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了解,這項研究成果一經公布就在美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無處不在的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危害。
實際上,關於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的關系,現在幾乎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口水仗。因為總會有各種形式的研究成果出現,它們要麽支持這一論點,要麽反對這一論點。這一爭論打電子設備出現那會兒就開始了,經過數十年爭論,在2013年終於有了一個暫時的『定論』,鑒於能夠證明手機輻射導致癌癥的證據太少,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單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手機輻射歸到『可能』致癌的範疇,跟咖啡和泡菜同屬一列。
但是,這並沒有完全消除普通人,甚至是科學家內心的疑慮。畢竟現在電子產品無處不在,人們越發擔心電子設備對人體的影響。估計這也是FDA斥資2500萬美元支持NTP開展專項研究的原因。
由NTP主導的這一研究堪稱目前最全面的研究。研究人員在芝加哥建了21個具備特殊功能的大房子,那些參與本研究的小鼠和大鼠,將在這些屋子裏接受不同制式手機信號為期兩年的輻射。
在研究中,部分小鼠作為對照不接受手機輻射;部分小鼠接受1.5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這個輻射量低於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對手機輻射量(1.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限制;部分接受3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剩下的接受6瓦特每公斤體重的輻射量。
研究人員發現,接受手機輻射的雄性小鼠有2%-3%患上了一種叫做惡性膠質瘤的腦部癌癥,有2%-6%的雄性小鼠心臟上也長出腫瘤,而沒有受到輻射的小鼠沒有發現這兩種病變。NTP團隊認為,綜合看來,研究結果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但是由於目前的結果只是初步的分析數據,他們也不能下確切的結論。目前NTP團隊成員中,有70%-80%成員認為研究結果表明手機輻射與癌癥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雄性小鼠在不同制式(GSM和CDMA)不同程度暴露下患癌風險
但是本研究中還存在一些很難解釋的現象,為啥雌性小鼠不受手機輻射的影響?為啥受到手機輻射的小鼠平均壽命居然長於不受輻射的小鼠?更棘手的是,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是什麽?本研究也沒有做出回答。
NTP團隊表示,他們的研究涉及內容很多,目前只公布了部分數據。所有的數據處理完畢,大概要到2017年。目前FDA也組建了專家團隊審核這些數據。
對於手機輻射引起癌癥的機制,NTP團隊成員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表示,可能是輻射損害了DNA的結構,或者是抑制了DNA損傷的修覆。由於涉及到另外一篇還沒有公開發表的文章,所以具體細節現在還不便透露。
由於NTP團隊的研究對象是小鼠,跟人類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還不能說手機輻射會危害人體健康。但是,NTP團隊的這一研究必將激發起新一輪的研究熱。
最後,大家別忘了關註NTP團隊在2017年公布的全部研究成果,以及那篇手機輻射引起癌癥機制的研究文章。
( 1 )關於BioRxiv
2013年11月11日,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傳播,並在科學家的論文正式開始同行評議前,使其獲得論文反饋的機會。非營利的世界頂級科研機構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世界生命科學的聖地與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名列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啟動了BioRxiv,旨在為生物學家打造專有的預印本文獻庫。當年就有超過40名相關科學家已經同意大力支持BioRxiv,並對請求發表的文章進行篩選,以確保 BioRxiv 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參考資料
1.Wyde M, Cesta M, Blystone C, Elmore S, Foster P, et al. 2016. Report of Parti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Carcinogenesis Studies of Cell Phone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in Hsd: Sprague Dawley? SD rats (Whole Body Exposure). bio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