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話(45) : 序, 有一種禮物叫痛苦

 


成功抗癌依靠的不單只是醫藥, 家人的照料關懷, 朋輩之間的相互扶持是十分重要的。

 

我認識的 constance 是幸福的。
她擁有完整的親友團隊 ; 從小就伴隨著她一起成長的可愛小狗妹妹” ; 一直對她不離不棄的男朋友 Nicolas; 他們一起結集成強大的後援支持著她撐下去。

 

她與生俱來有著陽光燦爛的笑容, 平易近人的溫婉個性, 她的觀眾緣有多強大, 可以從她的社交平台中看到, 平常一句閒話就有無數的追隨者和應。

 

羨慕?

看來是完美無瑕的。如果要得到這一切的代價是患上癌症? 是一種糾纏不休再三復發的惡性腫瘤呢? 人生中有太多我們不能預計的錯配。但冥冥之中總會有它的安排和計劃。

Constance 的人生旅程也許存在著一份使命。在歡愉與折騰之間交織出一首動聽的樂章, 她是屬於舞台上的表演者, 她的出現, 總會在某時某刻影響著你, 我的生命, 讓我們重新審視今日的生活狀況。

讀畢此書, 我們並不可能當下昇華至堅強, 就有勇氣面對逆境。但最少會讓我們知道,人往往在困難之中才能看得清楚, 才能認清什麼是好, 什麼才是需要珍惜的。

 

多謝Constance 與我們分享她的豐盛人生。

 

Alan Ng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

 

P.S : 有一種禮物叫痛苦, 現已於各大書局發售.

亂戒口反拖垮身體 癌患者儲彈藥增抵抗力

 

  • 癌症患者飲食需知。” alt=”伊利沙白醫院團隊推出新食譜,指導癌症患者飲食需知。” style=”margin: auto; padding: 0px; border: 0px; height: 250px; display: block;” />

    伊利沙白醫院團隊推出新食譜,指導癌症患者飲食需知。



本港很多癌症患者均擔憂自己飲食問題,容易聽信民間傳言,以為營養豐富的食物反會滋養癌細胞,因此戒食雞、牛及蛋,但這些傳言缺乏科學根據,若長期戒食反會加劇營養不良機會,影響治療成效。有營養師指出,患者必須有均衡飲食,才能增加「彈藥」抵抗癌症。

有研究發現,六成至八成癌症患者在治療及康復期間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九龍中醫院聯網營養部聯網經理鄭家燕(圖左)表示,原因除了患者情緒影響,治療期間常見的噁心、口腔潰瘍或吞咽困難等副作用導致胃口下降,還有患者不恰當的戒口。有些患者更採取飢餓療法,妄想餓死癌細胞,但偏偏先拖垮自己身體,她說,患者應該抱住與癌共存的心態,強化自己身體才有力對抗。

她續說,治療及康復期間需要有均衡飲食,攝取高熱量、高蛋白質、礦物質及維他命的食物,補充足夠營養以彌補治療帶來的損耗,增強身體抵抗力,但免疫力低時,不可吃生食,以免病菌感染。她不建議患者戒口,除非有特殊情況,例如與某些藥物有相沖,若有必要戒口,也應選擇其他營養相近的替代品作為補充。

明明在2012年發現自己患上乳癌,接受化療期間,牙肉腫痛沒胃口,當時完全不知道應該吃甚麼,每天都只喝湯粥,體重下降了6至8磅。後來參考健康食譜,補充蝦、蛋、雞胸肉及營養奶等高蛋白質食物,去年接受第二次化療後,體重只下降了4磅。她說知道怎麼飲食後,人會比較開心,和家人關係也不再因飲食發生矛盾。

鄭家燕建議患者家人可嘗試給病人製作不同食物,因為化療會影響味覺,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吃甚麼,家人可以參考簡單且分量較少的健康食譜,少食多餐,給患者提供充足營養。伊利沙白醫院將出版《煮出幸福味道》增訂版,給癌症患者提供健康簡單美味的食譜,不僅更新了食譜,在內容上增加了對照顧癌症病人的知識和心得。
 

「免疫治療」治癌 五年內或取代化療

( 網络圖片 )

 癌症治療對身體帶來嚴重副作用,醫學界早於三十年前開始研究以自身的免疫系统對抗腫瘤,近年終有證據顯示「免疫治療」能重新啟動身體內免疫系統對付腫瘤,擊退癌細胞的效果顯著,有百分之五患者的腫瘤完全消失,其副作用亦遠較化療輕微。美國臨牀腫瘤學會本年會議指免疫治療有望於五年內取代化療,成為癌症患者的新選擇。

  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解釋,人體免疫系統成分之一「T細胞」負責攻擊異常細胞,其PD-1機制專責辨別好與壞的細胞,一旦發現壞細胞,便會通知T細胞展開攻擊,但癌細胞特別聰明,懂得以PD-L1抗原擾亂PD-1,「易容」令T細胞誤以為它是正常細胞,而免疫治療即是利用「抗PD-1藥物」,阻止PD-L1蒙蔽PD-1,如一塊「照妖鏡」喚醒T細胞攻擊癌細胞。

  國際多間研究中心今年初步公布一期研究,將免疫治療抗PD-1藥物在四十二名晚期肝癌患者,包括十三名港人身上使用,六名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另兩人的腫瘤更完全消失。

  潘醫生指,化療和標靶藥治療絕少情況下能令腫瘤完全消失,但免疫治療則有百分五機會,令人鼓舞。

  肝癌標靶藥索拉菲尼有效縮小腫瘤的機會率約百分之三,不能令腫瘤完全消失,患者一年存活率僅四成。相比下,接受免疫治療的大部分患者,於三個月內已有明顯反應,且反應在停藥物後仍長時間持續。潘醫生相信,它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抗癌,可適時自行調節,因此抗藥性問題較化療和標靶藥為低。另有四成八、即廿名患者病情穩定,一年總存活率達六成二。

  針對化療嚴重的副作用達五成五,抗PD-1藥物的嚴重副作用僅百分之七,多是皮膚或腸胃敏感。

  六十八歲的肝癌末期患者馬先生,二○一二年確診患晚期肝癌,最初以標靶藥和化療控制病情,上年底腫瘤擴散到肺部和盤骨,至今年五月改試抗PD-1免疫治療,注射三個療程後,血液內肝癌指標甲胎蛋白由二千六度大降至二百三十度,其肝部和淋巴腫瘤明顯縮小,肺部腫瘤更消失。馬先生稱,接受注射首數天感疲累,但沒嚴重副作用。潘醫生認為,個案顯示免疫治療對肝癌有良好作用,在實際應用上尚需一個大型對比研究去驗證,但相信會出現突破。

(星島日報報道)  hk.news.yahoo.com/%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6%B2%BB%E7%99%8C-%E4%BA%94%E5%B9%B4%E5%85%A7%E6%88%96%E5%8F%96%E4%BB%A3%E5%8C%96%E7%99%82-215515550.html

 

前列腺癌高危族群與症狀

 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最常患上的癌症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於香港,大概每30名男性就有1位可能會患上前列腺癌。根據香港醫管局轄下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2年度,全港的前列腺癌新症個案有1,600多個,而十年前全年只有900多個新症,以數字計短短十年間已上升接近8

 

年紀愈大風險愈高,有家族病史屬高危族

 

年紀增長是患上前列腺癌的最大因素,一般男士年紀愈大,患上前列腺癌的機會就愈。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家族病史,如果父親或兄弟曾經患有前列腺癌,自己患病的風險亦会增加兩至三倍此外,不同人種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亦有所不同,其中黑種人患病機會最高、其次是白種人,黃種人相對患病風險較低。在美國大約每6名男性就有1位可能會患上前列腺癌。別以為黃種人可以掉以輕心,因為亞洲多國都發現患前列腺癌的數目於近年不斷遞增,情況絕對不容忽視。

 

症狀類同較易忽略 

 

前列腺癌初期病徵不明顯,但由於前列腺位於膀胱以下圍繞尿道,如果前列腺有不正常的腫瘤生長,也可以擠壓泌尿系統而產生連串小便問題,例如小便困難、尿流緩慢或不暢順、小便頻繁而尿量不多,嚴重者可能小便帶血。不過上文都提到,前列腺癌患者多數是上了年紀的男性,而年長男性大部分會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肥大及增生,其症狀與患上前列腺癌相似,所以病人對自己患上前列腺癌的警覺性一般較低。有部份病人因為腰背部位置如脊骨及盆骨疼痛而來求診,一旦有此情況可能腫瘤已經轉移到骨,屬於晚期病症。故此,市民應多加留意身體變化,盡早發現相關病變。疾病能越早發現,治療便越有把握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细説乳癌專題健康講座

 

癌症資訊網、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八月十二日晚舉辦的<細說乳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放射科專科醫生楊國偉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講解乳癌的診斷及治療。

 

乳癌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2012年有3508個新病例,每十七名婦女就有一名患上乳癌。本港近年的乳癌發病率升幅顯著,但死亡率則維持在相若水平,這與進行普檢和藥物進步有關。

 

乳癌的風險因素除了隨年紀愈大而提高,近親(如︰母親、姊妹或女兒)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初經發生在12歲前或更年期出現在55歲後;沒有生育或35歲後才開始生育;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吸煙、嗜酒、運動不足;遺傳了BRCA1BRCA2基因變異等人士,亦較易患上乳癌。

 

根據調查顯,乳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100%,但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22%;經由例行乳房健康檢查發現的乳癌腫瘤一般較細,期數也較早;若及早發現,較容易醫治,需要接受全乳切除和化療的機會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但楊國偉醫生表示,本港乳癌患者只有一成多經由例行檢查發現乳癌,八成多人都是無意中摸到乳房腫塊才察覺病徵。

 

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女性應「三管齊下」,進行「自我檢查」、「臨床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以保障乳房健康。楊醫生解釋,單用一個檢查方法不夠全面,所以要以三種方法進行檢查。

 

20歲或以上的女性應每月進行一次「自我檢查」,以熟悉乳房外貌,並留意乳房有沒有任何異常變化;至於醫護人員進行之「臨床檢查」,20-34歲女性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35-39歲女性至少每兩至三年一次、40歲或以上女性則每兩年一次;同時40歲或以上女性亦要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拍攝乳房組織,偵測微鈣化的轉變和早期病變。

 

楊國偉醫生表示,若要進一步診斷乳癌,醫生會安排「乳房X光造影檢查」、「超聲波掃瞄」、以至「活組織檢驗」。另外,「3D乳房X光造影檢查」更便於邊緣(margin) 分析,幫助顯示結構,更容易發現病變,癌症檢出率可增加40%,而且更加舒適。他又提醒,「如果之前有做過乳房X光造影,記得帶來比較;如有任何乳房症狀或問題,亦要記得向技術員描述!」

 

乳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局部性及全身性治療。張寬耀醫生指,醫生一般會同時使用局部性及全身性治療治療乳癌。至於屬局部治療的腫瘤切除手術,切除範圍會取決於腫瘤大小、性質和擴散程度。若腫瘤較小及在乳房外圍,可用乳房保留手術將乳房的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多會輔以另一局部性治療放射治療(即電療)醫治;但腫瘤較大,或不同位置都有癌細胞,並已影響皮膚,則要進行全乳切除。至於全身性治療則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

 

 

張寬耀醫生又指,乳癌病人須定期覆診,如出現持續性的骨痛、氣促、肢體麻痺無力等不適,應立即告訴醫生。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後,要避免搬動重物,以免手臂再受損傷,影響復原進度;但要做簡單運動,以保持肩關節靈活及減少水腫。

 

 

癌的啟示:初經年紀愈細 乳癌風險愈高

( 網络圖片 )

 女性賀爾蒙的變化,與癌症有着重大的關係。


婦女患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素,與體內雌激素水平有關。第一次月經出現的年齡愈小,即乳腺組織暴露於高水平雌激素的年數愈多,風險愈高。同樣,更年期較遲出現的婦女,由於乳腺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也隨而增加。絕經後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 (通常是為了減輕潮熱等症狀)的婦女,她們患某些癌症如乳癌的風險會增加。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結合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藥,以及結合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賀爾蒙補充療法都對人類有致癌性。若干研究已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藥可輕微和短暫地增加患乳癌的風險。然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卻可長期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風險。

運動可平衡賀爾蒙分泌

然而,女士若首次懷孕是足月並發生在較年輕的時候,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會下降,這可能由於乳腺上皮細胞分化增加而變成熟的原故。而生育小孩的數目以及為期一年的餵哺嬰孩,同樣可降低這種風險。亦有研究發現運動可控制賀爾蒙分泌的平衡,有助減低患乳癌等風險。

香港防癌會將於8月1日(六)下午2:30假醫管局大樓舉辦婦科癌講座,由專科醫生講解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徵狀及治療,並有物理治療師分享運動防癌的益處。費用全免,查詢及報名請電39213831。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

 

 

腰痛變癌症 : 多發性骨髓瘤

 腰背痛對忙碌的都市人來說,可能只是平常事。然而,這種現象的背後有時可能隱藏著一種嚴重的血液疾病——多發性骨髓瘤。

從事銀行工作的陳先生,剛滿五十五歲,閒時喜歡打高球。一天清早起床發現腰背十分疼痛,以為是運動拉傷,遂往求醫。經X光及血液檢查後,發現他的免疫球蛋白異常地升高,X光更顯示其腰椎骨頭被侵蝕,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孔。經血液專科醫生跟進後,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需要立刻接受治療。

所謂的「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這種惡性骨髓漿細胞會對患者全身骨骼造成破壞,所以很多病人會出現骨痛、骨折的症狀。此外,也會造成腎衰竭及貧血等症狀。病因目前仍不明確,患者多為長者,但是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尤以男性居多。

「多發性骨髓瘤」現時臨床治療是可透過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其控制效果非常理想。如患者身體狀況良好,醫生多會考慮替病人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以穩定病情。及後再進行第三步的藥物治療。

上文提及的陳先生幸好及早發現此病,加上身體一向健壯,為人樂觀,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後,積極面對並立即接受治療,更於今年農曆年期間接受自體骨髓移植,現在康復情況理想。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如何減低鉛的吸收?

 如何減低鉛的吸收?

 

 

鐵質和鈣質的不足會增加鉛的吸收,建議從均衡飲食去攝取足夠的鈣和鐵。除非有缺乏鐵或鈣的情況,否則補充劑是未必需要的,並不是越多越好。
鈣質的食物來源包括牛奶、芝士、乳酪、高鈣豆漿和豆腐。鐵質的食物來源包括紅肉、家禽、海鮮、蛋黃、豆類、菠菜和提子乾。
如慾了解更多有關健康飲食,請瀏覽香港衛生署網站:http://www.cheu.gov.hk/b5/resources/exercise.htm

How to reduce the absorption of lead? 
Deficiencies of iron and calcium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ad absorption. A balanced diet with adequate intake of calcium and iron is recommended. Iron or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may not be necessary unless there is deficiency. 
Food sources of calcium include milk, cheese, yogurt, calcium fortified soy milk and tofu. Food sources of iron include red meat, poultry, seafood, egg yolk, beans, spinach and raisi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y eating, please visit the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ealth website:http://www.cheu.gov.hk/b5/resources/exercise.htm

 
 
註册營養師潘仕寶女士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註册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運動營養學

疑難排解 : 不停嘔吐下, 如何進食?

 會員 A 查詢 :

家母由五月尾有腸胃炎而嘔吐,已停止化療至今,只打標把藥,腸胃炎時食了兩星期抗生素好些,但停藥後又嘔吐至今已一個多月,食咩嘔咩,其實之前化療時很少嘔吐,反而現在不停嘔吐,醫生只給胃藥和止嘔藥,但卻沒有幫助……現想請問各位病友,如此不停嘔吐,她已少食多餐,也很清淡,白粥、麵包、小量肉碎和瓜菜水果,(但有乳糖不耐症,所以飲唔到營養代餐),請問還可為她準備什麼食物或還有什麼需注意,敬請告知!十分感謝各位病友!

仕寶解答 :

可少食多餐來抑制問題,以及避免味道太濃、太甜與油膩的食物。可試乾身食物

 

(如多士、餅乾、炒薑飯),而室溫或冷凍的食物比較易接受。慢慢進食,仔細

 

咀嚼,有助消化。如因噁心而胃口欠佳,可以飲營養飲品補充正餐所需。如早上

 

起床時覺得嘔心,可先吃少量梳打餅才慢慢下床。另一方面,進食前少說話也有

 

幫助,可避免充斥太多空氣導致反胃。同時要遠離煮食的油煙、香水、煙霧等氣

 

味。



大部分營養奶是無乳糖的,先開始可試飲半杯看看反應如何.



 
註册營養師潘仕寶女士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註册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運動營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