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介 –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

好書推介 – 慈悲善終:社工師的臨床陪伴日誌

內容簡介

捨得,不捨得────
生命有盡,思無盡,告別之前,留下慈悲。

  「我在痛苦,別人也在痛苦,我可以再做點什麼。」
一位癌末病友這麼說。
在社工師引導之下,圓滿因生病而匯聚的人生。

  「我只希望,他沒有痛苦的離開……。」
  多數人希望自己善終,卻不放心讓家人好走?
  其實,我們可以有更慈悲的選擇!

  ──原來「生心靈」的平安,才是病人和家人共同期待的善終。──

  ➤生安|安穩生活,重拾力量
  面對末期疾病,有時不只是身體病痛折磨,更受苦的是過往生命經驗的種種缺憾或裂痕,隨之接踵而來,面對孤單生命,社工師陪伴一起重拾力量。

  ➤心安|安頓情緒,停止折磨
  關於死亡的逼近,社工師陪伴病人面對死亡的焦慮,預防無意義感的自殺,也同理照顧者的壓力,停止對自己及對家屬的折磨。

  ➤靈安|安靜沈著,轉念昇華
  透過促成心願圓滿,利他生命價值的展現,這一世旅程的結束,轉變為永恆存在的祝福,自己也可以成為靈性安定的助力。

  「善終」的積極意義,或許應該是──好好活著、心存善念、身行好事。

  〈四道人生,兩代糾結的生命功課〉
  病房裡,除了滿頭白髮的湯伯外,還有一位很積極、很焦慮的女兒……。
  服務湯伯的一年三個多月裡,我走進了湯伯家的糾結纏縛,也看見了兩代的情緒衝撞。

  〈終止無效醫療,撤除維生醫療〉
  兩位白髮蒼蒼老人佝僂的身軀,在病人耳邊呼喚的場景,內心不免揪了起來。
  我的出現,代表著醫療團隊期盼我介入關心這個家庭,只是任務有點沈重,我必須告訴兩位徬徨無助的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他可能無法再好轉了……。

  〈阿彥的願望〉
  腫瘤壓迫頸椎,下半身無力已經持續一年多,終日只能躺床看著天花板。
  他不怨天尤人,甚至主動提及捐贈器官,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是這些想法,都還沒有跟媽媽及家人商量……。

  〈拿生氣懲罰自己的阿雅〉
  「你們這樣為難我,讓我的病情加重,我死也不原諒你們!」因為夜診批價時間太久,導致阿雅情緒大爆炸。
  心想:「她是我很不喜歡接的那種個案……。」這個不喜歡的病人,竟讓我陪了超過兩年!

  〈十歲小太陽〉
  「診斷腦幹受損、呼吸慢性衰竭。」聽著醫師專業描述的病情,我沒有孩子病情的輪廓,接了任務才明白,跟著孩子、家屬與團隊,走了一趟生命學習旅程。

  因此,我暗自稱這位十歲小男生──小太陽。

  〈愛過很多人,卻忘了愛自己的武哥〉
  武歌跳樓送急診的第一天,病房就通知我了,心情很複雜,之前一直擔心而且也努力預防的事,現在真發生了
  「就讓我這樣一個人吧!」一派無所謂的態度,不希望去找他的家人。

  〈你盡力了,也讓我盡最後一份力!〉
  「真對不起,因為你發現得太晚,我救不了你……。」主治醫師看到病人這麼勇敢,如此勇於面對生命,可是身為醫師卻無法再為他多做些什麼。

  「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這時候反而換病人安慰起醫師。
  經歷過許多生死現場的我,看著眼前這幕,也為之動容。

  人間安寧.陪愛無悔,
  更多社工師陪伴現場的暖心故事,都在慈悲善終。

本書特色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年度鉅獻
  ✿十五個真實案例,照顧「生安」、「心安」、「靈安」三大面向
  ✿十五個關鍵命題,完整帶入經濟協助、消除心結、醫療陪伴
  ✿社工前線最貼近人性的真情記錄,深度直擊醫病現場
  ✿社工師帶領醫療志工,全方位引導生命課題
  ✿最暖心的生命書寫,最實用的社福課題
  ✿深入瞭解安寧緩和靈性提升的關照層面

名人推薦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臨床心理師 石世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 蔡佩真
  大愛台節目主持人、資深演員 譚艾珍

好評推薦

  從傳統的資源提供者,發揮成為各種資產的促發者,處處可見社工師在安寧團隊中的重要。──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社工師引導病人與家屬,認真去「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兩無遺憾地走向下個人生階段。──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社工師的真心與真情,保留了機構化照顧所需的人間溫暖,值得細細品味。──臨床心理師 石世明

  專業解決問題,慈悲關照生命,二者缺一不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教授 蔡佩真

  閱讀本書,感恩病人這承載著靈魂的身體,在人生旅程中陪伴著自己體驗、覺悟、成長!──大愛台節目主持人、資深演員 譚艾珍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怡嘉 社工師/總審訂、作者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工師

  ◎學歷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東部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社工師
  財團法人自閉症基金會社工員

  ◎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吳宛育 社工師/總審訂、作者

  從事醫務社工領域年資18年
  醫務專科社工師

  ◎學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高專

  ◎經歷
  花蓮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

  ◎優秀獎章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蔡靜宜社工師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優秀獎章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郭哲延社工師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伊甸基金會旗山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社工員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賴佩妤社工師

  ◎學歷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經歷
  澄清綜合醫院社工師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中區社工員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劉佳宜社工師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員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社工員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許秀瑜社工師

  ◎學歷
  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社工師

  得獎紀錄
  ◎本書作者群之榮譽榜、優秀獎章
  103年台中市社工績優督導獎
  105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全國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108年台中市優良社會工作人員獎
 

好書推介 – 泌壺癌變立體

泌壺癌變立體

內容簡介

  ──抗癌路上,百「泌」而無一疏!──

  追擊腫瘤零死角,首選全方位治療
5大癌前檢查x 6項醫療原則x 6種治療方式x3點防癌終極目標

  ➤掀開壺蓋,終結下半身危機
  人體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組成,就像一只茶壺,總要掀開蓋子,才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本書從泌尿腫瘤開始,了解罹癌關鍵原因與治癒手段,成功消滅癌細胞。

  ➤全身性治療,避免捲土重來
  任何腫瘤都應視作全身性疾病,以「減積治療」為大原則,無論是手術、化療,或是比較新穎的標靶、細胞治療,都為癌症治癒帶來全新曙光。現在起,突圍「泌」不透風的防線,讓自己全身上下都健康!

  ▎突圍「泌」壺防線,抗癌萬無一失!
  ──泌尿科權威醫師幫你顧好下半身──

  本書以泌尿系統癌症為例,全面解說癌前檢查、預防、多元治療方式、術後養護,以及近期更新趨勢的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到臨床試驗等。

  誰說百「泌」總有一疏?全方位的治療攻略,讓你讀完這一本,除了泌尿腫瘤問題,連其他癌別的治療方式與選擇,都能完全掌握,抗癌之路不用慌!

  ♟ 5大癌前檢查 ▎掌握癌情,對症下藥
  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讓疾病無所遁形
  核磁共振檢查──利用磁場顯影,偵測訊號
  核子醫學檢查──同位素,進行迅速判斷
  正子攝影檢查──搶糖大作戰,癌症大搜捕
  內視鏡檢查──藏匿無門,看清細節

  ♟  6項醫療原則 ▎追捕惡細胞,終結危機
  減積治療──根除性切除,排除所有風險
  局部治療──行之有年的首選
  放射線治療──摧毀癌細胞的堡壘
  血管栓塞治療──直搗腫瘤細胞
  冷凍治療──利用寒氣逼走「癌」
  高溫治療──高溫燒死腫瘤細胞

  ♟  6種治療方式 ▎正規醫學,尋找抗癌新曙光
  化學治療──瞄準時機,強攻弱點
  荷爾蒙治療──癌症止步,妥善掌控
  標靶治療──鎖定目標,射中「癌」心
  免疫治療──全員出動,身體內的捍衛戰士
  細胞治療──智能抗癌,精心訓練的特種部隊
  基因治療──絕命快遞,體內校正者

  ♟ 3點防癌終極目標 ▎追蹤療養,與癌共處終極目標
  正念防癌──定期追蹤,安心配合
  癌後日常飲食──關鍵補充原則
  生活重建──維持工作及正常活動

  ▎癌症治療全攻略,終結下半身危機──
  全面理解所有泌尿系統腫瘤,延伸到所有癌別相關內容。
  以健康心態面對疾病,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不只終結下半身危機,還能活出精采人生。

本書特色

  ◎21年臨床經驗專業醫學博士
  ◎泌尿科權威醫師的醫療實錄
  ◎榮獲醫療貢獻獎的優良仁醫
  ◎抗癌治療一本全包療癒聖經
  ◎淺白易懂的臨床案例全收錄
  ◎醫界與患者掛保證強力推薦

得獎紀錄    

  ◎榮耀
  2001 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優良醫師
  2016 年台中市大台中醫師公會 第三屆醫療貢獻獎

  ◎作品
  《說不出口的「泌」密:一本大獲全「腎」療癒實錄》(2019年3月)
  榮獲博客來新書暢銷榜、金石堂當季百大暢銷榜、醫療保健男性健康NO.1

名人推薦

  台中慈濟醫院泌尿科 李祥生主任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 李典錕主任
  台中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 陳冠文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登富 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現職 
  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泌尿科主治醫師
  台中市大台中醫師公會副秘書長

  ◎醫療專長
  泌尿腫瘤
  排尿障礙 
  尿路結石
  腎臟移植
  男性學

  ◎榮耀
  2001 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優良醫師
  2016 年台中市大台中醫師公會 第三屆醫療貢獻獎

  ◎理念
  奉獻所學,努力提供因時、因地、因人的治療

  ◎作品
  《說不出口的「泌」密:一本大獲全「腎」療癒實錄》(2019年3月)
  榮獲博客來新書暢銷榜、金石堂當季百大暢銷榜、醫療保健男性健康NO.1

好書推介 – 罹癌又怎樣

「我還年輕,為什麼是我?」
年度抗癌鬥士近半未滿30歲!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6年平均每十名癌症患者就有一人是20至44歲的年輕癌友,而青年罹癌人數也佔總人口的10%!今年的十大抗癌鬥士獲獎者,便有將近一半未滿30歲。

 

全台不到一百個病例!田徑夢破碎
當時才19歲的白御柔,罹患了一種罕見的骨癌──尤文氏肉瘤。
「我明明才19歲啊……。」儘管無法接受,她仍憋著眼淚,接受了17次的化療、12小時的大刀,以及25次的放射治療,生活離不開輪椅與拐杖,面對身上長達100多公分的疤痕,白御柔也曾經自卑過,因為朋友的加油打氣,讓她重新振作,創立了「腸羹青年住院中心」,聚集全臺的青年癌友,互相在抗癌路上加油打氣。

「謝謝異體骨的捐獻者,讓我再次踏上這片我生活的土地,更謝謝的是,那個青春無懼的自己。」

當生命被宣告──剩下三個月
22歲的湯佩姿,在成為大一新鮮人的那一年,被宣告罹患了卵巢癌末期,而且已轉移至肺、肝、胸腔,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熱愛表演的她被迫休學,踏上了抗癌之路。

「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幸運地在舞台上表演,我只能躺在醫院治療?」心中充斥著負面想法,晚上甚至不敢入睡,深怕一旦睡著了,就再也醒不過來。
從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延長至今年已經整整三年了,成立粉絲專頁紀錄下化療的經過,即使痛到縮成一團,也沒有放棄,靠著「想要活下去」的意志力,與癌症共存。

癌友想求子,愈高齡愈要積極
另一名抗癌鬥士獲獎者孫維瑄才剛新婚一年,便遭逢乳癌的侵襲。已經30多歲的她,生育率本來就不高,為了能有自己的孩子,在治療前接受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凍卵手術。

對於癌友生育問題愈來愈多人重視,長庚醫院婦產部及不孕症主治醫師尤星策表示:「目前最主要的保存方式,還是以凍卵為主,若因經濟考量,可以在接受化療之前,先以藥物注射方式,讓卵巢呈現休眠的狀態,減少化療藥物對卵母細胞的攻擊。」

尤星策還指出,卵巢在成年之後,便會開始逐漸老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卵子的品質也會開始下降。一旦過了40歲,即便冷凍近三十顆卵子,也只有一半的機率有機會受孕。

《罹癌又怎樣》一書集結了十位抗癌鬥士努力對抗癌症的生命故事,更提出年輕癌友將面臨的問題,包括職場、生育、經濟的補助,提供癌友們最實用的資訊與建議,希望癌友們能順利度過人生低谷,找回自信與人生的下一個目標。

 

出院才是挑戰的開始!
如何面對生育、職場的危機?

保留「生機」──搶救年輕癌友生育力
關於癌症患者的生育問題,早年較少受到重視,隨著年輕癌友的比例越來越高、醫療發展也越來越進步,面對尚有生育能力的癌症病患,醫療團隊已經能透過不少方式,為患者提供解決方案,減少罹癌對生活的衝擊。

長庚醫院婦產部尤星策醫師指出,化學治療是影響生育能力最主要的因素,目前較為常見、已知毒性較高的藥物種類,包括癌德星、威克瘤、瘤克寧、卡鉑、小紅莓等等,都是屬於高毒性或中毒性的藥物,容易殺死體內的精原母細胞和卵母細胞,患者無法再自行產生精、卵子,導致不孕。

現今凍卵、取卵技術發展成熟,短短兩週就可以完成,尤星策醫師建議若決定凍卵後,就盡快進行,以免耽誤療程。

熟知《勞基法》,不怕因病丟飯碗!
許多病友在罹癌後,可能會面臨職場上常見的法律問題,本書特別邀請呂秋遠律師從《勞基法》的規範及相關權益的保障,一一詳細地為癌友進行解析,不用再害怕會因疾病丟了飯碗。

呂秋遠律師表示,依照現行《勞基法》規定,若癌友病假、事假都符合相關規定,即便是老闆,都不能隨意開除,需提出輔導改進措施或者以調職處理,因此,當老闆沒有按照程序進行,便可以向勞工局進行申訴。

當癌友在職場上被老闆、同事霸凌時,建議不要急著申訴,應開始蒐證,再主張被霸凌、欺負,要求勞工局介入。那麼,癌友何時可以尋求律師介入呢?律師表示,只要發現有歧視、不公平對待、不當解僱的情形時,都可以先找律師諮詢。

另外,呂秋遠律師特別提醒癌友,勞動部有編列預算處理勞資糾紛,可以補助律師費用,若面臨勞資爭議時,可到法律協助基金會洽詢。

 

本書邀請了各個專家針對

「家庭」、「心理」、「資源規劃」、「保險理賠」多個方面進行詳細地分享,

歡迎參閱《離癌又怎樣》

出版社:博思智庫  
媒體聯絡人:陳映羽     連絡電話:02-2562-3277 #14
 Email:[email protected]

如有興趣,請來電或E-Mail聯繫,博思智庫將寄上樣書,以供參考,謝謝!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1997年12月成立,以「熱愛生命,攜手抗癌」為口號,致力於宣傳「癌症不是絕症」、「癌症可以預防」之觀念,落實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促進國人健康品質、提升癌症治療水準、增進國際癌症防治經驗之交流、推動癌友關懷與服務、以及維護癌友權益而努力。

多年來基金會推動簡而易行的飲食防癌運動,從「天天5蔬果」到「蔬果彩虹579」,更於2012年推動「全民練5功」整合性癌症預防觀念,鼓勵民眾力行「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定期篩檢」、「體重控制」、「遠離菸害」等,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以降低罹癌風險。自2007年陸續於北、高兩地成立「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提供癌友及家屬專業諮詢服務,協助癌友重新適應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降低再發機率。

台灣癌症基金會透過最貼近民眾的方式,從癌症預防宣導到落實癌友服務,希望帶領國人遠離癌症的威脅及恐懼。

 *得獎紀錄
恭賀《懸崖邊的幸福:10位抗癌鬥士的愛與勇氣》
榮獲 2014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優良健康讀物「癌症防治類得獎作品」

目錄
抗癌鬥士獎座意涵
總 序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 王金平
編前語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賴基銘
各界溫暖的祝福

【鬥士篇】走過荊棘之路,十位抗癌鬥士的生命故事
01 鼻咽癌
點燃生命之火的教育者*田海龍
02 尤文氏肉瘤
青春無懼的好勝靈魂*白御柔
03 舌癌
為夢啟程的馬拉松跑者*林尚宣
04 乳癌
傳遞幸福能量的藝術家*孫維瑄
05 肺腺癌
等待天晴的實踐者*彭智良
06 卵巢癌
重返舞台的追夢女孩*湯佩姿
07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展現生命力的「有病」人生*歐庭華

 

轉移性膀胱癌 免疫治療增存活率 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希望認清症狀 及早求醫

轉移性膀胱癌 免疫治療增存活率

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希望認清症狀 及早求醫

 

(2020 年 1 月 6 日,香港) 膀胱癌是香港常見但容易受人忽視的癌症,每年平均約有400 宗新症,而死亡人數約 200 人,死亡率高達百分之 50*。發病年齡大多數為 65 歲或以上,男性患者明顯比女性多,比例約為 3 比 1。膀胱癌在發病時通常屬於初期,若未能成功控制病情,可能發展成轉移性膀胱癌,即代表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其他組織。

以往,化療是治療轉移性膀胱癌的僅有選擇,但近年來,免疫治療的醫學數據日趨成熟,腫瘤科醫生逐漸開始應用免疫治療去幫助晚期的膀胱癌患者。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鄺維基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說: 「免疫治療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現時最為常用的藥物是「「PD-1 或 PD-L1 抑制劑」,它們的作用是阻截癌細胞向免疫系統發出的誤導訊號,令到一直躱避免疫系統攻擊的癌細胞無法再隱藏,而在免疫系統可以重新辨認癌細胞下,從而攻擊和殺死有關癌細胞。」

免疫治療 VS 傳統化療
傳統化療是於第一線治療轉移性膀胱癌的最基本方法,若效果未如理想,就可轉用另一種化療藥物或創新的免疫療法作為第二線治療。對於一些不合適接受有關化療的患者,醫生便會考慮於第一線直接採用免疫治療。

患者於第二線使用免疫療法,治療反應率是化療的兩倍,療效持久性高出化療約五倍,整體存活期的中位數比使用傳統化療長 40%;最新資料顯示,患者在第三年的平均存活率約是化療的兩倍。另外,在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的患者治療反應率約 30%,一年存活率約 50%。雖然免疫治療也會引起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較化療少及輕微,即使部份身體機能衰退的長者或腎功能不全也可使用。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潘明駿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說: 「現時其中一種「PD1 抑制劑」藥物已通過了第三期臨床醫學研究,證實比傳統化療具有較佳的存活效益,副作用也明顯較少; 而且根據最新的國際性癌症治療指引#,免疫治療是於第二線醫治轉移性膀胱癌之標準及首選治療方法。」 他補充:「由於傳統化療對治療膀胱癌的效果未如理想,而免疫治療在多個不同範疇的癌症臨床研究也證實效果顯著,在 2016年引入香港後,醫生已廣泛使用免疫療法去治療各種合適的癌症,同時也累積了相當的經驗, 唯獨醫管局尚未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的“病人自費項目” 作醫治膀胱癌用途,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期望局方能於短期內引入,增加轉移性膀胱癌患者的存活率,讓更多患者得益,為其家人帶來新的希望。」

成因及預防
目前醫學界對膀胱癌的成因仍不大清楚,但部分原因與身體長期吸入致癌物質有關,例如香煙內的化學物質或化工原料等,因此吸煙是膀胱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吸煙人士患膀胱癌的比率,較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膀胱癌的早期會出現有一些輕微的徵狀:血尿; 出現膀胱刺激性徵狀:尿頻、尿急、尿痛及持續性尿意感、腰脹痛; 排尿困難;腰酸、腰痛、發燒等。及早發現,可以增加治愈的機會。

圖片:(左)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鄺維基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及(右)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潘明駿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關於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成立於 2015 年,是一個非牟利的專業組織。學會致力建立一個多元平台,促進醫生之間及醫患之間的溝通,提升本港市民對泌尿腫瘤疾病的認知。學會成立的目的在於促進醫護之間的溝通及學術交流、推動有關泌尿腫瘤疾病的公眾教育、推廣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在診斷、治療、復康等多方面的角色,和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適當的支援。

 

註釋:
*資料來源: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根據最新的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 (v1. 2020) 及歐洲腫瘤學會治療指引 (2019 年 12 月):免疫治療是於第二線醫治轉移性膀胱癌之標準及首選治療方法。指引內也清楚指出那種藥物具有更佳的臨床研究數據。

 

資料來源:
• A Necchi, Three year follow up from the Phrase three trial in recurrent, advance urothelial cancer. Poster Presented at ESMO2019, Sep 27 – Oct 1, 2019, Barcelona, Spain
• 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指引 – 膀胱癌 v1.2020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bladder.pdf (accessed Dec 24th, 2019)
• 歐洲腫瘤學會治療指引 – 膀胱癌 (updated on Dec 16, 2019) (ESMO Guidelines Committee)https://www.esmo.org/Guidelines/Genitourinary-Cancers/Bladder-Cancer/eUpdate-Bladder-Cancer-TreatmentRecommendations2 (accessed Dec 24th, 2019)
• Balar AV, et.al. Lancet Oncol 2017; 18: 1483–9

 

本新聞發佈會由

癌症資訊網 cancerinformation.com.hk 協辦及由 MSD 支持 HK-KEY-00137 01/20

 

 

【蘋果基金】癌魔折磨14年 堅強黎姨不退縮

【蘋果基金】癌魔折磨14年 堅強黎姨不退縮

 

由初患乳癌至現時癌細胞幾乎擴散全身,過去3年黎姨的體重由158磅暴跌40磅,她多次接受治療一直勇敢對抗癌病,但癌病再次復發令她大受折磨。日漸消瘦的她癌病去到末期,早前再度入院治療,其後病情漸穩定下獲安排到療養院休養。喜歡旅遊的黎姨說起昔日旅遊歲月十分留戀,還希望以後能夠出院,即使健康問題未能應付長途航程外遊,但仍希望去大嶼山的迪士尼樂園遊玩,感受歡樂氣氛。

記者:廖怡德
1
現年57歲的黎姨於上月因腹腔積水被送到威爾斯醫院治療,及後被轉送到沙田醫院療養,對多年來慷慨捐款資助她抗病的市民讀者一再致謝,可是癌細胞持續擴散:「腦啦、肝啦、肺啦、橫隔膜啦、骨啦,仲有腹水…」現時只能接受最保守的荷爾蒙針治療。
1

2005年黎姨確診乳癌,先後接受手術、電療、化療,但其後經歷多次復發。2009年,當她得悉癌細胞轉移至肺的同一日晚上,患前列腺癌的老父離世;3年後她確診復發後的兩日,母親又因染肺炎病逝。在至親病逝及癌病復發打擊下,她一面勇敢面對專心治病,一面放下傷痛。

14年來備受癌病折磨,黎姨從不退縮,堅韌性格從小養成。她生於8兄弟姊妹的大家庭,父母是雞販,排第4的她童年時每日放學背着書包到檔口做功課,又幫忙看檔叫賣,從小捱慣,所以當面對癌病,她亦不言退。即使今次入院病情嚴峻,「好嚴重,去到尾聲…末期」,她亦沒有自怨自艾。

1 1
2016年,黎姨接受蘋果基金訪問時面容較飽滿,但當時體重已開始下降。資料圖片 2017年,黎姨左手因細菌感染發燒入院,當時她臉容憔悴。資料圖片 2018年,黎姨使用特效標靶藥後身體日漸消瘦,瘦得鎖骨都露了出來。資料圖片

黎姨感謝一直以來照顧她的五妹阿May,但因妹妹不能全日留家照料,黎姨獲轉介到善寧會的賽馬會善寧之家療養。現時善寧之家每日住院費逾千元,黎姨獲資助後每日仍要支付590元房租,加上另聘看護全日照顧,每月費用逾10萬元,黎姨及家人坦言難以負擔。

另外,黎姨每隔28日便要進行一次賀爾蒙針治療,費用為6700多元,因此住院、全日看護加上醫療費用一個月就要10萬元,對僅靠綜援金生活的黎姨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我呢幾個月一路到而家,差到呢唔敢自己落街,同埋呢,行路要好小心。」黎姨說,她今次入院已經知道自己的情況很差,以往都能自己外出散步,但最近雙腳無力,唯有窩居家中,只有妹妹帶她覆診時才會離開寓所。不過今次病情惡化速度很快,今次離家的黎姨,未知能否再有機會回家。
1
阿May續稱,黎姨今次病情較過去差,以往黎姨入院抽腹水後仍能精神奕奕的撐着枴杖行路,但今次連下床也成問題。May表示,今次發現黎姨精神彷彿,注意力不集中、記性亦差了,整日眼光光,眼神空虛,懷疑跟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有關。
1

黎姨患病前做售貨員,未有結婚的她最愛旅行:「以前最遠去過杜拜,最後一次,日本啦、韓國啦、杜拜啦、台灣啦、大陸啦,我都去㗎!」她指,多年經驗發現最愛是日本。

說起旅遊經,黎姨精神起來,她說最愛泡溫泉,曾到過箱根、北海道的札幌,日本拉麵亦是至愛。近年她患病未能乘坐長途飛機,便改為參加乘坐巴士或火車的內地短線團。

黎姨自知病情兇險,但仍希望能能夠出院外遊,May說黎姨很喜歡迪士尼,曾多次到訪東京迪士尼樂園,她自知體力日衰難以再到日本,但仍希望與家人到香港的迪士尼樂園遊玩。

2019年初,黎姨出席蘋果基金舉辦的「與癌友同路」步行籌款,黎姨上台分享抗癌心得,當時她雖然消瘦,但仍算精神。資料圖片

現時黎姨的病情急劇惡化,體重只有118磅,面容瘦削,沒精打采。廖怡德攝 黎姨表示希望去一次迪士尼樂園,感受歡樂氣氛。廖怡德攝
黎姨指,當覺得飯菜味淡難以下咽,便自備鹽調味。廖怡德攝 黎姨喜歡旅遊,但確診癌症後沒再乘飛機出行,但仍會參加內地短線遊。受訪者提供圖片 癌病復發前,黎姨體重娥158磅,面容飽滿。受訪者提供圖片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多年來一直在黎姨的抗癌路上與她同行。早前基金為她籌募的善款已不足以支付她未來每月4萬多元的治療費用。黎姨希望善長能伸出援手,助她戰勝癌魔。基金關顧主任將繼續跟進其所需。

「黎姨」暖流之友編號:C3902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想知最新蘋果基金動向?即like fb: http://www.fb.com/adfund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聯絡方法: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蘋果基金c[email protected]
WhatsApp: https://api.whatsapp.com/send?phone=85298627828
網址: https://hk-charity.nextmedia.com
Facebook專頁: http://www.fb.com/adfundhk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adfund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捐款方法:

以PPS或信用卡作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銀行存款: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現金捐款(OK便利店)
填妥捐款表格透過VISA、MasterCard或AE信用卡捐款
– 港九新界7間華星冰室分店之捐款箱

如讀者市民捐款至醫療專戶,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S0003專戶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如捐款至指定暖流之友(受惠個案),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暖流之友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亦接收《蘋果日報》捐出的1%盈利作為善款,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均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暖流之友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善長意願,把善款轉交指定暖流之友。然而個別暖流之友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絡,甚或暖流之友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蘋果基金】退休良心記者患腸癌及腦受損 接受復康治療 望奇蹟出現

【蘋果基金】退休良心記者患腸癌及腦受損 接受復康治療 望奇蹟出現

退休良心記者森哥之家人無法支付每月三萬多元的森哥復康治療費用,望善長能支持,使奇蹟出現。

近年退休的森哥,在退休前曾任職記者,主力採訪華南及台灣地區的突發新聞。他畢生追求公義,是一位良心記者,使他處理的新聞一直以憑良心求真相為成功之道。他退休前桃李滿門,跟隨他多年的記者,全秉承他追求公義的精神。

去年底森哥不幸發現罹患腸癌,今年初病情擴散即進行化療,但化療期間不慎跌倒,導致腦缺氧25分鐘,在醫院進行急救及復康治療後,一直無法自理。醫生遂建議森哥入住頤養院,接受復康療養及休養服務。惟森哥家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支付每月三萬多元的復康治療費用,望善長能支持森哥,使奇蹟出現。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關顧主任仝人懇請各位善長能一起努力,支持森哥。
「森哥」暖流之友編號:C4638
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知最新好人好事?即like蘋果基金fb: http://www.fb.com/adfundhk

———————————————————————————————————————————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基金由1995年開始,24年來一直協助社會上有不同需要的人士,為稅務局認可慈善機構。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慈善用途,不會收取行政費。
基金董事會由跨專業人士組成,包括資深社工、資深傳媒工作者、大學助理教授、退休副校長、律師及會計師,集思廣益地監管基金的服務運作及撥款,以確保基金服務運作暢順及撥款用得其所。基金董事會按功能分為兩個委員會,包括愛心基金委員會及教育基金委員會。
基金現有七位幹事職員,其中三位為註冊社工。職員皆統稱關顧主任。

【日常服務】(D-ABC-V)
– 以不同途徑接收捐款及發出免稅捐款收據 (Donation)
– 以不同的撥款專戶資助社福機構 (Accounts)
– 每年透過蘋果助學金資助本港小學、中學及大學學士生 (Bursaries)
– 長期接收及支援緊急及非緊急受惠個案/服務使用者(暖流之友) (Cases)
– 與外間機構/企業合作,舉辦壹義工隊、小粉絲(小義工)、癌症同路人小組及籌款活動,供受惠個案及社會大眾參與,使由受助轉為助人,彼此間互相支持,回饋社會 (Volunteers)

【聯絡方法】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 https://hk-charity.nextmedia.com/
免費專區網址: https://hk.appledaily.com/free/adfundhk
Facebook專頁: http://www.fb.com/adfundhk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adfundhk

【捐款方法】
– 以PPS或信用卡作網上捐款: https://bit.ly/applecharity (註:單一PPS慈善捐款金額不能超過港幣五千元正)
– 銀行存款: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 現金捐款(OK便利店)(註:單一EPS慈善捐款金額不能超過港幣五千元正)
– 填妥捐款表格透過VISA、MasterCard或AE信用卡捐款
– 港九新界7間華星冰室分店之捐款箱

【捐款對象備註】
如捐款至上述指定暖流之友(受惠個案)-「森哥」,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C4638暖流之友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如讀者市民捐款至「醫療專戶」,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S0003專戶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賀建奎涉基因編輯嬰兒案 被判有期徒刑3年

賀建奎涉基因編輯嬰兒案 被判有期徒刑3年

根據法庭宣判,賀建奎干犯非法行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款人民幣300萬元。(港台圖片)

央視報道,內地引起道德倫理爭議的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公開宣判,負責研究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干犯非法行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罰款人民幣300萬元。

案中另外兩名被告,包括廣東省某醫療機構張仁禮以及深圳市某醫療機構覃金洲,亦干犯非法行醫罪,張仁禮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處罰人民幣100萬元;覃金洲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兩年,並處罰人民幣50萬元。

報道指,法院認為3名被告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追名逐利,故意違反國家有關科研和醫療管理規定,逾越科研和醫學倫理道德底線,貿然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人類輔助生殖醫療,擾亂醫療管理秩序,情節嚴重,行為已構成非法行醫罪。

法院指,2016年以來,賀建奎得知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可獲得商業利益,與其餘兩名被告共謀,在明知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和醫學倫理,仍將未經嚴格驗證安全及有效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技術,用於輔助生殖醫療,又指賀建奎等人偽造倫理審查材料。

 

文章來自: RTHK

城大研發精準癌症血液檢測技術成功了

城大研發精準癌症血液檢測技術成功

鄒博士(左)、余博士(右)及其他生物醫學系團隊成員研發出精準癌症早期篩查和疾病監測的突破性技術。 

[癌症新知新聞] 4毫升血液與5分鐘時間,能夠揭露了人體的患癌風險和讀出癌症密碼﹖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的生物醫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精準癌症早期篩查和疾病監測的突破性技術,病人只需透過4毫升血液檢查,5分鐘後便可選出癌細胞,準確率逾九成,讓病人得悉患癌風險,並可監測藥物在治療過程的療效。對於潛在和準癌症病人而言,實屬喜訊,可及早掌握體內情況,有助盡快選擇治療、決定治療方案和抓緊黃金治療機會,控制病情和提高治癒機率。

研究團隊由城大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署理院長兼楊建文講座教授(生物醫學)楊夢甦教授領導,主要成員包括城大生物醫學系高級副研究員鄒恒博士、余瑋健博士及徐濤博士等研發。這項透過「微流控芯片上的細胞操控與檢測技術平台」研發的技術,主要針對血液中循環的腫瘤細胞,可精準檢測癌細胞,小至0.1毫米腫瘤無所遁形,全程使用血液檢查(即液體活檢方式)就能進行檢測,毋須進行手術抽取組織檢查。

現時斷定病人患上癌症的常見檢查方法,包括影像檢測和以手術抽取病人腫瘤組織作化驗,亦可測試血液中腫瘤分泌出來的蛋白標記物,不過相關技術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一般只有50%至60%,不屬於精準檢測。

城大團隊所研發的技術主要針對血液中的循環細胞(CTC),小至0.1毫米的腫瘤都能及早發現

城大團隊研發的早期篩查癌症產品,大幅度提升液體活檢的準確度、特異性及靈敏度均達到90%以上,甚至可比影像檢查提早3-6個月發現癌症,即使患者腫瘤少至0.1毫米,在影像學上尚未能確診癌症,卻能從4毫升血液測試而被發現,事實上只需5分鐘就能將癌細胞篩分出來,分選速度現為該原理技術全球最快。

余博士表示,現時可透過血液檢驗讀取癌症指標,不過要做到直接從血液中檢測出癌細胞的存在,技術難度非常大,如今取得篩選癌症的技術突破,就是透過微流控技術及細胞表面標誌物作識別,以全球最快的檢測循環腫瘤細胞速度,準確度十分高,表示興奮。

鄒博士補充說︰「此技術可作腫瘤早期篩查,醫生通過檢測血液而得知病人是否患上癌症,風險有幾高﹖針對癌症患者的病情進行監測,確知病人的治療效果好不好,若不理想時,醫生可因此技術的提示而考慮該不該換別的治療方案。」

在病情監測方面,以免疫治療為例。現時確定患者是否適合採用免疫治療,標準做法是抽取患者腫瘤組織樣本作活檢,然後透過腫瘤標誌物技術,病人毋須接受手術,只需抽取血液,單純對癌細胞表面的相關蛋白訊息做分析,就能知道病人是否適合使用免疫治療的藥物或療法,其結果比抽取組織化驗更為準確。再者,

此技術可用於測試病人對藥物是否存抗藥性,有助醫生定期分析患者是否需要換藥或轉換治療方案,準確度進一步提升。

鄒博士表示︰「我們希望病人透過超早期的篩查及監控病情,能夠及早作出治療,以免錯過了黃金診治時間。病人可透過定期血液檢查以檢討治療效果,為他們的病情調節治療方案。」

城大已將此技術授權予由研究團隊成立的初創企業──晶准生物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晶准醫學),其開發產品已獲「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NMPA)」認證,並將於2020年1月獲得「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VDD)CE」認證。最近,晶准醫學獲得德勤中國評為「香港明日之星企業」,並贏得「香港創新科技及製造業聯合總會頒發的亞洲國際創新發明大獎2019金獎」,以及「傑出生物科技發明大獎」。

值得一提,晶准醫學於2017年在城大協助下成立,並參與「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及香港科技園的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獲得資金及工作空間等支援,將研究轉化為市場產品。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閱讀更多

https://www.cityu.edu.hk/zh-hk/media/news/2019/12/19/cityus-new-blood-test-technology-accurate-detection-cancer-cells

「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中大佔二席 唯一上榜香港學府 盧煜明教授連續第三年獲選

「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中大佔二席 唯一上榜香港學府 盧煜明教授連續第三年獲選

 

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出「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趙慧君教授佔了兩席。他們是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第三年獲此殊榮。

盧煜明教授和趙慧君教授憑藉癌症及胎兒診斷範疇的技術,獲選「2018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自然生物科技》以學者在2018年獲得專利的數目、過去5年專利被引用的次數,以及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H指數)作為指標,顯示其成功將醫學基礎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在臨床技術或藥物上,切合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目標。

盧煜明教授
1  

趙慧君教授
中大兩位教授為榜上僅有的香港學者  盧教授更是第三度獲選

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盧煜明教授,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盧教授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其後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從科研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更已被全球90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惠及數以百萬計的孕婦。

同樣來自中大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的趙慧君教授,亦為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及卓敏化學病理學教授。趙教授除參與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外,也與盧教授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

相關的癌症檢測技術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改變。在新技術下病者有望於患病初期確診,能及早進行醫治。

在胎兒診斷技術方面,《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重點介紹了盧教授及趙教授基於「DNA甲基化」而建立的新型產前診斷標誌物。「DNA甲基化」是指DNA的一種生物化學變化,有助追蹤DNA分子的來源,藉以分辨該DNA分子是來自母體抑或胎兒。

盧教授和趙教授因上述技術,剛獲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評為「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盧教授更是連續3年獲得此殊榮。是次一同獲選的轉化研究學者分別來自美國、德國、比利時、澳門的著名院校如麻省理工學院、賓夕凡尼亞大學及哈佛大學等。

盧教授及趙教授致力發展基因研究 將本港科研推向國際

對於第三度獲此榮譽,盧煜明教授深感榮幸:「能被《自然生物科技》期刊第三次選為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是對我和研究團隊很大的認同和鼓勵。無創產前檢查經已常規化,我們期望利用血漿檢測癌症的技術將來也能在醫療機構中普及,造福社群,並藉此證明香港的科研技術可為國際醫學界、孕婦及癌症病人帶來改變。」

趙慧君教授則表示:「《自然生物科技》為世界知名的期刊,我十分榮幸能獲其選為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我和研究團隊從無創產前檢測唐氏綜合症,發展至將技術應用於癌症檢測,及早為癌症病人確診以提升治療效益,希望相關技術能進一步應用到其他範疇,惠及更多患者。」

教授獲頒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成首位得獎華人科學家

盧煜明教授(左二)與「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左一)、復旦大學校長許甯生教授(右二)及「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右一)合照。

在頒獎禮上,盧煜明教授以「從無創產前檢測到超越癌症篩查」為題作演說。

另外,盧教授剛於日前獲頒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以表揚他在開創「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以及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的重大貢獻及成就。盧教授是獎項成立以來第二屆在生物醫學領域獲獎的學者,也是「復旦-中植科學獎」成立以來首位得獎的華人科學家。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於2015年,旨在表彰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學科領域作出原創性和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全球科學家。該獎項每三年在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三個學科輪流評獎,在全球進行廣泛提名。值得留意的是,「復旦-中植科學獎」首屆和第二屆得主均在獲此獎項後獲頒諾貝爾獎,因此這個獎項也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

談到得獎感受,盧教授表示:「我非常感謝主辦單位頒授此榮譽予我和研究團隊。我們將會繼續推動我們的研究,以期將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至臨床應用,以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社會大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素。」

(左一)盧煜明教授從「復旦-中植科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左二)手中接過獎項。旁為復旦大學校長許甯生教授(右二)及「復旦-中植科學獎」捐贈方代表、中植企業集團首席合規官劉輔華(右一)。

 

有關《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

《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是世界最權威及享負盛名學術期刊之一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旗下之刊物,刊載的研究文獻涵蓋基因治療、再生醫學及生物工程等多個範疇。該期刊每年會統計全球生物科技科學家在過去一年所獲得的專利及其專利在過去5年被引用的次數,並參考相關研究人員學術產量與水平的指標(H指數),排列出「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名單。

 

文章來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衞生署擴展大腸癌篩查計劃覆蓋範圍至50至75歲香港居民

衞生署擴展大腸癌篩查計劃覆蓋範圍至50至75歲香港居民
1
1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十九日)公布,由明年一月一日起,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即出生於一九四四至一九七○年的人士。

衞生署去年八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第三階段將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二○一七年的大腸癌新症有5 635宗,佔癌症新症17.0%,即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方面,二○一八年錄得共2 314人因患上大腸癌而死亡,佔癌症死亡人數15.9%,即每六名癌症死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相關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並呼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發言人特別提醒一九四三年出生的合資格人士把握機會,於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或之前登記參加篩查計劃,否則來年將超出計劃的年齡上限而喪失參加資格。

  大腸癌篩查計劃獲政府大幅度資助,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篩查的詳細流程及資助金額如下:

(一)參加人士由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並於每次診症獲取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時,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二)若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陰性的參加者,應每兩年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覆檢直至年齡超越75歲,以發揮篩查計劃對預防大腸癌的最大效益。他們會收到短訊、電郵或信件以提醒到期進行篩查覆檢。政府資助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覆檢服務可於任何一間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診所進行。

至今,已有超過770名基層醫療醫生成功登記加入大腸癌篩查計劃,分布約1 080個診症地點,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另外,超過190名大腸鏡醫生亦已加入計劃,在約450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如無需切除瘜肉,約九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切除瘜肉,約七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此外,已有超過166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有關篩查的結果,截至今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交回大便樣本並得出測試結果的參加者中,有約19 500人(12.6%)於首輪篩查的結果呈陽性。在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並已進行大腸鏡檢查服務的參加者中,約11 900人(66.7%)有大腸腺瘤,約1 170人(6.6%)有大腸癌。

大腸腺瘤於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已同時被切除,避免演變成癌症,亦足以印證適時接受篩查的重要性,有助找出高危人士,及早醫治。

初步分析顯示,在大腸癌篩查計劃下篩查出確診患上大腸癌的755宗個案中,約60%屬於較早期,治癒率相對較高。

發言人說:「大腸癌可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和有系統的篩查去預防,及早識別並診治亦可大大改善大腸癌治癒率。」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頁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向申請及諮詢中心查詢。

有關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詳情,請瀏覽衞生署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衞生署亦已設立專人接聽的熱線3565 6288,在辦公時間直接解答公眾相關查詢。

2019年12月19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1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