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患淋巴癌被迫退學 80後以街舞傳遞正能量

曾患淋巴癌被迫退學 80後以街舞傳遞正能量

 

 

 

 

 

 

踏入2018年,不少人都盼望新一年有新開始。有80後抗癌勇士10多年前患淋巴癌,幸得孖生弟弟捐出骨髓,成功康復。他現於社福機構工作,更重拾街舞熱情,盼來年繼續以跳舞傳遞正能量,鼓勵更多處身掙扎的人們。另有戒毒者過去一直以音樂幫助濫藥年輕人戒毒,盼望香港人於新一年活得更快樂。

 

 

80後抗癌勇士倪光華出現apm商場活動時憶述,他一直熱愛跳舞,豈料有次跳舞時心口痛,其後入院檢查時發現胸腔有陰影,並於2005年確診患上淋巴癌。他形容當時腦袋一片空白,很難相信癌症竟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了治療癌症,他被迫退學醫病,接受長達一年的電療及化療:

 

當時將大量化療藥打入身體,腸胃常痾嘔,難以入睡。

 

 

後來,住在新加玻的孖生弟弟捐出骨髓。他指,換骨髓過程痛苦,有次於清晨5、6時胃部劇痛,服食止痛藥後都沒多大效果,唯有「膘眼水」咬緊牙關克服痛苦。他後來成功從手術康復,用大半年重拾街舞興趣,更曾教多人跳舞,傳遞正能量。他笑言:

 

一開始行斜路都易喘氣!

 

 

 

脫離毒海後助年輕人戒毒

戒毒者繆旭豐初中時因誤交損友誤入歧途,曾飲咳藥水、食白粉達5年,亦因藏毒差點累父親坐監,後來透過福音戒毒,並愛上音樂。現時,繆旭豐以音樂工作幫助濫藥年輕人戒毒。他指出,很多年輕人都不快樂,以致沉淪毒海,靠毒品麻醉自己。過去,曾有濫藥年輕人成功戒毒,並成家立室。繆旭豐表示,看著該名年輕人生活重回正軋,他更有機會教他兒子音樂,感到很被鼓舞:

 

縱然我曾經行差踏錯,但若有機會,我也可以回饋社會!

 

2001年,荃灣荃錦北投注站外發生械劫解款案,他曾尾隨疑犯登上地鐵列車,並成功協助警方摛拿罪犯。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980784

ESMO ASIA 2017: PACIFIC 研究掀起免疫治療在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新局面

ESMO ASIA 2017: PACIFIC

研究掀起免疫治療在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新局面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所得,每年肺癌與腸癌的新增個案都是「叮噹馬頭」,然而肺癌(4,031) 的死亡數字卻比腸癌 (2,073) 高出13.7個百分比,可見癌症頭號殺手絕非浪得虛名。而今屆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站 (ESMO Asia 2017) 中,PACIFIC 研究在免疫治療議題上發表了引領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的研究數據,為面臨無藥可用的患者開出一條革命性的道路。

 

 

肺癌患者中,85%以上為非小細胞肺癌 (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NSCLC ) 。由於病徵不明顯,約30%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確診時已達第三期。過去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是以化療和電療為標準治療方案。儘管完成治療,仍有機會出現轉移,無惡化存活期(PFS) 不多於12個月。然而 PACIFIC 研究發現,Durvalumab 能顯著延長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無惡化存活期 (PFS)。因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 FDA ) 1017日根據 PACIFIC 的試驗結果,將加快 Durvalumab 用於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上市審批。

 

 

Durvalumab 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主要通過阻斷腫瘤細胞PD-L1訊號傳遞,恢復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亦即是利用藥物重啓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來識別並抑制腫瘤。對比化療,使用 Durvalumab 的副作用較少,療效亦更持久。過往免疫治療只適用於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緩和病情。然而最新的 PACIFIC 研究顯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同步進行化療和電療後,接受 Durvalumab 作維持治療12個月,相對安慰劑 (Placebo),腫瘤再次惡化的時間延遲了1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PFS)的中位數達到16.8個月,而安慰劑的中位數只有5.6個月。PACIFIC 研究引領了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前使用 Durvalumab 的新局面。另外研究亦證實了電療與免疫抑制劑PD-L1配合使用,比單純使用免疫療法或電療效果更佳。

 

 

縱然 Durvalumab 能顯著延長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無惡化存活期 (PFS),在藥物使用的安全性,仍是大眾關注重點之一。PACIFIC 研究數據顯示,接受 Durvalumab 治療的患者與使用安慰劑 (Placebo) 的患者相比,發生治療相關副作用的機會分別是 68% 53% 發生免疫相關副作用的機會分別為 24% 8%;發生嚴重肺炎的機會分別為 3.4% 2.6%。由此可見, Durvalumab 的副作用輕微高於安慰劑,嚴重的副作用則與安慰劑相似。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少康醫生表示,所有免疫治療的藥物均有一個共通點,不單恢復自身免疫力來對抗腫瘤,亦會令整體免疫系統的活性提高,以致有機會出現其他相關免疫系統問題,常見的例如皮疹、腸道發炎、內分泌系統問題,嚴重者或會出現致命性肺炎。但患者亦不需過分擔憂,只需多加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號並告知主診醫生,大部分副作用都能用藥物控制。

 

 

陳醫生引述,一名抽煙多年的退休救護員於2014年確診患上三期非小細胞肺癌,進行了不同的治療。及後病情惡化,右肺上方的腫瘤漲大壓住氣管令肺部下塌,醫生處方免疫治療以緩和病情。用藥兩星期後覆診,病人表示呼吸變得暢順。後來在X光片中顯示,病人肺部腫瘤明顯縮小,右上肺部得以膨脹令存氧量增加,呼吸因而變得暢順。陳醫生表示用藥初期患者亦曾出現過皮疹,但處方類固醇藥物及潤膚膏後,皮疹續漸消退。綜觀患者用藥至今,癌細胞受到控制,情況亦穩定下來。

 

 

PACIFIC 研究開拓了免疫治療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先河,在電療化療後使用 PD-L1抑制劑或許成為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新治療方案。我們期待更長時間研究所獲得的總存活期(OS)數據,以致在劑量調整、用藥時間等上有更進一步的探索。寄望不久的將來,免疫治療的發展能為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治癒的希望。

 

 

 

 

今屆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站 (ESMO Asia 2017) 111719日,在新加坡新達城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少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少康醫生表示,所有免疫治療的藥物均有一個共通點,不單恢復自身免疫力來對抗腫瘤,亦會令整體免疫系統的活性提高,以致有機會出現其他相關免疫系統問題,常見的例如皮疹、腸道發炎、內分泌系統問題,嚴重者或會出現致命性肺炎

 

 

 

 

左圖為退休救護員服用免疫治療藥物後出面皮疹;右圖為醫生處方藥物及潤膏後皮疹續漸消退。

 

 

 

 

專業術語話你知:

 

 

1. PACIFIC 研究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 III期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研究人員向在接受標準鉑類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後,並未發生疾病進展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分配接受 Durvalumab 作維持治療對照安慰劑治療。該試驗在26個包括亞洲國家參與,入組人數約702人。研究的主終點為總存活期OS和無惡化存活期PFS)

 

 

2. 三期肺癌:腫瘤擴散至肺縱膈淋巴結,但未有遠距離擴散至其他組織。

 

 

3. 無惡化存活期 (PFS):在癌症臨床試驗中,患者開始接受治療到患者的腫瘤在儀器檢測出擴大或出現惡化現象之間的時間。

 

 

4. 安慰劑 (Placebo): 一種模擬藥物,其物理特性如外觀、大小、顏色、劑量、重量、味道和氣味等都盡可能與試驗藥物相同,但不會含有試驗藥物的有效成份。

 

 

5. 整體存活期(OS):在癌症臨床試驗中,從藥物生效開始至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時間。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自願醫保料年供4800元 大手術賠5萬 團體﹕保費過高難減公院壓力

自願醫保料年供4800元 大手術賠5萬 團體﹕保費過高難減公院壓力

 

 

 

圖1

 

 

 

【明報專訊】自願醫保計劃討論多時,預計明年推出。據了解,政府已大致擬定標準計劃的賠償框架,預料一年保費平均需4800元。在最新構思下,手術費賠償分4級,大手術可賠5萬元,中型手述可賠2.15萬元。關注病人權益組織指出,自願醫保的保費過高,難吸引病人用私院服務,對減輕公院壓力有限。

 

 

 

供款扣稅料似慈善捐款

 

據香港保險業聯會調查,2013年個人醫保平均保費為3814 元, 較2012年的3600元增5.9%,政府在2014年諮詢時,以2012年水平推算自願醫保平均保費為3600元。消息指出,醫保每年通脹率約5%至8%,因此自願醫保2018年接受投保的話,平均保費約介乎4800元至5000多元,擔心太貴減低吸引力,故不希望超過5000元。

 

 

至於扣稅方式,預計會類似現有扣除慈善捐款做法,但政府內部仍在商討劃線水平。

 

 

 

按手術複雜分四級賠償

 

消息指出,政府希望盡快落實有關內容,預料明年首季完成框架內容,並在第二季立法會休會前通過稅務等相關條例,以便保險業界跟進。

 

另一消息人士指出,醫保「標準計劃」把手術分複雜、大型、中型及小型共4種,手術定額賠償上限分別為5萬元﹑2.15萬元﹑1.45萬元及5000元;麻醉科醫生費、手術室設施費,最高理賠額均為手術費的35%;住院費、醫生巡房費均為750元一日,而雜費上限為1.4萬元。

 

如病人本身為慢性病患者,治療期間需額外專科醫生跟進,該項目可額外獲賠償,最高上限約3000元。

 

 

 

非強制購買 恐欠競爭力

 

若自願醫保投保人在私家醫院花16萬元切直腸,即做中型手術,連同病房及雜費賠償,可透過自願醫保獲逾6.5萬元賠償,即佔手術開支四成,其餘9.8萬元要自行負擔(見表)。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自願醫保最大問題是非立法強制購買,僅屬市場其中一種醫保產品,當其他產品的保費比自願醫保費低,保障範圍又差不多時,對比下自願醫保的競爭力較弱,無法吸引市民購買和使用私院服務,對減輕公院壓力的作用有限。

 

 

 

食衛局﹕2018年落實

 

食衛局表示,會在2018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已委任獨立顧問就自願醫保計劃的技術細節提供意見,並正與保險業界和其他持份者商討相關安排,有關細節仍在商討,暫未有定案。

 

 

​文章來自: 明報新聞網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1224/s00002/1514051805246

自願醫保明年推出 消息指1年保費近5千元 腸癌手術費或自付逾半

自願醫保明年推出 消息指1年保費近5千元 腸癌手術費或自付逾半

 

 

 

 

 

 

自願醫保計劃料明年推出,據了解政府初步訂定「標準保單」賠償準則框架,預計1年保費平均需4,800元,較2014年評估的3,600元多逾3成。

 

 

 

  • 此外,逾70個常見手術擬按分類訂出賠償額,分為複雜、大型、中型及小型共4種。賠得最多的複雜手術費賠償5萬元,如心瓣置換手術、換肝等。腸癌切除術被列為大型手術,若按私家醫院大約收15萬元計,市民即使購買了自願醫保,仍須自掏腰包約8.6萬元或58%。

  • 有醫生指,若病人要自付一半費用,相信醫保計劃難以吸引市民參與。

 

 

 

消息人士透露,符合政府最低要求的「標準保單」會分為複雜、大型、中型及小型4種(見稿末圖表),實報實銷的手術定額賠償上限分別是5萬元、2.15萬元、1.45萬元及5,000元。麻醉科醫生費、手術室設施費分別是手術費的35%。住院費、醫生巡房費分別為每日750元;至於雜費上限則為每年1.4萬元。

 

 

 

  • 手術賠償額例子:
  • 荃灣港安醫院大腸切除術(住院8.5日)
  • 手術總收費:149,667元
  • ——————————-
  • 自願醫保賠償額(住院8.5日):
  • 手術費賠償額:21,500元
  • 住院費、醫生巡房費:12,750元
  • 麻醉醫生費、手術室費(手術費的35%):15,050元
  • 雜費:最高14,000元
  • 合共:63,300元
  • ——————————
  • 病人自付:86,367元或58%

 

 

 

賠償額低 「大陸都唔得啦」

 

假設市民患腸癌而需要接受大腸切除手術,坊間私家收費約15萬元。以荃灣港安醫院網頁列出的收費為例,住院8.5日的手術總收費中位數14.96萬元。若參與自願醫保計劃,該手術定額賠償為2.15萬元,加上其他收費賠償,約可獲約6.3萬元賠償,即市民須自付逾8.6萬元,佔總收費的58%。

有外科醫生表示,當病人要預算自己「畀一大半錢」,質疑他們會否參與自願醫保。此外,做複雜手術會獲賠償5萬元,包括換肝、換腎,此賠償額遭批評「大陸都唔得啦(不止此收費水平)。」

 

 

 

自願醫保預計在2018年推出。(資料圖片)

 

 

 

食衞局:2018年落實醫保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回覆指,正籌備以非立法形式推行自願醫保計劃,已委任獨立顧問就自願醫保計劃的技術細節提供意見,並正與保險業界和其他持份者商討相關安排。當局指有關細節仍在商討中,暫未有定案。對於會否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扣稅優惠以吸引市民支持,當局指政府會在2018年落實計劃,將適時公布細節及稅務扣減的詳情。

 

 

 

自願醫保「標準保單」手術賠償額 

 

 

手術類型

例子

 

 

賠償額

 

 

複雜

開胸冠狀動脈搭橋
心臟、肝臟、腎臟移植
心臟瓣膜置換術
食道全切除術
腹主動脈置換術

 

 

50,000元
大型

乳房切除及淋巴清除術
全關節置換術
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
脊椎融合術
椎間盤切除術
直腸前切除術
膽囊切除術

 

 

21,500元
中型

冠心動脈支架
甲狀腺切除術
闌尾切除術
痔瘡切除術
膽管及胰臟管內窺鏡
疝修補術

 

 

14,500元
小型 結腸內窺鏡
胃鏡
腎臟活檢化驗
包皮環切術
前列腺膿腫引流術
皮膚及皮下硬塊切除術
5,000元

 

 

 

資料來源:消息人士

文章來自: 香港01  撰文: 張美蘭

https://www.hk01.com/%E6%B8%AF%E8%81%9E/143978

 

【特約報道】晚期肺癌 生機處處

【特約報道】晚期肺癌 生機處處

 

 

 

肺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癌症,根據2014年資料顯示,每年新症超過4,600宗,於早期病徵不明顯,一般患者被確診時已屬晚期,若能及早發現及治療,便可以增加治癒機會。

 

 

 

 

臨床腫瘤科顧問謝耀昌醫生

 

 

治療癌症方法日新月異,現時包括電療、化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根據醫學報告指出,女性及非吸煙者個案有上升趨勢,而大部分個案都是基因突變型肺癌,其中最常見的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幸而,針對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不斷出新,有效針對抑制腫瘤生長,延長病情受控時間。

 

吸煙並非引致肺癌唯一主因

「吸煙並不是唯一主因引致肺癌,而是有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家族性遺傳、基因變異、飲酒及一些致癌食物。」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謝耀昌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有明確指引,現時有幾種食品容易引致肺癌,包括醃製肉類、含有化學劑食品,以及吸入建築物料,如石棉等。由於以上種種原因都有機會引致肺癌。

 

抽組織診斷肺癌 及早進行治療

早期診斷對治療肺癌十分重要,謝醫生指出:「早期病人由於影響範圍細小,故可以用手術治療,割走癌細胞腫瘤;但晚期經已擴散開去,所以會選用藥物控制病情。」近年醫學上已經掌握不少腫瘤基因資料,發現只要針對腫瘤基因,對症下藥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一旦確診患有非小細胞肺癌後,便抽取組織化驗基因,若發現是晚期肺癌,就會採用系統性方法治療,當中基因檢查有EGFR、ALK、ROS1及PDL1。謝醫生表示:「經基因檢查確定是EGFR突變約5成,以亞洲地區最為常見。」

 

雙標靶藥物治療肺癌 成效顯著

肺癌個案中,最常見的主要是非小細胞,當中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以腺癌最常見。謝醫生解釋:「醫生先了解肺癌類型、期數及病人身體狀況,才決定適合治療方法。」現時分為手術及放射治療(電療),藥物治療有化療、標靶藥及免疫治療。

「一般都不建議為病人進行化療,因為考慮到化療副作用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承受。」謝醫生指,現時有一半不吸煙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合適的標靶藥可令腫瘤活躍程度減低或凋謝,藥力見效快。過往標靶藥物有第一至二代的一線標靶藥治療肺癌,但現時除了口服標靶藥外,同時可以配合靜脈注射的抗血管增生標靶藥(雙標靶治療),一起進行治療,控制癌細胞.。謝醫生解釋:「有研究指出,病人服用雙標靶藥比起服用單一標靶藥,更有效控制病情。」
 

免疫治療亦是另一治療肺癌方法,謝醫生表示,與標靶藥、化療等藥理不一樣,它是利用藥物令自身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

 

與癌共存 病人重獲生活

謝醫生憶述,有六十多歲的女病人,因為腳軟而入院求醫,最後發現患有第四期肺癌,並擴散至背脊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腳軟情況。「第一時間幫病人抽取腫瘤組織,確診為EGFR Positive。」謝醫生表示,首先進行電療,將部分擴散至中樞神經的癌細胞消除;然後情況稍有改善就再進行口服及靜脈注射的抗血管增生標靶治療。「病人接受物理及癌症治療2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少,且病人由初期發現腳軟,不能步行、坐輪椅,最後可以自由步行。」謝醫生指,病人出院後,繼續進行治療而沒有什麼大的副作用出現,大致上都可以應付到日常生活基本,無需要家人特別照顧。所以雙標靶治療對於病人生活並沒有甚麼大影響。

 

PM-HK-0169-09-2017

 

文章來自: 壹週Plus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1227/564640

 

ROS1融合突變和靶向藥物

ROS1融合突變和靶向藥物

 

1、認識ROS1基因和其突變

 

 

ROS1基因的重排最開始是在人腦膠質瘤細胞系裡被鑑定出來,後續在其他幾個惡性腫瘤里也發現了ROS1基因的重排,如膽管癌、卵巢癌、胃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在非小細胞肺癌里的突變頻率為1%-2%。ROS1基因可與多個基因發生融合突變,其中最主要的融合伴侶是CD74,(見下面圖片),ROS1與其他基因發生融合時,一般會保留激酶結構域,而且在斷裂點上較為保守。ROS1的重排導致激酶持續激活,上調SHP-1、SHP2以及PI3K、AKT、mTOR、MAPK和ERK信號通路,導致細胞持續增殖,腫瘤發生。

 

 

上圖是ROS1基因的融合形式,左側的綠色部分為ROS1的酪氨酸激酶結構域,藍色部分為跨膜結構域。右側部分是報導的與ROS1發生融合變異的基因和其頻率。由於存在多種基因可能與ROS1基因發生融合,因此在選擇檢測ROS1的變異時,需要著重技術原理,避免漏檢。檢測ROS1突變的技術有FISH(原位免疫螢光雜交)、RT-PCR(逆轉錄PCR)、IHC(免疫組化)和新一代測序(NGS)。目前FISH是ROS1融合的金標準,通過紅色和綠色螢光探針標記ROS1基因兩端,如果ROS1基因沒有發生斷裂,那麼紅綠螢光湊在一起表現為黃色螢光信號。如果ROS1基因中間發生了斷裂,則可以觀察到紅色螢光、綠色螢光信號的分離,如果大於15%的腫瘤細胞呈現出這種分離信號,則判斷為ROS1基因融合突變陽性。

 

 

圖2:FISH檢測ROS1基因的重排

 

 

需要認識到任何檢測技術都不是完美的,FISH的優勢是可以檢測石蠟切片組織(FFPE),這是RT-PCR不能具備的,RT-PCR對樣本的RNA要求較高,需要新鮮的組織樣本提取RNA才能進行逆轉錄。另外FISH還可以檢測一些未知的融合突變,即不需要知道ROS1基因的融合伴侶是誰,只要ROS1發生分離了就行。缺點是手續繁瑣、對試驗員的操作要求較高。另外FIG基因在ROS1上游134kb處,因此FIG-ROS1的融合形式在螢光信號分離上不是很好判斷。最關鍵的是FISH不能提供出和ROS1發生融合的伴侶基因是什麼,是否有生物學和臨床的意義。

 

 

RT-PCR因為需要之前設計引物,所以不能檢測未知的融合突變形式。對樣本的RNA要求較高,石蠟標本里RNA降解很嚴重。因此如果您的檢測報告表明是RT-PCR檢測的融合突變,而您的標本是石蠟標本,那麼就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假陰性的情況,不管是ALK或者ROS1以及RET都是這種情況。RT-PCR的優勢是快速、樣本需求量少。

 

ROS1的免疫組化檢測特點是簡單,易操作。但是對抗體的要求較高,另外易受到染色背景、判讀標準的影響,也有很多地方亟待提升。總之對於ROS1基因的融合突變,最好使用兩種以上的檢測技術進行相互驗證,沒有一項技術是可以做到100%的承諾的保證的,但是對於患者來說,漏檢因為所有的希望。

 

 

 

2、ROS1的患者和病理特點

 

 

ROS1融合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一個亞型(突變頻率1%-2%),ROS1的患者群與ALK突變的患者擁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患者的特點是年輕、非吸菸、亞裔、進展較快。儘管ROS1融合突變也在肺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里被鑑定出來過,但是ROS1主要是存在於肺腺癌中。

 

ROS1基因與其他驅動基因突變是不共存的,一項涵蓋1073個樣本的研究表明ROS1與EGFR、ALK等突變互斥,沒有發現他們共同存在。一項涵蓋556個患者的研究也表明,使用免疫組化IHC檢測ALK和ROS1,沒有發現二者共存。後續有報導研究兩名ROS1陽性的患者發現了EGFR突變,分別是L858R和19號外顯子缺失突變。但是這些為個別案例,總體上腫瘤的驅動基因都是互相排斥的,因為腫瘤也不需要兩種驅動基因驅動其增殖。

 

 

 

3、治療ROS1陽性的克唑替尼

 

由於ROS1突變與ALK的相似性,研究者很容易想到使用ALK的抑制劑去嘗試治療ROS1的突變。2014年公布的臨床研究數據表明,50名患者每日兩次口服250mg克唑替尼,客觀應答率(ORR)為72%,包含3例患者完全緩解(CR),33例患者部分緩解(PR)。相比ALK突變,ROS1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的反應持續時間更長,達到17.6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19.2個月,因此專家推出克唑替尼對ROS-1的抑制要強於ALK,而且ROS1陽性突變的患者預後相對較好。

 

美國FDA於2016年3月11日批准將克唑替尼用於治療ROS1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也是第一個FDA批准的ROS1陽性的靶向藥物。但是克唑替尼治療ROS1陽性的患者也不可避免為會產生耐藥,這些耐藥原因包含ROS1基因上的一些點突變,如G2032R、L2155S、L2026M、G2101A、K2003I、L1951R等。其中ROS1的G2101A、L2026M和G2032R的腫瘤細胞系對Foretinib敏感,但是L2155S對於Foretinib仍然耐藥。G2032R和L2155S細胞系對TAE684也是不敏感的。除去這兩個藥物外,卡博替尼(XL184)展示出與部分耐藥位點的療效,如圖3,ROS1陽性克唑替尼耐藥後的L2026M、L1951R和G2032R可以被卡博替尼所解決,對於ROS1陽性的患者來說這算是一個好的事情,雖然這些是細胞系的研究,但是希望還是有的。這些需要著重注意,基因檢測報告需要仔細查詢是否有這些耐藥位點,這些耐藥位點的釋義和相應的意義。

 

 

圖3:ROS1的G2032等突變對卡博替尼敏感

 

 

ROS1患者在克唑替尼使用的另一個耐藥機制是EGFR的代償性高表達(表達量為2.6倍),這個在腫瘤細胞系中獲得了驗證,同時使用EGFR的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或西妥昔單抗聯合克唑替尼,可以起到協同抑制的作用(見圖4)。

 

 

圖4:克唑替尼聯合達克替尼或阿法替尼,可控制部分ROS1患者的耐藥

 

 

 

但是問題是,假如EGFR的高表達也確實是一部分ROS1患者的耐藥原因,什麼時候對患者進行檢測呢,使用什麼樣本檢測。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如何?

鈣粘附蛋白E表達量丟失,波形蛋白和人纖維連接蛋白表達增加是另外一種ROS1陽性患者對克唑替尼耐藥的原因。這導致細胞形態,以及細胞之間的粘附力出現改變。

 

 

圖5:一些蛋白表達降低或升高也影響ROS1患者對克唑替尼的敏感性

 

 

 

另外也有文獻報導KRAS、NRAS等也對ROS1陽性的患者使用克唑替尼耐藥,從腫瘤細胞的進化考慮,ROS1對克唑替尼的耐藥原因會是比較複雜的,也比較難以預測。因此究竟是什麼原因耐藥,一定要徹底進行檢測明確。推薦什麼類型的靶向藥物,必須有一定的文獻或臨床數據支持。

 

 

4、其他ROS1融合陽性的靶向藥物

ALK和ROS1的激酶活性區域有70%的相似性,因此ALK的抑制劑很多是可以用於ROS1的治療的,克唑替尼這個藥物也就是這麼誤打誤撞地搞出來的。其他的ALK抑制劑是否也可以呢?答案是有抑制效果但不都是。

 

圖6:ALK抑制劑對ROS1-CD74融合基因的抑制情況

 

 

在圖1上我們可以知道CD74是ROS1的主要融合伴侶基因,所以表達該融合基因的細胞系被用來測試ALK的抑制劑。從圖6我們可以看出,克唑替尼、色瑞替尼(LDK378)、AP26113對ROS1-CD74的抑制效果很不錯。ASP3026具有中度的抑制效果,艾樂替尼(CH5424802)沒有顯示出具有抑制活性,這個是為主要注意的,因為艾樂替尼在ALK中和克唑替尼的頭對頭臨床試驗效果很好,但是這並不能完全複製到ROS1陽性的患者上,最起碼不能複製到CD74-ROS1的融合突變的患者上。

 

 

很多病友都熟悉3922這個ALK抑制劑,有資料稱這個藥物對於ROS1的抑制力度比克唑替尼強幾十倍。我們查詢了很多的文獻,終於找到了一篇3922對ROS1的報導,給大家呈上。

 

 

圖7:不同ALK抑制劑對ROS1的抑制活性,3922最優

 

 

從圖7中我們可以再次了解ALK抑制劑對ROS1突變的抑制活性,其實3922可以說是一騎絕塵。當然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艾樂替尼對ROS1抑制不力,這個是需要著重注意的,不是所有的ALK抑制劑對ROS1都能起到好的抑制效果。

 

對於ROS1突變導致的克唑替尼耐藥,體外實驗表明3922可以ROS1基因上的G2032R突變、G2026M突變具有抑制效果。在動物模型的體內實驗上,3922對於FIG-ROS1、CD74-ROS1和存在G2032R耐藥突變的CD74-ROS1都具有抑制活性。另外對於FIG-ROS1陽性膠質母細胞瘤的老鼠上也展示出抑制效果。這裡需要注意ROS1有多個耐藥突變,目前報導的是其中兩種是可以用3922控制的,當然這是動物實驗,後續仍需要進行跟蹤了解。

 

 

結語:

我們就本帖進行一次重點總結:

 

ROS1的突變頻率不是很高,在非小細胞肺癌里的頻率僅為2%左右,但是目前有靶向藥物克唑替尼批准。需要明確的是ROS1的突變形式是與其他基因發生融合。但是ROS1本身會產生一些耐藥突變對克唑替尼耐藥,這些耐藥位點可以被其他靶向藥物所解決,如卡博替尼、3922等。目前ROS1在其他癌種也有發現,但是跨癌種用藥的療效如果目前沒有較為全面的報導,有膠質母細胞瘤腦的ROS1陽性老鼠對3922敏感。其他癌種如果檢測出來ROS1陽性,且沒有獲準的靶向藥物,跨癌種用藥也是可以考慮的。

 

 

 

參考文獻;

1、Kurtis D. Davies,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3 August 1; 19(15): 4040–4045.

2、Gainor JF, et al., Oncologist. 2013;18(7):865-75.

3、Song A,et al.,Clin. Cancer Res. 21, 2379–2387(2015).

4、Katayama R, et al.,Clin Cancer Res. 2015 Jan 1;21(1):166-74

5、Zou HY,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5 Mar 17;112(11):3493-8.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8636l4.html

 

你活得開心嗎﹖

你活得開心嗎﹖
訪問對象︰明明  撰文︰阿C
同路人明明,樣子甜美,性格果斷開朗,說話飛快,聲音清脆,臉上綻放的陽光笑容,誰想到她已有一雙成年兒女,還是一位能幹又身兼多職的母親。明明說︰「我是理性的人,精力無限,性格果斷,生活節奏緊密,每天時間會被工作填滿,永遠只會勇往直前,所以自己就是停不下來的人。」一個典型香港人,如何輕鬆面對抗癌路,現透過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明明的故事 — 「癌症不可怕,只要積極態度和正面處理,結局就由你決定。」
堅忍精神順利過渡抗癌路
明明是著重健康飲食的事業女性,生活正常,然而因工作繁忙,運動量不足,亦不會主動作定期身體檢查,直至母親於2012-2013年確診了乳癌和做手術,驚覺癌症有可能遺傳給仔女,她決定去做身體檢查,以防萬一。檢查結果發現有良性腫瘤,她隨即動手術割除。事隔兩年(2016年)再做身體檢查,今次便確診零期癌症,即有癌腫瘤存在,明明眉頭不皺動刀剷除,附加電療30次。
她記得當時知道自己患上乳癌,沒有悲愴和狂喊,只是理性地接受和通知家人(除了隱瞞雙親,不欲兩老擔心)。明明認為醫生講解專業兼值得信賴,加上自身太忙沒有時間看太多醫生,全程100%信任和跟從醫生建議行事。此外,從經濟角度考慮,改選政府醫院進行電療,療程結束換來1/4身體呈現水泡,於是回到私家腫瘤醫生跟進護理。明明笑說刺穿水泡比分娩痛楚還叫人懼怕,這是抗癌路上一段不好經歷,幸好很快就處理好。
明明以過來人與大家分享,在電療時出現水泡,應主動與醫務人員溝通,看看是否需要暫停治療或先處理水泡,免得自己辛苦。同時地,她建議進行電療容易引起水泡,病患者不要自得刺破水泡,應告知醫務人員協助處理,事半功倍。
意念和態度決定命運和身體
明明說自己和家人皆是理性主義者,故抗癌路上安穩平順。她述說做電療時仍如常上班和生活,晚間仍擔任兼職司儀等,視癌症因自身免疫力減弱的普通病,有病就看醫生和治療是她的信念,希望同路人都有如此想法才能輕鬆面對,抗癌之路方會容易渡過。
正因為明明的個人處世理念很簡單,她認為凡事要正面,態度正確才能面對逆境,以行動改變結果,每天只會怨天尤人,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還會加重病情。她會選擇低調行事,以正面態度面對接受,並對自己說︰「每人身體皆有癌細胞,適逢身體變弱而免疫力不足,那麽就鼓起勇氣打仗﹗吃藥嗎,就如吃健康食品或補充劑,不同時段就需要它們支撐體內所需。患病只是讓我知道自己缺少運動,不夠強健,多做些運動,讓自己體力增強囉﹗」疾病不會因你的麻怨而不出現,反而勇敢態度和積極面對人生,讓你變得堅忍方為上策,亦是戰勝癌症的不二之法。有病就要醫,處理好自己才可照顧身邊的人,既然疾病不能逃避,不如隨遇而安。
每天問自己要甚麽
正面和正確態度面對逆境,以行動改變結果。每人懂得如何善用時間,明確個人思維,活得有方向和目標。那麽,全身皆充滿動力,人生充實,活著就更有意義了。「每天問自己要甚麽﹖」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明明深信態度決定人生,態度決定成敗,只要自己的目標清晰和堅定,任何困境皆會迎刃而解,大事變小,小事變無,就如她的腫瘤一樣,壞的就除掉,重新規劃人生和做事步伐,只要有信念,你便能成為贏家,後半段人生就決定在自己手上。「嘟,YOH, YOH!信念和態度正面,你就是主人,要享受生活,每天就問自己活得開心嗎﹖答案取決於態度。
小編寄語︰
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活得開心自在可以很容易,隨手可得,然而若把雞皮蒜毛的小事常往心中放,就算你是一個正常人,也不會有開心的時候,永遠活在痛苦中,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切記情緒和壓力直接影響到身體機能,當身體某一器官發病,這可能是它對主人的不滿示警,放過自己就是戰勝病魔的良藥。活在當下,活得開心就是心靈良藥了。祝願大家能身心健康,歡渡每一天﹗

中大研究獲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推崇

兩項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教授領導的研究,最近獲全球頂尖醫學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選為「2017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文章」。在十篇當選的研究文章中,更只有這兩項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研究人員所領導。

兩篇中大研究論文被《新英倫醫學雜誌》評為2017年度「最矚目」文章

 

《新英倫醫學雜誌》為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每年平均收到5,000份研究論文,經嚴格篩選及檢視後,只會刊登當中百分之五最優秀的文章。

 

《新英倫醫學雜誌》在2017年度內刊登的所有論文中,選出10篇對全球醫療及病人護理方面最具意義的研究文章,只有兩項獲選研究是由亞洲學府的學者所領導,他們都是來自中大醫學院。

 

莫樹錦教授

 

第一篇當選的研究文章是由莫樹錦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題為《Osimertinib or Platinum–Pemetrexed in EGFR T790M–Positive Lung Cancer》。該研究開創了針對肺癌基因突變的新治療模式,同時也標誌著「個人化治療」的新里程。

 

該研究證實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之肺腺癌患者,如在接受一線標靶治療後再出現基因突變及抗藥性,可透過新的治療模式,將癌症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指出肺腺癌病人需要持續地監測『癌症進化』的情況。當患者在接受一線標靶藥後病情仍然繼續惡化時,應檢測是否又再出現基因突變,並對症下藥,以持續優化治療方案。《新英倫醫學雜誌》對此研究給予高評價,我和團隊感到非常鼓舞。我們將繼續致力研究更多更新的肺癌治療方案。」

 

陳君賜教授

 

另一篇研究文章則是由陳君賜教授及盧煜明教授領導的《Analysis of Plasma Epstein–Barr Virus DNA to Screen for Nasopharyngeal Cancer》。這個劃時代的研究項目為逾20,000人進行檢測,證實了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DNA,可在未有病徵前便有效地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盧煜明教授

 

 

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陳君賜教授表示:「《新英倫醫學雜誌》給予我們團隊的肯定意義深重。這項研究顯示無創性血漿DNA分析可有效地在發病初期為病人確診,讓他們盡早接受治療,改善無惡化存活期及減低與治療相關的發病率,大幅增加康復的機會。」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煜明教授自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後,一直致力研究透過分析血漿DNA篩查早期癌症。盧煜明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這項研究,並被選為年度最矚目文章。是次研究結果證明血漿DNA分析能診斷出早期鼻咽癌。我們將不斷研究,盼望將此技術應用到其他癌症的檢測,惠及更多人。」

 

中大醫學院不斷奮力求進 造福社會與病患

 

除上述兩項研究外,年內多項由中大醫學院學者領導的硏究亦取得極高的科研成果,改變了全球醫學界對一些嚴重疾病的認識,甚至改寫了國際檢測標準及釐訂了新的治療方向。

 

當中,陳家亮教授在《刺針》發表了有關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研究,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而同時屬腸胃道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提出重要的數據作用藥指引;黃秀娟教授也於《刺針》發表了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21世紀的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此外,莫樹錦教授在另一篇刊載於《新英倫醫學雜誌》的論文中,為ALK陽性肺腺癌治療訂立了全新的國際標準。另一方面,曾卓豪醫生和團隊則利用新的培植方式成功取得了擴增分化潛能幹細胞(Expanded Potential Stem Cells, EPSC),大大加深了對人類發育機制的認識,是再生醫學領域上的重大突破,有關論文亦已被收錄於《自然》期刊。潘昭頤醫生也證實了「妊娠毒血症」高危婦女於懷孕初期服食低劑量亞士匹靈,可將因發病而導致早產的機會大幅減低,並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公布了詳細的研究結果。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對有關的研究成績表示欣喜:「2017是我們研究成果豐碩的一年。學院內有許多非常傑出的學者正不斷努力鑽研和拓展自己的領域,並將有關之科研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方案,以造福社會及患者,當中不少更在醫學研究及醫療技術發展上取得區域性及世界性首例。中大醫學院雖為一所年青學院,但在全體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短短35年間發展一日千里,於今年QS世界大學醫學院排名位列全球前50。我們期待研究人員在未來能獲得更多更大的突破和成就,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新英倫醫學雜誌》

《新英倫醫學雜誌》(NEJM)是世界上最受廣泛閱讀、引用次數最多、及最具影響力的醫學期刊和網站,同時亦是歷史最悠久的醫學連載期刊。每星期都有超過60萬名來自177個國家的讀者閱讀這期刊。外界視之為評價優秀醫學研究的「黃金標準」。NEJM最新(2016年)的影響指數是72.406,為醫學期刊中最高。

為末期病人建設「紓緩驛站」 勞思傑醫生:十年內有望普及

 

 

在街上走累了,我們總想躺在家中的暖床好好休息;在工作上受委屈了,也總會想回家跟親人盡情申訴。「家」,總是人類最後的避風港,不論走到多遠,總會想回家。諷刺的是,不少末期病人,在人生的末段與病魔博鬥至身心俱疲,卻沒法選擇回家過最後一程,要一直待在冷冰冰的醫院直到最後一刻。

 

要怎樣結束人生,真的無得揀?

 

 

 

 

這些年來,有一班人一直為著讓長期病患者「有得揀」而默默耕耘,勞思傑醫生就是其中一位先驅者。勞醫生於80年代末在英國先後於老人科及腫瘤科擔任醫生時,目睹過不少慢性病患者、長者臨終前與病魔搏鬥的苦況,萌生起加入老人科及紓緩醫學的念頭。近年他更加投入社會紓緩服務,與一班有心人組織了「晚期病患醫療及各界關注聯盟」,致力讓紓緩寧養服務在港普及。「病人的病程延長了很多,但如果生活質素持續下降,長命都不一定過得好。」另一方面,寧養服務也有望緩和現時急症醫護人手不足的壓力,「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超過80歲,醫療系統壓力飆升,醫護人手長期不足,寧養服務也極需發展。」

 

 

 

 

 

所謂紓緩治療是針對患有嚴重病患病人與其家屬的全面照顧,旨在從身、心、社、靈四方面來緩減身體上的不適症狀,減少病者苦痛,並提升生活質素。勞醫生指,「紓緩寧養」(HOSPICE) 的概念發揚於英國,其字原來自為中古朝聖者提供補給、休息的中途驛站,現引申為主張以支持、關懷為基礎的療法,而非「等死」、「放棄」。最近亦有科研數據,支持其效用。而「世界衛生組織」早於1990年倡議紓緩治療。外國有2大研究*均指出,紓緩治療有助減少症狀、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甚至延長壽命,同時令生活質素上升。 所以絕非負面,我們就是要推廣這種精神。

 

 

 

 

若回家療養,又有否足夠的醫療設備?一旦患者在家離世,又應如何處理屍體?即使行外人也能提出多個問題,勞醫生坦言,要推行紓緩治療和寧養服務並不容易,然而他仍然抱持樂觀態度,早幾年推出的「預設醫療指示」,更是一大突破,「現在社會注重人權,預設醫療指示就是讓患者有權選擇在自己病危時選擇治療方向。如果知道多數藥石無靈,徒勞無功,都可以簽定指示,甚至在外國入院與否都可以選擇,而且並非不可以隨著情況改變而修改。」不過,中國人始終家庭觀念較重,簽定「預設醫療指示」也可能衍生很多問題,例如子女間未能達成共識,或到患者病危時遭推翻指示內容等,因此把「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或許是更保障的方法,「建議患者盡早和家人商量好,而且在第三者見證下簽署,當然如可立法,就可保障患者的意願,不會被隨意推翻。」

 

 

 

勞醫生亦說,要普及紓緩治療的理念還有很遠的路,不過他有信心在十年內可逐漸成功,因為香港不乏有心人,「一班有心人聚集起來,自然會有得傾。這幾年我們都不斷討論,其實各界包括私院、保險業甚至藥廠都很支持。」只要大眾齊心,定能獲得共識,為病患者帶來更好的環境,改善整個醫療體制!

 

 

 

 

*New England Medical Journal 2010 issue 363; 733-42 by Dr Jennifer Temel et al

Lancet 2014 May 1721-1730 by Dr Camilla Zimmerman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