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佈噩耗的藝術」

 在港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對不起,你只有六個月命。」醫生冷淡丟下這兩句後,便不再作解釋,病人只覺晴天霹靂,無法面對。在現實中,腫瘤科醫生從來不會如此絕情及不專業,儘管目前治療癌症的成效已進步良多,很多早期癌症更大有機會根治,然而很多人仍然聞癌色變,他們覺得宣佈病情猶如宣判死刑。因此,醫生要先衡量如何發放訊息,才可令病人更易接受。
首先,病人須知道癌症的本質,包括惡性程度、擴散機會、治療方案與方向,例如是否以根治為目標,還是進行紓緩治療,而各式治療有何利弊等,為病人建立合理期望。病人與家屬最常問的是,還有多長壽命?其實醫生吐出的數字只是統計上的中位數,有人比中位數活得長,亦有人活得短,參考價值不高。有些個案是腸癌擴散到肝臟,但控制得好,壽命可以較長;但有人因腹膜炎令腸癌惡化,是始料不及的。
另一個家屬關心的問題是,如果病人已有擴散,海外親友該什麼時候趕回來?我的答案是愈早愈好。要是等到病人彌留之際才見面,此時病人已極不清醒,對外間聲音及聲線沒有感覺,根本不知道摯愛親朋聚集床邊,坊間所說的“迴光反照“是極少出現的。所以,趁病人精神時珍惜當下,多相陪,給予關懷,彼此才不後悔。
 

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本文原載於晴報 2016-8-23 

skypost.ulifestyle.com.hk/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鼻咽癌患者(左圖)初期徵狀包括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及頸部出現淋巴核(右上)。右下圖為陳亮祖。(資料圖片)

經常吃醃製食物、家族遺傳均增加患鼻咽癌風險,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及化療,期間患者受口腔黏膜炎副作用影響,難以吞嚥,甚至飲水都不能,導致營養不足及體重大幅下降。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認為,病人接受電療前應「食得就食」,盡量儲備大量蛋白質,以應對電療後食欲不振及口腔黏膜炎帶來的影響,不宜完全「戒口」。

香港鼻咽癌病發率偏高,按醫院管理局數字,2013年有841宗新症,死亡個案312宗,患者以男士為主。私人執業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受EB病毒感染、家族遺傳以及常吃醃製食品,例如廣東人愛吃鹹魚、蝦醬、鹹蛋,均增加患鼻咽癌機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進食後改變人體基因,導致細胞難以修復致癌。

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部分人會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出現淋巴核,不少患者誤以為「痰火核」未有正視。直至後來頭痛、間歇性面部麻痹或複視,已屬二至三期鼻咽癌,晚期癌細胞可擴散至肺或骨。陳亮祖說,未擴散的鼻咽癌若及時電療及化療,有逾半機會可擊退。患者平均要進行30多次電療,以及3周1次或每周1次化療。期間受電療影響,逐漸味覺轉變、出現口腔黏膜炎。病人踏入第5至7周治療時最辛苦,連粥水也難吞嚥:「飲水都好似畀玻璃割口」,病人平均治療後體重下跌10%至15%。

陳亮祖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前盡量進食,儲備營養。他見過不少患者全面戒口,例如擔心雞肉含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其實只要將雞肉去皮,已能大大減低風險。他續指,電療過程有機會破壞體內細胞修復能力,病人治療前應盡量攝取蛋白質,對抗破壞,同時增加抗炎能力。他舉例,患者可多吃蒸水蛋、炆海參、花膠等補充蛋白質;若已生口瘡,要避免吃煎炸食物減低刺激。若口腔黏膜炎情況嚴重,或需飲營養奶補充。

為讓癌症病人了解飲食方法,「癌症資訊網」出版新書《有「營」同路人:癌症患者飲食手記》分享飲食貼士,該書收益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香港防癌會,市民可致電9303 1978查詢詳情。

 

http://hk.on.cc/hk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癌症抵不過熱愛! 54歲的奧運傳奇冠軍

 

 

  對於阿根廷帆船名將聖地亞哥-蘭赫而言,2016年8月17日將是永生難忘的一天。

  就在剛剛結束的帆船帆板諾卡拉17級比賽當中,他和她的搭檔塞西莉亞-卡蘭薩成功拿到金牌。

 

 

 

  由於前幾名的預賽成績十分接近,在完成比賽之後,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比賽結果的公佈。當得知自己以77分的優勢驚險贏得金牌時,蘭赫再也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一把抱住自己的隊友,兩人相擁而泣,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作為奧運會的“六界元老”,出生於1961年9月22日的蘭赫今年已經54歲了。他已經在屬於奧運的這片大海上航行了整整24年,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常青樹”。

  在今天前,他曾在托納多級多體船的賽事上有過巔峰時刻。

 

 

 

  那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當時的蘭赫和自己的隊友卡洛斯-埃斯皮諾薩合作,在男子托納多級多體船的比賽當中,為阿根廷贏下了一塊銅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他倆再次合作,又一次拿到了該項賽事的第三名。

  不僅在奧運賽場上有過不錯的成績,他還參加了1985年、1993年、1995年和2004年的和四節帆船錦標賽,4次全部拿到冠軍。

  事實上,蘭赫自幼就出生在一個帆船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名優秀的帆船運動員,參加過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並且還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績。

  自幼受父親影響,年僅6歲的蘭赫就開始玩帆船。

  他曾談到過帆船對於自己的意義,“帆船是我的最愛,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從未刻意計劃過,彷彿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而我一直非常享受這一切。”

 

 

 

  但由於托納多級未能夠列入里約奧運的帆船賽事項目,從2014年起,蘭赫就和卡蘭薩成為隊友,宣佈參加公開級諾卡拉17級雙體帆船比賽。

  可命運對於蘭赫而言,不僅僅簡單的將帆船帶到了他的生命當中,它還為這段旅途蒙上了一層灰色面紗。

  2015年,在訓練中一直倍感疲勞的蘭赫突然被查出肺部癌細胞病變,幸虧發現及時,他在西班牙巴塞隆拿市的一家醫院接受了左肺切除手術。

  在六個月的治療過程當中,蘭赫一直保持著一個樂觀的心態。術後僅用5天,他就開始騎自行車訓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便奇蹟般的重返了訓練場。

  對於病痛的折磨,他始終抱著一顆虔誠感恩的心,他表示:“幸虧醫生及時發現了癌細胞,如果不是我經常路途勞動讓身體感到如此疲憊的話,還真不一定能這麼早發現癌細胞,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

 

 

 

  命運總是願意垂青那些積極樂觀的人。在從病痛中康複過來的蘭赫重新回到了奧運的賽場。這不僅是他第六次參加奧運會,更重要的是,這次他的兩個兒子亞戈和克勞斯也參加了帆船帆板的比賽。

  在面對年齡,面對病痛,面對年輕人的挑戰下,蘭赫依舊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出色的帆船手技巧,拿到了這項賽事的冠軍。

  這或許就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所謂的運動的魅力吧。

sina.com.hk/news/article/20160817/0/4/2/%E4%BA%BA%E7%89%A9-%E7%99%8C%E7%97%87%E6%8A%B5%E4%B8%8D%E9%81%8E%E7%86%B1%E6%84%9B-54%E6%AD%B2%E7%9A%84%E5%A5%A7%E9%81%8B%E5%82%B3%E5%A5%87%E5%86%A0%E8%BB%8D-6183795.html

 

一生罹七種癌 陳綢的抗癌養生心法

 陳綢阿嬤最愛拉筋做養生操,讓人看不出她已經高齡八十六歲。 記者陳妍霖/攝影

陳綢阿嬤最愛拉筋做養生操,讓人看不出她已經高齡八十六歲。 記者陳妍霖/攝影

 

陳綢阿嬤抗癌養生心法 資料來源/陳綢提供

陳綢阿嬤抗癌養生心法 資料來源/陳綢提供

卅九歲罹患大腸癌,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又接連發生,「埔里阿嬤」陳綢得過七種癌症,化療加電療超過二百次,多處器官切除,但總是滿臉笑容,像個心靈巨人。

八十六歲的陳綢是南投埔里人,原是家庭主婦,四十多年前得知罹癌,決定為社會做更多事。

多年來捐地、賣房子,設立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少年家園,感化許多青少年走回正途,孩子們都喊她阿嬤。但首度談抗癌,竟一派輕鬆。

她說,卅九歲罹癌,當時生活困苦,心想「死就死吧!」邊治療邊靠信仰挺過病魔考驗;癌細胞移轉至子宮、胃、肝、鼻、喉等部位,化療一百四十二次,加電療共超過二百次;胃部切除,大腸與肝臟也部分割除。

「七十九歲得骨癌,是我最恐懼的一次!」陳綢說,七年前聽到癌細胞移轉到骨頭,首度讓她害怕,因為「陳綢少年家園」還未完成。從那天起,每天醒來滿心感激,「我又多賺到一天了!要更拚才行。」睡前帶感恩的心入眠。

談到少年家園裡的青少年,陳綢眼神滿是溫柔,因為每一個都是她的金孫。守護孩子,也是她抗癌的良藥;雖疼痛難耐,一天只能睡二、三個小時,但仍努力作粿、包粽義賣。

陳綢強調「平等心」,常要捐款人「別捐太多」;社會上需要資源的地方還很多。固定捐款黃先生說,阿嬤堅持小額捐款,他每次只能捐五百元,但也決定一直捐下去。

卅多年前,一名婦人為女兒不孕而傷神,陳綢告訴對方,自己的媳婦生下孩子後,願過戶給對方女兒當養子(女)。

媳婦產下女兒,陳綢就將剛出世的長孫女過戶對方;媳婦一個多月後才知道。「我佩服媳婦的寬容與大器」,陳綢說,「我的心願是兒子、媳婦與我同心,願意成全與支持,讓我一生沒有罣礙」。

 

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3/1884988

编者的話(51) :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得以搬上舞台,離不開一個「緣」字。

 

身為癌症康復者的我,自病癒後,一直關注有關癌症的一切新聞、資訊和消息。20126月,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我觀賞了「劇場脈搏」的一齣話劇《最後的越野賽》,劇本改編自真實故事,編劇以自己和已離世的父親一起對抗癌魔的日子作為藍本,希望藉著自身的故事與其他癌病患者及其家人分享對生命的體會,為他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這位編劇正是葉興華(Billy)。

 

《最後的越野賽》一劇為我帶來很大的衝擊,讓我發現原來可以透過話劇分享生命故事,傳播正面訊息。於是,我嘗試聯絡Billy,將我的想法告知,始發覺彼此理念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礙於種種原因,與Billy合作的時機失諸交臂。直至去年,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拐了一圈又回到我們跟前-事緣「香港防癌會」希望以新穎的手法推廣癌症教育,我馬上想起Billy,並且跟他一拍即合,決定製作一齣以分享同路人抗病點滴為藍本的話劇。這齣話劇正是今次公演的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辦這齣話劇的原因,是有見於愈來愈多年輕的癌症患者,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漫長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充滿夢想的……卻不幸在此時與癌魔交手。他們的生命就這樣被癌魔摧毀了嗎?抑或仍可克服逆境,開展精彩的第二人生?生命的好玩之處,是任誰也無法預知下一刻鐘將發生甚麼事;當你以為這片田地已經荒蕪,它卻會出奇不意地開出花來!我們正是希望透過話劇這個平台,鼓勵一眾正與癌魔搏鬥的同路人:只要不放棄,處處是生機;知生也知死,活出真善美!

 

感謝主辦機構「香港防癌會」及贊助機構「華永會」的全力支持,促成了我和Billy這次合作的緣份,讓同路人受益。

 

感謝編劇及導演Billy,一位對話劇很有心、很有熱誠的年輕人。在這個年頭,辦話劇不是個容易賴以糊口的行業,也不配合香港主流價值觀。然而,Billy對話劇的那份堅持教我十分欣賞和動容,因此當我得知有機會製作一齣話劇時,腦海裡實在除Billy以外不作他選。而在過去大約半年的合作過程中,他完全沒有令我失望,更加肯定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感謝負責行政及統籌的Katy,一位積極樂觀的淋巴癌康復者。她很年輕,對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但她的正面的處事態度倒教我十分欣賞。她處事富責任心,不怕犯錯,並且勇於從錯誤中學習。我在此由衷地祝福她往後的人生有更好的發展。

 

感謝所有台前的演出者及幕後的工作人員,他們是一群癌症康復者,正活出他們的第二人生。有他們的參與,《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一劇才能圓滿。

 

最後,感謝今晚坐在觀眾席上的每一位,感謝正在閱讀這本場刊的您。此時此刻,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形式接觸和認識,不就是「緣」嗎?

 

惜緣!

 

編輯 ( 10-8-2016 )

10分鐘診斷罕見血癌 AI人工智能救日女一命

 

超級電腦「華生」只花10分鐘診斷出病症。資料照片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美國IBM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大顯神通!華生只花短短10分鐘,診斷出日本一名罹患血癌而性命垂危的婦人,其實患有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並提出更改治療方案,成功救她一命,這可說是人工智能拯救人命的日本首例。

提有效治療方案

日本放送協會(NHK)近日報導,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的66歲患者山下綾子(音譯),去年1月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兩種抗癌劑治療,卻未見成效,之後山下出現意識障礙等問題,身體情況轉差,院方一籌莫展;若延遲治療,她很可能因免疫不全引發敗血症而死亡。 
院方與IBM共同合作,將山下逾1500個基因資料輸入「華生」,再跟逾2千萬份癌研究的醫學論文進行比對。華生只花約10分鐘就診斷她患了另一種罕見癌症「二次性白血病」,並提議改變抗癌劑的種類,事後證實該診斷及治療方法見效,山下去年9月出院,目前病況穩定,她感激說:「如今可以活著,是靠人工智能的幫忙。」院方更表示,除了山下,另有兩名醫生難以診斷的患者,也都是靠華生查出其患了特殊的白血病並決定治療方針。

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807/37338721/

IBM's Watson AI Saves Woman's Life By Diagnosing Rare Form of Leukaemia

Huffington Post UK – ‎15 hours ago‎
The IBM Watson AI super-computer has saved a woman's life by successfully diagnosing a rare form of leukaemia in minutes, a task which had baffled doc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for months. The disease was identified after Watson spent just 10 
 

IBM's Watson diagnoses rare leukemia better than doctors

MyBroadband – ‎Aug 7, 2016‎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Engadget, University of Tokyo doctors reported th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agnosed the leukemia in 10 minutes using 20 million cancer research papers. Watsonalso identified another rare form of leukemia in another 
 

IBM's Watson AI finds a rare form of Leukemia in the Japanese patient

Tech Facts Live – ‎19 hours ago‎
IBM's Watson showed its face in everything winning at Jeopardy to cooking exotic meals, but it hasn't accomplished their greatest feat yet, saving a life. The docto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reported th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agnosed the 


FOCUS/只要10分鐘! 美AI系統「華生」揪癌症

TVBS新聞 – ‎2016年8月5日‎
人工智慧的活用突飛猛進,繼應用在自動駕駛、下棋、寫小說後,現在更跨足醫療領域,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的附屬醫院就和美國IBM合作,運用了超級電腦「華生」讓它學習上千萬份癌症相關的論文和數據,以開發治療癌症的方法,而就在去年,院方將一名罹患特殊 …
 

兩岸國際- 10分鐘診斷罕見血癌AI人工智能救日女一命

香港蘋果日報 – ‎2016年8月6日‎
美國IT巨頭IBM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大顯身手!「沃森」為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用短短約10分鐘,成功診斷「考起」專科醫生的特殊白血病(俗稱血癌),並提議更改治療方案,成功救了性命垂危的病人一命。日本人工智能學會指,靠人工智能來拯救 …
 

AI助診症治好日本女病人白血病

on.cc東網 (註冊) – ‎2016年8月6日‎
消息指,60多歲的女病人山下彩子(音譯)去年被診斷患有血癌中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於東京大學的醫科學研究所接受診療,半年期間醫療人員持續使用兩種抗劑治療,但康復情度緩慢,更出現敗血症等危險情況。 其後,醫療人員將女病人的遺傳基因信息輸入到 …
 

AI人工智慧救了她日婦靠它發現罕見白血病

蘋果日報 – ‎2016年8月6日‎
幸好靠著IBM開發的「華生」,利用有龐大資料庫的超級電腦,先分析出山下小姐的基因變化狀況,再交叉比對超過2千5百萬件醫學論文,結果指出山下小姐罹患的其實是另一種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還順便提出更換抗藥物的方案,前後只花了大約10分鐘左右。

 

28歲女6戰癌魔 最後心願去日本旅行

 陳敏卿(左)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頒獎。(陳靜儀攝)

陳敏卿(左)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頒獎。(陳靜儀攝)

患癌一次都嫌多,何況是6次。28歲的陳敏卿16年間患癌6次,曾因骨癌截肢,代表過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帆船賽,她積極抗癌魔,惜今年4月又發現腦癌復發,如今能過一天便賺多一天,珍惜眼前人。

陳敏卿12歲首次發現患骨癌,治癒後兩度復發,病因未明,醫生擔心若第4次患骨癌,將無藥可醫,只好為當時19歲的她切除右肢。

噩耗4年後再次傳來,她23歲時發現患腦癌。當時有醫學文獻指,同類情況活不過兩年,她坦言有想過放棄:

 

不理解上天為何要我截肢後再面對腦癌,每次患癌、康復都要重新適應,學業、工作屢受影響,小學、中學不斷進出醫院,就連只需讀兩年的會計文憑,都要4年才讀完。

 

直至得家人支持,陳敏卿參與帆船運動並接受訓練,2014年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讓她學會看開:

 

當見到比自己嚴重,甚至失去雙手的傷殘運動員,他們都會為自己努力,我就看開了不少,明白不應該如此執著。

 

然而癌魔未有離開,她去年初患乳癌,做切除手術後,今年4月再獲告知腦癌復發。她坦言,化療費高昂,即使獲政府資助,目前亦要自費兩萬多元。因父親已退休,本任兼職會計文員的她需停工,只靠妹妹及媽媽支撐,家庭月入低於兩萬元。

生命有限,心有一堆想做的事,其中之一是去日本旅行。陳敏卿說:

 

過得一日得一日,很想再賺多5年,或者至少多給我5個月,與男朋友到日本旅行,一圓大家心願。

 

但她坦言,現時病情隨時會惡化,醫療支出大,日本之旅未知會否成行,只想珍惜時間與親友見面。

陳敏卿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周日(7日)親身出席頒獎禮,勉勵小戰士在人生旅途上保持希望和信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逆境。

topick.hket.com/article/1478408/28%E6%AD%B2%E5%A5%B36%E6%88%B0%E7%99%8C%E9%AD%94%20%E6%9C%80%E5%BE%8C%E5%BF%83%E9%A1%98%E5%8E%BB%E6%97%A5%E6%9C%AC%E6%97%85%E8%A1%8C

 

骨腦乳房全患少女6次頑抗不放棄揚帆戰殘亞運

香港蘋果日報 – ‎14 小時前‎
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頒獎典禮暨2016年週年議會及聯歡會今日舉行,7名與癌症搏鬥、創出成就的年輕人獲頒傑出小戰士。陳敏卿於12歲時右腳患上骨,本來以為治癒,卻在等待康復期間的「5年關口」前一個月復發,更在接受治療的兩年後第三度復發,她憶述時仍猶 …
 

要聞港聞- 6度患揚帆女獲戰士獎

香港蘋果日報 – ‎3 小時前‎
【本報訊】人生荊棘滿途,28歲的陳敏卿一路走來,伴隨她的是骨、乳癌、腦等總共6次的癌症。抗疾多年,敏卿形容猶如被「逼埋牆角」,一次沉思過後,她決定珍惜每個機會,「靠自己努力搵條路出嚟」,終奪得代港出征2014年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機會。敏卿昨獲頒 …
 

28歲女6戰魔最後心願去日本旅行

香港經濟日報 – ‎8 小時前‎
一次都嫌多,何況是6次。28歲的陳敏卿16年間患6次,曾因骨截肢,代表過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帆船賽,她積極抗魔,惜今年4月又發現腦復發,如今能過一天便賺多一天,珍惜眼前人。 陳敏卿12歲首次發現患骨,治癒後兩度復發,病因未明, …
 

六度患截肢女亞殘運揚帆

雅虎香港 – ‎2 小時前‎
癌症患者及康復者以自身與「病魔」搏鬥的經歷勉勵他人,只要堅持不屈不撓,都可以活得精彩。年僅二十多歲的女子已六度患,但愈戰愈強,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競逐帆船項目賽事;亦有失明女生衝破身體障礙,鋼琴及聲樂均考獲演奏級,朝着 …
 

16年間患6次傑出小戰士不言棄鑽研帆船戰「殘亞運」

香港01 – ‎8 小時前‎
人生難免遇到困難和挑戰,不少患兒童雖然路難走,卻沒被病魔打敗,甚至活得比他人成功。現年28歲的陳敏卿,12歲患上骨,8年內更復發兩次,需截去右肢。及後她先後確診患上腦及乳癌,醫生2011年曾指她只剩餘約兩年壽命,好不容易活到今天。敏卿沒有向 …
 

截肢抗女賽帆失明女達演奏級齊膺小戰士

on.cc東網 (註冊) – ‎14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人生道路從不平坦,每個人都會遇上不同挑戰。有癌症患者及康復者以自身與「病魔」搏鬥的經歷勉勵他人,只要堅持不屈不撓,都可以活得精彩。年僅廿多歲的女子已六度患,但愈戰愈強,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競逐帆船項目賽事; …
 

曾六度患28歲截肢少女克服障礙出戰殘亞運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9 小時前‎
得獎者之一的28歲陳敏卿,12歲時確診患上骨,其後兩次復發,要截去右肢,並先後確診腦和乳癌,多年來要出入醫院接受治療。她後來參與帆船活動,更從活動中獲取滿足感,於是毅然放棄其會計文員正職,接受正式訓練。結果,她在兩年前代表香港出戰仁川殘疾 …
 

因眼切去眼球少女修讀音樂﹕縱艱辛冀能發放正能量

雅虎香港 – ‎16 小時前‎
生命小戰士會向7名曾患的青年頒發傑出小戰士獎。 7名得獎者分別都曾經在兒童時期患,但其後無論在運動、藝術或學術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其中得獎者陳敏卿在12歲時患上骨,曾多次復發,後來參與帆船活動,並接受正式訓練,在2年前代表香港出戰仁川殘疾 …
 

6度患杰出小戰士仍戰殘運

香港商報 – ‎8 分鐘前‎
現時28歲的陳敏卿,是今次的杰出小戰士之一,她六度患,早在16年前被確診患上骨,當時年僅12歲,因為癌症復發,被迫截去右肢保命。但是命運好像一直跟她開玩笑,她之后又被發現有惡性腫瘤,醫生估計她約2年就會「玩完」。而現在腦復發。她坦言,曾經意志 …
 

28歲女6次患失右肢突破障礙踏帆船為港征國際賽(04:19)

明報新聞網 (新聞發布) – ‎12 小時前‎
28歲的陳敏卿在16年前首次確診骨,此後經歷兩次復發,並要截去右肢,之後她又先後確診腦及乳癌,多年出入醫院,陳敏卿由原先的消沉,逐漸改變心態,並更珍惜時間發展興趣。 她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帆船運動,發現此活動十分刺激,帶給她很大滿足感,當時更 …
 

未懼折磨誓要活精采

香港都市日報 – ‎8 小時前‎
現年28歲的陳敏卿於12歲時不幸患上骨,「細個嘅時候自己身體都好健康,好少去醫院。」她憶述自小學懂獨立,但有時亦會想與弟妹爭着見父母,好不容易努力接受治療,卻過不了「五年關口」,骨在治療後的兩年再度復發。 醫生指短期復發屬罕見,建議她必須要 …
 

七名兒童癌症康復者獲嘉許

新城電台 – ‎15 小時前‎
兒童癌症互助組織生命小戰士, 連續第二年向有傑出表現的兒童癌症康復者頒發嘉許獎. 7名得獎者, 分別都於童年患, 但其後在運動、藝術或學術方面有卓越成就. 其中, 得獎者陳敏卿在12歲時患上骨, 經歷多次復發, 後來參與帆船運動, 並在2年前代表香港, 出戰仁川 …

【里約奧運.逆轉人生】比利時抗癌鬥士 成歐洲十項全能冠軍

 

  • 「完了吧,如無意外。」當比利時十項全能選手湯馬士雲達派耶辛(Thomas Van der Plaetsen),於2014年被驗出患上睾丸癌要接受化療後,所有人都認為他的運動員生涯已經完結。

  • 惟當時年僅23歲的派耶辛卻拒絕向命運低頭,再次復出,更於今年7月首奪歐洲田徑錦標賽的十項全能冠軍,取得奧林匹克運動會入場券。

(01美術製圖)(01美術製圖)

年少成名的湯馬士雲達派耶辛,18歲時便贏得歐洲少年田徑錦標賽的十項全能冠軍,更以7769分打破比利時的國家少年紀錄。及後派耶辛再於2011年,贏得歐洲U23田徑錦標賽的十項全能金牌,前途可謂無可限量。然而,同年派耶辛的父親因睾丸癌去世,令其遭遇失去至親的悲痛。不過父親的離世未有停止派耶辛場上的步伐,他先後於2013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贏得十項全能金牌,以及在2014年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榮獲七項全能銅牌。

十項全能的選手,被視為地上最強的運動員。(Getty Images)十項全能的選手,被視為地上最強的運動員。(Getty Images)

 

派耶辛(中)在病癒復出後,在上月成為歐洲錦標賽的十項全能冠軍。(Getty Images)派耶辛(中)在病癒復出後,在上月成為歐洲錦標賽的十項全能冠軍。(Getty Images)

既要接受患有癌症的打擊,又要忙於消除服用禁藥的指控,派耶辛憶述:「我當時真的極度痛苦。」發現患有睾丸癌後,派耶辛立即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並且接受化療。那時,包括他兄長、教練、最忠實的支持者在內的所有人,沒一個看好派耶辛能捲土重來。

堅強歸來 踏上歐洲之巔

在3個月後,派耶辛以運動員身分,領取象徵比利時最佳田徑運動員的「金穗獎(Golden Spike)」,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要重回到田徑場上。其兄長米高就表示:「在那個時候抱怨並沒有幫助,需要的是忘記背後和向前看,尋找生活中的小勝利,這就是唯一的出路。」出乎所有人意料地,2015年7月派耶辛重回巔峰,蟬聯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十項全能金牌,更於今年7月首奪歐洲田徑錦標賽的十項全能冠軍,成功取得出戰里約奧運的資格。

首次為比利時踏足奧運賽場,抗癌出戰的派耶辛已贏得心中的金牌。(Getty Images)首次為比利時踏足奧運賽場,抗癌出戰的派耶辛已贏得心中的金牌。(Getty Images)

對於今屆里約奧運的十項全能賽事,派耶辛或許有奪取獎牌的野心,但他賽前的一番說話,卻道出了奧運精神:「回歸的路途很漫長,即使我只能擊敗一個對手,我亦會視為一場勝利。」是的,經歷過失去父親的傷痛,以及患上睾丸癌的磨煉後,仍能重返田徑場上的派耶辛,已經獲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場勝利。

www.hk01.com/%E9%AB%94%E8%82%B2/35137/-%E9%87%8C%E7%B4%84%E5%A5%A7%E9%81%8B-%E9%80%86%E8%BD%89%E4%BA%BA%E7%94%9F-%E6%AF%94%E5%88%A9%E6%99%82%E6%8A%97%E7%99%8C%E9%AC%A5%E5%A3%AB-%E6%88%90%E6%AD%90%E6%B4%B2%E5%8D%81%E9%A0%85%E5%85%A8%E8%83%BD%E5%86%A0%E8%BB%8D

醫知健:3D造影無痛驗乳房

 

  • 3D乳房X光造影

為現時最先進、用於乳癌檢查及篩檢的造影技術。造影技術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確認為一種安全、準確和有效的乳房成像檢測工具。由於此技術所產生輻射量低,因為已被西方多個國家作為乳癌篩查之用。相比起以往的2D乳房造影,3D乳房造影能夠為多組乳房組織作鉅細分析,其切片的細緻度甚至可達至1毫米薄。 

3D乳房造影不會如2D乳房造影般顯現重疊組織,因此可以更清晰地顯示腫瘤位置和其範圍。現時的乳房造影檢查亦減低了對乳腺的劑壓,使檢查過程較以往舒適。由於這些新成像技術的使用,令癌症檢測的成功率及診斷準確性能得以大大提升,因此,在不久的將來,3D乳房造影有機會成為本港主要的乳癌檢測工具。


新一代3D乳房X光造影檢查只需約四秒,大大減輕痛楚。

 

 

女性踏入四十歲後定期檢查乳房,可減低患乳癌風險,惟傳統的乳房造影檢查需大力按壓雙乳,令女士們苦不堪言,甚至「痛到暈」;傳統造影亦可能出現假陽性及漏診,輕則令人虛驚一場,重則延誤治療。有放射科醫生表示,女士們可考慮較新型的3D斷層乳房X光造影檢查,過程只需四秒,減少「夾胸」不適,且準確度提升五成,同時可避免四成的重檢機會。

 

新一代3D乳房X光造影利用斷層技術,準確度較傳統高五成。

 

 

 

呂振英(右)及方俊仁呼籲女性在四十歲後定期檢查乳房。

 

 

 

乳癌為本港女性頭號癌症,平均每十七名婦女就有一人患上,近七成患者年齡介乎四十至六十四歲。放射科專科醫生呂振英指出,傳統乳房造影是常用檢測工具,但正常的乳腺組織亦有機會重疊,造成「假陽性」,機會約為百分之零點九至六點五;另一方面,乳腺重疊亦可能遮蔽真正的病變組織,造成漏診。他說:「乳房造影要大力按壓乳房,盡量減少組織重疊,好多病人驚痛,十年都唔願做一次。」

 

呂續稱,去年引入本港的第二代3D乳房X光造影,透過斷層技術,將乳房結構以多張一毫米厚的影像呈現,大大改善乳腺重疊的弱點,「好似將一本書逐頁咁睇,點都清楚過就咁睇封面」,準確度較2D造影高百分之四十至五十一,同時減低召回重檢率達四成。由於新一代3D乳房X光造影的檢查時間只需三點七五秒,變相可將病人接收的輻射量減半,亦可減輕乳房受壓的不適,惟費用較傳統造影貴數千元。

40歲後應定期檢查

雖然3D乳房X光造影可減低漏診或假陽性機會,放射科專科醫生方俊仁指出,有些早期癌細胞仍會被正常組織「包住」,3D都未必可成功偵測,但有關情況屬罕見。他建議四十歲以上女性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乳房造影檢查,應要待月經來潮十天後才檢驗,「因為賀爾蒙會影響乳腺組織,增加誤診率。」

 

四十六歲的張太年初接受身體檢查時發現乳房有細小腫塊,除擔心患乳癌外,更因聽朋友形容進行乳房造影會「痛到暈」,故加倍擔憂,後來她接受3D乳房X光造影檢查後,發現腫塊屬良性囊腫,終放下心頭大石。

the-sun.on.cc/cnt/news/20140730/00410_010.html

研究:女性灌洗私處 卵巢癌風險增一倍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一項研究顯示,有灌洗私處習慣的女性,患上卵巢癌的機會是沒灌洗習慣女性的兩倍。早前的研究已發現灌洗與子宮頸癌、生育能力下降、愛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之間有關聯。

 

研究在2003年至2014年進行,對象是41,000名年齡介乎35至74歲女性,每人均有一名患有乳癌的姐妹,但開始參與研究時並無患上乳癌或卵巢癌。至2014年7月,有154名研究對象患上卵巢癌,當中報稱有灌洗私處習慣的研究對象,患卵巢癌的機會是其他人的兩倍。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表示,灌洗可能導致有害細菌過度生長,導致酵母菌感染,細菌有機會進入子宮、輸卵管和卵巢。雖然過去已有報道說明灌洗的壞處,但美國15至44歲的婦女中,仍有四分一人持續這個習慣。「灌洗產品被認為是化妝品,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未有要求廠商測試產品的安全。」

 

英國《每日郵報》

 

The feminine hygiene craze which could be putting YOUR health at risk: Women who douche have 'double the risk of ovarian cancer'

  • Vaginas clean themselves but 25% of women use cleaning devices
  • Health officials warn this can lead to yeast infections and other issues
  • But a new study warns it can also increase risk of ovarian cancer 
  • The devices include scented sprays and tampon-like products 

Read more: http://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720788/The-feminine-hygiene-craze-putting-health-risk-Women-douche-double-risk-ovarian-cancer.html#ixzz4GVrLKkB5 
Follow us: @MailOnline on Twitter | DailyMail on Facebook

 

Women who douche are twice as likely to develop ovarian cancer, a national U.S. study shows.

Prior studies have linked douching, or vaginal washing with a device, to yeast infections,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ectopic pregnancies. 

Researchers have also found associations between douching and cervical cancer, reduced fertility, HIV and other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But the new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study is the first to tie cancer of the ovaries to the procedure routinely practiced by millions of American women.

Vaginas clean themselves yet 25% of women use cleaning devices - but there is a danger

Vaginas clean themselves yet 25% of women use cleaning devices – but there is a danger

WHAT IS DOUCHING? 

Vaginas naturally clean themselves.

But some women use scented sticks, spray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perfume their crotch.  

Squirting cleansers or other mixtures inside the canal only interferes with nature's balance. 

Douching can cause an overgrowth of harmful bacteria.

This can lead to yeast infections, and push bacteria up into the uterus, fallopian tubes and ovaries.

The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warns against it.

Nevertheless, one quarter of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44 douche, HHS says.

Joelle Brown, an epidemiolog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id that although she knew about other health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ouching, the link between douching and ovarian cancer took her by surprise.

'While most doctor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women do not douche, many women continue to douche because they falsely perceive douching to have positive health benefits, such as increased cleanliness,' she said. 

Brown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current study.

Interventions to encourage women not to douche are needed, she said.

Ovarian cancer is known as 'the silent killer' because women often experience no symptoms until the disease has progressed to an advanced stage. 

An estimated 20,000 American women are diagnosed with ovarian cancer and about 14,500 die from it annually,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The new analysis in the journal Epidemiology followed more than 41,000 women throughout the U.S. and Puerto Rico since 2003 as part of the Sister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35 to 74 years old, and each had a sister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The subjects were free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when they enrolled in the study.

By July 2014, researchers counted 154 cases of ovarian cancer among participants. 

Women who reported douching during the year before entering the study nearly doubled their risk of ovarian cancer, the study found.

The link between douching and ovarian cancer was even stronger when the authors looked only at women who didn't have breast-cancer genes in their family.

No study had ever before examined a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uching and ovarian cancer, senior author Clarice Weinberg said.

She is deputy chief of the bio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branch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in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orth Carolina.

'There are a number of health reasons not to douche, and I can't think of any reason to do it,' she said.

Some women use scented sticks, spray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perfume their crotch

Some women use scented sticks, sprays and other materials to perfume their crotch

Vaginas naturally clean themselves, and squirting cleansers or other mixtures inside the canal only interferes with nature's balance. 

Douching can cause an overgrowth of harmful bacteria, lead to yeast infections, and push bacteria up into the uterus, fallopian tubes and ovaries, according to the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Nevertheless, one quarter of women between the ages of 15 and 44 douche, HHS says.

Brown, who led a 2016 study published in PLoS One that examined women's motivations for douching, said she has long been fascinated by the display of so-called feminine hygiene products lining drugstore shelves.

 There are a number of health reasons not to douche, and I can't think of any reason to do it
Senior author Clarice Weinberg

'In most pharmacies you can find entire aisles dedicated to vaginal douches, suppositories and gels that are meant to make your vagina smell like a tropical splash or a cookie,' she said.

Women douched as far back as 1500 B.C., when an Egyptian papyrus recommended intravaginal washing with garlic and wine to treat menstrual disorders. 

American women once douched with Lysol, and some mistook the toilet bowl disinfectant for birth control.

Women often learn to douche from their mothers, Brown's study found. 

They do so because they see douching as a necessary part of good hygiene, to prepare for sex, to clean up after sex and at the urging of their male partners.

Despite medical recommendations, douching remains a common practice because women 'believe that the products they are using would not be for sale or recommended by their mothers if they were not safe,' Brown said.

'In general, I think women do not realize that douching products do not fall under the same kind of safety regulation as drugs,' she said. 

'Instead, douching products are considered cosmetics, which means that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oes not require that douche manufacturers test their products for safety.'

HOW MANY WOMEN ARE STRUCK BY OVARIAN CANCER/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