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癌 ) 乳癌治療之荷爾蒙治療

乳癌荷爾蒙治療

 

何謂荷爾蒙治療?
人體自然產生的雌激素(Oestrogen)及孕酮(Progesterone)等女性荷爾蒙,是乳癌細胞的生長素;因此抑制女性荷爾蒙以阻止癌細胞生長,是醫治和預防各種期數乳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乳癌腫瘤細胞上若有荷爾蒙受體,荷爾蒙治療就可以發揮作用。荷爾蒙治療透過抑制人體的荷爾蒙生產和阻截荷爾蒙輸送到乳癌腫瘤細胞,從而抑制乳癌生長。荷爾蒙治療一般在乳癌患者接受手術、化療或電療之後使用。

什麼是荷爾蒙受體?
荷爾蒙由人體的器官或細胞製造。雌激素是人體主要的女性荷爾蒙,在更年期前由卵巢製造。在步入更年期後,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會明顯下降,並由腎上腺負責製造。

荷爾蒙受體是一種在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作用是接收荷爾蒙的訊息。當乳癌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接觸到雌激素時,腫瘤細胞便可能增生。

荷爾蒙受體可分為雌激素受體和孕酮受體兩種,細胞表面存有這些荷爾蒙受體的乳癌腫瘤,稱為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如乳癌細胞屬任何一種荷爾蒙受體陽性,就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

分泌化學成份,刺激細胞分裂增生。細胞沒有分裂

是否所有乳癌患者都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
要衡量患者是否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可透過細胞切片檢查或手術抽取樣本,以確定腫瘤是否屬荷爾蒙受體陽性。 

腫瘤細胞上相應的荷爾蒙受體蛋白,若在測試中達到一定水平,即屬雌激素受體陽性(ER +ve)及/或孕酮受體陽性(PR +ve)。

相反,荷爾蒙受體水平不明顯的腫瘤,會被介定為荷爾蒙受體陰性(ER -ve / 或PR -ve)。若為陰性,則荷爾蒙治療未必有效。

根據香港乳癌實況2008報告,有77%和62%的乳癌患者分別屬於ER +ve和PR +ve,58%患者曾接受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的種類
常用以降低女性荷爾蒙水平的方法有:

  1. 抗雌激素藥物
  2. 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
  3. 針對卵巢的療法

用藥物抑制雌激素刺激乳癌細胞生長。用藥物、手術或電療阻止卵巢製造雌激素。

抗雌激素藥物
抗雌激素藥物針對性地干擾乳癌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減低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從而有效延緩乳癌腫瘤的生長。最常用的抗雌激素藥物是三苯氧胺 (Tamoxifen),無論是收經前後的女性,三苯氧胺同樣有效。服用方法為每日口服一次,持續五年。三苯氧胺不但對治療乳癌有效,亦可同時預防骨質疏鬆及降低膽固醇水平。

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
收經後的女性,雌激素主要源自於雄激素的轉化。腎上腺製造雄激素,而芬香環轉化酶就將之變為雌激素;雌激素正是誘發乳癌細胞生長的因素之一。使用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能阻礙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令雌激素水平降低,因而減低對癌細胞上雌激素受體的刺激,令癌細胞停止生長。

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包括Anastrozole (Arimidex), Letrozole (Femara) 及 Exemestane (Aromasin)三種,適用於已收經女性。服用方法為每天口服一粒,持續五年。

近年有研究顯示,停經的女性乳癌患者在服用Tamoxifen五年後,加入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有助患者減低復發和另一邊乳房出現乳癌的風險,並且有助改善存活率;換言之乳癌荷爾蒙治療療程可長達七年半或以上。

針對卵巢療法
針對卵巢療法的作用是抑制卵巢製造雌激素。Goserelin (Zoladex)能有效逹到此目的;當停藥時,卵巢會再次製造雌激素。要永久性阻止卵巢製造雌激素,可選擇切除卵巢手術或放射療法。針對卵巢療法適用於未逹更年期的女性。

荷爾蒙治療的常見副作用
荷爾蒙治療一般有副作用,而不同女性對此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 引起潮熱和陰道乾涸,情況類似更年期徵狀
  • 性慾下降
  • 副作用的嚴重性因人而異,當療程完畢,徵狀亦會隨之消失

三苯氧胺的副作用

  • 增加血管栓塞、肺栓塞及中風的風險
  • 令子宮內膜變厚,增加子宮癌的風險

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的副作用

  • 引起關節痛或硬化
  • 增加骨質疏鬆,甚至骨折的風險

 

針對卵巢療法的副作用

  • 接受放射療法或做手術切除卵巢後,會立即停經
  • 女性接受卵巢療法後不適宜生育。使用藥物抑制卵巢功能期間,亦可能會令月經暫停,但停藥後經期會遂漸回復正常。若患者服藥時已接近更年期年齡,荷爾蒙治療的影響則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護理貼士:

  • 荷爾蒙治療可能導致提前收經。如果你未逹更年期年紀、又考慮生育的話,請與你的醫生詳細研究你的治療選擇
  • 接受荷爾蒙治療期間,必須接受定期的婦科檢查
  • 當發現有任何不尋常徵狀,例如陰道不穩定出血、胸痛、潮熱、四肢腫脹或無力,請立即咨詢你的醫生
  • 如你本身已屬骨質疏鬆高風險一族,請向你的醫生查詢並選擇一種合適的荷爾蒙療法
  • 健康飲食:攝取大量的新鮮蔬菜、水果和穀類製品(包括麵包、米飯、中西式麵食等);選擇低脂食物如瘦肉或低脂奶類;煮食時少用油;每天八杯清水;可透過雞蛋、三文魚、沙甸魚等食物或日間的戶外活動,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
  • 保持活躍,定期運動:每天30分鐘適量的運動,不但可令你保持健康、控制體重,更可預防骨質疏鬆
  • 戒煙戒酒
  • 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 情緒低落、抑鬱或易怒,都與潮熱、夜汗和失眠等生理變化有關。請與你的醫生或醫護人員溝通,找出方法控制和改善這些身體和情緒的反應
  • 心情要放鬆:多做按摩、聽音樂或冥想等舒展身心的活動
  • 參加患者支援組,彼此支持

蕭麗珊醫生審閱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科全科醫學士
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格拉斯哥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內科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專科)

蕭麗珊醫生 DR SIU LAI SHAN, DIANA

 

更多資料:

26/06/2014 , 乳癌 : 手術與荷爾蒙免費講座 Part 3, 康復大聯盟創辦人之一 Jennifer Poon 的個人分享環節

( 乳癌 ) 乳癌的分期

關永康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乳癌分期的目的是將乳癌患者分入不同的預後組群。根據臨床經驗, 醫生能告訴患者在不同的疾病階段他們大約復發的機會,並且幫助醫生為各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亦能把治療的效果與其他醫生比較。 常用的乳癌分期法是UICC/AJCC分級系統。最新為2002 年的第六版。這是臨床或病理分級法。

臨床分級法是根據體格檢查, 而病理分級法依靠外科樣本的病理分析。病理分級法是用來引導輔助治療, 和對後果有較佳的預測性。分級法系統把患者分入不同的小組,共有三個重要準則: T 、N 和M 類別。T 分級法取決於蔓延性腫瘤的大小,以及是否有毗鄰組織入侵。T1 至T3 是指可移動的腫瘤, 視乎他們的大小分級(T1<=2cm, T2 > 2cm 但 <= 5cm,T3 > 5cm)。 T4 意味入侵皮膚(T4a), 胸壁下面(T4b) 或兩者並存 (T4c) 。T4d 指乳癌迅速引至乳房膿腫,整個乳房脹大以及皮膚變厚。

N階段是指局部淋巴結盤狀況。多數乳房的淋巴排泄到腋下同一邊, 少數走到內側乳房鏈子位於深胸骨的邊緣大約2cm的地方。癌細胞可能進一步從腋下和內乳房鏈子擴散到鎖骨下和鎖骨上區域。病理性N 階段比臨床N 階段重要。臨床脹大的淋巴結, 當去除和在顯微鏡下查看時,可能不包含癌細胞。相反, 正常大小的淋巴結可能已經懷有微小的癌症侵入。創新的病理技術, immunohistochemical顯微或分子技術, 能辨認被隔絕的腫瘤細胞轉移。而一般乳腺癌手術會提供適當的分級和預測,它包含了淋巴結的切除。N 階段根據有問題淋巴結的總數和包含結的區域被分類入不同的組別。有問題淋巴結的數量愈多, 結和乳房距離越遠,N階段級數愈高。

M階段視乎疾病是局部化或擴散。臨床檢測的結果和各種各樣的影像技術可揭示遙遠的擴散。在沒有可疑臨床徵狀, 肝臟和腎臟基本血液測試結果正常的情況下, 沒有必要做廣泛的影像診斷去排除擴散。而肺部、骨頭和肝臟是普遍的擴散目的地。

http://www.hkbcf.org/content.php?cid=7&tid=2&lang=chi

( 乳癌 ) 乳癌的組織學分類法

李啟聰 醫生
病理學專科醫生
聖保祿醫院病理部病理科主任/顧問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科全科醫學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病理科)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病理科醫學委員會文憑

中文翻譯:香港乳癌基金會

乳癌是異常的腫瘤,而根據組織學的分類法,可分為多個種類,而從正確的分類,可協助醫生為病人採取合適的治療方案,及有較好的預後效果。綜合而言,乳癌可分為入侵性與非入侵性兩類︰

I. 非入侵性乳癌 (原位癌)
原位癌佔所有乳癌個案的15-20%。它是局限於終末導管小葉單位(terminal duct-lobular units)邊緣的癌症,又被稱為「零期」乳癌。正由於它屬於非入侵性,故不能擴散轉移,如可作及時處理,可有良好的預後效果。然而,它亦有可能惡化成入侵性癌症。

非入侵性癌症又有兩個種類,以不同的生物學表現來分類︰

(1.) 乳腺管原位癌 (DCIS)
此類原位癌在乳管系統內發生,可透過乳房X光造影中顯示出鈣化情況而準確測出。DCIS雖是實體,但難以透過觸摸而發覺,亦具有復發及發展為入侵性癌症的風險。

原位乳管癌在病理學主要分為乳突狀(papillary)、微小乳突狀(micropapillary)、篩狀(cribriform)及粉刺型(comedo)等種類,亦可按組織學分為低型、中型及高型。其實,醫學界中有多個不同評估原位癌風險的計分法,但一般而言原位癌的風險性,都根據核異型(nuclear atypia) 及壞死(necrosis)程度作判別,粉刺型DCIS如不及早治療,幾乎100%會演化成入侵性癌症,故屬於高型。其實三類屬中至低型,估計有30%機會惡化成入侵性癌症。

(2.) 乳小葉原位癌 (LCIS)
LCIS通常不會積聚成可觸摸得到的組織,透過臨床檢查或乳房X光造影檢查,亦多數未能發現。它通常也是偶然地在病人因其他原因進行乳房活組織檢查時而發現;它亦多為雙邊性及多中心性。

與DCIS被視為癌前病變(precursor lesion)相比,LCIS的惡性相對未受太大肯定,臨床上幾乎未有LCIS病人在確診後演化為入侵性癌症(即使一直未有接受正確治療)。因此,LCIS常被視為一個風險預測指標,了解病人出現入侵性癌症的機會,亦因此症常被稱為「乳小葉原位癌」(lobular neoplasia)。與DCIS不同,LCIS一般較少被劃分高、中及低型。

II. 入侵性乳癌
入侵性乳癌突破了細胞膜壁,侵入了病人體內的淋巴系統以至血管,可導致遠端轉移及致命的結果。這些個案的預後結果,取決於幾個各自獨立的參數,包括腋下淋巴狀態(如個案有癌症入侵淋巴結的情況)、腫瘤體積、組織學的型數及組織學上的種類等。

入侵性乳癌在組織學上可分數個種類,其型態及臨床表現亦有可同,乳癌腫瘤亦可屬一種以上的型態,視乎其臨床表現而定。一般來說,侵入性乳腺管癌(ductal)及侵入性乳小葉癌(lobular)有著相對較差的預後結果,髓狀癌(medullary)及黏液性癌(mucinous)屬中型,而管狀癌(tubular)及篩狀癌(cribriform)有最佳的預後結果。

(1.)侵入性乳腺管癌
這是最常見的入侵性乳癌種類,超個80%入侵性乳癌個案屬此類別。乳癌細胞侵入正常組織,成為一個硬性、觸摸得到的硬塊。其大小、形態等各有可同,臨床反應則視乎腫瘤體積及組織學型數而定。

(2.) 侵入性乳小葉癌
此類癌症約佔去入侵性乳癌個案的10%,有較大機會轉化為雙邊性及多中心性,及形成難以察覺、可擴散的硬塊。大部份(約80%)屬所謂的標準型,組織學上屬2型,少部份為1型。約10%為所謂的轉變型,型態屬固態或小泡狀,組織學上多屬2型;其餘10%屬組織學上的第3型,屬多型種類(pleomorphic type),表現為極高的侵略性。

(3.) 髓狀癌
此類型為較柔軟及肥厚的腫塊,由多形細胞癌細胞及大量淋巴基質組成。傳統上,雖其細胞型態屬「多類型」,但其侵略性相對較低,然而,要將個案歸納為此類型,雖經嚴格的確診。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Manual (6th Ed., 2002)”認為,在各種入侵性乳癌中,髓狀癌是唯一不用被分型的。

(4.) 黏液性癌
此類癌症多於年長婦女患者中出現,為較柔軟及凝膠狀的腫塊。顯微鏡下,它由稀少、多孔的癌細胞組成,附有大量黏液。其分層較清晰(多屬1或2型),有較佳預後效果,較少出現淋巴擴散或遠端轉移。

(5.) 管狀癌及篩狀癌
屬較低型的入侵性乳癌,亦有較佳預後效果,較少出現遠端轉移。

(6.) 乳突狀癌
此組織學上的類型,有著乳突狀的型態,多為1或2型,其預後效果介乎入性乳腺管癌及管狀癌之間。

(7.) 微小乳突狀癌
此組織學上的類型,有著微乳突狀的型,但其侵略性較高,較常出現大幅度的淋巴轉移。

(8.) 腺樣囊狀癌
此類較罕見的入侵性癌症種類,與唾液腺病變的狀態類似,但與後者相比,此類癌症的預後效果極佳。

(9.) 發炎性癌
這是可透過臨床觀察及病理確診的癌症類型。臨床上,乳房皮膚出現水腫、發炎及橙皮紋。在顯微鏡下,這是因為癌細胞穿透皮膚及淋巴系統,為第二級至廣泛性、嚴重的乳癌類型。

III. 「柏哲氏病」(Paget’s disease)
柏哲氏病是指乳房內的癌細胞經導管侵蝕乳頭,令乳頭持續紅腫、潰瘍、流出分泌物,甚至凹陷,並會出現如結痂的硬皮傷口,導致痕癢,乳暈亦會受波及,出現像濕疹般的紅疹,會持續惡化。

癌症型數分類

癌症通常會按其組織學的型數分類,以判定它們與正常組織的相似度。原位癌的分類方式在上文已作介紹,而侵入性乳腺管癌則以“Bloom & Richardson/Nottingham scheme.”標準分類。簡單而言,一個3分系分別按3個組織學參數而定,包括管狀形成(tubular formation)、細胞核形態(nuclear features)及有絲分裂率(mitotic rate),再以3項參數加起的總分,決定癌症的型數︰差異性極高(1型)、差異性中等(2型)及差異性低(3型),其侵略性亦由1至3型,順序遞升。

總括來說,乳癌的組織學分類有助提供預後效果的參考資料,並與各種獨立參數相互影響,如癌腫瘤體積、型數、淋巴狀態,及荷爾蒙受體狀態等,有助醫生了解預防復發及改善治療效果的方法。

http://www.hkbcf.org/content.php?tid=2&cid=10000&lang=chi

( 乳癌 ) 美白人婦女罹患乳癌比例持平

美白人婦女罹患乳癌比例持平

(路透芝加哥28日電)美國    癌症學會(AmericanCancer Society)研究員迪山提斯(Carol DeSantis)今天指出,美國白人女性罹患乳癌    比例停止下降,暗示2002年的研究影響短暫。

婦女健康倡議(Women's Health Initiative)2002年公布大型研究,認為荷爾蒙替代療法與乳癌有關聯。他們的研究指出,服用雌激素與黃體素5年,罹患子宮癌、乳癌、中風    或出現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較高。這項研究促使婦女停止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

研究人員表示,白人女性罹患乳癌比例在2003年下降7%。

這份研究刊登在線上的「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Prevention)期刊。

美國市場領導品牌惠氏藥廠(Wyeth's)結合雌激素與黃體素的荷爾蒙補充療法藥物「倍美安」(Prempro)銷售量比2001年減少50%,每年為10億美元    。

迪山提斯及團隊從全國性資料庫,整理2000年至2007年侵襲性乳癌的資料,發現白人婦女罹患乳癌的比例在2002年至2003年間顯著減少,2003年至2007年之間沒有繼續大幅減少。這是目前可得的最新資料。

研究團隊表示,黑人及拉丁美裔婦女罹癌比例在2002年和2003年沒有大幅減少,在2003年至2007年間也沒有顯著改變。

迪山提斯說,因為有更多婦女接受乳房X光檢查,1980年代與1990年代罹患乳癌比例增加。她說,隨著治療停經症狀的荷爾蒙補充療法愈來愈普遍,罹患比例也增加。

這份2002年公布的研究指出,乳癌與荷爾蒙補充療法(HRT)有關連之後,白人婦女罹患比例2002年出現逆轉

迪山提斯說:「罹患比例在1980年代與1990年代有增加,因為乳房X光檢查及荷爾蒙」,但乳房X光檢查比例進入穩定期,因為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而罹患乳癌的比例減少的速度也維持在穩定水準。

她說:「去除這2個因素之後,這種趨勢會怎麼走,還需要觀察。這2種因素在過去20年扮演重要角色。」
中央社(翻譯)


(路透)2011年3月1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301/21/mya5.html

( 乳癌 )癌症防治-乳癌骨轉移 口服化療藥長期抗戰

癌症防治-乳癌骨轉移 口服化療藥長期抗戰

2011-08-17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乳癌轉移別放棄!只要積極治療可以有較長的存活期,尤其是骨轉移患者。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外科專科醫師陳守棟表示,乳癌最常見的骨轉移,因為存活期長,只要妥適接受治療,存活十幾年以上大有人在,尤其新型口服化療藥問世後,一週一次口服,方便且副作用較傳統針劑化療溫和,特別適合骨轉移患者之長期服用。轉移骨骼的乳癌細胞長得較慢,較適合以荷爾蒙療法及口服化療藥之長期溫和療法來拉長戰線。

     陳守棟說明,乳癌復發的高危險因素包括年輕病患、腋下淋巴轉移數目、腫瘤大小、荷爾蒙接受體陰性、標靶基因Her-2過度表現、腫瘤細胞侵襲入腫瘤內血管或淋巴管、腫瘤細胞分化指數Ki-67較高者等等。轉移部位依序為骨骼、肺部、肝臟、腦部及腎上腺。骨骼轉移是第四期。他說,第四期不等於末期,呼籲病患勿輕易放棄治療。

     陳守棟強調,骨轉移是治療效果最好的部位,健保給付乳癌轉移使用口服化療藥後,更大大增加轉移乳癌治療之靈活度。

     口服化療藥的副作用比注射化療藥少,效果卻不差,陳守棟指出,臨床研究證實,在標靶基因Her-2過度表現的轉移乳癌,合併使用口服化療藥及標靶藥物治療,表現直追傳統注射的紫杉醇加標靶藥物治療,讓復發乳癌患者多了一種長期抗戰的武器,同時避免過去接受化療得飽受掉髮、嘔吐及往返醫院打針的心理折磨。就有患者一邊服藥、一邊工作,迄今好幾年,猶如糖尿病患般長期服藥。

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11051801/112011081700090.html

( 乳癌 )癌的啟示:吸煙35年 乳癌風險增59%

癌的啟示:吸煙35年 乳癌風險增59%

吸煙會大幅增加肺癌、喉癌、食道癌的風險已是耳熟能詳的健康資訊,但醫學界以往未能確定吸煙會否增加患乳癌風險,直至今年三月,有一項包括八萬多名婦女的大型研究指吸煙可增加患乳癌的風險約16%。

言猶在耳,今年六月美國又發表另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吸煙對乳癌的影響可能更大,額外增加的風險亦被確定和吸煙年數的長短有關。這項研究有一萬一千多人參加,全是有較高風險患上乳癌的婦女,最初研究的目的,是探討一種常用於醫治乳癌的抗賀爾蒙藥(三苯氧胺)能否有效減低這些婦女患上乳癌的機會。

肺癌風險高30倍
經過多年的跟進,最新的分析顯示,吸煙35年以上的婦女,患乳癌的相對風險會較非吸煙者增加59%;吸煙15至35年的,患乳癌的相對風險亦增加34%。不過,吸煙15年以下的,患乳癌的風險就沒有明顯增加。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證明對於本身已有較高風險患乳癌的婦女,吸煙的禍害會更大。這研究亦同時發現,長期吸煙的婦女,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亦可增加達五倍;當然,肺癌的風險就更高達三十倍了。

吸煙對已被確診患有乳癌的病人又有沒有影響呢?去年底一項包括二千二百多名乳癌患者的長期研究指出,長期吸煙的病人死於乳癌的風險,亦較非吸煙者高39%!

有吸煙習慣的女士們,現在又有多一個原因要戒煙了。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

游子覺醫生

2011-7-7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707

( 乳癌 ) 四大類乳癌 妳認識多少?

四大類乳癌 妳認識多少?

【聯合報╱賴鴻文/彰化基督教醫院乳癌預防暨篩檢整合中心主任】
2011.08.23 09:30 am

許多人喜歡研究血型、星座或玩塔羅牌,好像藉由這些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解釋自己的命運或行為。這幾年科技進步,乳癌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對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具有參考價值。

從荷爾蒙受體及HER-2免疫染色結果等,乳癌約略可分成以下四大類:

1.Luminal A(管腔A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未過度表現的乳癌。對荷爾蒙治療效果良好,但腫瘤對化療反應較不明顯。這類族群患者大概占半數左右,預後較好。

2.HER-2 type:荷爾蒙受體呈陰性,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乳癌。HER-2是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的簡稱,過度表現被認為與疾病復發、遠處轉移及較差預後有關。賀癌平(學名Tran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是第一個針對HER-2過度表現的標靶治療藥物,使用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臨床證實可改善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

3.三陰性乳癌:荷爾蒙受體和HER-2未過度表現的乳癌。這類患者約占15%,被認為疾病預後較差。這種類型腫瘤通常對化療藥物有較高的反應,但除了化療藥物,沒有標靶藥物或荷爾蒙療法可以使用。

4.Luminal B(管腔B型):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同時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介於Luminal A與較三陰性乳癌之間,對荷爾蒙治療跟標靶治療皆有反應。

乳癌患者剛被診斷出來時,最常問的問題是:我的癌症是第幾期?過去一直著重於腫瘤大小(T)、淋巴腺有無轉移(N)及有無遠處轉移(M)的乳癌「TNM」分期。

隨乳癌治療多元化,除傳統手術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癌症期別,乳癌的類型也是臨床醫師考量術後化療、荷爾蒙及標靶治療的重要依據。

全文網址: 四大類乳癌 妳認識多少?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542667.shtml#ixzz1VyN6qeYh
Power By udn.com

( 乳癌 ) 男人患乳癌存活率較低

陽痿若是男人最痛,男士患上乳癌絕對是最難以啟齒的疾病,令延誤治療的風險大增。一項研究顯示,男士對患上乳癌的警覺性很低,即使已出現胸部不明硬塊等症狀,患者一般也會延誤數月才首次接受檢查,故出現癌細胞擴散的比率也較高,男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 72%,略低於女性患者的 78%。

較少接受放射治療
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領導,分析了新加坡、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及瑞士等乳癌患者的治療資料,分別有 460,000名女患者,以及 2,700名男患者參與。結果發現男性患者接受治療時出現淋巴或其他器官擴散的比率較高;男士接受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的比率較低,他們採用化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比率則與女性病人相若。
男性乳癌屬罕見癌症,本港每年平均 10多宗,但近年也有上升趨勢。負責上述研究的專家表示,男士確診乳癌的年齡比女士高,一般到 60至 70歲才發病,求診時間通常是已出現症狀數月。對於為何不及早求診,大多數人表示因誤會男性不會患乳癌,故沒有將症狀與癌症扯上關係。
專家表示,男女患乳癌的高危因素相近,尤其有家族史的男士,例如母親曾患上乳癌,即可能家族帶有 BRCA 1或 BRCA 2變異基因,也需考慮定期接受檢查,以免錯過早期治療的機會。不過,由於男性乳癌的病例不多,現時毋須建議全部男士也要做檢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1020/15722485

( 乳癌 ) 乳你同行:乳癌目前區分

 


 

雖然科學家表示,已找到10種乳癌的類型,但距離成功研製藥物,以治療相關腫瘤,仍是漫漫長路。今天我們已掌握的,從分子學上區分,有四種乳癌的類型。這四類分別是管腔 A( Luminal A)、管腔 B( Luminal B)、上皮生長素受體( HER2)、以及三陰性( Triple negative)。
其中,以管腔 A型情況最好,據乳癌基金會資料庫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一半乳癌患者是這類型,癒後率最高。其次是管腔 B型,情況稍差,仍是雌激素受體腫瘤,除了要做化療外,可以用抗雌激素藥物。其作用是抑制雌激素與其受體結合,從而消減腫瘤細胞。
第三類的 HER2型,病人多數要接受化療,再加抗 HER2藥才算完成。這類病人的腫瘤,縱然細至0.6厘米,都要打化療,不能單靠抗 HER2藥。不少病人在化療期間或完成之後,會附加一年期的抗 HER2標靶藥。如在化療期間進行,效果多五成,在化療期後進行,痊癒率高於18%。
至於第四類型的乳癌,名為三陰性,最難搞,無論是抗雌激素或抗 HER2藥,對病人都無用,只能靠傳統化療藥,有關科研至今未有突破。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研究,透過 DNA的分析,再發現更多的致癌基因。每一個細胞生長,都是由基因控制;而基因有很多類型,有些基因可以控制癌細胞生長,但亦有些會激化。這些基因的研究,可發現更多腫瘤的特性。下一步,便可研製具針對性的藥物,造福病人。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張淑儀醫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729/1655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