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檢查方法概覽
|
大腸癌檢查方法概覽
|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港大利用癌細胞基因分類(KRAS)為大腸癌患者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接受KRAS測試並配合標靶藥物和化療的患者,其腫瘤收細達75%,有關測試可為病人進行個人化治療。
防癌會癌症教育委員會主席蔡清淟醫生表示,KRAS是一個癌細胞基因,其作用有如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開關掣」。KRAS的狀況可分為「無變異」及「有變異」兩種,每3名大腸癌患者中,便有兩人屬KRAS「無變異」,使用標靶治療的療效較「有變異」群組高。
為了解此個人化療法對本港病人的療效,港大醫學院在08至10年間在本港進行首個以癌細胞基因KRAS分類釐定個人化大腸癌治療成效之分析,研究共收集153名本港擴散性大腸癌病人數據,當中151名曾接受KRAS測試。
港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李浩勳指出,研究發現100名患者KRAS「無變異」,比率為66.2%,與外國的64%數據相若,經KRAS測試篩選使用標靶藥物加化療組合有49人,腫瘤縮細機會率達至75.5%,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時間為9.1個月。
一名61歲男士在去年4月因急性腹痛,被診斷患上腸塞,接受緊急結腸切除手術,病理化驗結果顯示為結腸癌,並發現腫瘤在腹腔擴散,患者接受KRAS基因測試後證實為「無變異」,醫生建議他在5月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加化療組合,完成4個組合療程後,於8月檢查顯示腫瘤對用藥有完全反應,沒有發現任何腫瘤。
大腸癌檢查-膠囊內視鏡
|
活出健康美——結腸癌術後化療存活增
對於許多結腸癌患者來說,化療是整個治療方案的一部分,但不少病人不明白為何明明自己已捱了一刀,切除了腫瘤,結果還要再辛苦去接受化療,那之前的手術不就等於無用嗎?
其實結腸癌並不止是腸道內肉眼可見的腫瘤那麼簡單,對於部分高危第二期及第三期的患者來說,手術固然可切除患處的腫瘤,可是由於癌細胞在體內已生長了一段時間,周圍已存有不少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手術後接受化療,就是要把殘餘癌細胞斬草除根以增加治瘉的機會。
化療可提高結腸癌病人的存活率,對結腸癌病人極其重要。研究顯示,有接受化療的第三期結腸癌患者比沒接受化療的,存活率增加五成,如果配合最新的化療藥,存活率更可額外提高一成。
雖然化療會帶來嘔吐、脫髮、免疫力降低、手腳麻痺等副作用,不過現時已有不少輔助方法以減輕副作用,亦有相應的藥物可緩解徵狀。有些病人在接受化療期間,還可以如常做輕便的工作。
其實,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在療程完結時都會消失,因此病人不應因害怕化療帶來的短期副作用而錯失根治結腸癌的機會。
臨牀腫瘤科醫生陳德明
大腸癌遺傳 家人風險高4倍2011-09-07
|
【明報專訊】每年有逾4000宗新症的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是本港第2號癌症,極可能在2015年取代肺癌成為頭號癌症,而家族因素影響極大,如有家屬患有大腸癌者,患病風險會較常人高達3至4倍,醫生建議高風險人士盡早做大腸鏡檢查。香港癌症基金會目前有資助病者家屬檢查,日、韓、台灣等地政府亦有資助國內的高危人士接受檢查,呼籲港府跟從。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08年數據,大腸癌位列本港第二常見癌症,死亡率亦是第二高。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李建綱說,近年香港大腸癌有上升及年輕化趨勢,極可能在2015年取代肺癌成為頭號癌症。研究顯示家族遺傳是誘發大腸癌的高危因素,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癌者,患病風險較常人高3至6倍。
香港癌症基金去年撥款205萬元,資助新界西包括屯門及博愛醫院確診或正接受治療的60歲或以下大腸癌患者的兄弟姊妹免費做大腸鏡檢查。由2010年1月至今已為180人檢查,約半數人發現有腸道瘜肉。李建綱說,日本和台灣亦有同類調查,但只有兩至三成人發現瘜肉,香港逾半人有瘜肉的比例明顯較高,建議港府亦資助高風險人士檢查,減低大腸癌病發率。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駐院專科醫生馬耀強解釋,大腸癌多由瘜肉病變而生,由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約需5至10年時間,如果及早切除瘜肉,即可減逾半患癌風險,但到私家醫院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動輒要近7000元,對低收入家庭而言是沉重負擔。
55的李女士因哥哥4年前被發現患上大腸癌,獲邀參與計劃。她說,自己每天早睡早起做晨運、少食多餐、多菜少肉,但亦在毫無徵狀下,照大腸鏡時發現有1厘米的瘜肉,慨嘆「生活健康不等於身體健康!」李女士直言,雖然家中多名親友不幸患上肺癌、肝癌和鼻咽癌,但如非參加此計劃,她亦不會自行到醫院檢查。
衛生署發言人表示,專家小組認為現時無足夠證據顯示在本港大規模做大腸癌普查有顯著成效,而做「結腸內窺鏡檢查」和「靈活乙狀結腸鏡檢查」也有一定潛在風險,包括引致腸道穿窿、出血等。專家小組建議年齡介乎50至75歲無病徵人士,可考慮定期檢查。
【經濟日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殺手,衞生署最新數字顯示,其奪命人數與死亡率均創新高,此沉默殺手可在毫無病徵下奪命。
中大篩查3,300人發現,3成50至70歲的健康市民已有腸癌癌前病變,其中一名僅57歲、毫無病徵男子,更已屬末期,擴散至肝及淋巴結,15個月內病逝。專家籲港府引入腸癌普查減病發率。
針對50至70歲 中大篩查計劃
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08年5月起開展為期5年的大腸癌篩查計劃,針對50至70歲的健康人士,至今年6月,分別為3,343名和4,571名合資格巿民,進行大腸鏡檢查和大便隱血檢查。
當中檢測腸癌準確度最高的大腸鏡檢查,參與的3,300多名巿民中,發現多達30%人已出現大腸癌癌前病變,包括826人長有大腸腺瘤,159人長有大腸後期腺瘤,更有12人確診患早期及晚期腸癌,當中一人檢查後發現已罹患擴散性腸癌。
無徵兆擴散 男子15月內亡
該名病人當時年僅57歲,08年參加篩查計劃及接受大腸鏡檢查,卻意外發現已罹患第4期擴散性腸癌,癌細胞更已擴散至肝及淋巴結;但該男子在確診前毫無病徵,不過有家族史,其父因癌症去世。該男子接受手術及化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在確診後短短15個月病逝。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榮譽總監陳家亮指,這次篩查計劃找到12人確診腸癌,大部分屬早期,但現實是大部分患者出現病徵才去求診,逾50%確診時已是第3、4期的晚期腸癌,僅9%確屬前期癌症。
陳又指,這次篩查顯示健康人士30%有癌前病變,顯示外表健康無病徵,亦可能帶有可轉為腸癌的瘜肉或腺瘤,透過普查可及早發現是否有癌前病變,及早切除以預防病發,「很少癌症是可以普查以及早發現的,大腸癌是很難得這樣的。」
沒資助篩查 憂發病率續升
中心創辦總監沈祖堯表示,亞太區多個先進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已引入大腸癌普查計劃,50至70歲巿民均可以獲政府資助檢查,但本港卻是亞太區唯一沒有提供或資助篩查的城巿,建議政府及早推行,「香港有癌症的情況與西方國家已無分別,外國引入腸癌普查後,腸癌發病已有下降趨勢,本港如果不引入,可能條綫(發病率)會繼續上升。」
事實上,衞生署最新提供的數字顯示,09年本港有1,752人死於腸癌,每10萬人有25人是死於腸癌,無論死亡人數及死亡率,都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高。
大腸癌屬中醫「積聚」、「腸覃」、「鎖肛痔」的範疇,多由下列因素造成:憂思鬱怒,飲食不節,久瀉久痢,脾失健運,氣機不暢,毒邪入侵,濕熱蘊結,下注大腸,滯留積聚,凝結成積。《醫宗必讀》中說:「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說明人體正常不足,身體陰陽失調,引進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結,再加外來因素影響,以致形成腫瘤。
中醫以辨證論治方法,按病人不同的體質和病徵,加以處方用藥。一般來說,升結腸及橫結腸癌的病人多數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癌的病人則多為濕熱蘊結、痰凝血瘀。
所謂防範於未然,大家應該多認識直腸癌早期症狀和特徵,當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的時候應該及早就醫才是關鍵。在沒有明確診斷前,不可長期按腸炎、痢疾治療,以免延誤診斷。
以下的大腸癌的初期病徵:
1.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秘,排便不盡感,大便形狀變幼,晚期有裡急後重。
2. 直腸癌發病初期半數病例有便血,開始出血量少,見於糞便表面,合併感染後為濃血便。
3. 慢性腸梗阻時,腹部膨脹,陣發性絞痛。
4. 癌腫晚期,病人出現食慾減退、消瘦、乏力、貧血、黃疸或腹水等。
5. 直腸指檢可觸及包塊,手套粘血性粘液。
6. 腹脹晚期肝大、腹水,導致病人腹脹。
7. 乙狀結腸、直腸鏡檢可觀察到癌腫的形態、色澤、部位。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再作相應選擇為宜。
臨床部一級講師 (中醫腫瘤科) 郭岳峰博士
【本報訊】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未有被世界盃搶去風頭,有商場舉辦活動,讓子女即場為父親剃鬚及獻吻,以報答其養育之恩。16歲的王曉晴向曾經患癌的爸爸送上香吻,她謂:「家覺得多一日就賺咗一日,希望爸爸開心快樂咁生活落去。」 記者:陳瑜鑾
現年51歲的王爸爸02年發現自己患第三期鼻咽癌,「覺得晴天霹靂,仲問醫生『我幾時死?』。」他表示,當時正在供樓,女兒年紀尚小,擔心家人將來生活成問題。他指出,家人對其十分支持及關心,四出為他尋找治療方法,後來他接受了電療,身體漸漸康復。王爸爸稱,電療期間有很多副作用,經常會口乾,也曾經失去味覺。細心的曉晴謂,「爸爸成日口乾,家同佢逛街都會帶多支水」,又表示間中會親自下廚讓他品嚐。
曉晴稱,爸爸是其「最愛的人」,她亦深受其影響,自小愛看書。她說:「佢成日講古仔畀我聽,印象最深刻係《三國演義》,我家好鍾意睇武俠小說。」她更指自己的語文能力因此大增。
今年是王爸爸自得病以來的第九個父親節,曉晴表示,每年都不會大事慶祝,只會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因為家會珍惜每一日,而唔係只着重父親節」。
另一位自小患小兒麻痹的何爸爸,礙於身體有障礙,一度想放棄生兒育女的念頭,差點與父親節無緣。他考慮了4、5年後,終於鼓起勇氣,「生咗個仔先發覺,有下一代先叫完整嘅人生」。
何爸爸雖有殘障,但仍積極工作,努力面對人生,是兒子眼中「最勇敢的人」。他指自己與19歲兒子亦師亦友,閒時會一起打籃球、划獨木舟。他笑指兩父子關係非常親密:「個仔到家仲會攬住我瞓。」
兩位爸爸都表示,不奢望父親節會得到甚麼禮物,只希望子女快樂成長。何爸爸道:「人永遠都唔會知生命幾時終結,希望個仔好好珍惜同利用每一日。」
2010年06月21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621/14156509
手術切除肝腫瘤是有效治療肝癌的方法之一,但若腫瘤太大,切剩的肝臟體積若不足全肝的三成,以往並不建議做手術。港大以分階段分肝切除術扭轉「冇得救」病人的命運,先分割左右兩邊肝,截斷右肝腫瘤的血液供應,將血流集中到左肝,「養大」左肝後才切除右肝連腫瘤,確保病人術後有足夠肝功能。至今六名接受新手術病人全部康復出院,最年幼只有6歲,是全球首宗兒童應用該技術的個案。
肝臟是人體少有可再生的器官,癌變組織切除後,可長出正常組織。七至八成肝癌患者的腫瘤生在右邊肝。部份病人術前已有較嚴重的肝硬化,切除肝腫瘤後肝臟不能再生;亦有病人腫瘤太大,手術切除後剩餘的肝體積不足全肝三成,術後或會肝衰竭。這些病人均被視為不宜接受手術,要作「姑息性」的癌症藥物治療,但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卻可扭轉局面。
港大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組臨床助理教授陳智仁解釋,肝臟由肝門靜脈和肝動脈分別供應80%及20%血液,ALPPS第一階段是先將右肝的肝門靜脈結紮,並用超聲刀分割左右肝,防止血液經肝內微細血管由左肝流向腫瘤所在的右肝,「等啲血流集中流向個左肝,養大佢」。
完成第一階段的7至10日後,再將病人的右肝肝動脈和膽管截斷,並將右肝連腫瘤移除,同時繼續「養大」左肝至可提供足夠肝功能。每年瑪麗醫院300宗肝癌新症中,有半數人被視為不宜做手術,陳推算,ALPPS能讓一至兩成這類病人重燃希望。
癌細胞同時出現在左右肝的病人又能否受惠?港大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教授指,這類病人現可透過ALPPS切除右肝腫瘤,並用消融術消滅左肝癌細胞,「以前呢啲病人,多數醫生都唔會建議佢哋做手術,現在佢哋唔使再失望」。
瑪麗醫院去年10月至今為六名6至65歲的病人進行ALPPS,他們進行第一階段手術後8日,左肝體積平均增33%,住院期間無出現併發症,全部康復出院。首名接受ALPPS的病人為一名6歲女童,她是全球首宗在兒童身上應用此技術的個案,其左肝體積由最初只如一個小孩的手掌般大,「養大」至如一個成人手掌般大。
ALPPS技術前年面世,全球累積141宗案例,個別國家手術出現漏膽汁及出血等併發症風險平均為30%,最高更達六成,死亡率則有兩成。但潘指,港大本身有足夠的肝切除經驗,加上同系的肝移植技術成熟,認為他們團隊有能力將相關風險降低。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5/18690511
——————————————-
【本報訊】62歲的招先生是本港首個接受ALPPS切除肝癌腫瘤的成人個案。手術前電腦掃描顯示,招先生位於右肝的腫瘤直徑達13厘米,左肝體積只佔全個肝26%,他曾自覺時日無多,「其他醫生都話唔可以做手術嘅可能好大,覺得好失望」。但接受ALPPS後,其左肝長大至佔全肝34%,現只須服藥控制乙型肝炎病毒。
港大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說,切勿輕看招先生左肝的生長份量,「就係爭呢少少,可以隨時造成肝衰竭,現在個肝應該可以生番八成至九成」。招住院期間並無出現併發症,住院18日已可出院。
本身帶有乙肝病毒的招,過往一直無接受藥物治療,直至一次身體檢查,才發現反映肝癌問題的甲胎蛋白指數異常上升,輾轉到瑪麗醫院求醫。以往從未住院的他曾對手術感憂慮,「做完首階段手術,都會驚唔知會唔會有細菌感染,但做第二階段嗰時就冇咁擔心」。潘冬平則指,招的腎臟也有衰竭,假如他勉強用傳統方法進行肝切除,有機會同時出現肝和腎衰竭,隨時有性命危險。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415/18690513
———————————————-
【本報訊】傳統治療肝癌的門靜脈栓塞術(PVE),同樣是透過阻截右肝血液供應,「養大」左肝。這種技術要在完成手術後至少四至六周,左肝才會增生,但每日增生的肝體積只有5毫升,與接受ALPPS病人肝體積日增15毫升比較,相差兩倍。三成接受PVE的病人,腫瘤在等候左肝生長的數周期間惡化,或左肝最終沒有增生,治療終告失敗。
港大肝膽胰外科主任潘冬平解釋,PVE要先利用顯影劑以顯現病人肝門靜脈,再透過導管注入特製膠水,將供血給右肝的門靜脈堵塞,藉此將門靜脈血流集中到左肝,令其增生,「但係血液好叻,佢會搵方法溶解啲膠水,令條血管通番」,血液也可經肝臟內微細血管,由左邊流向右邊,造成部份病人手術後左肝沒有增生的情況。
相比之下,瑪麗醫院現有經驗顯示六名接受ALPPS的病人,全部左肝增生理想,腫瘤亦無在兩階段手術之間惡化。
潘冬平相信,ALPPS長遠可以取代PVE,成為常見增加左肝體積的方法,但相關手術技巧仍須培訓才能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