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死 醫生兼任「談判專家」?

守護好死 醫生兼任「談判專家」?

當腫瘤科醫生多年,可謂見盡生離死別。在生死面前,病人與家屬常有意見分歧,而醫生除了醫病,還需擔當「談判專家」的角色,盡可能按照病人的意願去調解雙方的意見。最近一名去世病人的經歷更讓我明白,醫生在守護「好死」的角色上肩負著無比重要的責任。

當病人只想舒適地告別這個世界

W先生(化名)是家中獨子,在他的父母眼中,他是個從不逆自己意思的乖兒子。兩年前,W發現患上晚期肺癌,其時他只得35歲,惟因爲確診時已屆晚期,加上過去已經嘗試過不少治療方案,所以今年初到診所查詢下一步的時候,已幾近無藥可治的階段。儘管如此,每次覆診W都是準備充足地隻身前來,帶齊文件、準備好問題,盡量不想給別人添麻煩。面對癌症這一場令人聞風喪膽的風暴,W依然處之泰然,仍然保持理性、不依賴家人,在癌症病人中實屬少數,也因此給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無奈近兩個月,W的病情開始惡化。雖然接受基因檢測後得悉還有標靶藥可一試,但有效的機會率不高。隨著病情惡化,W的雙親開始常常陪伴他來覆診。每一次與他們會面,W都明確表達自己希望治療以舒適為主,但W的爸爸卻因爲難捨兒子別離,心裏總希望醫生用盡一切辦法治癒他的兒子。面對這種情況,我都會跟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析,藥物已不能扭轉乾坤,不能走火入魔地嘗試,因為副作用隨時會令他的兒子更辛苦。

一次W病情轉差入院,檢查結果顯示癌細胞快速惡化。當我尚未告知他的檢查結果,他已經冷靜地坦誠相告,說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已在入院前一晚和父母說好自己的身後事。他說如果自己過世,希望在醫院殮房舉行簡單的告別儀式,火葬後便把骨灰撒在大海,四處為家。

與病人家屬的生死談判

雖然W多次强調自己想舒適地離開,亦曾於網上搜尋過在荷蘭接受安樂死的資料,但一直難以跟父親開口,告知這個意願。事實上,W的父親從小到大都對他嚴加管束,而W也不想忤逆父親的意思。與W的傾談之中,得知W曾不只一次跟爸爸吵架時脫口而出,說「你再繼續這樣下去,我遲早生cancer 」,不料預言成真。

可想而知,當W決心放棄積極治療時,他的父親仿若未聞。結果在W入院後,我與其父親展開了長達20天的「談判」。初時W還可正常吃飯睡覺,而我每天巡房,他的父親都會追問為什麼不開始抗癌治療。每一次與他的父親拉鋸,我的内心都增添不少掙扎與反省。到底終止抗癌治療的決定是否正確?自己是否無意中當了生死判官,無情地剝削了一個年輕人生存的權利?

但隨著W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臨床經驗得知,他已經進入了生命倒數的階段。W的思想開始混亂、不時語無倫次,除了難以入睡,身體也開始出現不同痛症,甚至連吃藥也有困難。漸漸,W已無力與父親爭辯,未能捍衛自己希望「好死」的意願。另一邊廂,他的父親也不願放手,雖然兒子飽受煎熬,但他更擔心兒子一睡不起。

因為當時每一天巡房都花上很多時間與W的父親討論,我甚至在醫院得到了「談判專家」的稱號。從一開始說服他暫停額外治療,到不過度進逼病人進食,最後討論可否用鎮靜藥為W紓緩不適,一步一步直到完全放手…… W的父親終於明白,既然病情不能逆轉,倒不如讓兒子舒舒服服離開。在調較藥物的劑量後,W的睡眠質量終於大為改善。還記得臨終的那一晚,W在睡夢中突然夢囈「媽媽你快點來送我」,而他的母親亦及時趕到,目送兒子安詳離世。

記得外科醫生、現任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先生曾經說過:「心存善念,盡力而為」,雖然醫生在醫學上有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但要做好守護「好死」的談判專家,大概是一輩子的學問。透過這位病人的經歷,希望不論是病人、家屬或醫生也可以坦然、平安的面對死亡。適當的放手,才能換來真正的自在。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中產的悲歌

中產的悲歌

隨着香港步入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再度陷入人滿之患。事實上,漫長的輪候時間亦發生在公立醫院的癌症患者身上,不少來自中產的患者,原以為公立醫院免費提供所有癌症治療的藥物,寧願冒着耽誤病情的風險苦候,直到後來才知道,即使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不少癌症新藥仍須自費,令他們大失預算。

曾有一名年輕癌症患者,事業如日方中,既擁有自己的公司和物業,還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對子女就讀國際學校,太太則專心相夫教子,可謂是人生勝利組。惟在人生巔峰之時,他確診患有肺癌第四期,工作能力逐漸被癌魔吞噬,公司運作更陷入癱瘓,漫長又驚人的治療費用,頃刻令他耗盡積蓄。

癌症藥物一日千里,本是病人的福音,但不少療效顯著的新藥,仍未被醫管局納入藥物名冊,即使已納入名冊,亦須用者自付。上述這位病人原以為從私家轉到公立醫院後,能夠減輕經濟負擔,但因為他服用的標靶藥屬自費藥物,最終只好賣樓應付昂貴的治療費用,令他面臨負債危機。他既想用盡一切方法延長壽命,陪伴子女成長,又自覺是家庭的負累,終日憂心忡忡,掙扎於應否繼續治療的矛盾之間。

這些令人心酸的中產悲歌,每天也在上演。儘管患者可向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申請資助自費藥物,但入息審查門檻高,中產人士難獲全數資助。曾有患者訴說,寧願早日離世,至少可讓家人獲得保險賠償。

本港的腫瘤治療服務未臻完善,鼓勵大家未雨綢繆,要有周詳的醫療保險或積蓄儲備,即使患上癌症,亦有足夠資源奮力應戰。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離別的方式

離別的方式

面對家人即將離世,萬般不捨乃人之常情。有人不忍病人受病魔折騰,寄望病人能及早解脫;亦有人難解內心不捨,希望爭取每分每秒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縱然過去曾同度多少個秋冬,但是臨別依依,總希望陪伴家人一起走生命的最後一程。

離世時間難測 放下道別執著

不少家人唯恐錯過最後的送別,於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守候在病人左右。但是,日復一日,任憑家人的意志有多堅定,始終亦難敵筋疲力竭的身軀。有家人因為不肯定自己能夠苦撐多久,於是問醫生能否持續監察病人的脈搏血壓及血含氧量,以預計病人離開的時間,好讓他們在適當的時候聯絡所有親朋好友向病人最後道別。

事實上,世上暫時還未有一些科學的方法,能夠百分百準確預測病人離世的時間,即使緊密監察病人的血壓脈搏,亦只能大概有個預算,皆因病人離別的一刻,往往來得很突然。傳統電視情節中,當病人離開人世時,鏡頭往往會顯示心電圖由高低躍動變成一條無限伸延的直線,醫生便就此對家屬朋友宣告病者死亡。但現實的情况是,當病人即將離世,心跳和呼吸都會變得愈來愈慢和弱,此時毋須醫生告知,旁人亦能夠感受病者即將離他們而去。

勿分神監測數據 盡訴心中情

當病人進入彌留狀態,家人不妨以輪更形式照顧病人,以保持體力,而家人亦可隨病人的精神健康狀態有否惡化而聯絡其他親友。曾見過家人因緊張病者離去而時常留意着監測屏幕,反倒不能專心陪伴病人。

雖然病人驟眼看來已經昏睡,但實則大部分情况下仍有接收能力,不時見到有些病人雖閉着眼,但聽見家人的聲音後仍潸然淚下。所以,家人應避免分神於電子屏幕的數據, 而應抓緊最後機會,花時間多跟病人盡訴心中情。

從醫多年,見證多次生離死別,亦體會每個病人都有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有病人不忍見到家人灑淚,寧願不作最後道別;亦有病人憑意志一直堅持,直至親朋好友到來才撒手塵寰。

或不忍家人灑淚 勿因錯過抱憾

曾經有丈夫擔心錯過跟妻子道別的機會,每分每秒留守妻子身旁,惟妻子偏偏在丈夫去洗手間的時候離世,令丈夫遺憾不已。然而經驗告訴我,妻子可能是不忍丈夫親眼看見自己離去,才決定悄然離開;另一邊廂,亦有病人已經彌留多日,徘徊於生死邊緣,卻剛好等到遠方家人趕回來見最後一面才離開塵世。

對於未能陪伴病人走最後一段路及道別的家人,於我看來,或許都是病人不忍道別所致。所以,千萬不要因為未能道別而耿耿於懷,甚至抱憾終生。不要辜負病人的心意,往生者亦希望在世的親朋好友能繼續好好生活,活好每一天。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常做運動助康復 減癌症復發

常做運動助康復 減癌症復發

運動的好處毋須多講,而大部分人也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惟願意實行的人卻很少。有些乳癌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仍未復原,擔心做運動有害無益。其實,多做運動有助康復,尤其可對抗病後及治療帶來的虛弱感,提升生活質素和改善情緒。

臨床上,超過九成接受電療及八成接受化療後的乳癌患者都有虛弱無力的情況,即使有足夠休息,無力感始終揮之不去,令病人十分困擾和無奈。暫時並無藥物可以改善這種虛弱狀態,但近年的數據反映,持續運動可能是針對虛弱的最好處方。

與醫生商討 選取合適運動

根據美國的指引,大部分癌症復康者都適合運動,最理想是每星期有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又或是75分鐘劇烈運動,亦可以選擇做一些負重運動。大家要明白,運動不一定要跑馬拉松,簡單的散步和拉筋也是運動。若長時間因患病而足不出戶,對康復毫無益處。

 

香港醫生的診症時間往往不足,以致容易忽略運動這項處方。其實,醫生宜盡量與病人商談,鼓勵他們多做運動,讓他們明白運動對復康的重要。

當然,醫生在討論期間,應該詳細檢視病人的狀況和限制,例如手術後出現手腫,運動時便要作出調整,可能需要轉介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跟進,以便選取合適的運動。另外,很多機構都有推出適合癌病康復者參與的運動班,既有專家指導,亦可認識更多朋友,擴闊生活圈子。

改善情緒 提升生活質素

我不時也見到病人參與運動後,睡眠質素大有改善,情緒亦變得穩定,連帶與家人的關係都變得更和諧,可見運動能夠為病人帶來很多正面改變。再者,當病人投入運動及社交生活時,思想會較為正向,而且少了時間胡思亂想,不再時刻擔心病情復發,對身心都有莫大好處。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說,運動更加是一項十分「抵用」的治療,成本低而效率高,而且簡單方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對健康的好處比進食再多補品也為佳,只是很多人忽略這種不用花錢的治療及預防措施。

均衡飲食 遠離煙酒

根據外國研究,經常運動可控制體重及脂肪量,有助降低女性荷爾蒙水平,從而減低罹患乳癌及復發的風險。亦有研究顯示,透過保持體能活動,例如每星期保持平均步行三至四個小時,可有助減低乳癌的死亡率。

除了運動之外,癌症康復者亦要戒煙戒酒,至於飲食則與一般人無異,以均衡為原則,多進食蔬菜,避免油膩、高糖分、高鹽分的食物。至於一些被認為可能致癌的食物,如紅肉、煙熏、燒烤或醃製的食物,亦應盡量避免。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癌病康復者覆診注意事項

癌病康復者覆診注意事項

 

醫學越趨昌明,癌症若能於早期發現,根治的機會相當高。然而,癌症可以復發,而且經歷一連串的治療,難免對患者的身心都帶來影響,故此在康復期間,不但宜保持心境愉快和積極正面,並需要按時覆診,以監察身體康復進度及提防復發,惟過程中毋須做過多的檢查,否則可能弄巧反拙。

對於癌病康復者來說,完成治療後最怕就是癌症復發。癌症的復發率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癌症類型和期數等,任何癌症都有可能復發。而愈早發現的癌症,根治的機會愈高,復發風險亦較低。

過多檢查徒添負擔增困擾

不少康復者可能以為每次覆診都需要抽血及進行其他檢查,如電腦掃描及正電子掃描等等,但其實並不一定。

雖然測試有助醫生了解一些肉眼無法看到的身體狀況,但每種測試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乳癌指數CEA 15-3,敏感度及確定性其實不太高,可能會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狀況。前者是無病但指數卻看似有事,結果病人要進行更多的測試才能確定乳癌沒有復發,但可能只是感冒、發炎或某些中藥材引起指數異常,令病人受復發的陰霾困擾逾月,亦平白增加檢測帶來的風險和醫療費用;至於後者則指數正常但實際有病,或會令病人錯失及早發現患病的時機。

事實上,癌指數有時會有誤導成分。不少人誤以為完成治療後癌指數便會降至零,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健康正常的人也不會是零。因此,醫生不會單靠癌指數作判斷,一般臨床指引亦沒有指明需要檢測癌指數。

檢查未必反映真實狀況

至於肝功能檢測出現假陽性的機率更達八成,所以若病人沒有相關徵狀,便毋須進行;其他如骨酵素、骨掃描等的準確性亦不高。

以乳癌病人為例,除非病人出現相關症狀,否則一般也不建議定期驗血,又或以正電子掃描、電腦掃描或骨掃描去偵察腫瘤是否有擴散或復發跡象。原因是這些掃描有不少盲點,生長較慢或較小的腫瘤也不易被發現。即使能夠較早察覺,各地研究均一致證實此舉無助改善生存機率。

外國便曾進行大型研究,部分病人只接受簡單的覆診,另一些病人則每次也做驗血等檢查,結果兩者的復發及生存機率並無分別。另外,外國綜合十六項研究結果,發現定期做正電子掃描無助改善癌病康復者的整體生存率及生活質素,但就可能令他們受輻射影響。

留意身體狀況及時應對

這些研究反映,過多的檢查未必有益,故病人應該與醫生商量進行各種檢查的頻密程度,甚至在出現可疑徵狀才做針對性的檢測。此舉可避免檢查令病人產生負能量——須知道每次檢查都如考核病人健康的「成績」,會令病人有很多焦慮和不安。

 

為了提高覆診的效用,病人平日應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任何徵狀,如病灶位置長出新腫塊、潰瘍等,又或身體無故覺得疲累、骨痛、氣喘、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應及時通知醫生安排檢查,以防萬一。

給乳癌康復者的健康錦囊

* 接受適當治療減低復發風險

* 調節生活和飲食習慣

* 留意及預防後遺症,如手腫、失眠等

* 監察身體變化和定期覆診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別讓病人帶着遺憾離去

別讓病人帶着遺憾離去

 

曾經遇過一位太太,丈夫患上肝癌,他們一家人用十年時間在國內與其他家人打爭産官司,最終勝訴,沉冤得雪。可惜,丈夫的肝癌已到末期,因為肝衰竭而陷入昏迷,未能回國簽署文件,恐「死而有憾」。

她苦苦哀求醫生證明丈夫有能力在律師見證下簽署法律文件,好讓他們一家人取回公道,但醫生又怎能因為惻隱之心而違反醫療守則呢?

其實,臨終前未能按照自己意願簽署有效法律文件,帶着遺憾而離去的病人又豈止他一人呢!現今醫學發達,令很多人誤以為不論病情多壞,總有轉機,加上中國人忌諱討論死亡,有時會造成「死到臨頭」而不自知的局面!

要令末期病人在整個治療當中保持合理期望,真是談何容易!既要令病人及家人知道病情的進度而有所準備,又要讓病人對治療抱有希望——這正是每位腫瘤科醫生每天要面對的難題!而解決方法,就是醫生在不同階段,因應病人對病情的理解和心理狀況,按部就班地調整病人及家人的期望,盡量減低他們心靈所受的打擊。

確診患癌就好像自己的「expiry date」推前了,每天都面對生命倒數的威脅,但相比起意外即時奪去生命,總算有時間為自己、為家人安頓好。其實,我們每天何嘗不是面對着種種未知之數?從來都無人可以確切掌握自己的命運。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我們每一天都是賺回來的。共勉之!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高風險乳癌 早期也要做術後化療

高風險乳癌 早期也要做術後化療

 

部分早期癌症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但現實上不少早期乳癌患者都需要接受輔助化療,原因是對於一些較具復發風險的乳癌,如HER2型乳癌及三重陰性乳癌,即使淋巴未有受到影響,癌細胞仍有較大風險擴散至其他器官。因此,切除手術後可能要再接受針對性的輔助化療,藉以減低復發風險,並提升長遠的存活率。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三千九百宗,大約每十六名女性便有一人會患上乳癌。可幸,隨著社會對乳癌的認知增多,近七成病人確診時屬於第一或二期的早期乳癌。

三分二早期乳癌或需化療

不過,臨床上大約有三分二的早期乳癌患者可能需要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部分患者或會疑惑:既然是早期癌症,為何需要做化療呢?

的確,化療的副作用較多,療程一般長達半年,期間患者很多時也無法上班。在剛做完手術、身體仍待恢復的情況下,是否應該或值得進行化療,成為很多病人的顧慮和疑問。

 

手術一直是清除腫瘤的最有效方法,但對於部分早期乳癌患者來說,單是手術未必能夠把復發風險減至最低,因此醫生會根據多個因素,包括病人的年紀、腫瘤的大小及種類,以及荷爾蒙受體(ER/PR)、組織學分析(histological grading)、HER2型、Ki67指標以至腫瘤基因檢測結果等等病理資料,客觀地評估疾病復發的風險。

基因測試助評估風險

其中,腫瘤基因測試是透過分子結構分析技術,進一步了解腫瘤的特性,給醫生多一個指標參考。有時,單靠腫瘤大小、是否有淋巴擴散等評估,可能會出現中性及「擲界」情況,而腫瘤基因測試則可以幫助作進一步分析及決定,尤其是對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病人應接受化療與否,可多一個指標參考,有助於避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除了基因測試之外,一些國際性及常用的風險評估工具,如英國NHS Predict、Adjuvant等,也有助了解病人在手術後的五年及十年生存機率。假如輔助化療能夠為病人的十年存活率增加多過兩個百分點,醫生便會建議病人接受進一步治療。

乳癌惡性愈高 復發風險也愈高

簡單來說,惡性愈高的乳癌類型,復發風險也愈高,因此需要接受輔助化療的機會亦愈高。舉例說,如患者確診時只有三十多歲,又或是HER2型陽性或三重陰性乳癌,都有較大機會需要進行輔助化療。

 

至於一些腫瘤較為細小,如體積直徑小於兩公分、淋巴沒有擴散,又屬於HER2陰性,而荷爾蒙及Ki67指數低的病人,則可能毋須在手術後再做化療。

是否需要或適合進行化療,可與醫生仔細磋商。醫生會根據病況而作出考慮,即使化療具有毒性,但有時為了提升患者存活的機會,也有其必要,以免前功盡廢。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人生如“戲”

人生如“戲”

人生如“戲”,所指的戲不是戲劇,而是遊戲.最近跟我兩個女兒玩電視遊戲“瑪利歐派對”,其中一個遊玩模式就如大富翁棋盤般,玩家輪流擲骰子並憑藉小遊戲去爭取名次,搶先到達終點,而當中最特別最刺激的地方是,所有玩家未走到最後一個回合都難分勝負,落後的可能因為一個回合翻盤領先,領先的又可能因一局之差變成落後者.

我覺得這跟我們腫瘤科病人的人生很相近.很多人本來人生如意,就如排在頭位般勝人一籌,一旦確診CANCER後就感到人生被打進地獄般永不超生,認定人生失敗GAME OVER.如果連自己都確信人生GAME OVER而自暴自棄,QUIT GAME不再繼續前進,那人生就真的完結了,可是若果能沉著應戰,那未到最後都不知鹿死誰手.

怎樣離開人世才算是真正贏家?你擁有很多財富但得不到家人的愛還算是贏家嗎?怎樣才能在人生這個遊戲中得勝?在我而言,最後能贏出人生的不是你走過多少條路,不是你長命百歲,不是你有多少財富,也不是你有多少豐功偉業!絕大部份的晚期病人都會跟我分享怎樣才算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或者至少讓我知道怎樣才算人生無憾,那就是獲得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一份真心的愛.

擲骰子的遊戲過程中難免有身處險境的時候,會讓人感到沮喪且認定未能翻身必輸.我兩個女兒在遊戲中遇到這個狀況會悔氣地說“不玩了,肯定會輸的!”.但如果有身邊人在這過程中陪著你走,共同闖過難關,如果你有幸可以扭轉乾坤,把逆境變成勝利的局面,就像第四期的病人一樣可以奇蹟復原,或者像較初期的病人不再病發,那我認為他們都勝出了這局遊戲.在逆境中成長才最能感受到家人的愛及支持,比較由頭贏到尾的人,不會明白這種感受,而且由谷底反彈所贏出的感覺讓人倍感興奮.當然不是每個人能夠扭轉乾坤,谷底反彈,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有自己最愛的人真心陪著走一條難行的路,也不枉此生.

曾經遇過一位病人臨終前有很多家人前來探望,初時以為他很幸福,但後來才發現那些家人都是為了分家產而來的,那感覺真的很可悲,因為這就是所謂“窮的只剩下錢的人生”.親情只是用金錢買回來的人生很可悲,有如從頭到尾只是獨個兒與電腦對戰,而不是跟家人一起耍樂一起分享,這遊戲就算讓能夠由頭贏到尾都不會感到開心.

所以,人生如遊戲,如果你有一家人,一群好朋友跟你共同玩這遊戲,即使當中有起有落都可以讓你真心享受過程.重點是遊戲勝出與否並不重要,而是你有沒有好好的珍惜身邊人,而身邊人又會真心跟你分享這遊戲.每個人都會離開人世,沒有東西可以帶離開,只有記憶伴隨著你,所以遊戲的過程比較遊戲的輸贏更為重要.我會跟家人一起好好玩樂這人生遊戲.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癌細胞遇上CRISPR 活化免疫療法就偽裝不了﹖

癌細胞遇上CRISPR 活化免疫療法就偽裝不了﹖

 

 

耶魯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利用CRISPR 破解癌細胞偽裝術的免疫療法,稱為「內源基因的多重活化免疫療法」 (Multiplexed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Genes as Immunotherapy, MAEGI),它能直接增強腫瘤內源基因的原位表現,從而加強腫瘤抗原的表現,進而提升 T 細胞浸潤和抗腫瘤免疫,改變腫瘤微環境。這意味著將原本缺乏免疫細胞的冷腫瘤轉變為具免疫細胞的熱腫瘤。目的是幫助免疫系統尋找與消除小鼠的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胰腺癌等腫瘤細胞,對於那些遠轉移細胞腫瘤的小鼠的成效不錯。此研究相關發現和結果已在於《Nature Immunology》刊登。

MAEGI是一種通過高度、可擴展的策略 — 針對癌症而引發有效免疫反應。從理論角度而說,它應該能有效抵抗其他癌症,以及那些對免疫治療阻抗的癌症,不過仍需要更多研究和臨床試驗證實和支持此等論點。研究團隊現著手優化系統,簡化製造過程,希望提早為癌症患者的臨床試驗作準備。

 

參考資料
1. Nat Immunol. 2019 Oct 14. doi: 10.1038/s41590-019-0500-4.

2. https://news.yale.edu/2019/10/14/yale-scientists-help-immune-system-find-hidden-cancer-cells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招募臨床研究志願者

【招募臨床研究志願者】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Hong Kong United Oncology Centre)現正進行一項國際性的第三期臨床研究,目前需要招募非小細肺癌病人參與研究藥物brigatinib與 alectinib作比較的臨床研究。

•研究名稱:
一項第三期、隨機分配、開放式研究,在曾接受 Crizotinib (XALKORI®) 療法且惡化的間變性淋巴瘤酶陽性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ALK+) 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中比較 Brigatinib (ALUNBRIG®) 療法與 Alectinib (ALECENSA®) 療法 (Brigatinib-3001) 。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596866

• 病人申請資格:
1. 患有一種稱為非小細胞肺癌的肺癌,並具有一種稱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 (ALK) 的特殊生物學特徵。
2. 曾接受 Crizotinib (XALKORI®) 療法且惡化。

• 研究報酬:交通津貼 $200(每次研究回訪),相關治療藥物、影像掃瞄及醫生診症費用全免。

• 研究過程:進入研究的病人會分為2 個治療組別,分別服用 brigatinib 藥片或服用 alectinib 膠囊,參與兩組的機會率均為 50%。

在本研究中,您本人以及研究診所內的醫生和護士們也會知道您正在服用哪種藥物(這稱為「開放標籤」)。您將會被隨機分配(按或然率)到其中一項治療組別。

• 相關風險:
1. 在研究期間,您可能會因為 brigatinib 或 alectinib 或研究程序而有不適和風險。不適和風險可能會因人而異。
2. 臨床研究觀察所得可能與使用 brigatinib 相關的副作用包括:肺炎或於肺部出現的感染,血球指數低,腸胃不適等等。

有意參加者可經以下的方法與我們聯絡,以作進一步的了解。

Whatsapp:5518 29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