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質子治療中心盛大開幕 標誌著香港在精準癌症治療的領域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養和質子治療中心盛大開幕

標誌著香港在精準癌症治療的領域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左起)「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養和醫院兒科名譽顧問醫生、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志峯教授;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維文先生;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分享質子治療的發展及其臨床應用。

(2023122 , 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今天宣布養和質子治療中心(中心)正式開幕。位於筲箕灣阿公岩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內的質子治療中心設有兩間設備先進的質子治療室,以及全港首部質子治療系統,包括兩座半旋轉機座、一部同步加速器以及尖端的光束傳輸系統。該系統以垂直層疊方式巧妙佈置,這種緊湊的裝置設計,成為在有限空間內安裝此龐然巨物的絕佳示範,可供類似香港這樣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短缺的城市作參考。

養和質子治療中心由今年七月初步投入服務至今,已為約40名年齡介乎7歲至88歲的癌症病人提供治療。這些個案涉及多種癌症類型,當中包括26宗乳癌、六宗兒童癌症,其餘的個案有前列腺癌、頭頸癌、胸腔癌症和顱脊髓癌。六宗兒童癌症個案均由香港兒童醫院轉介。這些兒童癌症個案包括神經母細胞瘤、惡性軟組織肉瘤、上頜竇肉瘤、上頜竇癌及顱咽管瘤。

質子治療被視為當前最先進用於治療癌症的放射治療技術。質子治療與傳統光子放射治療最大的差異,是傳統放射治療的放射能量會穿透腫瘤組織,因此對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也會造成傷害。相反,質子治療高度精準,能鎖定目標腫瘤,將輻射能量一次過集中釋放到腫瘤位置,然後輻射能量便驟然停止並消散,這種獨特的物理現象稱為「布拉格峰」。

進行質子治療時,醫療團隊須精確計算質子射線的深度及強度,以瞄準癌細胞。由於質子射線只聚焦照射癌細胞,對腫瘤附近其他健康組織和器官影響甚微,從而降低了因傳統放射治療引起的併發症及副作用的風險。這種創新的治療方式尤其適用於治療頭頸癌、腦癌、肺癌、肝癌、乳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和肉瘤等。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詳細闡述了頭頸癌案例中採用質子治療的獨特優勢,他稱:「雖然傳統放射治療與質子治療對腫瘤靶區的輻射劑量相若,兩種方法都能殺死癌細胞;但質子治療對周邊健康組織及器官所釋放的輻射劑量要少得多。這對於頭頸癌和腦癌患者至關重要,因為質子治療可減少對唾液腺、眼睛、耳朵、口腔或整個大腦的輻射劑量,其好處便很明顯,可減少口乾、聽力受損、視力障礙、口腔疼痛、顳葉壞死和引致周邊區域繼發性惡性腫瘤等副作用,所有這些潛在的併發症都可能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長遠的影響。」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認為質子治療也是治療乳癌的上佳方案。她指出:「特別是腫瘤靠近心臟和肺部等重要器官,質子治療可保護相關器官免受輻射影響,有助減低日後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張天怡醫生還說明質子治療對前列腺癌的好處。主要優點包括顯著減少對膀胱、直腸、腸道等附近器官的輻射劑量。她表示:「許多臨床研究均顯示質子治療非常有效,而且副作用極少。 由於質子治療能夠縮短治療時間以及減少治療所需的次數,患者可以更快完成療程。」

養和醫院兒科名譽顧問醫生、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志峯教授表示:「在兒童癌病的個案中,質子治療能在不影響臨床療效的情況下,減低對患者短期和長遠的傷害。對於正值成長期的兒童來說,質子治療還能減低許多因輻射誘發的不良影響,包括:損害認知功能、誘發發育障礙和內分泌的問題,以及日後發生繼發性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最近為數名兒童患者進行質子療程。他解釋質子治療對患者的好處時說:「兒童患者在治療後的存活期一般較長,而且由於他們在發育階段,更容易出現輻射引發的慢性疾病,以及日後出現繼發性癌症或其他併發症的風險。以治療腦癌為例,質子治療能夠減少腦部發育中重要結構所承受的輻射劑量,有研究顯示使用質子治療和傳統光子治療,兒童髓母细胞瘤患者的十年整體存活率相近,而質子治療對神經認知、甲狀腺功能等影響較少,十年間出現繼發性癌症的機會亦較低。」

香港人口老齡化導致癌症發病率上升,約每四人便有一人在75歲前罹患癌症¹。養和旨在為癌症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援,並因應他們的病情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元化的治療方案。隨著引入質子治療系統,養和已成為全球擁有最齊全放射治療設備的醫療機構之一。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維文先生表示:「「養和質子治療中心落成啟用,為香港癌症治療和管理方面開創新篇章,也實現了我們銳意建設一個卓越的癌症中心之承諾。我們除了增添必要的硬件和基本設施外,我們專業的腫瘤科醫療團隊亦不斷壯大,包括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放射治療師、醫學物理學家、醫學放射計量師、腫瘤專科護士等,以應對患者各類疾病狀況,確保他們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李維文先生一直在幕後策劃和促成質子治療中心的籌建,他透露引進質子治療系統的構思始於2008年。他形容該中心可算是全球數一數二最複雜的質子治療建設項目,皆因其選址於堅固的花崗岩上,且建築樓面空間有限,建造過程相當艱巨。他補充:「為了掘出地底的花崗岩,以騰出空間在地庫裝設質子治療系統的機座和治療室,團隊費盡心思和努力;加上過去數年的新冠疫情亦令日立的工程人員無法前來香港進行組裝。儘管面對各種挑戰,質子治療系統成功於今年七月交付並初步啟用,我們非常感謝日立工程團隊不懈努力。看到這項長達十年的項目取得成果,我們感到無比興奮和欣慰。此外,我們已進行了近百項關於磁力共振導航用於放射治療及質子治療的研究,並會繼續探研這些技術應用在臨床上的效用,務求不斷優化這些治療的模式,以提升臨床治療的成效,讓患者在療程和護理方面達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養和在質子治療的過程中,更運用最先進的磁力共振導航技術。在這方面,養和可堪稱為國際醫療機構的先驅。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解釋,部分腫瘤位於會移動或改變形狀的器官,如肺部或肝臟,磁力共振導航可以追蹤腫瘤移動的位置和幅度,令醫生能夠根據器官的移動和變化相應地調整質子射束的深度和強度,有助確保質子射束準確地瞄準目標腫瘤範圍,讓腫瘤接受最多的輻射劑量,同時大大減低對健康組織的損害。

養和會繼續與公營機構和本地大學醫學院合作,利用這套先進的質子治療系統進行臨床治療、醫學培訓和科學研究。隨着臨床應用經驗和研究數據不斷累積,養和冀逐步擴大質子治療的應用範圍,從而讓更多癌症患者受惠和改善其治療效果。中心全面運作後,預計每年可為400600名癌症病人進行治療。

1 醫院管理局2021 年香港癌症統計概覽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維文先生表示,養和質子治療中心的籌建過程長達十多年,是全球最複雜的質子治療建設項目之一。除了硬件設施,養和的腫瘤科醫療團隊亦不斷壯大,包括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醫學物理學家、醫學放射計量師等。養和質子治療中心的正式啟用為香港癌症治療和管理開創新篇章。
養和質子治療中心設有兩間設備先進的質子治療室,以及全港首部質子治療系統,包括兩座半旋轉機座、一部同步加速器以及尖端的光束傳輸系統。

 

質子治療個案分享

鼻腔癌患者

一位年約50歲的男士於今年年初因經常流鼻血而前往求醫,接受電腦掃描及活組織檢查後證實患上鼻咽癌。他在今年6月先接受三個階段的化療療程,以縮小腫瘤再進行放射治療。由於腫瘤位置接近左眼視覺神經,若進行傳統放射治療有機會導致失明,主診醫生在評估後建議他接受質子治療。他於10月初開始進行為期六週的質子治療。每次療程約35分鐘,除了每週會進行CT電腦掃描外,每次治療之間,醫療人員均會為他進行造影拍攝,以覆核質子束的位置準確無誤,這令他更為安心。在治療首兩星期並沒有太多副作用,直至第三個星期開始出現皮膚紅腫、咽喉潰瘍等,需要飲用處方營養奶,醫生亦為他處方紓緩副作用的藥物。他慶幸有醫護團隊在整個療程中,一直監察著他的情況,在出現副作用時給予適切的支援,他才可以熬過去。他在11月尾完成30次療程,日常生活大致回復正常。

乳癌患者

一位逾65歲的女士是本港首個接受質子治療的癌症病人。今年年初,她發現自己右邊乳房形狀有異而求醫,在掃描檢查及抽組織化驗後,證實患上乳癌。她於2月完成右邊全乳房切除及部分淋巴清除手術,雖然腫瘤面積不算很大,但淋巴擴散程度較嚴重。為減低其復發風險,主診醫生建議她接受三個階段的療程,首先是輔助性化療;然後於淋巴附近位置進行放射治療;最後是荷爾蒙及標靶藥物治療。由於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範圍覆蓋頸至腰部,傳統放射治療有機會影響其肺部。其時(今年7),養和質子治療中心剛好初步啟用。在醫生評估和經周詳考慮後,為她提供質子治療的選項,她認為質子治療用於兒童患者上也可行,應是很安全的治療方案,所以立即決定接受質子治療。她於7月開始為期三星期、共15次的質子治療療程。醫護人員替她量身訂製了治療用的面罩,在治療床戴上面罩後,醫護人員要鎖上面罩,避免移位,因為質子射束照射的角度必須要很精準,些微偏差都需要再調整。治療期間出現了皮膚敏感,照射部位有些像太陽曬後的灼熱感覺,以及疲倦等情況,但她仍能應付每天自行駕車往返住所及質子治療中心。她於7月完成質子治療療程後,隨即開始第三階段的荷爾蒙及標靶治療,以鞏固治療效果。

乳癌患者

一位年約30歲的女士今年8月於例行身體檢查中發現右邊乳房有陰影,及後確認患上早期乳癌。她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後,主診醫生建議她進行術後放射治療作鞏固治療。由於她擔心傳統放射治療會帶來長遠的副作用,例如影響腫瘤附近的器官,在聽完醫生詳細解釋後,決定接受質子治療以減輕傳統放射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和副作用。她於9月尾開始共15次質子治療療程,在療程接近完成時開始感到疲倦、治療部位附近的皮膚泛紅及痕癢,日常除了需要避免流汗以防加劇皮膚的不適感之外,她能夠如常生活及工作。完成療程後,她已完全復原,上述副作用亦已逐漸消退。

江慧中醫生 Dr. KONG Wai Chung

江慧中醫生
Dr. KONG Wai Chung

專科:外科專科

地址: 尖沙咀彌敦道26號21樓2105室
Address: Room 2105, 21/F, 26 Nathan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電話/Tel No.: 2802 8377
傳真/Fax: 2802 3866
Whatsapp: +852 9881 1368
診症時間 Consultation Hours :
Mon-Fri: 10:00 am – 7:00 pm
Sat: 10:00 am – 2:00 pm
Closed on Sundays and Public Holidays

【最新本地癌症數字】肺癌大腸癌佔頭兩位 平均每日105 人確診癌症

#最新本地癌症數字
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公布最新的癌症統計數字,2021 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 38,462 宗,當中,男性佔 18,943 宗,女性佔 19,519 宗, 平均每日有 105 人確診癌症。確診數字於2020年稍微下跌,但2021 年再次回升。比對2020年,男性個案增加 13.4%(或 2,240 宗),女性則增加 11.7%(或 2,043 宗),總數字增加了 12.5%(即 4,283 宗)

前十名癌症的排名略有變動,胰臟癌上升至第十位。

十大癌症依次序為:
1️⃣ 肺癌(15.5%)
2️⃣ 大腸癌(15.3%)
3️⃣ 乳腺癌 (14.5%)
4️⃣ 前列腺癌(7.9%)
5️⃣ 肝癌(4.6%)
6️⃣ 胃癌(3.4%)
7️⃣ 子宮體癌(3.2%)
8️⃣ 甲狀腺癌(3.0%)
9️⃣ 非霍奇金淋巴瘤(2.9%)
🔟 胰臟癌(2.9%)

📍資料來源: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facts.html

【突破膽管癌治療局限】蔣子樑醫生

【突破膽管癌治療局限】蔣子樑醫生

膽管是人體內一個細小器官,一旦出現癌變,致命率卻是極高,過往更因缺乏相關藥物,令群醫束手無策。幸而這個劣勢,隨著部分膽管癌的基因變異被破解,加上相關標靶藥物已獲美國FDA、歐盟、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使用,近日終於得以扭轉。醫學界視之為膽管癌治療的一大突破,為病人帶來新希望。若有親友罹患膽管癌,應及早向醫生查詢基因測試,以評估是否適用標靶藥物。

膽管癌是一種相對少見的癌症,然而近年來,其發病率卻呈現上升趨勢。根據數據,2020年的新症有445宗,相較於10年前約300多宗,明顯上升。膽管癌的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士。

膽管癌的死亡率相當高,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病人在診斷時已經是後期,無法進行根治性治療。另一個原因是藥物選擇有限,治療效果不佳。

傳統而言,膽管癌治療選擇有限,只有手術、化療和電療。由於膽管位於肝臟的中央,手術移除腫瘤的難度相對較高;至於化療,一線藥物成效約為20%,而且46個月左右後,便會出現抗藥性,屆時患者只能選用二線化療藥物,成效更低;而電療則因為大型數據不足且病人的肝功能可能已經衰退,所以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進行。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病人幾乎已是「無藥可用」。

醫學界近年發現,約二成膽管癌個案會出現FGFR突變,研發出針對此一突變的標靶藥物。病人可以透過組織樣本或血液樣本進行基因測試,一旦發現FGFR突變,便可使用新型標靶藥物。現時,此一標靶藥物用於二線治療,傳統的二線化療的反應率只有5%-10%,而新型標靶藥物的反應率可以達到40%,換句話說,有四成病人的腫瘤可大幅縮小。這對膽管癌病人而言,非常重要,因為由於膽管非常接近肝臟,以往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肝功能下降的問題,令他們身體無法負荷化療及電療,被迫中斷治療,而新型標靶藥物能縮小腫瘤,減少對肝臟的影響,等於重新給予病人治療新希望。

研究顯示,新型標靶藥物比傳統二線化療,成效理想得多。即使踏入二線治療,但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可達9個月之久,平均壽命可以超過一年半,是膽管癌治療中,從未見過的理想數字。亦正因如此,國際指引已將新型標靶藥物納入膽管癌的二線治療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標靶藥物有機會導致皮膚、視網膜的變化,病人要定期檢查,但大致上副作用相當溫和,治療是十分安全的。

新型標靶藥物的出現,標誌著我們正式踏入膽管癌治療的新時代。若患上膽管癌或身邊有親友罹患膽管癌,應及早向醫生查詢基因測試,以評估是否適用標靶藥物。一旦病人確診膽管癌,基因測試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其結果將會大大影響病人接下來的治療方向。我們期望,隨著藥物持續突破,可以逐漸除去膽管癌「無藥可用」的標籤,令病人更有希望。

臨床腫瘤科專科蔣子樑醫生

【香港書展 2024|四仔旅行團】癌症病友共同展開難忘之旅,傳遞正能量

《4仔旅行團》清邁之旅

一群堅強的癌症病友和康復者於2023年展開一場意義非凡的旅程,名為《四仔旅行團》。團友包括幾位四期癌症病人,及其他癌症病友和康復者。

除了have fun,enjoy life,也希望通過今次旅程打破大眾對癌症病友的偏見和誤解,傳遞正能量!

旅程除了由 MillMilk 拍成節目,更輯錄成書,配以更多相片及四仔各人的抗癌故事。

 四仔IGwww.instagram.com/travel.with.4jai/

《4仔旅行團》書籍詳情

有今生,無來世!總之死都要去旅行?

“Pray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聯乘MillMILK遠赴清邁,將未公開過的訪談結集成書!

全港最喪旅行團,天天出發!

「帶著cancer去旅行,組成地獄旅行團?」4仔旅行團由7位80、90後堅強的癌症病友組成,成員包括負責計劃行程的Niko、氣氛擔當Clark、熱愛拍照打卡的R小姐;有毒舌得來說話又啜核的LamK;才華結他手Teriver;癌症資訊網代表Jasmine;還有已經去了天國旅行的樂天開心果Tiffany。

本書講述7位團友清邁四圍走,以癌症視覺唱遊大世界,看透生命。同時,以「Pray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為生活宗旨,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驗,讓更多人了解癌症病友所經歷的挑戰和勝利,並給予支持和鼓舞。

2024書展|4仔旅行團
2024書展|4仔旅行團

名人誠意推介

唱作歌手及藝人謝安琪:奮力去活出生命更豐富的色彩,希望四仔的故事,也能溫暖你的心。

MillMILK影片創作者Phoebe:謝謝這幾位最熟悉的陌生人,讓我成為「四仔」一員,慶幸參與和記錄了這場又喊又笑,悲喜交集的生命盛宴 。

書籍詳情
作者/譯者/編者: 4仔團友
出版社: 火柴頭工作
國際書號: 9789887694267
出版年月: 2024-07
頁數: 176
開度: 150x210mm
圖書分類: 心靈勵志

 

網上直播 | 乳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網上直播 |乳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 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 協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衆的一些常見問題。此活動為每月一期的系列講座,2021年10月至今共已舉行26+1場,已有250多名教授及醫生主講及解答公眾疑問,並有將近114萬名觀眾參加,專家們義務服務大眾,觀眾反響熱烈!

2023年10月講座主題主要探討乳癌,講座題目為「乳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歡迎大家於表格留下問題,教授及醫生們將會為大家解答!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將會於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直播 ,歡迎屆時收看!如有任何提問,歡迎填寫以下Form或於直播期間留言,將安排專家解答。

直播連結:
請關注癌症資訊網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cancerinformationhk

或 Wechat 微信掃碼觀看直播
https://kaqqt.h5.xeknow.com/sl/35qZSx




癌症患者癌症康復者照顧者


肺癌乳癌肝癌膽囊和膽管癌腎癌甲狀腺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胰臟癌卵巢癌淋巴癌鼻咽癌大腸癌





私隱政策聲明
你向「癌症資訊網」提供的個人資料均依照《個人資料(私隱) 條例》的規定保密處理。除非事先獲得資料當事人同意,否則該等個人資料,只有在符合收集資料的目的或在上述條例許可的情況下,才可使用、披露或轉介。查閱及改正資料,閣下有責任向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更新資料,否則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有可能無法提供閣下要求之服務。根據《個人資料(私隱)修例》,資料當事人有權要求查閱和改正所提供的個人資料及索取有關資料的複本。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在處理查閱或改正資料要求時,會查核提出要求者的身份,以確保他/她在法律上有權作出這項要求。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須在或可在條例第20條指明的情況下拒絕依從查閱資料要求,例如申請人未能提供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合理要求的資訊。


明白

 

更多PARP抑制劑納入援助 維持治療助延長卵巢癌受控時間

更多PARP抑制劑納入援助 維持治療助延長卵巢癌受控時間

 

女性的卵巢位於盆腔之內,發生病變時不容易察覺異狀,即使已形成腹脹、肚痛等症狀,也可能將之歸咎為發福或其他原因所致,導致不少卵巢癌在確診時已屆較晚期,甚至已擴散至淋巴或腹膜。可幸隨著醫藥不斷發展和進步,卵巢癌的治療成效大有進步,其中一個方向是因應基因突變狀態,後續配合標靶藥物作為維持療法,幫助延長病人的存活期。

 

在香港,卵巢癌排行女性十大癌症的第六位,每年約有500多宗新症,大部分患者年齡均超過五十歲。

標靶藥物助提升療效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楊明明指出,過往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及化療為主,近年則有愈來愈多數據顯示,帶有個別基因突變的卵巢癌,例如是「同源重組修復缺陷(HRD)」,配對相應更具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有助提高治療的成效。

她稱,臨床上約一半的卵巢癌都屬於HRD陽性,而較為人熟率的BRCA基因都是HRD類型之一。這類病人可於完成基本治療後,以PARP蛋白抑制劑阻截腫瘤細胞的修補功能,達到控制腫瘤惡化的效果,作為後續的維持治療可以顯著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這類口服標靶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少,有助病人重拾原來的生活步伐,有些甚至可以繼續全職工作。

半數卵巢癌屬HRD陽性

如何才能確認腫瘤細胞是否帶有基因突變?這就需要基因檢測的協助。楊醫生表示,一般可以將手術切出的腫瘤組織送到實驗室進行化驗,若病人無法進行手術,則可以抽取腹水的腫瘤細胞代替。同時,病人亦要接受影像檢查及檢查癌症指數CA125,以更全面了解及評估病情。

其實,基因檢測結果不但有助尋找合適的治療,也有助病人及早提防。楊醫生解釋,如果個人驗出有BRCA基因突變,患有乳癌及前列腺癌等病症的風險較高,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監察和檢查,而家人亦可考慮是否需要接受檢測和跟進,以提防癌症突襲。

現時卵巢癌有很多治療可用,也有愈來愈多藥物,並可利用基因檢測制定更趨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令療效亦愈來愈進步,對於所有病人都是好事。與此同時,楊醫生叮囑病人,要聽從醫生的指示用藥,別以為情況好轉而自行停藥,以致增加癌症復發風險。

援助病人得到所需治療

對於有經濟困難的病人則可以申請資助,楊醫生指現時關愛基金已將一種針對HRD陽性但沒有BRCA基因突變(HRd BRCA wild type)卵巢癌的PARP蛋白抑制劑納入援助項目,符合條件的HRd BRCA wild type卵巢癌病人,可以透過醫院提交資助申請,而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亦有針對該藥的藥費封頂計劃,如有需要可向主診醫生了解詳情。

最後楊醫生提醒婦女不要忽視卵巢癌的威脅,縱使卵巢癌在早期不易察覺,亦沒有有效的篩查適用,但若身體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持續腹脹或腹痛,別當是中年發福或更年期處理便算,而是應該盡早求醫,以免耽誤診治的良機。

投資推廣署舉辦生命與健康科學峰會 聚焦行業發展新活力

(由左至右) 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執行總監 游廣智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及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趙偉仁教授 香港基因組中心行政總裁 羅思偉醫生 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 黃煒卓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香港主管合夥人 呂志宏 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 陳煒華
(由左至右) 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執行總監 游廣智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及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趙偉仁教授 香港基因組中心行政總裁 羅思偉醫生 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 黃煒卓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香港主管合夥人 呂志宏 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 陳煒華

投資推廣署今日(10 月 13 日)舉辦「創新釋放生命與健康科學潛力」專題峰會,聚焦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的發展與成就,同時為有意進駐香港的海外企業探討發展方向。

峰會吸引超過 150 名線上及線下人士參與,匯聚來自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的商界領袖、投資者、科研及醫療專才、金融翹楚及專業服務供應商,於峰會上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除幫助業內人士建立聯繫、創造商機外,峰會亦展示了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在科研、投資及金融方面的優勢。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致開幕辭時表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直不遺餘力加強支援生命與健康科技行業的研究和初創企業。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原創動力,是與中國內地和全球市場開展科研合作及推動生命與健康領域綜合發展的理想地點。」

署理投資推廣署署長蔣學禮博士表示:「香港匯聚了生物科技發展所需的關鍵要素,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其中包括一流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庫、世界級的研發基建、雄厚的資金實力、穩健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高質量的臨床試驗數據以及堅定的政府支持。」

投資推廣署創新及科技行業主管黃煒卓表示:「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研發基建擴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便利措施等舉措的推出,香港繼續透過大灣區、中國內地及海外科技公司鞏固其地位,並提供前所未有的商機。」

香港是許多開創性創新的發源地,如開創性噴鼻式新冠疫苗、對抗阿爾茲海默病的潛在治療方案、通過 CAR-T 細胞療法和基因療法進行癌症治療等。香港亦緊隨全球發展基因組醫學和精準醫學的大趨勢,近年開展了全港第一個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計劃 —— 香港基因組計劃。每一項成就都證明了香港在發展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的堅定承諾。

同時,投資推廣署與德勤中國於峰會上共同發布題為《釋放行業潛能 共謀發展新篇——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從研發到商業化的潛力及機遇》的報告,其中深入剖析了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情況、及其優勢和競爭力,並記錄了行業近期的里程碑,以及香港在行業價值鏈的核心能力,從上游研發到下游商業化和業務拓展所帶來的重要商機。

該報告從眾多行業專家、研究人員及生態圈持份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中獲取洞察,通過六大層面闡述了製藥、醫療設備與診斷技術、智慧醫療和中醫領域的發展機遇。

全面醫療體系:香港高效的雙軌醫療架構、以社區為本與時俱進的醫療體系、科技主導的醫療設施,及全方位醫療保險服務,有效促進醫療創新的資訊交流與業務合作。

卓越研究:以兩所頂級醫學院、政府推動的科研和創新集群及大灣區為後盾的端到端研究力量,皆有助於打造集學術培訓、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和商業化能力於一體的科研生態圈。

完備基建:香港先進的研究設施、創業培育基地和醫療基建,構建了健全的生態圈,有效地簡化設立及拓展業務營運流程,提高企業效率。

融資渠道便捷:借助香港資本市場公開和私人資金的便利渠道,包括不同政府政策對生命與健康科學初創企業的支持。

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作為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的首選地,香港擁有地理優勢、精通兩文三語的多元化人才、以及優越的法律、稅務及金融制度,有助於促進地區內的業務營運。

通往大灣區和新市場的門戶:通過提供醫療和人才協作以及連接全球的網絡,香港能夠作為開拓市場的跳板,以助生命與健康科學企業進軍大灣區及新海外市場。

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香港主管合夥人呂志宏指出:「香港提供了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全面醫療系統,確保合作,推動卓越研究,促進醫療發展,建立齊備的基礎設施以加速臨床結果,並確保為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加速研究項目的實際應用及商業化。2018 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規則與指引》第 18A 章,歡迎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企業在主板掛牌,促使香港成為生物科技企業的首選上市地點,並推動本港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受惠於大量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回港掛牌,以及信息科技和醫療新領域的崛起,過去五年共有逾 100 家生命科學和醫療企業上市,其中包括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企業,合共集資超過 2,500 億港元。」

香港生命與健康科學行業亦受惠於一系列國家、地區和本地政策,包括《「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內地加快藥品審批流程及擴展醫療券計劃至居於大灣區的香港市民、醫務衞生局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建立可持續的基層醫療系統等。此外,落戶香港的企業可享有研發開支額外稅務扣減等優惠稅務待遇,其首 200 萬港元的研發活動開支可獲 300% 稅務扣減,超出部分可獲 200% 扣減。

德勤中國管理諮詢合夥人陳煒華補充:「近年來,香港在推動生命科學、醫療保健和生物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創新科技成為了政府重點政策的核心,香港將在大灣區發揮獨特作用,推動後疫情時代在科學、研究、數據和數碼科技等領域的全球協作。我們邀請研究人員、創新者和投資者善用香港豐富的科研資源、商業化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生態圈,共同開拓未來新篇章。」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最新篩查結果公布:推算200 000 中老年男性可能PSA 指數異常 呼籲男士定期接受 PSA 測試

最新篩查:六分一 5075歲男士前列腺特異抗原測試(PSA)指數異常

推算200,000中老年男性可能PSA指數異常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呼籲男士定期接受PSA測試

建議政府增撥資源提供篩查及支援患者接受治療

前列腺癌位列本港男性癌症第三位,早期徵狀不明顯加上香港未有普及篩查,多達1/3個案確診時已屆晚期。前列腺癌可透過篩查和診斷及早發現,其中前列腺特異抗原測試(PSA)屬初步的簡單抽血測試。香港泌尿外科學會於今年5月舉行35周年前列腺健康檢查及展覽發現,約每6名50至75歲男性,便有1人PSA指數異常。學會呼籲50-75歲或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的男士定期接受PSA篩查,同時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給合資格市民作PSA篩查及支援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接受適切治療。

早期徵狀不明顯 前列腺癌新症10年增55%

前列腺是男性的生殖腺,當前列腺細胞異常生長,有機會引致前列腺癌,50歲或以上及有家族病史人士均屬高風險組別。此外,前列腺癌為本港第三大男性癌症,2020年有2,315宗新症,較10年前增加55%。香港泌尿外科學會主席趙家鋒醫生指:「早期徵狀不明顯,當腫瘤增大或開始轉移時,才可能出現不同徵狀,例如排尿困難、尿速緩慢、不暢順、小便帶血、甚至骨痛。由於本港男士少接受篩查,一般出現徵狀才求醫,引致本港多達1/3個案確診時已屆晚期。」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主席趙家鋒醫生(左)、患者個案呂先生(中)及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委員馬偉傑醫生(右)呼籲50-75歲或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的男士定期接受PSA篩查,同時建議政府增撥資源給合資格市民作PSA篩查及支援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接受適切治療。

晚期患者存活率驟降

香港泌尿外科學會委員馬偉傑醫生指出:「大部人普遍認為前列腺癌生長較慢,有生命危險比率較低,而事實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年數據,1/3前列腺癌新確診個案已屆第四期(已擴散),較歐美比率(10-15%)高2-3倍。」此外,相對局部前列腺癌患者,癌症已擴散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從近100%降至不足一半(44.9%),及早發現病情十分重要。

PSA測試作初步參考指標

現時有不同方法診斷前列腺癌,其中PSA血液測試為初步篩查。若PSA水平偏高(高於4ng/mL),泌尿科專科醫生會按情況建議進行進一步血液測試、影像學(磁力共振)檢查,如有需要,再作活組織檢驗。

現年60多歲的呂先生,沒有前列腺癌家族病史,亦沒有出現前列腺相關的病徵;於學會今年5月舉行的35周年前列腺健康檢查中發現PSA為9 ng/mL (正常為< 4ng/mL),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前列腺有1.8厘米的腫瘤,並獲確診為第二期(pT2c)前列腺癌,且屬中風險(格里森評分7分),緊接於8月初接受微創機械臂前列腺癌切除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及癌細胞,沒有任何後遺症,現時無需接受任何前列腺癌治療,健康狀況良好,生活如常,平日亦可正常運動,如游泳及打羽毛球,近日更曾到台灣旅行。呂先生坦言自己素來健康狀況良好,亦不曾出現前列腺相關的病徵,因此從沒想過自己會患上前列腺癌,猶幸透過學會的篩查,及早發現患上前列腺癌並接受根治性治療,否則可能日後出現病徵時始發現,治療將更為困難。

最新篩查:六分一5075歲男士PSA異常

為了解港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香港泌尿外科學會於今年5月下旬為507名50至75歲、過去兩年未曾接受PSA測試的男士進行篩查,發現PSA異常的比率高達15.6%,其中11.6%及3.9%男士的PSA指數分別為4-10ng/mL及>10ng/mL。趙家鋒醫生表示:「按照人口普查推算,近200,000中老年男性可能出現PSA指數異常;而根據研究數據,PSA 4-10ng/mL,發現前列腺

癌的比率為15.2%,PSA>10ng/mL則為>27.8%。按照人口普查推算,近37,000中老年男士可能潛藏前列腺癌風險,威脅本港男士健康!」

學會籲高危人士接受PSA測試 促政府提供篩查及支援治療

馬偉傑醫生提醒:「學會建議香港50-75歲或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如父親或兄弟患前列腺癌) 的男士定期接受PSA測試。若PSA指數異常或出現任何病徵,應盡快求診,接受進一步檢查。」同時,學會建議政府加強前列腺癌及篩查相關教育、增撥資源給合資格市民作PSA篩查、並持續審視及更新治療方案,讓病患有更多選擇,同時支援有經濟困難的患者。

-完 –

活動花絮 | 肺洞靜體驗日

活動花絮
昨日中心好熱鬧,除了臨床腫瘤科專科盧頴嬋醫生、內科腫瘤科專科趙穎欣醫生 同一眾「肺洞靜體驗日」參加者分享之外,美國科研製藥公司輝瑞(Pfizer)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Krishnamoorthy Sundaresan與輝瑞香港義工團「輝瑞義人幫」亦全力協助活動進行。
在癌症康復者導師IVY帶領下,大家一齊體驗禪襓、正念瑜伽、慢活飲食⋯⋯過了一個充實下午。期望日後有更多企業伙伴一齊參加社區活動,關懷及支持癌症社群。💗

#輝瑞義人幫 #輝瑞 #Pfizer #呈獻愛心 #關懷社群 #企業社會責任 #盧頴嬋醫生 #趙穎欣醫生 #病人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