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慢性淋巴白血病年輕化 成立疾病資料庫 專研華裔患者個案

 

慢性淋巴白血病年輕化
成立疾病資料庫 專研華裔患者個案

 

謝偉財期望本港成立資料庫後,可增加針對華裔患者研究。左為病人何先生。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 CLL)是較常見的淋巴細胞白血病,瑪麗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教授鄺沃林表示,本港的 CLL患者有年輕化及增加趨勢,「如果10年前一名30歲人士被診斷為慢性淋巴白血症患者,我會認為係斷錯症」。他指 CLL常見患者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但近年發現不少年約30歲的新症個案。
鄺更指臨床觀察發現,本港每年 CLL新症個案有5%增長,新症增加或與越來越多港人主動進行身體檢查或驗血有關。公院每年有50至60宗新症。

 

助評估治療政策

該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副教授謝偉財稱,近年外國大型研究顯示,採用標靶藥物結合化療組合,療效比單用化療高。去年一項於國際醫學期刊《刺針》發表的研究顯示,第一線療法若採用組合治療,比較單獨使用化療,患者整體死亡風險顯著降低33%;一項去年於國際醫學期刊《臨床腫瘤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復發性 CLL患者於化療中加入標靶藥物,可顯著減低再復發風險35%。
但過往針對華裔患者的研究甚少,鑑於不同分類白血病可能有不同病況及治療方案,加上華裔患者病理特徵或與西方不同,瑪麗醫院經香港血癌基金及其他捐助組織籌得款項,於去年10月建立本港首個 CLL資料庫。截至今年6月,資料庫已收錄約30名患者的病理分類、治療方案及復發情況等資料,當中包括兩至三個30多歲的年輕個案。由於華裔患者較西方少,院方期望收集約200名病人資料後,可進行針對華裔患者的分析及臨床研究,有助監測本港 CLL疾病趨勢及評估治療政策。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10811/15513973

(白血病) 搖頭丸或能治血癌

 搖頭丸或能治血癌

08 – 19 02:06 PM
 
英國研究人員周五公布一項令人詫異的研究結果,發現不良青少年在夜店內狂歡時經常服用、各地警方均嚴厲打壓的搖頭丸,原來可以有效地用來治療血癌。  位於英格蘭中部的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家說,搖頭丸經過改良後,消滅癌細胞的能力可以增強一百倍。  六年前,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多種影響白血球細胞的癌性腫瘤,對某些類型的迷幻藥、減肥丸、抗抑鬱藥和安非他命衍生出來的軟性藥物,包括俗稱搖頭丸的MDMA,產生反應。  伯明翰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他們已經在一些病人身上進行試驗,發現MDMA的確能有效地治療血癌,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  率領專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的伯明翰大學免疫及感染學院教授戈頓說:「這是令人振奮的新一步,讓我們可以利用經過改良的MDMA,幫助那些患了血癌而受苦的人。」
 
 

(大腸癌) 徐千惠,活著的每一天都能像有運動家精神的運動員

徐千惠,活著的每一天都能像有運動家精神的運動員

大腸癌/第四期

 

出國唸書一直都是我的夢想,當我從成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畢業,正將一步一步實踐我的理想之際,我的生命好像被開了一個大玩笑,真不敢相信一直覺得自己很健康的我居然生病了,而且是眾人認為的末期絕症–大腸癌第四期,當時我才26歲。

兩年多前,在其中一次的突發性下腹痛,我在婦產科門診經超音波診斷出卵巢腫瘤,因為當時腫瘤引起劇烈疼痛,醫生告知必須立即平躺住院,並在隔天就被送入開刀 房緊急開刀。在開刀房中,起初婦產科醫師以為只是一期的卵巢癌,不料,又發現有段大腸異常,隨即照會直腸外科醫師協助開刀。由於開刀前我沒有做過任何全身 檢查,短期內又不可能再度開刀,於是外科醫師將我的腹部從橫隔膜下至恥骨全部劃開,徒手一一細心的檢查我的各個臟器。第一次開刀,一共切除了左邊卵巢、十 幾公分的大腸及兩塊肝臟,留下了約40公分的手術疤痕。

在手術恢復的期間,我受到非常好的照顧,每天仍然笑臉迎人,一心只想趕快恢復,出 院之後就可以繼續回到工作崗位,準備幾個月後出國參加國際會議。起初,我的家人委託醫生和所有的人隱瞞我的病情,當我得知我罹患的是五年存活率不到10% 的第四期腸癌,一堆一堆的醫學知識,統計數字,人的評論,還有多少痊癒的機率?……在我的腦中盤旋不去,帶給我好大的恐懼。甚至我開始埋怨上帝,為什麼要 允許這些事情發生在我身上。

藉著周遭的親友、老師、教會及信仰的支持,讓我重拾信心,使我有力量重新面對我的生活,也讓我有勇氣去面對我 的疾病。於是,我又能開始樂觀的過生活,定期去做治療,並完成了8次的化療。在化療其間,常常還是或有挫折或是信心軟弱的時候,透過自己及大家的禱告,幾 乎都能克服我的擔憂與恐懼。讓我每一次都可以很順利的住到病房; 每一次白血球都可以達到正常量,可以很順利的完成化療; 從來沒有嘔吐; 所有的副作用在我身上都極其輕微。我也會掉髮,而且,還掉了一半以上,但因為掉得很均勻,讓我還不至於需要帶假髮,外表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我一直是讓 人看不出來的癌末病人,不只外表上看不出來,還記得有一次,正在做化療,護士小姐衝進來,緊張的問道:” 你會不會噁心,嘔吐,食慾不好?” 我非常訝異,她會這麼問我,因為當時的我,正在吃早餐,啃著豬腳。我才知道,原來我是特別的。

化療結束後,也並不代表我從此就脫離癌症 了,不再受疾病的威脅,雖然我很希望如此,我還是要每天口服化療藥,算是比較溫和、持續性的化療。幾個月後,我就復發過一次,在肝臟長出了一顆腫瘤。日 後,住院經過電燒處理,接著換了新的口服化療藥,又造成手腳脫皮、紅腫、疼痛難耐,但,神總是眷顧我和眾人的禱告,讓我身體和心情上很快就恢復了。平靜的 日子對我來說好像是短暫的,又經過了三個多月,肝臟的另一個地方,又冒一顆腫瘤,讓我又再度住院治療,記得這次我恢復的超快,住院兩三天就出院了,一出院 既不會疼痛,食慾也沒有影響,又可以繼續上班。

在經過了疾病的試驗,我進入了心思的戰場。我發現最痛苦的事情,不是醫生宣告你得了癌症, 而是心靈的幽谷,情感上的掙扎,那種痛是絕望的,彷彿把妳的整顆心,整個人都撕裂了一般。在那當時,我埋怨神,向神怒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總是我?』、『我的上帝阿,祢真的存在嗎?』為何神要再次將難處放在我的生命中!透過信仰將我破碎的心重組起來,在此刻我才發現,我們常常注重身體的破碎,更 甚於心靈的破碎,其實,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我應該要先求心理剛強健壯起來,才能使我有正確、正向的心態面對抗癌之路,或者是說面對各樣的試煉、挑 戰。

在這抗癌之路上,雖然辛苦,但在我的工作上,有許多的祝福,我協助完成了一篇論文的發表,而我的指導老師也連續兩年都帶我出國參加國 際會議。直到我再度復發,被迫停下工作,專心治療。在這期間,工作上的成就感與病況的演變,常讓我思索,什麼才是我應該追求的?什麼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我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要如何過一個不悔的人生?……

在去年底,剛從美國聖地牙哥開完會回來,時差和心情都還沒調適過來,因為腫瘤多處復 發,我就按照醫師的計畫住進了醫院,兩天後,又開了一個比之前更大的刀,歷經13個小時的大手術,切了7-8處轉移的腫瘤,而且還多了個人工造口(人工肛門)。術後的化療,它的副作用使我的臉長滿嚴重面皰,看起來狀似毀容,非常嚇人。重重的難關,將我重重擊倒,不想出門、不敢面對人群,腦中充滿著自卑與負 面的思想,只想消極的面對我的人生及未來的治療。當時,我好像放棄了我自己,但是,沒有人放棄我。在一次教會的禱告會中,我無法克制的不斷哭泣,因為臉部 的脆弱及潰爛,拭淚的面紙上沾滿了淚水與鮮血,這些鮮血好像在暗示我沒有哭泣的權力,反而讓我哭得更凶了。

(大腸癌)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今成立 王輝明呼籲多茹素少吃肉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今成立 王輝明呼籲多茹素少吃肉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以一曲《如果能夠》成名的歌手楊烈,6年前發現罹患大腸癌,在醫師建議下開始吃素並進行化療,讓他成功抗癌,今天台灣腸癌病友協會舉辦成立大會,他擔任宣導大使,呼籲病友互相鼓勵支持,要堅強抗癌。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輝明說明避免罹患大腸癌應多吃素。(歸鴻亭攝影)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根據中央健保局統計,2009年統稱大腸癌的結腸直腸癌是國人排名第三的癌症死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今年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腸癌罹癌人數追過肝癌,居所有癌症首位,但卻沒有為腸癌病友服務的協會,讓罹病者孤立無援找不到諮詢與支持的管道,因此他花費半年時間籌備成立台灣腸癌病友協會,並擔任首屆理事長,提醒國人應隨時注意腸癌的預防、篩檢與病後的治療。

 

 

王輝明(左)致贈感謝狀給擔任宣導大使的藝人楊烈(右)。(歸鴻亭攝影)

 

 

王輝明表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死亡人數約有4,500人,導致罹患原因包括年齡、大腸息肉、家族與個人病史與環境汙染與飲用水習慣等,尤其環境受到汙染後,動物吃了環境中的汙染物質,像是戴奧辛等致癌物,會儲存在動物脂肪中,若人們又吃了可能受汙染的動物,很容易引發疾病。

 吃素21年,王輝明說,紅肉中的左旋苯丙胺基酸、肌胺基酸,經過燒烤烹調後,會產生異環胺致癌物,而醃製食物也會產生含有亞硝酸鹽致癌物質,建議盡量少吃。

 王輝明表示,大腸癌患者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提醒喜愛吃肉類、有家族遺傳病史等高危險群民眾,一定要定期篩檢,未來也希望推動篩檢車、透過自動販賣機販賣糞便潛血篩檢工具,提升民眾篩檢率。

http://newnet.tw/Newsletter/Comment.aspx?Iinfo=5&iNumber=1903

(大腸癌) 治末期腸癌 有孖寶

 治末期腸癌 有孖寶  

 

 
陳子棠醫生(右)表示,Erica對化療加標靶治療反應良好。

 

現時患腸癌的人士愈來愈多,但部分人可能在晚期才發現患病,一名病人發現時,已擴散至肝癌,並且有10多粒腫瘤,當時已屬於「 無得救」的情況,後來,醫生替病人使用化療加標靶治療,現時該病人已康復。

 

 

40多歲的Erica, 一向身體健康,而且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她在08年初一次的身體檢查時發現患有腸癌,並已擴散至肝癌,當時其肝臟有10多粒腫瘤,兩邊肝都有腫瘤,情況極為嚴重,可能僅餘數個月的壽命。Erica亦坦言,當時已作好心理準備,不過,她仍努力接受治療。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子棠表示,Erica的情況極為嚴重,已接近「無得醫」,因為當時她不能接受切除手術,需要先把其腫瘤縮細才能接受手術。
於是,利用標靶治療加化療,幸而,Erica對藥物的反應十分良好,其腫瘤明顯縮細,其後能切除右肝,而左肝則用射頻消融,現時她靠左肝負責日常的運作,至於在腸的腫瘤則利用手術切除,手術後,Erica需接受術後化療。
 
肝擴散10多粒腫瘤
一年後,Erica檢查身體時,發現肝臟有兩粒很小的腫瘤,於是,她再次接受化療加標靶治療,現時已沒有大礙,從外表看來,Erica十分健康,說話很有中氣,完全看不出曾患有癌症
由於標靶治療能治療多種癌症,但陳醫生指出,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適合使用標靶治療,加上標靶治療極為昂貴,因此要視乎病人的情況,才會決定要何種的治療,部分可能對標靶治療沒有反應,若出現基因變異是不能使用標靶治療。
 
另外,若病人已到達完全「無得醫」的情況,亦不會考慮用標靶治療。
不過,若面對Erica這類較年輕的病人,都會盡量使用較為進取的治療方法。
 
 

(大腸癌) 抗癌人:放下執著當個自在病人‧崔廣生與癌“交朋友”

 

抗癌人:放下執著當個自在病人‧崔廣生與癌“交朋友”

 

 

在過去13年來,崔廣生面對癌症的秘訣,就是和癌細胞“交”朋友,並在苦和笑之間,選擇“笑看人生”過日子。結果他成功跨過第二個5年的抗癌關卡,並朝第三個5年的關卡邁進……。

 

  • 崔廣生:放下執著,當一個自在的病人。(圖:星洲日報)

患癌後的崔廣生,一改過去的人生觀,他以“日子苦也過、笑也過,何不笑著過?”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因此,他的心變得越來越平靜,人也更樂觀開心,他讓自己瀟灑地走過人生路。

從外表看,今年已75歲的崔廣生,完全不像“患癌人”,反而讓人更覺得像“開心果”;與他交談,他帶著祥和的笑容,娓娓道出他抗癌的經歷。

患上第二期直腸癌

1998年,崔廣生發現自己的糞便有血絲,於是到普遍診所求診,被當痔瘡來醫;醫了一段日子都不見好轉,而令他苦惱了一段日子。

“當時沒想到被癌盯上,後來腹部疼痛,只好去看腸胃專科醫生,第一次檢驗就發現直腸內長腫瘤,我不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再去找第二位醫生檢驗。”

當第二位醫生給的答案和第一位醫生一樣時,他才甘心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原來他直腸內的腫瘤,是屬於第二期直腸癌。

聽到這個壞消息時,崔廣生的反應並不是很大,但卻開始憂心,他對前面的人生路一片茫然,他不知該如何走下去。當時他的腦海中,浮現“癌症很可怕”的想法……。

徬徨中的崔廣生,沒想到要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依然每天駕小羅里運載貨物,在忙碌中為自己的疾病進行摸索醫治。

寄託工作全心抗癌

他儘量不讓自己空閒下來,他依靠工作上的寄託,使自己不去胡思亂想。

不過,崔廣生並沒有放棄抗癌的機會,當聽身邊人說吃甚麼可治腸癌,他就去嚐試;直到接觸郭林氣功後,他就完全投入這種對抗癌有幫助的氣功。

10多年來,除非有事要辦出坡或在國外,否則每天清晨6至8時,都可在怡保DR公園看見崔廣生。他風雨不改去赴約,為的是通過郭林氣功來抗病。

適當運動配合療法抗癌

崔廣生認為,要抗癌,除了西醫治療法,配合中藥調理最理想;加上持續的適當運動,以及有一顆平靜祥和的心,將使病者更有信心抗癌。

在抗癌過程中,他看到許多實例,以上4項抗癌方法缺一不可。

他說,有顆平靜的心很重要,有些病患還是一直以執著的心態過日子,結果承受不住患病的打擊和影響,脾氣越來越暴躁,這種情況通常很容易讓癌細胞蔓延開來,而致抗癌的努力受挫,被癌魔打倒。

“癌細胞就像人一樣,如果你跟它對抗得越激烈,它的反擊力就越大;所以動手術切除腫瘤後,我就開始和體內的癌細胞做朋友。”

崔廣生常跟癌細胞交談,並告訴它:“你是我的朋友,我吃甚麼你就吃甚麼,我去遊玩你也跟著一起去玩,我們就溫和相處吧!”

放下悲傷平靜心對待

崔德生指出,如果患病後還時常發脾氣,這將使癌細胞變得更活躍,如果憂心太多,也會令癌細胞不快樂而起負面反應;所以,如要活下去就要學習放下,放下執著、放下不愉快的情緒、放下憤怒、放下憂慮……。

崔廣生說,有些人患病還經常跟家人吵吵鬧鬧,且互相抱怨及在言語上作出攻擊,鬧多了情緒又怎麼會好呢?心情不好又如何養病呢?這樣會使到癌細胞也在鬧情緒,越鬧越兇,結果苦了自己。

學郭林氣功須持之以恆

崔德生提醒癌症病人,除了要勤學郭林氣功,也得持之以恆;把這種運動當成吃飯一樣,每天都需要做。

如果把人生比喻為一場球賽,當有人將球打或踢來你面前時,你就得把球接過來;接過球後就不要想太多,這是崔廣生的經驗之談。

想吃甚麼都會去吃

崔德生發現一些癌症病人,執著吃了一些被認為不應該吃的食物後,心裡就耿耿於懷,這種心理壓力是很不健康的。

對崔廣生來說,當病人放下執著後,就不會有這種感受;像他得病後,還是想吃甚麼都會去吃,吃了才算,不必有就任何內疚感;這樣會讓自己過得自在和舒適些,何樂而不為?

不管人生的台階走到那裡,不管人生的道路走到那裡,保持樂觀的情緒和積極的思維,一切都能安然走過,崔廣生的經歷不是印證了嗎?(星洲日報/大霹靂)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60974

營養師唔易做

 

營爆生活——營養師唔易做
2014-04-08
 

在這個資訊爆炸、人人都可發表言論、轉載文章的年代,所有醫護人員都唔易做,尤其是營養師。「導演個專欄話椰子油好噃」、「討論區啲人話代糖致癌噃」、「WhatsApp啲人話芥花籽油有毒喎」、「啲人話呢隻奶穩定血糖㗎」……營養師即使從不同渠道如撰寫專欄、接受電台雜誌訪問等,陳列出科研證據,詳細解釋,但自由資訊的力量着實太大,令人招架不住。市民大眾面對氾濫的健康資訊,亦不時向我們查詢「係咪真㗎?」

        以下是幾個大原則,去幫助大家判別是非。第一,從可信賴的網頁獲取健康資訊,例如衞生署、美國心臟協會、美國糖尿協會、英美澳加的營養師協會、香港營養師協會、大學營養學系、消委會等。試想任何人都可在討論區或WhatsApp發表言論,究竟最初是誰人傳出來根本無從稽考,文章內容亦往往錯漏百出,其實不少是背後食物財團推廣產品或攻擊對手的策略,芥花籽油和代糖的謠傳就正是這種情況。

        第二,緊記世上並沒有「神奇食物」,從沒有科研證據指出某一種食物能為所有人醫百病。疾病背後的生化過程複雜,醫護團隊透過觀察臨牀變化診斷,從而進行個人化的治療。健康飲食是從不同食物攝取身體所需熱量及各種營養素,如有人向你說吃某一兩種食物就可解決所有問題,都是譁眾取寵,椰子油的謠傳及糖尿奶粉的廣告正是這種情況。

        第三,諮詢真正的專業人士,你想知人壽保險有哪幾種方案會找保險經紀,你想知某種藥物的安全劑量會問藥劑師,你想知健康資訊和疾病食療會否問導演?就正如營養師不會胡亂批評導演的拍攝手法,亦請導演不要充專家去發放食療歪論,危害公眾健康,所謂Alittleknowledgeisadangerousthing。註冊營養師必須修讀最少三至五年營養及食療的大學學位,並於醫院進行臨牀實證,領牌後還須每年持續進修數十小時才能續牌。各位如有任何食療問題,請諮詢註冊營養師,本會網頁www.hkda.com.hk有營養師名冊。

        澳洲註冊營養師

        香港營養師協會網頁主管

        黃思敏

 

原文出處 : 頭條日報

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

癌症專科贈醫施藥服務計劃


香港健康協會

HONG KONG HEALTH ASSOCIATION


 

癌症中醫贈醫施藥服務計劃

 

轉介機構:癌症資訊網

 

 

對象

經濟困難,未能負擔醫藥費的中晚期癌症(包括康復期)病友。

 

 

前言

癌症是本港頭號的殺手病,目前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癌患不是一個人的

不幸,而是牽動至整個家庭成員的愁緒。癌之為禍,其來有因,可有不

同發生的背景及情由。

    

香港健康協會201011月出版癌症保健與通衡療法》一書後,接觸到不少經濟艱困的癌友訴說,希望得到中醫藥調治,但又未能長期負擔醫藥費,憂心悚悚……

 

有見及此,該書作者朱國棟醫師一向關懷社群,眼下種種苦厄,從心出發,今已在診症時段內撥出部分免費資助名額,關顧經濟困難的中晚期癌症病友。

 

 

癌症中醫贈醫施藥服務

時間:星期一、三、五(10:00am~12:30pm3:00pm~7:00pm)*公眾假期休診

主診:朱國棟註冊中醫

類別:診症配藥(免煎中藥)

診址:九龍太子荔枝角道99-101號應如大廈7樓(香港健康協會)

電話:2708-4253   www.hkha.org.hk

 

 

20143

(大腸癌) 台灣 : 腸癌肝轉移 可切除率達1/3

 腸癌肝轉移 可切除率達1/3

      2010/08/08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患者最怕癌細胞轉移至肝臟,一旦肝轉移,病人形同被判死刑一樣,生命進入倒數計時階段。台北榮總最近引進「腸癌肝轉移」腫瘤切除手術,讓「腸癌肝轉移」治療邁入「積極治療」階段,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

大腸直腸癌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全世界每年約新增90萬名患者,每年死於大腸直腸癌的人數超過50萬人,其中三分之二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在美國已占10大癌症第二位,在台灣則是新增癌症案例第一名。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厥全指出,如果能在癌細胞擴散前,提早治療,早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有高達九成以上機會可以存活五年。但臨床顯示,大部分患者無法及時確診,以致三成五患者會發生肝轉移現象。大腸直腸癌患者一旦肝轉移,幾乎無法開刀,因為手術難度極高。

近年來,法國頂尖的肝臟手術醫師亞當教授嘗試合併式治療,先以標靶藥物搭配化療,來縮小腫瘤,再進行外科切除手術,讓晚期結腸直腸癌病患重燃一線生機。日前亞當教授應邀來台,至國內各大醫學中心參訪,傳授經驗。他認為,台灣醫界的醫療素質水準一流,假以時日,在癌症外科手術治療方面,可望成為亞洲之冠。

顏厥全指出,台灣在「腸癌肝轉移」治療成效卓越,採取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後,單純肝轉移腫瘤的可切除率高達三分之一,早已吸引其他亞洲國家醫師前來觀摩。

台北榮總積極推廣腸癌肝轉移腫瘤切除手術的概念,擁有多科整合團隊,共同診斷及治療患者,提供術後全方位醫療服務,目的就是希望患者能夠得到最完善的醫療照護,並期提升存活率。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63850

 

 

 

(大腸癌) 台灣 : 基因檢測治腸癌 看體質給藥

 基因檢測治腸癌 看體質給藥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0日電)繼肺癌之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天表示,大腸直腸癌病患也能藉由檢測基因訂做抗癌療程。院方表示,這種癌症「智療」趨勢,可望提升療效,延長壽命,減少不必要錯誤嘗試。

大腸癌轉移肝臟的沈先生、大腸癌轉移肺臟的陳先生分別在5年前、2年前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等到腫瘤縮小後再開刀切除,術後追蹤迄今未再復發或轉移。負責診治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事後檢測發現,2人某些基因對特定藥物反應良好,發揮最大的藥效。

北醫腫瘤科主任戴承正今天指出,當年醫療團隊是憑經驗法則給藥,療效不佳就換藥,如今再遇到沈先生、陳先生這類無法先開刀切除的晚期腸癌病人,可以事先檢測大腸直腸癌相關的9種代謝及修補基因,治療計畫將更有把握。

北醫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舉例說明,KRAS基因突變的大腸直腸癌病人,對於標靶藥物爾必得舒的療效欠佳,患者不必白花錢和金錢;TS代謝基因為低表現量、ERCC1及XPD的修補基因都為野生型的患者,對5-氟尿(口密)(口定)加上伊立替康的化療藥,療效反應好。

魏柏立進一步指出,200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KRAS基因檢測能夠預測標靶治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效果,65%大腸直腸癌患者腫瘤內的KRAS基因未突變,使用標靶藥物阻斷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對療效有很大的幫助。

戴承正認為,5年前大腸癌晚期且合併轉移患者的5年存活率低於一成,先以標靶搭配化療使腫瘤變小後再以手術切除,當時是先進突破的治療觀念。如今標靶加化療使腫瘤縮小再開刀的治療方式,普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5年存活率提高至3成以上。

 

中央社    http://news.cts.com.tw/cna/life/201009/20100920056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