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至70歲須年年驗大便隱血

 癌症基金會明報專欄-癌症全面睇:50至70歲須年年驗大便隱血

問﹕我的大便沒有帶血,是否不用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查大腸?

答﹕現時國際醫學界建議,年齡介乎50至70歲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人士,須每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如大腸內有瘜肉、腫瘤、發炎等異常,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况,並混雜在大便內排出。然而滲血量可能極小,患者很難察覺,但即使大便看來無血,仍不代表沒有問題。大便隱血測試能檢測大便內有沒有肉眼觀察不到的血紅素,因此稱為「隱血」測試。研究指出,每年接受測試,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這檢查可在家中依照指示收集小量的大便樣本,然後交回醫院或診所化驗。

大便異常 或為患癌先兆

問﹕大便帶血,代表我患上大腸癌嗎?

答﹕大便帶血是大腸癌徵狀之一,但也可能是其他腸胃病所引致。早期的大腸癌可能並無任何先兆,但亦有可能出現如大便帶血或附有黏液、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如持續兩周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變得如鉛筆般幼、排便後仍有便意、體重無任何明顯原因而下降、腹部不適、持續感到疲倦或虛弱等病徵。但有不少人對腸道異常狀况並不夠警覺,發現大便帶血時,誤以為是燥熱或痔瘡所致,未有立即求診,有可能會延誤病情。

欲知更多腸胃鏡檢查的知識,香港癌症基金會屬下的黃大仙癌協服務中心,將於7月23日(本周四)舉行「消化道癌症的篩檢、腸胃鏡檢查前後護理」講座,歡迎公眾參加。而腸癌患者及其家屬,亦可參加8月份舉行的「『腸胃之道』消化系統癌新症患者適應系列」工作坊;以及於9月10日舉行的「中醫與癌症之『大腸癌中醫保健』」講座,了解大腸癌患者完成手術或化療之後的中醫調治及保健方法。所有活動費用全免,欲知詳情及其他更多活動,請致電3656 0800查詢。

作者簡介﹕沒有人會孤獨地面對癌症,香港癌症基金會為癌症患者及家屬提供資訊和支援

文/意見提供﹕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

報章:明報副刊專欄


cancer-fund.org/tc/cancer_news_494.html

看似中風晚期肺癌個案

58歲的Stanley從事金融業,身體狀態一直甚「fit」,數月前開始,他經常受頭痛困擾,近日更發現其中一隻眼睛視野收窄,擔心自己中風,急急求醫。檢查之後,竟然發現他所患的是晚期肺癌,更已擴散至腦部,病情甚為危急。

在不少人印象中,肺癌患者都是甚為年長人士,整天躺在床上氣喘吁吁的。其實,在亞洲地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簡稱EGFR,又稱ErbB-1)基因突變是較常見的肺腺癌成因。這類患者一般沒有吸煙習慣,而且年齡不一定十分年長,由30至60歲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相對年輕,肺功能一般較佳,即使出現肺部腫瘤,都未必會導致明顯的氣促症狀,令他們容易忽略病徵,因此大部分個案均是於第四期,即末期才發現患病,增加治療難度。

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治療這類癌症。由於已明瞭其成因,早於約10年前,醫學界已引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針對性地抑制變異的蛋白分子,從而控制腫瘤生長,相對於「有殺錯無放過」的傳統化療藥物,成效更為理想,而且副作用大減。

不過,這類藥物亦有其限制。第一,它只能抑制導致癌變的其中一個受體──EGFR,換句話說,仍有其他同家族的受體ErbB-2、ErbB-3、ErbB-4則未被抑制;第二,治療開展初期,成效可能相當理想,但隨着時間過去,會出現抗藥性,令治療失效。在這個情況下,醫生多數只能改用傳統化療,但化療副作用多。

過去數年間,醫藥界一直研究如何克服這些限制。近期,本港引入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它能夠抑制整個導致癌變的ErbB受體家族,具較廣的抗腫瘤活性療效;另一方面,此藥物與癌細胞突變的受體能永久地結合,換言之,藥物更有效地減少或延緩癌細胞的增生。

正因如此,它是第一款能真正為患者延長整體存活期、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標靶藥物。研究發現,此藥物對適合的病人而言,能延長整體存活期至近3年,明顯減低死亡風險,以晚期肺癌個案而言,此數字令人非常鼓舞。至於服用第一代對抗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而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改用「阿法替尼」,亦可有效控制腫瘤。

當然,對抗癌症的最佳方法是及早發現、治療。肺癌病情不明顯,一向被稱為「沉默的殺手」,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若你或你身邊人持續咳嗽、氣促、咳嗽時胸痛或有其他不明症狀等,都應即時求醫。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夢想‧癌症‧飛行

 

 很多子女獲悉父母患癌時,會趕急安排跟父母旅遊,要求醫生出信證明fit for fly。這個要求看似簡單,但在國際指引中,其實沒有明文批准或禁止癌症病人乘坐飛機。在回答前,醫生需要考慮多方的因素來作決定。

肺癌病人未必不能乘坐飛機,如果肺內腫瘤數目較少或體積較細的話,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要考慮,從科學的角度看,機艙內的含氧量較地面稍低。這個現象我們平常並沒有問題,但對於患有嚴重心肺疾病或氣胸之病人,可能會構成缺氧甚至生命危險。此外,癌症病人的血色素也在考慮之列,如果太低,他們坐飛機時可能需要額外氧氣。長期飛行也會增加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的風險,因此一些剛做完手術的癌症病人也不適宜遠行。最後,病人剛剛進行化療後,因容易發生併發症,如感染或肚瀉等,我們一般會建議病人延遲起行。

面對子女要求,我會盡力協助,讓他們與父母完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盼望我們都珍惜父母健在的光陰。

醫ZONE – 陳林

作者為中文大學腫瘤科副教授

www.am730.com.hk/column-273137

想戒菸改抽雪茄 罹癌風險更高

 

 

抽雪茄跟吸菸一樣傷身!坊間流傳「抽雪茄比吸菸安全,因此想戒菸可以改抽雪茄」,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提醒民眾,雪茄也是菸品,燃燒產物中含有93種致癌物,更容易導致口耳鼻咽喉上呼吸消化道黏膜部位的相關癌症,想戒菸的民眾應避免使用任何菸草製品。

  邱淑媞指出,雪茄發酵過程中會產出高濃度的菸草特異性亞硝胺(tobacco specific nitrosamines, TSNAs),例如NNN、NNK等,具有強烈致癌作用,再加上雪茄的濾孔比一般紙菸來的少,導致燃燒不完全,所產出的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濃度,比起一般菸品來的高。

  很多民眾誤以為雪茄只要抽「空菸」,把煙霧含在口中不吸入肺部,就比吸菸安全。邱淑媞表示,雪茄煙會使口腔及鼻腔黏膜快速吸收尼古丁,長期抽雪茄反而更容易引發口腔、舌、咽喉及食道等不容易發現及治療的癌症。

  根據Chang等人2015年刊載於美國生物醫學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顯示,抽雪茄者比從未吸菸者罹癌致死率高,且抽的支數越多,把雪茄煙霧吸入得越深,風險也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未吸入雪茄煙霧,罹患口耳鼻咽喉上呼吸消化道黏膜部位的相關癌症致死率,仍然高於從未吸菸者。

  至於抽雪茄造成高濃度的致癌物質殘留方面,根據Chen等人2014年刊載於美國「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指標及預防」期刊的研究,發現過去5天有吸一支以上雪茄者,尿液樣本的致癌物質──亞硝胺濃度是非吸菸者的19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更高達191倍。

  另抽雪茄者的血清樣本中,尼古丁殘留物──可替寧是非吸菸者的92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者,更飆高至1515倍。

  邱淑媞提到,長久以來,抽雪茄給人時尚與高社經地位的刻板印象,卻疏忽了對健康的危害。她呼籲民眾,抽雪茄不但對戒菸沒有幫助,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故為了自己的健康,請拒絕所有菸品。



如何解讀治癌資訊

 

某雜誌報道:「最新研究顯示,患有X癌病人,手術後立即接受新藥 ABC,復發風險減少兩成(20%)…」

你不覺得奇怪的嗎? 假設病人的X癌復發率是10%,使用新藥後復發率減少兩成,用簡單減法:10%減去20% = -10%,豈不是復發機會比「零」復發還要少?

你被那些統計學名詞誤導了!這些公開資訊常引用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而非真正復發率差(absolute difference)。以上例作解釋:假設不使用新藥的癌病復發率是10%,而使用後的復發率是8%,差幅便是前述的所謂「減少兩成風險」(10%-8%)/ 10% = 20%。但真正差異其實是由10% – 8% = 2%,即一百個這樣早期的病人都採用ABC新藥的話,只有兩個病人得益(減少了復發),其餘九十八個是無分別的(即是「白做」)。

同樣,早前一項末期胰臟癌化療研究,病人若同時使用某標靶藥,一年生存率由17%提升至23%,傳媒便會報道為增加三成五 = (23%-17%) / 17%,但整體中位生存期其實只是由5.91個月提升至6.24個月。這十天的差別得益屬重大突破,還是只在統計學上成立,在臨牀角度上毫無意義(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clinically not significant)?當中出現極大爭議。

那麼,假若病人認為減少2%復發也是值得的,又應否「立即」採用ABC藥呢? 當然不是!我們還需看最終的臨牀得益(clinical benefit)指標:最終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即病人會否因此活得更長。例如:

‧ 雖然ABC藥能減少復發,但若其毒性太猛,更多人捱不住副作用而致死,病人的存活得益便會化為烏有。
‧ 若該治療在癌病復發後才使用,也能長期有效控制病情的話,那麼是否「立即」使用該藥,也不會影響病人的最後生存機會?
‧ 病人若本身已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或太年老,便可能在癌病復發前,因其他病提早過身。

另外,我們還需留意研究的跟進年期。不少新藥需經長期跟進,才可確定其真正療效及長遠副作用。這些日常接觸的治癌資訊,來到實際臨牀應用,牽涉許多複雜的專業考慮,一般患者根本難以明白。病人此時應以專科醫生的分析為依歸,切勿本末倒置。

(細說癌症系列之八)
黃志成,臨牀腫瘤科醫生。 自幼喜愛探求世間各種知識,做事三心兩意(真心、愛心、同理心;會意和留意),堅信成功抗癌,需包括專業的治療、健康的心靈,及至親的愛。([email protected])

 

www.mingpaocanada.com/healthnet/content.php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死因統計結果-01

全球癌症病患增加快速,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02/04世界癌症日發表預測報告,指出未來20年癌症新發案例,將從2012年的每年1,400萬例增加到每年2,200萬例,增加幅度達57%!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14/06/25公布的102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32年佔據台灣死亡原因第一位。102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44,791人,比前一年增加1,126人 [1]。另依據台灣國民健康局2014/04/15出爐的報告,2011年國內癌症新發人數較2010年增加2,033人。

自2010年之後,國內每年新增罹癌人口已超過九萬人,接受積極抗癌治療者約50萬人,而病情進展至末期階段者約4萬3千多人[2]。換言之,即便台灣有號稱全世界最好的健保,每年國人發生癌症或死於癌症的人數,仍年年遞增;無怪乎坊間盛傳各式各樣的非正統療法,從生機飲食、保健食品,到所謂各種自然免疫療法:營養免疫療法、運動免疫療法、精神免疫療法等等。這些充其量只能算是預防癌症的方法,卻被有心人士強調可以治療癌症,反映出當前有太多癌症無法治癒的事實。

然而,在全球日益擴大的癌症死亡陰影中,未必完全見不到一線曙光。甫被全球權威Science雜誌選為2013年度科學突破之最的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 [3],兩位先驅:美國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與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更在2014年9月獲頒第一屆「唐獎」的生技醫藥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卓越貢獻。由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先生捐助成立的「唐獎」,獎金比諾貝爾獎還要高,是目前全世界獎金最高的學術獎[4]。

艾利森本庶佑博士

 [圖一:(左)艾利森博士、(右)本庶佑博士。Retrieved From:http://Www.Tang-Prize.Org/Publish.Aspx?CNID=236 ]

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淋巴球、免疫球蛋白(=抗體)等等,是人體內對抗細菌、病毒等入侵者的重要防線。長久以來,科學家與大眾一樣夢想著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癌細胞,但一百多年來卻一直無法成功應用在人體上,到199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放棄了這個想法;但艾利森博士沒有放棄。

癌症免疫療法─CTLA-4抗體

1987年Nature雜誌上有篇短文(Letter),法國學者Brunet J.F.無意間發現小鼠的活化T淋巴球表面,有個未曾被人發現的接受體,與胞毒型T淋巴球的細胞毒殺作用調節有關;這個受體被命名為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 (CTLA-4) [5]。Brunet團隊並未將新發現與癌症做任何聯想,但他們的文章卻啟發了半個地球外的艾利森博士。

艾利森的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於1996年在Science雜誌發表,注射CTLA-4抗體將T淋巴球表面的CTLA-4阻斷,可成功縮小在小鼠身上的惡性腫瘤[6]。雖然動物實驗成功,印證了調控免疫系統確實可以治療癌症,但由於過去癌症免疫療法失敗的經驗,沒有任何大藥廠願意投資將CTLA-4抗體變成上市藥品;這個重責大任,最後落在一家1991年上市時,資本額約1千多萬美元的公司Medarex。然而,就在CTLA-4抗體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即將發表之前,2009年美國大藥廠必治妥施貴寶公司,以超過20億美元併購了位於紐澤西的Medarex [3]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02

以Ipilimumab為學名的CTLA-4抗體,進行兩個重要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由於這兩個重要的試驗成果,美國FDA已經於2011年3月份核准以YERVOY™為商品名的Ipilimumab,使用於無法手術或已經轉移的黑色素瘤病人。YERVOY™市場潛力之大,光2013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9.6億美元;JP Morgan還預期2018-2020時,YERVOY™的全球營收將達到每年15億美元!目前在台灣已上市但未納入健保。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01

然而Medarex公司的遠見可不僅止於YERVOY™ (Ipilimumab)而已。所有動物細胞幾乎都有其生命週期,而許多細胞死亡前,細胞內的遺傳物質與蛋白質的產量不減反增,暗示細胞內有某個控制細胞走向凋亡的基因被啟動了。

癌症免疫療法 ─ PD-1抗體

故事要從太平洋彼岸的日本說起,本庶佑博士於1992年發表論文,報告他的團隊分離出一個全新未為人知的PD-1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1),與許多細胞死亡的共同過程有關:當T淋巴球循計畫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時,細胞內的PD-1基因的表現會增加[9]

1999年本庶佑博士京都大學的同事Nishimura H.研究,將PD-1基因剔除的小鼠,由於免疫系統過度旺盛,會攻擊正常組織,產生類似紅斑性狼瘡的自體免疫疾病[10];因而發現證實PD-1能抑制、平衡免疫系統。雖然本庶佑博士在1992年就發現PD-1基因,以及活化後T淋巴球表面的PD-1蛋白質,但從沒人將PD-1與治療癌症聯想到一起。

直到另一位京都大學的學者Iwai Y.,先是在2002年發現,阻斷PD-1蛋白質與接受器(Ligand)PD-L1的結合,能抑制小鼠的骨髓瘤[11];再於2004年證實,剔除PD-1基因的小鼠,能抑制黑色素瘤轉移擴散到肝臟[12]

T細胞-01

T細胞-02

 [圖二:(上)CTLA-4與PD-1抑制T淋巴球、(下)利用PD-1抗體治療癌症的原理。[13]

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位學者將京都大學的PD-1研究成果,告知了Medarex公司的某主管…;2005/05/09,日本的小野製藥(Ono Pharmaceutical)與Medarex公司,針對使用PD-1抗體治療癌症的用途,共同在美國提出專利申請;並在2006/08/01通過美國FDA核可,展開人體試驗。

2010年公布的兩個第一期臨床試驗發現,PD-1抗體對於嚴重黑色素瘤與腎細胞癌效果卓越,對非小細胞性肺癌也有出乎意外的療效。在此之後,以Nivolumab為學名的PD-1抗體,針對嚴重黑色素瘤患者,進行了第三期臨床試驗;但由於療效太過顯著,第一年的存活率達到73%,試驗已於2014年提前結束。

小野製藥在2014/07/04宣布,以OPDIVO®為商品名的Nivolumab,已在日本獲得全球第一張生產與銷售藥證,准許用於無法以切除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就合約內容約定,在日本、韓國、台灣之權利歸小野製藥,其他全球各地生產銷售Nivolumab的權利,都歸Medarex→必治妥施貴寶公司所有;預計於2015年就能在美國獲得批准生產上市。

 CTLA-4抗體 : Ipilimumab V.S. PD-1抗體 : Nivolumab

單就治療嚴重黑色素瘤而言,PD-1抗體OPDIVO® (Nivolumab)的效果,看起來比CTLA-4抗體YERVOY™ (Ipilimumab)還要好;然而兩者之間真正的差別在於,PD-1的分布比CTLA-4更廣,包括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調節型T淋巴球等等;因此,OPDIVO® (Nivolumab)不只作用在T淋巴球而已,也會連同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調節型T淋巴球等等,一同對抗腫瘤。另一方面,目前已知許多種癌細胞都會表現PD-1接受器PD-L1、PD-L2,作為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攻擊的機制。換句話說,與CTLA-4抗體Ipilimumab的適用範圍相比,PD-1抗體Nivolumab可以治療的癌症種類,簡直多到不勝枚舉;目前在全球進行的Nivolumab臨床試驗,治療目標包括非小細胞型肺癌、腎細胞癌、頭頸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卵巢癌等等,有單獨使用Nivolumab、也有併用其他治療方法的,林林總總超過五十項臨床試驗!以至於全球分析師對於OPDIVO® (Nivolumab)的銷售前景一致看好:多數認為在未來銷售高峰期可達每年50億美元,甚至有MorningStar分析師認為在最高峰可達一年100億美元!

癌症免疫療法的神話已實現?

免疫癌症療法的浪潮,在全球正方興未艾;然而卻也不是毫無缺點。例如:在Nivolumab第二期臨床試驗中,有14%受試者出現較嚴重的Grade 3-4藥物副作用,甚至有三位患者死於免疫反應相關的肺病變。 也有其他專家認為Ipilimumab 或Nivolumab在臨床試驗中對癌症的整體治癒率還是太低,病患的長期存活率不明;但是YERVOY™ (Ipilimumab)一個療程的費用就高達12萬美元,所費不貲。但無論如何,YERVOY™ (Ipilimumab)與OPDIVO® (Nivolumab)為癌症治療開啟了全新的視野:第一次以患者的免疫細胞為治療對象,而不是癌細胞。此外,在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與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的「唐獎」得獎感想中,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人類對抗死神癌症的戰役可以說才剛剛開始,更新更好的治療永遠都派得上用場;當然也要負擔得起才行。


 References:

[1] 10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2014/06/25). 台灣衛生福利部.
[2] 癌症海嘯來勢洶洶,癌症時鐘再度快轉. (2014/04/15). 台灣國民健康局.

[3] Couzin-Frankel J.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3.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2013 Dec 20; 342(6165):1432-3.
[4] 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 (2014/09/18). 唐獎基金會. Available at: http://www.tang-prize.org/Publish.aspx?CNID=236
[5] Brunet JF, Denizot F, Luciani MF,et al. A new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CTLA-4. Nature. 1987 Jul 16-22; 328(6127): 267-70.
[6] Leach DR1, Krummel MF, Allison JP. 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CTLA-4 blockade. Science. 1996 Mar 22;271(5256):1734-6.
[7] Hodi FS, O’Day SJ, McDermott DF,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with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0; 363:711-723.
[8] Robert C, Thomas L, Bondarenko I, et al. Ipilimumab plus dacarbazine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1; 364:2517-2526.
[9] Ishida Y, Agata Y, Shibahara K, Honjo T. Induced expression of PD-1 , a novel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up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EMBO J. 1992 Nov;11(11):3887-95.
[10] Nishimura H, Nose M, Hiai H, Minato N, Honjo T. Development of lupus-like autoimmune diseases by disruption of the PD-1 gene encoding an ITIM motif-carrying immunoreceptor. Immunity. 1999 Aug;11(2):141-51.
[11] Iwai Y, Ishida M, Tanaka Y, et al. Involvement of PD-L1 on tumor cells in the escape from host immune system and tumor immunotherapy by PD-L1 blockad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Sep 17;99(19):12293-7. Epub 2002 Sep 6.
[12] Iwai Y, Terawaki S, Honjo T. PD-1 blockade inhibits hematogenous spread of poorly immunogenic tumor cells by enhanced recruitment of effector T cells. Int Immunol. 2005 Feb;17(2):133-44. Epub 2004 Dec 20.
[13] 本庶佑博士. 抗PD-1抗體之癌症治療基礎及臨床應用. (2013/09/23-24). 2013台日科技高峰論壇-轉譯醫學與生技產業發展. Available at: http://www.tnst.org.tw]



轉貼文章: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 StockFeel 股感知識庫 http://www.stockfeel.com.tw/%e6%8f%90%e5%8d%87%e5%85%8d%e7%96%ab%e5%8a%9b%e6%b2%bb%e7%99%82%e7%99%8c%e7%97%87%e7%9a%84%e7%be%8e%e5%a4%a2%e6%88%90%e7%9c%9f%e4%ba%86%e5%97%8e/#ixzz3fLMyaw00

编者的話(44) : 我們都是同路人Youth Fighter

 某天在港鐵車廂中看到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的宣傳海報, 勾起了我們曾製作網台節目的回憶, 已經是20143月的往事了隔了數天朋友A 也向我推介這個計劃, 一直以來我們的發展方針也是透過 social media 向公衆推廣正確的健康訊息,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接觸更多群衆, 問題是下半年我們的工作日程已經密不透風, 縱使我再有魄力也不可能承接這項目, 如何才能捕捉這樣的一個機會呢?

 

 

 

Youth fighter, 我們在facebook其中一個群組, 以年輕癌症患者為骨幹, 正好藉此機會讓他們一展所長.

 

Youth fighter的始作俑者, 核心成員 Terence Chan. 一個富有演藝细胞且執行力十分強的年青人, 第一個我想到非常適合擔綱節目主持的人選.
他和我一樣也是十分年輕時確診鼻咽癌, 或者是這原因我比較留意他. 當我告訴他打算申請這計劃的時候, 他不用一個星期就草擬好十三集節目内容並填寫好投標書的煩瑣文件, 這可是了不起的工作效率對不對? 當然, 這一點是一定要讚賞的. 但更重要的, 他讓我看到一團追求夢想的火, 看到他的計劃書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 如果這樣誠意十足的計劃書也要落選, 我必然要自行製作在社交平台上播放.

 

 

( 左起 : Contance , Katy, Terence ) 

 

有了計劃的统籌 Terence, 我們開始组織節目班底, 由主特, 選稿, 資料搜集至到製作技術人員, 秉承癌症資訊網一直的理念, 我們四出尋找同路人負責不同的崗位, 例如這一系列節目的兩位女主持, Constance Cheng Katy Tong.

 

 

Constance鄭凱尹可能是我們會員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小明星. 只需要在網上搜尋一下就會發現, 香港的主流媒體也曾和她做過各式各樣的訪問.

( 今年的書展也有她的新書發佈 : 有一種禮物叫痛苦如果想一睹她的風采, 可於19/7/2015星期日下午3:00 – 3:45pm到書展會塲, 大衆書局展台( IC-D02, IC-D16 ) 找她簽名.  )

 

找她做節目主持是最適合不過, 然已她的個性温婉言談也十分斯文, 與跳脱的 Terence 未必有足夠的火花, 加入活潑開朗 Katy 正好填補了兩者之間的空隙.

 

Katy 是淋巴癌患者, 完成了所有療程接近一年. 目前仍然在生, 家庭, 感情和工作等問題之間尋找出路與平行, 是非常典型的年青癌症患者個案.

縱使樂觀如她, 也和許多人一樣對前路充滿疑問, 是否一場疾病的風暴就將我們一生摧毁? 當然不是, 但我們應該懷著怎樣的心情重新踏入社會? 重投職場? 如何再一次建立親友的關係? 伴侣之間由身至心的親蜜如何維繫 ? 她在我們群组 Youth fighter 當中得到什麽? 這一連串的問題將會在一連十三集的 我們都是同路人Youth Fighter 節目内和嘉賓及聽衆一起探討.

 

 

 

 

8,90後的年青人經常被投訴唔投入,無熱誠,自以為是,諸多藉口等等.

在這次的製作過程當中, 我們開過無數會議,資料搜集,嘉賓邀請,錄音,訪問,技巧訓練,軟,硬件設定,後期製作, 大家的投入和付出,用實際行動説服我, 你們是做得到的.

 

香港電台數碼31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index.php?c=dab31


我們都是同路人youth fighter將於
714晚上8-9時播出.

编輯( 10-7-2015 )

【婦科癌症與運動的關係和啟思 】專題講座

【婦科癌症與運動的關係和啟思認識卵巢、子宮內膜及子宮頸癌的風險、探測和預防、治療和最新發展】專題講座
日期: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下午2:30-4:00 (下午2:00開始登記)
地點: 醫院管理局大樓 閣樓 演講廳 (九龍亞皆老街147B)
公眾人士報名
護士報名
 

 

 

肝癌大解密專題健康講座

 

 由癌症資訊網、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香港醫護聯盟主辦及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在七月廿九日晚舉辦的肝癌健康講座,邀得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總監潘冬平教授及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謝耀昌講解肝癌治療新趨勢。

 

肝癌是中國第二常見癌症、香港第三號癌症殺手,2012年有1790個肝癌新病例,而死亡病例達1505個,當中男女病患比例為4:1。近年的年輕患者數字有上升趨勢,且患者愈年輕,預後愈惡劣。美國肝病學會建議高危人士接受定期檢查,包括逾四十歲的亞洲男性、逾五十歲的亞洲女性、乙型肝炎帶菌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及肝硬化患者,每半年一次進行血液甲胎蛋白和肝臟超聲波檢查,有助及早發現肝癌,增加治癒機會。

 

  

( 潘冬平教授 )

謝耀昌醫生 )

 

肝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酒精、膽管閉塞、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引起的肝硬化,而乙、丙型肝炎患者即使沒出現肝硬化,亦有機會直接患上肝癌。此外,過期花生和發霉食物產生的黃曲霉毒素亦是引致肝癌的風險因素之一。肝癌患者病發初期並無任何徵兆,不少人發現肝癌症狀時,如上腹痛、肚脹、皮膚和眼白呈微黃等,腫瘤早已發展至中、晚期,無法根治。

 

肝癌首選的治療方案是以手術切除腫瘤,而以腹腔鏡切除腫瘤,失血和住院時間皆較少。進行手術切除的大前提是肝功能良好,唯八成肝癌患者皆伴有肝硬化,令肝功能衰退,加上肝癌侵略性高,腫瘤能迅速生長,令肝癌治療遇上重大挑戰。

 

若未能進行手術,病患亦可選擇以經肝動脈栓塞化療、酒精注射、射頻消融術等安全方案代替手術,最新治療方案包括經肝動脈放射性栓塞和體外放射治療。萬一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系統如肺部、骨骼,亦可考慮標靶治療和化療方案。

 

 

謝耀昌醫生指,以往醫生未必鼓勵逾七十歲患者接受治療,擔心其身體狀況難抵治療的副作用,但標靶藥物如索拉菲尼(Sorafenib)的出現令肝癌治療變得進取,因其副作用較少,令存活率大有改善,成為年長病患的新選擇。

 

過往進行放射治療時,腫瘤會隨呼吸移動,令電療位置不夠精準,現時的腫瘤定位科技則能解決此問題,透過電腦軟件配置、實時影像指導和病人呼吸上的配合,確保治療精準,避免波及附近組織。

 

潘冬平教授指出,肝切除手術期間進行輸血會抑壓免疫系統,增加復發機會,因此近年主張「零輸血」肝切除手術。而肝癌5年存活率提升的主因包括減少於手術期間輸血,還有定期檢查,及早發現肝癌。

 

多發性肝癌可以手術配合消融治療,因消融治療打擊局部腫瘤功效顯著。過往的射頻消融適合直徑少於5cm的腫瘤,而最新的微波消融則適合直徑大於5cm的腫瘤,手術死亡率少於1%

,癌症復發率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