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左二),連同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左一)、孫文遠(右二)和許光耀(右一),組成研究團隊,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圖中為於記者會上分享的病友盧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有44億人感染可引致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的幽門螺旋菌。其中非洲近八成人口帶有幽門螺旋菌,冠絕全球;而亞洲(包括香港)亦有逾半人口感染。今次是全球首個就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流行病學進行分析的研究報告,相關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幽門螺旋菌為引致胃癌主要元凶

其抗藥性與日俱增

 

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內的細菌,亦是唯一能存活於胃酸的細菌。它能誘發胃酸分泌,損害胃壁,繼而引致消化性潰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亦將幽門螺旋菌界定為第一類致癌物,可引致胃癌。

 

大多數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患者沒有明顯症狀,直至病情發展為胃炎,才會出現輕微噯氣、腹脹、噁心、嘔吐及腹部不適等症狀。若被診斷感染幽門螺旋菌,患者需要服用含有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及抗生素的滅菌療程。

 

然而,幽門螺旋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日俱嚴重,近年已引起關注。此外,因長期服用能損害胃黏膜的止痛藥而導致胃潰瘍的個案愈來愈多,倘若這些病人同時感染幽門螺旋菌,他們胃出血的風險便會大增。

 

中大研究指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左起:中大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及孫文遠。

 

 

審閱50年數據以掌握全球最新感染情況
 
 
有見及此,中大多名腸胃科專家包括校長沈祖堯教授、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等,連同三位醫科生組成研究團隊,系統性地審閱了大量相關醫學文章及報告,以掌握幽門螺旋菌於世界各地的最新流行病學情況。負責的醫科生蒐集了由1970年至2016年間,於一般人有關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文獻。結果於逾14,000份醫學文章或報告中,選出約200份較有代表性的作詳細分析,並將相關資料按聯合國定義,界別為不同區域的數據。
 
 
根據整合後的數據,全球6個區域的幽門螺旋菌感染情況分別如下:
 
 
區域 幽門螺旋菌流行率
非洲 79%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 63%
亞洲 55%
歐洲 47%
北美洲 37%
大洋洲 24%
 
 
是次分析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黎蘊瑩同學指出:「按上述區域於2015年統計的人口推算,全球合共有近44億人感染幽門螺旋菌。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幽門螺旋菌的感染率於不同區域可以有很大差異,相信與各地不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衞生程度有關,例如當地是否有潔淨的水源。」
 
 
分析報告另一名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孫文遠同學補充:「於各地幽門螺旋菌感染率的差異,對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相關後遺症的流行病學情況也有很大影響。我們期望這些數據有助各地制訂消滅幽門螺旋菌及適當地分配醫療資源的策略。」
 
 
中、日、韓、台等地
幽門螺旋菌感染率超50%
 
 
今次醫學文章或報告中涉及的62個國家或地區,幽門螺旋菌感染率最高的首3位分別為尼日利亞、葡萄牙及愛沙尼亞。香港及鄰近地區包括中國內地、日本、南韓及台灣等,相關感染率均超過50%。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教授總結:「是次研究顯示幽門螺旋菌感染對全球衞生健康造成重大負擔,當中亞洲受影響的人數眾多。然而,由於並非每個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後都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令不少人低估了其影響力。我們建議,倘若持續有類似胃痛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意見及進行檢查,接受適當治療。」
 
 
對於能以第一作者身份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發表分析報告,同樣來自研究團隊的中大醫學院五年級醫科生許光耀同學表示:「作為醫科生,我們透過撰寫這份文章對醫學有了很多新的見解和觀點。翻查超過14,000份醫學文章及報告,並從中選取資料,確實是一項艱巨任務,但極具意義和滿足感。我們非常感激中大醫學院多位醫生、研究人員和教授的支持,讓我們克服很多困難,為醫學科研作出貢獻。」
 
 
盧先生(右)表示接受抗生素治療後,其胃內的幽門螺旋菌已被消滅。

基因圖譜可能開啟未來癌症治療新篇章

英國首席醫療官員呼籲一場癌症治療的新革命,即利用基因測試來幫助治療癌症。

英國政府醫療總監戴維斯教授說,應該為癌症患者提供例常的DNA測試,以幫助選擇最佳的個體治療方案。

戴維斯教授還希望英國的公共醫療服務系統(NHS)能夠在未來的5年實現她所說的"基因組的夢想"。

目前英國已經有31000名NHS的病人,其中包括一些癌症病人的基因圖譜被全部排列出來。

戴維斯教授還希望未來能夠使全部基因篩選(whole genome screening)像驗血和活檢那樣成為例常檢查。

在英國如果把一個人全部的基因圖表序列排列出來的價格大約為700英鎊。

中國

這一醫學突破不但為英國的癌症患者帶來福音,而且對全世界的癌症病人都將會產生影響。

據2016年的統計數字,中國每天都會有1.2萬人確診患癌,及7500名病人因患癌死亡。

中國去年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症,另外280萬人因癌症去世。

研究人員表示,慢性感染、吸煙及污染都導致中國癌症個案急速上升的原因。

此外,一些權威性的醫學雜誌,例如《柳葉刀》曾警告中國將面臨癌症危機。

由於環境污染更是加重了中國癌症井噴的可能性。

個體化針對治療

 

 

人類共有大約2萬個基因,這些DNA密碼或是指令控制著我們的身體如何運轉。

如果密碼出現小小的失誤就可能會導致癌症或是其他的疾病。

當然,有時人們可能會從父母的一方繼承一些錯誤的基因,但大多數情況下,一些健康的細胞可能會發生錯誤而導致突變。

如果有了全部的基因圖譜,就可以比較正常的DNA和腫瘤的DNA,很容易找出哪裏出了問題。

戴維斯教授說,三分之二的情況下醫生可以利用這一信息來改善診斷以及隨後的治療。

同時,醫生也可以對症下藥,選擇對患者最有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案。

此外,有了全部的基因圖表序列還可以知道哪些病人可能受益不大,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治療和副作用等。

迅速診斷

戴維斯教授希望DNA測試不但成為癌症患者例常檢查的項目,同時也可以用於一些其他的醫藥領域,包括一些罕見的疾病和感染等。

其實,醫生已經開始使用基因測試來檢測和治療一些傳染病,例如肺結核的一些變異株群等。

戴維斯教授說,病人的基因圖譜表信息將會被安全和加密的保存,以保護人們的隱私不受侵犯。

但活動組織的人說,任何數據的使用都要徵得病人的同意,並本著安全、透明的原則。

基因夢想

10多年前,科學家實現了DNA的突破,成功地把人類所有的基因圖譜排列出來。

這讓醫學人員更好地了解哪些基因控制著我們身體的某些過程以及錯誤是如何發生的。

醫生們開始"解讀"病人的DNA來確定問題出在哪裏以及如何更好的治療等。

同時,基因醫學也可以讓醫生針對個體病人獨一無二的基因密碼來對症下藥、量體裁衣。

基因圖譜醫學的發展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就醫治病的方法。

基因可以預測一名患乳腺癌的女子對某種藥的反應是否良好,以及放療是否可以讓她的腫瘤縮小等。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40492861

 

基因保健」助制定個人化保健計劃

AM73025 Jun 2017
不少疾病除了由後天的個人生活習慣所致,也同時受到先天因素影響,而隨著醫學界對基因圖譜的認識不斷增加,更深入了解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基因保健」的概念便 …
 
 
 
Story image for 癌 from 香港01

精準醫療年代英國籲所有病患者做基因檢查減復發機會

香港0113 hours ago
癌症有很多誘發原因,其中一個是遺傳所致,這亦與為何某些人癌症難以醫治或多次復發有很大關係。英國首席醫官戴維斯(Dame Sally Davies)在 …

慢性肝炎肆虐可致肝癌

慢性肝炎是肝癌的主要成因,當中尤以乙型及丙型肝炎的威脅最為巨大,原因是肝臟受病毒影響而持續發炎,可導致肝臟細胞受損,產生病變及引發肝癌。數據便顯示,每四名慢性肝炎患者中便有一人最終會患上肝癌,也因此大部分原發性肝癌患者均帶有肝炎病毒。

 

  肝炎可分為病毒性肝炎及非病毒性肝炎兩大類,前者由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後者較為常見的有酒精性肝炎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

 

肝細胞長期受損引發病變

 

  由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在香港頗為常見,以乙型肝炎為例,即使政府在1985年開始為初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作保護,但已帶有病毒的人加上未有接種疫苗的外來移民,故本港人口的乙肝帶菌率仍有10%15%,而丙肝的帶菌比率則約為0.5%

 

  無論是乙型還是丙型肝炎病毒,它們都可以潛藏在肝臟造成長期炎症,令肝臟的細胞慢慢受到破壞,不但可以直接引起癌變,產生的損傷亦會令肝臟發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繼而引發肝癌。

 

  然而,感染乙肝或丙肝未必會有明顯徵狀,若你懷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染病,便應該盡早求醫驗血確認。如果驗血顯示未感染過乙肝,便應盡早接種疫苗以作保護,丙型肝炎則未有疫苗可作預防;假如確定患病,丙肝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治療以清除體內的病毒,而乙肝患者是否需要開展治療則要視乎病毒病情而定。

 

乙肝以疫苗預防 丙肝有藥根治

 

  現時乙型肝炎主要透過接種疫苗預防感染,暫時未有方法可以根治,只能透過藥物治療抑制病毒活動,把病患的影響減至最低,長遠亦有助減低肝癌的風險。至於丙型肝炎的治療近年出現突破,藥物可以有效消除潛藏在體內的丙肝病毒,避免肝臟持續受到損害。

 

  雖然肝炎與肝癌有很大關係,但從肝炎演變發展成為肝硬化或肝癌,需要數以年計,惟這些變化可以是無聲無息的,部分人則可能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上腹至右肩痛楚、黃疸及腹水等情況。

 

  為免肝臟出現病變而不自知,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慢性肝炎患者應按醫生建議定期接受檢查,透過驗血及影像等檢查監察肝臟情況,以便及時採取措施處理。

 

控制肝炎提升抗癌療效

 

  至於治療方面,由慢性肝炎引起的肝癌與其他肝癌的治療大致相約,唯一的分別是病人在抗癌之餘,也要接受肝炎治療,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所需的治療效果,否則不受控的肝炎問題可能會影響肝功能及治療,即使擊退癌症亦可能很快會復發,令病人再次面對疾病的威脅。

 

  醫學界預期,隨著大部分人口接種疫苗,加上醫藥不斷進步,未來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癌會逐漸減少,但卻不等於肝癌會消失,因為非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也可引起肝臟病變,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對肝癌掉以輕心,即使不是慢性肝炎患者亦要注意肝臟健康和變化。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癌症與水肺潛水——加布里埃爾的故事

 

2008年8月,加布里埃爾(Gabrielle)被確診患有非何傑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腫瘤病發於其肘部,并擴散至腹股溝兩側。50歲的加布里埃爾是GTS社區的成員之一,確診患病後實現了自己的潛水夢。大家被她的無畏精神感動,為她的快樂和勇敢而感動。儘管我們素未謀面,因為海,我們連在一起。以下是加布里埃爾的故事分享

親愛的潛水日誌,這次我贏了

這次我贏了!

 

我擊倒了內在的阻力,完成了一些本來自己無法主宰、無法征服的事情。

 

我認為放下一切,才能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首次潛水那天,我準時到達俱樂部,但是那裡比平時更擁。來自米蘭的一群人打亂了潛水俱樂部禮拜日早上的日常課程 :

所有學員都忙於準備第二輪湖泊潛水課程的裝備, 我們要等第一輪課程的船隻回來,但是船隻已多次來回接送米蘭學員。我的教練帶著他們,所以我需等待。與此同時,潛水的同學幫我找到的最佳潛水裝備:潛水、面鏡、蛙鞋短靴, 我就像一個讓隨從幫忙的中世紀騎士。

 

我的攝影師朋友和潛水教練同時到達。上一組學員的行為顯然令教練惱火,但是他隨即對我友親切,開始幫我的裝備——浮力調整裝置(BCD)、配重系統、調節器、氣瓶。

 

 

當所有的檢查要完成的時候,我開始不分日夜地思考,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17歲、一個12歲。十幾歲的孩子能理解病情,但是對他們來說,這個消息太過沉重,所以在家裡我必須堅強。

 

 

幾番指導,我們準備出發,一個小型輪車幫我把潛水裝備從跳台轉移到船里。在風和日麗的禮拜日早上,我們終於駛入湖裡。像海邊那樣,到處都是毛巾,到處都是遊客。他們享受日光下的一天

 

同行的朋友叫我把Gopro遞給他,我才發現他早下水。教練示意我下水,朋友開始記錄我的潛水過程。

 

我戴上浮力調整裝置、調節器、面鏡,坐在船邊輕輕滑出,回過神來,我已在水裡。

 

周都是泡泡,我不知道身處何方,無法呼吸。出於本能,我屏住呼吸,直至回到水面。我不懂怎樣取出口裡的調器,感覺自己是一隻笨重的企鵝。他們說第一次潛水,這種感覺很正常,我只要記住呼吸!

 

聽起來很可笑,但事實上,潛水並非那麼簡單。

 

教練說,頭浸入水中便呼吸,於是我學會呼吸,便開始緩慢下潛。教練在前,用手拉著我前進。

 

如果耳朵不適,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內鼓氣,升高耳道內氣壓以抵消水壓,以緩和不適。這樣的確有效!我潛到水裡,發生的一切都令我難以置信! 我真的潛在水裡! 雖然有點動蕩不定,但是可以堅持一段時間。

 

每吸一口氣,我都看到很多氣泡。湖水入我的面鏡之前,我都以為這很正常。我無法完成教練的指示,不斷嘗試時,突然出錯,更多水入面鏡,我突然吸氣,立刻嗆水。我驚慌失措,開始咳嗽,要求立刻上升。一會兒便回到水面,夥伴們安慰我,對我說,呼氣吸氣,保持冷靜,一切安好。

 

不放棄:咳嗽了幾分鐘,但我不害怕。就算說過再也無法忍受,我仍準備再次下潛。頭朝下,我們再出發。此後,事情越來越順利,我開始見到一群小魚、一條尖嘴魚、一些淡水蝦,海底世界真美麗!水中的樹枝猶如藝術傑作,陽光錯落,光影間的樹枝如同現代雕塑。我們和其他潛水者相遇,再下潛一段距離就上岸了。

 

完成!感覺很奇妙!潛水是我多年的夢想,現在我在這美麗的湖泊,離家僅幾分鐘車程的地方!剛剛潛水,現在脫掉裝備,談論與夥伴們共同經歷的事情,感覺非常開心!

 

我突然想通了。去年夏季,被確診淋巴瘤,而今年夏季,我再次出發!什麼淋巴瘤,骨髓活檢, 覆診體檢!這統統都不能擊敗我!

 

今年,我贏了!

 

生活如此美好:在炎熱的7月,美好的禮拜日早上,我回到船里,享受著回程的每分每秒。

 

Ale、Renzo,謝謝你們!我很快回來!

 

Gabri

2015718日)

 

“潛到水底,不會再想治療、檢、醫、醫院等。在那裡,我孤身一人,聽自己的呼吸,驚歎這美妙的海底世界。這幅景象只有潛水才能欣賞!”

 

https://www.girlsthatscuba.com/2017/03/14/cancer-and-scuba-diving-gabrielle-s-story/

香港大學宣佈獲香港賽馬會捐贈最大單項捐款 成立臨床創新及研發中心及癌症綜合關護研究所

有關肝癌我的一點回憶

 

  那是九年前發生的事了。電話留言箱傳來沙啞的錄音:「對了,還有事找你。」他是我中學的一位學兄,文質彬彬,溫文爾雅。我跟他不算熟稔,但中學畢業後一同參與一個業餘合唱組,接觸多了。他不算開朗,甚至剛認識時有點害羞、有點傻氣,內心倒是純真得很,對待朋友更是難得地忠誠。我們的關係就是那麼簡單,偶爾談談近況,心裏也很踏實。有時我也會肆無忌憚的直接問他一些連他媽也不敢問的問題,例如交了女朋友沒。他留言給我的不久以前,我們才在咖啡室促膝而談——是的,那些年我們都喜歡在咖啡室流連。

 

  他告訴我他患上肝癌。我把檢查報告端詳了一會,並不自覺防護機制從那一刻開始已經自動把他當作我眾多病人的其中一位,拉開距離,避免投入太多感情。是晚期。腫瘤大得不能動手術,連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也做不了。為什麼好端端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會患上癌症?為什麼發現時腫瘤已那麼大?為什麼他只是上腹隱隱發脹,連痛也談不上,就像都市病消化不良?………想來奇怪,這些問題我都直接跳過沒有發問,只是機械式地忙著替他安排醫院門診等事務。

 

  治療肝癌是很棘手的。有一位在大學研究肝癌的醫生同事就曾戲謔,在腫瘤科內專治腸癌的醫生是幸運的,因為有很多化療及標靶治療藥物能有效治療腸癌,不同的組合變化,可讓他們的醫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像我這位同事專治肝癌的就倒霉了,多年來都是一種標靶藥走天涯,而且效果也不見得特別顯著。我替學兄看病當年,正是該種肝癌標靶藥剛上市之時,雖然價值不菲,也只能破釜沈舟,盡力一試。

 

  他從一開始便很接受自己的病,至少表面上如是。一向隨遇而安的他,在治療上卻嚴肅認真,很有主見,近乎剛愎自用。他並沒有按照我的提議在標靶藥上加上化療以嘗試提升療效,卻同時虔誠地進行一些另類治療。在我來說,至少他肯嘗試那唯一的標靶藥,給西方醫學一個機會,而且態度還是樂觀積極的,所以我也沒有堅持什麼都依我的一套。

  那陣子我們在門診會面得頗頻密。只是我們的話題變得很學術性,例如甲胎蛋白能否準確反映病情,各種治療副作用可能出現的機會率,甚至肝癌的臨床試驗及新藥研發。他特別關心新藥的發展,大概因為跟自己有切身關係吧。他又甚少帶同家人來覆診,我想最初他甚至是瞞著父母和姊姊的,後來怎樣告訴了他們我也不清楚。別的我也沒敢多問。治療初期有一些成效,不久病情漸漸惡化。後來住進醫院,走了。

 

  二○一七年四月,終於有第二種靶向藥物通過研究認證,獲美國藥品及食物管理局批准在治療肝癌第二線的情況下使用以延長存活率,是近十年來首次。此外,藥物製造商亦在今年年初宣布再另一種標靶藥通過研究發現與第一線標準治療的療效相若,有待報告正式發表及藥管局審批。除了標靶藥外,免疫療法有望在肝癌發揮療效,正在第二至三期臨床試驗的階段。這些日子,特別想他。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白老鼠」的迷思

上回談到乙型肝炎在東南亞包括本港特別流行,所以其併發症—肝癌不但是本地最常見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它的病發率更遠高於西方國家。頭腦清醒的讀者一定能想像得到,由於香港醫學界治療肝癌的經驗相對地多,有關的研究自然成為重點項目。一般在香港這資源短缺的彈丸之地所出產的學術研究,要在國際學界佔一席位是困難重重的,只能智取,不能力敵,要靠真知灼見而不能以研究的規模人數突圍而出;但肝癌的研究便較在其他國家普遍的如乳癌及腸癌的研究更容易登上國際殿堂。剛在兩星期前,正在大學醫學院進行肝癌研究的一位內科腫瘤科舊同事就眉飛色舞地公告天下,他有份兒領導的一項臨床研究,成功擠身世界有名的醫學期刊「刺針」中發表報告,彷彿連我也與有榮焉。

 

 

提到臨床試驗,即牽涉人類作為對象的研究,是醫學進步、研發新一代抗癌藥物的必經階段。根據我從前擔任研究員的經驗,最多被邀請參與的病人有這樣的反應:「那豈不是讓我做『白老鼠』?」其實研發新藥物的過程是始於實驗室裡,經過在細胞株及動物上多年嚴謹的工夫,篩選出可能有療效的藥品,才應用在病人身上做最後階段的評估。臨床試驗循序漸進分為四期,參與的病人人數按期遞增,從第一期的數人到第四期的數千人不等。第一期試驗的目的主要在肯定藥物的安全性及確定合適的劑量,合格後在第二期中初步研究療效,並在第三期通常透過與現有的藥物比較而得出有關療效及副作用更全面的數據,若新藥比現有治療有過之而無不及便可通過認證並正式上市。而第四期研究則是評估藥物在現實中應用的情況。同一種藥物使用在不同的癌症須重新通過各期的試驗。每一項臨床試驗都受醫院、藥廠及衛生機構嚴格的規管,從招募、篩選、治療、檢查、覆診都按指引進行,而且特定的醫生研究員更會密切地監察病情,提供周全的照顧,保障參與的病患者。重要的是,試驗中的任何環節都是自願的,參與者亦可隨時退出。當然,參與臨床研究通常須接受比一般更緊密及仔細的檢查,或會構成不便,亦可能需要面對新藥物的副作用,但同時亦有機會獲得更理想的療效。

 

 

多認識有關臨床試驗的資訊,打破「白老鼠」的迷思,可以為癌症病患者帶來另一個選擇、多一個希望。而在非試驗的情況下,病者選擇治療方案時,亦可以向醫生了解該藥物用於自己的癌病上通過了哪個階段的研究,明白箇中的把握及風險,有助平衡利弊,作出取捨,不致藥石亂投。進一步來說,坊間一些聲稱在個別病人身上有效的偏方,並未通過正統並科學化的臨床試驗,若迷信之,則有健康錢財兩損之虞。

 

 

話說回來,傳統療法如化療對肝癌一般並不見效,近年有關肝癌治療的臨床研究有何突破?下回再續。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從生活著手 預防肝癌埋身

從生活著手 預防肝癌埋身

 

俗語有云「預防勝於治療」,每年有逾一千八宗的肝癌,也是一種可以採取措施,達到有效減低患病風險的嚴重病症,原因是醫學界已知一些因素,如乙型及丙型等病毒性肝炎、酒精等,均會增加肝癌發生的風險,因此只要從生活上實行「保肝」行為,加上接種疫苗預防感染及盡早接受治療消除體內的病毒,便可以把罹患肝癌的機會減至最低。

 

  我們的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猶如一座化工廠,負責處理身體內的毒素,再排出體外,但一些生活及飲食習慣卻可能會很傷肝,例如若經常食用一些含有大量毒素或亂服中西成藥,便可能會傷及肝臟,增加發生病變的風險。

 

小心病從口入 注意飲食助保肝

 

  此外,進食一些不潔的海鮮亦可感染甲型肝炎引起急性肝炎,雖然甲型肝炎不會長期留在體內,但炎症始終會令有傷肝臟;而長期及大量攝取酒精,不但會增加肝臟的負荷,也會引起脂肪肝及肝硬化甚至癌變,所以飲酒絕對應淺嚐即止,本身有肝病者則最好滴酒不沾。

 

  很多人喜歡徹夜工作,又或煲劇、打機娛樂自己,其實定時及足夠的休息是肝臟復原的重要助力,經常捱夜則會削弱肝臟自行恢復的能力,對身體有害無益,因此要可免則免。

 

提防乙肝丙肝 早作提防減病變

 

  乙型及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要成因,前者已經可以透過接種疫苗早作預防,後者雖未有疫苗保障,但現時已經有藥物可以有效清除潛藏的病毒,截斷病毒持續傷害肝臟,故丙肝患者應該盡早接受治療,以便減低對肝癌帶來的威脅。

 

  預防之外,及早發現病變也是對抗肝癌的重要一環,因為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便愈高,治療選擇也愈多。

 

  不過,肝臟出現病變有時未必有明顯徵狀,因此需要定期檢查,例如抽血驗檢肝酵素便是其中一個方法,只是當腫瘤不是太大是,單從肝功能未必能夠反映,有時也需要檢驗肝臟的生物指標──甲胎蛋白的水平,定時也需要做一些影像檢查,如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等,幫助醫生更全面分析肝臟的情況。

 

人人定期驗肝 減低肝癌威脅和影響

 

  肝臟健康對維持身體機能正常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它,日常要注意飲食及作息之外,到四、五十歲便要開始定期驗身,監察及了解肝臟及其他器官的健康狀況,而乙型及丙型肝炎帶菌者則不論年齡,也應每半年驗一驗肝,以便盡早察覺及治療肝臟病變,才能減低患癌的威脅和影響。

 

 

以下是一些預防肝癌的要點:

 

•接受乙型肝炎預防疫苗注射

•患有丙型肝炎應接受治療清除體內病毒

•避免飲酒和吸煙

•注意食物衞生,避免進食發霉或不潔的食物

•採取措施減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傳染風險

•保持均衡飲食,多進食蔬果及避免進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保持健康體重,恆常運動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東網透視:港男單車闖台灣武嶺 抗癌不倒

單車運動讓蕭鍵民(左圖)在抗癌路上重新站起來,找到目標和成功感。(黃偉邦攝/受訪者提供)
 
1/4
 

在台灣武嶺海拔3275公尺的公路最高點,「不倒騎士」蕭鍵民腳下的單車齒盤飛快地轉個不停,任由寒風冷雨往臉上拍打,亦無阻他「超班」挑戰登頂。對於患上鼻咽癌的他來說,在接受密集式電療和化療後,下床做運動曾經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憑着堅毅意志和癌友的支持,他強忍雙腿疼痛的折磨,抹去男兒淚,逐步遊遍香港山徑,練回一身肌肉,去年冬天更踩足100公里單車,環繞台灣。

去年底,蕭鍵民與7名癌症康復者,倣效台灣癌友組織成立「不倒騎士」單車隊,招募癌友參與台灣單車環島遊,定期相約一起練習,推廣「運動抗癌」。蕭鍵民說:「我知自己條路好難行㗎。」但在崎嶇曲折的單車路上,他與癌友們互相扶持,永遠不倒,在抗癌路上亦如是。

4年前患上鼻咽癌的蕭鍵民,曾以為患癌等於死亡,確診後背着妻兒忍泣。在患癌首年,體重曾一個月暴跌30磅,每星期需接受6次電療和1次化療,接受一整年療程後,他的四肢肌肉疼痛乏力,口水腺都被切除,容易口乾,心肺功能亦變差,即使跑步跑至喘氣,每分鐘心跳率亦只得40多下。他說:「莫講跑步丶打籃球等劇烈運動,連平日上落巴士都腳軟。」

直至3年前他從病友組織接觸到「運動抗癌」 活動,生活變得積極,由在公園散步,慢慢嘗試登山遠足,練好腳骨力,加強心肝功能。去年11月,他更隨癌友組織到台灣踩單車,用10日環遊全島1100公里。期間他試過落斜收掣不及,整個人凌空被拋離車外,幸好只輕微擦傷。為了改進「三腳貓」功夫,回港後他每星期到馬鞍山梅子林練習。

「有前輩說,在梅子林一口氣踩到來回10次,就夠班去武嶺喇。」於是,他默默苦練,跌跌碰碰,僅以4個月便「超班」滿師。他之後又再飛到台灣,展開另一段50公里的武嶺旅程。

「噗噗、噗噗,40下,60下。哇!180。好耐無試過感受心跳得咁快。」蕭鍵民今年5月與6名朋友,冒兩日風雨踩單車登上了武嶺,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雖然心臟因高山反應跳得異常地快,小腿差點抽筋,又差點喘不過氣,眼前景觀只有灰濛濛一片,卻在他心裏掀起抗癌路上無數感觸,「重拾人生目標,再努力達成,感覺真好。」

單車環島遊是每年台灣癌友組織年度盛事,香港亦有代表參加。(受訪者提供)

在崎嶇的抗癌路上,癌友們互相扶持,永遠不倒。(受訪者提供)

蕭鍵民接受化療後,容易感口乾,做運動時比其他人飲用多兩至三倍水。(黃偉邦攝)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呼籲重視癌症預防

 

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例可以得到預防。預防為癌症控制提供了最具成本效益的長期戰略。

煙草

煙草使用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單一最大可避免風險因素,估計每年導致22%的癌症死亡。2004年,740萬癌症死者中,有160萬由煙草使用導致。

吸煙可導致多種形式的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腎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和宮頸癌。大約70%的肺癌負擔單單由吸煙引起。二手煙(也稱為環境煙草煙霧)已被證明能夠使不吸煙者罹患肺癌。無煙煙草(也被稱為口用煙草、嚼煙或鼻煙)可導致口腔癌、食道癌和胰腺癌。

 

無煙草行動
缺乏運動、飲食因素、肥胖和超重

 

調整飲食是控制癌症的另外一項重要方法。超重和肥胖與多種類型的癌症相關,如食道癌、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和腎癌。飲食中水果和蔬菜含量高可能對抵抗多種癌症起到保護作用。相反,過量食用紅肉和腌制肉類可能會增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另外,預防與飲食相關癌症的健康飲食習慣還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定期鍛煉身體、保持健康體重加上健康飲食可大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應實施國家政策和規劃,以提高認識並減少對癌症風險因素的接觸,保證向人們提供采用健康生活方式所需的信息和支持。

 

飲食和身體活動
酒精使用

 

酒精使用是導致多種癌症的一項風險因素,包括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和乳腺癌。罹患癌症的風險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人們在大量飲酒的同時還大量吸煙,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會大幅提高。與酒精相關的特定癌症類型在男性和女性群體中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平均攝入水平的差異。例如,男性中因酒精引起的口腔癌和口咽癌占22%,而女性的相應負擔則降至9%。這類性別差異還體現在食道癌和肝癌方面(Rehm et al.. 2004)。

 

健康主題:飲酒
感染

 

傳染性病原體導致的癌症死亡在發展中世界占將近22%,而在工業化國家則占6%。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肝癌;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導致宮頸癌;幽門螺旋菌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在某些國家,血吸蟲等寄生蟲感染增加了患膀胱癌的風險,而在其他一些國家,肝吸蟲增加了膽管出現膽管癌的風險。預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種及傳染和感染的預防。

 

健康主題:感染性疾病
環境污染

 

帶有致癌化學物質的空氣、水和土壤環境污染導致的癌症占癌症總病例的1–4%(IARC/WHO,2003)。飲用水或室內和周圍空氣污染可能會帶來環境致癌化學物質暴露。在孟加拉國的砷污染地區, 5–10%的癌症死亡可歸因於砷暴露(Smith,Lingas&Rahman,2000)。致癌物暴露還可因化學物質造成的食品污染而發生,如黃曲霉毒素或二惡英。燃煤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使肺癌發生風險加倍,尤其是對於不吸煙的婦女而言(Smith,Mehta&Feuz,2004)。全世界由於家用燃煤導致室內空氣污染而造成的肺癌死亡約占肺癌死亡總數的1.5%。家庭用煤情況在亞洲尤為普遍。

 

公共衛生和環境
職業致癌物

 

在工作環境中,有40多種物質、混合物和暴露情況對人類有致癌性,它們被歸類為職業致癌物(Siemiatycki et al., 2004)。職業致癌物與肺癌、膀胱癌、喉癌和皮膚癌、白血病及鼻咽癌之間的因果關系已有很好的文字記載。間皮瘤(肺或胸腔外膜上的癌症)在很大程度上與工作相關的石棉暴露有關。

在工作環境中,有40多種物質、混合物和暴露情況對人類有致癌性,它們被歸類為職業致癌物(Siemiatycki et al., 2004)。職業致癌物與肺癌、膀胱癌、喉癌和皮膚癌、白血病及鼻咽癌之間的因果關系已有很好的文字記載。間皮瘤(肺或胸腔外膜上的癌症)在很大程度上與工作相關的石棉暴露有關。

 

健康主題:職業衛生
輻射

 

電離輻射對人具有致癌性。有關輻射風險的知識主要通過對日本原子彈幸存者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及對醫學和職業輻射暴露群體的研究得來。電離輻射可能誘發白血病和多種實體腫瘤,年輕時遭受暴露帶來的風險更高。據估計,居住地土壤和建築材料中的氡氣暴露占肺癌總數的3%至14%,成為繼煙草煙霧之後的第二大肺癌病因。家庭中的氡氣濃度可以通過改善通風和密封地板及牆面得到改善。電離輻射是一種基本診斷和治療工具。為確保使其益處大於潛在的輻射風險,應對放射性醫學操作做出適當規定,並進行正確操作,以降低不必要的輻射劑量,尤其是兒童。

紫外線輻射,特別是太陽輻射,對人體具有致癌性,可導致所有主要類型的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和黑素瘤。2000年,全球共診斷出20多萬例黑素瘤病例,還有6.5萬例黑素瘤相關死亡。避免過度暴露,使用防曬霜和保護性服裝都是有效的預防性措施。基於紫外線發射型膚色儀器與皮膚和眼黑素瘤之間的相關性,該設備現在也被列為對人類致癌類。

http://www.who.int/cancer/preventio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