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患者年輕化 難抵沉重醫療費 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減經濟負擔及復發風險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左)及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 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右)出席「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新 聞發布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左)及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 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右)出席「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新 聞發布會。

【香港,2024 年 7 月 29 日】乳癌是香港婦女頭號癌症,平均每日有 15 名婦女確診乳癌,同時乳癌已成為年輕人最常見癌症。早期乳癌患者經傳統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而新輔助治療有助減低復發率約三成。因此,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降低復發風險,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乳癌自 1994 年起已長居香港女性癌症榜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 年女性入侵性乳癌新症個案有 5,565 宗,即平均每日有 15 名婦女確診乳癌。乳癌亦是年輕人最常見癌症,由 2012 至 2021 年期間,本港 15 歲至 39 歲年輕人乳癌新症增幅達 19.5%。1

外國研究顯示,確診第一期至第三期乳癌患者接受傳統治療後,復發高峰期是確診後 1 至 2 年間,十年內復發率達 36.8%。2 至於本港乳癌個案大部分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R+) ,傳統治療是首先以化療縮小腫瘤,再以手術清除可切除的腫瘤,術後作輔助治療,避免腫瘤復發。接受傳統輔助治療的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有 4 個或以上淋巴結轉移,或者有 1 至 3 個淋巴結轉移兼腫瘤大小達 5厘米或以上/腫瘤級別屬第三級/K-67 指數大於或等於 20%),5 年內復發風險達 29.8%,高風險早期乳癌患者復發機會較低風險患者更高出近 3 倍。3

鑑於 HR+乳癌特別依賴 CDK4/6 蛋白促成癌細胞生長,新輔助治療添加 CDK4/6抑制劑。外國作中位數為期約 15.5 個月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單單採用輔助荷爾蒙治療,採用輔助荷爾蒙治療添加 CDK4/6 抑制劑,其無入侵性疾病存活率由 76%升至 83.6%,而無遠端復發存活率亦由 79.2%升至 86%,令復發率降低逾三成。4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講述香 港乳癌概況、乳癌治療方案、優化乳癌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講述香 港乳癌概況、乳癌治療方案、優化乳癌治療方案。

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副主席、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表示,乳癌患者漸趨年輕化,曾接觸過最年輕患者年僅 16 歲,而年輕女性的癌細胞通常較活躍,乳癌復發機會較高。而 40 歲以下患者的無遠端復發存活期較差,他續表示,「不是做完手術、電療、化療就無事,之後在 5 年、10 年仍有機會復發,所以建議高風險患者採用新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

去年 7 月確診乳癌的 Amy (化名)接受化療、除切乳房手術及電療後,今年 6 月開始採用新輔助療法。她每日服兩次新輔助療法的標靶藥,每月有關藥費逾 2萬元,另服用賀爾蒙藥物的每月藥費約 2000 餘元;前者療程約 2 年,後者則為5 年,兩個療程合共約 100 萬元,另有驗血、年檢等治療開支,「一旦復發,將涉及一堆醫療開支,所以我現時努力做運動、維持健康生活、保持心情開朗,希望減低將來復發風險」。她知道有患者因標靶藥費用高昂,即使明知採用新輔助療法的復發風險較低,仍非常猶豫。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介紹是次「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的詳細內容。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介紹是次「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的詳細內容。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表示,新輔助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但有關費用不菲,不少患者基於經濟條件有限,或因而卻步,對於年輕患者尤甚,或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方法,故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以便他們可採取最有效的治療。

「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

為減低早期乳癌患者使用新輔助治療的經濟負擔,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初期乳癌患者,須在開始早期乳癌藥物療程首 3 個月內到基金會登記計劃,經審核後,符合資格的申請者可獲支票發放以下資助:

申請人月入 在本港私營醫院或私營腫瘤中心自費買藥後的資助 最高資助總額
<$60,000 每 4 週可領取$16,000 $96,000
$60,000 – $80,000 每 6 週可領取$16,000 $64,000

申請資格:

• 患有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的早期高復發風險乳癌患者(詳情請致電查詢)
• 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
• 為本港私營醫院或私營腫瘤中心診症的患者
• 持有由本港私家醫生所發出的早期乳癌藥物處方及購買發票或購買證明書正本
• 須在開始早期乳癌藥物療程首 3 個月內到香港乳癌基金會辦理登記手續
• 遞交相關的資產證明文件
• 不適用於已成功申請其他早期乳癌藥物資助計劃的患者,例如晚期乳癌患者在醫院管理局轄下的撒瑪利亞基金、聖雅各福群會資助、香港藥學服務基金的封頂計劃或友邦保險 AIA 的「攜手增益癌症藥物計劃」

1.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21
2. Lee Cheng,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1 May 2012; 21 (5): 800 809.
3. Sheffield KM,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Jul;18(21):2667-2682
4. Rastogi P, et al. J Clin Oncol. 2024 Mar 20;42(9):987-993

關於香港乳癌基金會

香港乳癌基金會於 2005 年 3 月 8 日成立,是本港首間專注乳健教育、患者支援、研究及倡議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致力減低乳癌在本地的威脅。其使命是提高公眾對乳癌的認識及推廣乳房健康的重要性、支援乳癌患者踏上康復之路及倡議改善本港乳防控和醫護方案。

政府今日成立基層醫療署 持續積極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政府今日(七月十五日)宣布醫務衞生局(醫衞局)轄下基層醫療署正式成立,承接現有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工作。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將帶領基層醫療署,專責管理與基層醫療相關的服務供應、標準制定、質素保證和人員培訓,並透過策略採購統籌處,以策略採購方式規劃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分配資源,從而加強整體基層醫療服務。政府今日亦會成立基層醫療委員會,協助基層醫療署有效發揮其職能及行使其職權。

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自二○一九年成立以來,一直監察及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發展,其後於二○二二年年底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列出具體建議和執行計劃,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的未來發展勾劃出策略性路線圖。政府的目標是全力重整醫療體制,將目前以治療為主、醫院為中心的格局,扭轉為以預防為重、社區為中心的體制,並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政府正按照《藍圖》積極推展一系列工作推動基層醫療發展。政府去年十一月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以建立家庭醫生制度和運用地區康健中心為樞紐,擴闊社區醫療網絡。計劃推出後反應正面,截至七月十一日,參加人數超過49 000人,並有逾540名家庭醫生參加計劃,覆蓋650個服務點。此外,為加強家庭醫生在社區醫療系統角色,政府資助的多項基層醫療健康計劃自去年十月初起均只容許已加入《基層醫療指南》的醫生參與。與二○二二年年底《藍圖》公布時相比,今年六月登記於《指南》內表列的西醫數目增加超過四成,反映家庭醫生網絡正逐步形成。

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表示:「作為發展基層醫療的專責機構,基層醫療署會繼往開來,更全面地統籌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基層醫療署會整合和統籌由衞生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非政府機構,以及私營醫療界別各個不同單位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以及發展全新的服務和管理模式,全方位鞏固和促進基層醫療發展。」

「衞生署會繼續維持其公共衞生職能,規劃全香港整體公共衞生策略,以及擔當規管和執法的角色,包括優化監管藥物器械的審批註冊。醫管局則會集中為市民提供公立醫院服務及相關醫療和康復服務,並在基層醫療署制定的政策下,專注為弱勢社群,尤其是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者提供不可或缺的安全網。有關分工將有助把基層醫療定位為醫療服務金字塔的基礎,同時為醫院及醫療機構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專科醫療服務把關。」

政府會研究制定新法例,賦予基層醫療署權限和法定權力,包括界定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審核和監察相關人員的服務質素、訂立適用於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標準,以及設立服務質素保證機制等。

基層醫療署將在下列三個範疇,以更全面、經協調、有系統和有助保證質素的策略,推動各項重點工作:

(一)統籌基層醫療服務,加強跨界別及跨組織協調。基層醫療署將與醫管局重新檢視普通科門診的服務範圍,與衞生署商討重整婦女健康中心和長者健康中心服務,並強化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服務樞紐及個案經理的角色,同時透過策略採購規劃服務和分配資源,研究設立社區藥物名冊及社區藥房計劃;

(二)制定標準和協定護理流程,確保基層醫療服務質素。基層醫療署將建立更有系統的病人轉介機制,以便在共同協定護理流程下管理病人轉介,連貫各地區康健中心,並透過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作為中央平台整合及互通資訊。將來醫健通的「e+轉介」功能會提供實時、安全的電子轉介系統,協助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提供者履行其個案管理和把關的角色;及

(三)加強基層醫療專業人員培訓。基層醫療署將會設立涵蓋所有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基層醫療名冊》(《名冊》),並為《名冊》內的醫療專業人員訂定資歷和培訓要求,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的質素。基層醫療署亦會繼續與不同學術/培訓院校合作,為基層醫療專業人員設計和提供相關培訓,以及探討吸引醫療專業人員在基層醫療健康領域尋求事業發展的措施。

為協助基層醫療署有效發揮其職能及行使其職權,政府今日同時成立基層醫療委員會,以匯聚多方智慧,由委員會委員向該署提供多角度的建議。委員會由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兼任主席,並由官方委員和非官方委員組成,後者涵蓋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士,包括家庭醫學、中醫、牙科相關範疇的專家和其他專業界別人士。

保誠「就醫自由度調查」: 逾九成大灣區居民憂難實現就醫自由 港人認為解鎖就醫自由至少需港幣 670 萬

• 56% 大灣區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年曾使用跨境醫療服務,需求殷切惟服務質素及就診流程仍有很大改善空間
• 全新「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提供全球通高端保障,終身保障高達港幣 7,000 萬,為客戶的醫健路護航,成就實現終身就醫自由
• 保障計劃支援大灣區的醫療保障,填補現有跨境醫療保障缺口

(香港,2024 年 7 月 11 日)保誠保險有限公司(「保誠」)今日公佈「就醫自由度調查」(「調查」¹),結果顯示逾九成(94%)大灣區居民對實現「就醫自由」感憂慮,主要原因包括醫療費用高昂、醫療網絡受限及未能獲得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調查更發現,大部分受訪者 (86%) 對「就醫自由」的理解為可自由選擇醫療資源(如醫院、醫生及藥品等),而有85%受訪者認為「就醫自由」就是即時獲得適切的醫療支援,另 82%視「就醫自由」為可輕鬆應付各種醫療開支。

就醫自由成本不菲 約等同 10 年家庭收入²
當被問及難以達至「就醫自由」的原因,逾半數(55%)受訪者歸因於醫療費用高昂,其中超過六成(66%)港人對醫療開支急增感到憂慮,比例明顯高於大灣區內地居民(47%)。這可能源於醫療通脹的現象,從調查結果顯示,整體受訪者預計未來十年醫療開支增幅可達16.4%,而港人更預測增幅將達 17.7%,較大灣區內地居民的預計升幅為高(14.3%)。

鑑於醫療開支不斷上升,大灣區整體受訪者預料實現就醫自由需港幣 550 萬。當中的香港受訪者預計需要約港幣 670 萬才能實現就醫自由,相當於其大約 10 年的家庭收入;而大灣區內地居民預計的門檻則約為人民幣 420 萬元(約港幣 450 萬),同樣相當於其大約 10 年的家庭收入,這反映實現就醫自由為兩地受訪者都帶來相當大的財務負擔。

除醫療開支外,受訪者亦表示相關保險計劃的醫療網絡受限(46%)、因時間所限或欠缺靈活的預約時段而未能安排醫療保健服務(37%),以及未能獲得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35%)均令他們對實現就醫自由感到憂慮。值得一提的是,受訪者普遍重視全球藥物搜尋(77%)、第二醫療意見(76%)及跨境醫療支援(72%)等服務,但在受訪者持有的醫療保障計劃中,只有不足半數涵蓋上述保障。至於港人重視的私家病房全數保障及大灣區內地受訪者重視的國際醫療服務,則分別只有 43% 和 55%的醫療保險計劃提供此類保障。這凸顯兩地居民的醫療保障未能足夠應付實際所需,為他們實現就醫自由帶來挑戰。

保誠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表示:「『就醫自由』對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意味著在醫療服務體驗選擇上的自由程度,惟他們在這方面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因此未能完全達到就醫自由。當被問及對實踐「就醫自由」的自我評估,31%受訪者認為目前的就醫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該比例更升至逾 40%。」

跨境醫療需求與日俱增 惟服務質素及就診流程等亟待改善
調查亦顯示,受訪者對跨境醫療服務3需求殷切。56%整體受訪者表示過去三年曾使用跨境醫療服務,更有超過七成每年多次使用此類服務。展望未來幾年,有意增加使用跨境醫療服務的大灣區內地居民佔比更達 90%,遠高於香港受訪者(48%)。

儘管如此,受訪者普遍認為跨境醫療服務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其中 44%表示服務質素是令他們卻步的一大原因。這對港人而言尤其如此,超過半數(54%)認為跨境醫療服務質素有待提升,遠高於大灣區內地居民(35%)。而對大灣區內地居民而言,就診流程複雜(例如醫療行政程序的差異)是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44%),其次為醫療費用高昂(42%),以及可供選擇的醫療機構或服務有限(35%)。

此外,復康護理服務亦備受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關注。43%受訪者表示復康護理及相關藥物所需費用是他們的最大憂慮。而潛在的後遺症或併發症治療(41%)及相關保險計劃的復康保障是否充足(37%)亦是他們所擔憂的問題。

保誠「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為醫健路護航 助客戶實現就醫自由
馮續稱:「透過是次調查,我們發現大眾越來越重視高端、便捷及不受地域限制的優質醫療增值服務。針對他們不斷演變的需求,保誠遂推出全新『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讓客戶藉著全面的醫療保障及頂尖的醫療增值服務,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透過『一保兩地全球通』的保障計劃實現終身就醫自由。」

領先市場的「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為經常往來中、港兩地的人士而設,共提供四個覆蓋不同保障地區的計劃選項,並因應不同計劃提供自付額選項,從預防、診斷、治療復康全方位保障及支援客戶所需,主要醫療保障項目包括:

預防保障 · 提供不同健康檢查或疫苗的選擇
診斷保障 · 全數保障進行訂明診斷成像檢測的合資格醫療費用

· 全數保障住院前或日間手術前之門診診治合資格醫療費用

· 自選附加保障:「門診寶」適用於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任何醫院或診所的門診保障,保障項目包括門診診治、化驗及影像檢查,以及香港市場罕有的線上問診服務和藥物配送(只限中國內地境內)

治療保障 · 【香港市場罕有】無論選擇哪個計劃,全數保障在中國內地醫院入住標準單人間(涵蓋特需部及 國際部合資格的病房)之主要合資格的住院及外科手術費用

· 全數保障香港、澳門或其他地區入住半私家或私家病房的主要合資格住院及外科手術費用

· 全數保障包括質子治療、重離子治療及 CAR-T 細胞治療等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的合資格醫療費用

· 【中、港市場罕有】提供兒童專屬保障,包括嚴重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等特定的兒童發展障礙治療

復康保障 · 全數保障出院或日間手術後跟進門診診治的合資格醫療費用。若接受複雜或大型外科手術,保障期可獲延長 4 倍 (從 90 日延至 365 日)

· 【中、港市場罕有】提供受保癌症、心臟病發作及中風之額外復康護理

註︰全數保障是指不設分項賠償限額,應支付的保障(除健康保障及身故保障外)會受限於每年最高保障限額、終身賠償保障限額及自付額(如適用)。而以上有關計劃的保障屬於「香港市場罕有」及「中、港市場罕有」的描述是基於我們對現有市場資訊的理解及解讀,並根據我們截至 2024 年 6 月就本港及中國內地主要人壽保險公司公開發售予個人客戶的相近醫療保險計劃所作之比較。

保誠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總監歐陽佩玲表示:「保誠一直用心聆聽客戶所需,希望藉著推出全新『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讓客戶在就醫方面有更多的選擇,並透過更專業及更自主的醫療護理服務,為他們打造無縫的健康之旅,讓他們在醫健旅程上解鎖就醫自由。保誠擁有龐大的醫院網絡以外,隨著新產品的推出,於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亦擴展至覆蓋超過14,000 間二級或以上的醫院,領先業界。配合我們健康業務模式轉型這個策略核心,保誠將繼續秉承『保障每個人生,誠就每個未來』的宗旨,銳意成為市場上醫療保險的首選,在醫健路上陪伴客戶每一步。」

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設有保誠專屬「醫護+」電子服務平台4,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包括醫療費用直付服務、綠色醫療通道、第二醫療意見、重疾專案管理及全球找藥服務等,務求以「小病有人問,大病有人幫」的概念提供支援。

「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增值服務包括:

個人化就醫支援 • 第二醫療意見
• 全球緊急運送
• 健康管家
• 醫院禮遇及陪診服務
便捷就醫、直付及理賠 • 預約網絡醫院
• 於中國內地適用之綠色醫療通道
• 醫療費用直付服務
• 「智安排」(預設指定索償人)
藥物及保健 【香港市場罕有】全球找藥
【香港市場罕有】藥品折扣
• 醫療保健折扣
專業重疾管理 • 重疾專案管理及心理諮詢
【中、港市場罕有】大灣區跨境癌症治療醫療費用直付服務
度身訂造復康護理 • 一對一康復評估
• 由康復師制定之個人化康復方案及康復指導
「門診寶」專屬禮遇 • 同時投保「門診寶」並身處中國內地的合資格客戶可使用「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在「個人化就醫支援」選項下,使用香港市場罕有的 24/7 線上問診和處方藥物服務,以及獲得藥物配送

註:以上有關計劃的保障及增值服務屬於「香港市場罕有」及「中、港市場罕有」的描述是基於我們對現有市場資訊的理解及解讀,並根據我們截至 2024 年 6 月就本港及中國內地主要人壽保險公司公開發售予個人客戶的相近醫療保險計劃所作之比較。

如欲了解有關保誠「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及增值服務之詳情,請瀏覽保誠官方網頁之相關條款及細則。

免責聲明
1. 「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

(包括此計劃之自選附加保障 —「門診寶」) 由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承保。此文件不包含本計劃的完整條款及細則並只作參考之用。如欲了解更多有關本計劃之其他詳情、條款及細則,請向保誠索取保單樣本以作參考。此文件僅旨在香港派發,並不能詮釋為保誠在香港境外提供、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如在香港境外之任何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下提供或出售任何保險產品屬於違法,保誠不會在該司法管轄區提供或出售該保險產品。

2.除「智安排」外,「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和有關增值服務由指定之第三方服務供應商提供,保誠並非「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和有關增值服務的服務供應商或服務供應商代理,對其質素及供應並不作出任何的陳述、保證或承諾,亦不會承擔由其所引致的責任或法律責任。在任何情況下,保誠都不會就服務供應商在提供「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和有關服務時的作為或不作為而承擔任何的責任或法律責任。「醫護+」電子服務平台和有關增值服務並非構成「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的一部分。個別服務於每個保單年度就使用次數設有上限,亦可能對申請或使用服務的地區及時間有所限制。保誠及/或服務供應商可全權酌情不時修訂有關服務之內容及條款和細則,終止及/或暫停提供服務而毋須事先發出通知。

– 完 –

保誠保險首席客戶及市場拓展總監蔡明雄(圖左)、保誠保險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 總監歐陽佩玲(圖中),以及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圖右)出席保誠「就醫自 由度調查」暨「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發佈會。
保誠保險首席客戶及市場拓展總監蔡明雄(圖左)、保誠保險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 總監歐陽佩玲(圖中),以及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圖右)出席保誠「就醫自 由度調查」暨「高端醫療自由行計劃」發佈會。
保誠保險首席客戶及市場拓展總監蔡明雄(圖左)、保誠保險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
總監歐陽佩玲(圖中),以及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圖右)為全新保誠「高端
醫療自由行計劃」主持啟動儀式。
保誠保險首席客戶及市場拓展總監蔡明雄(圖左)、保誠保險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
總監歐陽佩玲(圖左二)、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圖右二),與前香港單車運
動員兼世界場地單車錦標賽冠軍郭灝霆先生出席保誠「就醫自由度調查」暨「高端醫療自由
行計劃」發佈會。
保誠保險首席客戶及市場拓展總監蔡明雄於發佈會上公佈全新保誠「就醫自由度調
查」的調查結果。
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於發佈會上介紹全新保誠「高端醫療自由行計
劃」。
保誠保險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總監歐陽佩玲(圖中),與前香港單車運動
員兼世界場地單車錦標賽冠軍郭灝霆(圖右)對談,分享對跨境醫療服務的見解,並展示全
新保誠專屬「醫護+」電子服務平台

 


1 保誠於 2024 年 5 月以網上問卷及街頭訪問形式,對 750 名年齡介乎 18-54 歲的受訪者進行調查,其中包括 300 名香港受訪者,300 名來自廣州、深圳、東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及肇慶等大灣區城市的受訪者,而其餘 150 名受訪者則來自澳門

2 根據是次調查受訪者的平均家庭月入計算所得

3 意指往返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 澳門並使用當地的醫療服務

《冷凍切片》

冷凍切片(frozen section 或 FS) 是一種用於手術途中的病理切片診斷。它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同專科的外科手術都有機會進行冷凍切片。它可以幫助外科醫生區別腫瘤是良是惡、亦能協助醫生判斷需要切除的癌症範圍。

外科醫生把腫瘤切除後,立即把新鮮組織送到化驗室。化驗師用-196°C液態氮將組織在1/100秒急凍結冰,然後用冷凍切片機把結冰標本切成只有幾微米厚的切片,再以藥水染色。病理科醫生便可以在顯微鏡下替外科醫生尋找所需答案,而這個時候病人仍然在手術台上處於麻醉的狀態。由腫瘤切除至病理科回覆初步報告,整個過程由20至60分鐘不等,視乎需要判讀的組織數量和複雜程度、醫院的設施距離、當然還要看看隔壁手術室的病人是否也剛巧需要進行冷凍切片!

冷凍切片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即場手術方案,例如:
1)在乳癌手術中,外科醫生會根據前哨淋巴的冷凍切片結果決定要否需要進一步清除所有腋下淋巴。若前哨淋巴沒有癌症轉移,病人就可避免不必要的腋下淋巴清除術和術後的淋巴水腫等併發症。

2)同樣在乳癌手術中,當進行局部乳房切除時,冷凍切片可檢視已切除的組織範圍是否足夠。若顯微鏡下發現標本邊緣位置跟癌細胞外圍相當接近,外科醫生便可追加切除範圍,直至冷凍切片結果不再發現癌細胞。這樣既可達到根治效果,亦可保留最多的乳房組織。

3)冷凍切片在甲狀腺手術的應用主要針對手術前懷疑卻又無法確認為癌症的病人。手術先把腫瘤位於的半邊甲狀腺切除,如果冷凍切片結果為惡性,外科醫生可根據病人已簽下的手術同意書把另一邊的甲狀腺都切除。假如冷凍切片的結果是良性或不確定,醫生先縫合傷口,待數天後正式的病理報告出來才決定後續治療方案。

4)在胰臟癌或其他消化道癌症手術中,若在打開腹部時發現腫瘤疑似轉移至腹膜,醫生會把關鍵的腹膜腫塊送至冷凍切片。如果冷凍切片證實癌症已擴散至腹膜,外科醫生可能會將手術改為紓緩性質甚至考慮中止手術,之後再轉介病人至腫瘤科進行化療。

5) 副甲狀腺的外型跟普通淋巴結和脂肪粒非常相似。在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中,病理科醫生可幫助外科醫生判斷切下的是否副甲狀腺而非其他組織。若果冷凍切片的結果並非副甲狀腺,醫生便要繼續尋找副甲狀腺,直至下一個冷凍切片結果予以肯定,手術才算完成。

傳統石蠟切片(paraffin section)是病理報告的黃金標準,準確度接近完美,不過最快也要數天時間才有結果。冷凍切片技術提供了一個可靠快捷的病理診斷方法,是外科手術中重要的一環,善用冷凍切片對手術切除範圍和方向有決定性的作用,令手術一次到位,病人免受再做手術的壓力、承受二次折磨。

然而冷凍切片還是有它的缺點和局限性。病人需要在麻醉狀態下等待結果,整體手術時間必然會拉長,麻醉風險相對增加;而且無論在公立或私家醫院,需要預留較長時間的手術的話,輪候時間必然比較久,所以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和必要進行冷凍切片。另外,冷凍過程令細胞皺縮,形態不如平日病理標本清楚易判斷;因冷凍切片檢查講求快速,取材作判讀的範圍和質量亦未必充足,因此報告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某些腫瘤則需要特殊處理(例如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分子標記)才能分辨良與惡(例如甲狀腺濾泡狀癌),病理科醫生會回覆說無法分辨、建議等待正式化驗報告。

雖然冷凍切片的準確率並非百分百,在現今醫學技術水平上,也達至九成半。手術後病理科醫生會重新將切除的組織進行石蠟切片和染色,做出正式的病理診斷和報告。若兩份報告出現誤差,所有的醫學決定仍以最終的病理報告為依歸。

【大學研究】中大醫學院研發mRNA藥物治療鼻咽癌

 中大醫學院與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二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和羅國煒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馬碧如教授、美國傑克森實驗室的鄭瑚博士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李林鮮博士。
中大醫學院與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二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和羅國煒教授、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馬碧如教授、美國傑克森實驗室的鄭瑚博士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李林鮮博士。
馬碧如教授表示,鼻咽癌的發病期數是影響病人預後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可超過90%,但晚期則降至少於50%。
馬碧如教授表示,鼻咽癌的發病期數是影響病人預後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存活率可超過90%,但晚期則降至少於50%。
 曾智敏教授形容他們研發的mRNA脂質納米顆粒為「聰明導彈」,機制是將體內的EB病毒由潛伏狀態轉為裂解狀態,並將其「引爆」。
曾智敏教授形容他們研發的mRNA脂質納米顆粒為「聰明導彈」,機制是將體內的EB病毒由潛伏狀態轉為裂解狀態,並將其「引爆」。
 羅國煒教授表示,由團隊研發的mRNA新藥針對EB病毒陽性癌細胞,因此預期的副作用會較化療少,並可以與免疫療法並用以產生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佳。
羅國煒教授表示,由團隊研發的mRNA新藥針對EB病毒陽性癌細胞,因此預期的副作用會較化療少,並可以與免疫療法並用以產生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佳。

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出一種創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針對性地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研究人員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證實治療成效,有望配合免疫療法產生協同效應,並為其他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類型提供另一項治療選擇。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EB病毒作為治療靶點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又有「廣東瘤」之稱,是香港常見的頭頸癌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數據,鼻咽癌在男性常見癌症類型中排名第九,死亡率則排名第十,新登記病例超過550宗。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以超過110宗病例,成為20至44歲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

鼻咽癌的發病期數是影響病人預後及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早期鼻咽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可超過90%,但晚期則降至少於50%。然而,現時尚未有針對鼻咽癌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因此提供予晚期、復發或腫瘤轉移患者的治療選擇仍然有限。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羅國煒教授表示:「中大醫學院過去二十年在鼻咽癌研究上有多個突破性發現,包括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及證實『血漿EB病毒DNA篩查』能有效地提早檢測鼻咽癌。在此新研究,我們進一步探索以EB病毒作為標靶以治療腫瘤的潛力,並利用mRNA技術成功研發新藥。」

mRNA藥物誘導EB病毒陽性的癌細胞變活躍並將其引爆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和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研發了一種合成mRNA藥物,透過啟動EB病毒特有的自殺機制殲滅鼻咽癌細胞。此mRNA脂質納米顆粒製劑,與稱為mTZ3-LNP的轉錄激活劑合成,用於針對EB病毒的標靶治療。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教授解釋:「當EB病毒進入了我們的細胞就會維持『潛伏狀態』,變得不活躍。當細胞被激活後,病毒會進入裂解周期,宿主細胞繼而在過程中死亡。我們研發的mRNA脂質納米顆粒就像一個開關,將體內的EB病毒由潛伏狀態轉為裂解狀態並將其『引爆』。研究結果顯示,此激活劑在EB病毒陽性的癌症模型中,能夠有效及安全地抑制腫瘤生長。」

羅教授補充:「外國研究已嘗試利用mRNA藥物治療多種癌症類型,包括肝癌。我們率先嘗試將此嶄新技術應用於鼻咽癌治療,並很高興在小鼠模型取得滿意成果,且沒有產生抗藥性。由於此新藥針對EB病毒陽性癌細胞,因此預期的副作用會較化療少。我們預計這種新型 EB病毒標靶藥物可以與免疫療法並用以產生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佳。除鼻咽癌外,mTZ3-LNP還可用於其他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

此項研究由創新及科技基金、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及研究資助局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資助。

【大學研究】香港大學團隊在《科學》期刊報告了超低場0.05T MRI突破性研究

低功耗、小型、無屏蔽 MRI 掃描器原型,它使用開放式 0.05 特斯拉永久磁鐵及結合了主動感測和深度學習來解決電磁干擾 (EMI) 訊號以提高圖像品質。
低功耗、小型、無屏蔽 MRI 掃描器原型,它使用開放式 0.05 特斯拉永久磁鐵及結合了主動感測和深度學習來解決電磁干擾 (EMI) 訊號以提高圖像品質。
(上)使用傳統影像重建的各種解剖結構的典型影像 (下)透過利用大規模高場 MRI 數據,使用深度學習形成的高解析度影像
(上)使用傳統影像重建的各種解剖結構的典型影像 (下)透過利用大規模高場 MRI 數據,使用深度學習形成的高解析度影像

磁力共振影像(MRI)技術自面世以來,便以其非電離、非侵入、多重對比和定量功能為醫療保健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它亦為未來人工智慧驅動的醫療診斷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平台。然而,標準超導 MRI 掃描儀造價高,特別的安裝和使用要求像電波隔離室和高功耗等更進一步增加成本並限制其可移動性。目前這些掃描儀主要使用於放射科和大型影像中心,未能普及應用於其他醫療環境中,同時,大多數磁力共振掃描儀都集中在高收入國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可及性有限,令全球醫療保健差距不斷擴大。

由香港大學(港大)林護基金教授(生物醫學工程)講座教授吳學奎領導的電機電子工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適用於全身的磁力共振掃描儀,成本遠比目前醫療應用的MRI掃描儀低,而且更安全,亦無需要昂貴的安裝設施,只需接駁標準牆身插座的電源,無需射頻或磁場屏蔽技術便可使用。

港大團隊的究成果已在知名科學期刊《科學》上發表,並被推介為觀點文章。

過去幾十年MRI科學工程界普遍認為,在超低磁場強度下進行人體成像具有極大的挑戰性。港大團隊研發的掃描器,採用小型 0.05 Tesla超低磁場強度永久磁鐵,結合主動感測和深度學習來處理電磁干擾 (EMI) 訊號。研究人員在掃描儀周圍部署了 EMI 感測線圈,運用深度學習方法,從收集的數據中直接預測無電磁干擾的核磁共振訊號。

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影像形成方法,以提高影像質量並減少掃描時間,新方法整合了影像重建和三維超解析度,並利用高場高解析度 MRI 資料中的同質人體解剖結構和影像對比度。

港大團隊在0.05 Tesla超低磁場強度下成功實施常用的成像方法,包括 T1 加權、T2 加權和擴散加權成像,並優化了不同解剖結構的對比。每個方法的掃描時間設計為 8 分鐘或更短,影像解析度約為 2x2x8 mm3。掃描時掃描器功耗低於1800W,閒置時功耗約300W。

研究團隊對健康志願者進行影像掃描,捕捉大腦、脊椎、腹部、肺部、肌肉骨骼和心臟影像。深度學習有效消除EMI訊號,實現在無屏蔽情況下獲取清晰成像。腦部影像顯示了各種腦組織,而脊椎影像則顯示了椎間盤、脊髓和腦脊髓液。腹部影像顯示了肝臟、腎臟和脾臟等主要結構。肺部影像顯示肺血管和薄壁組織。膝蓋影像識別了膝蓋結構,例如軟骨和半月板。心臟動態影像描繪了左心室收縮,而頸部血管造影則顯示了頸動脈。

此外,深度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各種解剖結構(包括大腦、脊椎、腹部和膝蓋)的影像質量。此創新技術有效地抑制了雜訊和偽影,並提高了影像空間解析度。

研究團隊開發的這款低功​​耗且簡易的全身 0.05 Tesla MRI 掃描儀,無需射頻或磁場屏蔽即可運行,有望解決 MRI 的可及性問題。團隊透過實驗證明掃描儀的通用性,即使在強烈 EMI 訊號的干擾下,也能對各種人體解剖結構進行全身成像。團隊還展示了深度學習影像潛力,透過利用深度計算和大量的高場 MRI 數據,將0.05T影像品質大幅提高。

吳學奎教授指出,今次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將促進開發一種全新的以患者為中心、由深度學習驅動的超低場 MRI 掃描儀技術,以解決全球不同醫療保健環境中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與校内和全球的臨床科學家合作,推進計算驅動的成像技術發展並探索臨床價值。核磁共振現象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禮物,因我們的體內存在大量可通過MRI觀測到的水分子,我們須更多發掘和利用這種物理現象,造福人類。」吳教授說。

《科學》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p0670
《科學》觀點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stoken/author-tokens/ST-1847/full

【基層中醫服務】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提供中醫服務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永光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為市民提供的中醫服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提供中醫服務的詳情分別為何;

(二)第(一)項所述的中醫服務涉及的中醫師人數及受惠的市民人數分別為何;

(三)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計劃在今年提供的中醫服務的詳情(包括預計惠及市民的人數)為何;及

(四)有否計劃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所提供的中醫服務;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陳永光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綜合回覆如下。

跨專業護理是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和慢性疾病管理的重點之一,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範疇擔當重要角色。按《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的建議,政府會進一步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發展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連貫全面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就此,政府積極推動地區康健中心加強中醫藥服務元素,包括推動中醫師加入成為地區網絡服務提供者。

現時,地區康健中心(包括地區康健站)向會員提供中風復康計劃、退化性膝關節痛症及腰背痛管理計劃,地區康健中心營運機構會與中醫師和醫護專業人員建立服務網絡和訂立資助安排,參與計劃的人士可以共付模式接受個人化的中醫和其他醫療服務。截至二○二四年第一季,各地區康健中心已連繫近400位中醫師成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患有中風、退化性膝關節痛症及腰背痛的會員可按需要選擇此類獲資助的中醫服務,包括針灸和穴位按壓治療。網絡下的中醫師亦會提供疾病預防、養生和健康教育,包括食療等班組活動。地區康健中心亦積極與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開展協作,包括以協作模式在地區康健中心推廣或提供天灸服務。過去三年(截至二○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地區康健中心的中醫班組活動和個人化健康護理服務累計服務人次約5 700(臨時數字)。

事實上,香港中醫藥界的資源主要集中在私營界別,超過九成中醫師在私人市場執業,而每年約有一千四百萬人次的中醫門診服務由私營界別提供,在社區層面建立了強大的服務網絡。政府透過長者醫療券計劃(醫療券計劃)為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提供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資助他們使用由包括中醫在內的14類醫護專業人員所提供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過去三年,長者在醫療券計劃下就使用中醫服務申領的金額按年上升,二○二三年申領金額接近11.41億元,為醫療券計劃中各專業中申領金額第二高的專業。

此外,政府資助中醫藥基層醫療服務方面,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現時每年平均提供約150萬人次的服務,當中政府資助門診服務籌額數目已於二○二三年十月起由每年約60萬個增加至80萬個,增幅超過三成。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在二○二五年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後,亦會提供一系列的政府資助門診服務。

政府會按照《藍圖》繼續發展基層醫療各項服務(當中包括中醫服務),以善用公私營中醫界別的資源。同時,政府將進一步探討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參考概覽中的參與,以善用中醫藥在健康管理中的潛在優勢,並促進基層醫療服務的跨專業合作。為發揮中醫藥的強項和優勢,政府會繼續探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基層醫療服務的方向及策略,例如透過策略性採購加強私營中醫界別在資助服務的參與、探索建構合適的服務範疇及模式、加強跨專業合作,並透過制定相關培訓、宣傳推廣、健康評估、預防護理和引入有中醫參與的新項目,特別是在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方面,推動基層醫療服務與中醫藥服務進一步產生協同效應。

與此同時,醫務衞生局正與中醫藥界共同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當中亦會全面檢視中醫藥服務發展的長遠策略及規劃,包括中醫藥在基層醫療的參與和與地區康健中心的進一步協作模式等相關議題。

 

2024年6月19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15分

【癌症講座】乙型肝炎「痊」面睇 活動花絮

【癌症講座】乙型肝炎「痊」面睇
【癌症講座】乙型肝炎「痊」面睇 活動花絮

乙型肝炎「痊」面睇 講座於 2024.5.25 順利舉行,好開心「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可以聯同「 Hong Kong Liver Cancer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Foundation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 」舉辦講座。

感謝腸胃肝臟科專科 陳沛然醫生 為大家帶來一場內容豐富生動嘅乙型肝炎教育課,相信參加者對乙型肝炎最新醫療資訊有更深認識!

——————————-
此計劃由吉利德科學基金支持。吉利德科學並無參與提供及製作任何資訊內容。


【癌症病人支援】「乳」你綻放色彩 The Beautiful You 美妝護膚工作坊活動花絮

【癌症病人支援】
The Beautiful You 美妝護膚工作坊

一連兩場「乳」你綻放色彩 The Beautiful You 美妝護膚工作坊於18/5及上星期六順利舉行,一班乳癌姊妹都好投入參與。💁🏻‍♀️💄✨✨十分感謝L’Oréal、英國阿斯利康及日本第一三全力支持今次呢個咁有意義嘅活動!

感謝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冬青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趙健良醫生 以及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鄧永善醫生 分享最新 乳癌資訊 及有關 治療副作用 嘅護理貼士,令姊妹們獲益良多。到咗護膚同化妝環節,大家即場試用 L’Oréal 產品幫自己護膚同扮靚靚,玩得好開心。活動完咗仲有小禮物拎走,滿載而歸。💝快啲一齊睇返當日嘅活動花絮啦!

如果你都想了解更多乳癌資訊或者參加我哋其他活動,就要記得緊貼我哋Facebook專頁及網站啦!😃

【癌症病人支援】醫患足球同樂日活動花絮

【癌症病人支援】醫患足球同樂日活動花絮

男士健康月呈獻——醫患足球同樂日已圓滿舉行啦!一班腫瘤科醫生同 初心足球會 的成員都非常投入踢得好落力,今次活動更促進咗醫生同癌症患者的交流與了解!希望初心足球隊能夠繼續透過足球帶畀同路人更多健康!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少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潘明駿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蘇炳輝醫生 以及臨床腫瘤科專科 梁海量醫生 參與今次活動!

快啲一齊睇返當日嘅活動花絮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