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藥聞: 研究指出藥劑師能有效減少藥物出錯

住院期間,醫生團隊會因應病人的情況調整藥物。若病人出院時未有留意這些藥物更改,因而繼續服入院前的藥物療程,便有機會導致嚴重的藥物事故。澳洲一項研究證明藥劑師在病人出院期間參與藥物管理能有效減少藥物出錯,反映藥劑師在藥物管理扮演著重要角色。

 

藥劑師的參與大大減少了用藥出錯

澳洲墨爾本阿爾弗雷德醫院藥劑師Erica Tong檢閱了2015年3月至7月期間的病人出院摘要。研究發現,在沒有藥劑師參與病人出院過程的情況下,有61.5%的病人出院摘出現至少一項藥物錯誤。相反,若在有藥劑師參與病人出院過程的情況下,則僅有15%的病人出院摘出現同類型錯誤。結果反映藥劑師將藥物出錯的風險降低達46.5%。

 

澳洲醫院藥劑師協會(SHPA)的首席執行官Kristin Michaels表示,病人出院期間是藥物出錯的高風險時期。由於醫療機構互通的電子藥物記錄尚未普及,不少國家都由藥劑師負責有系統地執行藥物整合程序。藥劑師能為病人提供藥物諮詢,並幫助他們了解在住院期間作出的藥物更改。

 

世界各地正積極減少藥物出錯

各種藥物問題 (包括藥物資料出錯、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等) 大多也發生於入院、出院甚至轉換病房期間 。澳洲每年大約有23萬人因藥物問題入院,涉及的醫療開支高達12億澳元,當中75%的個案是可預防的。

 

雖然新加坡沒有公佈有關藥物出錯的統計數字,但其醫療系統亦正在面對相關問題。新加坡預計2030年的老年人口將會超過90萬,佔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由於老年人通常患有多種疾病及用藥種類較多,他們屬於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高風險族群。 新加坡衛生部亦已意識到改善藥物安全的重要性,並積極成立不同護理團隊,希望減少藥物管理不善的問題。例如,老年護理過渡團隊(ACTION)便是一個跨部門的工作小組,負責為出院的病人提供過渡性護理,減少病人重複入院的風險。團隊內的藥劑師負責整合、檢查及核實處方藥物,幫助減少與藥物相關的問題和錯誤。

 

其他國家亦意識到過往過份依賴醫生的醫療模式並不能應付日漸增加的醫療需求,並成立護理團隊為病人提供不同領域的護理服務。例如,澳洲政府正研究授予藥劑師更改慢性病患者藥物處方的權力。

 

資料來源:

http://today.mims.com/topic/medication-errors–here-s-how-a-pharmacist-can-help?country=HongKong&channel=GN-Health-Wellness&elq_mid=13399&elq_cid=9143

文章撰寫: 註冊藥劑師姚瑞麒

[圖片轉載自iStock]

 

http://www.derc.org.hk/en/news-detail.php?id=373

藥物漂白膚色 英患腎癌黑人婦:像失去自我

愛德華茲因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令其皮膚慢慢變白。
 

 

英國一名女子在接受癌症治療後,稱自己失去了黑人的身分,原因是治療過程中,因藥物的副作用令其皮膚慢慢變白。不過,有些不知內情的人出言指責,指她是將膚色漂白,想成為白人,令她感到受侮辱。

現年54歲的愛德華茲(Paula Edwards)在2012年確診患上末期腎癌,當時她獲醫生告知只有12至18個月壽命。但5年過去,寶娜不單沒有被癌症打敗,並且繼續從事社區護理員工作。在過去一年,愛德華茲曾接受4次手術,並要服用一種名為「Votrient」藥片。

不過,這些藥片有副作用,導致愛德華茲的舌頭和手部長出水疱。但最讓醫生費解的是,愛德華茲的膚色在治療期間由黑轉白,諾定咸市醫院的醫生不惜聯絡美國的專科顧問醫生了解原因,對方答覆指部分人在治療過程中,是會發生這種情況,包括另一名亞裔病人,不過她的例子比較明顯。

愛德華茲說她皮膚的顏色有機會繼續轉白,直至好像白人一般。她表示她是從2014年5月時開始發覺這轉變,當時她和女兒合照,發現膚色白了但不太明顯,直至11月時皮膚愈來愈白。

在治療期間,愛德華茲如常上班,雖然她的朋友說她仍然擁有可愛的笑容和色音,但自己卻覺得不一樣。有些不了解內情的人甚至指責她將膚色漂白,想成為白人。愛德華茲表示此言是侮辱了她。

駐英國記者章怡報道

http://hk.on.cc/

 

 

癌專家批藥廠不減價 嘆病人難負擔 盼利潤補貼藥物

 

     

 

【明報專訊】癌症治療的選擇愈來愈多,「副作用」卻是藥費飈升,病人雖有機會延長生命,但財政負擔沉重。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臨牀腫瘤科部門主管董煜質疑部分藥廠透過改變藥物注射方式等延續專利,是導致藥費高昂的其中一個原因。他稱明白藥廠需收回研發成本,但眼見病人負擔不起仍「企硬」不減價,形同「敲詐」政府資助。他期望藥廠將長期病藥物的部分利潤補貼癌症藥物,同時為服用標靶藥一段時間後仍見療效的病人提供「包底」付藥費。

指長期病藥利潤高

明年初退休的董煜是少數願公開批評藥費貴的醫生,問他不怕藥廠不滿?他說:「永遠不想見到病人因負擔不起藥費,明明有藥可用,卻用不到」。他說,從來不是要藥廠做虧本生意,但藥廠純利每年均有增長,「是否可以讓一步?」

質疑改注射方式延續專利

本港每年逾2萬宗癌症新症,且逐年增加,但對比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卻是小巫見大巫;其他國家和地區亦是類似情况。董說,「大部分癌症病人幾年內離世,賺錢的是長期病患,他們一旦服藥便不會停。」長期病藥物利潤既高,倘藥廠願意拉上補下,癌症藥便有減價空間。他形容補貼藥費是「道義上的責任」,「健康是生存權利,為何要用來牟取暴利?明知病人買不起,其實即是敲詐政府」。他說,政府不能將資源傾斜於某類病人,藥物定價太高,不符成本效益,便不會納入藥物名冊,「始終是公帑,不可以當政府有無窮資源」。

他說藥物研發步驟繁複,因此定價較高或申請專利是公道。然而部分藥廠會設法延續藥物專利,如最初推出靜脈注射,當專利即將到期,便加推皮下注射,且定價一致,「皮下注射較方便,有得選,於是大家又轉用新藥」。即使有非專利藥廠其後生產靜脈注射藥物,能搶佔市場的機會不高。

董煜認為,美國馬里蘭州的經驗值得參考,當地5月通過新法例,非專利藥物的價格若不合理地飈升,例如一年加價超過50%,藥廠須罰款。他承認藥物定價普遍由藥廠總公司決定,香港分部未必能作主,因此要靠歐美政府「出手」。

倡藥廠承擔部分標靶藥費

不過港府亦非無事可做,董認為政府可推動多方面合作,包括目前試行的藥廠「包底」方案。他解釋,標靶藥不可根治癌症,第一代標靶藥大部分在用藥7至8個月後失效,新一代則有效兩三年。上述方案指醫管局將藥物納入名冊,政府資助或病人自費特定期限內的藥費,其後倘藥物仍見療效,則由藥廠承擔病人繼續用藥的支出,分擔風險。

(貴藥系列 二之二)

明報記者 袁樂婷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藥廠:定價考慮成本成效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標靶藥非靈丹 董煜嘆難戳破病人希望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

免疫治療現生機 延長癌末患者存活率、重拾生活品質

76歲的賴先生罹患黑色素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至淋巴結,腫瘤遍布手指頭、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轉移,就醫時已因腫瘤腫脹只能臥床,收治該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病人初到門診時,身體十分虛弱,但求生意志堅定,家屬亦希望積極治療,經醫療評估及說明後,適合為其施行免疫療法,如今病人笑逐顏開,已可去公園散步。

張義芳表示,賴先生從去年5月開始進行每三週一次的免疫治療,共執行了九次療程,原先只能臥床的他不僅可以自由行走,腫瘤範圍也逐漸縮小至只剩下小手指,體力與氣色都看得到顯著的進步,過去黑色素瘤末期病人5年存活率小於一成,免疫治療問世後,接受治療的病人不但皆可重拾生活品質,更有約20%的病人可維持長期存活。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圖/ingimage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 圖/ingimage

免疫療法主要在於提升病人自體免疫力對抗癌細胞,部分病人會因為免疫力功能增強而產生發炎性的不良反應,如皮膚紅疹、腸胃炎、肺炎、肝炎、腎炎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

有鑑於此,馬偕紀念醫院結合血液腫瘤科、肝膽腸胃科、胸腔內科、腎臟內科、內分泌科及皮膚科等專科醫師、護理師等組成「免疫腫瘤治療團隊」,特別的是,團隊中還囊括急診醫學科醫師。張義芳表示,急診醫師加入,更能在第一時間掌握病人產生免疫不良反應的各種變化,做出適當處置。

免疫治療成全球癌症治療趨勢

由於免疫製劑在2010年有顯著的發展與突破,目前免疫療法在台灣已被核准之適應症包含黑色素瘤末期及非小細胞肺癌,國際及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且成效良好之癌症多達二十幾種,除了自體免疫不良的病人不適用此項療法外,大部分癌症晚(末)期病人皆有不錯反應。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病人須每2至3週接受治療、每月回診追蹤,約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等待身體啟動免疫毒殺癌細胞的機轉。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4/2602765

靠人工智慧預測癌症 預防醫學成趨勢

台北醫學大學與IBM聯合舉辦2017國際醫學資訊聯合研 討會,討論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應用現況與趨勢, 以及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方法及途徑。圖為與會來賓合 影。 (台北醫學大學提供)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傳真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18日電)人工智慧可以預測癌症,北醫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今天說,正在研究預測肝癌模組,利用病人過去看診紀錄,可以預測1年內會不會得到肝癌,準確率達8成。

台北醫學大學與IBM聯合舉辦2017國際醫學資訊聯合研討會,主題為「創新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應用於醫療照護」,邀請美國、希臘、卡達、西班牙、台灣中研院等國內外學者專家發表相關研究,討論人工智慧在醫療照護領域應用的現況與趨勢,以及如何實現精準醫療的方法及途徑。

李友專傍晚受訪時表示,研討會發表議題多元且豐富,有學者研究如何利用智慧型手機建立產婦母乳哺餵量表評估系統,記下產婦在住院期間的母乳哺餵狀況,協助院方評估是否要轉介並追蹤後續狀況,減少人為疏失及資料重複記錄等情形。

北醫醫資所也運用資料探勘技術建立代謝症候群預測模型,從參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65歲以上長者資料,預測是否為高危險代謝症候群患者,有助預防疾病發生。

李友專表示,北醫今年6月已率先導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可輔助體系內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以及台北癌症中心的腫瘤科醫師進行診斷治療。

李友專說,如治療特別困難的癌症病人,每次都服3顆藥,但其中一種藥物產生抗藥性,人工智慧可以蒐集、提供最新的文獻資料給醫師,讓醫師清楚藥物之間的互動,來做最好的藥物選擇。

除了癌症治療,李友專表示,以人工智慧做醫療預測是趨勢,現在北醫也在研究新模組,利用患者過去3到4年的就醫資訊,預測病人什麼時候會得肝癌?會不會在1年內得到肝癌?準確率可以達8成。

李友專說,這樣的預測模式聽起來很神奇,但利用患者的資料,如肝長期慢性發炎,得到肝硬化、肝癌的機會愈大;或有些藥物長期食用對肝會有比較大影響,也會增加肝癌風險,過去就診紀錄都是模組可以預測的基礎。

李友專表示,過去提醒民眾未來可能會有什麼疾病的風險,民眾常聽了也不當一回事;但如果告訴他,「一年後得到肝癌的機會很高」,民眾一定會努力改變生活習慣,預防性醫療有助減少疾病發生。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708180325-1.aspx

射頻消融術灼熟肝癌

對於一些無法做手術的肝癌病人來說,射頻消融術是一項較新而具療效的手術,適用於治療初期的原發性肝癌,亦常用作為轉移性肝癌的局部治療。根據醫學文獻數據顯示,體積小過兩公分的肝癌,射頻消融術帶來的療效非常接近手術。

 

外科手術切除和肝臟移植是治療肝癌的最有效方案。然而,部分肝癌病人確診時肝功能受病患影響變得太差,不適宜進行肝臟切除手術;至於肝臟移植則因為肝臟供體十分短缺,以此肝臟移植未能廣泛應用於治療肝癌。

 

探針電流產生熱力殺死腫瘤

針對不適合接受肝臟切除手術的患者,射頻消融術是另一可行的治療選擇。射頻消融術是利用儀器發出電流,從而令組織中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產生振動,繼而產生熱能殺死細胞。

 

進行治療時,醫生會在超聲波或電腦素描影像監察下,將特製探針插入腫瘤位置,然後將目標位置加熱至攝氏六十度以殺死癌細胞。治療位置的大小取決於探針的尺寸而定,較大的腫瘤需或需要重覆療程,而療程的時間亦需視乎所選用的探針而有所不同,每次需時約十多至二十分鐘。

 

射頻消融術可以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患者接受局麻醉並配合靜脈滴注鎮靜劑後經皮穿刺進入患處,若腫瘤位置太貼膽囊或隱閉,便可能需要選擇第二種方式的開腔手術,病人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創傷性會較大。

 

與手術同用 消滅更多癌細胞

臨床上,射頻消融術適合用於治療細小(小於三公分)至中型(三至五公分)的肝癌,有時更會與手術合併使用,例如病人肝臟有兩個腫瘤,一個較大便以手術切,較細的便可用射頻消融術處理,以保留更多的肝臟組織維持身體運作。

 

病人是否適合接受射頻消融術要視乎腫瘤大小及位置而定,過去研究顯示若腫瘤位置接近血管,可能會產生散熱效果而影響控制的效果。

 

假如手術或射頻消融術也無法進行,肝癌患者則可能要考慮經導管動脈化學栓塞(TACE)治療,透過化療及堵塞供應養份給腫瘤的血管,令腫瘤無法繼續生長。醫生會從股動脈放入導管至肝動脈,再深入到供應腫瘤的動脈支流,然後放入化療藥物,讓藥物集中在腫瘤產生作用,盡量減低對正常肝細胞的破壞,同時亦會用物料將血管栓塞,藉以阻遏腫瘤的生長。

 

化學栓塞助遏制腫瘤生長

現時原發性肝癌於全球最常見癌症中排列第五位,每年有超過五十萬宗病例,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而單在香港每年有約一千八百宗新症。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已被證實為會增加患上肝癌的風險,本港約有8%10%人口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雖然目前未有療法可以徹底根治乙肝,但若能透過定期檢查跟進,有助及早發現病變,不但可以提高治癒的機會,治療的選擇和療效也會較理想。

 

資料由香港綜合腫瘤中心提供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2789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成立於2007年,是一個政府註冊的非牟利福利慈善組織。 由一群藥劑師成立,運用專業知識為院舍長者提供藥療服務,並改善長者用藥問題。主要服務包括到訪藥劑師服務、電腦化藥物記錄、自動化藥物包裝服務及電子派藥系統、藥物知識及藥物管理培訓。
 

http://www.pcfhk.org/hk/

 

網上醫療資訊多錯誤 藥劑師推網頁助查證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推出藥物資訊網頁,建議市民使用。(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1/2
 

 

港人常瀏覽的網上醫療資訊多有錯誤。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在今年4月透過市民常用本地和海外健康網頁,及香港大型醫療保險公司所提供的資訊作全面分析,了解其資訊是否正確及有實證支持,結果顯示市民常用的健康資訊網頁及醫療保險公司所提供的醫藥資訊,不正確及誤導的情況十分普遍。有見及此,學會轄下的藥物教育資源中心在今日正式推出全新的藥物資訊網頁( http://www.derc.org.hk),為全港首個全由藥劑師管理及監督,確保所提供的醫藥資訊正確、中立、有實證支持,建議市民使用。

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指,有市民曾於香港Baby Kingdom論壇查詢一款名為Avamys藥物可否供兒童使用,有不知名網友留言指出,兒童連續使用「Avamys半年都不會有問題」,但其實臨床證據只能證明連續使用12星期不會明顯增加流鼻血風險,並不是所說的半年。

至於「全球華人藥物資訊網」亦錯誤將「撲熱息痛」列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誤指成人每日最大劑量為3克,其實成人每日最高劑量為4克,「寫到好似係專家咁,但實情好粗疏!」

另外,商務印書館網上所介紹的癌症醫療書刊,亦誤導讀者,有文章簡介指出拒絕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比接受正統療法的病人存活時間長4倍,「無可能有4倍咁多!」資訊有可能令癌症病人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及拒絕有實證支持的療法。

香港兩大醫療保險公司網上資訊亦有錯誤,其中一間公司指,暴露在夏日陽光下15至20分鐘,身體已能儲備足夠一年使用的維他命D,或會影響市民吸收足夠的維他命D。雖然有關網頁已有免責聲名,但崔俊明強調「唔代表可以亂講!」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629/bkn-20170629113125974-0629_00822_001.html

醫生愛打Band, 臨床腫瘤科專科傅惠霖醫生

 

醫學與音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行醫與打 Band,更是「大纜都扯唔埋」。然而,閱畢這篇訪問之後,你或許會徹底改觀。臨床腫瘤科專科傅惠霖醫生細說行醫與打 Band 是他生活中離不開的事情。無論平日工作多忙碌,傅醫生也會抽空玩玩音樂,因為醫治病人為他帶來滿足感,音樂則是陪伴他成長的生命養分。

 

F:傅惠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L:Helen Law (筆者)

 

 

L:傅醫生,請問你讀書時代是否「尖子」(成績優異)?何時立志行醫?

 

F:我讀書成績談不上優異,中學時期大約考頭十名之內。我不算是非常勤力「咪書」的學生,因為我喜歡玩。當然,我懂得分配時間,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兩方面取得平衡。

 

其實,中五之前我的人生方向仍然很迷惘,沒想過將來要從事甚麼職業。直至中五那年,我到某醫院探病,遇見一位又高又帥、身穿白袍的醫生,心生景仰。當時我心想:我現在只是中五,仍有機會當醫生。於是就這樣下定決心唸醫科。結果也如我所願,會考和預科成績都達標,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L:可否談談父母和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F:小時候,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只要我成績保持到一定水準,他們便容許我有自己的娛樂。父母完全沒有強迫學這樣學那樣,不過,我喜歡音樂是從小耳濡目染培養出來的。當時是五、六十年代,父親常常在家中播唱片,是那種七十八轉的唱片,又會聽收音機……日子有功,慢慢便耳熟能詳。

 

L何時開始夾Band?特別喜愛哪一類音樂?為甚麼?

 

F:記得我就讀中三那年,很流行玩結他,我買了一支價錢相宜的結他自學,算是無師自通。但說到真正開始夾Band,是由中六開始。當時我在華仁書院唸書,閒來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書友一起夾band,也會在一些聚會上表演。

 

我喜歡的音樂排序為流行音樂、爵士樂和古典音樂。我自小便喜歡聽流行音樂。50至70年代期間,歐西流行曲盛行,樂壇百花齊放,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創作湧現,最經典的是Elvis Presley、Beatles、Rolling Stones、Richard Grieve, BEE GEES……等等,收音機也經常播放他們的歌,所以我是聽他們的歌長大。本地音樂方面則有麗的電視台的青年音樂節目,流行樂手如 Teddy Robin、Lotus和Andes Nelson等等,看著別人玩音樂玩得投入和享受,自己也希望樂在其中。另外,當時也有國語時代曲,歌手方面有周璇、白光,但我卻偏愛英文歌曲。

 

 

 

 

Rock & Roll節拍簡單,抒發情感,反映社會現實,令人容易有共鳴。我喜歡流行音樂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學時代經常參加舞會,可以在活動中玩音樂、跳舞和「識女仔」,直至30歲後開始喜歡爵士樂(Jazz)。爵士樂與流行音樂差異很大,Jazz高深得多,要懂得玩Jazz必須有一定的音樂造詣,至少要熟悉樂理。

 

L:你懂得玩哪些樂器?你會怎樣形容你對音樂的熱愛程度?

 

F:我懂得彈結他、低音結他和打鼓。我會說,音樂是我唯一的嗜好,而且愈來愈熱愛和享受。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然而,獨個兒打鼓和彈結他是很沉悶的事情,我真正喜歡的是夾band。夾band的精髓在於一組人有著共同目標,彼此合作、互補、培養默契、反覆練習、精益求精,最後完成一首歌曲。簡單說,夾band是自娛娛人,自己享受,觀眾又欣賞,那種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

 

L:現時工作繁忙,是否仍會定期夾band?與你一起夾band的都是醫護界中人嗎?

 

F:Work hard, play hard!無論工作多忙,我也會抽時間玩音樂。基本上每月會有一個週日的下午,與其他band友一起jam歌。我的band友來自各行各業,包括醫生、牙醫、律師、工程師……雖然各有各忙,但音樂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如果即將有演出,我們會盡量遷就彼此的檔期,加時練習,務求做到最好。其實,我們在台上演出,可以看到台下觀眾的反應,例如他們是否專注?有沒有一起打拍子?身體有否隨著拍子擺動?曾經遇過非常投入的觀眾,在我們演出期間情不自禁地起來跳舞,這是我們最喜歡見到的。

 

 

L: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平日與孩子有甚麼互動?對孩子有甚麼期望?

 

F:我是個「民主」和「放任」的爸爸。兩名女兒年幼時,我給她們的時間較多,慶幸享受過一段親密的親子時光。如今兩名女兒已分別18歲和20歲,有自己的天地。我不會過份管束她們,也不會向他們發號師令;我對她們也沒甚麼要求,更從沒要求她們將來跟我一樣成為醫生。我只希望她們有自立的能力和活得快樂。

 

L有甚麼響你人生的重要事情?

 

F:我想應該是我決定當醫生吧!行醫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喜歡我的工作,為的絕對不是賺錢,而是幫到病人那種滿足感。能夠醫好病人,給他們一個重生機會,當然是最好不過;即使病人最終要離開,我也照顧了他們一段日子,陪伴他們走過最後一程。

 

行醫多年,見盡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深感人生無常。人生並不由得我們計畫太多,無論計畫得如何週詳……5年後要怎樣怎樣,或者10 年後要怎樣怎樣,當病痛一來,所有事情就泡湯了。因此,我覺得做人不必太執著,也無需太多計算,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珍惜當下就好了!

 

L作為腫瘤科醫生,你怎樣看「癌症」?

 

F:的確,近年愈來愈多人患上癌症,雖是不幸,但過去 30年以來,我看到癌症的治療方法翻了幾翻,技術的進步、藥物的突破、副作用減輕,能夠治癒的個案增加。許多數據均顯示,目前有一半的癌症能夠被治癒,更有八成的乳腺癌個案可以被根治。因此,患上癌症絕非「死路一條」,治療仍是有希望的。

 

我相信 30年後,可能憑一滴血已經可以診斷出癌症,而我們現時採用的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也很可能會被其他更先進的治療方法取替,例如「份子治療」和「基因治療」,甚至在發病之前已經被醫好。

 

L:行醫生涯有甚麼特別難忘的事情?

 

F:初入行,第一天踏入腫瘤科病房,我看見一名年約30歲的日籍乳癌患者躺在床上,她很年輕,長得很清秀,可惜她癱瘓了,因為癌細胞已擴散並侵蝕她的脊骨。當時初出茅廬的我大吃一驚,從沒想過那麼年輕的人會患上癌症,而且已經藥石無靈,生命正在倒數中(30多年前,治療方法和藥物的選擇十分有限)。

 

另一邊廂,我也見過存活了10年的癌症患者,癌細胞受控一段時間後出現轉移,患者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治療,卻依然健在。這對我是一個啟發:癌症患者的天空不是只有灰色的。「人生有幾多個10年?」10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可以看到兒女成長,由 3變成13歲,這是很珍貴的一段時光。作為醫生,醫治的往往不只是病人本身,而是如何實實在在地幫助病人及其家庭,這些並非金錢所能衡量的。

 

 

傅醫生給癌症患者的話:

 

許多人聽到「癌症」便已被嚇個半死,然而,現在是21世紀,癌症的治療方法跟我30年前入行時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目前,無論癌症的治癒機會、治療過程、藥物的種類、成效和副作用,都出現劃時代的進步。能夠根治癌症, 展開人生下半場,當然最好不過;即使有部分個案無法根治,醫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幫助患者保持生活質素,與癌共存。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跟癌症拼個你死我活;學習與它共存,互不侵犯,不少患者仍可過著愜意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我鼓勵患者切勿灰心,大家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擁抱希望!

末期肝癌的最新標靶治療

晚期肝癌的藥物治療選擇不多, 對於許多無法接受傳統治療或手術的患者來說,近年發展迅速的標靶治療成為患者的希望,多靶點式標靶藥物lenvatinib便可能是患者的新選擇,臨床研究顯示lenvatinib可以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並能改善整體存活期。

 

Lenvatinib是一種口服多受體酪氨酸激酶(RTK) 抑製劑,多靶點的特性可以針對參與腫瘤細胞增生有關的VEGFR2VEGFR3FGF及其亞型的多種細胞因子產生抑製作用。而根據剛在美國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2017年年會上的口述彙報形式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lenvatinib可用於一線治療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細胞癌(uHCC)患者並能帶來理想的療效。

 

有關研究是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籤、非劣效的3期研究,用於比較lenvatinibsorafenib作為uHCC患者一線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來自21個國家的954名患者被隨機分組接受12毫克或8毫克lenvatinib,或每日兩次400毫克sorafenib

 

結果發現,接受lenvatinib治療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3.6個月,比sorafenib12.3個月為佳;而接受lenvatinib治療組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更長達為7.4個月,較sorafenib3.7個月長一倍;同時,接受lenvatinib治療組患者的客觀治療反應率達24%,達高於sorafenib9%。除肝癌之外, Lenvatinib亦用於治療甲狀腺癌及晚期腎細胞癌,並於去年相繼獲各地批准上市。

 

四十歲的李先生,年初證實患上原發性肝癌,當時病情已很嚴重,無法以手術方式清除腫瘤,而且由於腫瘤組織本身代謝異常或對身體產生影響而併發常見的伴癌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之一──皮肌炎,令患者無法正常吞嚥食物,需要插胃喉輸送營養液。

 

本來李先生適合使用慣常用於治療肝癌的標靶物Sorafenib,但由於這種藥不能搗碎服用,惟原粒又無法經胃喉進入身體,幸而lenvatinib是膠囊,內裏是藥粉,可以通過胃喉,令病人可以接受針對性的治療。

 

接受標靶治療後,李先生的癌症指數持續下跌,肝功能亦逐步改善,皮肌炎狀況也慢慢好轉,待病人的身體狀況好轉後便可以接受更進取的治療,希望能夠進一步改善病況。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位於右上腹,分為左右兩葉。肝癌大致可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兩類,原發性肝癌包括「肝細胞癌」(HCC) 及「膽管細胞癌」(ICC),前者最為常見。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四位,每年有逾一千八百宗新症,並奪去近一千六百人的性命,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病人確診時肝癌已到晚期階段,一般也難以通過手術清除,化療及電療的療效亦十分局限,而標靶治療便提供了只針對癌細胞、但不影響正常組織的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和減緩惡化。

 

及早發現有助提升肝癌患者痊癒的機會,如懷疑患病或相關徵狀,如黃疸、腹痛、無故食慾下降及消瘦等等,便應盡早求醫,而有肝癌風險的人士,如患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肝硬化、膽管炎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病患,便應定期檢查及提高警覺。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