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説乳癌專題健康講座

 

癌症資訊網、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合辦,在八月十二日晚舉辦的<細說乳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放射科專科醫生楊國偉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講解乳癌的診斷及治療。

 

乳癌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2012年有3508個新病例,每十七名婦女就有一名患上乳癌。本港近年的乳癌發病率升幅顯著,但死亡率則維持在相若水平,這與進行普檢和藥物進步有關。

 

乳癌的風險因素除了隨年紀愈大而提高,近親(如︰母親、姊妹或女兒)有50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初經發生在12歲前或更年期出現在55歲後;沒有生育或35歲後才開始生育;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達5年以上;吸煙、嗜酒、運動不足;遺傳了BRCA1BRCA2基因變異等人士,亦較易患上乳癌。

 

根據調查顯,乳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100%,但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只有22%;經由例行乳房健康檢查發現的乳癌腫瘤一般較細,期數也較早;若及早發現,較容易醫治,需要接受全乳切除和化療的機會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但楊國偉醫生表示,本港乳癌患者只有一成多經由例行檢查發現乳癌,八成多人都是無意中摸到乳房腫塊才察覺病徵。

 

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女性應「三管齊下」,進行「自我檢查」、「臨床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以保障乳房健康。楊醫生解釋,單用一個檢查方法不夠全面,所以要以三種方法進行檢查。

 

20歲或以上的女性應每月進行一次「自我檢查」,以熟悉乳房外貌,並留意乳房有沒有任何異常變化;至於醫護人員進行之「臨床檢查」,20-34歲女性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35-39歲女性至少每兩至三年一次、40歲或以上女性則每兩年一次;同時40歲或以上女性亦要每兩年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拍攝乳房組織,偵測微鈣化的轉變和早期病變。

 

楊國偉醫生表示,若要進一步診斷乳癌,醫生會安排「乳房X光造影檢查」、「超聲波掃瞄」、以至「活組織檢驗」。另外,「3D乳房X光造影檢查」更便於邊緣(margin) 分析,幫助顯示結構,更容易發現病變,癌症檢出率可增加40%,而且更加舒適。他又提醒,「如果之前有做過乳房X光造影,記得帶來比較;如有任何乳房症狀或問題,亦要記得向技術員描述!」

 

乳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局部性及全身性治療。張寬耀醫生指,醫生一般會同時使用局部性及全身性治療治療乳癌。至於屬局部治療的腫瘤切除手術,切除範圍會取決於腫瘤大小、性質和擴散程度。若腫瘤較小及在乳房外圍,可用乳房保留手術將乳房的腫瘤及周邊組織切除,多會輔以另一局部性治療放射治療(即電療)醫治;但腫瘤較大,或不同位置都有癌細胞,並已影響皮膚,則要進行全乳切除。至於全身性治療則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

 

 

張寬耀醫生又指,乳癌病人須定期覆診,如出現持續性的骨痛、氣促、肢體麻痺無力等不適,應立即告訴醫生。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後,要避免搬動重物,以免手臂再受損傷,影響復原進度;但要做簡單運動,以保持肩關節靈活及減少水腫。

 

 

癌的啟示:初經年紀愈細 乳癌風險愈高

( 網络圖片 )

 女性賀爾蒙的變化,與癌症有着重大的關係。


婦女患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素,與體內雌激素水平有關。第一次月經出現的年齡愈小,即乳腺組織暴露於高水平雌激素的年數愈多,風險愈高。同樣,更年期較遲出現的婦女,由於乳腺暴露於雌激素的時間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也隨而增加。絕經後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 (通常是為了減輕潮熱等症狀)的婦女,她們患某些癌症如乳癌的風險會增加。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結論是,結合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藥,以及結合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賀爾蒙補充療法都對人類有致癌性。若干研究已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藥可輕微和短暫地增加患乳癌的風險。然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卻可長期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風險。

運動可平衡賀爾蒙分泌

然而,女士若首次懷孕是足月並發生在較年輕的時候,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會下降,這可能由於乳腺上皮細胞分化增加而變成熟的原故。而生育小孩的數目以及為期一年的餵哺嬰孩,同樣可降低這種風險。亦有研究發現運動可控制賀爾蒙分泌的平衡,有助減低患乳癌等風險。

香港防癌會將於8月1日(六)下午2:30假醫管局大樓舉辦婦科癌講座,由專科醫生講解子宮頸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徵狀及治療,並有物理治療師分享運動防癌的益處。費用全免,查詢及報名請電39213831。

香港防癌會高級教育主任 李周翠娥

 

 

腰痛變癌症 : 多發性骨髓瘤

 腰背痛對忙碌的都市人來說,可能只是平常事。然而,這種現象的背後有時可能隱藏著一種嚴重的血液疾病——多發性骨髓瘤。

從事銀行工作的陳先生,剛滿五十五歲,閒時喜歡打高球。一天清早起床發現腰背十分疼痛,以為是運動拉傷,遂往求醫。經X光及血液檢查後,發現他的免疫球蛋白異常地升高,X光更顯示其腰椎骨頭被侵蝕,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孔。經血液專科醫生跟進後,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需要立刻接受治療。

所謂的「多發性骨髓瘤」是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這種惡性骨髓漿細胞會對患者全身骨骼造成破壞,所以很多病人會出現骨痛、骨折的症狀。此外,也會造成腎衰竭及貧血等症狀。病因目前仍不明確,患者多為長者,但是亦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尤以男性居多。

「多發性骨髓瘤」現時臨床治療是可透過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其控制效果非常理想。如患者身體狀況良好,醫生多會考慮替病人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以穩定病情。及後再進行第三步的藥物治療。

上文提及的陳先生幸好及早發現此病,加上身體一向健壯,為人樂觀,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後,積極面對並立即接受治療,更於今年農曆年期間接受自體骨髓移植,現在康復情況理想。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如何減低鉛的吸收?

 如何減低鉛的吸收?

 

 

鐵質和鈣質的不足會增加鉛的吸收,建議從均衡飲食去攝取足夠的鈣和鐵。除非有缺乏鐵或鈣的情況,否則補充劑是未必需要的,並不是越多越好。
鈣質的食物來源包括牛奶、芝士、乳酪、高鈣豆漿和豆腐。鐵質的食物來源包括紅肉、家禽、海鮮、蛋黃、豆類、菠菜和提子乾。
如慾了解更多有關健康飲食,請瀏覽香港衛生署網站:http://www.cheu.gov.hk/b5/resources/exercise.htm

How to reduce the absorption of lead? 
Deficiencies of iron and calcium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ad absorption. A balanced diet with adequate intake of calcium and iron is recommended. Iron or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may not be necessary unless there is deficiency. 
Food sources of calcium include milk, cheese, yogurt, calcium fortified soy milk and tofu. Food sources of iron include red meat, poultry, seafood, egg yolk, beans, spinach and raisi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althy eating, please visit the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ealth website:http://www.cheu.gov.hk/b5/resources/exercise.htm

 
 
註册營養師潘仕寶女士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註册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運動營養學

疑難排解 : 不停嘔吐下, 如何進食?

 會員 A 查詢 :

家母由五月尾有腸胃炎而嘔吐,已停止化療至今,只打標把藥,腸胃炎時食了兩星期抗生素好些,但停藥後又嘔吐至今已一個多月,食咩嘔咩,其實之前化療時很少嘔吐,反而現在不停嘔吐,醫生只給胃藥和止嘔藥,但卻沒有幫助……現想請問各位病友,如此不停嘔吐,她已少食多餐,也很清淡,白粥、麵包、小量肉碎和瓜菜水果,(但有乳糖不耐症,所以飲唔到營養代餐),請問還可為她準備什麼食物或還有什麼需注意,敬請告知!十分感謝各位病友!

仕寶解答 :

可少食多餐來抑制問題,以及避免味道太濃、太甜與油膩的食物。可試乾身食物

 

(如多士、餅乾、炒薑飯),而室溫或冷凍的食物比較易接受。慢慢進食,仔細

 

咀嚼,有助消化。如因噁心而胃口欠佳,可以飲營養飲品補充正餐所需。如早上

 

起床時覺得嘔心,可先吃少量梳打餅才慢慢下床。另一方面,進食前少說話也有

 

幫助,可避免充斥太多空氣導致反胃。同時要遠離煮食的油煙、香水、煙霧等氣

 

味。



大部分營養奶是無乳糖的,先開始可試飲半杯看看反應如何.



 
註册營養師潘仕寶女士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註册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運動營養學

看似中風晚期肺癌個案

58歲的Stanley從事金融業,身體狀態一直甚「fit」,數月前開始,他經常受頭痛困擾,近日更發現其中一隻眼睛視野收窄,擔心自己中風,急急求醫。檢查之後,竟然發現他所患的是晚期肺癌,更已擴散至腦部,病情甚為危急。

在不少人印象中,肺癌患者都是甚為年長人士,整天躺在床上氣喘吁吁的。其實,在亞洲地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簡稱EGFR,又稱ErbB-1)基因突變是較常見的肺腺癌成因。這類患者一般沒有吸煙習慣,而且年齡不一定十分年長,由30至60歲不等,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相對年輕,肺功能一般較佳,即使出現肺部腫瘤,都未必會導致明顯的氣促症狀,令他們容易忽略病徵,因此大部分個案均是於第四期,即末期才發現患病,增加治療難度。

近年,醫學界積極研究如何治療這類癌症。由於已明瞭其成因,早於約10年前,醫學界已引入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針對性地抑制變異的蛋白分子,從而控制腫瘤生長,相對於「有殺錯無放過」的傳統化療藥物,成效更為理想,而且副作用大減。

不過,這類藥物亦有其限制。第一,它只能抑制導致癌變的其中一個受體──EGFR,換句話說,仍有其他同家族的受體ErbB-2、ErbB-3、ErbB-4則未被抑制;第二,治療開展初期,成效可能相當理想,但隨着時間過去,會出現抗藥性,令治療失效。在這個情況下,醫生多數只能改用傳統化療,但化療副作用多。

過去數年間,醫藥界一直研究如何克服這些限制。近期,本港引入新一代標靶藥物「阿法替尼」,它能夠抑制整個導致癌變的ErbB受體家族,具較廣的抗腫瘤活性療效;另一方面,此藥物與癌細胞突變的受體能永久地結合,換言之,藥物更有效地減少或延緩癌細胞的增生。

正因如此,它是第一款能真正為患者延長整體存活期、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標靶藥物。研究發現,此藥物對適合的病人而言,能延長整體存活期至近3年,明顯減低死亡風險,以晚期肺癌個案而言,此數字令人非常鼓舞。至於服用第一代對抗EGFR基因突變標靶藥物而出現抗藥性的患者,改用「阿法替尼」,亦可有效控制腫瘤。

當然,對抗癌症的最佳方法是及早發現、治療。肺癌病情不明顯,一向被稱為「沉默的殺手」,但仍有蛛絲馬跡可尋。若你或你身邊人持續咳嗽、氣促、咳嗽時胸痛或有其他不明症狀等,都應即時求醫。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夢想‧癌症‧飛行

 

 很多子女獲悉父母患癌時,會趕急安排跟父母旅遊,要求醫生出信證明fit for fly。這個要求看似簡單,但在國際指引中,其實沒有明文批准或禁止癌症病人乘坐飛機。在回答前,醫生需要考慮多方的因素來作決定。

肺癌病人未必不能乘坐飛機,如果肺內腫瘤數目較少或體積較細的話,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要考慮,從科學的角度看,機艙內的含氧量較地面稍低。這個現象我們平常並沒有問題,但對於患有嚴重心肺疾病或氣胸之病人,可能會構成缺氧甚至生命危險。此外,癌症病人的血色素也在考慮之列,如果太低,他們坐飛機時可能需要額外氧氣。長期飛行也會增加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的風險,因此一些剛做完手術的癌症病人也不適宜遠行。最後,病人剛剛進行化療後,因容易發生併發症,如感染或肚瀉等,我們一般會建議病人延遲起行。

面對子女要求,我會盡力協助,讓他們與父母完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盼望我們都珍惜父母健在的光陰。

醫ZONE – 陳林

作者為中文大學腫瘤科副教授

www.am730.com.hk/column-273137

想戒菸改抽雪茄 罹癌風險更高

 

 

抽雪茄跟吸菸一樣傷身!坊間流傳「抽雪茄比吸菸安全,因此想戒菸可以改抽雪茄」,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提醒民眾,雪茄也是菸品,燃燒產物中含有93種致癌物,更容易導致口耳鼻咽喉上呼吸消化道黏膜部位的相關癌症,想戒菸的民眾應避免使用任何菸草製品。

  邱淑媞指出,雪茄發酵過程中會產出高濃度的菸草特異性亞硝胺(tobacco specific nitrosamines, TSNAs),例如NNN、NNK等,具有強烈致癌作用,再加上雪茄的濾孔比一般紙菸來的少,導致燃燒不完全,所產出的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濃度,比起一般菸品來的高。

  很多民眾誤以為雪茄只要抽「空菸」,把煙霧含在口中不吸入肺部,就比吸菸安全。邱淑媞表示,雪茄煙會使口腔及鼻腔黏膜快速吸收尼古丁,長期抽雪茄反而更容易引發口腔、舌、咽喉及食道等不容易發現及治療的癌症。

  根據Chang等人2015年刊載於美國生物醫學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顯示,抽雪茄者比從未吸菸者罹癌致死率高,且抽的支數越多,把雪茄煙霧吸入得越深,風險也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未吸入雪茄煙霧,罹患口耳鼻咽喉上呼吸消化道黏膜部位的相關癌症致死率,仍然高於從未吸菸者。

  至於抽雪茄造成高濃度的致癌物質殘留方面,根據Chen等人2014年刊載於美國「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指標及預防」期刊的研究,發現過去5天有吸一支以上雪茄者,尿液樣本的致癌物質──亞硝胺濃度是非吸菸者的19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更高達191倍。

  另抽雪茄者的血清樣本中,尼古丁殘留物──可替寧是非吸菸者的92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者,更飆高至1515倍。

  邱淑媞提到,長久以來,抽雪茄給人時尚與高社經地位的刻板印象,卻疏忽了對健康的危害。她呼籲民眾,抽雪茄不但對戒菸沒有幫助,反而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故為了自己的健康,請拒絕所有菸品。



如何解讀治癌資訊

 

某雜誌報道:「最新研究顯示,患有X癌病人,手術後立即接受新藥 ABC,復發風險減少兩成(20%)…」

你不覺得奇怪的嗎? 假設病人的X癌復發率是10%,使用新藥後復發率減少兩成,用簡單減法:10%減去20% = -10%,豈不是復發機會比「零」復發還要少?

你被那些統計學名詞誤導了!這些公開資訊常引用相對風險(Relative risk),而非真正復發率差(absolute difference)。以上例作解釋:假設不使用新藥的癌病復發率是10%,而使用後的復發率是8%,差幅便是前述的所謂「減少兩成風險」(10%-8%)/ 10% = 20%。但真正差異其實是由10% – 8% = 2%,即一百個這樣早期的病人都採用ABC新藥的話,只有兩個病人得益(減少了復發),其餘九十八個是無分別的(即是「白做」)。

同樣,早前一項末期胰臟癌化療研究,病人若同時使用某標靶藥,一年生存率由17%提升至23%,傳媒便會報道為增加三成五 = (23%-17%) / 17%,但整體中位生存期其實只是由5.91個月提升至6.24個月。這十天的差別得益屬重大突破,還是只在統計學上成立,在臨牀角度上毫無意義(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clinically not significant)?當中出現極大爭議。

那麼,假若病人認為減少2%復發也是值得的,又應否「立即」採用ABC藥呢? 當然不是!我們還需看最終的臨牀得益(clinical benefit)指標:最終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即病人會否因此活得更長。例如:

‧ 雖然ABC藥能減少復發,但若其毒性太猛,更多人捱不住副作用而致死,病人的存活得益便會化為烏有。
‧ 若該治療在癌病復發後才使用,也能長期有效控制病情的話,那麼是否「立即」使用該藥,也不會影響病人的最後生存機會?
‧ 病人若本身已患有其他嚴重疾病或太年老,便可能在癌病復發前,因其他病提早過身。

另外,我們還需留意研究的跟進年期。不少新藥需經長期跟進,才可確定其真正療效及長遠副作用。這些日常接觸的治癌資訊,來到實際臨牀應用,牽涉許多複雜的專業考慮,一般患者根本難以明白。病人此時應以專科醫生的分析為依歸,切勿本末倒置。

(細說癌症系列之八)
黃志成,臨牀腫瘤科醫生。 自幼喜愛探求世間各種知識,做事三心兩意(真心、愛心、同理心;會意和留意),堅信成功抗癌,需包括專業的治療、健康的心靈,及至親的愛。([email protected])

 

www.mingpaocanada.com/healthnet/content.php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死因統計結果-01

全球癌症病患增加快速,世界衛生組織於2014/02/04世界癌症日發表預測報告,指出未來20年癌症新發案例,將從2012年的每年1,400萬例增加到每年2,200萬例,增加幅度達57%!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14/06/25公布的102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32年佔據台灣死亡原因第一位。102年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為44,791人,比前一年增加1,126人 [1]。另依據台灣國民健康局2014/04/15出爐的報告,2011年國內癌症新發人數較2010年增加2,033人。

自2010年之後,國內每年新增罹癌人口已超過九萬人,接受積極抗癌治療者約50萬人,而病情進展至末期階段者約4萬3千多人[2]。換言之,即便台灣有號稱全世界最好的健保,每年國人發生癌症或死於癌症的人數,仍年年遞增;無怪乎坊間盛傳各式各樣的非正統療法,從生機飲食、保健食品,到所謂各種自然免疫療法:營養免疫療法、運動免疫療法、精神免疫療法等等。這些充其量只能算是預防癌症的方法,卻被有心人士強調可以治療癌症,反映出當前有太多癌症無法治癒的事實。

然而,在全球日益擴大的癌症死亡陰影中,未必完全見不到一線曙光。甫被全球權威Science雜誌選為2013年度科學突破之最的癌症免疫療法(Cancer Immunotherapy) [3],兩位先驅:美國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與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更在2014年9月獲頒第一屆「唐獎」的生技醫藥獎,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的卓越貢獻。由台灣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先生捐助成立的「唐獎」,獎金比諾貝爾獎還要高,是目前全世界獎金最高的學術獎[4]。

艾利森本庶佑博士

 [圖一:(左)艾利森博士、(右)本庶佑博士。Retrieved From:http://Www.Tang-Prize.Org/Publish.Aspx?CNID=236 ]

免疫系統,包括白血球、淋巴球、免疫球蛋白(=抗體)等等,是人體內對抗細菌、病毒等入侵者的重要防線。長久以來,科學家與大眾一樣夢想著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癌細胞,但一百多年來卻一直無法成功應用在人體上,到1990年代時,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放棄了這個想法;但艾利森博士沒有放棄。

癌症免疫療法─CTLA-4抗體

1987年Nature雜誌上有篇短文(Letter),法國學者Brunet J.F.無意間發現小鼠的活化T淋巴球表面,有個未曾被人發現的接受體,與胞毒型T淋巴球的細胞毒殺作用調節有關;這個受體被命名為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 (CTLA-4) [5]。Brunet團隊並未將新發現與癌症做任何聯想,但他們的文章卻啟發了半個地球外的艾利森博士。

艾利森的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於1996年在Science雜誌發表,注射CTLA-4抗體將T淋巴球表面的CTLA-4阻斷,可成功縮小在小鼠身上的惡性腫瘤[6]。雖然動物實驗成功,印證了調控免疫系統確實可以治療癌症,但由於過去癌症免疫療法失敗的經驗,沒有任何大藥廠願意投資將CTLA-4抗體變成上市藥品;這個重責大任,最後落在一家1991年上市時,資本額約1千多萬美元的公司Medarex。然而,就在CTLA-4抗體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即將發表之前,2009年美國大藥廠必治妥施貴寶公司,以超過20億美元併購了位於紐澤西的Medarex [3]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02

以Ipilimumab為學名的CTLA-4抗體,進行兩個重要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由於這兩個重要的試驗成果,美國FDA已經於2011年3月份核准以YERVOY™為商品名的Ipilimumab,使用於無法手術或已經轉移的黑色素瘤病人。YERVOY™市場潛力之大,光2013一年的銷售額就高達9.6億美元;JP Morgan還預期2018-2020時,YERVOY™的全球營收將達到每年15億美元!目前在台灣已上市但未納入健保。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01

然而Medarex公司的遠見可不僅止於YERVOY™ (Ipilimumab)而已。所有動物細胞幾乎都有其生命週期,而許多細胞死亡前,細胞內的遺傳物質與蛋白質的產量不減反增,暗示細胞內有某個控制細胞走向凋亡的基因被啟動了。

癌症免疫療法 ─ PD-1抗體

故事要從太平洋彼岸的日本說起,本庶佑博士於1992年發表論文,報告他的團隊分離出一個全新未為人知的PD-1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1),與許多細胞死亡的共同過程有關:當T淋巴球循計畫凋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時,細胞內的PD-1基因的表現會增加[9]

1999年本庶佑博士京都大學的同事Nishimura H.研究,將PD-1基因剔除的小鼠,由於免疫系統過度旺盛,會攻擊正常組織,產生類似紅斑性狼瘡的自體免疫疾病[10];因而發現證實PD-1能抑制、平衡免疫系統。雖然本庶佑博士在1992年就發現PD-1基因,以及活化後T淋巴球表面的PD-1蛋白質,但從沒人將PD-1與治療癌症聯想到一起。

直到另一位京都大學的學者Iwai Y.,先是在2002年發現,阻斷PD-1蛋白質與接受器(Ligand)PD-L1的結合,能抑制小鼠的骨髓瘤[11];再於2004年證實,剔除PD-1基因的小鼠,能抑制黑色素瘤轉移擴散到肝臟[12]

T細胞-01

T細胞-02

 [圖二:(上)CTLA-4與PD-1抑制T淋巴球、(下)利用PD-1抗體治療癌症的原理。[13]

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有位學者將京都大學的PD-1研究成果,告知了Medarex公司的某主管…;2005/05/09,日本的小野製藥(Ono Pharmaceutical)與Medarex公司,針對使用PD-1抗體治療癌症的用途,共同在美國提出專利申請;並在2006/08/01通過美國FDA核可,展開人體試驗。

2010年公布的兩個第一期臨床試驗發現,PD-1抗體對於嚴重黑色素瘤與腎細胞癌效果卓越,對非小細胞性肺癌也有出乎意外的療效。在此之後,以Nivolumab為學名的PD-1抗體,針對嚴重黑色素瘤患者,進行了第三期臨床試驗;但由於療效太過顯著,第一年的存活率達到73%,試驗已於2014年提前結束。

小野製藥在2014/07/04宣布,以OPDIVO®為商品名的Nivolumab,已在日本獲得全球第一張生產與銷售藥證,准許用於無法以切除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就合約內容約定,在日本、韓國、台灣之權利歸小野製藥,其他全球各地生產銷售Nivolumab的權利,都歸Medarex→必治妥施貴寶公司所有;預計於2015年就能在美國獲得批准生產上市。

 CTLA-4抗體 : Ipilimumab V.S. PD-1抗體 : Nivolumab

單就治療嚴重黑色素瘤而言,PD-1抗體OPDIVO® (Nivolumab)的效果,看起來比CTLA-4抗體YERVOY™ (Ipilimumab)還要好;然而兩者之間真正的差別在於,PD-1的分布比CTLA-4更廣,包括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調節型T淋巴球等等;因此,OPDIVO® (Nivolumab)不只作用在T淋巴球而已,也會連同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調節型T淋巴球等等,一同對抗腫瘤。另一方面,目前已知許多種癌細胞都會表現PD-1接受器PD-L1、PD-L2,作為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攻擊的機制。換句話說,與CTLA-4抗體Ipilimumab的適用範圍相比,PD-1抗體Nivolumab可以治療的癌症種類,簡直多到不勝枚舉;目前在全球進行的Nivolumab臨床試驗,治療目標包括非小細胞型肺癌、腎細胞癌、頭頸癌、神經膠質母細胞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卵巢癌等等,有單獨使用Nivolumab、也有併用其他治療方法的,林林總總超過五十項臨床試驗!以至於全球分析師對於OPDIVO® (Nivolumab)的銷售前景一致看好:多數認為在未來銷售高峰期可達每年50億美元,甚至有MorningStar分析師認為在最高峰可達一年100億美元!

癌症免疫療法的神話已實現?

免疫癌症療法的浪潮,在全球正方興未艾;然而卻也不是毫無缺點。例如:在Nivolumab第二期臨床試驗中,有14%受試者出現較嚴重的Grade 3-4藥物副作用,甚至有三位患者死於免疫反應相關的肺病變。 也有其他專家認為Ipilimumab 或Nivolumab在臨床試驗中對癌症的整體治癒率還是太低,病患的長期存活率不明;但是YERVOY™ (Ipilimumab)一個療程的費用就高達12萬美元,所費不貲。但無論如何,YERVOY™ (Ipilimumab)與OPDIVO® (Nivolumab)為癌症治療開啟了全新的視野:第一次以患者的免疫細胞為治療對象,而不是癌細胞。此外,在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與本庶佑(Tasuku Honjo)博士的「唐獎」得獎感想中,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人類對抗死神癌症的戰役可以說才剛剛開始,更新更好的治療永遠都派得上用場;當然也要負擔得起才行。


 References:

[1] 10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 (2014/06/25). 台灣衛生福利部.
[2] 癌症海嘯來勢洶洶,癌症時鐘再度快轉. (2014/04/15). 台灣國民健康局.

[3] Couzin-Frankel J.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3. Cancer immunotherapy. Science. 2013 Dec 20; 342(6165):1432-3.
[4] 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 (2014/09/18). 唐獎基金會. Available at: http://www.tang-prize.org/Publish.aspx?CNID=236
[5] Brunet JF, Denizot F, Luciani MF,et al. A new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CTLA-4. Nature. 1987 Jul 16-22; 328(6127): 267-70.
[6] Leach DR1, Krummel MF, Allison JP. 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immunity by CTLA-4 blockade. Science. 1996 Mar 22;271(5256):1734-6.
[7] Hodi FS, O’Day SJ, McDermott DF,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with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0; 363:711-723.
[8] Robert C, Thomas L, Bondarenko I, et al. Ipilimumab plus dacarbazine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metastatic melanoma. N Engl J Med. 2011; 364:2517-2526.
[9] Ishida Y, Agata Y, Shibahara K, Honjo T. Induced expression of PD-1 , a novel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gene superfamily, upon programmed cell death. EMBO J. 1992 Nov;11(11):3887-95.
[10] Nishimura H, Nose M, Hiai H, Minato N, Honjo T. Development of lupus-like autoimmune diseases by disruption of the PD-1 gene encoding an ITIM motif-carrying immunoreceptor. Immunity. 1999 Aug;11(2):141-51.
[11] Iwai Y, Ishida M, Tanaka Y, et al. Involvement of PD-L1 on tumor cells in the escape from host immune system and tumor immunotherapy by PD-L1 blockad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Sep 17;99(19):12293-7. Epub 2002 Sep 6.
[12] Iwai Y, Terawaki S, Honjo T. PD-1 blockade inhibits hematogenous spread of poorly immunogenic tumor cells by enhanced recruitment of effector T cells. Int Immunol. 2005 Feb;17(2):133-44. Epub 2004 Dec 20.
[13] 本庶佑博士. 抗PD-1抗體之癌症治療基礎及臨床應用. (2013/09/23-24). 2013台日科技高峰論壇-轉譯醫學與生技產業發展. Available at: http://www.tnst.org.tw]



轉貼文章: 提升免疫力治療癌症的美夢成真了嗎? – StockFeel 股感知識庫 http://www.stockfeel.com.tw/%e6%8f%90%e5%8d%87%e5%85%8d%e7%96%ab%e5%8a%9b%e6%b2%bb%e7%99%82%e7%99%8c%e7%97%87%e7%9a%84%e7%be%8e%e5%a4%a2%e6%88%90%e7%9c%9f%e4%ba%86%e5%97%8e/#ixzz3fLMyaw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