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症) 導航及超音波手術 減兒童腦瘤後遺症

導航及超音波手術  減兒童腦瘤後遺症

 

 

來源 : 蘋果日報  2010年07月20日

 

 

美鳳受電療影響,以致說話的速度變慢,走路須使用枴杖。 黃冠華攝

 

【本報訊】腦瘤於兒童癌症位列第二殺手,每年約有32名兒童死於腦瘤。醫學界指逾半患腦瘤兒童即使康復後,電療也會引致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影響日後的智力發展及平衡能力。近年透過導航和超音波手術,能更準確找出腦瘤位置,為病童更精細地切除腫瘤,大幅降低手術後的電療劑量,減少電療帶來的傷害。 記者:林潔華

現年27歲的美鳳,說話較慢,日常走路也要用枴杖輔助。她16歲時小腦位置長出腫瘤,接受手術、化療和電療治療,「又嘔、喉嚨潰爛、手腳無力,成個人渾渾噩噩」,治病的路一點也不容易,但她抱着「總會捱過、總會好番」的信念,一年後康復過來,豈料噩夢兩年前再降臨在她身上。

 

 

電療令細胞萎縮

醫生發現美鳳的小腦位置因電療影響出現鈣化,需再做手術。美鳳指術後「手腳無以前咁靈活,講說話都慢咗」。未來她可能要靠柺杖走路,走每一步也比別人困難。但她並沒有氣餒,更積極參加義工活動。早前更為癌症兒童服務的「生命小戰士會」步行籌款,全程五公里中,靠枴杖走畢一半路程,餘下一半則坐輪椅完成。「我冇錢咪出力,希望多啲人捐錢畀個會,個會先有錢舉辦活動幫助更多癌症兒童。」她更參加「傷健人士學徒計劃」,在香港迪士尼樂園酒店負責接待員工作。


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黃海東醫生解釋,小腦腫瘤影響兒童走路的平衡,部份患者會口齒不清,影響日常溝通。患者接受電療的細胞更會萎縮,造成不同後遺症。逾半兒童腦瘤患者電療後智商受影響,3歲以下兒童影響尤為嚴重,因腦部發育未完成,電療釋放的輻射影響腦智商,「一個普通人智商係100嚟講,佢可能得70至80、甚至60至70,差唔多接近輕度弱智」。
該系名譽臨床副教授朱獻倫指,以往受技術所限,腦瘤病人須整個腦部電療。近年引入導航手術和超音波手術,可準確找出腫瘤位置,手術切口較細,手術後接受電療劑量可大幅減少。

 

 

話你知:小孩走路常跌倒 腦瘤症狀

小朋友走路經常跌倒、頭痛、嘔吐,均是腦瘤的症狀,嚴重患者可能出現抽筋及神志不清。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高級醫生成明光建議,若兒童持續一周出現上述情況,應盡早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找出原因。


本港每年有20多宗兒童腦瘤新症,最新的癌症資料統計顯示,2007年有27宗新症,05年則較多有35宗。當中包括不同種類的腦瘤。成明光指出,約四成兒童腦瘤屬膠質瘤,惡性程度較強,治癒率低於兩成。另約三成患者屬髓母細胞瘤,治癒率達七成;一成半左右屬生殖細胞瘤,這類患者毋須接受手術,治癒率達九成;少於一成患者屬室管膜瘤,治癒率約六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720/14257342

 

(兒童癌症) 丹麥 密集型化療降低兒童急性白血病死亡率

 丹麥 : 密集型化療降低兒童急性白血病死亡率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10月29日

 

 

    新華社哥本哈根10月28日電丹麥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採用密集型化療可顯著降低兒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率。


    據丹麥媒體報道,約525名兒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參加了由丹麥奧胡斯大學醫學院主持的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自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間,研究人員採用密集型化療使患者的死亡率從29%降至8%,患者在化療期間發生細菌感染的情況也變得較為少見。死亡的那些患者,主要死於化療過程中的副作用。


    參與研究的奧胡斯大學醫學院專家萊那·漢森說:“使更多患者康復的主要原因是我們採用了更為密集的化療和更好的抗生素。”


    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儘管密集型化療更為有效,但這一治療方法會使患者遭受更多痛苦,因此對患者的體質要求較高。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29/c_12716678.htm

 

 

(兒童癌症) 研究 兒童常見腦瘤是兩種癌

 研究:兒童常見腦瘤是兩種癌

 

 

來源 :   (路透)2010年12月9日

 

 

(路透華盛頓8日電)研究報告今天指出,最常見的兒童惡性腦瘤事實上是兩種不同種類的癌症;同時認為年紀最小的病童應接受較少毒性的療法。

這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腦瘤稱為「神經管胚細胞瘤」(medulloblastoma)。雖然可以治癒,但病童可能因治療造成終身後遺症,這些治療包括手術、化療、以及放射治療。

吉伯森(Richard Gilbertson)博士指出,在老鼠實驗中發現這種癌症有兩種明顯不同的種類,其中一種可能需要比較少的治療。

這項研究是由包含吉伯森博士在內的「聖茱德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國際團隊所發現。聖茱德醫院位於田納西州的曼非斯(Memphis)市。

吉伯森博士表示:「10年前,神經管胚細胞瘤被當作是種單一疾病,所有病童都接受相同治療。但這項研究清楚說明,這種腫瘤有明顯的次類型,原因是細胞突變。」

研究人員在神經管胚細胞瘤中發現兩種不同的遺傳活動,透過遺傳路徑的是wingless-type的基因(又稱WNT);另一種則是暱稱為「刺蝟」(sonic hedgehog)或是SHH的基因所造成的突變,每年美國    有400位兒童診斷出神經管胚細胞瘤,這種基因突變就佔了40%。SHH腫瘤類型大部分影響年紀非常小的孩童,但有80%的存活率;至於WNT類型則大不相同,好發於較大的兒童,其有「經典的」型態。

這項研究結果對病童而言是好消息,可能未來能接受較溫和的治療方式。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還需進一步研究最佳的療法為何。    中央社(翻譯)

 

 

 

 

(兒童癌症) 幫癌童過耶誕 上萬禮物足感心

幫癌童過耶誕 上萬禮物足感心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2011.12.24

 


「送愛到兒癌.愛心宅急便」活動,市長郝龍斌(後排左三)及市議員應曉薇(後排左二)

昨天下午共同出席,並為活動敲響幸福鐘。
圖/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提供

 

為讓罹癌的小朋友提前度過一個歡樂的耶誕節,今年已邁入第十個年頭的「送愛到兒癌.愛心宅急便」禮物、發票募集活動,經一個月的全國性募集,募到上萬份禮物及20多萬張發票,民眾愛心讓現場的癌童直呼「足感心」。


由y17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中正區公所及青輔會北市青年志工中心共同主辦的「送愛到兒癌‧愛心宅急便」活動,募集包括書籍、玩具、拼圖等禮物,東門國小更一口氣捐出9大箱禮物,堪稱是這次捐禮物的大戶。

另外還募到20多萬張發票,將全數用來補助全台8000多名病童的醫療費用。

昨天的「送愛」記者會上,包括市長郝龍斌、市議員也是活動發起人應曉薇、北市教育局主秘何雅娟、y17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執行長陳光陸、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柏毅、黑貓宅急便行銷部部長徐啟智、國華人壽經理田維燁等人均出席。

郝龍斌等一行人先敲響平安幸福祈福鐘,郝龍斌隨後親自幫兒癌小朋友戴上溫暖圍巾,希望可將暖意傳達給全台兒癌小朋友。

郝龍斌致詞表示,兒癌小朋友年紀小小就須面對罹癌這樣艱難的人生課題,實在讓人心疼,還要經歷漫長痛苦的住院治療,家人生活型態也為之改善,希望讓兒癌小朋友感受到外界的溫暖。

 

 

全文網址: 幫癌童過耶誕 上萬禮物足感心 | 冷暖人間 | 社會新聞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OCIETY/SOC5/6801387.shtml#ixzz1hscGsESp 

(兒童癌症) 「願望成真基金」帶給病童歡樂

 「願望成真基金」帶給病童歡樂

 

 

來源: 香港成報  2012-07-18

 

踏入暑假,不少家長會帶小朋友到外地旅行,增廣見聞,但對患有重病,要經常進出醫院的小朋友來說,旅遊卻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專為患重病小朋友達成心願的非牟利機構「願望成真基金」再為癌病童完成心願,安排一名曾患有腦癌,正在康復階段的女童及其家人到澳洲旅行,為患病小朋友的人生增添希望和歡笑聲。

 

【記者周靜文報道】踏入暑假,不少家長會帶小朋友到外地旅行,增廣見聞,但對患有重病,要經常進出醫院的小朋友來說,旅遊卻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專為患重病小朋友達成心願的非牟利機構「願望成真基金」再為癌病童完成心願,安排一名曾患有腦癌,正在康復階段的女童及其家人到澳洲旅行,為患病小朋友的人生增添希望和歡笑聲。


  現年10歲就讀4年班的玲玲,早於幼稚園開始經常感到口渴,每天喝6、7公升水也不夠,而且小便次數非常頻密,亦經常感到疲倦。媽媽起初不以為然,以為玲玲「玩嘢」。但玲玲長期處於這些情況,媽媽最後帶玲玲求醫,然而,看過最少5名醫生,都不能診斷出病因,醫生只說「飲水好正常」。


  接受治療病情穩定
  但媽媽沒有就此罷休,最終玲玲7歲時獲轉介兒科,由經驗豐富的教授接見,經抽血、腦掃描等檢查後,被確診患有腦癌,腦內有一個6厘米,如乒乓球般大的惡性腫瘤,而且出現腦積水情況,若沒有及時察覺,後果不堪設想。玲玲得知自己患有腦癌,並沒有哭,「我好快就做咗手術,都唔知發生咩事,因為我嗰陣仲係好累呀!」


  經過半年時間極度痛苦的化療及電療,病情暫時穩定,但並不代表玲玲從此能過正常生活,癌症嚴重影響玲玲的視力,視野收窄了一半範圍。此外,玲玲每天要定時服藥,每晚都要打針。


  經轉介後,玲玲得到「願望成真基金」幫助,於去年12月達成到澳洲旅遊的心願,七天行程中,玲玲親眼見到袋鼠、綿羊及樹熊,又嘗試浮潛、坐潛水艇,留下快樂的童年回憶。喜愛Hello Kitty的玲玲昨日更獲安排率先試玩一個以Hello Kitty為主題的活動,度過一個愉快的中午。


  「願望成真基金」1989年投入服務,對象為5至17歲,患有重病,生命受威脅的兒童及青少年。截止今年5月,基金會已為1,260名患有重病的兒童實現願望,有小朋友到過日本、歐洲等地旅行等。

 

 

   https://zh-hk.facebook.com/MakeAWishHK

(前列腺癌) 岑信棠專欄 「兇猛」的前列腺癌

 岑信棠專欄 : 「兇猛」的前列腺癌

 

 

Eastweek.com.hk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2010-12-08

 

 

岑信棠

港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榮譽教授,腫瘤專科醫生,行醫四分一世紀,

親眼見證科技進步,癌症由不治之症,至大部分都有得醫。

 

 

十多年前,前列腺癌在香港並不普遍,在十大男性癌症排行榜之中僅列榜末位置,但根據2007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調查顯示,前列腺癌已經在排行榜上升至第四位,發病率在十年間倍升,而最新資料更顯示它的病發率已超越肝癌,成為第三大男性癌症。這個上升趨勢並不是無迹可尋的,因為前列腺癌在美國乃最常見的癌症,早已成為男性十大癌症之首,而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也漸趨西化,難免令前列腺癌個案不斷增加。

與其他癌症相比,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並不算高,因為前列腺癌細胞的惡化速度較慢,而且前列腺癌可以透過抽血檢驗體內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來發現,於是不少前列腺癌患者確診時仍屬早期,大大提高治癒機會。然而,前列腺癌仍然是可以致命的,例如當患者確診時間較晚,或是患上性質較惡的前列腺癌,剛剛退休的卓先生便屬於後者。




六十多歲的卓先生自退休後便開始定期接受體檢,每次的驗身報告除了顯示他的膽固醇較高,其餘的也顯示他身體狀態良好,只是這個狀況只維持了數年,他最近的驗身報告顯示他的PSA指數高於正常值,雖然這有機會是由前列腺增生所造成,但為慎重起見,醫生替他進行肛探,發現卓先生的前列腺不僅變得堅硬,而且呈現凹凸不平,是典型惡性腫瘤的徵狀,所以替他抽取活組織進行檢驗外,還替他安排磁力掃描及骨掃描,以了解癌細胞有否出現擴散。幸好,盆腔淋巴及骨骼沒有發現癌細胞的蹤影,但活組織檢驗證實,卓先生的前列腺癌是比較兇惡,腫瘤的Gleason指數為4+4,需要立刻治理。

以為可以安享晚年的卓先生,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有點手足無措,接下來該怎麼辦也茫無頭緒,而且有朋友告訴他,前列腺癌是「不用醫治」的,更令他的心情七上八落,久久拿不定主意,他甚至有點後悔自己進行身體檢查的決定,無端端檢出一個病來嚇自己。醫生只得再三勸告卓先生,指出雖然前列腺癌的死亡威脅較小,但每年仍有約三百人死於此症,而卓先生的腫瘤不是那些「不用醫治」的前列腺癌:「你該慶幸你能夠及早發現,可以盡早治療,否則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則後悔莫及。」最後,卓先生答允接受治療。

因為卓先生的腫瘤Gleason指數為4+4,醫生首先安排卓先生接受黃體素促進激素同類物(LHRH agonist)的荷爾蒙治療,它可以抑制腦下垂體的黃體素促進激素分泌,令體內雄激素下降,控制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結果,治療開始了兩個月後,卓先生的PSA指數已經大幅下降至1.2,比正常值的4低得多,可見卓先生對治療有良好反應。然後,醫生再安排卓先生進行放射治療,這也是卓先生最擔心的治療,因為他聽聞治療過程可能傷及附近的直腸及膀胱,引致各種的後遺症如難忍大便或小便有血等。不過,醫生跟卓先生解釋:「現時放射治療主要以調強模式進行,它縮窄了照射範圍,同時可增加劑量,在提高殺滅癌細胞效能的同時,減少對癌細胞附近健康細胞的損害,後遺症出現的機會及嚴重性也大大減少,而最新螺旋放射治療(tomotherapy)可將副作用進一步降低。」卓先生最初也只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去接受治療,但經過兩個月共38次的電療後,PSA指數下降至0.05,顯示癌細胞已經完全受控,宣布卓先生在這場抗癌戰爭取得暫時勝利。所謂暫時,是卓先生還需接受兩年每三個月一次的荷爾蒙治療,將癌症復發的機會減至最低。無論如何,卓先生也慶幸自己當初接受醫生的勸告進行治療,否則因為原本可治好的前列腺癌而掉命,實在太不值得。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9527

 

 

 

 

人非草木  孰能無情人非草木 孰能無…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9701

 

紅葉紅葉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9822

 

熊掌砒霜熊掌砒霜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9411

 

放下放下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8835

 

自助 助人自助 助人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8934

 

 

(前列腺癌) 李維達兩大心藥助抗癌 接受患病事實 親友相伴

李維達兩大心藥助抗癌 接受患病事實 親友相伴

 

 

明報網站  2012年1月9日

 

【明報專訊】常說能醫不自醫,醫生也是血肉之軀,面對生死和頑疾同樣會感到恐懼,但可能較人優勝的就是應付心理壓力的能力,哪怕只是多一點點,已有助扭轉局面。年約六十出頭的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2011年初證實患上早期前列腺癌,幸而發現及時,立即飛到美國治療,病癒而歸。


回想箇中歷程,身為過來人的他忽然明白,想身體健康,必須同時照料心理健康。「起初知道有cancer(癌症),真係諗住會死,未做treatment(治療)前也怕將來會否一直背負死亡陰影,不過治療期間得到家人和同事支持,我也很快接受現實,作出適當治療,一旦當你接受到,就可戰勝恐懼。」


李維達自小活躍好動,一家人都愛接觸大自然,自伯父李樹芬起就養成打獵習慣,李樹芬過身後將所有槍留給李維達父親李樹培,如是者他又帶着李維達兩兄弟到野外狩獵。長大後,李維達更開始參加毅行者、高爾夫球、社交舞等,多方面舒展身心。「最初讀完high school(高中)返港就跟爸爸hunting(打獵),還有同brother(李維文)和cousin Walter Li(李維俊),每個星期日都去,行勻全新界打槍,周山行,或者行下田,每次outing(郊遊)都好開心,所以早在參加毅行者之前,我經常都是這樣通山行,但後來香港修例不再發狩獵牌,只可打clay pigeon(陶土製的飛靶,用作射擊練習 ),因此才轉玩其他運動。」
做運動有益身心,想不到也演變成測病契機,李維達原打算參加去年的毅行者活動,但鑑於對上一次參與時,李太察覺他面色有異(李太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堅持要他檢查身體,證明心肺能夠應付,方可出發,卻誤打誤撞驗出身患早期前列腺癌。


「開始想會不會死」


大醫生面對頑疾,李維達毫不諱言,第一反應就是怕。「人生由基因決定,爺爺嫲嫲都長命,而我媽咪更活到96歲,爸爸就102歲,想來我應該都不會太早(死亡),不過長命都無法避免無病,所以到自己患病,開始想自己會不會死,never be happy again(從此不快樂)。其實面對潛在致命的疾病,大家可能有幾種表現,有些人不相信有病,有些求神拜佛,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但到最後大家都會發覺還是要盡快接受現實,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會好一點,所以我雖然怕,但很快就接受到。」

 

迅速調整狀態後,李維達隨即飛往美國接受最先進的質子治療,在治療期間,他體會到健康不單靠治病,心理支援亦很重要。「我當然有physical pain(肉體痛楚),但不是持續地痛,不過始終每日都做治療,真的很exhausting(累人)。當時我去到Florida(佛羅里達州)醫病,那麼遠不可能全家人一齊去,可是他們都很支持,太太同是醫生也丟下工作陪我一起治療,每天為我做飯,阿哥又飛去探我,家姐也來探我三次,還有幾個golfing friends(高球朋友)開廿幾個鐘頭車都來看我,而且同事也很關心,原來有支持真的有不同,要是一個人suffer(受苦)真的很慘,那時我真體會到Clinical Psychology(臨牀心理學)的重要,為病人痛苦提供精神上的紓緩,減輕恐懼。」

 


「長命與否非看紀律」


儘管曾經患癌,李維達仍不改其隨意的生活態度,不會為飲食和作息定下絕對規律,既沒吃早餐的習慣,午餐分量也很少,也沒有特定的食物偏好,因他相信健康與規律無關,寧願按需要而做。「長命與否不是看有沒有生活紀律,那時在美國見到三四十歲都有人心臟病發,雖然你可列出吸煙等各項risk factor(風險因素),不過有時去到急症室見病人,即使clean living(健康生活)都會患病,所以書教的東西有時也未必真。好似我爸爸多年來也不會特別戒口,頂多是everything in moderation(事事適可而止),直至過身前肥豬肉也照食,到年紀大就少吃一點。當然現在我生活作息會盡量regular(有規律)一點,但不排除有時會不大規律。你說後生時是否很注意健康,梗係唔係啦,你會覺得自己最invincible(無堅不摧),係咪?通宵打麻將又有,開P又有,其實去到不同階段,生活就有不同紀律,當你需要的時候,譬如讀醫學院、在醫院做實習時,要你on call(等候召喚),咁唔瞓咪唔瞓囉,you do as you necessary(有需要就做)。」

 


打高球放鬆練專注

 

李維達當年在美國讀書,接觸高爾夫球後就一打着迷,時至今日仍每周練習,面對油油綠草,可以放開身心所有包袱,以享受的心態面對,成為他持之以恆的推動力。「Golf也不算運動啫,只不過讓你有機會行山,out in the open(享受空曠),而且很開心可以跟朋友一齊,大家不用講煩惱事,傾吓偈玩吓,有時可能賭吓錢,增加competitiveness(競爭),所以是非常放鬆,同時也很快花時間,一打就無了一日,不過我keep住定期去做,係relaxation(放鬆)來嘛。再者,從中都學到行醫做手術的道理,首先打波你要專注,就如手術時要pay attention(專注),所以我不時跟學生、師弟們講,做手術肯定會get into trouble(有機會遇上阻礙),你必須小心留意,確保會不會遇上障礙。就好像你打波時經常會不小心打咗入林,有些人打來打去就會晒,咪執波走囉,但做手術你唔可以發脾氣的,這時一定要保持冷靜,將破壞減到最小,然後從頭再來,又或者已看到最壞情况,之後就要盡量避免,平平穩穩咁去做囉。(那麼一個月玩唔玩到兩次呀?)一個禮拜玩兩次就差不多!」

 

嘉賓﹕李維達
拍攝﹕明報多媒體
文﹕英美茵
編輯﹕蔡曉彤

 

 

 

明報網站主頁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doctor1.cfm

 

(前列腺癌) 攝護腺癌標準篩檢法 不見得能挽救性命

攝護腺癌標準篩檢法 不見得能挽救性命

 

 

法新社   2010年3月14日
 

 

(法新社華盛頓14日電) 「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血清檢測法,是當前最常見的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篩檢程序。然而,這項檢驗法的發明人投書報紙表示,PSA已經變成「價格高昂的公共衛生災難」,使得此議題成為激烈辯論的焦點。

亞利桑那大學的艾布林(Richard Ablin)在「紐約    時報」(New York Times)發表評論指出,他40年前發明的這項篩檢工具,如今費用高昂且效果不彰。

「美國    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敦促醫生向病患說明PSA檢測法的風險與限制。該檢測法從1990年代起成為男性的標準篩檢檢驗,然而美國癌症學會並不建議民眾接受PSA檢測。

攝護腺癌僅次於肺癌,是全球男性罹患率次高的癌症。估計每年死於攝護腺癌的男性高達25萬4000人。

新的建議是根據兩項大型研究的初步結果所提出,兩項研究分別在在歐、美兩地進行,去年發表在「新英格蘭    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臨床實驗發現,研究人員無法證明這項血清檢驗能夠挽救性命。

美國癌症學會指出,PSA篩檢法無法區別快速惡化的癌症和緩慢發展的腫瘤之間的差異。惡化中的癌症必須立刻進行治療;而緩慢發展的腫瘤則很可能不會成為病患的主要死因,視病患的年齡而定。

此外,這項篩檢也可能出現錯誤結果。

(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前列腺癌) 醫療新知 尿液測試助找前列腺癌

醫療新知﹕尿液測試助找前列腺癌

 

 

明報網站   文章日期:2010年4月19日

 

 

【明報專訊】美國    一項研究發現,一種檢測前列腺癌細胞的尿液測試,有助預測「前列腺癌活組織切片檢查」(活檢)能否找到真正患癌的個案。

PCA3分數高風險也高

據Medscape網站報道,這種尿液測試名為PCA3(前列腺癌基因3),用作量度前列腺癌的基因有否過度複製。這項測試特別適合那些「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水平上升,但以往有一次或以上活檢呈陰性者。

此測試的生產商Gen-Probe公司,其癌症診斷研發部門負責人格羅斯科夫(Jack Groskopf)說,研究發現,PCA3分數較高者,活檢證實患前列腺癌的風險亦較高。

這項研究涉及1072名男性,他們此前的活檢均呈陰性,血液中PSA水平每毫升介乎2.5至10納克。研究人員分別在實驗的第二和第四年對他們進行常規活檢。活檢前,研究人員會蒐集受試者的尿液樣本,然後用PCA3法進行分析。

57%確診者PCA3逾100

結果發現,有18%受試者在第二年出現了陽性活檢結果,而患上前列腺癌的受試者,其PCA3評分與陽性活檢結果相關——確診患上前列腺癌的受試者中,只有6%的PCA3評分低於5,但57%的PCA3評分超過100。

另外,在第二年活檢呈陰性的男子中,如果其PCA3評分大於35,則在第四年再次進行活檢時證實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較評分低於35或以下的多一倍。上述研究在今年3月初舉行的泌尿生殖癌症研討會(Genitourinary Cancers Symposium)上發布。

到目前為止,此測試已獲歐盟    當局批准應用,但生產商暫未向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申請註冊。

 

(前列腺癌) 賀爾蒙+化療 攝護腺癌74%存活

賀爾蒙+化療 攝護腺癌74%存活

 

 

美聯社芝加哥6日電

 

 

醫生6日在癌症會議提交的報告裡顯示,在醫治攝護腺癌擴散的癌症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如果標準的賀爾蒙療法再加上放射性化療,可使存活率大幅提高。
有關攝護腺的研究,將可能迅速改變對攝護腺癌患者的療法。在全國每年確診的近20萬攝護腺癌患者中,約20%的人會出現癌變擴散到攝護腺附近器官。

多倫多大學瑪格麗特醫院的化療專家華德說﹕「正是這群20%左右的病患,會發生攝護腺癌導致的死亡。」因為他們的症狀通常無法醫治。

攝護腺病患治療中使用的藥物可阻礙睾丸素,睾丸素是能促進攝護腺癌生長的賀爾蒙。只有約一半的人同時還進行放射性療法,因為他們擔憂會產生排尿問題。即使是這些已使用數十年之久的療法,也很少有研究顯示其價值,無論是單獨醫治或與其他療法結合醫治。

在新的研究中,1200名攝護腺癌病患被安排進行單獨賀爾蒙治療,和賀爾蒙與放射療法相結合的療法。七年之後,接受兩種療法的男子存活率是74%,而單獨接受賀爾蒙療法的存活率為66%。

與只用賀爾蒙療法的病患相比,採用兩種療法的男子平均多活六個月。兩種療法出現的嚴重副作用都是2%。

芝加哥郊區北岸大學衛生系統的癌症專家歐貝爾說,研究結果顯示,「在高危攝護腺癌病患的醫治手段中,放射療法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全國去年新診斷出19萬2280名攝護腺癌病患,導致2萬7360人喪生。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7821958/article-%E8%B3%80%E7%88%BE%E8%92%99-%E5%8C%96%E7%99%82-%E6%94%9D%E8%AD%B7%E8%85%BA%E7%99%8C74-%E5%AD%98%E6%B4%BB?instance=top_r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