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可自我掌控

快樂可自我掌控

 

 

轉載自星島日報 | 保健至專 | 2011-02-14

 

日本有一寺廟,觀光者會用水杓喝三種分別象徵財富、美麗和智慧的泉水,但有錢便代表快樂嗎?有調查顯示,較貧窮國家如越南,甚至社會動盪的伊朗和伊拉克,快樂指數卻比富裕的香港更高。外貌美觀就會快樂嗎?漂亮女星也曾經歷抑鬱,到底快樂是否「三歲定八十」?為何有人雖有不愉快童年仍可活得快樂?近年美國流行的正向心理學研究指,人類快樂的關鍵,50%由遺傳基因主宰、40%掌握於個人思想與行為,只約10%取決於環境因素。故個人際遇對快樂的影響,遠少於我們所想像。

  曾有研究將參加者分成兩組,一組須每周寫下五件遇到的愉快事情,另一組則被安排回想每周五件煩厭事。結果顯示,每周練習回顧快樂事件該組,遠較另一組更樂觀和對生活感到滿足,同時較少有頭痛、暗瘡和作嘔等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不妨有智慧地運用「放大鏡」,留意和發掘值得感恩的事情,快樂其實唾手可得。

 

 

http://www3.ha.org.hk/cph/imh/whatsNew/singtao/singtao_20110214.html

 

寫天堂家書釋放喪親哀痛

寫天堂家書釋放喪親哀痛

 

 

 

  喪親之痛,不足為外人道。有子女面對親人百年歸老仍放不下,原是心裏隱藏不自知的鬱結,更因此陷入悲傷的谷底。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為此推廣書信「自療」法,並舉行天堂家書徵文比賽,鼓勵喪親者給已故親人寫信,從中找出鬱結的成因。

  

  三年前的一夜,阿元跟父親在家吃過晚飯後,便趕忙出外赴約。他還記得臨離開家門前,父親囑咐他要早點回家。半夜時,他還在外蹓躂,母親致電傳來噩耗,說父親心臟病發進了醫院。他氣急敗壞的跑到街上等車,趕到醫院時已太遲。母親說,父親在迷糊間還喊他的名字……。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他接受不了,「第一個感覺是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然後心裏開始隱隱作痛,甚至覺得不能呼吸。」接的數月裏,他不去上班,每晚只管喝醉,過後跌跌撞撞的回家睡覺,醉夢中跟父親說話,試過一睡十六小時醒不來,有時甚至不能自控,嚎哭大叫,朋友怎樣勸告亦無用。

  

  哭至無淚,他在家中呆坐時,有次拿起紙筆亂畫,不知不覺間把父親喜歡的詩句默寫出來,心裏竟覺平靜不少,接他開始給父親寫信,盡訴懷念之情,又不斷責備自己趕不及見他最後一面,沒有好好唸書……將心裏歉意全盤傾訴。其後,他重讀信件,終發覺自己對父親存在一個解不開的遺憾。

  

  嘉許狀祭父重新振作

  

  「我父親是個學者,但我卻讀書不成,現在他過身了,我再無機會超越他。」結果,他開始找自救方法,先是找一份有興趣的工作,又將工作上獲得的嘉許獎狀燒了「送」給父親。「感覺像在他面前『威番次』。」最後,他在信中答應父親會好好活,一年後,終在陰影下重新振作。

  

  阿元以書信「自療」法自救,這方法正是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積極推廣,針對喪親者克服傷痛的方法。該中心總監陳麗雲教授表示,每年有三萬七千人離世,逝者家屬中只有約四百人會主動尋求輔導,不少人接受治療時,情況已非常嚴重。「寫信是很好的方法,隨時隨地可進行,我們建議喪親者每天花半小時寫信,每次最少二十分鐘,每星期做三次。這不但可以宣泄哀傷的情緒,更可將凌亂的思想和情緒梳理。」有喪親者就在寫信過程中,找出心中鬱結成因,得到釋放。有見及此,該中心近日聯同聖雅各福群會舉辦天堂家書徵文比賽,推動喪親者以寫信的方式自療。

  

  藉寫信梳理情緒思維

  

  她表示,一般人以為子女對百年歸老的親人,哀傷程度不會很高,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成年的子女原來會很傷心的,因為中國人『切肉不離皮』的觀念很深,這份哀傷是無法想像。」此外,她認為中國人多避免談及死亡,在父母生前往往沒有準備,以致父母去世後才驚覺有很多心裏話未及傾訴,遺下歉疚。

  

  「我們發現,如跟親人在生前關係不好,在親人死後的歉疚感會更加強,在這種自責情緒下,精神健康會受損。」此外,個性孤獨的人,如逝去親人是其心理、社交和經濟的支柱,這個人的離開,對他們打擊更大。」

  

  她希望書信自療法可廣泛應用。「寫信比輔導更有效,因為你要面對的不是輔導員,而是至愛的親人。你必要面對親人,抹乾眼淚,答應他好好地生活下去。」

 

 

    http://hd.stheadline.com/living/living_content.asp?contid=7115&srctype=p

彌勒大將軍抗癌 分享歷程

彌勒大將軍抗癌 分享歷程

 

 

 

 

(中央社/記者 陳麗婷)「很多人不是被癌細胞殺死,是被自己心態殺死」,抗腸癌6年多的林昱宸分享抗癌歷程,在「彌勒大將軍」無名部落格中,po出願意樂觀分享,並捐出空餘時間協助病友抗癌。


53歲的林昱宸在6年多前的健檢發現罹患大腸癌末期,且轉移到肝臟,曾經過22次化療,最後醫師告訴他肝腫瘤又長出來,必須再開刀、化療。

林昱宸說,有次化療讓他全身紅腫、呼吸困難,他的媽媽看到後還難過的叫他不要再治療了,太痛苦了。不過,林昱宸並沒有被打倒,「既然治療了,就要一路走到底」。

最後林昱宸輾轉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切肝手術,並展開18次標靶藥物與半年的口服化療,追蹤至目前,影像檢查已經沒有明顯腫瘤。

林昱宸說,過去擔任補教老師,只知道賺錢,重生後他開始體悟到人生應有其他東西,於是他拿著相機到處旅遊、拍照,曾經為了拍宜蘭搶孤、101大樓跨年煙火,一等就是3、4小時,就為了拍張好照片。

他在生病期間看到不少癌友面對癌症時,常因各種因素放棄,他認為「癌症不可怕,很多人不是被癌細胞殺死,是被自己心態殺死」。

為了分享抗癌歷程,呼籲癌友勇敢面對,林昱宸在他「彌勒大將軍」無名部落格中,po出「抗癌有成,樂觀分享」的文章。

他說,彌勒笑口常開,大將軍則代表勇氣抗癌。他願意擔任義工,只要癌友需要他的分享,將捐出自己空餘時間,把抗癌歷程與所有人分享,甚至幫癌友拍照等,呼籲癌友積極抗癌。

北醫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表示,有20%到25%的大腸癌病例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末期肝轉移,有些患者因藥物費用負擔重及害怕副作用等問題而放棄治療,但現在有標靶藥物與基因檢測輔助制定治療策略,大腸癌並非不能治癒的疾病。

 

 

    https://tw.news.yahoo.com

「乳癌在線」乳癌治療資訊數據平台

 

▲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亞洲首個乳癌治療資訊數據平台「乳癌在線」。


亞洲首創

 

乳癌是香港女性的頭號癌症,18年來確診個案大升近3倍,每17名婦女中,就有一人有機會患乳癌。為讓醫療人員可隨時獲取本地乳癌治療最新資訊,向患者提供更佳服務,香港乳癌基金會宣布推出本港首個乳癌數據網上平台「乳癌在線」,亦是亞洲區首個乳癌治療資訊的數據平台。

 

香港女性罹患乳癌的確診個案,由1993年1,152宗,上升至2011年的3,419宗,每天平均有9名女性被診斷患乳癌,當中最少一人死亡。香港乳癌基金會於07年創立香港乳癌資料庫,以填補本地乳癌研究不足。

 

「乳癌在線」網上平台的資料數據,是源自香港乳癌資料庫逾1.2萬本地乳癌患者個案,數據細項達300多個,當中包括患者統計資料、乳癌特徵和存活率等。

 

助尋最佳治療方案

 

已登記的醫療人員可揀選合適的參數,然後從「乳癌在線」數據庫中,篩選出與患者最接近的個案,參考其中的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指出,「乳癌在線」可協助醫療專業人士進行臨牀評估和決策,為病人提供最佳的護理方案。

 

「乳癌在線」的網址為http://brcaonline.hkbcf.org,委員會主席蔡浩強說,香港乳癌資料庫一直持續加強數據搜集和分析的工作,「憑藉這股不斷向前的動力,促使我們開發出不但是全港、也是亞洲首創的『乳癌在線』共享平台。」



Don't Waste Your Cancer

Don't Waste Your Cancer

 

 

On the eve of his own cancer surgery, John Piper writes about cancer as an opportunity to glorify God. With pastoral sensitivity, compassion, and strength, Piper gently but firmly acknowledges that we can indeed waste our cancer when we don’t see how it is God’s good plan for us and a hope-filled path for making much of Jesus.Don’t Waste Your Cancer is for anyone touched by a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It first appeared as an appendix in Suffering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 Repackaged and republished, it will serve as a hope-giving resource for healthcare workers, pastors, counselors, and others caring for those with cancer and other serious illnesses.

Format: Booklet
Pages: Saddle Stitch, 16 pages
ISBN: 9781433524585
Publisher: Crossway
Product Code: BDWC10

 

 

http://www.desiringgod.org/books/dont-waste-your-cancer

 

再生情緣

 再生情緣

 

 

作者        楊牧谷牧師

出版社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楊牧谷牧師在二零零二年一月已經安息主懷。他的離開固然是令香港基督教界痛失一位多產的作家、一位熱心的導師、一位為主為人勇往直前的領袖;然而,誠如他在較早前出版的這本《再生情緣》中說的:他已經比死亡長命!本書是他從患鼻咽癌的經歷裡,深深體會癌症病人的痛楚、眼淚,以文字記下病中的種種,流露了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病友的關懷、對苦難的詮釋,和在死亡面前對神的深深信靠。


人當踫上過一次癌症,可能一生也活在它的陰影與要脅之下,終日膽顫心驚地等候身體新一輪的反面訊號,生命仍像被騎劫。楊牧谷牧師是過來人,很明白病人的感受和處境,認為被騎劫的感覺是既殘忍又不需要的。在本書他以九個課題帶出病人的出路──建議癌症人要先處理和衝破心理的障礙,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重新過正常的生活,投入社會工作,更強調過程中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鼓勵。這些會為戰勝癌症奠定下一半的成功。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628322834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本書作者,米奇,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希望。大學畢業十六年後,他偶然與大學時代的恩師重逢,而這時他的老師只剩下最後幾個月可活。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的課……

  米奇每個星期二到老師家探望他。這位老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面對著死亡一步步接近,誠實看見自己在死亡面前的恐懼與脆弱,承認自己對人世的眷戀不捨,但他掙脫這些情緒,展現出洞澈人生之後的清明與安靜,並且帶著幽默感。

  墨瑞不僅自己勇敢面對死亡,窮究死亡的多重意義,更藉著與學生米奇的談話,一點一點讓米奇因為世故而僵硬的心逐漸柔軟,讓他重新看待生命。

  作者在夢想褪色、視野變窄、情感變得僵硬的時刻,有機會聆聽昔日恩師的教誨。讀到這本書的人,也彷彿跟著旁聽了這堂叫做「什麼是人生」的課,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與溫暖。這是個會發光發熱的故事,讀後會讓你一輩子難忘。 

 

 

《醫時笑一笑》

《醫時笑一笑》

 

作者 莫樹錦
出版社 天行者出版社

 

 

 

一百種藥也未必能減輕一種痛,但依時微笑,卻能醫好一千樣苦。

吳婆婆病牀邊有幾條香蕉,純黃色,沒有絲兒黑點。
醫生說:「香蕉很新鮮,今天吃了沒有?」
婆婆愁眉苦臉地回答:「不吃,不想吃。醫生,你吃吧!」
醫生假怒道:「婆婆,這裏又不是立法會,你竟然叫我『食蕉』!」
計劃得逞,婆婆咧嘴笑了。

電影有戲言一句:「笑能增加免疫力。」莫樹錦醫生在鮮有笑臉的白色房間進出工作,但仍能風趣幽默得起,因為他相信,人人面對困難時都能笑一笑的話,自然能生起力量和勇氣,過得更好。

生活滿滿,酸苦甜辣大混雜,憑著敏感觀察,細膩筆觸,莫醫生記下了許多有笑有淚的故事,光頭鬼才、隱世富豪、整形新娘、恩愛夫妻、民主鬥士……任何界別、任何身份的人都該要獲得祝福,活得自在。

無論就醫時、健康時,活一天,便要笑一天,樂一天,享受平凡的快樂。


故事擇錄:

儘「管」唱

黃女士仍安然坐在病牀上閉目養神,嘴角隱約掛著一絲微笑,高雅臉容讓別人也感到安祥。
「痛嗎?」醫生慣性開場白。
「她還可以唱歌。」護士插口道。
「唱歌?唱什麼歌?」這絕不是慣性問題,除聖誕前夕外著實沒有在醫院內聽過病人唱歌。
「Ave Maria。」黃女士若無其事地回答:「跟著CD隨便唱,家人還笑我走音。」
一邊暗忖那是否巴伐洛堤(Luciano Pavarotti)版本,另一邊心裏來不及讚嘆黃女士之能耐。懂得唱舒伯特(Schubert) 的 Ave Maria已是難事,何況她只在兩天前才接受肺葉切除手術,肺管仍在胸腔內折磨病人。
若人生是美麗樂章,開心時要唱,插著肺管時也要儘「管」唱。


再聽一遍

「還是跟我再說一遍。」
「那為什麼想聽?」
「因我怕不能再見到你。」子峰音調突然變得認真。
她收起笑意,正經道:「傻狗,再過兩天便回港,我會在家裏做飯等你。」
「感覺有點怪,擔心有事情發生。」他終於說了︰「多年在外面跑碼頭採訪,從沒有這感覺,很擔心不能回到你身邊。」
硬朗的她竟溫柔起來︰「你當然會回來,不要傻想。」
「那你跟我多說一遍。」
「不只一遍,一百遍也可以。」她說:「聽好啦,你──要──做爸爸啦!」
「唔,還有,這句是送的──我愛你,很愛很愛你。」




目標讀者:

        尋找正能量,積極迎向生命順境逆境的讀者。
        青少年、上班族、病友、喜愛閱讀心靈小品的讀者。



莫樹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名譽教授,不太中年的中年男人,曾在加國學醫、行醫多年。一九九六年回港從事「內科腫瘤學」科研工作,專攻肺癌,是謂「肺」人一個。人生路上,曾力求真我而不得其所,唯有遊戲人間,偶然做上一兩件好事,但求別人好過一點,自己也好過一點。樂與病人同喜同悲,共度哭笑人生。

曾主持無線電視節目:《最緊要健康》

曾出版作品:《醫生會哭》、《真心行醫》、《醫緣》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979247

《與癌圓舞》

《與癌圓舞》

 

 

作者           關瑞徵
出版社        非凡出版

 

 

女教師憑藉「愛」與「圓融」抗癌紀實。

附有與專科醫生的互動對話,解開有關乳癌之疑團。

對教育事業滿懷熱忱的女教師,工作上雖連番取得佳績成就,卻發現自己越來越抑鬱,幾乎渾忘了歡笑……

一天, 生命的「不速之客」突然造訪,卻遇上了仁心仁術的醫生,讓她在漫長艱辛的療程中,從脆弱淒惶重恰堅毅勇敢,從孤單無助體驗親情關愛;

因而頓悟︰厄困凸顯人生真善美,即使曾痛失健康,但憑藉愛與感恩,她自信可與癌共舞,成就圓融人生。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8104024

 

癌症學校教我的事

癌症學校教我的事

 

 

作者:     林虹汝
出版社:  原水文化

 

 

讓cancer的人生不會被cancer!
一個七年級女生,兩次抗癌成功的生命課程!


說真的,我覺得我人好好的,真的很不想做治療,因為我做過化療,知道做化療好辛苦!加上心中的恐懼與治療的未知,我真的很怯步。然而,主治醫師那突然來的一句話——「就遇到了,不然妳要怎樣!」竟深深地烙印在我腦中,怎麼樣也揮不去。好殘忍、好殘忍,卻又很真實的一句話,很想要反駁他,卻又因為話的真實而被駁回。我就像被打回現實一樣,被逼的要正視「復發」這件事情……。

遇到了就面對“它”!

我們總是會認為,年輕人身體好、體力好,對於死亡,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問題。但是,“癌症學校”卻告訴我,死亡並不是老人才會面對的問題;倒是我若不快去接受治療,任由淋巴瘤隨意擴散,長滿整個身體,到時候,棺材裡裝的可能就是“年輕”的我!

選擇積極面對治療,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只要能夠張開雙手迎接它,就有機會可以擁抱世界。

【作者簡介 】

   林虹汝 
.1981年生於台灣台中市
.2004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科學學士
.2006年赴美攻讀公共事務系(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Baruch College,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1年(20歲)時,被診斷「何杰金氏症淋巴瘤」,被迫進入『癌症學校』就讀;卻又在2008年(27歲)時,因「何杰金氏淋巴瘤復發」,被迫補修學分;終於在2009年(28歲)時順利取得癌症學校頒發「抗癌成功」的結業證書。

個人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bettyzo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