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勇士隊】患癌脫髮外出化厚妝不敢見人 80後擺脫自卑四處遊歷活出第二人生

【抗癌勇士隊】患癌脫髮外出化厚妝不敢見人 80後擺脫自卑四處遊歷活出第二人生

 

▲ Katy表示,經歷癌症後,她接受到自己的失敗,並學會活在當下。

癌症令人聞風喪膽,但亦可令人變得大膽。現年36歲的唐天鳳(Katy)曾是一名工作狂,每天過著朝九晚九的生活,長期睡眠不足。她28歲時確診患淋巴癌,化療後嚴重掉髮,教她萬分自卑,外出時遮蓋全身、化濃妝。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她,康復後學會活在當下,四處遊歷,嘗試新事物,幾乎玩遍海陸空運動,接納自己,不再低頭做人,努力活出第二人生。

經歷癌症後,我接受到自己的失敗。人生如何,你永遠不知道。很多事不可遲些才做,嘗試新事物、對家人說『我愛你』都不能等,你不知道將來是否還有機會。

 

▲ 勇者無懼,Katy認為「失敗不是問題,不試就永遠不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Katy不揹氧氣瓶,自由潛水一口氣可潛20米,曾到訪多國海底世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Katy 康復後立即考牌圓願,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Katy康復後立即考牌圓願,於2015年考獲潛水牌,最深可潛40米。(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katy說:「化療如此辛苦也克服了,還有甚麼理由不去試新事物」。(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患癌前Katy從事活動製作行業,每天平均工作12小時,回家後吃飯、梳洗、看看電視節目,約凌晨2時睡覺,翌日又再打拼,長期睡不足,睡不好,有吸煙飲酒習慣,是個典型都市人。當她辭掉工作,準備去澳洲展開工作假期之際,突然發現頸部腫脹。起初她以為上火,惟情況持續,往診所求醫,診斷為淋巴發炎;服用消炎藥後未見改善,最終往醫院求診,經檢查後確診第2期淋巴癌,但無家族病史。

聽到「癌症」二字,她完全無法接受,認為必死無疑,「電視劇和電影也是這樣說的」。確診一事,起初她連父母也不想說,治療期間亦只有三名朋友知悉。她更叮囑雙親勿告訴爺爺,免他擔心。每次兩爺孫見面,她總會戴上假髮,裝作精靈,但心底裡仍不敢面對,不敢相見。

▲ Katy表示,嘗試這麼多活動,也因為不想抹殺人生的任何可能性,「never say never」;但若身體不舒服,也要適可而止,不必硬撐下去。(劉卓姿攝)

 

Katy患癌治療期間只抱著一個想法:「無論多難捱,我也要生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確診初期,Katy曾覺得自己會死,但醫生給她信心後,她體會到治療雖辛苦,但堅持下去,就有出路。

治療期間,Katy沒有胃口,曾與媽媽發生衝突,大吵一場,但最後也學會互相體諒,明白照顧者也過得不容易。
 

Katy與Stella(左一)同為淋巴癌康復者,完成治療後加入癌症資訊網幫助病友,現在更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康復者走出來。
 

Katy完成治療,休息約一年多後重返職場,轉行加入癌症資訊網,藉著不同活動幫助其他癌症患者。,(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Katy(左三)加入癌症資訊網工作後,嘗試了許多不同事物,這亦是她最欣賞自己的地方。(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母女情緒崩潰

接受化療那半年,父母義無反顧地支持她──媽媽照顧起居飲食,作為傳統大男人的爸爸亦經常主動了解女兒的狀況。惟晝夜照顧,箇中的辛酸,媽媽傾訴無門,壓力無從緩解,憂慮積聚,情緒一觸即發。

有次媽媽煮好食物,Katy沒胃口,被罵了一頓。當時Katy身體很不舒服,禁不住發脾氣,雙方吵起架來,亂扔東西。

那刻她也崩潰了,如此辛苦照顧女兒,為何弄成這樣。若可選擇,她寧願自己去承受。吵鬧一番,大家也哭了,哭過後情緒得釋放,擁抱彼此,因知道彼此也很疼愛對方。

 

她明白,媽媽已在能力範圍內,用盡辦法照顧自己。

 

▲ 2016年,Katy康復後的第3年,她往台灣參與維期10日的環台踩單車運動,認為同行的「師奶」也做到,自己沒理由不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化厚妝外出抗拒見人

癌症療程令人感到痛苦,也打擊自信。化療後頭髮脫落,Katy自覺很醜,很自卑,不想讓人看到自己,拒見朋友;外出時總包著頭,遮掩全身,低著頭走路。「乘車時給別人瞧一眼,就會想『糟糕了,是否看到我沒頭髮呢?』」她笑言,只敢去晨運,見得最多的就是長者。

儘管重新長出頭髮,她也化濃妝外出,「厚得你不相信」;完成療程後,則佩戴「大眼仔」,盡力遮掩身上的瑕疵。「可能有人會覺得外表的問題很膚淺,但當發生在你身上,你是真的會這樣做。」

▲ Katy坦承不是每件事也很擅長,但很希望擴展自己生命的闊度。近期她學玩帆船,繼續挑戰自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勇敢挑戰海陸空運動

治療結束後,Katy強烈感受到,死亡其實離自己很近,隨時會死。她開始反思人生,思考自己想做甚麼。第一件事就是考潛水牌,這是她患癌前已想考的,惟一直拖延,至患癌也未實行。

以前經常說『遲些去做』,『有空才去做』的事情,並非必然有機會做。我們每天醒來、呼吸也非必然,很想把握每天讓人生變得精彩。

 

如是者,自卑女生變成勇士,普通潛水、自由潛水(不揹氧氣瓶)、環台踩單車、玩滑翔傘、划龍舟、玩帆船、探洞、滑雪等,她也試過了;台灣、菲律賓、印尼、馬爾代夫、澳洲、加拿大等地她也踏足過。「化療如此辛苦也克服了,還有甚麼理由不去試新事物?」她體會到,做人很「化學」,想在有限日子裡,嘗試更多,擴闊眼界,豐富人生。

▲ 疫情前,癌症資訊網每年也會支持癌症龍舟隊(粉紅戰士)參加比賽,Katy(鼓手)也是其中一員。(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喜瑪拉雅山玩滑翔傘,以前她一定不敢試,但當刻害怕嗎?她說:「豁出去!尖叫!衝呀!」Katy認為,癌症、復發、意外這些事誰也無法預計,有時儘管有多小心也避不了。

不把握機會去做,你這一生未必再去做。活在當下,試過,至少人生精彩過,無悔!

Katy足跡遍佈多國,她曾往摩洛哥露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Katy曾去探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katy表示,不用把目標定得太遠大,訂立之後,亦要接受到人是有限制的。(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疫情期間,即使留在香港,Katy認為仍有很多新事物可嘗試。(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Katy表示,不少年輕患者也不敢承認自己患癌,希望自己走出來後,能鼓勵他們正面面對。(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環台踩單車運動還有台灣癌症協會的病友參與,透過群眾力量,令Katy動力及信心大增。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若過度疲累,Katy說,要承認自己的限制,可以上單車隊後面支援車休息一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行山對Katy來說已是平常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

Katy憶述,剛康復就與母親去了十多日旅行,因為很想珍惜與家人相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鼓勵同路人開展第二人生

可是,不少年輕患者也不敢承認患癌,面對過往的經歷。癌症康復後,Katy於「癌症資訊網」工作,冀能以自身經歷扶助同路人,並加強大眾對癌症的了解。最近,她與兩名淋巴癌康復者兼同事組成「抗癌勇士隊」,希望組織活動及運動支持年輕康復者,讓他們勇於嘗試,跳出自己的框框,勿抹殺任何可能性。

不是做一件事就可重建自信,希望組成抗癌勇士隊後,讓病友在過程中重新接納自己。我不想他們經常低著頭,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

 

▲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認為「時間很寶貴,錯過了就沒有了」,故經常鼓勵員工勇於嘗試不同的事物,「想到的就要做」。圖為創辦人及三名員工兼康復者(左至右):江善彤、唐天鳳、Alan、任瑞明。(劉卓姿攝)

▲ 三名癌症康復者均於20多歲時患上淋巴癌,康復後勇於跳出框框,嘗試潛水、划龍舟等運動,現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同路人。圖左至右:江善彤、任瑞明、唐天鳳。(劉卓姿攝)

抗癌勇士隊招募隊員

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詳情請聯絡【癌症資訊網】

 

如欲了解其他「抗癌勇士隊」成員

「抗癌勇士隊」成員任瑞明(Alex)的經歷【請按此】

「抗癌勇士隊」成員江善彤(Stella)的經歷【請按此】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2980701/%E3%80%90%E6%8A%97%E7%99%8C %E5%8B%87%E5%A3%AB%E9%9A%8A %E3 %80%91%E6%82% A3%E7%99%8C%E8%84% AB%E9%AB%AE%E5%A4%96%E5%87%BA%E5%8C %96%E5%8E%9A%E5%A6 %9D%E4%B8%8D%E6%95%A2%E8%A6%8B%E4%BA% BA%E3%80%8080 %E5%BE%8C%E6% 93%BA%E8%84%AB%E8%8 7%AA%E5%8D%91%E5%9B%9B%E8 %99%95%E9%81%8A%E6%AD%B 7%E6%B4%BB%E5%87%BA%E7%AC% AC%E4%BA% 8C%E4%BA %BA%E7%94%9F?mtc=10012

香港癌症基金會身心靈健康服務 – 抗癌路上從不孤單

香港癌症基金會身心靈健康服務 – 抗癌路上從不孤單
一步步創辦身心靈健康服務     10年 間服務的癌症患者超過33萬人次
多方位照顧患者身心靈健康   透過正念培養積極正面的生命觀 

薛曉光女士(Shiao Kuang)是香港癌症基金會身心靈健康服務總監。她於1997年加入香港癌症基金會擔任編輯工作,直至2003年,基金會位於中環的服務中心希望為癌症患者提供療愈瑜伽課程,得知薛女士曾前往印度學習瑜伽,便邀請其到中心開班授課。有鑒課程反應熱烈常常爆滿,她意識到癌症患者對身心照顧的廣大需求,2011年,獲創辦人及總幹事羅莎莉女士支持下,正式於基金會創立身心靈健康服務,希望透過不同課程協助癌症患者強健身體、平靜心靈之餘,亦能藉著參與過程中培養他們正面的生命態度,促進自我療愈。

自開設身心靈健康服務10年期間,薛女士從未停止親身教導身心靈健康課程。因為她體會到,不只鍛鍊體力,心靈上的療愈對於不少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而言也很重要。身心靈健康服務的課堂內容由當初只有瑜伽,逐步增加至現時的氣功、靜坐、繪畫療愈等十一個範疇,目的只有一個︰在輕鬆無壓力的環境下,引導患者紓解心中焦慮與壓力的方法,學習觀察及關注當下的身心,從而開展一連串內在轉化的歷程,令生命變得豐富及有意義。過去十年,有超過400位導師及助教參與教學,當中有不少導師為使用基金會服務的癌症康復者,他們盼以過來人身份,服務更多癌症患者得到健康。

加入癌症基金會逾24年,薛女士曾接觸不少受癌症影響的人士,與他們並肩同行,憑著熱誠用心服務。她亦遇到不少印象深刻的個案,其中一位參加長洲舉行的身心靈健康生活營的前列腺癌患者,於當時的活動分享中,這位男士直白地道出︰「我很懼怕死亡,不知如何面對,家人無法理解我的感受,我很無助。」面對死亡,大部分人都會感到害怕,甚至避之則吉。可惜,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逃避現實並不能解決問題,重點在於如何活在當下。

三年後,薛女士重遇這位患者。他的身體狀況未見好轉,甚至邁向癌症末期的階段。但很大不同的是,他的心情豁然開朗,並對薛女士說了一句令她無法忘懷的說話︰「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對於死亡抱有任何恐懼,我會活好每一天。」原來在過去三年間,這位學員一直積極參加身心靈健康服務課程,受到不少啟發,其中學到兩個重要的心態 – 接受和感恩。抗癌路上或會非常艱辛,但絕不孤單,基金會希望學員在課堂上互相扶持及啟發,凝聚同路人的力量一同渡過重重「癌」關。這位學員於感恩中渡過生命最後的日子,於2017年與世長辭。癌症不單影響患者個人,更是影響整個家庭,薛女士當時亦有與患者的親人聯絡,提供心靈上的支持,與他們同行。這位男患者的太太及兒子,很感激基金會為其家庭所做的一切,不單改變了他們看待生命的態度,還加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以生命影響生命,薛女士認為她的工作不單只是為了患者活得長,更要活得好。她亦寄語大眾,生命短暫,必須珍惜。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的確在看過這麼多生命的消逝以後,才真正理解這句說話的重量。薛女士見證身心靈健康服務範疇愈來愈具有規模,更加推動她在未來持續探索更多不同種類的課程內容,例如加入舞蹈治療的元素,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

香港癌症基金會除免費提供癌症資訊及專業支援外,於2011年開始積極發展身心靈健康課程,協助患者強健身體,培養正面的生活態度、提升自信心及對生命當下的覺知力,促進自我療愈。其身心靈健康課程主要以正念/靜觀為基礎,課程分為11大類,包括:療愈瑜伽、呼吸和瑜伽大休息、靜觀/靜坐、氣功、太極、身體覺知、普拉提斯伸展運動、繪畫療愈、聲音療愈、整全生活及健康飲食。

除了提供實體課程外,去年4月開始也開展身心靈健康網上直播課程,每月提供約30堂的多元網上課程,幫助患者於疫情期間依然可維持規律健康的生活作息。https://www.cancer-fund.org/our-wellness-programmes-2/ 

除此之外,身心靈健康服務從2014年至今,更拍攝了超過100條網上影音課程,以供海內外的癌症患者及照顧者於基金會的網頁或YouTube頻道免費觀看,隨時隨地照顧身心。2020年間有超過180萬人次觀看。https://www.cancer-fund.org/wellness-online-programmes/

 

 有關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為本港最具規模癌症服務機構,於 1987 年成立,致力為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及其親友,提供免費資訊、專業指導及朋輩支援服務。透過屬下遍佈醫院、社區及家居的支援網絡,癌症基金會秉承令癌症患者活得更好的服務使命,竭力確保抗癌路上不孤單,更致力改善醫院的環境、提高大眾對癌症的認識,及資助本地癌症研究和醫護人員培訓項目,以提升未來癌症服務的素質。除了在香港各大主要公立醫院內設立七間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癌症基金會屬下亦設四所服務中心,提供免費癌症資訊及專業輔助服務,歡迎癌症患者、康復者以及他們的親友到訪,一起尋求協助及學習如何面對癌症的衝擊。專業關顧人員將協助患者處理身體上、情緒上、心理上及人際關係上的挑戰,減低他們在抗癌過程中所面對的壓力。本會沒有接受政府及公益金的任何資助,一分一毫的善款全賴個人或機構的捐助,以持續支持各項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網址:www.cancer-fund.org

一線藥失效晚期EGFR肺癌患者 接受四藥聯合治療 無惡化存活期延長近6成 聖雅各福群會提供資助 紓緩患者自費藥重擔

一線藥失效晚期EGFR肺癌患者 接受四藥聯合治療 無惡化存活期6
聖雅各福群會提供資助 紓緩患者自費藥重擔

肺癌在香港十大癌症之中排第二位,更是當中的頭號殺手。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新的2018年資料,新症個案由2008年的4,236宗,增至2018年的5,252宗1,發病率一直有上升趨勢,其中不少晚期EGFR肺癌患者均是從沒有吸煙習慣以及45至50餘歲的較年輕人士2,病發時正值人生黃金時期,惟現時二線治療只可選擇化療。

早前第三期臨床研究IMpower150找出了較佳的二線治療方案─四藥聯合治療方案,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由6.1月提升至9.7月3。然而,部份癌症患者未能應付自費藥物的費用,因此,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已推出「EGFR肺癌四藥聯合治療」資助計劃,資助部份費用並毋須經濟審查,讓病者有其藥,及早得到適切治療。冀盼未來日子社會能有更多資助,讓更多合適的患者可接受治療。

症狀不明顯 確診時多為晚期

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前者約佔個案八成半,後者約佔一成半。「非小細胞肺癌」可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三類,當中又包含多種不同的基因突變類別4,5例如肺腺癌的 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個案約佔4758%6

肺癌早期病徵不明顯,大部份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擴散或轉移至其他器官。直到中至晚期才可能會出現久咳不愈、氣促、咳嗽或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和極度疲勞等情況7;另也有些較少人留意的症狀,例如指尖圓鼓腫脹8、背部或肩膊疼痛,又或臉、頸及手臂浮腫,以及肚痛、便秘和噁心8,不容易覺察到是肺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指:「由於確診時已屬晚期,治療進程也可能會較其他癌症來得進取,須採取系統性的治療,當中涉及標靶、化療及免疫治療。」當晚期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測試結果是最普遍的EGFR基因突變類型,就可接受一線的標靶藥治療,其功效備受肯定,李醫生續指:「不過,患者在平均不足2年內出現抗藥性而令肺癌惡化,此時需要再做測試以找到基因變異,如患者沒有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二線治療可選傳統化療或新式的四藥聯合治療方案8,9。」

(左)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 (右)註冊藥劑師盧建業

四藥聯合治療方案 獲歐洲藥品管理局及香港衞生署認可

單一的化療,控病效果欠佳,亦容易削弱患者抗癌意志,影響整個治療進程及預後。現時新式的四藥聯合治療方案,已經獲歐洲藥品管理局及香港衞生署認可為晚期非小細胞EGFR肺癌患者在一線標靶治療失效的情況下可採用的新式二線治療選擇9,10,以盡早抓緊治療黃金期控制病情,令患者可維持生活質素及延長無惡化存活時間。

四藥聯合治療方案結合了四種藥作治療,包括:癌症免疫PD-L1抑制劑「阿替利組單抗」(atezolizumab)、抗血管增生藥「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化療藥「紫杉醇」(paclitaxel)及

另一化療藥「卡鉑」carboplatin。藥物的機制是以免疫治療阻斷PD-L1蛋白的作用,令免疫系統的T細胞回復識別癌細胞的功能,攻擊癌細胞;抗血管增生藥物壓制腫瘤的不正常血管生長,阻斷癌細胞的養分輸送;兩種化療藥同時破壞癌細胞。四藥聯合可產生協同效應,有助加強控制癌細胞增長,以縮細腫瘤11,12,13,14。治療方案以三星期為一周期,患者需接受四至六周期的四藥方案,其後需要持續使用癌症免疫PD-L1抑制劑「阿替利組單抗」(atezolizumab)和抗血管增生抑藥物「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兩種藥物,作為維持治療。

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盧建業指出最新的第三期臨床研究IMpower150數據顯示,利用加入了癌症免疫PD-L1抑制劑「阿替利組單抗」的四藥聯合治療方案作為EGFR基因突變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由 6.1 月 (非免疫療法) 提升至 9.7月15,同時沒有產生新的安全風險,大部份副作用為暫時性及在初期聯合使用化療時出現,屬可控制的情況15,而整體緩解率由40.9%增至73.5%,增加80% 15

盧表示四藥聯合治療的安全性與當中個別藥物相符,提醒患者治療有機會出現脫髮、噁心、周邊神經問題、白血球下降、高血壓等副作用。免疫相關的副作用,包括出疹、肝功能指數和甲狀腺功能受影響等。治療可能發生的風險因人而異,患者需留意並和主診醫生商討治療方案。

先生續說:「四藥聯合治療中,部分藥物仍屬自費藥物,患者每三星期需支付約兩萬多元,每年藥費共三十多萬,非一般人能夠負擔。」為減輕患者沉重的經濟負擔並及早得到適切藥物治療,惠澤社區藥房推出「EGFR肺癌四藥聯合治療」資助計劃,資助患者第二年一半約18萬藥費開支。如對此計劃有進一步查詢,可致電2831 3289 或瀏覽https://charityservices.sjs.org.hk

 

患者個案分享

李醫生也分享了晚期EGFR肺癌患者個案:45歲的陳小姐(化名) 是兩孩之母(子女分別是15歲及12歲),從沒有吸煙習慣;2019年1月確診患上EGFR基因突變的擴散性肺腺癌,並開始接受標靶藥治療,但治療只維持1年零5個月便失效,病情開始不受控並發現肝轉移,經過肝臟活組織檢查,確認沒有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李醫生跟據陳小姐的情況決定建議她接受四藥聯合治療。由2020年5月開始接受四藥聯合治療至今,陳小姐控病情況良好,沒有受不良副作用影響,2個月後甚至可重返工作崗位,重回正常

 編輯備忘:

有關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簡介

聖雅各福群會於1949年創辦,是一間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早於2009年開辦惠澤社區藥房,是全港首間非牟利的社區藥房,服務基層病患者如綜援人士、長者及低收入人士等,資助他們獲得由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診所處方的自費藥物治療。惠澤社區藥房由註冊藥劑師親自主理,除提供專業的用藥知識外,並提供多項服務,以幫助病患者對正確藥物管理的認知及建立正確態度,並提高他們的服藥依從性,當中包括:藥物資助計劃、癌症專科支援服務、到戶藥療輔導服務及跟進、電提服藥服務、家居醫療用品支援計劃、電話藥物諮詢熱線以及社區教育講座。

 

 參考資料

  1. Hospital Authority Cancer Registry. Cancer Facts: 2018 Data. Available at: https://www3.ha.org.hk /cancereg/facts.html.[Accessed 1 June 2021].
  2. Zhou F & Zhou C. Transl Lung Cancer Res. 2018; 7(4):450–63
  3. Socinski MA,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378: 2288–301 (Supplementary material).
  4. Molina JR, et al. Mayo Clin Proc. 2008; 83(5): 584–94.
  5. Hong Kong Anti-Cancer Society. Don’t be afraid of lung cancer (treat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hkacs.org.hk /ufiles/LUNG.pdf. [Accessed 1 June 2021].
  6. Midha A, et al. Am J Cancer Res. 2015; 5(9):2892–911.
  7. Patient booklet. Cancer Fund.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fund.org /stopsmoking/wp-content/uploads/ sites/9/2017/04/%E8%82 %BA%E7%99%8C.pdf. [Accessed 10 May 2021]
  8. NHS Health Education England-Finger Clubbing and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gatewayc.org.uk /all-blogs/finger-clubbing -lung-cancer/[Accessed 6 May 2021]
  9. NICE. Atezolizumab in combination for treating metastatic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nice.org.uk /guidance/ta584/documents /final-appraisal- determination-document.[Accessed 1 June 2021]
  10.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Targeted Drug 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org /cancer/lung-cancer/treating -non-small-cell/targeted-therapies .html[Accessed 1 June 2021].
  11. Chen DS and Mellman I. Immunity. 2013;39: 1–10.
  12. Herbst RS, et al. Nature. 2014;515: 563–7.
  13. Ferrara N,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04;3: 391–400.
  14. Hodge JW, et al. Int J Cancer. 2013;133: 624–36.
  15. Reck M, et al.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ESMO) Virtual Congress 2020; 19–21 September 2020.

 

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 (2021/06/11)

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 (2021/06/11)

1
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會議,總共有八位議員就婦女健康議題發表意見,題目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及骨質疏鬆的討論,
今次討論總共有八位議員發言,另外亦有四個單位提交了意見書,包括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癌症策略關注組,梁愷昍婦癌基金會與及HER2型乳癌患者。
1
在議員的發言中,主題大致如下:

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潘兆平議員指出女性患上乳癌的數字持上升趨勢,詢問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進程及開始時間,跟是否有足夠的人手提供篩查服務。葛珮帆議員再追問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詳情,包括:會否引入3D檢查儀器替代2D檢查儀器、本地是否有足夠的技師和儀器提供服務、會否參考台灣的做法進行乳癌篩查,跟會否外判工作以應付增加的乳癌篩查服務等。梁志祥議員指建議向60歲或以上的女性簡化收費流程或提供乳癌篩查費用減免。

政府回應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婦女健康服務已有一段時間暫停,預計下半年可以重開和完成整個計劃籌備,於本年度第四季開始乳癌篩查服務。婦女健康中心的服務先前已提供乳房X光造影檢查服務,已有檢所需的硬件,並將一部分工作外判,已與外判商簽訂合約,增加服務供應量。與此同時,亦會檢查外判商的人手及儀器符合標準規格,並會審查工作進展。接著,有關3D乳房X光造影檢查,外國研究並未發現篩查乳癌成效的關聯,3D檢查會有較少的疼痛感及能夠減少假陽性結果的數目。針對普通的乳癌篩查,現時的2D乳房X光造影檢查已經足夠。在減免費用方面,在推行計劃後評估市民的反應,然後再進一步審視其他細節。

子宮頸普查計
蔣麗芸議員指曾推行調查,有約3成受訪者已有3年沒有進行全身健康檢查,反映大多香港女性因經濟因素,不重視健康檢查。建議局方多加宣傳,並減低普查費用擴大服務範圍。

政府反映有資助計劃提供給基層女性,以減少她們的經濟負擔。

對乳癌和子宮頸癌病人支援
數名議員詢問經計劃檢查出子宮頸癌跟乳癌後的支援措施,建議政府列出時間表及公立醫院輪侯數據,讓市民估算家庭承受壓力。葛珮帆議員亦引述HER2型乳癌患者的意見書,4,600名HER2型乳癌患者及康復者聯署,希望醫管局和政府考慮為早期高危HER2型乳癌患者手術後提供雙標靶治療立入藥物名冊。

1
政府回應計劃會轉介病人治療,詳細的輪侯時間稍後再作補充,並向醫管局反映雙標靶治療

1
爲女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計劃
數名議員提及女童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爲86%,詢問未接種疫苗女童的安排,以及如何提高接種率。邵家輝議員也問及子宮頸癌疫苗的副作用和是否100%安全。葛珮帆議員亦指國外有「零子宮頸癌」的城市,詢問會否給男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邵家輝議員還建議與學校合作舉辦講座,以增加家長對子宮頸癌疫苗的信心。

政府表示有為補打疫苗的安排,衛生署轄下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提供爲女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的服務。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會有輕微副作用,例:施打位置紅腫,罕見嚴重副作用個案,副作用與其他疫苗相若。在會否擴大疫苗對象至男童的問題上,則表明雖有外國研究指男童施打疫苗能令免疫機率提高,但針對女童接種疫苗能達較高的成本效益,表示會進一步檢討計劃,並會參考外國的發展。

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
多名議員不滿政府沒有足夠科學實證支持本港推行全民骨質疏鬆普查的講法,亦引述骨質疏鬆基層醫療大聯盟的意見書內容,重申預防勝於治療,並希望政府重視骨質疏鬆症。蔣麗芸議員亦引用數據指每5名髖骨折病人便有1名在1年內去世,強調不能忽視骨質疏鬆症,應加強向中小學生教育相關知識。鄭松泰議員以葵青康健中心為例,指使用者集中在長者,較多40歲至60歲的人士使用服務才是理想狀態,輪候太久會失去預防效果,詢問會如何規劃地區康檢站。麥美娟議員表示政府不可只依靠醫管局的數據去決定選擇那一項疾病作重點關注項目。

政府表示骨質疏鬆處理上涉及多個層面,各個國家均有不同的研究,但國際間沒有統一指標。現時康健中心提供健康諮詢,為長者評估跌倒風險。政府同意向中小學此方向宣傳。在康健中心的問題上,指康健中心目的照顧不同人的需要,但地區康檢站規模較小,只能為市民提供健康教育跟基本檢查服務。政府亦表示會內部研究骨質疏鬆症的長遠管理。

 

文: Cecila 癌症資訊網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疫情影響捐血意欲 紅十字會籲年輕人主動捐血

 

今日是世界捐血者日,今年口號是「捐血讓世界繼續跳動」,紅十字會呼籲無償捐血救人。(王慧蓓攝)

 

今日是端午節,同時是世界捐血者日。受疫情影響,去年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收血量下跌約一成,捐血人數亦減少,目前血庫的O型血存量最低,僅有5至6日的存量。

中心的血液收集及招募部主管梁雅詩表示,由於學校停課,許多到校的流動捐血隊行程無奈要取消,特別減少了一批在學校捐血的學生。近期的變種病毒風險,市民捐血意欲也降低,中心呼籲市民踴躍捐血,年輕人即使不能在學校捐血,也可以到血站,幫助補充血庫存量。

 

Carrie稱,身體復元後,會與丈夫定期捐血,希望也能救助其他人。(王慧蓓攝)

Carrie去年懷第二胎時確診第四期胎盤前置,前後進行3次手術,遇上血庫量緊張,輸了3包血後,需要改打鐵針及服食鐵丸,靠自己製造血液。她形容當時在垂死邊緣,最終被救回一命,感恩能拍一張「全家福」,希望向捐血的人說句「多謝」。她在身體復元後,會跟丈夫定期捐血,希望也可以幫助其他人。

瑪麗醫院腫瘤科醫生區樂詩是恆常捐血者,累計捐血26次。她說,每日都有病人需要不可代替的血製品,作為醫護,深知取用一包血便少一包血。而捐一包血需時6、7分鐘,已可以拯救他人,希望以身作則。

 

文章來自: 香港電台網站

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完成【全球最多BMA成功個案】

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完成【全球最多BMA成功個案】

【全球最多BMA成功個案】中大醫學院胸腔外科團隊完成全球最多宗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BMA)個案,是無創治療肺癌的一個里程碑。團隊由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吳士衡教授領導,於2019年3月順利完成亞太區首宗BMA。截至今年6月13日,團隊更完成71宗相關個案。病人在手術期間並無出血,超過八成個案術後亦無痛楚,可於翌日出院,較一般微創手術需留醫3至5天縮短。

BMA是在擁有最先進電腦掃瞄和成像設備的混合手術室進行,醫生在電磁導航下放置支氣管鏡,再將用作消融的導管探頭準確放到肺癌組織位置,導管會釋放微波能量,破壞肺癌組織。吳教授表示:「我們的經驗顯示BMA是一種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療,日後可成為某類病人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模式。配合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下的活檢,加上術中的病理分析,在混合手術室進行的BMA有望為有可疑肺結節的病人,提供一站式診斷和治療。」

這項新治療方案適用於手術風險較高,或曾拒絕接受手術和放射治療的肺癌病人。肺癌組織的體積較細,兼位於肺部較外圍,都有助BMA治療達到較好效果。

詳情: https://bit.ly/3cs6cNi

【Largest number of successful BMA cases】Thoracic surgical team of CU Medicine has become the most experienced team worldwide in performing non-invasive Bronchoscopic Microwave Ablation (BMA) in hybrid operating room for lung cancer treatment.

The team, led by Professor Calvin NG from the Divis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at the Department of Surgery, performed the Asia-Pacific’s first BMA case in March of 2019. As of 13 June 2021, 71 BMA cas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erformed by the team. The operation results in no blood loss and over 80% of cases reported no post-procedural pain. The majority of BMA cases were discharged on the following day which is much quicker tha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hat entails hospital stay of 3 to 5 days.

BMA is performed in a hybrid operating room with state of the art CT scan and imaging facil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 (ENB), surgeons precisely deploy an antenna for ablation into the lung cancer and thermally destroy the diseased tissue by the emitted microwave energy.

Professor Ng stated, “Our experience shows that BMA is saf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This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future treatment modality for early stage lung cancers in select patients. Together with ENB biopsy and intra-operative pathological evaluation, BMA in the hybrid operating room is capable of providing a one-stop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suspicious lung nodules.”

This novel approach to lung cancer treatment can be offered to patients with high surgical risks or have declined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Smaller lung tumours and those located at the periphery are favourable radiologic features for BMA.

More details: https://bit.ly/3cs6cNi

 

文章來自:中文大學醫學院

【中醫調理】中醫藥如何舒緩化療,免疫療法的副作用? |蘇子謙醫生

中醫藥如何舒緩化療, 免疫療法的副作用??

中醫藥舒緩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

講緊十年前啲癌症的藥物,主要都是化療為主。到後來慢慢有標靶治療,近者六七年以來,免疫療法的其中一種check point inhibitors 慢慢成為治療癌症藥物的骨幹,可以話同化療鼎足而立。喺某一啲癌症例如乳癌 (無論是早期又或者是擴散後的疾病),肺癌,頭頸癌等等。 化療和免疫療法喺適用的情況下可以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所以有時都是混合使用。 但是兩者混合使用,副作用有可能加重,呢個時候就可以用中醫藥就可以幫到手。

化療後胃口差白血球不足

先講化療,最常見亦都最多人知道呢就係打咗化療針之後會有作悶作嘔,食唔到飯嘅情況。 但是其實現金的止嘔藥已經非常厲害,我經常和做化療的病人講,其實現在已經很少病人是因為打了化療針之後而不斷嘔吐。 很多嘔吐確是控制住了。 但病人總覺得飽飽滯滯,成日呃氣,胃口甚差。 其實喺呢方面針灸可以幫到很多手。 首先可以利用針灸針刺在足三里穴,和內關穴。 達到止嘔行氣益胃,幫助消化。另外中藥可以按照病人體質和病況,使用行氣化痰只有的中藥,例如是紫蘇梗、法半夏、生薑再嚴重啲的嘔吐還需要加上旋覆花,和一些礦物類的中藥。 至於胃口差,可以利用健脾胃的中藥。 以往較為常用的是雞內金,但要小心這個中藥若然過度使用,有機會損傷胃部, 使用前務必請教中醫師!

另外一種經常見到的化療副作用, 就係骨髓抑制,即係話血小板白血球唔夠數,即係病人俗稱講嘅抽血唔合格。遇到咁嘅情況很多時化療便會延誤, 有病人甚至要減少藥物的劑量。 若然白血球低的話,西藥有所謂白血球針,刺激骨髓的白血球生成。但有些病人打了以後,會有周身骨痛和發燒的副作用。 至於血小板不足,也頗為常見。 這方面西藥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去提升血小板,有一些血小板刺激生長因子的藥物,也有一定的功效,但始終不是最正規的適應症。最多病人聽過話煲一煲花生衣,再加埋一些紅棗水,可以提升血小板和血色素,呢個得到廣泛傳播, 所以藥材舖嘅花生衣近這幾年價格以幾倍升高。

花生衣提升血小板  保效用忌長時間浸洗

不過講返煲花生衣,花生衣主要能夠提升血小板,很多人用錯了方法所以達不到效果。

第一時花生衣,買回來的時候,有時看似很污糟,但不要過度沖洗,絕對不要過量浸在水裏! 因為花生衣的有效成分很多是高度水溶性的,若然浸在水或清水太耐,很多成份都已經隨水流走, 那麼飲起上嚟就冇乜用。 煲嘅時候大概用一碗的花生衣,再加幾粒南棗。 用猛火水滾後,轉為文火,其實煲15分鐘就已經足夠。 最多只可以煲大約三十分鐘。 若然煲的時間太耐,藥效也會被揮發。 煲完的水可以不間斷地在日間飲用。 另外加為簡單的方法是用一些已經濃縮了的中藥粉,用水沖服更為方便。

我曾經委託一個化學實驗室,做了一些實驗,研究一下這些從水中煲出來的有效成分究竟是什麼。 發現當中不同的化學物質都是抗氧化物,有可能花生衣當中的有效成分是一些抗氧化物,保護了血小板受到化療藥物的oxidative stress 破壞,但這方面都只是一個假設。 日本方面的研究卻認為花生衣當中有一些類似於刺激血小板生長的因子, 但無論如何要使用中藥去提升血小板,白血球,其實有時單靠花生衣和南棗並不足夠。

中藥補養氣血  提升骨髓功能

很多時化療所影響的骨髓抑制,在中醫睇嚟都係氣血虛弱的表現。 一般可用的中藥益氣養血,例如是當歸、北芪、熟地、西洋參等等⋯⋯都可以補養氣血,提升返骨髓的功能。 不少病人都知道服用四君子湯、四物湯甚至是八珍湯都可以提升氣血,倒是沒錯, 但留醫癌症病人本身很多時在中醫睇嚟虛實夾雜。曾經有病人在化療期間自己服用八珍湯希望補充氣血,提升白血球,但服用了幾天後,整個人都很不舒服,出現胃脹和周身覺得很重。 原來這個肺癌病人,血瘀的情況很嚴重。 單是用補益的藥物可能會適得其反,後來我在藥方中加入了 一些行氣活血的藥物,情況馬上有改善。 所以一句到尾,簡單的花生衣和南棗沒有什麼問題,病人在家中用一用也無妨,但若然沒有太大的血小板和白血球改善,就應該服用處方的中藥更為有效。

針灸緩減化療引起的手腳麻痺

此外腸癌和乳癌患者,很多時打了化療針之後都有手腳麻痺等神經毒性症狀。 若然出現了,西醫多靠病人身體自己回復, 維他命B其實係呢個情況沒有什麼幫助。 唯一有效是一些有抗抑鬱能力的神經止痛藥,但主要都是止痛,麻痺感很難幫助。 呢一些中醫睇嚟都係血痺,即係話啲血養唔到周圍嘅經絡。 中藥治療就用養血活血的方法,例如是當歸、雞血藤等等中藥幫手。 有時再加上陽氣虛弱,用一些溫陽的中藥。 最後再加上針灸的方法可有改善。 以往我還在香港大學工作的時候,曾經和中醫學院的勞力行教授合作,轉介了一些病人作針刺研究,對於早期出現手腳麻痺的病人針灸最為有效。

中藥改善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

最後有一些化療藥會令到色素積聚,例如是長期打pemetrexed 同埋xeloda。 再加上一隻癌症病人的體質本質就是血瘀。 所以有些人打針以後長期都是皮膚黑黑暗暗的。 在中醫治療方面可以利用活血化瘀,再在適當的時候加上生津養陰的方法,可以使皮膚的情況有所改善。 另外部分病人打了某一些化療針頭髮會脫落。 化療後可加上一些補肝腎和補血的中藥,有助改善呢個情況。

最後講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其副作用有不少,但嚴重的卻是罕見的。 最常見的是身體感到非常疲累,而且又可出一些皮疹。身體疲累在西醫來說,是因為免疫系統刺激了,就好似打了新冠病毒肺炎疫苗一樣,免疫系統一活躍,釋放了一些發炎因子,身體便會感到疲倦。 曾經醫治過一個病人,他雖然是前列腺癌,但他的癌症有一種特別基因變異,照道理可以使用免疫療法治療。 (一般前列腺癌利用免疫療法是沒有功效的)。 但打了第一針之後,病人攰得非常厲害, 差不多有一星期打出不了街,經常要臥在床上,並且周身骨痛不斷出冷汗, 要一星期才可以復原。 後來第二針的時候把藥物減半,情況未有好轉,除了身體極度疲累,更日漸消瘦及不斷出冷汗,但在中午以後卻會有一些發燒。 後來我認為中藥可以幫得到他,就叫他同時間服用補中益氣湯,益氣健脾, 結果效果非常顯著。 他的太太說他吃了兩天以後。 疲累的感覺已經消失得七七八八而且可以重拾行山的嗜好!

由以上的例子推斷,免疫療法引起的疲倦,在中醫睇,是因為利用免疫力去醫癌,會動用身體的「氣」。因此本身氣虛的病人,利用免疫療法後會有非常疲累的情況。

當然最後都要講句,每個病人的情況和體質都有不同,中醫藥雖然能夠幫助舒緩西藥的不適,但各病人使用中藥之前,都必先請教自身的中醫師。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註冊中醫

【癌症年輕化】工作壓力大缺休息年輕癌症患者增 醫生:勿忽視長期疲累頭痛等警號

【癌症年輕化】工作壓力大缺休息年輕癌症患者增 醫生:勿忽視長期疲累頭痛等警號

▲ 醫生指出,近年本港20至44歲癌症患者增多,工作壓力大及缺乏休息等也是誘發因素。

癌症患者近年愈趨年輕,部份人20歲出頭已確診患癌,須面對一連串療程。保柏香港醫學總監趙思凝醫生指出,在過去10年,20至44歲癌症患者人數愈來愈多,血癌及淋巴癌也較常見。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定時、缺乏休息等生活習慣也較易誘發癌症。她提醒,若感到特別疲累、頭痛,有機會是癌症徵兆,不能忽視。

 

20至44歲患者愈來愈多

趙醫生引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數據指,本港20至44歲癌症患者近年增多。2000年,此年齡層的患者每10萬人中只有96位;至2018年,每10萬人中有109位,人數增加了13%。年輕患者增多原因有二:有更多種類的癌症,在患者年輕時被誘發;同時亦有更多年輕人留意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從不同渠道了解癌症資訊,明白要做好準備。

本港有三名淋巴癌康復者均於20多歲時發病,患癌前工時較長或是經常捱夜。其中,30歲的江善彤患癌前因專注學業,長期捱夜,少做運動;因久咳未癒而往醫院檢查,22歲時確診患癌。

36歲的唐天鳳患癌前則專注事業,每天平均工作12小時,約凌晨2時睡覺,長期睡眠不足。她28歲時因頸部腫脹而求醫,檢查後確診患第2期淋巴癌。同樣,28歲的任瑞明患癌前也經常加班,曾工作達12小時。他因經常咳嗽,頸部摸到淋巴結而求醫,24歲時確診患癌。

 

▲ 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圖為保柏香港醫學總監趙思凝醫生(中)、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先生(右二)及三名癌症康復者江善彤(左一)、唐天鳳(左二)、任瑞明(右一)。(劉卓姿攝)

壓力大欠休息易誘發癌症

趙醫生指,在年輕患者身上最常見的是血癌(白血病),其次是淋巴癌,約佔20%。惟近年甲狀腺癌亦亦很常見,女性患者則較多患子宮頸癌、乳癌、卵巢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引發癌症,趙醫生指,以下癌症在年輕人身上愈來愈常見:

* 由吸煙引起:肺癌、鼻咽癌
* 與飲食習慣有關:腎臟癌、大腸癌

她解釋,上述癌症以往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常見,惟愈來愈多人飲食不定時、不均衡,而且缺乏休息與睡眠,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誘發率相應提升,比以前約提早10至20年發病。以下因素較易令年輕人誘發癌症:

▼點擊圖片放大

勿忽視疲累頭痛等徵狀

她表示,不少年輕人也忽視身體發出的微細警號,例如特別疲累、頭痛或身體某處疼痛等徵狀,有機會與一般普通疾病混淆。若徵狀久未消失,應盡早求醫,檢查清楚。以下徵狀可能是癌症的先兆:

▼點擊圖片放大

趙醫生提醒,若感到比平時容易疲累,即使休息充足仍沒改善;又或是平時步行的某一個距離,突然無法再做到,均是身體給我們的警號。

 

▲ 保柏香港醫學總監趙思凝醫生表示,年輕人不能忽視身體發出的微細警號,例如疲累、頭痛。(劉卓姿攝)

做運動有助康復

由於現時科技發達、資訊流通,很多年輕人均在癌症初期發現病徵並確診,故近年康復率已大幅上升,惟一些罕有癌症,康復率仍不太理想。不過,配合治療、適當運動和飲食,有助患者康復。

趙醫生表示,每天做15分鐘運動,已對癌症患者有很大幫助:有助重建肌肉、改善心理質素、重建信心去面對困難。身體狀況因人而異,事前須問清楚主診醫生,了解癌症患者或康復者所適合的運動種類,以及身體可承受的運動量。她建議,初時每次可做10分鐘運動,由散步開始,再慢慢加強難度並加長時間;之後配合康復進度,可嘗試參與團體運動。

同時,患者及康復者也要注意飲食均衡,多喝水、多吃蔬果,並攝取足夠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若有需要,可參考註冊營養師為癌症康復者而設的食譜或餐單。部份人在治療過程中會有不同身體反應,例如肚瀉或腸胃不適,可能需要多攝取某一類維他命。

預防危疾小貼士

趙醫生呼籲年輕人留意以下三方面,以避免患上危疾:

* 注意身體及心理健康:例如要定時運動、注意飲食。同時,若無健康的心理質素,身體也很易會出問題。
* 細心留意身體的變化:例如疲累就要休息,不要恃著年輕而讓身體過度勞累。若有任何不適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生協助。
* 留意家族病史: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等若有患癌紀錄,自己也要多留意相關資訊。

 

▲ 三名癌症康復者均於20多歲時患上淋巴癌,康復後勇於跳出框框,嘗試潛水、划龍舟等運動,現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同路人。圖左至右:江善彤、任瑞明、唐天鳳。(劉卓姿攝)

抗癌勇士隊

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

 

文章來自: Topick

 

 

【抗癌勇士】90後少女右膝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確診骨癌從崩潰到參透:早歷病痛儲歷練助人

【抗癌勇士】90後少女右膝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確診骨癌從崩潰到參透:早歷病痛儲歷練助人

▲ 今年27歲的Jasmine已走過抗癌路,擁有一段不平凡的青春經歷。

大部分年輕人對病和死亡沒太多想像,有的覺得與自己距離太遠,有的認為與自己無關。20多歲正值追夢、玩樂的年紀,Jasmine的人生也本應如此,但突然來襲的大病把看似漫長的人生進程極速推前,今年27歲的她已走過抗癌路,擁有一段不平凡的青春經歷。

2018年年末,有天做完運動後,Jasmine發現右膝蓋輕微不適,間中會痛。本以為是肌肉拉傷,但個多月後卻痛得更頻密。她說:「因為一直都不好,故去了骨科照X光,想知會否是骨裂。但照了又發現沒事,痛楚也未至於好影響日常生活。」

當時Jasmine既沒預料會是大病徵兆,也覺得可自然復元,故不太擔心。

▲ 出現病徵但未確診時,Jasmine 仍強忍痛楚,去了台中旅行。(被訪者提供)

持續刺痛誤當運動創傷

做過經絡按摩、推拿、針炙、電針等,即晚可紓緩到,但痛楚翌日又再來過。約3個月後,Jasmine走路變得一拐一拐,刺痛感在晚間特別強烈,試過痛醒,也由間歇性變成持續地痛。

即使坐着、躺在梳化,我都覺得痛,有時更會麻痺。上落樓梯也會痛,像有嘢拮吓拮吓。

 

其後向物理治療師求醫,對方曾懷疑為半月板撕裂或運動創傷,但數月來Jasmine已停止運動,何來撕裂?最後她被轉介至另一位骨科醫生,做更多檢查。「醫生說有少少腫起、摸下去有點硬,肯定不是普通肌肉拉傷,叫我照個MRI。」

檢查報告兩星期後出爐,原來Jasmine右膝側邊有個腫瘤,好大機會是惡性。當時只得25歲,突然被宣判患上骨癌,她指感覺好複雜。「真的嗎?我喎?我有聽錯嗎?個人好震驚、好崩潰,我還年輕,又不煙不酒,為甚麼會有事?」

腦海充斥住十萬個為甚麼,醫生的話都聽不入耳,只是不停地哭,也想像過死亡。

死神像提早來接走我,或要奪走我的甚麼?

 

長9cm骨肉瘤幸未擴散  前後做18次化療

不消半個月,Jasmine就要抽組織化驗、準備化療和做手術,而癌細胞未有擴散,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手術為切除膝蓋骨後,再裝個金屬支架做重建,手術前後都要做化療,共18次。」當時Jasmine膝蓋上的骨肉瘤已達9cm大,需盡快開始治療,情況緊急。

對化療的副作用、感覺一無所知,Jasmine不斷上網找資料,醫療網、台灣博客都一一翻閱。「最怕的副作用是掉髮,始終女生愛美嘛。我本來就是短髮,化療前已剪短了些,像男仔頭,預防甩髮甩得太厲害。」

惟打完第二次化療後,無論睡醒、洗澡時都不斷掉髮,一摸就成撮頭髮在手,感覺更辛苦。Jasmine於是把心一橫,索性剃平頭。

剃完頭個人一身輕,把所有煩惱絲都剪掉,不再需要擔心瘋狂掉髮,原來這件事比我想像中易接受。

▲ 化療間決定剷光頭,Jasmine笑說:「這個髮型,一生人都未必有幾可會嘗試到吧?哈哈。」(被訪者提供)

化療期間需坐輪椅  醫院遇上同路人

首幾次化療因未適應,Jasmine常常覺得胃口差、疲倦,也會嘔吐。而化療期間身體弱、走路又痛,Jasmine更試過在家跌倒,故為避免骨裂或受傷,醫生建議她坐輪椅。

3個月不准落地,出入都要用輪椅、坐的士。原來坐輪椅好多事都做不了、要人幫,真的好辛苦。

 

除此之外,有時化療後身體情況差,她亦需在腫瘤科病房留院,最長試過兩星期。不但環境陌生,身旁病人的年紀又比她大兩、三倍,好難捱。

起初雖然不太適應,但留院漸久,Jasmine識到好多老友記。「有年紀較大的姨姨好樂觀,心態好值得我學習。留院時會聊日常事,化療期間應吃甚麼等,大家跟護士、醫生都成了朋友。」

之前需獨自承受化療副作用,家人、朋友未必完全理解,有時令Jasmine覺得好無助,不知如何表達,病友們正好成為其心靈支援。她也幸運地碰上一個年紀相若的女生,同是骨癌戰友。

大家一同經歷,會互相鼓勵。我們都會對將來擔心,如會否復發,做完化療、手術後,何時該找工作?如果再不工作,會否跟社會脫節?這些問題都會聊

 

4個月無落過地行  重新練行路

手術需切除部分股骨,以及四頭肌的其中兩條肌肉,再裝個金屬支架來支撑。Jasmine術後需卧床,一日三餐、大小二便都在床上進行,要插喉管,也會隱隱作痛。「伴隨住的還有腹脹感,有點像便秘。能進食但排泄不了,其實都幾煩擾。」

Jasmine每日就是等家人送飯,用看書、煲劇來打發時間,但晚上又會因為痛而睡不好,精神好差,覺得日子好漫長。

▲ Jasmine 指坐輪椅初期不太想外出,也會怕別人的目光。(被訪者提供)

術後卧床三、四星期,再加上化療時坐輪椅的日子,足足有4個月無行過路。她憶述終於能落地的那一天,縱然雙腳依然乏力,感覺也相當深刻。

真的好開心,好久沒試過落地。雙腳碰到地下,感受到地心吸力,我還保留到自己雙腳、不需截肢,真的好感恩。

 

但因卧床太久,Jasmine雙腳的肌肉有點萎縮,走路不再像從前般自如。「始終好久沒走路,還未適應,要慢慢鍛練。剛做完手術時,行幾步都會痛。如果行得多、郁動太多就要休息一兩天。」裝了金屬支架後,膝蓋彎曲的幅度不如一般人,Jasmine不太習慣,也需做物理治療慢慢復康。

至今練了5個多月,走路時的痛楚已大大減輕。Jasmine指現時最大困難為行樓梯,因她不能一級接一級跨上去,需先踏一級,另一隻腳再放上同一級,慢慢地往上走。「因為失去了部分肌肉,故要練其他部位的力量,去支撑我行樓梯。這本是基本日常的活動,現在成了我的目標。」

▲ 住院期間媽媽每日都為 Jasmine 送飯,每次覆診、打針都陪住她。(被訪者提供)

家人是最大的後盾

整段抗癌路上,Jasmine最感謝的就是父母和哥哥。化療期間情緒差,無意間可能發了脾氣,或說了些話傷害到家人,但他們仍然無限包容、體諒,總是伴在左右。

剛開始打化療時,我回家吃的每一頓飯,他們都一定留在家陪我吃,不會丟下我一個人。

記得知道有事的那天,回家後爸爸入房攬住我,說會一起面對、不需擔心。我第一次見到他哭,令我好感動。

 

從事醫療的哥哥雖不擅表達情緒,但知道妹妹有事就立即安排檢查,了解情況。「加油、努力」的話雖不常掛在口邊,但所有為她而做的窩心舉動,Jasmine都看在眼裏。

▲ 朋友家人患病會向Jasmine傾訴,她便以自己的經驗做分享,並期望未來能在癌症相關的機購工作,幫助更多人。(被訪者提供)

與死神擦身而過、開始第二人生,Jasmine的心態、價值觀都有改變。「人生無常,死亡原來可以離自己這麼近。要活在當下、珍惜這一刻,別只着眼未來,或太執着於過去的傷痛上。」

以前覺得生死這個話題好嚴肅,有排都未輪到自己,也不太會談,現在則看開了。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注定了在某個時間點發生。我比同年紀的人早經歷病,可能令我早點增加人生歷練,可以去幫其他人。

 

文章來自: Topick 

 

乳癌瑣碎事 (1): 危疾保險不賠癌症?

乳癌瑣碎事 (1): 危疾保險不賠癌症?

不少病人自確診癌症後,要憂心的事情特別多,最常關注到自己的病情進展、身體情況、治療效果及副作用,甚至是工作和家庭上的安排。不過,原來有很多生活細節,包括飲食戒口、每天運動量、姨媽姑姐推薦的營養保健產品、能否用護膚品或化妝品等,這些瑣碎事都同樣令患者非常煩惱。

現時網上資訊發達,有關治療的醫學資訊有較多醫生談及,大家絕不難自行查核事實(Fact-check)。不過,至於生活上的瑣碎事,雖資訊繁多,但無可信的途徑查核事實,實在令人頭痛! 其實這些生活上的瑣碎事,醫生未必能在醫學院裏學到的,所以病人即使向醫生詢問相關問題,也未能得到正面而滿意的答覆。因此,我希望藉著這個專欄定期向大家講解不同瑣碎事,讓大家減少煩惱,專心治病。另外,我亦會透過這個專欄跟大家分享有關乳癌的冷知識以及最新資訊,所以命名為《乳癌瑣碎事》。讓往後的日子,能和大家分享實用有趣的資訊。

女性性徵腫瘤佔七分之四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 2018年乳癌發病案例達4618宗,為女性癌症之首。其他女性癌症,如子宮體癌發病案例達1165宗(女性癌症第四位),卵巢及腹膜癌案例達664宗(女性癌症第六位),及子宮頸癌發病案例達582宗(女性癌症第七位)。由數據可見, 在腫瘤案例的頭七項中,有四項也與女性性徵腫瘤有關。因此,大家必須要謹慎留意自己所買的保險是否有涵蓋女性腫瘤的醫療保障,因為曾有不少病人以為自己所買的保險涵蓋這些女性腫瘤的醫療開支,但完成手術後才發現保險不受保。在私家醫院做手術,分分鐘超過十萬以上,情況實在令病人失去財政預算。那麼,保險公司是否違反了商品說明條例呢?當然不是,其實當中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危疾保險並不包括早期女性腫瘤,即所謂的「0期」。

癌症「0期」不受保

腫瘤的分期是透過病理報告分析,如果在最早期癌症中,癌細胞只停留於發病位置,但仍未入侵底層的話,便會界定為「0期」,常見於乳癌及子宮頸癌。 雖然是0,但對乳癌患者的治療而言,手術其實跟一期患者的治療沒分別, 病人切除部分乳房後亦需要用電療預防復發,所以即使是0,但治療的費用其實跟1期無異。

部分病人會埋怨危疾保險癌症會賠償1期癌症,不保障0期病人。面對這些局面,我只可以跟病人說慶幸你是0,雖然是傷「荷包」,但對生命威脅影響極低,錢可以待康復後慢慢再賺。當然,有買保險但患病時無賠償,內心一定不好受,所以奉勸各位買保險前要了解清楚, 女性絕對需要買專為女性癌症/危疾保障保險,令自己得到最好的保障。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