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入侵性抽組織 血檢新技術 驗癌好幫手

 【明報專訊】一滴血,可以透視全身癌症

 


液體活檢是近年熱門醫學科研,只需要一滴血,驗測血液中的癌症DNA,就可以找到連內窺鏡也看不見的極早期鼻咽癌、預測肝癌發生率,甚至偵測到全身是否有癌細胞。究竟如何做得到?準確性有多高?

專家指出,液體活檢是肺癌診斷和治療的大趨勢;估計未來數年,會廣泛應用於不同癌症測檢。

最為人熟悉的液體活檢,應該是1997年中大首創的無創產前診斷,透過分析母親血液中的胎兒DNA,診斷胎兒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取代過去入侵性的抽絨毛或抽羊水檢查。

液體活檢隨基因科技不斷發展和普及。剛於上月底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屆香港國際腫瘤學會議(HKIOS),液體活檢正是其中一個熱門課題,尤其在癌症診斷和治療上。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指出,現在已可將DNA測序技術應用於癌症檢測和診斷。

過去診斷癌症,活檢是黃金標準。陳君賜以腸癌為例,當懷疑大腸有腫瘤,要透過大腸鏡直接取出懷疑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癌細胞或進行病理化驗。「傳統活檢優點是準確度高,缺點是具入侵性,除了有出血風險,抽針過程亦可能會令癌細胞擴散。」

液體活檢簡單 新科技提高準確率

液體活檢,就是透過抽血檢驗,尋找癌細胞DNA,已能夠確診癌症。「液體活檢另一好處,因為只需抽血,十分簡單、非入侵性,可以重複抽驗。」

「近年研究發現,當患上癌症,癌細胞增生和凋謝過程中,會釋出DNA入血液中,所以只需抽血檢驗癌症DNA,毋須到患病器官或組織抽取癌細胞。」然而,陳君賜指出,癌細胞釋出的DNA數量極微,尤其是早期癌症,要在血液中準確偵測出微量癌症DNA,並不容易。

「過去沿用的PCR基因測檢技術,未必偵測到血液中微量的癌細胞DNA。」陳君賜指出,中大醫學院使用新技術「數字PCR」,一個樣本可以做2萬次PCR基因測試,逐粒DNA檢查有沒有變異,「舉例說,傳統PCR技術,就像是將一堆沙放入盒子中,尋找其中一粒異常的沙粒;新的數字PCR,是先將沙堆分散成沙粒,每一盒子只放一粒沙,然後找出裝着不正常沙粒的盒子」。以檢測肺癌標靶藥的抗藥性基因為例,傳統PCR準確率只有四成,數字PCR卻高達七至八成。

 

陳君賜介紹了數項臨牀應用及研究中的液體活檢技術﹕

◆尋找肺癌標靶

肺癌病人需要透過氣管鏡或肺穿刺抽組織,檢查有否EGFR基因變異,是否適合使用標靶藥。氣管鏡或肺穿刺屬入侵手術,私家醫院一般需輪候一星期,公家醫院則需三數星期;而過程可能傷及氣管或肺組織。

有了液體活檢技術,當懷疑患上肺癌,只需要抽血檢查,就可以同時確診及知道是否帶EGFR基因變異,抽血翌日已能得知化驗結果,及早用藥。陳指出,液體活檢準確率約八成,當抽血檢查發現有EGFR基因變異,病人可以直接服用標靶藥,毋須再做傳統組織活檢;如抽血檢查找不到EGFR變異,病人才需接受傳統組織活檢,作進一步檢查。

另外,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出現抗藥性。研究發現,抗藥性來自新的基因突變,改變EGFR形狀,令藥物失效;而最新一代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個T790M基因突變。

抗藥性通常由一小部分的癌細胞開始,要檢測是否出現抗藥性?是否適合使用新一代標靶?傳統活檢就面對幾個難題﹕首先,癌細胞擴散全身,究竟抗藥性變異是哪一位置開始?活檢應抽取哪一個位置?另外,早期抗藥性,變異的癌細胞極少,抽取組織亦未必驗得出,但當抗藥性持續一段時間,身體已可能變差。究竟何時最適合抽組織檢查?當檢查找不到抗藥性基因,病人可否再次做手術抽取組織?

液體活檢就可以解決上述難題,因為抗藥性基因釋出血液,毋須考慮癌細胞位置,只需驗血就知道有否基因突變;另外,由於檢查不具入侵性,病人可以在病情出現變化時、不同時段重複檢查。

◆篩檢早期鼻咽癌

中大化學病理學系首創鼻咽癌基因血液測試,透過偵測血液中的鼻咽癌基因,找出鼻咽癌病人。陳君賜指出,剛完成涉及2萬人的臨牀測試,全屬40至60歲、無鼻咽癌病徵的華裔男性。

鼻咽癌臨牀測試 效果理想

分析初步5000人結果顯示,找到7至8人的血液中帶有鼻咽癌腫瘤基因,再透過鼻咽鏡或磁力共振確診,當中一半是鼻咽癌第一期。「當中找到連鼻咽鏡也看不到的超細小腫瘤,要磁力共振才能發現。早期鼻咽癌,治癒率高逾九成。」

陳君賜相信,今次研究結果,可以確認液體活檢用作篩查早期鼻咽癌,準確度高達95%至97%。

◆檢測全身癌細胞

利用基因排序技術,將血液中找到的所有DNA排序,偵測有沒有癌症基因特徵,準確率高逾八成。每一種癌症基因特徵都不一樣,要逐一偵測,涉及技術相當複雜,成本高昂。不過,陳君賜指出:「這種檢驗方法,可找出任何癌症,但對醫生和病人來說,暫時完全無用!」除非找到像肺癌EGFR基因變異或鼻咽癌基因等,有獨有特徵癌症基因,否則報告結果未能確實指出,哪一個位置患癌。

尚待大型研究數據確認

陳指出,這項目仍在研究階段,現在欠缺大型研究數據確認,也未知如何解讀報告,「究竟驗測的準確度有幾高?如果驗測結果呈陽性,但跟進檢查又找不到癌細胞,要如何處理?是報告出錯?還是代表五年後癌症發生率?未搞清楚這些問題前,胡亂驗測只會令人虛驚一場」。

◆預測肝癌發病率

乙型肝炎帶菌者,每年1%演變成肝癌;或肝硬化病人,每年4%演變成肝癌。這些病人值得用上述的基因排序技術找出肝癌。

因為肝癌細胞增生,有很多基因控制,一個基因變異不會造成肝癌,要一連串變異才會演變成肝癌。陳君賜指出,中大正研究透過基因排序技術,數算相關已變異的基因,評估未來五年肝癌發生風險高低。

■知多啲

腫瘤標記 檢查不可靠

坊間身體檢查,常見其中一個項目「腫瘤標記」(Tumor Marker),聲稱可以偵測癌症。究竟與癌細胞DNA有何分別?

陳君賜解釋,腫瘤標記主要是檢驗癌症相關蛋白質,然而,並非每個病人的癌細胞都會釋出蛋白質,有些癌症釋出的蛋白質相類似,加上癌細胞釋出蛋白質的原因和作用未知,因此透過檢驗腫瘤標記偵測癌症,結果並不可靠。舉例說,腸癌會釋出癌胚胎抗原(CEA),吸煙者、炎症、肺癌病人的CEA亦會較高,所以用CEA作為測檢腸癌,準確度低。

相反,驗測癌細胞DNA,是直接因果關係,因此準確度較高。

文、圖: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121/s00005/1479665733467

謠言「癌細胞愛吃糖」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醫生怎麼說?

 謠言這樣說:癌症、致癌、癌細胞是長輩愛傳謠言裡的熱門款,包括吃檸檬可以抗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餓死癌細胞」、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但這些謠言啊~即使經過了超多媒體、科學網站破解過無數次後,還是有超多忠實信眾的。進入正題,除了上面提到的癌症類謠言外,「癌細胞愛吃糖」也是非常常見的謠言,各位有收到過嗎?

  破解關鍵點:癌細胞愛吃糖?真的是這樣嗎?

這說法其實有點太片面了,尤其糖類還是人體主要熱量來源,難道要大家都不吃糖嗎?幸好,已有許多專家針對這謠言提出解答了,糖是可以吃的,但要怎麼吃呢?容我們先賣個關子,真相就請繼續往下看了。

 ID-692963

  「癌細胞愛吃糖」的理論都是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篇報告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這篇報告叫做「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解開癌細胞代謝機制」,以下是節錄的內容,「研究團隊測試與前列腺癌及乳癌發生有高度相關的致癌本質因子JMJD5,發現它能和控制癌細胞生長的關鍵糖解酵素PKM2結合,改變細胞新陳代謝的路徑,從而促成腫瘤生長。以JMJD5為分子標靶降低其表現量,將可還原癌細胞新陳代謝路徑,減緩腫瘤生長。

龔院長形容,PKM2酵素就像「守門人(gate keeper)」一樣。在氧氣充分之下,絕大部分的葡萄糖通過PKM2酵素的轉化會成為能量與二氧化碳。但是當致癌因子JMJD5酵素出現後,會與PKM2酵素結合,轉化為腫瘤形態之PKM2酵素,讓細胞產生乳酸,使得PKM2酵素失去守門人的功能,形同將門關上。這一作用改變了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途徑,結果堆積在門外糖解作用的中間代謝分子正好有利於癌細胞增生所需之原料,如氨基酸、核酸及脂質,這就是為什麼過多葡萄糖的攝取會促進腫瘤生長的原因。」

另外,在研究報告中還有提到,「一般癌症病患的治療中早有限制糖分攝取的飲食指引。目前部分控制糖尿病病患血糖的藥,也證實對腫瘤的生長有抑制的作用,可以說明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與癌症的防治確實相關。」

就是這幾段話,讓謠言找到了發揮的空間,也才出現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本意真的是這樣嗎?想必很多人都被謠言誤解了,忽略報告最後提到的「包括運動、均衡飲食、審慎選擇糖分攝取、控制好身體血糖值等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做法都對癌症的防治有正面的幫助,可作為民眾日常保健的指引。」

  糖分一定需要攝取,但要攝取好的糖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呂玉如營養師針對此謠言作出說明。呂營養師在文中提到,不能單憑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就認為「癌細胞愛吃糖」,這樣的連結太過武斷,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中只是提供治療癌症的上的一個方向,「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依然是有效預防癌症的最好方式。

呂玉如營養師在文內說明,當吃進高 GI值的食物時,會使體內血糖快速飆升,刺激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進而調解血糖,過多的胰島素會促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合成,而過度分泌的IGF-1就會刺激癌細胞增生並降低癌細胞死亡,然後腫瘤就會惡化了。

所以說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血糖」。呂玉如營養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以及多運動是最重要的,尤其別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高GI值),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降低精緻醣類的攝取,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就能有效降低腫瘤惡化的風險。

關於各種食物的GI直可參考這邊(https://goo.gl/tXlvZ5)~不過別以為GI值低就可以猛吃,如果熱量高,吃太多一樣會胖喔。

另外,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醫師也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破解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謠言,結論與呂玉如營養師的說明差不多,有興趣的網友也可參考。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或是「不吃糖來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都不是正確的,絕對不是不吃糖就不會得癌症,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均衡飲食、多運動」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也是上面專家一致認為,最能預防癌症發生的做法,還等什麼?今晚就去運動吧!

 

www.setn.com/News.aspx

编者的話(52) : 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完滿結束. 這是第三年癌症資訊網組織不倒騎士香港隊參與活動. 今年共有 8位康復者及 3 位家屬成行, 並且為這次義舉捐贈台幣220,000.00予台灣抗癌協會. 
 

由台灣抗癌協會創辦人吳興傳教練帶領下, 2016年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展開為期10天1100公里環台挑戰, 於2016年11月14日抵達終點新北市政府。團隊以行動證明,患癌也能藉由行動找回失去的精神面貌,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戰勝疾病的良藥。
 

旅程中藉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甚多. 也喜見各界別,甚至乎不同政見的政治人物也放下分歧, 一起支持這次活動。究其原因,相信和吳興傳教練的個人品得及對運動的堅持有絕對關係。
 

“ 吳興傳教練熱愛跑馬拉松,創立中華民國慢跑協會、台灣抗癌協會,發起癌友單車環臺活動。曾牽引盲人跑者參加世界各大馬拉松,率領盲胞登上玉山和富士山,獲選亞運馬拉松陪跑教練,臺北市榮譽市民、傑出市民、十大優秀教練,行政院推行體育有功人員精英獎。二〇〇九年被診斷罹患大腸癌三期,歷經十二次化療,不向命運低頭,積極配合療程,並且以運動抗癌的方式預防復發。夢想是要成就別人的夢想,用自己的運動專長,幫助和鼓勵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節錄至 跑出生命力:不倒鬥士吳興傳

吳興傳教練的運動抗癌信念, 一直感染著每一位曾和他接觸過的人. 如果要具體說明什麼是生命影響生命, 他的行為就是最佳的明證. 期待看見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推廣至更遼闊的層面, 整個亞洲區甚至全世界也有代表能參與。
 

運動抗癌, 癌症不來.


為吳興傳教練及其團隊、台灣抗癌協會及一眾參與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的朋友感到驕傲, 踏上了人生另一個里程碑, 2017再見. 

編輯 ( 15-11-2016 )
 
 
媒體報導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聯合新聞網

不倒騎士環台香港癌友要推廣

聯合新聞網9 hours ago
今年共有11名香港人參與「不倒騎士」環台,有9位曾是癌友,要將運動抗癌理念帶回香港。黃國鳴說,10年前他得鼻咽癌第3期,一開始也很喪志,但馬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不倒騎士抵桃園鄭文燦:防癌與抗癌同等重要

ETtoday12 hours ago
台灣抗癌協會所舉辦的「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挑戰千里」活動,14日抵達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前廣場,受到市長鄭文燦歡迎,除恭賀不倒騎士即將完成 …

不倒騎士挑戰千里抵桃園抗癌毅力令人感佩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3 hours ago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

不倒騎士騎出生命運動健康促進排毒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5 hours ago
由台灣抗癌協會主辦的,2016第六屆「不倒騎士騎出生命」抗癌勇士單車環台圓夢活動。13號下午抵達新竹市,車隊一到達新竹市政府由新竹市衛生局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

不倒騎士環島10天勇征1100公里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7 hours ago
今年已舉行第六屆的「不倒騎士」活動,由台灣抗癌協會理事長吳興傳促成,他為鼓勵癌友走出戶外,他在2011年號召13位癌友在家樂福支持下環島,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生命影響生命不倒騎士抗癌千里騎行

ETtoday11 Nov 2016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不倒騎士挑戰千里」自行車環台活動,今年已邁向第6年,該協會於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延續「運動抗癌」的理念,希望能 …

 

 
 
 

 

晚期肺癌,帶病延年不是夢

 過往,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大約5%。自從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各種針對性的標靶藥應運而生,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均得以大大提升。


就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而言,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及「吉非替尼」(Gefitinib)已推出超過十年。近年,對EGFR中的Del 19及Exon 21基因變異肺腺癌個案尤為有效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亦已面世;至於針對其他基因變異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亦處於研發階段。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表示,各種口服標靶藥的出現對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喜訊,因為口服標靶藥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輕之餘,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各種標靶藥各有所長,至於如何選擇用藥,應根據個別患者的情況,例如經濟負擔能力、有否出現腦轉移及肝功能是否正常等等,再對症下藥。比方說,若患者各方面情況合適,我會先為其選擇第一代標靶藥,因為藥費相對便宜。若患者出現抗藥性問題,便可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若患者肝功能欠佳,我便會毫不猶豫地為其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因為第二代標靶藥對肝臟的影響較少。」

蕭醫生稱,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針對性高,而且副作用溫和。由於是口服藥物,病人無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因此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大。傳統化療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患者的白血球數量下降,因而容易受到感染;標靶藥物則無這方面的副作用。「口服標靶藥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乾燥、紅疹和腹瀉,惟情況一般都是可接受及可控制的。針對紅疹,我會建議患者避免曝曬;針對皮膚乾燥,我會建議患者勤塗不含香料的潤膚膏、避免化妝及減少沐浴次數,需要時我會處方消炎藥及特別配方的洗髮水;針對腹瀉,我會建議患者善用止瀉藥,並飲用電解質飲料作補充,避免出現脫水情況。」蕭醫生提醒,患者於服用第二代標靶藥前3小時及服藥後1小時應避免進食,以防影響藥效。

個案分享(一):

現年58歲的陳小姐,於 2004年一次身體檢查時發現其右肺中葉有一個直徑3.8厘米的腫瘤。由於病情屬早期,故她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無需進行任何輔助治療。2008年,陳小姐忽然暈倒,經檢查後證實肺癌復發並已擴散至肝臟及腦部。醫生為她安排接受腦部放射治療,並抽取肝臟組織作病理化驗,證實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出現轉移,病情屬第四期。陳小姐遂服食口服標靶藥至今八年,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腦部的腫瘤亦已縮小至可經由外科手術切除,治療效果理想,並已返回工作崗位。

個案分享(二):

黃小姐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初次見她,她已半身癱瘓,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及腦部。她接受腦部放射治療,同時服食第一代標靶藥,惟一年後出現嚴重黃疸,肝酵素飆升至100(正常值為20),需要立即停藥。停藥後,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情況轉差,黃小姐因此開始每天服食30毫克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至今已服用一年,黃小姐的肝功能已回復正常,黃疸症狀完全減退,腦部腫瘤亦已消失,從外表根本完全看不出她是晚期肺癌患者。

由此可見,晚期肺癌患者在保持良好生活質素的情況下帶病延年,再不是天方夜譚。蕭醫生寄語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境,積極面對治療。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