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影響生命我要克服心魔 (作者:蘇瑞雯)

經常陪伴個案克服心魔,鼓勵他們嘗試、不要懼怕失敗,原來能醫也要自醫!感謝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邀請,讓我鼓起勇氣參與busking,成功克服心魔、接納自己的改變與不完美,度過了一個十分有意義且難忘的端午節!

我是鼻咽癌康復者,經歷兩次鼻咽癌洗禮:2017年接受33次電療。後遺症讓口水腺分泌大減,聲音變得低沉沙啞,偶爾發音失準、出現「黐脷筋」及吞嚥困難;2018年復發,切除癌細胞後,嗅覺永久喪失,味覺變得不再細膩。我自少喜歡唱歌,但因為聲音改變、破音而難過,漸漸放棄了歌唱。然而,生命影響生命!數年前,我帶領一個鼻咽癌康復者的表達藝術治療小組。準備了一張特大畫紙,讓參加者自由創作。看見其中一位康復者畫了一支咪、一些音符及一個「追」字。便猜他很喜歡張國榮的歌曲《追》;後來他分享自己曾熱愛唱歌,卻因治療影響。連說話也困難,唱歌早已放棄。他分享之時,其實我也看見自己的心魔——當刻,決定播放張國榮的《追》,邀請大家一起陪伴他唱。結束後,他紅着眼睛向我道謝:「很久沒有唱歌了!」

後來,在鼻咽癌康復者自助組織健樂社的晚宴上,看見他站上台歌唱,那刻我感動得眼濕濕。成功鼓勵他人重拾興趣,自己何時才能克服心魔?今年端午節。終於做到了!多謝當日的在場聽眾。儘管我的破音無法讓大家「耳朵懷孕」,仍獲得大家掌聲鼓勵!

喜愛文字、旋律、歌聲。這些都讓我找到共鳴與喘息空閒,陪伴釋放情緒、帶我從不安回歸安定。當日busking選唱了神級偶像林憶蓮的《願》和《多謝》。以及鄭秀文翻唱的《問我》。以此向憶蓮具你同行陪診服發致敬。回想當年在瑪麗醫院接受電療時,半身赤裸被鎖在冰冷的電療床上。儀器隆隆作響讓人惶恐不安。感謝醫護團隊允許我播放CD、林憶蓮的溫柔歌聲。陪伴我順利完成33次電療。

十分喜歡《願》及《多謝》,並非傳統勵志歌曲、反而帶着遺憾與傷感。病患使身體出現改變與失去。但人生就是要學習接納改變、遺憾及不完美、甚至擁抱不完美Blackstar的自己:在遺憾中存盼望、如《願》的歌詞:「最美一幕還末閉幕、最闊的路在塵世遠方。」一起繼續向前行!

作者 蘇瑞雯 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胃癌治療新發展 研究:SOX兩藥組合助改善胃癌患者存活率

胃癌是常見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有近100萬宗新症,而香港所在的東亞地區更屬高發病地帶,但礙於患病症狀與一般胃部不適相似,容易使人掉以輕心,以致不少患者確診時病情已到中晚期。而最新研究顯示,面對高復發風險的第三期胃癌患者,以結合兩種化療藥物組成作為手術後的輔助化療方案,可將五年存活率提高至約六成,副作用也較少,幫助維持更理想的生活質素。

本港常見癌症 年逾千宗新症

在2022年,本港共有1272宗胃癌新症,排行常見癌症的第六名。內科腫瘤科專科陸凱祖醫生指出,包括中國、日本及韓國的東亞地區是胃癌高發病地區,成因與幽門螺旋菌感染引起長期胃炎及經常進食醃製食物有關,西方國家的個案則多源於胃酸倒流。

東西方的胃癌成因有別,採用治療方案也有不同。陸醫生稱,對於較晚期的胃癌患者,西方國家主要使用三藥混合方案FLOT,分別在術前及術後各進行4個療程,惟由於副作用較多,東方人未必能夠承受,故此會以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及草酸鉑組成的CapOx方案作為輔助化療方案,而最新研究則為結合兩種化療藥物S-1及草酸鉑的SOX方案提供支持。

大型研究證S-1加草酸鉑組合療效

他引述一項在中國進行、涵蓋逾1000名第三期胃癌患者的研究,發現SOX方案可以帶來更顯著的療效,使用SOX方案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有61%,比使用CapOx方案多9%。同時,患者對SOX方案耐受性高,較少有手足綜合症及心臟副作用,有助維持患者在化療期間的生活質素。有關研究已刊載在《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

陸醫生強調,第二、三期胃癌患者接受治療後仍面對不低的復發風險,尤其是第三期個案,復發風險可能高達七至八成,因此他們需要採取成效更顯著的治療策略,以減少復發的機會,而目前的臨床數據及經驗均顯示,化療組合可能是最好的選擇,甚至將輔助化療分拆在手術前及後進行,可能有助提升控制的效果。

跨專科團隊助患者得到適切治療

事實上,現時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愈來愈多,從中選擇合適的方案可以為病人爭取最大的勝算。

陸醫生稱,為患者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時,除了參考國際指引、藥物療效、顧及患者身體狀況、復發風險和生活質素的期望外,治療期間亦會因應情況進行調整,例如調校劑量、利用輔助藥物,以控制及預防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

他建議癌症患者,在決定治療方案前宜了解各項治療選擇,並由跨專科團隊跟進,包括外科、放射治療科,以及內科腫瘤科等,集合不同專長,才能把握接受適當治療的機會。

持續胃病要求醫 及早發現增勝算

隨著醫學持續進步,胃癌的治療亦不斷革新;然而,及早發現仍然十分重要。陸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即癌細胞只影響胃壁表層)根治的機會可以高達七、八成,但若腫瘤已穿出胃壁甚至入侵附近淋巴,便屬較晚的二、三期,五年存活可能降至三成。

陸醫生指出,胃痛、胃酸倒流、胃脹及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都可能是胃癌的表現,也可能只是普通的腸胃問題,市民難以自行分辨,但若不適持續三至四星期,接受一般治療後仍沒有好轉,便應盡早求醫及進行胃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機會。如感染幽門螺旋菌更應盡早接受治療,方可大大減低日後罹患胃癌的機會。

【Restart 我仲掂!!】即使經歷低谷,其實都冇話行唔到落去…

黃雨天,我嘅腫瘤科張醫生嚟咗睇我個展覽。
想當年,一開始我哋就係生死之交!因為當年一見面,我哋就要討論人生嘅抉擇、生死存活率嘅話題!癌症將我哋連結咗,亦都展開咗我人生嘅一段新旅程。

記得有次治療初期,我見到另一位準備見醫生嘅病人,佢著住對拖鞋同睡衣,好causal⋯⋯ 好記得佢嘅頭髮,好厚、好油、好亂⋯⋯見到佢當時我心諗,咁樣好似唔係好對路喎,成個狀態好似打定輸數咁,輸人唔輸陣,我唔可以咁㗎⋯⋯ 呢場仗唔可以咁打㗎!就喺咁,我每次出發去化療同電療前都刻意打扮,又恤衫又盛⋯⋯去到醫院見到惡姑娘就即刻笑住講姑娘早晨!打開房門見到醫生,又笑住同醫生講早晨!記得之後有一次張醫生忽然望住我,同我講,你都好特別⋯⋯ 我當時冇問佢點解咁講,我心諗,應該無乜癌症病人成日笑笑口,好似傻咗咁卦⋯⋯亦可能因為咁,後來我哋變得越嚟越熟落,睇病時嘅對話亦慢慢變得輕鬆及無所忌諱,有事實就講事實,有衰嘢亦唔去避,如果係事實,點地獄都要講!當時嘅我,唔怕聽事實,反而好怕自己呃自己⋯⋯

治療中期,亦係最恐佈嘅階段⋯⋯
嗰時成個口爛到睇唔到入面,又食唔到嘢,仲有好多好多古靈精怪嘅狀況⋯⋯ 我同張醫生講述苦況,醫生問加唔加止痛藥,定係選擇重劑量啲嘅嗎啡止痛? 最後,我因為試過頂唔順嗰啲side effect,決定選擇唔食任何止痛藥!喺嗰時,張醫生又再同我講,你都好特別⋯⋯
記得嗰日,離開診症室前張醫生同我講咗聲唔好意思,佢話自己雖然係腫瘤科醫生,但佢自己無患過癌症,有時候未必能夠完全100%感受到晒我嘅痛楚⋯⋯ 聽完佢咁講,我個人忽然之間好感動,好多謝佢用佢嘅坦白去關心我,令我更感覺到我哋係一齊行緊呢條咁艱難嘅路。
我同張醫生有過好多嘅對話,內容好多都唔記得晒!但我就好肯定當時佢要我知道,我哋要望住遠方嘅一個目標一齊向前行!成個過程,我哋就好似身處喺怒海中嘅一條小船,無論風浪幾大,都要繼續頂硬上向前進發!
好多謝佢呢個掌舵人,喺呢個睇唔到盡頭嘅地方,帶領住我喺黑暗裡面前行尋找光明。

完成治療,幸運地我慢慢復原⋯⋯
我同張醫生也由覆診時見面嘅病人醫生關係,變成得閒食吓飯嘅朋友⋯⋯
慢慢復工後老友鼓勵我參加動畫計劃,經歷過團隊一齊拼搏大半年後,動畫《Be With Me》就誕生了!《Be With Me》係男孩同白熊船長尋找希望嘅航海故事。然而,真正嘅內容就係我呢段治療之旅。當中亦包含咗張醫生喺治療期間與我同行嘅故事。亦因為咁,動畫後來亦用咗喺情緒教育或是鼓勵病人嘅教育工具。《Be With Me》就似係一條映像線索,幫助學員去聯想或回想佢人生裡面嘅up and down,再去尋找一下自己內在嘅情緒同需要。
今日,同張醫生睇完展覽,我哋兩個排排坐喺動畫室一齊觀賞《Be With Me》。當白熊船長一出場,我忍唔住講:呢個你嚟㗎!睇到最後,旅程亦完結,心裡有種唔知點形容嘅感動⋯⋯ 雖然事情都過咗好多年,但今日同當年醫好你嘅醫生,輕鬆坐喺度一齊睇返描述當年經歷嘅動畫,情緒好複雜,真係可謂百感交集。離開展館,張醫生同我講:動畫好感動。我好開心咁答佢:你有份㗎!
帶住呢份感動,我諗起呢個展覽就覺得好奇妙⋯⋯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呢個嘉年華,將一個一個唔同範籌嘅同路人、朋友連埋一齊⋯⋯ 大家打開自己個心去做一啲自己堅持同相信嘅嘢,然後好好分享再傳開去⋯⋯

當人生裡面嘅陰晴月缺我哋控制唔到嘅時候,我諗,我哋只可以做好啲自己,相信多啲自己⋯⋯ 然後,同自己關愛嘅人好好咁行落去,搵吓生活裡面仲有啲咩值得我哋珍惜,同埋可以好好擁抱嘅嘢,就好好繼續去搵自己嘅美好人生。
我諗,呢個re:start嘉年華個目的都咁⋯⋯ 人生係會一直向前行嘅,覺得唔太順利,好低谷,其實都冇話行唔到落去⋯⋯ 試吓re:start,無人知前面仲會遇上乜嘢風景嘅!至少,我仲係咁諗。

「舍區」辦嘉年華為抗癌者及照顧者添力 武術家陳志忠給予患者希望:不要害怕癌症

【成報記者報道】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辦的「Re:Start我仲掂!!」舍區慈善嘉年華昨天(5月31日)舉行,場內提供一系列彩繪創作、音樂療癒、瑜伽、書法及一系列手工藝工作坊,希望提升對癌症患者及康復者的關注,建立社區支持網絡等。「賈名媛」邱芷微與丈夫陳志忠(Wilson)均有出席,曾經患胃癌的陳志忠說,希望以自身經歷說明癌症並不可怕,除了靠藥物和手術治療外,積極治病的正向心態也很重要。

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癌症資訊網」,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由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辦
由於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Re:Start我仲掂!!」嘉年華會,其中一個目標是籌募經費。嘉年華一連兩天(5月31日至6月1日)舉行,設有彩繪創作、音樂療癒、瑜伽、書法,以及一系列手工藝工作坊。同場設有「大泥Bigsoil作品展」,昨天上午11時至下午4時在鰂魚涌海濱社區休憩空間「舍區」舉行。「舍區」獲太古基金撥款港幣1,500萬元以支持項目的發展及營運,銳意塑造以人為本的創意社區空間,利用文化藝術營造具創意、健康和永續社區。武術家陳志忠(Wilson)出席這個活動,盼望為患者及照顧者帶來希望。陳志忠於2020年患胃癌後,需要切除大半個胃及接受化療,已經完全康復:今年2月,與在《愛回家》飾演「賈名媛」的邱芷微結婚。

太太邱芷微唱出關懷與希望
陳志忠說:「我在活動上除了分享抗癌心得外,亦希望給予抗癌的病人看見現在醫學昌明,癌病其實一點都不可怕,不要害怕,只要積極面對,尋求治療方案盡快處理,都可以好快就會變成正常人。以我個人為例,仍然正常和健康。不時有人說:癌病康復路是好漫長,病癒後仍然有少後遺症,仍有幸苦和不適應,其實都不是的。這是我最想給病人和家屬帶出一個訊息:是有希望的。」邱芷微擔任表演嘉賓,樂隊3think的主音是鄺旨呈齊是今次活動的「星級慈善之星」,也有演唱。鄺旨呈於2024年與九龍殯儀館合作舉辦全港第一次靈堂音樂會導賞告別式「熟悉的歌曲不熟悉的葬禮」引起外界激烈迴響,其中歌曲「係咁先啦」靈堂版,更多達250萬人次轉載及討論。

大泥畫展「重新開始」為題
此外,本地圖文作家大泥(陳智華)同樣是為患者及照顧者帶來希望,他於2016年確診鼻咽癌,後創作「白熊和男孩」,筆下的治癒系圖畫和文字故事觸動人的心靈,並希望藉圍爐共聚機會,利用藝術為工具,陪伴有緣結連的人更明白自己,一同製造希望。今次嘉年華,他以「重新開始」為主題,希望透過藝術陪伴、連結同支持每位參與者。

衞生署六月十日起資助高風險婦女接受乳癌篩查

衞生署今日(五月二十九日)宣布,將於六月十日推出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為年齡介乎35歲至74歲,並屬高風險罹患乳癌的香港女性居民提供資助篩查服務,以及早發現及治療,提升乳癌患者康復機會。

乳癌是本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亦是本港女性致命癌症的第三位。過去10年,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和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均有所上升。在二○二二年,有5 182宗確診乳癌(入侵性乳癌)的女性新症,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6%。在二○二三年,乳癌導致834名女性死亡,佔女性癌症死亡總數的13.1%。

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癌症的防控工作,並根據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早於二○二一年推出第一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及後根據《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以風險為本的癌症防控方針,推出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第二階段先導計劃詳情

合資格人士為年齡介乎35歲至74歲的高風險婦女。高風險罹患乳癌是指帶有特定基因突變或有強烈家族乳癌/卵巢癌病史,詳情請參閱附件一。參加者亦須持有效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並已登記加入醫健通。

第二階段先導計劃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市民提供服務。三間乳癌篩查服務提供者為香港乳癌基金會、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和基督教靈實協會。

合資格婦女可由明日(五月三十日)起,聯絡三間非政府組織的指定診所(見附件二)預約評估,並安排在六月十日或之後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另外,確定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人士,將額外獲安排接受超聲波乳房檢查。

為鼓勵高風險婦女進行篩查,政府為第二階段先導計劃提供高度資助。在每次乳房X光造影或超聲波乳房檢查時,服務提供者只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225元的共付額。目前,所有服務提供者均不會向服務使用者收取任何共付額。

市民可瀏覽專題網站(www.breastscreen.gov.hk)或致電衞生署專線(3586 3088)了解更多有關第二階段先導計劃的詳情。專線逢星期一至五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運作(公眾假期除外)。

政府癌症防控策略

根據政府於二○二一年推出的第一階段先導計劃,衞生署轄下的三間婦女健康中心、四間母嬰健康院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為44歲至69歲具某些風險因素的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造影篩查。

為期兩年的第一階段先導計劃(二○二一年九月至二○二三年十二月)共有27 807名婦女接受乳癌風險評估,當中有7 785名(約28%)按風險評估獲轉介並已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乳房X光造影篩查結果異常而轉介至專科治療的婦女中,409宗個案在公立醫院跟進,其中68宗(約16.6%)個案確診為乳癌,按每千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計算的乳癌檢測率為8.7,與國際標準(每千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檢測出約五宗的乳癌檢測率)相若。經篩查發現的68宗乳癌個案中有97%為第二期或以下。

乳癌風險評估及篩查已於二○二四年納入婦女健康服務及長者健康服務的服務之一。二○二四年有9 230名44歲至69歲的婦女接受乳癌風險評估。當中有2 689名婦女(約29%)按風險評估下已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在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婦女中,有321名(約12%)獲轉介至專科醫生接受進一步檢驗及治理。

為令資源更有效地運用,並擴展跨專業基層醫療服務網絡,衞生署的婦女健康中心和指定母嬰健康院提供的婦女健康服務正整合至基層醫療署的地區康健網絡。在服務整合的過渡期間,已繳交年費並仍在服務期內的人士,會繼續在衞生署接受服務。基層醫療署會於今年內有序啓動整合婦女健康服務,透過三間名為「樂妍站」的服務點提供女性基層醫療服務,取代衞生署的婦女健康服務,其中位於柴灣的港島「樂妍站」將於今年六月開始運作。64歲或以下婦女可到「樂妍站」接受相關篩查服務,而65歲至69歲婦女則維持於衞生署長者健康中心接受服務。

​此外,為進一步擴展服務,醫院管理局普通科門診自今年三月起為符合資格的弱勢社群婦女(包括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或獲醫療費用減免人士)提供乳癌風險評估及篩查服務。

衞生署一直鼓勵市民採取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避免煙酒、健康飲食、恆常體能活動及保持健康體重,以減低包括癌症在內的非傳染病的風險。有關預防癌症的健康須知,請瀏覽衞生防護中心的網頁

養和於「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2025」促全球協作推醫學創新 與聯影攜手共創醫學影像嶄新里程

(2025 年 5 月 27 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養和)擁有全球頂尖技術和設備,優質服務超越一百年,致力推進卓越醫療的科技創新。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理事李維文先生獲邀出席年度盛事「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在「醫療產業未來協作新模式」專題環節上表示:「養和立足香港,一直以推動醫療創新為使命,秉承『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宗旨,時刻緊貼全球醫療發展,歷年為亞洲及區內引入嶄新技術,包括引入全香港唯一、大灣區首部質子治療系統,以及全亞洲第一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現時,養和已配備全方位先進癌症治療科技,成為世界級綜合癌症中心。」

李先生續說,多年來養和與全球歐美各地頂尖醫療科技商合作,透過高標準的臨床實踐,不斷敦促供應商優化醫療科技,冀為病人帶來裨益。現在,養和亦進一步與具潛力的國內科技企業聯影醫療(聯影)*加深協作,共同推進國家以及國際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養和推進香港醫療產業發展  透過協作科研造福病人

「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由香港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主辦,一連兩天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於今天早上在主論壇進行的「醫療產業未來協作新模式」專題環節上,由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暨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管劉伯偉先生主持,李先生與法國南特大學醫院醫療長暨國家公立醫院研究委員會總裁 Karim Asehnoune 教授及近 500 名與會者交流時指出:「隨着人工智能在醫療科技上的應用不斷深化,將為服務效率和精準度帶來革命性的提升。養和在應用高智能科技之同時,定必以病人為本,透過臨床實踐和科研落實個人化醫療,堅持優質服務的水平。」

養和在發展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一直致力推動和發展醫學交流和科研。養和臨床試驗中心於2019 年 4 月成為香港首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私營醫療機構。除了為亞洲引入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技術(MR Linac)之外,養和更是 MR Linac 全球跨科研聯盟成員之一,與多間海外醫療機構合作研究解決有關技術的挑戰,相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上發表,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此外,養和質子治療中心自 2023 年啟用以來已完成約 400 宗質子治療個案,累積豐富的經驗和心得,將於 6 月與國家癌症中心在北京合辦質子治療培訓班,以提升整體醫療水平,促進國家醫療與世界接軌。更進一步,養和為配合香港政府發展高端醫療平台的政策,將於今年 11月 7 日至 9 日主辦「亞洲-大洋洲粒子治療合作組」年會,此會議首次在香港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內地及國際相關專業人士參與進行高水準醫學交流,相信對香港未來醫療發展會有莫大幫助。

養和與聯影醫療締造策略合作  提升醫學影像技術水平

今年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以「全球協作,共創未來」為主題,藉此時機,養和與聯影醫療(聯影)於昨天(5 月 26 日)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推進醫學影像診斷與治療的國際標準,促進醫療健康服務水準的提升。

李先生表示:「養和非常高興與聯影攜手推動醫學影像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養和憑藉卓越的臨床經驗與專業積累,在系統應用與優化方面為聯影提供了關鍵指導;聯影醫療則發揮其在創新與整合技術方面的優勢,與養和密切合作,持續完善系統性能,雙方均期望可促進國內的影像診療技術媲美甚至超越國際水平。」

聯影醫療國際業務總裁夏巨松先生亦提到:「我們非常榮幸能與養和醫療集團這樣重視科研與臨床卓越的機構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向臨床實踐的快速轉化,為香港乃至全球患者護理樹立新標桿。這不僅是一份合作協議,更是我們對未來醫學的共同願景。」

早前,養和已率先引入聯影自主研發的 uCT960+電腦斷層掃描系統,以低劑量輻射進行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配合人工智能系統做到快速定位、追蹤等導航功能,縮短檢查所需時間。此舉為養和與聯影合作的第一步,在臨床應用後,養和將持續在系統使用及成像優化上給予建議,讓聯影的技術方案更貼合香港市場需求及達到國際標準,為患者提供最佳醫療體驗。養和相信,雙方的合作將可為未來進一步深化中港醫療協作打下穩健基礎,將共同訂立更安全、精準的影像診斷方案,造福香港及內地、以至全亞洲的患者。

–完–

如有查詢,請聯絡﹕

養和醫療集團傳訊部

郭瑞儀    電話:2917 5838

陳凱怡    電話:2917 5835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聯影醫療

聯影作為全球領先的高端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業務遍及全球超過 85 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 200 多個城市。公司已構建起由 7 個區域備件中心和 32 個國家倉庫組成的強大全球服務網絡,並與世界各地的知名醫療機構和研究機構展開了合作。

關於李樹芬醫學基金會

李樹芬醫學基金會於 1963 年 3 月成立,致力促進本地醫學教育、醫學研究及慈善醫學服務。基金會一直是養和背後的推動力,引領養和在醫學研究、教學活動及提升服務質素等方面的發展。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

養和醫療集團於 2017 年 9 月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癌症中心。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衞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患者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養和醫院是養和醫療集團之重要成員,成立於 1922 年,為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宗旨,致力服務大眾,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請瀏覽 www.hksh.com.

關於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 (ASGH) 定位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健康創新與投資盛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主辦,是一個一站式平台,匯集所有利益相關者——從政策制定者到醫療保健專家,再到著名學術界和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主要行業參與者、創新新創公司和投資者,交流見解、探索機會並在多元化和充滿活力的醫療保健領域開展合作。

「醫療產業未來協作新模式」專題研討會由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暨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 管劉伯偉先生主持,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理事李 維文先生發表主題演講時,提到養和會繼續積極投放資源及促成策略伙伴,以持續推進 中港醫療協作。
「醫療產業未來協作新模式」專題研討會由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暨中國投資銀行聯席主 管劉伯偉先生主持,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養和醫院董事、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理事李 維文先生發表主題演講時,提到養和會繼續積極投放資源及促成策略伙伴,以持續推進 中港醫療協作。

養和及聯影代表在「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簽署合作備忘錄,養和將整合豐富臨床 經驗,為聯影在系統應用與優化方面提供關鍵指導,有望促進國內的影像診療技術媲美 甚至超越國際水平。
養和及聯影代表在「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簽署合作備忘錄,養和將整合豐富臨床 經驗,為聯影在系統應用與優化方面提供關鍵指導,有望促進國內的影像診療技術媲美 甚至超越國際水平。

港大醫學院創新療法成效顯著 46%中晚期肝癌患者無需手術達到完全控制

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屬下的外科學系和臨床腫瘤學系的跨學科研究團隊證實,一種新型療法對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持久療效。此局部和免疫治療聯合療法(簡稱 LRT-IO 療法)首次針對患者接受 LRT-IO 療法後的長期療效進行追蹤和記錄。研究團隊並識別出這項聯合療法達至最佳治療成效的關鍵因素,並證實這一開創性療法安全、有效且可持續。相關研究結果已在《JAMA Oncology》醫學雜誌上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中晚期肝癌往往被視為無法根治,但有時可透過聯合多種療法將其逆轉為可治療的階段,甚至有機會進行手術根治。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外科)陳智仁教授以及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再度攜手探討一種聯合局部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新療法,助無法接受手術的肝癌患者轉化至可治愈的階段。這種聯合不同療法的創新「雞尾酒」策略,包括三種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和後續的免疫治療(IO)。

在早前的研究中,團隊利用磁力共振(MRI)或電腦掃描(CT),證實 42%患者的腫瘤在接受治療後完全消失,他們甚至無須進行手術根治。雖然 LRT-IO 療法對於中晚期肝癌的療效令人鼓舞,

但其長遠治療效果仍有待驗證。這項研究旨在探索這嶄新 LRT-IO 療法的長期效果,並找出促使患者達至完全控制的關鍵因素。

研究方法及發現

研究團隊密切監察 63 名原本無法接受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他們在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月期間接受了 LRT-IO 療法。這些患者的腫瘤大小中位數為 10 厘米,定期覆診中位數接近三年。期間,29 名患者(46%)的癌症達至完全控制,而又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在 2023 年 6 月研究數據截止時仍然沒有癌症復發。

研究指出,達至完全控制的患者在三年後存活機會是未達完全控制患者的兩倍以上(三年整體存活率分別為 76%和 28%),並且整體存活率與那些直接接受手術根治的患者大致相若。而當中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即使出現癌症復發,當中仍有六成人於復發時適合作根治性手術。這些發現清楚表明,LRT-IO 療法能大幅增加完全控制腫瘤的機會,此對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長遠治愈率至為關鍵。

蔣子樑醫生解釋:「這次研究提供了長期數據證實我們之前的研究發現:LRT-IO 療法對腫瘤體積較大、無法切除的肝癌來説,是一種可行的根治性治療方法,其完全控制率達到 46%,而當中的患者中的三年生存率達 75% ,令人鼓舞。」

研究意義

以往診斷為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能夠選擇的治療方案非常有限。現在 LRT-IO 療法為這些患者帶來了新希望,不僅可以控制這種晚期疾病,還有治癒的可能。這項最新研究證明 LRT-IO 療法對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長期療效,接近一半的患者只需要接受 LRT-IO 療法就實現了完全控制,無須進行手術。儘管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結果,但仍要繼續監察復發的問題,尤其是肝癌的復發率一般較高。本研究結果提供了重要依據,支持 LRT-IO 療法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長遠治療選項。

對於年長、身體狀況不佳或腫瘤位置難以手術切除的患者,這項研究首次在文獻中表明,LRT-IO療法後採取「觀察和等待」是可行的方案。這是迄今為止針對接受 LRT-IO 治療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研究。對治療肝癌的醫生來說,這項研究清楚顯示接受 LRT-IO 療法後有良好反應的患者,長期存活率理想,因此,「觀察和等待」策略在臨床管理上是可行的策略。

在 2024 年,由同一研究團隊設計的相類似治療方案「START-FIT」獲納入中國《原發性肝癌診斷治療指南(2024 年版)》。團隊有信心,此突破性研究成果有望讓 LRT-IO 療法納入未來的治療指南中。蔣醫生明確表示:「陳教授和我一直在多個本地和國際會議上推廣這嶄新的治療方案,本港亦有越來越多醫院在臨床上採用這 LRT-IO 療法。我們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在香港能夠為此療法制訂一套治療指南,將之納入常規治療中。」

與蔣子樑醫生共同領導這項研究的陳智仁教授補充:「我們懷著熱誠積極探索新穎、有效的方法來治理這個常見的致命癌症,我們一直擁抱這初心。」

關於研究團隊

本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兼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外科)陳智仁教授以及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蔣子樑醫生領導。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left) and Dr Chiang Chi-leung collaborate once more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cocktail’ strategy—Locoregional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LRT-IO) approach. This method features three treatment stages: stereotactic beam radiotherapy (SBRT) with optional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TACE), followed by immunotherapy (IO). 陳智仁教授(左)和蔣子樑醫生合作無間,再度攜手研發創新「雞尾酒」策略——局部與免疫治療聯合療法(LRT-IO)。方案包括三種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與非必要的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及後續的免疫治療(IO )。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left) and Dr Chiang Chi-leung collaborate once more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cocktail’ strategy—Locoregional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LRT-IO) approach. This method features three treatment stages: stereotactic beam radiotherapy (SBRT) with optional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TACE), followed by immunotherapy (IO). 陳智仁教授(左)和蔣子樑醫生合作無間,再度攜手研發創新「雞尾酒」策略——局部與免疫治療聯合療法(LRT-IO)。方案包括三種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與非必要的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及後續的免疫治療(IO )。
The LRT-IO approach is a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large, unresectable liver cancer, with a 46% complete response rate, and a 75% survival rate among patients who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 The photo shows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left) and Dr Chiang Chi-leung. 局部和免疫治療聯合療法方案對體積較大、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肝癌具有根治潛力,其完全緩解率達到46%,而獲完全緩解患者的存活率更高達75%。圖為陳智仁教授(左)和蔣子樑醫生。
The LRT-IO approach is a potentially curative treatment for large, unresectable liver cancer, with a 46% complete response rate, and a 75% survival rate among patients who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 The photo shows Professor Albert Chan Chi-yan (left) and Dr Chiang Chi-leung. 局部和免疫治療聯合療法方案對體積較大、無法進行手術切除的肝癌具有根治潛力,其完全緩解率達到46%,而獲完全緩解患者的存活率更高達75%。圖為陳智仁教授(左)和蔣子樑醫生。

藥價貴|肺癌藥香港貴內地5倍 關注組:港府有冇魄力同藥廠傾?

【藥價/癌症/深圳/跨境醫病】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今月12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美國製藥商降低藥品價格30%至80%,與其他國家的藥價看齊。在香港,部份病人同樣承受貴價藥費。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表示同一款肺癌標靶藥,在深圳每月藥費僅約5千元人民幣,在香港則達3.3萬港元,即使計及補貼後至少也要過萬元,他問:「香港政府有冇魄力為我哋發聲、同藥廠去傾?」

內地透過統一藥物採購,以藥物納入醫保為條件,促使藥廠降低價格,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曾提出香港納入集體採購藥物機制,變相藥物價格與內地看齊。醫務衞生局回覆表示,相同藥物不同地區定價不同是常見現象,又指兩地醫療及藥物制度不同,內地醫保的藥物不可能直接在香港採用,因此香港無法參與內地統一藥物採購。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藥費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受訪者提供)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藥費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受訪者提供)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表示香港藥費為內地的幾倍。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表示香港藥費為內地的幾倍。

肺癌口服藥 香港為內地價錢6倍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有助減低肺癌復發及死亡風險。一盒30片,在內地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藥費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表示,同一款藥在香港約3.3萬元,若入息及資產符合規定可獲藥費資助,但他說最便宜也要過萬元一個月,「講緊係窮到貼嗰班先咁平」。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一盒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在香港約3.3萬元。(受訪者提供)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一盒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在香港約3.3萬元。(受訪者提供)

香港醫生「教路」轉介病人到內地取藥

對於香港癌症藥物較昂貴,吳偉麟說病人和家人感到無奈:「大家將心比己,食貴價藥都冇得揀,但講緊香港同內地嘅差別係幾萬同埋幾千。」

他說香港部份較開明的醫生,會寫信轉介病人到內地醫院排期,港大深圳醫院是較熱門的選擇。病人經腫瘤科團隊檢查及診斷後可以取藥,回港亦可以繼續諮詢原有醫生。

部份香港癌症病人改到港大深圳醫院取藥。
部份香港癌症病人改到港大深圳醫院取藥。

吳偉麟:香港政府有冇魄力為我哋發聲?

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日簽署行政命令,指示美國製藥商降低藥品價格30%至80%,與其他國家的藥價看齊。吳偉麟認為,香港政府亦應想方法降低藥價。

香港政府有冇魄力為我哋發聲、同藥廠去傾?講緊兩地藥價差異存在咗10幾20年,到近呢兩、三年白熱化。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

據吳偉麟了解,政府一直有與生產癌症藥物的藥廠洽談降低藥價,但他認為香港只有約700萬的人口,與內地14億人口市場難以相提並論,議價能力較弱。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希望政府想辦法降低藥物價格。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希望政府想辦法降低藥物價格。

內地以集體採購及納入醫保 誘藥廠降價

內地2017年透過「國談」,即國家醫療保障局與藥廠談判,以納入內地醫保為條件,促使藥物降低價格。例如全球首個用於治療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2019年年末在內地被納入醫保,價格從一針70萬元降至3.3萬元。該藥物納入醫保一年內,銷售額翻了3倍,達至病人與藥廠的雙贏局面。

圖為某一本地製藥廠。
圖為某一本地製藥廠。

高永文曾倡香港納入內地機制

行政會議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4月曾提出香港加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降低藥物價格。

香港市場規模比較小,所以香港集體採購的議價能力相信沒有內地大…… 香港是否可以用內地集體藥物採購機制買藥,我相信可以進一步推動兩地政府考慮。
                                                                                                                                                                 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
吳偉麟認為若香港能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從病人角度當然好,但擔心涉及一國兩制的問題。他建議政府考慮加強藥物補貼,或者與銀行及保險業合作,推出抗癌患者的醫療融資計劃,容許以分期付款式獲得所需藥物。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表示,相同藥物在不同地區定價有所不同是常見現象。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表示,相同藥物在不同地區定價有所不同是常見現象。

醫衞局:制度不一 香港無法參與內地藥物採購制度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表示,香港的醫療系統、藥物監管制度與內地不同,內地集體採購用於內地醫保的藥物不可能直接在香港採用,因此香港無法參與內地的統一藥物採購。

局方又指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兩制」下屬不同關稅區,並有各自的海關制度,相類貨品在不同關稅區通常會有價格差異。相同藥物在不同地區定價有所不同是常見現象,局方認為不能簡單地將香港與鄰近地區藥物價格直接比較。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表示,香港無法參與內地的統一藥物採購。
醫務衞生局回覆查詢表示,香港無法參與內地的統一藥物採購。

原文網址: 藥價貴|肺癌藥香港貴內地5倍 關注組:港府有冇魄力同藥廠傾? | 香港01 

藥價貴|高永文倡加入內地機制以外 多引進內地藥促競爭也助降價

【藥價/癌症/深圳/跨境醫病】隨着內地近年實施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以藥物納入醫保為條件,能以較低價格引入外國藥廠專利藥品,導致香港與內地有價格差異。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曾提出香港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他認為這個選項「永遠喺度」,但障礙重重。高永文表示香港藥價是國際定價指標,一旦香港藥物降價,會連鎖影響其他先進國家及城市的定價,藥廠未必樂見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

高永文表示內地近10年製藥技術有突破,有多款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藥物,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能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他期望當內地製藥技術「成熟爆發」後,香港能引入價錢較相宜的內地藥物,外國藥廠亦會為保持競爭力而降價。

高永文認為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
高永文認為透過政府2023年推出的「1+」機制,加快引進內地藥物到香港。
部份外國專利藥物在香港與內地有龐大價格差異。
部份外國專利藥物在香港與內地有龐大價格差異。
前食衛局局長高永文表期望當內地製藥技術「成熟爆發」後,香港能引入價錢較相宜的內地藥物,外國藥廠亦會為保持競爭力而降價。
前食衛局局長高永文表期望當內地製藥技術「成熟爆發」後,香港能引入價錢較相宜的內地藥物,外國藥廠亦會為保持競爭力而降價。

行會成員、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去年4月,曾與70多名癌症病人及康復者到深圳及中山兩間醫院參觀,當時不少團員驚訝香港與內地同標靶藥價相差約4倍。高永文當時建議香港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令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

香港被定性國際藥價指標城市 高永文:藥廠或不樂見「香港降價」

事隔一年,高永文指香港需要的藥物數量遠比內地少,認為即使香港藥價與內地看齊,對藥廠收入影響有限。不過據他了解,香港引入先進及新型藥物較快,可謂是國際間藥物定價的指標城市。一旦藥物在香港降價,或者會連鎖影響藥物在其他先進國家的定價,藥廠或不樂見。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一盒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在香港約3.3萬元。(受訪者提供)
藥廠阿斯利康出產的泰瑞沙口服藥物在內地一盒約為4,966元人民幣(約5,400元),在香港約3.3萬元。(受訪者提供)

香港納入內地機制的選項「永遠都在」 同應着眼其他方案

對於香港能否納入內地集體採購藥物機制,高永文說:「呢個選項永遠都喺度,問題係呢個選項會有好多嘅障礙,我建議我哋就唔好睇呢啲障礙喇。」他認為應探討其他方案,降低香港病人的治療費用。

病人已經有一部份識得跨境去獲得呢啲藥嘅,咁呢個冇問題。內地集體採購包埋我哋,唔係內地可以話事,啲藥廠可以唔同意。
                                                                                                                                                                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
高永文認為香港納入內地機制有障礙,應考慮其他方案。
高永文認為香港納入內地機制有障礙,應考慮其他方案。

高永文:內地製新藥「成熟爆發」成降價轉機

高永文認為內地近10年製藥技術有突破,研發出多款標靶藥物、免疫治療或基因治療藥物,效果與外國藥廠的專利藥效果差不多。他預期內地製藥物將「成熟爆發」,對香港是一個新機遇,香港可以透過「1+」新藥審批機制引入新藥,或者透過醫生向衞生署申請,為治療「特定病人」進口未註冊藥物。

「1+」機制2023年11月實施,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提供本地臨床數據,並經本地專家認可後,只須提交一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而非兩個,便可以在香港申請註冊。

「1+」機制2023年11月實施,加快引進藥物。
「1+」機制2023年11月實施,加快引進藥物。

「1+」機制下 有病人年省12萬元藥費

截至3月中,有11款新藥獲批,其中兩款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以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納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類別。醫管局之後採購議價成功,令藥物成本價下降近3成,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下病人只須支付標準費用15元,預計每年近300名癌症病人受惠。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早前亦表示,其中一款新藥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早前表示,其中一款經「1+」機制引進的新藥經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早前表示,其中一款經「1+」機制引進的新藥經議價後,病人一年可節省12萬元藥費。

高永文:引入內地藥物後 外國專利藥或降價

高永文認為醫管局及轄下醫生貼近藥物市場脈搏,有「主動出擊」引進新型藥物,再加上政府現有引入藥物機制、內地藥物研發技術成熟等,預期香港罕見病及癌症病人治療成本大幅降低。另外,當外國藥廠面對內地藥廠的競爭下,現有的專利藥物或有減價空間。

高永文認為當外國藥廠面對內地藥廠的競爭下,現有的專利藥物或有減價空間。
高永文認為當外國藥廠面對內地藥廠的競爭下,現有的專利藥物或有減價空間。

原文網址: 藥價貴|高永文倡加入內地機制以外 多引進內地藥促競爭也助降價 | 香港01 

【癌症基因組學檢測】養和癌症中心推院內「全方位癌症基因組檢測」 基因及染色體雙重解碼 精準引導個人化癌症治療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右二)、養和臨床病理科及分 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左二)、養和分子病理部主管及細胞遺傳學 家溫錫剛博士(左一)以及養和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生邱振中醫生(右一)表示,養和已將「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及「細胞遺傳學」應 用到臨床,以破解癌細胞基因檢測及染色體異常,精準引導個人化治療。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右二)、養和臨床病理科及分 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左二)、養和分子病理部主管及細胞遺傳學 家溫錫剛博士(左一)以及養和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 醫生邱振中醫生(右一)表示,養和已將「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及「細胞遺傳學」應 用到臨床,以破解癌細胞基因檢測及染色體異常,精準引導個人化治療。

(2025 年 5 月 20 日,香港)精準個人化的癌症治療,建基於先進準確的病理診斷及分類。現時,養和癌症中心(養和)是全港唯一私家醫療機構齊備「基因檢測」及「細胞染色體」雙重分 析 的 高 端 設 備 及 專 業 技 術 , 將可檢測基因突變的「 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 」(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 CGP)及破解染色體異常的「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應用至臨床服務,為解構腫瘤及其發病機制提供關鍵線索,由患者確診至開展治療,甚至在復發階段「抽絲剝繭」,不但有助斷症及評估預後,更可為病人度身訂造針對性治療,並有效監察療效及抗藥性,實現基因及染色體雙重解碼,精準引導個人化治療。

養和推癌症基因雙階檢測
癌症基因檢測第一階:五類癌症由特定基因組合檢測揪出
針對癌症的基因突變,養和早於 2013 年起採用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術,率先就五類癌症設定「癌症特定基因組合檢測(Cancer Specific Panel)」,涵蓋血癌、肺癌、腦癌、大腸癌及子宮內膜癌,此技術集中檢驗與該種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情況,優點是快速、精準,鎖定要偵測的基因,有助加快確診及決定治療方案。

以肺癌為例,養和從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12 月期間,共進行超過 930 宗肺癌檢測,當中54.6%為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陽性基因突變肺癌,有機會可採用標靶藥物治療。肺癌現時有不少相應的標靶或免疫治療選擇,透過「癌症特定基因組合檢測」,能為肺癌患者及早確定有否基因突變,有助醫生更明確地制定具針對性的治療策略,有效應對抗藥情況,大大提升治療效果,改善病人生活質素。

癌症基因檢測第二階: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CGP)
為進一步提升癌症檢測效率及充分發揮次世代基因排序的作用,養和病理部於 2024 年 11 月推出「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服務,成為本港唯一私營醫院,由抽取組織、化驗及分析均能一應在院內進行,毋須送往外地等候化驗結果,能及時為癌症期數較後或病情較複雜的患者,進行深入的基因分析,令治療更為個人化及精準。

養和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指出:「針對已擴散的晚期、復發及難治個案,CGP 能從三大方面發揮其作用。首先是找出靶點、配對治療,從基因檢測結果得知癌細胞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話,醫生便可以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其次是評估預後,部分生物標記可作預測腫瘤對治療的效果,例如當癌細胞特性對化療效果不佳,醫生便可以及早採取其他治療方案,患者也可免於承受治療副作用。然而,腫瘤的基因特性並非完全固定,如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效。此時,腫瘤基因檢測便能揭示腫瘤抗藥性的基因變化,可助醫生及時轉換治療策略,讓病情持續受控。」

養和「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的優點是一次多檢、等候期短以及具解說性報告。首先,在單次檢測中,便能得知 335 個與癌症相關的基因有否出現突變,找出生物標記及腫瘤特性,如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腫瘤突變負荷(TMB)及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醫生只需從病人身上抽取少量組織檢測,患者亦免於重覆多次活檢。

同類型基因檢測的樣本一般是送往外國進行化驗,等候報告的時間可長達一個月,現時在院內進行可大幅減少至兩星期。此外,養和所探用的檢測技術與外國同類型技術一致,亦與該基因數據庫接通,因而有同樣高度的參考作用。院內檢測報告亦更清晰細緻和具解說性,不只羅列基因數據,而是透過專業病理綜合每宗個案的病情資料,撰寫深入仔細的分析摘要,更能具體引導個人化治療。

養和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處理過多宗曾接受「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的癌症患者個案,他表示:「對於癌症已屆晚期或復發的病人來說,需要的是明確的治療方向。現時,養和具備在院內進行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的能力,有助醫生清楚了解癌細胞的基因變異特性及突變組合後,便可配對相應的癌症治療,等候時間較短對病人而言都是大有益處。」(相關病人個案見下頁)

配合染色體檢測 實現癌症基因雙重解碼
人體細胞核中有 46 條染色體,每條均帶有各種遺傳訊息的基因。現今進行癌症診斷,分析癌細胞的染色體,可在基因突變的層面以上更深入、更透徹地揭示癌症的染色體異常(如缺失、重覆、易位)和腫瘤進化等。

除了基因突變,染色體基因異常亦是了解癌症的重大線索,以細胞遺傳學入手分析腫瘤染色體,特別是血液腫瘤尤其重要。透過分析單一細胞,對整個基因組進行快速及準確的檢測,包括染色體易位、缺失或擴增等。養和分子病理部主管及細胞遺傳學家溫錫剛博士指出:「其中一個重要方法為核型分析(Karyotyping),透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體的大小、形狀和數量。癌細胞的核型特徵通常較複雜,例如導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費城染色體,是因為細胞的第 9 號及第22 號染色體易位後形成新的融合基因 BCR::ABL,因而引發癌症。」此外,熒光原位雜交(FISH)亦是細胞遺傳學常用的方法,利用熒光探針檢測細胞染色體的去氧核醣核酸(DNA)序列的存在、缺失和完整性等。

應用人工智能 提升檢測效率
以往,核型分析需要在培養細胞後,由化驗師以人手及肉眼在光學顯微鏡下對染色體進行分析,再逐條染色體修剪好後順序排列,製作成核型圖。惟此方法需佔大量人力和費時,變相延長了檢測時間。隨自動化技術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在訓練電腦程式及經反覆學習後,現時軟件已可以自動運作,包括辨認中期細胞及拍下電腦成像,再進行分類及排序核型圖,之後經由化驗師核對及覆檢,令整個檢測更高效。

細胞遺傳學從細胞染色體分析整個腫瘤基因組,能輔助解釋基因突變層面以外的致癌機制;「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則集中分析基因突變,養和病理部兼具兩種尖端的癌症診斷的院內分析技術,兩者在癌症診斷上互相配合,為醫患提供重要資訊,重點出擊抗癌。

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醫生表示:「全方位的腫瘤基因檢測是癌症管理關鍵的第一步,養和癌症中心現齊備尖端的診斷及治療儀器,醫生可按照基因檢測結果及癌症患者的情況制定具針對性的高效治療方案。患者無論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化療、質子治療、定位放射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血液及細胞治療或免疫治療等,醫護團隊也會在治療及復康路上提供最全面及貼心的支援。」

個案一
63 歲的張先生,非小細胞肺癌於 2023 復發,經癌症基因檢測證實為 ROS1 基因融合,成功配對口服標靶藥物,病情得以控制。惟於 2025 年初,血液癌症指標上升,出現胸部疼痛,PETCT 確認病情再次活躍起來。經 CT 掃描導引活檢,CGP 驗出原帶有 CD74-ROS1 融合基因的癌細胞發展出 G2032R 變異,令原來的藥物失去其針對性和出現抗藥性。病人根據此發現,已經轉換另一種針對 G2032R 的標靶藥,現時病情明顯好轉,疼痛消失,X 光上面的陰影明顯縮小。

個案二
何女士已年過 90,她於 2020 年確診尿路上皮癌,進行治療後病情受控。但不幸的是,癌症於今年復發,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周邊淋巴核。並且出現腫痛及潰爛。礙於何女士年事已高,身體沒法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因此,醫生為她安排於淋巴抽取組織進行 CGP,結果驗出何女士的癌細胞帶有常見於遺傳性乳癌的 BRCA1 基因突變及同源重組修復缺失(HRD)。及後配對針對 BRCA 的標靶藥物 PARP 抑制劑。效果理想,現時腫瘤已經明顯縮小,之前的潰瘍亦已癒合。由於治療具針對性,副作用亦較輕微,何女士得以維持合理的生活質素。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
養和醫療集團於 2017 年 9 月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養和癌症中心。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衞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患者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

養和醫院是養和醫療集團之重要成員,成立於 1922 年,為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宗旨,致力服務大眾,並積極推動醫學教育和研究。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請瀏覽 www.hksh.com

養和目前為本港唯一提供院內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的私家醫院,相比以往將組織送往外 國檢驗,院內檢測可縮短所需時間,亦更有效地運用組織樣本,更具成本效益。此外,病理 學部團隊亦能就每宗檢測結果撰寫詳細摘要,為醫生提供更清晰的方向,以制定精準的個人 化治療方案。
養和目前為本港唯一提供院內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的私家醫院,相比以往將組織送往外 國檢驗,院內檢測可縮短所需時間,亦更有效地運用組織樣本,更具成本效益。此外,病理 學部團隊亦能就每宗檢測結果撰寫詳細摘要,為醫生提供更清晰的方向,以制定精準的個人 化治療方案。
馬紹鈞醫生表示,養和病理學部目前配備四部次世代基因排序儀器,而癌症特定基因組合
檢測(Cancer Specific Panel)及綜合性癌症基因組學檢測(CGP)均採用此技術。兩者的
檢測時間分別約為一星期及兩星期,相比將組織送往外國進行 CGP 檢測所需的一個月時間大幅縮短。

現時養和已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細胞遺傳學,作辨識中期細胞及進行核型分析,得以減省 人力和時間,一般 3 至 7 天便可有詳細報告。
現時養和已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細胞遺傳學,作辨識中期細胞及進行核型分析,得以減省人力和時間,一般 3 至 7 天便可有詳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