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縮後除」綜合療法賜予根治中晚期肝癌的曙光 倘若研發成功可望擴展全港醫院以造福人群

「先縮後除」綜合療法賜予根治中晚期肝癌的曙光
倘若研發成功可望擴展全港醫院以造福人群

 

[醫療科技新聞稿]  農曆新年將至,港大醫學院及瑪麗醫院先向中晚期肝癌患者發佈好消息,全球首以定位放療配合免疫治療 —「先縮後除」方法,先縮小患者的腫瘤體積以提升能進行手術的機會,目的希望能根治肝癌的研究。初步結果揭示,5名參予研究患者的年齡由54歲至86歲作結合治療,接受定位電療後每隔3星期接受靜脈注射藥物作免疫治療,持續4個月。患者腫瘤達8.5厘米至16厘米不等,經治療後縮小逾3成至約八成,包括一名65歲患者肝腫瘤達16厘米,治療後腫瘤大縮逾7成。當中3名患者接受治療後已根治,餘下兩名年長患者接受治療後,接受持續觀察。患者無病存活率亦達8.6個月至17.2個月不等,包括一名77歲患者治療後存治達17.2個月後,因肺炎死亡。院方現招募33名中晚期肝癌患者繼續進一步研究,寄望未來可推擴到其他醫院,讓更多患者和其家屬受惠。

根據醫管局最新2017年的癌症數字顯示,香港每年新增肝癌發病數是1,800宗,死亡率則為1,552宗。現時一般治療肝癌,均以手術切除和肝移植以作根治癌症之方法,可惜的是七成患者並不適合採納此等方法治病,只能以介入治療和藥物控制,惟當中僅一成患者的腫瘤能被完全消除,成效不太理想。然而以「先縮後除」的新治療策略,可望有助未能進行手術或肝移植的患者提升根治肝癌的機會。

發佈此佳音功臣是港大醫學院和瑪麗醫院表示,他們自2018年起便合作研究 — 結合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和免疫治療,先進行五日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縮小腫瘤,約兩至三星期後,再進行約四個月的免疫治療,最後再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助理教授、瑪麗醫院榮譽副顧問蔣子樑醫生說︰「定位電療它僅需5日治療,毋須留院。綜合治療時間只需5、6個月,副作用僅屬短暫疲勞或輕微噁心等,相對傳統治療的副作用更低。」

研究團隊預期約三年後再發表更完整的研究報告,日後將該療法推廣至全港醫院,造福癌症患者。

參予「先縮後除」的患者資格

蔣子樑醫生指,往時單靠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較難消除10厘米的以上的腫瘤,新療法有助縮小腫瘤,可避免腫瘤擴散。患者如能符合最少三項條件,包括腫瘤體積不小於8厘米,腫瘤數量少於四粒,腫瘤沒有侵犯主幹血管才可考慮接受治療。

「先縮後除」在死神手中成功搶人

現年55歲、參予治療的康復病人郭先生於2018年6月一次檢查時,發現在肝臟中央有一粒長達9厘米的腫瘤,不宜以手術切除。當時他和家人除了覺得絕望無助外,還因他不能動手術切而悲慟,幸好醫生建議他選擇新方案治療。經治療後,他的腫瘤縮小至1.4厘米(縮減率為84.4%),並在2019年3月進行射頻消融術以消除殘餘腫瘤。現在他在手術後三個月已重投工作和有重生之感。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不容忽視氣炸鍋可能引發健康危機

不容忽視氣炸鍋可能引發健康危機

 

[新聞稿] 標榜無油、健康煮食的氣炸鍋,大受愛煮一族的瘋狂追捧,卻往往忽略了隱藏背後的健康危機。最近,韓國消費者協會(KCN)日前檢測市面上10款未有公開品牌名稱的熱賣氣炸鍋的安全和健康性,利用冷凍薯條置於攝氏200度高溫烹飪進行測試,檢測結果發現10款氣炸鍋中有4款炸出來的薯條,然釋出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其含量超出歐盟安全標準要求,甚至最嚴重超標兩倍多。

氣炸鍋的烹調概念利用熱風對流而產生高溫,然後將含有豐富油脂食物包圍加熱,即使不放油也可創造甘香酥脆的「油炸」效果,故用油量與熱量可以大大下降,受到營養師和注重健康人士推崇選用。不過,由於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經高溫受熱時,如脂肪溫度超過200℃、炸雞溫度高於150℃和澱粉等高溫加熱將會釋出危害人體的致癌物質 — 苯駢芘雜環胺丙烯醯胺,所以使用氣炸鍋處理食物亦會產生致癌物質的問題,建議使用時控制溫度宜於100℃-140℃以減低產生致癌物的風險。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為健康‧動起來 讓椅子飛慈善賽 關注癌症

為健康‧動起來 讓椅子飛慈善賽 關注癌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將舉辦「讓椅子飛」- 辦公室椅子滑行慈善賽。主題是「為健康‧動起來」,鼓勵大眾關注癌症和增強對癌症認識,藉此表達對癌症患者群體關注,以行動支持抗癌路上並肩同行。

為響應世界癌症日「I am and I will」,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將舉辦「讓椅子飛」- 辦公室椅子滑行慈善賽。主題是「為健康‧動起來」,鼓勵大眾關注癌症和增強對癌症認識,藉此表達對癌症患者群體關注,以行動支持抗癌路上並肩同行。
1
詳請如下︰
 日期︰2020年2月1日(星期六)
1
時間︰
09:00-09:30 參賽者報到
09:30-10:00 起動禮
10:00-11:00 慈善賽
11:00-11:30 頒奬禮
11:30-12:30 公眾試玩
地點︰九龍觀塘海濱道126號 — 「發現號01」
比賽形式︰以隊制形式進行

1

是日活動邀請林子博先生擔任活動主持。他表示面對太太患病時,才明白癌症患者的抗癌歷程,故希望付出一分力量以支持是次國際盛事。同場亦邀請抗癌美少女Sarena 李明蔚出席活動,共同宣揚「I am and I will」的概念,希望教育公眾關注癌症、預防和治療。歡迎公眾人士到現場支持和即場登記體驗。

關於 世界癌症日 World Cancer Day
由國際抗癌聯盟(the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於2000年2月4日創立「世界癌症日」,透過喚醒和教育公眾關注癌症,鼓勵預防、偵測和治療以拯救數以萬計的癌症病人,並利用壓力迫使全球政府和人們付諸行動抗癌為使命,不經不覺轉眼已達20年了。
自去年開始為期三年(2019-2021年)的「I am and I will」主題,以減低全球癌症影響為行動承諾,強調「不管你是誰和力量多少,持之以恆,必會帶來正面改變,扭轉困局是可能的。」創造無癌症世界的承諾,有賴大眾支持和參予。
1
關於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由癌症患者、照顧者和專業人士以全方位角度提供正確、專業和有用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和交流,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聯誼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基金的服務運作經費主要來自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撥款及公眾捐獻。活動連結: https://www.worldcancerday.org/activity/move-your-body /
https://bit.ly/2R9iVKq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電話:21211328
Whatsapp:520676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地址:九龍觀塘偉業街205號茂興工業中心8樓B室

支持單位: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為響應世界癌症日「I am and I will」,二月一日發現號約定您!(資料圖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將舉辦「讓椅子飛」- 辦公室椅子滑行慈善賽。主題是「為健康‧動起來」,鼓勵大眾關注癌症和增強對癌症認識,藉此表達對癌症患者群體關注,以行動支持抗癌路上並肩同行。(資料圖片)

 

是日活動邀請林子博先生擔任活動主持。他表示面對太太患病時,才明白癌症患者的抗癌歷程,故希望付出一分力量以支持是次國際盛事。(社內相)

 

是日活動邀請抗癌美少女Sarena李明蔚出席活動,共同宣揚「I am and I will」的概念,希望教育公眾關注癌症、預防和治療。

文章出處: 蘋果新聞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減肥藥沛麗婷(Belviq)可能有致癌風險 監管機構稱他們正審閱此藥物的安全性研究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減肥藥沛麗婷(Belviq)可能有致癌風險
監管機構稱他們正審閱此藥物的安全性研究

 

FDA提醒公眾減肥藥沛麗婷(Belviq)可能導致增加致癌風險

聯邦監管機構提醒公眾處方減肥藥沛麗婷(Belviq)可能導致增加患癌風險, 雖然現時還不清楚可能增加的風險有多大。
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於星期二下午發出的警報稱沛麗婷(Belviq)學名氯卡色林(Lorcaserin)在評估藥物安全性的臨床測試中顯示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警報稱”由於癌症成因不確定, 不能肯定說氯卡色林有致癌的風險。但我們仍想讓公眾了解相關的潛在風險。並會繼續評估臨床測試的結果, 待整個評估完成後再公布最終的結論及相關的建議。”
FDA發出有關沛麗婷的警報包括片劑及緩釋丸劑(Belviq XR)。
FDA於2012 批准沛麗婷作為處方藥物幫助超重及痴肥成人减輕體重。 它的作用是令人有飽肚感。
此藥物製造商Eisai的研究引起FDA的關注。該公司的研究跟進12000個參予者, 他們在5年時間内分別使用此藥物或安慰劑。
該警報稱”使用氯卡色林的人士相對使用安慰劑作無效治療的人士有較多確診癌症。FDA會持續評估這潛在的現象, 直至現時為止我們不確定氯卡色林是否有增加患癌風險。”
現時不清楚有那種癌症或那幾種癌症確診。
FDA建議使用氯卡色林的人士諮詢他們的醫生使用此體重管理藥物的好處是否勝過潛在風險。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癌症病人英姐分享︰治療與營養品

癌症病人英姐分享︰治療與營養品

潔白診症室內傳來醫生的聲音︰「英姐,你確診患上乳腺癌,建議盡快做手術割除,你認為好不好﹖」英姐就醫生於2019年8月的一句說話,展開了抗癌旅程,並在2019年9月施手術治療割除腫瘤,一個月後便以化療跟進至現在。轉眼已有數月,治療期間用了一些營養品,目的減低治療副作用,例如應付食慾不振,以及提升體重,增強抵抗力,讓她紓緩治療上的不適。

憶述確診時的心情,英姐感到害怕和忐忑不安,甚至難於入眠,輾轉反側,不知如何是好﹖直至開始接受治療時,她覺得出現腳痲痺、骨痛和口腔發炎,食慾不振,默默承受苦楚卻不宣於口,亦是在治療期間印象至深的經歷。

當時醫生處方止痛藥仍未能完全紓緩痛症,加上吃不下東西,適逢與朋友聚會,得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有一項「慈善營福包計劃(營養補充品贈飲)」的服務可申請,故她們建議英姐飲用速癒素作代餐,於是英姐覆診時諮詢醫生和營養師的意見,並在公開講座得知速癒素是一款合適癌症患者的營養補充品,包含三大免疫營養素,能提升人體的蛋白質、能量、營養,同時它能紓緩治療副作用,減少嚴重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並可在治療期間提升抵抗力,有助手術傷口癒合和降低感染風險。

英姐自化療開始便每天飲用速癒素,不但令她改善食慾,還增加體重4公斤,真的有助減輕治療副作用,並順利進行療程。作為癌症病人,除了跟從醫生指示治療外,好好管理自己的營養吸收,亦是對抗癌症的關鍵,切勿誤信坊偏流言,胡亂戒口,結果得不償失。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女教授致力研發黑色素瘤治療卻死於此症

女教授致力研發黑色素瘤治療卻死於此症

 

 

[新聞稿] 一顆頸上黑痣,竟是患上黑色素瘤的先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專心致力研究黑色素瘤治療的英國蘇格蘭教授Sharon Hutchison,享年39歲,十分年輕,她卻因此癌症撒手人寰,從確診至逝世只是一年時間。她的離世除了讓人惋惜外,還因她在世時於Raigmore Hospital放射治療部門工作6年,並醫治數千名患有黑色素瘤的癌症病人,更曾參予格拉斯哥大學黑色素瘤藥物開發,並在2018年夏天加入高地和群島大學的研究團隊。儘管Sharon患癌,她仍沒有消除對黑色素瘤研究的熱誠,一方面跟隨醫生的指示治療癌症;另一方面卻仍繼續工作,直至沒法繼續下去為止,並在家人和同事陪伴下渡過最後的日子。不過,同事們矢言會繼續她未完成的工作,為黑色素瘤病人努力研發藥物和治療方法。

  

閱讀更多

齊鼓掌﹗抗癌小勇士花三年時間戰勝癌魔即復課

齊鼓掌﹗抗癌小勇士花三年時間戰勝癌魔即復課

[故事分享] 癌症來襲是不拘年齡、性別和種族,遇上了就勇敢對抗,總有戰勝機會。3歲的扎帕伊(John Oliver Zippay)於2016年11月被確診患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與他同年的小孩可能仍撒嬌,小小的扎帕伊已為此而勇敢面對抗癌旅程,住進醫院接受長達3年的化療療程。辛苦是值得的,因為他剛在去年聖誕成功戰勝癌症,回歸St. Helen Catholic School復課,並得到師生和同學們起立和熱烈鼓掌歡迎,場面感人又窩心。

目前,扎帕伊仍需依賴被裝在胸口的醫療儀器方可維持生活,所以暫未能參與體課課等活動。他的母親表示,只要扎帕伊能健康快樂成長,已滿足了。

 

閱讀更多

 

 

【電療「海鮮價」的迷思】

【電療「海鮮價」的迷思】

2020-1-9

過去曾有病人問及,電療只是將高能量的放射線射向腫瘤,從而殺死癌細胞,看似原理簡單,爲什麽會費用昂貴,而且不同電療方案的收費更有所不同?

事實上,隨著醫療科技的提升,電療已非只是「電死」癌細胞簡單。現時的電療技術除了可以更精準地將能量射向腫瘤,提升療效,也可以降低對周邊健康組織的傷害,顯著減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醫生亦會因應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電療技術,為病人爭取最佳效果。

以電療治療左乳房/胸部為例,我一般建議病人接受具弧形調控(VMAT)和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的電療方案。VMAT是指電療儀器會在病人身體外圍,以弧形的方向旋轉,並因應腫瘤的位置放出準確的放射線。除了射線的照射角度比傳統的電療技術更靈活、更具彈性,電腦在設計電療規劃和進行治療的時候,更可以調控射線的強度。如預測從某個角度照射會對正常組織造成較大傷害,電腦系統便可利用精密複雜的運算技術,根據醫生的臨床需求,將各個角度的射線強度調整至最佳水平,既可以將高劑量射線集中於腫瘤區域,又可以盡可能減少對正常組織造成的傷害。如需要減少對主要器官如肺部、心臟主要血管的電療劑量,VMAT配合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雙劍合璧,效果更勝螺旋刀(Tomo)。

至於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則由於病人呼吸時肺部活動會改變腫瘤的位置,而電療規劃就可以因應病人的呼吸而調節,度身訂造射線,可減少對肺部、心臟及左前降支動脈的電療劑量, 從而減低電療引起的長遠後遺症。

在治療期間, 病人需要深深吸一口大氣,然後忍住20至30秒。醫生會透過儀器監測病人的情況,確保病人能夠穩定地忍氣,才會啓動治療。由於整個電療過程涉及衆多人力物力,所以牽涉這些技術的電療方案都花費龐大,一般約需港幣20多萬, 通常會超出一般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健通-真的樣樣通 ? | 黃麗珊醫生

醫健通-真的樣樣通 ?

 

所謂醫健通,是政府設立的一個平台,希望可以把所有關於病人在公立醫院及私家醫院的資料互通,來提升照顧病人的效果,質素及安全。但醫健通是否真的樣樣通?病人是否只需透過登記醫健通就可以解決煩惱?就讓我在這裡為大家從技術層面上分析一下,減少大家被這系統“跣親”,更加有效地遊走私家公家之路。

  1. 病人登記一次就足夠?
  2. 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對私家醫護人員在醫健通所得到的公立醫院資訊的曲解
  3. 影像報告及影像是否互通?
  4. 血液及病理報告是否互通?
  5. 醫生診症記錄是否互通?
  6. 手術報告,內窺鏡報告是否互通?
  7. 藥物記錄是否互通?

由於涉及的範疇很廣,所以我會透過上述7個題目為大家逐一分析。

 

(一) 病人登記一次就足夠?

2019-12-29

通常每次討論醫健通都要談及兩個範疇,第一個範疇就是由私家診所或私家醫院看回公立醫院的病人檢查及紀錄,第二個範疇即是由公立醫院看回私家診所醫院有關病人的各項報告。如果病人希望在私家診所醫院看回公立醫院的紀錄,每個病人及每一間診所之間必須進行醫健通登記,那並不是病人與醫生掛勾的登記,而是病人與該私家診所/醫院之間的登記,所以打比如,某病人有一位熟知自己病情的私家家庭醫生,而該病人已在該醫生的診所登記醫健通,但是,當醫生需要在診所以外其他醫院看到病人在公立醫院的紀錄的話,其實病人需要在其他的診所或醫院重新作出登記。每次在診所中開啟醫健通,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讓醫護人員處理,否則如果在網上登記,除了要先取得12位數字的醫健通號碼,還要取得8位數字的密碼。大部份病人都會因此感到混亂,可是一輪混亂的步驟後卻又因為不同的障礙,最後還是無法成功開通醫健通。所以,我多數建議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到診所或醫院,就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了。

當病人透過私家醫生的診所進行抽血,影像報告,或腸胃鏡報告等檢查,是否都能經醫健通看到有關的醫療紀錄呢?即使病人已在那私家診所中進行登記,那就等如資料可以互通嗎?這其實是很多病人一直以來的誤解!事實上,所有報告並不是與私家醫生掛勾的,而是視乎做檢查的診所或醫院本身有否跟醫健通掛勾。每一次檢查都要作每一次性的登記,即是每一次在診所中進行影像報告,就需要再次登記來上載報告至醫健通。

另一方面需要留意,過了一定時期就無法“DATEBACK”上載報告到醫健通。打比如,如果某病人分別在2018年1月及2019年1月進行過正電子掃描,病人授權診所把2019年1月的報告上載至醫健通,公立醫院醫生成功讀到有關資料的同時,希望病人聯絡診所也上載2018年1月的報告,這要求在技術上其實是沒辦法做到的。如果診所上載了2019年1月的報告後,才追溯補回上載以前即2018年1月報告的話,會構成大混亂。因此,過了特定時間,沒有登記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的話,是沒有可能重新上載的。

能上載報告的診所必須預先向醫健通登記,因此並非所有診所可以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現時來說,很多診所都能上載影像報告,但醫健通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可上載驗血報告,只有大部份私家醫院能夠上載驗血報告及其他化驗報告。上載報告也需要時間處理,不能期待今天取得驗血報告,就即日內可透過醫健通讀取有關資料,一般有一星期的滯後。

總括來說,現時醫健通的規矩令人感到混亂,不少病人因這系統而觸礁,以為樣樣通,事實是樣樣未通,為此在遊走公立醫院及私家醫生之間經常碰釘,各方缺乏良好溝通。所以我在此奉勸各位,如果你們未了解醫健通,最好在覆診時把所有報告帶在身上,要知道不是每次都能與醫生會面,只要所有文件都帶在身,你會更為安心。

 

(二) 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對私家醫護人員在醫健通所得到的公立醫院資訊的曲解

2020-1-7

由於我大部份照顧的病人都是公立私家兩邊走,所以不時有病人跟我分享自己在公立醫院得到的訊息:

 

1. 「私家醫生能透過eHR醫健通知道所有公立醫院糸統內的資料」

答案:大錯特錯!

從前我在公立醫院當醫生,可以透過一個稱為EPR的系統, 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ING,看到病人在所有醫管局轄下醫院的任何紀錄,包括門診的醫生紀錄,住院的醫生紀錄,手術紀錄,腸胃鏡紀錄,病理報告,任何類型的血報告,影像報告,甚至影像本身都可以在這系統中存取。這EPR只限於在公立醫院的機構內才能聯繫得到,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要知道病人在其他醫院發生的情況非常方便,可是即使衞生署都不能進入EPR,而EPR這系統與我們私家醫生看到的eHR醫健通系統又其實是兩回事直到我踏出私家才發現這情況,所以不難理解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以為我們私家醫生可以透過eHR看到跟他們同樣的資料。實情是,透過eHR我們只可以看到某些住院紀錄,比如說病人由始至終沒有住進醫院,只有門診紀錄的話,我們私家醫生是不會看到有關資料的。我們只可以看到血報告,病理報告,影像報告,所以如果病人有其他手術報告,或內窺鏡報告,或任何影像如肺片,電腦掃描影像等其實全部都不能在eHR存取。有時我們為病人節省金錢,知道病人在公立醫院進行過如正電子掃描,磁力共振,或者電腦掃描等影像,其實我們只能閱讀有關報告,如果我們想為病人進一步作治療對比,我們必須要病人返回醫院的醫療紀錄部申請影像來作參考。經過醫療紀錄部去申請這類影像的過程也不容易,除了填表,還要耐心等候,所以非常艱巨。

 

2.「如病人入院後想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醫健通eHR的資料已經非常全面」

答案:都錯!

除了病人經急症室,在急症室內的抽血紀錄可以讓我們私家醫生透過醫健通看到之外,其他入院後所有報告一律都要待病人出院後才能被上載至醫健通。如果病人住院期間欲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又或者病人希望被安排轉到私家醫院而需私家醫生先看報告紀錄作出決定的話,我們必須要公立醫院的同事準備一封信件,或者為病人提供於公立醫院的血報告及當前病理紀錄予我們作出初步分析。因為資料不足容易產生誤會,如果把一個病重又資料不清楚的病人,在轉到第二所醫院入院部時,才得知病人實際情況有一定落差的話,有機會因為私家醫院的設施配備不足而拒收並須折返公立醫院。要知道私家醫院並非大家想像中那般自由,每所私家醫院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規矩,縱使已經得到某私家醫生的認頭轉到私家醫院,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在很多條件都符合下才能送抵私家病房裡。

 

3. 「私家診所為何不把所有過往的紀錄都上載到eHR醫健通?」

答案:首先,要預先指定跟政府有登記的影像中心或診所才可上載特定影像報告,並非所有影像都能被上載,而且上載報告有一定規矩。為免要上載某些陳年的影像報告而打亂整個系統,一般在檢查日子後的一段短時間內就需要上載有關報告至醫健通,上載報告也不能DATEBACK。

最後要補充一下大眾對醫健通的誤解。大眾可能以為醫健通的紀錄就是我們用SCANNER,把手上的報告SCAN後上載上網⋯⋯還是那句,大錯特錯!這系統有很多規矩及格式,只能說需要預先登記而且符合系統需求,才能把某些特定報告上載至醫健通,而不是大眾以為即使我們的手寫紀錄,或任何形式的血報告等都能放進系統內。所以奉勸各位,不要以為自己已完成了一次的醫健通登記即所向無敵,而不用攜帶任何報告資料與私家醫生會診。只要用一個簡便的公文袋,保存所有病人過往的影像,病理及藥物報告,絕對方便病人及其家人與公立醫生或私家醫生之間建立最好的溝通方式,百利而無一害。我希望這個系統將來能夠非常成熟及全面,方便所有醫護人員不論在任何機構工作下都能幫助病人。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健通是否一 Click 就公私營資料互通? | 黃麗珊醫生

城大Phorbiplatin可用紅光激活抗癌前藥 減少腫瘤體積和重量 降低傳統化療毒性

城大Phorbiplatin可用紅光激活抗癌前藥
減少腫瘤體積和重量 降低傳統化療毒性

[醫療新知] 傳統化療治癌效果好,可惜具毒並傷及周邊正常細胞,讓人又愛又恨。人間有希望,城市大學研究團隊花上3年時間傳來好消息,他們成功開發新型抗癌化合物 — 「Phorbiplatin」為首種可用紅光激活小分子四價鉑抗癌前藥(包括順鉑和奧沙利鉑,注入腫瘤的抗癌藥),現時全球逾半數臨床化療都使用鉑類抗癌藥。待前藥進入人體代謝後,變為活性化療藥物。研究結果表示可讓腫瘤體積和重量分別減少約67%和62%,並可降低傳統化療的毒害,特別是乳癌及卵巢癌等治療更見成效。城大化學系副教授朱光宇表示現正為Phorbiplatin申請美國專利以助日後開發抗癌新藥作準備,此令人振奮的研究結亦在科學期刊《Chem》上發表。

城巿大學朱副教授解釋,化療藥物未能精準攻擊癌細胞,更因它帶毒性而在治療時會損害正常細胞,頓成抗癌治療的難題。他們的研究團隊針對提升藥物的準確度,經實驗通過後在抗癌藥奧沙利鉑中,加入對紅光高度敏感的光吸收劑,注入體內。當光吸收劑被低強度紅光激活,就會釋放抗癌藥物。

 

閱讀更多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0107/s00002/1578334836991/城大抗癌新法 照紅光可縮瘤 團隊:不傷非癌細胞 減傳統化療毒性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35086/城大研新抗癌療法%20可大幅減腫瘤體積重量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0107/00176_061.html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200106/60456946

http://www.cityu.edu.hk/phy/appkchu/Lab%20Feature%20Articles/城大博士研發新型抗癌基因載體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534719/城大研發新抗癌療法 動物研究可減少腫瘤體積和重量逾6成

 

文: Cecilia ecilia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