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癌細胞愛吃糖」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醫生怎麼說?

 謠言這樣說:癌症、致癌、癌細胞是長輩愛傳謠言裡的熱門款,包括吃檸檬可以抗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餓死癌細胞」、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但這些謠言啊~即使經過了超多媒體、科學網站破解過無數次後,還是有超多忠實信眾的。進入正題,除了上面提到的癌症類謠言外,「癌細胞愛吃糖」也是非常常見的謠言,各位有收到過嗎?

  破解關鍵點:癌細胞愛吃糖?真的是這樣嗎?

這說法其實有點太片面了,尤其糖類還是人體主要熱量來源,難道要大家都不吃糖嗎?幸好,已有許多專家針對這謠言提出解答了,糖是可以吃的,但要怎麼吃呢?容我們先賣個關子,真相就請繼續往下看了。

 ID-692963

  「癌細胞愛吃糖」的理論都是來自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篇報告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這篇報告叫做「癌症可能是一種新陳代謝疾病,解開癌細胞代謝機制」,以下是節錄的內容,「研究團隊測試與前列腺癌及乳癌發生有高度相關的致癌本質因子JMJD5,發現它能和控制癌細胞生長的關鍵糖解酵素PKM2結合,改變細胞新陳代謝的路徑,從而促成腫瘤生長。以JMJD5為分子標靶降低其表現量,將可還原癌細胞新陳代謝路徑,減緩腫瘤生長。

龔院長形容,PKM2酵素就像「守門人(gate keeper)」一樣。在氧氣充分之下,絕大部分的葡萄糖通過PKM2酵素的轉化會成為能量與二氧化碳。但是當致癌因子JMJD5酵素出現後,會與PKM2酵素結合,轉化為腫瘤形態之PKM2酵素,讓細胞產生乳酸,使得PKM2酵素失去守門人的功能,形同將門關上。這一作用改變了癌細胞的新陳代謝途徑,結果堆積在門外糖解作用的中間代謝分子正好有利於癌細胞增生所需之原料,如氨基酸、核酸及脂質,這就是為什麼過多葡萄糖的攝取會促進腫瘤生長的原因。」

另外,在研究報告中還有提到,「一般癌症病患的治療中早有限制糖分攝取的飲食指引。目前部分控制糖尿病病患血糖的藥,也證實對腫瘤的生長有抑制的作用,可以說明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與癌症的防治確實相關。」

就是這幾段話,讓謠言找到了發揮的空間,也才出現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本意真的是這樣嗎?想必很多人都被謠言誤解了,忽略報告最後提到的「包括運動、均衡飲食、審慎選擇糖分攝取、控制好身體血糖值等維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運作的做法都對癌症的防治有正面的幫助,可作為民眾日常保健的指引。」

  糖分一定需要攝取,但要攝取好的糖份!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呂玉如營養師針對此謠言作出說明。呂營養師在文中提到,不能單憑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就認為「癌細胞愛吃糖」,這樣的連結太過武斷,而且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結果中只是提供治療癌症的上的一個方向,「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依然是有效預防癌症的最好方式。

呂玉如營養師在文內說明,當吃進高 GI值的食物時,會使體內血糖快速飆升,刺激胰臟ß-細胞分泌胰島素進而調解血糖,過多的胰島素會促進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合成,而過度分泌的IGF-1就會刺激癌細胞增生並降低癌細胞死亡,然後腫瘤就會惡化了。

所以說不是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血糖」。呂玉如營養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以及多運動是最重要的,尤其別吃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高GI值),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並降低精緻醣類的攝取,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就能有效降低腫瘤惡化的風險。

關於各種食物的GI直可參考這邊(https://goo.gl/tXlvZ5)~不過別以為GI值低就可以猛吃,如果熱量高,吃太多一樣會胖喔。

另外,北醫附醫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醫師也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破解了「癌細胞愛吃糖」的謠言,結論與呂玉如營養師的說明差不多,有興趣的網友也可參考。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癌細胞愛吃糖」的說法,或是「不吃糖來餓死癌細胞」的說法都不是正確的,絕對不是不吃糖就不會得癌症,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均衡飲食、多運動」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也是上面專家一致認為,最能預防癌症發生的做法,還等什麼?今晚就去運動吧!

 

www.setn.com/News.aspx

编者的話(52) : 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完滿結束. 這是第三年癌症資訊網組織不倒騎士香港隊參與活動. 今年共有 8位康復者及 3 位家屬成行, 並且為這次義舉捐贈台幣220,000.00予台灣抗癌協會. 
 

由台灣抗癌協會創辦人吳興傳教練帶領下, 2016年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展開為期10天1100公里環台挑戰, 於2016年11月14日抵達終點新北市政府。團隊以行動證明,患癌也能藉由行動找回失去的精神面貌,積極樂觀的態度,成為戰勝疾病的良藥。
 

旅程中藉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甚多. 也喜見各界別,甚至乎不同政見的政治人物也放下分歧, 一起支持這次活動。究其原因,相信和吳興傳教練的個人品得及對運動的堅持有絕對關係。
 

“ 吳興傳教練熱愛跑馬拉松,創立中華民國慢跑協會、台灣抗癌協會,發起癌友單車環臺活動。曾牽引盲人跑者參加世界各大馬拉松,率領盲胞登上玉山和富士山,獲選亞運馬拉松陪跑教練,臺北市榮譽市民、傑出市民、十大優秀教練,行政院推行體育有功人員精英獎。二〇〇九年被診斷罹患大腸癌三期,歷經十二次化療,不向命運低頭,積極配合療程,並且以運動抗癌的方式預防復發。夢想是要成就別人的夢想,用自己的運動專長,幫助和鼓勵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節錄至 跑出生命力:不倒鬥士吳興傳

吳興傳教練的運動抗癌信念, 一直感染著每一位曾和他接觸過的人. 如果要具體說明什麼是生命影響生命, 他的行為就是最佳的明證. 期待看見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推廣至更遼闊的層面, 整個亞洲區甚至全世界也有代表能參與。
 

運動抗癌, 癌症不來.


為吳興傳教練及其團隊、台灣抗癌協會及一眾參與第六屆單車環台活動的朋友感到驕傲, 踏上了人生另一個里程碑, 2017再見. 

編輯 ( 15-11-2016 )
 
 
媒體報導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聯合新聞網

不倒騎士環台香港癌友要推廣

聯合新聞網9 hours ago
今年共有11名香港人參與「不倒騎士」環台,有9位曾是癌友,要將運動抗癌理念帶回香港。黃國鳴說,10年前他得鼻咽癌第3期,一開始也很喪志,但馬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不倒騎士抵桃園鄭文燦:防癌與抗癌同等重要

ETtoday12 hours ago
台灣抗癌協會所舉辦的「不倒騎士.單車環台挑戰千里」活動,14日抵達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前廣場,受到市長鄭文燦歡迎,除恭賀不倒騎士即將完成 …

不倒騎士挑戰千里抵桃園抗癌毅力令人感佩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3 hours ago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

不倒騎士騎出生命運動健康促進排毒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15 hours ago
由台灣抗癌協會主辦的,2016第六屆「不倒騎士騎出生命」抗癌勇士單車環台圓夢活動。13號下午抵達新竹市,車隊一到達新竹市政府由新竹市衛生局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

不倒騎士環島10天勇征1100公里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7 hours ago
今年已舉行第六屆的「不倒騎士」活動,由台灣抗癌協會理事長吳興傳促成,他為鼓勵癌友走出戶外,他在2011年號召13位癌友在家樂福支持下環島, …

Story image for 不倒騎士 from ETtoday

生命影響生命不倒騎士抗癌千里騎行

ETtoday11 Nov 2016
由台灣抗癌協會舉辦的「不倒騎士挑戰千里」自行車環台活動,今年已邁向第6年,該協會於11月5日從台北101出發,延續「運動抗癌」的理念,希望能 …

 

 
 
 

 

晚期肺癌,帶病延年不是夢

 過往,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只有大約5%。自從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各種針對性的標靶藥應運而生,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均得以大大提升。


就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而言,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及「吉非替尼」(Gefitinib)已推出超過十年。近年,對EGFR中的Del 19及Exon 21基因變異肺腺癌個案尤為有效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亦已面世;至於針對其他基因變異的第三代口服標靶藥亦處於研發階段。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表示,各種口服標靶藥的出現對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喜訊,因為口服標靶藥副作用較傳統化療輕之餘,更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整體存活期。「各種標靶藥各有所長,至於如何選擇用藥,應根據個別患者的情況,例如經濟負擔能力、有否出現腦轉移及肝功能是否正常等等,再對症下藥。比方說,若患者各方面情況合適,我會先為其選擇第一代標靶藥,因為藥費相對便宜。若患者出現抗藥性問題,便可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若患者肝功能欠佳,我便會毫不猶豫地為其選擇第二代口服標靶藥,因為第二代標靶藥對肝臟的影響較少。」

蕭醫生稱,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針對性高,而且副作用溫和。由於是口服藥物,病人無需往返醫院接受治療,因此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大。傳統化療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導致患者的白血球數量下降,因而容易受到感染;標靶藥物則無這方面的副作用。「口服標靶藥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乾燥、紅疹和腹瀉,惟情況一般都是可接受及可控制的。針對紅疹,我會建議患者避免曝曬;針對皮膚乾燥,我會建議患者勤塗不含香料的潤膚膏、避免化妝及減少沐浴次數,需要時我會處方消炎藥及特別配方的洗髮水;針對腹瀉,我會建議患者善用止瀉藥,並飲用電解質飲料作補充,避免出現脫水情況。」蕭醫生提醒,患者於服用第二代標靶藥前3小時及服藥後1小時應避免進食,以防影響藥效。

個案分享(一):

現年58歲的陳小姐,於 2004年一次身體檢查時發現其右肺中葉有一個直徑3.8厘米的腫瘤。由於病情屬早期,故她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無需進行任何輔助治療。2008年,陳小姐忽然暈倒,經檢查後證實肺癌復發並已擴散至肝臟及腦部。醫生為她安排接受腦部放射治療,並抽取肝臟組織作病理化驗,證實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出現轉移,病情屬第四期。陳小姐遂服食口服標靶藥至今八年,肝臟的腫瘤已經消失,腦部的腫瘤亦已縮小至可經由外科手術切除,治療效果理想,並已返回工作崗位。

個案分享(二):

黃小姐是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初次見她,她已半身癱瘓,癌細胞已經擴散至淋巴及腦部。她接受腦部放射治療,同時服食第一代標靶藥,惟一年後出現嚴重黃疸,肝酵素飆升至100(正常值為20),需要立即停藥。停藥後,轉移至腦部的癌細胞情況轉差,黃小姐因此開始每天服食30毫克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至今已服用一年,黃小姐的肝功能已回復正常,黃疸症狀完全減退,腦部腫瘤亦已消失,從外表根本完全看不出她是晚期肺癌患者。

由此可見,晚期肺癌患者在保持良好生活質素的情況下帶病延年,再不是天方夜譚。蕭醫生寄語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境,積極面對治療。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



 
 

晚期肺癌 生機處處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晚期肺癌較「惡」,意即癌細胞根性頑劣,難治其症。其實晚期肺癌並非「無藥可醫」,除了傳統化療及電療之外,現時已有針對特定類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而且藥效顯著。所以即使患有晚期肺癌,患者仍可見生機處處。

肺癌可分為小細胞癌及非小細胞癌兩類,後者約佔85%,當中又以肺腺癌佔大多數。於所有肺腺癌的個案當中,約有四至五成患者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會出現基因突變。一旦出現EGFR基因突變,細胞會異常增生及擴散,形成肺癌腫瘤。雖然十多年前,針對 EGFR 基因突變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面世,供醫生及患者多一個治療選擇,但於針對性和藥效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可進步空間。
 
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稱為TKI(EGFR抑制劑),當中包括約十年前面世的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近年研發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 「阿法替尼」(Afatinib)以及其他尚在研究階段的標靶藥。
 
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比第一代的除了在藥效上的進步之外,亦在藥理機制上有嶄新突破。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針對幾個EGFR受體,而藥物與受體的結合只屬暫時性質。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不單能針對EGFR家族的所有受體,並對EGFR 基因突變中佔逾九成的Exon19 deletion及Exon21 L858R 基因突變尤其有效。第二代口服標靶藥與EGFR受體的結合屬永久性,即一旦黏附於腫瘤表面後便不會脫落,療效較第一代藥物更為長久。最新國際大型臨床研究更顯示,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患者的惡化風險比使用第一代藥物的病人明顯減低27%。
 
與其他藥物無異,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亦會有其副作用,較常見的如長暗瘡和腹瀉,均能夠透過不同方法如處方暗瘡膏、止瀉藥等去處理。一般使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的患者會於服藥後首兩個月出現副作用,但可透過不同處理方法而減輕及紓緩,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副作用出現初期,病人應盡快告訴醫生,以得到適切的處理,避免情況惡化,所以大部分病人都能在接受治療都能維持原來的生活質素。
 
除EGFR基因外,還有別的基因突變有可能用上靶向藥,如EML4-ALK(可用crizotinib、alectinib及ceritinib)、BRAF(可用trametinib加dabrafenib或vemurafenib)、HER2(可用afatinib、lapatinib及trastuzumab)、RET(lenvatinib、vandetinib)及MET(crizotinib、lapatinib)等。於一些沒有基因突變的個案,現時抗PD-1PD-L1治療(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也是化療以外的一種選擇。
 
其實治療晚期肺癌,目標不在於根治,而是以控制病情、舒緩患者不適、延長病人存活期及保持患者生活質素為大前題。近年,治癌藥物推陳出新,可供晚期肺癌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法相應增加,病人的生活質素隨著醫學進步而得到提升,存活年期亦有所延長。所以縱然肺癌已屬晚期,患者亦不需感到灰心氣餒,仍可抱有希望,積極面對病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
 
 
 
 

肺癌個人化治療 平衡藥效與副作用

 肺癌乃本港死亡率最高之癌症,令人聞風色變。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選擇增加,各種標靶藥物相繼誕生;近年更研發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然而,並非所有肺癌都適合使用標靶藥物,醫生在處方藥物前,會先為患者進行腫瘤細胞基因測試,再根據測試結果而決定合適的標靶藥物以提升療效,達到完全個人化的治療。 

以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型肺癌為例,現時已有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面世。梁醫生稱,本港有大約六成非小細胞肺腺癌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經證實針對EGFR基因突變個案七成患者有效。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對EGFR基因中的Del 19型突變的患者尤其有效,在縮小腫瘤、減慢病情惡化及提升整體存活期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故近年醫學界已開始為合適的患者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一線治療。

梁醫生表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患者提供更佳的治療選擇,儘管藥物會引起副作用,但均可透過不同方法預防、處理和控制,減低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腹瀉和皮膚反應,例如毛囊發炎、皮膚乾燥、紅疹及暗瘡等。如有需要,醫生會處方相應的藥物以紓緩有關症狀,患者也應避免暴曬,並勤塗潤膚膏,保持皮膚滋潤。這些副作用大多於服藥後首個月出現,隨後會逐漸改善,大部分患者都可保持原有的生活質素。」 

梁醫生寄語患者:時移世易,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為肺癌的治療豎立了新的里程碑。患者應與醫生建立互信,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面對病情,治療定必事半功倍;切勿道聽途說,錯信偏方,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臨床腫瘤科專科梁廣泉醫生



 
 

標靶抗癌新突破 肺癌患者選擇多

 隨著醫學界對肺癌的認知增加,治癌藥物推陳出新,肺癌的治療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治療方法,如近年已研發出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阿法替尼」(Afatinib),不但能縮小腫瘤,更有效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

 
臨床腫瘤科專科陳亮祖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常見於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癌,約佔肺腺癌總個案的50%。針對此類肺癌,醫學界沿用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多年,而近年更研發出療效更佳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有效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中的Del 19及 Exon 21 突變的個案,成效尤其顯著。
 
陳醫生解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一旦黏著突變的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抑制變異蛋白的效果不可逆轉,並能針對EGFR家族的多個受體;相對於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只能針對EGFR家族的其中一個受體及可逆轉的情況,可見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藥效更持久。」陳醫生表示,第一及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副作用相約,普遍為皮膚反應(如紅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惟此類副作用皆可有效預防及處理,需要時醫生可調較藥物劑量改善情況,故對患者的生活質素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最近一項國際大型研究顯示,第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的腫瘤反應率約為56%,而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則達70%;至於腫瘤受控達兩年或以上的機會,亦由第一代的8%提升至第二代的18%。若針對Del 19基因突變之個案而言,患者服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的整體存活期比使用化療延長超過一年,成效令人鼓舞。因此,現時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盼望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肺癌治療新曙光-標靶治療

在標靶藥物誕生前,除部分早期肺癌能以手術切除外,化療是治療肺癌的唯一方法。直至近年醫學界發現部分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而當中最常見的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腺癌,針對此類肺癌的標靶藥物亦相繼出現,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臨床腫瘤科張寬耀醫生表示,一旦檢測結果確定肺腫瘤帶有EGFR基因突變,醫生便可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口服標靶藥物作治療。張醫生解釋,EGFR位於細胞表面,若出現突變會令細胞異常增生和擴散,轉化成癌細胞。標靶藥物透過依附在EGFR蛋白上,阻止癌細胞增生並令其凋亡,而其副作用較化療輕。現時適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口服標靶藥物包括第一代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以及第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

張醫生稱,第一代口服標靶藥只能針對單一受體,而藥物和癌細胞的結合是可逆轉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不但能針對多個受體,其結合更不可逆轉。他進一步解釋:「「阿法替尼」一旦黏附 EGFR 蛋白表面便不會脫落,因此藥效持久,同時不易產生抗藥性問題。根據 Lux-Lung 7 大型臨床研究顯示,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比第一代標靶藥更有效縮小腫瘤及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故建議合適的患者可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 作一線治療。」

「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一般都能透過調較劑量或處方其他藥物來有效控制,並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構成大影響。與第一代標靶藥不同的是,第二代口服標靶藥「阿法替尼」對肝功能的影響較少。」張醫生補充,「阿法替尼」的其他副作用與第一代標靶藥相似,較常見的是皮膚出疹及腸胃反應如腹瀉。

張醫生謂,基因檢測及口服標靶藥物的出現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使肺癌的治療趨向個人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療法。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不僅療效有所進步及副作用相對溫和,服藥過程更是簡易方便,患者只需每天在家中口服藥物,無需舟車勞頓往返醫院接受化療,這無疑是患者的佳音。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



 
 

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新希望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於八十年代由Dr Stanley Cohen首次發現,此項發現更讓他成為1986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EGFR乃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當表皮生長因子依附於受體上,便會引起一連串的反應,使細胞生長和複製。而肺癌的成因,就是因為EGFR水平異常增高,導致細胞不正常地分裂和生長,演變成癌症。大約十年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誕生,使肺癌治療邁向新里程。


內科腫瘤科蕭麗珊醫生指出,EGFR基因突變常見於亞洲人、非吸煙女性及肺腺癌患者。就亞洲人而言,約4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會出現EGFR基因突變,而白人只佔10%至15%,而當中更有90%患者的檢驗結果屬於兩種常見的突變類型:Del 19或Exon 21。要知道是否出現EGFR基因突變,蕭醫生稱,最有效的方法是抽取活組織作基因檢測,倘若無法抽取活組織,則可抽取肺部積水或淋巴液。此外,由於部分腫瘤細胞會浮游於患者的血液中,故血液檢查也可作為基因檢測的工具之一。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電療)及化學治療(化療),而治療選擇主要取決於病情的分期。對於早期肺癌,外科手術是最佳的根治性治療,術後按需要決定是否進行輔助性治療,如電療及化療。蕭醫生謂,傳統治療方法對早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療效無容置疑。然而,倘病情復發,或確診時病情已屆晚期,則可考慮使用標靶藥。「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能堵截癌細胞EGFR生長訊號的傳遞,從而減慢癌細胞的生長並加速其凋亡。近年,醫學界已採用第二代口服標靶藥作為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至於並無出現基因突變的患者,在傳統治療失效之後,仍可採用標靶藥物作第二線治療。對於部分第三期肺癌患者,以標靶藥物治療有機會將病情降期,使患者由無法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得以接受外科手術,增加根治的機會。




內科腫瘤科專科蕭麗珊醫生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

 肺癌的治療方法因人而異。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指出,早期肺癌以根治為目標,故一般會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對於晚期肺癌,治療的目標則是盡量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同時為患者紓緩症狀,改善其生活質素。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病情分期、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擴散程度,從而為患者擬訂合適的治療方案。

 肺癌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又稱「放療」或「電療」)及化學治療(又稱「化療」)。肺癌一共分為四期,按病情嚴重程度每期再細分為AB期。如上述所言,早期肺癌的治療方法以外科手術為主導。視乎個別情況,部分患者在進行外科手術前,腫瘤科醫生可能會先採用放射治療或及化療,將腫瘤範圍縮小,使手術較易進行,並減低創傷性。此外,醫生或會在完成手術後,為患者進行輔助性化療,藉此清除殘餘的癌細胞。如有需要,腫瘤科醫生更會安排患者同時進行電療及化療,盡量減低復發機會。

 對於身體狀況欠佳、腫瘤太大或位置不適宜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電療和化療則是另外的治療選擇。電療乃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照射並破壞腫瘤的基因,可用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用於手術後消滅殘餘的癌細胞。此外,放射治療也可紓緩因癌腫引起的局部症狀,例如因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所引起的疼痛。

 而化療乃全身性治療,利用毒性較強的抗癌藥物,破壞和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化療適用於治療擴散到肺部以外器官的癌症,可於手術前縮細腫瘤,或於手術後清除殘餘的癌細胞,以及紓緩晚期癌症的不適症狀。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鉑類化合物及紫杉醇。然而,因為化療藥物缺乏針對性,所以在摧毀癌細胞之餘,不免對正常細胞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常見副作用為脫髮、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疲勞及血球數目下降等等。惟副作用反應因人而異,加上可透過服用醫生額外處方的相應藥物改善不適,故患者無需過於擔心。

 鄭醫生解釋,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除了考慮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及對治療的耐受性外,還應平衡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靈活採用合適和個人化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儘管電療和化療是兩種不同的方案,但二者可以相輔相承,所以對部分患者而言,同步進行電療及化療,會達到更佳的效果,甚至將病情降期,由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變成適合進行手術,增加治癒的機會。」

 總括而言,精確診斷和及早治療對於肺癌的控制尤為重要。鄭醫生謂,隨著醫學的進步,肺癌的治療方法及藥物的選擇增加,針對某些基因突變肺癌(如EGFRALK)的標靶藥物已經誕生,效果顯著;免疫療法亦為患者帶來新希望。因此,鄭醫生鼓勵患者和家屬以勇敢的態度面對疾病,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積極配合治療,勇闖癌關。

 


科腫瘤科鄭寧民醫生

 

 

 

肺癌-如何揪兇?

 由於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當出現頻密咳嗽、咳血及氣促等症狀時,大部分患者都已屬晚期,所以只有少數患者能於早期確診和得到適當的治療。早期肺癌的腫瘤體積較微細,癌細胞只影響局部位置,未有出現擴散,醫生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再以化療輔助清除殘餘的癌細胞,有望根治癌症。至於晚期肺癌,癌細胞影響範圍較大及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治療難度大增。因此,早期診斷是治療肺癌的其中一個關鍵。而透過不同類型的檢查,患者可及早發現肺癌,防止病情惡化,並把握最佳的治療時機。

偵測肺癌的檢查方式可概括分為非入侵性及入侵性兩類,醫學影像檢查屬於非入侵性,方法包括胸肺X光、電腦掃描(Low-Dose Chest CT)及正電子掃描(PET)。前兩者多用於肺癌普查,即是於未有病徵時辨別肺部有否出現腫瘤,適用於高風險一族(如長期吸煙者)。當中電腦掃描結果較為準確,比胸肺X光更有效識別腫瘤的跡象,惟兩者皆未能作為確診癌症的工具。而正電子掃描於三者之中最為先進,有效偵測潛藏的癌症病變,能準確追蹤癌細胞的位置,使其無所遁形,而且可一次過進行全身或局部掃描,故多用於確診肺癌。
 
入侵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是以支氣管內視鏡檢視肺部癌變的情況。醫生一般會先為患者進行麻醉,再把一支細長的內視鏡經由患者口腔或鼻腔伸進肺部氣管,透過鏡頭檢視氣管內壁。這項檢查有利於診斷腫瘤於主氣管的中央型肺癌,因為內視鏡較容易接近腫瘤位置,醫生可直接鉗取有問題的組織作病理學檢查。但對於腫瘤位置接近肺膜的周邊型肺癌,內視鏡則未必能直達腫瘤位置,醫生只能於氣管內壁抹取分泌物作檢查。
 
「超聲波氣管內視鏡」(EBUS)是結合支氣管內視鏡及超聲波的技術,利用內視鏡檢查氣管內壁之餘,同時輔以超聲波檢視縱膈淋巴、肺部邊垂及氣管壁外組織等傳統內視鏡難以到達的區域,從而更精準地確定腫瘤的位置。如發現腫瘤位置,醫生可即時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以幼針經由內視鏡伸進腫瘤,抽取組織供病理學檢查,有助準確診斷肺癌。

至於血液檢查,因癌細胞會釋放出一種獨有的游離基因於患者的血液中,故驗血有一定參考價值,惟這只屬輔助性質,用於確診肺癌後追蹤病情,而非用作確診的工具。醫生會因應情況選擇一項或多項適合患者的檢查方式,以便及早發現和診斷肺癌,並予以有效的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文龍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