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女性, 鮮花和攝影之間可以有什麽聯繫 ?
P.S : 現於各大書局有售, 是次收益將全數撥捐香港防癌會
乳癌, 女性, 鮮花和攝影之間可以有什麽聯繫 ?
P.S : 現於各大書局有售, 是次收益將全數撥捐香港防癌會
上期提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發展較緩慢的腫瘤,早期無症狀者應觀察及作定期追蹤檢查,過早的給予藥物治療尤其是化療,並不能給予患者帶來益處,反而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只有在出現下列情況下才給予治療:1)白血球數目急速上升或過高 2)局部淋巴結過度脹大,引致重要器官或血管出現阻塞3)貧血 4)血小板減少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等。
治療方式大致分為舒緩性治療和積極治療,舒緩性治療多用於年紀較大或身體狀況欠佳的病人,主要幫助患者減輕不適症狀,例如替患者輸血來改善低血色素引致貧血、氣促和全身乏力症狀。低血小板患者則接受血小板補充來改善紫斑和皮下出血症狀。而傳統積極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使用藥物殺死細胞或阻止細胞分裂使細胞停止生長,藥物可經由口服或靜脈注射到達身體各部(全身性化學治療),可用以控制過多淋巴球數目並可減輕全身性症狀。常用化學藥物包括:Chlorambucil 或組合式治療CVP ( Cyclophosphamide,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lone) 及核甘酸類似物 (nucleoside analogue) 如Fludarabine。但傳統化學治療只能控制病情而不能完全緩解病情,而一般副作用亦較大。幸好近年醫學進步神速,有很多有效而副作用較少的新藥陸續面世,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帶來希望,下一期會為大家作這方面的深入探討。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馬承恩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數據顯示,2012年前列腺癌於香港男性當中,新症數字排第三,而死亡數字則排第五,相對其他腫瘤,前列腺癌死亡率較低。早期前列腺癌的治癒率高達約八成,就算不幸復發,仍有不少方法能控制病情、延長壽命。有數據顯示,新式的化療、新賀爾蒙治療藥物,於復發病人身上發揮很好的效果。
抗藥性腫瘤需以化療治理
阻截身體產生男性激素是對抗已轉移前列腺癌的其中一個有效治療方法,高達九成病人對此有良好的反應。但腫瘤有機會產生抗藥性,透過增加對男性賀爾蒙的敏感度,於極低男性賀爾蒙水平情況下仍然生長。以往醫生會用化療控制病情,不過化療的副作出多,前列腺癌患者多數是年紀較大的男性,身體未必能夠負荷副作用產生的影響。
新式賀爾蒙治療可延壽命
現在,新式的賀爾蒙治療可以繼續使用腫瘤對極低男性賀爾蒙的敏感性作治療。這些藥物可以通過對名為CYP17A1的酵素的抑制來阻斷男性賀爾蒙的形成,這種酵素是睪丸酮和其他賀爾蒙合成中的關鍵一步,又或者通過阻斷男性賀爾蒙與受體結合,抑制受體的信號通路,從而有效地阻斷男性賀爾蒙對腫瘤的刺激作用。簡單來說是一方面完全停止身體製造男性賀爾蒙,另一方面阻擋僅餘的男性賀爾蒙刺激受體。這些新式的賀爾蒙藥物都是以口服為主,副作用比傳統化療溫和,既能控制病情,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質素,對於年紀大或不想做化療的病人來說提供了多一線的選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施俊健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臨床腫瘤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學士後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不少人參加長跑賽,挑戰自己極限;但對視障跑手、抗癌勇士而言,在10公里的賽道上,揮灑的每一滴汗水、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來得辛酸、別具意義。有年過六十、三度熬過癌症「死門關」的鬥士,連續9年參加渣打馬拉松10公里賽事,矢志要達成的,僅是一口氣跑畢10公里這看似簡單的目標,「我既然嚟得(活著),就預咗走(死亡),但我一定要堅持,唔會俾自己咁易走(死亡)」。
64歲的何國器,在2000年及2003年,先後患上鼻咽癌及胃癌,除要多次接受化療及電療,更要切除胃部及膽囊方能痊癒,「而家(進食)食物係直落(大及小)腸消化」。但好景不常,癌魔於2011年再度來襲,「醫生話我有小細胞癌,生喺個鼻度,好罕見,有三成機會失去視力,或者癱」。他稱,幸好三次患癌均能及早發現,得以完全康復。
癌魔的折騰,令多年沒有運動何國器,由07年立定決心「操番好個身體」,「我諗,不如試下跑步先啦,但第一次跑,三百米就要停,之後攰足一個禮拜」。但他沒有就此言休,反倒立即報名參加08年渣馬十公里賽,此後年年堅持參賽,「我係無咩速度,但會用時間慢慢適應(長跑)」。
他坦言,為讓自己重拾健康,即使2011年接受小細胞癌治療時,仍不肯放棄參賽,更憶述聽來令人心驚的經歷,「周一抽血,禮拜二、四、五就食藥,跟住禮拜日去比賽,無事!」他說,要捱過一關又一關,最佳方法就是「唔好諗(痛苦),係好難做,但都要做,如果唔係情緒好難抽離」。
今年,他仍然一如既往,報名10公里賽。他笑言,「我既然嚟得(活著),就預咗走(死亡),但我一定要堅持,唔會俾自己咁易走(死亡)」。他希望,所有渣馬跑手都能放下不快,好好享受賽事。
另外,就讀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三年級的何睿知,視力僅及常人的0.2%,雖有嚴重視障,但與其他人一樣,都熱愛跑步。他指,自己自2012年起,參加渣馬10公里賽,但一直搭配其他領跑員陪跑,但今年則大添溫馨,因他的爸爸何景光「落場」任他的領跑員。何爸爸指,自己跑10公里慢兒子近10分鐘,近日已加緊練習,務求陪兒子創出佳績。
從實習醫生到乳腺外科主任,以及創辦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鄺靄慧醫生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患,聆聽過一個個生命故事:
懷了雙胞胎,冒著腫瘤擴散的風險,堅持延遲做化療的單身準媽媽;
妹妹被人謀殺,媽媽得了癌症,自己又被診斷有乳癌,精神接近崩潰邊沿的病人;
年紀輕輕患上乳癌,但憑著樂觀又開朗的性格完成治療,成為醫護人員最愛的模範病人……
「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不只是一張病歷表,而是曾經和他/她共同經歷過的生命軌跡。」
鄺醫生一直抱持這個信念,在治療病人疾病的同時,用她爽朗的笑聲、耐心的聆聽,細心的解釋,為每一位病人與家屬打氣,讓她們在痛苦中看見希望,在疲倦時得到支持。
生命裏總有高低起落,有恐懼,有傷痛,
惟有愛,是最好的療癒。
作者簡介:
鄺靄慧,香港大學外科學系乳腺外科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東華醫院乳房護理中心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乳房中心總監、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助理院長 (學院發展)、養和醫院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
鄺醫生在二零零七年成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並出任主席一職,致力向公眾籌募善款為低下階層提供基因測試,並喚起大眾對乳癌的關注。
剛奪保齡球世界冠軍的胡兆康,去年確診睾丸癌。醫管局數字顯示,每10萬名港男就有1.8人患睾丸癌。專家指,大部分患者於年輕時發病,如及早於第一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高達9成。
胡兆康去年備戰仁川亞運前夕,因感睾丸持續麻痺及有硬塊求醫,確診患第一期睾丸癌,隨即於一星期內安排接受手術,及後展開兩次化療,現已康復。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庫,2012年共接獲71宗睾丸癌新症個案,較2011年增逾22%。2003至2011年本港分別錄得40至66宗睾丸癌新症個案,大部分於20至44歲發病。
香港防癌會癌症探測及預防委員會主席應志浩解釋,睾丸癌並非本港10大癌症,港男患此症並不普遍,睾丸癌個案多以生殖細胞瘤為主,患者亦多於年輕時發病。應志浩指,睾丸癌家族遺傳因素較少,多因睾丸發育不正常,或基因改變所致。
他補充,如患有睾丸癌,患者或持續感到睾丸有硬塊,部分亦會感到疼痛:「視乎會否影響賀爾蒙分泌,如果賀爾蒙分泌過高,患者乳房會漲大。」應志浩指,睾丸癌可透過手術治療,再視乎期數決定化療,如及早於患癌第一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高達9成。
胰臟癌在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中排第六位,死亡率極高,而當中近六成半個案與糖尿病有關,醫生呼籲剛確診糖尿病的人接受詳細檢查,及早發現胰臟癌。
本港有約70萬糖尿病患者,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胰臟癌就是其中之一,多個醫學研究指,糖尿病人患上胰臟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7倍。根據2012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胰臟癌在十大致命癌症中排第六位,發病人數有574人,而死亡人數則有538人,死亡率極高。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醫務總監兼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表示,早期胰臟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4%,晚期存活率更只有1%,呼籲早期患者盡快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潘冬平:「胰腺癌總體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56,所以癌症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好多時診斷已經比較晚期,如果部份早期的胰腺癌能接受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有機會痊癒。」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則指,胰臟癌的病徵不明顯,市民應定期檢查身體,並提高警覺。
謝耀昌:「希望市民可以對癌症多了解,如果做體檢的時候,(檢查)到有水泡時,不會以為有肝、胰腎水泡那樣簡單,是會變癌症。」
除了糖尿病外,胰臟癌高危因素亦包括進食過多紅肉或加工肉類、吸煙、肥胖等原因。
對癌症病人來說,預防骨轉移併發症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妨礙進行針對癌症的治療。運用標靶藥物,可以預防骨轉移併發症。
以標靶藥去預防骨轉移併發症,副作用溫和,若非引起其他併發症,可以長時間使用。有少量病人在接受標靶藥後,會有輕微的副作用,包括有發熱感覺,亦有機會導致血鈣過低,所以要同時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補充劑以作對策。另外,有極少數長期接受標靶藥的病人,牙骹會出現骨枯現象。病人應該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定期到牙醫診所檢查,可以減低牙骹骨枯的機會。
新標靶藥物療效理想
預防骨轉移所用的標靶藥,包括唑來磷酸及地舒單抗。唑來磷酸需要以注射時間較長的吊針方式注射,而部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並不適合使用。較新的標靶藥地舒單抗可以從肚皮注射,注射時間較短。地舒單抗相對唑來磷酸的補骨能力較高,對腎功能較差的病人來說亦相對安全,不過引致病人血鈣過低的機會較大,需要同時服食鈣片及維他命D。
曾有肺癌病人有骨轉移情況,癌細胞已擴散到中軸骨骼,令骨骼變脆之餘,已經轉移到中軸骨骼的腫瘤壓着神經線,令到病人出現痛症。我們安排病人先接受補骨針,然後再接受電療去抑止骨痛。開始電療後,盡快以標靶藥物去控制病情。一開始,我們都擔心病人會出現骨折情況,但開始治療後,病症明顯得到紓緩,主要因為針對腫瘤的治療收效。另外,補骨針亦令骨質密度明顯增加,令病人可以更容易接受往後針對癌症的治療。這位病人長期注射補骨針,加上電療、標靶治療的反應很好,存活時間十分理想。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癌症晚期病患出現骨轉移的情況可算常見。一旦出現骨轉移,對於病人的生活有一定影響,對於要接受對抗癌症治療的病人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骨轉移最明顯的徵狀是痛症,中軸骨骼尤其背部最常出現痛楚。日間出現的痛楚會影響病人社交生活,而晚間出現的長時間痛楚,會嚴重影響病人休息,對於要接受癌病治療的病人來說,會對身體做成額外負擔,甚或影響復原能力。
注射補骨針防骨折
另外,癌細胞會破壞病人的骨骼系統,令骨骼變得脆弱,普通日常生活都可能引致骨折,以致行動不便,影響往後的治療。骨轉移亦會引致血鈣過高。血鈣過高會導致病人身體乏力、嗜睡、便秘,有部分嚴重病人會出現腎功能減退、意識不清、心律不正的情況。
一旦發生骨折,只好透過手術接駁斷骨。額外的手術會影響病人接受其他治療。如發現骨轉移,應該接受補骨針注射,保持骨骼結構,盡量避免骨折發生。癌病病人亦應同時接受癌症治療,對抗腫瘤。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