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魔鬼條款曝光 點解直腸癌不是「癌」?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公布去年接獲647宗投訴,較2014年的603宗增7%。有投保人被確診為直腸癌,更接受了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但向保險公司提交危疾索償被拒,指不符保單內的「癌症」定義,上訴亦無果。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去年333宗已完成審結個案中,住院/ 醫療保險佔一半,而旅遊保險佔兩成。投訴個案的兩大主要類別為「保單條款的詮釋」及「不保事項」。

「保單條款的詮釋」投訴方面,有受保人因排便習慣改變持續1個月,在私家醫院接受结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手術後被確診為「直腸癌」,並於2個月後接受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其後向保險公司就「癌症」提交危疾索償,涉款80萬元。

保險公司認為受保人的病況不符合保單內「癌症」 的定義,拒絕作出危疾賠償,原因是受保人的癌細胞局限在息肉內,並沒有侵入直腸黏膜下層,故他的病況屬原位癌階段,並不包括於危疾保障內有關「癌症」的定義。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提醒,「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經濟日報圖片)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提醒,「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經濟日報圖片)

 

投訴委員會支持保險公司決定,並提醒市民,大部分危疾保單均會把早期危疾於保障範圍內剔除,而「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故個案最後不予賠償。

TOPick綜合多間公司的保險條款,癌症定義一般為惡性腫瘤,其特徵是要不受控制地生長及擴散,破壞正常及周邊組織,常見不受保癌症包括癌前病變或原位癌,例如乳房原位癌、子宮頸原位癌;另外早期卵巢癌、早期前列腺癌,及皮膚癌都多數不受保。

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表示,原位癌並不是正式的癌症,較常見的原位癌包括乳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及皮膚癌,而癌細胞或腫瘤一般生長在器官的黏膜層。至於直腸癌﹑肺癌、肝癌等,則較少機會屬原位癌。

另外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去年審結個案中,有56位投訴人獲得保險公司賠償,涉及賠償總額達275萬港元。

當中賠償額最高的個案涉及25.8萬元,涉及一名14個月大女嬰在保單生效7個月後,因患上反覆性尿道感染和膀胱輸尿菅返流,先後3次入院。保險公司從傳統醫學文獻得悉病症為先天性病況,屬保單不受保項目,故拒絕賠償。

而受保人首次住院主診醫生未能確定病症類型、潛在原因,但不能排除有關病況屬先天性疾病;而第2及3次住院的主診醫生指出,有關病況均於其1歲後才出現,確定並非先天性疾病。

委員會相信受保人的膀胱輸尿管返流不屬先天性異常,裁定保險公司需賠償3次住院的醫療費用,涉及金合共25.8萬元。

topick.hket.com/article/1405873/%E4%BF%9D%E9%9A%AA%E9%AD%94%E9%AC%BC%E6%A2%9D%E6%AC%BE%E6%9B%9D%E5%85%89%20%E9%BB%9E%E8%A7%A3%E7%9B%B4%E8%85%B8%E7%99%8C%E4%B8%8D%E6%98%AF%E3%80%8C%E7%99%8C%E3%80%8D%EF%BC%9F

延申閱讀 : 

原位癌定義 病理學無共識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 肺癌 ) 知多啲: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知多啲: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明報專訊】不少人迷信新藥。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最近在報章撰文,指有一內地病人付上11.9萬港元,於沙田某小藥房購買25片「第三代EGFR突變標靶藥」,然而第三代標靶藥目前仍未在香港上市,究竟它從何而來?是真是假?無從稽考。

第三代標靶藥是什麼?
 

打破抗藥性 治癌新後着

標靶藥,雖然猶如神奇子彈,但有一半病人服藥約一年後出現抗藥性,對藥物失去反應,背後原來是另一基因作怪!莫樹錦解釋,「食食下標靶藥無反應的病人,當中約五至六成是和T790M基因突變有關。如何對付它,是日後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第三代標靶藥AZD9291,就是針對T790M基因突變。

原來,第二代阿法替尼也有助抑制T790M突變。「但問題是,必須服食極大劑量才有效,卻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肚瀉、皮膚及口腔潰爛,病人完全『頂唔順』。如何在可接受的副作用內,有效抑制T790M?第三代標靶藥應運而生。」莫樹錦解釋,以往標靶藥出現抗藥性,下一步會考慮化療。「現在首要考慮的,則是測試患者體內有否T790M突變。如果找到突變,就會先考慮第三代藥物而非化療。」

想知道有沒有T790M突變,在香港有方法測試嗎?「可以抽針提取癌細胞組織,做基因測試。然而,部分位置的組織難以抽取,隨時構成危險。現時已有較新、準確的血液測試(Droplet Digital PCR),患者可自費三四千元做測試。」第三代藥物,香港可使用了嗎?「它去年11月在美國上市,但在中國、香港等地仍未正式上市,香港估計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上市。如病人目前急需用藥,也可參加藥廠的『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醫生可按患者情况,向衛生署申請個別入口藥物。」

免疫療法 晚期另一出路

治療晚期肺癌,除了標靶藥,免疫療法是另一出路。莫樹錦解釋,癌細胞「好蠱惑」,會告訴免疫系統:我係自己友,不要攻擊我!「當中正是透過中間人,即名為PD-1/ PD-L1系統,現時有藥物可抑制這系統,令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清醒』,重新對癌細胞發動攻擊。」

「只有約兩成病人對免疫療法有反應,所以不要以為是萬能!然而,這確實給肺癌病人提供了多一個選擇,絕對是好事。現時,肺癌患者只會在標靶、化療也失效時,才會考慮免疫療法。我目前正進行兩項大型研究,希望免疫療法日後成為一線治療。」莫教授披露。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411/s00005/1460312297283

 

( 肺癌 )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 肺癌 )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明報專訊】

十多年前,針對肺癌致癌因子EGFR的標靶藥出現,被寓為「神奇子彈」,肺癌治療歷史從而改寫。三年前,再有針對EGFR的第二代標靶藥上市。剛在韓國發表的研究報告,直接比較新舊標靶藥的優劣,現時在香港,兩代標靶藥同屬EGFR突變肺癌的第一線用藥。

 

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圖:資料圖片)

 

新藥出現,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何重文及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均表示,病人有更多選擇,無疑是一個喜訊;不過,有人卻過分迷信新藥,竟花近12萬元,在不知名藥房購買未知真假的「第三代標靶藥」。標靶藥當真是愈新愈好?
每年香港有3000人死於肺癌,4000新增個案。患上肺癌,首要知道到底是什麼類型的癌症,有沒有因子突變。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患者約佔85%,當中又以肺腺癌佔大多數。
肺腺癌當中,約有四至五成人測出EGFR突變,EGFR一旦出現突變,會令細胞異常增生、擴散,導致癌細胞的生長。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物,依附在EGFR,阻止癌細胞繼續增生,殺死癌細胞。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何重文 ( 圖 : 資料圖片 )
 
 
第二代藥效加強 副作用較大
 
上月底在韓國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第二代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更有效抑制EGFR,病人的無惡化生存期,也略勝第一代標靶藥。
新藥優於舊藥?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何重文說,「這是十分常見的誤解,認為有了新一代的標靶藥,便可以將舊一代『摺埋』,事實絕非如此。第一代藥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臨牀應用已經超過十年;新藥舊藥,其實彼此各有優劣」。
藥理方面,第一代藥物依附在EGFR受體上,但會脫落;第二代藥物最大特點是可緊貼於EGFR受體上。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亦指出,「第二代藥物,的確加強了抑制EGFR受體的能力,但絕對不是永久加強」。
何重文續指,第二代藥物控制病情的能力亦稍強一點點。「近期有研究指出,對比第一代藥物,阿法替尼於病人的無惡化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表現略為優勝。所謂無惡化生存期,即是指患者『活着而癌症沒有惡化』的時間長度。」
 
 
 
致嚴重肚瀉 年老未必合適
 
既然如此,第二代藥物足以完全取代第一代嗎?「除了療效外,必須同時考慮背後代價,首要考慮的是副作用。第二代藥物抑制EGFR的能力較強,但副作用亦較大。這是一體兩面。」何重文說道。
第一代的吉非替尼,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肚瀉。何重文解釋,EGFR原來也存在於皮膚、腸臟之中。「只不過癌細胞的EGFR,出現了不正常的突變;第二代藥物抑制EGFR的效力較強,所以對皮膚、腸臟中正常的EGFR,抑制同樣較大,影響皮膚、腸臟功能,副作用亦較大。」
藥效、副作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晚期肺癌,目標不在根治,所以除了考慮控制病情外,還要顧及病人生活質素。因此要與病人充分溝通,考慮他們的健康狀况,或能否承受副作用。舉例,確診四期帶有EGFR因子的肺腺癌,如病人老邁、腎功能欠佳,或會考慮第一代藥物;因為第二代藥物可引致較嚴重的肚瀉,患者隨時因為缺水導致腎衰竭。又或是年輕女性患者,大多較注重外觀,考慮皮疹的問題,或會傾向選擇吉非替尼。」
 
藥費援助 現只限第一代
 
另一考慮是經濟能力。現時於香港,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同屬第一線藥物,獲衛生署審批註冊,列入公立醫院的藥物名單之內,但是同屬病人自費藥物。兩藥價格相若,每月藥費約1.3萬至1.5萬元。「然而,由於吉非替尼臨牀使用超過十年,已納入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之中,如有經濟困難,通過資產審批人士可獲援助。第二代藥物應用歷史相對短,暫時仍未納入援助之中。」何重文說。
 
 
文:陳雅君
圖: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 肺癌 ) 知多的 : 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無懼痛楚 笑對癌魔

 眼前七十五歲的王先生聲線雄渾有勁,誰知道他正值肺癌復發,得要重新踏上艱巨的抗癌之路。


化療辛苦 嚥粥也痛

王先生前年發現患肺癌,「當時其實沒有甚麼病徵,只是連續多日發低燒。至第五天時,太太催促我去看醫生,接受X光檢查,看到肺部有黑影,被安排入院觀察。」經醫生的詳細檢查後,王先生被確診肺癌,屬2A期。醫生安排王先生立即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其後為他化療。

王先生表示,「整個療程最辛苦的,是口腔潰爛,即使吃粥水也痛徹心扉,但為了有足夠的體力『打仗』,只能忍着痛把粥水灌下去。」

雖然說是「最痛」的經歷,但王先生仍然積極面對。「哈哈,說真的,在癌症病房內,人人都各自各『精彩』,總有一些問題,我已經不是最慘的一個了,還有其他病友情況比我更差,也在努力對抗癌魔。我覺得甚麼情況也好,最重要是自己看開一點,思想便能正面一些。」

尋求協助 紓減壓力

看來,最能令王先生保持中氣十足、笑容滿臉,就是樂觀的態度和感恩的心吧!

癌症的衝擊實在太大,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樂觀,若患者和家人需查詢有關治療、營養、護理和康復的貼士或尋求情緒疏導,不妨致電3921 3777,與本會「癌症家庭支援計劃」註冊護士和社工詳談。該計劃協助癌患家庭適應因癌症帶來的生活轉變,減輕壓力和困擾,重新主導生活,提升生活質素。服務費用全免。

香港防癌會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60407/00176_103.html

癌的啟示:避癌不談 影響患者康復

 雖然癌症這話題已經比以往普及很多,但是還有不少人視為禁忌,特別是思想傳統的一派。這種思想較保守的人,逢新年、節慶更是連「病」字也免提,更何況「癌症」?事實上,因文化或信仰等各種因素而對疾病避而不談會對病患者的康復造成影響,尤其長期病患如癌症。

不隱瞞病情 還患者自主權

大量研究顯示,與癌症病人缺乏病情上的溝通,會增加他們患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機會。面對癌患者,有些人的想法是「別刻意提起他人不高興的事」,盡量避開有關病情的疑問或關心。其實這樣反讓他們感到冰冷及孤獨。癌患者覺得沒有人關心、明白、支持自己,以及與家人的距離彷彿愈來愈遠,無法溝通。

相反,足夠的溝通和支持能減低癌患者的焦慮和不安,康復進度自然較理想。

家人間的溝通固然重要,與醫生的溝通更是不可或缺。有些家人深怕癌病病人不能承受病情的嚴重,往往不讓病者參與醫生的討論,甚至要求醫生隱瞞病情。這不但增加患者的恐懼,亦對患者不尊重。

一家人包括患者,應一起與醫生開心見誠討論病情、治療方法、治療風險及副作用等,不應有任何隱瞞,這樣不但能減低患者憂慮,且能加強患者的自信,令他保留自主權,為自己的病作主。

活在香港,癌症不應被視為禁忌。反之,我們應採取正面態度,積極與有需要的癌患者溝通。

香港防癌會教育主任 張馨允

202.125.90.12/cnt/news/20160218/00176_103.html

戰勝癌症不是夢!免疫療法發展快 她因此多活10年

 現年44歲的攝影師佛羅倫斯2006年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癌,醫生宣告她生命只剩2週。在嘗試各種治療失敗後,她參與免疫療法試驗,終於緩解淋巴癌。10年後,她仍活在世上。

 

<a href=癌症,孝子,人倫,悲劇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src=”http://setmoney.blob.core.windows.net/newsimages/2016/03/15/469724.jp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width: 0px;” />

▲家人罹癌,是每個家庭心中的痛;示意圖。(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時代雜誌」(Time)4月號刊登文章「如果你的免疫系統可被訓練來殺死癌症呢?」指出免疫療法藉由激發免疫系統的能力,找到並毀滅入侵者,這正是身體用來對抗細菌與病毒的方法,不過並不用來對付癌症。癌症是健康細胞突變,突破內在的防禦系統,此時免疫療法可以派上用場。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腫瘤免疫學負責人羅森柏格(Steen Rosenberg)為免疫療法先驅,他指出,不用手術與雷射等外力,免疫療法是利用人體本身的自然免疫反應對抗癌症。

這種療法不針對癌症本身,而是致力於身體抗癌的能力,透過服藥等方法激發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同時維持健康細胞完好無損。

最新一代免疫療法的部分試驗已有驚人成果。某些對其他療法沒有反應的B細胞血癌與淋巴癌病人,參與試驗後有高達80%的人發現癌症消失。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使用免疫療法藥物奏效,是數十年來不斷挫折後的成果,羅森柏格說,30年前,這種療法「只是夢想」。由於腫瘤來自健康細胞劣化,免疫系統未將其視為入侵者,因此第一代免疫藥物、抗體,無法達到醫生期盼的成效。

免疫防禦並非對癌症全然無用,醫生切開腫瘤時發現,殺手免疫細胞的確滲入惡性細胞,只是免疫系統趕不上癌細胞的快速增長。

直到羅森柏格透過活化免疫細胞「T細胞」,讓它更有效率地作用,減緩了腫瘤生長,免疫療法才開始展現前景。然而,T細胞運作可能不是非常良好,多數癌症病人仍仰賴手術、化療、雷射。

第一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艾利森(James Allison)1996年發現,可以訓練免疫細胞找出並攻擊癌細胞。實際上,殺手T細胞對於鎖定並破壞癌細胞相當克制,但抗化劑藥物可以放鬆這種約束,讓免疫細胞得以攻擊暴露在外的癌細胞,而非正常細胞。

免疫療法多半是極度個人化的藥物,需要極度個人化的試驗。這對病人來說,幾乎不可能找到適當的臨床試驗,所以幾乎讓人打退堂鼓,除了佛羅倫斯(Stephanie Florence)這類固執的人之外。

佛羅倫斯一直到做完標準治療且癌症再度復發,才符合參與試驗的資格,而這是以免疫療法治療淋巴癌的首批實驗之一,醫生只能推測可能的副作用:發高燒到必須住院、出現幻覺、昏迷,最高風險是死亡。

幸運地,佛羅倫斯連發燒都沒出現,4周後,她是80%到90%的癌症緩解病人之一。她說:「這就像我的生命從那個時刻開始。」

市場專家推估,以免疫為基礎的療法在10年內年銷售額將達35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成為史上最有價值的藥物,超過膽固醇藥物。免疫療法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新推動「登月(moon shot)計畫」的抗癌核心政策。

但科學快速進展與將藥物提供給最需要患者的能力之間,出現鴻溝。科學家、藥廠、監管機構與病人的優先順序之間,不可避免產生衝突。監管機關焦點在安全有效,嚴格的試驗標準可能讓許多病人無法及早取得試驗性藥物。

 

www.setn.com/News.aspx

編者的話(49 ) 網上抒懷

( 幕前幕後全家幅, 微電影網上抒懷 )

 2014年中我們開始籌備, 嘗試用微電影的方式,以真實癌症病人的獨特故事,帶出正面態度去面對癌症的訊息。

每個真實癌症病人個案背後也有其鼓動人心的故事。雖說每天活在陰霾底下,但每位癌症病人抱著正能量的人生價值觀,以「活出自己」來面對不可預知的生命歷程。

 

 

( 故事主人翁 , 郭佩佩女士 )

 

這一系列作品當, 有一短篇( 我的卵巢癌故事 網上抒懷 ) , 對我來説有一份情意結.

 

故事主人翁, 佩佩, 和我已是認識了近十年的老網友. 癌症資訊網的雛形正是 Yahoo Blog年代的一班傻瓜, 透過網上日誌的方式發情懷, 然後招來一個又一個的同路人互相勉勵支持, 減輕內心的不安, 從而面對眼前一道又一道的高牆, 鼓起勇氣一次又一次跨過去.

 

網上抒懷 , 對我們是一個重要出口,

所以決定做微電影的時候, 早已定必須拍攝這個題材, 第一個想到的對像就是佩佩.

 


( 劇中演員 : 左起 Sarena Li 李明蔚 / Carmen  / Jackey Ho )


卵巢癌女患者佩佩,性格文静, 較內向。 她確診以後, 一段長時間情緒低落, 走不出癌症籠罩下的陰霾, 及後透過女兒的鼓勵, 嚐試在當時頗流行的網络平台 Yahoo Blog 選寫日誌, 記録每天的陰晴雨缺, 佩佩, 我和一衆同病相憐的人, 就在這時候牽引在一起, 確確實實感受到什麽是抗癌路上永不孤單.

 

 ( 劇照 : Sarena 飾演佩佩女兒 )

之後我們一起做了許多了不起的事, 出版第一本同路人分享文集癌症不是盡頭 ; 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癌症資訊網 ; 佩佩亦曾經為婦科癌组織 Globe-athon Hong Kong 擔任活動大使, 豉勵仍然在治療中的朋友.

 

佩佩, 感謝你一直的信任和支持. 當你毫不猶疑一口答應參與微電影的拍攝時, 我實在感到很驚喜和意外.

 

( 劇照 : Carmen 飾演佩佩 )

這幾年過去, 我們的發展往往事半功倍, 如有神助. 我相信, 一定是你們化在天上的閃星星, 照耀著我們的前程.

老爸, 老媽, 大姐, Dragon, 開心果, Catherine, Cindy, Herman, 大眼青蛙, 白兔太太, snoopylee, 黑鷄, Kit Siu, Lawrence Tse 阿銘, 吳雲, Constance, Dean Yang 楊過, Ray Chong, John Lee, 小儀, Alex Tam, Ada……..

多謝你們的祝福.

 

编輯( 4-4-2016 )

 

癌症不是盡頭 pdf 版 :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pdf/cancer_is_not_the_end2.pdf

 

微電影, 我的卵巢癌故事 : 網上抒懷
www.youtube.com/watch

中醫治癌重「扶正祛邪」 不宜亂用坊間偏方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中醫服務主任兼註冊中醫師張杰能。 (馬泉崇攝 )(蘋果日報)

中西醫並用為抗癌新趨勢,惟很多人對中藥治癌仍存有不少誤解,或誤信有神奇療效。中醫師指出,中醫治療着重「扶正祛邪」,會因應病人的不同證型及體質用藥,以平衡陰陽、補益氣血,提高抗癌能力。同時,坊間所謂中藥偏方未必可信,癌症病人切忌亂試,以免錯用寒涼中藥,令身體越食越虛。

 

記者 梁麗兒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中醫服務主任兼註冊中醫師張杰能表示,在中醫學角度,人體的正氣不足,陰陽失平衡,邪毒容易積聚,便有機會產生癌症。所謂的正氣不足,指體質欠壯健,包括先天品賦不足;經常捱夜、夜瞓,傷了陰份;食無定時損害了脾胃,承受太大壓力或情緒鬱結等,以及日常飲食、空氣受污染,都會削弱正氣。

 

中醫認為癌症屬難治之症,越早接受治療,康復機會越大。治療時著重為患者扶正祛邪,平衡陰陽、調和五臟,藉此改善病人體質抗癌。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有虧虛、即氣血不足,故也會為患者適當補益氣血。

 

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肺癌為例,臨床上病人多為陰虛、毒熱型,例如會有久咳、痰帶血、伴隨容易煩燥、潮熱及晚上盜汗等症狀。用藥會針對養陰清熱,改善體質,例如北沙參、生地等中藥。另可配合治療肺癌的中藥如石見穿、石打穿等。肝癌病人多為陰虛、氣鬱體質,治療上要疏肝解鬱,改善體質,並配合平地木、馬蘭根等抗癌中藥。癌症病人又可透過日常湯水調理身體(見表)。

 

面對癌魔挑戰,病人多心亂如麻,有時更會亂試民間秘方。張醫師強調,現實中沒有一條通用、人人適用的抗癌中藥方,病人必須經中醫辨證、因應個人體質、證型及病情進展用藥。過往曾有病人亂試聲稱可抗癌的秘方,自行執藥及服用了蛇舌草、半枝蓮及半邊蓮等寒涼中藥,導致越食越無氣力。對癌症後期、比較虛弱的病人,錯服寒涼中藥,反而會害了病情。

 

癌症病人也可適當服用補品「扶正」,改善體質及提高抵抗力。例如陽虛人士可服用人參、鹿茸補陽氣;氣虛可服黨參、太子參補氣。但最好先諮詢中醫師意見,因應體質決定服用補品種類。曾有鼻咽癌病人因體質屬燥熱、火旺人士,卻錯食補品,引致上火,令流鼻血等症狀加劇。

 

除醫治癌症外,中藥紓緩電療、化療等不適副作用也見效,尤其針對嘔吐、無胃口及脫髮等問題。例如用木香、春砂仁等中藥調理腸胃,改善嘔吐症狀。使用補氣血中藥,幫助患者長出健康頭髮。張稱,為免引起病人疑慮,通常建議病人在化療當日及翌日停用中藥。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331/54932286

骨髓性白血病 (一)

 李小姐是一位家庭主婦,有一對子女,家庭十分幸福美滿。她身體一向健康,正打算為自己買一份醫療保險,以保障自己及家人。經保險公司安排,李小姐需要作簡單抽血檢查,但意外地發現她血液中的白血球比正常值高出十倍以上,故立即轉介到血液科醫生跟進。經醫生檢驗發現其脾臟已經脹大一倍以上,另外骨髓檢查確診李小姐患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病即是白血球的癌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病情通常演變得較快,由正常至發病可以短至幾星期內發生;反之慢性可以在幾年間內進行而沒有病徵出現。

 

慢性白血病可以再分為骨髓性(CML) 和淋巴性(CLL),而李小姐所患的便是骨髓性白血病(CML)。大部份(CML) 病人都沒有病徵,而只是在普通身體檢查時發現白血球數量超標。而早期(CML)病徵包括疲勞、體重減輕、盜汗、肚脹(因脾臟脹大)及容易瘀傷。

 

下期會為大家介紹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療方法及新趨勢。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美研究:吃素恐增癌症與心臟病風險

 素食向來被認為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但美國有研究發現,茹素的人身體為了適應吃素,經幾代遺傳後,會出現基因變異,以適應吸收蔬菜中的脂肪酸,但此舉卻同時增加罹癌與心臟病風險。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人員剛公佈一項有關素食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對比數百名印度傳統素食者,以及喜歡吃肉的美國人基因,結果發現數代都吃素的人,FADS2基因出現突變,以便讓身體更易吸收蔬菜內的脂肪酸。

 

如果膳食含有大量植物油,如葵花籽油,這種突變基因會讓脂肪酸加速變成一種叫「花生四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增加罹癌與心臟病風險。

 

此外,變異的基因還會阻礙身體製造可降低心臟病風險的Omega-3脂肪酸。這次研究結果正好解釋之前有研究發現,素食者罹患腸癌的風險高於肉食者近四成。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分子生物與演化》期刊。(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331/828580/

 

————————————————————————————–

 

Long term vegetarian diet changes human DNA raising risk of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

Populations who have had a primarily vegetarian diet for generations carried a genetic mutation which raised risk of cancer and heart disease 

Vegetables

Traditional vegetarian populations can develop genetic mutations which raise their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Photo: Cultura

 

Long term vegetarianism can lead to genetic mutations which raise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scientists have found.

Populations who have had a primarily vegetarian diet for generations were found to be far more likely to carry DNA which makes them susceptible to inflammation.

Scientists in the US believe that the mutation occured to make it easier for vegetarians to absorb essential fatty acids from plants.

But it has the knock-on effect of boosting the production of arachidonic acid, which is known to increase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cancer. When coupled with a diet high in vegetable oils – such as sunflower oil – the mutated gene quickly turns fatty acids into dangerous arachidonic acid.

 

 

The finding may help explain previous research which found vegetarian populations are nearly 40 per cent more likely to suffer colorectal cancer than meat eaters, a finding that has puzzled doctors because eating red meat is known to raise the risk.

Researchers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S compared hundreds of genomes from a primarily vegetarian population in Pune, India to traditional meat-eating people in Kansas and fou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ce.

“Those whose ancestry derives from vegetarians are more likely to carry genetics that more rapidly metabolise plant fatty acids,” said Tom Brenna, Professor of Human Nutrition at Cornell.

“In such individuals, vegetable oils will be converted to the more pro-inflammatory arachidonic acid, increasing the risk for chronic inflammation that is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disease, and exacerbates cancer.

“The mutation appeared in the human genome long ago, and has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human family.”

 

 

To make the problem worse, the mutation also hinders the production of beneficial Omega 3 fatty acid which is protective against heart disease. Although it may not have mattered when the mutation first developed,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re has been a major shift in diets away from Omega 3 – found in fish and nuts – to less healthy Omega 6 fats – found in vegetable oils.

"Changes in the dietary Omega 6 to Omega 3 balance may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in chronic disease seen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dded Dr Brenna.

“The message for vegetarians is simple. Use vegetable oils that are low in omega-6 linoleic acid such as olive oil.”

The mutation is called rs66698963 and is found in the FADS2 gene which controls the production of fatty acids in the body.

Children eating vegOver many generations vegetarianism can lead to genetic changes  Photo: Alam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egetarianism and veganism can lead to problems with fertility by lowering sperm counts.

Separate research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also found that a diet high in fruit and vegetables may impact fertility because men are consuming high quantities of pesticides.

Many vegetarians also struggle to get enough protein, iron, vitamin D, vitamin B12 and calcium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health. One study found that vegetarians had approximately five percent lower bone-mineral density (BMD) than non-vegetarians.

However other research suggests vegetarianism lowers the risk of diabetes, stroke and obesity.

The new resear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www.telegraph.co.uk/news/science/science-news/12206669/Long-term-vegetarian-diet-changes-human-DNA-raising-risk-of-cancer-and-heart-disea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