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樂醫生 Dr CHAN Wing Lok

陳穎樂醫生

Dr CHAN Wing Lok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卡迪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臨床助理教授

註冊專科︰臨床腫瘤科
地址︰

港怡醫院 , 香港黃竹坑南風徑 1 號

地區︰ 香港島南區
執業類別︰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辦公室電話︰  3153 9000
電郵地址︰

誠邀不能切除腫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參與臨床研究

香港大學 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 瑪麗醫院外科
誠邀不能切除腫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參與臨床研究

本項研究已獲香港大學及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這項研究是由香港大學資助,並由蔣子樑醫生,陳智仁醫生團隊和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的研究人員管理下進行。

 

研究資料如下:

  1. 參與者需在研究治療內分階段接受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階段,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和免疫治療
  2. 參與者在免疫治療階段將接受每2週(每14天)一次的Avelumab
  3. 研究醫生將會為參與者進行醫學評估,腫瘤狀況評估,生存狀況評估等

如有興趣或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蔣了樑醫生(6535-0238 / WhatsApp 2255-5123)

Cindy EE感想集: 情越濃越會看不開?

Cindy EE感想集: 情越濃越會看不開?

百行孝為先, 香港人除咗好鍾意返工, 大部分嘅香港人亦非常孝順. 雖然患癌有年輕化嘅趨勢, 但老人家仍然佔腫瘤病人大部分嘅比例.最近照顧了好幾位老人家都令我印象深刻,他們的共通點是同時擁有很多很多對自己很孝順的家人,儘管如此,我完全未能感受到老人家覺得自己幸福,相反,這幾位老人家都很避忌於家人面前談及自己感受.為何應該享盡兒女福的老人家,無時無刻都令我感到其有口難言的無奈呢?九乘九的原因都是因為愚孝.

 

 

一般人認為愚孝意思是兒女麻木跟從父母的意願而作出不合理的行為,但以我作為腫瘤科醫生多年照顧年老病人的經驗來說,愚孝有另外一個不同的定義.絕大部份我感受到的愚孝,是兒女在麻木跟從社會上認定所謂最好的治療方式,強迫自己年老的父母去接受治療,因為他們一心以為為父母奉獻最好的就是所謂孝順.

其實這是實情嗎?很大部份年過七十歲的腫瘤病人自知有末期腫瘤時,表現的並不是“驚死”,因為他們身邊已有很多老友記,一個一個患癌,一個一個離開,因而對這個病並不陌生.他們往往強調“唔驚死”,反而怕“好辛苦咁死”,因為他們聽過見過不少老友記在治療腫瘤期間引起各種各樣的不適及併發症等,同一時間的病情惡化使老友記們承受著雙重打擊,感覺上治療腫瘤比不去治療更快離世.隨了擔心醫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其實更擔心自己成為家人的一大負擔.老人家比誰都清楚這個香港社會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壓力,如果要後生花費大量金錢為自己醫病,內心其實很忐忑.除了金錢以外,需要後生向公司請假甚或投放大量時間去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老人家的內心更為煎熬.於是一談起用金錢去治療,很多老人家都“耍手擰頭”.可是每分每秒都被家人疲勞轟炸,說服自己之餘甚至要求醫生來說服自己進行治療,藉以延續更長的壽命,最後唯有屈服去接受治療.

其實老人家一開始嘮叨不醫病,到最後由於家人經常說服其接受治療,對老人家而言根本沒有選擇或妥協的空間,老人家寧選擇沉默,甚或對家人誇大自己其他身體上的不適來作出無聲抗議不去治療,久而久之老人家越來越不開心,明明一家人的孝心卻未能換來如治療理想,老人家開開心心長命百歲等大家滿心期待的結果.這不就是愚孝嗎?我意思是這種家人用了某些愚蠢的方式來盡孝,老人家根本感受不到那份孝義.

其實絕大部份的老人家但求“食得”,“訓得”,“柯得”,“唔辛苦”,也不要成為家人的負累.一方面麻木地進行醫療程序不代表換來一定的治療成效,另一方面不同的入侵性醫學程序也為老人家帶來更多身體不適.何況老人家跟小朋友不同,他們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對自己病情有充份了解,而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向其作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作為後生的家人更應該尊重老人家的決定,維護老人家尊嚴的同時,一家人努力以老人家可以接受的各種方式讓其感到舒服,這樣才算正式的孝順.尤其在面對生死關頭之時,大部份人或會失去一定理智,而且情越濃或更看不開,容易不小心違背了家人意願而作出傷害了老人家的決定,變相延長了老人家辛苦卧床又“死唔去”的局面.如果這情況發生於加護病房,老人家被困於一個冷冰冰四面圍牆的病房之中,子孫未能在旁照顧鼓勵的話,這局面更為難堪.

要學懂於適當時候放手不等如不孝,堅持只是愚孝,要切記盡孝並不是在生死關頭前做一個延長壽命的決定.如果於生死關頭前才驚覺自己於老人家清醒時未有盡孝,做了決定延長了老人家的辛苦,那甚至不是愚孝,應該視為不孝,在旁觀者眼中這些都是自私的行為.

所以愛要及時,即使眼前工作,家庭生活多忙碌,大家千萬不要忘記自家的老人家,於老人家未有患病時盡孝,有病時則尊重其意願,為其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而不是盲目地選擇社會上所謂認定最好的治療方案.面對生死時也要適時放手,這樣老人家才能幸福地安詳地離開,大家的遺憾減至最少.

切記愛要及時,放手要適時!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運動與癌症訪問) 妹妹獻上無私的愛同行抗癌路。 受訪嘉賓︰Clara (G13)

(運動與癌症訪問) 妹妹獻上無私的愛同行抗癌路
受訪嘉賓︰Clara
採訪者︰香港浸會大學綜合傳播管理學 ~ 第十三組

「『癌症』最可怕的是逐步蠶食你的意志,而不是標靶藥對身所帶來的副作用。」── Clara,乳癌康復者。

 

患上癌症,確診者不但要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更需要接受一連串的治療。這一切的不確定,無疑為確診者帶來無比的心理壓力。受訪者 Clara 於2016年年底,透過「觸診」發現自己乳房有硬塊。其後,醫生確診她患上乳癌零期(原位癌),Clara 只需做手術切除腫瘤便可。不幸的是,手術前的「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走向淋巴,最終確診 Clara 患上第三期乳癌。面對更嚴峻的病情,受訪者 Clara 的心路歷程又是如何?


Clara(左下二)因摸到胸部有硬塊求醫,初時確診為原位癌,手術前檢查後發現癌細胞已走向淋巴,最終確診Clara 患上第三期乳癌。

艱苦抗癌路幸有家人陪伴
得悉患癌後,Clara 一直抱著樂觀的心態面對。Clara 說:「其實患癌沒有什麼大不了,就好像嚴重感冒一樣,生病了就去醫治。」所以她依然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運動和烹飪等等。不過,患病的確改變了她的生活節奏,不再如以往般忙碌地工作。

在治療過程中,Clara的經歷確實相當不容易。確診乳癌後,Clara 進行了乳房切除及重建手術,亦進行了電療、打化療針、標靶治療以及其他抗癌藥物。上述各項療程中,她認為最難捱的是化療,因為其副作用十分強勁,包括全身疼痛及發熱、脫髮和身體嚴重水腫等等。由於嚴重水腫令Clara的行動出現困難,甚至要將治療延後進行。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Clara妹妹成為她的避風港,並陪伴她度過整個艱苦的治療過程。當Clara妹妹得悉姊姊患病,立即接她到家中照顧,除了打理 Clara 的起居飲食外,每次覆診和治療也主動陪伴。患病前,Clara 與妹妹見面時不會刻意牽著妹妹的手。患病後,每次外出妹妹都會主動牽著她的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對於平常人不足為奇,但對於Clara來說正是打破了她與妹妹之間的隔膜,重拾姊妹之情。每當她回想到這一幕,都會感動到眼泛淚光。

運動的喜悅必須與同伴共享
Clara 在未發現患上癌症前,非常專注於自己花店的生意,每天不眠不休。直到確診乳癌後,才在家人和朋友的規勸下停止工作。

過慣忙碌生活卻忽然變得無所事事,活潑的Clara 當然不甘心每天只能留在家中養病,於是她開始相約多位朋友一同遠足和行山。她表示如此積極投入,當然因為能夠與朋友到處遊山玩水啦﹗有一次,她和朋友在山上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便天黑了,他們隨性地決定留在山上過夜,既瘋狂又即興。Clara自言遠足抗癌之旅在朋友的相伴下,充滿歡樂,造就她對遠足運動樂此不疲。

此外,Clara會定時做伸展運動以紓緩治療副作用。她表示藥物的副作用會令她突然抽筋,痛不欲生和措手不及。自從培養做伸展運動的習慣,抽筋問題大大減少。她說︰「做伸展運動後真的沒有再抽筋。若果有一日無故地又抽筋了,那麼一定是自己懶惰,忘記做伸展運動的惡果了!」由此可見,除了行山外,定時及適量的伸展運動,對 Clara 的抗癌路上帶來了很正面的影響和重要。

即使面對著如暴風雨一樣的抗癌路,我們也不必感到徬徨無助,只要你願意,支持和援手隨處可在。Clara是一顆開心果的例子,她抱著樂觀和希望去面對癌症,抗癌期間也培養了姊妹感情和運動習慣,患癌也不一定是不幸呢!對於不可預知的未來,也許令自己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與家人朋友相依相伴,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後記
若患上癌症,我們可能會出現很多負面感受而盤旋於腦海之中,例如絕望或是消極地聽天由命。但我們的受訪者 Clara 患上癌症並沒有因此絕望,反而她以樂觀心態面對癌症。

訪問前,我們曾擔心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可能會勾起對方一些悲痛的回憶 ,令到訪談氣氛非常沉重。但是在訪問當天,受訪者卻與我們想像的完全相反,我們發現Clara身上瀰漫著滿滿的正能量,她以非常積極和活潑的心情進行訪問,改變了我們對癌症病患者一如既往的印象。

訪問的過程十分愉快,她以樂觀的心態感染我們,鼓勵我們要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不要消極和自怨自艾。Clara 面對人生的態度, 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次訪問中,除了讓我們獲得癌症資訊之外,我們更學懂用什麼的態度去面對患癌的挑戰。Clara 教會我們用樂觀積極的正向心態,自然淡忘疾病的痛楚。「自己才是治療癌症的主角」。

聆聽 Clara 分享她的人生經歷,包括:愛情、家庭、朋友等。讓我們最深刻的是她在23歲的時候建立自己的事業——經營花店。花店各種大小的事務,採購、推廣、銷售⋯⋯ 都是她一手包辦,自力更生。我們感慨著當下的年青人,結束大學生涯在即,卻對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充滿迷茫。「與君一席話」,Clara 頓成為我們應該仿效的對象!

理大發現化學物苯硫脲激活斑馬魚胚胎細胞自噬 為癌症藥物科研方法帶來啟廸

理大發現化學物苯硫脲激活斑馬魚胚胎細胞自噬 
為癌症藥物科研方法帶來啟廸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馬進恒博士發現於斑馬魚胚胎中加入苯硫脲,會激活細胞自噬過程。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教授(右)表示,這項突破發現將在今年內被收錄於針對自噬研究的最新國際指引之中。
使用化學物苯硫脲,能抑制斑馬魚胚胎內的黑色素生長,令斑馬魚胚胎的光學透明度增加(Photo 3A右圖),圖片「Photo 3B」是沒有使用化學物苯硫脲抑制黑色素生長的成年斑馬魚。
使用化學物苯硫脲,能抑制斑馬魚胚胎內的黑色素生長,令斑馬魚胚胎的光學透明度增加(Photo 3A右圖),圖片「Photo 3B」是沒有使用化學物苯硫脲抑制黑色素生長的成年斑馬魚。

全球利用斑馬魚作醫學科研近半個世紀,主要因為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逾七成,超過八成的人類疾病基因亦與至少一種斑馬魚直系同源基因有關。斑馬魚科研模型具有高通量的特性(即可以同時檢測大量基因數據,以進行篩選),作為試驗對象被廣泛應用在脊椎動物發展及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亦常用於研發及測試新藥物等項目之中。斑馬魚生長速度快、成本效益高亦容易養殖,故不少研究員經常採用斑馬魚進行科研。然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馬進恒博士及其團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以往經常用作抑制斑馬魚黑色素的化學物苯硫脲(PTU)會帶來副作用,並可能影響與細胞自噬相關的研究結果。這項嶄新的發現,為自噬研究的指引及正在進行的自噬及血液學研究帶來啟迪,研究人員或需重新審視與現有癌症治療藥物相關的研究。理大這項名為“1-phenyl 2-thiourea (PTU) Activates Autophagy in Zebrafish Embryos” 的研究文章 (文章連結),已於今年四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噬》(Autophagy) 上發表。

大部份利用斑馬魚進行的研究,均會使用化學物苯硫脲以抑制斑馬魚胚胎內的黑色素生長,令斑馬魚胚胎的光學透明度增加,方便於顯微鏡下攝取更佳的影像以作研究。過去三年,馬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亦以同樣方法研究白血病與細胞自噬的關係—細胞自噬是一種新陳代謝的機制,涉及細胞通過溶酶體機制分解,以及細胞更新再生的過程,亦會影響各種生理及病理狀況,包括細胞內物質更新、細胞死亡、增殖、發育、衰老和腫瘤形成等。

馬博士表示: 「於斑馬魚胚胎中加入0.003%苯硫脲,在斑馬魚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中均可見自噬體及溶酶體出現異常,溶酶體堆積形成;在抑制斑馬魚胚胎黑色素的同時,自噬水平亦大幅提高。」他亦指出:「自噬在測試不同細胞抗藥性中擔當重要的角色,過度活躍的自噬活動可能會干擾藥物的成效。因此,以往利用加入苯硫脲的斑馬魚進行的自噬相關研究 (例如:癌症研究),未必能夠真實反映研究結果,或令結果有所偏差。這意味著研究員在未來需要避免使用苯硫脲進行與自噬相關的研究。」馬博士補充,其研究團隊已停止使用加入苯硫脲的斑馬魚進行白血病研究,並改用場深更厚的片層掃瞄顯微鏡(Light-Sheet microscopy),觀察正常斑馬魚胚胎中的自噬活動影像。

此外,是次研究結果亦提出了自噬及黑色素瘤之間的潛在關係,意味自噬可能透過與酪氨酸酶(一種調控黑色素合成的重要限速酶)的相互作用,影響黑色素瘤生長及抗藥性,未來亦會就自噬與黑色素瘤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研究。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系主任葉社平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團隊的研究成果能夠刊登於業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自噬》之內。馬博士更獲邀共同制定針對自噬研究的最新國際指引,相關指引每隔四年才會修訂一次。隨著新指引生效,我們得以採用更好的方法去研究斑馬魚及自噬有關的項目,並為各種致命疾病尋找新療法。」

文章來自: 理工大學

【人壽保險】港人死於癌症比例大增 45歲以上組別死於呼吸系統疾病比例上升.

【人壽保險】港人死於癌症比例大增 45歲以上組別死於呼吸系統疾病比例上升

香港精算學會於今(3日)發表《香港人壽保險受保人死亡率報告2018》,綜合了香港17間主要保險公司的資料,涵蓋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間香港受保人的數據。 結果發現港人壽命有所延長,但因患癌致死的比例不跌反升,且有年輕化趨勢。

報告指,大部分購買人壽保險的年齡介乎30多至50多歲,高峰期為50歲,相信與隨著年齡增長,認知保險的重要性有關;而女性購買人壽保的比例佔53%,較男性的47%為高。

香港精算學會於今(3日)發表《香港人壽保險受保人死亡率報告2018》。(香港精算學會提供)

學會把研究結果跟2001年香港人壽保險受保人死亡率報告 (涵蓋1991年至2000年間的數據) 作對比,反映出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由78.6歲上升至82.5歲,女性則由83.6歲上升至86.8歲。學會指出,這些結果與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一致,相信是由於醫療環境的改善和市民健康意識的提高。

學會又指,25歲以下的男性組別中,死於意外的比例大幅下降,由38%降至18%,而女性則由38%降至14%。學會認爲,意外死亡人數減少是由於香港擁有安全的生活環境,例如過去十年交通意外死亡率下降。

不過,另一方面,在25歲以下的受保人中,死於癌症的比例卻有驚人升幅,男性由以往的15% 增至22%,女性由15% 增至24%;對於25至45歲的男性來說,與之前的研究相比,心血管疾病佔死亡的比例顯著增加,比例從 8%上升至12%。

同時,研究顯示,在45歲以上的年齡組別中,死於呼吸系統疾病的比例明顯上升,男性由以往研究的9%增至16%,女性則由8%增至 13%,學會指這與近期新型肺炎的觀察結果一致,老年人死於新冠肺炎的機率較高。此外,該報告研究指出,吸煙者的死亡率比非吸煙者高出約69%。

負責這次死亡率統計的香港精算學會經驗研究委員會主席林溢東表示,這些數據可用作研究香港人口趨勢的基礎,如死亡率的改善、吸煙對不同性別死亡率的影響、以及不同年齡組的死亡原因等;學會下一步將調查嚴重疾病的發病率,屬於近來危疾保險的保障愈來愈受市民歡迎和關注。

文章來自:Topick

超級負能人

Cindy EE 感想集: 超級負能人

基本上每位病人都會問我“點解我會生腫瘤?”.病人心目中總是認為生腫瘤一定有某個原因,透過知道並針對該原因即可以治標治本,控制腫瘤之餘也可預防復發.實情是西醫還未有方法準確計算出腫瘤形成的原因.

 

對非常注重健康, 飲食均衡,作息定時且有適量運動的病人,一旦確診腫瘤更感冤枉,因為無煙無酒又無做錯事,往往問我“點解點解?點解我咁健康都生腫瘤?”雖然我們已有一定科學數據掌握到所謂一級致癌物,但並不代表我們生活中不接觸一級致癌物就不會生腫瘤.日常新聞間中提及名人藝人因為腫瘤英年早逝,加上腫瘤年輕化的趨勢,不再是六七八十歲老人家獨有的問題,如我照顧的病人中也有二十多三十歲且為數不少的年輕人,這些腫瘤個案都致使人心惶惶.我有時會對自己的病人邊笑邊說,除非地球上有個世外桃源,無污染的食水食物,大家沒有壓力下在這地方生活,患癌風險必定能大幅下降,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世外桃源並不存在.大家同住在一個地方,遵守著差不多的飲食習慣及作息模式,為何有人較易患癌?科學家仍在努力找尋答案.作為臨床腫瘤科醫生,我反而留意到眾多腫瘤病人的一個共通點,那就是“負能量”.

我稱負能量為超級致癌物.每一位在我診症室的病人及其家人,透過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負能量LEVEL.如果你有看過“龍珠”這套動畫,裡面的戰鬥角色都擁有一幅眼鏡形態的能量探測器,能夠量度敵人的戰鬥能力值.我就如擁有那探測器一樣,透過對話閱讀病人及其家人的負能量LEVEL😝,知道對方多“利害”,我應診時也要份外用心.當然,現實我們沒有任何測量儀器去測量負能量,只能憑經驗憑感覺來診症,但即使未能量化,從我經驗上負能量越多的病人,更難控制其病情,治療效果也很難達致理想,而且復發風險也似乎較高(抱歉再次強調我無法量化這些數字).

科技如此發達倡明,我經常向病人打比如,新藥靚藥有如一條靚海班,病人的情緒就是那蒸魚豉油.病人能夠適當管理情緒及處理壓力,就像是鮮魚豉油讓那靚海班帶出額外的鮮味來.反之情緒不好,就如用醋來配鮮魚,再靚的海班再靚的藥物也被浪費.偶然遇到超級負能人,即負能量讀數爆標的病人,那既不是豉油也不是醋,我會形容那是鏹水,完全破壞掉那海鮮,完全破壞了那藥物.如此,服用了再多的藥物也起不到功效,病人的負能量繼續增加,形成惡性循環,甚至對生命構成威脅.所以我稱負能量為超級致癌物.

超級負能人又可分兩大類型,一類是顯性的,一類是隱形的.顯性負能人,顧名思義他們是負能量爆標的病人,無論身邊的家人朋友醫護人員甚或沒有經驗者,很容易察覺這種病人份外“騰雞”.不過顯性的負能人“衰極有個譜”,因為容易察覺,身邊人多會給予更多的關愛,即使治療過程期間感到多驚慌,即使心情被困谷底,還是有身邊人盡力關心他們.儘管如此,偶然遇到沒有人關心的超級負能人其實也屬悲情.

另一種隱形的超級負能人則凶狠極致,因為這種病人的日常運作表面上沒有問題,所有事情都似乎做得很好,卻在自己背負一切不安,不會向身邊人分擔丁點負能量,完美地把負能量隱藏起來.不過一般來說他們有很多可以跟病情完全無關的奇怪症狀,例如,像患上厭食症般吃一點點也嘔吐,特別容易失眠,或經常有無名腫毒等情況,增加病情的不穩定性,最終導致惡性循環.作為腫瘤科醫生,我經常充當一個小小心理科醫生的角色,希望找出超級負能人,一步一步讓其認識自己負能量LEVEL,透過提升AWARENESS提醒他們身陷險境,繼而自救,藉此提升發揮我們用藥的效果.

因為負能量這超級致癌物無色無味無形,我們防不勝防,又不能以任何方式量化,處理時相當棘手,所以我才會界定它為超級致癌物.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努力踢走超級致癌物,讓治療過程更加順利.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同路人 Norman Ng 分享愛 及 珍惜人生下半場

同路人 Norman Ng 分享愛

同路人 Norman Ng 以往非常專注工作,當癌症找上了他後,成功不再是局限於對金錢,升職的追求,他希望在人生下半場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分享愛給更多的人。

最近一位與他相識了二十五年的舊同事因肺癌去世,更加強化了他為社群做更多的決心。

感謝 Norman Ng 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並慷慨捐款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以支援更多癌症患者的需要。❤️

了解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之工作:www.cicf.org.hk

 


珍惜人生下半場

吳樂文先生偶然發現患上一期甲狀腺癌,心中冒出無數問號:「為何會是我?」。幸而得道多助,除獲親友,同事關懷,還得資深專科醫生治療。大病過後,他對人生別有一番領悟……

定期驗身 發現異樣
事緣一個月前,吳先生接受每年的健康檢查,意外發現甲狀腺有鈣化結節:「超聲波技術員本來只替我檢查血管壁的厚度。他問我:吞嚥會感到不適嗎?最近有沒有手震和心跳加快?那時我心知不妙 ~ 為甚麼會問我跟甲狀腺有關的問題?我完全沒有這些病徵。」

內分泌及糖尿病專科陳諾醫生跟進病情:「陳醫生說要嚴肅一點了。「嚴肅」一詞把我嚇得腿也軟了。子日:四十而不惑。那一刻我卻滿心疑感。陳醫生指超聲波掃描顯示左頸有陰影,直徑一點二厘米的,且有鈣化,代表細胞有變。陳醫生催促我盡快接受細針穿刺活檢(FNAC),」

深入檢查 斬草除根
吳先生馬上向外科專科楊孝样醫生求助:「楊醫生本來以為我說笑。看過掃描,他卻吐出三個字:「有鈣化,」根據醫書,引起甲狀腺鈣化的通常是癌細胞。」吳先生接受了FNAC,飽受煎熬。誰知結果卻是細胞不足,必須再抽:「楊醫生解釋鈣化太多,所以細胞才抽得不夠。」

「第二次抽查後,楊醫生認真地道:「如果發現乳頭狀的癌細胞,最好剷草除根。現在就像有名賊人埋伏在你家,永遠都帶來壓力。既然如此,最好趕走他。」當下我就決定接受手術,安排住院等事宜。」

「楊醫生補充:「術後還要接受碘的放射治療。」心情再次沉下去。電療會令我脱髮嗎?我本身就不多了!」楊醫生解釋絕無此事,而且只須服用低劑量的放射藥物。楊醫生隨後再轉介吳先生向臨床腫瘤科專科周情明醫生求助,接受放射碘治療,隔離了三天。

人間有情
回想第一次抽細胞後,吳先生仍記掛工作,居然上班去了:「回公司後馬上找上司,跟他說「出事」了,下個月未必可以到菲律實出差。上司以為是業務出了問題,誰知問題在我的健康。我跟他解釋甲狀腺有陰影,結果未明。上司囑咐我放開手頭工作,身體要緊。我們公司強調caring culture,walk the talk,一直以為只講不做,那時頓覺人間有情。」

開讀啟迪 惜緣惜福
動手術以前,吳先生獲同事贈與兩本書:「Rick Warren的The Purpose Driven Life談論了人生的目的 、如何以目標驅使自己活下去等。他陪很多人走到人生終點。他說生命完結時,病人不會把大學碩士文憑或者金錶拿出來細看。到最後,病人只想最愛最關心的人陪伴左右。Relationships are what life is all about,原來人生就是人與人的交往。」

「他說付出愛即付出時間,而錢不能買時間。人生有多長時間有配額。人常忙碌,沒時間,只要為人花時間,即是付出了愛。這次很多親友送了慰問卡給我。買卡也要付出時間,也就是付出愛。看著這些卡片,深感緣分由健康建立。」

反思人生下半場
「另一本叫《人生下半場》的書,令我領會了很多事。作者Bob Buford是成功的有線電視台主席,篇信基督教。書中記載人生有上半場,有下半場。人生上半場常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量度價值,如讀書,考試,攻讀學位,結婚,升職等,全都圍繞個人。這正是本人的反映,我上半生四十三年也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樣量度自己的成功。現在卻是時候反思自己的人生下半場,怎樣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香港男士壽命平均八十多歲。我過了一半,處於中場休息。讀後感受良多,知道了做人的意義。書中有一段很想分享:無論你說甚麼,信甚麼,做甚麼,如果無愛,便只會一無所有。」

What Matters Most
No Matter what I say,what I believe,and What I do,I’m bankrupt without love。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三節

 

周情明醫生:

吳先生的病例說明健康普查有助提早發現病變。這病對他來說是個大挑戦。雖然他表現堅強, 其實只是逞強而已,他的預備工作做得好。我還是頭ー次遇到病人會事前視察隔離病房呢,我在甲狀腺治療上有二十年經驗,也滿有信心醫好他。由於大家溝過良好,治療十分成功。

楊孝祥醫生:

世事無常!健康身體會在何時受到甚麼疾病挑戰?哪個器官系統會成為病灶?就是聖賢大哲,術數名宿,也不可準確預告。但令醫生起疑或斷症的病徵,在早期病變通常並不明顯甚至不存在,令診斷帶少許運氣。但假若把身體放任,連常規檢查也置之不理,則倉天要送你運氣也無從入手。

吳先生坦言前半生以自我為中心,自以為很強,成功乃必然,「謙卑」二字很少想。病後,他一方面慶幸自己遇到良醫,另一方面決定在人生下半場不再自視過高:「物質很虛幻,可以一剩那全失。最真實的反而是人與人的交往。在此,我希望再次感謝在我患病期間支持和鼓勵我的親友及同事 - 衷心感謝他們!」

文章來自: HEALTH ACTION

陪你度癌關——想得太多

陪你度癌關——想得太多

你曾否有這樣的經驗:你心裏擔憂或恐懼某件事情,並為此想了千百遍,想得自己快要瘋了。結果,那件事情並沒有如你想像的那麼糟糕,甚至根本沒有發生?

生命就像一條拋物線,讓人看不清前景。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中將會發生甚麼事,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情緒和反應。曾經讀過一個故事:

一天,蘇東坡與一位禪師盤腿而坐,二人聊天聊得高興時,蘇東坡問禪師:「你看我現在像甚麼?」
禪師回答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着對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禪師但笑不語。

蘇東坡以為自己贏了口舌之爭,回家後沾沾自喜地跟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般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

蘇東坡聽後羞愧得臉紅耳赤。

世界就如人生的一面鏡子,你怎樣看它,它就同樣回饋折射給你。

分享另一則故事:

一位老婆婆有兩名兒子,長子賣鞋,稚子賣傘。
天陰時,老婆婆就想:我那賣鞋的兒子怎麼辦?今天生意肯定不好了。
天晴時,她又會想:我那賣傘的兒子怎麼辦?今天生意肯定不好了。
因此,她總是活在憂思之中。後來,一位智者給她開示:「你試反過來想一下。天晴時,賣鞋的兒子生意一定不錯;天陰時,賣傘的兒子生意肯定很好。那你不是天天快樂地過嗎?」
老婆婆破涕為笑。

現實也不過如此。所謂快樂與不快樂,不一定是由事情本身導致的,更多情況下是我們的心態決定的。你可以快樂,也可以悲傷;你可以從容,也可以惆悵。同一件事情,就看我們怎麼去解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Bill Gates沒有讀過大學,卻成就了自己的億萬王國;某些高官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最後卻身敗名裂,老來成階下囚;有些人一生平平無奇,卻知足常樂。有時候,煩惱往往源於想得太多了。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靶點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年08月31日

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左),以及其研究團隊成員,博士後研究員鄭思強博士(右)以及研究助理楊樂心小姐(中)。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腫瘤來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權威跨領域科學期刊《尖端科學》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1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

研究背景
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腫瘤病患之一,每年有超過84萬個新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尤其普遍。每年香港新增約1,800肝癌病例,而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數目更高達1,500人。全港約8%人口是乙肝病毒(HBV)帶菌者,而80%肝癌病人都與HBV感染有關。肝癌的高死亡率基於缺乏早期診斷手段,以及癌細胞極易轉移和復發。多數晚期確診者已經錯失手術治療的黃金機會,餘下治療方法也十分有限。有見及此,研究重點應著重於尋找早期診斷的生物指標以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團隊通過小鼠模型,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EVs中的nidogen 1(NID1)對於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至關重要。從功能上來說,EV-NID1能增生血管,並激活成纖維細胞,分泌出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令到腫瘤細胞在肺部定植。此外,EV-NID1還會加劇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和侵襲性。抑制EV-NID1的表達可大幅度減低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在小鼠實驗中,利用抗TNFR1抗體可以有效地減輕肝癌EVs誘導的腫瘤肺部轉移。而在臨床觀察中,肝癌病人血清EV-NID1和TNFR1的含量都較正常對照組為高。

領導這項研究的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表示:「是次研究結果首度在肝癌病人的胞外囊泡中找到了NID1,並證實EV-NID1在加促肝癌發展和轉移至肺部的一個未知功能。我們希望靠堵截腫瘤細胞來源胞外囊泡的傳送及其信號通道,為未來肝癌治療提供一種新選擇和方法。」

研究意義
該研究之發現對於肝癌的臨床治療具重要意義。首先,團隊鑑定了肝癌的始動分子,為設計新療法立下根基。其次,在肝癌病人的樣本中,發現其血清EV-NID1和TNFR1的表達水平與其腫瘤分期正向相關,說明了這兩個分子有望作為肝癌早期診斷的非侵入型生物指標。最後,該研究提供了治療肝癌的新方向,通過標靶腫瘤性的EVs及其介導的通路,為肝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領導。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毛曉雯博士和鄭思強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並由研究助理楊樂心小姐和鄺文諾先生協助。其他參與研究的包括香港大學化學系質譜設備經理馮依文博士;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和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鍾亦琛博士;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嘉豪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臨床副教授何重文醫生,以及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副系主任袁孟峰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前副教授彭希文博士,以及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首席臨床講師王碧醫生。合作機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伊利沙伯醫院和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文章來自: 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