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 免切掉喉嚨

嗜辣硬漢患食管癌險啞

中西結合治療 免切掉喉嚨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4月29日

 

 

 

不少癌症專家都認為,預防癌症可從飲食習慣開始,但隨着人口老化、死亡年齡上升,預測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將持續增加。食管癌雖然成因不明,但普遍也認為與飲食習慣有關,有嗜辣男病發後,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力保喉嚨與嗓子。 記者:談建輝

蔡先生50年來身體無大病痛,不愛煙酒,只特別好辣,四川菜、湖南菜、咖喱及麻辣等都是他的至愛,其他人吃辣時血脈沸騰,他卻可把整隻辣椒嚼下。然而,他的吃辣配額彷彿滿額,2004年中突呼吸氣喘,說話時感中氣不足,「我以為工作太忙,休息唔夠」。他推掉所有應酬,下班即回家休息,一星期後嗓子卻變沙啞、咳嗽增加。

 

戒辣後病情依舊

他到醫院求診,醫生為他處方藥物,建議戒辣,不要刺激喉嚨,惟病情依然,醫生轉介耳鼻喉專科跟進,安排照內窺鏡,結果發現他的食道有塊腫瘤,抽取組織化驗,證實屬惡性癌細胞,確診是浸潤性食管癌,並已轉移淋巴腺。
蔡先生心底發出無數疑問:「怎算好呢?要切除喉嚨嗎?會變成啞巴嗎?」醫生建議他切除喉部腫瘤及進行電療,將來使用人工發聲器助溝通。蔡先生內心掙扎,生命受到威脅,也擔心將來變成啞巴,反覆思量,最後決定只接受西醫的電療,完成後即轉向中醫求診。
他服中藥兩個月後,咳嗽次數及頸部的淋巴結減少;再過五個月後,喉嚨及頸部腫脹消失,可恢復正常工作及進食。他其後持續服用中藥,多次進行內窺鏡檢查,沒有腫瘤復發或轉移。

 

2008年全球共有760萬人死於癌症,世界 衞生組織估計,數字將持續遽升,2030年將增至逾1,310萬人。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香港癌症新個案將由2009年25,977宗,增加至2020年31,972宗,增幅達23%,女性發病數字的增幅會較男性略高,而結直腸癌與乳癌預測升幅較大。

 

捐款呼籲

吳錦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症及癌症,是中國首位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和教授。為促進本港中醫藥抗癌研究及治療,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特設立「吳錦中醫抗癌專戶」,接受讀者捐款,攜手加快中醫藥抗癌的發展,造福香港社會。所獲捐款將用作中醫藥抗癌的研究及治療。
「吳錦中醫抗癌專戶」

 

抗癌金句

「多數人喜歡光明,討厭黑暗,但沒有黑暗,怎能看見美麗的星星?」──區樂民(醫生及專欄作家)

「家人患癌,最大的打擊是心靈。旁人的關心令我們不致自亂陣腳,感到心靈溫暖。」──阿玲(母親患上腸癌)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429/16291838

 

攻擊性治癌易有副作用

攻擊性治癌易有副作用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4月29日

 

 

 

中醫藥治療注重調整人體陰陽平衡,提高病者的自癒能力。

 

手術、化療及電療是過去數十年治癌的主要方法,各地癌症基金投入大量資源研究,但90年代早已有美國健康專家批評:「金錢成為研究抗癌的障礙,當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的管理人是一位化療專家時,資源便投入化療研究;若換了電療專家時,則投入於電療研究。」
吳錦認為,部份人不想改變原來的觀念,阻礙了抗癌研究及發展。中西醫學理論基礎不同,西醫治癌着重消滅腫瘤、消除癌細胞,化療、電療及手術屬攻擊性醫治,副作用免不了,病者變得虛弱;中醫治癌則有以下重點---
1.以人為本:如身體虛弱主張先調治身體;
2.注重整體: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腫瘤是局部出問題,故着重調治全身;
3.提高自癒能力:注重陰陽平衡,提高免疫及自癒能力,扶正、祛邪、補養、排毒及消瘤等因人而異;
4.減毒作用:講求辨證施治,中醫藥物有減毒作用,例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及益氣養陰等,部份還可減低某些西藥的毒副作用;
5.防止復發轉移:癌細胞消失後進一步養生及調理身體,例如調整陰陽、氣血及臟腑功能。
吳錦發現,不少癌症患者自尋出路,轉向中醫或採用中西結合治療的人數增加,相信隨着香港政府對中醫藥管理制度的確立,未來將有更好的發展前境。

 

 

盼各界捐助 加速研究工作

吳錦將繼續癌症研究,包括臨床數據統計分析、中藥材料篩選及提取,達到先進的醫學研究水平。有關工作需要資金支持,她盼望社會各界踴躍捐助,加速抗癌研究工作及拯救更多生命。
(中醫抗癌系列十之十,完結篇)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429/16291839

 

中醫藥制度化

規管+培育


中醫藥制度化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4月22日

 

 

 

1999年7月立法會通過《中醫藥條例》,建立香港中醫藥規管與註冊制度,中醫專業地位大為提高。1999年9月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展開中醫註冊安排,制訂考試和紀律等措施,至今年2月共有9,155名已登記中醫師,包括6,409名註冊中醫與2,746名表列中醫。
目前香港共有三間大學舉辦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包括香港大學(圖)、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修畢課程的學生可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試,通過後申請成為註冊中醫;近五年經此成為註冊中醫已有1,289人。
管委會亦自2003年底開始,分期實施中藥業發牌和中成藥註冊制度,截至去年底,管委會共收到約1.7萬宗中成藥註冊申請,逾9,000種已獲過渡性註冊資格。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422/16270985

 

 

 

 

 

 

 

男子咳嗽以為感冒 服中藥一年 擊退肺癌魔

 

男子咳嗽以為感冒 延誤就診不能刀


服中藥一年 擊退肺癌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4月22日

 

 


肺癌是最致命的癌症,從X光片可見肺部有一堆堆白點的癌腫瘤。 資料圖片

 

癌症難纏,一旦患上即使康復,仍可能復發或轉移。肺癌是癌症中的頭號殺手,因初期沒嚴重不適,所以不少患者掉以輕心,較遲求診,痊癒率低於百分之十五。吳錦認為,預防勝於治療,主張少吃肉、戒煙酒,癌症康復者更須定期體檢。 記者:談建輝

陳先生30出頭,吸煙四年多後,逐漸有點咳嗽,以為只是感冒,後咳嗽頻率增加,由於沒發燒或嚴重不適,未有求診。咳嗽持續半年後步行也感氣促,尤其走斜路接不上氣、胸口有點翳痛,家人多番催促下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雙肺佈滿腫瘤結節,確診末期肺癌。
正值盛年的他從沒料過患上重病,不禁自問:「為甚麼有些人吸煙幾十年,一輩子沒患癌,我只吸煙數年,卻患上末期肺癌?」由於癌細胞擴散面積大,不能以手術切除,友人鼓勵下同年9月轉向吳錦中醫診所求醫。
陳先生服中藥四個多月後,咳嗽次數減少, X光檢查見右肺已恢復正常,左肺仍有一個約一厘米陰影。他其後可恢復上班,因不方便每日煎藥,改服藥粉式藥劑;服藥一年後肺部腫瘤全消退,他也從此戒掉吸煙。

 

婆婆切肺葉後復發

另一個案74歲居住美國的韋婆婆,15年前肺部曾出現兩個腫瘤,在當地切除整個左上肺葉與左下肺葉,由於復發可能仍高,每隔半年體檢一次。不出所料,兩年多後發現肺部再出現四個新腫瘤。
由於肺癌手術後復發及轉移的患者頗多,再接受化療與電療的效果也不好,美國醫生認為不宜再冒險進行手術,與此同時得知她可回香港居住,遂建議她接受中醫藥治療。韋婆婆那時候胸口翳悶、精神甚差、咳嗽頻密、氣促及失眠,服中藥半年,配合清淡飲食,病情漸舒緩,疼痛及不適減少,再詳細體檢發現四個腫瘤消失。
吳錦指出,切除腫瘤手術是西醫治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即使切除肺葉,仍不能避免復發,韋婆婆康復後仍每天服中藥,多年來沒出現復發或轉移,生活回復正常,是中西醫結合治癌的成功案例。

 

 

肺癌是癌症的頭號殺手,發病與死亡數字長期佔癌症排名榜首,全球每年死亡人數約140萬。過去10年,香港平均每年有4,110宗肺癌新案例,死亡則有3,496人;以年齡標準化計算,本港每10萬人口中就有42.7人患上肺癌、35.5人死亡。

 

 

 



吳錦是中國首位中西醫結合醫學博士和教授,診症研究之餘,積極推廣健康防病新觀念,為促進本港中醫藥抗癌研究及治療,蘋果日報慈善基金特設立「吳錦中醫抗癌專戶」,接受讀者捐款,攜手加快中醫藥抗癌的發展,造福香港社會。所獲捐款將用作吳錦於中醫藥抗癌的研究及治療。
「吳錦中醫抗癌專戶」

 

 

抗癌金句

 

「癌症不是絕症,越早發現接受治療,康復的機會越大。」
──周太(乳癌康復者)

「太容易放棄的心態是不可能改變事件,縱有奇蹟亦只有積極的人才能等到。」── Guardian Angel(鼻咽癌康復者)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422/16270983

白花蛇舌草 Baihuasheshecao

白花蛇舌草 Baihuasheshecao

 

 

 

【中文名稱】        白花蛇舌草 ,二葉葎、蛇舌草、矮腳白花蛇利草、蛇舌癀、目目生珠草、節節結蕊草、鷯哥利、千打捶、羊須草、蛇總管、鶴舌草、細葉柳子、甲猛草、蛇針草、白花十字草、尖刀草、珠仔草、定經草、小葉鍋巴草、南地珠、散草、竹葉草、奶沙爾、鐵沙爾
【漢語拼音】         Baihuasheshecao
【英文名稱】        Spreading Hedyotis
【拉丁學名】        Hedyotis diffusa Willd.
【科屬歸類】        茜草科  Rubiaceae, 耳草屬  Hedyotis
【植物形態】         一年生無毛纖細披散草本,高15-50厘米。根細長,分枝,白以。莖略帶方形或扁圓柱形,光滑無毛,從基部發出多分枝。葉對生;無柄;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5厘米,寬1-3亳米,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有時稍粗糙,側脈不明顯;托葉膜質,基部合生成鞘狀,長1-2亳米,先端芒尖。花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花梗略短粗,稀無梗;萼管球形,4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5-2亳米,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漏斗形,長3.5-4亳米,先端4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2亳米,禿凈;雄蕊4,著生於冠管喉部,與花冠裂片互生,花絲扁形,花藥卵形,背著,2室,縱裂;子房下位,2室。柱頭2淺裂呈半球形。蒴果扁球形,直徑2-2.5亳米,成熟時室背開裂,花萼宿存。種子棕黃色,細小,且3個棱角。花期7-9月,果熟期8-10月。
【生境分佈】         生於潮濕的田邊、溝邊、路旁和草地。 分佈于中國東南至西南部各地。 藥材主產於褔建、廣東、廣西等地。
【藥用部位】        以帶根全草入藥。中藥名: 白花蛇舌草。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曬乾或鮮用。
【主要成份】        含車葉草甙(asperuloside);有機酸類及其酯類: 車葉草甙酸(asperulosidic acid),去乙酸基車葉草甙酸(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雞屎藤次甙(scandoside),雞屎藤次甙甲酯(scandodide methyl ester)等成份;蒽醌類: 2-甲基-3-甲氧基蒽醌(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2-甲基-3-羥基-4-甲氧基蒽醌(2-methyl-3-hvdroxy-4-methoxyanthraquinone)等成份;三萜類: 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等成份。此外還有黃酮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        抗腫瘤,抗菌消炎。
【性味功能】        苦甘,寒,無毒。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用法】        肺熱喘咳,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毒蛇咬傷,熱淋澀痛,水腫,痢疾,腸炎,濕熱黃疸,癌腫。內服: 煎湯,15-30克,大劑量可用至60克;或搗汁。外用: 搗敷。
【應用舉例】         治尿路結石: 鳳尾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車前草、金錢草各30克。煎服。   (《安徽中草藥》)

 

 

本記錄之永久網址:http://libproject.hkbu.edu.hk/wa … word=herb_id=D01227

 

癌患握手力度 顯示病情好壞

握手不僅是社交禮儀,原來更可反映身體狀況,若與癌症病人握手,從對方的握手力度,更可評估到他的病情是好是壞。加拿大康柯達大學對二百零三名晚期癌症病人進行研究,測試他們以慣用的一隻手緊握測力計的力度,發現若病人的握力愈強,顯示他們愈健康,面對危重疾病時的生存機會亦較高。專家相信這種簡單的測試,可作為病人是否需要接受更緊密護理的有效指標。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透過病人親述病情和量度病人體重有否下降,都是評估身體狀況的重要參考指標,但手握物件的力度則能夠直接反映病人的體能,是其中一種評估病人健康狀況的好方法。而且這種測試方法簡單又實用,讓醫護人員能夠及早察覺病人身體轉差,提供適當的介入治療,減輕癌症病人的痛楚及不適。
 

風扇療紓氣喘


爸爸比之前更開心,依家步行去飲茶時都較輕鬆,我嘅照顧負擔亦減輕咗。 (霍惠權的女兒)

 
▲黃錦洪說(右),有七成末期癌症病人有呼吸困難症狀。(文羨怡攝)

 

伊利沙伯醫院以手提風扇,為末期癌症病人作紓緩治療,改善呼吸困難的問題,效果良好。九龍中聯網的醫院亦向有需要的病人轉介使用該療法,並將轉作恒常服務。

 

伊院臨牀腫瘤部顧問醫生黃錦洪說,有七成末期癌症病人有呼吸困難症狀(氣喘),肺癌患者中,更有逾九成有此病徵。黃說,腫瘤壓着氣管、肺切除手術、吸煙甚至病人的情緒或周邊環境等,都有可能使病人感到氣喘。

 

氣喘可致窒息

 

氣喘使病人呼吸時感到極不舒適, 嚴重時有窒息感覺。黃說,呼吸困難令患者感恐懼,難以應付日常生活, 對照顧者亦構成壓力。

 

伊院自去年年底,物理治療部嘗試利用手提式風扇助病人紓緩呼吸困難症狀,病者只需啟動風扇,置於口鼻前12至15厘米約5至10分鐘,再配合呼吸控制。發現病人接受治療5分鐘後,急促的呼吸率下降,呼吸困難獲紓緩,改善情況更維持約20分鐘。

 

黃解釋,風扇產生的冷空氣,刺激病人的神經系統,降低呼吸率,有助減少氣促;病人手握風扇更可增強自信,減低心理壓力。

 

87歲的霍惠權患有晚期肺癌,經常呼吸困難,需女兒拍痰。經過3個月風扇治療,氣喘有改善。女兒說:「爸爸比之前更開心,依家步行去飲茶時都較輕鬆,我嘅照顧負擔亦減輕咗。」

 

 

 

www.metrohk.com.hk/

高營養膳食≠健康飲食

高營養膳食≠健康飲食

 

 

資料來源 : 蘋果日報 2012年04月15日

 

 

預防癌症應從飲食習慣着手,清淡膳食較大魚大肉佳。 資料圖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2007年發佈《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報告,集合全球腫瘤及營養專家,檢視7,000多份世界各地研究報告,結論包括紅肉可誘發大腸癌、肥胖可增加多種癌症風險。美國癌症研究終身成就獎得主 Colin Campbell也認為,動物性膳食與牛奶製品會增加癌症發病率。
很多癌症患者有錯誤的飲食觀念,答案從身體反應可找出來,多吃營養、肉類或補品反令腫瘤增大,加速癌細胞生長。吳錦經常不厭其煩的勸阻說:「癌細胞的生長與繁殖能力,勝過正常組織和細胞,不當飲食令腫瘤加速生長,同時破壞正常組織和器官功能,身體變得更虛弱。」

 

 

吃得越好 疾病越多

吳錦指出,中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提及「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意思就是說太多美味佳餚、飲食不節制,容易引發腫瘤之類的疾病。隨着社會富裕,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吃得越來越好,往往每天三餐食肉,而癌症等疑難疾病卻越來越多。
吳錦認為過多的營養,促使癌細胞擴散及轉移,更損壞身體的正常功能,她正計劃進行更深入的臨床研究,統計及分析大量病例資料。病例分析須精確的數據資料,須接受正電子掃描或磁力共振等體檢項目,收費較高,許多患者因而沒接受檢測,她希望社會各界伸出援手,協助研究工作之外,也幫助有需要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防癌飲食原則

1.少吃肉
2.少用調味劑
3.少吃熏醃、含添加劑及防腐劑食品
4.戒煙、酒
5.少上餐館
6.多吃新鮮蔬果與天然食物
7.清淡為主
8.不吃過飽 

 

蘋果日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415/16249475

 

 

網站推介 中醫大學堂

網站推介 中醫大學堂 

 

 

【 網站簡介】

「中醫大學堂」以網上教學的形式教授課程,為香港註冊中醫師及有興趣進修中醫藥人士提供進修中醫藥新途徑,讓他們可不受工作時間及地域限制,有彈性地選擇感興趣的課題,並獲取最新中醫藥發展資訊。同時,所有網上教學講座及課程均為香港註冊中醫師進修項目之一,並獲承認進修學分,擴闊註冊中醫師進修模式。



http://www.tcmforu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