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統合分析指高危EB病毒譜系與南中國鼻咽癌風險密切相關

港大醫學院蔣國誠教授(中)和楊萬嶺教授(右)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特定的EB病毒變異體與南中國地區的鼻咽癌有顯著關聯。
港大醫學院蔣國誠教授(中)和楊萬嶺教授(右)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特定的EB病毒變異體與南中國地區的鼻咽癌有顯著關聯。
港大醫學院統合分析指高危EB病毒譜系與南中國鼻咽癌風險密切相關。
港大醫學院統合分析指高危EB病毒譜系與南中國鼻咽癌風險密切相關。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七成南中國地區的鼻咽癌患者感染高危EB病毒。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七成南中國地區的鼻咽癌患者感染高危EB病毒。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特定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變異體與鼻咽癌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鼻咽癌在南中國地區尤為常見,被視為該癌症的流行區,其發病率至少比世界上非流行區高出20倍。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病原體 PLoS》期刊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為未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對人口篩查和診斷測試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鼻咽癌又稱為「廣東癌症」,在廣東、香港等南中國地區及東南亞尤為普遍,主要影響30至60歲的男性,其成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環境和病毒。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已證實EB病毒與鼻咽癌有百分百的關聯,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EB病毒在鼻咽癌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

背景
EB病毒與鼻咽癌的發展密切相關。然而,近期由港大醫學院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團隊進行的研究顯示,某些EB病毒變異體可能會增加個別人士患上鼻咽癌的風險。鼻咽癌通常在疾病晚期診斷出來,早期檢測將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並減少治療帶來的長期副作用,因此持續研究和提高公眾對鼻咽癌致病因素的認識十分重要。

研究結果及意義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香港兩個數據集和廣東一個數據集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的綜合分析,這些數據集包括總共279個鼻咽癌患者和227個健康人群的EB病毒基因組序列。研究顯示,約七成鼻咽癌患者存在高危的EB病毒單體型,而在健康人群中僅約三成人攜帶此EB病毒。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透過分析九個與高危EB病毒譜系相關的基因標記,可能有助預測鼻咽癌的存在,意味著這些基因標記未來可能成為鼻咽癌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

首席研究員、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科及青少年醫學系蔣國誠教授認為,該研究識別出一種特殊的高危EB病毒譜系,為未來研究鼻咽癌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有助在香港和中國南部等流行區開發針對性篩查和診斷測試,最終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蔣教授表示:「通過分析在中國南部的大量數據集,我們確認EB病毒基因組EBER2區域附近的特定遺傳變異與鼻咽癌有關。這些高危變異緊密相關,形成一個更大的高風險組合。」

研究團隊
該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兼首席研究員蔣國誠教授,和同系的楊萬嶺教授共同帶領。主要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黃家和博士及許貴峰博士。其他港大醫學院合作研究人員包括臨床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的鄺麗雲教授和龍李梅瑞教授。

鳴謝
該研究由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並獲得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的鼻咽癌組織庫支持,並提供額外的鼻咽癌樣本。

【北上求醫】「北上消費」後香港人再興「北上求醫」 背後的驚喜和無奈

除北上消費外,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北上求醫。
除北上消費外,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北上求醫。

患有濕疹二十多年的羅小姐住在新界東區,今年八月起,她會定期北上大陸城市深圳,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注射生物製劑,每次出門來回大約三個小時。一樣的藥物,在香港屬於自費藥,在深圳注射一次的價格大約是香港價錢的三分之一。

對她來說,一年下來可以省下大約十萬港幣,在治療困擾多年的疾病上,也讓她看到曙光,「終於能夠睡到一場好覺。」

生物製劑在香港屬於價錢昂貴的自費藥物,為了以可負擔的價錢定期注射,羅小姐並不介意定期來回深圳與香港之間。

疫情後,香港與中國大陸於2023年2月全面通關後,香港人於假日「北上消費」已成為一股趨勢及潮流。除了購屋、飲食、娛樂之外,也有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北上求醫」。根據深圳市衛健委的資料顯示,2023年深圳共為港人提供70萬人次的診療服務。

但隨著更多像羅小姐的香港人「北上求醫」,也有專家提醒兩地醫療制度有別及相關法律風險。

除了牙科及身體檢查等較為普遍的項目外,港人北上接受的醫療服務,近年來亦多了癌症、罕見病的患者到深圳以低數倍的價格購買「天價藥物」。香港公立醫院排隊輪候時間長、私立醫院的收費昂貴,也是其中一個促使港人選擇到深圳求醫的誘因。

「現在終於能睡到一場好覺」

根據香港的濕疹關注組估計,目前香港有逾50萬人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羅小姐是其中一名被嚴重濕疹困擾多年的患者,情況最差的時候,她腳部的皮膚會有潰爛的情況,導致沒有辦法走路,身體上幾乎每一日都有傷口及流血的情況出現,「最嚴重的時候,每天幾乎要花上三個小時去包紮傷口。」

過去羅小姐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也曾以中藥調理了大約四、五年時間,「後來有瓶頸,情況比較反覆。」由於輪候公營診所皮膚科的時間過長,她亦不打算排隊,「實在太久。」根據香港衛生署社會衛生服務皮膚科新症預約的情況顯示,最少要等候兩年或以上。

今年早些時候,她得知生物製劑這種用以治療銀屑病、濕疹的藥物,能夠抑制免疫和減輕發炎反應,便有了想嘗試的想法。

然而,若要在香港的公立醫院注射生物製劑,首先需要符合三個條件才能獲得轉介,包括試過兩種口服藥後病情仍未受控、傳統治療引起較嚴重不良效果、沒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禁忌,而且輪候時間長。若到私家診所注射,則要面對費用高昂的情況,每針費用需港幣7,500至一萬元不等,並需定期進行注射。

在今年年中得知在深圳能夠注射生物製劑後,她申請了一個中國大陸的電話號碼,只需透過微信的程式,便順利在港大深圳醫院登記預約,她直言整個流程非常快捷及方便。這也是她第一次到深圳求診。

羅小姐說,因為事前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加上認為港大深圳醫院的口碑不錯,故她對於北上求醫並沒有太多的擔憂。

第一次注射了生物製劑之後,大約三天她已經看到皮膚開始出現好轉的跡象,再沒有「出水」的症狀,傷口也癒合得很快,「以前常常沒辦法睡覺,終於能睡到一場好覺,焦慮感也少了很多。」

相較於香港每針逾萬元的價格,羅小姐在深圳注射每針生物製劑的價格約人民幣三千元,同一款藥物,價格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每月花在注射生物製劑的金額約六千元。以能夠負擔的價格接受治療。看到病情的轉變,羅小姐直言終有盼望,生活質素也有大幅改變,「病了這麼多年,已經不敢有盼望,不會期望可以醫好。」

目前羅小姐大約每兩個星期就會到深圳一次,主要是到醫院注射一針生物製劑,「其實坐高鐵上去很快,整個注射的過程也很快,可能我早上11點半到,中午12點就能離開了。 」

價錢相差近八倍的癌症標靶藥

同一間藥廠、同一種藥物,在香港及中國大陸的價錢往往相差幾倍以上。根據香港醫務衛生局的說法,由於香港與內地屬兩個不同關稅區,有各自的海關制度,故無法參與內地統一採購藥物。

過去高價藥物在中國大陸的情況也非常普遍,自2018年年中國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引起社會重新關注抗癌藥價格高昂的情況,後來中國大陸透過國家醫療保障局與藥廠談判,將藥物納入醫保藥品目錄,促使製藥公司降低藥品價格。

今年70歲的英姐於2022年確診為第四期的肺腺癌,她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頭一年她主要是服用在香港已加入藥物名冊、並成為專用藥物的第一代標靶藥,故當時未需要 高價自費藥,惟服用大約一年之後,身體開始出現抗藥性,需要轉為服用自費的第三代標靶藥。

70歲的英姐於2022年確診為第四期的肺腺癌。
70歲的英姐於2022年確診為第四期的肺腺癌。

轉藥意味著需要自費購買,英姐說,能9個月的份量為35萬港幣,即每個月藥物費用約為3.8萬元,並且需要一次性付款。雖然有需要的病人可向民間基金申請資助,惟需進行嚴格的經濟審查,「當時的感覺很徨恐,如果只是付一次35萬,那盡可(湊夠),但如果9個月後又要再看,那就像無底深潭,有多少個35萬呢? 」

後來英姐的女兒透過香港一個互助網路平台癌症資訊網得知,在深圳能以較為便宜的價錢購買相同的標靶藥,故於今年年初,她帶著母親開始到港大深圳醫院買藥,目前大概每個月需要到深圳一次,價格約人民幣五千元,價錢相差接近八倍。

當得悉有這樣的途徑買藥之後,並且能夠負擔得到,英姐說心情有較為安定下來。一開始的時候,她聽到有不同的說法,例如指這些在深圳的藥物是副廠藥物,即在原廠蘗物的專利權消失之後,其他藥廠仿製的藥物,「但那時候也覺得不要緊吧,畢竟價錢相差十倍。」

後來在香港覆診的時候,她把在深圳購買的標靶藥向香港醫生及藥劑師查詢,獲告知是同一款的原廠藥物,「我都要把藥先拿給醫生看,醫生說能服用,我才敢服用,會可靠一點。」昂貴的藥物對她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她希望將來香港亦可以降低藥價,「(在香港)見過有癌症病患是要賣樓來吃藥,真的有錢才有命。」

研究醫療經濟的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港人除了「北上消費」及娛樂之外,亦愈來愈人關注「北上求醫」的情況。除了藥物、手術等在兩地的差價較為巨大之外,香港公營醫院輪候時間過長、牙科服務不足的情況,亦是吸引港人到北上求醫尋求醫療服務的原因。

阮博文解釋,香港與中國大陸兩地的藥價差距巨大,主要是藥廠的同一款製藥在全球定價都不一樣,「特別一些高收入的國家,定價會高很多,主要是收回研發時的費用。

他指在人口較多、單一買家的國家,議價能力也會相對較高,「例如(中國大陸的)國家醫保,那麼議價能力就會很大。如果進了藥物名冊裡面,全國的醫保人口都能夠報銷那一種藥,那種藥就會很多人買,這種情況下,國家就可以把藥廠的價格按得很低。 「而香港屬於高收入地區、人口數量不多,「所以議價能力就沒有那麼強,故香港醫管局跟中國醫保能議出來的價錢就相差很遠。」

跨境醫療服務成趨勢

阮博文說,過去亦有香港人到大灣區求醫的現像出現,「在疫情之前,大部分都是去看牙科比較多。」近年香港政府致力推動大灣區的醫療融合,除了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的指定醫院及診所外,亦推動電子跨境健康紀錄、「港澳藥械通」等政策的落實。

除了北上購買「天價藥物」之外,亦有不少香港人會去深圳看牙、進行身體檢查、接受治療等。在疫情之前,Fion(菲奧)的家人有到深圳看牙的經驗,在疫情通關之後,她打算進行箍牙(牙齒矯正)的服務,對比了香港及深圳兩邊的價格與服務之後,她在小紅書上看到深圳其中一間牙科連鎖集團的推介,「於是就上去了做諮詢,諮詢完之後談的價錢是我能接受的。」

菲奧指,整個箍牙的療程大約是港幣1.5萬,至今已逾一年左右,途中她曾經嘗試這間診所的牙齒美白服務,大約一千元左右,「都是在美團上面付款購買,我覺得價錢很透明。」對於Fion來說,她理解有部分港人對於在深圳看牙會有擔憂,「但這個要看你的信心,我不覺得香港就特別好。」

在社群媒體小紅書上輸入「北上求醫」、「深圳看病」等字眼,不少香港人都有在分享他們北上求醫的經驗及原因,讚揚深圳的醫療質素,而當中大部分的選擇是港大深圳醫院或中國大陸的三甲醫院。然而,也有一些中國大陸網友留言表示:「希望香港人別來佔內地醫療資源」、「還是有大把香港人看不起內地,疫情時不願接受內地醫護援助。」

另一方面,近年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出現「陪診師」這個新興產業,主要服務是陪同看診、陪同手術、代取藥物及報告等,目前深圳亦有不少陪診師。位於深圳的陪診師小魚告訴BBC中文,目前香港人佔其客人總體的比例約五分之一,「一個禮拜一、兩個吧」,但她認為將來的需求潛力很大,「可能還有很多香港客戶不知道有這樣的服務吧。」

小魚說,香港的客人通常選擇港大深圳醫院,「但也有其他三甲的,做檢查的也挺多的,做腸胃鏡類、打麻藥的,醫院基本上都需要有人陪同。」她指基本上做完檢查之後的半小時就已經能夠拿到報告,整個流程都非常迅速。

香港的家庭醫生林永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自去年通關之後,亦發覺開始有些病人在大灣區進行了身體檢查、掃描等比較昂貴的項目之後,會拿報告給予香港醫生做一些診斷及治療,「疫情后、通關之後陸續都多了這樣的情況。」

港大深圳醫院或中國大陸的三甲醫院是多數香港病人的選擇。
港大深圳醫院或中國大陸的三甲醫院是多數香港病人的選擇。

林永和指,跨境尋求較為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在過去一直也有存在,「例如去泰國和其他地方以前都有,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那些報告的水準是好的,藥物或化驗的水準都是好的,早年我們有些擔心,因為簡體字我們看得不是太清楚,也有些病人是決定回來香港再檢查。 」

一般而言,若果在香港求診遇上醫療事故,病人可向香港醫務委員會進行投訴並且追究責任,相關個案會在醫委會進行訴訟及紀律研訊。若果香港居民在中國大陸求診時遇上醫療上的糾紛或事故,有機會出現「求助無門」的情況。

根據深圳衛健委的說法,當遇上醫療事故,若涉及各區屬醫療機構,可向轄區衛生健康局諮詢申請;如果涉及市屬及其它相關醫療機構,可帶備身份證、病歷等相關資料,向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或深圳市醫學會提出申請。

阮博文指跨國(境)醫療是全球性的現象,「醫療旅遊是很大的工業,很多國家都希望能夠開發這樣的市場,而且亦是一直在膨脹當中。」過去不少中國大陸的居民赴港就醫,但近年來出現逆轉的情況,對於去年有70萬人次到深圳接受診療服務,阮博文估計實際需求可能更加大,「70萬可能還是保守了一點,如果計算去買藥、看醫生、中醫、體檢、保健等,都是頗大的數目。 」阮博文認為,若果香港的醫療狀況沒有改善的話,會令愈來愈人選擇「北上求醫」,「這個趨勢會繼續。」

文章來源:「北上消費」後香港人再興「北上求醫」 背後的驚喜和無奈

【最新消息】港大醫學院全港性研究發現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預防癌症 糖尿病患者罹患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可降低約三成

大腸癌和肝癌是全球第三和第六大最常見的癌症。大腸癌由大腸腺瘤發展而來,這些腺瘤是大腸內膜的異常生長或息肉,可逐漸演變為癌症。儘管大腸癌篩檢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但目前仍未廣泛普及。至於肝癌,使用抗病毒治療只能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癌症風險降低一半,因此醫學界迫切尋找其他有效的防癌策略應對這兩種癌症的挑戰。

糖尿病會使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增加約兩倍,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正急速增長,從 1990 年的 1.485 億飆升至 2019 年的 4.379 億,預計全球患有大腸癌和肝癌的糖尿病患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良好的血糖控制已證實能有效預防心血管和腎臟疾病,但其對預防癌症的作用目前尚缺乏大規模研究。為此,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進行了兩項大型的全港性研究,以探討血糖控制與大腸癌和肝癌之間的關係。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醫院管理局的電子資料庫,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及研究。團隊比較良好的血糖控制(定義為平均糖化血紅蛋白 [HbA1c] <7%)和較差的血糖控制(HbA1c ≥ 7%)對糖尿病患者罹患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影響。

關於大腸癌的研究,港大研究團隊於2005年至2013年間辨識出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其中53.3%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1.5歲(±11.7歲)。在最長達13年的隨訪期間內,1,229名患者 (1.4%) 患上大腸癌。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血糖控制與較差的血糖控制相比,可將大腸癌風險降低 28%。隨著平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增加,大腸癌的整體風險亦會提高。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7.0%至<7.5%、7.5%至<8.0%、8.0%至<8.5% 和 ≥8.5% 時,風險分別增加34%、30%、44% 和58 % 。此外,研究結果亦顯示,與血糖控制較差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降低大腸腺瘤風險 13%。

關於肝癌的研究,在2001年至2016年間,研究團隊辨識出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其中52.2%為男性,平均年齡為61.4歲(±11.8歲)。在長達 17年的隨訪期內,有1,099名(0.8%)罹患肝癌,1,430名(1.0%)罹患肝臟失代償,978 名患者(0.7%)死於肝臟相關疾病。研究發現,與較差的血糖控制相比,良好的血糖控制能降低肝癌風險達30%、肝臟失代償風險達24% 以及肝臟相關死亡風險達30%。此外,研究團隊還觀察到,隨著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上升,肝癌風險亦逐步增加。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在7.0%至<8.0%、8.0%至<9.0%和≥9%時,患者的肝癌風險分別增加29%、67%和71%。對於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和脂肪肝等高風險族群來說,血糖控制得宜對防癌效果尤為顯著。

領導這兩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司徒偉基教授和張嘉盛醫生表示:「研究結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以減低大腸癌和肝癌的風險。除了目前已知的大腸癌篩檢和抗肝炎病毒的治療外,我們的研究明確指出控制血糖是有效降低大腸癌和肝癌風險的防癌策略。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喚起更多患者對血糖控制的重視,並積極參與自身的健康管理。」

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兩份國際知名醫學期刊:

《腸胃Gut》 https://gut.bmj.com/content/73/8/1313.long

《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pt.18254

(English version): HKUMed territory-wide studies reveal the benefits of optimal diabetes control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nd liver cancer by 30%:
https://www.med.hku.hk/en/news/press/20241030-DM-control-CRC-and-Liver-cancer?fbclid=IwY2xjawGQE1ZleHRuA2FlbQIxMAABHQ4AGWZuY8yVHsRhsl3goOfSbMAyjygFDE-32JZFitadpHWt6DYFJSwZfQ_aem_SrEAn0tao4ZIwZC3sj56yA

健康香港「關愛老中青跨世代基層醫療」計劃啟動禮 暨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活動

健康香港「關愛老中青跨世代基層醫療」計劃啟動禮 暨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活動

香港灣仔區各界聯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香港東區各界協會、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及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司徒拔道撥款逾 1,500萬港元,並聯同共同推出「關愛老中青跨世代基層醫療」計劃,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藉此配合國家關注人民健康、推動醫療服務的大方向,守護三代港人健康。

「關愛老中青誇世代基層醫療」計劃的目的,是為有需要的兒童、成人及長者提供醫療協助。了解到不同的年齡層有著不同的健康需要,因此,我們特別挑選三大範疇,包括 1)心臟檢查、2)都市痛症及 3)兒童精神健康三大範疇,藉此喚醒大眾對個人健康的關注。計劃亦希望能為公眾從小開始培養健康意識,讓市民明白到健康對個人、社會發展皆有正面影響,於不同年齡都可以擁有健康人生,享受理想生活質素。

我們深感榮幸,作為是次計劃的協作單位,共同推動相關的教育工作
不完美 才是美

舉辦「爭取好藥平用推動改革藥物採購及註冊制度」回應2024年施政報告座談會 工聯會陳穎欣爭取優化機制 加快註冊入藥 惠及病人

工聯會陳穎欣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今日主辦「爭取好藥平用 推動改革藥物採購及註冊制度 回應2024年施政報告座談會」,希望就施政報告內的措施收集、聆聽各界的意見,並向特首、相關政策局反映,冀推動相關政策有效落實期望,為病人提供更多選擇,提供安全、有效及可負擔的藥物作治療。

行政長官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公布指,政府會加快改革藥械審批制度,包括:擴展「1+」審批機制至所有新藥,完善評審制度以加快註冊;落實「香港藥械監管中心」成立時間表和邁向「第一層審批」路線圖,制訂藥械研發支援策略和措施;以及,推進規管醫療器械立法準備工作等等。

今次座談會出席主講嘉賓包括(排名不分先後):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 、 #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先生 、 #肺癌病人關注组召集人吳樂文先生 、 #好藥港用關注組召集人鄺耀深藥劑師 。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在座談會上表示,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對推進基層醫療發展、加強香港至大灣區醫療協作都有突破性的著墨,她希望政府可研究長遠多與內地合作,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積極鼓勵公營醫療機構和私營診所採用經認證的內地藥物,並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令内地藥物能進入市民的醫療選擇範圍,體現「國藥港用、好藥平用」。

陳穎欣續指,推動「國藥港用、好藥平用」能有效降低市民的醫療成本,惟有關「1+」審批機制推行至今近一年,獲批的藥物的種類仍然沒到雙位數字。陳穎欣認為,當局應再進一步檢視及優化該制度,包括考慮採用先批後審方式,加快新藥註冊流程,及早將更多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和「港澳藥械通」機制;同時,應加快將新藥納入安全網,以減輕病友的經濟負擔,讓病友「有得揀」。

陳穎欣又強調,若擴展「1+」新機制,以及要達至「第一層審批」路線圖,都必先探討吸納專才的問題;同時政府應採取更積極、更主動的措施,包括提高藥價透明度和研究集體採藥系統等,甚至可考慮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共同試藥計劃,收集數據,有助加快入藥。她認為對於重症病人而言,只有加快入藥、能選擇可負擔的藥物才是真正為病人帶來實際得益。陳穎欣說會繼續向醫務衞生局反映對施政報告內容的跟進。

鄺耀深藥劑師表示,認同施政報告提出有關改革藥械審批制度等深化措施定下了好的推進方向,但他認為現行醫管局藥物名册的安排對大部份中產人士存在不公平,在零補貼下,往往一旦被診斷患上重症後便要面對龐大的財政壓力。鄺耀深認為政府是承諾進行檢討,但至今仍未看到有實際方法解決中產人士因節省藥費開支,寧願北上求醫買藥的情況。他建議當局應思考推行應變措施,將內地科研新藥引進本港,增加醫、患各方對國藥的信心,不應忽略「北向南」的措施:「癌症正在邁向一個慢性病的發展,意味著癌症病人的經濟負擔會越來越重,現時除了已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可獲補貼外,其他病人需自付醫藥費,必須改革、優化機制。」

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指出,就施政報告中,有關改革藥械審批制度方面,他希望可加快抗癌藥物適應症申請流程,擴大藥物適用範圍,增加病友能夠獲得最佳治療的機會。陳偉傑亦建議政府在制訂藥械研發支援策略和措施時,應加快入藥和試藥名額,才能吸引全球製藥公司在香港設立基地,推動本地醫藥創新,便可落實「第一層藥物審批」制度。此外,針對推動港深合作結合「港澳藥械通」數據上,則建議推動大灣區內三甲醫院之間的認証互聯互通,讓病友有更多選擇,從而獲得更適切的治療。陳偉傑又認為政府應檢討自願醫保,建議增加自願醫保退稅金額上限,並擴大認可產品保單目錄,以及容許保單的非手術及手術費用可共用同一個限額,以吸引更多人參與自願醫保計劃,讓保險業分擔癌症的醫療成本。

肺癌病人關注組召集人吳樂文表示,作為肺癌病人,他一直非常關注政府在藥物制度的新方向,期望醫務衞生局局長就重症的自費藥物範疇能有更多著默和推動新進展,加強支援病人在醫管局自費服用癌症藥物:「現今醫治癌症有很多不同類別的科研藥物 ,應盡快去檢討及改良醫管局自費藥物的制度!」吳樂文強調藥業界亦要更加投放資源在公私營藥物輔助計劃,以配合政府補貼自費癌症藥物的推進方向。同時,他建議政府應更主動地將有效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創新藥引入藥物名冊,惠及病人。

【脊椎健康】養和發布關於港人脊椎健康調查結果 近九成受訪者受脊椎問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

(2024年10月28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於今年8至9月期間進行了一項有關脊椎健康的問卷調查,共收集了813名受訪者的意見,以了解市民脊椎健康狀況及對脊椎問題的管理方式。調查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亦有部份問卷經由非牟利長者服務團體及養和轄下的專科門診向公眾收集。調查結果顯示,接近九成(87%)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受脊椎痛症困擾;近半(48%)受訪者表示脊椎問題對其睡眠作息產生影響;超過三成(37%)曾因痛楚或身體功能受制而產生負面情緒,引致焦慮、抑鬱、煩躁等心理狀態;亦有超過三成(36%)曾因脊椎問題而影響工作。

有脊椎不適的受訪者表示,其徵狀包括肌肉綳緊、筋骨酸痛、痛楚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甚至出現肢體麻痺或活動能力受限等情況,其中以背痛(58%)及頸痛(54%)最爲常見,坐骨神經痛則佔三成(30%)。接近三成(28%)受訪者表示同時患有兩種或以上的脊椎問題,而分別有20% 和22% 的受訪者表示其背痛或頸痛症狀已持續超過三個月,顯示部分市民的脊椎痛症已可列為長期或慢性疾病。

至於引起脊椎問題的成因,有受訪者認為自己可能是因為脊椎退化(40%),因而出現生骨刺、椎間盤退化或突出、椎管狹窄等問題;另有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脊椎變形(24%),如駝背、側彎等;亦有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21%)。

有中國內地的研究[1]顯示,1990年至2019年間,中國腰背痛新增病例增加了20.85%。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據,中國有高達9,130​​萬名腰背痛患者。是項研究的結論是:腰背痛仍是造成中國人群傷殘負擔的主要原因, 須對高危群組採取針對性措施以降低腰背痛的疾病負擔。

而《刺針》期刊最近(2024年5月)亦出版了一項有關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報告[2],探討371種健康問題對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影響,透過財務成本、死亡率、發病率、或其他指標,如:殘疾/疾病而存活的年數作衡量,藉此比較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疾病負擔差異。報告指出腰背痛是最常見引致殘障的原因,腰背痛的發病率和殘障生活的年數(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尤其是在85-89 歲的年齡層中,為人口老化的國家帶來巨大的挑戰。

養和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胡永祥醫生表示:「按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而言,香港在過去十年可說是冠絕全球,成為最長壽的人群。然而隨著人均壽命延長,長者在離世前過著殘障生活的比例亦相應增加,在晚年的生活質素並不理想。這正正是中華疾病控制雜誌及《刺針》期刊所指出的疾病負擔,包括對病人本身、照顧者及整體社會構成的影響。」

他又說:「脊椎退化是長者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這類退化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腰背疼痛,負重時疼痛加劇或活動受限,嚴重者連翻身、起坐或行走都有困難。此外,有患者認為其脊椎問題可能與骨質疏鬆(骨鬆)的情況有關,其實骨鬆是需經測量骨質密度,才能斷定。不過,嚴重的骨鬆,的確會引發脊柱變形、身高縮短、駝背;壓縮性骨折更會導致胸廓畸形丶腹部受壓,影響心肺功能;脆弱性骨折更是與骨鬆息息相關,發生脆弱性骨折的常見部位為手腕丶腰椎丶髖部等。脊椎問題是影響市民健康和日常生活質素的主要挑戰之一,市民若出現脊椎或骨骼問題,應該及早治理,以免引起其他併發症或失去日常活動的能力。」

是次調查結果亦顯示,背痛和頸痛的發病率很高,尤以在職人士為甚。然而,在64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坐骨神經痛的發病率則顯著增加。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黃一華醫生對此分析道:「長時間坐著不動的在職人士,如白領一族,背痛和頸痛的發生機率較高;可見久坐或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與脊椎問題密切相關,故建議大家可考慮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以改善脊柱健康。」

當面對脊椎痛症時,最多受訪者(63%)表示會選擇通過休息或放鬆緩解痛楚;半數(50%)會使用藥貼或塗抹紓緩藥物;再其次為進行按摩或推拿(42%)、服用止痛藥(38%)等。根據調查,32%的受訪者會選擇尋求西醫治療。

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陸瓞驥醫生指出:「許多受訪者在未進行正式醫療諮詢的情況下,自行處理脊椎問題,這可能延誤了正確診斷與治療,尤其是對於一些隱性的脊柱畸形或慢性病變,延遲治療會導致病情惡化。例如,一些成人的脊柱畸形問題可以追溯到其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脊柱側彎,若未能及時發現並處理,成年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脊柱結構性問題。因此,家長應特別留意孩子在青春期的脊柱快速增長發育時,若有異常,應儘早尋求專業醫生的檢查和評估。」

而針對老年患者,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高天祐醫生指出:「脊椎退化是脊椎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多種長期病症(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使得治療方案的選擇更需謹慎。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能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我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協同其他專科醫生,例如心臟科、神經科的醫生等,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養和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補充强調:「微創手術的復康周期較短,能減少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干擾。同時,術後的專業復康訓練也至關重要,這將幫助患者更快恢復活動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並顯著提升生活質素。」

此外,黃一華醫生還指出,除了退化外,脊椎腫瘤、脊髓或神經受損等病變也不罕見。「以脊椎轉移腫瘤為例,骨科醫生需要與腫瘤科醫生合作,提供最適切的緩和治療。有些病例可能可以採用腫瘤分離手術,使放射治療更加有效。對於某些病例,腫瘤整塊切除可降低惡性腫瘤在局部區域復發的機率,對預後治療是有所裨益。」

鑑於脊椎疾病的高發生率及其對市民生活質素的影響,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表示養和將會設立脊椎中心,他認為脊椎問題除了涉及骨科專家之外,亦可能需要腦神經外科醫生及痛症專科醫生的協助,方可提供全方位的脊椎問題解決方案;而患者在復康的過程,亦需要復康科及物理治療的支援。因此,跨專科共診對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是相當重要的。陳醫生透露未來養和脊椎中心將與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的教授有更多合作,包括:參與診症及進行醫學研究,探討複雜的脊椎疾病及最新的治療技術,以提升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1] 《1990-2019年中國人群腰背痛及其危險因素疾病負擔變化趨勢》,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23年。

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0757-8/fulltext (www.thelancet.com Vol 403 May 18, 2024)

難敵香港天價藥費 癌症病人深圳買平藥

有癌症患者發現港深兩地標靶藥售價差別可高達十倍。相隔一條深圳河,藥價差天共地。
有癌症患者發現港深兩地標靶藥售價差別可高達十倍。相隔一條深圳河,藥價差天共地。

患乳癌第四期的陳女士和丈夫拿著裝滿醫療紀錄的袋子,經落馬洲口岸過關前往深圳。陳邊挽著丈夫,邊四處張望,努力記住途經的中轉站和地鐵線。夫婦倆跟兩名香港癌症患者在病人組織帶領下到達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看診不到十分鐘,陳女士就購得香港醫生處方的標靶藥,價錢只是香港的五分一。

近年港人北上消費成風,沒想到買癌症口服標靶藥也要到深圳,有癌症患者發現港深兩地標靶藥售價差別可高達十倍。雖內地藥物包裝上的用字與香港版本不同,但來源自同一藥廠。相隔一條深圳河,藥價差天共地。於是有病人組織建議,本港可加入中央採購機制,與內地統一買藥,降低病人藥費負擔,但醫管局表示做法不可行。隨著更多患者選擇北上購藥,港府和藥廠是否會坐視不理?

51歲的陳女士於2009年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二期B後成功控制病情,但癌細胞在2020年擴散,至今已惡化到第四期,須服用口服標靶藥以減慢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速度。她在四年間分別服用了三種標靶藥,包括Palbociclib、Afinitor和Alpelisiib,在港售價為每月21,000元到37,500元不等,加上部分時期需要配合施打荷爾蒙針,短短數年時間便已花費76萬元。她亦需每年到私家醫院進行三至四次掃描以追蹤癌細胞的狀況,持政府轉介信獲折扣後,每次也需收費13,500元。

陳女士現在無業,丈夫月入達八萬元。她在公立醫院覆診,但服用的標靶藥卻要自費,售價不菲。醫院管理局目前透過撒瑪利亞基金關愛基金,援助低收入和經濟困難的病人,資助全數或藥物費用的最少75%。然而,陳女士的家庭每月總收入高於兩個基金分別對二人家庭21,200元和26,500元的入息限額,不能通過經濟審查,所以未曾受惠於政府的藥物資助計劃。

醫生單刀直入開藥 處方僅劑量不同

今年9月陳女士首次跟隨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北上購買標靶藥。來到港大深圳醫院,陳女士先繳交100元人民幣的診金,並到臨床腫瘤中心報到。會診時醫生一開始就直接問:「妳想要甚麼?來買藥嗎?」醫生只看了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處方的藥單首數行,沒有做檢查便開藥單,看診時間不到十分鐘。儘管來意並非索取醫療意見,但醫生沒有配戴口罩、手套,令陳女士感覺當地醫生態度較隨便,感覺更像是只負責賣藥的「推銷員」。

陳女士由落馬洲出發,過關後乘坐深圳地鐵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需約一小時。
陳女士由落馬洲出發,過關後乘坐深圳地鐵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需約一小時。

看診後不到一小時,陳女士就購得香港醫生處方的阿貝西利(Abemaciclib)口服標靶藥。陳女士花了4,000元人民幣購買28日150mg的劑量;如在香港購買,則要22,000元港幣。由於陳女士的肝酵素指數較高,香港的醫生建議她每天早晚服用100mg劑量標靶藥,但該藥在港大深圳醫院只有150mg的劑量,需自行把藥丸切成三分之二來服用。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和威爾斯親王醫院(上)版本的「阿貝西利片」。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和威爾斯親王醫院(上)版本的「阿貝西利片」。

陳女士擔心無法精確控制劑量,遂決定回威院藥房購買了14天100mg的藥量,售價8,400元,在內地買的藥就留待日後服用。儘管如此,她還是認為這趟北上買藥之旅很值得,過程便捷之餘,兩地藥價差別更是令她感到驚訝。假如日後可以服用更高劑量的標靶藥,她表示會再到深圳購買。

陳女士見醫生前,需要先量度血壓。
陳女士見醫生前,需要先量度血壓。
由踏入醫院至付費取藥,需約一小時。加上車程,一個上午已能購得藥物。
由踏入醫院至付費取藥,需約一小時。加上車程,一個上午已能購得藥物。

兩地藥價差幾倍 內地議價能力更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指,查詢北上買藥的人愈來愈多,因此由2024年8月底開始舉辦北上陪診團,陪伴有需要的癌症患者前往內地認受性高的醫院求診買藥,例如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這類三級甲等醫院。他苦笑指,許多癌症患者本質上都較信任香港的醫生,但為了節省支出,即使疲累不適也花數小時來回中港買藥。當他們能夠以以往的十分之一價格購入同款標靶藥,拿到手的那一刻總是喜笑顏開。

他解釋,兩地藥價差異自2018年起浮現。當時,講述因中國內地進口藥價格過高,導致主角開始從印度走私慢性白血病仿製藥到中國出售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引起時任國家總理李克強關注,驅使國家衛健委出面與藥廠議價,再以醫保補貼標靶藥的費用。13億人的龐大市場,使內地有比香港更高的議價能力,令兩地出現三、四倍,甚至十倍的價差。

倡中央集體採購

吳偉麟補充,醫管局與藥廠的議價過程一般為保密,往往只簡短公布了事,導致大眾無法得知定價所考慮的因素,欠缺一定透明度。沒有第三方作監察,無法確保是公平公正。他形容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保護網」,是時候與時並進。吳偉麟又建議政府適時檢討藥物名冊,「這些藥不要說對基層,對中產來說也很貴。」

香港和內地有各自的醫療系統,因此不能在內地出售香港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為方便港人在內地就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與香港政府合作推出「港澳藥械通」,自2021年起允許已在港註冊的藥物和儀器在大灣區45家指定醫療機構,供港人使用。有見及此,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以相宜的價錢將藥物南下,讓一些病症較重的患者無須長途跋涉回內地購買同一種藥物。

「既然藥物可以北上,為什麼不可以南下呢」?

癌症慈善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
癌症慈善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建議實行「中央集體採購」,將香港納入內地的藥物採購制度。

藥廠利益行先 問題還未近身

香港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出,現時北上的,大都是以標靶藥為主要治療方式的肺癌和乳癌患者,對本港藥廠而言只佔收入的小部分,對整體銷量影響不大。但他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即使現在部分人仍能透過積蓄或醫療保險補貼開支,但錢總會有花光的一天,屆時人們便會到深圳看病:

「以前內地人南下香港購買奶粉,現在卻是港人北上購買標靶
藥,這是一個很戲劇性的轉變」。

被問到政府能否與藥廠商討中港合併購入標靶藥,以「中央集體採購」解決兩地價差的問題,蘇曜華指出這取決於藥廠是否願意進行架構重組,放棄香港子公司所賺取的獨立利潤,將兩地歸納合併為大中華地區,把整個中國的生意統一起來,讓患者能夠透過國家的議價能力享受更優惠的價錢。

記者就「中央集體採購」的建議查詢醫務衛生局。醫衛局表示香港與內地屬不同的關稅區,由於各經濟體的收入及生活成本等社會經濟因素各異,相類的貨品在不同關稅區通常會有價格差異。此外,香港的醫療系統、藥物監管制度與內地不同,內地集體採購用於內地醫保的藥物不可能直接在香港採用,因此統一採購藥物並不可行。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北上買藥將會成為大趨勢。

一國兩制下 藥價難與內地看齊

曾為智經基金研究中心擔任醫療改革研究顧問,和曾為政府續教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成員的理大專業及持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他認為,藥廠在賺錢之餘也不能定價過於昂貴,導致病人全都北上購藥。他又預計,隨著更多病人北上買藥,藥廠也會覺得有必要去檢討現時的藥物價格。

另外,阮博文亦建議政府可以酌情處理個別例子,提供特別資助予不符合政府安全網資助的病人購藥,以挽留病人留港買藥:「藥廠再不降價的話,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做(北上)這件事,這樣對藥廠是沒有好處的」。

記者亦就政府對癌症病人的援助向醫務衛生局查詢。醫衛局回應指,截至2024年5月下旬起,關愛基金項目共涵蓋32種癌症藥物,批出的藥物資助總額由2012-2013年度的6,157萬元增加至2023-24年度的6億6,594萬元。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指,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指,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的關稅機制,藥廠便不會視其為中國的一部分,價格差異總會存在。
由深圳福田區一家醫院出示給病人的深港兩地同一劑量標靶藥價格差異。
由深圳福田區一家醫院出示給病人的深港兩地同一劑量標靶藥價格差異。

文章來源:https://ubeat.com.cuhk.edu.hk/173_難敵香港天價藥費-癌症病人深圳買平藥/

【人工智能】插完胃喉要「照肺」- 實習醫生還是AI 比較可靠?|黎逸玲醫生

短時間內先後有兩間公立醫院發生實習醫生錯判X 光片,以致未能及時發現胃喉原來誤插氣管、病人受苦,在社會引起很大迴響。友人問我:為什麼沒有專科醫生覆檢X 光片,而只依賴實習醫生判斷?坦白說,閱讀X光片以檢查胃喉位置屬基本的醫學知識,實習醫生都應該具備判斷胃喉位置的能力;若有不確定的情況,實習醫生也可以隨時向上級醫生請教。

胃喉一般經由鼻孔、咽喉、慢慢插入食道再進入胃部。由於氣管在食道的正前方,過程中誤插進氣管是常有的,若病人突然咳嗽不止、呼吸不順、喉管不能「暢通無阻」地插入,便是胃喉錯位的臨床徵狀,醫護人員會稍稍拉出胃喉再重新嘗試,直至喉管可以非常暢順地插入不少於50厘米。在我還是實習醫生的時候,插完胃喉以後「照肺」(肺部X光片chest X-ray)已是指定動作,就算插入喉管時路路暢通,主診醫生和護士長還是千叮萬囑要等X光片確認胃喉位置才可使用。X光片會看到胃喉在胸腔中央位置垂直向下、末端必須越過橫隔膜,整條喉管沒有摺角或打圈,才算是合格。在繁忙的公立醫院內科和外科病房,一個實習醫生一週內便需要閱覽超過一百張這類型的X光片,不知道好不好推搪為訓練不足。友人說:那不如將所有X光片直接給主診醫生判讀便好了。我反問:如果實習期醫生都不用訓練,將來他們當上主診醫生時更不會判讀,難道到時又要將所有X光片發給顧問醫生負責嗎?

另一位醫生朋友苦笑說:倒不如把X光片都交給AI (人工智能)判讀好了!

訓練實習醫生和人工智能是截然不同的情況。要訓練實習醫生學懂用X光片確認胃喉位置,先從醫學院一年級開始教授人體的結構、解剖學,到放射學的原理、肺片的研讀,再到高年級外科課堂教授胃喉的臨床用途、插錯器官的可能性和風險等一連串的知識。訓練AI就簡單得多,不用傳授什麼醫學大道理,只需要向系統輸入一定數量的正確位置和錯誤位置的X光片,AI就會自行學習和分析。輸入的數據越多,系統分析的結果越準確。AI 用於機械式和重複性的工作是可靠的,卻不是百分百準確。

外國有大學團隊在訓練一個深度神經網絡圖像識別狼和哈士奇以後,把十張相片交給系統測試,當中竟然有兩張錯了!研究人員後來發現,AI在學習過程期間把「雪景」納作分析參數,所以誤把雪地裏的哈士奇當成狼、把草地上的狼當成哈士奇了。AI的黑箱作業學習模式並沒有清晰的可解釋性,就算有海量的數據輸入,假如系統把當中的雜訊設定為分析參數,以此邏輯作出判斷,便可出現錯誤結果。更何況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醫學從來就有很多特殊情況,過於機械化的操作未必適合廣泛應用在臨床醫學。我不否定AI能夠擔起輔助角色,但專業醫護人員仍然是無可取代的。

假設公立醫院往後利用AI全面取代實習醫生判讀X光片,仍然發生錯判胃喉位置事故,到時候病人該向誰問責呢?醫生、護士、醫管局IT部、還是該AI的研發公司呢?

正確的胃喉位置😃
正確的胃喉位置😃
胃喉去左邊支氣管了😖
胃喉去左邊支氣管了😖
哈士奇與狼,人工智能的分析結果🤡 你又能分辨嗎?
哈士奇與狼,人工智能的分析結果🤡 你又能分辨嗎?

2024年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年會

  • 2024 GCOG-第5屆ILROG國際淋巴瘤北京會議
  • 2024 GCOG-智能腫瘤學北京論壇
  • 2024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肺癌)
  • GCOG聚焦肺癌治療前沿,中外學者共話多學科協作新篇–2024肺癌多學科病例研討會
  • 2024 GCOG CICAMS胸部放射腫瘤青年論壇暨首屆GCOG青年研究者會議
  • GCOG北京醫師協會放療分會青年醫師臨床研究設計能力提升研討會
  • GCOG 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多學科臨床試驗臨床硏究聚焦肺癌

2024年5月24—27日,2024年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_肺癌暨CICAMS胸部放射腫瘤青年論壇淋巴瘤現代治療學術大會暨第五屆國際淋巴瘤放療協作組繼續教育年會智能腫瘤學北京論壇暨多學科肺癌病例研討會暨第三屆國家癌症中心胸部腫瘤放射治療中青年論壇暨CACA肺癌放射治療規範化專案放射治療暨首屆GCOG青年研究者會議首次在北京、深圳兩座城市成功舉辦。本次會議彙聚了眾多國際頂級學科專家,共同探討胸部腫瘤領域的前沿研究與治療進展,成為學術界的一大盛事。

赫捷院士開幕致辭
赫捷院士開幕致辭

首先,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GCOG顧問委員會主席赫捷院士開幕歡迎致辭。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孔鳳鳴教授介紹 GCOG2024多學科盛會和大會主席團: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擔任名譽主席,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孔鳳鳴教授GCOG主席、國家癌症中心/河南省腫瘤醫院院長李曄雄教授、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CSCO 後任主委王潔教授、重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徐波教授、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胸部放射腫瘤主任畢楠教授、北京大學青年教授楊根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肺科醫院研究所所長/國際肺癌研究協會理事會IASLC 候任主席周彩存教授共同擔任大會共同主席。會議特邀國際專家美國放射腫瘤學學會(ASTRO)主席Howard Sandler 教授、NRG-Oncology & RTOG 董事會主席Quynh -Thu Le教授、國際肺癌研究協會(LASLC)董事長Karen Kelly教授、國際肺癌研究協會(LASLC)前席Tetsuya Mitsudomi教授等國際專家,共襄盛舉。

孔鳳鳴教授開幕致辭
孔鳳鳴教授開幕致辭
參會專家合影
參會專家合影

2024 GCOG-第5屆ILROG國際淋巴瘤北京會議

2024年5月25日至26日,由國際淋巴瘤放療協作組(ILROG)和北京腫瘤學會主辦,國家癌症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淋巴瘤現代治療學術大會暨第5屆國際淋巴瘤放療協作組繼續教育年會”成功舉辦。大會吸引了10餘位國際頂尖專家和20餘位國內知名專家,300餘位專家現場參會,線上參與人數達11000餘人,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新加坡等地的學員也參與。

ILROG是由國際著名淋巴瘤放療專家組成的非盈利性學術組織,成立於2010年,致力於指南制定、研究合作和繼續教育,現有750多名會員,指導委員會由24名專家組成,代表14個國家,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李曄雄教授和亓姝楠教授。大會邀請了多位國際知名專家,包括ILROG主席紐約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Joachim Yahalom教授、副主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Lena Specht教授、歐洲放療學會前任主席Umberto Ricardi教授、英國國王學院的George Mikhaeel教授、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Bouthaina Dabaja教授、哈佛醫學院的Andrea Ng教授、加拿大瑪格麗特醫院的Richard Tsang教授等。國內頂級專家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李曄雄教授亓姝楠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宋玉琴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的邱錄貴教授、上海瑞金醫院王黎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貝錦新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韓為東教授等。

會議共設20餘場報告和研討會,涵蓋淋巴瘤現代治療的前沿技術和學術進展,分享了ILROG的實踐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討論內容包括淋巴瘤診斷、精准放療、雙靶新藥、CAR-T等最新進展和技術。此次會議為學術交流提供了平臺,展示了中國學術成果。

李曄雄教授開幕致詞並分享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治療中國經驗
李曄雄教授開幕致詞並分享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治療中國經驗

會場深入交流與合作
會場深入交流與合作

線上線下會場深入交流與合作探討
線上線下會場深入交流與合作探討

2024 GCOG-智能腫瘤學北京論壇

5月24日,2024智能腫瘤學北京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主辦,彙聚國內腫瘤學和AI領域專家。論壇旨在推動AI在腫瘤專病種多中心協作中的應用,加強專委會各單位的學術交流與協作。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波院長教授介紹了腫瘤專病種全國AI多中心協作專案,多位專家圍繞AI在不同癌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報告。本次論壇共啟動10個腫瘤單病種AI多中心協作專案,推進了AI在抗癌領域的應用。

圖為徐波教授
圖為徐波教授

2024年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肺癌)

本場會議圍繞肺癌領域的臨床試驗、治療策略、診斷技術等多個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各位專家分享了他們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為肺癌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學術觀點的平臺。通過與會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不僅加深了青年學者們對當前研究領域的理解,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

5月25日上午的“2024年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肺癌)”會議中,來自斯坦福大學的Quynh-Thu Le教授就“NRG Oncology發展NCI支持的臨床試驗”進行報告;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的Howard Sandler 教授就“臨床試驗如何引領臨床發展:前列腺癌的放療進展,從2D到SBRT”進行講述;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李曄雄教授就“中國放射治療現狀和NCC大分割放療經驗”進行彙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孔鳳鳴教授就“中國GCOG臨床試驗”進行解析;IASLC CEO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綜合癌症中心的Karen Kelly教授對“國際肺癌研究”進行綜述;上海市東方醫院的周彩存教授就“中國肺癌診療策略與IASLC在中國的使命實現”進行回顧與展望;日本近臺大學的Tetsuya Mitsudomi教授就“MRD在早期NSCLC患者管理中的意義”從胸外科醫生的角度評述MRD的價值;重慶大學附屬醫院的徐波教授就“勇闖迷宮:在忒修斯故事光輝下的智能腫瘤學”進行總結和展望。

本場會議圍繞肺癌領域的臨床試驗、治療策略、診斷技術等多個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各位專家分享了他們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為肺癌的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過本次會議的交流與分享,與會者深入瞭解了肺癌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研究動態,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本次會議進一步推動肺癌領域的研究與發展,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和關懷。

GCOG聚焦肺癌治療前沿,中外學者共話多學科協作新篇–2024肺癌多學科病例研討會

2024年5月25日 中午《2024肺癌多學科病例研討會》彙聚了中外肺癌領域涵蓋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個學科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肺癌領域的臨床診療經驗以及多學科協作的發展方向。

此研討會由王潔教授、孔鳳鳴教授、吳楠教授、陳克能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並榮幸邀請到周彩存教授、Karen Kelly教授Tetsuya Mitsudomi教授共同討論。會議由兩個典型多學科病例切入,分別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團隊進行彙報。中外各學科專家從自身專業角度出發,發表了獨到的見解,共同為患者制定了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這種多學科的思維碰撞和交流,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優化的治療選擇,更是中外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相信未來在多學科協作的模式下,肺癌患者將獲得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療,迎來更多的生存希望。

CICAMS胸部放射腫瘤青年論壇暨首屆GCOG青年研究者會議

 5月25日下午的“CICAMS胸部放射腫瘤青年論壇暨首屆GCOG青年研究者會議”中,在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易俊林教授和畢楠教授的主持下順利進行,此次會議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學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討了腫瘤放射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成果。

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研究所的樊賽軍教授就“微生物與腫瘤放射治療”、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楊明教授就“非編碼RNA與腫瘤放療敏感性”、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焦宇辰教授就“腫瘤液體活檢研究進展”、高亦博教授就“國自然申報和評審經驗”進行彙報。

北京醫師協會放療分會青年醫師臨床研究設計能力提升研討會

 5月26日,在“2024年GCOG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暨北京醫師協會放療分會青年醫師臨床研究設計能力提升研討會”中,比賽激烈,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董雋、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霍晶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吳宇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香港大學的陳方、浙江省腫瘤醫院的胡曉、 遼寧省腫瘤醫院的王天祿、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的張志宇、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張希梅等8位醫生進行優秀臨床試驗概念彙報並獲得獎勵。

GCOG 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多學科臨床試驗臨床硏究聚焦肺癌

2024年05月27日, GCOG 抗癌協作組年會暨第十一屆臨床試驗工作坊多學科臨床試驗臨床硏究聚焦肺癌會議在深圳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聯合主辦,主題為“腫瘤最新進展與MDT多學科協作/肺癌放射治療靶區與計畫優化”。此次會議是已獲批的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專案,會議旨在構建一個有利於青年醫師成長的環境,同時提升深圳市在腫瘤防治領域的整體實力,力爭使深圳市腫瘤防治能力達到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水準。

張文智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開場致辭介紹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我們是一家完全和其他醫院不同的醫院。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是一家非常年輕的醫院,僅有12年建院史。我12年前當時是作為試驗點來開始醫院的建設,當時是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同時我們也得到香港大學的支持,我們希望能夠將本所醫院辦成醫療創新,希望進一步地來強調在中國的醫療體系國際化和創新性、醫療保健系統,所以醫院建院第一期時我們就有一個使命通過創新不斷地去改變中國大陸醫療保健實踐,那這是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一直處於前沿的方向。我們的使命是“國際化標準”,跨境香港大學結合實踐,結合香港本地的實踐,有效的解決國際的就醫問題,實現兩境本地實踐的好時機,為民眾提供一種全新的醫療保健系統、不斷創新、跨境管理體系。作為一個有使命的醫院,我們接收到來自國家的定位“走向國際化發展”,未來我們會奔向國際化標準的方向前進,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國際嘉賓來進行學習交流。”

李詠梅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及腫瘤醫學中心主任談到:“我知道大家開啟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會議,從北京到深圳再到香港,深圳是第二站,歡迎大家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是座年輕的城市,人口僅有2千萬,年齡均34歲左右。深圳是座奇跡城市,從40年前的小漁村發展到今日的國際大都市。這是一個適合年輕人的造夢世界,夢想要去互相學習,進一步地去推動著醫院的國際化,張院長介紹到我們的醫院只有12歲,我們腫瘤醫學中心就更年輕了,只有11歲,仍然在不斷地建設中。所以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以及包括與我們的員工教學和培訓專案,我們也剛啟動專家培訓計畫不久,確保年輕醫生能夠達到國際水準,道路任重而道遠,但是還是很高興能夠邀請大家來到我們中心聆聽此次會議。”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孔鳳鳴教授介紹本次會議主題,介紹邀請參會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王綠化教授、深圳市抗癌協會主席,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申維璽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GCOG RT技術委員會劉雅潔教授深圳第三人民醫院譚曉華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劉繼先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王樹濱教授、北京大學核子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根教授等共同出席此次會議主持。

會議邀請美國放射腫瘤醫學學會(ASTRO)主席Howard Sandler教授、RTOG董事會主席Quynh-Thu Le教授、國際肺癌研究協會(LASLC)Karen Kelly教授、 國際肺癌研究協會(LASLC)前主席Tetsuya Mitsudomi教授等國際專家,共同拓展腫瘤新視野。

會議中,國際肺癌研究組織董事長(CEO) Karen Kelly教授就“ASLC Vision and Strategy in Clinical Trial and China Collaboration”分享了不同疾病狀態下通過不同信號通路對細胞凋亡的不同調控作用及治療干預的意義,為進一步研究其潛在機制和治療策略提供了更詳細的參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孔鳳鳴教授就“NSCLC 免疫療法時代的精准放射治療”;來自斯坦福大學放療科主任及臨床試驗協作組共同主席Quynh-Thu Le教授就“既往未接受過治療的局部晚期(PULA)患者的免疫治療”進行分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陳穎樂教授就“乳腺癌的最新進展”進行分析女性易發癌症;西達賽奈醫學中心放療科主任及放療協會主席(ASTRO)Howard Sandler教授就“臨床試驗如何導致臨床進展: 前列腺癌放療的演變,從 2D 到 SBRT”講解了放療如何進行演變過程;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蔣子樑教授就“肝細胞癌治療中放療與免疫療法的協同策略”如何在細胞癌治療與免疫治療中共同協助;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餘思遠教授就“手術治療新進展”而論,分享了胸外科在無創定位及手術階段更進一步技術。

日近臺大學醫學院(教授)及國際肺癌研究組織前任主席、lzumi City General Hospital Tetsuya Mitsudomi教授圍繞“非小細胞肺癌圍手術期治療進展”分析了癌症最新治療進展;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龐大志教授帶來“肺小結節無創定位技術”的分享,為我們講解近年來肺小結節在無創定位中不斷突破技術水準;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教授就“AJCC 和 UICC 第 9 版鼻咽癌 TNM 分期分類”分享鼻咽癌在美國癌症聯合會(AJCC)與聯合國際抗癌聯盟標準(UICC)的同與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鄺麗雲教授線上分享“轉移性胃癌治療的最新進展”讓我們知道未來對胃癌系統治療提出新的挑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的張天怡教授就“乳腺癌的質子治療:本地數據討論和未來展望”進行講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的年輕醫師張錦亮醫生分享“Multi Lung Cancer Discussion”最新進展;最後,來自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及香港大學的關新元教授以“鼻咽癌腫瘤免疫微環境研究:一個提高治癒率的潛在策略”總結疾病在未來是可提高治癒率,強調了研究細胞凋亡的複雜至關重要。

圖為關新元教授
圖為關新元教授

通過這次會議的交流與分享,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臨床實踐提供重要的參考與啟示,與會者深入瞭解癌症的最新發展和研究動態。圍繞癌症領域的手術治療新進展、臨床科研新試驗、年輕醫生MDT多學科最新發展等多方面展開深度的討論和交流。

本系列會議通過線上直播(https://wx.vzan.com/live/page/394987591?v=1713518549491)與線下形式開展;北京線下會議參會將近200人,線上超過將近3萬人次同時線上觀看,深圳線下參會共計220餘人,線上將近1萬人次線上觀看。會議將全球腫瘤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肺癌和胸部放射腫瘤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還為肺癌和胸部放射腫瘤領域的研究與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於推動該領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最後,孔鳳鳴教授Karen Kelly教授等國際專家們在香港喜來頓酒家與近50名香港精准腫瘤學會肺癌多學科專家同行暢談亞洲肺癌防治的挑戰和機會,同時準備世界肺癌組織2024亞洲會議,完美結束GCOG 2024年度盛會

附:GCOG簡介

全球抗癌協作組(Global Collaborative Oncology Group,GCOG)是依託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專案、與美國RTOG腫瘤放射治療組合作的專案。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赫捷院士任GCOG顧問委員會主席。GCOG領頭人為中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美國放射學和放射腫瘤學院士、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孔鳳鳴教授。目前GCOG已成立6年,組織了11屆年會和臨床試驗工作坊,培訓了數百名年輕醫生,現場有超過4000人次參會嘉賓,累積量達36萬人次。自2020年至今,開展了8屆靶區勾畫工作坊,培養了不少於300位學生,共有超過110家單位參加了培訓,反響較好,多家單位幾乎每次都參加培訓,如澳門鏡湖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遂寧市中心醫院等。

 

【共健未來】輝瑞香港首個共「健」未來研討會 探討不同可能性以達致健康公平最大化

首個共「健」未來研討會    探討不同可能性以達致健康公平最大化

超過60位病人組織、學者、醫護界等代表攜手共設更健康的香港

▲ 輝瑞香港今日(9日)舉行「共『健』未來研討會」,邀請嘉賓共同探討如何為香港建設更健康的未來。
▲ 輝瑞香港10月日舉行「共『健』未來研討會」,邀請嘉賓共同探討如何為香港建設更健康的未來。

2024109日,輝瑞香港首次以探討社會健康公平、精神健康等重要議題,舉行「共『健』未來」研討會,滙聚超過60位本地病人組織代表、學者、醫護界代表、議員和其他持份者等參與是次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如何為香港建設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享受最高可能標準的健康,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不論其種族、宗教信仰、政治取態、經濟或社會條件。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亦曾指出,為了彰顯健康為作為人類的一種權利,衞生政策和計劃必須優先照顧社會上弱勢社群的需要,令社會更趨公平。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申德明先生 (Krish)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我們希望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透過製造一個緊密的對話平台,推動病人組織與各界相關人士進行深度交流,並藉此向外界表達患者和照顧者最殷切的需求,促使香港政策制定者開展或持續更多對市民健康有利的政策。上週亦是輝瑞年度的Patients in Focus Week 我們聚焦如何以患者的需求為先,走進社區與病人組織代表見面並了解他們的需要,實踐幫助人們活得更長久、更健康的這個堅定理念。這同時亦是我們時刻追求突破的原動力。」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申德明(Krish)指出,希望透過此平台推動患者和照顧者表達他們最殷切的需求,促使香港政策制定者開展或持續更多對市民健康有利的政策。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申德明(Krish)指出,希望透過此平台推動患者和照顧者表達他們最殷切的需求,促使香港政策制定者開展或持續更多對市民健康有利的政策。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法規科學主管及多元、平等、共融 (DE&I) 委員會香港代表洪凱欣承諾,輝瑞將繼續積極推動改善健康公平,與各方攜于共建更健康的香港。
輝瑞香港及澳門區法規科學主管及多元、平等、共融 (DE&I) 委員會香港代表洪凱欣承諾,輝瑞將繼續積極推動改善健康公平,與各方攜于共建更健康的香港。

三間病人組織分享患者和照顧者訴求

47間不同疾病之病人組織,如香港血友病會、香港柏金遜症會、香港強脊會、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等組成的「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率先在研討會上分享聯盟一直致力以病人組織發聲,因為獲取最大可能的健康是基本的人權。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服務統籌經理及護理顧問陳淑雲女士,表達了罕見疾病病患如何面對困境和冀望得到的援助,而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先生則分享了年青癌症病患面臨的各樣挑戰,但同時他們仍抱著樂觀和處之泰然的心態去抗癌

醫生、學者對精神健康、老年化和社區支援的看法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鄭柏榮醫生談及有關病患、照顧者及社區的精神健康的問題。另外,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及健康公平研究所代表余浩欣博士從學術角度探討了健康公平的意義,並提倡預防保健心態、健康老化、創新健康舉措以及提升健康素養等措施能為所有人建立更健康社區的機會。隨後,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服務經理鄭苗穎女士介紹了社區健康的支援計劃及未來展望,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病人,甚至推動整個社區的健康。她亦強調了社區藥房在提供經濟支援、疾病教育和健康管理方面中擔任的角色。

輝瑞中國香港及澳門區法規科學主管及多元、平等、共融 (DE&I) 委員會香港代表洪凱欣小姐在結幕致辭中承諾:「彌合差距,建立健康和福祉的未來是我們共同的使命。輝瑞一直致力於滿足不同人群不斷變化的健康需求,並將這種承諾貫穿於我們的所有工作中。改善社會健康公平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集體努力的成果。透過持續的努力和貢獻,我們可以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健康與福祉。輝瑞將繼續積極參與和推動這一目標,與各方攜手共建更加健康公平的社會。」

今年為輝瑞成立175週年,自1956年我們在香港設立辦公室後,一直與香港人並肩同行,例如當香港在受到第五波新冠疫情的嚴峻挑戰期間,輝瑞迅速為香港提供新冠口服藥,讓高危人士得到適切治療藥物,令當時極度受壓的醫療系度得到一絲的緩解。

隨著香港健康和福祉需求的不斷擴展,涵蓋各種層面,包括身體、情緒、社會和環境,輝瑞將繼續與香港人一同應對未來的挑戰,並且在傳統醫療保健之外,積極為社區提供全面的支持。

(左起)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服務經理鄭苗颖女士、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及健康公平研究所代表余浩欣博士、醫療生界立法會林哲玄議員、輝瑞香港及澳門區法規科學主管及多元、平等、共融 (DE&I) 委員會香港代表洪凱欣大可小姐、輝瑞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申德明(Krish)、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及精神科專科醫生鄭柏榮醫生、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癌症資訊網創辩人吳偉麟先生以及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服務統籌經理及護理顧問陳淑雲女士在今天於共「健」未來研討會上,就著「健康公平」此議題發表及交流意見,望重新定義健康的可能性。
(左起)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服務經理鄭苗穎女士、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及健康公平研究所代表余浩欣博士、醫療生界立法會林哲玄議員、輝瑞香港及澳門區法規科學主管及多元、平等、共融 (DE&I) 委員會香港代表洪凱欣大可小姐、輝瑞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申德明(Krish)、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及精神科專科醫生鄭柏榮醫生、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癌症資訊網創辩人吳偉麟先生以及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服務統籌經理及護理顧問陳淑雲女士在今天於共「健」未來研討會上,就著「健康公平」此議題發表及交流意見,望重新定義健康的可能性。
研討會結束後,在場人士包括所有講者與出席的病人组織代表、患者和照顧者,以及輝瑞香港的同事一同合照留念。
研討會結束後,在場人士包括所有講者與出席的病人组織代表、患者和照顧者,以及輝瑞香港的同事一同合照留念。
在場人士参觀一個介紹輝瑞香港成立多年里程碑之 展板。
在場人士参觀一個介紹輝瑞香港成立多年里程碑之展板。

關於輝瑞:為患者帶來改變其生活的突破創新

在輝瑞,公司通過科學和全球資源為人們提供治療方案,以延長其生命,顯著改善其生活。在醫療衛生產品的探索、研發和生產過程中,輝瑞始終致力於奉行嚴格的質量、安全和價值標準。公司在全球的產品組合包括創新藥品和疫苗。每天,輝瑞在發達和新興市場的員工都在推進人類健康,推動疾病的預防、治療和治癒,以應對挑戰這個時代的頑疾。輝瑞還與醫療衛生服務方、政府和社區合作,支持並促進世界各地的人們能夠獲得更為可靠和可承付的醫療衛生服務。這與輝瑞作為一家全球卓越的創新生物製藥公司的責任是一致的。175年以來,輝瑞一直致力於為所有依賴公司的人帶來改變。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www.pfizer.com.hk,或查看www.youtube.com/c/pfizer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