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跨越15年,71國近3800萬癌症患者,18種癌症各國最新5年生存率變化趨勢發佈,中國形勢不容樂觀 | 臨床大發現

《柳葉刀》:跨越15年,71國近3800萬癌症患者,18種癌症各國最新5年生存率變化趨勢發佈,中國形勢不容樂觀 | 臨床大發現

Original 2018-01-31 朱爽爽 奇點網

奇点网

WeChat ID geekheal_com

 

 

Intro 链接全球创新医疗

就在今天,史上最新,最全的癌症生存資料來了。

 

 

由美國癌症協會,瑞士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等機構贊助的2000 – 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趨勢監測計畫(CONCORD計畫)第三階段的資料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上。

 

 

CONCORD3計畫包括了2000-2014年共15年間71個國家共3750萬份確診癌症患者的個人醫療記錄,涉及成人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腦癌,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兒童腦癌,白血病,淋巴瘤共18種癌症。

 

 

 

中國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副主任陳萬青教授參與本次研究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最新的2010-2014年五年間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癌症的生存情況。

 

 

總的來說,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在穩步前進,但不同國家地差距仍舊很明顯。其中對於絕大多數癌症來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芬蘭,冰島,挪威等國家的5年生存率仍舊位居世界前列

 

 

例如美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超過90%,而大部分國家都在80%左右。特別地,芬蘭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已經超過了95%,而我國僅有57.7%

 

 

值得一提的是,胃腸道癌症5年存活率較高的地區主要在亞洲。其中在韓國,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68.9%遠高於20%-40%的平均水準,結腸癌5年生存率高達71.8%,直腸癌5年生存率高達71.1%均位居前列。而我國的結腸癌和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僅有57.6%56.9%,均處於平均水準。此外,食管癌在日本的生存率最高,達36%。肝癌在我國臺灣地區的生存率最高達到了27.9%,是大陸的兩倍。

 

 

 

不同國家乳腺癌的5年生存狀況,灰色代表非洲,深紅色代表南美洲,紅色代表北美洲,黃色代表亞洲,藍色代表歐洲,綠色代表澳洲

 

 

 

而在所有癌症中,生存率最低的,依舊是胰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和成人腦癌這些老大難,絕大多數國家的五年生存率都在40%以下。同時胰腺癌繼續蟬聯癌症之王的寶座,幾乎所有國家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都沒有超過15%,甚至很多發達國家也都在10%以下。

 

 

與此相反,所有類型癌症中,生存率最高的主要是,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兒童血液腫瘤,很多國家這幾類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在80%以上。

 

 

而對於我們中國來說,雖然絕大多數癌症的生存率一直在穩步上升,但總體而言,患者的生存情況仍舊不容樂觀。例如,我國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雖然從2000-04年的30.2%提高到2010-2014年的35.9%,但這仍舊只有韓國的一半。

 

 

同時,我國兩大高發癌症,肝癌和肺癌的5年生存率,仍舊沒有多大改善。例如,肝癌的5年生存率僅從2000-2004年時的11.7%上升到2010-1014年的14.1%,是我國臺灣地區的一半。而肺癌的5年生存率,僅從2000-2004年的18.7%上升到2010-2014年的19.8%,處於10%-20%的平均範圍之內。

 

 

特別地,在兒童腫瘤這一領域,我們離其他國家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舉個例子,此項研究所涉及的三種兒童癌症,包括兒童腦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在許多國家的5年生存率都在80%90%甚至以上,而我國的生存率大約只有一半。

 

 

 

我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兒童的5年生存狀況堪憂,深紅色代表南美洲,紅色代表北美洲,黃色代表亞洲,藍色代表歐洲,綠色代表澳洲

 

 

 

而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可能需要學習一下韓國和丹麥。

 

 

2000年前,丹麥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的可怕。包括胃癌,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丹麥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顯低於其他國家的患者。

 

 

然而,自從2000年,2005年以及2011年,丹麥大力推行國家癌症計畫,專注於推進癌症的早期篩查後,丹麥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就大幅上升,截至到本次實驗中,丹麥絕大多數癌症的5年生存率都與其他北歐國家持平,位居世界前列。

 

 

同樣地,韓國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韓國是結腸癌高發國家。自1999年,韓國開始推行國家癌症篩查計畫,為40歲以上的人提供每兩年一次的CT檢查或結腸鏡檢查。從那時起,韓國胃腸道癌患者的5生存率便顯著提高,其中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由2000-04年的48.6%提高到了2010-14年的68.9%,漲幅超過20%。而結腸癌,直腸癌的生存率也都提高了10%以上,位居全球前列。

 

 

 

不同國家結腸癌的5年生存狀況,灰色代表非洲,深紅色代表南美洲,紅色代表北美洲,黃色代表亞洲,藍色代表歐洲,綠色代表澳洲

 

 

 

總的來說,CONCORD計畫詳細的提供了,2000-201415年間,不同類型癌症的具體生存趨勢。雖然全球癌症5年生存率在穩步提高,不過不同國家地區的差異依舊很大。而這也為日後不同國家的癌症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些指導。

 

 

 

文章來自: 奇點網

https://mp.weixin.qq.com/s/y3kwbluRA4twLHU-PYHdBA

吸煙男攝過量維B增肺癌風險

吸煙男攝過量維B增肺癌風險

 

 

 

■梁慧思指市民從日常均衡飲食中,已可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李潤芳攝

 

 

 

【本報訊】維他命補充劑究竟對健康有益定有害?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則發現,吸煙男性長時間服用高劑量維他命B,包括B6、B12可增加患肺癌風險。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蔡國淦表示,正服用相關補充劑病人,包括神經病變致手腳痹痛人士,宜先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貿然停服影響病情。有吸煙習慣病人最好戒煙,避免增加肺癌風險。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預防癌症部門,在2000至2002年間邀請華盛頓州約7.7萬名50至76歲人士,參與一項長時間追蹤研究,分析飲食及生活習慣與健康關係。結果發現有808宗入侵性肺癌個案,逾3,200名受訪男煙民中,有139人患肺癌。

 

 

 

高劑量多處方予貧血者

 

 

分析指出,男性長時間(平均10年)服用高劑量維他命B6及B12,可增加肺癌風險三至四成。男煙民的相關風險更高,以維他命B6為例,若每日攝取多於20毫克,肺癌風險增加八成。維他命B12則每日攝取多於55微克,肺癌風險可增近一倍。

 

蔡指,健康的壯年人正常可從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維他命B,不建議服用坊間維他命B補充劑。若要食用亦應諮詢醫生意見,留意產品標籤,包括是否屬高劑量產品,自行評估相關風險。

 

臨床上高劑量維他命B多處方予神經病變或貧血病患者,例如因糖尿病或骨骼退化引致手腳痹痛、無力等問題。蔡稱由於維他命B對神經系統傳導有幫助,有機會改善病情,故不建議病人貿然停藥,以免影響病情,宜先諮詢醫生意見。研究人員仍在了解維他命B與肺癌關係,目前吸煙及遺傳基因仍是肺癌主因,故正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的病人宜盡快戒煙。

 

 

■記者梁麗兒

 

 

 

文章來自: 蘋果日報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126/20285738

新癌症戰爭:後基因解碼時代,化療將成過去?

癌症戰爭:後基因解碼時代,化療將成過去?

 

 

 

基因圖譜揭祕10多年後,「精準醫學」世紀來臨。四種趨勢突飛猛進的新醫療改變了傳統醫療作法,然而許多新發明代價不菲,醫療體系是否負擔得起成疑。

 

 

 

文:柯若(David Crow)|財訊雙週刊 第 541 期

 

 

1990年人類基因圖譜解碼後,醫師們就預測精準醫學時代要來臨了,病患可以針對特定的基因突變而量身打造,特別是癌症治療領域。今天,在完整的基因圖譜揭曉後14年,一些科學家認為精準醫療紀元終於來到;這意味著新一代的標靶藥浮現,可能顛覆癌症的主流療法化療。

 

關鍵的轉折點在於,科學家發現:腫瘤的分子特性(如基因特質)比腫瘤出現的部位(如肺部或乳房)還重要;在下一階段的對抗癌症戰爭中,生物學重於解剖學。

 

今年5月,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首次通過針對腫瘤基因特質,而非部位的治療藥物──默克製藥公司的免疫治療藥物Keytruda,癌症病人的基因特徵只要符合,都可以使用。這類「泛癌症」抗癌藥,幾乎針對各類腫瘤都有的罕見基因缺陷對症下藥。明年初,第二種「泛癌症」抗癌藥在生化科技公司Loxo Oncology取得許可後可望問世。

 

 

 

癌症新藥 去化療時代來臨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醫療長席斯基說:「化療是具有試驗性的方法──只要一般病人有某種療效,就推用到每位病人;如今我們已經逐漸不這麼做了。」這種轉變是因為「生物標誌化合物」(biomarker)科技的發明,它可迅速辨識腫瘤基因和蛋白體相關線索,讓醫師對症下藥。

 

雖然兩個名詞經常互用,但「精準醫療」不應與「個別化醫療」的未來領域混淆。後者指的是針對個別病人病情特製抗癌藥,例如諾華製藥的嵌合抗原受體重組T細胞免疫療法。精準醫療則指的是不斷探查腫瘤以預期腫瘤是否會針對某一特殊藥物或療法有反應。這種藥物可能正在臨床實驗中使用,也可能是一種行之有年的既有產品,但最早卻是為完全不同類型的癌症而研發。

 

 

 

日新月異 精準醫療4趨勢

 

 

以下四種趨勢可能會把現階段突飛猛進的精準醫療,轉變為標準化的醫療作法:

 

 

一、診斷──腫瘤的界定。傳統上,腫瘤專家根據他們顯微鏡的觀察來界定腫瘤種類:腫瘤的大小如何?細胞核與腫瘤大小的相對比例?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決定病人怎麼接受治療。

 

但是醫師與醫療主管說,在基因圖譜排序價格下降、製藥公司針對個別癌症基因突變研發小眾標靶藥物日新月異之際,分子測試會變得愈來愈常見。默克製藥最資深科學家帕穆特說:「靠顯微鏡歸類腫瘤的方法沒什麼道理,我們已經說了幾10年,我愈來愈認為我們會以分子方式來界定腫瘤。」

 

分子測試在肺癌和乳癌等癌症上已常見,醫師可以辨識每一次的基因突變。可能與癌症出現有關的基因不下數百,下一代的基因排序測試可以一舉篩檢出單一的腫瘤組織樣本,提供診斷醫師一個全面性的輪廓。美國診斷公司Thermo Fisher總裁戈斯瓦米說:「一舉數得的資訊豐富無比。」

 

羅氏大藥廠旗下的Foundation Medicine也研發出一種可以篩檢324種癌症基因的測試,等待FDA的批准。

 

只是分子測試昂貴,美國只有12%的病人接受全面基因排序圖;Foundation的測試費是5,800美元,其他單是一、兩種基因的測試費也要幾百美元。部分醫師也擔心這類測試徒然製造出一堆他們不理解的數據。席斯基說:「反對者認為這類測試的結果無人知道如何詮釋、不知如何針對它採取行動。」

 

 

 

二、標靶藥──對準突變。如果精密的基因測試變得更普遍,可能揭示數百種超級高標靶藥物紀元的來臨。

 

康乃狄克州生化集團Loxo研發的這類藥物Larotrectinib,最近受到腫瘤專家和華爾街的垂青,它的股票過去12個月漲了251%。此藥是為腫瘤中有TRK基因突變的小群癌症病人所設計。這種突變很罕見,一些專家估計在0.5%的癌症中猖獗,但無論是哪一部位的腫瘤中都見得到它。

 

超高標靶藥物高度有效,在癌症研究中產生前所未聞的成果。在最近刊出的臨床實驗報告中,這種藥物在76%的病人身上不是縮小了腫瘤,就是制止了腫瘤的生長,因此預料FDA明年很快便會批准使用。Loxo商務長納登說:「希望明年會有另外五種這類藥物出現。」FDA一旦通過Larotrectinib,它會是出現突變的各類癌症病人的第一批「泛癌症」抗癌藥物。

 

不過,「精準醫療」不只是與新藥有關而已,它也與找出對既有抗癌藥物最可能有反應的癌症有關。

 

目前美國有三百多名病人,只要身上的「生物標誌化合物」顯示可能對抗癌藥有反應,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就同意醫師在他們身上使用對一種癌症有效的合法抗癌藥物,來治療另一種癌症。羅氏大藥廠的Herceptin 1998年之後被拿來治療HER2基因異常的乳癌病人,但其他類型癌症病人即使體內出現同樣的突變卻無福消受,如今範圍已擴及肺癌、大腸癌或其他的病症。

 

 

 

新解方 有效追蹤癌細胞突變

 

 

三、液態切片檢查──癌症形狀改變的掌握。下一代的診斷即使可為病人身上的腫瘤提供一個全面性的基因圖譜,抗癌路上一道主要的障礙仍在:腫瘤會惡性地改變形體,會先靜悄悄地培養出藥物抗體,繼而全面反撲。

 

醫師問診後所作的判斷無論多正確,可能幾個月內就變得不是那麼回事,等復發性癌細胞出現時,治療往往為時已晚。定期反覆篩檢貴得令人卻步,也可能不切實際,因為病人得經歷數次危險的切片手術採取新的細胞樣本。

 

一個新起的解決辦法是液態切片檢查──癌症血液測試,檢測腫瘤「吐出」的DNA微小碎片。輝瑞藥廠免疫腫瘤部門負責人畢秀夫說:「我們知道癌細胞不斷分裂、轉變或死亡,死時DNA會跑到血液循環裡,即使只有不到1%,都可以從周邊血液中查出;如果出現突變,是可以檢查出來的。」

 

輝瑞最近宣布與加州的Guardant Health合作,業界公認它是市場上液態切片最準確的。Guardant合作的對象也包括默氏、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等大藥廠合作,後者希望在他們的臨床實驗中使用Guardant的液態切片測試。Guardant產品Guardant 360可以測試出73種與癌症有關的基因改變。該公司最近宣布測試範圍會增到五百種基因。

 

席斯基表示,這種測試只需兩小瓶血液就能進行,只是如何規律、經常性地操作仍有一些限制。他說:「每一次治療後都得檢查腫瘤變化情形,有了液態切片,我們可以容易地重複測試,長期追蹤癌細胞變化情形。」

 

但是費用也是主要的問題所在。Guardant 360的價格是5,400美元,要說服保險公司和醫療體系大量採用與掏腰包,不是那麼容易。

 

 

 

新理論 腫瘤特質比位置還重要

 

 

四、數據挖掘──創建「癌症彭博社」。腫瘤基因特質比腫瘤部位重要,這個新理論可能表示腫瘤醫學須要重新整頓。

 

Abbvie腫瘤部門副總裁戈登說:「傳統上我們都以人體解剖學概念思考癌症,從什麼時間點我們已經開始移轉到生物學角度來思考?因此現在你不只是乳癌醫師,更是HER2(基因異常)專科醫師。」

 

不過,有些腫瘤專家和醫療主管認為這一天的到來還早:藥物只是治療癌症的一種方法,必須注意腫瘤位置的理由也很多。席斯基說:「並不會出現一股革命風潮,突然重組國內的每一家癌症中心,拿下「乳癌防治中心」的招牌,換上「HER2診所」的招牌。」

 

對許多在人體基因圖譜解密之前接受醫療訓練的腫瘤專家來說,要跟上癌症分子特徵相關的龐大研究,十分辛苦。如果類似Larotrectinib的數百種小眾藥物取代了今天普遍使用、種類不多的大眾抗癌藥,尋覓正確的抗癌療法可能更困難。

 

一些大型癌症治療中心試圖以舉行定期腫瘤會診評估來解決問題,例如熟悉HER2異常的乳癌醫師,可能在過程中察覺到前列腺癌症專家漏失的問題。不過,這個途徑大規模複製不易,Foundation Medicine、Thermo Fisher之類的下一代診斷藥商正在研發一種「癌症的彭博社」── 一名病患的檢驗結果可以自動產生一系列的選擇,可從既有藥物到實驗治療的選項中採納合適者。

 

Foundation Medicine醫療長米勒(Vince Miller)說:「徒有不同凡響的檢驗不夠,因為有時醫生也不知道他們檢驗的意義在哪裡;他們可能時間不夠,可能不知道所有的實驗治療,或可能太忙;我們研發很多支援工具,可以打破這些藩籬。」

 

 

 

 

文章來自: TheNewsLens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88729

 

 

從醫療科技展談台灣的精準醫療

從醫療科技展談台灣的精準醫療

作者:裴有恆(物聯網講師、研發創新教練)2018.01.26

 

 

 

 

 

 

2017年的12月電腦展規模不大,反倒是同時在南港展覽館四樓,舉行了醫療科技展。我特別在最後一天下午趕去參觀,想了解這次展覽的重點,而我看到的是基因療法的進展。

 

來參展的醫院系統不少,也有很多生物科技醫療廠商,其中,針對基因科學,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家廠商:麗寶基因跟華聯基因晶片。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癌症受到基因的影響,據醫學上估計,5-10%的癌症,都有來自於遺傳上的基因變異。而最近最有名的案例,就是美國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母親在56歲死於卵巢癌,外祖母和一個姨母也因衛癌症奪走了生命,安潔莉娜.裘莉經過癌症基因檢測後,發現自己患乳腺癌的風險機率為87%,而患卵巢癌的風險機率為50%,所以2013年她進行了乳房切除手術,2015年她又進行了卵巢與輸卵管摘除手術。

 

最近很多醫院也開始導入基因數據分析療法,針對癌症病患的基因做人工智慧分析後,再量身打造提供對應的藥物及治療方式,麗寶基因就是提供這樣基因檢測與數據分析整套方案的公司。

 

台北榮總在2017年8月份宣布癌症標靶用藥檢測服務正式上線,透過此工具,各類癌症患整集醫生可以了解哪類藥物最適合患者,增加治療選擇。而這樣的成果,正是2012年起台北榮總與麗寶基因共同投入癌症基因體醫學實驗室的結果,2014年底提供小細胞肺癌、大腸直腸癌,全面性用藥評估等個人化基因檢測,現在更增加全面性癌症標靶用藥相關突變基因檢測服務、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腫瘤全面性409基因檢測…等等,而檢測後的基因體,將透過臨床焦點分析基因診斷平台OncoMed143來做個人化分析診斷。

 

OncoMed143平台利用高通量次世代基因定序平台,針對143個腫瘤關鍵基因於單一流程中同時進行DNA、RNA檢測,其中包括49個基因拷貝數變異分析、22個融合基因變異分析,使用Oncomine Knowledge Base資料庫。

 

Oncomine Knowledge Base資料庫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腫瘤數據庫,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的Hovelson等人與ThermoFisher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針對癌症研究,並且可以提供相關用藥資訊。

 

在當場的觀察中,我發現台北癌症中心也導入類似的系統,這也證明這樣的做法很受歡迎,而這樣的做法中基因檢測晶片其實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華聯基因晶片是台灣這方面的代表。

 

華聯的基因晶片事華聯生物科技公司所推出的基因檢測晶片,華聯生物科技公司推廣染色體晶片,癌症、慢性、肥胖等基因檢測。精準醫療中,必須要有好的基因檢測技術,而這必須用到基因檢測晶片,而華聯就是世界上少數具備有這樣晶片技術的公司。

 

從麗寶基因跟華聯生物科技的展示,就知道台灣在這方的實力不弱,雖然現在基因檢測的Oncomine Knowledge Base資料庫是來自美國,但據我所知台灣也有很多人正在往這方面努力,搭配台灣強大的醫療技術,可以看出台灣在精準醫療將有很光明的未來。

 

 

 

文章來自: 康健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666

全球癌症存活率升 台灣這些癌死亡率較高

全球癌症存活率升 台灣這些癌死亡率較高

 

 

 

中央社 健康 / NOWnews

 

 

 

中央社巴黎31日綜合外電報導

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重大評論,世界各地癌症存活率逐步上升,但各國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與其他地區相比,台灣黑色素瘤、淋巴惡性腫瘤和骨髓惡性腫瘤的患者存活率較低。

 

 

法新社報導

根據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CONCORD-3研究,兒童癌症存活率的上升幅度及各國差距特別大。這項研究涵蓋71個國家及18種癌症相關數據。

 

 

舉例來說,罹患腦瘤的兒童5年存活率,已從2000年至2004年期間的54%,全面提高到2010年至2014年的超過60%。

 

 

美國、丹麥、瑞典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癌症存活率則成長到80%,甚至更高。不過在墨西哥和巴西,2010年至2014年期間,罹患腦瘤的兒童存活率不到40%。

 

 

此外,在台灣,肝癌5年存活率僅27.9%;與其他地區相比,東亞黑色素瘤、淋巴惡性腫瘤和骨髓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普遍較低,台灣上述腫瘤的5年存活率分別為52.1%、50.5%及33.4%。

 

 

研究執筆人在聲明中說:「這可能反映出,診斷和治療服務的普遍性及品質。」

研究顯示,世界各地乳癌患者的存活率也全面提高。

 

 

美國和澳洲2010年至2014年期間,女性乳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為90%,有16個西歐國家則提高到85%,東歐國家則維持在71%。

 

 

印度乳癌存活率在同一時期則上升到66%。

 

 

 

(譯者:周莉芳/核稿:陳昱婷)1070131

 

 

文章來自: 中央社 健康 / NOWnews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131/2693369

【了解乳癌】乳癌復發擴散 新殺手鐧再抗戰

【了解乳癌】乳癌復發擴散 新殺手鐧再抗戰

 

 

 

 

【明報專訊】對付癌症,醫生法寶盡出:手術、化療、電療、標靶治療,務求殺滅癌細胞;但當癌症復發、擴散,用上第二、三、四線化療效果不顯注,標靶治療出現抗藥性……醫生就要宣布投降?

 

當癌細胞步步進逼,醫生還有什麼殺手鐧?

 

 

 

新趨勢:荷爾蒙合併抑制劑治療減副作用

 

■個案

遇上高毒性腫瘤

 

 

現年40歲的張女士,和丈夫育有3個小孩,生活本是十分滿足快樂。4年前的聖誕,她發現左邊乳房出現了一硬塊,起初不為意,但硬塊生長得很快,數周內長到幾厘米大。乳腺外科醫生馬上安排穿刺化驗和乳腺造影檢查,報告很快就確定了張女士患上乳癌,直徑約5厘米。她選擇全乳腺切除術,術中發現腋下淋巴有癌細胞,故此腋下淋巴腺亦做了清除手術。

 

張女士的病理分析發現,腫瘤直徑達5.5厘米,腫瘤組織學屬於毒性較高的低分化類型(Grade 3),腋下淋巴群中有兩個受癌細胞侵入。腫瘤生物標記結果為荷爾蒙受體(ER+、PR+)陽性,HER2陰性,顯示癌細胞生長速度的「Ki-67細胞增殖因子指數」高達70%(普通乳癌中位數約15%)。

 

張女士的腫瘤分化度低,復發和擴散風險較高,因此,手術後張女士接受了8個周期(16星期)輔助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亦開始了荷爾蒙治療

 

 

術後兩年復發 擴散全身

 

完成化療和放射治療後,張女士按建議服用荷爾蒙藥,生活漸回正軌。可是兩年後,張女士持續咳嗽,運動後盆骨也持續疼痛。醫生馬上安排全身正電子掃描,不幸發現廣泛的腫瘤復發及擴散,影響多段脊骨、盆骨、肋骨、肺和肝臟。

 

張女士和家人都希望盡快開始治療。醫療團隊也認同應盡快開始系統性治療,但需要先再抽取腫瘤樣本化驗。研究顯示,腫瘤生物標記在乳癌復發時有大約40%會出現變化,當中有一半會影響治療用藥的決定。在張女士身上,團隊最擔心是腫瘤的荷爾蒙受體由陽性轉為陰性,如此的話荷爾蒙治療就不再適用。

 

團隊在分析影像後決定在盆骨抽取化驗。病理醫生在樣本進行免疫組織學化驗,確定腫瘤源頭來自乳癌,且荷爾蒙受體維持陽性。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文章來自: 明報

https://health.mingpao.com/?p=12034

英國大學研究利用病毒 刺激免疫系統攻擊腦腫瘤細胞

【以毒攻毒】英國大學研究利用病毒 刺激免疫系統攻擊腦腫瘤細胞

 

 

 

 

 

 

英國一隊醫學團隊研究治療腦癌的新方式——注入病毒,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這個「以毒攻毒」的方法,初步已見成效,科研人員正計劃進行更大型臨床實驗。

 

 

腦腫瘤對於大眾來說,聽起來令人絕望,通常末期腦腫瘤患者只有數月的存活期,治療方面離不開手術和化療。最近英國有大學研究新療法,以病毒刺激免疫系統,再攻擊癌細胞,成效顯著。

 

這個研究由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腫瘤科專家負責,原理是將呼腸孤病毒(reovirus)以注射點滴方式進入血管,再接近癌細胞,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抵抗癌細胞。

 

研究人員表示,腦腫瘤細胞和人體細胞相似,而且擅於欺騙免疫系統,因此難於偵測,反而病毒易於被免疫系統發現,可望成為消滅腫瘤的王牌。

 

 

 
傳統化療方式最大的難處,是腦部血腦屏障的特殊結構影響藥物作用的速度與效率,今次研究的最大突破是發現病毒不受這個天然限制影響,可以直接滲入腦部,大為提升治療成效。

Cellink以3D列印製造腫瘤以對抗癌症 / Cellink Turns to 3D Printing Tumors to Combat Cancer

Cellink以3D列印製造腫瘤以對抗癌症

陳智德

 

 

 

Cellink希望能夠用實驗用腫瘤取代大量的動物測試。Cellink

 

 

 

瑞典生物科技公司Cellink設計出生物墨水(biological ink),可被各種不同3D列印機用於製造不同種類的細胞組織,目前正研究以3D列印製造腫瘤以對抗癌症。此將能看到實際上腫瘤如何生長,以及如何對不同治療做出反應。

 

 

Cellink的最新活動已引發3D列印界內外的極大興趣。該公司日前宣布,已與法國公司CTI Biotech簽署合作協議,製造可用於藥品檢測的腫瘤。透過將生物墨水與病患癌細胞混合的方式,在不危害人體健康下進行對腫瘤的深入研究。

 

 

目前Cellink生產生物列印的鼻子及耳朵,用於化妝品與醫學研究,並製造由人體器官細胞組成的立方體,讓研究人員對進行實驗。

 

 

製造新藥對抗癌症既是公眾的優先考慮,但因癌症細胞存活於病患體內,病患並非皆能接受試驗性地服用新藥對抗癌症,使得新藥發展緩慢,並可能會扼殺創新概念,或為他人的進展製造障礙,因此製造用於藥品檢測的腫瘤擁有深遠的意義。

 

 

Cellink盼未來能列印人體器官,儘管該公司承認可能還要再等15~20年。使用生物墨水製造的腫瘤進行測試,能讓研究人員擺脫許多道德問題,並降低此類研究活動的相關成本。

 

 

Cellink希望能夠用實驗用腫瘤取代大量的動物測試,不僅可開發處理癌症腫瘤的新方式,且能讓醫學研究人員對個人化的癌症治療方法展開研究,減少治療造成的副作用。

 

 

該公司創辦人Erik Gatenholm與Hector Martinez Avila也創造售價最低僅10,000美元的組織3D列印機,引發大量的需求。

 

 

 

Cellink Turns to 3D Printing Tumors to Combat Cancer

by | Jan 9, 2018 | 3D Printing, Medical 3D Printing, Science & Technology |

 
 
It may seem counterintuitive, but the Swedish biotech company Cellink is actually fabricating tumors in an effort to combat cancer. The company, which exploded on the scene in 2016, has risen to fame as a result of their biological ink, designed to be used by a variety of 3D printers to create different types of cell tissues. The founders, Erik Gatenholm and Hector Martinez Avila, then went on to create a tissue printing 3D printer that sells for only $10k and the demand has been phenomenal.
 
 
 
The market for bioprinting is expected to triple between 2016 and 2021, to around $1,33 bn.
[Image courtesy of Cellink]
 
 
 

The company has been in the news so often, it’s nearly exhausting trying to keep up, but their latest activity is one that has garnered great interest both in and outside of the 3D printing community. The company announced on Monday that they have signed a partnership with CTI Biotech, a French company based in Lyon, to fabricate tumors that can be used for pharmaceuticals testing. The ability to mix their own inks with cells from patients’ cancers will allow them to produce tumors that can be subjected to intense research without endangering human lives. As Gatenholm explained in an interview with Business Insider Nordic:

 

 

“You will be able to see how a tumor grows and how it would respond to different treatments. It’s a very relevant and a realistic model for research.”

 

 

Cellink sells both the 3D printers and the bio-ink. The printers are priced between $10,000 and $39,000. [Image courtesy of Cellink]

 

 

 

Currently, Cellink produces bioprinted noses and ears for cosmetics and med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creating cubes comprised of cells that can allow researchers to experiment with human organ cells. Branching out into the production of tumors is less of a leap and more of an expans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found. Developing new medicines to combat cancer is both a high priority for the public and something that can only necessarily proceed slowly as the cancer itself lives inside of a person, who cannot simply be subject to any and all ideas about what might combat the disease. This means that a slow, cautious approach can strangle some innovative ideas or simply create interminable roadblocks to the advancement of others.

 

The ability to use bioink to create tumors frees researchers of the many ethical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testing as well as reduces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such research activities. Currently, a great deal of the medical testing being undertaken to advance cancer treatments occurs on animals, something that Cellink hopes will be able to be replaced with these made-in-the-lab tumors. The driving idea is that not only will new methods of addressing cancerous tumors be able to be developed, but that also medical researchers can begin to explore personalized means of delivering cancer treatments, hopefully with fewer negative side effects.

 

 

 

Cellink’s founders Hector Martinez Avila (left) and Erik Gatenholm (right), with Cellink CCO Ariel Kramer at Nasdaq First North for the IPO. [Image courtesy of Business Insider Nordic]

 

 

 

This effort is part of Cellink’s mission to be a global leader in bioprinting and to change the face of medicine as we know it. In addition, they hope to one day be able to print human organs, although, Gatenholm admits, that possibility is still most likely 15 to 20 years in the future. Interest in their ideas has been strong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company continues to grow, as demon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only 10 months after the company was founded, there was a 1000% oversubscription to their IPO. During their first year, they have already reached profitability, something not common for tech startup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news? Let us know your thoughts; jo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and other 3D printing topics at 3DPrintBoard.com or share your thoughts below.

 

 

 

文章來自: 物聯網 – 智慧城市 / 3Dprint.com

中: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id=0000522680_X9U7ROVH7DAP4D1R7EOV4

ENG : https://3dprint.com/199654/cellink-3d-printing-tumors/

中國傳統墨汁有抗癌功效 / Ancient ink for cancer treatment

中國傳統墨汁有抗癌功效

 

 

 

墨除了用于繪畫,還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圖為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的《墨竹圖》。(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8年0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

 

 

中國傳統汁的藥效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一項研究指出,墨汁具有抗癌功效,其機制與其所含納米顆粒有關。

 

據健康網站professorhealth 1月23日報導,人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黑黑的可用來表現極為優美的藝術,例如中國書法和水墨畫。

 

 

科學家也關注墨汁的藥用效果,並嘗試探討其藥理機制。

 

 

《美國化學會OMEGA刊》(ACS Omega)一篇報告說 .

 

 

墨汁對於癌症向淋巴結的擴散和轉移,具有非侵入性的治療作用,也就是說墨汁是一種不會給患者造成傷害的有效抗癌藥物。

 

癌細胞經常會從淋巴管向病灶外轉移。對此,西方醫學主要使用手術切除方法進行治療,但是副作用大,而且無法控制復發。

 

因此,近年來出現非侵入性光熱療法(PTT),來抗擊癌細胞轉移。該方法使用納米材料來殺死癌細胞,但是這些納米材料有毒、難以加工生產和價格昂貴。

 

 

科學家發現,中國墨汁具有類似光熱療法納米材料的作用,卻無毒且價格便宜,有用於治療癌症的潛力。中國墨汁的制備原理是煤煙、松煙與明膠等混合,也就是製成碳元素、水和膠的混合物。研究者選擇胡開文墨(Hu-Kaiwen ink),對此加以分析。胡開文墨汁創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250年的生產歷史。

 

 

科學家發現,這種中國傳統工藝製作的黑色混合液體含有納米顆粒,其中碳原子形成薄層結構。胡開文墨汁在激光下加溫後,溫度可以升高至55攝氏度(131華氏度)。因此,這種墨汁經過光熱療法(PTT)所用的激光照射,能夠在實驗條件下殺死癌細胞,而且墨汁顆粒具有探測癌細胞的作用。科學家希望將墨汁用于開發抗癌新療法。

 

 

實際上,中國以墨汁為藥的歷史超過一千年。據宋朝開國皇帝指定修撰的藥典《開寶本草》記載,好墨可以入藥。按照中醫理論,墨的藥味「辛、平」,可歸入心、肝和腎三個臟器所屬的經絡,具有止血、消腫的功效,可用于孕婦产后血晕等疾患。#

 

 

責任編輯:林妍

 

 

Ancient ink for cancer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is made of nanoparticles and thin layers of carbon that could help treat cancer.

Credit: toonman/Shutterstock.com

 

 

New Application of Old Material: Chinese Traditional Ink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ACS Omega

 

 

For hundreds of years, Chinese calligraphers have used a plant-based ink to create beautiful messages and art. Now, one group reports in ACS Omega that this ink could noninvasively and effectively treat cancer cells that spread, or metastasize, to lymph nodes.

 

As cancer cells leave a tumor, they frequently make their way to lymph nodes, which are part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this case, the main treatment option is surgery, but this can result in complications. Photothermal therapy (PTT) is an emerging noninvasive treatment option in which nanomaterials are injected and accumulate in cancer cells. A laser heats up the nanomaterials, and this heat kills the cells. Many of these nanomaterials are expensive, difficult-to-make and toxic. However, a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called Hu-Kaiwen ink (Hu-ink) has similar properties to the nanomaterials used in PTT. For example, they are the same color, and are both carbon-based and stable in water. So Wuli Yang and colleagues wanted to see if Hu-ink could be a good alternative material for PTT.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Hu-ink and found that it consists of nanoparticles and thin layers of carbon. When Hu-ink was heated with a laser, its temperature rose by 131 degrees Fahrenheit, much higher than current nanomaterials. Under PPT conditions, the Hu-ink killed cancer cells in a laboratory dish, but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the ink was non-toxic. This was also the scenario observed in mice with tumors. The researchers also noted that Hu-ink could act as a probe to locate tumors and metastases because it absorbs near-infrared light, which goes through skin.

 

The authors acknowledge funding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of China.

 

Note: ACS does not conduct research, but publishes and publicizes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studies.

 

 

文章來自: 大紀元 / ACS

中 : http://www.epochtimes.com/b5/18/1/23/n10082070.htm

ENG: https://www.acs.org/content/acs/en/pressroom/presspacs/2017/acs-presspac-september-27-2017/ancient-ink-for-cancer-treatment.html

3D影像呈現腫瘤 南韓醫界結合AR應用

3D影像呈現腫瘤 南韓醫界結合AR應用

 

 

 

在南韓就有醫院把「擴增實境」結合骨科手術,讓醫師在切除骨瘤前,能更精確掌握腫瘤位置,把誤差降到最小;另外也有業者透過擴增實境,來教導小朋友該如何正確刷牙,讓小孩子在玩遊戲破關中喜歡刷牙,也不用再讓父母傷腦筋。

韓各界現在開始廣泛結合擴增實境,像在首爾大學醫院就將擴增實境,運用在骨瘤手術上,只要將核磁共振檢查出來的報告數據,輸入在特別開發的程式上,就能在患部上投影,以3D影像呈現腫瘤。

 

首爾大學盆唐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表示,他們現在開發的擴增實境應用,是保持了原有的術前檢查系統的優點再去開發的,病人不用再額外分擔費用,比起一般手術,可將移除正常組織的可能性降到更低。這樣的作法,可以幫助醫生在術前更精準的掌握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下刀的準確度增加兩成,減少移除正常組織的可能

 

另外也有業者腦筋動得快,用擴增實境教小孩怎麼「刷牙」,就是看準很多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教小朋友正確刷牙,業者就研發出這看似像是玩遊戲的App,電動牙刷已經不夠看,智慧牙刷能夠偵測小朋友的動作正不正確,另外還有卡通化設計,把刷牙包裝成像是闖關遊戲一樣,讓小朋友自然而然養成刷牙習慣。

 

其實不只是刷牙,像是投影在教科書上的3D影像,都能幫助小孩建構空間概念,念起書來更有趣。而在視訊通話功能裡,可以點選AR筆功能,直接在影像上畫圖和指引,讓有需要操作精密機械的工作人員,可以更有效率的溝通。

 

開發商表示,這能讓相隔兩地的人在出現問題時適時幫助另一方,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像是在出差時或是工業上在安裝組裝東西時。比起虛擬實境還需要添購額外的裝置,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呈現的AR更能被民眾接受,南韓更預估在2020年AR市場可達12億美元。

 

 

文章來自: TVBS News

https://news.tvbs.com.tw/tech/85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