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鼠」的迷思

上回談到乙型肝炎在東南亞包括本港特別流行,所以其併發症—肝癌不但是本地最常見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它的病發率更遠高於西方國家。頭腦清醒的讀者一定能想像得到,由於香港醫學界治療肝癌的經驗相對地多,有關的研究自然成為重點項目。一般在香港這資源短缺的彈丸之地所出產的學術研究,要在國際學界佔一席位是困難重重的,只能智取,不能力敵,要靠真知灼見而不能以研究的規模人數突圍而出;但肝癌的研究便較在其他國家普遍的如乳癌及腸癌的研究更容易登上國際殿堂。剛在兩星期前,正在大學醫學院進行肝癌研究的一位內科腫瘤科舊同事就眉飛色舞地公告天下,他有份兒領導的一項臨床研究,成功擠身世界有名的醫學期刊「刺針」中發表報告,彷彿連我也與有榮焉。

 

 

提到臨床試驗,即牽涉人類作為對象的研究,是醫學進步、研發新一代抗癌藥物的必經階段。根據我從前擔任研究員的經驗,最多被邀請參與的病人有這樣的反應:「那豈不是讓我做『白老鼠』?」其實研發新藥物的過程是始於實驗室裡,經過在細胞株及動物上多年嚴謹的工夫,篩選出可能有療效的藥品,才應用在病人身上做最後階段的評估。臨床試驗循序漸進分為四期,參與的病人人數按期遞增,從第一期的數人到第四期的數千人不等。第一期試驗的目的主要在肯定藥物的安全性及確定合適的劑量,合格後在第二期中初步研究療效,並在第三期通常透過與現有的藥物比較而得出有關療效及副作用更全面的數據,若新藥比現有治療有過之而無不及便可通過認證並正式上市。而第四期研究則是評估藥物在現實中應用的情況。同一種藥物使用在不同的癌症須重新通過各期的試驗。每一項臨床試驗都受醫院、藥廠及衛生機構嚴格的規管,從招募、篩選、治療、檢查、覆診都按指引進行,而且特定的醫生研究員更會密切地監察病情,提供周全的照顧,保障參與的病患者。重要的是,試驗中的任何環節都是自願的,參與者亦可隨時退出。當然,參與臨床研究通常須接受比一般更緊密及仔細的檢查,或會構成不便,亦可能需要面對新藥物的副作用,但同時亦有機會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多認識有關臨床試驗的資訊,打破「白老鼠」的迷思,可以為癌症病患者帶來另一個選擇、多一個希望。而在非試驗的情況下,病者選擇治療方案時,亦可以向醫生了解該藥物用於自己的癌病上通過了哪個階段的研究,明白箇中的把握及風險,有助平衡利弊,作出取捨,不致藥石亂投。進一步來說,坊間一些聲稱在個別病人身上有效的偏方,並未通過正統並科學化的臨床試驗,若迷信之,則有健康錢財兩損之虞。

 

 

話說回來,傳統療法如化療對肝癌一般並不見效,近年有關肝癌治療的臨床研究有何突破?下回再續。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從生活著手 預防肝癌埋身

從生活著手 預防肝癌埋身

 

俗語有云「預防勝於治療」,每年有逾一千八宗的肝癌,也是一種可以採取措施,達到有效減低患病風險的嚴重病症,原因是醫學界已知一些因素,如乙型及丙型等病毒性肝炎、酒精等,均會增加肝癌發生的風險,因此只要從生活上實行「保肝」行為,加上接種疫苗預防感染及盡早接受治療消除體內的病毒,便可以把罹患肝癌的機會減至最低。

 

  我們的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猶如一座化工廠,負責處理身體內的毒素,再排出體外,但一些生活及飲食習慣卻可能會很傷肝,例如若經常食用一些含有大量毒素或亂服中西成藥,便可能會傷及肝臟,增加發生病變的風險。

 

小心病從口入 注意飲食助保肝

 

  此外,進食一些不潔的海鮮亦可感染甲型肝炎引起急性肝炎,雖然甲型肝炎不會長期留在體內,但炎症始終會令有傷肝臟;而長期及大量攝取酒精,不但會增加肝臟的負荷,也會引起脂肪肝及肝硬化甚至癌變,所以飲酒絕對應淺嚐即止,本身有肝病者則最好滴酒不沾。

 

  很多人喜歡徹夜工作,又或煲劇、打機娛樂自己,其實定時及足夠的休息是肝臟復原的重要助力,經常捱夜則會削弱肝臟自行恢復的能力,對身體有害無益,因此要可免則免。

 

提防乙肝丙肝 早作提防減病變

 

  乙型及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要成因,前者已經可以透過接種疫苗早作預防,後者雖未有疫苗保障,但現時已經有藥物可以有效清除潛藏的病毒,截斷病毒持續傷害肝臟,故丙肝患者應該盡早接受治療,以便減低對肝癌帶來的威脅。

 

  預防之外,及早發現病變也是對抗肝癌的重要一環,因為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便愈高,治療選擇也愈多。

 

  不過,肝臟出現病變有時未必有明顯徵狀,因此需要定期檢查,例如抽血驗檢肝酵素便是其中一個方法,只是當腫瘤不是太大是,單從肝功能未必能夠反映,有時也需要檢驗肝臟的生物指標──甲胎蛋白的水平,定時也需要做一些影像檢查,如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等,幫助醫生更全面分析肝臟的情況。

 

人人定期驗肝 減低肝癌威脅和影響

 

  肝臟健康對維持身體機能正常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它,日常要注意飲食及作息之外,到四、五十歲便要開始定期驗身,監察及了解肝臟及其他器官的健康狀況,而乙型及丙型肝炎帶菌者則不論年齡,也應每半年驗一驗肝,以便盡早察覺及治療肝臟病變,才能減低患癌的威脅和影響。

 

 

以下是一些預防肝癌的要點:

 

•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注射

•患有丙型肝炎應接受治療清除體內病毒

•避免飲酒和吸煙

•注意食物衞生,避免進食發霉或不潔的食物

•採取措施減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風險

•保持均衡飲食,多進食蔬果及避免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保持健康體重,恆常運動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東網透視:港男單車闖台灣武嶺 抗癌不倒

單車運動讓蕭鍵民(左圖)在抗癌路上重新站起來,找到目標和成功感。(黃偉邦攝/受訪者提供)
 
1/4
 

在台灣武嶺海拔3275公尺的公路最高點,「不倒騎士」蕭鍵民腳下的單車齒盤飛快地轉個不停,任由寒風冷雨往臉上拍打,亦無阻他「超班」挑戰登頂。對於患上鼻咽癌的他來說,在接受密集式電療和化療後,下床做運動曾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憑着堅毅意志和癌友的支持,他強忍雙腿疼痛的折磨,抹去男兒淚,逐步遊遍香港山徑,練回一身肌肉,去年冬天更踩足100公里單車,環繞台灣。

去年底,蕭鍵民與7名癌症康復者,倣效台灣癌友組織成立「不倒騎士」單車隊,招募癌友參與台灣單車環島遊,定期相約一起練習,推廣「運動抗癌」。蕭鍵民說:「我知自己條路好難行㗎。」但在崎嶇曲折的單車路上,他與癌友們互相扶持,永遠不倒,在抗癌路上亦如是。

4年前患上鼻咽癌的蕭鍵民,曾以為患癌等於死亡,確診後背着妻兒忍泣。在患癌首年,體重曾一個月暴跌30磅,每星期需接受6次電療和1次化療,接受一整年療程後,他的四肢肌肉疼痛乏力,口水腺都被切除,容易口乾,心肺功能亦變差,即使跑步跑至喘氣,每分鐘心跳率亦只得40多下。他說:「莫講跑步丶打籃球等劇烈運動,連平日上落巴士都腳軟。」

直至3年前他從病友組織接觸到「運動抗癌」 活動,生活變得積極,由在公園散步,慢慢嘗試登山遠足,練好腳骨力,加強心肝功能。去年11月,他更隨癌友組織到台灣踩單車,用10日環遊全島1100公里。期間他試過落斜收掣不及,整個人凌空被拋離車外,幸好只輕微擦傷。為了改進「三腳貓」功夫,回港後他每星期到馬鞍山梅子林練習。

「有前輩說,在梅子林一口氣踩到來回10次,就夠班去武嶺喇。」於是,他默默苦練,跌跌碰碰,僅以4個月便「超班」滿師。他之後又再飛到台灣,展開另一段50公里的武嶺旅程。

「噗噗、噗噗,40下,60下。哇!180。好耐無試過感受心跳得咁快。」蕭鍵民今年5月與6名朋友,冒兩日風雨踩單車登上了武嶺,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雖然心臟因高山反應跳得異常地快,小腿差點抽筋,又差點喘不過氣,眼前景觀只有灰濛濛一片,卻在他心裏掀起抗癌路上無數感觸,「重拾人生目標,再努力達成,感覺真好。」

單車環島遊是每年台灣癌友組織年度盛事,香港亦有代表參加。(受訪者提供)

在崎嶇的抗癌路上,癌友們互相扶持,永遠不倒。(受訪者提供)

蕭鍵民接受化療後,容易感口乾,做運動時比其他人飲用多兩至三倍水。(黃偉邦攝)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呼籲重視癌症預防

 

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例可以得到預防。預防為癌症控制提供了最具成本效益的長期戰略。

煙草

煙草使用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單一最大可避免風險因素,估計每年導致22%的癌症死亡。2004年,740萬癌症死者中,有160萬由煙草使用導致。

吸煙可導致多種形式的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和宮頸癌。大約70%的肺癌負擔單單由吸煙引起。二手煙(也稱為環境煙草煙霧)已被證明能夠使不吸煙者罹患肺癌。無煙煙草(也被稱為口用煙草、嚼煙或鼻煙)可導致口腔癌、食道癌和胰腺癌。

 

無煙草行動
缺乏運動、飲食因素、肥胖和超重

 

調整飲食是控制癌症的另外一項重要方法。超重和肥胖與多種類型的癌症相關,如食道癌、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腎癌。飲食中水果和蔬菜含量高可能對抵抗多種癌症起到保護作用。相反,過量食用紅肉和腌制肉類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另外,預防與飲食相關癌症的健康飲食習慣還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體重加上健康飲食可大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應實施國家政策和規劃,以提高認識並減少對癌症風險因素的接觸,保證向人們提供采用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信息和支持。

 

飲食和身體活動
酒精使用

 

酒精使用是導致多種癌症的一項風險因素,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和乳腺癌。罹患癌症的風險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人們在大量飲酒的同時還大量吸煙,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會大幅提高。與酒精相關的特定癌症類型在男性和女性群體中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平均攝入水平的差異。例如,男性中因酒精引起的口腔癌和口咽癌占22%,而女性的相應負擔則降至9%。這類性別差異還體現在食道癌和肝癌方面(Rehm et al.. 2004)。

 

健康主題:飲酒
感染

 

傳染性病原體導致的癌症死亡在發展中世界占將近22%,而在工業化國家則占6%。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癌;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旋菌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在某些國家,血吸蟲等寄生蟲感染增加了患膀胱癌的風險,而在其他一些國家,肝吸蟲增加了膽管出現膽管癌的風險。預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種及傳染和感染的預防。

 

健康主題:感染性疾病
環境污染

 

帶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環境污染導致的癌症占癌症總病例的1–4%(IARC/WHO,2003)。飲用水或室內和周圍空氣污染可能會帶來環境致癌化學物質暴露。在孟加拉國的砷污染地區, 5–10%的癌症死亡可歸因於砷暴露(Smith,Lingas&Rahman,2000)。致癌物暴露還可因化學物質造成的食品污染而發生,如黃曲霉毒素或二惡英。燃煤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使肺癌發生風險加倍,尤其是對於不吸煙的婦女而言(Smith,Mehta&Feuz,2004)。全世界由於家用燃煤導致室內空氣污染而造成的肺癌死亡約占肺癌死亡總數的1.5%。家庭用煤情況在亞洲尤為普遍。

 

公共衛生和環境
職業致癌物

 

在工作環境中,有40多種物質、混合物和暴露情況對人類有致癌性,它們被歸類為職業致癌物(Siemiatycki et al., 2004)。職業致癌物與肺癌、膀胱癌、喉癌和皮膚癌、白血病及鼻咽癌之間的因果關系已有很好的文字記載。間皮瘤(肺或胸腔外膜上的癌症)在很大程度上與工作相關的石棉暴露有關。

在工作環境中,有40多種物質、混合物和暴露情況對人類有致癌性,它們被歸類為職業致癌物(Siemiatycki et al., 2004)。職業致癌物與肺癌、膀胱癌、喉癌和皮膚癌、白血病及鼻咽癌之間的因果關系已有很好的文字記載。間皮瘤(肺或胸腔外膜上的癌症)在很大程度上與工作相關的石棉暴露有關。

 

健康主題:職業衛生
輻射

 

電離輻射對人具有致癌性。有關輻射風險的知識主要通過對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及對醫學和職業輻射暴露群體的研究得來。電離輻射可能誘發白血病和多種實體腫瘤,年輕時遭受暴露帶來的風險更高。據估計,居住地土壤和建築材料中的氡氣暴露占肺癌總數的3%至14%,成為繼煙草煙霧之後的第二大肺癌病因。家庭中的氡氣濃度可以通過改善通風和密封地板及牆面得到改善。電離輻射是一種基本診斷和治療工具。為確保使其益處大於潛在的輻射風險,應對放射性醫學操作做出適當規定,並進行正確操作,以降低不必要的輻射劑量,尤其是兒童。

紫外線輻射,特別是太陽輻射,對人體具有致癌性,可導致所有主要類型的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和黑素瘤。2000年,全球共診斷出20多萬例黑素瘤病例,還有6.5萬例黑素瘤相關死亡。避免過度暴露,使用防曬霜和保護性服裝都是有效的預防性措施。基於紫外線發射型膚色儀器與皮膚和眼黑素瘤之間的相關性,該設備現在也被列為對人類致癌類。

http://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en/

新婚妻抗癌凍卵 善用「希望護照」留住生機

潘小姐新婚3個月時,被確診為乳癌初期(左圖);她善用「希望護照」改善跟醫生對話的距離,成功抗癌留住生機(右圖)。(合成圖,圖片提供:癌症希望基金會)

新婚妻抗癌凍卵 善用「希望護照」留住生機

 

現年35歲的潘小姐3年前結婚才3個月,卻被確診為乳癌初期;原訂的懷孕計畫被迫喊停,家庭也陷入焦慮惶恐中。所幸,她善用「希望護照」,依自己的價值與期待選擇最佳治療方式,對醫療團隊提出自己想生小孩的心願,得以在化療前成功凍卵保存生育機會。陸續接受化療、標靶藥物治療、荷爾蒙輔助治療,以抑制癌細胞復發;預計3年後就可暫停輔助治療,迎接新生兒!

日前沸沸揚揚佔據新聞版面的「許達夫療法」,以及藝人溫翠蘋的妹妹「睡蓮產品」一案,皆因患者脫離「實證醫學」的建議,誤信偏方,錯過治療黃金期。為避免憾事重演,癌症希望基金會昨(15)日提出,「政府應創造出正規醫療下,對癌友及家屬的友善環境。瞭解病友與醫療人員面對醫療決策時的想法與偏好,達成治療選擇共識。」

藝人林美秀鼓勵癌友積極運用「希望護照」學習及參與治療決策。(圖片提供:癌症希望基金會)

潘小姐現身說法,「希望護照對我來說是治療期間不可或缺的工具,讓我在罹癌後能不盲從、不恐慌;面對治療的過程也不馬虎、不中斷。」現在,她以4Good抗癌關鍵精神鼓勵其他患者活出自己彩色的癌後人生

「希望護照」,鼓勵患者遵循新抗癌4 GOOD-「瞭解它」、「別怕它」、「治療它」、「打敗它」!醫病一同達成醫療決策共識,讓癌症患者安心抗癌。而同為基金會的長期志工藝人林美秀,也化身關懷大使為公益獻身,鼓勵癌友以4 GOOD精神抗癌,並積極運用「希望護照」學習及參與治療決策。

當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病友的需求就從延長存活期轉成追求抗癌期間的生活品質。推動WHO所主張的「疾病自主」-讓病人可參與治療選擇,並與醫療團隊討論從眾多具有臨床證據的治療方式中,選擇最符合自身意願的治療方針,達成醫病共享決策目標。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研究顯示,癌友使用「希望護照」6個月後,病友自主管理能力較使用前提升38.3%;心理焦慮程度也改善58%。「希望護照」促進癌友自主管理、主動參與以達醫病有效溝通。

(畢翠絲/台北報導)

https://kairos.news/75347

 

正妹想當媽鼓勵友別放棄治療

udn 聯合新聞網 – ‎2017年6月14日‎
今年35歲的潘小姐在3年前,結婚3個月就被診斷罹患乳癌,打亂夫妻兩人的生子計畫,為保有一線「生機」,她預先冷凍胚胎,待抗告一段落,病情穩定後採人工生殖,擁有自己的寶寶。她鼓勵友別放棄治療,抗後依然有嶄新的人生。 今日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動「醫病 …
 

了解就不怕正妹抗心法公開

中央社即時新聞 (新聞發布) – ‎2017年6月14日‎
潘小姐說,罹難免慌張,但只要了解就不怕,鼓勵友面對。 (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106年6月15日.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5日電)潘小姐和男友交往10年,計畫生孩子而步入禮堂,婚後3個月卻發現罹患乳癌,一切計畫都被打亂。潘小姐說, …
 

 

「希望護照」 協助病友抗

中央廣播電台 – ‎2017年6月15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正旭表示,許多民眾罹後,常會鑽牛角尖、凡事都往壞處想,當恢復過程不如預期時,更認為自己「沒救了」,種種原因會讓治療中的友「放棄治療」,甚至改選擇其他的自然療法,導致病情惡化、降低存活率。
 

結婚3個月驚罹她靠這招留「生」機

NOWnews – ‎2017年6月14日‎
依舊有「生」機!今年35歲的潘小姐,3年前結婚,一心想快點當媽,沒想到婚後才3個月,洗澡時意外摸到硬塊,確診乳癌初期,不想懷孕計畫被迫喊停,對醫療團隊提出自己想生小孩的心願,並積極參與治療計畫的討論及決策,在化療前成功凍胚胎保存生育機會, …
 

不是世界末日抗成功關鍵:了解和不逃避

台灣英文新聞 – ‎2017年6月15日‎
根據104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罹人數雖逐年增加,但標準化死亡率卻較十年前降低9.3%,而當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病友的需求就從延長存活期轉成追求抗期間的生活品質。此時,也發現患者因醫療資訊不足,僅能單向接受醫師給予治療指示,一旦治療 …
 

婚後3個月就發現罹患乳癌…一本「護照」救了她

ETNEWS – ‎2017年6月14日‎
當你面對癌症,你會怎麼做?日前因為藝人溫翠蘋的妹妹、豬哥亮讓癌症偏方療法受到大眾關注,凸顯罹後,未接受正規治療對生命的威脅。一名35歲潘小姐結婚3個月,某日洗澡摸到小硬塊,就醫確診罹患乳癌,原本懷孕的計畫被迫打亂。但她立即投入正規治療,並 …
 

善用希望護照抗被動變主動

人間福報 – ‎2017年6月15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抗,也能化被動為主動!現年三十五歲的潘小姐,三年前結婚才三個月,即被確診為乳癌初期。當時,不但原定的懷孕計畫被迫喊停,家庭也陷入焦慮惶恐之中。所幸,她善用「希望護照」,對醫療團隊提出自己想生孩子的心願,積極參與治療計畫的 …
 

吃對營養讓癌症治療更簡單

HiNet 新聞社群 – ‎2017年6月13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依據國外研究調查顯示,8成的癌症病患有營養失調的問題,癌症治療過程中,營養介入治療時常被忽略,容易影響癌症治療的進程,導致身體越來越虛弱。有鑒於許多友在抗過程中,常因營養不良產生 …
 

不肯積極治療抗得先抗心魔

華視新聞 – ‎2017年6月14日‎
癌症已經連續34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每227人當中就有一人罹,確診卻沒有積極治療的人,一年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55,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面對癌症正確觀念是瞭解它、別怕它、治療它、打敗它,只要醫病一同達成醫療決策共識,就能讓癌症患者更能安心抗
 

結婚3個月即罹乳癌關鍵指引保「生」機

台灣壹週刊 (新聞發布) – ‎2017年6月14日‎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依2015年衛福部統計,罹人數雖逐年增加,但死亡率卻較10年前降低9.3%,顯示癌症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在罹生死交關,常因醫療資訊不對稱,讓人手足無措,如近日備受爭議的「許達夫療法」,以及藝人溫翠蘋妹妹的「睡蓮 …

 

癌症患者的醫療重擔與生死抉擇

【明報文章】腸癌是香港五大殺手癌症之一,2014年新症個案逼近5000宗,當中第四期腸癌患者(即癌細胞已擴散到其他器官)新症約2000人。雖然在醫學昌明的今天,已有適當治療可一定程度控制腸癌擴散,但隨之而來的巨額醫藥費,卻非一般升斗市民可負擔得起。尤其是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每個療程費用動輒高達20多萬元;對備受癌魔折磨的病患來說,沉重的醫療費用絕對是另一場令他們透不過氣的「噩夢」,面對財政壓力與生死攸關的抉擇,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我早前剛接見了一批腸癌患者,其中一位第四期腸癌病友Eddie,現年50多歲,自2010年首次確診患上大腸癌後接受手術治療,至今已四度復發,癌細胞更擴散至腹膜,唯一方法是「與癌共存」,採取化療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以控制擴散情况。雖然化療費用由政府資助,但Eddie不合資格申請標靶治療資助,每次療程共需24萬元,不但花去他所有積蓄,還要向親戚借貸才能渡過這一難關。

Eddie不能申請關愛基金的原因,是因為基金設有規定,只資助「擴散至肝臟的第四期腸癌患者」,如果是擴散至其他器官的腸癌患者便不可申請資助了,出現「同病不同治、病者無其藥」的情况。根據資料,2016年成功獲得關愛基金資助使用標靶藥物的病人僅有55名,僅佔第四期腸癌患者2.7%,讓絕大部分病患陷入「有藥冇錢醫」的困局。

盼資助更多適合針對性標靶治療病人

目前關愛基金並非根據病情需要作出資助,審批條件實在太苛刻,令有急切需要的病患求助無門。每年第四期腸癌患者新症約2000人,其實政府只須在醫療開支上多撥款數千萬至一億元,資助他們購買標靶藥物,便能解市民燃眉之急,比浪費在「大白象」工程實際得多。

我期望新政府7月上場後,能將關愛基金擴闊至資助更多適合針對性標靶治療的病人,妥善利用資源,為更多像Eddie的癌患者及他們的家庭帶來希望,無疑對病人和整體社會都是多贏方案。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ASCO落幕 高价藥物成本和股票價值成焦點

作者:KathlynHealthNewsReview.org副主編,推特號:@KatKStone/ 翻譯:張碧瑜

 

過去幾天,我們密切關注全球最盛大的癌症研究會議——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的新聞報道。今年ASCO的主題是“與你一起改進癌症護理(Making a difference in cancer care with you)”。

 

65日撤銷了針對會議中一些頗有新聞價值研究的禁令,一種兼具趣味性和激勵性的格局便立刻浮現。這種格局在與會人員和金融新聞媒體中尤為突出,他們的關注點通常是高價藥物成本和新療法的邊際效益,偏離了宣傳材料的基調。

 

文森特(Dr.S.Vincent Rajkumar ,梅約診所專攻血液腫瘤科的內科醫生)對ASCO

中談論的花費做出以下評論:“今年的ASCO ,我們遷怒于免疫療法,而首要問題是藥劑成本高到離譜,局面失控。”

 

MidigitalLife​(追蹤數字醫療保健趨勢的公司)的總經理格雷格(Greg Matthews)對此回復道,“根據初步數據和簡單的關鍵詞,內科醫師發佈的價格是2016年的兩倍。會深入研究。”

 

 

 

 

 

·ASCO公關團隊展示乳腺癌藥物研究

 

此研究專注於HER2陽性乳腺癌初期患者的組合療法,其新聞報道明確指出組合治療的趨勢。該療法結合一種新藥和一種舊藥——帕妥珠單抗(Perjeta,於2012年獲認證)和曲妥珠單抗(Herceptin,於1998年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證)。實驗組的女性能夠服用組合藥物而控制組的女性只服用曲妥珠單抗。

 

 

 

儘管此療法二次阻隔HER2,可能會降低一些女性侵襲性乳腺癌的患病率。但老實說,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結果並無太大差別,得出結論應更加謹慎。年會發表了三年後擺脫侵襲性乳腺癌的患者比例,實驗組是94.1%,控制組是93.2%,差距小於1%

 

但是研究仍然表明,相比于只服用曲妥珠單抗,組合療法將發展成侵襲性乳腺癌的概率降低了19%。這是描述1%差距的不同方式,也可能會誤導大眾。實驗組和控制組的絕對數值已經徹底描述了1%差距,為什麼為了誇大此藥的微弱療效,還要提出19%的數值?

 

早期研究還忽略組合療法的副作用,宣稱相比于控制組的患者,實驗組的患者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幾率更低。儘管後來,我們在發表後期了解到,這種說法不適用於心臟衰竭或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實驗組0.7%;控制組0.3%)和嚴重痢疾(實驗組9.8%;控制組3.7%)。

 

·金融媒體反彈

 

幸運的是,財經新聞媒體反彈。儘管讀者並非目標群眾,仍然向報道有益于病患的新聞。

 

彭博(Bloomberg)新聞報道——“瑞士羅氏治療乳腺癌的新型組合療法定價過高,但療效幾乎無異於舊藥物”就特別出彩,該報道質疑標題里的效益和文章本身。(報道鏈接: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7-06-05/roche-s-pricey-new-breast-cancer-combo-barely-beat-its-old-drug

 

“在治療過程中,在曲妥珠單抗(Herceptin)的基礎上,增添瑞士羅氏的新藥帕妥珠單抗(Perjeta)會導致每月6,100美元的花費翻倍,而患者們避免癌症復發幾率會降低1%左右”。

 

同時,華爾街日報也報道過關於組合藥物的成本、價值及邊緣效益的討論(報道鏈接:https://www.wsj.com/articles/study-questions-value-of-costly-cancer-drug-combinations-1496662202)。

 

其他網站也有相關報道:

 

財富雜誌:天價乳腺癌組合藥物療效甚微 瑞士羅氏損失十幾億(報道鏈接:http://fortune.com/2017/06/05/breast-cancer-asco-roche/

 

金融時報:瑞士羅氏因組合療法慘遭滑鐵盧(報道鏈接:https://www.ft.com/content/2b87ecbc-4999-11e7-919a-1e14ce4af89b

 

福布斯:羅氏藥物微抗乳癌 股市希望渺茫 不敵彪馬(報道鏈接:https://www.forbes.com/forbes/welcome/?toURL=https://www.forbes.com/sites/matthewherper/2017/06/05/roche-drug-keeps-breast-cancer-in-remission-but-tiny-benefit-stokes-hopes-for-smaller-rival-puma/&refURL=https://www.healthnewsreview.org/2017/06/high-drug-costs-stock-values-take-center-stage-final-day-asco/&referrer=https://www.healthnewsreview.org/2017/06/high-drug-costs-stock-values-take-center-stage-final-day-asco/#760fa2204fe7

 

 

這些報道均面向投資商,重點在於投資利益,而不在於患者利益,有人對此感到不安。

 

 

ASCO的一位與會人員——乳腺癌外科醫生兼HealthNewsReview.org作家狄安娜·亞太(Deanna Attai)說,“新聞媒體和其他組織對此研究的報道很有意思。彭博的報道相當全面,多方採訪,梳理子群反應,但是我不太喜歡評論從金融角度撰寫的故事。”

 

巴西聖保羅BP米蘭特醫院的臨床腫瘤學醫師,里卡多·卡瓦略(Ricardo Carvalho)與她看法相似,在推特上發聲:“在推特上看到腫瘤學研究進展和股票市場獲益的言論,很是心寒,生命的價值本應高於一切。”

 

 

 

 

我們能體會到,這些新聞報道批判地審查研究結果。記者通常調查不夠深入透徹,只是重複其他新聞報道的觀點,這裡不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小勝利。

https://www.healthnewsreview.org/2017/06/high-drug-costs-stock-values-take-center-stage-final-day-asco/

 

 

ASCO亮點——癌症護理的最新進展

 

癌症資訊網綜合報道】 每年6月的第一個禮拜,對癌症研究員來說,就意味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年會。這是全球最盛大的臨床癌症會議,匯集了3萬多名與會人員,包括最傑出的腫瘤學家、各領域中最優秀的科學家、英國癌症研究所(ICR)最拔尖的研究員等。

 

今年是第53ASCO年會,主題是“與你一起改進癌症護理(Making a difference in cancer care with you)”。年會強調,要用更加個性化的方法管理癌症,實現新療法的突破并改善存活率。

 

ASCO總能成為傳媒焦點,其吸睛能力不亞於英國選舉,今年亦是如此。記者們都渴望報道預防和治療癌症的最新進展,因為這種疾病關係到普羅大眾。

 

 

62日至6日,ASCO舉辦於美國芝加哥,網絡正流傳主要的會議摘要,而以下是最新研究的摘要,於會議當天發表。無論你正在芝加哥出席此會,還是待在家中對此會議很感興趣,都不會錯過英國癌症研究院發表內容的精彩摘選。其中的一些要點肯定會引發轟動。

 

·卵巢癌新藥物

摘要2503:班納吉(Udai Banerji——英國癌症研究院(ICR)藥物發展部副主任兼皇家馬斯登NHS基金會副會長,主導α葉酸受體對卵巢癌患者的第一階段試驗,試驗結果將於63日發表。

 

·阿比特龍(Abiraterone)成首選療法

摘要LBA5003:英國癌症研究院(ICR)對試驗狂潮的結果特別感興趣。阿比特龍由研究院發現并協助研發,這些試驗旨在鑒定阿比特龍融合雄激素阻斷治療的用法,作為前列腺癌晚期患者的首選療法。雖然研究院沒有主導此研究,但是約翰·德博諾教授(Johann de Bono)及同事們均積極參與其中。

 

·BRCA成乳腺癌的靶向藥物

摘要LBA4:關注PARP抑制劑Olaparib3/4階段研究結果,即Olaparib對攜帶BRCA突變體的乳腺癌晚期女性患者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院(ICR)提出的科學支持PARP抑制劑的發展,PARP抑制劑已對卵巢癌患者和前列腺癌晚期患者均有治療效果,我們非常期待此藥能對其他癌症患者有療效。

 

·大規模的肉瘤研究

摘要11004:伊恩·賈德森(Ian Judson)教授和朱迪斯·波利斯(Judith Bliss)教授主導西地尼布(Cediranib)的最大型隨機試驗,涉及英國癌症研究院和皇家馬斯登中肺泡狀軟組織肉瘤患者,發表日期是62日。

 

·英國癌症研究院(ICR)於芝加哥世界1:15-4:15pm進行內容發佈

摘要1007:尼克·特納(Nick Turner)博士——英國癌症研究院(ICR)分子腫瘤學領導者兼皇家馬斯登醫療腫瘤學顧問,將發表PARP抑制劑talazoparib的第二階段研究結果,即研究攜帶遺傳性BRCA突變體的乳腺癌晚期患者接受鉑或多種化療后,接受talazoparib治療的結果。

摘要5004:哥特·阿塔爾德(Gert Attard)博士——英國癌症研究院(ICR)領導者兼皇家馬斯登顧問,將發表恩雜魯胺(enzalutamide)和阿比特龍(abiraterone)的第四階段試驗結果。該試驗旨在測試接受過恩雜魯胺治療的患者(其前列腺特異抗體在接受恩雜魯胺治療過程中擴展)會受益於以下哪種療法:開始服用阿比特龍乙酸+強的松,同時繼續服用恩雜魯胺;只服用阿比特龍乙酸+強的松。

摘要2506:英國癌症研究院(ICR)和皇家馬斯登藥物研發部的更多研究是新型RAS/MEK抑制劑對攜帶RAS-/RAF-突變癌症的初級試驗研究。

 

 

http://icr.ac.uk/blogs/science-talk-the-icr-blog/

 

ASCO 2017, 世界最盛大癌症年會三要點

癌症資訊網綜合報道】 66日,一年一度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在芝加哥落下帷幕。ASCO年會是臨床腫瘤領域最盛大的會議,匯集了3萬多名腫瘤研究員、生物製藥業的主管、投資商及公共健康專家。

 

ASCO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還是醫藥巨頭,都有機會展示其對老藥和實驗藥物臨床試驗的最新數據,同時也有論壇討論藥品定價、醫療水平等政策問題。2016年,美國前副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在ASCO發表講話,提出基因組數據共享計劃,促進了癌症研究的發展。

 

今年年會的三大關鍵點是:

·小公司成年會焦點 早期成果令人驚歎

 

今年,ASCO的最熱頭條主角大多是小公司,如斯坦福德的CT-based Loxo腫瘤公司(CT-based Loxo Oncology)和中國南京傳奇生物科技公司。Loxo腫瘤公司的最新實驗藥物——Larotrectinib亮相后,其股票價格飆升近50%76%攜帶某種遺傳標記的患者對此藥產生反應,也就是說,只要患者攜帶該遺傳標記,此藥便能有效對抗大量癌症。而南京傳奇展示了一種新型癌症療法(CAR-T)的早期數據,此療法重建患者的免疫細胞,以抗爭血癌。儘管諾華公司等醫藥巨頭,凱德製藥和朱諾治療公司等著名生物技術公司均立足于此領域,南京傳奇卻憑藉CAR-T搶奪他們的風采,成為年會焦點。CAR-T聚焦各種生物標誌,南京傳奇正在試驗此療法對多發性骨髓癌(一種罕見血癌)的療效。

 

·輝瑞斥資140億收購Medivation遭受審查

 

16年的ASCO中,美國輝瑞斥資140億美元,迅速收購癌症生物技術Medivation,成為最大贏家,其市場價值因此增長20%。此前,Medivation在眾多製藥商中掀起一陣狂熱。製藥商們慾收購這項技術及其前列腺癌療法——恩雜魯胺(Xtandi),其中最出名的是法國賽諾菲。然而,根據ASCO中發表的最新數據,一些分析師懷疑輝瑞為此斥資過多,因為強生研發的療法——阿比特龍(Zytiga)的臨床試驗結果令人印象深刻。一些投資商和醫生預測,阿比特龍將成為前列腺癌高危患者剛確診時的首選。臨床試驗中,阿比特龍為患者降低38%的死亡風險。這意味著,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應盡早為患者開此藥。在過去,恩雜魯胺爭奪強生藥品的市場份額,這樣的趨勢正在逆轉。

 

·合並用藥能促進生物製藥交易 將成未來潮流

 

試驗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檢查點抑制劑(如默克公司的Keytruda和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的Opdivo等)和其他癌症療法的組合,是腫瘤研發領域的最大趨勢之一,旨在研發更有療效的合成物,幫助更多癌症患者。研究者正大量進行這類雞尾酒式的臨床試驗,這不僅異於聚焦癌症的生物技術,也是研發主要的檢查點抑制劑的關鍵。

 

這更能鞏固腫瘤研究領域的發展。生物技術投資商及免疫腫瘤基金經理——布拉德·浪卡爾(Brad Loncar)接受財富雜誌的訪問時表示,“在邏輯上,這是必然趨勢,因為規模更大的醫藥公司必須爭奪另其現有藥物更有效的資源,以提高銷售額。”

 

http://fortune.com/2017/06/06/cancer-asco-2017-takeaways/

 

 

 
 

癌症患者善用電腦匯報 可延存活期


Dr. Ethan Basch

 

有研究顯示,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在家使用電腦網上工具,匯報如噁心和疲倦等副作用,可以延長存活時間達5個月,改善比率近20%,比眾多新的癌症藥物更為有效,而且較致電醫生診所或等待下一次約見時間更容易快捷。
是次研究日前在美國芝加哥的癌症小組周年會議中講論,並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領導研究的北卡羅來納教會山大學研究員巴殊醫生(Ethan Basch)表示,通過網上匯報機制可以更快處理病人的副作用問題,令他們繼續接受治療。
美國臨床腫瘤科研究中心首席醫療總監史利斯基指出,人們不要以為在癌症治療期間不能避免出現副作用,應該盡快聯繫醫療機構。當病人感到難以呼吸,顯示所使用的藥物沒有功效,需要改用其他藥物。
巴殊指出,早期研究指有一半醫生未曾察覺病人出現副作用,這情況大多是病人沒有留意或不在乎身體出現副作用;有些病人則等待下次檢查時才提出,例如有病人妻子說,其丈夫躺在床上感疲倦或疼痛,卻沒有即時通知醫生。
研究測試使用網上工具,會否讓醫護人員更快獲悉病人出現的副作用,有766名癌症病人參與,其一組人如常使用醫療護理服務,另一組採用網上工具。參加者最大年紀是92歲,有22%屬中學教育程度以下,但能夠使用電腦。巴殊稱,年長的病人很快掌握這種方法。
當中使用網上工具的組別,每星期最少匯報一次,很快提供一系列常見的副作用,如胃口大減、便秘、咳嗽、腹瀉、呼吸困難、疲倦、熱潮紅、噁心或疼痛等。醫生在診所可以閱讀有關報告,護士亦可接到電郵,知道部分病人出現的副作用較嚴重,近80%情況是護士即時回應。當醫生及早知道病人的情況,便能對症下藥。
經過六個月測試後,大部分使用網上工具的病人,其健康質素有所改善,較少前往急症室,亦可以接受較長的化療時間,及有一個更好的生活質素。至於病人的存活率,使用網上工具的組別是31個月,另一組則是26個月。 

http://toronto.singtao.ca/1804917/2017-06-08/

Full coverage

How a simple tech tool can help cancer patients live longer

Washington Post – ‎Jun 4, 2017‎
Lead study author Ethan Basch, an oncologist at Lineberger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acknowledges that a five-month improvement might sound modest. But, he notes, it is a greater benefit than what's …
 

Quickly reporting cancer complications may boost survival

Washington Post – ‎Jun 4, 2017‎
“I was floored by the results,” said the study leader, Dr. Ethan Basch. “We are proactively catching things early” with online reporting. Patients were able to stick with treatment longer because their side effects were quickly addressed, he said 
 

Cancer patients who enter their symptoms into an app live longer than expected, study suggests

Telegraph.co.uk – ‎Jun 4, 2017‎
… are currently studying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into the NHS, as more effective than many targeted cancer drugs. Professor Ethan Basch, who led the research, said there was a "communication gap" between doctors and their patients once they are at home.
 

App extends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Financial Times – ‎Jun 4, 2017‎
“The system proactively monitored symptoms, so that the care team was able to intervene earlier and catch things before they became more severe,” said Dr Ethan Basch, an oncologist and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who led the t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