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道癌 ) 亞裔喝酒臉紅 恐罹食道癌

MSNBC網站28日報導,一些中、日、韓裔在喝酒後,即使是幾杯啤酒,也會臉紅,因而這種症狀被稱為「亞裔臉潮紅」(Asian flush),醫學專家說,「亞裔臉潮紅」會增加患致命食道癌的危險。
西雅圖有一半日本血統的30歲教育主任麥克馬洪說:「我喝酒後,臉上甚至直到腰部都會發紅,我想是因為血管擴張,使我變得很紅,人們經常誤以為我是被曬傷。」

全國酗酒與酒精濫用問題研究中心的新陳代謝與健康影響處調查員布魯克斯(Philip Brooks)說,約三分之一的東亞裔都有這種反應,「絕大多數發生在華、韓和日本裔身上,他們喝酒時會臉紅、頭痛和感到噁心,其實不只是臉紅,他們的心跳也加速,是頗不愉快的經驗」。

布魯克斯說,引起這種反應的基本原因,是天生不能適當地代謝酒精,酒精靠肝內的酶先把它代謝成有毒的乙醛(acetaldehyde,一種動物致癌物質,會造成DNA損壞和促進其他致癌作用),然後再代謝為無害的醋酸鹽(acetate)。有喝酒臉紅反應者是因為其代謝酒精的酶ALDH2的基因有缺陷,不能把乙醛代謝成醋酸鹽,因而導致乙醛在體內大量累積,造成血管擴張,引起臉紅反應。

布魯克斯說,有ALDH2基因缺陷的人喝酒,患食道癌的危險性很高。任何人喝酒都有患食道癌的危險,喝得越多,危險越大,但如果有ALDH2基因缺陷,危險將大幅上升。根據研究,一個人如果ALDH2有一個缺陷基因,只要一天喝兩杯啤酒,其患食道癌的危險就是能適當代謝酒精者的十倍。

布魯克斯指出,不幸的是許多亞裔雖然知道喝酒後臉潮紅的現象,卻很少人知道這不僅是不方便,而是可能罹患一種最致命癌症的警訊

世界新聞網
編譯中心綜合28日電
December 29, 2010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 … %E9%81%93%E7%99%8C?


 

( 胃癌 ) 治轉移性胃癌 標靶藥物存活突破1年

治轉移性胃癌 標靶藥物存活突破1年
 
【中時健康 黃曼瑩、林志遠/台北報導】2010.09.23

治轉移性胃癌 標靶藥物存活突破1年 

你也許常有胃痛、腸胃不適的感覺,不過卻常以消化不良的消極心態來面對,置之不理,但是有可能胃癌已經找上門而不自知。胃癌高居台灣癌症死因第五名,但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若未接受內視鏡檢查,不易早期診斷,約4成5患者發現時多已轉移,過去10多年來只能依靠化療,轉移性胃癌病患面臨存活期不超過1年的瓶頸。但研究發現,約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有HER2陽性基因,可能使疾病惡化更迅速,還好目前已經有胃癌標靶治療,使得胃癌患者不再聞胃癌色變!

  一名58歲的王媽媽,年初開始有吞嚥困難的情況,只能小口小口地啜飲杯中的水,連水滑過腸胃都感到不適,原來經檢查,王媽媽已罹患轉移性胃癌,還好她始終有一顆開朗的心,與癌共存。在聽到HER2陽性基因,可能會讓轉移性胃癌惡化更快時,她呼籲癌友要保持樂觀心情之外,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作HER2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陽性基因,甚至與醫師一同討論更好的治療方式,打一場保「胃」戰!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正雄醫師表示,胃癌早期症狀易與胃炎或胃潰瘍混淆,不易早期診斷,約4成5發現時已轉移。目前僅約2成的胃癌於第一期或第二期發現,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因發現較早五年存活期7至9成;若發現已是第三期,手術後五年復發率高達約40-50%,但也有4成5成病患發現時已是四期轉移。轉移性胃癌治療於過去10年來,多以化療為主,雖有搭配不同化療藥物的組合療法,但存活期普遍不超過1年。

  近年研究發現,胃癌病患也有「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情況,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HER2 是「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 」(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為人人都有的基因;但在部分癌症病患身上,這個基因會過度表現,造成癌細胞急速分裂增生。

  目前近2成轉移性胃癌病患為HER2陽性,可能面臨高復發、疾病惡化迅速、治療反應差的治療瓶頸。臨床研究證實,過去用在乳癌治療的標靶藥物trastuzumab,可使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存活期大幅提升35%,由11.8個月提昇至16個月,日前衛生署已核准該標靶藥物使用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治療,成為10多年來胃癌治療的新契機。

  根據甫發表於刺絡針期刊的ToGA第三期臨床研究顯示,HER2陽性轉移性病患使用標靶藥物(trastuzumab)合併化療,存活期由11.8個月提升至16個月,大幅提升35%,此外由於標靶藥物的副作用較輕,安全性較高,對於病患的影響也較少,首度突破過去轉移性胃癌病患在單獨化療時,存活時間往往不超過1年的瓶頸。

  張正雄醫師指出,標靶治療證實可有效阻斷過度表現的HER2蛋白,對於這類型胃癌病患來說,是一項新選擇,建議轉移性胃癌病患可做HER2基因檢測,若確認是有HER2陽性基因,可配合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積極治療。今年八月份衛生署也正式核准標靶藥物(trastuzumab)於HER2陽性轉移性胃腺癌(或胃食道接合處腺癌)之治療,患者必須為未曾接受過化學治療,而使用標靶藥物的同時必須合併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或針劑化療藥(5-FU),同時加上順鉑(cisplatin)。合併化療的部份目前已有健保給付,而標靶藥物須自費。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8&id=11707

( 胃癌 ) 一針筒血驗出胃癌

本港每年約有一千人確診患胃癌,但胃癌病徵不明顯,定期照胃鏡亦未必能早期發現,直至腫瘤頂着胃部造成消化不良、貧血或消瘦時才發現,已多屬晚期。由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領導的實驗室團隊,花十六年心血,成功發現三個可對抗胃癌的腫瘤抑制基因,已獲三項專利,有望於三年後研發成以一針筒血,便可檢驗胃癌的簡單測試,造福胃癌發病人數佔全球近半數個案的中國人民。



本港第四大致命癌症
沈祖堯及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于君,更憑早期診斷胃癌的研究成果,獲國家教育部頒發二○一○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的(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一等獎



胃癌乃中國第二位常見癌症,每年逾卅九萬人發病,佔全球確診人數的四成半,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兩成。沈祖堯指,內地以青海、甘肅、寧夏、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的胃癌發病率最高,與當地較貧窮,常吃鹹魚等醃製海鮮、少吃新鮮水果有關。胃癌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癌症,○八年有一千零五十八人確診,導致六百廿五人死亡。

照胃鏡難找早期病變
沈祖堯解釋,患者會經歷胃細胞腸化及癌前病變,才演變成胃癌。中大研究團隊已發現卅多個可引致胃癌的致癌基因,同時發現廿多個胃癌抑制基因。于君透露,中大已針對三個最可能發展成胃癌檢測方法的胃癌抑制基因,成功申請專利。現時三個抑癌基因的預測腸癌準確率約五成至八成半,「準確度要去到九成以上,需要多三幾年時間,再搵多兩、三個基因標誌,集合埋一齊先至可以作為檢測工具。」

沈祖堯希望胃癌測試面世後,可像驗血糖、驗膽固醇般簡單,「抽一針筒血、病人唔使辛苦,就可以檢測早期胃癌!」他指胃癌病徵毫不明顯,照胃鏡亦無法找出早期病變,直到進食時會感到「有嘢骾住吞唔落」,甚至「嘔番出來唔消化」,出現貧血及體重減輕,此時照胃鏡發現有腫瘤,已多屬晚期,存活率不高。


2011-3-2,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302

( 胃癌 ) 標靶治療增存活率 HER2胃癌棘手惡化快


 

胃癌是本港第四號癌症殺手,由於徵狀不明顯,故不少患者至晚期時才確診,令存活機會偏低。有腫瘤科醫生指出,有15%的胃癌患者帶有HER2基因,這與HER2型乳癌一樣,屬於較棘手、病情較嚴重、對化療反應較差的癌症;而近年有研究證實,利用標靶治療可提升HER2型胃癌患者的存活率,不過暫時只應用於晚期患者,需要進一步研究才可廣泛應用於所有胃癌患者。
 

本港於08年便有逾千宗胃癌新症,並有625人死亡;目前胃癌的成因仍然未明,但相信與飲食習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貧血、腺瘤性胃息肉、吸煙及遺傳因素有關。初期胃癌的患者,並無特別徵狀,但當出現體重無故下降、胃痛、嘔吐、噯氣、消化不良等,已屬於晚期徵狀,而晚期胃癌的惡化速度快,存活期一般只有約十個月左右。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楊明明指出,有15%的胃癌患者,屬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型,這受體會令癌細胞加速增生,促使腫瘤急速惡化及擴散,因此傳統化療對HER2型胃癌患者的反應不太有效。去年一項全球性研究ToGA,在全球招募了3,803名晚期胃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當中594人屬於HER2型,再將他們分為化療組及標靶治療組。研究結果,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其存活期中位數達16個月,比化療組患者的11.8個月多36%,而死亡風險亦減低35%,有關研究已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Lancet)中發表。
楊明明指出,由於ToGA的研究結果,歐盟及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已先後在2010年批准標靶治療可用於晚期胃癌患者,在本港亦有醫生開始於晚期HER2型胃癌患者治療組合中,加入標靶藥物,但其應用仍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研究證明其功效,才可推廣至早期胃癌患者,同時她又建議本港可考慮為更多胃癌患者進行HER2檢驗,讓他們可為患者設定個人化的治療組合。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48566&d=1441

( 胃癌 ) 癌的啟示:細嚼慢嚥 重拾「食」趣

 的士司機老王一直有胃痛、胃脹,以為是職業病。三個月前開始作悶嘔吐,後來更見大便變黑,終證實患上胃癌,要將大半個胃切除。手術後其胃口逐漸恢復,但進食時常有「頂住」的感覺。女兒怪父親性急,慣性地狼吞虎嚥,特地向專科護士請教。

割胃後飲食需調節
割除胃部後,病者在飲食方面需作出調節,問題應不大。每天飲食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細嚼慢嚥,避免過飽,否則會引起肚屙、頭暈等現象。飯後亦要休息一會,以免腸臟消化不來。可吃「正常」餐,但應選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用蒸、灼、炆、煮、焗方法烹調,避免太酸、辣、鹹、甜或過冷、過熱的食物;減少食鹹魚、鹹蛋、臘腸、燒味、滷水及燒烤食物。飲料以奶、豆漿、果汁、清茶為主,酒、濃茶、濃咖啡、濃湯如酸辣湯、肉汁如牛肉汁、雞精等可免則免。多吃蔬果可吸收維他命、纖維及抗癌營養素。

沒有胃的人吸收鐵質和維他命B12的功能較弱,容易引起貧血,醫生會為病人注射維他命B12,補充鐵和鈣質。病人不妨進行一些溫和的運動如散走、太極等,有助增強體質。中醫學認為若精神暢快,抵禦外邪的能力就大增。若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失常,可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癌症則較易復發。

王小姐每日都致電父親閒話家常,又叮囑他細嚼慢嚥,要珍惜失而復得「吃」的樂趣。香港防癌會網址:www.hkacs.org.hk

香港防癌會

高級教育主任李周翠娥


2011-4-28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428


 

( 胃癌 ) 癌漢舞奇蹟


林允澤(右)手術後把頭髮剃光,
與3名隊友載歌載舞。(互聯網)

末期癌症病人舞出精采人生!韓國電視節目《超級明星K》(韓版美國《American Idol》)第三季決賽中,4人組合Ulala Session以勁歌熱舞擊敗近200萬名參賽者,成功奪得5億韓圜( 約345萬港元)冠軍獎金,患末期胃癌的32歲隊長林允澤,6月開刀切除胃及十二指腸,但為了比賽仍堅持每天練舞,最終摘下冠軍,感動人心。


林允澤在比賽期間
體重下降逾15磅。(互聯網)

抗癌鬥士林允澤患末期胃癌,癌細胞已轉移至全身,生命危在旦夕,至6月初賽時,林允澤接受手術切除胃及十二指腸,身體非常虛弱,但因與3名好友參加了《超級明星K》第三季決賽,為了比賽不惜日以繼夜排舞,日睡兩小時,比賽期間他不斷消瘦,輕了超過15磅,9月時,評判忍不住問他為何突然將頭髮剷光,他才道出自己患癌的真相。林允澤表示,要努力讓每天過得精采:「保持心境樂觀,因生命不知在何時、以甚麼方式結束,最好將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這番話感動了全國所有人。到周六決賽當晚,林允澤以霹靂舞及清唱表演,帶領Ulala Session勇奪《超級明星K》冠軍。評判在台下近7000名觀眾的尖叫聲中宣布林允澤的隊伍奪冠,不顧健康盡全力參賽,林允澤與隊友共奪得約345萬港元獎金,扣除灌錄首張唱片的成本,餘下所得將全用作林允澤的醫療費。

 2011-11-14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74824

( 膀胱癌 ) 抗癌人‧積極推動慈善福利工作‧楊觀發勇敢抗癌12年

楊觀發抗癌成功後活出美麗人生,一年到頭帶著妻子出國旅遊。(圖:星洲日報)

2011-08-02

今年61歲的楊觀發,於1999年49歲時被醫生診斷患上第三期膀胱癌;勇敢抗癌一路走來,轉眼間已過了12年。
在癌魔悄悄來襲時,正是楊觀發在事業和政治上軌道的時候。他內心充滿怨恨和不忿,埋怨老天為何對他這樣不公平,讓他在這時候患上癌症
他當時不斷自問,他大半生人,除了積極在生意上拼搏,都在推動社會福利工作,幫助了許多人,但為何癌症偏偏選上他?
不過,當他發現,消極的態度不但無法改變事實,更造成一個人患病,全家人受苦時,他頓時醒悟和作出改變。
為了自己和家人,他在心態上作出180度轉變,用更積極和樂觀的心情,在家人鼓勵和幫助下尋求醫生治療,展開了3年的抗癌征戰。
患癌最大啟示:凡事不要執著
楊觀發向星洲日報說,這場病帶給他的最大啟示和改變,就是凡事不要執著,得失心不要太重,一切要看開,人生要快樂和有意義地過。
他在戰胜癌症後,改變了患病前每天忙著為生意及政治工作奮鬥的生活,而將生活的重心放在推動慈善福利工作。
他創設了非盈利的曼絨老人院福利會、曼絨宏願孤兒院、實兆遠郭林氣功分會、郭林氣功癌症基金會和曼絨客家公會等。
對聯提醒時時行善助人
本報記者在楊觀發的辦公室訪問時,發現他座位正對面牆上,掛了一幅題著:“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的對聯。
他告訴記者,這對聯是他患病後所持的人生觀;掛在辦公室內,天天看著,用來提醒他時時刻刻行善助人。
“戰胜癌症,是上天賜給我重生的機會,我會在接下來的人生日子裡好好珍惜,更應感恩行善,推動社會的福利工作。”
大部份生意交兒女打理
楊觀發戰胜癌症後,已將大部份生意交給兒女打理,目前只是玩票性質從事旅遊和土地中介買賣生意,其餘時間就用來陪伴家人和推動慈善福利工作。
“我目前的工作並不繁重,不用每天到公司上班,也不用每天忙著生意上的事務;有旅行團生意時,就帶著妻子和團友去旅遊散心;而對土地買賣的生意也不強求,主要是通過人脈,協助朋友找買主和賣主,非常輕鬆寫意。”
保持積極樂觀心態抗癌
作為一個“癌”過來的人,楊觀發說,病人最重要的抗癌力量,就是保持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加上家人和朋友的鼓勵、關心與支持,再配合醫生的治療,才有望戰胜病魔。
“我經歷過患癌的痛苦,所以在抗癌成功後,我馬上聯合一些同樣抗癌成功的朋友和其他善心人士,成立郭林氣功實兆遠分會,鼓勵癌症病人學習氣功;也成立郭林氣功癌症基金,關懷捐助醫藥基金給貧窮的患癌病人。”
楊觀發說,郭林氣功實兆遠分會除了鼓勵癌症病人學習郭林氣功增強體質,也輔導患癌人士,包括分享抗癌成功的故事,鼓勵他們積極尋求治療。
學習郭林氣功加強體質
楊觀發在治病的3年裡,除了依照醫生的指示治療,也學習郭林氣功加強體質,也沒有停止推動慈善和社團工作,以讓自己更積極面對患癌的事實,不讓自己閑暇下來,而被患病的負面情緒影響。
“我在患病的3年裡,減少了生意和政治活動,但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福利和社團工作;我發現通過參與社會福利和社團工作,讓我變得更加積極和開朗,減輕了患病的痛苦。”
抗癌勇士小檔案
楊觀發,61歲,商人,和妻子育有4男1女。12年前曾患膀胱癌。
擔任:曼絨老人院福利會主席、曼絨宏願孤兒院主席、實兆遠郭林氣功分會會長和郭林氣功癌症基金會主席、曼絨客家公會創會會長和現任會長、實兆遠中正華小校友會主席及曼絨洗腎中心募捐主任。(星洲日報/大霹靂)

 

( 膀胱癌 ) 無痛血尿 小心膀胱癌

長期吸煙或小便時無痛但有血尿,小心患上膀胱癌。有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指,本港膀胱癌病發數字雖有下降趨勢,但近年年輕患者增多,癌細胞毒性更強,嚴重至須接受膀胱全切除術的宗數增幅近三成。醫生曾遇年僅四十五歲患者因延遲診斷,確診時腫瘤大如茶杯碟,縱已接受切除手術,半年後復發終去世。醫生提醒,若出現徵狀應盡快求醫。

近年膀胱癌患者人數減少,新症由以往每年約六百宗,減至○九年的三百七十二宗。香港腔內微創泌尿外科學會會長兼伊利沙伯醫院泌尿外科顧問醫生歐永恒指,本港由○九至一○年進行了七十二宗全切除手術,一○至一一年度增至九十三宗,增幅近三成;患者平均年齡六十多歲,但近年有四十多歲患者。他說,年輕患者受病理影響,不僅限於病生表皮腫瘤,癌細胞毒性亦更強。

「腫瘤大到似茶杯碟」

學會榮譽秘書馮達洲也發現,不少患者縱然發現小便有血尿也沒立即求醫,延誤診治。曾有卅年煙癮的四十五歲建築工人,出現血尿情況並求醫,但醫生當時指他膀胱生小石,應可隨尿液排出。但一年後血尿持續,再求醫時已發現盆腔膀胱癌細胞圍繞淋巴核:「腫瘤大到好似茶杯碟咁!」患者接受腹腔鏡膀胱全切除術,但半年後仍復發,最終過身。馮指出,若患者腫瘤仍局部在膀胱生長,五年內存活率平均有六至七成;如蔓延至肌肉層,存活率會降至四至五成,甚至更低。可是,僅約三分一患者可及早發現,盡快接受切除手術。

伊利沙伯醫院一○年五月引入腹腔鏡膀胱全切除術,至今年四月已為十七名患者進行手術,當中四名病人同時接受了膀胱重建。該院泌尿外科部主管陳偉希指,接受微創手術者的住院時間,平均較接受開放式手術者減四至五日。

歐永恒又提醒,吸煙以及經常接觸含毒性油漆,也會增加患膀胱癌的風險,患者以裝修工人及建築工人較常見。他呼籲,吸煙者同時出現無痛的血尿,應盡快求醫。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20612/00176_090.html

香港新聲會


香港新聲會

香港新聲會是由一位英國無喉者賈堅俠先生於1984年創立的。
經過大家的努力,本會終於1984年10月根據社團註冊條例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於1992年更開始獲香港癌症基金會及香港公益金資助,得以聘請職員及租用會址。

宗旨

以自助及互助精神,為喉癌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優質服務,並特別協助本地及內地無喉者復聲及復康,建立自信,重投社會。

 

http://www.newvoice.org.hk/zh/about-us/goals-objectives

( 喉癌 ) 喉癌失聲合唱團獻妙韻

即使失去喉嚨和舌頭,說一句話都感困難,一群喉癌及舌癌患者卻憑勇氣和堅毅,唱出動聽的歌聲。喉癌關注團體香港新聲會無喉者合唱團的成員黃麗珍及王全德,因患癌需切除聲帶,但他們未有放棄生命,反而克服說話障礙,加入合唱團當義工,昨與十多名團員一同於癌症基金會義工嘉許禮上高唱《漫步人生路》,唱出積極人生。

五十七歲的黃麗珍是「呀吱呀咗」無喉者合唱團中,唯一一名沒有舌頭及喉嚨的病者。她○六年年尾時突然感頭部劇痛、耳鳴及經常失眠,頸後長出硬塊,求醫後確診患舌癌。醫生建議她將聲帶及舌頭全部切除,她無法接受:「簡直成個人崩潰,想像唔到自己無晒喉嚨,有諗過放棄自己,甚至唔做手術,只想過得一個月得一個月。」

帶出正能量 生命現曙光

幸得醫生鼓勵加上家人支持,令她鼓起勇氣接受治療。手術後情況好轉,卻出現胃出血及發聲困難,因兩名子女仍在求學階段,丈夫又患膀胱癌,當醫院病房助理的她不得不硬着頭皮繼續工作。溝通障礙令她感自卑,至○七年中,加入香港新聲會,生命終於重現曙光。「得會友鼓勵,我學習呼氣和說話,苦練兩年終於漸漸有人聽得明我講嘢。○八年加入合唱團開始唱歌,更令我信心爆棚,依家成個人開心咗好多!」她憶述。

七十八歲的新聲會會長王全德為喉癌患者,九一年確診後接受切除聲帶手術,「最初覺得好無奈,心情好差,但在家人鼓勵下,手術後好快學番講嘢,同年透過醫院探訪加入新聲會。」其後當上會長的他,○三年與會友一同創立由無喉癌症病者組成的「呀吱呀咗」合唱團,現時團友已達二、三十人。

他稱,自己雖然說話音量細,用聲太久又會令痰涎積聚,不能長時間練歌,但歌聲鼓勵了不少病友,因此多辛苦仍堅持唱下去,以歌聲帶出正面信念。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517/00176_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