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今天醫學昌明,治療癌症已有長足的進步,民眾的防癌保健知識也相應提高,而政府用於醫療經費開支更按年遞增,但為何癌患個案仍會節節上升?識者宜再三思量之。
在再生勇士眼中,殘疾不是障礙,只是等待衝破的框框。再生會表揚十大再生勇士抗逆精神,黃耀邦自小失聰,在無聲世界奮力演出狂舞,冀充當健聽和聾人間橋樑。兩年間兩次患癌及喪母喪父的林梅芳,萌過輕生念頭,最終為了家人,憑頑強意志度過難關,現與同路人互勵互勉。
耀邦3歲時發燒,聲音逐漸離開他。他自小愛藝術,20歲時被表演者舞姿吸引。他昨透過手語繙譯向記者表示:「想好似佢哋咁發光發亮。」遂立志成為舞者。耀邦靠地板震動掌握音樂節拍,隨之起舞,「手、腳、全身都感覺到震動,骨都感覺到強勁音樂」。
耀邦2010年成立「森林樂聾人舞蹈團」,但未獲家人支持。他一家五口,除姊姊外,父母和哥哥都失聰,家人深明健聽世界對聽障人士的漠視,質疑耀邦「點解逼自己走入健聽人世界?」。耀邦耐心解釋,盼感染他人,「好多人誤會聾人乜都做唔到,有負面嘅標籤,我希望推動聾人文化,畀健聽人士用同理心了解」。家人終明白耀邦的努力是為了其他同路人。
耀邦兩年前毅然放棄政府工,遠赴紐約「百老匯舞蹈中心」深造舞蹈。回港後他為聾人提供舞蹈課程,用自身經歷啟發更多人堅持夢想,他勉勵其他聾人,「唔好自悲,聾人、健聽一樣可以有夢想!」
62歲的林梅芳本是平凡主婦,18年前經歷劇變,先患鼻咽癌,數日後母親過身,父親亦於半年內去世,哭是她唯一宣洩方法。當年她兩個月內接受40次電療致舌頭萎縮,影響口腔活動,面部因滲血結痂,被當眾奚落,「喺街市有人嗌:『快啲嚟睇啦,呢個女人咁醜樣嘅』,我嗰陣想搵窿捐!」
一年後她再被確診骨癌,再陷人生低谷,想過輕生,「但嗰陣擔心自己走咗,兩個仔冇人睇,驚佢哋學壞」,她雖自稱「最蠢嘅媽媽」,卻為兒子活下去。及後她加入抗癌小組任義工,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她指不少患癌者感絕望,更擔憂外貌改變,淑芳卻說:「有疤痕咪益咗你,咁證明你係勇士!」
抗癌路從不易走,乳癌病人尤甚,除要面對連月化療、電療的痛苦外,更需在應否接受切除手術的思緒中不斷徘徊,身心靈均大受打擊。有機構透過協助病人在治療期間完成心願,讓他們能夠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臨床發現有個案因久久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患上抑鬱甚至情緒病,提醒照顧者及家人要時常留意患者情緒轉變,也應多與病者相處,有助雙方建立正向價值觀。
外科專科醫生梁小蘭表示,本港每年乳癌新症約3,000宗,而且有上升趨勢,死亡率亦接近10%。由於癌細胞會在乳房以至腋下淋巴結出現,故化療、電療,或是荷爾蒙治療未必對病情較為差的病人起到作用,或需要接受切除手術。
但她指,由於大部份婦女認為乳房是女士的重要性徵,故在接受切除手術前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懼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徵。她說,雖然暫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差的病人會令病情轉壞,但臨床發現不少病人因為患癌,即使本身性格樂觀,也逐漸染上情緒病,需要接受跟進輔導。
現年50多歲的方小姐,本身是安老院舍的主管,自言為人相當好動積極,不過在去年中卻確診患上早期乳癌。她說,知道消息後一段時間寢食不安,兼且不可上班,「我望出街,見到人人都番緊工,但我就只可以留喺屋企」,大受打擊。但她說,知道自己非常需要精神依靠,故在接下來4個月的手術、電療期,都多抽時間繪畫,嘗試把自己帶離情緒困局。她在治療期合共畫了近30幅水彩畫及油畫,當中不少是在醫院等候接受電療時,從其他病友身上取得的靈感。她說,幸而在得病後沒有自暴自棄,勇敢找回精神依靠,是以能夠活出走出陰霾。
方小姐得到「夢想成真」計劃支持,將畫作結集成書,即將出版。計劃主辦單位展晴社表示,計劃專為乳癌及其他婦科癌症,在治療期間完成夢想,從而讓病友在樂觀態度面對前路。計劃現時共協助了6位病友達成夢想。
世界衛生組織
www.who.int/vaccine_safety/committee/GACVS_HPV_statement_17Dec2015.pdf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燕雯博士、陳麗雲教授、黃富強教授及香港癌症基金會林暉雯女士
肺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四千宗。由大學研究資助局資助,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香港癌症基金會於本年四月開始進行本港首個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課程招募了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其中58位患者(60%) 被確診第四期肺癌。參與者參加了八節心理社交支援課程。根據參與者於課程前提供的資料,當中一半患者及家屬有高焦慮和抑鬱的臨牀發病風險。有關首期「肺癌鬥士課程」的初步研究結果如下:
1)家屬的焦慮情緒及身體不安均比肺癌患者高,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
2)患者與家屬的抑鬱情緒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和影響。在整體生活質素、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上也發現有相似的結果,與我們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剛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
3)患者及家屬在參加課程後,於生活質素各方面皆有明顯改善。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其中患者減少三分之一,家屬則降低超過四分之一。
(詳細數據,請參考發佈會投影片。)
為了讓更多肺癌患者的家庭受惠,課程現正招募第二期的參加者,報名日期及方法:於現在至2016年10月3日前填妥網上問卷(http://bit.ly/lungcafighters)。如被選中,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必需一同參加課程,費用全免,工作人員會儘快通知上課日期及地點。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陳麗雲教授表示,第一期課程參加者的研究數據顯示,心理社交支援課程,能有效舒緩肺癌患者和家屬照顧者的情緒壓力,提升患者生命力,對患者和家屬的身心靈健康帶來莫大益處。她說:「很多患者患病後什麽都不願意嘗試,有的連旅遊都不敢去,課程能幫助減輕他們的抑鬱和焦慮,接納自己的病,並啓發他們懂得愛自己,過正常的社交生活。」陳教授認爲,香港的醫療服務對癌病患者的醫療照顧雖已屬世界級水平,但對患者的心理和情緒支援,卻非常缺乏相對到位的服務,她期望今次計劃的研究收集所得數據,能提供資料以評估癌病患者的情緒心理需要。
完成課程的患者張太表示:「我一貫做事都很認真,計劃去做的事情必定要去完成,但往往卻不察覺這種習慣為自己帶來很多無形的壓力。參與這個課程讓我更加認識自己並反思自己一貫的生活模式。現在的我學會選擇專注處理一、兩件事情,以致生活更加有彈性及輕鬆。課程同時亦讓我認識一班同路人。我們互相分享有用的資訊,小組完結後我們仍有定期相約一起做運動及聚會,大大提升了生活質素。」張太經歷肺癌2年,由丈夫張先生照顧,張先生說:「參與了課程讓我更察覺生活質素的重要。我認識了思想陷阱怎樣對情緒有影響,於面對治療及飲食安排方面多了彈性、減低了緊張!」
在抗癌路上肺癌患者及家屬均身心疲累
治療肺癌的醫術不斷進步,肺癌患者比以往享有更高的治愈率及更長的存活期,但肺癌患者仍要面對重重艱辛的考驗,包括肺癌的病徵 (如咳嗽、氣喘、疼痛)、治療 (如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對身體的副作用和確診所導致的情緒困擾。相對於其他癌症患者,肺癌患者往往感到更強烈的無助感及抑鬱情緒。與此同時,家屬亦承受巨大的心理困擾。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今年七月在學術期刊 《心理腫瘤學 (Psycho-oncology)》發表有關癌症患者和配偶相互依存模式的研究,指出夫婦之間的焦慮、抑鬱及睡眠質素有正向相關性,尤其抑鬱對夫婦睡眠質素會相互影響。這些研究結果顯示癌症患者和家屬均需要心理社會的支援。
全港首個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
心理社會介入是指一些非藥物性的治療方法,包括心理輔導、溝通技巧指導、正向思維治療及行為治療等。國際及本土文獻都說明心理社會介入模式對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正面影響。香港大學和香港癌症基金會一直推動「抗癌鬥士課程」,以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至今已經有數千名癌症患者(如乳癌、大腸癌、一般癌症等) 受惠,但當中還未曾發展專門針對肺癌患者和其家屬的服務。
鑑於肺癌患者數目龐大,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壓力比其他癌症更為嚴重,肺癌患者及家屬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加上過往「抗癌鬥士課程」對於癌症患者及家屬的正面成果,我們舉辦了全港及全球首個大型專門支援肺癌患者及家屬的「肺癌鬥士課程」。8節的課程內容包括正向思維指導(如何積極面對病情)、改善與家人溝通方法、病徵舒緩緩技巧、心理教育等等。課程亦會教導參與者辨認及糾正負面思想及價值觀,提升其抗逆能力。
首期課程於今年四月至六月期間進行。97對肺癌患者及家屬完成課程前問卷,當中60名患者亦於課程後完成跟進問卷。參與的患者中,超過七成正在接受治療。
課程初步研究結果:
(1)肺癌患者與家屬身心健康互相影響
結果顯示在課程前,家屬的焦慮症狀及身體不安均比患者嚴重, 而患者的失眠及整體生命力則比家屬為差。此外,肺癌患者及家屬在大部份身心健康指標都有明顯的正向相互關係,當中以整體生活質素、抑鬱、焦慮情緒及失眠狀況最為顯著。初步結果與我們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吻合,印證雙方同樣需要心理社會介入的重要性。
(2)課程令肺癌患者與家屬的得著互惠互利
課程亦改善了患者和家屬多個方面的生活質素。超過八成患者於整體生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有所提升。近八成家屬和七成患者在整體生活質素上有改善。本課程也減低了需要專業介入的焦慮和抑鬱的發病風險,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及超過四分之一的家屬由高風險降低至正常心理健康水平。
「肺癌鬥士課程」及 第二期課程詳情:
(網址:http://bit.ly/lungcafighters)
目的:
幫助參加者掌握更多有關肺癌治療的健康資訊及舒緩病徵的方法
課程對象:
年滿21歲或以上的肺癌患者及一位家屬
流利廣東話及能夠閱讀中文
導師
註冊社工及科研團隊
八節內容
上課地點及日期:
2016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
查詢請致電香港大學熱線: 3917 5582或香港癌症基金會熱線: 3919 7000。
傳媒報導 :
( 網絡圖片 )
最近有好幾位朋友問我有關一隻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是否能抗癌和是否適合癌症病人飲用。
前言: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媽媽!我走後,所有能捐的都要捐出去。」
國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又罹癌,今年五月因癌症往生前,她交代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昨天劉母不但捐出女兒遺體、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還把大體「致敬金」五萬元,回饋女兒的母校,做為學弟妹的營養午餐基金。
媽媽劉玟華昨代替女兒返回母校四維高中,把女兒捐贈大體給慈濟大學所收到的致敬金,全捐給四維「慈悲基金」,媽媽和四維董事長黃英吉擁抱,場面感人。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癌,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大學;而她畢業後第一份薪水,就省下五千元捐給母校的慈悲基金。
劉玟華說,女兒念大學打工賺生活費,還固定捐錢給安養院、慈濟,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往生前,還把存的錢裝成一包包,叮囑媽媽「以後每月固定捐二千元給慈濟」、每年捐一台電腦回饋母校。
劉玟華表示,很謝謝學校教她女兒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廿六年母女緣分太淺,卻是這輩子最大福氣。五月女兒往生,她在女兒手機找到一封「寫給老校長黃英吉爺爺的信」,信中說「校長爺爺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的叮嚀,是最大鼓勵;今生在人世的功課已修完,希望把剩餘的錢捐做慈悲基金,提供學弟妹愛心午餐,讓愛永遠傳承下去。」
劉紫彤還把身體都捐出去,慈大醫學系昨天模擬手術課程第一天,紫彤就是八位捐大體的「無語良師」之一。劉玟華說,紫彤也曾立志當醫師,女兒叮囑「可以捐的都要捐出去」、「這一生受到很多醫生照顧,把身體捐做研究,是唯一可以回饋給醫生的。」
紫彤還寫了一段話送給醫學生:「你們擁有健康身體,又能讀醫學院,是何等幸福?要好好珍惜。」感動許多學生。學生陳彥宇說,他們要更用心在老師身上學習,才能完成她的心願。
這樣快又一年了!黃伯三個月前已經走了。
頭一次見他,在靈實醫院的內科病房。不久之前他自殺不遂,家人請我去探望他。他很寡言,對我很有戒心。當然,身體非常不適是主因。
數次探訪後,他開始對我放下戒心,加上轉到紓緩治療病房,症狀減輕了,心情自然也好轉,他漸漸變得比較多話了。然而,他依然常常自怨自艾:「我要死在這裡了!」「我一定出不到院!」「我不中用,沒氣沒力,連坐起來也氣促,更遑論站起來。」
大部分時候,我是當聆聽者的角色,聽他訴說年輕時的往事,還有他那隻跟他相依為命的鴿子-是的,黃伯這麼多年都是單身的,只有兩名侄兒,但各有各忙。平日與他相依相伴的是一隻在公園撿回家的白鴿。他每次提起那隻白鴿都會面露罕見的笑容。於是,我請他的侄兒把白鴿的照片放大,帶來醫院,釘在他床前的那塊告示板上。
除了擔當聆聽者,我也會為他清潔口腔、刮鬍子、修指甲,間中會為他弄好褲管和被鋪,盡量確保他躺得舒服。有一次,他眼泛淚光地望著我,說:「真的不好意思,要你花時間來探我,還這樣服侍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人這樣服侍我。」
「我住將軍澳,來靈實醫院很方便,我一有空便會來探你。」
後來,黃伯的情況轉差,要開始用嗎啡,但他心情反而比之前好。他好像忽然想通了,接受了自己餘下的日子不多這個事實。他開始常常跟我說笑,有一天更忽然對我說想吃腐竹白果粥,我翌日親手煮給他吃。他一邊吃,一邊露出滿足的笑容,還不停說謝謝。
過了沒多久,他忽然叫我幫他寫一份遺囑(因平日與他閒談間,他得知我曾於律師樓工作),又叫我為他找來牧師,在病床上行水禮,更交帶侄兒,他的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又表示他的葬禮要以基督教儀式進行。
「所有東西都安排好了,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三天後,黃伯走了。
由抑鬱、嚷著要安樂死、企圖自殺,到樂天知命,為自己安排好一切,欣然接受死亡的來臨。這個過程,我有幸陪著黃伯走。黃伯,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是緣份!於我,縱然你已離去,但這是個美好的回憶。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