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直播 |膽囊膽管癌怎麼防治?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膽囊膽管癌怎麼防治?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衆的一些常見問題。此活動為每月一期的系列講座,2021年10月至今共已舉行18場,已有200多名教授及醫生主講及解答公眾疑問,並有将近一百萬名觀眾參加,專家們義務服務大眾,觀眾反響熱烈! 二月講座主題主要探討膽囊膽管癌,講座題目為「膽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歡迎大家於表格留下問題,教授及醫生們將會為大家解答!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將會於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直播 ,歡迎屆時收看!如有任何提問,歡迎填寫以下Google Form或於直播期間留言,將安排專家解答。

即時提交問題

孔鳳鳴教授 Prof. Feng-Ming (Spring) Kong

孔鳳鳴教授

Prof. Feng-Ming (Spring) Kong

· 深圳創新臨床試驗孔雀團隊領頭人

·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

· 中國CSCO臨床腫瘤學會海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 美國放射學院院士

· 美國婦女放射學家協會首屆會士

·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院士

· 美國NIH / NCI R01資助的研究員,ASCOYIA&CDA曾獲得多項美國國家獎

· 250+ 篇SCI 文章, 2020年同行引用率最高的1%學者

· 2021年發表放射肺炎最高的1%學者

· 美國創新自適應放療 RTOG1106國家負責人

· 曾擔任多家頂級期刊如JCO(IF = 50)等的編委,現任JNCC副主編, 主管放療

· 美國NCCN指南&ACR實踐適當性的2008-2013專家成員, 現任世界肺癌OAR指南主管

· RTOG SBRT試驗如RTOG618,RTOG813的共同負責人

· 曾擔任美國婦女放射學家協會會長 (2015)及基金會主席 (2016)

· 中美放射腫瘤學聯合會(SANTRO)創始主席 (2008-2010)

· 中美放射腫瘤學聯合會(SANTRO)首任董事會主席 (2006-2012)

 

學位學歷

1980年9月-1985年7月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醫學學士

1988年2月-1990年7月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研究所,博士 (中國全國第一個)

1993年1月-1998年6月 :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博士後

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 :美國外國醫學畢業生考試委員會(ECFMG)等同於美國醫學博士學位

2003年10月-2005年7月 :密歇根大學臨床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碩士

 

醫生規培

1985年8月至1990年7月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醫院放射腫瘤學住院醫師

1998年6月-1999年6月 :美國佛蒙特大學伯靈頓分校,普通外科實習生

1999年6月至2003年7月 :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Mallinckrodt放射學研究所放射腫瘤科住院醫生

 

工作經歷

1990年7月至1992年12月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 放射腫瘤科講師

2003年7月至2008年8月 :密歇根州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學放射腫瘤科助理教授/胸部放射腫瘤學研究主任

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 :密歇根大學放射腫瘤科副教授/胸部放射腫瘤學研究主任 安阿伯VA醫院放療服務主管

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 :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喬治亞攝政大學腫瘤中心放射腫瘤科終身教授/科主任

2015年1月 2016年3月 :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喬治亞攝政大學腫瘤中心應用技術中心主任& 腫瘤中心中國合作領頭人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 :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放射腫瘤科以及醫學分子遺傳學教授
臨床研究/臨床試驗主任,印第安那大學西蒙癌症中心胸部腫瘤學專案共同主任

2018年3月-2020年2月 :中國浙江省溫州醫科大學臺州醫院放射腫瘤研究所所長

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綜合腫瘤中心醫學院放射腫瘤科榮譽教授

2018年12月至今 :香港大學香港李臨床腫瘤學系終身臨床教授,腫瘤影像和血生物標記研究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胸部腫瘤中心主任

HR+/HER2- 型 晚期乳癌治療新喜訊!

HR+/HER2- 型 晚期乳癌治療新喜訊!
HR+/HER2- 型 晚期乳癌治療新喜訊!
CDK4/6抑製劑的出現改變了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R+/HER2-)晚期乳癌治療的格局,並成為標準內分泌聯合治療方案重要元素,但是對於疾病進展快、腫瘤較大、徵狀嚴重的惡性乳癌患者,化療仍是標準的治療選擇。與單藥化療相比,聯合化療具有更高的客觀緩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和更長的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成為這些患者之傳統首選治療方案。

在 2022年12月的世界性乳癌醫學會議SABCS 中,台灣乳癌權威盧彥伸教授公佈第二期臨床試驗RIGHT Choice的結果。RIGHT Choice是首個針對轉移性HR+/HER2- 惡性乳腺癌患者使用聯合化療對比荷爾蒙療法聯合CDK4/6抑制劑的第二期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為這類患者帶來化療以外之選擇。

此資訊由諾華製藥(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HK2212283919

———
1. O’Shaughnessy J. Extending survival with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Oncologist. 2005;10 Suppl 3:20-29. doi:10.1634/theoncologist.10-90003-20
2. Lu YS, Mahidin EIBM, et al.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I RIGHT Choice trial of pre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ribociclib + endocrine therapy vs physician’s choice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Presented at the 2022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SABCS). December 6-10, 2022. Abstract # GS1-10.
3. Yardley DA, Yap YS, et al. Pooled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p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and visceral metastases (mets) treated with ribociclib (RIB) + endocrine therapy (ET) in the MONALEESA (ML) trials.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Congress. September 9-13, 2022. Abstract #205P.
4. Neven P, Fasching PA,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the first-line (1L) population in the Phase III MONALEESA-3 trial of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ith ribociclib (RIB) + fulvestrant (FUL).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Breast Cancer Congress. May 4, 2022. Abstract #LBA4, May 4, 2022.
5. Hortobagyi,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Ribociclib Plus Letrozol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 386:942-50.
6. Hortobagyi, et al.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MONALEESA (ML)-2 trial of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ormone receptor positive/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negative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ith endocrine therapy (ET) ± ribociclib.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Congress, September 16-21, 2021. Abstract #LBA17.
7. Im, SA.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Ribo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19; 381:307-316.
8. Slamon DJ, Neven P, Chia S, Fasching PA, De Laurentiis M, Im S-A,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ribociclib plus fulvestrant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2(6):514–24.
9. Slamon, DJ, et al.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of the Phase III MONALEESA-3 trial of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pts)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H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2–negative (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ith fulvestrant (FUL) ± ribociclib (RIB).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Congress, September 29, 2019, Barcelona, Spain. Abstract #LBA7.
10. Slamon D, Neven P, Chia S,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MONALEESA-3 trial of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p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ith fulvestrant (FUL) ± ribociclib (RIB.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Annual Meeting, June 5, 2021. Abstract #1001.
11. Tripathy D, Im S-A, Colleoni M, et al,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MONALEESA-7 trial of pre- or peri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treated with endocrine therapy (ET) ± ribociclib. Presented at the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December 9, 2020. Abstract #PD2-04.
12. Yardley, Denise, A. et. al. Overall survival (OS) in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C) with visceral metastases (mets), including those with liver mets, treated with ribociclib (R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ET) in the MONALEESA (ML) -3 and -7 trials.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1054.
13. O’Shaughnessy J et al. Overall survival subgroup analysis by metastatic site from the Phase III MONALEESA-2 study of first-line ribociclib + letrozole in postmenopausal patients with HR+/HER2−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resented at the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December 7-10, 2021. Abstract #GS2-01.
14. Novartis Data on File. 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Corp: 2021.

抗體藥物複合體 打開HER2乳癌治療的新方向

抗體藥物複合體 打開HER2乳癌治療的新方向 | 蔡浩強醫生
抗體藥物複合體 打開HER2乳癌治療的新方向 | 蔡浩強醫生

威脅女士健康的頭號癌症,必然是發病率及確診個案連年攀升的乳癌,單在2019年便有逾4700宗新症,而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四五十歲患者變得常見,有些甚至只有三十多歲1。幸而隨著治療技術及藥物不斷進步,乳癌的死亡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1,而更多如抗體藥物複合體等新型藥物面世,可為乳癌患者帶來愈來愈多的選擇和希望。

早期乳癌的治癒率相當高,十年存活率達84%2,採用的治療方案一般以手術切除為核心,然後按情況加入放射及藥物治療。至於施行全乳切除抑或乳房保留手術則要視乎腫瘤的特質、大小和擴散程度,有時也會利用術前藥物治療將腫瘤縮小,增加手術的可行及選項;而術後的藥物治療可幫助進一步清除體內殘餘的癌細胞,減低日後復發的風險3

對於已擴散及無法以手術清除癌細胞的晚期乳癌,治療就會以藥物為主,而選擇用哪些藥物就要因應特性而決定,例如荷爾蒙陽性乳癌會使用荷爾蒙治療,HER2乳癌則會採用抗HER2為主的標靶治療,而沒有荷爾蒙或HER2特徵的三陰性乳癌就會利用化療或免疫治療4

其中HER2乳癌的治療在近年更有顯著的進步,病人的壽命也愈來愈長5。臨床上,晚期HER2乳癌的一線治療是採用雙標靶藥加化療,療效比使用單一標靶藥為佳5。即使一線治療失效,仍可使用其他藥物如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幫助降低死亡率及復發風險。不過,藥物也可能帶來肝功能及血小板下降等副作用6

抗體藥物複合體是一種較新的治療技術。它集合標靶的單株抗體及化療藥物於一身,其中單株抗體會追蹤並依附癌細胞表面上的HER2抗原或特定目標,然後釋放化療藥物以殺死癌細胞。而這類新型藥物的潛力大,目前已有三款抗體藥物複合體用於治療乳癌,包括針對HER2乳癌及三陰性乳癌6

我想藉此機會,提醒各位女士多留意乳房健康,就算較年輕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每14位女士便有一人最終會患上乳癌1。假若妳發現乳房出現硬塊、出血、疼痛、外形改變、皮膚異常或乳頭凹陷等,應該提高警覺,盡早求醫7

與此同時,乳房檢查亦十分重要,包括每月自我檢查乳房,以及定期接受乳房造影,有助及早發現乳房病變,增加患者抗病的勝算,因為早期乳癌的治癒率相當高,所需的治療也較為簡單,反之愈遲發現存活率會較低,需要的治療亦愈多及愈複雜8,但也不要因此而放棄或諱疾忌醫,現時乳癌治療的效果十分理想,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即使是HER2乳癌,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此文章由香港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香港支持  HK-8290 06/01/2023

Reference: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Female Breast Cancer in 2019 2019年女性乳腺癌統計數字.; 2021. Access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9/breast_2019.pdf

2. Stump-Sutliff KA. Breast Cancer Survival Rates. Published June 12, 2022. Accessed October 15, 2022. https://www.webmd.com/breast-cancer/guide/breast-cancer-survival-rates

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stages I-III. Published April 12, 2022. Accessed October 15,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treatment/treatment-of-breast-cancer-by-stage/treatment-of-breast-cancer-stages-i-iii.html

4.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reatment of Stage IV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August 25, 2022. Access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treatment/treatment-of-breast-cancer-by-stage/treatment-of-stage-iv-advanced-breast-cancer.html

5. Gennari A, André F, Barrios CH, et al.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2021;32(12):1475-1495. doi:10.1016/j.annonc.2021.09.019

6. Corti C, Giugliano F, Nicolò E, Ascione L, Curigliano G.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Cancers. 2021;13(12):2898. doi:10.3390/cancers13122898

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September 14, 2020.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cdc.gov/cancer/breast/basic_info/symptoms.htm

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 what is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Published September 26, 2022. Accessed October 15, 2022. https://www.cdc.gov/cancer/breast/basic_info/screening.htm

港大醫學院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 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能消滅癌細胞的CD8T細胞會被一種稱為I型干擾素抑制,導致免疫治療對付腫瘤失效。是次發現為研究改善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學術期刊《Cell Reports》(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研究背景
免疫治療是一種利用藥物重新啟動免疫系統以對抗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也是對付不同癌症的一線治療。雖然不少病人在接受免疫治療後反應良好,但對大部分病人無效或很快失效。現時,免疫治療對癌症的有效反應率只有20%-30%,低反應率的成因或涉大量未知因素,極待研究。

正常情况下,CD8+T細胞會持續消滅癌細胞,進而抑制腫瘤增生。 但這群T細胞免疫效應功能會漸漸喪失,這種狀態被稱為「T細胞耗竭」(exhausted CD8+ T cells,Tex),當T細胞耗竭,腫瘤便能避過免疫系統並失控生長;因此,防止或逆轉CD8T細胞耗竭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目標。然而,當T細胞耗竭至完全喪失細胞免疫效應功能,免疫治療亦會失效,導致療效僅得20%-30%。因此,是項研究的最終目標就是揭示完全耗竭並失效的T細胞(terminal Tex)的成因,以控制CD8+ T細胞不會耗竭,為發現新的免疫治療藥物靶點奠定新基礎。

研究發現
研究團隊發現I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IFN-I)1在「T細胞耗竭」的發展過程中,對腫瘤的免疫治療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對免疫治療失效的癌症病人,其體內具有高水平的IFN-I干擾素訊號。

通過對公開資料庫2中癌症病人測序數據的分析、體外培養免疫細胞及動物模型實驗,團隊發現長期而持續的IFN-I訊號誘發了脂質過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繼而令CD8T細胞完全耗竭,免疫治療最終失效。3

研究意義
寧博士及研究團隊發現對抗腫瘤免疫效應有害的IFN-I-LPO通路可作為一種生物標記,有望用於改善治療方案、實現患者的個人化治療。團隊將繼續研究IFN-I在改善癌症病人對免疫治療失效的角色。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系助理教授寧珖聖博士強調:「是項研究為增強免疫治療的療效開闢了新方向;未來,我們仍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以確定進行IFN-I阻斷治療的適當時間、療效及安全。 」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張家銘,Victor Gray,寧珖聖博士及陳惟馨。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張家銘,Victor Gray,寧珖聖博士及陳惟馨。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寧珖聖博士領導,並擔任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陳惟馨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張家銘、研究助理丘兆華與香港科技園技術指導黃漪汶共同完成。其他合作者包括:香港大學化學系及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陸振南博士及支志明教授;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Dr Javed Asif、黃淵華博士及馬桂宜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I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IFN-I )是一種能夠影響CD8+ T細胞功能的小分子。 當發生病毒感染時,IFN-I 能啟動身體免疫系統、增強CD8+ T細胞功能以幫助身體清除病毒;因此普遍認為IFN-I 能令CD8+ T細胞消滅腫瘤細胞。

2​公開資料庫包括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 (https://www.cancer.gov/about-nci/organization/ccg/research/structural-genomics/tcga)及由美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打理的基因表達數據庫(https://www.ncbi.nlm.nih.gov/geo/)等。

3研究結果顯示,持續刺激IFN-I會令CD8T細胞的細胞代謝紊亂——具體表現為攝取過量的脂肪酸而無法正常消耗;同時,因線粒體功能受損而出現氧化應激反應,最終誘發過量的脂質發生過氧化,該過程被稱為LPO。LPO引致進一步的「T細胞耗竭」。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黎逸玲醫生
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二)黎逸玲醫生

上回說到醫療誤殺案件控辯雙方的爭議大多圍繞兩點:有關的醫療疏忽是否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以及該疏忽行為是否魯莽、荒謬和非常嚴重。哪怎樣的失誤才算嚴重疏忽?法庭如何量化其嚴重程度?

首先我們談談醫療失當(clinical negligence) 的定義。不論是民事或刑事訴訟,控方的舉證需達致「合理人測試」(reasonable man test) 的要求,以判定一個人的行為有否構成疏忽—— 涉事醫生的行為是否低於其專業領域的基本水平(合理還是不合理)。在此特別說明,有關的判定準則是以該專業領域的一般水準(standard of the ordinary skilled man),而不必跟世界頂尖的專家(highest expert skill)去比較。

撇除有關「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的案件,關於「診斷」和「治療方法」的醫療訴訟,法庭仍然採用Bolam test作為準則。現代醫學提倡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然而即使被告醫生採用的治療不為醫學界主流所認同,根據Bolam test,只要辯方找到醫生願意作證指出其療法可以接受(acted in accordance with a practice accepted as proper by a responsible body of medical men skilled in that particular art),被告醫生就不算疏忽。採用Bolam test的好處是,醫生可以因應不同病人的情況採用非傳統療法,但在大眾市民的角度看可能出現「醫醫相衛」的感覺。

要討論醫療誤殺,不得不提1994年Adomako這宗影響深遠的標誌性案例。Dr. Adomako是英國一位麻醉科醫生。在一次眼科手術途中病人的呼吸喉管鬆脫,監察儀器響起警報聲,然而直至約十分鐘後病人心臟停頓,Dr. Adomako才去檢查呼吸喉管,病人術後出現腦缺氧一直昏迷,六個月後逝世。他被陪審團11:1大比數裁定嚴重疏忽誤殺罪成,被判監禁六個月(緩刑十二個月)。Adomako 的判決為日後其他普通法系的醫療誤殺案定下四個關鍵控罪要素(詳見前文)。Lord Mackay在判詞中提出陪審團需要衡量被告違反其謹慎責任應否被視為嚴重疏忽以至一種罪行(characterized as gross negligence and therefore as a crime),而這需視乎被告的疏忽行為的嚴重程度(seriousness of the breach of duty committed); 另外,陪審團需要考慮被告的行為偏離正常水平有多遠,從而應否視為刑事行為(whether the extent to which defendant’s conduct departed from the proper standard of care incumbent upon him… such that it should be judged criminal)。

這個測試的吊詭之處是,究竟是因為被告的疏忽很嚴重所以是刑事罪行,還是因為被告做出犯罪行為所以他的行為屬於嚴重疏忽?Lord Mackay承認其觀點的循環性,但仍然不打算為「嚴重疏忽」給予一個清晰的定義。即使往後在Misra一案,Judge LJ指出陪審團在衡量被告行為是否嚴重疏忽之時,其實是根據個別情況去判斷,而並非單純解答一個法律問題。不過法官同時強調,醫療誤殺罪的門檻跟民事訴訟案的標準相差甚遠,只有在被告行為遠低於醫生應有的合理水平而可歸類為嚴重疏忽,才可視為誤殺 (Mistakes, even very serious mistakes, and errors of judgement, even very serious errors of judgement, and the like, are nowhere near enough for a crime as serious as manslaughter to be committed)。

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個假設性情境:醫生向一名已知對抗生素A敏感的病人處方抗生素A,最後病人死於過敏性休克。如果醫生忘記向病人詢問其藥物敏感病史,或者醫生明知病人對抗生素A敏感而故意無視風險繼續開藥,大家認為這兩種情況下醫生的疏忽行為有高低之分嗎?還是兩者都應該被起訴「嚴重疏忽誤殺罪」?

2018年11月上訴庭曾就DR美容集團案和慈雲山車房爆炸案釐清了誤殺案件中的「犯罪意圖」(mens rea)元素問題。上訴庭指出,在其他實行普通法的國家包括英國、澳洲及加拿大至今仍維持將嚴重疏忽誤殺的定罪元素定義在被告「未能判別從而避免」重大風險,而非局限於「故意無視」因其行為而產生的風險。因此有關醫療誤殺的訴訟,只需要依照Adomako一案定下的「合理人測試」舉證,控方就可以成功入罪。

換句話說,控方只需要證明一個接受同樣醫學訓練的醫生在相同客觀環境下,是否理應預見處方抗生素A對死者構成過敏性休克的重大風險。至於涉事醫生當時是否主觀上意識到其處方令死者承受風險,主審法官並不需要引導陪審團考慮這個問題。

法官和陪審團大多沒有專業的醫學知識,所以專家證人(expert witness)的水平和其證供起了關鍵作用。但專家證人不一定有法學背景和理解艱深的法律用詞,因而有機會在庭上不自覺地擔起了原屬陪審員的職責。2016年英國有一案例,大腸外科醫生Dr. David Sellu原被裁定誤殺罪成判以兩年半監禁,及後上訴成功推翻定罪,理由是原審法官並沒有足夠引導陪審團去理解嚴重疏忽的定義(failed to give sufficient guidance to the jury on the meaning of gross negligence)。另外當時的專家證人亦獲邀在庭上批判被告是否嚴重疏忽,但原審法官並沒有明確提醒陪審團如何衡量專家證人的供詞。

縱觀多年實施普通法的國家的案件,法庭一直沒為嚴重醫療疏忽定下客觀、清晰的測試和範圍,哪麼定罪與否將過份依賴專家證人的證詞和陪審員的主觀情感。雖然社會對醫療專業問責有極高期望,但當醫療服務未能符合大眾期望和客觀的卓越標準而出現致命醫療事故時,刑事制裁醫生是否最為必要和合理?把醫療過失刑事化會提昇醫療品質,還是進一步令醫生的行醫心態趨向防禦性(defensive medicine)?

這是香港社會如今需要深入討論的醫學法律和倫理議題。

案例參考:
• R v Adomako [1994] UKHL 6
• R v Misra & Srivastava [2004] EWCA Crim 2375
• R v Sellu(David) [2016] EWCA Crim 1716
• HKSAR v Mak Wan Ling [2019] HKCFA 37

(以上只為本人隨筆,並非專業法律意見)

前文提要:談醫療疏忽刑事化(一)

「國藥」本地註冊難 病人有藥無得用 工聯會促進一步檢視藥物註冊制度

「國藥」本地註冊難 病人有藥無得用 工聯會促進一步檢視藥物註冊制度
「國藥」本地註冊難 病人有藥無得用      工聯會促進一步檢視藥物註冊制度

雖然去年 11 月 1 日起,中國獲納入本港新藥註冊的指明參考國家名單,但持有中國當局發出之註冊證明,仍必須持有至少一個原先 32 個參考國家(以歐美為主)當局所發出之註冊證明。惟不少由國內研發的創新藥物,在外國申請註冊上市仍面對科學以外的障礙,延後藥物來港註冊的時間,未能及時惠及本地病人。為讓病人可以更便利及以更合理的價錢,得到使用創新藥物的機會,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陳穎欣,與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香港精準腫瘤學會會長區兆基、前香港藥學會會長鄺耀深舉行記者會,分析「國藥」難以在港註冊造成之影響,要求政府進一步優化本地藥物註冊制度,並提出多項建議。

病人組織「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表示,目前本港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欠缺,而且藥物費用昂貴,對病人造成不公。以大腸癌為例,國內已研發出創新藥物,並獲國家藥監局批准國內上市,反映該藥安全有效,而且該藥納入醫保處方藥集內,合乎國內病人的負擔能力。惟由於此藥未能符合本地藥物註冊要求,尤其本地晚期大腸癌病人,在一二線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只能透過「指定病人」方式自費恩恤使用,對本港病人造成負擔。組織曾去信政府反映訴求,希望能以臨時註冊安排盡快引入該藥,惟未有得正面回應。

香港精準腫瘤學會會長區兆基指出,雖然衞生署容許醫生以「指定病人」計劃向外國藥廠購買及使用未在港註冊的藥物,惟礙於手續繁複,購買藥物、入口及使用也要註明同一個病人的身份,病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藥物。外國藥廠通常要求病人全數繳交藥費才會把藥物付運,就算日後病情改變,病人已不再需要藥物,但已購買的藥物,既不退回,也不能儲存備用轉移給另外一個病人使用,對病人造成金錢損失。而且在「指定病人」計劃下,醫生角色猶如「水貨客」,為病人直接向藥廠申請供藥,若藥物在過程中出現問題,病人及醫生亦難以向外國藥廠問責,對醫生及病人欠缺保障。

香港藥學會會長鄺耀深表示,目前本港藥物註冊制度,使藥物遲遲未能推出市場,國藥更難以進入本港。雖然其後中國獲納入本港新藥註冊的指明參考國家名單,但亦無助加快藥物在港註冊。由於市場細加上缺乏競爭,導致本港藥物價格,較其他市場昂貴。以肺癌舉例來說,內地市場已有多種第三代抗癌藥物,一般藥費比本港因只有一種肺癌的第三代抗癌藥物平 3 至 5 成,若果被納入國家醫保,價格更可低至 7 成。相比之下,本地病人需負擔高昂的藥物價格。

工聯會社區幹事李嘉恒表示,由於緊張的地緣政治,業界在外國申請藥物註冊上市,更多面對科學以外的障礙。現時不少海外藥企都在內地投資設立實驗室以研發新藥物,即使不少國際期刊證實這些藥物安全有效,尤其外國對這些藥物表現抗拒。而且一橋相連的澳門早已於 2021 年修例,容許只持有內地註冊認證的藥物申請入澳,反映本港藥物註冊制度跟不上藥物發展趨勢。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表示,當局強調由於國內藥物監管機構並未符合相關的「國際標準」,因此現階段新藥註冊申請不可只憑藉內地註冊認證。然而,中央多番期望香港成為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超級連繫人」,既然今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港澳藥械通」,讓更多香港註冊藥物在大灣區使用,另一邊廂,港府應設立相關制度,利用本港優勢協助「國藥」走向國際。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表示,一些多分布於亞洲的病症例如鼻咽癌、大腸癌等,國家投入很多資源研發藥物並有所成果,如香港能引入則可令病人受惠。另一方面,在香港設立更適切中國人體質的藥物數據庫,並在港設立生產線專門生產國內創新藥物,不但促進本港再工業化,更把握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推動跨境醫療合作,但前題是需要配合改善本地藥物註冊制度,才能得以落實。

有見及此,工聯會就進一步優化本港藥物註冊制度提出建議:
1. 建立臨時藥物註冊制度,容許有顯著療效,在治療上有時間逼切性並已在美國FDA,歐盟 EMA 或中國 NMPA 註冊的藥物,可在本港一個月內臨時註冊使用,以讓病人能更快使用新藥物
2. 設立先導計劃讓癌症及罕見病藥物先試行較快的審批制度
3. 訂立完成藥物審批工作的期限,以加快審批及增加透明度
4. 本港藥物註冊申請應放寬最低要求,由 2 張藥劑製品證明書 (CPP) 減為 1 張CCP,以縮減註冊時間
5. 長遠與內地政府合作,建立獨立藥物審查及註冊機制

工聯會倡議「國藥港用」時序表

2022 年 9 月 5 日 工聯會舉行記者會倡議「國藥港用」,促政府接納國家藥
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 CPP 可用於本地藥物註冊申請
2022 年 9 月 27日 就改善本地藥物註冊制度,去信醫務衞生局提出建議
2022 年 10 月 25日 政府更新藥劑製品註冊的參考國家名單,將巴西、中國、南韓、新加坡加入新藥註冊的指明參考國家名單,持上述4 地之註冊證明仍需只少一個原本 32 個參考國家所發出之證明,2022 年 11 月 1 日起生效
2022 年 11 月 8日 工聯會舉辦「國藥港用」諮詢會,邀請專科醫生、藥劑師、病人組織、智庫組織、業界代表與立法會議員進行交流,共同促政府重新審視及正視目前藥物註冊制度的根本問題
2022 年 11 月 21日 再次去信醫務衞生局,反映對藥物註冊新安排之意見
2022 年 12 月 14日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在立法會提出「改良藥物註冊制度」書面質詢
2023 年 1 月 9 日 工聯會舉行記者會,反映「國藥」在外國註冊所面對之困難,促政府建立臨時藥物註冊制度或特快通道,以讓病人能更快使用新藥物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綜合治療方案新聞發布會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 綜合治療方案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 綜合治療方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將於明天舉行新聞發布會,簡介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臨床腫瘤學系團隊的全球首項臨床研究結果,為中期肝癌病人帶來嶄新的「先縮後除」(START-FIT)三部曲綜合治療方案。

新聞發布會將於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專頁直播,有興趣人士可屆時收看。

港大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嶄新中期肝癌「先縮後除」 三部曲
綜合治療方案新聞發布會

日期:2023年1月11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11時正

講者: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
陳智仁教授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蔣子樑醫生

請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賀年義賣

#義賣 期間限定 心意滿載

訂購連結:https://forms.gle/y8QcJ4RUURRSSULm8

兔年到,社交措施鬆綁,過年氣氛濃厚超多!
咁高興⋯⋯應節唔係買「家庭什餅」咁求奇呀嘛!
今年,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為大家帶來另類選擇—— 一盒12塊無添加手工杏仁酥餅,入面仲有張心意小卡,鼓勵大家新一年實踐健康目標
呢啲愛心酥餅全賴一眾同路人全速趕工,當中有癌症患者、康復者同照顧者。大家都喺「小工廠」內各展所長,希望透過呢個曲奇禮盒,為CICF病人支援服務籌款,大家多多支持啦!
新一年祝願人人都幸福安康!

愛心認購:每盒 HK$100

ALK 肺癌病人小組座談會招募

為了解ALK肺癌病人的需要,及整個癌症治療歷程所面對的問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現正招募ALK肺癌患者及其照顧者參與小組座談會,收集意見。

完成後,CICF會與各界持份者探討並提出可行建議,以改善癌症病人於身、心、社、靈以及經濟層面上面對的問題。

目標人士 :
1️⃣ ALK肺癌患者
2️⃣ ALK肺癌患者的照顧者

日期 : 2023年1月14日 (六)
時間 : 14:00 – 16:30
地點 : 北角英皇道510號港運大廈9樓Room 909 (待確實)
名額 : 8位
查詢 : 35982157 / WhatsApp +852 5206 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