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愛打Band, 臨床腫瘤科專科傅惠霖醫生

 

醫學與音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行醫與打 Band,更是「大纜都扯唔埋」。然而,閱畢這篇訪問之後,你或許會徹底改觀。臨床腫瘤科專科傅惠霖醫生細說行醫與打 Band 是他生活中離不開的事情。無論平日工作多忙碌,傅醫生也會抽空玩玩音樂,因為醫治病人為他帶來滿足感,音樂則是陪伴他成長的生命養分。

 

F:傅惠霖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L:Helen Law (筆者)

 

 

L:傅醫生,請問你讀書時代是否「尖子」(成績優異)?何時立志行醫?

 

F:我讀書成績談不上優異,中學時期大約考頭十名之內。我不算是非常勤力「咪書」的學生,因為我喜歡玩。當然,我懂得分配時間,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兩方面取得平衡。

 

其實,中五之前我的人生方向仍然很迷惘,沒想過將來要從事甚麼職業。直至中五那年,我到某醫院探病,遇見一位又高又帥、身穿白袍的醫生,心生景仰。當時我心想:我現在只是中五,仍有機會當醫生。於是就這樣下定決心唸醫科。結果也如我所願,會考和預科成績都達標,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

 

 

L:可否談談父母和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

 

F:小時候,父母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只要我成績保持到一定水準,他們便容許我有自己的娛樂。父母完全沒有強迫學這樣學那樣,不過,我喜歡音樂是從小耳濡目染培養出來的。當時是五、六十年代,父親常常在家中播唱片,是那種七十八轉的唱片,又會聽收音機……日子有功,慢慢便耳熟能詳。

 

L何時開始夾Band?特別喜愛哪一類音樂?為甚麼?

 

F:記得我就讀中三那年,很流行玩結他,我買了一支價錢相宜的結他自學,算是無師自通。但說到真正開始夾Band,是由中六開始。當時我在華仁書院唸書,閒來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書友一起夾band,也會在一些聚會上表演。

 

我喜歡的音樂排序為流行音樂、爵士樂和古典音樂。我自小便喜歡聽流行音樂。50至70年代期間,歐西流行曲盛行,樂壇百花齊放,有許多不同風格的創作湧現,最經典的是Elvis Presley、Beatles、Rolling Stones、Richard Grieve, BEE GEES……等等,收音機也經常播放他們的歌,所以我是聽他們的歌長大。本地音樂方面則有麗的電視台的青年音樂節目,流行樂手如 Teddy Robin、Lotus和Andes Nelson等等,看著別人玩音樂玩得投入和享受,自己也希望樂在其中。另外,當時也有國語時代曲,歌手方面有周璇、白光,但我卻偏愛英文歌曲。

 

 

 

 

Rock & Roll節拍簡單,抒發情感,反映社會現實,令人容易有共鳴。我喜歡流行音樂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學時代經常參加舞會,可以在活動中玩音樂、跳舞和「識女仔」,直至30歲後開始喜歡爵士樂(Jazz)。爵士樂與流行音樂差異很大,Jazz高深得多,要懂得玩Jazz必須有一定的音樂造詣,至少要熟悉樂理。

 

L:你懂得玩哪些樂器?你會怎樣形容你對音樂的熱愛程度?

 

F:我懂得彈結他、低音結他和打鼓。我會說,音樂是我唯一的嗜好,而且愈來愈熱愛和享受。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然而,獨個兒打鼓和彈結他是很沉悶的事情,我真正喜歡的是夾band。夾band的精髓在於一組人有著共同目標,彼此合作、互補、培養默契、反覆練習、精益求精,最後完成一首歌曲。簡單說,夾band是自娛娛人,自己享受,觀眾又欣賞,那種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

 

L:現時工作繁忙,是否仍會定期夾band?與你一起夾band的都是醫護界中人嗎?

 

F:Work hard, play hard!無論工作多忙,我也會抽時間玩音樂。基本上每月會有一個週日的下午,與其他band友一起jam歌。我的band友來自各行各業,包括醫生、牙醫、律師、工程師……雖然各有各忙,但音樂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如果即將有演出,我們會盡量遷就彼此的檔期,加時練習,務求做到最好。其實,我們在台上演出,可以看到台下觀眾的反應,例如他們是否專注?有沒有一起打拍子?身體有否隨著拍子擺動?曾經遇過非常投入的觀眾,在我們演出期間情不自禁地起來跳舞,這是我們最喜歡見到的。

 

 

L: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平日與孩子有甚麼互動?對孩子有甚麼期望?

 

F:我是個「民主」和「放任」的爸爸。兩名女兒年幼時,我給她們的時間較多,慶幸享受過一段親密的親子時光。如今兩名女兒已分別18歲和20歲,有自己的天地。我不會過份管束她們,也不會向他們發號師令;我對她們也沒甚麼要求,更從沒要求她們將來跟我一樣成為醫生。我只希望她們有自立的能力和活得快樂。

 

L有甚麼響你人生的重要事情?

 

F:我想應該是我決定當醫生吧!行醫是我真正喜歡的事情,直到今天,我依然很喜歡我的工作,為的絕對不是賺錢,而是幫到病人那種滿足感。能夠醫好病人,給他們一個重生機會,當然是最好不過;即使病人最終要離開,我也照顧了他們一段日子,陪伴他們走過最後一程。

 

行醫多年,見盡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深感人生無常。人生並不由得我們計畫太多,無論計畫得如何週詳……5年後要怎樣怎樣,或者10 年後要怎樣怎樣,當病痛一來,所有事情就泡湯了。因此,我覺得做人不必太執著,也無需太多計算,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珍惜當下就好了!

 

L作為腫瘤科醫生,你怎樣看「癌症」?

 

F:的確,近年愈來愈多人患上癌症,雖是不幸,但過去 30年以來,我看到癌症的治療方法翻了幾翻,技術的進步、藥物的突破、副作用減輕,能夠治癒的個案增加。許多數據均顯示,目前有一半的癌症能夠被治癒,更有八成的乳腺癌個案可以被根治。因此,患上癌症絕非「死路一條」,治療仍是有希望的。

 

我相信 30年後,可能憑一滴血已經可以診斷出癌症,而我們現時採用的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也很可能會被其他更先進的治療方法取替,例如「份子治療」和「基因治療」,甚至在發病之前已經被醫好。

 

L:行醫生涯有甚麼特別難忘的事情?

 

F:初入行,第一天踏入腫瘤科病房,我看見一名年約30歲的日籍乳癌患者躺在床上,她很年輕,長得很清秀,可惜她癱瘓了,因為癌細胞已擴散並侵蝕她的脊骨。當時初出茅廬的我大吃一驚,從沒想過那麼年輕的人會患上癌症,而且已經藥石無靈,生命正在倒數中(30多年前,治療方法和藥物的選擇十分有限)。

 

另一邊廂,我也見過存活了10年的癌症患者,癌細胞受控一段時間後出現轉移,患者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治療,卻依然健在。這對我是一個啟發:癌症患者的天空不是只有灰色的。「人生有幾多個10年?」10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可以看到兒女成長,由 3變成13歲,這是很珍貴的一段時光。作為醫生,醫治的往往不只是病人本身,而是如何實實在在地幫助病人及其家庭,這些並非金錢所能衡量的。

 

 

傅醫生給癌症患者的話:

 

許多人聽到「癌症」便已被嚇個半死,然而,現在是21世紀,癌症的治療方法跟我30年前入行時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目前,無論癌症的治癒機會、治療過程、藥物的種類、成效和副作用,都出現劃時代的進步。能夠根治癌症, 展開人生下半場,當然最好不過;即使有部分個案無法根治,醫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幫助患者保持生活質素,與癌共存。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要跟癌症拼個你死我活;學習與它共存,互不侵犯,不少患者仍可過著愜意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我鼓勵患者切勿灰心,大家有一分熱,發一分光,擁抱希望!

末期肝癌的最新標靶治療

晚期肝癌的藥物治療選擇不多, 對於許多無法接受傳統治療或手術的患者來說,近年發展迅速的標靶治療成為患者的希望,多靶點式標靶藥物lenvatinib便可能是患者的新選擇,臨床研究顯示lenvatinib可以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並能改善整體存活期。

 

Lenvatinib是一種口服多受體酪氨酸激酶(RTK) 抑製劑,多靶點的特性可以針對參與腫瘤細胞增生有關的VEGFR2VEGFR3FGF及其亞型的多種細胞因子產生抑製作用。而根據剛在美國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2017年年會上的口述彙報形式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lenvatinib可用於一線治療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細胞癌(uHCC)患者並能帶來理想的療效。

 

有關研究是一項國際多中心、隨機、開放標籤、非劣效的3期研究,用於比較lenvatinibsorafenib作為uHCC患者一線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來自21個國家的954名患者被隨機分組接受12毫克或8毫克lenvatinib,或每日兩次400毫克sorafenib

 

結果發現,接受lenvatinib治療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13.6個月,比sorafenib12.3個月為佳;而接受lenvatinib治療組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更長達為7.4個月,較sorafenib3.7個月長一倍;同時,接受lenvatinib治療組患者的客觀治療反應率達24%,達高於sorafenib9%。除肝癌之外, Lenvatinib亦用於治療甲狀腺癌及晚期腎細胞癌,並於去年相繼獲各地批准上市。

 

四十歲的李先生,年初證實患上原發性肝癌,當時病情已很嚴重,無法以手術方式清除腫瘤,而且由於腫瘤組織本身代謝異常或對身體產生影響而併發常見的伴癌綜合症(para-neoplastic syndrome)之一──皮肌炎,令患者無法正常吞嚥食物,需要插胃喉輸送營養液。

 

本來李先生適合使用慣常用於治療肝癌的標靶物Sorafenib,但由於這種藥不能搗碎服用,惟原粒又無法經胃喉進入身體,幸而lenvatinib是膠囊,內裏是藥粉,可以通過胃喉,令病人可以接受針對性的治療。

 

接受標靶治療後,李先生的癌症指數持續下跌,肝功能亦逐步改善,皮肌炎狀況也慢慢好轉,待病人的身體狀況好轉後便可以接受更進取的治療,希望能夠進一步改善病況。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位於右上腹,分為左右兩葉。肝癌大致可分為原發性與轉移性兩類,原發性肝癌包括「肝細胞癌」(HCC) 及「膽管細胞癌」(ICC),前者最為常見。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四位,每年有逾一千八百宗新症,並奪去近一千六百人的性命,其中一個原因是不少病人確診時肝癌已到晚期階段,一般也難以通過手術清除,化療及電療的療效亦十分局限,而標靶治療便提供了只針對癌細胞、但不影響正常組織的治療選擇,有效控制病情和減緩惡化。

 

及早發現有助提升肝癌患者痊癒的機會,如懷疑患病或相關徵狀,如黃疸、腹痛、無故食慾下降及消瘦等等,便應盡早求醫,而有肝癌風險的人士,如患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肝硬化、膽管炎或先天性膽總管囊腫等病患,便應定期檢查及提高警覺。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http://www.hkioc.com.hk/tc/article/2707

 

 

葛量洪醫院30億改建癌症教研樓

 

 

【明報專訊】本港患癌人數不斷上升,一年奪逾1萬人性命。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透露,計劃趁香港仔葛量洪醫院重建,於原址設全港首間癌症科研及教學大樓,發展「癌症玫瑰園」,對付癌症這個本港「頭號殺手」。他表示單是重建院內宿舍大樓耗資近30億元,最快2024年啟用,兼備科研、培訓及病人心理支援。重建後另一大樓則用作診症,將來港島西聯網甚至全港癌症病人,可在該院接受手術以外的高端治療。

明報記者 袁樂婷

上年度2.7萬新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約有2.8萬宗新增癌症,至2014年增至近3萬宗;同期因癌症死亡的人數微升,每年約1.3萬人病逝。至於公營專科門診臨牀腫瘤科新症數目,由2012/13年度至剛過去的2016/17年度計,升近兩成,2016/17年度約有2.7萬新症(見表)。

梁卓偉認為,社會對癌症的醫療需求最高,尤其港島區人口老化,癌症最大風險因素是年齡,「港島(癌症病人數目)肯定變本加厲」。屬港島西醫院聯網的瑪麗醫院正重建,首階段料2023年完工,梁稱腫瘤科並非發展重點,屆時「1吋地方都不會增多」,需於區內做其他配套。

料每年22萬人受惠

港大醫學院與食物及衛生局、醫管局、防癆會及賽馬會合作,擬於葛量洪醫院重建後,原址設癌症中心。梁卓偉稱,現為醫管局高級職員宿舍的大樓,擬改建為科研及教學大樓,料未來每年約22萬名癌症病人及照顧者受惠。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12.44億元予港大醫學院發展癌症中心,梁卓偉表示當中約7億元用於興建癌症中心的大樓,政府亦會分擔大樓興建成本,總建造成本近30億元。

研結合免疫治療及放射治療

大樓內設臨牀創新及研發中心(Centre for Clinical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CCID)及癌症綜合關護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Care,ICC),CCID計劃建生物樣本庫、設符合GMP(良好生產規範)標準的實驗室,培養細胞作細胞治療;以及拆解癌症「基因密碼」等,亦會發展結合免疫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研究。梁希望研究可解癌症的謎團,並將科學家的測試帶到病牀,但科研成果轉為臨牀應用需時,盼該中心可加快進度。

除覓治癌良方,梁卓偉表示ICC會研究及照顧患者及家屬身心需要,包括如何面對康復期間的生活困難,現已開展先導計劃。

葛量洪醫院首階段重建計劃另包括現高級職員宿舍以南的建築物,重建後用作臨牀治療。梁說首階段重建後,該院會逐步集中所有與癌病相關資源,包括篩查、化療、電療及標靶治療等,並以日間醫院服務為主;手術則繼續由瑪麗醫院處理。

擬向美頂尖大學挖角

CCID將聘890名教授、科學家及實驗室技術員等;ICC則聘約45名心理學家、輔導員及護士等。被問將來有無足夠科研及臨牀人手,曾任食衛局副局長的梁卓偉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會盡量配合政府政策。他透露正計劃從美國3間頂尖大學「挖角」,包括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費城大學的專家。

另外,養和醫院去年耗資30億,引入全港首個質子治療系統,料2020年啟用,梁卓偉表示期望公營醫療系統亦可引入該系統。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807/s00002/1502041857784

癌的啟示:調節生活規律 激發癌患者正能量


香港防癌會由已故何鴻超教授所創辦,目標是推動、統籌以及從事各項抗癌工作。
 

 

完成癌症治療後,我應怎過日子?終於捱過療程,心裏應該感到高興、寬心,但可能仍忐忑不安。有人急不及待,滿心期望一切立刻回復「正常」,恢復患病前的衝勁,繼續搏殺。也有人憂慮將來不知從何再開始,日子怎麼過而徬徨失措。

 

宜向身邊人坦白

經過漫長艱辛的療程,若家人、朋友或同事期望患者一下子完全回復以前的生活,可能有點不切實際,更會對患者造成壓力。患者需時間和空間去整理思維和調節生活的規律,不妨向身邊的人坦白說出感受,讓別人知道你仍有問題要面對,例如你可能仍感疲累、手腳麻痹或失眠……有甚麼你能做,有甚麼未必做到。不要因為你以前將屋子打掃得一塵不染,或連續開兩三個會議也能從容應付,就以為現在也可以這樣做。從前凡事勇往直前,百無禁忌,現在可能思考更多。從前充滿自信,現在可能對某些說話感到耿耿於懷。

本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合辦「洗滌身心+養生怡情」一系列的抗癌課程,目的是協助癌患者及其家人超越恐懼、激發正能量。由9月開始,內容包括營養和護理貼士、生命自覺、表達藝術、鬆弛練習和養生運動等,歡迎癌患朋友及家人出席。請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9213851查詢及報名。

香港防癌會總監(全面支援及教育)李周翠娥

東方日報「癌的啟示」專欄:http://bit.ly/2uYGD0V
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資訊:http://bit.ly/2t65Bwd 

新書推介 : 醫言有理

 

內容簡介:
以生活化的文筆解說大眾關心的醫學知識︰
一針見血︰與血液循環系統有關的疾病。
病向淺中醫︰與預防病患惡化有關。
病理解密︰解說人體功能。
健康密笈︰與生活習慣有關的文章。

醫學界名人推薦
「本書精選了梁醫生的專欄文章結集而成,內容由常見的血液疾病、癌症、腎病及病毒感染,以至林林總總的健康生活小貼士,題材包羅萬有,幾近一部醫學百科。」
——李維達醫生 養和醫院院長

陳家亮教授序
「這是一本桌上有用的參考書,文章包含中英對譯醫學名詞術語及病理解釋。有志加入醫護及相關行業的年青人們,我希望你將本書列入暑期必讀書之一。」
——陳家亮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這位蒼生大醫是我敬仰的前輩,他的醫術和妙筆同樣令我折服,相信讀者閱畢本書,在增進醫療常識之餘,定能感受到作者那顆熾烈仁心。」
——梁卓偉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此書內容極具參考及教育意義,關心自己健康的人,都應好好細閱,閱畢後定必能避免對某些疾病的誤解,同時又能夠增加各類醫學知識。」
——高永文醫生, BBS,JP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梁憲孫醫生學富五車,在血癌研究所作的貢獻人所共知……期望各位讀者閱讀梁教授的文章後,不單自己能實踐健康生活,亦能與他人分享這些源源不絕的生活智慧。」
——陳漢儀醫生

作者簡介:
梁憲孫
現為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名譽教授的梁憲孫,行醫逾30年,由25年前發起成立首個華人骨髓庫,隨後10年更成立香港血癌基金,資助病人繳付藥費及檢查費,一直未言休。

新發現打破常理:癌轉移不需通過淋巴

7月7日的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中的新發現打破了常理:對於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來說,「遠距離」癌轉移源於原發腫瘤,獨立於任何淋巴結轉移。該研究為完全切除淋巴結並不能在許多惡性腫瘤中獲得生存優勢的謎團,提供了第一個直接的遺傳學證據。

新發現打破常理:癌轉移不需通過淋巴

由美國麻省總院(MGH)的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擴散的傳統模式——從原發腫瘤中,到附近的淋巴結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模式可能不適用於所有的情況。在7月7日的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員描述了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來說,「遠距離」癌轉移源於原發腫瘤,獨立於任何淋巴結轉移。

第一和通訊作者Kamila Naxerova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給已有一個世紀之久的、在人類中『淋巴結轉移是遠距離轉移的前兆』這樣的模型提供了例外的證據,說明其並不適用於所有或大多數大腸癌。這些發現填補了我們對轉移性疾病發展的認識上一個重要空白,並有可能指導淋巴結轉移的臨床治療。」

1 重複序列突變為標籤揭示大部分結直腸癌不經淋巴擴散

目前的研究是2014年PNAS上一篇研究文章的後續,Naxerova和她的同事們描述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基於分析基因組中小的、容易發生突變的、稱為多鳥嘌呤(poly-G)重複序列,可以揭示在病人身體不同部位腫瘤之間的進化關係。研究發現,原發性和轉移性腫瘤在各種情況下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些患者中轉移擴散發生得早,而其他病人中腫瘤的發展要晚一些。該檢測方法也能根據其遺傳圖譜,鑒別原發腫瘤哪些區域已經成為特定的癌轉移來源。

大多數實體腫瘤的治療現在都被分為TNM——原發腫瘤(T)、淋巴結轉移(N)和遠距離轉移(M)分期方案。淋巴結轉移的病人更容易發生遠距離轉移,這意味著兩者之間有聯繫。但在最近的幾項臨床試驗中,癌轉移的淋巴結切除並不總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率,研究人員對淋巴結轉移和遠距離轉移的關係有了疑問。為了更好地了解原發腫瘤和兩類轉移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採用poly-G歸類分析了17名結直腸癌病人中超過200個的原發腫瘤,淋巴結轉移與遠距離轉移的組織樣本。

在35%名患者中,結果表明,淋巴結和遠距離轉移均起源於原發腫瘤的同一細胞類型,其結果與原發灶擴散至淋巴結,然後轉移到遠處部位的傳統模式一致。然而,在65%的患者中,poly-G歸類顯示淋巴結轉移和遠距離轉移的細胞類型不同,在原發腫瘤中匹配不同類型的細胞,表明這些轉移類型是獨立起源的。

2 參與研究的作者指出該研究的重大意義

Naxerova說,「我們現在懷疑淋巴結轉移只是表明一個積極的原發性腫瘤的存在,而不是直接負責的遠距離轉移灶的形成。現在我們需要研究淋巴結和遠距離轉移有共同起源的患者,和那些具有不同進化起源的患者的臨床結局是否不同。如果是有區別的,我們的方法在未來可能是一個有用的預后測試。」

論文資深作者,放射腫瘤學教授Rakesh K. Jain博士說:「淋巴結通常被認為是造成遠距離轉移的原因。然而,多次回顧性和前瞻性研究表明,完全切除淋巴結並不能在許多惡性腫瘤中獲得生存優勢。我們的研究為解決這個謎提供了第一個直接的遺傳學證據。」

研究的合著者,麻省總醫院的病理區的Jochen K. Lennerz博士補充道:「我們傳統的癌症評估工具——分型、分級、分期不能解釋癌症在多個部位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有了一種新的有效方法來觀察傳播的癌症。鑒於這項測試成本不高、是划算的,我們很高興能儘快把它送到診所去應用。」

End

參考資料:1) Origins of lymphatic and distant metastase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2) Lymph node metastases may not always be the source of cancer’s spread to other organs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82502

知癌知癒

經濟日報副刊 知癌知

Jul 17, 2017

 

 

放射治療助控肝癌 提升病人存活機會

 

外科手術治療肝癌的成效十分顯著,但現實中適合進行手術的肝癌患者並不多,原因是很多病人確診肝癌時已經屬於較後期的肝癌,或種種原因不適合做手術。對於無法以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利用體外或體內放射治療消滅肝臟的癌細胞,是其中一種常用的非藥物治療選擇。

 

放射治療的原理是利用輻射物質殺死癌細胞,用於肝癌治療就有體外或體內放療,前者就如照x光一樣,儀器在身體內發放輻射物質, 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有時也無可避免地傷及其他健康的肝臟細胞。

 

 

體內放療 近距離殺滅肝癌細胞

 

近年開始有體內放療的應用,此療法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少,治療效果亦較為直接。治療方法是在大腿放入導管,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釔九十特細制粒子引導致肝臟動動脈,再經血液直接傳送到腫瘤,然後釋放輻射,從而殺死癌細胞令腫瘤縮小。

 

由於肝癌腫瘤依賴肝臟動脈供應血液,而肝動脈的血流量高,因此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均由肝腫瘤吸收,正常細胞接收不多,故可集中消滅腫瘤,故近年越來越多肝癌患者採用體內放療,適合一些無法透過手術切除腫瘤而肝功能良好的肝癌病人。

 

臨床上,放對肝癌的療效相當顯著,例如腫瘤集中於一處, 但一些受制於年齡或健康狀況已無法做手術的病人,近九成病人的病情在治療後也帶來理想的療效。另外,部分病人在接受放療後腫瘤縮小至可用手術切除,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及延長壽命。

 

 

療效顯著 改善症狀而副作用較少

 

由於放射治療屬於一種相對安全的局部治療,不似傳統化療般會引起噁心,疲倦,嘔吐及發燒等副作用。因此除了用於治療肝癌之外,放療有時也是晚期患者作為舒緩性治療的一環,尤其是對於部分無法承受傳統化療等藥物治療副作用的病人,放療雖未必能夠延長壽命,但就能夠幫助控制腫瘤,改善腫瘤帶來的不適症狀。

 

以年近六十歲的先生為例,他確診患上肝癌是情況已經頗為嚴重, 左右兩邊肝都有大大小小的腫瘤,但經過化療及標靶治療後也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開始對藥物產生抗藥性。

 

 

適當放療 縮細癌瘤提升存活機會

 

醫生評估病況後,建議黃先生接受全肝放療,治療後成功令癌瘤顯著縮, 腹脹和腹痛不適明顯改善, 肝癌指標 (甲胎蛋白) 數值數萬大幅下降至幾千,反映肝癌情況受到控制,大大增加病人存活的機會,令病人的壽命得以延長。

 

可以說, 放了在肝癌治療上是最重要的一環, 對不同其數的病人也可帶來所需的療效, 例如處理腫瘤引起的症狀, 亦可用於延長病人的壽命, 並可配合其他手術及藥物治療, 藉以製造更佳的療效 因此, 醫生會根據還者肝功能, 身體狀況, 癌細胞的萬年情況等進入評估, 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放射治療

 

臨床腫瘤專科謝耀昌醫生

把握治療黃金期 腫瘤科醫生拆解癌症謬誤

坊間有不少聲稱可對抗癌症的方法,如不進食可「餓死」癌細胞、不吃牛肉雞肉以免刺激腫瘤等。但其實很多所謂的方法都只是以訛傳訛,並無科學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花大半年時間,收集了許多坊間傳言,撰寫成《癌症謬誤100解—把握治療黃金期》一書,希望為大眾,尤其是癌症病人釋除疑慮。以下為5個有關癌症的常見謬誤: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收集了100個常見謬誤。(曾有為攝)

1. 吃鹼性食物、飲鹼性水可改變體內的酸鹼度,防癌治癌?

其實人體血液的酸鹼值界乎7.35至7.45之間,屬弱鹼性。當體內的酸鹼平衡有變,腎臟及呼吸系統會自行調節,讓身體回復酸鹼平衡的正常狀態。而血液酸鹼值若超出正常指標,代表身體調節功能出了問題。

可是人體不會因為進食酸性食物,令血改變成酸性,更沒有證據顯示鹼性物質有防癌及治癌效果。

2. 牛肉太毒、雞肉有激素,癌症患者應避免進食?

癌症患者極需攝取足夠蛋白質,幫助身體細胞修復。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每天需要蛋白質的份量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克,比一般成年人多。肉類含豐富蛋白質,因為建議多吃優質肉類,包括牛肉和雞肉。陳亮祖指,

很多人覺得牛肉很燥,我自己都認同,不過「燥」只是感覺,與刺激腫瘤沒有關係。牛肉除了有蛋白質,更有豐富鐵質,可幫助身體造血。

至於有指雞肉有激素,他表示現時入口的雞隻必須經過嚴格檢疫,確定激素和抗生素含量合格才准許入口,故無須過份憂慮。如要避免吸收過多動物脂肪,可先去皮和避免吃翼尖及腳。

3. 營養豐富的食物會為癌細胞「進補」,助其生長?

癌症治療,包括電療及化療都能殺死癌細胞,但同時亦會傷害正常細胞,因此患者在治療期間更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幫助細胞修復。若癌症患者能保持體重,其根治疾病或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會顯著提高。

相反,有醫學研究指若患者營養不良,正常細胞就無法對抗癌細胞,亦會加速癌細胞不正常分裂,加重病情。因此建議患者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奶製品、黃豆製品及果仁等。

有人說應該不進食「餓死」癌細胞,但其實會餓死你自己先!

4. 接受放射治療後,會將輻射帶回家,影響家人健康?

絕大部份的放射治療屬「體外」形式,一旦離開放射治療機器範圍,患者體內便不存在輻射。部份患者需要接受「體內放射」的治療,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 — 口服放射碘131治療,或將放射源植入體內。

接受「體內放射」治療的患者在一開始輻射水平較高的時期,會看隔離3至4天,直到輻射水平回落至安全標準。隔離之後,患者身體會帶有微量輻射,但對家人的影響有限,無須過份憂慮。

5. 化療期間不可外出,要在家中「閉關」?

化療療程通常以三星期為一個週期,白血球數量一般在第7至第14天開始下降至偏低。患者應避免到人煙稠密或烏煙瘴氣的地方,以免在身體抵抗力低時受細菌感染。

但這並不代表要足不出戶,患者可到空氣清新的公園或戶外地方散步,舒展身心;同時少食多餐盡量攝取營養,提升身體抵抗力,維持生活質素。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左)指,癌症患者須吸收更多蛋白質及熱量。(曾有為攝)

註冊營養師潘仕寶(左)指,癌症患者須吸收更多蛋白質及熱量。(曾有為攝)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1860489/?r=mcsdfb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主辦亞洲肺癌高峰會 聚焦精準醫療發展

「亞洲精準醫療及生物標誌檢測科研論壇」於本月22日假香港科學園圓滿舉行。是次論壇雲集多位腫瘤科專家、醫療從業員、護理及醫護管理人員,就肺癌治療和精準醫療技術應用等範疇交流意見、知識和經驗。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右一)代表主辦機構向主禮嘉賓阿斯利康(中國)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劉志明及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左至右)頒發感謝狀。 
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右一)代表主辦機構向主禮嘉賓阿斯利康(中國)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劉志明及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左至右)頒發感謝狀。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以及論壇的科學合作夥伴善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翁錦輝(右二)與一眾嘉賓及講者合照。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以及論壇的科學合作夥伴善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翁錦輝(右二)與一眾嘉賓及講者合照。
 

是次論壇由香港腫瘤化療學會、香港社區腫瘤專科醫生協會,以及香港臨床腫瘤科學會合辦,並獲得香港科技園公司與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全力支持。於科學園開發專門為癌症患者提供血液基因檢測的初創企業 — 善覓有限公司(Sanomics Ltd.)更擔任論壇的科學合作夥伴。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每年導致超過160萬人死亡,高於乳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死亡人數的總和。不僅是吸煙者容易患上肺癌,亞洲區肺癌病例更佔全球病例約51%[1],區內因肺癌死亡的人數亦佔癌症死亡總人數的21%[2]。在現有的治療方法上,精準醫療已成為治愈肺癌的新興療法。它以基因分析來檢測早期的癌症,並找出最適合患人的治療方法。

是次論壇匯聚了來自亞洲的專家,討論並探討區內生物標誌檢測的進展情況,亦強調地區性合作的迫切性,以及香港應如何善用在肺癌管理精準醫療技術、基因測試和納米技術等範疇的豐富專業知識,以發展成為肺癌研究、發展、臨床應用及投資的區域樞紐。

 

基因組學生物標記對個人化癌症管理至為關鍵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羅范椒芬在開幕致辭表示,先進的精準醫療技術改變了醫療保健及疾病治療。預測性的診斷及針對基因結構和腫瘤遺傳基因的個人化治療,均可提高療效並減少副作用。

羅范椒芬認為:「精準醫療在臨床應用的層面上面臨許多挑戰,因此需要各方面的協作。精準醫療的前景令人振奮,激勵了全球對相關範疇作積極的研究。目前的基因測試可應用於2,000多個臨床病症,而可應用的診斷測試亦有倍增的趨勢。」

善覓行政總裁翁錦輝表示:「我們正在研究的精準醫療技術,能透過檢查腫瘤組織的基因異常變化,為腫瘤科醫生提供資訊,作更有效地的醫療決定。一旦獲得具重大遺傳變異的臨床發現,我們便可針對這些腫瘤採取特定的治療方法,以提高機會獲得更有效的臨床成果。」

香港在癌症研究及知識交流擔任重要角色

翁錦輝補充道:「善覓採取的方式獨特之處在於以體液進行檢測,即當沒有腫瘤組織時,以血液來篩查遺傳變異,我們稱之為『液體活檢』。液體活檢在臨床過程中能更快、更安全、更方便和實用地發揮作用。我們目前正在建立亞洲首間液體活檢中心,並將於區內領先運用基因組學於個人癌症管理領域上。善覓所取得的突破不僅展現了香港生物醫學專家的卓越研究和發展,更突顯其在發現和應對亞洲健康醫療業界面對的挑戰之優勢。」

香港科學園目前擁有逾80間的生物科技公司,商業範圍涵蓋醫療器械、幹細胞研究、基因組學和再生醫學、分子診斷以及中西醫藥的研發。這些公司在不同崗位上作出了多方面貢獻,㩗手創造一個非常有利研究的生態圈。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臨床數據更獲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肯定,用作登記及批核用途,令香港成為測試最新治療方法及醫療設備的理想地方。

羅范椒芬表示:「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於一年前向香港兩間一期臨床試驗中心發出資格認定,並接受香港臨床試驗數據作登記和批准用途。展望未來,我們必需把握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兩岸邊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充分利用香港生物醫藥研究及其發展的優勢,以應付本地及中國對老齡化醫療保健日益增長的需求。」

羅范椒芬補充道:「我們冀望大灣區成為全球具影響力的創新樞紐,與此同時,希望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能夠成為內地、香港和世界各地精英共同研究與合作的基地。」

除了羅范椒芬及翁錦輝,是次論壇的其他主要講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學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阿斯利康(中國)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及廣東省肺癌研究所所長兼中國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教授。

關於香港科技園公司

香港科技園公司乃於二零零一年五月成立之法定機構,負責規劃及管理科學園、創新中心及工業邨,致力營造富有活力的創新及科技生態圈,積極聯繫各持份者,培育科技人才及促進交流協作,帶動創新發展,為香港以至整個區域締造社會及經濟效益。

自成立以來,我們透過發展重點科技領域,包括電子、資訊及通訊科技、綠色科技、生物醫療科技、物料與精密工程,帶領香港成為地區的創新及科技樞紐。為協助科技公司孕育意念、創新及發展,我們提供科研設施及基礎建設,設置市場主導的實驗室及技術中心,並附設技術支援服務。我們亦提供多項增值服務及專為新創科技企業而設的創業培育計劃,支援全面,協助他們加快發展業務。

駐扎於科學園的科技企業能夠透過我們的專業服務及科研設施,進行應用研究及產品開發;從事設計的企業可以於創新中心獲得設計相關的支援;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則可受惠於大埔、將軍澳及元朗三個工業邨所提供的服務。

 

更多詳情,請瀏覽www.hkstp.org

[1]資料來源:Steward, Bernard and Wild, Christopher《2014世界癌症報告》(2014)     

[2]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2012年全球腫瘤流行病統計數據》全球癌症預計發病率、死亡率及患病率(2015)http://globocan.iarc.fr/Pages/fact_sheets_cancer.aspx.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70725/1906132-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70725/1906132-1-b

 
消息來源: 香港科技園公司

相關鏈接:

( 1 ) 認識肺癌

肺癌乃本港第二位常見癌症,其死亡率更一直高踞首位,故有「頭號癌症殺手」之稱。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新數字顯示,2014年肺癌的新增個案達4,674宗,死亡個案達3,866宗,男女患者比例為 2:1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情大多已屆晚期,根治機會相對較低,這是肺癌死亡率高企的主因。

 

 

肺癌按癌細胞的大小和形態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大類。「非小細胞癌」約佔所有肺癌個案的85%,當中最常見的是腺癌,其次是多見於吸煙人士的鱗狀細胞癌和大細胞癌;「小細胞癌」則約佔15%。

 

 

周醫生稱,大約80%的肺癌都與吸煙有直接關係,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患上肺癌的風險高出20倍。然而,非吸煙者的肺癌個案近年有上升趨勢,這類肺癌大多與基因突變有關,當中約六成患者出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EGFR)基因突變,可幸目前已有標靶藥物針對這種基因突變,成功控制病情的機會相當高。 其他可能導致肺癌的因素包括:吸入某些化學或放射物質如石棉、氡、焦油和煤煙等。

 

 

大部分肺癌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較嚴重的甚至會咳血、呼吸短促和胸部不適。若癌細胞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患者可能會出現頸項淋巴結脹大、骨骼疼痛、四肢無力及麻痺、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等症狀。

 

 

肺癌按腫瘤的大小和擴散程度一共分為四期。第一、二期肺癌的腫瘤體積較小,無淋巴結轉移或僅影響腫瘤附近的淋巴;第三期是指腫瘤已擴散至縱膈淋巴或侵犯縱膈組織,如氣管、食道或主要血管,惟受影響之範圍仍局限於胸腔區域;第四期則表示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或影響雙邊肺部、心包和胸膜等。準確的分期對擬訂治療方案十分重要。

 

 

總括而言,戰勝肺癌的關鍵在於及早診斷並接受適切的治療。周醫生提醒市民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不適,宜盡快求醫;吸煙人士更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建議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的胸肺電腦掃描,最理想當然是及早戒煙,將患癌的風險降至最低。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周國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