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憲國醫生 FUNG HIN KWOK

馮憲國醫生  

FUNG HIN KWOK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院士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文憑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

 

註冊專科︰ 耳鼻喉科醫生

地址︰

油麻地彌敦道363號恒成大廈905
(
油麻地永安公司隔鄰恒生銀行樓上)

地區︰

油麻地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香港浸會醫院; 仁安醫院

辦公室電話︰

2721 1880

辦公室傳真︰

2780 9880

傳呼機 :

手提電話︰

9165 3190

電郵地址︰

 

 

劉世傑醫生 LAU SAI KIT

劉世傑醫生

LAU SAI KIT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8
英國耳鼻喉科文憑 1982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1983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 1993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 1993

 

註冊專科︰ 耳鼻喉科醫生

地址︰

油麻地彌敦道301號嘉賓大廈1103

地區︰

油麻地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醫療服務項目︰

Management of Ear Nose Throat Disease 
Head & Neck Disease Management 
Endoscopy of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Minor Surgery
Endoscopy 
Minor Surgers 
Ear, Nose Throat Surgery 
Head & Neck Surgery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Ear, Nose, Throat Surgery 
Head & Neck Surgery 
Endoscopy of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使用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
聖母醫院; 嘉諾撒醫院

辦公室電話︰

2388 6100

辦公室傳真︰

2781 0996

傳呼機 :

7474 1396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許由醫生 HUI YAU

許由醫生

HUI YAU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84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1989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2
英國耳鼻喉科文憑 1992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1993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 1996

 

註冊專科︰ 耳鼻喉科醫生

地址︰

中環皇后大道中94字樓  仁德醫務中心

地區︰

中環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辦公室電話︰

2868 9333

辦公室傳真︰

2868 9223

傳呼機 :

73193600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周順傑醫生 CHOW SHUN KIT

周順傑醫生

CHOW SHUN KIT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1978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1985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2000
英國倫敦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文憑1983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199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1993

 

註冊專科︰ 耳鼻喉科醫生

地址︰

油麻地彌敦道363號恒成大廈十五樓15012

地區︰

油麻地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上海話

醫療服務項目︰

耳科疾病
鼻科疾病
喉科及聲缐疾病
頭頸外科疾病
窒息症睡眠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耳鼻喉內窺鏡檢查
耳鼻喉手術
頭頸外科手術
睡眠窒息症檢查及手術
兒童耳鼻喉疾病治療

使用醫院︰

浸會醫院,聖德肋撒醫院,聖保祿醫院

辦公室電話︰

23851213

辦公室傳真︰

27810171

傳呼機 :

77282333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 : 明年推出市場?

 

( 網络圖片 )

 

經過數年的CAR T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其商業產品現正接近推出市場。


兩家製藥公司計劃在2017年初提交註冊。由於產品能填補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它們被給予優先處理,故明年年底之前將可獲得批准。

Novartis的產品是 “CTL019”,一種抗CD19 CAR T細胞的藥物 。 該產品目前被命名為 “tisagenlecleucel-T”,被開發用於治療兒科患者的復發性和難治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美國血液學學會(ASH)2016年(摘要221)全球註冊試驗(ELIANA)的結果顯示,該產品可達到82%的完全緩解率,並在下面詳述。 該數據將用於在2017年初在美國提交申請,並在2017年後期在歐洲提交申請 。

Kite的產品是 “Kte-C19”,同樣是一種抗CD19 CAR T細胞的藥物,目前命名為 “axicabtagene ciloleucel”,用於難治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 關鍵階段2研究(ZUMA-1)的數據將在ASH會議的最後一天(摘要LBA-6)提出。這項試驗的數據已經提交予FDA啟動登記,應該在2017年年底完成。該公司表示計劃在2017年在歐洲提交申請。

但第三家公司Juno遇到了問題。 Juno計劃在2017年根據ROCKET試驗的結果提交其產品 “JCAR015” 的申請。 “JCAR015” 用於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成年患者。 然而,該臨床試驗在五名患者死於腦水腫後剎停。

Juno遇上的挫折:腦水腫死亡個案

波士頓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癌症中心的細胞免疫治療主任Dr Marcea Maus評論道,以上三種藥物皆使用抗CD19 CAR T細胞,但它們在轉基因構建體和製造方法方面的機制不同,這些差異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只有Juno的產品與腦水腫死亡有關。 然而,她指出Juno產品正在不同的患者群體中使用 – 成人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而Novartis 的產品則用於兒科患者。

CAR T細胞療法觀察到的兩個主要嚴重不良事件,是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以白介素-6 (interleulin-6)阻斷劑「托珠單抗」(Tocilizumab)治療,以及神經毒性(腦病變、失語症、癲癇發作)。她表示,從數據看,Novartis 的產品似乎更常出現CRS,而神經毒性則較常見於Juno的產品。通常這些神經症狀是輕度和可逆轉的,並且大腦的MRI掃描顯示正常。之前並無關於腦水腫的報導,但似乎在Juno試驗的一些患者中,這種神經毒性傾向於更嚴重和不可逆轉。

加洲杜阿特市City of Hope Hospital血液學和造血細胞移植系助理教授
Dr Elizabeth Bude同意以上說法。 Dr Elizabeth Bude 是免疫治療學者,於數年前成立、研究以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新專科部門工作。
Dr Bude參與了CAR T細胞的幾個臨床試驗。在接受Medscape醫學新聞採訪時,她強調用經驗豐富的眼睛進行近距離監測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患者的情況可能隨時急劇惡化。

她續稱,治療這些因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的擔憂之一,是可能干擾CAR T細胞的功效。惟以現時累積的數據顯示,使用「托珠單抗」(Tocilizumab)治療 CRS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在早期使用Tocilizumab,可有效逆轉CRS。一項預防性使用Tocilizumab以防止CRS發生的試驗正在計劃中。

還有另一隱憂,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神經系統症狀可能會抑制CAR T細胞功效。她希望得知在Juno的病例中,是否有延遲使用類固醇。她再次強調,需要密切監測 – 她和她的團隊的其他成員每天24小時候命,護理人員均經過深入培訓。 這種神經毒性可能會危及性命,需要時必須盡快介入。她提到曾經有一名病人開始變得神智模糊,說話有困難,並認不出護士。該患者立即使用類固醇治療,即使這是偏離臨床試驗方案。「病人的生命比協定更重要。」她說。

Dr Bude推測,在Juno的研究中,用類固醇治療神經症狀可能出現延遲,結果症狀惡化,並進一步發展成腦水腫。 她強調,其他兩種CAR T細胞產品(由Novartis和Kite 生產)沒有腦水腫的報導,Juno試驗中的死亡個案不應以偏蓋全。 這是一個似乎局限於特定試驗中的特定產品的問題(ROCKET試驗中的JCAR015)。
 
 
 
( 網络圖片 )
 
 

CAR T細胞在多所中心的研究

Dr Maus對Novartis產品開展的全球註冊研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研究涉及美國、歐洲、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的25所中心。試驗為每名患者進行白細胞去除術,並將血液提取物送至美國的Novartis工廠,為每名患者製造個人化的CAR T細胞治療,然後將藥物運返治療中心對患者施用。

Kite的研究是類似的,在美國的22所中心進行。研究者報告說,從患者進行透析到收到產品的平均時間為17天。

Dr Maus形容:「這確是個壯舉!」這是非常複雜的治療。她指出,與產品的監管複雜有關。 此外,與其他白血病的治療相比,這些不良事件需要非常的治療手段,故跨越這麼多地域進行試驗真是毫不簡單。

Dr Maus 特別談到 Novartis的試驗。他指出兒科ALL患者的反應是「突破性的」。 他們不像以前在單中心研究中看到的那麼高,但是82%的完全緩解率是「相當顯著的」。
 
 
  ( 網络圖片 )

Dr Maus說,這些患者幾乎沒有其他選擇,因為他們實際上是病重 - 六人在接受輸液之前死於他們本身的疾病;一半的患者已經接受了幹細胞移植,她懷疑其餘的患者不適合移植,因為這種疾病不會緩解,或者找不到合適的幹細胞捐贈者。 

以CAR T細胞治療白血病的早期臨床結果令人鼓舞。 專家們認為,以這種方法 根治疾病的前景一片光明。

哈佛大學助理教授兼波士頓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的Dr Daniel DeAngelo評論道:「這是整個領域的突破!不單是ALL,它可能代表了在過去十多年間對任何種類的白血病的試驗,最令人振奮的治療策略之一。 

現時,新數據報告證實了早期研究中的療效,並表明這種新方法在許多不同的中心是可行的。新結果提供了可預期的不良事件的詳細信息。

Novartis全球註冊審核的詳細信息

全球註冊ELIANA研究的詳情在ASH會議上由來自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兒童醫院兒童癌症研究中心的Dr Stephan Grupp 提交。

試驗納入了87名CD19陽性B-ALL的兒童和年輕成人患者(平均年齡為12歲,年齡範圍3至23歲)。有5宗失敗個案,6名患者在輸液前死亡,3名患者因輸注出現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療, 共有62例患者接受輸液。

Dr Grupp解釋了前50宗個案接受輸液的患者的療效數據,其中包括 3個月的隨訪數據。當中41名患者(82%)達到完全緩解,3個月時發現檢驗殘留疾病結果為陰性。6個月無復發生存率為60%,6個月總生存率為89%。

Dr Grupp報告了62名患者的安全性數據。大多數不良事件發生在首8個星期,然後消退。 在首 8週,74%的患者中觀察到懷疑與產品相關的第3或第4級不良事件,在8週後觀察到只有10%患者的不良事件。

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CRS,見於79%的患者(第3級為27%,第4級為27%)。CRS的平均發病時間為3天(範圍為1至22天),平均持續時間為8天(範圍為1至36天)。49名發展為CRS的患者中超過一半(59%)進入重症監護室;20%接受有創通氣;10%接受透析。Dr Grupp將這種不良事件描述為「可以受控的」,並指出沒有死亡個案發生。

此外,39%的患者食慾減退,發熱率為37%,低血壓發生率為33%,肝酵素水平升高31%,低鉀血症26%,缺氧23%。 在37%的患者中觀察到在第28天未分化的細胞減少,在40%中觀察到感染,並且在45%中發生短暫的神經精神問題(15%屬第3級)。

Dr Grupp續稱,兩宗死亡個案發生在輸注的30天內,一宗屬ALL患者,另一宗則由於腦出血。同時,沒有發現腦水腫病例。

Dr Grupp總結說,CTL019為復發性及難治性B細胞ALL的兒科和年輕成人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選擇。

ASH總裁兼醫學博士Dr Charles Abrahms說,由於可能於現嚴重的不良事件,這種治療方法不適用於體弱者,但我們通常可以照料患者,與患者擕手通過CAR T細胞治療。直到最近,這種治療在大學環境中由經過專門培訓及對不良事件具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進行。

Dr Abrahms稱,這些新的多中心研究表明,CAR T細胞技術可以在更廣泛的環境中使用。

然而,Dr Bude評論說,這些療法永遠不會在社區環境應用,因為這是複雜的治療方法,具有潛在且非常嚴重的副作用,應該用於具有幹細胞移植經驗的綜合性醫療中心。Dr Grupp則說,這些中心必須設有完善的重症監護室。

此外,Dr Bude認為,照顧這些患者的臨床醫生應該是專業的免疫治療學家。「必須有一個接受了廣泛教育和深入培訓,知道如何照料接受CAR T細胞患者的專業醫護團隊。」

Dr Bude謂,這確實是一項具風險的治療方法,但它也為許多難治性和復發的患者提供了緩解的唯一機會,甚至也許有治癒的機會。早期CAR T細胞試驗中的一些患者(包括ALL的兒科患者)在4年後仍然保持無疾病存活。雖然有些患者繼續接受移植,其他人在僅輸注一次CAR T細胞後便可保持4年無疾病存活,對於這些患者,一次劑量的CAR T細胞便根治了該疾病。

ELIANA研究由諾Novartis贊助。Dr Grupp曾擔任Jazz Pharmaceuticals,Novartis 和Pfizer的顧問;幾個協作者則是Novartis的員工。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 2016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221, presented December 3, 2016.
 
 
 

林哲玄醫生 LAM TZIT YUEN, DAVID

 

林哲玄醫生  LAM TZIT YUEN, DAVID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1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5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1998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外科) 1998

 

註冊專科︰ 外科

地址︰

旺角彌敦道639號雅蘭中心8802
拔萃醫療中心

地區︰

旺角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Surgical operations 
OGD 
Sigmoidoscopy 
Haemorrhoid treatment (banding and injectio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Resections 
Laparoscopic Hernia Surge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Haemorrhoidectomy (Staplea/ Traditional) 
Anal Fistula Surgery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Laparoscopic and connentional Colorectal surgery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herapeutic Endoscopies 
Emergency Surgery

使用醫院︰

播道醫院, 香港港安醫院, 香港浸信會醫院,
港中醫院, 養和醫院, 明德國際醫院,
寶血醫院, 聖保祿醫院, 聖德肋撒醫院,
荃灣港安醫院, 仁安醫院

辦公室電話︰

2399 7802

辦公室傳真︰

3184 8929

傳呼機 :

 

手提電話︰

9864 3637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EGFR肺癌標靶 藥費減免30%

 呼吸控制及鬆弛技巧  有效舒緩肺癌患者氣促   EGFR肺癌標靶 藥費減免30%



 
(左起)「呼吸控制及鬆弛技巧如何舒缓肺癌患者緊張及减低氣促」學員麥先生,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註册物理治療師張秀儀姑娘,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臨床腫瘤科專科區兆基醫生,EGFR 肺癌患者許女士


(2016年11月21日,香港)肺癌是香港癌症當中的「致命殺手」,也是一直高踞香港癌症死亡率的第一、第二位,每年約有逾4600人患上肺癌、每年死亡數字接近4000人之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1 1。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及「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以後者最為常見,約佔80-85%2。然而,逾9成肺癌患者在不同階段會遇上呼吸困難問題,因此除關注藥物治療外,也必須正視時刻困擾著患者的氣促問題。
 
肺癌患者的呼吸情況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臨床腫瘤科專科區兆基醫生表示肺癌患者一般都有呼吸問題,當中超過9成患者在不同階段會遇上呼吸困難和氣促問題;而氣促問題的成因包括肺炎、肺積水、肺萎陷、心包膜積水以及心理因素等。患者往往步行短距離已氣促,需要休息,有時連穿衣、梳洗也感吃力,嚴重時甚至會感到窒息。區醫生亦解釋舒緩氣促可靠藥物及非藥物治療。
 
呼吸控制及鬆弛技巧  有效舒緩氣促
 
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註册物理治療師張秀儀姑娘發表「呼吸控制及鬆弛技巧如何舒缓肺癌患者緊張及减低氣促」的最新調查結果。是次調查總共取得15位在2016年10及11月參加了由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癌症資訊網、香港醫護聯盟主辦的「呼吸及鬆弛工作坊」的肺癌患者及照顧者之回覆。問卷調查發現,患者年齡平均53歲,從病發時至現在平均時間為3年,屬晚期肺癌佔57%,71.4%參加者現正服食肺癌標靶藥物。83%的參加者覺得練習呼吸控制有助放鬆及减低氣促,86%的參加者覺得放鬆技巧非常實用。所有參加者參與工作坊後,均表示會繼續練習。
 
張姑娘即席與一位肺癌患者學員麥先生一同示範呼吸控制練習(Breathing Control exercise)和呵氣(Huffing) 技巧。呼吸控制運動適合任何時候練習,如遇氣促、緊張時亦何使用, 有助放鬆身體及心情。而呵氣技巧讓患者將空氣從肺部用口呼出,能將痰液從較深入的小氣管移到大氣管,從而使痰較容易咳出。如呵氣無效,則可改用咳痰技巧,但只宜於當痰較容易被咳出的時候使用,否則可能會使氣管收得更緊,更難將痰排出。張姑娘亦分享利用小風扇舒緩氣促的方法:當患者感到呼吸困難時,可將小風扇放在口鼻前,讓微風刺激面部的神經,有助緩和氣促。肺癌患者學員麥先生表示參加了「呼吸及鬆弛工作坊」後,學會不少有效放鬆呼吸及減低氣促的實用技巧,並會介紹工作坊給其他肺癌患者。
 
肺癌治療的選擇
 
肺癌治療選用什麼療法主要視乎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癌細胞的種類、腫瘤的部位和大小,及擴散的程度(期數)。早期肺癌多以外科手術治療,視乎癌細胞的大小和位置,以切除肺部組織。 而傳統的化學治療(Chemotherapy),用抗癌藥來擾亂癌細胞的生長,從而令其死亡,讓藥物隨血液運行全身,破壞在各部位發現的癌細胞。 至於標靶藥物方面,在一項研究中,近一半的香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EGFR TKI)的標靶藥物可抑制EGFR酶(Enzyme)的功能, 從而使腫瘤細胞停止生長,減少或延緩癌細胞增生;此類基因突變較常見於不吸煙的亞洲患者。此外,肺癌治療選擇還有放射治療 (Radiotherapy) 和免疫治療
 
 
肺癌治療最新發展及EGFR肺癌標靶 藥費減免30%
 
肺癌並非絕症,只要有適當治療,患者仍可與癌共存,病人可於社會上得到全方位的照顧和協助。首先,醫學界持續努力發展,提供更多治療的可能性: (1)藥物發展: 推出更多新研發既有效而副作用較少的標靶藥物; (2)診斷方面: 如可多次檢測的液體活驗 Liquid Biopsy; (3)治療方法: 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等等 。 此外,近來其中一種EGFR 肺癌標靶藥物藥費減免三成給正在政府醫院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還有現正舉辦的呼吸及鬆弛技巧班亦提供患者的非藥物輔助治療,有助緩和氣促。歡迎患者和家屬一起參加每月由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癌症資訊網、香港醫護聯盟主辦的「呼吸及鬆弛工作坊」,費用全免,有興趣可以致電9462 7207 報名。
 
 
 
肺癌患者分享:
 
許女士,日常不煙不酒,於2014年初確診EGFR基因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於公立醫院求醫,服食肺癌標靶藥物3個月後,反應良好,腫瘤縮少了,醫生安排做手術及停藥。不幸於短時間復發,需再度服食肺癌標靶藥物,同時幾個月後成功申請關愛基金,全免服食藥物近2年,大大减低經濟負擔,直至這3個月前因抗藥性轉服最新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反應良好,沒有特別副作用,一直服食至今。
 
 
  
 
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 www.ha.org.hk/haho/ho/ccf/CCF_tc.html

  
參考資料:
1)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 2013 年香港主要癌症 . www3.ha.org.hk/cancereg/tc/


3) EGFR 肺癌標靶藥物表: www.ha.org.hk/visitor/ha_visitor_index.asp

 

投保16年得個桔 買危疾保生癌冇賠

 1

2016/11/25 (週五) 12:00上午

投保16年得個桔 買危疾保生癌冇賠

都市追蹤

很多保險公司的危疾保險,均訂明不會對「原位癌」作出賠償,然而有時明明不是「原位癌」,保險公司仍拒賠。有讀者最近發現結腸內有三粒瘜肉,其中一粒被證實屬腸癌一期(「原位癌」可理解為「0期」),馬上接受手術切除,惟事後他向保險公司索償,卻被指所患的是「原位癌」而拒賠。事件揭露現行保險條例對市民保障不足,和保險公司爭拗每每處於下風。

病變腸已切 竟當「原位癌」

任職紀律部隊的李先生(化名),今年7月在多次排便後發現便中有血,於是前往私家醫院接受結腸鏡檢查,證實結腸內有三粒瘜肉,其中兩粒屬良性,第三粒則直徑達兩厘米,證實是惡性,並已有部分癌細胞穿過腸黏膜,滲入肌肉。

李先生隨即入院,並馬上安排進行腸內窺鏡及瘜肉切除手術,當瘜肉切除後,由於擔心該惡性腫瘤的癌細胞已擴散,故此,在兩個多星期後,他再接受腹腔鏡下乙狀結腸切除手術,將當時惡性腫瘤生長的一段達六吋長的結腸切除。李先生指,當日切下來的一段結腸早已病變,幸好及時切除,未有擴散至其他器官,否則後果嚴重。

索償竟然被拒絕

是次手術,李先生一共花掉18萬元積蓄,事後他向保險公司申請索償,惟經過審核後,該跨國巨頭級保險公司回覆竟是拒絕,指他提供的組織病理報告中,腫瘤並無涉及黏膜下層,屬「非侵蝕性原位癌」,故不會賠償。

李先生對有關回覆感不滿,認為報告中清楚寫明「It infiltrates into the muscularis mucosae(大致意思:已滲入到肌肉組織內)」,保險公司卻視而不見。「我2000年開始買危疾保險,諗住日後唔知幾時有重病,有個保障,但原來患癌,仲要係開始擴散嘅癌都冇得賠,咁我買嚟做乜?」 

業內人士:「應該賠」

記者在李先生同意下,將其病理報告向醫生及資深保險從業員查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指,根據該病理報告看,李先生毫無疑問是屬於腸癌第一期,即腫瘤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內壁,不過未穿過腸壁。而資深保險從業員沈先生亦表示,單從有限的資料作簡單判斷,保險公司應有責任提供賠償。

但為何跨國大保險公司仍拒絕賠償?記者就李先生個案向該保險公司查詢,對方以私隱為由拒絕回應,只表示「公司的專家小組研究過,認為不適合賠償」,若投保人不同意保險公司決定,可向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申訴要求處理。李先生質疑,大公司可以一句不賠就不賠,投保人卻要自行展開冗長投訴及索償程序,故他會向當局及消委會投訴事件。

乜嘢叫「原位癌」?

根據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腫瘤可分良性及惡性兩種,良性會駐足在本身位置上不擴散。惡性則含癌細胞,最初守在原部位上,稱為「原位癌」,惟其後,癌細胞若得不到適當治理,會破壞周圍組織及擴散至其他器官,變成侵襲性的癌症,並按癌細胞擴散程度,分不同期數。

原位癌爭拗趨升

根據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資料顯示,該會2015年共接獲647宗新投訴個案,是該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的新高,引起最多索償糾紛的兩類保險產品分別是「住院/醫療保險」與「旅遊保險」。當中,有患直腸癌的投保人在接受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後,被保險公司以「原位癌非癌症」為由拒絕賠償。而有關爭議有上升趨勢。

資深保險從業員沈先生表示,長遠解決「原位癌」爭拗的方法,是將爭拗的基本原因消除,目前有不少保險公司已提供連「原位癌」也賠償的保障計劃,受保人在選購有關產品前可先了解保障條文。

 

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E6%8A%95%E4%BF%9D16%E5%B9%B4%E5%BE%97%E5%80%8B%E6%A1%94-%E8%B2%B7%E5%8D%B1%E7%96%BE%E4%BF%9D%E7%94%9F%E7%99%8C%E5%86%87%E8%B3%A0/

 

資助私院照腸鏡 最多自付2000元

圖2之1 – 圖為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護理計劃)庾慧玲(左)及聯網服務總 . . . . . . (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在公立醫院照腸鏡最長等逾一年,醫管局下月初將推「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非緊急病人去私營醫療機構照腸鏡,每名病人可獲補貼6800至7500元,但須自費最多2000元,料8000人合資格,最終有兩成、即1800人會參與。醫管局表示現已有75名私家醫生報名,當中約七成不會收額外費。有病人組織關注,醫管局篩選病人時須考慮公平,建議採「先到先得」原則。

資助6800元 需切瘜肉7500元

政府於上年度《財政預算案》撥100億元予醫管局設基金,以每年投資回報作公私營協作計劃經費,為期兩個年度的腸道檢查計劃動用當中1600萬元。每名合資格病人可獲一次過定額資助,不需切瘜肉者為6800元,需切瘜肉則是7500元,與衛生署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額相若,但病人須另行自付1000元,領綜援或持有效醫療費用減免證明者可豁免;另參與的私家腸胃肝臟科及外科醫生可收額外費,上限1000元,即病人最高須自付2000元。

公院最長輪候60周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公院每年約做5萬宗大腸鏡檢查,至今年10月,最長輪候時間大約等60星期,外判能給病人多一個選擇。他解釋,有別衛生署的篩查旨在找潛在大腸癌患者,在公院排期的病人多有病徵,除了大腸癌,亦包括經常肚痛、大便狀况有變或有感染等病情。

8000公院病人合資格

張又稱,現約有3萬宗等照腸鏡的穩定個案,會按病人登記輪候大腸鏡檢查的日期及臨牀情况,決定加入計劃的優次,當中約8000人合資格,按以往公私營協作計劃參與率估算,料最終有兩成人參與。

75私家醫生報名 三成額外收費

他指本月初已發信邀私家醫生參加,現有75人、共129個檢查處所報名,當中七成不額外收費,其餘則額外收500至1000元。張偉麟稱,暫未能預料會否縮減公院輪候時間,明年中會檢討成效,考慮是否增名額。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總監潘冬平表示,有興趣參加計劃,公院病人患癌風險比篩查的無病徵者高,輪候一年隨時延誤醫治,若能提早為他們照腸鏡,意義更大。他說,6800至7500元資助額較一般市價略低,但屬可接受範圍,惟這些病人已有病徵,較大可能找出瘜肉等,步驟較複雜,參與醫生需要「做多少少嘢」,額外收1000至2000元亦合理。

病人組織倡按風險排參加次序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稱,今次資助金額相對多,相信有助病人及早治療,但亦認同醫管局在選擇病人時須考慮公平,建議應按病人風險程度來定分界,例如若有高危家族史者可獲優先參加計劃;另外應採「先到先得」原則,若排期較前的病人放棄參加,再把名額給予排期較後的病人,而非直接外判「隊尾」病人到私家。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一兩千元對領綜援等基層人士已是負擔,應同步豁免支付醫生額外費。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125/s00002/1480010378836

完整報導

醫管局推公私協作資助大腸癌檢查

now 新聞 – ‎2016年11月24日‎
【Now新聞台】醫管局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到私家醫院照腸鏡,縮短輪候時間。 計劃不限病人年齡,只要正在公立醫院輪候照腸鏡,而病情穩定,可在家中進行檢查前準備,以及適合在日間醫療設施接受檢查的病人 …
 

醫管局下月公私協作資助大腸癌檢查涉千六萬

雅虎香港 – ‎2016年11月24日‎
【Now新聞台】醫管局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到私家醫院照腸鏡,資助額最少有6800元,預計有8000人符合資格,涉及1600萬元。 現時有超過三萬人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平均要等一年多。醫管局為縮短人 …
 

公院外判照腸鏡需自費至少千元

雅虎香港 – ‎2016年11月24日‎
… 期之長足以致腸癌擴散。 通過外判計劃獲資助到私營醫療照腸鏡的病人,須為已輪候1年的穩定個案,病人最少需自費1,000元,當局料可吸引1,800人參與。有病人組織及外科專科醫生均認為參與人數少,對整體縮短腸鏡輪候時間效果不大,反加長外科手術輪候人龍。
 

 

要聞港聞- 醫管局補貼自費腸檢縮輪候時間

香港蘋果日報 – ‎2016年11月24日‎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指,現時約有3萬名病人輪候照大腸鏡,約一成非緊急例行個案病人需等60個星期或以上。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強調,計劃與「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不同,不少人或因肚痛、大便異常等因素需要做腸道檢查,未必只針對大腸癌風險,故推出由病人 …
 

公院照腸鏡等逾1年醫管局資助非緊急病人看私醫自費至少1千

香港01 – ‎2016年11月24日‎
張偉麟表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不止大腸癌患者受惠,還有瘜肉及其他腸道問題的病人,預計有8,000名病人合資格。醫管局將於2018年3月31日前,邀請所有合資格病人參與計劃,按過往估算,會有20%合資格病人參與公私營計劃,故此料1,800人接受邀請。
 

資助轉私醫加快照腸鏡下月推出紓公院壓力

on.cc東網 (註冊) – ‎2016年11月22日‎
【on.cc東網專訊】 腸道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大腸癌個案,惟部分公立醫院的大腸鏡檢查輪候時間長達2年。醫院管理局最快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不限病人年齡,為正在公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穩定個案提供起碼6800港元資助,到參與計劃的私家專科醫生照 …
 

醫管局推大腸鏡檢查公私營協作病人最多自掏腰包2000元

香港01 – ‎2016年11月23日‎
衞生署早前已展開為期3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合資格市民及早照大腸鏡,以防瘜肉及患上大腸癌。由於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為縮短公立醫院的大腸鏡輪候時間,醫院管理局將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到指定私家專科醫生 …
 

公院候照腸鏡逾一年醫管局資助病人私家檢查

AM730 – ‎2016年11月24日‎
醫管局將於下月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正在公立醫院輪候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前往私家醫生檢查。有別於衛生署早前推行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今次計劃不限年齡,但每名病人需支付1千至2千元。 現有約3萬名病人在公立醫院輪候照腸鏡,輪候時間逾一年 …
 

公私協作照大腸病人千元可搞掂

香港文匯報 – ‎2016年11月24日‎
張偉麟指出,現階段難以評估可縮短多少輪候時間,因需取決參加計劃的病人數目多寡,預計計劃推行半年後才可掌握情況。 他又指,現時大腸癌患者增加,加上本港人口平均壽命長,預視未來數年的腸鏡檢查需求增加,故除了內部改善設施及增加內窺鏡檢查節數外,再 …

 

 

對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昂貴藥物的道德質疑

 治療癌症的藥物價格非常高昂,許多評論家提出了這方面關注。這些藥物只能稍微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但是一把新的聲音對這種治療的倫理問題提出了質疑。


美國倫敦查理十字醫院和帝國理工學院醫學院的前顧問醫生 Dr Peter Wise 認為:「花費六位數字來延長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生命已經是不可負擔的,但對於那些『幾乎無可避免地會因為實體瘤轉移而死亡的癌症患者』來說,它也是『不適當』的。」
 
 

Dr Wise擁有多年從事醫學倫理方面的工作經驗,並曾在皇家執業醫生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任職多年。當他擔任內分泌科顧問時,他已經與晚期癌症患者接觸,當時他對研究副腫瘤內分泌病患者有特別濃厚的興趣。

11月9日在“BMJ”發表的一篇文章中,Dr Wise 質疑在轉移性癌症患者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所花費的巨額金錢,是否可能更適合用於其他地方。

在隨附的社論中,BMJ編輯Dr Fiona Godlee 將這篇文章描述為「我誠懇地 建議所有腫瘤科醫生都應該閱讀的文章」。

在接受Medscape醫學新聞的採訪中,Dr Wise 指出,最近的死亡率統計數據顯示,癌症現正成為西方國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約 25% 的人口將死於癌症,其中約 90% 將死於癌症轉移。「這意味著大約 20% 的西方人口 – 大約1/5 – 將會因為轉移性癌症而死亡。我們不能用極其昂貴的藥物治療那麼多人,而且只是延長他們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壽命。」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必須澄清這一點。」他說。

他的其中一個關注是從治療癌症的藥物中獲得的微小益處。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用於新的癌症藥物的數據顯示,轉移性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約為12至18個月。

這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存活率期延長了幾個月。他指出,研究發現 FDA 在 2002 年至 2014 年間批准的 48 種新癌症藥物,生存期中位數的獲益是 2.1 個月。

他還引用了2004年發表的一項綜合分析,研究細胞毒性化療對患有實體腫瘤的成年人在存活期方面的益處。 儘管這種治療對某幾類癌症(包括睾丸癌和淋巴瘤)具有效果明顯,但在絕大多數癌症(90%)中,細胞毒性化療對整體存活期的益處只是延長大約 3 個月(Clin Oncol.2004; 16:549-60 )。

然而,為了延長額外幾個月的壽命 – 這不是肯定的數字,因為這只是中位數 – 患者將不得不在診斷後的幾個月進出院接受治療,並且可能要承受治療引起的嚴重的副作用。他指出:「所以整體來說,我不確定這是否積極的做法。」

「我可以理解,人們會想多活幾個月,但我不認為這應該犧牲社會的資源。」他說。許多能夠延長患者幾個月壽命的的新藥價格非常高昂,每年的藥物成本超過10萬美元。

Dr Wise 認為解決方案是將患者納入臨床試驗,將他們隨機分配接受使用新的實驗藥物或最佳的標準治療。這樣,患者不會錯過治療機會,且如他們所願,仍然有機會延長幾個月的壽命,但這樣無需犧牲政府資助的衛生系統、醫療保險公司或患者本身的儲蓄。他指出,這項支出將由開發新藥的製藥商來承擔。

他建議,從衛生系統中節省的金錢可以有效地運用於別處。在腫瘤科,這些資金可用於加強預防、早期檢測、更有效率和根本性的局部和區域性治療,以及提供早期和需要高度技術的支持性治療。

Dr Wise說:「這是一個道德上的問題。」

他指出,雖然有機會延長幾個月壽命,但這只是一個機會,而不是肯定的, 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他強調:個別患者的生存期可能更短,這可能是由於治療引起威脅生命的嚴重副作用,或者僅僅因為腫瘤對治療有抗藥性。

「因此,你花費在不確定的事情上,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尤其是當你付出的是這麼多。」Dr Wise 說。

他認為,如果治療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因為臨床試驗的性質為不確定,事情便變得合理。他繼續說:「然後,製藥公司為這種不確定性承擔支出,這是合理的。」

他強調,關鍵在於不確定,而且是一個昂貴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不確定性。

「如果每個服用這種藥物的病人都得以延長四個月壽命,我會有不同的看法。」他說。

同意不足

另一個問題是「知情同意」,特別是這些病例中的癌症患者是否明白他們花費於昂貴的癌症藥物中,能夠獲益的機會有多微小,並且這可能會使個人儲蓄消耗至破產的地步。

Dr Wise 說,患者高估了藥物的潛在益處。他引用了「一項重要的多中心點研究」(N Eng J Med 2012; 367:1616-1625),發現 1,200 宗轉移性結直腸癌和肺癌個案中,有近 75% 的患者認為癌症可能藉著化療治癒。「然而,在這些情況下,能否治癒幾乎是未知的。」他指出。

他認為,與此同時,支持性治療的選擇不是經常或在早期被建議使用的,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及其家人對積極治療的期望,也是因為醫生的競爭利益。

Dr Wise 寫道:「但支持性護理可以延長生命並提高其生活品質,尤其是如果在早期引入。」

他認為「知情同意」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有關的討論可以“更多地由訓練有素的獨立輔導員提供,而不是由管理治療或有潛在利益衝突的腫瘤科醫生提供。」 

Dr Wise對 Medscape Medical News 說:「無可否認,腫瘤科醫生確實有利益衝突。他們承受來自製藥工業的壓力,並且也可能有利潤動機,至少在美國, 可以從靜脈治療的管理中獲得金錢利益。」

他認為,患者必須被授予全權選擇如何進行。「『授權』可能是陳腔濫調,但在這個問題上至關重要。」他認為,在深入討論所有可行的選擇後,確保病人有完全的權力作出選擇。

有三種選擇 - 患者可以選擇是否接受癌症藥物治療、是否參加臨床試驗,或是否接受支持性治療。

他承認,參加臨床試驗可能會造成後勤支援方面的困難和壓力,因為它可能涉及交通和離開家庭在別處留宿,但如果可能,「在許多情況下,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前進方向。」

他認為,同樣重要並需要強調的是,決定不進行藥物治療(通常被稱為拒絕)的選擇,在倫理和道德上都是適當的。

「合符道德的癌症護理需要賦予患者權力,並確定他們獲得準確、公正的訊息,然後在臨床試驗和治療環境中得到真正的知情同意。」他總結。

可能是最消極的看法

來自美國癌症協會的副首席醫生Dr Len Lichtenfeld對這些觀點作出評論說:「Dr Wise 是受到高度尊重和高度評價的醫生,我讚賞他的觀點,但他的看法是消極的。」 

Dr Lichtenfeld 強調:「腫瘤科醫生為了患者的的得益,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與患者及其照顧者和家屬進行對話,並作出最適合個別患者的決定。」他又說:「這可見於一些從不想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和那些希望積極治療的患者,儘管他們已被告知治療可能無效的機會很高。」

他評論:「Dr Wise 所撰的文章裡有一些論點被框架化,那並不反映我們真正的職業道德和責任。」

他說:「如果說腫瘤科醫生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皆常規地、不假思索地建議患者採用最昂貴的治療,我認為這是個負面的說法。」 

他繼續說:「我不同意一些較新的藥物價格非常昂貴,這是對我們提出了如何供應這些藥物的認真問題 - 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政府結構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毫無疑問,成本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問題。他同意並補充說:「最近批准的肺癌免疫療法,直接衍生了『我們如何負擔』和『我們如何使用』的問題。」

「我認為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我們如何負擔這些藥物將是許多有關人士關注的問題,包括患者、他們的家庭、醫生、政府、付款人……等等的問題。」他說。

Dr Lichtenfeld 對文章的中心點提出一個問題 - 治療癌症的藥物沒有顯著地延長存活期,以及早期檢測的發展可能更有貢獻的說法。他認為,有數據顯示,這些治療癌症的藥物對延長存活期正在產生正面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更有實質性的影響。 

他強調:「我不同意這些藥物沒有價值。例如,在乳腺癌中,一些較舊和較廉價的療法對患者的存活率有顯著的提升,而最近已批准用於黑素瘤的新標靶藥物和免疫療法,更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

「我們無可否認已經取得進展……我不同意患者對這些藥物一概沒有好的反應,以及沒有延長存活期的說法。」他說。

「現在更多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比過去進步。」他補充說。

也就是說,他同意涉及某些藥物的一個問題。舉例說,一種用於治療胰腺癌的標靶藥物,患者的生存期只延長了兩週。「這是沒有意義的。」他評論。

但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人關注到,怎樣的益處才具意義,尤其是平衡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質素兩方面。

Dr Lichtenfeld 的另一個論點是,即使治療癌症的藥物確實延長病人的生命,但病人卻是如此虛弱,整體來說,這幾乎沒有甚麼好處。這可能是過去的情況,部分化療藥物會引起嚴重的副作用,但這種情況並不反映現今腫瘤學的發展。

「許多新的治療方法比我們過去使用的藥物毒性輕微得多……它們使患者得以保持較佳的生活質素。」他所指的是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

「如果說這些藥物具有如此巨大的毒性,並衍生出道德上的問題,這跟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和診治他們的醫生的經驗互相牴觸。」他說。「這跟數據和經驗相違背……我無法同意這種說法。」

「不是說成本不重要,但有這樣一個負面的看法……是有問題的。」他總結。

對文章的回應

BMJ網站上出現了幾個對於該文章的回應

其中一個回應由英國劍橋 Addenbrooke's Hospital的外科醫生 Dr Clive Quick 寫道:「我很高興,許多化療的無效性、殘酷性和令人破產的高昂支出 終於受到關注。每個人都見過病人在最後幾個月彷彿經歷煉獄,接受那些毫無意義和痛苦的治療,『因為我們可以』。」
 
「解決方案很簡單。」他建議,患者應該向腫瘤科醫生詳細詢問有關治療的目的和潛在的副作用,以便進行更有意義的討論。

Dr Wise沒有披露任何相關的財務關係。
 
原文 : 

Questioning Ethics of Costly Drugs for Metastatic Cancer

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71917#vp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