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症) 男嬰睾丸癌 母服避孕藥疑禍因

男嬰睾丸癌 母服避孕藥疑禍因

 

 

來源 :    (明報)2010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廣東省日前發現一宗歲半男嬰患睾丸癌的個案,醫生指可能是其母親孕前曾服用激素類避孕藥或食用、接觸雌激素超標物品所致,幼兒接受醫治後暫無大礙。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    婦產科專科教授余啟文醫生稱,難以判斷嬰兒患癌是否母親吃藥所致。

《南方都市報》報道,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日前接收一名年僅一歲半的男嬰,發現他患上一般只會在15歲至35歲男性才出現的睾丸癌。醫生從男嬰體內切除了一顆雞蛋大小的腫瘤,手術後男嬰情况正常,但要定期回醫院檢查。

醫院泌尿外科主任楊國勝稱,男嬰之所以患睾丸癌,可能是其母以前曾服用激素類避孕藥,停藥不足半年便懷孕,或懷孕期間經常接觸含雌激素超標的化妝品、食用以激素增肥的黃鱔等問題食物等。

中大教授:難斷定母體傳病

中大婦產科專科教授余啟文醫生向本報表示,廣東的個案難以判斷嬰兒患癌是否母親吃避孕藥所致。他說,根據數據,母親懷孕只有2%可能出現畸胎,而癌症成因至今未有確定原因,所以男嬰是從母體得病,還是出世後病變仍很難說得準。

 

 

http://nkin.wordpress.com

 

(兒童癌症) 美國 紐約長島設免費癌童幼稚園

美國紐約長島設免費癌童幼稚園

 

 

來源 :  世界新聞網  2010-6-9

 

 

三歲女童潔西卡.馬特爾每天的多數時間,是在醫院治療癌症,她無法上學前班、與兒童玩或參加派對,只因來自其他兒童的感染威脅太大,甚至連最輕微的咳嗽,都會使她致命。
但如今她有玩耍的地方,那是在長島平觀市(Plainview)的摩根中心(Morgan Center),也是全國唯一專門招收患癌兒童的幼稚園。

馬特爾的母親看到女兒和其他兒童一起玩耍時說﹕「我是幸運的母親。」

另一位母親南西.祖克(Nancy Zuck)也能體會這種感受。十年前,她的女兒摩根被診斷患白血病後,她便與丈夫羅德(Rod Zuck)開始祈禱。羅德說﹕「我向上帝祈求,如果能讓我的女兒好起來,我願獻出我的一生。次日,女兒站了起來,也能說話和吃東西。我要做出回報。」

祖克夫婦做出的回報是摩根中心。他們看到女兒在治療癌症期間,與其他兒童隔絕兩年半,便在七年前建立學校,摩根中心因而成為與癌症搏鬥的兒童的天堂。

摩根中心與其他學校完全一樣,有蠟筆、黏土、鉛筆和膠水等,但教師必須格外小心。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非常脆弱,教師每天要為學生多次洗手,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貼上他們名字的文具盒子,要經常清洗玩具、桌子和其他物品。

在摩根中心,南西是主要教師,羅德是主要募款人。已面臨巨額醫療帳單的學生家庭,絲毫不用擔憂幼稚園的學費,沒有一個兒童需交費入學。

如今12歲的摩根已經沒有癌症,正在幼稚園當義工,她說:「我希望將來成為摩根中心的教師。」

 

 

   

http://www.worldjournal.com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醫學新知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來源 : 新浪博客 2011-03-24

 

 

2006年初,嘉嶠大約半歲,在年初一晚上換尿布時,發現布上一片血紅,父母立即再到醫院。醫生檢查時發現她的陰道內有一如布冧核的東西突出來,大家都詑異。5天以後,證實是癌腫瘤。治療隨即開始,並在3期化療以後,鑒於進展理想,故單採用化療而不用切除手術治療。9個月後,主要療程結束離院。期間嘉嶠的成長周期並無受影響,包括如期出牙、首次站立及講說話。

生殖細胞腫瘤是較少見的疾病,約佔整體兒童癌症發病率之3-5%,由初生嬰兒至青少年都有機會患上此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最常發生於生殖腺(睪丸或卵巢),症狀如陰囊腫脹或腹部出現腫塊等。此腫瘤亦有可能發生於生殖腺外如腰胝部、胸腔、腹腔或腦部,以至下肢輕癱、影響呼吸、腹脹或內分泌功能失調等症狀。

電腦掃瞄或磁力共振掃瞄是檢查腫瘤的主要方法,以確認腫瘤部位、大小,以及診斷是否有擴散至周圍組織或淋巴結轉移的情況。胸部X光檢查、超聲波掃瞄、同位素掃瞄和骨髓活檢可以輔助診斷腫瘤是否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要確定是否生殖細胞腫瘤,醫生通常會取出腫瘤作病理檢查。部份生殖細胞腫瘤會分泌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簡稱AFP) 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簡稱hCG) 到血液中,是此癌症的腫瘤標記。故此,可透過血液檢驗間接測定腫瘤存在,又可成為日後監察腫瘤復發的指標。

病理學上,生殖細胞腫瘤可分為以下幾類:畸胎瘤 (teratoma)、卵黃囊瘤 (yolk sac tumour)、胚芽瘤 (germinoma)、絨毛膜癌 (choriocarcinoma)、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 (mixed germ cell tumour) 等。畸胎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其餘的都屬於惡性。

生殖細胞腫瘤的治療會依據病理分類、腫瘤部位和擴散情況而有所不同,成熟的畸胎瘤和早期的生殖細胞腫瘤通常以手術切除即可,已轉移的生殖細胞腫瘤須加上化學治療以控制病情,少數對化療反應不理想的腫瘤則須結合放射治療。目前,八成至九成以上患者可在治療後完全康復,成績一般相當理想。

詳情可瀏覽  生命小戰士會
 

中大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導師
孫偉芬醫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97e620100pbnn.html

(兒童癌症) 神經母細胞瘤

醫學新知 兒童癌症

神經母細胞瘤

 

 

來源 : 新浪博客 2011-03-24

 

 

當阿維1年級的時候,母親發現他的頸上有一粒小肉瘤(痰火核),吃了一個月消炎藥仍沒有好轉。他們在威爾斯親王醫院    兒童癌症求診後,確診為四期神經母細胞瘤。因腫瘤體積較大,並已擴散到附近神經線,故醫生建議待進行化療使腫瘤縮細後再切除。手術後需繼續進行放射治療及骨髓移植,整個療程達1年之久。今天阿維與常人無異,母親希望他能勤力向學,將來貢獻社會。其實,阿維身體力行地見證癌病是可治可癒的,也是一種貢獻吧!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嬰幼兒期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病例見於五歲以下之小童。它源自發育為人體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脊細胞,但它的成因仍不清楚。可以發生這些腫瘤的部位非常廣泛,最常見的起源部位在腹部內的腎上線,但亦可以在其他地方如頸,胸腔和盆腔等部位生長。這腫瘤的生長速度可以很快,而且也可以擴散到其他的地方如骨骼、骨髓、淋巴結、肝臟和肺部。

當小孩患有神經母細胞瘤,其臨床病徵一般取決於腫瘤原發和轉移到的位置。常見的症狀包括腹部有一個不痛的腫塊,腹脹,嘔吐,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不明的發燒,面色蒼白,骨骼或關節痛,淋巴腺腫大等。如果癌細胞擴散到並破壞頭顱骨,便出現黑眼圈(熊貓眼)的特徵。要確診神經母細胞瘤需要做腫瘤的活組織病理檢查,並配合如小便、骨髓及影像掃瞄(如電腦掃描及同住素掃描)等檢查,以斷定有否轉移(擴散)及擴散的範圍。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及其治癒機會,取決於病童的年紀,癌病的期數和癌細胞基因特性等多項因素。早期沒有擴散的腫瘤,一般只須將腫瘤整個切除,其存活率即可超過九成。一些一歲以下的嬰兒,若果原發部位的腫瘤屬局限性,或轉移的部位只限於骨髓、肝臟或皮膚等而沒有骨骼及其他器官轉移的話,在不需接受任何治療的情況下腫瘤甚至可能會自行消失。但若病童大於一歲而腫瘤已經擴散,治療便較複雜及困難,而以往的治癒機會更低於一成。但自九十年代中後期,在手術前後配合化療、再配合手術後的體外電療、體內標靶放射治療、抗體免疫療法及骨髓移植等合併多項治療方法,現在的存活率已大為提升到四至五成。

詳情可瀏覽  
生命小戰士會


中大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李偉生醫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97e620100pbnk.html

 
 

 

 

(兒童癌症) 軟組織肉瘤

醫學新知 兒童癌症

軟組織肉瘤

 

 

來源 :  新浪博客  2011-03-24

 

 

小澄約10歲時食慾不振,停止發育,且間歇性頭痛。新學年開始,其左眼眼簾也下垂。一天,因她的左邊身體沒有感覺,便到醫院急症室。經電腦掃瞄後,結果發現她左臉內有一異常物質,旋即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    。在威院即證實了鼻腔內有一個罕有的腫瘤,且正向腦部擴展。因病情已進入第3 – 4期,故不治療的話將不能活超過一年,而治癒率只有4 – 6成。接下來為期一年的治療路上,苦樂俱備,而小澄擁有一個多角的眼光來看每一個難關,不愧為勝過癌病的生命小戰士。

軟組織肉瘤,可以生長在病人身體任何地方,如頭、頸、眼腔、鼻竇、胸部、盤腔、膀胱、生殖器官、手腳等地方。因此,軟組織肉瘤所引發的徵狀因為生長的部位,及有否擴散而各有不同。常見的徵狀往往在頭頸、身體、手或腳長了硬塊。眼腔的腫瘤可能使眼球凸出。在鼻竇的腫瘤會引致鼻竇炎,鼻孔內有硬物,面部腫脹,呼吸困難等病徵。生於膀胱或生殖器官的腫瘤會引致腹部腫脹,排尿困難等。

診斷軟組織肉瘤需進行X光檢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同位素掃瞄等,以確定腫瘤的範圍有否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軟組織肉瘤的病理分類很廣泛,而十五歲以下的兒童,約有百分之五十屬橫紋肌肉瘤。

治療橫紋肌肉瘤主要包括外科手術及化學治療,部份病者還要加上放射治療。醫生會根據病發部位、腫瘤大小和有否轉移等情況,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詳情可瀏覽  
生命小戰士會


中大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成明光醫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97e620100pbne.html

 

(兒童癌症) 兒童腦腫瘤

醫學新知 兒童癌症

兒童腦腫瘤

 

 

來源 : 新浪博客  2011-03-24

 

 

婷婷一向勤學。但小四新學年以來,她便間歇頭痛。初期,各人都不以為意。但隨後數月,痛楚逐漸劇烈,她更曾在學校運動會後嘔吐。最後家人按醫生的建議到醫院檢查,結果確定患上腦癌,並需即時進行腦部手術。驚心的手術及長達1年的治療後,婷婷能重返校園,再努力學習。雖然精力不如以往,但今天她比從前開朗,除埋首學業外,也建立了同學及病友之間的友誼。

香港約有120萬15歲以下的兒童,大部份都能健康地成長。不過,每年約有150名兒童患上癌症。當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    (血癌    ),而第2位則是腦腫瘤,約佔兒童癌症之百分之二十。

由於腦腫瘤發病部位比較特殊,使診斷和治療都較為困難。兒童腦腫瘤的病徵一般為持續頭痛、嘔吐、抽筋、經常跌倒、視力模糊或重影、身體上肢或下肢無力、生長遲緩、以及大量飲水和排尿等等。以上徵狀可與其他疾病的病徵相若,若非細心診斷,並以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及掃瞄檢查,則可能延誤治療。

腦腫瘤病發部位可於大腦、小腦和腦幹。腫瘤細胞則可分為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及室管膜瘤等。治療腫瘤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腦腫瘤生長的大小、病發的部位,及癌細胞的種類等都直接影響腦腫瘤的治療方法和效果。髓母細胞瘤和生殖細胞瘤的預後(預測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結果)較好,治癒率約為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惡性膠質瘤的預後則差,治癒率少於百分之二十。

此外由於腫瘤及其治療都直接破壞正常的腦細胞,故康復者都較常有長遠的後遺症。

詳情可瀏覽  生命小戰士會


中大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成明光醫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97e620100pbna.html

(兒童癌症) 常見兒童癌症 白血病

醫學新知 兒童癌症

常見兒童癌症  白血病

 

 

來源 : 新浪博客  2011-03-24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骨髓造血細胞失去正常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不正常白血球(白血病芽細胞、癌細胞)所致。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逐漸破壞骨髓內正常的製造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的功能。

白血病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約佔所有兒童癌症的三成。其中七成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兩成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而慢性白血病在兒童中相對少見。

急性白血病的病徵包括:

1)貧血引至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容易疲倦。

2)血小板數量過低引至容易出血,如皮膚出現細小的出血點(皮下出血)、流鼻血、牙齦出血。

3)正常白血球數量過低及功能不全引至免疫力減弱,容易受病菌感染。

4)其他常見病徵包括不明原因發燒,淋巴腺腫大以至頸部、腋窩或鼠蹊部腫大,肝、脾臟發大引至上腹張,不明原因骨痛或關節痛,及體重下降等。

若要確診兒童白血病及將其分類,必須作血液及骨髓檢查。血常規及塗片可顯示貧血及血小板數量減少及白細胞異常。而骨髓塗片可以確定診斷及將白血病分類。大部分白血病的癌細胞有染色體移位、染色體數目異常、或基因變異。染色體檢查加上分子生物學檢驗,能鑑定各種移位及基因變異,對預測急性白血病治癒率(預後),和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非常重要。

治療兒童白血病主要為化學治療(化療),醫生會根據白血病的分類、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及難治性而訂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而大多數病人均不需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以前稱骨髓移植)。隨著醫學進步,今天兒童急性白血病的治癒率已達七成,而部份預後較好的急淋病人,他們的治癒率更可高達八、九成。

詳情可瀏覽 生命小戰士會


香港中文大學    兒科學系
兒童血液腫瘤及幹細胞移植科
李偉生醫生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97e620100pbn4.html

 

(兒童癌症) 抗癌募款 林希 新生命小戰士

抗癌募款 林希 新生命小戰士

 

 

來源 : 世界新聞網  2011-10-1

 

(記者呂惠萍溫哥華報導) 卑詩兒童醫院30日宣布,來自素里的16歲女孩林希(Lindsey Lourenco)接任本年度的「生命小戰士」(Champion Child),將在10月中旬與加拿大其他各兒童醫院選出的11位生命小戰士在渥太華見面,彼此為未來一年的大使任務加油打氣。

卑詩兒童醫院和加拿大其他11家兒童醫院組成的「兒童奇蹟聯合戰士」(Children's Miracle Network Champion),每年9月30日宣布未來一年的人選,為各自代表的兒童醫院擔任大使,鼓舞病患和家人,並參與募款活動。

30日上午,卑詩兒童醫院基金會總裁倪可思(Teri Nicholas) 主持新舊任生命小戰士交接典禮,禮堂聚集上百位林希的親朋好友,以及在過去四年和她攜手度過生命難關的家人。

林希在12歲時在葡萄牙旅行途中發病,經送醫檢查,發現罹患淋巴性血癌 (Lymphoblastic Leukemia)。經四年的治療和骨髓移植,目前林希已康復,回到學校完成因病暫停的中學課程、重拾最愛的爵士舞課程,也到餐廳打工賺零用錢。

林希的父親Tony Lourenco以「惡夢」描述罹患癌症:「林希過去四年面對惡夢的表現讓人敬佩,她始終以微笑的正面態度面對,讓我們的家庭能更團結,度過這個嚴峻的考驗。」他也期待女兒的勇氣能鼓舞其他的病患和家庭。

倪可思指出,「生命小戰士」的活動進入第25年。「過去已為卑詩兒童醫院募得1億8700 萬元,未來一年的募款目標為1700萬元,期待社會伸出援手為這些面對癌症的病患和家人擁有更先進的醫療設備,增加與癌戰鬥的勝利機率。」

 

 

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15858742-%E6%8A%97%E7%99%8C%E5%8B%9F%E6%AC%BE-%E6%9E%97%E5%B8%8C-%E6%96%B0%E7%94%9F%E5%91%BD%E5%B0%8F%E6%88%B0%E5%A3%AB

(兒童癌症) 台灣 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台灣 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LOGO

 

 

孩子小腦袋裡,原本應該充滿童稚與歡笑,卻莫名所以的長了腫瘤……

 
除了身體需承受各類檢查與治療之苦,心理情緒上的煎熬,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對腦瘤兒童及家人都是考驗!
 
我們是一群想要跟別人一樣平凡的長大、就學、與就業的孩子,只是這個心願對我們來說, 總是好遙遠,好遙遠…
 
腦瘤為十八歲以下兒童癌症發生率的第二名,國內每年約有120位兒童腦瘤的新發個案,家庭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往往措手不及,不論在就醫、生活調適、家庭關係調整、孩子就學、父母工作、經濟上都會面對很多問題與困難。
 
因此,西元2000年一群腦瘤兒童的父母,在台北榮總醫療團隊的催生下,成立了互助的病友家庭團體,本著「同病相連」互相支持打氣的精神,開拓對腦瘤兒童家庭全面向的服務。這群家長中沒有達官顯要,也無企業財團支持,靠著自身及周遭親友點點滴滴的愛心捐助,匯聚力量。
 
協會提供例行的住院腦瘤兒童訪視關懷、腦瘤兒童家庭工作坊、腦瘤兒童就學適應服務、學校班級衛教、青少年的自主生活夏令營、腦瘤青年職業媒合及輔導、及促進腦瘤兒童家庭間照護經驗交流的成長團體及家庭聯誼等活動,努力不懈及高品質服務,深獲北中南各醫院醫療團隊及會員病友之肯定與支持。
 
 
 
宗旨
關懷腦瘤兒童身心發展,提昇腦瘤兒童治癒機會,宣導正確醫療觀念,交換家長輔育病童經驗,發揮互助力量。

目標            
(一) 新發病個案,增進醫療之瞭解,提升疾病和住院適應。 
(二) 協助治療中或治療結束病童重返學校生活,完成學業及社會發展。
(三) 共創腦瘤治癒後青年工作意願及機會。
(四) 推動末期腦瘤兒童居家照護及小天使遺族關懷。
(五) 積極投入腦瘤兒童家庭之社會人文研究發展工作,促進團隊整合並進行社會教育。
 
 
 

(兒童癌症) 香港 願望成真基金

 香港 : 願望成真基金

 

 

 

《家琪 十八歲 願望成真音樂會》

家琪希望可以憑歌寄意,勉勵自己及別人,無論身處任何處境,都要追尋理想及願望,這亦正好代表她的信念 ─「就算只可活一天,都要過得精彩!」

 

服務宗旨 ─ 幫助患有重病的兒童達成願望,希望透過「願望成真」的體驗,令他們的人生充滿希望、毅力及歡樂。

願望成真基金於1989年投入服務,成立的初期命名為「願望成真」;及至1998年在香港註冊為非牟利慈善機構,並成為總部設於美國的「國際願望成真基金」的會員。願望成真基金致力幫助在香港及澳門*正在受嚴重疾病煎熬的小朋友實現一個特別願望,從而讓病童及其家人帶來喜悅與希望,為他們創造一段美妙的回憶。

願望童﹝申請願望的小朋友﹞的願望可能是小至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是大至到外地遊玩,當中也有些希望與偶像名人見面相聚。最令我們欣慰的是不少事例證明,小朋友在完成心願後都會比較之前開朗,並會積極地克服困難,戰勝病魔。

願望成真基金是全球最大「協助他人實現願望」的機構,現時全球有31個國家或地區設有辦事處。單在2007年,全球各地的願望成真基金已為6,382名病童實現願望。至於香港的願望成真基金在2008年慶祝了正式成立10週年,在2009年則為第1000名願望童實現願望。我們將會繼續努力,為更多有需要的小朋友實現願望,令他們可以經歷願望成真的喜悅。

*在香港及澳門接受正統醫療、包括其他國籍的小朋友

申請資格 – 任何18歲以下患有重病的香港及澳門*小朋友,均可申請願望成真基金的服務。所有申請者必須得到其主診醫生的書面推薦。

批核程序 – 當收到申請後,願望成真基金會盡快派出兩位義工進行探訪,以了解申請人的願望。與此同時,願望成真基金的董事會成員會仔細研究及批核每個申請。

願望成真 – 申請一經接納,願望成真基金的職員及義工將根據病童的願望進行籌備工作。

義工參與 – 義工會與病童及其家人溝通,從而了解病童的真正願望,為他們安排一個充滿歡樂和別出心裁的願望成真過程。

例如,加恩曾經在表格內填寫她的願望是出外旅行,但當義工和她見面後,發現加恩最想要的其實是一套大積木。若沒有義工的協助,我們便未必可以知道加恩的真正願望。

經費來源 – 願望成真基金每年會舉辦一至兩次的大型籌款活動,其餘經費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捐款及商業機構的贊助。

行政支出 – 委員會成員全是名譽會員,現時只僱用3名全職受薪人員,在數百名義務工作者的支持下,替病童實現願望。

*在香港及澳門接受正統醫療、包括其他國籍的小朋友。

 

http://www.makeawish.org.hk/sites/www.makeawish.org.hk/defaul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