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不成功遺忘的一個重點 下集

減肥不成功遺忘的一個重點 下集

上星期講到筆者勸告一個病房姑娘可以試一試食腸道益生菌 ,可以幫助減肥。但係點解要食益生菌呢?

之前都係呢個搏客講過幾次,腸道的細菌分佈組成影響著全身 健康。而是於每個人的長度細菌分佈都有不同 很多時都是因為由食物所影響。 特別係小時候所進食的食物對腸度細菌組成有著莫大的 關鍵。 長期過量用抗生素又或者是抑制胃酸藥物, 又或者是其他的藥物都有機會影響正常健康的細菌分佈。

所以有啲人 之所以很鍾意食 糖分高 和各樣零食 是因為起初他們因其他原因 這些甜食一段時間。 令到小腸當中 喜歡甜食的細菌不斷增長, 而這些細菌會分泌一些神經信號, 透過腸內的神經系統和腦部相通。令到大腦更加想尋找甜食。 形成一惡性循環,又或者叫做positive feedback loop.

所以要 解除一些甜東西或其他零食又或者是其他唔健康嘅食物, 起初頭幾星期最為痛苦的。 因為小腸內部 那些不好的細菌不斷透過 迷走神經影響大腦 令你不斷想 搵嗰啲零食食, 所以有陣發性的craving。 但只要捱過頭幾星期, 再加上進食其他健康的食物, 又或者利用合適的益生菌幾個星期後, 小腸內好的細菌慢慢增加 ,取代了喜歡食零食或甜食的細菌。 大腦中不正常的craving 便會消失。 所以頭幾星期堅持地改變飲食習慣最為重要。

若然成功戒斷以後,以後偶爾吃到甜食,會發覺口味已經改變,沒有以前咁好食, 亦不想再食下去。 而改變飲食習慣在小朋友的階段最為容易做, 小時候做得好 成人以後 一般都可以keep 得到。

另外服食益生菌的頭幾星期因為好壞細菌在腸道中 排擠, 腸度會有不少免疫反應, 會有很多像器或肚瀉等腸胃症狀。 所以起初服益生菌時我建議不要食足曬份量。 而係由低劑量慢慢向上提昇正常劑量。 咁樣就可以減低進食益生菌開頭的不適。

當然益生菌有很多種類 ,而且不同的益生菌也會對腸胃消化和吸收有著重要的影響 亦都會影響 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 新陳代謝 的快慢就影響了脂肪 燃燒的速度。

當然要減肥除了用中西藥調理腸胃以外, 還需要配合降低卡路里的進食, 和持之以恆的帶氧運動也很緊要。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一起走過的日子: 綿綿不綿!

一起走過的日子: 綿綿不綿!

將近80的綿綿 (頭髮如綿羊毛髮般一樣的白, 一樣的軟綿綿)一年前原定進行手術切除胰臟癌, 但手術期間發現病情影響到腹膜, 所以手術”Open and Close “( 因為不適合繼續做手術而提早中止手術, 由於只是開肚並沒有切除任何腫瘤, 手術名稱之為 open and close), 這些情況對病人以及家人都有非常大的壓力, 還記得第一天見綿綿的時候, 家人都非常擔心綿綿承受不了這些資訊, 所以在討論治療方案的時候,我們都特別小心綿綿有沒有額外的情緒反應

這一年來, 綿綿經歷了化療, 電療及化療同步進行, 現在已經擊退癌魔! 而且, 他亦已經接受兩劑 COVID 19疫苗注射, 整個治療過程他並沒有大的不適, 實在令大家都很興奮! 正正就是這一年內, 綿綿經常出入腫瘤治療中心以及電機, 他知道自己進行的其實是抗癌的療程, 縱使沒有直接提及這個病, 他自己亦心裏有數, 相反, 他並沒有因為知道自己是患上這個病而垂頭喪氣, 反而更加積極治療! 因為自己的事, 只有自己才能幫到自己! 現在的他, 已經毫不介意地跟其他人說他是長期病患者, 而且他一點也不懼怕, 因為他已經為自己盡力做好一切! 他這個態度亦令家人感到驚訝!

病人對自己病情的知情權從來都是 Medical ethics (醫學倫理道德) 其中一樣最重要的環節! 所以我們一直都要小心處理, 如何取得多種平衡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要一起經歷, 循序漸進才能達致理想效果. 現在的綿綿比第一年前的綿綿更了解自己的情況,他不但沒有懼怕,反而更加精神,意志更加堅定去作戰, 真的是綿綿一點也不綿!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呼籲支援癌症康復患者重返職場

呼籲支援癌症康復患者重返職場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署最新資料指出,香港總人口截至2017年年中約有7,389.5千人,勞動人口和就業人口分別為3,960.4千人和 3,850.8千人,就業率則為2.9%,相對全球失業率,情況不算嚴重,然而坊間總是出現「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的怪現象,許多老闆級更揚言︰「就算調高價錢都請不了人,年輕人嫌辛苦不入行或不想打工,要求人工高、工時少,福利佳兼不能受罵。」癌症資訊網就鼓勵大企業人事部或中小企業老闆不妨考慮顧用同路人回歸職場,他/她們有經驗和能力,曾經歷生死邊緣,做事更起勁,策動力更強,因為總想把時間善於利用,爭取生活與工作平衡,生產效率更高。

香港人拼搏精神 — 「勤與靈活」
根據2015年衛生署或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發放最新資料,惡性腫瘤(即癌症)屬於致死榜首,新症及死亡分別是30,318宗個案14,316宗。發病人的年齡組合多是40歲以上,這群人是工作人口最有價值的一群,然而因為得病而無奈退下職場,並因面對治療上的經濟壓力,有機會變成無助、沮喪和孤單,產生許多負面情緒。許多醫生都告訴我們「治病先醫心,人生變得有希望才能戰勝癌魔」,若有同路人能得到機會回歸職埸,重新建立自信和有精神寄託,一方面能補貼生活和治療費用;另一方面寄情工作分散精緒,自覺不是病人,也能增強抗癌戰鬥力。

事實上,香港面對經濟轉營,求才若渴,同路人大多曾是職場精英或是勞動人口,可緩減勞工短缺的燃眉之急,只要僱主能體諒同路人的身體狀況,可以實行彈性上班時間、家庭辦工室、時薪工作或合約制等,都是可行的方法,我們公司現時就僱用了10名同路人工作,成效不錯。

各國對同路人支援的借鏡
綜觀世界各地支援同路人的措施和方法,可作為香港政府和各大企業的借鏡。例如德國政府的支援政策就十分著力,目前德國癌病人口約400萬,但政府會提供6週帶薪病假,3年法定健康保險支付的疾病津貼,相當於總收入70%,當地企業家會援助病人以創造一定的工作機會、多樣化工作方式以貼合他們的治療和生活需要。
加拿大於2016年約有20.2萬人患癌,當地設有人權委員會受理就業歧視類投訴,許多巿鎮則用行政條例鼓勵企業聘用癌症康復者工作,給予一定比率和年限的稅收優惠。鼓勵家庭醫生、專科醫生為康復者開具如實的身體健康證明。

日本癌症病患約20萬人,75%受控制的病患希望能繼續工作,於是當地政府會透過以下途徑協助他們找工︰

(1)積極派遣社會保險勞務人士到各地區定點醫院,為他們提供相關工作知識和幫助,現約有120個諮詢點,將會繼續增加。

(2)促進醫院和國家所屬介紹工作機構「HelloWork」聯合找工作,2013年日本厚生勞動省推行了「癌症患者等長期療養者就職支援試點事業」,「HelloWork」職員每週去醫院一次,對剛入院或需要定期診療者提供諮詢,按他們需求而介紹工作。

(3)患者也可向社會福祉師諮詢醫療保險、僱傭保險等問題,醫務人員會提供治療內容及健康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項等,再替他們找尋專業知識程度較高的工作。

美國2017年有168萬新症,美政府制定高質量醫療保險政策,故她鼓勵個人和公司購買醫療保險,讓個人和公司皆有保障。這除了能幫助患癌員工承擔治療費用外,還可以為公司保留人才,繼續效力公司。

香港特區政府可借鏡以上國家的援助措施或方案,選取適合的方法協助同路人重回職場工作,利己利人以達雙贏效果。

香港企業和社會福利不足照顧同路人
醫生們常強調癌症不是絶症,因為醫學昌明,發現得早的存活機會大增,甚至變成如糖尿病似的長期病。「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許多同路人的最佳寫照,他/她們希望活得有尊嚴,不是讓人以憐憫之心待之,若本地企業能對同路人提供一些就業機會,才是真正幫助和支持他們勇敢抗癌的最佳方案。

支持同路人重返職場,過回普通人生活,最終社會增加多一份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

撰文:癌症資訊網創辦人Alan Ng 吳偉麟
註:癌症資訊網歡迎有興趣聘用同路人的企業和我們聯络,分享我們的親身經驗。

文章刊登於: healthyd

中大醫學院兩個研究項目獲國家教育部頒授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優秀科研】中大醫學院兩個研究項目獲國家教育部頒授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分別取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及二等獎。得獎學者及研究項目如下:

•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得獎學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秀娟教授醫學院院長兼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教授,以及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教授

研究項目: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及治療的整合醫學研究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是復發性慢性疾病引起的炎症性腸炎。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全球有超過6,800萬的IBD病例。此症主要影響年青人,不但為他們帶來健康和經濟負擔,亦大大降低其生活質素。這種原本以為是「西方」的疾病,不知不覺間在內地、香港、澳門等亞洲多個地區呈現發病率激增,然而其發病機制及的流行病學規律仍不清楚。

過去10年,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陳家亮教授及沈祖堯教授團隊進行了最前沿的IBD臨床研究,在IBD 的流行病學、自然史、遺傳學、環境風險因素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團隊帶領20多個亞太國家的30個研究中心建立第一個亞太IBD流行病學平台,為IBD 的臨床護理、疾病診治及醫學研究的系統性革新作出了傑出貢獻。

團隊卓越的工作成果被高影響力科學期刊高度評價,同時被Nature、Nature Outlook,以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等雜誌專題報導。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不同環境暴露和微生物因素在IBD 疾病發展中不容忽視,靶向調控環境及微生物因素將為IBD 的預防及治療帶來新希望。

•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得獎學者: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

研究項目:亮化末期肺癌病人存活機率

莫樹錦教授領導的研究成果對肺癌分子靶向精準治療模式有莫大影響,並顯著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成為國際上的新標準治療方法。莫樹錦教授自2018年起,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之一。

近乎所有接受標靶治療病人會有耐藥性問題。為應對這問題,莫教授設計、領導及參與多項重要國際臨床硏究,與多個國家臨床試驗中心共同合作,確立治療新標準及改善肺癌病人存活機率,改革了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 TKI)耐藥性的治療方向。

莫教授及其團隊致力通過分子靶向治療提高肺癌患者的整體生存率,為EGFR 基因突變的患者建立了T790M 耐藥的最佳治療方案 —— EGFR 第三代靶標藥物奧西替尼,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並將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轉位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 60%以上。

 

【Top National Awards】Two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conducted by CU Medicine have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 Outstan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Awa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cluding a first-class and two second-class awards in natural sciences. Here is a summary of the award-winning projects:

• First-class award in Natural Sciences

Awardees: Professor Siew NG,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Professor Francis CHAN, Dean of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and Choh-Ming Li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 and Professor Joseph SUNG, CUHK Emeritus Professor of Medicine

Project: Integrative Research on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 including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re chronic, relapsing inflammatory condi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re were over 6.8 million cases of IBD worldwid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t mostly affects the young, imposes health and economic burdens on patients, and substantially reduces their quality of life. Previously a “western” disease, there was little awareness of the growing epidemic of IBD in Asia. In less than a decade, the team led by Professor Siew Ng, Professor Francis Chan and Professor Joseph Sung has achieved a number of breakthrough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pidemiology, natural history,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of IBD,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improvement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care of IBD. They brought together over 20 countries and 30 centres in Asia-Pacific to study IBD, resulting in practice changing landmark publications and a paradigm shift in regional public health. Their work has been highly appraised by high-impact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reported by Nature, Nature Outlook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 magazines. Their recent discoveries on environmental triggers and putative bacteria species in IBD pathogenesi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innovations to uncover the aetiology of disease for prevention.

• Second-class award in Natural Sciences

Awardee: Professor Tony MOK,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Li Shu Fan Medical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Clinical Oncology, Faculty of Medicine

Project: Optimisi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Professor Tony Mok’s studies have made a huge impact on lung cancer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urvival rate of advanced lung cancer patients. He has been named as a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since 2018.
Almost all patients on targeted therapy would eventually develop resistance. Managing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resistance, Professor Tony Mok designed and led several international trials and collaborated with many clinical trial cent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se discoveri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urrent standard of practice and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The treatment of EGFR TKI resistance was revolutionised.
Professor Mok and the team increased lung cancer patients’ overall survival rate by targeted therapies.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 treatment with the 3rd generation EGFR TKI Osimertinib prolonged survival. For those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patients with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 translocation, five years’ survival rose to above 60% from the current 10%.

 

文章出處: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最新「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

最新「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
雙劍合璧  療效倍升1  
晚期轉移性腎細胞癌 突破性治療選擇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 會長 鄺維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副會長潘明駿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2021年4月28日,香港】腎癌是香港常見但容易被忽視的癌症,在過去十多年間,腎癌個案數字上升達五成半之多,死亡率約為三分之一,於2018年,腎癌新確診人數接近800人。腎癌的病徵並不明顯,很多患者到了較晚期才發現,而藥物治療在過去十年並沒有太大突破,令治療難度增加。對於轉移性腎細胞癌最新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法,既能防止血管生成,阻斷癌細胞的養分來源,從而抑制腎細胞癌的生長,又能剌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辨認及攻擊癌細胞,聯合兩種治療方法能產生協同效應,雙劍合璧,療效倍升,進一步加強治療的效果,提升治療反應率及存活率,成為第一線治療腎細胞癌的嶄新選擇。

腎癌分為腎細胞癌、腎盂癌、腎腺癌及其他較少見的腫瘤如肉瘤等,當中腎細胞癌是腎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鄺維基醫生指出:「在本港,腎癌最常見的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以65至75歲達到最高峰,現時每10萬名港人中,平均約有10人患上腎癌。早期的腎癌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徵狀,如果及早發現,可以增加治愈的機會。三大典型的病徵是血尿、腰痛,以及在腹部發現硬塊。」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 會長 鄺維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副會長潘明駿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

在治療方面,對於早期(即第一至第三期)腎癌,可以使用根治性全腎或部分腎臟切除手術、冷凍治療、射頻消融術或栓塞治療。當腫瘤無法以手術切除或已經轉移,就要使用全身性藥物治療或紓緩性放射治療。

轉移性腎細胞癌代表癌病已經擴散,當中分為低、中、高風險以估算預後。化療對患者作用不大,治療會以標靶藥物為主。導致腎癌的主要原因是體內的抑癌基因產生突變,而腎細胞癌的生長與血管生成有密切關係。標靶治療藥物可以防止血管生成,有助抑制腫瘤的生長。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標靶治療,療效雖然不錯,但可惜治療反應率較低,而且應用在中至高風險患者上的作用也不太理想。

現在,最新的「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法在治療數據上,比傳統的標靶治療法有明顯優勝之處,更已獲國際認可,躋身成治療晚期腎細胞癌第一線治療。綜合各大研究結果,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約是傳統治療的兩倍。另外,治療反應率約是傳統治療的兩倍,而完全緩解率更約是傳統治療的三倍1。兩者的比較,詳見附錄的列表。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表示:「由於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於2019年已正式批准使用。在過去兩年,有三項第三期臨床醫學研究證實,最新的聯合治療比傳統標靶治療更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四成1,實屬一大突破。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血壓增高、肚瀉和手足症候群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聯合治療的應用廣泛,適用於所有低、中、高風險患者。聯合治療在晚期腎癌的優越數據令醫學界着手從此方向研究,日後也很有可能使用在其他的癌症上。」

資料來源: 1. Rizzo A, Rosellini M, et. al. Immunotherapy. https://doi.org/10.2217/imt-2020-0323 (Published Online: 7 April, 2021)

 

傳媒查詢
Jasmine Shek 石穎
電話:(852) 21211328    | (852) 64690465
電郵:[email protected]

*************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但同時衍生出另一問題,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社區上的癌症服務需求亦變得甚為迫切;有見及此,

癌症資訊網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要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或生活援助,並致力在病人漫長的醫治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附錄

綜合各大型第三期臨床研究,最新「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的治療數據較傳統標靶治療優勝1

最新「免疫及標靶聯合治療」 傳統標靶治療
無惡化生存期中位數 約15至24個月 約8至11個月
治療反應率 約五成半至七成 約三成至三成半
完全緩解率 約8-16% 約3-5%

 

資料來源: 1. Rizzo A, Rosellini M, et. al. Immunotherapy. https://doi.org/10.2217/imt-2020-0323 (Published Online: 7 April, 2021)

此新聞發佈會由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mation.com.hk協辦,資訊由MSD提供以作公眾教育用途。HK-KEY-00365 Apr/2021

FDA重新檢視獲加速審批而未達實效之癌症藥物?

FDA重新檢視獲加速審批而未達實效之癌症藥物?

美國每年以藥物能縮小或減慢擴散腫瘤之早期成效為準則,審批若干癌症新藥。然而,部份藥物未能落實延長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及更健康的目標。近日,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以下簡稱 FDA)就此議題召開會議,檢視過去數款獲批而未能證實有效幫助癌症患者延長存活期之藥物。

FDA 稱採用了創新的研究捷徑,以加快病危的癌症患者得到所需藥物。但許多研究員指出 FDA 沒有對未達預期療效之藥物採取強硬措施,以致市場上充斥許多昂貴和未經證實療效之癌症藥物。

賓夕凡尼亞州大學的癌症專科和生物倫理學家 Dr. Ezekiel Emanuel 說︰「醫生處方藥物;病人承受療效未明藥物之毒素。我們不能處於永無止境的未知當中。」

前所未有的藥物開發進度促成 FDA 與藥廠 Merck, Roche 及 Bristol-Myers Squibb 展開一連三天的會面。根據 FDA 官員消息指,當局於2011年前,只就以上話題舉行過三次會議。

美國人均處方藥物之支出遠較其他國家高,2013年支出逾60億美元,現時金額更為雙倍。按照 IQVIA 的數據顯示,每年新藥費用介乎$90,000至 $300,000美元,其價格上升速度比癌症患者存活期之上升為快。

FDA 不會有價格上的考量,但有責任確保缺乏效用的藥物絕跡巿場。

「這會是一個全民公投,了解大眾認為這些開支是否用得其所。」長期評論 FDA 工作的三藩巿加利福尼亞大學癌症專家 Dr. Vinay Prasad 說︰「對於這些藥物,答案看似是『不』。」

FDA 將會聽取藥廠和癌症專家小組意見,對於近期反對聲音,當局高層表示各方討論是很重要,並指︰「失敗的研究不等於藥物無效。」

FDA 持撤銷藥物的最終決定權,同時已準備推行更強硬的措施。

自去年尾,四個藥廠諮詢 FDA 後,自願撤銷了數款肺癌和膀胱癌藥物之批准。這些藥物最初是基於腫瘤縮小而獲批,但之後皆未能顯示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期。

四種癌症藥物的加速審批相繼被撤銷確是史無前例,大大削弱 FDA 的加速審批項目是「健康的」之說服力。

美國國會於 1992 年賦予 FDA 權力,可就初步研究資料而加速審批藥物,以回應當時 HIV 感染者和社會人士對藥物發展步伐緩慢之意見。更多藥物可更快更便宜地進入巿場,業界表示歡迎。

「加速審批途徑」原意如履行合約,若藥物在後續研究顯示未能幫助患者延長壽命或取得較佳生活質素,這些審批將會被撒銷。但是撤銷情況並不常見,在 155 個癌症加速審批中,只有 10 個藥物被撤銷,當中大部份是由生產商自願廢除。FDA 過去只曾撒銷「加速審批」藥物一次,這都突顯出當局對癌症藥物的監管有疏忽。

FDA 以超過一年時間,將 Roche 獲加速審批用於乳癌之的藥物 Avastin 撤銷。縱使多項證據清晰顯示藥物不能延長病人壽命,並造成嚴重的副作用,癌症病人和民主派人士仍以電話圍攻,要求 FDA 保留該藥物之許可。

於是次特別會議重新檢視的藥物包括「免疫治療」藥物—— Merck’s Keytruda, Roche’s Tecentriq 及 Bristol Myers Squibb’s Opdivo。這些暢銷藥物能對抗致命的皮膚癌和肺癌,並顯示出延長存活期的功效。這些藥物在其他適應症上也獲得了數十項批准,包括膀胱癌、喉癌和肝癌等,亦是會議的焦點之一。

這三家藥廠的研究皆顯示出負面或無定論的結果。

儘管正在審查的六種用途都被撤銷,因藥物同時被批准用於其他適應症,故此仍能在市場上流通。

克利夫蘭診所的 Shilpa Gupta 博士指出,FDA 在 2016 年至 2017 年間批准了五種治療膀胱癌的免疫治療藥物,其中兩種正在重新審查中。她質疑地問︰「我們真的需要所有五種藥物嗎?」

「加速審批」原意是填補市場上「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但時至今天,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藥物是通過此途徑進入藥物市場,當中不少獲批藥物都應用於多種癌症。

許多研究,包括政府調查員批評 FDA 對審批項目存在疏忽,FDA 的科學家亦開始退縮。

在 2018 年的一項研究中,FDA 人員認為該項目是成功的。當中只有 5% 獲「加速審批」之癌症藥物被撤銷,另有 55% 在往後的研究「被證實」療效。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以上講法,發現只有約 20% 的癌症藥物顯示能延長壽命。在大部份案例,FDA 允許製藥商透過進行第二次研究去證實藥物是值得獲批——例如腫瘤縮小或腫瘤延遲生長等。

在某些癌症,患者可受益於縮小或減緩腫瘤生長。可惜,在很多情況下卻未能建立這個關聯。

Dr. Ezekiel Emanuel 說︰「被小腫瘤而不是大腫瘤殺死,不會讓你感到安慰,因為你仍然會死。」

 

原文:https://www.foxnews.com/ health/fda-to-scrutinize- unproven-cancer-drugs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2021年4月28日

免疫療法是治療癌症其中一個主要方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可激活免疫T細胞,恢復其殺滅癌細胞的功能,令腫瘤縮小並提高患者存活率。然而,大部分肝癌(即肝細胞癌)屬於「冷腫瘤」,會排斥T細胞。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HDAC8的促癌基因是導致癌腫瘤排斥免疫細胞的關鍵。抑制HDAC8有助重新編程腫瘤細胞的「表觀遺傳基因組」,增加T細胞在腫瘤中的浸潤(即將之變成「熱腫瘤」)。團隊的研究亦顯示,使用HDAC8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新型合併免疫療法,可以令帶有肝細胞癌小鼠的腫瘤消失最少15個月,而且暫未有證據顯示有關療法存在副作用。研究結果已於《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發表。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鄭詩樂教授 (左),聯同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進行的研究,發現一種名為HDAC8的促癌基因是導致癌腫瘤排斥免疫細胞的關鍵。
研究解釋腫瘤排斥T細胞以及其「突破」屏障進入腫瘤的機制

過往的臨床研究已表明,免疫療法對肝細胞癌患者的有效率僅10%至20%,主要原因是大多數肝細胞癌屬於「冷腫瘤」,會對T細胞進行排斥。換言之,猶如士兵的T細胞即使武裝起來,也無法接近並攻擊癌細胞這個敵人。

為了解肝細胞癌如何逃過T細胞的攻擊,中大醫學院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臨床前研究。他們發現HDAC8是維持腫瘤排斥T細胞的關鍵因素,特定的HDAC8抑制劑令肝癌細胞產生能吸引T細胞的分子。團隊於帶有肝細胞癌的小鼠模型,證實抑制劑可增加腫瘤內的T細胞浸潤。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樂教授表示:「對我們而言,能確認促癌基因HDAC8的作用相當重要,因這有助掌握將排斥T細胞的『冷腫瘤』變成『熱腫瘤』的方法,讓T細胞『突破』屏障進入腫瘤內殺滅癌細胞。研究結果亦表明了HDAC8抑制劑能夠增強免疫療法的功效。」

新免疫療法可令腫瘤消失最少15個月

研究人員其後於帶有肝細胞癌的小鼠模型,使用一種含有HDAC8抑制劑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新型合併免疫療法,結果發現接受這種合併療法3星期的小鼠,可以免受癌症再次攻擊,腫瘤持續消失最少15個月,且暫未有證據顯示這種有效和持久的抗腫瘤反應存在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為肝癌患者的治療帶來新希望。超過一半肝細胞癌患者有高度表達水平的HDAC8蛋白,反映我們的發現在臨床上具備很大的應用潛力。研究結果將有望提升免疫療法的功效,令更多肝細胞癌患者受惠。」

與一般HDAC抑制劑比較,研究採用的HDAC8抑制劑毒性較少,因此新療法的耐受性也較理想。教授認為,是次研究對開發治療肝細胞癌的HDAC8抑制劑具有重要價值。由於其他同樣會排斥T細胞的癌症,例如卵巢癌和胰臟癌等,亦有HDAC8蛋白過度表達的情況,因此HDAC8抑制劑或許亦能將這些「冷腫瘤」轉為「熱腫瘤」,期望日後有進一步研究進行驗證,為這些癌症患者帶來有效的免疫治療。

 

文章出處: CUHK

鼻咽癌-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鼻咽癌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正進行一項用於鼻咽癌的免疫治療臨床試驗 ,詳情請參閱以下圖片簡介。有興趣人士請致電 22555034查詢。

 

💊研究內容
一個臨床二期,隨機對照研究: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誘導化療和同步放化療上添加度伐利尤單抗(MEDI4736, Durvalumab),然後以度伐利尤單抗作維持療法

👩🏻‍⚕️ 參加資格
▶️ 18-75 歲
▶️ 確認患有鼻咽癌
▶️ 可以接受放化療
▶️ 體重> 30kg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 #HKUMed #鼻咽癌 #免疫治療

,詳情請參閱以下圖片簡介。有興趣人士請致電 22555034查詢。

 

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獲資助

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獲資助
更早階段控制病情
近半患者存活期長達四年

過去多年,肺癌在本港的發病率一直位列首三位,同時亦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1箇中原因相信與肺癌早期病徵不明顯有關,至患者出現明顯病徵時求醫,病情已屆第三、四期。近年隨著醫療發展一日千里,針對第三、四期的治療方案亦持續有新突破,免疫治療便是其中之一,有國際研究證實免疫治療有助延長第三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達四年2。為讓更多患者受惠,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最近推出了三期非小細胞肺癌藥物資助計劃,資助合資格患者免費接受免疫治療。

 

肺癌病徵不明顯 七成確診患者屬第三、四期

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及小細胞肺癌兩大類,當中以前者最常見,3病徵主要有持續咳嗽、痰中帶血、咳嗽或深呼吸時感疼痛、聲音嘶啞、胸肺反覆受感染、食慾不振及體重下降、容易疲倦等4,但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表示,這些較為明顯的病徵的出現意味肺癌病情已開始惡化,而且不少病徵亦很容易被患者忽略,結果多數患者求醫時通常已屆第三、四期,有研究就指比例可高達七成5

疫情進一步延緩患者求醫時間 不利病情管理

不僅如此,在新冠肺炎肆虐下,有美國研究亦指出包括肺癌在內的六種常見癌症確診人數卻下跌四成六6,確診人數下降看起來似乎是個良好現象,但觀乎研究所得,似乎並不一定是好事——有英國癌症研究就指,在英國實施封城的首十星期中,就有約210萬人因為疫情而延後參與癌症的篩查。7另有研究估計,在未來12個月,英國將有超過33,890人因癌症而死亡8

種種跡象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或令患者延遲就醫,綜合肺癌本身難以被人察覺的特性,肺癌患者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似乎又添上一重障礙。潘醫生期望藉此呼籲市民,癌症治療刻不容緩,如有懷疑病徵,市民應盡速求醫接受檢查,及時獲得適當的治療將對患者的病情管理及延長存活期有很正面的影響。

早、晚期肺癌治療目標明確 三期陷治療困局

目前,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外科手術、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醫生會依照患者確診的期數及病情來決定治療組合。「一般來說,早期(第一、二期)未擴散的肺癌及晚期(第四期)肺癌的治療目標及方案非常明確,後者的治療目標以紓緩為主,主要採用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及免疫治療;而針對前者,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另會視乎情況安排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根治癌症9。」潘醫生解釋。

不過,介乎以上兩者之間的第三期肺癌,腫瘤尚未擴散至全身,病情又相比早期肺癌複雜,「事實上,第三期肺癌可大致再細分3A、3B、3C期,依照腫瘤的大小、影響器官的多寡及嚴重性,醫生一般會考慮如何先後安排手術、化療、放射治療來縮小腫瘤,以控制病情10,避免惡化至第四期為目標。若能在此階段好好控制病情,將有助延緩病情惡化至第四期,提升存活期。」潘醫生說。

可惜的是,此類患者並不一定適合接受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亦未必能長時間持續使用,身體情況較差的患者的耐受性亦較低,未必能承受得到持續的化療及放射治療。不過,若無法清除癌細胞,癌症卻有機會復發,使病情惡化至晚期,陷入治療困局。

免疫治療打破困局 國際指引建議作鞏固治療

隨著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出現,就有望得以打破此困局。PD-L1抑制劑是透過協助體內免疫系統的T細胞重新辨別出假扮正常細胞的癌細胞,從而自行發動免疫系統應有的驅除「壞」細胞的攻擊,來消滅癌症。大型研究PACIFIC發現,採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四年存活率近五成,無惡化存活期亦較安慰劑組別患者長三倍,因此,國際治療指引NCCN亦建議,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同步放射治療及化療後,配合12個月免疫治療完成整套治療11

潘醫生解釋,在同步放射治療及化療後,由於癌細胞會釋出PD-L1蛋白,將更易令免疫系統偵測到癌細胞的存在,當免疫治療協助身體的免疫系統重啟其搜索及攻擊癌細胞的能力後,就能將患者體內剩餘的癌細胞消除,從而提高存活率12

最新免疫治療資助計劃出爐 冀惠及更多患者

正正因為第三期肺癌患者多,而免疫治療又對患者有顯著的療效,為讓更多患者受惠,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最近就聯同英國阿斯利康推出了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藥物資助計劃,為符合資格的患者提供資助,在完成指定週期的免疫治療療程後,將可免費接受免疫治療。香港藥學服務基金代表鄧樂詩藥劑師表示,計劃期望可為更多肺癌患者減輕經濟負擔,安心接受免疫治療,延展患者希望,有需要的患者可致電2979 0380查詢。

個案分享

65歲的錢女士(化名)向來沒有吸煙習慣,去年因為咳嗽而求醫,結果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鱗狀癌)。醫生在評估過病情後,為她安排同步化療及放射治療療程,其後再作評估可接受免疫治療,故於去年11月開展免疫治療療程。

免疫治療效果理想,錢女士的腫瘤在影像檢查之下幾乎找不到蹤影,期間她精神狀態良好,亦沒有出現嚴重不適,只有輕微咳嗽,未有影響其生活質素。雖然曾經因免疫治療帶來的免疫反應而令肺部出現輕微炎症,但在暫停用藥及接受簡單的治療後,已繼續接受免疫治療。

 

  1.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頁:https://www3.ha.org.hk /cancereg/tc/top10inciden ce.html  [Accessed on 10 March 2021]
  2.  Faivre-Finn C,et al. Ann Oncol. 2020;31(Suppl 4):S1142-S1215
  3.  CancerCare Organisation. Lung Cancer 101 Types and Staging. Available at https://www.lungcancer.org /find_information/publications/ 163-lung_cancer_101/ 268-types_and_staging. [Accessed on 11 March 2021]
  4.  衛生防護中心. 男性常見疾病 – 肺癌. 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k /tc/static/80049.html. [Accessed on 11 March 2021]
  5.  Canadian Partnership Aganist Cancer. System Performance. Stage distribution. Figure 3.7. Available at https://www.systemperformance.ca /disease-sites/lung /stage-distribution/ (Accessed on 19 March 2021)
  6.  AMA Network.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US Patients With Newly Identified Cancer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 Available at: https://jamanetwork.com /journals/jamanetworkopen/ fullarticle/2768946?utm_source=For_The_Media&utm_medium =referral&utm_campaign=ftm_links &utm_term=080420 [Accessed on 15 March 2021
  7.  Cancer Research UK. Over 2 million people waiting for cancer screening, tests and treatments. Available at : https://scienceblog.cancerresearchuk.org/ 2020/06/01/impact-of-coronavirus -on-cancer-services-revealed- over-2-million-people-waiting-for -screening-tests-and-treatments/ [Accessed on 15 March 2021]
  8.  Bloomberg. Coronavirus Has a Massive Impact on Cancer Care. Available here: https://www.bloomberg.com/ opinion/articles/2020-06-15/coronavirus -is-having-a-massive-impact -on-cancer-care-in-the-u-k [Accessed on 15 March 2021]
  9.  醫院管理局智友站 肺癌:https://www21.ha.org.hk/ smartpatient/SPW/zh-hk/Disease -Information/Disease/? guid=b28f47f7-d767-4fb0-9e13 -3202e38d5334  [accessed on 10 March 2021]American Cancer Society: https://www.cancer.org/ cancer/lung-cancer/treating-non-small-cell /by-stage.html [accessed on 10 March 2021]
  10.  ESMO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Guide for Patients. Available at: https://www.esmo.org content/download/7252/143219 /file/EN-Non-Small-Cell-Lung- Cancer-Guide-for-Patients.pdf . Accessed on 15 March 2021
  11.  NCCN. NSCL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Version 2. 2021
  12.  Yang H. et al. Precis Clin Med. 2019;2:57-70

【感謝癌症資訊網病友一直支持媽咪!】

【感謝癌症資訊網病友一直支持媽咪!】
1
1
很多關心媽咪的親友支持她度過晚年,我真的非常感謝各位。我在悼辭中這樣寫道:
「同時,我也借此機會,對一直支持媽媽的親友們說聲『謝謝』,媽媽長期得到你們的眷顧,實在非常幸運。媽媽並不是悲傷地離去,而是微笑着向大家揮手,這是一個溫馨而和平的情景。」

在這裏,我想特別向癌症資訊網的朋友們表達感謝。媽咪在患病後,積極尋找病友組織,過了一段時間,她終於找到一個溫暖的家――癌症資訊網。我還記得,媽咪第一次參加癌症資訊網的活動,是在剛剛做完化療後的坪洲之旅,媽咪非常「壯」,其他病友得知她剛剛做完化療,都感到十分驚奇。在那次旅程中,媽咪上山下海,拍下了很多開心美麗的照片,玩得不亦樂乎,自此媽咪便積極參與癌症資訊網的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
癌症資訊網所在的大廈,碰巧就在我家附近,媽咪經常乘坐一個站的小巴,然後徒步前往,大家各自準備巧手小菜,在單位內愉快交流。我雖然沒有到過癌症資訊網的地址,也沒有參加過其活動,但媽咪常常主動與我分享癌症資訊網的事情,表現得開心雀躍,我也感到欣慰。

媽咪經常對我提及很多病友的名稱、綽號,以及和大家交流的內容,她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出席癌症資訊網的聚會,在那裏建立的友誼,以及大家對她的支持和鼓勵,成為了媽咪人生晚期的一大喜悅和心靈寄託。我看過很多媽咪和癌症資訊網朋友的開心合照,媽咪笑得很自然、很純真。

媽咪特別向我提起,有幾位女病友經常相約她到處去吃喝玩樂,有一個專門為她而設的群組,經常會有各種私人聚會,她們感情特別要好。病友們親切地叫她「貞貞」,為了對媽咪表示支持,令媽咪過得更開心,大家費了很多心思,經常約她出來玩,對於這種專為媽咪而設的善思和心意,我覺得很感動。

媽咪本來參加了很多不同種類的組織,單是精神病患者家屬的團體也有兩個,媽咪為了我不遺餘力,真是不折不扣的偉大母親。在生命晚期,媽咪能力有限,被迫漸漸離開各種組織,取而代之的是癌症資訊網,這個群體滋潤了媽咪的心靈,不但能夠與同路人互相扶持,更令她感到人間有愛。出席癌症資訊網每星期的聚會時,媽咪都會告訴我今天準備了甚麼美食拿上去,向我提及聚會和其他活動時津津樂道,顯然她很享受癌症資訊網的交流。

媽咪病情逐漸惡化,走路愈加困難,從小巴站步行至癌症資訊網也感疲累,但她仍堅持參與,還對我笑說「現在我走路,只能從小巴站走到癌症資訊網,再遠一點便太吃力了」,可見她很珍惜上去癌症資訊網的機會。

到了後來,媽咪行動機能進一步退化,加上出入醫院變得頻繁,參與癌症資訊網的活動愈加困難,與吃喝玩樂群組的好姊姐們相聚的機會也逐漸減少,她對我說「很久沒有和吃喝玩樂群組的病友約出來了」,顯得很寂寞,同時也表現出她希望再次和大家相約聚會的強烈願望。
到了最後關頭,媽咪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急劇衰弱退化,在生命尾聲的一段短時間,連手機都不能用了,才終於結束了和癌症資訊網病友的交流。病友們直至媽咪的人生末段,都為她提供了支持和溫暖。在媽咪喪禮上,癌症資訊網的好友們也撥冗出席。我在此衷心感謝癌症資訊網的病友們,一直以來對媽咪的關心和支持。

我很想和更多癌症資訊網的朋友,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但由於我只是病人家屬,不能參加癌症資訊網的Facebook群組,只是讚好了癌症資訊網的專頁,不知道怎樣才可以認識更多朋友,怎樣才能夠令人際關係變得更加密切。幸好有癌症資訊網的朋友add了我做Facebook friend,我能夠與癌症資訊網保持最低限度的關係。

我在此post標註了其中幾位癌症資訊網的朋友,如果看了這個post,希望大家可以幫助我縮短與癌症資訊網的距離,和一路支持、關心媽媽的病友們建立良好關係。我想為媽咪延續這段難得的緣份,謝謝各位!

文:同路人貞貞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