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食療與保健

 (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於此,人常伴乾咳少痰、聲嘶、喉乾舌燥、皮膚乾癢、鼻敏感、氣管敏感及大便乾結等,其中以「氣虛、痰濕體質」的癌友較多。

保健之道
飲食方面勿過進辛辣、濃味,高鈣、寒涼物品和溫陽補劑,免令營養積存過剰,不能吸收,以致血液濃度增高,誘發癌症;或促使復發、轉移,甚且擴散。

食養方面宜補充人體營養(津液),以保持體內肺腎系營養之平衡狀態。日常可適量選擇合掌瓜、節瓜、蜜瓜、菜亁、青蘿蔔、百合、南杏、蘋果、蜜梨、香蕉、枇杷果、火龍果、奇異果、提子乾、藍莓亁、羅漢果、雪耳、榆耳、無花果等食材。

平日出入冷氣間仍需注意著涼,飲食奉以濡潤清甜來平衡秋燥,是為正道。保持充足睡眠、大便通暢、起床後空腹飲一杯暖開水。溫煦的陽光,滌淨的空氣,可令人體氣機舒發,有助增強抗病能力。故此,秋日山行遠足,昂首鬆肩,縱覽山容風物,一派優逸情懷,亦為不錯的選擇。
保健食療:
一、蜜瓜西施湯
功效:清熱利尿,生津潤膚
材料:蜜瓜(去瓤)約2磅、西施骨12両、生薑3片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食用。

二、健脾益肺湯
功效:清潤安神,健脾壯肺
材料:百合8錢、淮山1両、沙參4錢、蜜棗2枚、豬肉4両
製法:材料加上適量清水,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三、潤肺理痰湯
功效:清肺除痰,益胃理嗽
材料:紅蘋果2~3個(去瓤)、南杏8錢、北杏2錢、淮山3片、舊橙皮1角、
      豬肉4両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四、菜乾清燥湯
功效:清熱潤肺,除燥止咳
材料:菜乾2~3両、馬蹄10粒(去皮)、元貝2粒、豬肉4両、生薑2片 
製法:材料加上清水適量,煲約個半小時,調味飲用。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可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香港健康協會      www.hkha.org.hk/page12.html
 

安癌有道

 今天醫學昌明,治療癌症已有長足的進步,民眾的防癌保健知識也相應提高,而政府用於醫療經費開支更按年遞增,但為何癌患個案仍會節節上升?識者宜再三思量之。


  安癌的法道,在於安穩其心是也。心安,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腫瘤細胞因之逐步趨向然萎縮的凋亡期。

癌症,成因種種;然而,內因情志不遂是為誘發癌患的樞紐,情緒壓力像是體內的一座無形大山,橫阻八方血脈水道,物先腐,癌毒乃生;安癌,有助啟動腦部「正邪監察系統」,指令人體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自然分隔,各行其道,信是正本清源的王道法則。

身心鬱積乃多類癌患的肇因,如能疏調五內,則氣通血和。我意旨探究病因,追本溯源,每每與病友閒話一二,藉此了解他們的生活點滴,及至追蹤病禍原委,逐步掃清障礙,轉旋力撥,則病患可早日痊癒矣。
    
其中,取法自然乃治病中軸,左右逢源,萬法歸宗。百病皆為一體,人應順應自然,大家不妨在假日親親大自然,抱擁輕柔和煦的陽光,舒展身心,放下牛牛,親炙山光水色,閒步林蔭清溪古道,此為釋放身心鬱滯和掃除病根的良方驗藥。山水有情,健康就在你的腳下。

此外,調治癌患,醫者辨證施藥外,要不忘給癌友送上問候、關切近況、叮嚀飲食,及加上安癌法道不能或缺的是多添「心藥」。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意謂:心臟系乃人體的CEO,內蘊腦區思維和意志,統率臟腑氣血經脈,在人體而言舉足輕重,牽一髮而動全身。

   以下吹徹心的號角。

   最有利於心──童心!隨心!開心!

   假日有空不妨整理一下個人的儀容、唱吓歌仔和吃小量三文魚,也為不錯的選擇。

   最不利於心──少氣!勞氣!激氣!

   平日不應張大喉嚨高聲談話,晚上八時五十五分之後不宜飽餐一頓。記住,差唔多又接近十一點喇!大家係時候要上床瞓覺;否則,你的心系營養Quota又會少一點了。
 
*本篇所介紹的資料可作參考。

 
 
 
朱國棟中醫師

     香港健康協會      www.hkha.org.hk/page12.html
 

失聰再生勇士舞動同路人 癌婦圖輕生為子活下去

 

黃耀邦(黎樹雄攝 )(蘋果日報)

在再生勇士眼中,殘疾不是障礙,只是等待衝破的框框。再生會表揚十大再生勇士抗逆精神,黃耀邦自小失聰,在無聲世界奮力演出狂舞,冀充當健聽和聾人間橋樑。兩年間兩次患癌及喪母喪父的林梅芳,萌過輕生念頭,最終為了家人,憑頑強意志度過難關,現與同路人互勵互勉。

 

耀邦3歲時發燒,聲音逐漸離開他。他自小愛藝術,20歲時被表演者舞姿吸引。他昨透過手語繙譯向記者表示:「想好似佢哋咁發光發亮。」遂立志成為舞者。耀邦靠地板震動掌握音樂節拍,隨之起舞,「手、腳、全身都感覺到震動,骨都感覺到強勁音樂」。

 

耀邦2010年成立「森林樂聾人舞蹈團」,但未獲家人支持。他一家五口,除姊姊外,父母和哥哥都失聰,家人深明健聽世界對聽障人士的漠視,質疑耀邦「點解逼自己走入健聽人世界?」。耀邦耐心解釋,盼感染他人,「好多人誤會聾人乜都做唔到,有負面嘅標籤,我希望推動聾人文化,畀健聽人士用同理心了解」。家人終明白耀邦的努力是為了其他同路人。

 

耀邦兩年前毅然放棄政府工,遠赴紐約「百老匯舞蹈中心」深造舞蹈。回港後他為聾人提供舞蹈課程,用自身經歷啟發更多人堅持夢想,他勉勵其他聾人,「唔好自悲,聾人、健聽一樣可以有夢想!」

 

62歲的林梅芳本是平凡主婦,18年前經歷劇變,先患鼻咽癌,數日後母親過身,父親亦於半年內去世,哭是她唯一宣洩方法。當年她兩個月內接受40次電療致舌頭萎縮,影響口腔活動,面部因滲血結痂,被當眾奚落,「喺街市有人嗌:『快啲嚟睇啦,呢個女人咁醜樣嘅』,我嗰陣想搵窿捐!」

 

一年後她再被確診骨癌,再陷人生低谷,想過輕生,「但嗰陣擔心自己走咗,兩個仔冇人睇,驚佢哋學壞」,她雖自稱「最蠢嘅媽媽」,卻為兒子活下去。及後她加入抗癌小組任義工,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她指不少患癌者感絕望,更擔憂外貌改變,淑芳卻說:「有疤痕咪益咗你,咁證明你係勇士!」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911/55632479

 
來自雅虎香港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十大再生勇士頒獎禮首位輪椅警察獲獎

雅虎香港17 小時前
【星島日報報道】第19屆恒生-再生會十大再生勇士選舉今日由食衛局局長高永文主禮下舉行頒獎禮,表揚一眾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的堅毅抗逆精神及 …

 
 

來自雅虎香港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首位輪椅警膺再生勇士

雅虎香港5 小時前
退休警署警長伍強昨獲選為第19屆「恒生-再生會十大再生勇士」。36年前,他是剛出「學堂」1年的軍裝警員,一次當值時在街上遇上通緝犯,被對方近 …

再生勇士」逆境激勵生命
深入報導香港新浪網4 小時前

 

來自香港01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受槍擊致下肢癱瘓不忘服務社會終成首名輪椅警長

香港0112 小時前
再生勇士中,有人因工作而失健全之軀,亦有人家庭接連遭遇不幸。62歲的林梅芳今天笑容滿面,然而18年前的她,經歷人生低谷,每天都躲在家中以 …

用笑殺癌魔主婦變勇士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香港文匯報社評–弘揚堅毅抗逆精神為香港注入正能量

中央日報5 小時前
再生會主辦的2016年十大勇士選舉昨日舉行頒獎禮,表揚一眾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展現出寶貴的堅毅抗逆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再生勇士身殘志 …

微觀點:吸收正能量不輕言放棄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香港“轮椅警察”获评再生勇士质疑反成进步动力

中国新闻网2 小時前
中新网9月12日电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你说我做不到,有一日我就可以做到。”现已退休的伍强曾经是香港一名警署警长,更特别的是,他是香港首位 …

來自大公网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十大再生勇士”颁奖轮椅警察谱写亮丽人生

大公网5 小時前
伍强在轮椅上坚持服务警队逾卅年,退休后每日做义工,获颁“十大再生勇士”。 刘国权摄. 大公网9月12日讯(记者陈敏婷)36年前截查通缉犯时遇近 …

話你知:激勵病患燃亮生命

香港文匯報10 小時前
今年已經是第十九屆「十大再生勇士選舉」,首屆選舉始於1996年,一直由再生會主辦,旨在表揚長期病患者克服困境的奮鬥精神和積極人生的態度, …

淑梅足跡:再生勇士高誌

香港文匯報2016年8月22日
其中一位是歷奇教官,十年前的「十大再生勇士」,他笑言自己是打遍天下無右手、得返一隻左手的高Sir高誌 先生。他曾是香港殘奧代表隊,參加田徑 …

來自香港都市日報有關「再生勇士」的新聞圖像

失聰青年感震舞冀紅館獻藝

香港都市日報11 小時前
其餘再生勇士介紹鄧卓謙(男)︰患先天性心臟病、脊髓神經缺血性受損,憑鋼琴追尋音樂夢。 嚴楚碧(女)︰交通意外致四肢傷殘,

抗癌路上身心受創 為乳癌患者圓夢建立樂觀踢走抑鬱

 

王心義攝(蘋果日報)

抗癌路從不易走,乳癌病人尤甚,除要面對連月化療、電療的痛苦外,更需在應否接受切除手術的思緒中不斷徘徊,身心靈均大受打擊。有機構透過協助病人在治療期間完成心願,讓他們能夠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臨床發現有個案因久久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患上抑鬱甚至情緒病,提醒照顧者及家人要時常留意患者情緒轉變,也應多與病者相處,有助雙方建立正向價值觀。

 

外科專科醫生梁小蘭表示,本港每年乳癌新症約3,000宗,而且有上升趨勢,死亡率亦接近10%。由於癌細胞會在乳房以至腋下淋巴結出現,故化療、電療,或是荷爾蒙治療未必對病情較為差的病人起到作用,或需要接受切除手術。

 

但她指,由於大部份婦女認為乳房是女士的重要性徵,故在接受切除手術前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懼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徵。她說,雖然暫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差的病人會令病情轉壞,但臨床發現不少病人因為患癌,即使本身性格樂觀,也逐漸染上情緒病,需要接受跟進輔導。

 

現年50多歲的方小姐,本身是安老院舍的主管,自言為人相當好動積極,不過在去年中卻確診患上早期乳癌。她說,知道消息後一段時間寢食不安,兼且不可上班,「我望出街,見到人人都番緊工,但我就只可以留喺屋企」,大受打擊。但她說,知道自己非常需要精神依靠,故在接下來4個月的手術、電療期,都多抽時間繪畫,嘗試把自己帶離情緒困局。她在治療期合共畫了近30幅水彩畫及油畫,當中不少是在醫院等候接受電療時,從其他病友身上取得的靈感。她說,幸而在得病後沒有自暴自棄,勇敢找回精神依靠,是以能夠活出走出陰霾。

 

方小姐得到「夢想成真」計劃支持,將畫作結集成書,即將出版。計劃主辦單位展晴社表示,計劃專為乳癌及其他婦科癌症,在治療期間完成夢想,從而讓病友在樂觀態度面對前路。計劃現時共協助了6位病友達成夢想。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911/55631032

 

乳癌患者出畫集圓夢

雅虎香港 – ‎3 小時前‎
乳癌患者既要面對手術後身體改變,並忍受電療副作用,癌症復發陰霾也揮之不去。展晴社於一五至一六年間舉辦上述計劃,共為六位病友完成夢想,包括成功出版個人畫集的方小姐,她是一間安老院舍的主管,去年確診早期乳癌後大受打擊。她在治療期間以繪畫紓緩 …

疫苗安全全球諮詢委員會(GACVS) HPV疫苗的安全性聲明


 

 

世界衛生組織

疫苗安全全球諮詢委員會(GACVS)
HPV疫苗的安全性聲明
2015年12月17日

自從在2006年初首次發行後,已在全球各地分發二億多劑量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HPV疫苗引入國家免疫規劃的前題是:預防子宮頸癌及/或其他HPV相關疾病是公共衛生的優先事項;疫苗引進在編程上是可行的;能保證有可持續的資金;以及已考慮該地區之接種策略的成本效益。GACVS已有系統地研究有關HPV疫苗所提出的安全性問題,並已就這方面發出一些報告。迄今為止,並無發現任何安全性問題而導致使用疫苗的建議需作出更改。

GACVS回顧法國疾病藥物和保健品安全國家機構近期作出的一系列有關接種HPV疫苗後自身免疫情況審查的研究數據。這項超過二百萬女童參與其中的大型研究顯示,除了Guillain-Barre Syndrome被發現有較高的風險外,接種和未接種疫苗的女童在接種後三個月內的所有研究情況下均出現相似的結果。這種風險在接種後的首幾個月是非常小的(每十萬接種疫苗的女童中約有一名),且並未見於其他小型研究。涉及足夠參與者的其他研究將有助於評估這項發現,如經證實,宜更全面地評估最終風險的高低。這種風險-小,如果存在的話-需要以預防 HPV感染的長效防癌利益的角度來看待。

同時,關於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複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徵(CRPS)和姿勢性直立心搏過速症候群(POTS)的擔憂已經在某些地區被提出。它們均是不明的和可能是異構病因的病症,上述兩種情況亦沒有在流行病學方面有明顯的識別。CRPS是一種影響單肢的慢性和長期的疼痛,通常出現於單肢的創傷或長期固定後。CRPS 的症狀難以定義,患者通常表示在創傷一段時間後仍有持續疼痛。

POTS 的特點是從躺著轉變為直立體位時出現異常大和持續增加的心跳率。這種過度的上升心跳率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的立位耐力不良的症狀。一些對POTS研究有貢獻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對研究帶來挑戰。POTS的發病可能極難確定和追溯。POTS大概在青春期少年群組中較為普遍,然而確診仍相對少見,並可能難以從這生理反應屬正常範圍的年齡組別中識別。

此外,暈厥是免疫接種常見的不良事件,特別在青少年中間,這可能導致接種和未接種的人群中出現POTS的誤差。儘管在診斷或完全識別CRPS和POTS是困難的,取得執照前和取得執照後的數據檢核並沒有證據表明這些症狀與HPV疫苗有關。CRPS和POTS的一些症狀也與慢性疲勞綜合徵(CFS)的症狀重疊,其中發表的觀察性研究報告表示與HPV疫苗無關。




雖然報告顯示部分POTS個案是嚴重和持久的,但若採取有效的症狀管理,POTS的預後一般良好,尤其青少年患者的症狀常隨著時間而得到解決。由於缺乏接種HPV疫苗後某些特異性症狀的詳細報告,我們鼓勵臨床醫生轉介受嚴重影響的患者給熟悉CRPS和POTS的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和治療。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及時診斷和管理可能避免有害和不必要的醫療干預,並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正常活動。

在日本,一些疫苗接種者出現慢性疼痛或其他症狀的事件,以致暫停國家免疫規劃常規使用疫苗的積極建議,這情況引起額外的評論。國家專家委員會的臨床數據審查得出了症狀與疫苗無關的結論,惟一直無法達成共識,以恢復HPV疫苗接種。這導致年輕婦女受影響,失卻了本來可以預防的HPV相關癌症的保護。正如 GACVS先前所指出的,決策是基於疲弱的證據,導致安全有效的疫苗不被使用,這可引致真正的危害。

持續的藥物安全監察是重要的,以確保對有關 HPV疫苗使用的關注能有最充分的證據處理。HPV疫苗對HPV相關的臨床結果,包括癌前病變的影響是公認的。全球最能獲得健康上的益處預計是那些沒有進行常規子宮頸癌篩查及未曾推出疫苗的國家。免疫接種後不良事件的優化自發性報告應當執行,以確保那些最能受益於接種疫苗之婦女能有足夠的安全監測。
 

 
 
 
 
原文 : 
 
Glob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Vaccine safety Statement on Safety of HPV vaccines 17 December 2015

www.who.int/vaccine_safety/committee/GACVS_HPV_statement_17Dec2015.pdf

 

「肺癌鬥士課程」 首期療效結果發佈會及第二期招募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及 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
肺癌鬥士課程」 首期療效結果發佈會及第二期招募

 

第二期「肺癌鬥士課程」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燕雯博士陳麗雲教授黃富強教授及香港癌症基金會林暉雯女士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四千宗。由大學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本年四月開始進行本港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課程招募了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其中58位患者(60%) 被確診第四期肺癌。參與者參加了八節心理社交支援課程。根據參與者於課程前提供的資料,當中一半患者及家屬有高焦慮和抑鬱的臨牀發病風險。有關首期「肺癌鬥士課程」的初步研究結果如下:

1)家屬的焦慮情緒及身體不安均比肺癌患者高,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

2)患者與家屬的抑鬱情緒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和影響。在整體生活質素、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上也發現有相似的結果,與我們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剛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

3)患者及家屬在參加課程後,於生活質素各方面皆有明顯改善。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其中患者減少三分之一,家屬則降低超過四分之一。

(詳細數據,請參考發佈會投影片。)

為了讓更多肺癌患者的家庭受惠,課程現正招募第二期的參加者,報名日期及方法:於現在至2016年10月3日前填妥網上問卷(http://bit.ly/lungcafighters)。如被選中,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必需一同參加課程,費用全免,工作人員會儘快通知上課日期及地點。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表示,第一期課程參加者的研究數據顯示,心理社交支援課程,能有效舒緩肺癌患者和家屬照顧者的情緒壓力,提升患者生命力,對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靈健康帶來莫大益處。她說:「很多患者患病後什麽都不願意嘗試,有的連旅遊都不敢去,課程能幫助減輕他們的抑鬱和焦慮,接納自己的病,並啓發他們懂得愛自己,過正常的社交生活。」陳教授認爲,香港的醫療服務對癌病患者的醫療照顧雖已屬世界級水平,但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支援,卻非常缺乏相對到位的服務,她期望今次計劃的研究收集所得數據,能提供資料以評估癌病患者的情緒心理需要。

張先生和張太

張先生和張太

完成課程的患者張太表示:「我一貫做事都很認真,計劃去做的事情必定要去完成,但往往卻不察覺這種習慣為自己帶來很多無形的壓力。參與這個課程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反思自己一貫的生活模式。現在的我學會選擇專注處理一、兩件事情,以致生活更加有彈性及輕鬆。課程同時亦讓我認識一班同路人。我們互相分享有用的資訊,小組完結後我們仍有定期相約一起做運動及聚會,大大提升了生活質素。」張太經歷肺癌2年,由丈夫張先生照顧,張先生說:「參與了課程讓我更察覺生活質素的重要。我認識了思想陷阱怎樣對情緒有影響,於面對治療及飲食安排方面多了彈性、減低了緊張!」

在抗癌路上肺癌患者及家屬均身心疲累

治療肺癌的醫術不斷進步,肺癌患者比以往享有更高的治愈率及更長的存活期,但肺癌患者仍要面對重重艱辛的考驗,包括肺癌的病徵 (如咳嗽、氣喘、疼痛)、治療 (如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對身體的副作用和確診所導致的情緒困擾。相對於其他癌症患者,肺癌患者往往感到更強烈的無助感及抑鬱情緒。與此同時,家屬亦承受巨大的心理困擾。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 《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發表有關癌症患者和配偶相互依存模式的研究,指出夫婦之間的焦慮、抑鬱及睡眠質素有正向相關性,尤其抑鬱對夫婦睡眠質素會相互影響。這些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患者和家屬均需要心理社會的支援。

全港首個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心理社會介入是指一些非藥物性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輔導、溝通技巧指導、正向思維治療及行為治療等。國際及本土文獻都說明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對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香港大學和香港癌症基金會一直推動「抗癌鬥士課程」,以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至今已經有數千名癌症患者(如乳癌、大腸癌、一般癌症等) 受惠,但當中還未曾發展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和其家屬的服務。

鑑於肺癌患者數目龐大,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壓力比其他癌症更為嚴重,肺癌患者及家屬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加上過往「抗癌鬥士課程」對於癌症患者及家屬的正面成果,我們舉辦了全港及全球首個大型專門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8節的課程內容包括正向思維指導(如何積極面對病情)、改善與家人溝通方法、病徵舒緩緩技巧、心理教育等等。課程亦會教導參與者辨認及糾正負面思想及價值觀,提升其抗逆能力。

首期課程於今年四月至六月期間進行。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完成課程前問卷,當中60名患者亦於課程後完成跟進問卷。參與的患者中,超過七成正在接受治療。

 課程初步研究結果:
(1)肺癌患者與家屬身心健康互相影響

結果顯示在課程前,家屬的焦慮症狀及身體不安均比患者嚴重, 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此外,肺癌患者及家屬在大部份身心健康指標都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當中以整體生活質素、抑鬱、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最為顯著。初步結果與我們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印證雙方同樣需要心理社會介入的重要性。

(2)課程令肺癌患者與家屬的得著互惠互利

課程亦改善了患者和家屬多個方面的生活質素。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風險,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及超過四分之一的家屬由高風險降低至正常心理健康水平。

「肺癌鬥士課程」及 第二期課程詳情:
(網址:
http://bit.ly/lungcafighters

目的:
幫助參加者掌握更多有關肺癌治療的健康資訊及舒緩病徵的方法

課程對象:
年滿21歲或以上的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
流利廣東話及能夠閱讀中文

導師
註冊社工及科研團隊

八節內容

  • 如何舒緩肺癌症狀, 提昇處理疾病能力及整體生活質素
  • 介紹有關肺癌及治療的資訊,健康生活小貼士
  • 認識及學習如何管理情緒
  • 提昇溝通技巧, 加強患者與家人的社會支持
  • 建立正向心理, 發展正面思維, 積極迎向挑戰
  • 學習感恩與欣賞, 重建人生導向, 開拓美好人生

上課地點及日期:
2016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 A班: 逢星期五 日間 於癌症基金會服務中心(黃大仙服務中心)
  • B班: 逢星期六 下午於香港大學

查詢請致電香港大學熱線: 3917 5582或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 3919 7000。

 

傳媒報導 :

港大免費課程紓緩肺癌患者抑鬱再招募70對患者家屬上課醫心

香港01 – ‎21 小時前‎
香港癌症基金會聯同香港大學,今年4月展開全港首個專為肺癌患者而設的「肺癌鬥士課程」,同時也是首個支援患者家屬或照顧者的課程。首期課程完結後發現,部分患者及家屬的焦慮及抑鬱程度大有改善,生活質素亦有所提升。為幫助更多肺癌病人,第二期課程將於 …
 

肺癌病人和家屬參加抗癌鬥士課程焦慮抑鬱發病率減(02:22)

明報新聞網 (新聞發布) – ‎18 小時前‎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今年4月進行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心理支援的課程,在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參加者中,近半有焦慮和抑鬱,參加課程後,近三成患者及逾四成家屬焦慮和抑鬱發病率減低。
 

心理社會支援患者及家屬「肺癌鬥士課程」改善生活質素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6 小時前‎
肺癌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之一,香港大學早前舉辦「肺癌鬥士課程」,冀以心理社會支援的治療模式,讓肺癌患者及其家屬在抗癌過程中有更好的生活質素,團隊引述第一期課程的研究結果,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獲得改善,反映課程成效顯著。
 

參加斗士課程肺癌患者焦慮減

香港商報 – ‎2 小時前‎
【香港商報訊】記者馮煒強報道:由大學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本年4月開始進行本港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斗士課程」,至昨日港大公布分析課程成效,發現大部分參與者生活質素均有改善,焦慮及抑鬱發病 …
 

肺癌病人家屬參加鬥士課程抑鬱發病率減

on.cc東網 (註冊) – ‎21 小時前‎
課程由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第一期課程招募了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當中六成患者屬第4期肺癌。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富強表示,課程教導肺癌患者正向思考,糾正負面思想,連避忌的話題,如對死亡的恐懼也會討論, …
 

肺癌鬥士課程助減抑鬱率

大紀元時報-香港 (新聞發布) – ‎5 小時前‎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及香港癌症基金會,合辦的「肺癌鬥士課程」第一期結束,結果顯示近七成患者及八成家屬,接受了8節課、共逾24小時的心理社交支援課程後,整體生活質素上均有改善。 港大與香港癌症基金會聯合於四月,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開辦了首期「 …

白藜蘆醇的補充品是否適合癌症病人 ?

 

( 網絡圖片 )

最近有好幾位朋友問我有關一隻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是否能抗癌和是否適合癌症病人飲用。

 

白藜蘆醇的英文名稱叫resveratrol。 它是一種多酚類物質。白藜蘆醇在很多植物中存在,是植物為了抵禦病菌入侵而生產用來的一種抗病物質。提子,花生和小紅莓都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
Reference: 
 

有關白藜蘆醇對身體的好處美國康乃狄克大學曾經做了很多研究並指出它能對付心血管疾病、癌病、糖尿病和其他健康問題都有很多的好處。但在2012 年,康乃狄克大學開除了負責這些研究的 Dipak K. Das 教授,因為他在白藜蘆醇的研究中造假。所以白藜蘆醇對於健康的實際作用,之前的一些研究未知真假。Dipak K. Das 教授亦因此而在2013年被告上法庭,在未正式審訊前,教授於同年去世。
Reference :
Reference :
 

其實很多有關白藜蘆醇應用於對身體的研究經常出現相反的結果。以糖尿病為例,在2011年,匈牙利大學以19糖尿病人做研究,結果指高劑量的白藜蘆醇可以令胰島素抗抯減低:
Reference :
 

但在2015年,有另一個研究指白藜蘆醇對非酒精脂肪肝病人沒有作用:
Reference : 
 
 
現時並没一致的確實證據顯示白藜蘆醇對癌症病人有好處。
Reference:
 
( 網絡圖片 )
 

雖然一些試管實驗指出白藜蘆醇可以抑制一些癌細胞生長,但至今用於人體上,未有臨床醫學證明。但即使有用的話,也要長期吃高劑量的份量才可能有作用,但在高劑量的情況下,白藜蘆醇會干擾身體一個叫CYP3A4的酵素機制,這個機制受到干擾下,其他藥物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
 

其實我們也不需要以補充劑來攝取太多的白藜蘆醇。白藜蘆醇雖然可以被腸道吸收,但是吸收大量的白藜蘆醇會被肝臟的酵素分解,令白藜蘆醇不能進入血液內。 所以吃高劑量的補充劑實在沒有必要。多吃含白藜蘆醇的天然的蔬果會來得更實際。而且,由於沒有正式的醫學臨床數據支持,白藜蘆醇的有效劑量根本不能被確定,坊間大多數的白藜蘆醇產品進食劑量份量為250 – 500毫克,但是不要以為這是正確劑量。只不過是短期食用這個白藜蘆醇劑量通常都沒有嚴重不良副作用而已。 但在這個劑量下,仍然有些人食後會出現輕微的副作用,包括頭痛、胃脹氣、胃痛、皮疹等。

 
再說一次,白藜蘆醇和多種處方藥物有相互作用。原因是服用高劑量白藜蘆醇能抑制肝臓CYP450 酵素,特別是 CYP2D6, CYP2C9, CYP1A2, CYP3A4,因而影響不少藥物的作用,包括一些抗癌藥物。所以我並不認為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適宜食用白藜蘆醇。
 
( 網絡圖片 )

 
白藜蘆醇亦有抗凝血功能,所以服用白藜蘆醇期間要避免同時使用一些有抗凝血的藥物和食物,包括 Aspirin (阿司匹林) 和魚油,以免過度薄血。

 
此外白藜蘆醇有雌激素效應,長期高劑量服用,原則上可誘發一些婦科癌症和乳癌。
Reference: 
 

如果真的想攝取少量的白藜蘆醇,可多吃一些含有豐富的白藜蘆醇的天然食物,例如提子、藍莓、小紅莓和花生等。合成的補充劑除了劑量過高之外,還加入了添加劑。就以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為例,我所知便起碼加了,山梨酸鉀 (Potassium Sorbate),黃原膠 (Xanthan Gum),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 和人造香味 (Natural Flavor),長期攝入這些添加劑對身體並無好處。
Reference:
 
 
師兄隨筆 ( 2016-9-5 )

「迷人」的麻醉科醫生

 前言:


麻醉科醫生一向既「神秘」又「迷人」,門診找不著他們,也沒有病人慕名前來求醫。在手術室裡,他們總是戴上帽子和口罩,不消數分鐘便把病人「迷倒」,病人甚至連他們的長相也不得而知;也正是因為這份「神秘感」,外界對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認識不多,甚至以為他們只是用藥物使病人失去知覺後便功成身退。其實,每一台大大小小的手術,都不能缺少麻醉科醫生的全程參與。今天,我們請來麻醉科專科孫志康醫生為大家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並分享他行醫生涯的點滴。 
 
左 : Helen Law / 右 : 孫志康醫生     攝影 : 劉慈章
 
 
S:孫志康醫生(麻醉科專科)
L:Helen Law (筆者)

L:孫醫生,行醫是否你從小的志願?為甚麼選擇行醫?

S:小時候,我從沒認真想過將來要從事甚麼行業。直至中三那年,一向很喜歡看小說的我,讀到倪匡先生的一部作品《精怪》,故事跟醫學和試管嬰兒有關,內容非常引人入勝,簡直教我著迷!自此我便對醫科產生興趣,選科時更順理成章選修生物科。

L:當時要進入醫學院一點也不容易,對嗎? 

S:我覺得當你一旦確立了目標,便會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L:那後來為甚麼選擇「麻醉」這門專科?

S:某程度上不是我選擇了麻醉科,而是麻醉科揀選了我。起初我是選擇從事外科的,亦已獲得取錄。我在瑪麗醫院外科部工作了大約一年,工作十分稱心,跟上司和同事們也合作得很好,惟工作時間極長。記得當時有許多從內地來港 分娩的孕婦,她們大部分在內地均沒有接受產前檢查,誕下來的早產嬰兒大多要馬上施手術。如果我沒記錯,我曾經忙碌得連續七天有家歸不得。雖然我知道外科醫生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但心想:長此下去,好像不太好吧?剛巧當時在麻醉科工作的同學告知他們那邊需要人手,邀請我跟他們的主管談談。我壓根兒沒打算要轉科,只是抱著談談也無妨的心態,豈料對方竟即時問我可否一星期後上班。當時我的心情七上八下,很忐忑,覺得很「大件事」,擔心對前途有影響。當時我的上司(即外科部主管)是一名教授,他對我說:「你現在覺得很『大件事』,但十年後當你回頭一看,這其實只是小事一樁。只要你真心想行醫,做哪一科都是一樣。」我就是這樣無心插柳地由外科轉投麻醉科。多年後,每當我想起教授的一番話,都覺得很有道理,轉科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而已。
 

L:麻醉科醫生的工作包括甚麼?是否如一般人所想,為病人打針,令病人失去知覺後便可以蹺起雙手打瞌睡?

S:許多人認為麻醉科醫生只是透過藥物使病人失去知覺,免除疼痛。然而,我們的工作其實是包括多方面的。手術前,我們要作一系列評估,包括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麻醉方法。一般而言,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區域麻醉、脊椎麻醉及監察性麻醉,各具風險。假如病人患有糖尿病或血壓高,而病情控制欠佳的話,術前優化身體機能可減低麻醉風險,避免手術期間出現併發症。

當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麻醉科醫生會為病人施行麻醉。手術期間,我們須密切監察病人的維生指數如呼吸、心跳、體溫、血壓和血氧,確保病人身體機能運作正常,例如排尿量是否足夠;如病人失血太多,便需要協助輸血。總之,倘病人情況有異,麻醉科醫生隨時要肩負起拯救病人的重任。

至於手術後,麻醉科醫生要確保病人安全甦醒及恢復舒適狀態,例如止痛情況是否理想。如病人出現作悶作嘔、頭痛頭暈等麻醉後副作用,我們可以用藥物幫助病人。術後數天,我們仍要跟進病人的狀況,例如止痛效果及有否出現下肢靜脈血塊等等,分擔外科醫生的工作。 

此外,麻醉科也涉及其他專科範疇,例如深切治療和疼痛管理。在公立醫院,麻醉科醫生更必然是創傷小組的其中一名要員,負責插喉和急救等重要工作。
 
 

L:可否分享一下,在你的行醫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情?

S:我覺得每件事情或每一次工作都有其難忘和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我們永遠處於學習階段,無論小手術抑或複雜的大手術,都可以從中學到新事物。如果要說最難忘,也許跟很多同行一樣,是2003年的SARS。當時我仍在公立醫院服務,要on call,那段時間許多手術都被取消了,每天都有不少疑似SARS病人入院。當時醫管局給我們的指引很有限,各人都是自發性憑良心去做,許多同事都自願上前線幫忙。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 SARS病人因呼吸衰竭需要插喉,而插喉是麻醉科負責的,當天適逢我on call,我帶著一名初級醫生,如臨大敵!說實話,那時候我們根本不懂得如何穿保護衣,因為從來沒有這方面的指引。結果,我們穿了許多層保護衣,覺得很熱、很侷促;戴了兩個眼罩,連看東西也看不清楚。當時那名 SARS病人身處隔離病房,護士在外面不敢進去。我心裡便下了一個決定:反正要做,不如由我去做吧!無謂讓初級醫生冒險,一人出事總好過二人一起出事。那是唯一一次我抖著雙手替病人插喉!幸好插喉過程十分順利,病人情況最後都好轉過來。

L:工作中最大的滿足感是甚麼?

S:滿足感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來自病人。作為醫生,實在沒有甚麼比看著病人手術後從病痛中康復,重返家庭和工作崗位來得快樂和滿足,相信這是每一位醫生最希望見到的。

另一個層面則是來自工作夥伴。麻醉科醫生主要跟外科醫生合作,值得感恩的是,跟我合作的外科醫生,無論專業技術和操守都是高質素的。我從公立醫院轉為私人執業已經八個年頭,跟許多外科醫生合作無間,自然是因為大家工作時有默契,並認同對方的處事方法。
 

L:你參與的手術當中,因癌症而接受手術的病人比例多嗎?

S:絕對多。我主要做肝臟和腦科的手術,很多時候病因都是腫瘤或癌症。可以說,涉及癌症的手術大約佔我工作量的70%,其他如心臟科及婦產科則佔30%。

癌症個案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時治療癌症的選擇增加,病人比以往更能保持生活質素。以肝癌為例,大約三年前,一位病人接受射頻消融術,術後一星期便出國旅行。上星期,我又遇見這位病人,原來他肝癌復發,需要再次接受射頻消融術,這次他已計劃好術後乘郵輪旅遊享受人生。由此可見,雖然他的病無法根治,但接受合適的治療讓他有數年全無病徵的愜意生活。

以往,當病人確診癌症,便彷彿被宣判死刑一樣,甚至覺得將會「死得好辛苦」;但現時癌症治療的技術和藥物各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甚至可以將某些癌症變成如糖尿病一類的慢性病,偶爾還會見到有些病人臉容飽滿,能吃能睡,行動敏捷,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他原來已經接受了數次癌症的手術。我覺得這個轉變令人很鼓舞!

L:許多病人仍未接受到「與瘤共存」及「帶病延年」這個概念,認為身上始終有「計時炸彈」! 

S:應該這麼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人人都會選擇沒病沒痛,身體健康;但當情況由不得我們選擇的時候,便要調整心態,接受及學習如何與它共存。其實這也是中醫的理念:不是如何將疾病殲滅,玉石俱焚;倒是如何控制病情,以盡量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為大前題,帶病延年。這方面的確需要時間慢慢向病人灌輸、教育他們。 

L:入行前的理想和入行後的現實差別大嗎? 

S:我覺得差別不大。當初我選擇行醫,就是希望醫治病人和拯救生命,這正是我現時每天所做的事情。麻醉科醫生跟其他專科醫生的不同之處,是我們比較少顧慮。我們無需費神於病人如何找到你,也無需擔心租金的問題。對我來說,只要專心做好手上的工作,自然有外科醫生找你。我十分慶幸,直到今天,我仍然對我的工作充滿熱誠。 

L:凡事有得必有失,可否與我們分享你行醫生涯的得和失?

S:「得」可從兩方面去看:首先,我擁有一份自己很喜歡的工作,儘管行醫多年,但我每天依然會很期待上班,也十分享受工作的過程,即使當我睡眠不足或身心疲累時也是一樣。另一方面,這份工作給我不錯的收入,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去做好每一件事。不過,與此同時我「失」去了私人時間,也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

L:平日工作壓力大嗎?有什麼減壓方法?

S:工作期間不會感到有壓力,直至放假時整個人放鬆下來,便會回想:為甚麼我早陣子會為了一點小事發脾氣?我才發覺自己當時應該是承受著無形的工作壓力。至於減壓方法,不外乎聽歌、看演唱會,總之都是與音樂有關的。

L:現時在工作方面有甚麼期望?有甚麼是你仍然想追求的?

S:我覺得「做好這份工」是不夠的。曾經有位外科醫生對我說,不是 “we can do it”,而是 “we can do it better”,我也十分認同。做好這份工,其實一點也不難,許多麻醉科醫生都有能力做得好,但如何做得比別人出色才是我所渴望和追求的。至於怎樣可以做得比別人出色?我相信是比別人多付出20%的努力。
 

L:何以八年前由公立醫院轉投私人市場?

S:說來又是一次無心插柳的經歷。2009年6月,我正準備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腦神經外科中心受訓半年,當時連機票和住所都已安排妥當。就在我起行前的十天,一位已經離開醫管局的舊同事問我是否有興趣私人執業,並約我見面。 我起初的想法是跟他聚聚舊、聊聊天,結果我們談了很長時間。他給我的意見是,即使我受訓完畢,再過一段時間,結果可能都會轉投私人市場。我當時心想:也不一定,我現時在公立醫院工作得很開心啊! 

後來,我反覆思量:其實受訓後,前面的路會是怎樣也是未知之數,自己當時也感到愈來愈迷惘。是否應該抓緊眼前的機會?如果現在不好好把握,將來是否仍有這個機會?最後,我決定放棄到英國受訓,並且離開公立醫院往外闖。

L:在公立醫院服務和私人執業最大的分別是甚麼?有沒有後悔作了這個決定?

S:我從沒後悔,也不會作比較,我會視之為我行醫生涯新的一章,到底是前面的樂章較悅耳,抑或是後面的樂章更精彩?其實沒甚麼好比較,因為終究是兩碼子的事──在公立醫院服務,會比較專注做研究、培訓初級醫生和處理部分行政工作,病人是由一組醫生負責跟進的。私人執業後,工作以臨床為主,自己一手一腳直接跟進病人的情況,因此與病人的關係更為密切。

L:最後有甚麼話希望對病人和同事表達?

S:麻醉科醫生的工作性質,普羅大眾大多一知半解,因為接觸的機會不多。我鼓勵病人見到麻醉科醫生時放心發問,無需覺得害怕或難為情,我深信我的同事會十分樂意解答病人的疑問。另外,我認為麻醉科醫生應該增加透明度。現時許多私家醫院的做法是,麻醉科醫生需在手術前面見病人和簽同意書,同事可藉著這個機會,讓病人了解我們的工作,或至少對我們的工作有一定的認知,例如將要接受哪一種麻醉方法、有甚麼好處和風險、手術後有甚麼止痛方法等等,這樣病人會安心得多。

總結:

對麻醉科醫生而言,每一台手術就像即將起飛的航班,準備過程必須一絲不苟。手術過程中,病人狀況瞬息萬變,麻醉科醫生需密切監察病人的各項身體機能。總而言之,麻醉的速度、準繩度和安全缺一不可,因為稍有失誤便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可見他們的角色實在舉足輕重。他們的「迷人」之處,除了將病人「迷倒」之外,更在於他們在背後的默默付出,誠然是守護病人生命的幕後功臣。
 

花樣年華癌逝 她捐錢捐大體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媽媽!我走後,所有能捐的都要捐出去。」

所有能捐的 都捐出去了

國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又罹癌,今年五月因癌症往生前,她交代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昨天劉母不但捐出女兒遺體、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還把大體「致敬金」五萬元,回饋女兒的母校,做為學弟妹的營養午餐基金。

  • 劉紫彤國小即罹患罕見疾病,五月癌逝,生前她要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雖然罹患淋巴癌,但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 (翻攝臉書劉星布)

    劉紫彤國小即罹患罕見疾病,五月癌逝,生前她要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雖然罹患淋巴癌,但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 (翻攝臉書劉星布)

媽媽劉玟華昨代替女兒返回母校四維高中,把女兒捐贈大體給慈濟大學所收到的致敬金,全捐給四維「慈悲基金」,媽媽和四維董事長黃英吉擁抱,場面感人。

交代媽媽 每年回饋母校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癌,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大學;而她畢業後第一份薪水,就省下五千元捐給母校的慈悲基金。

劉玟華說,女兒念大學打工賺生活費,還固定捐錢給安養院、慈濟,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往生前,還把存的錢裝成一包包,叮囑媽媽「以後每月固定捐二千元給慈濟」、每年捐一台電腦回饋母校。

劉玟華表示,很謝謝學校教她女兒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廿六年母女緣分太淺,卻是這輩子最大福氣。五月女兒往生,她在女兒手機找到一封「寫給老校長黃英吉爺爺的信」,信中說「校長爺爺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的叮嚀,是最大鼓勵;今生在人世的功課已修完,希望把剩餘的錢捐做慈悲基金,提供學弟妹愛心午餐,讓愛永遠傳承下去。」

捐大體 盼學生用心學習

劉紫彤還把身體都捐出去,慈大醫學系昨天模擬手術課程第一天,紫彤就是八位捐大體的「無語良師」之一。劉玟華說,紫彤也曾立志當醫師,女兒叮囑「可以捐的都要捐出去」、「這一生受到很多醫生照顧,把身體捐做研究,是唯一可以回饋給醫生的。」

紫彤還寫了一段話送給醫學生:「你們擁有健康身體,又能讀醫學院,是何等幸福?要好好珍惜。」感動許多學生。學生陳彥宇說,他們要更用心在老師身上學習,才能完成她的心願。

 

 

貧女遺愛報恩逝捐大體獲5萬全贈母校

蘋果日報 – ‎16 小時前‎
簡文欣(右圖,翻攝臉書)遺愛人間,除捐出大體,更將致敬金五萬元捐給母校四維高中。千名師生昨見證捐贈儀式。 【李光濱╱花蓮報導】遺愛人間!花蓮四維高中一名家境清寒女校友,因罹患罕見疾病,九年前讀高二時又驗出淋巴,校方除提供免費營養午餐外,情同母 …
 

花樣年華逝她捐錢捐大體

自由時報電子報 – ‎14 小時前‎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 …
 

台灣貧女逝遺願畢生積蓄捐母校謝師恩

大紀元 – ‎7 小時前‎
遺囑能捐全捐台貧女逝捐大體、捐錢 台灣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中)強忍悲慟,9月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中央社). 四維高中董事長黃英吉曾找慈善 …
 

貧女逝遺願-畢生積蓄捐母校謝師恩

台灣大紀元 – ‎4 小時前‎
簡文欣因罹患淋巴過世,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說,女兒臨終前,交代說「可以捐的都要捐」。 台灣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中)強忍悲慟,9月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 …
 

貧女淋巴過世捐積蓄給母校學弟妹當午餐基金

kairos 風向新聞 – ‎9 小時前‎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一封感恩草稿、一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在1 日上午捐出大體致敬金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 自幼父母離異,簡文欣由母親獨力撫養,雖然家境不好,但她十分懂事,無奈造化弄人,簡文欣 …
 

​鼻酸!26歲女逝「捐大體」修完今生課愛永不止息

東森新聞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這樣的大愛,怎能讓人不感動!一位26歲的女孩簡文欣,今年五月因為淋巴病逝。臨終前,她留下了捐大體的遺言,更拜託母親將自己5萬元積蓄捐給母校花蓮四維高中,如此無私的奉獻,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據《蘋果日報》報導,26歲的簡文欣從小父母離異,家境並 …
 

【動畫有洋蔥】26歲女罹亡捐大體捐母校5萬元

蘋果日報 – ‎21 小時前‎
新增:三版動新聞)花蓮四維高中1名校友簡文欣(26歲)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她離世前寫下遺言要捐大體,還捐5萬元給母校,感謝導師鍾佳珊在高中時期愛心照顧,並提供3年免費營養午餐。簡文欣的母親今天幫愛女完成遺願,她說,母女倆曾相依為命窮到只剩100元, …
 

感人!花蓮女患亡捐器官5萬積蓄贈母校

on.cc東網 (註冊) – ‎22 小時前‎
簡女(小圖)母親劉玟華(中)今日捐出完成愛女遺願,捐出5萬元新台幣給母校。(互聯網圖片).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26歲簡文欣今年5月罹患淋巴過世,留下遺書希望可捐贈遺體及將畢生積蓄5萬元(新台幣‧下同)捐給母校。簡母劉玟華強忍悲慟,今日為愛女完成遺願,捐 …
 

26歲女生淋巴身亡畢生積蓄捐母校謝恩師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簡文欣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她死前寫下遺書要捐贈器官,並將所有積蓄,合共5萬元新台幣捐給母校四維高中。校長蔡忠和指,簡文欣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撫養,家境清貧,更在國二時證實患有「先天性高免疫蛋白E症」,經常發高燒,她更在高二時驗出罹患淋巴 …
 

最感人的捐款!24歲逝捐給母校大體致敬金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8月31日‎
簡文欣高二上學期因身體不適住院治療,赫然發現罹患淋巴,接受半年6次的化療,骨瘦如材,頭髮掉光了,幾乎要放棄治療,董事長黃英吉獲知後,不斷鼓勵,並自掏腰包,請導師鍾嘉珊烹煮五花肉片湯,調養身體,增強免疫力,期盼簡早日康復。 高三上學期因常流 …
 

26歲女逝捐大體5萬致敬金回饋母校…助清寒學弟妹

ETtoday – ‎2016年9月1日‎
慈悲無限讓愛延續,四維高中99年畢業校友簡文欣高二時期罹患淋巴,今年5月病逝於花蓮慈濟醫院,由於她生前感念四維高中董事長黃英吉鼓勵、導師鍾嘉珊愛心照顧並提供3年免費愛心午餐,讓她能克服病痛與經濟困境,順利畢業考取大學,彌留之際特別遺言託付 …
 

關鍵字搜尋搜尋

台視新聞 – ‎2016年9月1日‎
學生簡文欣,在高二時,被診斷出罹患淋巴,家境不好的她,全靠導師鍾嘉珊,三年來提供免費愛心午餐,才能順利畢業,而學生也很爭氣,畢業後考上郵政特考,,但卻在今年5月因癌症離開人間,而老師也隨後在7月分罹過世,現在媽媽決定效法老師奉獻精神,將 …
 

她花樣年華往生捐出所有「身體也不吝惜」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9月1日‎
雖然罕病、罹患淋巴,但劉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只是花樣的青春年華竟轉眼逝去。(翻攝臉書劉星布). 2016-09-01 19:15.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國小確診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時又罹患淋巴,今年5月癌症往生前,她交代 …
 

曾窮到只剩100元…貧女感念師恩大體致敬金全捐母校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 – ‎2016年9月1日‎
簡文欣因淋巴在今年5月離世,遺願將5萬積蓄捐給母校。(取自劉星布臉書).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得年26歲,她離世前寫下遺言要捐大體,並將大體致敬金5萬元捐給母校,感謝導師鍾嘉珊在高中時期愛心照顧,讓愛不中斷,永遠傳承下去 …
 

感人遺願女校友大體致敬金捐母校

中央通訊社 – ‎2016年8月31日‎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左)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105年9月1日.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日電)花蓮四維高中校友 …
 

感動!貧女報恩母校病逝捐大體5

HiNet 新聞社群 – ‎10 小時前‎
真的是遺愛在人間!花蓮一名家境清寒的女校友因為罹患淋巴,9年前學校提供她免費的營養午餐,情同母女的導師也對她特別照顧,今年5月女校友病逝,母親完成女兒的遺願,除了捐出大體給醫學研究外,還要把5萬元的積蓄回饋給母校,讓學弟妹有愛心營養午餐。
 

大體致敬金捐母校贊助愛心午餐

聯合新聞網 – ‎15 小時前‎
蔡忠和說,簡文欣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扶養,家境清寒,國二時確診罕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高二又診斷出淋巴,接受6次化療,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自掏腰包請託導師鍾嘉珊烹煮豬肉湯,為簡調養身體,增強免疫力。 簡文欣畢業後考取立德管理 …
 

26歲女遺愛人間! 將積蓄全捐母校

一零一傳媒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今年5月1名花蓮四維高中26歲校友因淋巴病逝,感念高中時期老師的愛心照顧,學校還提供3年免費營養午餐,決定將畢生所存積蓄5萬元捐給母校。 這名校友簡文欣,自幼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撫養,家境清寒困頓,母女倆相依為命,曾窮到只剩100元,共吃一個 …

「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這樣快又一年了!黃伯三個月前已經走了。

 

頭一次見他,在靈實醫院的內科病房。不久之前他自殺不遂,家人請我去探望他。他很寡言,對我很有戒心。當然,身體非常不適是主因。

數次探訪後,他開始對我放下戒心,加上轉到紓緩治療病房,症狀減輕了,心情自然也好轉,他漸漸變得比較多話了。然而,他依然常常自怨自艾:「我要死在這裡了!」「我一定出不到院!」「我不中用,沒氣沒力,連坐起來也氣促,更遑論站起來。」

大部分時候,我是當聆聽者的角色,聽他訴說年輕時的往事,還有他那隻跟他相依為命的鴿子-是的,黃伯這麼多年都是單身的,只有兩名侄兒,但各有各忙。平日與他相依相伴的是一隻在公園撿回家的白鴿。他每次提起那隻白鴿都會面露罕見的笑容。於是,我請他的侄兒把白鴿的照片放大,帶來醫院,釘在他床前的那塊告示板上。

除了擔當聆聽者,我也會為他清潔口腔、刮鬍子、修指甲,間中會為他弄好褲管和被鋪,盡量確保他躺得舒服。有一次,他眼泛淚光地望著我,說:「真的不好意思,要你花時間來探我,還這樣服侍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人這樣服侍我。」

 

「我住將軍澳,來靈實醫院很方便,我一有空便會來探你。」

後來,黃伯的情況轉差,要開始用嗎啡,但他心情反而比之前好。他好像忽然想通了,接受了自己餘下的日子不多這個事實。他開始常常跟我說笑,有一天更忽然對我說想吃腐竹白果粥,我翌日親手煮給他吃。他一邊吃,一邊露出滿足的笑容,還不停說謝謝。

 

過了沒多久,他忽然叫我幫他寫一份遺囑(因平日與他閒談間,他得知我曾於律師樓工作),又叫我為他找來牧師,在病床上行水禮,更交帶侄兒,他的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又表示他的葬禮要以基督教儀式進行。

 

「所有東西都安排好了,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三天後,黃伯走了。

 

由抑鬱、嚷著要安樂死、企圖自殺,到樂天知命,為自己安排好一切,欣然接受死亡的來臨。這個過程,我有幸陪著黃伯走。黃伯,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是緣份!於我,縱然你已離去,但這是個美好的回憶。謝謝你!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