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癌症跑出馬拉松( 4) : 跑步之難

 

跑步之難

跑步的最大困難是自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有個秘密花園,只有自己才知道,但能否衝破難關,突破障礙,就要看看有沒有像跑馬拉松那樣的決心和毅力。

 

戰勝心魔

跑步的最大困難就是自己的內心,大多數人都希望在短時間內得到好成績,但過度的練習可能造成創傷,引致日後不再參與。年少氣盛的朋友可能像我當年一樣看不起較慢的速度,為得到獎項或達到目標不斷努力,但最後可能引致身體或心靈的受傷而放棄。

 

而人到中年,或為了身體健康而跑步的人,總是覺得自己跑得太慢,跑得太少,跑步後又覺得膝蓋疼痛,不想再跑,總要想辦法來逃避,更不願意參加一些訓練班,或與其他人一起練習,若身邊的人不加以鼓勵,也是很難堅持下去。

 

常言道:不跑步的藉口有千千萬萬,天氣不是太熱就是太冷,上天不是下雨就是太曬,時間不是太早就是太晚……但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虛心!

 

致於我,克服了這些困難嗎?

 

再次起步

我是在2008年再次開始持續的跑步。在2009年初,更第一次參加十公里比賽。這次算是得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從08年頭慢慢的跑了幾個月,已可以慢跑來回五至六公里的路程,有朋友建議可以加強練習,嘗試一下跑到附近大欖郊野公園(大棠),到了10月,終於跑上往郊野公園那段大斜路了。到了2008年尾,接受朋友的邀請,參加了20092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馬拉的10公里項目,其實他們在多年前已開始參加,每年都會向我作出邀請,從前的我總是認為完成10公里太容易,但我已不是年青力壯,沒有機會爭取獎項,所以我不會參加,但這一次,我放棄了從前的驕傲,一改不屑的態度,接受他們的邀請,作出一個沒有把握的嘗試。

 

第一次跑10公里比賽的成績是58分鐘,對我來說算是滿意,因為比賽前我還沒有真正跑過一次10公里的路程作測試,能夠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比賽,怎不開心!

那次比賽之後,我多了關注跑步的事情,那時除了跑步,其餘的時間就用來寫網誌,因此認識很多朋友,除了癌症病人或家屬外,也認識了一些跑友,得到很多資訊,在得知20096月在天水圍將會有8公里的比賽,立即努力練習。原以為路程愈短,可以跑得愈快,但這次比賽讓我知道不是路程越短,就可以跑得更快,還要看天氣和地勢,那項比賽是在炎夏舉行,在行車天橋上跑上跑落,比年初跑的東區走廊困難得多,所以日後我必定參加在這路段的比賽,而且還會邀請朋友來挑戰自己。

 

好勝雄心

20105月,第二年參加在天水圍舉行的8公里的比賽,跑到了最滿意的成績,只用了38分半鐘。但這時自己的驕傲和好勝的心又再出現,希望在未來的比賽可以取得更好成績以及得到分齡組別的名次和獎項。

 

比賽過後,仍然是炎炎夏日,我還繼續每天清早就跑到附近一個名叫西山的小山崗上,跑到接近山頂的地方,可以遠眺元朗的美麗景色,從我家出發,來回10公里,包括上山落山的各2公里大斜路,一小時內完成,絕對不是輕鬆的練習。

 

這樣的努力,就是希望取得分齡組別的獎項。可惜人生總會遇上意外,也可能是上帝刻意安排,也就在這個時候,醫生告訴我腫瘤再度活躍起來,經檢查後證實癌細胞轉移至肺部,但治療的安排沒有影響我已報名的比賽,在七月初完成了在荃灣引水道的10公里比賽後,才開始接受6針的化療療程,而且這次化療的副作不大,期間還可以繼續練跑,但體能卻再不足以支持每天早晨的10公里了。化療在11月初完成,還趕得及報2011年頭的國際馬拉松的半馬賽事,今天翻看成績,2小時8分,在當時對未能在2小時內完成有點不滿,但今天看來算是意料之外,因為現時也不一定能夠做得到!

 

意料之外

再一次雄心萬丈之際,上天也再一次告訴你人生總會遇上意外,也許是上帝刻意安排,化療後腫瘤未能清除是已知的事,但身體狀態仍然良好,也不再理會腫瘤的情況,繼續一面勤力練習,一面等待醫生進一步的安排。但到了2011831,跑得興高采烈回家之際,在回家的小路上被狗傷大腿,傷勢不算嚴重,但要持續一個月到診所洗傷口,而且因為傷口不能濕水,洗澡也得份外小心,那時天氣還是很炎熱,為免汗水滲入,連日常的伸展運動也停了下來,但停了運動的這個月,才知道自己可能已累積了不少勞累,膝關節和髖關節都出現痛楚。

 

這時除了等待癌症的康復,更要等待關節的康復,跑又要慢慢再開始,不過也趁機會更正自己的跑姿,過了兩年了,跑姿還沒有改好,自己卻變成慢慢的慢長跑者!


待續 )

Alex Joyful

從癌症跑出馬拉松( 3 ), 曾經放棄

 

曾經放棄
除了以上的問題,跑步也可能令你錯過了與朋友或家人相聚的時刻,而這些問題,就是讓人停止跑步的其中一些藉口。要知道一個自稱喜愛跑步的人,跑步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甚麼突然放棄?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本人的跑步歷史。
 
話說當年
話說本人廿多歲時,有一次朋友叫我上山晨運,他帶我上到城門水塘的引水道,自始,我愛上那俯視整個荃灣,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覺,也就開始了每天早上八公里的晨運,跑了大約兩年多,直至搬離荃灣區才停止。
 
跑了兩年多,已成為生活習慣,為什麼會這麼容易放棄?
第一個理由是那時遷入的屋苑附近找不到適合的跑步路線,事實確實如此,因為那時屋苑附近正在興建高速公路,一旦離開了屋苑範圍,就要在狹小的行人路上,甚至沒有行人路的地方,閃避高速行駛的泥頭車和貨柜車。雖然屋苑的範圍很大,可以在屋苑內跑,我也曾嘗試在屋苑內跑,但清晨時分外出,鄰居的狗隻會先驚醒過來,跟著牠們的主人被狗吠聲吵醒,連續幾天後,人人探頭外望,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所以也不再跑步了。
 
而另一個藉口就是與工作有關,我當年可以每天早上跑一轉,是因工作地點離家不遠,而且是九時半才開工,有足夠時間跑步和回家沐浴更衣,吃個早餐才開工,但我搬到元朗後,需要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多了很多,雖然我已習慣早起,但鄰居和他們的狗不習慣,那時我沒有想過可以利用公共設施,例如在工作地點附近,找個可以提供沐浴更衣的地方,我唯有說是被迫放棄,這就是我當年的第二個藉口!
 
時移世易
今天政府的場地增加了,一般在早上九時前或黃昏六時後都開放給公眾人士使用,可以讓我們較容易找到適合的場地,還有免費的儲物和沖身設施,對跑步愛好者來說算是無後顧之憂。
不過縱使有地方跑,但時間上未必能夠配合,早上要趕返工,沒有時間跑,放工後還要進修和出席其他活動,沒有活動的日子也要趕回家陪家人吃晚飯,還那有時間用來跑步。但能夠好好運用政府的運動場,在上班前或放工後到運動場跑三十分鍾,絕對是一個好選擇,而且今時今日跑步已成了一個熱潮,每晚都可以見到大批跑步愛好者在運動場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
開始跑步可能從此改變你和家人的生活習慣,也改善你和家人的健康,如果選擇晨早開跑,從此變成早睡早起,生活作息定時,配合均衡飲食,必定全家得益。
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想想怎樣加入跑步的行列,可能的話,盡快買雙跑鞋,享受一下跑友的樂趣,最重要的是跑步可以為你帶來開心!
 
驕傲VS自卑
我指出了地利人和的不配合令我放棄跑步,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實是隱藏於內心的驕傲與自卑。我自小的外表瘦弱,看似火柴枝的身軀,只有雙腳因為在中學階段因經常踢波,比較粗壯,但我還記得我最初只是跟著同學們執波,後來才是個負責執波的守門員,不過間中有機會踢其他位置的時候,我是可以跑足全場的,可惜沒有入球能力,所以我絕對不是一名運動健將。
 
二十多年前沒有太多人參與跑步,也沒有那麼多的跑步裝備,我初到城門水塘的跑道時,還是穿著踢波用的白飯魚。起初是慢慢的跑,但跑了一段時間後,己經好像雄霸了整條跑道,其實每天遇上的跑友只有三幾個,而且都不是恆常出現,我卻每天在同一路段上跑,怎不會是最快的,我回想那個年少氣盛的樣子,一定十分難看。
 
直到搬入元朗後的那幾個月,已很少跑步,但有一天剛巧見到元旦長跑的宣傳單張,記不清楚那是不是三公里的比賽。看過比賽資料,試跑那路線,發現可以接近他們,甚至比超越他們的紀錄,所以立下宏願要打破紀錄,把獎杯捧回來,還邀請了朋友來為我拍照,看了我這樣的鋪排,已可知我希望得勝的決心,可是這次卻是慘遭滑鐵
 
滑鐵成「奴」
當時我只是把失敗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例如上線時其他參與者彼此之間有講有笑,像很稔熟,自己卻被擠到較後的位置起步,雖然我在離開起跑地點不遠,正式踏上路面時,已跟上頭兩名的跑手,但沒想到有人為的障礙來阻礙自己和消耗自己的體力,而最大的疑點就是那兩位領先的跑手,到了中段就離開了賽道。今天回想起來,我還有一點值得讚賞的就是那份堅持,沒有跟著那兩位跑手離開跑道,由遙遙領先到看起一個又一個的背影超越自己,自己卻無力追趕,我還可以繼續前進,以全場二十六的名次完成比賽。
 
當時只有失望,卻沒有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或作出檢討,沒想過自己沒有比賽的經驗,第一次比賽就想把獎杯拿走實在是太貪心,更沒想到自己沒有任何跑步裝備,穿的還是一對鞋底破了的白飯魚,更沒有考慮那兩名領先的跑手也可能因為互相角力而耗盡體力而被迫放棄,還有,還有……自己是否太輕視這場比賽和對手。但因為這次原來自為有十足把握的失敗,或許引發了從小積累下來的自卑感,就此放棄了跑步。

 

Alex Joyful

( 鼻咽癌 ) 癌病跑手挑戰全馬

 

【晴報專訊】肉體終會衰殘,仍可追求精采人生。癌症病人徐文志抱持「一日未死,仍可如常生活」心態,以虛弱身軀先練習步行,再慢跑,一步一步走在本地及海外的馬拉松賽道上,月中更將挑戰香港全馬賽。

「你不會去計自己幾時死。」現年53歲的徐文志,07年患上鼻咽癌,完成33次電療及多次化療,經歷兩個多月的嘔吐、口爛、舌頭變黑及怕冷的日子後,08年康復。豈料兩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至肺部,已是末期,「那時心情沒甚麼,因為早有心理準備,知道隨時可能復發。」

堅信無異常人 赴海外參賽

徐說現在體內藏着「一粒大加幾粒細」的腫瘤,且日漸壯大,「但你不提起,我其實不記得。」

忘得徹底,還因他堅信癌症病人與常人無異,「不是一有(癌)病就要在屋企等死,或者睡在醫院不能動。」飲茶、寫網誌、去旅行,他一概會做,甚至一般人也敢吃力的馬拉松,他亦樂於挑戰。癌症復發後試過遠赴芬蘭跑42公里賽事,他稱:「癌症病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

乍聽跑得輕鬆,帶病出賽到底非易事。徐文志在08年康復時,先練習行路,初初行一公里路就要回家休息,到慢跑10分鐘,再可以應付跑5、6公里;09年起參加多項10公里比賽,10年挑戰渣打香港馬拉松「半馬」賽事,本月16日更將出戰「全馬」。

重新學行路 「要企番起身」

徐說不少人面對癌症也感驚惶,他不時被問到癌症患者能否跑步、如何治癌、應否向家人坦白病情等,「現在未死得,便應繼續生活。我去跑,亦希望畀人知道癌症不是這麼得人驚。」

事實上,數年前他認識了其他癌症病人,今年還組成了「我們都是同路人」團隊,一同參加渣馬比賽,為香港防癌會籌款。

病患於徐是「福多於禍」,因癌症令他成長,對人性多了觀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又以馬拉松比喻人生,「打敗了、跌倒了不緊要,最緊要企番起身,我見過有人走返轉頭,但其實終點始終都會在望。」

http://hk.news.yahoo.com/%E7%99%8C%E7%97%85%E8%B7%91%E6%89%8B%E6%8C%91%E6%88%B0%E5%85%A8%E9%A6%AC-224657503.html


*********************************************

其他媒體報導  : 

成報 : 開朗豁達享受每一天  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402/t20140207_487714.html

成報 : 末期癌漢跑全馬 跑出精采人生路  http://www.singpao.com/xw/gat/201402/t20140207_487717.html


經濟日報 : 「患癌非等死」 末期漢挑戰全馬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07d5d520-1f11-4036-984b-d1dc74516762-182643

不想他孤單 7歲童陪癌友理光頭

 

不想他孤單 7歲童陪癌友理光頭

 

今日秀(Today.com)網站報導,美國6歲白血病童柴克‧高沙吉(Zac Gossage)接受化療頭髮掉光,7歲麻吉文森.巴特菲爾德也跟著把頭髮理光相陪。(圖取自今日秀網站www.today.com)

(中央社台北5日電)美國6歲白血病童柴克‧高沙吉(Zac Gossage)接受化療頭髮掉光,哭著跟媽媽說他不要去上學。

今日秀(Today.com)網站報導說,幸運的是,柴克有個7歲麻吉文森.巴特菲爾德(Vincent Butterfield)。

文森在密蘇里州中央小學(Central Elementary School)唸一年級,當他從當班導師口中得知柴克罹患白血病的消息,回家告訴爸爸,他想把頭髮理光。

文森說:「我不想讓他覺得只有他沒有頭髮。」

文森的母親凱倫(Karen Butterfield)說,去年11月她看到老公和兒子都頂個大光頭時,嚇了一跳,不過當她聽到他們這麼做的動機之後,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凱倫說:「文森就是這樣1個小男孩,很有同情心,一旦決定去做的事,就會義無反顧去做。」

柴克的媽媽史黛西‧屠利(Stacy Tooley)說,柴克看到文森也沒有頭髮時,原本憂鬱的心情一掃而空。

史黛西說,柴克和文森打從幼稚園就是麻吉,「我很高興他有個這麼好的朋友」。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2050009-1.aspx

Youtub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N7HKl-eiaY

近2成癌友逃避正規治療 80醫院電話勸導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每年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癌症盤踞國人死因首位已長達31年,佔全部死亡人數28%,卻有近兩成病人確診後落跑、不治療。國民健康署組長吳建遠表示,為避免癌友因遠離正規治療軌道而錯失治療黃金期,今年起有80家醫院將共同推動「癌症病友導航計畫」,發動個案管理師苦口婆心打電話,把病人Call回來。

國民健康署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高達18%癌症病人未於診斷後3個月內接受治療,其中肝癌有34.8%、大腸癌有14.4%、口腔癌有10.4%。一年內未治療的癌友則以肝癌和肺癌最多,各有17.3%、14.5%。

吳建遠表示,今年到107年的第三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將啟動「癌症病友導航計畫」,由國健署補助8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聘用資深護理人員擔任個管師,透過電話關懷,除了鼓勵癌友接受治療外,也協助轉介社會福利資源。期望一位個管師每年可以服務400位癌友,107年將診斷後3個月未就醫的癌友降到9%以下。

成大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蘇五洲表示,影響病人治療配合度的原因相當複雜,除了與疾病特性、治療技術進展有關,家庭支持度也很重要。如口腔癌或食道癌常與長期嚼檳榔或酗酒等習慣有關,因此家庭支持較弱,病人也易放棄治療。

成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張嘉蘋說,病人落跑常是因治療過程辛苦,又不知忍耐可換來多大的療效,另有些人是信仰宗教力量或偏方,他們都很需要個管師不厭其煩的說明。

成大醫院共有10個癌症團隊、14位個管師,從門診開始與癌友接觸,直到住院期間和出院後,透過諮詢、介紹成功個案、安排病友志工訪視等方式,陪伴癌友勇敢走過治療之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feb/5/today-health2.htm?Slots=BHealth

癌父對女兒的最後叮嚀 826張餐巾紙便條倒數中

 

癌父對女兒的最後叮嚀 826張餐巾紙便條倒數中

 

▲卡拉漢(Garth Callaghan)寫出李小龍的名句勉勵女兒。(圖/取自Napkin Notes臉書粉絲團

記者林蕙娟/綜合報導

「Do not pray for an easy life, pray for the strength to endure a difficult one.–Bruce Lee」
「不要祈求安逸的生活,祈禱擁有忍受艱困生活的力量。──李小龍」

就在今天,44歲的美國男子卡拉漢(Garth Callaghan)在餐巾紙上寫了李小龍的名言,勉勵他14歲的女兒艾瑪(Emma)。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他以餐巾紙當便條,寫上鼓勵嘉勉的詞句,讓她拎著午餐盒一起帶去。2011年11月,卡拉漢被診斷出罹患癌症,醫生說,5年存活率僅有8%……。

▲卡拉漢和女兒及愛犬。(圖/取自Napkin Notes臉書粉絲團)

當艾瑪還在念幼兒園時,卡拉漢因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與女兒相處,他藉由餐巾紙便條傳達父愛,從她不識字時,他以塗鴉或畫簡單符號的方式,到她年紀漸長,他喜歡寫名人金句。這種溝通的方式,曾經一度中斷,但從艾瑪念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持續到現在。

即使罹癌,也不能阻擋這獨特的父愛。卡拉漢準備寫826張餐巾紙便條,希望就算他無法陪伴女兒成長,也能讓紙條陪著她到高中畢業。日前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完成740張了。

卡拉漢將餐巾紙便條一一拍照,PO在Imgur上,他也建立了臉書粉絲團「Napkin Notes」,並出版成Kindle電子書,希望能激勵更多的家長。如果他沒被癌症打敗,他還希望能為未出世的孫兒寫下去。

▲祝福卡拉漢!(圖/取自Napkin Notes臉書粉絲團)

原文網址: 癌父對女兒的最後叮嚀 826張餐巾紙便條倒數中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129/321176.htm#ixzz2sJEiYaAs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子宮頸癌) 患癌重拾針線 主婦變手工達人

 她兩鬢有些花白了。她說自己只是個家庭主婦。

 

  要不是患癌,她不會手做布袋解悶;原只爲女兒留下回憶,到頭來布袋上縫製的母女故事,却成爲她人生下半場的事業。

 

  「一定要有理想,令自己有價值。」

 

Helen手工及車衣天份出色,搭在右膊的披肩正是她親自製作。

 

  莫綺瓊(Helen)讀至中二,從前做車衣女工,車衣行業沒落,她轉去社福機構做托兒服務。08年,她突然發現患上子宮頸癌,而且已經擴散,需要入院治療。

 

棄布制袋 抄款覺醒要重設計

 

  在家的時候,百無聊賴,看見家中有部縫紉機,於是用人家丟棄的布,縫製布袋,在社福機構賣,賣得不錯;有次朋友報名參加中環一個跳蚤市場,郤臨時有事,找Helen頂替,沒料到是人生開竅。

 

  「我的袋賣得很好,但張西美女士不准我賣下去,因爲她說我的袋是抄人家的款式。」她表示。

 

  張西美是布料專家,曾奪台灣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兼最佳美術設計獎,也是那個跳蚤市場的搞手。

 

  一個住400呎公屋的家庭主婦,從來沒有想過設計那麼重要,做家庭主婦半生的Helen這刻回憶4年前的一幕,語帶恭敬一字一句地說:「張西美女士教曉我甚麼是設計。」

 

母女溫馨點滴成靈感 惹共鳴

 

  Helen沉進思考,想到要將手制布袋變成事業,就要有持續性,有甚麼設計點子可以源源不絕?有了,就是她和女兒的生活點滴。女兒放學後回來吃茶點、繪畫、母女一齊做家務、遠足……統統是她的靈感,她亦相信會引起共鳴。

 

「母與女系列」布袋,售價320元至1,088元,按大小及手工而定。

 

  色彩繽紛的布碎記錄了兩母女的生活,看起來歡欣一片,底蘊郤有點點哀愁:「若我不在(指病逝),也可給她留念。」

 

  香港的布袋手工人不知凡幾,Helen的布袋能令人覺得特別,不止因爲母女故事溫馨,造型可愛,還因爲Helen的手工確細緻,例如女兒是個小胖,手臂和大腿她做到脹嘟嘟;煮食用的湯勺,會用上不同顔色的布料縫成,看上去立體,摸上去有凹凸感。

 

  治療期間,她的體重由120磅跌至90磅;向來在她心中粗心大意的丈夫,3個月不工作來照顧她,又把家裏一個角落弄得整整齊齊給她做布袋工作間,陷於頑疾的Helen,竟見陽光一面:「好似病了更好。」

 

Helen善用別人捐棄的物料造布袋,如圖中的馬袋,售700元,已獲買家青睞。

 

  她接受電療和化療時,一條頭髮都沒甩——這是個好兆頭吧,她的病情受控制,能够更投入建立她的布袋品牌。她參加各式手工市集,又開Facebook,逐漸有批熟客,一個1,400元的布袋也有人買。以前賺回來的錢剛够作成本,現在她可以賺到5位數的零用錢。

 

  她曾嘗試以不同的主題創作,有相機、動物等等,但今年她决定集中「母與女故事」。

 

 Helen用家俬布和舊毛衣縫製的布袋「幸福鳥」,售225元。

 

  「我要別人看到這個布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Helen聲線堅定,任誰聽見,都要對這個家庭主婦另眼相看。她默默部署,布袋要玩個人化,因應顧客的性格和特徵設計。

 

人生下半場 講事業重覓理想

 

  她表示,「以前我6時起床、一日煮足三餐。子女大了,朋友少,生活好悶,人生下半場要講事業。」

 

  以前我想的東西,是要人家給我、替我達成,例如我很想老公帶我周遊列國,但他其實最憎坐飛機。現在我有經歷,可以做自己的理想。」

 

  理想真是那樣重要嗎?「非常重要,非常重要。」Helen說了兩遍強調。「若無理想,情緒消沉時,會覺得自己無價值。」

 

  她說,任何人都可有理想,若擅煮四川菜,可以煮全香港最好的四川菜爲目標;喜愛種花的,可以種靚蘭花爲目標。

 

  「錢,永遠賺不完,最重要是心靈滿足。」Helen表示。

 

身教言傳 愛女頑劣變乖

 

  Helen有一子一女,女兒Kosa現就讀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二年級,也自製布袋擺攤售賣,「應該有媽媽的遺傳。」

 

  對於自己成爲媽媽布袋的主角,Kosa說起初不喜歡,因爲有些內容是虛構的,例如把她描繪得挺饞嘴;但媽媽的才華,她毫不猶豫稱讚:「她的創意天馬行空,不是人人都有。」

 

祈求倘媽媽康復 會認真讀書

 

  「我最欣賞她由家庭主婦,變爲手工達人,而且很有親和力。」Kosa說,媽媽做布袋後,開朗多了。

 

  初中之前的Kosa是頑劣學生,曾經偷試卷、作弊,常常記過。知道媽媽患癌後,不是教徒的她向天祈禱,只要媽媽康復,她會認真讀書,不再那麼「不懂事」。

 

人人有權成功 勿奢望嫁富人

 

  她自知幸福,有很多朋友、家人疼愛、自小已有穩定的興趣(繪畫),得到的比媽媽多,但從媽媽身上看見,即使學歷低,只要有心就可做到,有心最重要,「這是身教。」

 

  Helen常教女兒,儘管沒有家底,但不要奢望嫁個有錢人,「不要只懂扮靚。金融海嘯,很多人前半生的財產沒了,一下子跌下去。個個人都有權成功。」

 

  Kosa說,很多人的生活沒甚麼意義,例如想做唱片騎師就應勤練口才,而不只是唱K、看戲、吃飯。「理想是個目標,做人不可無目標,要靠自己。」Kosa年僅20歲,但她的思想較許多同齡人成熟,得歸功於Helen的教導吧。

 

摘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management/executive/22178

(腦癌) 癌師走遍31城 訪學生 15年育才3千 「是世上最幸運的人」

 

梅納許(左二)拄拐杖獨自走遍31座城市,造訪曾教過的學生。翻攝臉書

美國
【李寧怡╱綜合外電報導】美國佛州一名41歲高中英文老師,教學15年讓逾3000名學生如沐春風,但他罹患腦癌,將不久於人世。2012年秋天起,他走訪全美31座城市,和75名曾教過的學生聚首。他將這段旅程寫成書,即將出版,證明自己確實影響許多人的生命,不枉人世走一遭。

大衛梅納許(David Menasche)在2006年確診罹患嚴重腦癌「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即使動3次手術、長達2年半的化療與30次放射療法,他仍不放棄高中的教職。 

中風忍痛辭教職

他日前撰文稱,他熱愛和學生分享莎士比亞、《垮世代》作家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等人作品,也喜歡協助他們探索重要決定,包括未來職業、兩性關係等。
2012年夏天,中風幾乎奪走他視力及左半身行動能力,他被迫放棄教職。同年8月,剛與妻子分居的他在臉書(goo.gl/dxs4ps)詢問曾教過的學生,是否希望他造訪,一起回憶學校生活,結果學生熱烈回應。
雖然視力與記憶力受損且行動不便,但梅納許用101天遍訪在洛杉磯、紐約等地的學生。他的書《優先清單》(暫譯,The Priority List: A Teacher’s Final Quest to Discover Lifer’s Greatest Lessons)將出版。 

用心感受勝學習

他說,學生都成為善良且關懷他人的人,「他們給我上了最了不起的課,讓我知道教課最重要的不是讓學生學到什麼,而是用心感受到什麼。」這趟旅程將讓他「死時自覺是世上最幸運的人」。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40114/35577521/%E7%99%8C%E5%B8%AB%E8%B5%B0%E9%81%8D31%E5%9F%8E%E8%A8%AA%E5%AD%B8%E7%94%9F

—————————————————————–

Why I'm not afraid of dying , CNN
edition.cnn.com/2014/01/08/opinion/menasche-teaching-life/

( 淋巴癌 ) 不被擊敗! 正妹凱洛琳勇敢談抗癌

 

【胡治言/綜合報導】如果有1天,你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你會勇敢面對未來的人生,還是就此意志消沉,終日鬱鬱寡歡呢?

平面模特兒凱洛琳曾經罹患淋巴癌,經歷了18次化療與30次放療,目前已成功控制病情,只需每半年回診做斷層掃描,她常以自己的例子鼓勵癌友。日前加藤鷹台灣粉絲團2.0日前po出她康復後的性感照片,照片中的她綻放陽光笑容,也讓網友紛紛稱讚她勇敢,帶給人「正確的生活態度,引導人走向光明的人生」,而凱洛琳自己也表示:「希望我的例子可以帶給癌友們信心」。

掌握最新最快訊息 請上《蘋果日報即時新聞》粉絲團

平面模特兒凱洛琳現在性感陽光。翻攝Karolin 凱洛琳臉書

凱洛琳在臉書勇敢談抗癌。翻攝Karolin 凱洛琳臉書

渣打馬拉松2014, 我們都是同路人 Super Team

 

我們的籌款網頁 :

 


http://www.simplygiving.com/cancerinformation

 

癌症跑到馬拉松.我們團隊的組成,是由一班志同道合的癌症患者/康復者/照顧者,藉以參與渣打馬拉松2014, 鼓勵更多同路人積極面對生命,一歩一歩走向康莊大道。是次活動籌得的善款將全部撥捐香港防癌會。

部份隊員留言 

開心雅志 ( 雅志將會代表我們團隊參與全馬賽事 )

癌症不是盡頭,而是人生新一頁的開始。或許你沒有跑馬拉松的經驗,但是人生也是有高有低,有晴有雨的,在這個人生的馬拉松中,我們偶然遇上,或許你趕著去創造你的個人紀錄,但彼此一聲「加油」,讓靜悄悄的跑道開心起來吧!

2012年8月,我在芬蘭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回來後得到很多人的讚賞,認為我有堅強的意志,有些人還稱我為「抗癌勇士」,但我不願意接受這一類的稱呼,縱使我是一個鼻咽癌復發、甚至癌細胞已擴散至肺部的病人,現時每天還要服食標靶藥,我相信我是配得這稱呼的,但我還是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也希望別人以平常心來看待我,更希望其他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人也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他們。

我將於2014年02月16日再次參加Standard Chartered Hong Kong Marathon的全馬(42.195公里)比賽,而今次有幸為The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香港防癌會) 籌款,除了為慈善,希望更多人認識癌症,關心自己和家人。


Sam Liu ( 第一次挑戰半馬賽程 )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跑馬拉松, 也是癌症康復後的第一大考驗. 不是為創什麼紀錄, 只希望跑出自己人生…..


Aston 澤 Law ( 再戰半馬,曾參與各大賽事的經驗選手 )

新一年的來臨,2014年….. 
應該是美好及有意義的一年。 

朋友們,你定下了今年各種目標沒有? 
"施比受 更有福"…..你同意嗎? 

"活著是為了什麼?" 

對於一些癌症患者來說,每一天都是徹徹底底的勇氣與及堅持,去多活有意義的一天, 盡快脫離病魔 !

我本人,今年其中一個目標是….

希望我的朋友,與我一起獻出一點微力,
你出錢,我出雙腳,集翼成裘,
向受助機構,奉獻出一點支持,向現正與病魔爭鬥的朋友,發出一點鼓勵 …. 
我邀請你的原因很簡單….
是因為你,
擁有無價值的健康,
亦有經濟能力….. 添福氣

讓我們一歩一歩,由癌症跑至馬拉松!
 
 

傳媒報導 :

癌症康復者組隊戰渣馬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report_detail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