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癌症 火上加火? 中西醫如何配合?

<<頭頸部癌症 火上加火? 中西醫如何配合?>>

近來接到了幾位頭頸癌的病人, 幾位都不約而同, 問究竟中醫係點樣睇頭頸部腫瘤呢? 同埋中醫藥喺治療頭頸部腫瘤,包括鼻咽癌, 究竟有何角色呢?

首先從中醫藥的角度去解釋頭頸癌發生嘅原因. 西醫認為頭頸癌嘅發生很多都是和食菸飲酒有關. 食煙和飲酒都是一個重要的致癌因素. 因為兩者都會損傷了頭頸部的黏膜細胞. 頭頸部包括口腔, 鼻腔, 鼻咽 ,鼻竇 , 口咽, 喉嚨, 直至到食道的上面, 都是屬於頭頸部分. (鼻煙癌係一隻較為特別的腫瘤, 下面再講) 各種的致癌物質會引起黏膜的長期發炎, 久而久之發炎控制不好, 細胞便會失控不斷增長變成癌症. 頭頸部最常見的癌症是鱗狀細胞癌. 呢一種長期發炎嘅症狀係中醫嚟講屬於火熱. (至少係一種局部的火熱).

所以中醫認為頭頸癌一般都係屬於熱毒所引起. 好唯毒就係指呢一種熱氣唔係一般嘅熱氣, 而係熱氣到極點而且結聚成一嚿物質. 呢一種積熱並唔係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

另外頭頸部的癌症病毒感染引起的. 例如越來越多發現在發達國家有一些較年輕而且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較高的病人, 都會得到頭頸癌症. 例如是口咽部的癌症, 即係包括舌頭的後三分一,再加埋扁桃腺這些地方出現的腫瘤. 不少都是HPV (即是人類乳頭狀病毒)所引起的. HPV有很多不同的種類, 人所共知的就是會引起女性的子宮頸癌. 但其實口菸的癌症也可以有這種病毒引起. 當然不是說一接觸了病毒便會馬上引起癌症. 而是到了病毒感染之後身體卻沒有把它清除, 慢慢變成了一種長期發炎感染, 正如上述所長期發炎是會引起癌症的. 這一種情況係中醫嚟講亦都是屬於火熱毒.

至於在南中國東南亞和香港一帶較為多的 鼻咽癌, 差不多90%以上都是和EBV病毒有關. 同樣道理事實上在香港成人當中95%以上, 都曾經接觸過EBV病毒. 那麼為何只有非常少數人(一年只有幾百人)會有鼻咽癌呢?同樣道理大部分的情況身體的免疫力能把這種病毒清除. 但有多種原因下, 免疫力不足令到這種病毒長期在鼻咽引起長期感染, 昨日的長期發炎引起癌症. 所以去診斷和跟進鼻咽癌治療, 其中一個方法就係定期抽 血啲 EBV 基因水平.

一般的頭頸部腫瘤治療主要有兩大方向. 一個是手術切除和手術後重整頭頸部的功能. 一般呢一種係一種大手術通常要非常專門的醫生去做. 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電療, 透過輻射直接把癌細胞醫好. 不同地方的癌症和病情輕重決定了究竟用邊一種方法治療. 有些時候可能是先做手術後再需要做手術後電療減低復發. 亦有很多時候電療需要配合,打幾針化療,增強電療的功效. 情況太复雜在這裏不再詳解.

不過無論係用乜方法去醫, 頭頸部腫瘤嘅治療, 因爲要同時間治療局部腫瘤同埋頸部的淋巴, 所以一般治療後都需要長時間康復. 副作用亦有不少. 至於鼻咽癌則較為特別, 主要係透過電療或配合化療來治療, 一般不需要做手術. (除非電療後局部翻發).

一般電療的過程尤其是去到中後段, 病人都頗為辛苦. 一來會有口乾口損吞咽頻痛, 和皮膚有輕微灼傷等感覺. 西醫有很多不同的支援療法, 例如漱口水, 和一些外用藥膏. 但係不少病人即使用了各樣方法仍然受到副作用所困擾.

喺中醫嚟講呢啲副作用屬於陰虛同埋有熱. 所以喺中醫嚟講利用電療呢一種”火熱”之方法, 去醫治頭頸癌, 確實有點是火上加火! 但無論係貼適當利用電療治療還是是必須的. 好多時呢種病人電療之後會有一些非常困擾嘅症狀. 例如係因為口乾, 和整個喉嚨食道都非常乾燥. 進食時會疼痛. 但另一方面又會經常喉嚨和氣管有很多很粘的痰. 呢個係頭頸癌病人一個非常困擾嘅症狀. 有時呢啲痰因為非常黏連, 很難咳出來甚至會引起呼吸困難. 中醫治療方面可以用一個方法叫養陰化痰. 即係一方面俾返舊嘅水分, 令無痰變返冇咁”傑”, 較容易咳出嚟. 另一方面也要見其化痰減低痰的分泌. 兩者要好好互相配合, 攞到一個平衡. 否則養陰太多的話, 痰會反而越嚟越多. 定係化痰化得太多, 又會令到黏膜乾燥嘅情況加劇.

另一方面因為有很多病人經過手術電療再加埋化療之後, 其實身體都有氣虛嘅情況. 但正如上述所講無論係疾病本身, 又或者治療嘅副作用, 都有一些火. 兩者都需要用清熱解毒嘅方法, 佢重新調理體質. 但係若然清熱解毒太過度, 又會加劇氣虛嘅情況. 若然要補氣嘅中藥不少人一點點熱氣. 所以頭頸癌治療開中藥拿到分寸是很重要的. 至於常用能夠益氣生津又不是太熱氣的, 可以用花旗參又或者太子參.

一般頭頸腫瘤再治療三四個月後, 大致上應該已經康復. 但係有一些長期副作用則會困擾很長甚至係一生. 包括係口乾口淡進食沒有味道, 再加埋頭頸的肌肉很緊, 而且伴有纖維化. 係中醫方面可以用養陰柔筋, 舒筋活絡的中藥配合. 再加上一些拉筋和西醫的物理治療, 情況可有改善.

治療頭頸癌和其他癌症一樣, 急性期的治療緊要, 但其實康復期後和以後如何減低副作用提高生存質量, 更重要地減低復發, 也有很多學問. 相信中西醫配合一起治療, 很值得我們研究.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細胞耐藥性及腫瘤復發的新分子機制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細胞耐藥性及腫瘤復發的新分子機制
2021年06月01日

港大醫學院發現肝癌細胞耐藥性及腫瘤復發的新分子機制。研究團隊包括前排左起: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馬桂宜博士、博士生龍浩珍女士、周蕾博士、黃天樂博士、吳啟瑜博士;後排左起:唐旻博士及余華健女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由蛋白質FUT1引發、能促進癌幹細胞特性的全新信號傳導途徑,會增加肝癌細胞耐藥性與腫瘤復發機會。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臨床調查雜誌》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臨床統計發現,FUT1在肝細胞癌患者中通常會有過度表達情況,這情況與患者預後結果更差有關。然而,是次研究發現讓醫治肝細胞癌露曙光:集中處理FUT1以治癒肝細胞癌,並利用FUT1作為肝細胞癌患者的預後指標。

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一種肝癌,在香港尤其普遍;其特徵是腫瘤生長迅速,而且體積龐大。然而,腫瘤最內層區域本應會因血液供應不足,而缺乏氧氣與營養,不利於細胞生長。但聰明的癌細胞及腫瘤可以誘導分子的適應性來突破生存環境的限制,繼續生長,從而令幹細胞表型轉向惡性。針對這癌幹細胞特性的機制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掌握癌症治療失敗的原因及腫瘤復發的根源,為改進臨床治療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於研究
研究團隊找到了一種細胞內蛋白質的新調控機制,該機制透過「岩藻糖化」的過程來修飾細胞內的蛋白質。這機制會限制葡萄糖,繼而令癌幹細胞特性加強,於是增加癌幹細胞的耐藥性,並令腫瘤復發。團隊也論證了FUT1的臨床意義——FUT1水平越高,肝細胞癌患者的存活率越低;抑制FUT1便能延緩腫瘤復發、自我更新及減輕耐藥性。

研究團隊還拆解了FUT1導致肝細胞癌的潛在分子機制:透過整合岩藻糖化肽的篩選及蛋白組學分析,鑒識了岩藻糖化的膜結合蛋白(CD147、EGFR、ICAM-1和EPHA2)。這些蛋白質在岩藻糖化後,會匯集在已解除了的肝細胞(AKT-mTOR-4EBP1)信號傳導上,並會經常在肝細胞癌上出現改變。如使用α-(1,2)-岩藻糖化抑制劑治療,可令肝細胞癌腫瘤對用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減少由腫瘤誘發之細胞亞群的一線標靶藥物 (Sorafenib) 更加敏感。

發起是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馬桂宜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FUT1是引致肝癌耐藥性和腫瘤復發新分子機制中的關鍵元素。針對FUT1就可以從根源上抑制肝細胞癌的腫瘤生長,這研究也奠定了新型治療方法的未來發展基礎。此外,FUT1過度表達和/或膜結合蛋白的岩藻糖化,也可能是肝細胞癌患者的預後指標。」

研究團隊
是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馬桂宜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團隊成員包括博士生龍浩珍女士,並在黃天樂博士、唐旻博士、周蕾博士、吳啟瑜博士、余華健女士及李其翰博士的協助下完成。其他參與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盧寵茂教授和萬鈞教授、臨床腫瘤學系關新元教授、泛組學科研中心Rakesh Sharma博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的雲徑平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李建華博士。

 

文章出處: 香港大學

中大研究發現半數受訪兒童癌症康復者曾使用替代補充療法 或存在「藥療相互作用」風險

中大研究發現半數受訪兒童癌症康復者曾使用替代補充療法
或存在「藥療相互作用」風險

2021年6月1日

負責是次研究的團隊成員包括(後排左起)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高級講師余南瑛博士、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官可祈博士、藥劑學院碩士研究生林駿炘註冊藥劑師,以及(前排左起)藥劑學院助理教授張彥婷教授和兒科學系李志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半數受訪兒童癌症康復者曾使用替代補充療法。如康復者同時使用替代補充療法和慢性疾病藥物治療,有三分之一存在「藥療相互作用」的風險,相關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發表。中大醫學院的跨專業團隊目前正為兒童癌症康復者及其照顧者設計正確應用替代補充療法的教育材料,預期於2021年7月完成。

 

最普遍使用的替代補充療法為中醫藥和天然保健品

患癌兒童在治療期間有機會出現急性和延遲性的不良反應,在康復期仍會長時間受到影響。是項研究訪問393名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童腫瘤科的參加者,其中包括193名兒童康復者的父母及200名成年康復者,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52.2%)曾使用替代補充療法改善健康。常見替代補充療法包括中藥、天然保健品、非口服療法(如針灸)等,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36.6%)曾使用至少兩種替代補充療法。最普遍使用的替代補充療法是中醫藥和天然保健品(例如維他命和魚油)。研究人員更發現,只有少數受訪者在使用替代補充療法前會諮詢腫瘤科醫生。

同時使用替代補充療法和西藥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

研究團隊透過參考多個專業數據庫中的資料,評估藥物和替代補充療法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發現在69名康復者中,大約三分之一(30.4%)同時使用替代補充療法和西藥處方的組合存在中等程度的相互作用風險。相互作用風險有機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例如同時使用魚油和抗凝血西藥華法林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而使用中藥當歸可能會影響雌激素替代療法的藥效等。不過,草藥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並非一定造成負面影響,在某些情況下亦可能具有正面的作用。腫瘤科醫生、腫瘤科藥劑師、中醫師及替代補充療法的從業者之間需要跨專業合作,為康復者提供有關替代補充療法的建議和癌症的綜合護理。

是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助理教授張彥婷教授表示:「不少香港的兒童癌症康復者都使用替代補充療法。我們鼓勵康復者及其家人與醫護人員討論使用替代補充療法的情況,尤其是正在接受長期藥物治療的康復者。」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香港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李志光教授指出:「兒童腫瘤科醫生雖然不一定充分掌握替代補充療法的知識,但臨床上亦應注意康復者的需要,積極與康復者及其家人溝通。我們希望在不久將來可以建議患者或康復者使用綜合療法或轉介服務渠道。 」

藥劑學院、兒科學系及中醫學院跨專業進行研究 冀將知識轉移

研究團隊最近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醫藥發展基金支助,開展一項知識轉移項目,推行「促進兒童癌症康復者安全有效使用中藥」的教育計劃。首場網上講座已於2021年4月15日順利舉行,共有100多名兒童癌症患者或康復者、家長、醫護人員和公眾參與。是次講座由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中醫服務主管歐國賢註冊中醫師主講, 歐醫師向參加者分享與癌症相關的中醫理論,並提供實用食療建議 (https://bit.ly/TCMTalk2021)。研究團隊目前正設計教育材料,指導兒童癌症康復者和其照顧者正確使用替代補充療法,預期在2021年7月完成。

中大醫學院中醫學院助理講師官可祈博士表示:「中醫食療和保健運動一般都是安全的,但是患者如不當使用中草藥則有機會導致不良反應。患者在決定使用相關產品前應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在香港,不同年齡的癌症患者和康復者使用替代補充療法日趨普遍。機構如醫院管理局三方協作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大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中大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硏中心等的成立旨在為病患提供中醫診療服務。進行是項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團隊期望未來能使用臨床數據評估綜合癌症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是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亦包括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高級講師余南瑛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林駿炘註冊藥劑師。

文章出處: 中文大學

ACT癌症基因檢測補助計劃

ACT癌症基因檢測補助計劃

提供專項援助 尋求適切治療

本計劃由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Hong Kong Pharmaceutical Care Foundation)及行動基因(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ACT Genomics (Hong Kong) Limited)合作推行,為需要採用有關檢測服務、並符合申請規定及獲得審批人士提供補助。

 

基因檢測常見問題

   問: 我需要做癌症基因檢測嗎?哪個檢測才適合我?
 答: 基因檢測可以讓您與醫生知道更多腫瘤資訊,這些資訊可以協助醫生擬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由於癌症的治療十分複雜, 依照癌種、病人的身體狀況和用藥史等因素, 都會有不同的治療策略, 因此, 請和您的醫生充分討論,由醫生整體評估適合您的檢測項目和用藥時機,方能提高檢測效益。
 問: 如果要做癌症基因檢測,甚麼時間或情況才合適?
 答: 主要在三種時間或情況適用。包括在癌症治療前,幫助醫生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式及用藥; 在治療成效不彰時,幫助醫生評估病況與調整方 針;監控病情和追蹤抗藥性以評估後續治療策略。

申請者條件

1 持有有效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
2 財政狀況 – 個人每月收入總額不高於港幣10萬元。
3 已完成行動基因提供的指定癌症基因檢測
4 此補助計劃不能與其他行動基因優惠同時使用。
詳情請致電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電話:2979 0380 或瀏覽網站:
http://www.pcfhk.org/hk/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
http://www.actgenomics.com/tw/branch/hong-kong (行動基因(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市民響應無煙跑服日 與戒煙者同行以運動助戒煙

市民響應無煙跑服日 與戒煙者同行以運動助戒煙

近 60 位來自社會各界支持控煙的嘉賓出席啟動禮,響應世界無煙日。

為響應 5 月 31 日的「世界無煙日」及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的全球呼籲,鼓勵吸煙人士於新冠肺炎下立即戒煙,今年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員會」)以「疫境同行.無煙起步」為主題舉辦一系列的宣傳推廣活動,並聯同商業電台於今天(5 月 31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活動啟動禮,主禮嘉賓包括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教授、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李夏茵醫生、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湯修齊、副主席陳志球博士及總幹事黎慧賢。

無煙代言人「咪點我」於啟動禮上首度亮相

委員會主席湯修齊致辭時表示,「新冠病毒疫情發展至今已持續一年多,造就一個契機推動市民戒掉生活中影響健康的壞習慣包括吸煙,而二手煙亦損害他人健康,世界各地已有過百萬的煙草使用者開始戒煙。藉著 5 月 31 日世界無煙日,委員會希望推動更多吸煙人士立即戒煙,而非吸煙人士亦可擔當『同行』者的角色,支持及陪伴吸煙人士以運動戒煙,以保障公眾免受二手煙危害。」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透過錄影視像參與啟動禮,並提及吸煙引致多種致命疾病。現時已有研究證實新冠肺炎確診者中,吸煙者病情惡化機會高一至兩倍。吸煙亦會增加雙手觸摸面部、口部的機會,以致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她亦呼籲市民要保持健康身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應護己護人,儘快戒煙。

(衛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一同呼籲市民支持身邊人以健體運動戒煙,並向二手煙說不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出席活動時透露,衞生署承接世界無煙日推出「六月•戒煙月」以鼓勵吸煙人士堅持無煙四星期,徹底擺脫煙癮的機會亦因而高五倍,並呼籲吸煙人士致電戒煙熱線 1833183 查詢免費服務及戒煙方法。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 70 號報告書》,有約一成半(13.9%)的以前習慣每日吸食捲煙的人士之戒煙原因為「獲醫生建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教授於活動上建議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可多嘗試花約三十秒時間,鼓勵病人戒煙並轉介戒煙服務,有助提高戒煙成功率。

(香港醫學會)麥肇敬醫生及(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先生, 一齊向二手煙說不

另外,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李夏茵醫生指出醫管局的「無煙新天地」每年為過萬名新症戒煙人士提供戒煙輔導服務,並由跨專業團隊包括護士、藥劑師或職業治療師擔任,而有效的戒煙方法可大大提升戒煙成功機會,她提醒市民切勿轉用電子煙或加熱煙。

無煙代言人「咪點我」亦於啟動禮上首度亮相,同時活動邀請兒童花式跳繩團隊「跳無限」即場表演,並與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暨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衞生學)林大慶教授一同示範簡單健體運動,鼓勵公眾可留家抗疫多鍛鍊體能,及以運動對抗煙癮。歌手泳兒及梁釗峰亦聯同第十一屆「戒煙大贏家」冠軍喻文瀚和亞軍黃芷彤透過遊戲宣揚戒煙信息。兩位戒煙大贏家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戒煙經歷,其中喻文瀚提醒市民提防「加熱煙可以幫助戒煙」的宣傳圈套,提及當時吸食同樣含有尼古丁的加熱煙只會令他減低戒煙意欲,他建議吸煙人士要遠離所有吸煙產品。黃芷彤呼籲愛美女士應儘早戒煙,因為吸煙損害皮膚的彈性,令皮膚變得暗啞、粗糙及容易出現敏感。

左2:梁家傑醫生出席啟動禮,響應世界無煙日。

「無煙跑服日」是「疫境同行.無煙起步」計劃的亮點項目之一,鼓勵全港市民於 5 月 31 日響應穿上跑服及勤做運動,推動吸煙人士以運動起步戒掉煙癮。活動共吸引逾 160 間公司、機構、非牟利團體、醫院及學校全力支持活動,動員員工、會員、老師及學生參與,營造鼓勵戒煙的氛圍,減低二手煙對公眾健康的影響。

左1:林大慶醫生出席啟動禮,響應世界無煙日。

此外,委員會將展開一連串的宣傳推廣活動,分別推出吸煙人士及非吸煙人士的「健康起步日記」,不但提供七日有效對抗退癮不適的貼士外,亦為非吸煙人士提供健康生活資訊及支持身邊家人朋友戒煙的好辦法。委員會在 2021 年 6 月期間將於港、九、新界各區進行流動宣傳車活動,向市民免費派發無煙抗疫檸檬及宣傳品。而在 2022年年初委員會亦會再次舉辦「全城無煙跑」活動,以鼓勵公眾時刻多做運動,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如 欲 了 解 「 疫 境 同 行 . 無 煙 起 步 」 計 劃 詳 情 , 請 瀏 覽
https://exercise.smokefree.hk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6) 給癌症病人的護膚 Tips!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6)
給癌症病人的護膚 Tips!
特別鳴謝:皮膚科專科醫生 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無論是防曬用品,護膚以及化妝產品,應盡量避免使用含有已知的致癌物會有機會影響荷爾蒙系統的化學物質,例如防腐劑 Parabens、仿雌激素成分(Octinoxate,Oxybenzone,這些都是化學性防曬成分,令防曬產品塗擦後不會有油立立的感覺)、重金屬(例如水銀, 很多東南亞地區的美白產品都會加入水銀以達致美白的效果) 以及塑化劑成分 Phthalates(用作保濕,軟化皮膚以及加強護膚滲透的作用)。

在香港大型連鎖店內所購買得到的產品,由於是大型連鎖店,所屬的買手都會做內部分析確保産品質量達標,所以理論上當然風險不大!倘若病人在淘寶或其他途徑購買水貨的話,風險可能就會高一些。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重温【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系列】 Oncology (腫瘤科) x Dermatology (皮膚科)

 

中西藥共用治癌症, 會影響肝功能?

中西藥共用治癌症, 會影響肝功能?

一路以嚟, 通常癌症病人喺公立醫院睇病, 無論醫生和藥劑師 都會勸個病人沒有必要 ,不要再做化療或標靶藥期間同時服用中藥。 理由係一來不知道中西藥之間有否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係不知道中藥會不會引起肝毒性。 即係俗稱所講影響肝功能。

琴日同一位腫瘤科醫生傾計, 佢話佢近來有個病人無端端發降肝酵素升咗十倍有多。後來查來查去 原來發覺 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長期服用了大劑量有補骨脂的中藥藥方。 好彩發現得早馬上停藥。

其實有一些中藥經過現代研究已經知道 ,長時間大劑量服用係會引起 肝毒性。 例如上述所講的補骨脂, 傳統中藥使用嚟補骨補腎補陽氣, 傳統醫書說沒有毒性。 另外用於補血的何首烏, 也是補益的藥物。 但其實補骨脂和何首烏,長期服用確實有一些肝毒性。 呢個係受正規訓練的中醫也會知道。 此外一些 藥性猛烈例如用嚟醫甲狀腺癌的黃藥子, 也有影響肝功能。 不是說有機會引起肝功能損害的中藥不能用。 而係要喺中醫師密切監察之下使用。 就如西藥一樣其實有一些也知道會對肝臟引起毒性 但是在劑量和用時間方面有所控制, 便不會有問題。 再加上定期檢測肝腎功能就更加安全。

為了探索究竟共同使用中西藥醫癌症, 兩年前我在瑪麗醫院 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調查。 之前在歐洲腫瘤學會亞洲聯會當中也發表了一張poster. 正式文章近日刊登於 中醫藥科學期刊 < 香港中醫雜誌>。

結論 : 無論服用中藥與否, 肝功能異常的發生機率, 在統計學上沒有明顯分別。 我們的結果值得進一步大型研究加以確實。

有興趣閱讀全文的, 可以睇下便條link

http://www.hkjtcm.org/journals/2021年第十六卷第二期/06.%20癌症西醫治療輔以中藥,其肝毒性發生率的研究.pdf

#中西醫結合
#癌症
#肝功能異常
#香港中醫雜誌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5) 癌症病人可否使用醫美療程? |盧景勳醫生 ,黃麗珊醫生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 (5)
癌症病人可否使用醫美療程?
特別鳴謝:皮膚科專科醫生 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癌症病人使用醫美療程

隨住醫學發展不斷進步,癌症病人壽命不斷延長,完成癌症治療後保持靚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靚靚可以令女性病人更加自信,心情更加好,間接提升免疫力,亦有機會增加抗癌功效!所以,在安全的情況下,癌症病人在適當的時候其實可以使用部份的醫美療程。 最理想是完成治療後白血球以及血小板的數量正常的時候,因為白血球過低容易細菌感染,血小板過低會容易有出血的風險。

最多病人問及扁平疣,其實疣的位置在皮膚角質層表面,一般簡單的皮膚激光治療便能有效處理,而且傷口亦不是大的問題。

癌症治療壓力引發荷爾蒙斑

第二多癌症病人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色斑,治療腫瘤期間壓力大,休息不足引致肝鬱,容易引發荷爾蒙斑 (肝斑) 在面上,其實處理斑點,要視乎深淺程度使用不同的療程,有些情況例如雀斑,使用激光情況比較理想,但是荷爾蒙斑做激光有機會會反黑,所以反而建議外用壬二酸,維A酸或者維生素C 藥膏先減低色素,然後再考慮用激光處理。

亦有很多病人完成肝癌療程後皮膚鬆弛,需要一些緊膚療程,例如鼻咽癌病人完成電療後一般都會出現雙下巴的情況,這些都不是復發的問題,而是淋巴水腫的問題,亦適合使用一些緊膚療程,但要小心,電療後皮脂腺以及骨膠組織分布受到影響,再選擇治療嘅位置以及治療的能量時,需要比較保守。

電療後的皮膚需小心呵護

大部分的醫美療程例如激光去疣,激光去斑,緊膚療程例如射頻或者超聲波等等,現在都未有醫學數據顯示會激活癌細胞促進復發,或者致癌,所以腫瘤病人都適合使用,但要小心注意,如果是在電療過的皮膚範圍內進行醫美程序的話,由於皮膚結構受到電療破壞,進行這些程序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因為這些程序涉及「甜心點」,以打網球作比喻,要擊中球拍的「甜心點」才能成功打球,同一道理,醫美程序需要準確的中「甜心點」才能安全地帶出治療效果,接受過電療的皮膚甜心點的範圍非常小,容許能量使用的錯誤越少,所以很容易會出現燒傷的情況,建議大家如要進行這些醫美療程的話,需要由皮膚科醫生處理來減低風險,因為皮膚科醫生比較容易了解病人的整體狀況,選用適當的能量來做醫美療程。

不建議癌症病人注射透明質酸

皮膚科醫生不建議癌症病人使用填充劑注射方式的醫美療程(例如注射透明質酸以及骨膠原等等),因為癌症病人的抵抗力比較弱,皮膚比較脆弱。在國際指引,這些程序並不是完全不建議,只是要非常非常小心。 因為注射了這些物料在皮膚內之後,由於抵抗力比較弱,細菌感染的風險會比較高,所以似乎風險大於益處,但是,如果是一些非常簡單的物料注射,例如 Botox 去皺 (肉毒桿菌),已經有很多大型研究顯示對腫瘤病人無額外的影響,所以不用太擔心。

總括而言,癌症病人完成治療後,在適當的時候經由皮膚科醫生檢查後安排適合而又低風險的醫療程序,益處大過害處,而且未有數據顯示會影響癌症復發。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重温【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系列】 Oncology (腫瘤科) x Dermatology (皮膚科)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4) 如何處理抗癌治療引起之手腳反應以及甲溝炎?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 (4)
如何處理抗癌治療引起之手腳反應以及甲溝炎?
特別鳴謝:皮膚科專科醫生 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甲溝是身體其中一個皮膚分裂比較快的地方,所以最容易被治療攻擊引發甲溝炎,有些病人甚至會有肉芽生長的情況,令病人非常困擾。

首先,醫生會處方外用的藥膏來舒緩皮膚的紅腫,有肉芽生長的地方有機會需要用小手術,例如冷凍治療方法,將肉芽凍死,對於比較大的肉芽,要用小手術切除,然後用冷凍方式將肉芽的根部處理免除復發風險。

建議病人小心剪指甲,尤其是指甲的邊位,建議盡量打平將指甲修整,因為沿著指甲的弧形修剪的話,有機會令甲邊留下一道小倒刺,而且癌症病人的指甲特別脆弱,處理不善會容易產生微細創傷繼而引發肉芽生長。

另外,亦需要小心選擇舒適的鞋,過緊的鞋容易增加腳部的摩擦,加重皮膚反應,亦需要避免著涼鞋外出,因為脆弱的皮膚會有更大機會受傷以及感染。

對有糖尿病而又在進行抗癌治療的病人來說,更加要小心護理足部,一方面糖尿病人有手腳反應的機會會增多,另一方面情況亦會特別嚴重,治療效果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預防勝於治療,要小心小心!

如有需要的話,腫瘤科醫生有機會調整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的劑量來減輕手腳綜合症或甲溝炎的情況,希望可以在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為大前提下持久地使用能夠有效抗癌的治療藥物。

有病人問:「皮膚變薄後失去的指模是否會一去不返?」指模受到影響,是因為治療破壞了皮膚的基底層,並就治療傷害形成了疤痕,所以指模喪失後便不能再形成。如果對出入境造成不便的話,醫生可以為病人準備一份醫生信知會海關這個是治療所引起的問題,希望對病人的影響減到最低。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重温【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系列】 Oncology (腫瘤科) x Dermatology (皮膚科)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3) 如何護理電療後的皮膚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 (3)
如何護理電療後的皮膚
特別鳴謝:皮膚科專科醫生 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首先,肯定有人會擔心電療後的皮膚副作用有機會是復發。其實,絕大部份的皮膚不適都是電療後遺症,當然,如有擔心的話,請諮詢主診腫瘤科醫生意見,先排除是病情有關的問題。

電療會影響皮膚結構,例如汗腺,油脂腺以及骨膠原的結構,令皮膚掹掹緊以及痕癢,甚至會有輕微痛楚的感覺。

一般的皮膚護理,例如洗澡的時候盡量用適當的水溫,以及避免用花灑直接將水打在受影響的皮膚上,盡量塗搽護膚膏保濕以便修補角質層,塗搽保濕藥膏時亦可以配合按摩的手法,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或者疏通穴位,有機會進一步改善皮膚掹緊的狀況。如果痕癢比較困擾的話,低濃度的類固醇藥膏可以幫助減輕痕癢的困擾,情況穩定後便會轉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膏幫助舒緩及穩定皮膚掹緊的情況。

經常有病人問,電療後的皮膚是否不適合行游泳運動?其實,醫生非常鼓勵癌症病人做運動,因為有益身心,加速康復。如果情況可以的話,醫生都會鼓勵病人游水,不過要注意多個事項!首先,游水的時候要避免曬傷,建議游水的時候穿着適合防 UV 的衣著以及做足防曬措施。另外,要選擇適合的游泳衣,可以比較全面保護身體的皮膚,以免比較脆弱的皮膚受損繼而引發感染。由於現在疫情流行,游水時要除口罩,對於免疫力比較低的癌症病人來說,游水屬於比較高風險的運動,所以盡量都想提醒大家要小心一點。

至於癌症病人電療後是否適合浸溫泉?浸溫泉之所以令人感覺舒暢,乃因為溫泉的熱力能夠造成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筋骨緊張,幫助放鬆身體從而改善心情改善睡眠質素。如果沒有表面傷口的話,醫生不會反對浸溫泉,但同時亦建議要根據自己身體能夠承受的壓力來調整浸溫泉的時間,因為經歷癌症治療後,癌症病人的心血管對溫泉的熱力反應相較於正常人遲鈍,所以比較容易出現暈厥的症狀。如果有傷口的話,浸溫泉的時候有機會會受到細菌感染。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重温【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系列】 Oncology (腫瘤科) x Dermatology (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