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試可以預測來年運程嗎?

人人都能明白的—精準癌症治療

 

PRECISION ONCOLOGY MADE EASY

 

 

 

基因測試可以預測來年運程嗎?

 

 

癌症治療上,運用得宜的腫瘤基因測試能讓醫生掌握更多個別腫瘤的特性,以助選取相應而有效的藥物;這是經科學及臨床研究証實、有關監管機構如美國藥管局認可的。在此範疇外,近年如雨後春筍的生物科技公司為開拓商機,把各種基因測試推出大眾市場,聲稱能預測性格、興趣、長短處、藝術氣質、運動細胞、甚至智力和將來的病患,彷彿你的人生盡在它預測之中,並提供一系列建議,助你規劃未來,逢凶化吉;又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重點培訓成材。

 

 

 

身心理基因分析的科學根據

 

 

每個人的基因都有微細的正常差異,這跟癌症基因突變不同,並不會引致疾病,卻令人的外貌、性格、智力等有所不同。基因測試可以檢測出這些正常差異,但如何解讀這些原始數據,甚至引申出一些建議,才是問題所在。

 

 

雖然一些研究數據提出某些基因的正常差異跟某種性格智力或身體特徵有關聯,但並沒有結論性的成果,亦沒有在大型人口或不同人種中核實。況且一種身體或心理表徵由很多其他已知及未知的基因差異所影響,後天因素的重要性亦有過之而無不及,絕非憑過份簡化地測試數個基因可以定斷。

 

 

 

身心理基因分析的意義

 

這種測試嚴格來說,只能說是發現自己基因的正常差異,再進一步的引申都恐怕科學根據薄弱,又或只能獲得老生常談的一般性建議,如網上心理測驗。雖然整個測試理念新穎,過程簡單,結果亦頗有趣,是否值得花費,則見仁見智。

 

 

基因測試不能預測運程,幸福在自己手中,人生須盡情闖蕩。祝願各位來年生活美滿!

 

 

 

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

 

 

數十萬癌症病人苦等適切治療

 

患病時,總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療,好讓盡早痊癒,重回生命正軌。無奈由於香港癌症治療政策上的落後及不足,使本港的癌症病人淪為三等病人,日復一日地等待檢查、等待治療、等待藥物。

 

在僅餘的生命時光,我們不甘心坐以待斃。為着自己,也為着其他病友,我們一班癌症病人及家屬自行組織起來,於去年7月組成全港首個專注倡議改革香港癌症策略的組織「癌症策略關注組」。過去大半年,我們四出跟政策制訂者、立法會議員、醫護人員及市民大眾訴說我們的故事,好讓社會明白我們的困境,更希望促成新政府運用全新思維去改革現時的癌控政策。我們期待新政府於快將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能為癌症病人做得更多,讓本港數以十萬計癌症病人的生命重現曙光。

 

輪候治療時間漫長

 

耐心等候本是美德,但患上癌症卻萬萬等不得,只有愈早醫治才有望得到更佳治療效果。然而,香港癌症病人到公立醫院就診時往往要長期等待,等得愈久,只會愈容易錯過治療黃金期,甚或有病人的病情原屬初期,但因得不到適時治療,導致癌細胞出現轉移,使治療變得更為困難。

 

根據政府2016年1月至12月的數字,現時絕大部分大腸癌症患者要輪候76天才能獲得首次治療,乳癌及鼻咽癌病人則分別要等待64天及54天。癌症病人等待期間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壓力,病人及家屬終日惶恐不安,大大影響生活質素甚至病人的治療質素。癌病症人多等一天才獲治療,便等於虛耗多一天的存活機會。政府只有盡早改革現時的癌症策略,才能拯救更多病人。

 

作為癌症患者與家屬,我們更能體會先進及適切藥物對治療病情的重要性。然而,現時醫管局往往要5年才將癌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讓病人能夠使用並獲得部分資助,而要納作專用藥物讓病人得到全額資助的話,更要8年才能成事。與其他先進國家比較,香港病人要等候較英國長3倍、澳洲長4倍的時間才能獲得資助使用新藥。而歐盟於2003至2014年通過了26種涉及治療香港十大癌症的主要藥物,但本港醫管局只將其中三分一藥物納入資助範圍,令基層及中下層病人無法及時使用多種新藥。

 

關注組前成員胡先生的處境正好反映本港不少癌症病人等不到藥物苦況。胡先生於2014年9月底,因身體多處地方持續不斷腫痛,輾轉求醫後終確診患上急性骨髓白血病(AML)。後來經過大半年治療,病情漸趨穩定,不過2016年6月,癌病再次復發,他的人生頓時再次跌入谷底。「首次確診時尚有藥物可以使用,但經歷治療後,得悉原來公營醫院只有一種藥物用作治療AML。當復發再用時,療效會因癌細胞已產生抗藥性而大打折扣,幾乎等同『無得醫』,感覺有如被判死刑。」

 

關注組相信只有本港政府願意改革現時整個已落後於形勢的癌症策略,不再讓癌症病人空等,才能提升癌症治療成效,令病人獲得更佳的支援服務。因此我們期待新政府可把癌控改革列為今屆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於稍後公布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中,撥出足夠資源以應對現時癌症病人面對長久等候治療的困境。

 

首先,為使癌症病人可更易更快獲處方有效新藥,醫管局可考慮為癌症藥物設立專屬的「快捷藥物引進機制」。當現時藥物名冊上的藥物無法有效醫治有關癌症時,醫生可透過新藥試驗計劃,將治癌經驗較先進的地方,如英國、美國或歐盟等地已認可的癌症新藥引進香港給病人使用。

 

公私營合作緩壓力

 

政府同時應加強撒瑪利亞基金與關愛基金對癌症病人藥物支出的財政支援,以減輕他們的沉重財政負擔。現時已有不少病友反映申請有關基金時,財務審批以家庭為計算單位的不合理情況。我們促請政府修改相關安排,改以配偶為計算單位,方能讓更多有需要的癌症病人順利通過申請門檻。另外病人所需分擔藥費的比率,亦應由現時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的20%下調至10%。有關安排相信可以減輕病人的財務負擔,安心開展治療。

 

另一方面,政府應可考慮增設「癌症醫療費用免稅額」,以補助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於治療期間要減少工作,甚至離職而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

 

最後,關注組亦促請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動治療癌症服務的公私營合作,以便更有效調動醫護資源為病人服務。合作形式可以由政府為公院病人提供部分費用資助,而私家醫院或醫療中心則給予折扣優惠,相信可鼓勵經濟能力稍高的公院癌症病人有效分流至私營醫療系統接受檢查、化驗及診症服務。公私營合作不單可以加快有關病人接受診斷及治療的速度,同時亦有望縮短其他留在公院的病人輪候時間,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我們深深明白,改革癌控政策是一個全港性的議題,單靠病人組織發聲實在難以成事,因此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會面、討論及交流,促成各方合作,一起正視癌症病人困境,並了解現時制度和政策帶來的問題。而政府對幫助病人抓緊癌症的治療黃金期,紓緩他們面對長久等候治療及藥物的無助困境上更是責無旁貸。

 

我們懇切期待政府的回應。

 

撰文:癌症策略關注組

【共渡癌艱】:別讓病人帶着遺憾離去

曾經遇過一位太太,丈夫患上肝癌,他們一家人用十年時間在國內與其他家人打爭産官司,最終勝訴,沉冤得雪。可惜,丈夫的肝癌已到末期,因為肝衰竭而陷入昏迷,未能回國簽署文件,恐「死而有憾」。

 

她苦苦哀求醫生證明丈夫有能力在律師見證下簽署法律文件,好讓他們一家人取回公道,但醫生又怎能因為惻隱之心而違反醫療守則呢?

 

其實,臨終前未能按照自己意願簽署有效法律文件,帶着遺憾而離去的病人又豈止他一人呢!現今醫學發達,令很多人誤以為不論病情多壞,總有轉機,加上中國人忌諱討論死亡,有時會造成「死到臨頭」而不自知的局面!

 

要令末期病人在整個治療當中保持合理期望,真是談何容易!既要令病人及家人知道病情的進度而有所準備,又要讓病人對治療抱有希望——這正是每位腫瘤科醫生每天要面對的難題!而解決方法,就是醫生在不同階段,因應病人對病情的理解和心理狀況,按部就班地調整病人及家人的期望,盡量減低他們心靈所受的打擊。

 

確診患癌就好像自己的「expiry date」推前了,每天都面對生命倒數的威脅,但相比起意外即時奪去生命,總算有時間為自己、為家人安頓好。其實,我們每天何嘗不是面對着種種未知之數?從來都無人可以確切掌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我們每一天都是賺回來的。共勉之!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共渡癌艱】專欄由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黃麗珊 撰寫。她深信醫生除了「用腦」作醫學判斷,更要「用心」照顧病人感受。行醫的心願,是成為病人和病人家屬信任的「盲公竹」,帶領他們順利走過癌症旅途。

更多癌症資訊:http://www.hkioc.com.hk

編者的話 ( 57 ) 職場同路人

右二 : Molly Wu / Roche –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左一 : Irene Kwan / Roche – Senior Officer, Patient Empowerment
右一 : Pelly Young / Cacnerinformation.com.hk
左二 : Katy Tong / Cancerinformation.com.hk

癌症資訊網歡迎有興趣聘用同路人的企業和我們聯络  分享我們的親身經驗。)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最新資料指出,香港總人口截至2017年年中約有7,389.5千人,勞動人口和就業人口分別為3,960.4千人和 3,850.8千人,就業率則為2.9%,相對全球失業率,情況不算嚴重,然而坊間總是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怪現象,許多老闆級更揚言︰「就算調高價錢都請不了人,年輕人嫌辛苦不入行或不想打工,要求人工高、工時少,福利佳兼不能受罵。」癌症資訊網就鼓勵大企業人事部或中小企業老闆不妨考慮顧用同路人回歸職場,他/她們有經驗和能力,曾經歷生死邊緣,做事更起勁,策動力更強,因為總想把時間善於利用,爭取生活與工作平衡,生產效率更高。

 

香港人拼搏精神 — 「勤與靈活」

根據2015年衛生署或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放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即癌症)屬於致死榜首,新症及死亡分別是30,318宗個案14,316宗。發病人的年齡組合多是40歲以上,這群人是工作人口最有價值的一群,然而因為得病而無奈退下職場,並因面對治療上的經濟壓力,有機會變成無助、沮喪和孤單,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許多醫生都告訴我們「治病先醫心,人生變得有希望才能戰勝癌魔」,若有同路人能得到機會回歸職埸,重新建立自信和有精神寄託,一方面能補貼生活和治療費用;另一方面寄情工作分散精緒,自覺不是病人,也能增強抗癌戰鬥力。

 

事實上,香港面對經濟轉營,求才若渴,同路人大多曾是職場精英或是勞動人口,可緩減勞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只要僱主能體諒同路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實行彈性上班時間、家庭辦工室、時薪工作或合約制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我們公司現時就僱用了10名同路人工作,成效不錯。

 

各國對同路人支援的借鏡

綜觀世界各地支援同路人的措施和方法,可作為香港政府和各大企業的借鏡。例如德國政府的支援政策就十分著力,目前德國癌病人口約400萬,但政府會提供6週帶薪病假,3年法定健康保險支付的疾病津貼,相當於總收入70%,當地企業家會援助病人以創造一定的工作機會、多樣化工作方式以貼合他們的治療和生活需要。

 

加拿大人於2016年約有20.2萬人患癌,當地設有人權委員會受理就業歧視類投訴,許多巿鎮則用行政條例鼓勵企業聘用癌症康復者工作,給予一定比率和年限的稅收優惠。鼓勵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為康復者開具如實的身體健康證明。

 

日本癌症病患約20萬人,75%受控制的病患希望能繼續工作,於是當地政府會透過以下途徑協助他們找工︰(1)積極派遣社會保險勞務人士到各地區定點醫院,為他們提供相關工作知識和幫助,現約有120個諮詢點,將會繼續增加。(2)促進醫院和國家所屬介紹工作機構「HelloWork」聯合找工作,201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推行了「癌症患者等長期療養者就職支援試點事業」,「HelloWork」職員每週去醫院一次,對剛入院或需要定期診療者提供諮詢,按他們需求而介紹工作。(3)患者也可向社會福祉師諮詢醫療保險、僱傭保險等問題,醫務人員會提供治療內容及健康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項等,再替他們找尋專業知識程度較高的工作。

 

美國2017年有168萬新症,美政府制定高質量醫療保險政策,故她鼓勵個人和公司購買醫療保險,讓個人和公司皆有保障。這除了能幫助患癌員工承擔治療費用外,還可以為公司保留人才,繼續效力公司。

 

香港特區政府可借鏡以上國家的援助措施或方案,選取適合的方法協助同路人重回職場工作,利己利人以達雙贏效果。

 

香港企業和社會福利不足照顧同路人

醫生們常強調癌症不是絶症,因為醫學昌明,發現得早的存活機會大增,甚至變成如糖尿病似的長期病。「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許多路人的最佳寫照,他/她們希望活得有尊嚴,不是讓人以憐憫之心待之,若本地企業能對同路人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才是真正幫助和支持他們勇敢抗癌的最佳方案。

 

支持同路人重返職場, 過回普通人生活,最終社會增加多一份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

 

Alan Ng

編輯 ( 8-2-2018 )

 

編者的話 ( 57 ) 職場同路人

 

右二 : Molly Wu / Roche – Human Resources Director
左一 : Irene Kwan / Roche – Senior Officer, Patient Empowerment
右一 : Pelly Young / Cacnerinformation.com.hk
左二 : Katy Tong / Cancerinformation.com.hk

癌症資訊網歡迎有興趣聘用同路人的企業和我們聯络  分享我們的親身經驗。)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最新資料指出,香港總人口截至2017年年中約有7,389.5千人,勞動人口和就業人口分別為3,960.4千人和 3,850.8千人,就業率則為2.9%,相對全球失業率,情況不算嚴重,然而坊間總是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怪現象,許多老闆級更揚言︰「就算調高價錢都請不了人,年輕人嫌辛苦不入行或不想打工,要求人工高、工時少,福利佳兼不能受罵。」癌症資訊網就鼓勵大企業人事部或中小企業老闆不妨考慮顧用同路人回歸職場,他/她們有經驗和能力,曾經歷生死邊緣,做事更起勁,策動力更強,因為總想把時間善於利用,爭取生活與工作平衡,生產效率更高。

 

香港人拼搏精神 — 「勤與靈活」

根據2015年衛生署或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放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即癌症)屬於致死榜首,新症及死亡分別是30,318宗個案14,316宗。發病人的年齡組合多是40歲以上,這群人是工作人口最有價值的一群,然而因為得病而無奈退下職場,並因面對治療上的經濟壓力,有機會變成無助、沮喪和孤單,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許多醫生都告訴我們「治病先醫心,人生變得有希望才能戰勝癌魔」,若有同路人能得到機會回歸職埸,重新建立自信和有精神寄託,一方面能補貼生活和治療費用;另一方面寄情工作分散精緒,自覺不是病人,也能增強抗癌戰鬥力。

 

事實上,香港面對經濟轉營,求才若渴,同路人大多曾是職場精英或是勞動人口,可緩減勞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只要僱主能體諒同路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實行彈性上班時間、家庭辦工室、時薪工作或合約制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我們公司現時就僱用了10名同路人工作,成效不錯。

 

各國對同路人支援的借鏡

綜觀世界各地支援同路人的措施和方法,可作為香港政府和各大企業的借鏡。例如德國政府的支援政策就十分著力,目前德國癌病人口約400萬,但政府會提供6週帶薪病假,3年法定健康保險支付的疾病津貼,相當於總收入70%,當地企業家會援助病人以創造一定的工作機會、多樣化工作方式以貼合他們的治療和生活需要。

 

加拿大於2016年約有20.2萬人患癌,當地設有人權委員會受理就業歧視類投訴,許多巿鎮則用行政條例鼓勵企業聘用癌症康復者工作,給予一定比率和年限的稅收優惠。鼓勵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為康復者開具如實的身體健康證明。

 

日本癌症病患約20萬人,75%受控制的病患希望能繼續工作,於是當地政府會透過以下途徑協助他們找工︰(1)積極派遣社會保險勞務人士到各地區定點醫院,為他們提供相關工作知識和幫助,現約有120個諮詢點,將會繼續增加。(2)促進醫院和國家所屬介紹工作機構「HelloWork」聯合找工作,201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推行了「癌症患者等長期療養者就職支援試點事業」,「HelloWork」職員每週去醫院一次,對剛入院或需要定期診療者提供諮詢,按他們需求而介紹工作。(3)患者也可向社會福祉師諮詢醫療保險、僱傭保險等問題,醫務人員會提供治療內容及健康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項等,再替他們找尋專業知識程度較高的工作。

 

美國2017年有168萬新症,美政府制定高質量醫療保險政策,故她鼓勵個人和公司購買醫療保險,讓個人和公司皆有保障。這除了能幫助患癌員工承擔治療費用外,還可以為公司保留人才,繼續效力公司。

 

香港特區政府可借鏡以上國家的援助措施或方案,選取適合的方法協助同路人重回職場工作,利己利人以達雙贏效果。

 

香港企業和社會福利不足照顧同路人

醫生們常強調癌症不是絶症,因為醫學昌明,發現得早的存活機會大增,甚至變成如糖尿病似的長期病。「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許多同​路人的最佳寫照,他/她們希望活得有尊嚴,不是讓人以憐憫之心待之,若本地企業能對同路人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才是真正幫助和支持他們勇敢抗癌的最佳方案。

 

支持同路人重返職場, 過回普通人生活,最終社會增加多一份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

 

Alan Ng

編輯 ( 8-2-2018 )

 

 

新一代抗CD20抗體藥物助濾泡性淋巴癌復發患者延長壽命

新一代抗CD20抗體藥物助濾泡性淋巴癌復發患者延長壽命

 

 

淋巴癌(Lymphoma), 是血液系統的惡性疾病之一可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 (Hodgkin’s lymphoma) 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 後者可根據其生長及擴散的速度再分為慢性和急性兩大類1 濾泡性淋巴癌是最常見的慢性淋巴癌好發於年齡約50多歲的患者,最常見的症狀為頸部,腹股溝或腋下淋巴結腫脹。

 

隨著醫學的進步發展,醫學界在濾泡性淋巴癌的治療上已取得不俗的成績。 現時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放射治療,化學治療以及較新的標靶治療3標靶藥物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透過與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CD20結合,引起免疫反應,令癌細胞凋亡2 在化療配合利妥昔單抗的治療下,濾泡性淋巴癌的存活期有了明顯的提高,很多病人可存活長達15甚至更久。

 

濾泡性淋巴癌大多無法治癒,即使它對治療的反應良好,仍然會不間斷地復發,使得患者需要在他們的一生中多次接受治療。根據個人病情,復發後的患者可選擇單用利妥昔單抗或與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並用。隨著新藥物的不斷問世患者尚有不少新葯可以嘗試其中包括新一代抗CD20抗體藥物阿托珠單抗(obinutuzumab)4 阿托珠單抗是在利妥昔單抗的基礎上,通過分子工程對抗體進行改造和修飾,從而增強抗體與免疫細胞的親和力,加強殺滅癌細胞的能力,令治療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5 研究證實,用於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後無效或病情出現惡化的濾泡性淋巴癌患者,阿托珠單抗配合抗癌藥苯達莫司汀 (bendamustine)作治療,及後再單用阿托珠單抗作持續治療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降低病情惡化風險,這種合併療法的療效較單一使用苯達莫司汀的理想6

 

 

 

安全報告免責聲明

 

此平台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提供 (NPM-HK-0079-01-2018)

 

Valid until 29/11/2019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References:

1. Adult Non-Hodgkin Lymphoma Treatment (PDQ®). Patient Ver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PMH0032605/.

 

2. Johnson P and Glennie M.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rituximab in the elimination of tumor cells. Semin Oncol 2003;20(1 Suppl 2):3-8.

 

3. Adult Non-Hodgkin Lymphoma Treatment (PDQ®). Health Professional Ver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PMH0032836

 

4. Gazyva (obinutuzumab) [Hong Kong Product Information]. Hong Kong. Roche; July 2016

 

5. Mössner EBrünker PMoser S, et al. Increasing the efficacy of CD20 antibody therapy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of a new type II anti-CD20 antibody with enhanced direct and immune effector cell-mediated B-cell cytotoxicity. Blood. 2010 Jun 3;115(22):4393-402.

 

6. Sehn LH, Chua N, Mayer J, et al. Obinutuzumab plus bendamustine versus bendamusti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ituximab-refractory indolent non-Hodgkin lymphoma (GADOL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16 Aug;17(8):1081-1093.

 

鹼性真的防癌?從醫學基礎看破迷思

鹼性真的防癌?從醫學基礎看破迷思

 

Posted by in Diet 食療

 

 

 

在日常診症中,一條乳癌復康病人問得最多嘅問題係「多食鹼性食物係咪真係可以預防復發?」簡單的答「係」定「唔係」都唔能夠解開心裡的鬱結,今次我地不妨由醫學基礎去看破迷思⋯⋯

 

 

 

 

什麼是酸鹼值?

 

原來日常生活中所有野都有所謂的酸鹼值(pH),或者你可能記得中學科學課都有教過,最酸嘅野pH係0(好似漒水),中性的係7,最鹼嘅野pH係14(好似通渠水哥士的)。

 

 

圖片來源:互聯網

 

 

 

以上係一個好重要的基礎去了解以下的討論。

 

 

 

身體血液的酸鹼值

 

你會見到太酸或太鹼性嘅野都會傷害到身體,如果唔係人地點會淋人漒水去毀人容。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咋一聲出曬煙諗都覺得痛,所以原來日常身體細胞係要特定的酸鹼度先生存到,如果唔係就會出問題,輕則短暫失去功能,重則細胞死亡引致生命危險。
 
 
而呢個血液酸鹼度其實係有得check嘅,只要抽D動脈血液去驗一個叫arterial blood gas嘅測試,就會知道身體血液pH。有得check,即係要有得分正常、唔正常先有意思,原來正常血液pH係界乎7.35至7.45,超出呢個範圍已經叫唔正常,身體機能可能出現問題。
 
 
 
「個範圍都幾窄⋯⋯」
 
聰明,上帝做人其實好奧妙,要特定環境平衡先生存到,例如體溫我地要37度,pH我地要7.35-7.45。
 
 
 
鹼性防癌?
 
 
「咁窄的正常範圍超出咗咁點?」
 
咁又唔洗擔心,身體會透過呼吸同腎臟排出廢物去調節酸鹼值。
 
呢個正正係重點之一,即係話比我地聽,無論我地主動/因病令到酸鹼值超出正常範圍,一係身體會自動調節至回復平衡點,一係身體調節都調節唔到而機能出大問題。
 
如果有人話進食多D鹼性食物,而令身體血液鹼性D去防癌。情況只有兩個,一係身體自動調節至回復平衡點(即係嗰D人白費心機),一係身體調節都調節唔到而機能出大問題(即係唔止癌細胞死,係正常細胞都死)。
 
 
 
「咦?即係我比人呃?」
 
所有騙案都係用少少科學術語去蒙騙大眾,一般加個「來自德國」(你有冇見人標榜話「來自中國」?你地班人崇洋只會覺得德國可信高質素,中國呃人會爆炸。就算明明assembled in China,係都要加返句designed in California)「提升自身免疫力」「西醫不會告訴你的秘密」「全靠它,她戰勝了乳癌」「科學實證」,成件事就變得引人入勝。
 
 
「Er,我都未係好信服自己受騙⋯⋯」
 
 
咁講多一個謬誤比你聽徹底擊破謊言。
 
 
你知唔知我地進食食物後,身體如何消化食物?
 
 
「知,胃囉」
 
 
啱,就係用胃去消化,咁胃又靠咩去消化食物呢?答案就係胃酸。
 
 
 
圖片來源:互聯網
 
 
 
原來胃酸的酸鹼度不是一般的酸,係可達致漒水酸度嘅pH1.5,即係我就算當你飲最鹼的通渠水pH14,一飲落去唔計你乸爛食道,真係去到胃先算,強酸加強鹼的東西撞埋一齊,做過中學實驗都知,咪變pH7囉。
 
 
重點二黎喇,即係日常進食一般偏鹼的食物,小腸未到,去到胃都已經比D胃酸中和曬,仲講咩影響血液酸鹼度、癌細胞生長環境,唔好玩啦。
 
 
 
結論
 
 
記住呢篇重點,任你食點樣鹼性的食物都好,係敵唔過胃酸的。就算你唔信,認為自己可以影響酸鹼度,一係身體就自動幫你調節返正常(即係白費心機),一係就令自己身體失衡,傷害緊自己。唔好見多人講就信,了解多少少醫學基礎就明白原來幾咁無䅲。請原諒我語氣重,見住病友比人呃我冇辦法唔肉緊。
 
 
 
封面圖片來源:互聯網
 
 
 
 
馬國權醫生  外科專科
香港的乳癌治療資訊 http://www.breasthk.com/facing-breast-cancer/

醫療界更新治療目標 二代標靶藥抑制白血病 達MR4.5不再惡化

醫療界更新治療目標 二代標靶藥抑制白血病 達MR4.5不再惡化

撰文: 鄧曦雯

 

 

 

 

 

 

俗稱血癌的白血病在本港癌症殺手中雖然僅居第10位,但曾有學者表示,在2030年患白血病人數將會急增兩倍,亦有年輕化趨勢,值得大眾關注。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和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廖崇瑜於22日向公眾解釋公私營醫療一同更新的白血病治療目標──MR4.5,讓病人能得到更適切治療。

 

 

 

症狀似感冒易被忽略 壯年最大機會患白血病

 

白血病的症狀並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易感疲累及體重無故下降,以及因脾臟引起的左側胸胸骨下脹痛等。由於症狀不明顯,大部分患者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患病,大多人發病時約50歲,而且有年輕化趨勢。逾百分之八十的香港病例都是在白血病的初期,即慢性期發現,病情尚可受控;一旦病情進入加速期或急性期,病人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對藥物反應變差,可能需要骨髓移植方可保命。

 

 

標靶藥物可提升存活率

 

香港現時約有800個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每年新增至少50宗新症。數字將會繼續攀升,但廖崇瑜表示這並非壞事。他指2001年起岀現的標靶藥物,把病人存活率提高,因此由2001年起,由白血病而死亡的個案由高峰期的147個銳減至35個,病人數字則不斷上升,反映白血病人的存活率增加,比以前活得更長久。

 

新藥降低癌細胞水平 減少醫療成本及對病人傷害

 

談及癌症,許多市民會以為必定是不治之症,其實要醫治白血病或血癌並非想像中困難。隨著醫療進步,白血病,尤其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方法,已經由服用傳統的抗癌藥物或骨髓移植手術,演變成服用含細胞訊息傳導抑制劑成分的標靶藥物,治療的效用大大提升,令患者只要定時服藥,隔三個月檢查一次並且達標,便可以如同常人一般生活。

 

服用第二代,亦是最新一代藥物尼洛替尼(Nilotinib)及達沙替尼(Dasatinib)在2011於香港得到批准發售,已經有臨床數據支持,可以在服用藥物3個月後令壞基因及癌細胞減少九成,甚至在六年內有56%患者到達MR 4.5的水平。

 

MR(Molecular Response,即分子反應)指的是導致白血細胞不正常地大量增生,並且無法正常地凋亡的「費城染色體」在患者血液內的比例,以MR 1代表遞減九成,即只剩下10%的費城染色體計算,MR 2 代表剩下1%,如此類推,MR 4.5只剩下0.0032%的費城染色體,即血液內的壞白血球數量只有治療前的三萬分之一。在目前的科研結果中,在MR 4.5水平下惡化到急性期的個案為零,病人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在已持續8年的研究中達92%。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廖崇瑜表示病人數字增加並非壞事。(鄧曦雯攝)

 

 

最新藥物花費800元一日 與服舊藥相差六千倍

 

由於第一代標靶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的專利權已經過去,現時病人只需繳付十多元,公立醫院便可為病人提供16個星期的藥物,相比較快見效的第二代藥物,每日花費相差逾千倍。因此廖崇瑜指醫生在處方時會考慮病人的經濟狀況,若個別病人對新藥岀現抗藥性亦可能會轉服舊藥。目前未有科研支持,先服新一代藥物然後換藥會否影響病情,他勸喻病人切勿胡亂停藥或換藥。

 

最新藥物每粒需要約400元,每天需要服用兩粒,以三個月檢測一次的間距計算,三個月內可能需要花費逾72,000元方可初見成效,一般市民難以負擔。但政府已經將最新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市民如有需要,可於公立醫院確診後向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申請資助,經過入息審查後可以獲得部分或全額資助。

 

 

 

文章來自: HK01

https://www.hk01.com/港聞/152073/醫療界更新治療目標-二代標靶藥抑制白血病-達MR4-5不再惡化

療法日新月異 醫生:肺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

療法日新月異

醫生:肺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

 

肺癌有「頭號癌症殺手」、「無聲殺手」之稱,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報告指出,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長期高踞首位。聽起來可怕,然而有專科醫生指出,肺癌其實是最有希望的癌症,因療法日新月異,近年更研製出第三代標靶藥對付肺癌細胞,副作用少且效果明顯,另又有化療、放射治療、免疫療法等多種方法控制病情,因此患者應樂觀面對,積極治療。今次將分四部分來介紹肺癌的新發展。

 

何解被稱為「頭號殺手」?早期症狀難察覺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指出,近年人人都在談論大腸癌,然而肺癌的嚴重性依然不容忽視,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肺癌是本港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女性方面則排行第三位,於2015年肺癌的死亡人數逾4,000人,是本港的「頭號殺手」。

 

肺癌常被喻為「無聲殺手」,皆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甚至可以毫無先兆,一確診已達第四期甚至晚期。張醫生解釋,肺癌主要按癌細胞大小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患者或會出現嚴重咳嗽、氣喘、咳血等症狀。本港逾八成肺癌患者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除了因吸煙所致的鱗狀細胞癌外,近十年還發現了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之肺腺癌,患者多為非吸煙女性,腫瘤較細小,多分布於體內隱閉的位置,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常於後期才出現骨痛、胃痛等看似毫不相干的病徵,容易令人忽略,到確診時已達第四期,難以手術根治,只可靠其他療法控制病情、延長壽命。

 

張醫生表示,肺腺癌由於體積較細小,可能連X光也未必照出來,或需以其他方法來檢測。除了X光,現時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影像學,例如:CTPET、同位素骨骼掃描;血液檢測;支氣管鏡檢查(活檢)、痰液細胞檢驗、肺功能吹氣測試等。

 

按期數擬定療法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指,近十年治療肺癌的方法不斷進步,令肺癌逐漸成為「慢性病」,即使病情到了第四期也有望「打勝仗」。他解釋,肺癌一般按腫瘤大小、位置、擴散程度等分期,第一期一般主瘤尚在肺部,未有淋巴及遠處轉移;第二期主瘤開始增大,並出現少量淋巴組織擴散;第三期主瘤很大或已經侵蝕肺膜,接近或同時擴散致另一邊的淋巴組織;第四期已有遠處器官轉移,如脊椎骨、腦部、肝臟、皮膚等,此時或開始出現骨痛等症狀。

 

現時醫生會按期數來擬定治療方案,一般於第一、二期,會建議以手術來「一刀切」,把腫瘤徹底切除,有望根治病情。而部分第二期及第三期患者,則視乎擴散情況,可能以手術切除主瘤,再配合化療來預防復發,並須密切監控病情。至於第四期或打後的情況,多以標靶藥配合放化療來治理。

 

 

 

基因突變 影響療效

 

除了期數之外,如病人出現基因突變,也會影響可選擇的治療方案。在香港,現時已知有藥物針對的兩種基因突變為EGFRALK,當中以前者比較常見,約佔所有肺線癌。

 

張醫生解釋,EGFR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如其受體出現基因突變形成癌症的其一重點,此情況多以EGFR-TKI標靶藥作一線治療,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張醫生補充,約03年推出第一隻EGFR-TKI標靶藥物吉非替尼,藥效令人驚喜,「當時吉非替尼是一大突破,就算病人的肺部已很「花」,病情頗差,也可於兩、三週內見效。」當然,每種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如紅疹、暗瘡、皮膚乾燥及肚瀉等,如有需要,病人應與醫生討論副作用的處理,雖然EGFR-TKI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療效顯著,但統計顯示有六成患者服藥九個月至一年左右,便出現抗藥性,繼而停菜藥,並要考慮另一些治療方案。

 

 

十年來推陳出新 標靶治療添希望

 

腫瘤相當聰明,繼EGFR基因突變後,研究發現有一半EGFR基因突變患者在使用一線標靶藥後出現T790M基因突變。令一線治療失效。

 

不過,第三代標靶藥奧希替尼的出現,再一次為患者帶來希望。張醫生指出,奧希替尼藥效佳,而且相較第一、二代標靶藥,較少出現紅疹、乾燥、肚瀉等副作用,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微。雖然一般患者在服用奧希替尼一年後出現抗藥性,但也有更樂觀的情況他分享,一位50歲的女患者,在兩年半前確診肺癌時,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及後於161月開始服用新藥奧希替尼,病情得以控制,至今仍未出現抗藥性。

 

張醫生強調,肺癌是本世紀臨床進步最快的癌症,不斷推出新標靶藥物和療法,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其實肺癌是最有希望的癌症,經常有新療法、新藥,甚至每月都有新突破,所以總有療法可試,即使第四期確診也有望治癒。」隨著醫學的進步,他寄望肺癌患者應心存希望,勿諱疾忌醫,如出現症狀,應儘早求診,及早展開治療。

 

張明智醫生

臨床腫瘤科

凝聚飲食業界力量 推廣無煙飲食文化

為保障飲食業員工及公眾健康,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員會)於2017年10月推出「無煙飲食力量」計劃,並獲多個業界組織支持,以及由戒煙服務機構提供協助,希望透過為業界設立「星級無煙食肆」認證及鼓勵公眾參與「無煙有食神挑戰菜」食譜創作比賽,加強飲食業界宣揚無煙文化的角色,將無煙信息傳遞予不同持份者,推動更多吸煙人士戒煙。計劃吸引近百間食肆及飲食業公司加入成為「星級無煙食肆」,包括飲食集團、快餐店、茶餐廳、健康食品連鎖店、卡拉OK集團、甜品店、小食店及酒吧等,受惠員工人數超過12,700人。

委員會於今日(2月2日)舉行「無煙飲食力量」頒獎典禮,以表揚實施傑出無煙措施的「特選星級無煙食肆」及嘉許「無煙有食神挑戰菜」的得獎者。主禮嘉賓包括衞生署控煙辦公室主管李培文醫生、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鄺祖盛及副主席伍婉婷。

衞生署控煙辦公室主管李培文醫生致辭時表示,工作間為僱員每日逗留時間最長地方之一,飲食業公司或食肆若能訂定無煙政策,提供戒煙支援予吸煙的員工,不單可以保障員工健康,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及建立正面的企業形象,履行社會責任。

委員會主席鄺祖盛指出,「飲食業現時有超過24萬多名從業員,調查發現當中近半數的中式酒樓廚房員工及約三成的樓面員工有吸煙習慣,委員會度身訂造『無煙飲食力量』計劃,以協助飲食業公司及食肆實施各項無煙措施,支持員工戒煙。同時,亦鼓勵市民透過分享美食宣傳無煙信息和支持身邊的吸煙人士戒除煙癮。」

近百間「星級無煙食肆」推行各具特色的無煙措施,當中六間更獲選為「特選星級無煙食肆」,透過多元化的措施包括與戒煙員工簽署戒煙約章、推出員工戒煙獎勵計劃、提供戒煙轉介、於「健康無煙日」向員工派發水果、邀請成功戒煙的管理層分享戒煙心得及於社交平台分享無煙信息等,以凝聚員工、業界及市民大眾的力量,共同營造支持無煙飲食文化的氛圍。其中一間食肆更自發性於户外用餐位置全面禁煙,以保障食客及員工免受二手煙及三手煙的影響,獲選為「特選無煙户外食肆」,希望為業界樹立榜樣。

此外,「無煙有食神挑戰菜」邀請公眾分享一道成本約一包捲煙價錢(約港幣六十元)的美食佳餚,鼓勵市民宣傳無煙信息和支持身邊的吸煙人士戒煙。比賽共收到超過60份食譜作品,既有創意又有營養,並吸引逾1,400位市民透過社交平台參與投票,支持「食煙不如食好餸」。而藝人阮小儀亦與冠軍得主一同到街頭邀請市民試食得獎煮意「無油無煙蔬果福袋」,分享無煙生活的重要性,得到不少正面迴響。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暨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衞生學) 林大慶教授於活動中向飲食業界講解戒煙好處及對抗煙癮的貼士。歌手林奕匡、JW(王灝兒)及葉巧琳則透過遊戲,鼓勵市民以美食佳餚發放「無煙飲食力量」,幫助身邊的吸煙人士戒除煙癮。另外,無煙飲食達人楊尚友及成功戒煙的廚師盧沛華分享吸煙對飲食業從業員的影響,鼓勵大家重投無煙健康生活。

如欲了解「無煙飲食力量」計劃詳情,請瀏覽www.smokefree.hk/catering

圖片說明
一眾主禮嘉賓凝聚業界、員工及食客為飲食業注入無煙力量。
一眾主禮嘉賓凝聚業界、員工及食客為飲食業注入無煙力量。

近百間食肆及飲食公司加入成為「星級無煙食肆」,致力推廣無煙飲食文化。
近百間食肆及飲食公司加入成為「星級無煙食肆」,致力推廣無煙飲食文化。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暨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衞生學)林大慶教授、無煙飲食達人楊尚友及盧沛華分享戒煙好處及對抗煙癮的貼士。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暨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衞生學)林大慶教授、無煙飲食達人楊尚友及盧沛華分享戒煙好處及對抗煙癮的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