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新曙光-標靶治療

在標靶藥物誕生前,除部分早期肺癌能以手術切除外,化療是治療肺癌的唯一方法。直至近年醫學界發現部分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而當中最常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腺癌,針對此類肺癌的標靶藥物亦相繼出現,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張寬耀醫生表示,一旦檢測結果確定肺腫瘤帶有EGFR基因突變,醫生便可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口服標靶藥物作治療。張醫生解釋,EGFR位於細胞表面,若出現突變會令細胞異常增生和擴散,轉化成癌細胞。標靶藥物透過依附在EGFR蛋白上,阻止癌細胞增生並令其凋亡,而其副作用較化療輕。現時適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物包括第一代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以及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

張醫生稱,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能針對單一受體,而藥物和癌細胞的結合是可逆轉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不但能針對多個受體,其結合更不可逆轉。他進一步解釋:「「阿法替尼」一旦黏附 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因此藥效持久,同時不易產生抗藥性問題。根據 Lux-Lung 7 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比第一代標靶藥更有效縮小腫瘤及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故建議合適的患者可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作一線治療。」

「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一般都能透過調較劑量或處方其他藥物來有效控制,並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構成大影響。與第一代標靶藥不同的是,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少。」張醫生補充,「阿法替尼」的其他副作用與第一代標靶藥相似,較常見的是皮膚出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

張醫生謂,基因檢測及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使肺癌的治療趨向個人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療法。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不僅療效有所進步及副作用相對溫和,服藥過程更是簡易方便,患者只需每天在家中口服藥物,無需舟車勞頓往返醫院接受化療,這無疑是患者的佳音。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



 
 

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新希望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於八十年代由Dr Stanley Cohen首次發現,此項發現更讓他成為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EGFR乃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當表皮生長因子依附於受體上,便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使細胞生長和複製。而肺癌的成因,就是因為EGFR水平異常增高,導致細胞不正常地分裂和生長,演變成癌症。大約十年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誕生,使肺癌治療邁向新里程。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常見於亞洲人、非吸煙女性及肺腺癌患者。就亞洲人而言,約4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EGFR基因突變,而白人只佔10%至15%,而當中更有90%患者的檢驗結果屬於兩種常見的突變類型:Del 19或Exon 21。要知道是否出現EGFR基因突變,蕭醫生稱,最有效的方法是抽取活組織作基因檢測,倘若無法抽取活組織,則可抽取肺部積水或淋巴液。此外,由於部分腫瘤細胞會浮游於患者的血液中,故血液檢查也可作為基因檢測的工具之一。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電療)及化學治療(化療),而治療選擇主要取決於病情的分期。對於早期肺癌,外科手術是最佳的根治性治療,術後按需要決定是否進行輔助性治療,如電療及化療。蕭醫生謂,傳統治療方法對早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療效無容置疑。然而,倘病情復發,或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則可考慮使用標靶藥。「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能堵截癌細胞EGFR生長訊號的傳遞,從而減慢癌細胞的生長並加速其凋亡。近年,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至於並無出現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傳統治療失效之後,仍可採用標靶藥物作第二線治療。對於部分第三期肺癌患者,以標靶藥物治療有機會將病情降期,使患者由無法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得以接受外科手術,增加根治的機會。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

 肺癌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指出,早期肺癌以根治為目標,故一般會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對於晚期肺癌,治療的目標則是盡量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同時為患者紓緩症狀,改善其生活質素。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病情分期、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擴散程度,從而為患者擬訂合適的治療方案。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又稱「放療」或「電療」)及化學治療(又稱「化療」)。肺癌一共分為四期,按病情嚴重程度每期再細分為AB期。如上述所言,早期肺癌的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導。視乎個別情況,部分患者在進行外科手術前,腫瘤科醫生可能會先採用放射治療或及化療,將腫瘤範圍縮小,使手術較易進行,並減低創傷性。此外,醫生或會在完成手術後,為患者進行輔助性化療,藉此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如有需要,腫瘤科醫生更會安排患者同時進行電療及化療,盡量減低復發機會。

 對於身體狀況欠佳、腫瘤太大或位置不適宜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電療和化療則是另外的治療選擇。電療乃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並破壞腫瘤的基因,可用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用於手術後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此外,放射治療也可紓緩因癌腫引起的局部症狀,例如因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所引起的疼痛。

 而化療乃全身性治療,利用毒性較強的抗癌藥物,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化療適用於治療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的癌症,可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於手術後清除殘餘的癌細胞,以及紓緩晚期癌症的不適症狀。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鉑類化合物及紫杉醇。然而,因為化療藥物缺乏針對性,所以在摧毀癌細胞之餘,不免對正常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常見副作用為脫髮、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疲勞及血球數目下降等等。惟副作用反應因人而異,加上可透過服用醫生額外處方的相應藥物改善不適,故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鄭醫生解釋,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除了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及對治療的耐受性外,還應平衡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靈活採用合適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儘管電療和化療是兩種不同的方案,但二者可以相輔相承,所以對部分患者而言,同步進行電療及化療,會達到更佳的效果,甚至將病情降期,由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適合進行手術,增加治癒的機會。」

 總括而言,精確診斷和及早治療對於肺癌的控制尤為重要。鄭醫生謂,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的選擇增加,針對某些基因突變肺癌(如EGFRALK)的標靶藥物已經誕生,效果顯著;免疫療法亦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因此,鄭醫生鼓勵患者和家屬以勇敢的態度面對疾病,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配合治療,勇闖癌關。

 


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

 

 

 

肺癌-如何揪兇?

 由於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當出現頻密咳嗽、咳血及氣促等症狀時,大部分患者都已屬晚期,所以只有少數患者能於早期確診和得到適當的治療。早期肺癌的腫瘤體積較微細,癌細胞只影響局部位置,未有出現擴散,醫生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再以化療輔助清除殘餘的癌細胞,有望根治癌症。至於晚期肺癌,癌細胞影響範圍較大及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治療難度大增。因此,早期診斷是治療肺癌的其中一個關鍵。而透過不同類型的檢查,患者可及早發現肺癌,防止病情惡化,並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偵測肺癌的檢查方式可概括分為非入侵性及入侵性兩類,醫學影像檢查屬於非入侵性,方法包括胸肺X光、電腦掃描(Low-Dose Chest CT)及正電子掃描(PET)。前兩者多用於肺癌普查,即是於未有病徵時辨別肺部有否出現腫瘤,適用於高風險一族(如長期吸煙者)。當中電腦掃描結果較為準確,比胸肺X光更有效識別腫瘤的跡象,惟兩者皆未能作為確診癌症的工具。而正電子掃描於三者之中最為先進,有效偵測潛藏的癌症病變,能準確追蹤癌細胞的位置,使其無所遁形,而且可一次過進行全身或局部掃描,故多用於確診肺癌。
 
入侵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是以支氣管內視鏡檢視肺部癌變的情況。醫生一般會先為患者進行麻醉,再把一支細長的內視鏡經由患者口腔或鼻腔伸進肺部氣管,透過鏡頭檢視氣管內壁。這項檢查有利於診斷腫瘤於主氣管的中央型肺癌,因為內視鏡較容易接近腫瘤位置,醫生可直接鉗取有問題的組織作病理學檢查。但對於腫瘤位置接近肺膜的周邊型肺癌,內視鏡則未必能直達腫瘤位置,醫生只能於氣管內壁抹取分泌物作檢查。
 
「超聲波氣管內視鏡」(EBUS)是結合支氣管內視鏡及超聲波的技術,利用內視鏡檢查氣管內壁之餘,同時輔以超聲波檢視縱膈淋巴、肺部邊垂及氣管壁外組織等傳統內視鏡難以到達的區域,從而更精準地確定腫瘤的位置。如發現腫瘤位置,醫生可即時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以幼針經由內視鏡伸進腫瘤,抽取組織供病理學檢查,有助準確診斷肺癌。

至於血液檢查,因癌細胞會釋放出一種獨有的游離基因於患者的血液中,故驗血有一定參考價值,惟這只屬輔助性質,用於確診肺癌後追蹤病情,而非用作確診的工具。醫生會因應情況選擇一項或多項適合患者的檢查方式,以便及早發現和診斷肺癌,並予以有效的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認識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

 肺癌乃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據2013年統計數字顯示,肺癌新症個案達4,631宗,死亡個案達3,867宗。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肺癌之所以死亡率高企,乃因它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明顯症狀時,癌細胞大多已經擴散,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根據癌細胞的大小和形態,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類。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85%,當中又可細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陳醫生指出,近年,本港的肺腺癌個案有上升趨勢,患者多為非吸煙之年輕婦女;與吸煙有關的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個案則相對減少,這跟本港的反吸煙運動成效息息相關。
 
肺癌的分期視乎腫瘤的大小及癌細胞擴散程度。一般而言,腫瘤體積小,而癌細胞又未有擴散至淋巴結的,屬第一期;倘腫瘤體積較大,只涉及同側區域淋巴結而並無縱隔淋巴或遠端轉移的,屬第二期;若腫瘤侵犯鄰近結構及/或涉及縱隔式雙邊淋巴結,屬第三期;若腫瘤已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骨骼、肝臟或腦部),則屬第四期。
 
陳醫生提醒,早期肺癌可能全無病徵,當病情已屆中晚期,患者或會出現持續性咳嗽、復發性肺炎、氣促、痰中帶血、胸部不適、呼吸或咳嗽時胸部疼痛、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倘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患者或會出現心包積水、四肢無力及麻痺、走路不穩、骨痛等症狀。
 
總括而言,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是根治肺癌的關鍵,因為在病情處於早期階段,當癌細胞還未變大及擴散的時候,可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同時,我們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防患於未然。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百人響應為癌友捐髮 年紀最小4歲!

 <a href=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公益夥伴與捐髮人代表以恩及以安攜手率領百人齊剪髮。(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srcset=”https://kairos.news/wp-content/uploads/2016/11/P161107-1-660×330.jpg 660w, https://kairos.news/wp-content/uploads/2016/11/P161107-1-1050×525.jpg 1050w” sizes=”(max-width: 660px) 100vw, 660px”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font-size: 13px; padding: 0px; margin: 0px; outline: none; list-style: none; border: 0px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62px; opacity: 1; transition: all 0.4s ease-in-out;” />

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公益夥伴與捐髮人代表以恩及以安攜手率領百人齊剪髮。(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百人響應為癌友捐髮 年紀最小4歲!

 

「戴上假髮,我感覺自己不像個病人!戴上假髮,我才知道原來我也可以這麼美!」11月6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在康復癌友、學生、孩童等100人齊心剪下超過30公分長髮的響應下,其中56位的捐髮者在12歲以下,超過參加者的一半,而年齡最小的捐髮者是一位四歲童。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同參加活動,翼望助癌症希望基金會順利製成千頂假髮,陪正在治療的病友順利走過抗癌路。

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募集成功。(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募集成功。(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神造萬物成為美好 腫瘤科護士以捐髮行動祝福癌童

因早產,出生時只有一個手掌大小,重量分別只有505g及630g的雙胞胎姊妹以恩及以安,自出生起,她們就不斷與死神搏鬥。呼吸窘迫、氣胸、開放性動脈導管、視網膜出血、敗血症等併發症,讓當時姊妹倆經歷全身插滿管路、手術,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了5個月。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從未想過盼了12年才來的孩子必須承受這樣的苦,但看著孩子堅韌的生命力,她感激醫療團隊的付出並希望回饋社會,因此曾經身為腫瘤科護理人員的她,知道掉髮對癌友的影響,2年前,她和孩子討論並取得捐髮的同意,在捐髮當天夫妻倆親自拿起剪刀,將兩個孩子留了3年多的長髮剪下,除了希望將孩子跨過生死關、平安長大的奇蹟傳遞給需要的人,更希望藉此祝福自己心愛的寶貝「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妳們雖然渺小,也能付出小小心力祝福有需要的人,妳們是為愛而生的孩子」。

「因為經歷過,所以更懂得」 康復病友留髮4年為癌剪

因為罹患乳癌,經歷過掉髮副作用的淑菁,回想4年前罹癌的自己也曾驚慌失措,甚至一度把癌症與死亡畫上等號。想到那時一開始化療,頭髮就在1個月內掉光,面對頭頂上只有幾根毛的自己,因為知道旁人過多惋惜與同情的眼神會讓自己更加不安與忐忑,所以借了一頂假髮穿戴的她,知道假髮對癌友的重要。也因此,在治療結束後,她不僅將重新長出的頭髮留長,更發願要將這屬於自己的抗癌紀念品送給需要的人,希望更多癌友能像她一樣,因為假髮的陪伴,走過治療,邁向康復。

活動當天許多因假髮重生的癌友現身說法,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讓現場參加捐髮的民眾都感動落淚。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在癌症照護環境與正確治療觀念宣導的努力下,癌友對掉髮的接受與適應能力日趨成熟,這對一路陪伴,並以讓癌友活得久、活得好的我們來說是鼓舞,更是激勵!」她同時呼籲大眾,募集來的捐髮仍需費用製作成假髮,因此除了捐髮更盼社會大眾善款支持。「希望從頭開始-1000頂假髮助癌友」募集計畫詳情,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查詢。(謝婷婷/綜合報導)

 

 


kairos.news/56079


完整報導 : 

 

頭髮力量有多大? 100位齊剪髮為友獻祝福

HiNet 新聞社群 – ‎2016年11月6日‎
面對癌症,掉髮所造成外觀的改變,常令友焦慮、不安、沮喪,失去自信,有的友因無法適應,甚至會萌生中斷或放棄治療的意念。為募集千頂假髮,幫助友積極治療,11月6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在康復友、學生、孩童等100人齊心剪下 …
 

出生巴掌大雙胞胎捐長髮助

人間福報 – ‎2016年11月6日‎
【本報台北訊】五歲的早產兒雙胞胎姐妹以恩、以安,兩人出生時只有手掌大,歷經呼吸窘迫、氣胸、開放性動脈導管、視網膜出血、敗血症,在加護病房住了五個月。如今兩人發展遲緩,但順利長大,昨天參加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捐出留了五年的長髮,希望 …
 

百人捐髮助友56孩童響應

軍事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頭髮的力量有多大?癌症掉髮常讓友感到沮喪、焦慮,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想法;為鼓勵友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昨日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活動,在2位康復友、學生與56位孩童等100人的響應下,由家人、摯友為捐髮人剪下充滿意義的第一刀,剪下長髮傳遞 …
 

百人捐髮為友打氣5歲早產雙胞胎各剪下30公分長髮

ETtoday – ‎2016年11月6日‎
掉髮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後最大的副作用之一,癌症希望基金會為了幫助友便提供假髮租借,今(6)日舉行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活動中來了56位小朋友共襄盛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這屆來參加的小朋友全部都是12歲以下,其中更有兩位5歲早產 …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6日舉行「第2屆百人捐髮」記者會,號召百位民眾及孩童捐髮製作成假髮,陪伴友走過抗路。(陳怡誠攝).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來自嘉義的五歲雙胞胎以安姊妹在爸媽協助下捐出頭髮。(陳怡誠攝).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百人捐髮助

HiNet 新聞社群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舉辦「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百人捐髮助友。五歲的雙胞胎姊妹陳以恩、陳以安,一出生就因氣胸、視網膜出血等症狀住進加護病房五個月;她們剪下留了三年多長髮,要把曾經跨過生死關頭、平安長大的奇蹟,傳遞給需要的友。
 

第二屆百人捐髮剪30公分長髮助友|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第二屆百人捐髮剪30公分長髮助友. 癌症希望基金會下午舉辦「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百位康復的友、學生、孩童在親友的協助下,剪下超過30公分的長髮,陪伴正在治療的病友,順利的走過抗路。記者黃義書/攝影. 曾罹的桂香抗十年之際,自己雖不符合捐髮 …
 

友捐新生髮陪同路人越艱辛治療路

軍事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因為經歷過,所以更懂得」是罹患乳癌經歷治療掉髮的淑菁心中最深的感觸,回想4年前得知罹的驚慌失措,從不相信、不接受的煎熬中走過抗路,開始化療後頭髮在1個月內掉光,面對頭頂上只有幾根毛的自己,因為旁人的眼光讓她感受到不安、忐忑而開始戴假髮。
 

早產雙胞胎個頭小捐長髮助人真偉大[影]

中央通訊社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6日在台北舉行「第2屆百人捐髮」記者會,號召百位民眾及孩童捐髮,頭髮將製作成假髮,陪伴友走過抗路。 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105年11月6日.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6日電)5歲的以恩、以安姊妹早產,歷多次手術,且因發展較慢、個子嬌小,但 …
 

人小志氣高5歲姐妹花捐髮做好事|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5歲的陳以恩和陳以安雙胞胎,因早產缺氧導致發展遲緩,「雖然個子矮小,但頭髮很有生命力。」是今年募髮助友的最小捐髮者,昨日媽媽替她們剪去留了3年、逾30公分的長髮製成假髮,也向照顧女兒的醫護人員報恩。 昨日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一百 …
 

早產雙胞胎姊妹5歲就捐髮助人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天舉辦第二屆「一百位齊剪髮捐友活動」,捐髮的人包含康復友、學生以及孩童,一起剪下超過卅公分的頭髮。其中一對年齡只有五歲大的早產雙胞胎姊妹,也投入捐髮助人的行動。根據統計,逾半數捐髮人未滿十二歲,顯見只要家長正確溝通,小 …
 

第二屆百人捐髮5歲早產雙胞胎愛心不落人後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公共事務部資深專員李蕙嫻指出,統計第二屆參與捐髮共計100位民眾,其中有2位是已康復的友,還有56位是年齡12歲以下的孩童,占了半數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一對5歲大的早產雙胞胎姊妹以安和以恩也分別捐出30公分及32公分的長髮 …
 

 

百人捐髮活動5歲雙胞胎北上獻愛心|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為了幫助癌症病友,在化療掉髮時,也能勇敢走出去,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行百人捐髮活動,今天有56位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剪掉30公分以上的頭髮,捐給基金會製作成假髮,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一對才五歲的陳以安跟陳以恩雙胞胎姐妹花,兩人還是特別從南部北上捐 …


抗癌生活全面啟動

 

抗癌生活全面啟動:美國布拉克中心最權威的整合性癌症醫療照護計畫

LIFE OVER CANCER

 

內容簡介

全方位整合西醫療法和天然藥物、健身方案、壓力管理策略,
降低藥劑毒性並強化療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提高癌症治癒率的康復藍圖。

癌症是身體組織受損及體內平衡遭破壞的綜合產物,長期以來西醫的癌症治療方法太專注於疾病,而不重視情緒狀況和生理機能的影響,以致忽略了改善生活方式帶來的療癒功效。「整合性腫瘤學之父」布拉克醫師累積三十多年的治療及研究經驗,提出完整的抗癌生活計畫,結合了最先進的常規醫療和最好的輔助性醫療,希望幫助患者和親友正確瞭解癌症,做出適當的醫療選擇,也能讓相關醫護人員開發出更多元的個別化治療方案。

  抗癌生活計畫的三大目標是:

1. 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吃什麼、如何健身、處理壓力及管理睡眠等。低脂、以植物為主的膳食,有氧運動、柔軟度和肌力訓練,以及減輕壓力的活動都是健康生活的基本要素,無論處在癌症的哪一個階段,這些都是增進身體健康的關鍵。

2. 強化抗癌的生理機能:體內生理環境可能激發惡性腫瘤生長與擴散,也可能阻止它們。瞭解相關醫療檢驗結果包括氧化和發炎水準、免疫系統的狀態以及腫瘤生長訊號,並進行調節,目標是營造不利於腫瘤生存的體內環境。

3. 增加治療效果:以手術、化療、放療和分子標靶療法直接消除腫瘤,仍是目前最主要的癌症療法,抗癌生活計畫以飲食調節來減低藥物毒性的影響、復原手術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還能讓已經消除的腫瘤比較沒有機會復發;營養補充和特定的心靈技巧可以緩解患者在化療期間的噁心或虛弱程度,增加對醫療的耐受性而得到最佳治療效果。

遵循書中建議切實執行,可以使腫瘤細胞喪失它們生長所需的資源,對於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的改善將有超乎預期的效果。抗癌生活計畫全面啟動,能讓患者的生化和生理系統回復平衡,無論處於任何醫療階段,都能持續努力為打敗癌症做好準備,早日恢復健康。

名人推薦

美國整合醫學之父 安德列.威爾
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醫學教授 羅伯特.紐曼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 賴基銘
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心理師 石世明

全力支持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基斯‧布拉克(Keith I. Block)醫師

國際知名的整合性腫瘤學專家,芝加哥伊利諾大學醫學院整合性醫學教育系主任、整合癌症研究暨教育系的科技部負責人、亞歷桑納大學醫學院整合醫學中心教授。布拉克醫師受到包括美國整合醫學之父安德魯‧威爾博士等許多醫學界人士推崇,因為結合最尖端的西醫療法以及個別化、有科學根據的保健食品和營養療法備受讚揚,被譽為「整合性腫瘤學之父」。

1980年他在伊利諾州成立布拉克中心,並擔任醫學及科研部門主任。1990年代中期,布拉克醫師發現化療施藥時間如果和藥劑特性、癌細胞分裂模式及患者的生理時鐘能夠同步,不僅可以增強療效,也能降低副作用;經過大規模多機構合作臨床試驗評估之後,布拉克中心成為美國最早使用「時辰化療」這種創新療法的診所。

由於布拉克醫師在整合性腫瘤學領域的成就,2005年他被任命為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醫師資料庫(PDQ)癌症補充及另類醫學(Cancer CAM)領域的編輯委員,創辦醫學期刊《整合性癌症治療》(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並擔任主編。

布拉克醫師發表超過75篇的科學論文,與營養及整合性腫瘤學有關的醫療文章更是難以計數。近期有2007年發表在《癌症醫療評論》(Cancer Treatment Reviews)、2008年發表在《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分子介入》(Molecular Interventions)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還有2009年發表在《乳癌期刊》(The Breast Journal)上的研究論文。他的個別化整合腫瘤醫療模式,已經為美國的全方位癌症醫療取向奠定了一套實務操作的標準。

譯者簡介

葉貴玉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地球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及文博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兼學報主編、科學教育組主任兼博物館學季刊主編等職,目前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研究人員。

 

港大研究:樹皮物質可清白血病癌細胞 延存活時間

 

HKU Identifies Homoharringtonine as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LT3 Mutant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orld

31 Oct 2016

The latest study of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shows that Homoharringtonine (HHT) derived from plants, in combination with FLT3 inhibitor, could eradicate leukaemia cells in patients with FLT3-IT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ML) and prolonged their survival.  The treat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minimal side effects.  The study has se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agents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ML based on in vitro drug screening, and was recognised internationally.  The study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leading journ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is month.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nd Homoharringtonine

Symptoms of AML include anaemia, infection and bleeding.  Diagnosis is usually made by blood and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The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lethal cancers in Hong Kong, with an incidence of about 300 new cases a year.  Intensive chemotherapy and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are the mainstays of treatment for AML.  However, leukaemia relapse is the major cause of treatment failure and only one-third of patients can achieve long-term remiss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unfit fo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less than 10% patients can survive beyond 2 years.  

Around 30% of AML patients carry a gene mutation FLT3-ITD in their cancer cells.  The death rate will be up to 100% if these patients fail to respond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y are unable to find matched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 transplantation.  There is an unmet clinical need to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Homoharringtonine (HHT) is a drug derived from a plant known as Cephalotaxus fortunei, which can be found in Shaanxi, Henan, Hubei, Zhejiang and Sichuan.  HHT has been used for cancer treatment in China since the 1970s.   It is used indiscriminately in AML and there is no biomarker to identify the sensitive subtypes.  As a result, the overall response has been unsatisfactory.


Research Method and Findings

FLT3-ITD AML patients often develop resistance to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FLT3 inhibitor, leading to unsatisfactory treatment outcome.  The research team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launched the study in 2012, performed molecular profiling and drug screening using leukaemia cells from AML patients and identified HHT being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FLT3-ITD AML.  Furthermore, HHT in combination with FLT3 inhibitor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synergistic effects in suppressing leukaemia cell growth of this AML subtype.  The team launched a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and recruited 24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FLT3-ITD AML to receive HHT and FLT3 inhibitor combination treatment.  20 out of 24 patients showed complete clearance of leukaemia cells after three weeks.  Toxicity was minimal and the regimen was tolerable even in elderly and frail patients otherwise unfit for chemotherapy.  

“The study has brought breakthrough treatment options for FLT3-ITD AML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world.  Patients, especially elderly patients and those who have poor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or are unfit for allogeneic HSCT, can opt for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HHT and FLT3 inhibitor.  The study has prolonged patients’ survival,” said Professor Anskar Leung Yu-hung, Li Shu Fan Medical Foundation Professor in Haematology, Clinical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Future Studies

The platform arising in this study will be improved and modified for use in other AML subtypes with poor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Novel therapeutic agents currently in clinical trials for cancer therapy with a potential in AML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drug library for screening.  The revised platform and drug library will likely generate novel information about biomarkers predictive of clinical drug response. 

About the Research Team

The research team is represented by a group of local and overseas experts who are long term collaborators and share a common goal and commitment to develop novel therapeu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AML.  Led by Professor Anskar Leung, the team comprises basic and clinician scientists who are experts in stem cell and cancer biology, cancer genetics and genomics as well as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haematologists who manage AML patients in hospitals.  Mr Stephen Lam, a student in the MBBS/PhD program of th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led the laboratory part of the study.  Professor Kwong Yok-lam, Chui Fook-Chuen Professor in Molecular Medicine, Chair Professor of Haematology and Haematological Oncology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is also among the research team.

Download Presentation Slides

To use the press release photo(s) for any publishing, publicity and related purpose, photo courtesy should be given to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hoto 1

(From left) Professor Kwong Yok-lam, Chui Fook-Chuen Professor in Molecular Medicine, Chair Professor of Haematology and Haematological Oncology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Professor Anskar Leung Yu-hung, Li Shu Fan Medical Foundation Professor in Haematology, Clinical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and Mr Stephen Lam, MBBS / PhD student ,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photo 2

Professor Anskar Leung Yu-hung, Li Shu Fan Medical Foundation Professor in Haematology, Clinical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says, “The study has brought breakthrough treatment options for FLT3-IT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world. The study has prolonged patients’ survival.”

 

photo 3

 

 

完整報導 : 

FLT3-ITD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patient Victoria Wong and her doctor Professor Anskar Leung Yu-hung.

 


港大研究:樹皮物質可清白血病細胞延存活時間

香港01 – ‎15 小時前‎
白血病來得急且快,病人往往由確診至死亡僅數周,其中有「FLT3-ITD」基因突變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病人的死亡率更達70%。港大醫學院自2012起,展開藥物研究,全球首次發現由樹皮提煉的高三尖杉酯鹼,與其他藥物抑制劑聯合治療,可有效殲滅上述白血病友體內的 …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佳音!港大研抑細胞物質

on.cc東網 (註冊) – ‎15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香港每年約有300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新症個案,由於高度致命,痊愈率僅三成。當中三成患者帶有FLT3-ITD基因變異,細胞過度活躍,傳統化療成效不彰,如無骨髓移植,其死亡率更高達九成。香港大學全球首次發現由三尖杉屬植物提取的高三尖杉酯 …
 

港大首揭「植煉」抑制劑狂殲白血病細胞

香港文匯報 – ‎7 小時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姜嘉軒)香港每年約有300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新症,接受標準治療只有三成痊癒機會,患者中約三成人更帶有FLT3-ITD基因變異,導致細胞過度活躍並出現抗藥性,傳統治療方法成效不佳,若未有合適骨髓移植,死亡率幾乎是100%。港大醫學院在 …
 

港大發現植物提煉酯鹼有效治白血病

香港經濟日報 – ‎15 小時前‎
… 存活時間,比傳統化療長數個月。 他續指,醫療團隊在藥物蒒選、重新排序後,發現高三尖杉酯鹼與FLT3抑制劑聯合治療可消滅細胞,且沒有化療帶來的嘔吐、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只有皮膚出疹問題,是白血病患者的新希望。 想生活更精明,請讚好TOPick Facebook …
 

港大發現新療法治急性髓性白血病

AM730 – ‎2 小時前‎
每年香港有300人患上急性髓性白血病,約有三成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出現FLT3-ITD基因變異,其特點是細胞過度活躍且抗藥性高,傳統治療對患者無效,若無合適骨髓移植,死亡率高達100%。港大醫學院發現,將從植物提煉出的高三尖杉酯鹼聯合FLT3抑制劑 …

精準醫療 治癌考驗民眾的口袋和醫師的腦袋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鄧桂芬、劉嘉韻/綜合報導

「<a href=癌症與質子治療論壇」民眾參與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記者杜建重/攝影” title=”「癌症與質子治療論壇」民眾參與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記者杜建重/攝影” style=”border-style: none; width: auto; max-width: 100%;” />

「癌症與質子治療論壇」民眾參與踴躍,現場座無虛席。 記者杜建重/攝影

「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趨勢,到底如何選擇,考驗民眾的口袋和醫師的腦袋。專家指出,標靶療法及免疫療法通常針對特殊基因突變者才有效,建議患者與醫師好好討論,切忌迷信新療法。

為使社會大眾了解癌症治療趨勢,林口長庚醫院與聯合報昨天舉辦「癌症與質子治療論壇」,探討癌症治療及質子治療現況,現場座無虛席,討論更是踴躍,民眾提問的背後,滿是對家人和自身健康的關心 。

精準醫療、免疫療法、質子治療、標靶治療,各種名詞近年如雨後春筍。胸腔科專家、桃園長庚副院長楊政達表示,傳統治療對同一疾病採同一套標準治療方式,精準醫療加上生物醫學檢測,如基因檢測、代謝檢測等,考量個人基因、家族史等,做出最適合個人的治療。

林口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張文震說明,化療就像對體內所有生長快速的細胞一陣毒打,二○○五年用於臨床的標靶治療,則針對特定癌症基因變異或生物分子標的,像狙擊手一樣對準癌細胞;免疫療法是重新活化自身免疫力,類似圍毆癌細胞的概念。

楊政達說,標靶和免疫療法皆屬於精準醫療的範疇,並非人人適合,但對於合適的對象,療效通常不錯,但並非只有這兩種方法才能抗癌,不同癌症或不同期別,有不同的治療選擇。

肺癌為例,初期患者可以手術,林口長庚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吳怡成表示,早期治療效果最好,花費也最少,手術是治療肺癌第一選擇。楊政達說,肺癌二期以後採取手術、放療並搭配化療等輔助療法,三期以後標靶、免疫療法等才會介入。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指出,肺癌的放射線治療也可以考慮質子治療。

不過,新療法通常不便宜,張文震指出,肺癌標靶新藥一個療程高達二、三百萬元,效果再好,患者沒有負擔能力,反引發家庭問題。楊政達說,部分療法太貴,健保未給付,一旦給付也會造成極大財務負擔,醫師有時也選擇不向患者說明,除非患者主動詢問。他建議患者應與醫師好好討論,不要因經濟能力不佳灰心,癌症治療方法很多,且有參加臨床試驗機會,可嘗試爭取。

另外,患者面對癌症,常尋求偏方,林口長庚中醫科助理教授黃澤宏說,長庚治療採中西醫合併治療癌症,透過中醫舒緩治療副作用。不過許多民眾常自己當中醫師,自行服用黃耆,牛樟芝、冬蟲夏草等,黃澤宏說,道聽塗說有弊無利。

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6/202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