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癌 生機處處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晚期肺癌較「惡」,意即癌細胞根性頑劣,難治其症。其實晚期肺癌並非「無藥可醫」,除了傳統化療及電療之外,現時已有針對特定類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而且藥效顯著。所以即使患有晚期肺癌,患者仍可見生機處處。

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兩類,後者約佔85%,當中又以肺腺癌佔大多數。於所有肺腺癌的個案當中,約有四至五成患者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出現基因突變。一旦出現EGFR基因突變,細胞會異常增生及擴散,形成肺癌腫瘤。雖然十多年前,針對 EGFR 基因突變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面世,供醫生及患者多一個治療選擇,但於針對性和藥效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可進步空間。
 
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稱為TKI(EGFR抑制劑),當中包括約十年前面世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近年研發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 「阿法替尼」(Afatinib)以及其他尚在研究階段的標靶藥。
 
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比第一代的除了在藥效上的進步之外,亦在藥理機制上有嶄新突破。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針對幾個EGFR受體,而藥物與受體的結合只屬暫時性質。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不單能針對EGFR家族的所有受體,並對EGFR 基因突變中佔逾九成的Exon19 deletion及Exon21 L858R 基因突變尤其有效。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與EGFR受體的結合屬永久性,即一旦黏附於腫瘤表面後便不會脫落,療效較第一代藥物更為長久。最新國際大型臨床研究更顯示,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患者的惡化風險比使用第一代藥物的病人明顯減低27%。
 
與其他藥物無異,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亦會有其副作用,較常見的如長暗瘡和腹瀉,均能夠透過不同方法如處方暗瘡膏、止瀉藥等去處理。一般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的患者會於服藥後首兩個月出現副作用,但可透過不同處理方法而減輕及紓緩,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副作用出現初期,病人應盡快告訴醫生,以得到適切的處理,避免情況惡化,所以大部分病人都能在接受治療都能維持原來的生活質素。
 
除EGFR基因外,還有別的基因突變有可能用上靶向藥,如EML4-ALK(可用crizotinib、alectinib及ceritinib)、BRAF(可用trametinib加dabrafenib或vemurafenib)、HER2(可用afatinib、lapatinib及trastuzumab)、RET(lenvatinib、vandetinib)及MET(crizotinib、lapatinib)等。於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個案,現時抗PD-1PD-L1治療(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也是化療以外的一種選擇。
 
其實治療晚期肺癌,目標不在於根治,而是以控制病情、舒緩患者不適、延長病人存活期及保持患者生活質素為大前題。近年,治癌藥物推陳出新,可供晚期肺癌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法相應增加,病人的生活質素隨著醫學進步而得到提升,存活年期亦有所延長。所以縱然肺癌已屬晚期,患者亦不需感到灰心氣餒,仍可抱有希望,積極面對病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肺癌個人化治療 平衡藥效與副作用

 肺癌乃本港死亡率最高之癌症,令人聞風色變。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選擇增加,各種標靶藥物相繼誕生;近年更研發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然而,並非所有肺癌都適合使用標靶藥物,醫生在處方藥物前,會先為患者進行腫瘤細胞基因測試,再根據測試結果而決定合適的標靶藥物以提升療效,達到完全個人化的治療。 

以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型肺癌為例,現時已有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面世。梁醫生稱,本港有大約六成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經證實針對EGFR基因突變個案七成患者有效。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對EGFR基因中的Del 19型突變的患者尤其有效,在縮小腫瘤、減慢病情惡化及提升整體存活期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故近年醫學界已開始為合適的患者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

梁醫生表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療選擇,儘管藥物會引起副作用,但均可透過不同方法預防、處理和控制,減低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和皮膚反應,例如毛囊發炎、皮膚乾燥、紅疹及暗瘡等。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相應的藥物以紓緩有關症狀,患者也應避免暴曬,並勤塗潤膚膏,保持皮膚滋潤。這些副作用大多於服藥後首個月出現,隨後會逐漸改善,大部分患者都可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 

梁醫生寄語患者:時移世易,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為肺癌的治療豎立了新的里程碑。患者應與醫生建立互信,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面對病情,治療定必事半功倍;切勿道聽途說,錯信偏方,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



 
 

標靶抗癌新突破 肺癌患者選擇多

 隨著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治癌藥物推陳出新,肺癌的治療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治療方法,如近年已研發出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Afatinib),不但能縮小腫瘤,更有效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常見於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癌,約佔肺腺癌總個案的50%。針對此類肺癌,醫學界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多年,而近年更研發出療效更佳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有效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中的Del 19及 Exon 21 突變的個案,成效尤其顯著。
 
陳醫生解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一旦黏著突變的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抑制變異蛋白的效果不可逆轉,並能針對EGFR家族的多個受體;相對於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只能針對EGFR家族的其中一個受體及可逆轉的情況,可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藥效更持久。」陳醫生表示,第一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副作用相約,普遍為皮膚反應(如紅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惟此類副作用皆可有效預防及處理,需要時醫生可調較藥物劑量改善情況,故對患者的生活質素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最近一項國際大型研究顯示,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腫瘤反應率約為56%,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則達70%;至於腫瘤受控達兩年或以上的機會,亦由第一代的8%提升至第二代的18%。若針對Del 19基因突變之個案而言,患者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整體存活期比使用化療延長超過一年,成效令人鼓舞。因此,現時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盼望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肺癌治療新曙光-標靶治療

在標靶藥物誕生前,除部分早期肺癌能以手術切除外,化療是治療肺癌的唯一方法。直至近年醫學界發現部分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而當中最常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腺癌,針對此類肺癌的標靶藥物亦相繼出現,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張寬耀醫生表示,一旦檢測結果確定肺腫瘤帶有EGFR基因突變,醫生便可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口服標靶藥物作治療。張醫生解釋,EGFR位於細胞表面,若出現突變會令細胞異常增生和擴散,轉化成癌細胞。標靶藥物透過依附在EGFR蛋白上,阻止癌細胞增生並令其凋亡,而其副作用較化療輕。現時適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物包括第一代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以及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

張醫生稱,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能針對單一受體,而藥物和癌細胞的結合是可逆轉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不但能針對多個受體,其結合更不可逆轉。他進一步解釋:「「阿法替尼」一旦黏附 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因此藥效持久,同時不易產生抗藥性問題。根據 Lux-Lung 7 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比第一代標靶藥更有效縮小腫瘤及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故建議合適的患者可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作一線治療。」

「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一般都能透過調較劑量或處方其他藥物來有效控制,並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構成大影響。與第一代標靶藥不同的是,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少。」張醫生補充,「阿法替尼」的其他副作用與第一代標靶藥相似,較常見的是皮膚出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

張醫生謂,基因檢測及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使肺癌的治療趨向個人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療法。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不僅療效有所進步及副作用相對溫和,服藥過程更是簡易方便,患者只需每天在家中口服藥物,無需舟車勞頓往返醫院接受化療,這無疑是患者的佳音。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



 
 

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新希望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於八十年代由Dr Stanley Cohen首次發現,此項發現更讓他成為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EGFR乃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當表皮生長因子依附於受體上,便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使細胞生長和複製。而肺癌的成因,就是因為EGFR水平異常增高,導致細胞不正常地分裂和生長,演變成癌症。大約十年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誕生,使肺癌治療邁向新里程。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常見於亞洲人、非吸煙女性及肺腺癌患者。就亞洲人而言,約4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EGFR基因突變,而白人只佔10%至15%,而當中更有90%患者的檢驗結果屬於兩種常見的突變類型:Del 19或Exon 21。要知道是否出現EGFR基因突變,蕭醫生稱,最有效的方法是抽取活組織作基因檢測,倘若無法抽取活組織,則可抽取肺部積水或淋巴液。此外,由於部分腫瘤細胞會浮游於患者的血液中,故血液檢查也可作為基因檢測的工具之一。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電療)及化學治療(化療),而治療選擇主要取決於病情的分期。對於早期肺癌,外科手術是最佳的根治性治療,術後按需要決定是否進行輔助性治療,如電療及化療。蕭醫生謂,傳統治療方法對早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療效無容置疑。然而,倘病情復發,或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則可考慮使用標靶藥。「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能堵截癌細胞EGFR生長訊號的傳遞,從而減慢癌細胞的生長並加速其凋亡。近年,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至於並無出現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傳統治療失效之後,仍可採用標靶藥物作第二線治療。對於部分第三期肺癌患者,以標靶藥物治療有機會將病情降期,使患者由無法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得以接受外科手術,增加根治的機會。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

 肺癌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指出,早期肺癌以根治為目標,故一般會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對於晚期肺癌,治療的目標則是盡量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同時為患者紓緩症狀,改善其生活質素。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病情分期、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擴散程度,從而為患者擬訂合適的治療方案。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又稱「放療」或「電療」)及化學治療(又稱「化療」)。肺癌一共分為四期,按病情嚴重程度每期再細分為AB期。如上述所言,早期肺癌的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導。視乎個別情況,部分患者在進行外科手術前,腫瘤科醫生可能會先採用放射治療或及化療,將腫瘤範圍縮小,使手術較易進行,並減低創傷性。此外,醫生或會在完成手術後,為患者進行輔助性化療,藉此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如有需要,腫瘤科醫生更會安排患者同時進行電療及化療,盡量減低復發機會。

 對於身體狀況欠佳、腫瘤太大或位置不適宜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電療和化療則是另外的治療選擇。電療乃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並破壞腫瘤的基因,可用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用於手術後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此外,放射治療也可紓緩因癌腫引起的局部症狀,例如因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所引起的疼痛。

 而化療乃全身性治療,利用毒性較強的抗癌藥物,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化療適用於治療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的癌症,可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於手術後清除殘餘的癌細胞,以及紓緩晚期癌症的不適症狀。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鉑類化合物及紫杉醇。然而,因為化療藥物缺乏針對性,所以在摧毀癌細胞之餘,不免對正常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常見副作用為脫髮、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疲勞及血球數目下降等等。惟副作用反應因人而異,加上可透過服用醫生額外處方的相應藥物改善不適,故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鄭醫生解釋,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除了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及對治療的耐受性外,還應平衡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靈活採用合適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儘管電療和化療是兩種不同的方案,但二者可以相輔相承,所以對部分患者而言,同步進行電療及化療,會達到更佳的效果,甚至將病情降期,由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適合進行手術,增加治癒的機會。」

 總括而言,精確診斷和及早治療對於肺癌的控制尤為重要。鄭醫生謂,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的選擇增加,針對某些基因突變肺癌(如EGFRALK)的標靶藥物已經誕生,效果顯著;免疫療法亦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因此,鄭醫生鼓勵患者和家屬以勇敢的態度面對疾病,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配合治療,勇闖癌關。

 


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

 

 

 

肺癌-如何揪兇?

 由於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當出現頻密咳嗽、咳血及氣促等症狀時,大部分患者都已屬晚期,所以只有少數患者能於早期確診和得到適當的治療。早期肺癌的腫瘤體積較微細,癌細胞只影響局部位置,未有出現擴散,醫生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再以化療輔助清除殘餘的癌細胞,有望根治癌症。至於晚期肺癌,癌細胞影響範圍較大及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治療難度大增。因此,早期診斷是治療肺癌的其中一個關鍵。而透過不同類型的檢查,患者可及早發現肺癌,防止病情惡化,並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偵測肺癌的檢查方式可概括分為非入侵性及入侵性兩類,醫學影像檢查屬於非入侵性,方法包括胸肺X光、電腦掃描(Low-Dose Chest CT)及正電子掃描(PET)。前兩者多用於肺癌普查,即是於未有病徵時辨別肺部有否出現腫瘤,適用於高風險一族(如長期吸煙者)。當中電腦掃描結果較為準確,比胸肺X光更有效識別腫瘤的跡象,惟兩者皆未能作為確診癌症的工具。而正電子掃描於三者之中最為先進,有效偵測潛藏的癌症病變,能準確追蹤癌細胞的位置,使其無所遁形,而且可一次過進行全身或局部掃描,故多用於確診肺癌。
 
入侵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是以支氣管內視鏡檢視肺部癌變的情況。醫生一般會先為患者進行麻醉,再把一支細長的內視鏡經由患者口腔或鼻腔伸進肺部氣管,透過鏡頭檢視氣管內壁。這項檢查有利於診斷腫瘤於主氣管的中央型肺癌,因為內視鏡較容易接近腫瘤位置,醫生可直接鉗取有問題的組織作病理學檢查。但對於腫瘤位置接近肺膜的周邊型肺癌,內視鏡則未必能直達腫瘤位置,醫生只能於氣管內壁抹取分泌物作檢查。
 
「超聲波氣管內視鏡」(EBUS)是結合支氣管內視鏡及超聲波的技術,利用內視鏡檢查氣管內壁之餘,同時輔以超聲波檢視縱膈淋巴、肺部邊垂及氣管壁外組織等傳統內視鏡難以到達的區域,從而更精準地確定腫瘤的位置。如發現腫瘤位置,醫生可即時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以幼針經由內視鏡伸進腫瘤,抽取組織供病理學檢查,有助準確診斷肺癌。

至於血液檢查,因癌細胞會釋放出一種獨有的游離基因於患者的血液中,故驗血有一定參考價值,惟這只屬輔助性質,用於確診肺癌後追蹤病情,而非用作確診的工具。醫生會因應情況選擇一項或多項適合患者的檢查方式,以便及早發現和診斷肺癌,並予以有效的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認識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

 肺癌乃本港頭號癌症殺手。據2013年統計數字顯示,肺癌新症個案達4,631宗,死亡個案達3,867宗。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解釋,肺癌之所以死亡率高企,乃因它的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出現明顯症狀時,癌細胞大多已經擴散,造成治療上的困難。 

 
根據癌細胞的大小和形態,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類。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85%,當中又可細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陳醫生指出,近年,本港的肺腺癌個案有上升趨勢,患者多為非吸煙之年輕婦女;與吸煙有關的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個案則相對減少,這跟本港的反吸煙運動成效息息相關。
 
肺癌的分期視乎腫瘤的大小及癌細胞擴散程度。一般而言,腫瘤體積小,而癌細胞又未有擴散至淋巴結的,屬第一期;倘腫瘤體積較大,只涉及同側區域淋巴結而並無縱隔淋巴或遠端轉移的,屬第二期;若腫瘤侵犯鄰近結構及/或涉及縱隔式雙邊淋巴結,屬第三期;若腫瘤已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例如骨骼、肝臟或腦部),則屬第四期。
 
陳醫生提醒,早期肺癌可能全無病徵,當病情已屆中晚期,患者或會出現持續性咳嗽、復發性肺炎、氣促、痰中帶血、胸部不適、呼吸或咳嗽時胸部疼痛、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倘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患者或會出現心包積水、四肢無力及麻痺、走路不穩、骨痛等症狀。
 
總括而言,早期診斷及有效治療是根治肺癌的關鍵,因為在病情處於早期階段,當癌細胞還未變大及擴散的時候,可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同時,我們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吸煙,防患於未然。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百人響應為癌友捐髮 年紀最小4歲!

 <a href=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公益夥伴與捐髮人代表以恩及以安攜手率領百人齊剪髮。(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srcset=”https://kairos.news/wp-content/uploads/2016/11/P161107-1-660×330.jpg 660w, https://kairos.news/wp-content/uploads/2016/11/P161107-1-1050×525.jpg 1050w” sizes=”(max-width: 660px) 100vw, 660px”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icrosoft Jhenghei"; font-size: 13px; padding: 0px; margin: 0px; outline: none; list-style: none; border: 0px none; box-sizing: border-box; max-width: 100%; height: auto; vertical-align: middle; width: 662px; opacity: 1; transition: all 0.4s ease-in-out;” />

癌症希望基金會及公益夥伴與捐髮人代表以恩及以安攜手率領百人齊剪髮。(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百人響應為癌友捐髮 年紀最小4歲!

 

「戴上假髮,我感覺自己不像個病人!戴上假髮,我才知道原來我也可以這麼美!」11月6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在康復癌友、學生、孩童等100人齊心剪下超過30公分長髮的響應下,其中56位的捐髮者在12歲以下,超過參加者的一半,而年齡最小的捐髮者是一位四歲童。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同參加活動,翼望助癌症希望基金會順利製成千頂假髮,陪正在治療的病友順利走過抗癌路。

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募集成功。(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募集成功。(照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神造萬物成為美好 腫瘤科護士以捐髮行動祝福癌童

因早產,出生時只有一個手掌大小,重量分別只有505g及630g的雙胞胎姊妹以恩及以安,自出生起,她們就不斷與死神搏鬥。呼吸窘迫、氣胸、開放性動脈導管、視網膜出血、敗血症等併發症,讓當時姊妹倆經歷全身插滿管路、手術,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了5個月。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從未想過盼了12年才來的孩子必須承受這樣的苦,但看著孩子堅韌的生命力,她感激醫療團隊的付出並希望回饋社會,因此曾經身為腫瘤科護理人員的她,知道掉髮對癌友的影響,2年前,她和孩子討論並取得捐髮的同意,在捐髮當天夫妻倆親自拿起剪刀,將兩個孩子留了3年多的長髮剪下,除了希望將孩子跨過生死關、平安長大的奇蹟傳遞給需要的人,更希望藉此祝福自己心愛的寶貝「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妳們雖然渺小,也能付出小小心力祝福有需要的人,妳們是為愛而生的孩子」。

「因為經歷過,所以更懂得」 康復病友留髮4年為癌剪

因為罹患乳癌,經歷過掉髮副作用的淑菁,回想4年前罹癌的自己也曾驚慌失措,甚至一度把癌症與死亡畫上等號。想到那時一開始化療,頭髮就在1個月內掉光,面對頭頂上只有幾根毛的自己,因為知道旁人過多惋惜與同情的眼神會讓自己更加不安與忐忑,所以借了一頂假髮穿戴的她,知道假髮對癌友的重要。也因此,在治療結束後,她不僅將重新長出的頭髮留長,更發願要將這屬於自己的抗癌紀念品送給需要的人,希望更多癌友能像她一樣,因為假髮的陪伴,走過治療,邁向康復。

活動當天許多因假髮重生的癌友現身說法,分享抗癌的心路歷程讓現場參加捐髮的民眾都感動落淚。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在癌症照護環境與正確治療觀念宣導的努力下,癌友對掉髮的接受與適應能力日趨成熟,這對一路陪伴,並以讓癌友活得久、活得好的我們來說是鼓舞,更是激勵!」她同時呼籲大眾,募集來的捐髮仍需費用製作成假髮,因此除了捐髮更盼社會大眾善款支持。「希望從頭開始-1000頂假髮助癌友」募集計畫詳情,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官網查詢。(謝婷婷/綜合報導)

 

 


kairos.news/56079


完整報導 : 

 

頭髮力量有多大? 100位齊剪髮為友獻祝福

HiNet 新聞社群 – ‎2016年11月6日‎
面對癌症,掉髮所造成外觀的改變,常令友焦慮、不安、沮喪,失去自信,有的友因無法適應,甚至會萌生中斷或放棄治療的意念。為募集千頂假髮,幫助友積極治療,11月6日癌症希望基金會特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在康復友、學生、孩童等100人齊心剪下 …
 

出生巴掌大雙胞胎捐長髮助

人間福報 – ‎2016年11月6日‎
【本報台北訊】五歲的早產兒雙胞胎姐妹以恩、以安,兩人出生時只有手掌大,歷經呼吸窘迫、氣胸、開放性動脈導管、視網膜出血、敗血症,在加護病房住了五個月。如今兩人發展遲緩,但順利長大,昨天參加癌症希望基金會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捐出留了五年的長髮,希望 …
 

百人捐髮助友56孩童響應

軍事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頭髮的力量有多大?癌症掉髮常讓友感到沮喪、焦慮,甚至萌生放棄治療的想法;為鼓勵友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昨日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活動,在2位康復友、學生與56位孩童等100人的響應下,由家人、摯友為捐髮人剪下充滿意義的第一刀,剪下長髮傳遞 …
 

百人捐髮為友打氣5歲早產雙胞胎各剪下30公分長髮

ETtoday – ‎2016年11月6日‎
掉髮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後最大的副作用之一,癌症希望基金會為了幫助友便提供假髮租借,今(6)日舉行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活動中來了56位小朋友共襄盛舉,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這屆來參加的小朋友全部都是12歲以下,其中更有兩位5歲早產 …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6日舉行「第2屆百人捐髮」記者會,號召百位民眾及孩童捐髮製作成假髮,陪伴友走過抗路。(陳怡誠攝).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來自嘉義的五歲雙胞胎以安姊妹在爸媽協助下捐出頭髮。(陳怡誠攝). 百人捐髮助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
 

百人捐髮助

HiNet 新聞社群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舉辦「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百人捐髮助友。五歲的雙胞胎姊妹陳以恩、陳以安,一出生就因氣胸、視網膜出血等症狀住進加護病房五個月;她們剪下留了三年多長髮,要把曾經跨過生死關頭、平安長大的奇蹟,傳遞給需要的友。
 

第二屆百人捐髮剪30公分長髮助友|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第二屆百人捐髮剪30公分長髮助友. 癌症希望基金會下午舉辦「第二屆百人捐髮」活動,百位康復的友、學生、孩童在親友的協助下,剪下超過30公分的長髮,陪伴正在治療的病友,順利的走過抗路。記者黃義書/攝影. 曾罹的桂香抗十年之際,自己雖不符合捐髮 …
 

友捐新生髮陪同路人越艱辛治療路

軍事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因為經歷過,所以更懂得」是罹患乳癌經歷治療掉髮的淑菁心中最深的感觸,回想4年前得知罹的驚慌失措,從不相信、不接受的煎熬中走過抗路,開始化療後頭髮在1個月內掉光,面對頭頂上只有幾根毛的自己,因為旁人的眼光讓她感受到不安、忐忑而開始戴假髮。
 

早產雙胞胎個頭小捐長髮助人真偉大[影]

中央通訊社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6日在台北舉行「第2屆百人捐髮」記者會,號召百位民眾及孩童捐髮,頭髮將製作成假髮,陪伴友走過抗路。 中央社記者吳翊寧攝105年11月6日.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6日電)5歲的以恩、以安姊妹早產,歷多次手術,且因發展較慢、個子嬌小,但 …
 

人小志氣高5歲姐妹花捐髮做好事|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5歲的陳以恩和陳以安雙胞胎,因早產缺氧導致發展遲緩,「雖然個子矮小,但頭髮很有生命力。」是今年募髮助友的最小捐髮者,昨日媽媽替她們剪去留了3年、逾30公分的長髮製成假髮,也向照顧女兒的醫護人員報恩。 昨日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第2屆百人捐髮」,一百 …
 

早產雙胞胎姊妹5歲就捐髮助人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天舉辦第二屆「一百位齊剪髮捐友活動」,捐髮的人包含康復友、學生以及孩童,一起剪下超過卅公分的頭髮。其中一對年齡只有五歲大的早產雙胞胎姊妹,也投入捐髮助人的行動。根據統計,逾半數捐髮人未滿十二歲,顯見只要家長正確溝通,小 …
 

第二屆百人捐髮5歲早產雙胞胎愛心不落人後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11月6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公共事務部資深專員李蕙嫻指出,統計第二屆參與捐髮共計100位民眾,其中有2位是已康復的友,還有56位是年齡12歲以下的孩童,占了半數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一對5歲大的早產雙胞胎姊妹以安和以恩也分別捐出30公分及32公分的長髮 …
 

 

百人捐髮活動5歲雙胞胎北上獻愛心| 聯合影音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11月6日‎
為了幫助癌症病友,在化療掉髮時,也能勇敢走出去,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行百人捐髮活動,今天有56位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剪掉30公分以上的頭髮,捐給基金會製作成假髮,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一對才五歲的陳以安跟陳以恩雙胞胎姐妹花,兩人還是特別從南部北上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