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療新里程

節録於十月三十一日晚舉辦的肺癌健康講座,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少輝介紹肺癌治療新里程。)

被動吸煙及氡氣增加患肺癌風險

在眾多癌症中,肺癌發病率並非最高,但至今整體死亡率仍為最高,治療情況不算理想,五年存活率只有23.3%。吸煙會增加患癌風險,十個病患中有八至九個皆是吸煙致命,那為何不少非吸煙人士亦會不幸患上肺癌,但吸煙數十年的人士反而安然無恙?這是因為病患中不乏一群被動吸煙者,而二手、三手煙並沒濾嘴過濾,直接吸入肺部,故毒性特別高,且亦要計算把吸煙因素排除在外的患癌風險。而另一個致病因素氡氣,可說是避無可避,因為建築物的石材、水泥等含鐳,其衰變物會散發氡氣,吸入後放射性微粒會積聚於肺部,增加患肺癌的風險,因此應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氡氣積聚。

低劑量螺旋CT篩查效果遠勝X

傳統的胸肺X光檢查結果未必能偵測出早期癌變,因肺部有一定比例被心臟和橫膈膜遮蔽,可能導致漏診,加上X光經常照出不少非癌症病變,令部分人在等待結果的數月間受盡精神壓力,最後才發現是虛驚一場。現時最有效的肺癌篩查是低劑量螺旋CT,其意義在於有助及早發現及治療肺癌,並提升痊癒率。醫學研究發現5574歲吸煙達30包年(即30年來每天一包)而戒煙未滿15年的長期吸煙人士,屬肺癌高危一族,建議應連續三年,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雖然不能防止病人患癌,但至少能保障病人發現肺癌時不會為時已晚,可及早進行治療。體質佳的病患,尤其是女性,治療效果通常較好。

先做正電子掃描確保手術有效

發現肺癌,切除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但若癌細胞已發生轉移,做手術亦徒勞無功,既要「捱一刀」,又浪費資源,故無論在公私營醫院,都必須先做正電子掃描,了解癌細胞是否並未轉移。現時一、二期肺癌的標準是進行肺葉切除手術,整個肺葉必須割掉,否則復發風險很高。放射治療的角色包括手術後輔助治療,另若病人身體狀況不容許進行手術,亦會用到放射治療嘗試根治腫瘤。另射頻消融亦盛行於放射治療未普及的地方,以微波對付癌細胞,機器相對便宜,療效不錯。

全腦放射治療減低腦轉移機會

非小細胞和小細胞肺癌患者比例約三比一,目前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是化療,若處於局限期,完成化療後可配合胸部及全腦的放射治療,但若是廣泛期,即癌細胞已擴散至腦和骨,主要治療方法是化學治療。即使發現癌症時仍在局限期,有一半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發生腦轉移,如及早做全腦放射治療,發生腦轉移的患者則會減少四分一。

標靶藥可長期使用作維持治療

現時醫生會建議腺癌患者先做基因測試,並建議合適患者嘗試標靶藥,標靶藥能透過干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令癌細胞凋謝。由於標靶藥毒性不高,患者進行一定週期的化療後,可用標靶藥作維持治療,長期使用以鞏固化療效果。

口服標靶藥療效顯著

近年肺癌治療有長足進展,最令人鼓舞的是陸續有新的靶向治療藥面世。首先約十年前,有針對EGFR基因變異的兩種口服藥出現,為肺癌治療帶來突破。及後,針對另一靶點ALK 的另一種新藥克唑替尼剛在上年在香港註冊,為治療肺癌確立了新里程。另一方面,標靶藥能透過干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令癌細胞凋謝,由於毒性不高,可用作化療後的維持治療,鞏固化療效果。

中醫可與標靶藥化電療相配合

中醫治療標準是對癌症進行分型治療,肺癌分為肺郁痰瘀型、脾虛痰濕型、陰虛痰熱型和氣陰兩虛型,不同類型的主証、治法和方藥有異。肺癌病患可在進行化、電療同時,配合中醫調理身體,以舒緩標靶藥帶來的皮疹等副作用,但若配合不當,有機會令體質惡化,例如化療本身已降低白血球,中醫方藥中的蠍子或令白血球數量低上加低。

廖醫生將會於1124晚上7時於佐敦童軍中心為我們主持肺癌免費健康講座,有興趣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 3482 2108登記。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士(放射科)
册中醫師

合併療法 延晚期前列腺癌患存活期至34.7個月

 葉維晉指,逾三成前列腺癌患者,會惡化至晚期擴散性前列腺癌。

部份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傳統荷爾蒙療法,兩三年後會有抗藥性。有專科醫生指,他們如改用合併療法可延長存活期至34.7個月。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葉維晉表示,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傳統荷爾蒙治療兩至三年後,部分患者會出現抗藥性,對治療失去反應。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指,近年發現一些口服荷爾蒙藥物配合類固醇的合併療法,可成為傳統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患者的一線治療。

他又指,九月底歐洲腫瘤學會發表了一項針對晚期轉移性前列腺癌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若前列腺癌者對傳統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後,改以口服荷爾蒙合併類固醇作治療,可有效提升存活期至4.4個月,至34.7個月。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聯合成立「男士前腺聯盟」,以提升男士對此疾病的關注及定期接受檢查的重要性。

 

topick.hket.com/article/474579

醫生話你知——合併治療對抗鼻咽癌復發

癌症復發,我還有希望嗎?我下個月還要看着孫女出嫁呢……」張伯絕望地說。

 
張伯早前確診患上鼻咽癌,於是接受鉑類化療及電療,治療後情況也受到控制。可是好景不常,約兩年後張伯經常流鼻血,檢查後證實鼻咽癌復發,而癌細胞更擴散到肝臟和肺部。鼻咽癌於亞洲較為常見,與一般的頭頸癌不同,鼻咽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相對敏感;因此,要治療復發的鼻咽癌,在一線用藥時便會採用較進取的合併化療。無奈張伯在接受合併化療後不久就開始產生抗藥性,當時主診醫生建議他接受紓緩治療,善用餘下的時間以藥物、社交活動、心靈輔導等方式改善生活質素、減輕身心痛楚,並享受餘生。然而,張伯並不畏懼密集式化療,只是擔心看不到自己的孫女成家立室,故毫不猶豫的向我求診。
 
隨著近年標靶藥物的面世,醫學界也嘗試研究各種標靶藥物對治療鼻咽癌的可行性。最近有本地及外地臨牀研究顯示,八成半的鼻咽癌細胞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過度增生的情況,而使用針對EGFR的標靶藥物加上傳統化療,對復發的鼻咽癌有很好的療效。今年美國臨牀腫瘤醫學會發表的研究更指出,這種合併治療可令超過七成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其毒性不會比單用化療高,而且普遍病人對此治療的接受程度為良好。
 
找到合適的方案,便為張伯展開治療。接受治療後,張伯的腫瘤明顯縮小,也能高興地看着孫女出嫁。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Disney Princesses a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Snow White, Cinderella, Jasmine: Disney Princesses a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N ITALIAN artist has challenged our perceptions of beauty by re-imaging cartoon favourites with mastectomies

 

Disney breast cancer survivorThe artist has re-imaged famous Disney characters a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LEXSANDRO PALOMBO ]

Contemporary artist and activist Alexsandro Palombo has re-imaged Disney Princesses a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 the hope of raising awareness.

The project entitled 'Survivor' is designed to be a powerful reflection of the disease, mastectomy and it's effects.

The Italian artist also hopes the shocking images will challenge our ideas of beauty, femininity and acceptance.

Aerial breast cancer survivor His controversial images are meant to challenge our ideas of beauty and femininity [ALEXSANDRO PALOMBO ]

His latest work sees the Disney princesses including Snow White, Cinderella, Jasmine and Sleeping Beauty with either a single or double mastectomy scars. 

And the artists efforts aren’t just limited to Disney, he also includes Marge Simpson, Lois from Family Guy, Olive Oyl, Wonder Woman, Wilma Flintsone and Betty Boop.

Sleeping Beauty double mastectomyHe has re-imaged Sleeping Beauty with a double mastectomy [ALEXSANDRO PALOMBO ]

Princes Jasmine breast cancer survivor The images are meant to raising awareness of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LEXSANDRO PALOMBO ]

He has released these images just in time for the end of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A time which aims to raise awareness and funds for the most common cancer in the UK.

And this isn’t the first time Palombo has used well-known characters to raise important issues.

Jessica Rabbit He has also ventured away from Disney by re-imaging character including Jessica Rabbit and Betty Boo [ALEXSANDRO PALOMBO ]

Marge Simpson Alexsandro also returns to one of his favourite characters – Marge Simpson [ALEXSANDRO PALOMBO ]

In the past, he’s used them as a springboard to talk about both domestic violence and disability. 

He has also re-imaged famous celebrities including Kim Kardashian and Amal Clooney as Simpson characters. 

 

www.express.co.uk/life-style/life/528509/Disney-Princess-breast-cancer-survivors

腸癌易醫 恐懼難治

現今醫學昌明,有時候,腫瘤科醫生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病症「無藥可救」,而是對病人「無計可施」。

 

事實上,近一半病患發現大腸癌時已踏入第三、四期,第一、二期發現只有三成左右患者的五年存活率, 第一期存活率可達九成或以上,第二, 三期約五至九成,第四期只有一成,可見愈早發現大腸癌,治療的成效愈大。

 

有日本研究指出,二戰結束後經濟起飛,日本人開始跟從西方飲食習慣,少蔬菜、多紅肉,自此愈來愈人患上大腸癌。而同樣地,香港過去10年大腸癌個案數目及發病率亦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2年有4563宗新症死亡個案為1903人,死亡率亦位列全港第二,預計未來新症數字會不斷上升。

 

現今大腸癌轉移新症愈見普遍,每年約近一千宗,由原發位置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轉移,亦有機會擴散至肺、骨和腹膜。雖然已是第四期,但若是初期擴散的話,只要經過適當的綜合治療,就有機會帶來長久控制,甚至根治。

 

現時,擴散大腸癌的一線治療是化療配合標靶藥物。醫生會因應病人「RAS」基因的測試結果來決定使用甚麼標靶藥物,根據统計,RAS基因變異的機會率是50%。如驗出沒有「RAS」基因變異的,可以選用抑制抗生長訊號的標靶藥Cetuximab以及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Bevacizumab但若驗出屬RAS」基因變異,就只能用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

 

六十多歲的陳女士,發現第四期大腸癌時,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還要接近血管。不過,她可謂「不幸中之大幸」,因為肝轉移比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根治機會較高。肝轉移的5年存活率有25-30%,但肺轉移卻只有少於5%。之後便隨即建議她先做RAS基因測試,以確保用藥得宜。報告驗出陳女士屬RAS基因變異,因此只能服用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物Bevacizumab在一般情況下,標靶治療不會單獨使用,而是結合化學治療,兩者合稱綜合治療。單用化學治療控制腫瘤機會只有四成,但結合標靶治療後,則提升至七成,而綜合治療亦大大提升了切除手術的成功機會,是單用化學治療的三倍。標靶治療不會為綜合療程帶來太多額外副作用,常見副作用包括血壓高、尿蛋白等,只要醫生小心處理,大部分都能應付。

 

陳女士的病絕對有藥可救,但問題又來了,陳女士既怕打針,又不肯做手術。治病有很多方法,不過病人若什麼都不肯試,醫生就真的無計可施。

 

最後,經過一次又一次見面和傾談後,終於說服她服用口服化療藥來代替針劑化療藥,並配合抑制血管增生的標靶藥以减少打針的次數。在她勇敢踏出第一步接受綜合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了,再配合微波消融清除肝部癌細胞,並以微創手術切除原發的腸部腫瘤,兩年來並未發現任何復發跡象。

 

抗癌雖難,卻不及對抗恐懼難。即使是第四期的大腸癌病患,只要能征服恐懼,其實已是成功的一半。

 

 

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肺癌靶向藥物“加速”走向臨床 治療手段增多

 “肺癌是可以預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在近日由中國癌症基金會和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控煙與肺癌防治研討會”上,前衛生部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表示。

 

 
  據中國大陸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30年間,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取代肝癌成為中國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排在因癌症死亡的病例數據的首位。
 
  “有研究指出,肺癌患者如果能在早期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提高5年到10年生存率。因此,在加強控煙、治理大氣污染、提升健康教育等一級預防措施的同時,摸索出一套適用於中國經濟、有效的肺癌篩查方法是目前開展肺癌早診早治的有益嘗試。”陳竺說。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對於肺癌的治療,傳統的化療雖能改善近期療效,但對生存的改善有限,預後較差。而基於分子靶點的個體化分子靶向治療,則成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研究中的熱點,並不斷取得進展。
 
  新靶點湧現 治療手段增多
 
  縱觀近十幾年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可謂是頻繁“出彩”。比如,“易瑞沙”(吉非替尼)、“特羅凱”(厄洛替尼)、國產“凱美納”(埃克替尼)等新藥的問世,不僅標誌著NSCLC的治療步入了新時代,也給人們帶來無數驚喜。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基因,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肺癌基因。而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恰恰屬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能夠阻斷控制着癌細胞的分裂和遷移的EGFR。
 
  然而,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只能選擇性地作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的肺癌細胞,但對 EGFR基因不突變的卻沒有作用。其中,突變型EGFR 最常見於腺癌,大約占肺癌的40%。
 
  “EGFR-TKI的療效依賴於患者的腫瘤細胞是否具有EGFR基因19或21外顯子突變,而且這類患者只占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30%~40%,具有這些基因突變的患者採用EGFR-TKI的有效率可達80%,但不具有這類突變的患者療效甚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副院長、肺內科主任韓寶惠表示,“因此,人們致力於採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探索新的基因突變位點、針對性的靶向治療藥物和療效預測指標。”
 
  而後,研究人員在腺癌細胞中發現了第二種肺癌驅動基因ALK,隨後,針對ALK研發ALK激酶抑制劑“賽可瑞”(克唑替尼)用於存在上述基因重排的NSCLC 患者的治療。I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表明,克唑替尼可延長攜帶ALK 基因突變的患者的生存期。
 
  為了進一步規範和提高我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診治水平。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的支持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石遠凱教授召集國內肺癌領域知名臨床、病理專家,結合自身基因靶點檢測結合靶向藥物臨床試驗的實踐經驗,已於今年制定出“中國EGFR突變和ALK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3版)”。
 
  現在,肺癌的新靶點不斷被發現,如her2等。新的靶向藥物也在開發中,如三代的EGFR-Tkis、二代ALK抑制劑、Mek抑制劑、HSP-90抑制劑等。先找到靶點後再研發藥物,靶向藥物走向臨床的速度超乎想像。
 
  “驅動基因不斷被挖掘,治療手段越來越多,我們對肺癌的治療越來越有信心。”解放軍總醫院腫瘤內一科主任胡毅教授表示,“每年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和歐洲臨床腫瘤協會(ESMO)年會,我們都能看到新的靶向藥物所作臨床研究帶來的驚喜。”
 
  個體化治療 肺癌可能成為慢性病
 
  “從肺癌內科治療來看,化療藥物已進入第四代,療效越來越高,不良反應越來越少。”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肺癌學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教授介紹道,“然而,化療藥物還是有細胞毒性的,仍不被患者接受。因此,靶向藥物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希望。”
 
  據介紹,靶向藥物可針對特定靶點發揮作用,最大限度殺傷腫瘤組織,保護健康的肺組織,使“肺癌成為慢性病的口號”成為現實。
 
  通常慢性病的生存期以年為計算單位,而肺癌患者以前則是以月、周來計算。“靶向治療出現後,有些患者七八年都還活得挺好。”支修益倡導,“只要發現患者肺癌屬於基因突變的,就應該將靶向藥物作為一線治療藥物,這比在化療失敗以後再用靶向藥物會讓患者活得更長。”
 
  而且,晚期肺癌變成慢性病也可能成為現實。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教授表示,隨着靶向藥物療效的證實,新靶點的不断發現、新藥物的不斷研發、優化治療方案的出現,晚期非小細胞癌(NSCICP)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顯著延長。
 
  據美國數據顯示,靶點治療的出現,轉移性晚期肺癌生存率的中位生存期由以往7.4~8.1個月上升為3.5年。約70%的亞裔肺腺癌人群,可通過個體化治療延長無進展生存期與總生存期。
 
  陸舜舉例,比如EGFR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癌患者,使用“一代抑制劑+三代抑制劑靶向藥物+含鉑化療+單藥化療”的方案,總體無進展生存期可達到27~31個月,ALK融合的患者約為26~29個月。
 
  “可以說,肺癌處於慢性疾病的邊緣,未來達到5年生存期成為慢晚期肺癌並不是夢。”陸舜介紹道。
 
  “而且,靶向治療使得晚期肺癌的治療有了真正的改變。”陸舜介紹,“過去是化療再化療,現在是先檢測,後治療,是基於分子檢測後的治療,基於靶向治療的個體化治療。”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施靶向治療前,一定要檢測基因突變。有些人不檢測基因突變就使用靶向藥物是不對的。患者進行基因檢測才能決定是否屬於獲益人群,如果沒有基因突變,靶向治療就不會有什麼效果。”支修益表示。
 
  二線治療也能帶來飛躍
 
  但終究,靶向治療僅可惠及少數肺癌患者,而尋找新的治療靶點仍將成為肺癌防治工作的重點。“即使靶點較為單一,治療也可能很棘手。”支修益說,以原癌基因KRAS為例,它編碼的蛋白涉及細胞增殖。KRAS 突變大約可見於四分之一的腺癌中,但相關的靶向治療到目前為止都歸於失敗。對於非腺癌肺癌患者而言,可供選擇的靶向治療非常有限。
 
  “目前,化療仍為治療肺癌的一線治療手段,在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發展進程中,我相信化療依然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胡毅表示,“化療和靶向藥物的聯合治療才能給患者帶來最大的生存收益。”
 
  而且,任何藥都可能會產生耐藥,靶向藥物也不例外。支修益認為不必擔心。他說:“在醫藥領域隨着科技的進步,化療已經發展到第四代,靶向藥物也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藥物耐藥以後仍然有新的靶向治療藥物可以使用,一線藥物耐藥後可以用二線的靶向藥物。”
 
  支修益認為,靶向治療顛覆了肺癌整個治療理念,讓更多的患者從瀕臨絶境中得以重生,也讓醫生們開始重新認識肺癌,改變了傳統認識肺癌、研究肺癌的思路。(牟一)
 
[責任編輯:陳百惠]
 
 

噁心偏方 吃牛羊糞強身治癌?

 

湖南湘潭縣金石村村民王先生在晾曬剛上山採集回來的羊糞,王先生說這是給他患有婦科疾病的妹妹晾曬的。(CFP)
湖南湘潭縣金石村村民王先生在晾曬剛上山採集回來的羊糞,王先生說這是給他患有婦科疾病的妹妹晾曬的。(CFP)

湖南湘潭縣,村民鄧女士正在服用糞療藥水,稱自己服用2個月後婦科疾病改善了很多。             (CFP)
湖南湘潭縣,村民鄧女士正在服用糞療藥水,稱自己服用2個月後婦科疾病改善了很多。 (CFP)

誤信民間偏方險送命
誤信民間偏方險送命

「糞療法」能治癌?湖南湘潭一農村流傳一帖能治百病的神奇偏方,稱早晚飲用新鮮牛糞、羊糞水,不但可治婦科疾病、皮膚科及骨傷,還能治癌,當地村民對這帖「奇藥」深信不疑。「食糞」引發外界一陣譁然,同時反映農村老一輩因「看病貴、看病難」的現實情況。

一杯杯黑漆漆、濃稠的飲品,竟是由新鮮牛羊糞沖泡成,金石村村民口耳相傳,將新鮮採集的牛糞與羊糞曬乾、烘烤磨成粉,宣稱飲用能強身健體,還能治百病。更有村民「現身說法」,表示10天見效。

 

癌末老婦 傳病情好轉

當地村民至少已有40多人嘗試過「糞療法」,據傳藥方已治好村裡2名罹癌者,更讓村民深信不疑。據了解,這帖偏方最早來自村內得肺癌的77歲老婦馬素群,馬老太太自稱去年1月查出肺癌末期,連服8個月的「糞粉」,至今吃完9罐粉末後,病情大幅好轉。

另一名自稱患有子宮癌的62歲村民胡水蓮,見到偏方管用也跟著嘗試「糞療法」。胡老太太自稱連續飲用牛糞水、羊糞水短短10天,患部就不再疼痛,甚至活動自如、還能上牌桌打麻將。

當地村民在見證「奇蹟」後,也跟著服用偏方,不少人認為「糞療法」還可治婦科疾病、皮膚及骨傷,連沒病的村民都當作「強身」藥方服用。一名李姓女村民介紹「吃法」,稱每日服用2次,一次一勺,服用3個月後婦科疾病就治好了。

本草綱目:蠶糞治眼疾

「糞療法」究竟有無療效?在中醫理論與專書中,確實有動物糞便入藥的記載。《本草綱目》記載動物糞便藥方達51種之多,如蠶糞可治眼疾;「望月砂」即野兔的乾燥糞便,性平味辛,有明目殺蟲功效;「白丁香」為麻雀糞便,能治療疝氣。其他如五靈脂、夜明砂、油蟲珠,皆為糞便入藥實例。古籍《全州志》中更記載,不慎誤食劇毒植物導致中毒的解藥是「以狗屎調水灌治」。

湖南湘潭市中醫醫院院長謝宏讚指出,直接食用牛糞、羊糞粉末主要不衛生,且對消化系統有害。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專家也稱,牛羊糞的藥用價值最多僅有清熱解毒。

奇特療法也反映農村老一輩「看病難」的辛酸。大陸網友認為「藥太貴、醫院收費太高、看不起病惹的禍」、「有錢去醫院,誰會吃這個?」。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101000990-260301

“醫生與病人剖白”分享心路‧陳慧嬌為癌折騰

 《寫給癌症病人》醫生作家,也是馬來亞大學醫學系副教授、腫瘤及癌症放射治療科專科醫生何國煌,以及馬大安寧療護中心專科醫生陳繩明、《我是癌症病人》作者陳慧嬌,在海外書市主舞臺分享“醫生與病人剖白”及新書簽名會。

 

  • 對于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陳慧嬌建議先到私人醫院做檢驗,再到政府醫院進行治療或領取藥物,同時記得要和私人醫院索取檢驗報告。(圖:星洲日報)

陳慧嬌分享她在2011年開始,經歷了流產2次、患癌及動了3次大型手術的痛苦過程。那時她滿心期待懷第二胎,結果意外流產了,經歷痛苦的藥流后,醫生卻宣布她得了侵襲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惡性腫瘤。

好不容易完成治療,她再一次懷孕卻又流產,人流手術還發生手術意外:婦科醫生不慎戳破她的子宮與小腸,導致必須切除20公分穿洞的小腸。切除后,她的痛苦還未結束,后遺症每半年復發一次,她每動一次手術都要把她的一截小腸切去。

“病人不怕死,最怕痛!”

“病人不怕死,最怕痛!”她說,為了減低痛苦,醫生給她注射止痛的嗎啡,卻帶來昏眩嘔吐的副作用;止痛藥也造成胃痛,于是又得加強止痛藥的用量來鎮痛,“每一天的精力被這些痛消耗掉,讓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義。”

因為醫生的疏忽,在她肚皮上留下長達10公分的疤痕,也讓她承受極大的痛苦,而造成疏失的醫生卻不了了之。“醫生一個小疏忽會造成病人終生痛苦,我國必須認真看待醫療疏失的嚴重性。”

作為一名癌症病人,陳慧嬌透露,當醫生宣布她患癌之后,當下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么做,比如採取切片組織檢查,另外了解有什么治療選擇,而不是醫生的指示。

對于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她建議先到私人醫院做檢驗,再到政府醫院進行治療或領取藥物。“記得要和私人醫院索取檢驗報告。”

醫生陳繩明:醫療能夠減低90%痛苦

馬大安寧療護中心專科醫生陳繩明說,醫生雖然能夠通過藥物減低病人在生理上的病痛,但卻沒有辦法減少他們心靈上的悲痛,只能陪伴病人度過困難時刻。

“許多病人不了解醫療其實能夠減低90%的痛苦,他們以為整個治療過程都是痛苦的,因而拒絕獲得治療。”他說,止痛治療與控制癌症是兩回事,不過大部分能夠降低病苦。拒絕治療的第四期病患,也可以通過安寧療護得到藥物降低臨終前的痛苦。

何國煌醫生:抗癌需健康、營養均勻之身

“病人得知自己患癌時通常都是六神無主、彷徨無助,他們可能聽信推銷而買下一堆保健品;或是什么都不吃,只喝蔬果汁;或突然改變自己飲食習慣,完全不吃肉類。”何國煌醫生認為,病人在飲食上不宜改變過大,因為抗癌需要一個健康、營養均勻的身體。

另外,他也強調病人必須了解自己擁有的權利,他們有權咨詢或尋求其他醫生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醫院也不能拒絕病人索取相關的醫療報告。另外,選擇對的治療醫生也非常重要,一個好的醫生會對病人解釋病情及治療方法的選擇。(星洲日報‧大都會)



點看全文: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309159#ixzz3Hlu4zX9x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

写给癌症病人

不同的癌症症状是什么?

有什么治疗方式?

如何治疗方最适当?

治疗可能产生的症状有哪些?

让何国煌医生为你一一解答… … 

Cancer

何国煌医师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让大家对癌症有更多认识,同时也用既科学又兼容并蓄的态度,介绍所有能帮助癌症患者的方法,不论是主流医学擅长的开刀、化疗、放疗,或日渐受到重视的整合医疗,乃至于饮食营养的照顾、运动,和身心灵整体的健康。

作者简介:

何国煌医生

 

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科学士(医药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内外科学士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放射科医学院院士(肿瘤科)

马来亚大学医院副教授、肿瘤及癌症放射治疗科专科医生

2009年荣获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医学创新成就奖

马来西亚肿瘤协会(Malaysian Oncological Society, MOS)理事

“一起抗癌”联盟(Together Against Cancer, TAC)创办人之一

理性思考、冷静判断,在病人眼中是极有耐性和温而儒雅的医者,致力于维护癌症病患的权益。

 

www.dajiang.com.my/ 

————————————————————————————————-
 

我是癌症病人

I_m_patient_2

从怀孕的喜讯成为患癌的噩耗,在生命大转弯的路口,作者如何从恐惧、埋怨到接受,这过程需要多少的磨练与勇气?

 

 

除非你是铁石心肠,否则心情肯定会随著作者渲泄的情绪而起伏。

相信慧娇书写的过程,也是她自我疗伤的过程。

                                                  萧依钊(星洲日报基金会董事)

 

作者简介:

陈慧娇

毕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及新闻所

原来主攻新闻传播,曾是时评人/专栏作者。如今顺着生命的引领,转战医疗线。边摸索着生命真实的意义,边挨着身体的痛,继续当个写故事的人

于2008年荣获拿督黄纪达新闻奖之拿督叶永松报道文学奖优胜奖。

文字作品收录于《关键能力:你的孩子到底该学什么?》(天下杂志出版)及《深山里的召唤》(星洲日报出版),并多次为杂志及报章撰写专栏

 

 

 

部落格

www.dajiang.com.my/

治前列癌易患心病

 

 

 

新藥選擇

 

前列腺癌為第三大香港男性最常見癌症,亦是第五名癌症殺手。近年患者愈來愈多,醫生都會用荷爾蒙療法治療,既可以達到傳統療法效果,亦不用切除睾丸。但一項由瑪麗醫院所做的研究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病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而使用一種新藥,有助減少患心血管病機率逾五成。

 

瑪麗醫院的研究,調查了745名於1998年至2011年接受治療的非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調查平均跟進患者5.3年,當中有31位是用傳統切除睾丸療法,而69位是用荷爾蒙療法。

 

不應忽視心血管病

 

調查發現有60名患者出現各種的心血管問題,如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及缺血性中風,而當中51人是用荷爾蒙療法醫治前列腺癌。

 

調查顯示患者不應忽視荷爾蒙療法對心血管的風險,而且未曾有心血管病史的前列腺癌患者,都會因接受此療法,而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倡患者多作檢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何崑崙表示,荷爾蒙療法一向是用「GnRH促劑」,但最近卻有一種名為「GnRH抗劑」的新藥,可減少用荷爾蒙療法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超過五成,他說:「用呢隻新嘅荷爾蒙療法新藥,係可以減低風險,但其實用新舊藥都會令患者有機會患心血管疾病,所以我哋依家會建議患者多作檢查。」

 

舊藥料不會被淘汰

 

何續指他們會為開始荷爾蒙療法的病人定期監測血壓,如患者不幸有心血管疾病,醫生亦會立即建議用藥,以控制其疾病。

 

「GnRH促劑」和「GnRH抗劑」最大分別是病人打針的次數,舊藥每三個月打一次,新藥則每一個月打一次,費用亦比較高;提到會否以新藥淘汰舊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楊俊業稱,舊藥可給不欲經常打針的病人選擇, 相信舊藥不會就此淘汰。 

 

www.metrohk.com.hk/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