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肝癌患者

患上擴張性心肌病導致心臟衰歇的十一歲男童謙仔經歷九個月使用外置人工心臟機器支撐,終於得到器官捐贈進行心臟移植。在新聞中看到這位生命小鬥士舉起勝利手勢,我作為一位醫生並母親,心裡覺得既鼓舞又感動。祝福他順利康復,快樂成長。

 

  報導中提到謙仔接受接駁人工心臟手術前曾出現驚險一幕:心臟停頓而需要立刻開胸並且由醫生用手直接握住心臟按壓,生死一線,最終化險為夷。在內科腫瘤科行醫,遇上極危重須立刻急救病人的機會率比心臟科或深切治療科要少。罹患癌症固然嚴重,但一般來說我們的生死博弈卻是長期作戰——當然也有緊急病例的。

 

  有一天,內科病房連續不斷地接收入院病人,正常不過。突然,經驗老到的護士長眼光掠過剛剛被送到的一位中年男士,見他臉色蒼白,勢頭不對,立刻著人替他量血壓。不好了,病人血壓極低,沒有反應,正是休克!這種急症中,身體裡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引致廣泛性細胞缺血,重要器官如大腦、心髒等受損,更有生命危險。我和護士聞風一湧而至,確認他至少還有心跳及呼吸、體溫稍高、血糖正常,立刻替他放置靜脈導管輸入膠體輸液以提升血壓,並抽取血液樣本檢驗及配對血型准備輸血。初步檢查後,我診斷他為失血性休克,接著需要查出失血的地方,以對症下藥。胃部及大腸是出血常見的病灶,而這位病者並沒有相關的體徵;可是他上腹肌肉發硬,似乎是急腹症。急腹症是腹盆腔裡的內臟出現緊急病情的統稱,病因眾多,其中較常見的上腹器官病患包括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膽管或胰腺炎等。本來腹部劇痛是其主要徵狀,但此時病人已意識迷糊,不能申訴;我立刻安排電腦掃描作進一步檢查。

 

  電腦掃描出人意外地顯示的是——肝癌,更有腫瘤破裂導致腹腔積血的跡象。肝癌破裂並不常見,大概每十位肝癌患者才有一位會出現這種併發症,而作為首次表徵發生在並未經確診肝癌的病人身上的更少。這可是致命的情況,一旦出現,短期內的死亡率可高於七成。幸而這位病人經過輸液及輸血後血壓穩定下來,神智慢慢恢復,而且抽血報告顯示肝功能只是輕微異常,總算可以接受緊急血管造影動脈栓塞術以止血——倘若肝功能太差便無法這樣治療了,而緊急手術則風險較高,亦非所有情況適用。話雖如此,動脈栓塞術的成功率絕不是萬無一失,而且可能出現發燒及肝衰竭等副作用,腫瘤亦可能再次破裂。術後我們繼續密切觀察病人,後來進行詳細檢查確保癌症沒有擴散,病人亦有足夠的肝功能承受手術。一直到他接受根治性的肝臟切除手術,完全康復,我才鬆一口氣。讓病人重拾健康,過有意義的生活,不管花了多少心力、時間、資源,都是值得的呢!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逾40款食油樣本含各類污染物 促落實食油安全標準和改善配料標示 提升產品質素

 

食油檢定是消費者委員會成立之初首個測試項目,廣受大眾關注。近年各地接連揭發涉及食油安全的事故,加上消費者對產品要求日益提升,消委會大規模測試60款市面較常見的食油樣本,發現41款含塑化劑,當中5款更高於本港行動水平和歐盟標準的上限,2款檢出殘留溶劑三氯甲烷(Chloroform,俗稱哥羅芳)。另有42款檢出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46款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消委會期望政府能早日立法,制訂食油安全標準,加強食油安全。
 
消委會強調,儘管本港目前沒有食油的安全標準,而測試檢出的污染物,一般而言,要大量及長期進食才可能構成健康威脅,反應也因人而異;不過鑑於食油是普遍使用的烹調用料,消費者可從不同途徑攝入,其食安風險不容忽視,期望政府密切注意國際間對各種污染物的最新風險評估,並參考國際標準,在本港制訂定相關法例。同時,消委會敦促業界積極檢視原材料及生產程序,盡量避免食油中含具風險的汚染物。檢測結果顯示,部分樣本中污染物所檢出的含量較其他樣本低,證明業界有能力提升安全品質,期望業界改良配方,使消費者的健康得到最大保障。
 
測試樣本包括花生油(7款)、粟米油(10款)、芥花籽油、(11款)、特級初榨橄欖油(11款)、橄欖油(2款)、橄欖果渣油(2款)、葡萄籽油(3款)、葵花籽油(3款)、米糠油(2款)和調和油(9款)。
 
測試發現42款樣本檢出氯丙二醇(3-MCPD),以及由氯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釋出的3-MCPD,每公斤檢出介乎150至6,800微克;有46款樣本則檢出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每公斤67至2,000微克。
逾40款食油樣本含各類污染物  促落實食油安全標準和改善配料標示 提升產品質素
部分食油在生產過程需要經過高溫加工處理,期間會產生污染物氯丙二醇(3-MCPD)和縮水甘油酯(GE)。研究顯示3-MCPDE和縮水甘油酯(GE)在腸道水解後,分別釋出有毒的3-MCPD和基因致癌物環氧丙醇(Glycidol)。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及歐洲食物安全委員會的報告,動物實驗證實,長期進食過量3-MCPD會損害腎功能和影響雄性生殖系統。世衞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環氧丙醇評為第2A組致癌物,即「很可能令人類患癌」。對於食用油脂中的3-MCPD及環氧丙醇含量,目前未有任何國家或地區已訂定規管法例或標準。
 
按JECFA和歐洲食物安全局分別就3-MCPD及3-MCPDE的暫定每日最高容許攝入量(Provisional Maximum Tolerable Daily Intake) 及每日可容許攝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每公斤4微克及0.8微克)計算,1個體重60公斤的人士,每日最高可攝入240微克及48微克。以檢出值最高的樣本(每公斤6,800微克)推算,進食超過35克(約8茶匙)便超過JECFA的建議,但以歐洲建議則只要進食超過7克(約2茶匙)便會超標。
 
消委會亦發現市面售賣的部分調和油,即由兩種或以上的食油混合而成的食油,其名稱可能有誤導之嫌。根據《食物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訂明,食物配料表須按成分的重量或體積,由大至小依次列出。是次測試的大部分調和油樣本,配料表都顯示芥花籽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是主要成分,但名稱則以「初榨橄欖」、「花生」或「葡萄籽」等放在最前或以較大字體標示。其中一個樣本的名稱是「花生食油」,但成分表顯示該樣本含有最多卻是芥花籽油。本會促請業界標明調和油內不同食油或脂肪酸的分量或比重,讓消費者能掌握準確無誤的資料作出合適的選擇。
 
此外,食物中含塑化劑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有研究指出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是內分泌干擾物質,動物實驗發現,長期食用可能影響其生殖系統的發展。塑化劑可以溶解於食油中,所以含塑化劑的塑膠物料不應用作盛載食油的容器,消費者如習慣將食油盛載於自購的器皿時要特別留意。
 
是次測試包括5種塑化劑,結果發現41款樣本含有1款或以上塑化劑;當中3款的鄰苯二甲酸二(DEHP)含量,超過行動水平0.6 – 4.2倍;1款的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和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的合計含量,超出行動水平約1倍;另1款的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含量超出行動水平約0.7倍。
 
不過消費者毋須過份憂慮,歐洲食物安全局認為,以1個體重60公斤的人士為例,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DEHP為3毫克,DBP為0.6毫克,DINP和DIDP合計則為9毫克。以檢出值最高的樣本計算,分別要持續每日進食超過約0.4公斤、1.2公斤和0.5公斤,才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在溶劑殘留量測試方面,1款特級初榨橄欖油檢出每公斤殘留0.29毫克的三氯甲烷(Chloroform),超過食品法典委員會的國際標準。該標準規定特級初榨橄欖油的3款溶劑殘留量為每公斤0.1毫克,而3種溶劑合計的總殘留量為每公斤0.2毫克。不過,除非消費者持續每日進食超過3公斤,否則對健康影響不大。
 
消委會亦提醒消費者,選購食油時除應留意標籤成份和應儲存在適當的器皿外,亦應該按烹調方式選擇合適的食油。例如初榨橄欖油會因高溫而釋放大量油煙,故只適用於低溫煮食;花生油、粟米油、芥花籽油等較適合煎、炒、煮等烹調方法;另外,高溫可使食油過氧化及可能產生致癌物,故此消費者應避免高溫多油的烹調方式,以免影響健康。
 
 
消費者委員會

放射治療助控肝癌 提升病人存活機會

外科手術治療肝癌的成效十分顯著,但現實中適合進行手術的肝癌患者並不多,原因是很多病人確診肝癌時已經屬於較後期的肝癌,或種種原因不適合做手術。對於無法以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利用體外或體內放射治療消滅肝臟的癌細胞,是其中一種常用的非藥物治療選擇。

 

  放射治療的原理是利用輻射物質殺死癌細胞,用於肝癌治療就有體外或體內放療,前者就如照X光一樣,儀器在身體外發放輻射物質,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有時也無可避免地傷及其他健康的肝臟細胞。

 

體內放療 近距離殺滅肝癌細胞

 

  到近年開始有體內放療的應用,此療法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少,治療效果亦較為直接。治療方法是在大腿放入導管,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釔九十特製粒子引導至肝臟動脈,再經血液直接傳送到腫瘤,然後釋放輻射,從而殺死癌細胞令腫瘤縮小。

 

  由於肝癌腫瘤依賴肝臟動脈供應血液,而肝動脈的血流量高,因此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均由肝腫瘤吸收,正常細胞接收不多,故可集中消滅腫瘤,故近年愈來愈多肝癌患者採用體內放療,適合一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而肝功能良好的肝癌病人。

 

  臨床上,放療對肝癌的療效相當顯著,例如腫瘤集中於一處、但一些受制於年齡或健康狀況而無法做手術的病人,近九成病人的病情在治療後也帶來理想的療效。另外,部分病人在接受放療後腫瘤縮小至可用手術切除,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及延長壽命。

 

療效顯著 改善症狀而副作用較少

 

  由於放射治療屬於一種相對安全的局部治療,不似傳統化療般會引起噁心、疲倦、嘔吐及發燒等副作用。因此除了用於治療肝癌之外,放療有時也是晚期患者作為舒緩性治療的一環,尤其是對於部分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等藥物治療副作用的病人,放療雖未必能夠延長壽命,但就能夠幫助控制腫瘤,改善腫瘤帶來的不適症狀。

 

  以年近六十歲的黃先生為例,他確診患上肝癌時情況已經頗為嚴重,左右兩邊肝也有大大小小的腫瘤,但經過化療及標靶治療後也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開始對藥物產生抗藥性。

 

適當放療 縮細癌瘤提升存活機會

 

  醫生評估過病況後,建議黃先生接受全肝放療,治療後成功令癌瘤顯著縮小,腹脹和腹痛等不適明顯改善,而肝癌指標(甲胎蛋白)數值也由數萬大幅下降至幾千,反映肝癌情況受到控制,大大增加病人存活的機會,令病人的壽命得以延長。

 

  可以說,放療在肝癌治療上是重要的一環,對不同期數的病人也可帶來所需的療效,例如處理腫瘤引起的徵狀,亦可用於延長病人的壽命,並可配合其他手術及藥物治療,藉以製造更佳的療效。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肝功能、身體狀況、癌細胞的蔓延情況等進行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放射治療。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 1 ) 認識肺癌

肺癌乃本港第二位常見癌症,其死亡率更一直高踞首位,故有「頭號癌症殺手」之稱。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新數字顯示,2014年肺癌的新增個案達4,674宗,死亡個案達3,866宗,男女患者比例為 2:1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情大多已屆晚期,根治機會相對較低,這是肺癌死亡率高企的主因。

 

 

肺癌按癌細胞的大小和形態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大類。「非小細胞癌」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85%,當中最常見的是腺癌,其次是多見於吸煙人士的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小細胞癌」則約佔15%。

 

 

周醫生稱,大約80%的肺癌都與吸煙有直接關係,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患上肺癌的風險高出20倍。然而,非吸煙者的肺癌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這類肺癌大多與基因突變有關,當中約六成患者出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EGFR)基因突變,可幸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種基因突變,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相當高。 其他可能導致肺癌的因素包括:吸入某些化學或放射物質如石棉、氡、焦油和煤煙等。

 

 

大部分肺癌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較嚴重的甚至會咳血、呼吸短促和胸部不適。若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可能會出現頸項淋巴結脹大、骨骼疼痛、四肢無力及麻痺、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等症狀。

 

 

肺癌按腫瘤的大小和擴散程度一共分為四期。第一、二期肺癌的腫瘤體積較小,無淋巴結轉移或僅影響腫瘤附近的淋巴;第三期是指腫瘤已擴散至縱膈淋巴或侵犯縱膈組織,如氣管、食道或主要血管,惟受影響之範圍仍局限於胸腔區域;第四期則表示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或影響雙邊肺部、心包和胸膜等。準確的分期對擬訂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總括而言,戰勝肺癌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並接受適切的治療。周醫生提醒市民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不適,宜盡快求醫;吸煙人士更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建議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的胸肺電腦掃描,最理想當然是及早戒煙,將患癌的風險降至最低。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

人工智能輔助 癌症治療更精準完善

 

醫學發展日新月益,全球每年發表近5萬篇腫瘤研究文獻,為了讓癌症病患能獲得更全面妥善的醫療照護,臺北醫學大學今天(14日)宣布引進「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這套系統匯集全球癌症治療文獻資料及國際頂尖癌症團隊的治療經驗,能協助醫師給予病患更精準的治療。

臺北醫學大學14日宣布引進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IBM Watson for Oncology)。萬芳醫院醫療資訊執行長、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表示,癌症治療除了依循治療指引外,更重要的是憑藉醫師的經驗判斷,採取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及用藥,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匯集了300多種醫學期刊、200多本教科書、近1500萬頁文件的資料,以及國際頂尖癌症團隊的治療經驗,能提供醫師最佳的治療建議,讓癌症病人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陳俊佑:『我們在判斷一個治療的時候,有可能有非常多面向要考慮,它每一個都不會漏掉,這是跟人類不一樣,人類可能會有疏漏,但是它不會有疏漏。它做出來的選擇呢,全部都是有所本的,他是去根據現在一些文獻,再加上美國知名癌症中心史隆凱特林的經驗,才給出來的建議。』

陳俊佑指出,包括北醫體系下的臺北癌症中心、北醫附醫、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都已採取這套人工智能治療輔助系統,運用範圍包含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直腸癌、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8項癌症。醫師問診後,會將病歷報告、理學和影像學檢查數據以及看診記錄等載入電子病歷,再從雲端連結到系統,系統會立即判讀及分析,並提出治療建議,最後再由醫師依個人專業及經驗做出決定。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這套系統每3個月就會更新文獻及臨床經驗,癌症患者不用大老遠跑到美國的知名醫院,也可得到即時且完整的治療建議,節省時間及金錢。

http://times.hinet.net/news/20295235

 

IBM Watson Health

https://www.ibm.com/watson/health/oncology-and-genomics/oncology/

醫管局藥物名冊基於「服務需要」引入新藥

作為香港公營醫療系统的服務提供者,醫管局一直為病人揀選具成效、安全及符合成本效益的藥物。對病人有效的藥物需符合三個條件:一、有科研實證確定其效用;二、有實質臨床功能;三、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醫管局藥物名冊在引入藥物時,一直堅持上述的三項原則。

醫管局自05年7月起實施藥物名冊,並設有既定機制,由專家定期評估新藥物,以決定個別藥物是否適合納入藥物名冊。在05年7月至今年4月期間,醫管局共把199種新藥物加入藥物名冊。現時醫管局藥物名冊內共有約1,300種藥物,其中絕大部分均屬高補貼及低收費的「通用藥物」及「專用藥物」。

藥物名冊在引入新藥物時,由建議至定案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當中如何避免利益衝突?

所有入藥申請均由醫管局的臨床醫生,在得到其臨床部門主管認可後,向聯網/醫院藥事委員會遞交申請,接著會交由藥物建議委員會審議。為避免利益衝突,藥物建議委員會主席會確認各委員與該次會議所審議的入藥申請有無利益衝突,委員會亦不會接受由藥廠遞交的入藥申請,因決定入藥與否是基於「服務需要」而定。

藥物名冊由入藥申請、審批申請至諮詢過程均公開透明。藥物建議委員會舉行會議前會透過電郵,將議程和所討論的藥物名單發送給病人團體,並於會議後發放入藥申請的結果(包括不獲納入藥物名冊的主要原因),資料亦會上載至互聯網讓公眾查閱。醫管局亦歡迎公眾就藥物名冊事宜提出建議和意見。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

 

醫管局藥物名冊

http://www.ha.org.hk/hadf/zh-hk/Updated-HA-Drug-Formulary/Drug-Formulary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左二),連同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左一)、孫文遠(右二)和許光耀(右一),組成研究團隊,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圖中為於記者會上分享的病友盧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其中非洲近八成人口帶有幽門螺旋菌,冠絕全球;而亞洲(包括香港)亦有逾半人口感染。今次是全球首個就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流行病學進行分析的研究報告,相關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幽門螺旋菌為引致胃癌主要元凶

其抗藥性與日俱增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細菌,亦是唯一能存活於胃酸的細菌。它能誘發胃酸分泌,損害胃壁,繼而引致消化性潰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亦將幽門螺旋菌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可引致胃癌。

 

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直至病情發展為胃炎,才會出現輕微噯氣、腹脹、噁心、嘔吐及腹部不適等症狀。若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菌,患者需要服用含有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及抗生素的滅菌療程。

 

然而,幽門螺旋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日俱嚴重,近年已引起關注。此外,因長期服用能損害胃黏膜的止痛藥而導致胃潰瘍的個案愈來愈多,倘若這些病人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他們胃出血的風險便會大增。

 

中大研究指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左起:中大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及孫文遠。

 

 

審閱50年數據以掌握全球最新感染情況
 
 
有見及此,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校長沈祖堯教授、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等,連同三位醫科生組成研究團隊,系統性地審閱了大量相關醫學文章及報告,以掌握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的最新流行病學情況。負責的醫科生蒐集了由1970年至2016年間,於一般人有關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文獻。結果於逾14,000份醫學文章或報告中,選出約200份較有代表性的作詳細分析,並將相關資料按聯合國定義,界別為不同區域的數據。
 
 
根據整合後的數據,全球6個區域的幽門螺旋菌感染情況分別如下:
 
 
區域 幽門螺旋菌流行率
非洲 79%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 63%
亞洲 55%
歐洲 47%
北美洲 37%
大洋洲 24%
 
 
是次分析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同學指出:「按上述區域於2015年統計的人口推算,全球合共有近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率於不同區域可以有很大差異,相信與各地不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衞生程度有關,例如當地是否有潔淨的水源。」
 
 
分析報告另一名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孫文遠同學補充:「於各地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差異,對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相關後遺症的流行病學情況也有很大影響。我們期望這些數據有助各地制訂消滅幽門螺旋菌及適當地分配醫療資源的策略。」
 
 
中、日、韓、台等地
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超50%
 
 
今次醫學文章或報告中涉及的62個國家或地區,幽門螺旋菌感染率最高的首3位分別為尼日利亞、葡萄牙及愛沙尼亞。香港及鄰近地區包括中國內地、日本、南韓及台灣等,相關感染率均超過50%。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教授總結:「是次研究顯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健康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然而,由於並非每個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後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令不少人低估了其影響力。我們建議,倘若持續有類似胃痛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意見及進行檢查,接受適當治療。」
 
 
對於能以第一作者身份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分析報告,同樣來自研究團隊的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同學表示:「作為醫科生,我們透過撰寫這份文章對醫學有了很多新的見解和觀點。翻查超過14,000份醫學文章及報告,並從中選取資料,確實是一項艱巨任務,但極具意義和滿足感。我們非常感激中大醫學院多位醫生、研究人員和教授的支持,讓我們克服很多困難,為醫學科研作出貢獻。」
 
 
盧先生(右)表示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其胃內的幽門螺旋菌已被消滅。

基因圖譜可能開啟未來癌症治療新篇章

英國首席醫療官員呼籲一場癌症治療的新革命,即利用基因測試來幫助治療癌症。

英國政府醫療總監戴維斯教授說,應該為癌症患者提供例常的DNA測試,以幫助選擇最佳的個體治療方案。

戴維斯教授還希望英國的公共醫療服務系統(NHS)能夠在未來的5年實現她所說的"基因組的夢想"。

目前英國已經有31000名NHS的病人,其中包括一些癌症病人的基因圖譜被全部排列出來。

戴維斯教授還希望未來能夠使全部基因篩選(whole genome screening)像驗血和活檢那樣成為例常檢查。

在英國如果把一個人全部的基因圖表序列排列出來的價格大約為700英鎊。

中國

這一醫學突破不但為英國的癌症患者帶來福音,而且對全世界的癌症病人都將會產生影響。

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中國每天都會有1.2萬人確診患癌,及7500名病人因患癌死亡。

中國去年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症,另外280萬人因癌症去世。

研究人員表示,慢性感染、吸煙及污染都導致中國癌症個案急速上升的原因。

此外,一些權威性的醫學雜誌,例如《柳葉刀》曾警告中國將面臨癌症危機。

由於環境污染更是加重了中國癌症井噴的可能性。

個體化針對治療

 

 

人類共有大約2萬個基因,這些DNA密碼或是指令控制著我們的身體如何運轉。

如果密碼出現小小的失誤就可能會導致癌症或是其他的疾病。

當然,有時人們可能會從父母的一方繼承一些錯誤的基因,但大多數情況下,一些健康的細胞可能會發生錯誤而導致突變。

如果有了全部的基因圖譜,就可以比較正常的DNA和腫瘤的DNA,很容易找出哪裏出了問題。

戴維斯教授說,三分之二的情況下醫生可以利用這一信息來改善診斷以及隨後的治療。

同時,醫生也可以對症下藥,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案。

此外,有了全部的基因圖表序列還可以知道哪些病人可能受益不大,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和副作用等。

迅速診斷

戴維斯教授希望DNA測試不但成為癌症患者例常檢查的項目,同時也可以用於一些其他的醫藥領域,包括一些罕見的疾病和感染等。

其實,醫生已經開始使用基因測試來檢測和治療一些傳染病,例如肺結核的一些變異株群等。

戴維斯教授說,病人的基因圖譜表信息將會被安全和加密的保存,以保護人們的隱私不受侵犯。

但活動組織的人說,任何數據的使用都要徵得病人的同意,並本著安全、透明的原則。

基因夢想

10多年前,科學家實現了DNA的突破,成功地把人類所有的基因圖譜排列出來。

這讓醫學人員更好地了解哪些基因控制著我們身體的某些過程以及錯誤是如何發生的。

醫生們開始"解讀"病人的DNA來確定問題出在哪裏以及如何更好的治療等。

同時,基因醫學也可以讓醫生針對個體病人獨一無二的基因密碼來對症下藥、量體裁衣。

基因圖譜醫學的發展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就醫治病的方法。

基因可以預測一名患乳腺癌的女子對某種藥的反應是否良好,以及放療是否可以讓她的腫瘤縮小等。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0492861

 

基因保健」助制定個人化保健計劃

AM73025 Jun 2017
不少疾病除了由後天的個人生活習慣所致,也同時受到先天因素影響,而隨著醫學界對基因圖譜的認識不斷增加,更深入了解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基因保健」的概念便 …
 
 
 
Story image for 癌 from 香港01

精準醫療年代英國籲所有病患者做基因檢查減復發機會

香港0113 hours ago
癌症有很多誘發原因,其中一個是遺傳所致,這亦與為何某些人癌症難以醫治或多次復發有很大關係。英國首席醫官戴維斯(Dame Sally Davies)在 …

慢性肝炎肆虐可致肝癌

慢性肝炎是肝癌的主要成因,當中尤以乙型及丙型肝炎的威脅最為巨大,原因是肝臟受病毒影響而持續發炎,可導致肝臟細胞受損,產生病變及引發肝癌。數據便顯示,每四名慢性肝炎患者中便有一人最終會患上肝癌,也因此大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均帶有肝炎病毒。

 

  肝炎可分為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炎兩大類,前者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後者較為常見的有酒精性肝炎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

 

肝細胞長期受損引發病變

 

  由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在香港頗為常見,以乙型肝炎為例,即使政府在1985年開始為初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作保護,但已帶有病毒的人加上未有接種疫苗的外來移民,故本港人口的乙肝帶菌率仍有10%15%,而丙肝的帶菌比率則約為0.5%

 

  無論是乙型還是丙型肝炎病毒,它們都可以潛藏在肝臟造成長期炎症,令肝臟的細胞慢慢受到破壞,不但可以直接引起癌變,產生的損傷亦會令肝臟發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繼而引發肝癌。

 

  然而,感染乙肝或丙肝未必會有明顯徵狀,若你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染病,便應該盡早求醫驗血確認。如果驗血顯示未感染過乙肝,便應盡早接種疫苗以作保護,丙型肝炎則未有疫苗可作預防;假如確定患病,丙肝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治療以清除體內的病毒,而乙肝患者是否需要開展治療則要視乎病毒病情而定。

 

乙肝以疫苗預防 丙肝有藥根治

 

  現時乙型肝炎主要透過接種疫苗預防感染,暫時未有方法可以根治,只能透過藥物治療抑制病毒活動,把病患的影響減至最低,長遠亦有助減低肝癌的風險。至於丙型肝炎的治療近年出現突破,藥物可以有效消除潛藏在體內的丙肝病毒,避免肝臟持續受到損害。

 

  雖然肝炎與肝癌有很大關係,但從肝炎演變發展成為肝硬化或肝癌,需要數以年計,惟這些變化可以是無聲無息的,部分人則可能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上腹至右肩痛楚、黃疸及腹水等情況。

 

  為免肝臟出現病變而不自知,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慢性肝炎患者應按醫生建議定期接受檢查,透過驗血及影像等檢查監察肝臟情況,以便及時採取措施處理。

 

控制肝炎提升抗癌療效

 

  至於治療方面,由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癌與其他肝癌的治療大致相約,唯一的分別是病人在抗癌之餘,也要接受肝炎治療,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所需的治療效果,否則不受控的肝炎問題可能會影響肝功能及治療,即使擊退癌症亦可能很快會復發,令病人再次面對疾病的威脅。

 

  醫學界預期,隨著大部分人口接種疫苗,加上醫藥不斷進步,未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癌會逐漸減少,但卻不等於肝癌會消失,因為非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也可引起肝臟病變,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對肝癌掉以輕心,即使不是慢性肝炎患者亦要注意肝臟健康和變化。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癌症與水肺潛水——加布里埃爾的故事

 

2008年8月,加布里埃爾(Gabrielle)被確診患有非何傑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腫瘤病發於其肘部,并擴散至腹股溝兩側。50歲的加布里埃爾是GTS社區的成員之一,確診患病後實現了自己的潛水夢。大家被她的無畏精神感動,為她的快樂和勇敢而感動。儘管我們素未謀面,因為海,我們連在一起。以下是加布里埃爾的故事分享

親愛的潛水日誌,這次我贏了

這次我贏了!

 

我擊倒了內在的阻力,完成了一些本來自己無法主宰、無法征服的事情。

 

我認為放下一切,才能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首次潛水那天,我準時到達俱樂部,但是那裡比平時更擁。來自米蘭的一群人打亂了潛水俱樂部禮拜日早上的日常課程 :

所有學員都忙於準備第二輪湖泊潛水課程的裝備, 我們要等第一輪課程的船隻回來,但是船隻已多次來回接送米蘭學員。我的教練帶著他們,所以我需等待。與此同時,潛水的同學幫我找到的最佳潛水裝備:潛水、面鏡、蛙鞋短靴, 我就像一個讓隨從幫忙的中世紀騎士。

 

我的攝影師朋友和潛水教練同時到達。上一組學員的行為顯然令教練惱火,但是他隨即對我友親切,開始幫我的裝備——浮力調整裝置(BCD)、配重系統、調節器、氣瓶。

 

 

當所有的檢查要完成的時候,我開始不分日夜地思考,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17歲、一個12歲。十幾歲的孩子能理解病情,但是對他們來說,這個消息太過沉重,所以在家裡我必須堅強。

 

 

幾番指導,我們準備出發,一個小型輪車幫我把潛水裝備從跳台轉移到船里。在風和日麗的禮拜日早上,我們終於駛入湖裡。像海邊那樣,到處都是毛巾,到處都是遊客。他們享受日光下的一天

 

同行的朋友叫我把Gopro遞給他,我才發現他早下水。教練示意我下水,朋友開始記錄我的潛水過程。

 

我戴上浮力調整裝置、調節器、面鏡,坐在船邊輕輕滑出,回過神來,我已在水裡。

 

周都是泡泡,我不知道身處何方,無法呼吸。出於本能,我屏住呼吸,直至回到水面。我不懂怎樣取出口裡的調器,感覺自己是一隻笨重的企鵝。他們說第一次潛水,這種感覺很正常,我只要記住呼吸!

 

聽起來很可笑,但事實上,潛水並非那麼簡單。

 

教練說,頭浸入水中便呼吸,於是我學會呼吸,便開始緩慢下潛。教練在前,用手拉著我前進。

 

如果耳朵不適,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內鼓氣,升高耳道內氣壓以抵消水壓,以緩和不適。這樣的確有效!我潛到水裡,發生的一切都令我難以置信! 我真的潛在水裡! 雖然有點動蕩不定,但是可以堅持一段時間。

 

每吸一口氣,我都看到很多氣泡。湖水入我的面鏡之前,我都以為這很正常。我無法完成教練的指示,不斷嘗試時,突然出錯,更多水入面鏡,我突然吸氣,立刻嗆水。我驚慌失措,開始咳嗽,要求立刻上升。一會兒便回到水面,夥伴們安慰我,對我說,呼氣吸氣,保持冷靜,一切安好。

 

不放棄:咳嗽了幾分鐘,但我不害怕。就算說過再也無法忍受,我仍準備再次下潛。頭朝下,我們再出發。此後,事情越來越順利,我開始見到一群小魚、一條尖嘴魚、一些淡水蝦,海底世界真美麗!水中的樹枝猶如藝術傑作,陽光錯落,光影間的樹枝如同現代雕塑。我們和其他潛水者相遇,再下潛一段距離就上岸了。

 

完成!感覺很奇妙!潛水是我多年的夢想,現在我在這美麗的湖泊,離家僅幾分鐘車程的地方!剛剛潛水,現在脫掉裝備,談論與夥伴們共同經歷的事情,感覺非常開心!

 

我突然想通了。去年夏季,被確診淋巴瘤,而今年夏季,我再次出發!什麼淋巴瘤,骨髓活檢, 覆診體檢!這統統都不能擊敗我!

 

今年,我贏了!

 

生活如此美好:在炎熱的7月,美好的禮拜日早上,我回到船里,享受著回程的每分每秒。

 

Ale、Renzo,謝謝你們!我很快回來!

 

Gabri

2015718日)

 

“潛到水底,不會再想治療、檢、醫、醫院等。在那裡,我孤身一人,聽自己的呼吸,驚歎這美妙的海底世界。這幅景象只有潛水才能欣賞!”

 

https://www.girlsthatscuba.com/2017/03/14/cancer-and-scuba-diving-gabrielle-s-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