同細胞結成的腫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不斷增大而且發生變異。

現有的藥物一般只針對一種細胞,如果癌症變化太大,那麼看起來有用的藥物就不再起作用。

即使藥物看起來消滅了癌症,但是一些高度變異的細胞可能處於潛伏狀態,疾病還會復發。

在腫瘤的每個癌細胞上都能找到一些耐藥變異,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甄別它們的辦法。

他們還證明,一些肺癌患者有抗病白細胞,完全可以對抗那些常見的變異。未來,這種白細胞可以從患者身上采集下來,在實驗室培養,然後送回他們的身體,去消滅癌症。理論上,它們能夠滅掉每一個癌細胞。



另一種選擇是,利用關於變異的信息來生產一種疫苗——用這種藥物指揮免疫系統抗擊癌症。

這種辦法可能對於肺癌和皮膚癌特別管用。但是人們希望其他類型的癌症包括乳癌和前列腺癌的患者也能受益。

這種療法不僅可以用於治療任何階段的癌症,而且對於已經到了晚期、別無選擇的癌症患者可能尤為有用。

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查爾斯·斯旺頓教授說:“這帶來了希望,我們或許能夠逆轉晚期癌症。”

一些免疫療法——即利用免疫系統和白細胞來抗擊癌症——已經問世,而且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在有些病例中,患者被認為只能再活幾個月,但是他們接受免疫療法後又重返工作崗位,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然而,雖然免疫療法大有可為,但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管用。斯旺頓教授說:“我們認為這種方法對於治療癌症非常重要。幾年後,我們利用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就會像今天的化療一樣普遍。”不過,他提醒說,這項研究尚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用來治療癌症患者。
 

( 胃癌 ) 林嘉安醫生: 治癌勿道聽途說

 

 
相信不少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前,都會先做功課,上網找資料或者向有抗癌經驗的人士請教。不過,網上資訊良莠不齊,不盡可信;今日且以胃癌治療作例子,糾正常見誤解。

 

病人一般最擔心化療的副作用:舊式晚期胃癌的治療混合了多種藥物,毒性較高,主要會導致嘔吐、脫髮、白血球下降、抵抗力下跌等問題。臨床所見,脫髮對患者情緒的影響尤其大,他們接受治療兩周內,大部分頭髮便會脫掉,一個月內便幾乎光禿,轉變之大,令他們難以接受。

至於後遺症方面,舊藥有機會導致患者心衰竭、腎功能下降、手腳神經麻痹、聽力變差等問題。由於這些後遺症可大可小,也會影響患者日後的生活質素甚至工作、自理能力,因此醫生有可能為他們減藥,然而如此一來,便有可能削弱療效,實在不容易在中間取得平衡。新一代治療通過各化療藥物的靈活運用及藥理改良,以上種種問題,已較為少見。

另一個病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便是治療的方便性,我們作為醫生的,經常被問及:「要幾耐返來一次?」「唔打針得唔得?」舊式早期胃癌的輔助治療方案,須配合放射治療及滴注化療,患者幾乎每天都要來回醫院接受電療和注射,前前後後加起來可能多達數十次,對手術後還未完全復元的病人來說,實在十分吃力。

相比之下,新一代輔助治療可口服或配合滴注化療,除特殊情況外毋須配合放射治療,化療按周期重複而病人可留家中服藥,不必每天往返醫院。一些較晚期、正接受紓緩治療病人也可配合單一口服化療,因其毒性較低,亦方便親人在家照顧。

總括來說,現時治療癌症的藥物選擇愈來愈多,除了更為有效也減輕了,即使一、二線藥物不再有效,也可採用三線、四線、甚至五線的藥物,每次治療不再是一個終點站,而是一個旅程中的其中一站。

作者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大便出血與大便習慣的改變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與大便習慣的改變都是大腸癌的病徵。然而,我希望強調,大部分的大腸癌跟其他癌症一樣,在早期是完全沒有病徵的,直至症狀出現時,腫瘤實際上已存在於體內一段時間,甚至已屆晚期(第三或第四期)。

 

其實,大腸癌的病徵跟許多其他腸胃病的症狀相似,例如:腹部不適和大便習慣的改變(腹瀉或便秘)。腫瘤在腸道的不同位置會引起不同的症狀。倘我們簡單地將大腸劃分為兩部分:右邊是比較接近小腸的一段大腸(包括升結腸及橫結腸),而左邊則是比較接近肛門的一段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右邊的大腸比較寬闊,腫瘤有很大的生長空間,通常腫瘤長大至一定程度,患者才會出現大便習慣的改變。如果生長在此處的腫瘤引起出血而量少,患者未必能及時察覺,因為這段腸道距離肛門較遠,隨糞便排出來的血液已被腸道內的細菌處理過,故患者不會見到鮮血。在這情況下,也許貧血是唯一的症狀。這是由於腫瘤引起慢性出血,經過半年,甚至一年的失血,患者便會出現貧血症狀。故此,如果醫生發現患者有貧血症狀,一般都會建議患者接受胃鏡和腸鏡檢查。

 

左邊的大腸比較狹窄,如果腫瘤生長在這段腸道內,病人就比較容易在早期感到大便習慣的改變。大便習慣的改變並不單單指便秘,當然,腫瘤阻塞腸道引起便秘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然而,部分腫瘤會分泌大量黏液,黏液有潤滑作用,從而令大便較之前暢順或頻密。此外,倘腫瘤生長於腸壁,會使病人產生自然反應想將其排出,故經常有想排便的感覺。換句話說,任何大便習慣的改變都是警號,大家應當留神。

 

此外,左邊的一段大腸較接近肛門口,如果腫瘤引起出血,短時間內便到達肛門,繼而被排出體外,故病人較容易發現大便出血的的情況。

 

總括而言,大腸癌的症狀,視乎腫瘤生長的位置會有所不同。因此,希望大家要注意身體的一些細微變化。在我的行醫生涯裡,遇過不少病人,其實他們並非無經濟能力看醫生,也並非因為知識水平低,不知道身體出現了狀況而需要求醫,倒是因為生活和工作太忙碌,儘管已經出現了症狀,他們卻不覺得是什麼回事,甚至奢望再過一陣子,症狀會自行消失。他們一早知道身體響起警號,卻因為「太忙」而延醫診治,最後令病情和治療變得複雜,實在不值得!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痔瘡還是大腸癌 ?

大便出血是都市人頗常見的症狀。其實,有許多腸道的疾病都會引起大便出血,當中最普遍的是「痔瘡」。坊間有一種說法:「十人當中便有九人患痔瘡」,其普遍程度可見一斑,尤其年長人士。然而,並非所有痔瘡患者都會出現血便或其他症狀;相反,大部分痔瘡患者並無任何症狀。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先入為主,直覺地認為大便出血就是由痔瘡引起的話,便可能會忽略了大腸癌的存在。

 

其中一類較常出現痔瘡出血的患者是女性,特別是生育後的女性。這是由於在懷孕過程中,胎盤對盤腔構成很大的壓力,使肛門周圍的痔瘡充血,因而有出血的情況。再者,生育婦女一般年齡介乎2040歲,屬年輕的一群。一般醫生得知患者是一名剛生育過後的年輕的女性,便會直覺地認為是大便出血是由痔瘡引起的。

 

然而,我處理過一位年約三十歲的女病人,她於三年前分娩後出現血便的情況。她在產後例行檢查時向其婦產科醫生提及,婦產科醫生著她不用擔心,認為多數是痔瘡出血,過一陣子就會痊癒。隨後,症狀持續了三年,直至她向另一位醫生求診,醫生替她進行探肛檢查,才赫然發現她的腸道內有腫瘤,最後轉介這位病人給我為她做手術,幸好手術可將腫瘤完全切除。不過,如果三年前發現腫瘤,隨即接受手術,必會大大減低將來復發的機會。

 

當然,對年輕人來說,由腸癌引起的大便出血可能性較低。可是,我們作為醫者,每天都接觸許多有類似症狀的病人,我們必須謹慎地考慮每一個可能性,包括最嚴重的情況,然後去排除它。假設在年輕的一群大便出血患者當中,每100位患者才有一位是因為大腸癌出血,但如果掉以輕心,草率斷症,每100位就會遺漏了一位大腸癌患者,這是已經是不能接受的錯誤。

 

 

在我是醫學生的年代,如果大便出血的患者小於50歲,一般醫生都會認為無需擔心,因為這個年紀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十分低,會建議50歲以上的人才做大腸鏡檢查。 然而,近年癌症年輕化是個不爭的事實,縱使現時沒有一個新的數據和標準去界定甚麼年紀才需要做大腸鏡檢查,我認為不應墨守成規,繼續以50歲作為分水嶺,因為我曾接觸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大腸癌患者。因此,不論市民和醫生都應該時刻提高警覺。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