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基因現蹤 新藥研發有解
![]() (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帶有RAD51D缺陷基因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接近1/11。這項結果是科學家口中逾10年來尋找卵巢癌基因的過程中,最重大的發現。 |
![]() (路透倫敦7日電)科學家今天表示,帶有RAD51D缺陷基因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接近1/11。這項結果是科學家口中逾10年來尋找卵巢癌基因的過程中,最重大的發現。 |
罹患卵巢癌的邱小姐9月30日順利產下3,200公克男嬰,各項檢查均正常。(馬偕醫院提供)
馬偕醫院近日完成一項特殊病例,一名懷孕中的媽媽因罹患卵巢癌,不但在懷孕期間進行了卵巢與輸卵管切除手術,還進行了4次的化學治療。中間一度經歷在媽媽與寶寶只能擇一的痛苦抉擇,不過,在醫院的妥適治療下,這名婦女於9月30日順利產下健康的男寶寶,不但家人開心,也讓醫療團隊相當振奮。
懷孕期間才發現卵巢有惡性腫瘤,是否只能在媽媽與寶寶之間進行痛苦的抉擇?馬偕醫院近日完成一項令人振奮的病例,31歲的邱小姐在懷孕21周產檢時發現罹患卵巢癌,當時左邊卵巢的腫瘤幾乎跟胎兒一樣大,經醫師診治後,不但立即切除了卵巢與輸卵管,還進行了4次的化學治療,過程艱辛,所幸在9月30日自然分娩順利產下3,200公克的健康男寶寶。
初為人母的邱小姐說,原本懷孕的喜悅夾雜著罹患卵巢癌的惡耗,讓她與家人情緒低落,當家人難過要面對母親與胎兒的選擇時,醫師告訴她,只要按照計畫按部就班治療,還是有相當高的機會母子均安,讓她破涕為笑。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翁嘉穗表示,邱小姐的成功案例讓醫療團隊相當受到鼓舞,而其中化療藥物的選擇是這起個案成功的關鍵。翁嘉穗說:『(原音)這個經驗很寶貴,因為現在對於懷孕合併化療的經驗,全世界也不是真的很多,但是有一些零星的案例報導,那很多經驗都是要看你到底是打什麼樣的化療藥,那我們這樣的病人打的這幾個藥都是研究比較多的。曾經有人長期研究過,打這個化療藥之後10幾年對於胎兒的智力、神經學方面都沒有什麼影響。』
翁嘉穗表示,邱小姐是馬偕近兩年來順利完成的第二的案例。她認為,只要病人情況允許、積極與醫師配合,並且伴隨家人的支持,誰說母親與胎兒的健康不能兩全?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320875&id=3&id2=1
可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 HPV病毒),可經性交傳染,女性越早開始有性行為,或性伴侶越多,感染 HPV病毒的風險便越大;但「從一而終」的女性,也有感染 HPV病毒的風險。 HPV病毒逾100種,部份種類可造成皮膚疣,即俗稱的「椰菜花」,可引致子宮頸癌的則有15種,其中 HPV16及18型屬最高危的兩種,致癌率高達70%至80%。
當子宮頸感染 HPV病毒,會誘發該處細胞出現異常變化,細胞會非典型地增生,進入名為「癌前病變」的階段,及時發現可利用電環將病變組織割除,其後會有新的正常組織長出,患者須每年檢查以確定沒有復發;倘若太遲治療,患者有機會於10至15年內演變成子宮頸癌,屆時有機會要大範圍切除子宮,嚴重者另須接受放射治療。
陰道不明出血或性行為時出血,均屬子宮頸癌病徵。有懷疑的女士應盡早由醫生安排,從子宮頸取走內膜組織進行化驗或宮腔鏡檢查。
醫管局資料顯示,本港的子宮頸癌患者由06年的459人,跌至07和08年分別399人和358人,相信與越來越多有性經驗的婦女願意接受「柏氏抹片」檢查,及時發現癌前病變有關。
撰文:陳凱迎
資料來源: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阮邦武
子宮頸癌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中排第10位,西班牙一項研究指出,用來避孕的子宮內避孕器,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尤布瑞加醫院的研究團隊,分析10份子宮頸癌研究與16份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普及的研究後發現,使用子宮內避孕器,能降低44%發生在子宮頸外口的鱗狀細胞癌風險;同時,也能減少54%的子宮頸腺癌風險。
研究指出,保護成效在第1年已顯現,甚至在使用10年後仍成效良好。但避孕器並不能降低感染HPV的風險。
一年已見成效
研究人員認為,避孕器能提供防護的原因,可能是在放入或移除子宮內避孕器的過程中,會破壞癌前病變細胞,或是導致某種程度發炎,引發長期免疫反應,避免HPV進一步病變。有關研究刊登在《刺針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
2011-9-14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detail&id=170473
患上子宮頸癌兼要切除子宮是年輕女士的噩夢,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由加拿大引入子宮切除再種回手術,在過去4年,成功為11名21至33歲的年輕病人在切除癌瘤後,再植回子宮,其中2人術後更順利懷孕,目前分別已懷孕21及27周;全部患者在手術後兩個月恢復正常月經,相信日後均有機會懷孕。
負責手術的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傳統治療只限於非常早期的患者才能保留子宮。
新手術必須與神經保護術結合,令患者術後可保留重要神經及血管,手術時間約三個半小時。不過,新手術仍有限制,現時只限於癌細胞尚未擴及淋巴,或腫瘤少於三公分的患者,才能接受手術,其餘患者還是必須切除子宮。
女性每月都要面對「惱人之事」,萬一遇上經血過多,更「煩上加煩」。經血過多的患病率為9%至14%,但外國研究顯示,每年只有逾5%年齡介乎30至29歲的女性求醫。有婦產科專科醫生指出,經血過多並非理所當然的情況,患者應主動諮詢醫生意見,確定並非屬於患上嚴重子宮疾病的病徵。
香港婦產科學會主席梁國賢(圖)指出,經血過多是普遍的婦科問題,可由荷爾蒙失調引起,但主要成因是患上子宮疾病,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或盆腔炎等,亦有個別個案是因患上嚴重內科疾病或使用薄血藥等導致。他稱,若疏於治理,嚴重可使子宮疾病惡化,對身體帶來更大甚至無法逆轉的損害。
不過,大部分女性對經血過多不為意,也不理解此疾病可進一步引致如氣促、心跳加劇、缺鐵性貧血甚至腳水腫等其他身體不適。該學會委員李福謙稱,婦女在感覺經血過多時,只以改變生活習慣,冀改善情況,處理方法被動。他稱,由於經血過多有機會是子宮肌瘤盆腔炎、子宮癌等病徵,患者延誤診治可影響治愈及存活率,因此有需要及早確診是否屬婦科疾病,避免病情惡化、鐵質流失加劇,甚至引發心臟功能減退等疾病。若出現類似情況的婦女,應主動求醫,除可排除嚴重疾病外,亦可及早採取適當方法,處理經血過多的不適。
曾有一名年約40歲的空中服務員,已育有兩名子女。她一直有經痛的困擾,但近半年開始,經血量不斷增多,需不時請假休息,嚴重影響其工作表現,她曾嘗試服食中藥調理,但情況沒有明顯改善,更出現暈眩情況,檢查後發現患上貧血,子宮較正常稍大,再經宮腔鏡檢查後,發現一個一厘米大的肌瘤。由於她再沒計劃生育,故醫生採取藥性子宮環,改善經血過多問題,至今效果良好,經痛亦有紓緩,可恢復工作。
子宮頸癌不但有疫苗預防,更可以定期做柏氏抹片檢查,令到近年的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不過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分析指出,最近十年四十五歲以下的子宮頸癌發病率並沒有明顯下降趨勢,顯示年輕及中年婦女仍有需要加強預防意識。此外,愈遲發現患子宮頸癌的死亡率愈高,有百分之四點七患者確診時已經是第四期,令五年存活率降至百分之七點八。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分析一九九七至二○○六年十年間,合共四千四百零七宗子宮頸癌個案,平均每年有近四百四十一名婦女確診,佔所有患癌婦女的百分之四點五。當中有四成二患者發現時屬癌症第一期,百分之廿七點七為第二期,百分之十六點八為第三期,百分之四點七為第四期。整體發病率在十年間下降百分之四點二,死亡率亦減少百分之六。
其中七十五歲或以上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由九七至九九年的每十萬人有四十七點一宗,下降至○三至○六年每十萬人有廿七點六宗;四十五至五十九歲及六十至七十四歲兩個組別,發病率都顯著下降;但四十五歲以下的發病率,則只輕微由每十萬人有五點七宗,降至五點五宗。四個年齡組別中,發病率最高為六十至七十四歲,○三至○六年每十萬人有廿九點六人患子宮頸癌。
第一期患者 五年存活率91%
該中心分析其中三千八百零七宗個案存活率,近兩成九為四十五歲以下婦女,約一成四為七十五歲或以上。整體患子宮頸癌的五年存活率為百分之七十一點三,愈遲發現存活率愈低。
發現得早的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一;第二期的存活率亦有七成一;第三期的存活率降至約四成二;第四期更降至只有百分之七點八。
香港的子宮頸癌五年存活率低於韓國、日本、澳洲及美國,其中韓國的存活率達八成,為各國最高;新加坡、英國及瑞典的存活率均低於本港。專家指及早發現子宮頸癌,可於癌前期病變時治療,以免惡化為癌症,相信如香港推行更有系統的婦女普查計劃,子宮頸癌發病率將會更顯著下降。
子宮頸癌是女性的癌症殺手,患者人數不斷增長,初期的病人會定期接受化療觀察病情,但近年逐漸多人轉看中醫。病人求診時開腔便問:「中醫能醫子宮頸癌嗎?」
中醫認為子宮頸癌的成因包括肝鬱脾濕(因憂愁思慮致肝鬱氣滯)、肝腎陰虛(體質陰虛或年老、久病失養)、濕熱瘀毒(脾虛生濕,遏而化熱,或因經期或產後濕毒乘虛入侵),或脾腎陽虛(久病及腎,抗癌能力下降)。
總之,子宮頸癌以正虛沖任失調為本,濕熱瘀毒凝聚為標,正虛邪實,而發為本病。中醫會根據病人症狀進行辨證治療,中醫藥可以有效的治療子宮頸癌,提高病人免疫力控制病情。
病人除了要按醫師吩咐服藥之外,也可以在家配合藥膳療法,相得益彰。以下介紹多款湯水供參考:
1. 黃芪茯苓瘦肉湯
材料有黃芪50克、 茯苓30克、 扁豆30克、薏米30克、生薑3片、豬瘦肉100—200克。烹調時先將上述藥材用紗布包好,豬瘦肉洗凈切塊,同放砂鍋加水適量,用文火煮2~3小時,加食鹽等調味品,根據個人食量,每週服用3—4次。這湯水具有健脾燥濕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2. 蟲草烏雞湯
首先預備冬蟲夏草10克、黃芪50克、枸杞20克、 生薑3片、烏雞1只(300克左右 ),用妙布包好上述藥材,烏雞洗凈切塊,同放砂鍋加水適量,文火煮2~3小時,加食鹽等調味品,按個人食量,每週服用3—4次。這款湯具有溫腎健脾及增強增強抵抗力作用。
3. 祛濕茶
材料包括茯苓30克、 扁豆30克、薏米30克、蓮子30克、荷葉10克、芡實20克、生薑3片。首先加6碗水大火煮開後,文火煮40分鐘,約剩2碗水,每日當茶飲。顧名思義,這道茶有健脾祛濕功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李曉光醫師
http://www.cancer-fund.org/tc/cancer_news_212.html
生死有命、不宜強求,但若因病害而早逝,人類的科技、醫療技術就應盡展所長。全球每年有約700萬人死於各種癌症,中國就佔了其中的24%,故提升治癌技術如同拯救逾百萬國民的生命,國家設有重點實驗室作有關研究。長期致力於治癌技術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及廣東中山大學,在06年成功聯手申請成立「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尋找新的癌病診斷標誌及檢測技術。實驗室單在香港的團隊便有100多名研究人員,陶謙教授就是其中一位高手,他研究的「腫瘤的表觀遺傳學」成果顯著,若得到政府支持及配套,在3至5年內,可推出子宮頸癌的基因檢測從而及時治療。陶教授樂觀地指出,「屆時將再沒有女性死於子宮頸癌!」
亞洲人與歐美人士在文化、生活上都有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亦反映在他們所普遍患上的癌症類別上,前者以患有肝、胃、鼻咽等癌症居多,後者則以腸癌為主。為了針對性研究亞洲常見的癌症,香港中文大學與廣東中山大學向國家申請成立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即「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2006年10月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
與中山大學合設重點實驗室
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副主任陳德章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癌症類別在中國南、北方亦有不同,北方人多患胃癌,南方人多患鼻咽癌。他披露,國家容許南北方各有一個相同性質的重點實驗室,而中大向來和中山大學就癌症研究有長期的合作及交流,故多次到北京向科技部提出,在南方設立該重點實驗室。
陳德章介紹,中山大學有大量癌症患者個案,且種類較多,可作更多臨床研究,特別在鼻咽癌方面素有研究,對方更會派團隊到中大一起做研究工作,兩所大學相關的研究人員合共200多人,更會每年都有一個聯合工作匯報會議。「中大團隊會在醫療及科研方向對癌症進行研究,包括細分病人的基因組織,以作更『個人化治療』,以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提高殺死腫瘤細胞、而減少對良好細胞的傷害。」他說。
陶謙:基因研究勝美國
人體怎麼會出現腫瘤或癌病?簡單來說,是身體的細胞變異所致,若然及早預測細胞變化,並作適當治療,可有效防止發展到癌症階段。要知道細胞的變化,可以從身體的基因入手,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成員兼中大腫瘤學系陶謙教授,其重點研究的「腫瘤的表觀遺傳學」,就基因變化着手,並透過藥物治療,最終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陶教授說,「腫瘤的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在全球已開展10至20年,現時重點實驗室對基因研究甚至比美國更好。他指出,基因有一定的表達方式,若表達亂了就會出現由「正」變為「負」的問題,包括會發展成癌細胞,只要及早發現這些基因變化,就可預防癌症的發生;屆時可採用「去氧核糖核酸甲基轉移酶抑制劑」,以逆轉抑癌基因的甲基化進而恢復細胞的正常生長調控,誘導腫瘤細胞凋亡。
腫瘤形成初期治療成功大
換言之,由此方向找尋腫瘤標誌,在腫瘤形成的初期便可驗查出來,在最早階段發現腫瘤。由於腫瘤越早發現治療成功機會越大,這項學術研究可大大減低在癌症較後期才被發現的可能。
料基因檢測費不會太貴
在眾多類癌症中,如鼻咽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等,當中以子宮頸癌有關基因研究最為突出。陶謙指出,學術上的研究已完成,子宮頸癌的標誌已找到,可做臨床測試,預計可在3至5年內推廣作臨床。他揚言,若事成的話,理論上「幾年後將無女性因此(患子宮頸癌)而死」。對於有關基因檢測的費用,陶教授指尚未可估計,但可肯定不會貴得離譜,而檢測時間亦快捷,單以其實驗室來說,要檢測20人的基因,一名研究員只須在2至3日內就可完成。
冀政府資助腫瘤分子分型
陶教授另一項研究為「腫瘤分子分型」,他指出,每個人的癌腫瘤情況都不同,就算是同類癌病,有些人3個月內可醫治好,但有些人則會死亡。「腫瘤分子分型」就是把癌腫瘤再仔細分析,繼而作針對性治療,陶指部分病人可因此不需服用過多藥物。
「腫瘤分子分型」在美國已實行,中國也在推行中,在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就有專門為腫瘤「分子分型」的服務,費用只需500至1000元人民幣。
陶謙稱,香港是否能實行只是資金問題,以及本港公立醫院是否有興趣推行?他甚感不解地問:「不知香港為何不推行?每間醫院都可做『分子分型』,現時只有瑪麗醫院有這想法。」不過,陶謙很快就解答了自己的疑問,「推出新項目,是要經過很多步驟的……但政府的推動很重要」。
-《香港商報》 A17 | 香港新聞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英國科學家三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口服骨質疏鬆症常用藥物「雙磷酸鹽類藥物」超過五年的人,罹患咽喉或食道癌的機率比一般人提高一倍。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結果令人憂心,但病患不應光憑這項研究就立即停止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機率仍低 患者不應停藥
雙磷酸鹽類藥物主要是開給老人的藥方,協助強化其脆弱的骨骼,防止與停經及骨質疏鬆有關的骨骼斷裂。包括默克藥廠的「福善美」(Fosamax)、羅氏藥廠的Boniva、諾華藥廠的Reclast與Warner Chilcott 藥廠的「安妥良」(Actonel)。
在歐洲或北美,六十到七十九歲者在五年內罹患食道癌的機率約為千分之一,而該研究發現罹患食道癌機率增加成為千分之二。
本文作者、牛津大學癌症流行病學小組葛林女士受訪時表示:「我們必須有所警覺,但這是第一個發現此一效應的大規模長期追蹤研究,而且只是一個觀察研究。此外,因為食道癌不算常見,即便罹癌風險倍增,機率仍低。」這篇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
葛林與英國醫藥主管機關「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的同僚們,分析了英國家庭醫師研究資料庫、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男女的資料。這些人在一九九五至二○○五年求診期間,被診斷出患有食道癌、胃癌或大腸直腸癌。研究人員未發現這類藥物處方與胃癌或腸癌有關。
葛林表示,先前採用相同英國資料庫的一篇研究,雖然未發現雙磷酸鹽類藥物與食道癌有關,但這篇新研究追蹤病患的時間幾乎是先前研究的兩倍。
但她也警告,隨著全球人口老化,諸如骨質疏鬆症等骨骼疾病會變得更常見,導致雙磷酸鹽類藥物的用量更高。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4/today-int4.htm