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治療新發現 學者:重大勝利

 

(法新社芝加哥4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今天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芝加哥年會發表的歐洲研究報告,結合兩種化療藥,在治療胰臟癌上出現令人鼓舞的結果,大舉改善5年存活率。學者稱這項發現為重大勝利。 根據取自732名患者的數據,患者在開刀切除胰臟癌後,以口服化療藥物capecitabine搭配胰臟癌第一線標準治療藥物gemcitabine,長期存活率可從16%升至29%。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克里希納瑪迪(Smitha Krishnamurthi)說:「胰臟癌仍屬治療難度最高的癌症之一。增加1項一般化療不僅改善患者存活率,還不大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這項發現實屬重大勝利。」 克里希納瑪迪並沒有參與研究。 研究主筆、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尼奧塔勒莫斯(John Neoptolemos)說,儘管診斷出胰臟癌的患者大多並非手術人選,這份研究報告顯示,可以接受手術的患者「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透過2種常見化療藥來打擊癌症」。

 

延申閱讀 :

Two-drug regimen shows promise against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cancer
Axial CT image with i.v. contrast. Macrocys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pancreatic head. Credit: public domain

A combination of two chemotherapy drugs has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fighting pancreatic cancer,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five-year survival rates, according to a European study presented Friday.

The trial showed that patients who take the oral drug capecitabine in addition to treatment with the commonly-used intravenous drug gemcitabine after surgical removal of survived longer without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egative side effects.

It was one of the largest trials ever conducted in pancreatic cancer, involving 732 patients.

The study was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s annual meeting, the world's largest conference on cancer, currently being held in Chicago.

"Pancreatic cancer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hard-to-treat cancers. It is a major win to find that adding a generic chemotherapy not only improves survival for these patients, but does so with little effect o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aid Smitha Krishnamurthi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who was not a part of the study.

Although most people diagnosed with pancreatic cancer are not candidates for surger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ose who can have surgery "have a fighting chance of surviving this cancer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wo commonly used chemotherapies," said John Neoptolemos, the study's lead author of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in Britain.

The study showed a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28.8 percent among the group treated with both capecitabine and gemcitabine for six months, compared with 16.3 percent for the group that received gemcitabine alone during that time.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28 month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rugs, compared to 25.5 months with gemcitabine alone.

"The difference in median survival may seem modest, but the improvement in long-term survival is substantial for this cancer," Neoptolemos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study's determination that the gemcitabine-capecitabine treatment is safe allows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what other treatments could be added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38,000 people in the world were diagnosed with pancreatic cancer in 2012,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cas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Pancreatic cancer is the fourth-leading cause of cancer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41,780 deaths expected in 2016.

medicalxpress.com/news/2016-06-two-drug-regimen-pancreatic-cancer.html

 

常存盼望的漫畫 2) : 多謝大家

 由於星期四才覆診,這星期我樂得清閒,也為未來療程做好準備。在這段時間,感謝很多天使伴我同行…

 

多謝中環癌協的Cindy,讓我在訂購營養奶前可以有sample去品嚐不同的味道。說來誇張,連cappuccino味的營養奶也有,味道還真的不錯。還有Freda與Aster的資訊,Stephanie與Polly的打氣。療程期間,我要暫停義工的崗位了,但身體狀態許可之時,我一定會去打搞大家。


多謝癌協的義工隊,星期四覆診前為我準備下午茶,讓我有輕鬆的心情面對醫生的治療方案。


多謝教會弟兄姊妹的記掛與代禱;星期五查經組姊妹們與我一起禱告時流下的眼淚令我好溫暖;星期日領聖餐時,葉牧師特意為我的祝福,加添我的信心。


多謝家長團契的媽媽們,妳們的擁抱與祝福會常在我心頭,給我暖意抵擋痛楚。

多謝Denise的紅菜頭湯,又濃又甜好好味。


多謝熊貓女Wendy,在我預訂營養奶前一個晚上,通知我護協賣Oral Impact竟然平過會員訂購價,為我荷包節省了不少。


多謝嘉恩媽咪 – 楊師奶,計劃往北角替我買花生衣,還打算送來給我;幸好我及時通知楊師奶我已買齊材料,不用她為我頻撲,但心中真的好感動。


多謝Monkey與阿耀的禱告專頁,讓我看見天父在我的身邊放滿天使,大家都以禱告承託住我。


多謝嫦嫦無論工作多忙,隔幾天就給我電話慰問與禱告,08年我就是因為妳的禱告明白天父的愛。


多謝Karen與Emily今天陪我看電影"上帝的男高音",讓我更有信心面對困難,確信希望在明天。


還有很多很多的天使心,原諒我不能一一記錄,你們的愛支持住我,讓我曉得抗癌的路上不但不孤單,而且恩典還是滿滿的。


漫畫

我要向山舉目,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  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

Paclitaxel(紫杉醇)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

 

 

學名:           Paclitaxel  (紫杉醇)

商品牌子名:Taxol (泰素)
                           
藥物製造商:百時美施貴寶公司

劑型: 針劑

香港註册編號:  HK-37867 (30, 100毫克)

孕婦用藥分級:D

藥理:       
此藥能影響細胞的微小血管系統,使細胞固定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無法繼續進行分裂而死亡

用途: 
乳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胃癌、愛滋病相關的卡波西氏肉瘤。

劑量:
不同的癌症需用不同的劑量,醫生會按照病人的體重及情況來決定如何用藥。

用藥禁忌:
曾對Paclitaxel過敏者;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有心律不正和肝功能受損的人士要小心使用。

常見副作用:
心跳異常、脫髮、嗜中性白血球減少、受感染機會增加、貧血、肝酵素上升、虛弱、噁心、嘔吐、腹瀉、觸覺神經炎、肌痛、關節炎、視覺模糊、呼吸困難。

其他副作用:
水腫、黏膜炎、膽紅素上升、肌酸酐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增加

藥物相互作用:
與Cisplatin、Doxorubicin同用會增加骨髓抑制;Ketoconazole會抑制Paclitaxel代謝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1.  如出現對Paclitaxel過敏徵狀,包括呼吸困難、胸口疼痛、心悸、臉及頸部有皮下水腫及皮膚搔癢等,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2.  此藥的水溶性極低, 必須貯存在特別的溶劑而此溶劑可引致急性過敏反應, 所以在注射前要使用防敏感藥.。

醫管局藥物分類: 專用藥物 (治療卵巢癌) / 自費藥物 (設有安全網)
                                       
藥物分類::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英國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建議:
(1)    FDA指引:
1.      第一線治療晚期卵巢癌的藥物
2.      治療對第一線藥物治療無效的晚期卵巢癌
3.      第一線的乳癌後輔助化療
4.      用於頑固性的乳癌, 或在為期六個月輔助化療後復發的乳癌
5.      第一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藥物
6.      愛滋病相關的卡波西氏肉瘤
7.      其他FDA指引:Paclitaxel對治療鱗狀頭和頸細胞癌有效用。Paclitaxel與放射性治療一同使用,對治療胃癌有效用
(2)    NICE指引:
1.      此藥可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2.      此藥可用於當標準療法(包括Anthracycline)無法控制的晚期乳癌

 

References

www.paclitaxel.org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search_page_chi.asp

Cisplatin (順鉑)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Cisplatin (順鉑)

商品牌子名:

劑型:   針劑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此藥是一種重金屬的複合物,可以與DNA結合,從而干擾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阻止癌細胞快速分裂。

用途: 膀胱癌*、睪丸癌#、卵巢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子宮頸癌、胃癌、頭和頸癌、骨及軟組織肉瘤、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間皮瘤。

劑量:   視乎各種病情而定;靜脈注射。

用藥禁忌: 對Cisplatin或其他含鉑的合成物過敏者;腎功能受損人士;聽力受損人士;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肝功能受損人士;若Cisplatin與其他會引致耳毒性或腎毒性的藥物一起使用,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噁心、嘔吐、低血鎂、脫髮。
(2)   其他副作用: 急性過敏反應。

藥物相互作用: 若Cisplatin與Aminoglycoside類抗生素、Amphotericin B、Vancomycin及其他會引致腎毒性的藥物一起使用,可能會引致急性腎衰竭;若與Aminoglycoside類抗生素或Furosemide一起使用,可能會增加耳毒性的危險。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  要攝取足夠的液體以防止腎臟受損 (若醫生允許每日要攝取約2 – 3升液體)。若有以下症狀如:排尿量減少、腹痛、厭食、噁心、嘔吐、黏膜乾燥、皮膚痕癢或體重上升,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避免急速轉換身體位置可以減少頭暈或跌倒的危險。

–  如發現有四肢刺痛、麻木及震顫、喪失味覺、便秘的情況(以上症狀為神經毒性的早期徵兆),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若有耳鳴或任何聽力受損的情況,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若發現有異常疲憊、發燒或口腔及喉嚨痛的情況,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用藥期間可能會引致脫髮。切勿用力梳刷頭髮,可使用柔軟的嬰兒頭刷。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 (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References

 

http://www.cisplatin.org/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

報告:今朝番醫院覆診時….

 

 

報告:今朝番醫院覆診時,唔小心透露咗俾醫生知我開咗個 facebook page 為害人間。我依家好擔心佢會搵我出黎(人地打算瘋狂講佢壞話嫁嘛!)為保性命安全…
「Hi!李醫生:) 多謝你呀!你係一個好好嘅醫生呀!我會盡量唔…講你壞話嫁啦!」

繼上次講到拎完X-ray片…
勁醫生見狀,9秒9寫左封信俾我入急症。到醫院又即刻俾人鎖咗喺房,叫我千奇唔好出黎(其實我係咪變左怪獸,但我唔知?)往後嘅情節就係話我一係有肺癆一係有cancer!(心諗你都癡癡地!心血少真係嚇得死)然後我就好陰公咁被困隔離病房兩星期。呢兩星期就精彩囉!你諗倒嘅檢查,我都幾乎做曬(媽呀!)

今次要特別分享(除咗出世嗰刻)我第一次做手術嘅情況。老老實實,手術前一晚胃口非常好,亦訓得好甘甜~(唔使奇怪,因為喺之後嘅post 我會話你知原因)呢個手術其實係要喺我右頸抽一粒大家所謂嘅痰火核【頸淋巴結核】黎做化驗,睇下係咪真係cancer同係咩類型嘅cancer。
被推入手術室前,喺門口等啦…門後不時傳出電鑽聲加幾聲尖叫!我真係嚇到呑咗好多啖口水…唔通入面睇緊〈德州電鋸殺人狂〉?到上一位病人出黎後,我就被推入手術室,再訓上手術枱。醫生第一句説話竟然係:「o靚妹!想聽咩歌?」er…………….喺呢一刻我更加肯定剛才位病人係同醫生係一齊睇緊〈德州電鋸殺人狂〉。喺我唔知點回應醫生嘅時候,佢已經為我揀好,「同學愛新鮮 戀愛大過天」
有幾下,其實我覺得醫生想一齊唱…

當時的確係好無奈!但依家望見條頸個疤埋得咁靚,我知醫生只係想輕鬆d姐~不過可唔可以唔好聽Twins


彤姐話你知 : Cancer 咋嘛駛乜驚呀!

來勢洶洶的癌症—急性淋巴癌

 李小姐今年剛剛大學畢業,正準備找工作。可是她發現頸部有腫大的硬塊,每到晚上更會有夜汗及發燒,頸部硬塊更於兩星期內腫大了一倍。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其頸部、腋下及腹股溝位置已經有很多腫大的淋巴結。醫生立即為李小姐安排活體組織檢查,確診為「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淋巴瘤主要分為何傑金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10%)和非何傑金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90%)兩大類。而非何杰金淋巴瘤又可再分為B型細胞瘤(佔80%)及T型細胞瘤 (20%),其中尤以瀰慢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最為常見。何傑金淋巴瘤對治療往往都有良好的反應,尤其是早期的病患者,八成或以上都會獲得根治。相對何傑金淋巴瘤而言,非何傑金淋巴瘤就顯得截然不同了。無論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徵,非何傑金淋巴瘤都較何傑金淋巴瘤複雜和變化多端。

         

         瀰慢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30-40%,這種淋巴瘤病程進展得很快,患者一般有明顯病徵,例如發燒、盜汗、體重下降、持續咳嗽、氣喘、胸部疼痛等。此外,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的病徵,多數沒有疼痛,腫大位置多發生在頸部,其次為腋下和腹股溝,然後逐漸擴散至其他部位的淋巴腺、骨髓和其他器官。淋巴結脹大的速度很快,可以在一週內以倍數增加。此外,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組織器官,如腦部和心臟,並不只在淋巴結內發生。淋巴腫瘤日漸長大就會對鄰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繼而導致器官功能受損。

 

           一旦確診是淋巴瘤,不必驚慌失措。淋巴瘤並不是絶症,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還是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治癒的,下期會探討急性淋巴瘤的治療新趨勢。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砒霜 –>毒藥……….十天的治療回顧

 IMG_9225.JPG IMG_9271.JPG 

IMG_9215.JPG  IMG_9163.JPG 

過去呢十日既治療裡面,基本上每日都會食全反式維甲酸(欖球丸),都會打一支毛菌針及食一次砒霜!同埋朝朝要俾人拮一針抽血…………………..

食完欖球丸好多時都會頭痛到要食止痛藥先可以休息到,而砒霜既副作用對我黎講就更大更辛苦,食完砒霜會胃痛、反胃、作嘔、頭暈,成個人都好唔舒服同埋好支,差唔多每日都係訓、訓、訓。完全無心機食野,只係想休息。最慘係有時食完野後會嘔返出黎,個感覺好差,情願唔食咁多,其實係食唔落咁多。每日最主要既吸收部份就係媽媽爸爸帶黎既湯水。

另外,差唔多每一日都因為血小板指數唔夠50 (正常係160-350)而每次要輸4包血小板。起初都無咩特別,而且都幾快輸完,但後來啲血管愈黎愈差,落得愈黎愈慢,同埋開始有過敏反應,會全身痕同埋發燒。同埋隔3日左右又會因為唔夠血紅素而輸血。

化療既辛苦程度就更唔使講啦,痛到無朋友,化完仲要反胃同作嘔,真係救命!

因為輸血、化療、落藥等等,好多時阿日就要開新豆豆,因為血管用過未必可再用,所以打豆豆所需時間愈來愈長,甚至要打2-3針先打到

對於咁有盼望同信心既我,都會有一刻因為好辛苦想放棄治療,見到啲藥都唔想食,我終於明白點解咁多人有癌症都唔選擇化療了!

不過,感恩我有愛我的上帝、媽媽、爸爸、六毛仔、同一班朋友仔,我絕對知道我為什麼堅持,但其實我邊有能力可以堅持吖,咪全靠耶穌得勝,我知道今次經歷是為了將榮耀歸上帝。

 

美政府研究表明: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存在聯系

上周四,由美國FDA資助的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研究團隊發現,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雄性小鼠患罕見腦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的風險增加。這項研究成果以預印本文獻的形式發表在冷泉港實驗室(CSHL)主辦的BioRxiv上(1)

 

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一經公布就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危害。


實際上,關於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的關系,現在幾乎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口水仗。因為總會有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出現,它們要麽支持這一論點,要麽反對這一論點。這一爭論打電子設備出現那會兒就開始了,經過數十年爭論,在2013年終於有了一個暫時的『定論』,鑒於能夠證明手機輻射導致癌癥的證據太少,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單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歸到『可能』致癌的範疇,跟咖啡和泡菜同屬一列。


但是,這並沒有完全消除普通人,甚至是科學家內心的疑慮。畢竟現在電子產品無處不在,人們越發擔心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影響。估計這也是FDA斥資2500萬美元支持NTP開展專項研究的原因。


由NTP主導的這一研究堪稱目前最全面的研究。研究人員在芝加哥建了21個具備特殊功能的大房子,那些參與本研究的小鼠和大鼠,將在這些屋子裏接受不同制式手機信號為期兩年的輻射。


在研究中,部分小鼠作為對照不接受手機輻射;部分小鼠接受1.5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這個輻射量低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手機輻射量(1.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限制;部分接受3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剩下的接受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手機輻射的雄性小鼠有2%-3%患上了一種叫做惡性膠質瘤的腦部癌癥,有2%-6%的雄性小鼠心臟上也長出腫瘤,而沒有受到輻射的小鼠沒有發現這兩種病變。NTP團隊認為,綜合看來,研究結果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但是由於目前的結果只是初步的分析數據,他們也不能下確切的結論。目前NTP團隊成員中,有70%-80%成員認為研究結果表明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雄性小鼠在不同制式(GSM和CDMA)不同程度暴露下患癌風險


但是本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很難解釋的現象,為啥雌性小鼠不受手機輻射的影響?為啥受到手機輻射的小鼠平均壽命居然長於不受輻射的小鼠?更棘手的是,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是什麽?本研究也沒有做出回答。


NTP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涉及內容很多,目前只公布了部分數據。所有的數據處理完畢,大概要到2017年。目前FDA也組建了專家團隊審核這些數據。


對於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NTP團隊成員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表示,可能是輻射損害了DNA的結構,或者是抑制了DNA損傷的修覆。由於涉及到另外一篇還沒有公開發表的文章,所以具體細節現在還不便透露。


由於NTP團隊的研究對象是小鼠,跟人類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還不能說手機輻射會危害人體健康。但是,NTP團隊的這一研究必將激發起新一輪的研究熱。


最後,大家別忘了關註NTP團隊在2017年公布的全部研究成果,以及那篇手機輻射引起癌癥機制的研究文章。


( 1 )關於BioRxiv


2013年11月11日,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傳播,並在科學家的論文正式開始同行評議前,使其獲得論文反饋的機會。非營利的世界頂級科研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啟動了BioRxiv,旨在為生物學家打造專有的預印本文獻庫。當年就有超過40名相關科學家已經同意大力支持BioRxiv,並對請求發表的文章進行篩選,以確保 BioRxiv 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參考資料


1.Wyde M, Cesta M, Blystone C, Elmore S, Foster P, et al. 2016. Report of Parti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Carcinogenesis Studie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Hsd: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hole Body Exposure). bioRxiv

脊柱壓縮性骨折最新治療 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

 

 

香港人口日漸老化,患骨質疏鬆症的人越來越多。骨質疏鬆如情況嚴重,會觸發骨折。臨床發現,即使初期的骨質疏鬆亦有機會導致輕微骨折。雖然可以通過影像診斷確診,但病人不一定有臨床症狀如疼痛等。脊椎骨折為例,香港每年有超過8萬名年過65歲以上的長者上脊椎骨折,且研究發現每年約有5%增長4 亞洲人種的脊椎骨鬆性骨折發病率7.8%1當中包含既有骨折案例與新生骨折案例,有研究指出香港的發病率比亞洲人種的整體發病率高。在香港,每十萬人便有14,000骨折,或200宗新生骨折5

 

 

 

 

  在香港,約七成脊椎壓縮性骨折源於骨質疏鬆,超過半數女性與將近四份之一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脊椎壓縮性骨折。約兩成脊椎壓縮性骨折源於癌症、腫瘤和癌症轉移,另有一成以下的個案是創傷所致,例如跌倒、意外、長時間搬運重物,或運動傷害。

 

 

 

  八十多歲的楊伯伯及其家人都誤以為楊伯伯只是患了普通老人骨骼痛症,老人中心定期檢查亦只發現他患了骨質疏鬆症,經過多番治療,服用止痛藥及接受物理治療,但多月情況沒有好轉。其後,楊伯伯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和專科醫生診斷,方知原來患上脊椎壓縮性骨折。楊伯伯表示,患病時疼痛度日、行動不便、坐立不安,但手術後數小時就可以下床,24小時後出院,且不再感到痛楚。楊伯伯道:「起初我以為自己是一般老人退化引起疼痛,如果能及早確診病症,及早醫治,就不用連續多月承受痛楚。我也很感謝梁醫生替我做微創復位手術,現在我可以活動自如,過回正常的生活。」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脊椎微創手術中心醫務主管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醫生表示:「脊椎壓縮性骨折有多種成因,可以由骨質疏鬆症、骨折、意外撞擊或癌症引起,治療方法亦有多種。楊伯伯所使用的方法乃是最新的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全新椎體復位系統』。病人如接受傳統的手術,可能需要數天才能下床;但接受這最新的微創手術,痛楚可能比傳統手術為少,如情況理想,病人最快可以數小時後下床,並在手術當天出院。」

 

 

 


  梁醫生又表示,脊椎壓縮性骨折病人若未能及時積極治療,除了要面對生理或精神上痛楚,臨床醫學報告證實,還會增加死亡風險,及生活質素下降,源於:

 

 

 

原因一:連鎖骨折效應,一個未治療的椎骨骨折會導致另一個骨折產生,繼而引發連鎖骨折效應(Fracture Cascade)。

 

原因二:臨床上的不良後果,如背痛駝背。駝背還會影響肺活量和胃腸道容量前者會導致呼吸能力降低1後者會導致因為易飽造成營養不良2體重下降2此外,還會影響心理或精神健康3如失去自信、自我隔離,有機會引致抑鬱症睡眠障礙等。

 

原因三:脊椎壓縮性骨折有可能增加死亡率。

 

 

 

  事實上,及早正視骨質疏鬆可能導致的骨折,有助減少因為忽視而導致的誤診。手術治療不但有助延長病人壽命,還有助降低社會成本,如臥床護理服務和長期服用之藥品等醫療支出。

 

 

 

  梁醫生又指出,脊椎壓縮性骨折在香港是很常見的。骨質疏鬆造成的脊椎壓縮性骨折不單影響個人,還會影響許多家庭。骨折如沒有適當處理,會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影響壽命。微創椎體復位手術可迅速解决病人因骨折導致的疼痛。新技術與科技不僅提供即時止痛,還能因恢復病人脊椎原狀而保存原有脊椎功能,讓病迅速回到正常生活。

 

 

 


附註

 
  1. I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Audit 2013

  2.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12) 23:879-885

  3. Osteoporosis Society of HK: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Osteoporosis in HK

  4. Calculated using above references and HK government census data

  5. HK J or Orthopedic surgery 2002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張偉源醫生論文

CCR:抗癌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想要成功不應忽視蛋白組學

 

 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文章指出,美國啟動的抗癌登月計劃除了進行基因組學研究還應當靶向直接推動癌症發展的蛋白質。

 
奧巴馬總統在今年年初對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出國家癌登月計劃。
 
據估計明年將有10億美元投入到該計劃中,主要聚焦在免疫治療,基因組學和聯合治療等幾個方面。來自Inova Schar癌症研究所的Thomas P. Conrads與喬治梅森大學的Emanuel F Petricoin共同發表了這篇最新文章,希望人們對於蛋白質組學在精準醫學,特別是癌症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關註。雖然對於癌症登月計劃表示十分讚同,但是他們認為這項計劃不應僅以基因組學為重點,蛋白質組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作者在文中寫道:"畢竟基因組只進行信息的存檔,蛋白質才是真正執行細胞活動的執行者。並且蛋白質構成了大多數用於癌症檢測的生物標記物,還組成了驅動免疫應答以及細胞內外信息交流的抗原,除此之外,幾乎每種標靶治療方法都以蛋白質為靶向目標。因此蛋白質應當成為癌症登月計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去年12月北弗吉尼亞最大的健康系統Inova與喬治梅森大學建立了夥伴關系,共同進行轉化醫學研究,為了患者利益共享資源。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蛋白質組學為轉移性乳腺癌病人找到了個體化治療方案,為處於絕境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Cancer Moonshot: A Call for Proteomics
 
Thomas P. Conrads1 and Emanuel F Petricoin2
 
The Cancer Moonshot Program has been launched and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paradigm-shifting initiative with the goal to implement a focused national effort to double the rate of progress against cancer. The place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 immunotherapy, genomics,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was placed at the central nexus of this initiative. While we are extremely enthusiastic about the goals of the program, it is time we meet this revolutionary project with equally bold and cutting-edge ideas: its time we move firmly into the post-genome era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propel and seize on innovative recent gains in the field of proteomics required for it to stand on equal footing in this narrative as a combined, synergistic engine for molecular profiling. After all, while the genome is the information archive,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actually do the work of the cell and represent the structural cellular machinery.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comprise most of the biomarkers that are measured to detect cancers, constitute the antigens that drive immune response and inter and itntracellular communications, and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are the drug targets for nearly every targeted therapy that is being evaluated in cancer trials today. We believe that a combined systems biology view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at orients cancer studies back to the functional proteome, phosphoproteome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cell will be essential to deliver on the promise of the Cancer Moonshot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