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留下的祖傳治癌秘方 中醫:錯用中藥加劇腫瘤擴散
![]()
死囚留下的祖傳治癌秘方 中醫:錯用中藥加劇腫瘤擴散
![]()

在英國,兩種乳癌藥已被國家衞生服務部(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建議使用。草擬指引裡,國際衞生和優質護理機構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已批準帕博西尼(palbociclib (Ibrance) 和瑞博西尼(ribociclib (Kisqali))給晚期乳癌病患採用。
倫敦癌症研究院Nicholas Turner教授說︰「這兩種藥可讓婦女如常生活的時間多一點。」它定能減慢癌病的生長和舒緩其他的治療需要。
英國癌症研究院 — 由諾貝爾研究基金( the Nobel Prize-winning researchers)提供財政贊助研究那些藥物發展 — 歡迎聲明。 慈善高級政策顧問Rose Gray說︰「這決定已通過一段時間,我們很高興政府和NICE從容地付諸實行,讓病患很快獲得藥物而有活命機會。」續說︰「早前他們拒絶帕博西尼的申請實因價格太高與相關臨床試驗成效,現因NICE與藥廠搞定了價錢的保密協議,終於獲批了。」
晚期乳癌病患服藥後能按某些分子區分出表面存在或不存的癌細胞。這類型的乳癌稱作激素過敏(hormone sensitive)或呈陽性的激素受體 (hormone receptor, HR),呈陰性的人類表皮生長分子受體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疾病。
儘管藥物能讓整體存活期伸延時間多久不明朗,最終仍獲批。NICE著重Ibrance或Kisqali藥物配合其他治療稱作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能給予未曾接受治療的晚期乳癌病患的希望。
由於這兩種藥能平均地使癌症停止生長比傳統治療多出10個月,NICE總結以上兩藥雖然未獲臨床實驗結果確定,不過對改善整體存活期仍有望成功。
NICE需要繼續評估新藥,乃基於該藥對NHS病患的成效多少和藥物價格的考慮。這兩藥的功效差不多和每日只需服用一次,對於舒緩晚期乳癌,且藥效能延緩化療需要,讓婦女能如常生活的時間久一些。
Read about the Nobel Prize-winning science 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drugs.
這兩藥是第一新標靶藥,它們透過按停兩種分子稱作CDK4和6以減慢癌症發展。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的功能可阻塞雌激素生產,停止加劇某些乳癌惡化的能力。NICE健康科技評估中心董事Carole Longson教授述說︰「批准委員接納病患專家的意見,只要能延緩癌病生長的時間愈長愈好,這藥就屬於高價值了。」Longson教授就藥物以延緩疾病而續說︰「它可降低某些病患因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和延遲應用其他治療的需要。」
「我們很高興那些藥廠能同意降低價格。」
一個使用兩藥的療程所需價錢是₤2,950,然而因保密協議所制定的條款不會被揭露,故新價格成謎。
英國the Royal Marsden癌症研究院,領導抑制劑臨床實驗的Nicholas Turner教授說︰「這些藥物已造成婦女生命大逆轉了。」
「這些藥物讓婦女能如常生活的時間多一些。」他說
每年英國乳癌新症約有45,000,估計約8,000人將有資格使用以上任何一藥作治療。
參閱︰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研究 (cancer research UK)
http://www.cancerresearchuk.org/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本網站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合作, 獲授權翻譯和轉載中文版內容。「她」聯合英國過百個慈善機構、許多醫護界和科學專家等集中癌症範疇研究,內容涉及先進醫療科技、資訊、癌症新趨向與標靶藥物等,期望找出腫瘤病源和醫治方法,除了能及早醫治外,還有助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率。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乙肝病人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清除後仍有罹患肝癌的風險,當中以50歲後才乙肝康復的男士風險較高。圖為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右)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黃麗虹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康復者仍有罹患肝癌的一定風險,當中以50歲後才乙肝康復的男士風險較高。研究人員呼籲,這類患者應定期接受肝臟檢查。有關研究在全球同類研究中屬於最大型,並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Hepatology》。
慢性乙肝是本港以至亞太地區導致肝癌最常見的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在本港以至整個亞太地區,是導致肝癌的最常見原因。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於2015年有接近1,800宗肝癌新症確診,同年死亡個案高達1,600宗;肝癌亦分別是本港男士和女士第3及第4常見的癌症殺手。
在臨床上,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會出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清除」,即被界定為「乙肝康復者」。
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主任陳力元教授指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雖被視為慢性乙肝經已『功能性治癒』,但臨床上我們亦遇見有此類個案依然患上肝癌。這些康復者罹患肝癌的風險因素仍屬未知之數,而醫護人員及患者有機會因乙肝康復而忽視定期進行肝臟檢查的重要性。」

陳力元教授(右)指出,年齡和性別為乙肝康復者罹患肝癌的風險因素,提醒有關人士切勿忽視定期進行肝臟檢查的重要性。
華人患者隨着年齡增長 成為「乙肝康復者」機會率愈高
中大醫學院研究人員於2000年至2016年間收集全港逾150,000名帶有乙肝病毒的個案數據,進行大型分析。首先,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近70,000名曾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呈陽性反應的患者數據,發現部分患者於跟進期間「乙肝康復」,機會率更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結果詳列如下:
|
跟進年期 |
乙肝康復機會率 |
|
1年 |
0.5% |
|
3年 |
2.4% |
|
5年 |
5.1% |
|
患者年齡 |
乙肝康復機會率 |
|
40歲 |
1% |
|
50歲 |
2.5% |
|
60歲 |
6.9% |
男士50歲後才乙肝康復患肝癌風險較高 籲定期檢查肝臟
研究人員另分析了逾4,500名乙肝康復者的數據,以探討有何風險因素可導致他們罹患肝癌。是次分析涉及的乙肝康復者數目,是全球同類研究中最多。結果顯示,在這些個案中,整體於病毒消失後5年出現肝癌的風險為1.5%,而性別與年齡為兩個重要風險因素。各組別的肝癌風險如下:
|
|
乙肝康復後5年罹患肝癌風險 |
|
|
50歲以上 |
50歲或以下 |
|
|
男士 |
2.5% |
0.7% |
|
女士 |
1% |
0 |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教授總結:「患有慢性乙肝的男士,假如在50歲以後才康復,他們罹患肝癌的風險仍然不容忽視。我們建議,這類乙肝康復者需繼續定期接受肝臟檢查,以及早識別有否罹患肝癌,而根據國際指引,相關做法亦符合成本效益。」
此外,中大醫學院肝臟護理中心推出肝癌指數網上計算器,讓乙肝患者按年齡及性別等因素計算個人罹患肝癌的風險,詳情請瀏覽中心網頁:http://www.livercenter.com.hk/ 。

國際癌病研究院在利物浦癌症研討會上透露一種卵巢癌藥能穿透血腦屏障直達腦腫瘤,並有效對付膠質母細胞瘤的提交建議。Anthony Chalmers教授說︰「我們自豪是這能直達腦腫瘤的癌藥用於現今治療更見成效。」
慈善中心管轄的藥物發展 (Charity's Centre for Drug Development)監管英國癌症研究基金(The Cancer Research UK-funded)的OPARATIC試驗,測試這奧拉帕尼(olaparib)卵巢癌藥是否能到達膠質母細胞瘤 — 很難醫治的一種腦腫瘤。早期結果指出這藥在高層次治療能成功直達腦腫瘤,相對於其他未能接觸腫瘤的方法,它的成功送藥無疑是重要的一步。
這研究招集了48個已進行初步療程卻復發的腦腫瘤病患*,給了大部份病患用奧拉帕尼和化療藥帝盟多膠囊(temozolomide)。科學家注視腫瘤樣本和發現那些藥物穿透腫瘤核心和包含少量的周邊癌細胞**,所以在不能用手術割除癌細胞的區域下,能用藥物接觸它便很重要。研究人員為了安全起見而間歇地使用兩藥,藉以減低副作用風險***。
奧拉帕尼是抑制PARP(一種DNA修復酶,能影響癌細胞自我修復)的因子,它能應用於治療某些卵巢癌病人和阻止已損壞的癌細胞在化療和放射治療後進行修復。這OPARATIC測試為了兩種附加臨床試驗步署—範例和範例2(PARADIGM and PARADIGM-2,有相關文章) — 驗測奧拉帕尼、放射治療和帝盟多膠囊組合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病患的新醫療方法。
格拉斯哥大學首席研究員和臨床腫瘤學權威Anthony Chalmers教授說︰「腦腫瘤頑固難治,主因是血腦屏障和天然過濾器阻塞了藥物通道。然而奧拉帕尼結果顯示它能透穿和擾亂膠質母細胞瘤的血腦屏障。我們自豪是這能直達腦腫瘤的癌藥用於現今治療更見成效。」
英國癌症研究藥物發展董事Nigel Blackburn博士說︰「當所有癌症生還機會在改善,然而腦腫瘤病患的生還機會仍然很低,血腦屏障的障礙藥物便值得關注。」他續說︰「我就喜歡實驗測試。如果我們能見到更多這類癌症病人存活,那能透穿到難治腫瘤裡的新方法便變得極端重要。」
國際癌病研究院工作小組成員Susan Short教授說︰「我們只是剛開始了解充滿潛質的PARP的抑制因子以對抗許多不同種類的癌症。眼見奧拉帕尼、化療和放射性治療組合有機會用於醫治膠質母細胞瘤,興奮莫名。」再者,「對於每年許多死於腦癌的生命,這樣有利腦腫瘤治療的結果確實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編輯註︰
*被邀請參加實驗48位病患(年齡中位數是51歲 (16-68歲);男性佔29位、女性佔19位。27位病患曾經做手術和35位接受奧拉帕尼/帝盟多膠囊治療。研究人員評估計劃內病患的最大容忍度和4次劑量的奧拉帕尼揭露腫瘤核心、邊緣和血漿的變化。
**從27位病患,奧拉帕尼發現腫瘤核樣本是73/74 (平均濃度︰588nM);10位病患被發現腫瘤邊緣樣本是27/28 (平均濃度︰500nM)。
***普遍副作用研究工作是降低骨髓抑制 — 減少骨髓活動導致免疫力之抑制、感染和出血。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本網站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合作, 獲授權翻譯和轉載中文版內容。「她」聯合英國過百個慈善機構、許多醫護界和科學專家等集中癌症範疇研究,內容涉及先進醫療科技、資訊、癌症新趨向與標靶藥物等,期望找出腫瘤病源和醫治方法,除了能及早醫治外,還有助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率。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無煙香港: 陳肇始(中)、陳漢儀(左)和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鄺祖盛在會議上合照
衞生署及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昨日(十二月一日)舉辦會議,主題為「全力邁向無煙香港」,以標誌香港控煙工作的三十五周年,並為將來的挑戰作好準備,以制定無煙香港的藍圖。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在主持開幕典禮時表示,吸煙是導致死亡及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及可預防的風險因素,估計每年導致全港接近七千人及全球超過七百萬人喪生。
陳肇始教授說:「政府的控煙政策,是鼓勵市民不要吸煙、抑制煙草的廣泛使用,以及減低二手煙對公眾的影響,從而致力保障公眾健康。我們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加強控煙,包括立法、執法、宣傳、教育、戒煙服務和徵稅,令吸煙人口比例逐步由一九八二年初的23.3%下降至二○一五年的10.5%。」
「我藉此衷心感謝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及我們來自各界的合作夥伴對政府控煙政策的支持。控煙的過程絕不容易,我懇請大家繼續支持香港加強控煙工作。」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醫生亦在典禮上致辭,她表示在一九八二年實施的《吸煙(公眾衞生)條例》,在過去三十五年為推動反吸煙的工作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陳漢儀醫生說:「雖然控煙工作已取得相當成果,我們仍需要與各界繼續合作,以抵抗製造危害健康及污染環境產品的『巨人』。」
「市場出現越來越多新類型煙草產品,並以未經證實的聲稱包裝為較傳統煙健康的選擇。由於缺乏有關產品對個人及人口健康影響的資料,我們需更加努力去應對這些產品所帶來的挑戰。」
她補充說:「展望將來,為保障公眾健康,我們期望能把吸煙率自二○一五年的10.5%進一步降低至個位數字。我們需與各夥伴更緊密合作,並就控煙工作從社區取得更廣泛的支持,以締造無煙香港。」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鄺祖盛表示:「不少國家已訂定時間表,在指定日期前全面禁煙,拯救市民的生命。香港作為全球最低吸煙率的地區之一,亦應制訂邁向無煙香港的目標。」
在會議上,世界衞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預防司司長Douglas Bettcher博士、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社會醫學講座教授暨羅旭龢基金教授(公共衞生學)林大慶教授、亞洲反吸煙諮詢所總監麥龍詩迪教授和多位本地及海外的專家,分別就「成功遏止煙草流行的措施」及「檢測及規管新類型煙草產品」兩個主題發表主題演說。
會議討論有效的控煙措施以邁向無煙的目標。下午則集中討論電子煙及加熱非燃燒煙草製品冒起所帶來的挑戰,當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分享有關產品檢測的科學證據以及流行病學研究,目的為建構良好的科學基礎以支援有效和適當的規管機制。
衞生署今早(十二月二日)將主辦兩場圓桌討論會議,主題為測試電子煙和加熱非燃燒煙草製品及規管這些產品所帶來的挑戰。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將就主題提供專業觀點及意見。
有關會議的更多資科,請參閱衞生署控煙辦公處網址www.tco.gov.hk/tc_chi/whatsnew/conference.html。

而委員會亦喺會議後舉辦「香港控煙三十五周年」慶祝典禮,由大力支持控煙工作嘅 #方健儀AkinaFong 擔任司儀,更特別邀請癌症資訊網樂隊表演,唱出兩首填上無煙歌詞嘅經典歌曲,宣揚無煙信息。希望未來社會各界都會繼續支持控煙工作,一同攜手共建無煙香港!

其他媒體報導 :

權威醫學雜誌《刺針》昨天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癌症與糖尿病和肥胖關係密切,研究團隊指在2012年全球診斷出的癌症新病例中,近6%由糖尿病和肥胖引起,相當於80萬宗新症,當中女性病人人數是男性的近兩倍。
研究團隊檢測的12種癌症中,因糖尿病和肥胖引致的病例佔多達1/3,比較這兩個致癌因素,身體過重或肥胖、即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所引發的癌症,較糖尿病導致的個案多一倍。
領導研究的倫敦帝國學院醫學院臨床研究員史塔特指出,醫學界早已確定肥胖會致癌,而糖尿病與癌症的關係直至近期才建立。他表示,以往吸煙是致癌主要因素,但醫護人員現在應意識到,糖尿病和肥胖同樣增加患癌風險。

今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行於新加坡舉行。(倪浩倫攝)
今年於新加坡舉行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會中首次發表一項針對亞洲人的非小細胞肺癌調查。(倪浩倫攝)
新加坡腫瘤內科專科醫師曾文耀(右)和其收治的癌友哈里Hari(左)。(倪浩倫攝)肺癌已是亞洲「洲病」,全球超過一半的患者在亞洲,其中更超過8成為「非吸菸造成」的非小細胞肺癌,一大致癌因子為體內基因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只能接受第一線標靶療法,待產生抗藥性後、再改第二線標靶。最新國際研究發現,若將原用於第二線的標靶療法(第3代標靶藥)放到第一線來用,不僅減少副作用,抗藥性更晚了8.7個月才出現,該成果已發表今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
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約有4成患者是因體內EGFR基因突變,目前有3種標靶藥可作為第一線治療;但研究顯示,使用第一線標靶者,平均9~13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主因之一是另一個基因T790M突變,此時便會改用第二線標靶治療。
今年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發表了一項現正持續中的最新跨國研究數據,該研究收治包含台灣在內的29個國家、556名肺癌患者,期別皆為3期以上的EGFR基因突變者,當中有6成為亞洲人;研究成員之一、南韓延世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趙炳哲(Cho Byoung Chul)說,在患者的第一線治療上,醫療團隊分別給予傳統的第一線標靶,和本應第二線才用的第3代標靶藥;研究發現,藥物的反應率彼此相去不遠,分別為76%和80%,但後者卻大幅延長產生抗藥性的時間。
包含收案時間在內,該計畫至今已進行了將近3年,也是首次發表亞洲人種的最新分析結果。趙炳哲指出,雙盲測試結果顯示,使用第一線標靶者,平均10.2個月後會出現抗藥性,但若是直接用第二線標靶者,抗藥性則會在18.9個月後才出現,時間相差近一倍,且不同於第一線標靶會有皮疹、口內瘡等副作用,第二線標靶副作用小,能讓患者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新加坡腫瘤內科專科醫師曾文耀說,他日前收治一名65歲的印尼籍男性哈里(Hari),因久咳不癒就醫,儘管從不吸菸,卻遭診斷出罹患肺癌3期,歷經數次化療後依舊復發轉移,經檢查發現他為EGFR基因突變者,便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卻在一年內因T790M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
曾文耀強調,治療期間,哈里出現發燒、腹瀉、紅斑等副作用,相當困擾,且在一年內因T790M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從年初開始接受第二線標靶治療後,病情穩定且副作用減少,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他補充,不要因為自己沒吸菸就忽略肺部健康,仍需透過定期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滙豐保險香港行政總裁文德華(左)及分紅保險產品主管鄧進健。
滙豐保險去年推定期壽險(term life)計劃,投保人可於網上繳交月費,即有身故賠償保障,該行再推具癌症保障的網上壽險計劃,屬於本港首次涉及危疾保障的網上銷售壽險產品。
現時網上銷售產險例如旅遊保、家居保盛行,但在壽險發展則相當緩慢,而包含危疾類型的產品則更繁複,原因是難簡化核保過程。
滙豐保險香港行政總裁文德華指出,市面上產品複雜,其網上銷售產品簡單易明,不過事先須擁有滙豐戶口及本港居民身份證,才可網上投保,而投保過程僅需要回答4項關於醫療的問題。
該行分紅保險產品主管鄧進健補充,在設定醫療問題時背後進行多番研究,才令程序縮短至4條問題,不過他亦承認新產品只接受滙豐現有客戶,或未必能夠吸納新客戶。
至於為甚麼可以較快速度進行投保,文德華解釋,由於滙豐戶口本身已經通過認識你的客戶(KYC)程序,故此在投保上不用重複,而是次網上銷售成功亦反映監管當局對於渠道創新的肯定。
至於產品本身,鄧進健指,以40歲不吸煙人士為例,若希望獲得100萬元保額,每月須繳交約300元港幣,即年保費約3,600元,亦保證首10年保費不變。另外若果患上原位患,將可以預支20%保額,而其後保費將會被豁免,人壽保障將直至80歲。
文德華指,除定期壽險外,該行亦將會在長期壽險、理賠等研究線上解決方案,亦會與保監局討論使用金融沙盒,以創新科技解決複雜產品銷售上的問題。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
滙豐保險推出,「滙安易人壽癌症保」網上壽險計劃,客戶每成功投保一份,滙豐保險 … 滙豐保險香港行政總裁文德華(圖左)指該產品特點包括保額20%預先支付以作原 …
滙安易人壽癌症保. 1. A. 一般條款. 以下列出保單的各項條款及細則:. 1. 含意及定義. 在本保單內,滙豐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稱為「本公司」或「我們」,而保單持有 …
香港癌症基金會為本港最具規模的癌症服務機構,於1987年成立,致力為受癌症影響 … 每成功投保一份「滙安易人壽癌症保」*,滙豐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將會捐贈 …
遺傳性癌症風險測試可幫助較高風險人士評估患上遺傳性癌症的機率,及早作出相應預防措施, … 成功投保「滙安易人壽癌症保」*可獲增ONEdna遺傳性癌症風險測試.
2 days ago – 滙豐保險昨推出「滙安易人壽癌症保險」網上壽險計劃,保費由25萬元至最高250萬元,人壽保障最高至80歲,保額的20%可用作預先支付原位癌或 …
2 days ago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周曉菁)匯豐昨宣佈推出人壽及癌症網上壽險計劃,僅供 … 歲人士在網絡申請投保「匯安易人壽癌症保」,投保額最高達250萬元。
2 days ago –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周曉菁)匯豐昨宣佈推出人壽及癌症網上壽險計劃,僅供 … 歲人士在網絡申請投保「匯安易人壽癌症保」,投保額最高達250萬元。
2 days ago – 滙豐保險昨推出「滙安易人壽癌症保險」網上壽險計劃,保費由25萬元至最高250萬元,人壽保障最高至80歲,保額的20%可用作預先支付原位癌或 …
2 days ago – 匯豐推出全港首份人壽及癌症網上壽險計劃「匯安易人壽癌症保」,客戶投保於網上進行,只需回答4條問題核保。匯豐保險(亞洲)行政總裁文德華指, …
2 days ago – 【大公報訊】記者邵淑芬報道:滙豐保險昨宣布推出「滙安易人壽癌症保」網上壽險計劃,這是全港首份提供人壽及癌症保障的網上壽險計劃。滙豐保險 …

張立教授(右)與鄢曉暉博士(左)利用天然螺旋藻研發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張立教授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可以在活體內追蹤和降解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對微創或無創診斷和治療疾病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款機械人能同時利用螢光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在活體內定位,擁有遙控感應病灶環境變化的能力,降解時釋出的化合物能夠選擇性攻擊癌細胞。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的期刊《科學·機械人學》(Science Robotics)。
微型或納米機械人是近年生物醫學界大力發展的技術,它能在非常狹小的空間,包括人體內發揮功用,尤其在非入侵診斷和治療方面有龐大的應用前景。現時,科學家大多採用人工合成法製造微型機械人,而張教授帶領研發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則採用天然螺旋藻,配以人工合成生物相容鐵磁性納米顆粒(四氧化三鐵)作為原材料。螺旋藻被廣泛用作膳食補充劑,安全性高,因此利用螺旋藻製造的微型機械人之生物安全性,較其他同類型的機械人高。研究還表明,微型機械人降解時釋出的成分,對癌細胞表現出很強的殺傷力,但不損傷正常細胞,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為癌症提供全新的診療選擇。

在顯微鏡下的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
為了讓微型機械人能夠在體內發揮功效,研究團隊會先將螺旋藻浸泡於鐵磁性納米顆粒懸浮液中,基於靜電吸附作用,鐵磁性納米顆粒會逐漸沉積在螺旋藻表面,形成鐵磁性外層,在旋轉磁場驅動下,令螺旋藻能夠在血液,胃液和尿液中定向移動。另外,藉著改變浸泡時間來調節鐵磁性納米顆粒的厚度,便能控制機器人在生理溶液中的降解速度,確保它有足夠的時間移動到指定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研究團隊還成功利用螺旋藻自發螢光和鐵磁性納米顆粒的核磁共振成像性能,對一群在大鼠模型腹腔和胃部內的微型機械人進行精確成像定位和操控。
今次研究由張立教授、博士研究生鄢曉暉博士,聯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納米醫學Kostas Kostarelos教授進行。張教授表示:「我們並沒有使用複雜的實驗室技術和工藝設計全新的微型機械人,而是改造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充分利用它們本身的各種特點,包括其結構、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自發螢光的特性。研究成果毋疑令可無線遙控操控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發展,邁進重要的一步,我們將繼續改良和驗證它的降解度、安全性和效用。」

生物合成微型機械人
張教授一直專注微納米機械人及智慧材料的製造,驅動及行為特性的研究。現時,他與團隊其他成員正致力從結構設計及材料選擇,改善微型機械人的功能性和醫療微型機械人系統的研發。該研究工作得到香港研究資助局(RGC)的資助。張教授的研究結果曾多次登上著名國際期刊的封面,如《晶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 《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和《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
研究論文:http://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2/12/eaaq1155
短片介紹: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x8bqgkY7M

第三階段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今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展開,擴展至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五年期間出生的香港居民,將新增約三十八萬名合資格人士接受資助進行篩查以預防大腸癌。首兩階段的合資格人士,即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一年期間出生的人士,如未接受篩查,亦歡迎登記參加。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大腸癌篩查有助及早識別患者或有機會患病的人士,從而及早為他們提供治療,提高治愈機會,呼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加計劃。
政府去年九月展開為期三年的先導計劃,分階段資助於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五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腸癌篩查。
先導計劃的流程分為兩個階段:(一)參加者首先約見已參與先導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報名參加計劃,隨即接受政府資助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及(二)如果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該基層醫療醫生會轉介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血的原因。參加者可以自由選擇接受任何一位已參與先導計劃的專科醫生進行大腸鏡檢查。
為鼓勵合資格人士積極參與先導計劃並完成篩查程序,政府為參加者提供大幅度資助。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方面,基層醫療醫生一般為參加者提供一次診症,測試結果呈陽性時提供第二次診症,每次診症獲政府定額資助280元。至於大腸鏡檢查方面,若沒有發現瘜肉,政府會定額資助7,800元;若發現有瘜肉並切除,定額資助則為8,500元。此外,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化驗服務及病理組織化驗服務的相關費用亦由政府承擔。
截至十一月十七日,644名基層醫療醫生已登記加入先導計劃,約97%的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另外,在154名已登記加入先導計劃的大腸鏡醫生中,如在提供指定大腸鏡檢查服務時不需切除瘜肉,約80%的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切除瘜肉,則約68%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個別大腸鏡醫生提供基本服務時如收取額外費用,其上限為1,000元。額外費用的資料需清楚展示於診所內特設的海報及www.colonscreen.gov.hk專題網站。
有興趣參加先導計劃的人士,可以瀏覽專題網站查閱更多計劃詳情,以及參加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和大腸鏡醫生名單。市民亦可致電熱線3565 6288,辦公時間內會有專人接聽直接解答查詢。準參加者可預約會見基層醫療醫生,以便有充裕時間接受篩查服務。
此外,合資格人士需注意,參加先導計劃前必須預先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站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向申請及諮詢中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