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引進全港最新的淋巴水腫治療技術助患者重建正常生活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汝威醫生。

(左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陳汝威醫生。

近年很多女士通淋巴,但坊間的通淋巴與醫學上的淋巴水腫治療不盡相同。淋巴水腫是一種乳腺癌和婦科癌症治療後常見的併發症,源於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阻塞所造成,引起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象腿」、皮膚變硬、淋巴液滲漏等症狀,大大影響社交和日常生活。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分別於2012及2013年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 ─ 淋巴管靜脈吻合術及淋巴移植手術,透過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及游離皮瓣移植技術,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從而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淋巴水腫

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由無數微細的管道組成網絡,像河流一樣將清澈的淋巴液貫穿全身,將當中有害的細菌及病毒過濾及消滅,保護身體免受感染。如淋巴系統內的淋巴管或淋巴結受到破壞,令淋巴液不能流通,積聚於皮下,便會形成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可分為先天性和繼發性兩類,香港淋巴水腫患者主要屬後者,因進行乳腺或婦科癌症手術令淋巴結受損,繼而引致淋巴水腫,發病率由百分之五至四十五不等。如同身體的其他器官,淋巴組織在受到破壞之後不會再生,因此淋巴阻塞所引致的水腫永遠不會自行消失。

淋巴水腫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水腫是可逆性,皮膚沒有纖維化或增厚。相反,晚期的水腫是非可逆性,皮膚出現纖維化或增厚,水腫也比較嚴重。淋巴水腫令患者帶來很多的不便,包括經常性皮膚感染和持續的淋巴滲漏,而過大的肢體可導致患者行動不便及迴避社交生活。

淋巴水腫的治療

過往淋巴水腫是一種不能根治的疾病,在未引入先進的淋巴手術前,患者主要透過物理治療控制病情。物理治療師利用手動淋巴引流和肢體包紮方法,以加壓療法紓緩患者的病情。但物理治療只適用於早期淋巴水腫,對晚期淋巴水腫病情的幫助比較有限。

港大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治療

隨著顯微手術的進步,港大於2012和2013年分別引入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和淋巴移植手術(VLNT),為淋巴水腫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香港在2012年5月首次進行淋巴管靜脈吻合術,整形外科醫生在患者水腫肢體打開小至兩厘米的皮膚切口,將皮下淋巴管連接至小靜脈,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

而最新引進的淋巴移植手術是利用游離皮瓣移植技術來治療淋巴水腫。對於上肢淋巴水腫患者,醫生會從患者的腹股溝提取淋巴結皮瓣,再將此皮瓣移植到腋窩淋巴阻塞的位置。而下肢患有淋巴水腫的患者,醫生則從腋窩提取淋巴結皮瓣,再將皮瓣移植到腹股溝淋巴阻塞的位置。東華醫院外科部副顧問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指出:「被移植的淋巴組織具有吸收作用,它可以吸收多餘的淋巴液,並釋放生長因子,刺激移植區淋巴管的生長。由2013年至今,我們已為34位淋巴水腫患者進行了淋巴移植手術,約七至八成患者在手術後有良好的效果。」

淋巴手術服務

為協助淋巴水腫患者提供適合的治療,瑪麗醫院於2012年7月成立了淋巴水腫門診服務,而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亦於去年9月於東華醫院設立,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全港最先進和最全面的一站式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表示:「淋巴水腫是乳癌和其他婦科癌症患者進行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東華醫院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能夠為淋巴水腫患者提供一站式的醫生諮詢及評估、手術治療和物理治療服務,患者不用東奔西跑到醫院不同的地方接受服務,醫護人員對淋巴水腫均具有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更了解患者的需要,這些都是淋巴水腫患者最需要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表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團隊成功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廖軒麟醫生表示,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團隊成功引入最新的淋巴手術科技,成功為淋巴水腫患者重建正常的淋巴回流,令患者重過正常生活。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鄺靄慧醫生指出香港大學為全港首項結合整形外科醫生、乳腺外科醫生、物理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的淋巴水腫綜合日間服務提供支援。

 

淋巴水腫患者何女士(左)接受了淋巴移植手術後,右手手臂腫脹情況大大改善。另一患者劉女士(右)接受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現已可過正常生活。

淋巴水腫患者何女士(左)接受了淋巴移植手術後,右手手臂腫脹情況大大改善。另一患者劉女士(右)接受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現已可過正常生活。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長有高危腸瘜肉人士的直系兄弟姊妹患癌前腺瘤風險較一般人高六倍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全球首項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的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同樣長有大腸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左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及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的全球首項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的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同樣長有大腸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左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及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進行全球首項大型前瞻性研究發現,大腸中長有「高危瘜肉」(又稱「癌前腺瘤」)的人士,他們的直系兄弟姊妹大腸內同樣長有高危瘜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六倍。負責研究的專家建議,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長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也應該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預防腸癌出現。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頂尖醫學期刊《腸胃學》(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大腸癌發病數字持續上升 高風險群組應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

近年,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同時亦高踞本港十大癌症殺手的第二位,每年約有4,769宗新增個案,並有接近2,000名病患死亡。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將於今年展開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中大醫學院對此表示歡迎,認為有關計劃可減低大腸癌對香港市民健康的威脅。 

中大醫學院約於十年前已開始透過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倡導及進行大腸癌風險評估的工作;而是次有關高危腸瘜肉患者,與他們直系兄弟姊妹罹患癌前腺瘤之關係的發現,更把大腸癌的預防推向嶄新的層面。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吳兆文教授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腸瘜肉(腺瘤)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潘先生因弟弟患有大腸高危瘜肉而參與是次研究,結果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同樣長有高危瘜肉。

潘先生因弟弟患有大腸高危瘜肉而參與是次研究,結果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發現同樣長有高危瘜肉。


吳兆文教授表示,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吳兆文教授表示,腸瘜肉若能在演變為癌腫瘤之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大腸癌的發生。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表示:醫學界已知某些細胞類型的腸瘜肉有較高機會發展為癌腫瘤,當中包括體積為10毫米或以上、包含25%絨毛成份或出現嚴重腸道細胞變異的腺瘤,這種腺瘤會被稱為高危瘜肉或癌前腺瘤。而今次研究團隊的重大發現,是倘若有家族成員大腸內長有高危瘜肉,其直系兄弟姊妹大腸長有這種癌前腺瘤及其他類形腺瘤的風險都遠較一般人高,顯示他們也應該考慮進行詳細的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切除腸瘜肉。」 

 

中大醫學院團隊於2010至2014年共安排600名年齡介乎52至64歲人士,參與以病例對照形式進行的研究。整項研究以一組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長有一粒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與400名年齡和性別分佈相若,但直系兄弟姊妹經大腸鏡檢查確定沒有高危瘜肉的健康人士作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其直系兄弟姊妹中長有高危瘜肉而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癌病徵的人士,他們同樣長有癌前腺瘤及其他類形腺瘤的機會,分別較健康的一組高出6倍及3倍。 

 

研究結果優化臨床建議及協助制訂公共衞生策略 

黃秀娟醫生續稱:「此項研究結果有兩項重要的指標作用。第一,優化臨床建議:今次的結果確認發現及切除腺瘤為預防家族腸癌的重要指標,只要家族中有一人長有癌前腺瘤,其直系兄弟姊妹也應考慮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預防腸癌;第二,協助制訂公共衞生策略:今次研究結果展示了新的大腸癌高風險群組。政府與醫學界應透過更有效地分配資源,進行大腸癌的預防工作,長遠有助減低腸癌的發病率。」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總結:「今次是全球首項確定高危瘜肉患者與其直系兄弟姊妹患高危瘜肉關聯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研究報告已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腸胃學》,並獲國際腸胃科權威Charles J. KAHI教授及David LIEBERMAN教授的高度評價及肯定。是次研究為大腸癌的預防訂立新里程,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將會就此進行深入研究,期望研究結果能有助修訂大腸癌預防的國際指引,讓各國受惠。」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轄下的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現推行「大腸癌風險評估及健康促進計劃」,方便市民了解更多有關腸瘜肉及預防大腸癌的最新資訊。此計劃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等篩查方法的健康資訊,而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或長有腸瘜肉的人士,亦可經此計劃了解相關的研究及檢查項目,評估患大腸癌的風險。市民現可經中心網頁www.digestivehealth.org.hk或致電24小時熱線3151 5666登記 (此熱線為電話錄音系統,即日起至今年7月20日有效)。

 

 完整報導

中大證大腸患者兄弟姊妹長高危瘜肉風險較常人高6倍

香港經濟日報 – ‎9 小時前‎
研究是全球首創,中大醫學院團隊於2010至2014年,安排600名52至64歲、沒有家族病史的人士分成兩組,一組為200名其直系兄弟姊妹中有一位至少長有一粒高危瘜肉、本身沒有任何大腸病徵的人士,對比另外400名年齡性別相若的健康人士,發現前者長有高危瘜 …
 

預防大腸家有長息肉患者需及早檢查

on.cc東網 (註冊) – ‎11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大腸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而大部分腸腫瘤均由腸息肉演變而成,及早切除可預防癌症。有研究發現,大腸長有易變成大腸的「高危息肉」人士,其直系兄弟姊妹長有高危息肉的機會較一般人高出6倍,建議他們進行大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並 …
 

 

 

親屬患高危瘜肉自己中招風險高6倍10年可變腸

香港01 – ‎7 小時前‎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資料,大腸已超越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每年超過4,700宗新症。中文大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指出,大腸與基因、環境因素有關,自覺生活習慣良好,其實可能仍是高危一族。中大一項前瞻研究發現, …
 

中大研究發現新大腸高風險群組

雅虎香港 – ‎4 小時前‎
中大的研究團隊認為,出現大腸瘜肉與遺傳和生活習慣有關,如果病人在瘜肉階段一直都不理會,最後有機會演變成癌症,呼籲家族中有大腸瘜肉的人士及早檢查。 而照大腸鏡不適的機會微,風險不高,只有極少數病例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 中大醫學院亦推出新計劃, …
 

大腸高危瘜肉病者直系親屬患病機會高6倍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12 小時前‎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秀娟醫生指,他們長有的瘜肉最多有逾10粒,平均為6粒多,較健康組高近5倍,其中更發現有兩名60歲以上男士患有大腸第一期。她指,若能在腸瘜肉演變成腫瘤前被及時發現,並透過大腸鏡將之切除,便能有效遏止患大腸


 

Vinorelbine(長春瑞濱)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Vinorelbine(長春瑞濱)

商品牌子名:

劑型:針劑: 50mg/5ml; 10mg/ml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為長春花生物鹼的化學半合成物,可阻礙癌細胞的小管聚合成微小管,從而抑制有絲分裂,干擾DNA的新陳代謝。相對於其他長春花生物鹼(如Vincristine),其神經毒性較低。

用途:轉移性腦癌#、非小細胞肺癌#、乳癌

劑量:靜脈注射; 每週25-50mg/m2。

用藥禁忌:對Vincristine過敏者;懷孕及哺乳婦女人士忌用。

用藥注意:有肝功能不全人士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感覺異常、疲倦、無力、貧血、便秘、噁心、嘔吐、腹瀉、注射疼痛、脫髮。
2.  其他副作用:  嗜中性白血球減少、顆粒性白血球減少。

藥物相互作用:   與Cisplatin一同使用可能會減少顆粒白血球的數量。與Mitomycin一同使用可能會導致急性肺病。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1.  如發現以下情況如顫抖、發燒及咳嗽等,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2.  在治療結束後,毛髮會再度生長.切勿用力梳刷頭髮,可使用柔軟的嬰兒頭刷.

醫管局藥物分類:自費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英國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建議:
FDA指引:未有足夠臨床證據顯示用於乳癌治療上。
NICE指引:Vinorelbine不是第一線治療乳癌的藥物.當蒽環類 (anthracycline)抗癌療程不適合或無法控制晚期乳癌病人的病情,此藥可作為二線治療,但不建議與其他化療藥物使用.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www.macmillan.org.u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norelbine

Carboplatin(卡鉑)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Carboplatin(卡鉑)

商品牌子名:

劑型:   針劑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Carboplatin為Cisplatin的合成化合物,可干擾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

用途: 卵巢癌*、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膀胱癌、頭和頸癌、骨及軟組織肉瘤

劑量:   視乎各種病情而定;靜脈注射。

用藥禁忌: 對Carboplatin有嚴重過敏反應者;腎功能受損人士;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若Carboplatin與其他會引致腎毒性的藥物一起使用,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噁心、嘔吐、輕度低血鈉、低血鎂、低血鈣、低血鉀。
(2)  其他副作用:  血小板減少、白血球減少、貧血。

藥物相互作用: 若Carboplatin與Aminoglycoside類抗生素一起使用,可能會增加耳及腎毒性的危險。Carboplatin可能會減低Phenytoin的血液濃度,所以應該檢查其血液濃度。如有需要,可能要增加Phenytoin的劑量。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  要攝取足夠的液體以防止腎臟受損 (若醫生允許每日要攝取約2 – 3公升液體)。
–  藥物治療期間,因骨髓會被抑制,病患者可能會較容易受到感染。所以患者應避免出入人潮擠擁的地方或接觸傳染病患者,減少受感染的機會。
–  如發現有皮膚感覺異常(例如麻痺或刺痛)、視覺障礙或耳毒性的症狀,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 (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carboplatin.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boplatin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

Cyclophosphamide( 環磷酰胺 )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Cyclophosphamide ( 環磷酰胺 )

商品牌子名:

孕婦用藥分級: C

藥理:此藥在體內代謝成磷酰胺氮芥後發揮烷化作用,能與DNA發生交叉結聯,抑制DNA的合成,干擾DNA和RNA功能。

療效:單一或與其他化療藥物一同使用,抑制癌細胞生長 用途 : 乳癌、惡性淋巴瘤、肺癌、卵巢癌和多發性骨髓瘤

劑量:(1) 靜脈注射: 視乎每種情况而定
            (2) 口服: 1-5mg/kg/day 或按病情調較劑量


用藥禁忌 : 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 肝或腎功能受損人士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噁心、嘔吐、黏膜發炎、腹瀉、食慾減低、脫髮
嚴重副作用:白血球減少、嗜中性球減少、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或貧血等;出血性膀胱炎
藥物相互作用:

與Clozapine使用,可導致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與Allopurinol使用,可導致Cyclophosphamide血液中濃度提升。
與Trastuzumab使用,可引致嚴重的心臟毒性問題。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毛髮可能會脫落,停藥後新髮會再生長。
避免在用藥期間以及停藥後4個月內懷孕。
用藥期間避免哺乳。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P1S1S3 (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cyclophosphamide.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clophosphamide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search_page_chi.asp

Etoposide(依托泊甙)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會

 

 

學名:      Etoposide  (依托泊甙)

商品牌子名:

劑型:   丸劑和針劑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Etoposide是一種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半合成衍生物,可以抑制第二類拓樸同分異構(Topoisomerase II)。而且此藥已可引致DNA斷裂,從而阻礙癌細胞的生長。Etoposide對細胞週期內的S階段(DNA合成)和G2階段(靜止及有絲分裂前)具有抑制作用。

用途:   小細胞肺癌*、睪丸癌*、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胃癌
骨及軟組織肉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

劑量:   視乎各種病情而定;靜脈注射或口服。

用藥禁忌: 肝或腎功能嚴重受損人士;懷孕及哺乳婦女忌用。

用藥注意: 肝或腎功能受損人士;痛風患者要小心使用。

副作用:
(1) 常見副作用:  噁心、嘔吐、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脫髮、靜脈注射部位可能會有疼痛。
(2)  其他副作用:  支氣管痙攣、急性過敏反應、骨髓細胞嚴重抑制。

藥物相互作用: 若Etoposide與抗凝血劑、抗血小板劑或NSAIDs一起使用,可能會增加出血危險。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  用藥後會可能出現短暫性低血壓,而引致暈眩的情況發生,所以應避免急促轉換身體位置。
–  每天應該檢查口腔情況。
–  使用軟毛牙刷可以防止口腔潰瘍。
–  在治療期間,應該採取適當的避孕措施。
–  如出現以下情況:四肢麻痺或刺痛,腸胃不適、異常出血、呼吸困難或尿液有任何顏色上的改變,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  切勿用力梳刷頭髮,可使用柔軟的嬰兒頭刷。

醫管局藥物分類:    通用藥物     


藥物分類:     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1) * 為FDA和HA的認可適應症
(2) # 為FDA的認可適應症
(3) 沒有標記的為HA的認可適應症

 

 

延申閱讀 :

 

http://chemocare.com/chemotherapy/drug-info/etoposide.asp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oposide

 

香港科研製藥聯會
http://www.hkapi.hk/search_page_chi.asp

 

Gemcitabine (吉西他濱)

注意:此藥物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病人須憑醫生處方,到已註冊藥房購買。

 
資料來源 :  香港藥劑師學
 
 
 
學名:          Gemcitabine (吉西他濱)

商品牌子名:  Gemzar (健擇)

藥物製造商:  Eli Lilly Asia, Inc. 美國禮來亞洲公司

劑型: 針劑     

香港註册編號:
HK-41786 (200毫克)
HK-41787 (1克)

孕婦用藥分級: D

藥理:
Gemcitabine 為核苷類似物,干擾DNA合成過程的抗代謝類化療藥。

用途:             
A.  非小細胞肺癌
B.  乳癌
C.  胰臟癌
D.  膀胱癌

劑量:             
A.
–  單一藥物使用: 每個療程為四週:Gemcitabine 100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持續三週,然後停藥一週。
–  和Cisplatin伴隨使用: 方案1. 每個療程為三週:Gemcitabine 125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持續兩週,然後停藥一週。
–  和Cisplatin伴隨使用: 方案2. 每個療程為四週:Gemcitabine 100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持續三週,然後停藥一週。
B.  和Paclitaxel伴隨使用。每個療程為三週:Paclitaxel 175mg/m2 在療程第一天,3小時靜脈輸注。 Gemcitabine 125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 持續两週,然後停藥一週。
C.  每個療程為八週:100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持續七週,然後停藥一週。
D.  和Cisplatin伴隨使用。每個療程為四週:Cisplatin 的建議劑量為70mg/m2,在療程第二天使用。Gemcitabine 1000mg/m2,30分鐘靜脈輸注,持續三週,然後停藥一週。

用藥禁忌:      
對Gemcitabine 過敏者; 同時接受放射治療; 和Cisplatin伴隨使用時,有嚴重腎功能不全者; 懷孕、哺乳婦女及小童忌用

用藥注意:      
監察血小板,白血球,及粒性白細胞數量; 骨髓、肝、腎功能受損者

常見副作用:  
疼痛、發燒、渴睡、皮疹、脫髮、噁心和嘔吐、便秘、腹瀉、口瘡、
貧血、白血球減少、嗜中性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出血、
肝酵素上升 (increased transaminases, alkaline phosphatase)、膽紅素上升、蛋白尿、血尿、非蛋白氮上升 (increased BUN)、氣促、感染

其他副作用:  
手腳麻痺

藥物相互作用:
若Gemcitabine與Warfarin一同使用,可能會增加出血機會。如有需要,可能要減低Warfarin劑量。

病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
1.  在治療期間如出現腹瀉、便秘、呼吸短促及手腳刺痛,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2.  在刷牙時可使用軟毛牙刷以減少對較敏感牙齦造成刺激。
3.  如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可以由每日三大餐改為每日五小餐,少量多餐可以減輕不適感。

醫管局藥物分類: 自費藥物

藥物法例分類: P1S1S3(此藥為醫生處方藥物,須由藥劑師核實處方後配藥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英國國家卓越臨床研究中心(NICE)建議:
FDA指引:
1. 此藥可與Cisplatin一起使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
2. Gemcitabine 對治療膀胱癌的療效與Cisplatin相約,但毒性較少。
3. Gemcitabine對於接受5-FU治療失敗後的人士有療效; 亦可為局部性末期、手術不可切除或擴散性胰臟癌的一線治療。
4. Gemcitabine對於治療鱗狀頭和頸細胞癌療效並不顯著。
 
 
延申閱讀 :
 
 
 
 

【絕症非絕望】沙漠跑250公里 癌末爸跑完最惡頂馬拉松

 

 

「你有兩條命--當你意識到你只有一條命後,你的第二生命就會開始。」英國51歲爸爸韋伯(Kevin Webber)患上絕症後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走去冒險,趁自己體力尚可時參加沙漠馬拉松,令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完滿。

 

韋伯2014年10月發現自己患上前列腺癌,醫生告訴他體內癌細胞急速擴散,可能只可多活3至4年,自此他便積極面對人生。他決心參加今年的撒哈拉沙漠馬拉松(Marathon Des Sables),在6天之內跑足251公里。

 

「這很困難,有一天我有想過我無法繼續下去了,那裡很熱、我的腳很酸痛、揹背包很辛苦,我疲憊得哭了。但我不想讓任何為我捐錢的人失望,我想到慈善活動以及所有曾捐款的人,這激勵了我。」他最後完成賽事,在近1,200名參賽者中排第568名,更有意挑戰第二次。

 

韋伯憶述自己在得知患病後非常震驚,因為他的爸爸都患有前列腺癌,但僅以有限的治療來控制病情,而他的病情卻比父親嚴重得多,事後最困難的是要向他三位子女解釋。

 

「我的孩子以為我要告訴他們我爸爸要死了,我們全都一起哭。」韋伯稱自己確診患病後,接受了3個月化療及3個月電療,身體變得很虛弱,反而激他對跑步的熱情,「我在第一次化療後像個老人家坐在輪椅中,於是我第二天一早起來跑步,我感到好多了。」於是他接着在兩星期內跑了兩次馬拉松,深信極端運動有助減慢癌細胞增長。

 

他同時相信就算患上絕症都要與家人過正常生活,「我們在一起時要保持樂觀及享受每一個時刻,我現在不會浪費時間了」。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international/20160619/55247602

 

勇敢抗英國父親完成全球最難馬拉松

on.cc東網 (註冊) – ‎8 小時前‎
韋伯被診斷出前列腺末期,但他沒有放棄,積極面對病魔。(互聯網圖片). 1/2. 勇敢的父親最偉大。被診斷出前列腺末期的51歲英國男子韋伯(Kevin Webber),沒有因罹患癌症放棄生活。他選擇不斷挑戰自己,享受及珍惜每一天,最終跑完跑稱全球最難的馬拉松 …
 
來自Mirror.co.uk有關「Kevin Webber」的新聞圖像

Brave dad battling terminal cancer ran the world's toughest 

Mirror.co.uk2016年6月18日
For a man who is dying, Kevin Webber is the most incredible advert for living life to the full. Coping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you have only a …

 

保持良好營養狀態 才能成功抗癌

 「營養師,我最近接受癌症治療後,胃口不好、飯吃不下…,我該怎麼吃?才有體力戰勝癌症!」

  • ▲癌友應注意蛋白質是否足夠;圖為情境照。

    ▲癌友應注意蛋白質是否足夠;圖為情境照。

  • ▲牛肉等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圖為情境照。

    ▲牛肉等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圖為情境照。

癌症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這些治療容易引起噁心、腹瀉等症狀,導致患者營養需求、食慾及消化吸收狀態的改變,因此,適時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調整飲食方式特別重要。

◎攝取足夠熱量,均衡飲食

常聽癌友為使飲食清淡,完全不吃肉類,但過度限制容易導致營養不足、降低自身免疫力。

正確的飲食方式應均衡攝取食物,並注意蛋白質食物是否足夠,因為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能幫助體內合成白血球、免疫球蛋白,增加抵抗力。

優質蛋白質來源:豆腐、雞蛋、雞肉、豬肉、牛肉、魚肉等。

◎監測體重變化,適當補充營養品

癌友應密切監測體重變化,若體重降低幅度大於5%,或食慾不佳伴隨體重降低時,可能存在營養不良的危機,須調整飲食方式。

筆者建議,由原本3大餐改6小餐,餐間選擇高蛋白、高熱量的營養品取代點心,補足一天的熱量,甚至變化入菜。例如:加入果汁或麥片增添口感。

要提醒的是,營養品並非只喝1-2次,就能像仙丹妙藥般立即提升營養,仍需由專業營養師,依個人狀況評估所需的補充量。

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是戰勝癌症的關鍵因素,可讓癌友對治療副作用更具耐受性,並降低感染風險。

要特別提醒癌友的是,飲食首重營養足夠及均衡,且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需食用熟食,避免食用生菜或生魚片等食物。

當營養不佳時,應選擇富含熱量及營養素的營養品作為第一線補充,以防止體重下降。

至於其他保健食品,則需經醫師、營養師評估是否需補充為宜。

(作者為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002195

【財來有方】防治癌症 保障健康 (方潤華)

 

 

眾所周知癌症是人類健康第一殺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宣布,預計2007年到2030年期間,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將增加45%,即由790萬人增至 1,150萬人,數字觸目驚心。專家估計,目前「兩岸四地」共有輕重癌症患者1,500多萬人,傳聞死亡率比歐美加等地略高,高發癌症依次為肺癌、肝癌、 腸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醫藥費每人平均3千美元計,共需300億美元以上,成為家庭及國家醫療系統之沉重負擔。

癌症威脅近在人們身邊, 筆者先父因患大腸癌逝世,亦目睹過家人飽受肺癌、肝癌之痛苦折磨,傷心之餘感觸良多,近年將家族慈善捐資重點轉至醫療項目(包括防治癌症),除在貧困地區 捐建48所鄉鎮衛生院,還選擇優質高校資助醫療教研項目,如資助中港高校研究團隊研發抗癌藥物,捐建中山大學「樹華乳腺癌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設立 「樹華胃腸腫瘤研究基金」及復旦大學設立「樹華肝炎肝癌防治專項基金」等。

樂善捐輸 攻克癌症

2010年贊助香港防癌會製作防癌光碟《笑看風雲,防癌治癌新導向》,為防治癌症略盡綿力,惟因基金資源有限,相關善工實屬杯水車薪,需要國家及社會各界共同重視關注。

最 近卅年,耳聞目睹幾十位老朋友也因癌症過世,多重感慨令筆者有了一項夢想:提議中國計生委(原衛生部)、民政部、中國防癌會、香港及澳門防癌會等聯合成立中國防治癌症基金會,籌款10億元,其中5億元由政府撥資。另外5億元分向中港澳之企業、基金及富商籌募捐助,假設有50位響應,各捐1,000萬元,即 可籌得5億元。如該基金正式成立,希望「兩岸四地」善長仁翁積極響應共同捐資,敝基金亦自當參與該項有意義善工,攻克癌症已是刻不容緩,除了科學家夜以繼 日研究對策,其他人亦可通過捐款出一分力,為醫學界征服癌症創造良好條件。

共同研究 尋求良策

如能成立,10億元基金之一半用於收息,以3%年息計每年可收約1,500萬元,用作獎金獎勵有新發明醫術、新藥防治癌症之科學家,另外5億元用作臨床查驗及數據用途,由基金董事會考慮決定。筆者期望有生之年,可看見該基金順利成立,知道癌病逐漸減少,死亡率下降。

筆者從剪存之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獲悉,英國科學家經過研究古埃及和南美的木乃伊後發現古代沒有這個病,癌症純粹是「人造病」,近二百年人口急速膨漲,工業發達雖促進經濟繁榮,但也破壞自然生態,人們居住環境擁擠,空曠地及市肺公園不斷減少,大家工作緊張、壓力倍增,飲食豐富而缺乏運動,再加空氣與食品污染嚴重,令癌 症患者急升,若坐視不理,後果不堪設想。

如何克服癌症已是全球性難題,要解決需時很長,祈望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個國家、城市共同努力研究,找尋良策造福人類。

作者:方潤華博士

香港著名慈善家及商人,亦為協成行集團及錦華置業有限公司主席;分別擔任方樹福堂基金主席、方潤華基金主席、香港培華教育基金委員等。

 

hk.finance.yahoo.com/news/%E3%80%90%E8%B2%A1%E4%BE%86%E6%9C%89%E6%96%B9%E3%80%91%E9%98%B2%E6%B2%BB%E7%99%8C%E7%97%87-%E4%BF%9D%E9%9A%9C%E5%81%A5%E5%BA%B7-%EF%BC%88%E6%96%B9%E6%BD%A4%E8%8F%AF%EF%BC%89-04101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