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天堂家書釋放喪親哀痛
喪親之痛,不足為外人道。有子女面對親人百年歸老仍放不下,原是心裏隱藏不自知的鬱結,更因此陷入悲傷的谷底。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為此推廣書信「自療」法,並舉行天堂家書徵文比賽,鼓勵喪親者給已故親人寫信,從中找出鬱結的成因。
三年前的一夜,阿元跟父親在家吃過晚飯後,便趕忙出外赴約。他還記得臨離開家門前,父親囑咐他要早點回家。半夜時,他還在外蹓躂,母親致電傳來噩耗,說父親心臟病發進了醫院。他氣急敗壞的跑到街上等車,趕到醫院時已太遲。母親說,父親在迷糊間還喊他的名字……。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他接受不了,「第一個感覺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然後心裏開始隱隱作痛,甚至覺得不能呼吸。」接的數月裏,他不去上班,每晚只管喝醉,過後跌跌撞撞的回家睡覺,醉夢中跟父親說話,試過一睡十六小時醒不來,有時甚至不能自控,嚎哭大叫,朋友怎樣勸告亦無用。
哭至無淚,他在家中呆坐時,有次拿起紙筆亂畫,不知不覺間把父親喜歡的詩句默寫出來,心裏竟覺平靜不少,接他開始給父親寫信,盡訴懷念之情,又不斷責備自己趕不及見他最後一面,沒有好好唸書……將心裏歉意全盤傾訴。其後,他重讀信件,終發覺自己對父親存在一個解不開的遺憾。
嘉許狀祭父重新振作
「我父親是個學者,但我卻讀書不成,現在他過身了,我再無機會超越他。」結果,他開始找自救方法,先是找一份有興趣的工作,又將工作上獲得的嘉許獎狀燒了「送」給父親。「感覺像在他面前『威番次』。」最後,他在信中答應父親會好好活,一年後,終在陰影下重新振作。
阿元以書信「自療」法自救,這方法正是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積極推廣,針對喪親者克服傷痛的方法。該中心總監陳麗雲教授表示,每年有三萬七千人離世,逝者家屬中只有約四百人會主動尋求輔導,不少人接受治療時,情況已非常嚴重。「寫信是很好的方法,隨時隨地可進行,我們建議喪親者每天花半小時寫信,每次最少二十分鐘,每星期做三次。這不但可以宣泄哀傷的情緒,更可將凌亂的思想和情緒梳理。」有喪親者就在寫信過程中,找出心中鬱結成因,得到釋放。有見及此,該中心近日聯同聖雅各福群會舉辦天堂家書徵文比賽,推動喪親者以寫信的方式自療。
藉寫信梳理情緒思維
她表示,一般人以為子女對百年歸老的親人,哀傷程度不會很高,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成年的子女原來會很傷心的,因為中國人『切肉不離皮』的觀念很深,這份哀傷是無法想像。」此外,她認為中國人多避免談及死亡,在父母生前往往沒有準備,以致父母去世後才驚覺有很多心裏話未及傾訴,遺下歉疚。
「我們發現,如跟親人在生前關係不好,在親人死後的歉疚感會更加強,在這種自責情緒下,精神健康會受損。」此外,個性孤獨的人,如逝去親人是其心理、社交和經濟的支柱,這個人的離開,對他們打擊更大。」
她希望書信自療法可廣泛應用。「寫信比輔導更有效,因為你要面對的不是輔導員,而是至愛的親人。你必要面對親人,抹乾眼淚,答應他好好地生活下去。」
http://hd.st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7115&srctyp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