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 注意淋巴癌”燒腫癢汗咳瘦”6警訊

注意淋巴癌"燒腫癢汗咳瘦"6警訊

.

鳳凰網 2011-09-19

 

〔鳳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淋巴癌是人類腫瘤中組織分類最複雜的一種,近十年罹患人數成長21%,依據國民健康局97年度癌症登記報告,該年新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人數為1,941人。

響應「915世界淋巴癌日」,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今日舉辦「打擊淋巴癌」行動,該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要查覺是否罹患淋巴癌,必須謹記「燒、腫、癢、汗、咳、瘦」 6字訣,即發燒;頸脖、腋下、鼠蹊部有腫塊;全身發癢;盜汗;乾咳;體重暴瘦等6大合併症狀,就有可能是罹患淋巴癌。
 蘇連瓔建議,民眾日常就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懷疑就要去就醫,一旦確認罹患淋巴癌,要謹記「全程治療、全程守護,邁向健康」,狀況控制後,還要持續追蹤,避免再復發,「罹淋巴癌後接受全程治療,因此多活10年以上的病友,大有人在」。

 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黃聖懿指出,淋巴癌6大症狀不會同時出現,也沒有特別好發病的年齡層,一般民眾則沒有明顯危險因子,各年齡都有可能發病,但C型肝炎、幽門桿菌或有免疫疾病患者,及曾曝露在過量放射線及長期待在被化學物質污染地區的民眾,罹淋巴癌機率將增加。目前針對淋巴癌的治療主力是標靶藥物結合化學治療,療效會比單用化療好。



他說,在臺灣,淋巴癌有「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癌」,1年新增患者約2千人,比起乳癌1年新增7千多位患者、大腸癌1萬2千多位患者雖少,只要「全程治療‧全程守護」,5年存活率可達7成,但臺灣治癒率只有5成多,對照美國可達7成明顯偏低,原因包括:環境污染多、藥物發展、健保給付等問題,但其中最重要是發現晚延宕治療或害怕治療或中途停止治療等個人因素。
 黃聖懿提醒,如果出現突發性發燒,脖子、腋下或鼠蹊部位有不明腫塊、持續性全身發癢、夜間不正常排汗、喘不過氣或咳嗽以及半年內從原體重莫名減少百分之10等,只要有其中一項症狀,就要特別注意。

 癌症希望基金會為了幫助病友爭取打擊淋巴癌的最佳時機,除了製作淋巴癌宣導手冊、淋巴癌關懷包及設置淋巴癌照護網,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教導病友認識淋巴癌外,另,為了降低淋巴癌病友對於治療、復發的恐懼與不安,更於9月起巡迴全台舉辦「淋巴癌病友分享會」,除安排專業醫師、護理師說明淋巴癌的治療新趨勢與居家照護外,活動中更邀請淋巴癌康復病友進行分享與交流,共同協助癌友們排解抗癌路上的阻礙。

(淋巴瘤) 淋巴癌 年輕化

 淋巴癌 年輕化

都市日報  2011-9-26

香港血癌基金副會長梁憲孫教授(左)表示,基金會推出全港首個
淋巴疾病iPhone 及iPad應用程式,以提高大眾對淋巴疾病的認識及關注。

 

突然出現持續的咳嗽,不少人只會認為是傷風感冒,但一名20歲的少女持續咳嗽三個月,後來證實是患淋巴癌。有醫生表示,近年淋巴癌有年輕化趨勢,而且淋巴癌的病徵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有見及此,血癌基金推出淋巴疾病iPhone 及iPad應用程式。

2009年底,當時年僅20歲、正就讀大學的Joyce持續咳嗽近三個月,初時只以為是感冒,但接受多次治療均告無效,而被安排接受肺部X光檢驗,當醫生看到Joyce的肺片,發現一大片白影,安排她轉往胸肺科接受進一步診斷。
其後兩周,Joyce需要入住醫院,再次接受肺部X光檢驗,並進行了血液、痰涎及小便化驗,但卻仍然未能斷症,更一度被懷疑感染肺癆,直到進行電腦斷層掃描,Joyce才確診患上淋巴癌,幸而癌細胞並未開始擴散。
Joyce接受了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療程,及後再以電療來清除癌細胞。Joyce對治療的反應非常良好,完成治療後已達至完全緩解,沒有再出現徵狀。至今仍沒有復發迹象。現在Joyce已能繼續大學課程,並預計於今年年底畢業。
血癌基金會副會長梁憲孫教授表示,本港淋巴癌的新症,由10年前每年約600宗,升至今年超過720宗,而且有年輕化趨勢,有患者更年僅10歲。
病徵不明顯易被忽略
一般來說,淋巴癌的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大多有淋巴腺腫大的現象(如在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位置),其他病徵則包括咳嗽氣喘、發熱、出汗、消瘦、全身持續痕癢和疲倦等,因此令不少患者容易錯過及早診斷的機會,令市民誤以為傷風感冒,忽略患病的可能性。
他建議市民,若出現上述病徵且持續兩周便應及早求醫,逾半患者可完全康復。
由於公眾對淋巴癌或淋巴疾病的認識仍有不足,「香港血癌基金」與血癌病人互助組織心血會及骨髓移植復康會合作推出全港首個淋巴疾病iPhone 及iPad應用程式,為病友、照顧者及市民大眾提供全面及正確的淋巴癌資訊。
 

(淋巴瘤) 化療標靶藥可緩病情 淋巴癌須及早求醫

 化療標靶藥可緩病情 淋巴癌須及早求醫

 

頭條日報  2011-11-02

 

 

病當然是預防勝於治療,但因免疫系統中不正常細胞引起的淋巴癌,卻是無法預防,更因病徵不明顯,一半患者到確診時已到病情較嚴重的階段,癌細胞入侵至骨髓或其他器官。醫生提醒腋下或頸部腫大、夜間盜汗、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都是淋巴癌的徵狀,如發覺有病徵要及早求醫。

        一名六十五歲的男病人因腹股溝位置腫大,長出五厘米大的肉瘤,遂往求醫,發現患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並已擴散到血液,血壓偏低,情況並不樂觀,治瘉後一年又再復發,用同一種藥物作第二線藥物綜合醫治後,現已康復,更可以旅行環遊世界。

        臨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見圖)表示,現時治療淋巴癌主要靠藥物,如化療和標靶藥物,以抑制及攻擊癌細胞,有需要時亦可配合電療殺死癌細胞,如再次復發,就須選用另一種治療,而現時一種新的化療藥物,單獨使用治療效果相若,但毒性較輕,如加上標靶藥物使用更可增長病人無病發存活期,可同時於一線及二線治療使用,建議可作為標準療法。

 

 http://news.st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hk/2011/11/02/167039.asp

(白血病) 香港 5年兩換骨髓 白血青年謝恩

 

5年兩換骨髓 白血青年謝恩

11 – 21 04:48 AM
詹博深(中)與母親(右)一同出席嘉許禮,詹母表示當弟弟捐骨髓給博深時,她要同時擔心兩人,博深病情反覆更令她心情沉重。(李紹昌攝)
詹博深(中)與母親(右)一同出席嘉許禮,詹母表示當弟弟捐骨髓給博深時,她要同時擔心兩人,博深病情反覆更令她心情沉重。(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一場白血病,不僅影響詹博深的學業,他更需在5年內接受兩次骨髓移植。雖然親弟的骨髓未能根治他的病,但也為他爭取到時間,接受來自內地善心人的骨髓捐贈。上月他終與救命恩人相見,能傳達的只有無言感激。

移植弟骨髓 兩年復發

1999年暑假,準備升中四的詹博深與母親從內地回港後一直發燒,到醫院檢查時確診患上白血病。他當時不想用弟弟的骨髓,「當時醫生說用化療已可控制……我不想影響弟弟」,惟兩年後他的病復發,無奈下只好由弟弟提供骨髓作移植,他接受手術後可回校上學。

不料到05年他準備高考時,白血病再次發作,幸翌年驗出一名內地人的骨髓完全符合移植,詹至今未再發病。現就讀港大二年級的他說,上月獲邀至蘇州的「生命相髓」活動時,才首次與「恩人」見面。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管理的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昨日為2008至10年度曾捐出骨髓的37名市民舉行嘉許禮,表揚他們的無私奉獻。有份接受嘉許、現職文員的黃芷慧坦言,當日簽署骨髓捐贈卡,是「一時衝動」,但收到紅十字會電話後決定幫忙,「別人找到了希望,不捐的話和打碎對方的希望沒分別」。她稱,當時只休息了兩日就能工作。

醫生:捐骨髓兩星期可復元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致辭時表示,每年香港有約1200人患上嚴重血病,當中不少需接受骨髓移植才可康復,目前每年有約5000名市民登記捐贈,平均每年成功為約50名本地及海外病人移植。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高級醫生李卓廣表示,抽取骨髓後,復元只需約一至兩星期,只是康復期間不能做劇烈運動。

 

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01121/-1027-1925582/1.html?rtext

(白血病) 香港 OL捐骨髓 女法師重生

 OL捐骨髓 女法師重生

 

東方日報 2010年11月21日

 

嚴重白血病患者每分每秒等待骨髓移植,但無血緣人士的白血球組織脗合機會率僅五千至一萬分之一,茫茫人海之中,素不相識女法師釋寬仁與女文員黃芷慧的骨髓組織脗合,芷慧捐出的骨髓,成功救回患有淋巴腫瘤的釋寬仁,兩人昨在紅十字會安排下首次見面,情不自禁地相擁起來,釋法師感激芷慧無私的奉獻,形容兩人因骨髓結緣。

 

釋寬仁法師(左)向芷慧(右)送上感謝卡及禮物。(林少權攝)

釋寬仁法師(左)向芷慧(右)送上感謝卡及禮物。(林少權攝)

 

四十多歲的釋寬仁法師於○五年證實患上淋巴腫瘤,屬白血病的一種,經化療及電療後康復,但至去年舊病復發,急需骨髓移植續命,幸而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從「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內找到脗合的骨髓捐贈者,正是廿多歲的黃芷慧。

一刻衝動可救人

黃憶述,「四、五年前讀大學時一次機緣巧合下,喺流動捐血站登記咗資料庫,當時可以話係一時衝動,估唔到今日真係可以幫到人。」她指,當時家人也擔心手術有風險,但她從未想過退縮,「登記咗會捐骨髓,係畀咗個希望病人,臨時先決定唔捐係打破人哋嘅希望,當時好願意捐出去。」

移植手術後,釋法師與芷慧的康復進度十分理想,兩人均希望可見對方一面,直至昨日紅十字會舉行骨髓捐贈者嘉許禮,終安排兩人見面。

大會見面玩神秘

芷慧說:「護士之前一直唔肯講對方係邊個,話要保持神秘,直到今日釋法師上台分享感受,司儀叫我個名,我先驚覺,心諗『係咪叫我?』心情緊張。」

釋法師亦形容心情十分驚喜,情不自禁擁抱芷慧一下,她說:「一直好希望遇到(芷慧),親自感謝佢,仲喺佢耳邊講一聲『多謝』。」為答謝芷慧,釋法師更準備一張感謝卡及一個擺設,擺設上面有兩個小沙彌,「好似我哋兩個,做好朋友。」她亦形容兩人的緣分是命運安排,「人海茫茫,兩個人嘅骨髓脗合機會好難得,我認為自己係一個幸運兒,感激芷慧的無私奉獻!」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1121/00176_025.html

(白血病) 成人罹患罕見 八成可近親捐贈

 成人罹患罕見 八成可近親捐贈

 

東方日報   2010年5月31日

 

【東方日報訊】楊峰與莊瑞熙同樣患上急性淋巴白血病(ALL),在兒童血癌個案中,約七至八成屬ALL,但於成人卻甚為罕見,大部分患者需接受骨髓移植。約七至八成病人可透過近親捐贈或於骨髓庫找到脗合骨髓,但即使移植骨髓後,仍有機會復發,需長期監察病情。

 

瑪麗醫院骨髓移植中心主管梁憲孫教授表示,本港每年約有二百宗血癌新症,急性淋巴白血病佔一至兩成。該症通常出現於兒童身上,佔兒童血癌個案七至八成;成人個案每年只有數十宗。兒童病人接受化療後,有七至八成機會可以康復,但成人個案則大多數需要換骨髓,若單靠化療多數會復發。

直系親屬如兄弟姊妹,骨髓脗合機會約為四分之一,無親屬關係者的脗合機會只有五千分之一。現時約有半數病人可透過兄弟姊妹捐骨髓,其餘的則會先在香港紅十字會的骨髓捐贈者資料庫配對,或於中港台三地組成的骨髓庫聯網搜尋。只要患者的白血球血型不屬罕有,一般有七至八成機會循上述途徑找到合適骨髓。

術後一年免疫力較低

已成功換骨髓的莊瑞熙,由於已是第二次移植,故往後也需長期監察,因這類個案的排斥機會較大,術後一年內免疫力會較低,亦需密切注意復發風險。

瑪麗醫院早前已增加四張移植病床,估計每張病床每年可額外進行六至八宗移植手術,連同原有的十張病床,相信每年可處理近一百五十宗個案。院方原本打算再增加病床,但需考慮護士人手的配合,要待七月後再審視加床可能性。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531/00176_003.html

 

楊峰發病經過

東方日報  2010年5月31日

09年3月 與太太旅遊返港後,發覺頸部長出異物,持續多日未消退,向私家醫生求診後證實患急性淋巴白血病

09年9月 因姊姊及弟弟的骨髓不脗合,轉向中港台三地的骨髓庫聯網配對,於台灣找到四個初步合適樣本,但進一步測試後證實不脗合

10年5月12日 完成第八次化療後,醫生發現白血球下跌,再抽取骨髓化驗

10年5月24日 左腳及背部「生蛇」及發燒,入住瑪麗醫院,醫生指化驗報告顯示血癌全面復發,白血球水平跌至近乎零,轉往隔離病房留醫至今

資料來源:楊峰妻子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00531/00176_002.html

 

(白血病) 出生為臍血救兄 女娃同患血癌

 出生為臍血救兄 女娃同患血癌

(明報) 2010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東北瀋陽市一對小兄妹先後患上血癌,11歲的哥哥患上病後,父母在醫生的建議下再生女兒,希望用妹妹臍帶血為兒子做移植手術。豈料妹妹在2歲時,確診患上血癌。香港養和醫院梁憲孫教授表示,兩兄妹先後患血癌的情况十分罕見,要治療只能進行無血緣骨髓移植。

父母為救血癌子生第二胎

 

《京華時報》報道,張偉和鄭新穎的兒子大寶在2004年患上血癌入院化療,病情在2007年一度好轉,同年9月開始上小學。但很快又染感冒,兩個月後重新住院治療。

兩兄妹先後患血癌極罕見

醫生向張偉夫婦建議,讓他們再生第二胎,用新生兒的臍帶血給大寶做臍血移植手術。張偉夫婦在2008年9月2日生下女兒張睿淩,小名二寶。2008年11月19日,移植手術成功,大寶的病情逐漸穩定。

豈料2歲的二寶日前又被確診患上白血病。「兩個孩子都需要治療,會不會兩個孩子都沒了?」張偉對此表示不敢再想,而大寶在得知妹妹患病後,哭着說「別不救妹妹……」

香港養和醫院梁憲孫教授表示,兩兄妹先後患血癌的情况十分罕見,可能是環境因素造成,要治療可進行無血緣骨髓移植。

 

http://www.e123.hk/ElderlyEasy/details/29017

 

(白血病) 醫述醫術 移植三次骨髓

 

醫述醫術:移植三次骨髓

 

骨髓移植手術為末期血癌病人帶來希望,全港已有過千病人接受移植。異體骨髓移植手術換入捐髓者的健康骨髓,代替病人體內有癌細胞的舊骨髓。新骨髓內的異體免疫細胞亦有抗癌作用,減少血癌復發風險。移植手術前需小心考慮移植的風險,如細菌感染和排斥反應。
早年尚未有標靶藥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平均三年便會轉為急性,化療無效。唯一的治癒機會是在病情轉急之前接受骨髓移植。當年有二十歲的病人阿強,發病後一個月,未及考慮骨髓移植,白血病已轉急性,估計就算勉強進行移植,成功機會只有一成以下。勇敢的他未有放棄,接受兄長的骨髓。雖然之後有不少嚴重併發症,最後亦捱過了。十五年後,阿強健康地活着,並有一個快樂的家。
阿珍,三十歲,急性白血病病人,化療病情初步受控。她的白血病容易復發,長兄的骨髓十分合適,移植可大幅減低復發率。估計手術的風險不高,成功的機會很大。可惜阿珍不願冒險,堅決拒絕手術。白血病六個月後急速惡化,病人錯過了治癒的黃金機會,十分可惜!
四十歲的淋巴癌病人阿敏,腫瘤多次復發,她勇敢接受了三次骨髓移植。第一次是自體移植,第二次是妹妹捐出的,第三次是無血緣骨髓,每次都險象環生。阿敏從不放棄,最後淋巴癌終於受控。
一群成功接受骨髓移植的病人多年前成立病人互助組織「髓康會」,病友互相支持。他們定期探訪預備接受移植的新病人,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他們鼓勵!
有合用的骨髓、先進的醫療科技和愛心的醫護,仍需要病人的勇氣和家人朋友的支持,才能成功,缺一不可。
註:病人的名字都是假名。

養和醫院副院長 梁憲孫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mp;coln_id=15500672

(白血病) 中國 白血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白血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04月10日 00: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4月9日電(記者 陳靜)記者今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科學家們發現癌蛋白PML-RAR是砷劑治療APL——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直接藥物靶點,解除了長期困擾中外科學家的直接分子靶點和分子機理難題。

 

 

  9日,國際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發表了上述這一重大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專家指出,這一成果豐富了APL靶向治療的理論,對於推動其他類型白血病和實體瘤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據悉, APL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曾經被認為是最凶險的白血病之一,具有特徵性的PML-RAR癌蛋白。因為缺乏有效地治療方法,曾很多患者在發病早期即死於嚴重出血。

  1985年,上海血研所王振義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治療APL患者取得成功,80%以上患者可以完全緩解,但短期內容易復發。上世紀90年代,在應用傳統中藥三氧化二砷治療APL患者取得療效的基礎上,上海血研所專家陳竺、陳賽娟等用三氧化二砷成功治療全反式維甲酸耐藥復發的APL患者,併發現了砷劑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和凋亡的雙重藥理學機制。但三氧化二砷的直接分子靶點和分子機理是長期困擾全世界研究人員的問題。

  為此,陳竺、陳賽娟曾首先提出,砷劑很可能直接靶向PML-RAR癌蛋白,發揮特異性治療作用。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科學家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直接與癌蛋白PML端的“鋅指”結構中的半胱氨酸結合,誘導蛋白質被蛋白酶體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終導致白血病細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為人類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療取得臨床治愈的成功範例。

  專家說, 這一研究成果不僅闡釋了三氧化二砷治療APL的藥物分子靶點和分子機制,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為腫瘤治療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專家指出,砷劑是一種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老中藥,用現代科學手段揭示中藥的分子作用機制,將促進中國科學家對祖國傳統醫學寶庫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

  據知,該研究以上海血研所老中青三代科研隊伍為核心,聯合了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攻關。這些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生化細胞所和藥物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院,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中科院動物所,中法生命科學與基因組研究中心,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等多家單位的課題組。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jk/jk-ysbb/news/2010/04-10/2217916.shtml

(白血病) 治血癌藥物 阿茲海默症新曙光

 治血癌藥物 阿茲海默症新曙光

 

路透 更新日期:2010/09/02

 

(路透芝加哥1日電)美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經過改良的治癌藥物Gleevec可以形成新藥基礎,阻礙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損害腦部的斑塊發展。

研究員說,他們希望藥廠可以調整Gleevec相關配方。這類藥物已經改變其中一類白血病的療效,可以在腦部安全發揮藥效。

其關鍵在於一種會引發β澱粉樣蛋白斑塊(betaamyloid plaques)產生的酵素。β澱粉樣蛋白斑塊是阿茲海默症其中一項特徵,現在用於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的Gleevec會阻礙這類酵素γ分泌素活性蛋白的產生。

2000年研究神經元如何溝通的諾貝爾獎得主葛林加德(Paul Greengard)說:「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γ分泌素活性蛋白可能成為最新抗澱粉樣蛋白治療的目標。」葛林加德進行的這項研究刊登在期刊「自然」(Nature)。

葛林加德表示,Gleevec會因太快從腦部排出而無法獨自預防阿茲海默症,但他相信,製藥公司可以找出方法,讓它在腦中發揮較久的影響。

中央社(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