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勢洶洶的癌症—急性淋巴癌

 李小姐今年剛剛大學畢業,正準備找工作。可是她發現頸部有腫大的硬塊,每到晚上更會有夜汗及發燒,頸部硬塊更於兩星期內腫大了一倍。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其頸部、腋下及腹股溝位置已經有很多腫大的淋巴結。醫生立即為李小姐安排活體組織檢查,確診為「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淋巴瘤主要分為何傑金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10%)和非何傑金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90%)兩大類。而非何杰金淋巴瘤又可再分為B型細胞瘤(佔80%)及T型細胞瘤 (20%),其中尤以瀰慢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最為常見。何傑金淋巴瘤對治療往往都有良好的反應,尤其是早期的病患者,八成或以上都會獲得根治。相對何傑金淋巴瘤而言,非何傑金淋巴瘤就顯得截然不同了。無論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徵,非何傑金淋巴瘤都較何傑金淋巴瘤複雜和變化多端。

         

         瀰慢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30-40%,這種淋巴瘤病程進展得很快,患者一般有明顯病徵,例如發燒、盜汗、體重下降、持續咳嗽、氣喘、胸部疼痛等。此外,淋巴結腫大是最常見的病徵,多數沒有疼痛,腫大位置多發生在頸部,其次為腋下和腹股溝,然後逐漸擴散至其他部位的淋巴腺、骨髓和其他器官。淋巴結脹大的速度很快,可以在一週內以倍數增加。此外,淋巴瘤可侵犯全身各組織器官,如腦部和心臟,並不只在淋巴結內發生。淋巴腫瘤日漸長大就會對鄰近的正常組織產生壓迫或造成阻塞,繼而導致器官功能受損。

 

           一旦確診是淋巴瘤,不必驚慌失措。淋巴瘤並不是絶症,只要能夠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還是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治癒的,下期會探討急性淋巴瘤的治療新趨勢。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砒霜 –>毒藥……….十天的治療回顧

 IMG_9225.JPG IMG_9271.JPG 

IMG_9215.JPG  IMG_9163.JPG 

過去呢十日既治療裡面,基本上每日都會食全反式維甲酸(欖球丸),都會打一支毛菌針及食一次砒霜!同埋朝朝要俾人拮一針抽血…………………..

食完欖球丸好多時都會頭痛到要食止痛藥先可以休息到,而砒霜既副作用對我黎講就更大更辛苦,食完砒霜會胃痛、反胃、作嘔、頭暈,成個人都好唔舒服同埋好支,差唔多每日都係訓、訓、訓。完全無心機食野,只係想休息。最慘係有時食完野後會嘔返出黎,個感覺好差,情願唔食咁多,其實係食唔落咁多。每日最主要既吸收部份就係媽媽爸爸帶黎既湯水。

另外,差唔多每一日都因為血小板指數唔夠50 (正常係160-350)而每次要輸4包血小板。起初都無咩特別,而且都幾快輸完,但後來啲血管愈黎愈差,落得愈黎愈慢,同埋開始有過敏反應,會全身痕同埋發燒。同埋隔3日左右又會因為唔夠血紅素而輸血。

化療既辛苦程度就更唔使講啦,痛到無朋友,化完仲要反胃同作嘔,真係救命!

因為輸血、化療、落藥等等,好多時阿日就要開新豆豆,因為血管用過未必可再用,所以打豆豆所需時間愈來愈長,甚至要打2-3針先打到

對於咁有盼望同信心既我,都會有一刻因為好辛苦想放棄治療,見到啲藥都唔想食,我終於明白點解咁多人有癌症都唔選擇化療了!

不過,感恩我有愛我的上帝、媽媽、爸爸、六毛仔、同一班朋友仔,我絕對知道我為什麼堅持,但其實我邊有能力可以堅持吖,咪全靠耶穌得勝,我知道今次經歷是為了將榮耀歸上帝。

 

美政府研究表明: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存在聯系

上周四,由美國FDA資助的國家毒理學計劃(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NTP)研究團隊發現,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雄性小鼠患罕見腦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神經鞘瘤的風險增加。這項研究成果以預印本文獻的形式發表在冷泉港實驗室(CSHL)主辦的BioRxiv上(1)

 

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一經公布就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危害。


實際上,關於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的關系,現在幾乎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口水仗。因為總會有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出現,它們要麽支持這一論點,要麽反對這一論點。這一爭論打電子設備出現那會兒就開始了,經過數十年爭論,在2013年終於有了一個暫時的『定論』,鑒於能夠證明手機輻射導致癌癥的證據太少,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單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歸到『可能』致癌的範疇,跟咖啡和泡菜同屬一列。


但是,這並沒有完全消除普通人,甚至是科學家內心的疑慮。畢竟現在電子產品無處不在,人們越發擔心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影響。估計這也是FDA斥資2500萬美元支持NTP開展專項研究的原因。


由NTP主導的這一研究堪稱目前最全面的研究。研究人員在芝加哥建了21個具備特殊功能的大房子,那些參與本研究的小鼠和大鼠,將在這些屋子裏接受不同制式手機信號為期兩年的輻射。


在研究中,部分小鼠作為對照不接受手機輻射;部分小鼠接受1.5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這個輻射量低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手機輻射量(1.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限制;部分接受3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剩下的接受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手機輻射的雄性小鼠有2%-3%患上了一種叫做惡性膠質瘤的腦部癌癥,有2%-6%的雄性小鼠心臟上也長出腫瘤,而沒有受到輻射的小鼠沒有發現這兩種病變。NTP團隊認為,綜合看來,研究結果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但是由於目前的結果只是初步的分析數據,他們也不能下確切的結論。目前NTP團隊成員中,有70%-80%成員認為研究結果表明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雄性小鼠在不同制式(GSM和CDMA)不同程度暴露下患癌風險


但是本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很難解釋的現象,為啥雌性小鼠不受手機輻射的影響?為啥受到手機輻射的小鼠平均壽命居然長於不受輻射的小鼠?更棘手的是,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是什麽?本研究也沒有做出回答。


NTP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涉及內容很多,目前只公布了部分數據。所有的數據處理完畢,大概要到2017年。目前FDA也組建了專家團隊審核這些數據。


對於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NTP團隊成員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表示,可能是輻射損害了DNA的結構,或者是抑制了DNA損傷的修覆。由於涉及到另外一篇還沒有公開發表的文章,所以具體細節現在還不便透露。


由於NTP團隊的研究對象是小鼠,跟人類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還不能說手機輻射會危害人體健康。但是,NTP團隊的這一研究必將激發起新一輪的研究熱。


最後,大家別忘了關註NTP團隊在2017年公布的全部研究成果,以及那篇手機輻射引起癌癥機制的研究文章。


( 1 )關於BioRxiv


2013年11月11日,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傳播,並在科學家的論文正式開始同行評議前,使其獲得論文反饋的機會。非營利的世界頂級科研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啟動了BioRxiv,旨在為生物學家打造專有的預印本文獻庫。當年就有超過40名相關科學家已經同意大力支持BioRxiv,並對請求發表的文章進行篩選,以確保 BioRxiv 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參考資料


1.Wyde M, Cesta M, Blystone C, Elmore S, Foster P, et al. 2016. Report of Parti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Carcinogenesis Studie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Hsd: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hole Body Exposure). bioRxiv

脊柱壓縮性骨折最新治療 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

 

 

香港人口日漸老化,患骨質疏鬆症的人越來越多。骨質疏鬆如情況嚴重,會觸發骨折。臨床發現,即使初期的骨質疏鬆亦有機會導致輕微骨折。雖然可以通過影像診斷確診,但病人不一定有臨床症狀如疼痛等。脊椎骨折為例,香港每年有超過8萬名年過65歲以上的長者上脊椎骨折,且研究發現每年約有5%增長4 亞洲人種的脊椎骨鬆性骨折發病率7.8%1當中包含既有骨折案例與新生骨折案例,有研究指出香港的發病率比亞洲人種的整體發病率高。在香港,每十萬人便有14,000骨折,或200宗新生骨折5

 

 

 

 

  在香港,約七成脊椎壓縮性骨折源於骨質疏鬆,超過半數女性與將近四份之一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脊椎壓縮性骨折。約兩成脊椎壓縮性骨折源於癌症、腫瘤和癌症轉移,另有一成以下的個案是創傷所致,例如跌倒、意外、長時間搬運重物,或運動傷害。

 

 

 

  八十多歲的楊伯伯及其家人都誤以為楊伯伯只是患了普通老人骨骼痛症,老人中心定期檢查亦只發現他患了骨質疏鬆症,經過多番治療,服用止痛藥及接受物理治療,但多月情況沒有好轉。其後,楊伯伯接受磁力共振(MRI)檢查和專科醫生診斷,方知原來患上脊椎壓縮性骨折。楊伯伯表示,患病時疼痛度日、行動不便、坐立不安,但手術後數小時就可以下床,24小時後出院,且不再感到痛楚。楊伯伯道:「起初我以為自己是一般老人退化引起疼痛,如果能及早確診病症,及早醫治,就不用連續多月承受痛楚。我也很感謝梁醫生替我做微創復位手術,現在我可以活動自如,過回正常的生活。」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脊椎微創手術中心醫務主管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梁顯信醫生表示:「脊椎壓縮性骨折有多種成因,可以由骨質疏鬆症、骨折、意外撞擊或癌症引起,治療方法亦有多種。楊伯伯所使用的方法乃是最新的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全新椎體復位系統』。病人如接受傳統的手術,可能需要數天才能下床;但接受這最新的微創手術,痛楚可能比傳統手術為少,如情況理想,病人最快可以數小時後下床,並在手術當天出院。」

 

 

 


  梁醫生又表示,脊椎壓縮性骨折病人若未能及時積極治療,除了要面對生理或精神上痛楚,臨床醫學報告證實,還會增加死亡風險,及生活質素下降,源於:

 

 

 

原因一:連鎖骨折效應,一個未治療的椎骨骨折會導致另一個骨折產生,繼而引發連鎖骨折效應(Fracture Cascade)。

 

原因二:臨床上的不良後果,如背痛駝背。駝背還會影響肺活量和胃腸道容量前者會導致呼吸能力降低1後者會導致因為易飽造成營養不良2體重下降2此外,還會影響心理或精神健康3如失去自信、自我隔離,有機會引致抑鬱症睡眠障礙等。

 

原因三:脊椎壓縮性骨折有可能增加死亡率。

 

 

 

  事實上,及早正視骨質疏鬆可能導致的骨折,有助減少因為忽視而導致的誤診。手術治療不但有助延長病人壽命,還有助降低社會成本,如臥床護理服務和長期服用之藥品等醫療支出。

 

 

 

  梁醫生又指出,脊椎壓縮性骨折在香港是很常見的。骨質疏鬆造成的脊椎壓縮性骨折不單影響個人,還會影響許多家庭。骨折如沒有適當處理,會影響病人的生活質素甚至可能影響壽命。微創椎體復位手術可迅速解决病人因骨折導致的疼痛。新技術與科技不僅提供即時止痛,還能因恢復病人脊椎原狀而保存原有脊椎功能,讓病迅速回到正常生活。

 

 

 


附註

 
  1. I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Audit 2013

  2.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12) 23:879-885

  3. Osteoporosis Society of HK: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Osteoporosis in HK

  4. Calculated using above references and HK government census data

  5. HK J or Orthopedic surgery 2002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張偉源醫生論文

CCR:抗癌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想要成功不應忽視蛋白組學

 

 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文章指出,美國啟動的抗癌登月計劃除了進行基因組學研究還應當靶向直接推動癌症發展的蛋白質。

 
奧巴馬總統在今年年初對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出國家癌登月計劃。
 
據估計明年將有10億美元投入到該計劃中,主要聚焦在免疫治療,基因組學和聯合治療等幾個方面。來自Inova Schar癌症研究所的Thomas P. Conrads與喬治梅森大學的Emanuel F Petricoin共同發表了這篇最新文章,希望人們對於蛋白質組學在精準醫學,特別是癌症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關註。雖然對於癌症登月計劃表示十分讚同,但是他們認為這項計劃不應僅以基因組學為重點,蛋白質組學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作者在文中寫道:"畢竟基因組只進行信息的存檔,蛋白質才是真正執行細胞活動的執行者。並且蛋白質構成了大多數用於癌症檢測的生物標記物,還組成了驅動免疫應答以及細胞內外信息交流的抗原,除此之外,幾乎每種標靶治療方法都以蛋白質為靶向目標。因此蛋白質應當成為癌症登月計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去年12月北弗吉尼亞最大的健康系統Inova與喬治梅森大學建立了夥伴關系,共同進行轉化醫學研究,為了患者利益共享資源。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蛋白質組學為轉移性乳腺癌病人找到了個體化治療方案,為處於絕境的病人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Cancer Moonshot: A Call for Proteomics
 
Thomas P. Conrads1 and Emanuel F Petricoin2
 
The Cancer Moonshot Program has been launched and represents a potentially paradigm-shifting initiative with the goal to implement a focused national effort to double the rate of progress against cancer. The placement of precision medicine, immunotherapy, genomics,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was placed at the central nexus of this initiative. While we are extremely enthusiastic about the goals of the program, it is time we meet this revolutionary project with equally bold and cutting-edge ideas: its time we move firmly into the post-genome era and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propel and seize on innovative recent gains in the field of proteomics required for it to stand on equal footing in this narrative as a combined, synergistic engine for molecular profiling. After all, while the genome is the information archive,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actually do the work of the cell and represent the structural cellular machinery.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comprise most of the biomarkers that are measured to detect cancers, constitute the antigens that drive immune response and inter and itntracellular communications, and it is the proteins that are the drug targets for nearly every targeted therapy that is being evaluated in cancer trials today. We believe that a combined systems biology view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at orients cancer studies back to the functional proteome, phosphoproteome and biochemistry of the cell will be essential to deliver on the promise of the Cancer Moonshot program.

 

骨癌截肢 李致緯左腳撐起人生

 

骨癌截肢 李致緯左腳撐起人生
我的左腳因骨癌截肢只剩左腳的長榮大學財務金融系李致緯,在昨天畢業典禮上,成為洗腳禮代表。(曹婷婷攝)

長榮大學28日畢業典禮上,財務金融系李致緯代表接受洗腳,因他右腳裝義肢,只洗左腳,當他露出右腳的義肢,台下響起掌聲。高一罹骨癌截肢,他非但未向病魔屈服,4年來課業保持第一,還輔導成績落後學弟妹,雖然只有一隻腳,他卻引領其他人在課業上「起飛」!

穿著學士袍的23歲李致緯,拄拐杖走路,常讓人以為只是受傷,很難發現,他右腳是義肢,開朗笑容更不像生病的人。他說,或許是因經歷驟變,才明瞭過好每一天很可貴。

 

高一升高二時,右大腿莫名感覺痛,李致緯不以為意,一開始以為運動傷害,好幾次半夜痛到驚醒,到診所照X光無異狀,就貼膏藥、吃消炎藥,2個月後到大醫院檢查,卻被告知罹患骨癌,且右骨盆腔腫瘤長達15公分,即使切除,右腳神經仍會受損,只有截肢一途。

李致緯回想16歲乍然面對罹癌、截肢,他說,內心掙扎也怨過「為什麼是我?」但化療到手術前的9個月,他眼看一起抗癌的生命,一個個消逝,他轉念「至少我還能活」,接受截肢,醒來,右大腿以下空掉,但他知道,命保住了。

升大學時,住高雄湖內的他就近選讀長榮大學,也因不想麻煩父母而去學開車、特製車款以左腳取代右腳操作車子,每天開車通勤,由於右腳畢竟是義肢,除了洗澡、睡覺,整日穿戴不透氣護具,和同學出門頂多在室內,少了戶外共遊回憶,但大家感情很好,大學生活很精采。

他目前全心準備高普考,盼謀得穩定工作,讓父母放心;他說,選讀財金系,其實也是因生病後,媽媽為照顧自己辭掉工作,化療開銷不小,他想,若懂投資理財,日後也能分擔父母經濟壓力。

財金系主任吳宗哲說,財金系應屆畢業生約110人,李致緯4年保持系上第一名,並考取超過7張證券和期貨等相關財金證照,甚至能引導同學、學弟妹,非常難能可貴。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9000394-260107

延申閱讀 : 

右腿截肢李致緯大學四年第一名畢業




癌兒病逝 玩具捐彰基與童分享

 

貝貝的母親陳沛淋昨天看到「彰基兒童醫院湯瑪士貝貝區」相當感動。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抗癌鬥士劉哲瑋(小名貝貝)13年前病逝,當時才6歲的他留下許多玩具,其中最愛的湯瑪士火車陪伴他在醫院治療,他的母親昨天將這些玩具捐給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方設立展示專區,「讓貝貝的快樂時光與更多孩童分享」。

彰基兒童醫院一樓手扶梯牆面最近出現湯瑪士火車圖像,還有展示櫥窗,醫院變得相當童趣,全球最大玩具製造商 「美泰兒」旗下擁有湯瑪士等品牌,公司得知貝貝的故事,員工昨天到兒童病房播放湯瑪士電影,也讓卡通人物「胖總管」現身,希望病童暫時忘卻病痛。

貝貝的母親陳沛淋表示,貝貝生前擁有各式各樣的玩具車,包括歐洲之星、新幹線、高鐵,尤其湯瑪士火車擺滿病床,兒子病逝後相當想念他,雖然部分玩具轉送他人,但火車系列仍保存得很好,「想讓車子有安歇的地方」。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手扶梯出現湯瑪士火車,醫院變得有童趣。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她昇華對兒子的愛,將39組湯瑪士火車玩具捐給彰基兒童醫院,彰基兒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高峻凱則親手繪製貝貝畫像送給這名思念孩子的母親,「西瓜皮頭髮、瞇瞇眼、扁鼻子,像極了貝貝。」陳沛淋看到圖畫相當滿足。

貝貝生病時在台大醫院治療,現任彰基兒癌中心主任王士忠當時在台大學習,和貝貝感情相當好,稱醫師是「best friend」(最好的朋友)。

王士忠說,貝貝雖然生病但對生命充滿熱忱,用繪畫創作抗癌,展現超乎年齡的懂事和貼心,「與他相處感到紓壓」。貝貝的玩具如今留在兒童醫院,能與更多孩童分享他的快樂,也讓母親對他的回憶化成源源不絕的愛。

udn.com/news/story/7319/1724414-%E7%99%8C%E5%85%92%E7%97%85%E9%80%9D-%E7%8E%A9%E5%85%B7%E6%8D%90%E5%BD%B0%E5%9F%BA%E8%88%87%E7%AB%A5%E5%88%86%E4%BA%AB

逾六成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良性前列腺增生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攝。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攝。

香港前列腺基金與九龍樂善堂,過去數月在兩間位於跑馬地及荃灣的敬老康樂中心,訪問了96位年齡介乎61至92歲的男士,發現超過9成的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徵狀。

訪問以「國際前列腺症狀評分問卷」來評估他們患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嚴重程度,當中53.1%受訪者的徵狀屬「中等」、5.2%受訪者屬「嚴重」程度。

徵狀方面,85.6%受訪者表示有「夜尿」、79.8%尿流細弱無力、72.9%經常感到尿急、72.3%感小便困難等。受訪者亦表示,徵狀影響睡眠質素、日間精神、自尊心、夫婦關係及社交生活。

調查又發現,近9成的受訪者都沒有因泌尿徵狀求醫,當中約52.4%受訪者指「以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不算病徵」,更有17.7%表示因「金錢考慮」而不求診。

醫學會前會長蔡堅亦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他十多年前已經出現尿頻、夜尿、尿流軟弱無力等症狀,因為擔心做手術後會有漏尿情況,一直靠藥物減輕症狀,直至兩年前某晚,尿道口劇痛「痛到在家中大叫,10級痛中達8級」,於是立即向專科醫生求診,發現出現併發症「急性尿瀦留」,要立即進行手術。蔡堅又說,手術後,徵狀只會減輕未能完全消去,例如由以往每小時要去小便,變為約每兩小時;每晚起床小便5次變為2次。

香港前列腺基金主席黃國田說,前列腺增生是男士生理必經階級,未必是病患,但不少男士基於傳統強者形象,即使發現病徵亦難以啟齒,亦不求醫,他建議,40歲以上的男士要定期接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及尿速流測試,又強調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藥物費用,每月只需約100至200元,不要因擔心藥費而不求醫。

另外,香港前列腺基金亦即場免費為100名男士檢驗「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水平。

topick.hket.com/article/1434139/9%E6%88%90%E7%94%B7%E5%A3%AB%E6%9C%89%E8%89%AF%E6%80%A7%E5%89%8D%E5%88%97%E8%85%BA%E5%A2%9E%E7%94%9F%E5%BE%B5%E7%8B%80

延申閱讀 : 

年屆花甲9成男士現前列腺增生 僅1成人求醫topick.hket.com/article/1434139/9%E6%88%90%E7%94%B7%E5%A3%AB%E6%9C%89%E8%89%AF%E6%80%A7%E5%89%8D%E5%88%97%E8%85%BA%E5%A2%9E%E7%94%9F%E5%BE%B5%E7%8B%80

逾六成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良性前列腺增生

hk.news.yahoo.com/%E9%80%BE%E5%85%AD%E6%88%90%E5%8F%97%E8%A8%AA%E8%80%85%E5%87%BA%E7%8F%BE%E4%B8%8D%E5%90%8C%E7%A8%8B%E5%BA%A6%E8%89%AF%E6%80%A7%E5%89%8D%E5%88%97%E8%85%BA%E5%A2%9E%E7%94%9F-050927640.html


 

超級細菌出現 抗生素失靈

 

2050年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預估)。來源:抗藥性研究組織Review o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14年報告

分享

美國研究人員上個月在賓州一名49歲尿道感染婦女尿液中,發現歷來首見具有抗生素克痢黴素(colistin)抵抗力的超級病菌;克痢黴素是最後一道抗生素防線,國衛生官員說,這項驚人的發現,可能意味抗生素的功效已走到「盡頭」。

美國國防部的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一種「真正具備廣泛藥物抵抗能力的病菌出現」的前奏;克痢黴素是用於對付特別危險的超級病菌最後防線,其中包括衛生人員稱為「惡夢病菌」的抗碳青黴烯類腸道菌(CRE)。

在某些實例中,這些超級病菌會導致半數的感染者死亡;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曾經說,CRE已是美國最迫在眉睫的公衛威脅。

 

細菌抗藥性。資料來源/郭書辰。 製表/陳麗婷

分享

 

去年11月,研究人員在中國大陸與歐洲發現細菌具有代號mcr-1的抗藥性基因。研究人員並未在26日透過《抗菌藥物與化療》期刊發表報告中,說明這名婦女接受治療的結果。

CDC主任佛萊登表示,這名婦女未出國,不可能在美國以外地區感染。他說:「我們越深入探討,發現的會越多。我們可能進入後抗生素的階段。」

醫學界1959年開始以克痢黴素治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不動桿菌造成的感染,1980年代因為它會產生高度腎毒而不再用於人體,但仍然廣泛用於飼養牲口,尤其是中國大陸;由於細菌開始對其他更現代化的藥物產生抵抗性,醫院與診所再度引進克痢黴素,充當最後防線。

佛萊登表示:「我們必須設法保護抗生素,使我們與後代子孫都能持續使用。部分病人已經無藥可用。如果我們未及時採取行動,這將是抗生素的盡頭。」

堪薩斯市聖路克衛生系統的感染疾病醫師莎拉.波伊德表示:「我認為,賓州此一個案是更大的殺菌劑抗藥性問題的徵兆。」


延申閱讀 : 

抗藥性嚴重! 癌末重症病患無藥可用

 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1723381

避免抗藥性 抗生素勿自行停藥

 

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2/1723382 

 Highly resistant MCR-1 'superbug' found in US for first time 

www.cidrap.umn.edu/news-perspective/2016/05/highly-resistant-mcr-1-superbug-found-us-first-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